华尔街传世智慧:一本书讲透200年投资经典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5:26:53

点击下载

作者:古斌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尔街传世智慧:一本书讲透200年投资经典法则

华尔街传世智慧:一本书讲透200年投资经典法则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华尔街传世智慧:一本书讲透200年投资经典法则作者:古斌排版:燕子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8-01ISBN:9787550209275本书由时代数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部分市场基础篇

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彼得·林奇

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威廉·江恩

让市场趋势成为你的朋友。——彼得·林奇01.发现身边的投资机会

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彼得·林奇“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在那里找不到,就到大型购物中心去找,特别是到写字楼去找。10倍股公司很多,例如Dunkin Donuts、The Limited、斯巴鲁、Dreyfus、麦当劳、Tambrands以及Pep Boys汽车配件公司,第一批发现这些公司经营非常成功的投资者遍布美国各地……肯德基在俄亥俄州第一家连锁店的消费者、那些蜂拥进Picave公司的顾客,这些业余投资者早在华尔街得到最初的消息之前就有机会对自己说:‘这家公司太棒了,我是不是该买入它的股票呢?’“Pep Boys汽车配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律师、会计师、供货商、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商、新店的建筑承包商,甚至拖地板的清洁工,他们肯定都看到了Pep Boys公司经营上的成功,数以千计的潜在投资者已经得到了这个股票投资‘消息’,这还不包括那些规模更为庞大的数以万计的顾客。“同时,Pep Boys的员工购买保险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保险的价格正在上升,这是保险行业将要好转的一个信号,此时他们也许应该考虑投资那些提供保险服务的公司的股票。当Pep Boys新的汽车修理店的建筑承包商注意到水泥的价格持续走稳时,这对水泥供应厂商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你不必成为世界级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可以知道,一部一炮而红的新电影大片或者一系列这样的电影大片将会推动派拉蒙影视公司或者奥利安影视公司的利润强劲上涨。你可能是一个演员、临时演员、律师、照明师、化妆师,或者只是一个当地影院的引座员,但当你发现6个星期以来影院里连站席都挤满了人,这就足够让你开始研究投资奥利安影视公司股票的利弊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它提示了传奇式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一条投资经验:观察四周,投资机会就在你身边。

在列举身边一大堆触手可及的机会后,彼得·林奇慨叹道:“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投资者正在努力挑选一只好股票时,一只好股票也正在努力地挑选投资者。”

投资界就是这么奇怪。聪明人、专业人才、精英人士充斥其中,这些人殚精竭虑地研究投资技术,寻找投资目标,追逐明星股票,但一些真正的好股票却被晾在一旁,无人问津。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彼得·林奇当然会对此感到震惊。“你可能想象不到一生中会碰到怎样的投资机会。假如你退休了,住在距离城镇10英里以外的乡下,自己种粮食,也没有电视看,这种情况下你怎么会碰上投资机会呢?但是,可能有一天你不得不去看医生,因为乡村生活使你患上了胃溃疡,这正好使你能够碰到一只上涨10倍的大牛股——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数以百计的医生、数以千计的病人、数以百万计的病人的朋友和亲属都听说过神奇的胃药——泰胃美,它于1976年上市,那些天天为病人配药的药剂师以及那些每天都要花费一半工作时间送药的快递员肯定都知道这种药是多么畅销,泰胃美对痛苦的胃溃疡病人来说是良药,而对投资者来说则是投资的良机——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涨到了1987年的每股72美元。”

抓住所有这些令人惊叹的投资机会,需要的仅仅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公司往往最容易被投资者忽略,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东西往往也最容易被人忽视一样。02.随市场改变

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威廉·江恩

时代在变,投资界也在踏上成熟和嬗变之旅。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东西会永恒不变,对瞬息万变的股市来说更是如此。当今股市环境、股市规则,甚至股市参与者的个性,与10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华尔街巨熊”杰西·利弗莫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投机家,他的悲剧人生跟股市环境的变化脱不开关系。这位“华尔街大空头”在30岁左右时已经叱咤华尔街,坐拥百万美元身家。

虽然杰西·利弗莫尔惯于做空,但从1928年冬到1929年春,当多头市场全力奔驰时,杰西·利弗莫尔转而一路做多,获利可观。接着,他开始留意市场的头部是否形成。1929年初夏,他轧平所有的多头部位,转而逢涨必卖。

当时,他认为市场已经涨过头。市场大涨之后,开始横向盘整,一改原来的激升走势,于是他开始往空方派出探子,探察情况。

赫伯特·胡佛当上美国总统时,杰西·利弗莫尔意识到美国国家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良好走势。1929年3月的某一天,他做空工业股票,转向铁路股,接着又迅速转向石油公司股票。第二天股票大跌,他快进快出,在这一场3个小时的出击中,足足捞进了20万美元。

但杰西·利弗莫尔随机应变的天赋,到了后期却消失得无影无踪。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卖空的规则作了许多修改。在这以前,其规则是“买方得多留神”,而这时已变成“卖方得多留神”了。杰西·利弗莫尔过去习惯做空,新规则对他有了诸多限制,股市投机对他来说变得困难重重。1934年,他不得不申请破产。“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威廉·江恩的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有道理。

股市是高风险的集合地,充满众多未知变数,投资者无法充分预见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不可能总是准确掌握大众心态的变化。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投资者只有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已知知识进行例行分析,权衡各种可能性,才能找到最有把握的机会。03.门外汉的成就可能更高

几乎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取得的成就都明显地高于门外汉。但在对金钱的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巴菲特

有这样一份投资组合表格:(注:投资组合总收益率对应的期限是1990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

这是一份业绩优异的选股组合表。当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送到自己面前的剪贴簿上看到它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叹和欣喜。

你以为这是一份华尔街上拥有MBA学历、西装革履、用着最先进的电脑股票分析系统的基金经理人的业绩表吗?错了,这其实是一群充满活力的美国七年级学生的模拟投资杰作。而这14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是同期标普500指数业绩水平的一倍以上。

带领这些学生进行模拟炒股的是他们的老师琼·莫里西,她想要证明,不用专业的电脑股票行情报价系统,不需要沃顿商学院的MBA学历,像七年级学生这样的业余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就可以比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出色。

这群学生的模拟投资组合在两年内取得了70%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同期标普500指数26%的收益率水平,也超过了美国99%的基金经理的业绩。

为了祝贺这群学生,也为了学习他们选股的成功秘诀,大名鼎鼎的彼得·林奇邀请他们共进午餐。在午餐上,彼得·林奇终于了解到他们获得出色投资业绩的根源。

他们阅读财经报纸《投资者财经日报》,找出一些具有潜力的公司,列成名单,然后逐个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赢利能力、优势劣势。然后,他们开会决定选择哪些股票。这套选股程序与许多基金经理差不多,事实上那些基金经理运用这套程序并不比孩子们熟练多少。“我试着向学生们强调这样的投资组合原则:每个组合至少应该分散投资于10家公司,而且其中一两家要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分红。但是,学生们决定选择一只股票之前,必须能够清楚解释这家公司的业务是怎么回事。如果他们不能向全班同学说明这家公司提供了什么服务或是生产什么产品,他们就不能买入这只股票。只买自己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不懂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选股原则。”孩子们的老师琼·莫里西女士的这段话,清楚地揭示了成功的秘诀:对所投资的公司要做到非常了解。

彼得·林奇不禁感叹:“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只买自己所了解的公司的股票,是一种十分精明的投资策略,可惜他们平时忽略了认真贯彻执行这一选股原则。”

正是这种忽视导致了这样的结果:75%的基金投资业绩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这一事实证明,就算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也不怎么样,根本不是业余投资者想象中的投资天才。

彼得·林奇自身的经历也证明了“专业”在股市面前是不可靠的。

富达基金公司被称为“基金帝国”,是一家久负盛名的公司。彼得·林奇在沃顿商学院就读时,曾在这家公司实习。实习过后,彼得·林奇却开始怀疑学术界的股票市场理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他发现,如果根据在课堂上学到的数量分析理论来做,自己在富达基金公司亲眼看到的事情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会发生。

彼得·林奇还发现,在投资方面,沃顿商学院那些信奉定量分析和随机漫步理论的教授远远没有他在富达基金公司的同事做得好。“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很显然,学习历史和哲学比学习统计学能够更好地为股票投资作准备。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此一个接受过训练、习惯于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数量分析的人在投资中反而有更大的劣势。如果选股这项工作可以量化分析,那么你只需租用附近的克雷计算机,用它运算分析就可以赚到大钱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根本不管用。每个投资者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学会的数学知识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在自己的著作中,彼得·林奇回顾自身经历时,得出的结论也是:“专业”在股市面前是无力的。

彼得·林奇的发现恰恰印证了另一位投资天才——巴菲特的话:“几乎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取得的成就都明显地高于门外汉。但在对金钱的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彼得·林奇有一段话正是对非专业投资者的最好告诫,也是对专业人士的警示:“你没有必要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进行投资。如果你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进行投资,你的业绩注定也会与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一样——在很多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业绩根本算不上出色,只不过是平平而已。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投资者,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地进行投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像一个专业投资者那样思考。如果你是冲浪运动员、卡车司机、高中辍学的学生或者脾气古怪的退休人员,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投资上的优势,因为你所了解的许多公司正是10倍股产生的地方,而这些公司的股票已经超出了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的选股范围。”04.心理游戏VS智力游戏

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巴菲特

彼得·林奇认为,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知识对于投资股票来说已绰绰有余。而巴菲特也说:“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人死后进入天堂,天堂的管家问他智商有多高。原来,天堂里是按照智商来分配住宅的。如果智商是160,那就可以和爱因斯坦住在一起,双方可以讨论相对论;如果智商是120,那就和丘吉尔住在一起,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政治问题了;如果智商只有80,那就和股民住在一起,正合适大家一起讨论股票。那人大惑不解,问管家,炒股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吗?管家说,请问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有哪个的智商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比?可是,他们比爱因斯坦更有钱!

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反映了一些真相:炒股赚钱的并不一定是高智商者。

换句话说,别以为自己很聪明就可以玩转股市。因为,在股市中决定炒家胜负的并不仅仅是智商,有时候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时机可以让大智若愚的人一飞冲天,好的策略也可以让笨蛋赚得盆满钵满。

聪明人也许能看懂技术分析的精髓,但技术分析并不是万能的;笨人、外行人也许看不懂高深的股市分析,但就像彼得·林奇所指出的那样:投资其实是日常之事,观察我们的周边环境就能找到投资机会。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讲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位石油勘探者准备进入天堂的时候,圣彼得拦住他,告诉了他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分配给石油从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

这位石油勘探者听完后对圣彼得说:“我能否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人讲一句话?”圣彼得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去后,对天堂里的人大喊一声:“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所有人都蜂拥跑向地狱。

圣彼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于是请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入天堂居住。但这位石油勘探者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中去吧。”

证券市场上很多剧烈的变动是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行为所导致的,并非受公司本身收益变化的影响。一旦股市上有传言出现,许多投资者在传言未经证实之前就已快速而盲目地依据这些传言买入或卖出股票,跟风行为盖过了理性思考,这一方面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也造成投资者的业绩表现平平。

令本杰明·格雷厄姆感到非常费解的是,华尔街上的专业投资人士尽管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更加理性的力量,而是更多地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拼命地追逐市场。

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不仅要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方法和策略,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从而规避风险,获取高额回报。

而这并不仅仅是高智商就能解决的问题。更多时候,投资者的心理素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05.提防自己

在实践中,投资者必须提防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杰西·利弗莫尔“华尔街巨熊”杰西·利弗莫尔说过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在实践中,投资者必须提防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

这句话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因为杰西·利弗莫尔用自己的悲剧人生为其作了最好的诠释。

杰西·利弗莫尔曾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是那个时代最花哨的百万富翁。他有一头金发,身材瘦削。嘴里总是叼着香烟,一天要抽掉10支哈瓦那雪茄。

1906年,杰西·利弗莫尔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那时,杰西·利弗莫尔偶然走进一家经纪行,匆匆看了一眼,发现股票正在上涨,是一个确实无疑的看涨市场。其中,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它的股价很高,而杰西·利弗莫尔认定这只股票一定会下跌。就在他大力做空此股票的第二天,旧金山被一场地震毁掉了。铁路大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未到傍晚,杰西·利弗莫尔已经成了百万富翁。

幸运之神简直是太偏爱杰西·利弗莫尔了。后来,杰西·利弗莫尔又看准了1907年的崩盘,于10月24日轧平和回补空头,一天之内赚进300万美元。1907年10月,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摩根为股市注入了必要的流动性资金,把华尔街从崩溃的边缘拯救回来。大名鼎鼎的摩根还亲自请杰西·利弗莫尔停止放空,可见杰西·利弗莫尔在华尔街的声名和影响力之大。

杰西·利弗莫尔飞速成为华尔街上的知名人物。在那些一帆风顺的年头里,杰西·利弗莫尔一再表示:坚持作股市分析是操作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1930年,杰西·利弗莫尔的好运最终走到了尽头。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杰西·利弗莫尔开始玩不转股市了,但他并没有改变孤注一掷的冒险心态。于是,到1931年年底,他半数的财产不见了;1933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到了1934年,杰西·利弗莫尔已成为一个醉鬼。人们看到他穿着邋遢的衣服,醉醺醺地出现在股票交易大厅里。

杰西·利弗莫尔已经穷困潦倒,不得不申请破产。经过清算,杰西·利弗莫尔欠下的债务高达226万美元。

投资市场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很聪明的,他们手握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和商业信息,对各种投资理论、流派如数家珍,他们也清楚在牛市、熊市、泡沫中如何采取明智的策略。但一到真实的战场上,理性的知识储备往往离奇失效了,只剩下了冲动、贪婪、偏执、狂热、孤注一掷,而这些才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所以,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警惕人性中的弱点和怪癖把自己拖入深渊。06.既容易又有利可图

如果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而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就会既容易又有利可图。——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与金融大鳄索罗斯一样,是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这位著名的投资家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只会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投资者必须独立思考,抛开羊群心理。”

吉姆·罗杰斯擅长独立思考,这大概与他早年在耶鲁大学修读历史有关。他很早就涉足华尔街证券市场,对投资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做投资只要肯动脑子、了解世界时事就足够了,而这些正是他所擅长的。吉姆·罗杰斯在牛津大学深造时,同学们热衷于政治辩论,他热衷的却是研读英国《金融时报》,同时用奖学金去投资伦敦股市,并小有收益。

1973年阿以战争时期,以色列数千人伤亡,坦克、飞机损失惨重。吉姆·罗杰斯发现,其中的原因是苏联提供给埃及的电子设备是当时美国无法提供给以色列的。因为越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军工企业亏损严重。

1974年年初,吉姆·罗杰斯继续关注美国军工企业。他与索罗斯决定投资洛克希德公司,结果其股价从2美元猛涨到120美元;他们还投资了E系统公司,结果其股价从0.5美元上涨到45美元,索罗斯的基金获利丰厚。在他们投资之初,E系统公司还默默无闻,但是吉姆·罗杰斯通过咨询洛克希德公司,再加上翻阅期刊并请教军事专家,知道这家公司是洛克希德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大量买入其股票。

在上述案例中,吉姆·罗杰斯对独立思考的重视表露无遗。他曾经说过:“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并不聪明,因此,与别人讨论总是扰乱我的思维。我更习惯于一个人静坐阅读,并将事情理出头绪来。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而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就会既容易又有利可图。”正因为如此,吉姆·罗杰斯从来不靠内线消息赚钱,也不相信任何股市分析专家,因为在他看来,那些人只会纸上谈兵,要么盲目自大,要么杞人忧天。

投资股票要有果断的判断,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有效地独立思考,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投资计划,必然会使自己的投资陷入困境。股市中获大利的永远是少数人。成功者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

当多数人疯狂时,要保持几分清醒和警觉;当多数人恐惧时,要有足够的胆量。不要博消息,那不是散户的优势;不要相信股评,股评者中假内行居多;不要沉湎于曲线,那是使人赔钱的理论;不要迷信概念,那往往是为散户设置的陷阱。“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投资者应该自觉地做股市的少数派,远离喧嚣,忍受住孤独与寂寞,做好功课,练好内功。远见和耐心是一个成功的长线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07.活得最久,赚得最自在

谁活得最久,才活得最逍遥、赚得最自在。——伯纳德·巴鲁克

炒股的目的是从股市赚钱,但想赚钱并不表示你就能赚到钱。你必须以保本为第一要务,在保本的基础上再考虑怎样赚钱。保本不是说保就能保得住的,除非你不涉足股市,但只要你把资金投入股市,你就有亏本的可能。这是因为股市的运作没有定规,你不入场就不可能赚钱,而入场就有可能亏钱。

然而怎样测定你对风险的承受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睡得好吗,如果你对某只股票担忧到睡不着,那就表示你承担了太大的风险。你应该卖掉一部分股票,直到你睡得好为止。

投机大师伯纳德·巴鲁克刚进华尔街时,他父亲给了他10万美元,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这10万美元只撑了3年。伯纳德·巴鲁克告诉父亲他已亏光10万美元的时候,他以为父亲会狂怒。但他父亲没有狂怒,而是投给他信任的目光,又给了他10万美元,并告诉他这是家里的全部资产了。终于,在第六年的时候,伯纳德·巴鲁克第一次一笔赚到6万美元。在自传中,伯纳德·巴鲁克说他明白自己从此完成了炒股的初期教育,他不再是“妄想”在华尔街生存,而是“知道”自己能在华尔街生存。他的自传中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能在股市中长久生存的人必然有其生存的方式。其实,股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地狱,对这一点老股民深有体会。在股市中能够长久生存的人都是对风险看得透的人,而不是对收益看得透的人。这些人会告诉你:在股市赚钱不是第一要务,保本才是。新股民一时体会不到这个道理,但几年后会深刻体会到的,而在此期间他们所花的代价可能非常大。

下面是中国A股市场两位成功的投资人的股市生存之道:

林园:“提高确定性。”他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确定性展开的。当他觉得不确定时,就退避三舍。很显然,他回避了大熊市就是因为觉得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杨百万:“在股市中操作不是比谁赚得多,而是比谁活得更久。”这句话真的很对得起“百万”这个称号!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对股市彻底看明白了的人。他的观点是:赚来的钱就取出来。这个方法极为适合大资金投资者。“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只针对穷人,因为穷人的财富值为0,去拼了,如果成功了就得到了富贵,不成功则依然为0而已。而对于有钱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富贵稳中求”。因为钱来得不易,首先要考虑的是稳稳当当地赚钱,如果失误,损失的就是你辛苦赚来的本钱。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股民来讲,“富贵稳中求”更贴切。08.不做替死鬼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比“市场先生”更加了解你投资的公司并对其正确估价,那么你就不能参加游戏。就像他们在纸牌游戏中说得那样:“如果你不能玩上30分钟,而且不知道谁是替死鬼,那么你就是替死鬼。”——巴菲特“博傻理论”证明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投机或赌博行为。你不知道某只股票的真实价值,为什么要花20元去买它呢?这是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

在充满博弈的投资市场里,正像巴菲特说得那样:“如果你不能确定你比‘市场先生’更加了解你投资的公司并对其正确估价,那么你就不能参加游戏。就像他们在纸牌游戏中说得那样:‘如果你不能玩上30分钟,而且不知道谁是替死鬼,那么你就是替死鬼。’”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是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之一,让我们从这个事件来看看投资者是怎样成为“替死鬼”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做欧洲霸主而发行了巨额国债)而认购了总价值近1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南海公司因此得到了经营酒、醋、烟草等商品的永久性退税政策,还拥有了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含量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把加工商送到那里,“金砖银块”就会被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被扫除,公众对股价上扬充满期待,这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股价随之大幅上涨。

投资者趋之若鹜,当时半数以上的英国国会议员都成了持股者,就连国王也认购了总价值为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南海公司股票价格节节高升。

在这一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被卷入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根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只相信这些公司宣扬的巨大收益预期,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据说当时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公司,但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地认购,把大门都挤倒了。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南海泡沫”和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随之,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如梦初醒,迅速将怀疑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1720年7月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继而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公司股价很快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由此破灭。1720年年底,英政府对南海公司进行资产清算,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有的竟一贫如洗。

不幸的是,连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也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不幸成了所谓的“替死鬼”。他因此感叹说:“我能计算天体运行,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股市在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如果是简单地重复,股市就失去了生命力。散户也在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大部分都是简单地重复,如果不是简单地重复,庄家也就生存不下去了。由于人性的弱点和庄家的欺骗,不少散户一回失误了,二回又失误……回回失误,损失惨重。虽然后悔,但好了伤疤忘了痛,记不住教训,并不认真查找失误的原因。学过的理论记不住,想过的方案老犹豫,得到过的教训易忘记,低级的失误总重复(上涨不卖,盲目乐观;下跌不止损,束手无策),想到的办不到,知道的做不到。散户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成为“替死鬼”的故事将会永远上演。09.失宠行业更好

大家一致的看法常常是错误的,如果你随波逐流,成功就会远离你,所以我买的都是那些不那么耀眼、不被人喜欢的公司的股票,要是整个行业也失宠于大众就更好。——卡尔·伊坎

华尔街投资鬼才伯纳德·巴鲁克说过一句极为经典的话:“群众永远是错的。”

伯纳德·巴鲁克发现,群体中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让平时独立、机敏的人变得盲从,听凭情绪的指引而忽视理性逻辑。而这正是投资者最忌讳的。

投资市场是个人性显微镜,一个不合格的投资者的个性缺陷会在市场刺激下无限放大,从而使他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而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被市场的显微镜放大的恰恰是其独立而理性的一面。

如果你问:过去的20年里,华尔街上让各大公司CEO最胆战心惊的名字是什么?答案很可能是卡尔·伊坎。

1985年,因对环球航空公司漂亮的恶意收购,卡尔·伊坎成为“企业掠夺者”的代言人。当时,《财富》杂志称卡尔·伊坎为“美国最热门的投资者”,他为股东赚的钱比地球上其他任何投机者都多。卡尔·伊坎的法宝就是恶意收购看中的公司,迅速推进该公司管理或策略的变革,让该公司股票价格暴涨,然后套现。

瑞银的投资银行主管肯·默理斯表示:“他会在最不可能的时候买入企业的股票,那时人们只看到企业毫无希望,所以在当时很少有人会认同卡尔·伊坎的做法。”卡尔·伊坎对此的解释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常常是错误的,如果你随波逐流,成功就会远离你,所以我买的都是那些不那么耀眼、不被人喜欢的公司的股票,要是整个行业也失宠于大众就更好。”

在投资市场中,群体心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投资者受到所谓的空前突发消息的刺激时,注意力会立即集中起来,变得激动或恐慌,从而形成了一个群体心理。中国证券市场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2001年的“6·24”暴涨行情和2003年受“非典”冲击出现的“4·21”暴跌行情就是例证。在现代网络及影视等传媒的作用下,分散的投资者能迅速形成群体心理,这样一来,群体心理就演变成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了。

摆脱从众心理的影响,理性判断市场机会,拥有自己的理性原则和投资风格并一以贯之,这便成了投资者成功的一个重要素质。

也许哪一天,当你发现失宠于大众的行业是最值得投资的,你便离成功不远了。10.与趋势成为朋友

让市场趋势成为你的朋友。——彼得·林奇

投资者如果顺应市场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与正确趋势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1982年上半年是美国股市极其糟糕的半年,其基准利率上升到了两位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是如此。利率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时,彼得·林奇大量投资政府债券,这使得长期政府债券在几个月内成了彼得·林奇运作的麦哲伦基金的投资头寸。彼得·林奇投资政府债券不是出于安全考虑,而是因为它的回报超出了股票投资上的正常回报:美国政府为这些政府债券支付13%~14%的利率。

在这段股市暗淡萧条的时期内,金融评论家们反复谈论着不景气的汽车行业,在他们看来,汽车工业的不景气是一种永久的现象。而在彼得·林奇看来,无论经济萧条还是经济景气,美国人终究都要购买汽车,因此在1982年3月他购买了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1982年7月,他访问了克莱斯勒公司的总部,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于是在7月底的时候,麦哲伦基金将5%的资产都投给了克莱斯勒公司。整个秋季,克莱斯勒公司都是彼得·林奇的投资头寸。到了10月,大牛市开始,利率开始降低,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彼得·林奇把在债券市场的持仓量降到了麦哲伦基金全部资产的5%。同时,他卖出了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把基金的11%投给了汽车工业,因为他发现汽车股正在复苏。果然,彼得·林奇在汽车股上大赚了一笔。

作为传奇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向来善于把握趋势,让趋势成为对自己最友善、最有助益的朋友。但彼得·林奇也不是万能的,一旦他跟不上趋势的脚步,这位“朋友”便会弃他而去,将他落在因追不上新形势而徒留懊悔的人群中。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公司利用网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股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波以互联网行业为增长龙头的上升行情。但彼得·林奇这次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因为彼得·林奇是技术恐惧者。他不会上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聊天,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他可能连网页都找不到。正是由于这一劣势,彼得·林奇错过了一只著名的大牛股——亚马逊书店。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彼得·林奇这个不会上网的人便忽视了它的存在。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彼得·林奇没能透过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他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的市场拓展能力。1998年,亚马逊书店的股价上涨了10倍。

还有微软公司,这是一只被彼得·林奇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个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其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就算你不是一名程序员,你也会注意到,除了苹果电脑,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

我们不能决定市场趋势,也不能左右市场趋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判断和证明市场趋势,做市场趋势的忠实追随者。只有顺应市场趋势,我们才能取得投资上的成功。第二部分心态理念篇

如果你没有作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静!——索罗斯

许多人盲目投资,从某方面来说,这等于是通宵玩牌,但从未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巴菲特

市场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彼得·林奇11.作好承受痛苦的准备

如果你没有作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静!——索罗斯

股市永远是一个资产不断升值又不断缩水的场所,让人赚了又赔。投资者一生会经历无数个牛市、熊市和无数次暴涨、暴跌,投资者在最亢奋和最痛苦的时候最容易出错。一个人赔钱时,最可怕的是还得压抑自己的感情。

身处股市战场,每一天你都在冒险,那是痛苦的,因为你晓得,你随时可能面临严重的亏损。但是正如索罗斯所说:“如果你没有作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静!”在《金融杀手:乔治·索罗斯全传》一书中,作者描述过索罗斯极为痛苦的一段经历:“1981年夏,索罗斯的公司出人意料地向贫民窟迈进。有些人对此真正地关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怀有好意。紧接着,索罗斯在美国公债市场的失败使他大丢脸面。索罗斯与美国公债市场产生矛盾是在1978年年底,当时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尔·伍尔克决定消除通货膨胀,贷款利润率从9%上升到21%。索罗斯确信,就在1979年夏天,国家经济会因此蒙受损失。当公债在1979年初夏重振旗鼓时,索罗斯开始购买公债。2011年到期的国库券在1979年6月上涨到100美元。然而,到了夏末,价格却降至93美元。“索罗斯所借的银行短期贷款的利润率已经超过了长期公债的利润率。这将破坏国家经济,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降低银行利润率,提高公债的地位。然而,经济发展却仍然保持强劲势头,利润率也越来越高。如果索罗斯在公债市场上能坚持‘积极生息运作’以求平衡,那么他就会安然无恙——如果公债利息比从经纪人那里借钱的利息高,那么也是有利可图的。显然,当利润率为12%时,索罗斯的观点是对的,但当公债的利息很快上升到15%,而贷款利息却爬到了20%时,‘负性生息运作’产生了,索罗斯没有赢利。这一年,索罗斯在公债上损失了3%~5%。据估计,他使合伙人损失了8000万美元。“当时,合伙人碰到他都畏畏缩缩的,几个重要的欧洲合伙人决定抽走资金。索罗斯的一个助手回忆说:‘他感到了失败。他觉得被迫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时常讲:你不应该进入证券市场,除非你愿意忍受痛苦。他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愿意忍受痛苦,但是,他的投资者们不愿意。他意识到唯一致命的弱点是这一群不可靠的投资者。在市场中受到打击使他非常烦恼,亏损了资金使他恼火,但还不至于毁灭他。他感觉到人们正在抛弃他。面对市场,他不知何去何从。’富有讽刺性的是,索罗斯预料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的观点后来得到了证实,但时间相差6~9个月。他曾预言较高的贷款利息会暴跌,这也得到了证实,但那是在他受到重创之后的1982年。“在1981年那个可怕的夏天,一份商业界的重要杂志火上浇油,在封面上用了一个鲜艳夺目的术语来描述索罗斯——在夏天逆转的前夕。这种讽刺使索罗斯备感痛苦,尴尬难堪。”

遭受命运如此作弄,索罗斯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在投资市场变得更成熟,更具威慑力了。之后一连串令人望尘莫及的投资战绩使他一步步走向“全球最大投资者”的宝座。

投资者每天都面对风险,说不定哪天就会遭受巨额亏损。赔钱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投资者必须懂得承受亏损,忍受痛苦,做到宠辱不惊,与别人谈论亏损时也能面不改色。能让别人吸取你的教训,同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作为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淡泊方面堪称楷模,值得一学。一些人在作涉及亿万元资金的投资决策时会战战兢兢、寝食不安,但索罗斯在进行高风险决策时,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总能做到心平气和。

索罗斯作为一代投资大师,正是凭着超人的承受力和永不服输的自信,在一场场股灾中挺了过来。12.恐惧阻碍成功

阻碍成功的因素就是恐惧。——拉里·威廉姆斯

人性的弱点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恐惧是初入市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他们常常想象自己被杀得很惨,唯恐利润和本金在一夜之间亏光。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芝麻大的利润会被放大至西瓜那么大,而西瓜那么大的利润却被视而不见。因为恐惧,越跌越抛,越抛越跌,越跌越惧,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心理上的弱点导致投资者亏损累累。一有风吹草动就急忙斩仓出局,投资者心态越来越坏。因此,我们说,股票市场上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的恐惧心理。

一般来说,股票市场中只存在两种情绪——希望或恐惧。问题在于,人们在应当恐惧的时候却满怀希望,在应当充满希望时却心慌意乱。在牛市来临的时候,坊间流传的多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暴富神话,这燃起了更多人的希望,而另外一种情绪——恐惧却慢慢地被淡化。时常回顾历史上那些令人恐惧的时刻,才能让更多满怀希望的投资者不至于陷入疯狂。

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是纽约股市大恐慌的开始,股市崩盘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众多股票售价之低彻底击碎了股民的美梦。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异常迹象,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巨大。突然之间,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00,股市已经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受控于恐惧,狂跌不止。自那时起,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11位知名的投机者就从人间消失了。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这次令人恐惧的崩盘成了投资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股市中,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手,你都不可能次次判断准确。作为一个投资者,随时都可能因为在选股和选择入市时机方面犯错误而遭受损失。无论你多么聪明,你的分析或信息多么正确,你都无法避免犯错误的可能,而这些犯错的经历在潜意识中会增加你的恐惧感。体育比赛要求“技术过硬”、“心理过硬”,股票投资也一样,技不如人、心态不稳者,一出手便会被人看出破绽,处于被动地位,关键时刻更是手忙脚乱、一败涂地。所以,投资者要想在股票市场上成功,首先必须学会无所畏惧。

说到大胆无畏,用这个词来形容投资巨头索罗斯再恰当不过了。作为影响力深远、略带邪气的亿万富翁,索罗斯大胆的投资行为让他屡次在世界政治和金融领域挑起事端,如他一手策划并引发的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他胆量十足的投资行为使他成为最令人敬畏的股市神话的主角,被世人认为是十足的“恶魔”。

总之,恐惧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恐惧是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时的大敌。要想不被恐惧吞噬,就要以无所畏惧的心态战胜它。13.克服情绪问题

投资者交易时最大的情绪问题或许是忧虑。第二个情绪问题是投资者总觉得自己是赢家。——杰纳德·阿培尔

投资大师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他们也是常人,也会快乐或伤悲、沮丧或激动;但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

卓越的投资者总是具备排除忧虑的能力,以最佳的状态取得成功。他们持客观谨慎的态度,不断分析市场、调节自身、避免失败,自然就会养成上述心态并持之以恒。他们不允许失败和主观的东西入侵,干扰他们走向成功的健康心态。简而言之,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的要领:培养积极心态,使身体充满旺盛活力,为了成功不遗余力,奋力拼搏。

忧虑源于以下几点因素:

①害怕失败:投资者感到巨大的压力,将自我价值的认同与他人联系起来,过多地考虑他人的看法。

②害怕自己:投资者失去理性,盲目凭感情交易,怀疑自己。

③害怕失误:投资者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信心。

④失控:投资者在交易时失去个人责任感,在市场面前,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克服以上这些心理障碍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个情绪问题是投资者总觉得自己应该是赢家。关于这一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他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是大开眼界。在准备返回时,他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拆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然而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拆掉了,没有螺丝,有备胎也装不上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万分着急的时候,一个精神病人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精神病人发现了处于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教授出于礼貌告诉了他。精神病人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各拆下一颗螺丝,这样就拿到了三颗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精神病人嘻嘻哈哈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否则连疯子也会笑你是呆子。股票投资就更忌讳自以为是了。永远要想到意外的可能,不要认为凡事只有一种可能,并想好应对可能情形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14.承受下跌50%

不能承受股价下跌50%的人就不应该做投资。——巴菲特

老虎基金的知名度仅次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掌门人朱利安·罗伯森25岁时就担任了一家公司的股票经纪人。因投资业绩良好,朱利安·罗伯森在华尔街享有“明星经纪人”的美誉。

成功的朱利安·罗伯森并不满足于当别人公司的炒手。1980年,他集资800万美元在纽约自立门户,新公司取名为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朱利安·罗伯森以精选传统价值型股票而著称,偶尔也介入债券与外汇市场。

老虎基金只在1985年和1994年业绩欠佳,而其他年份都是“笑傲江湖”,因而声名大噪,老虎基金的资金规模也随之迅速膨胀。1998年年初,老虎基金管理的资金高达220亿美元。

但从1998年开始,老虎基金时运不佳,连遭挫折。在俄罗斯市场损失16亿美元;在外汇市场损失20亿美元;公司所持美国航空公司股票的价格一路下滑,所持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股票也表现平平……

老虎基金1999年亏损达18.64%,2000年2月又亏损了15.8%,3月亏损3%,累计亏损超过30%。身心疲惫的朱利安·罗伯森已经回天乏术。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投资科技股,因为纳斯达克指数1999年就上升了86%。

但朱利安·罗伯森坚信价值投资,他最不擅长的领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时候,老虎基金也只拥有少量的微软、英特尔之类的股票。

朱利安·罗伯森性格固执,以至于犯错误的时间太长了。最后老虎基金不得不宣布关门,其资金只剩下65亿美元。其中的15亿美元属于朱利安·罗伯森的私人财产。

朱利安·罗伯森曾预言:科技股崩盘将是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页,价值型股票终究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虽然这个预言是正确的,但他没能等到预言成真那个时候。

纵观朱利安·罗伯森20年的投资业绩,老虎基金公司年平均赢利率高达25%。朱利安·罗伯森无疑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

在老虎基金宣告关门的时候,索罗斯基金的一个合伙人说:“这并不是悲哀的一天,就像一个高尔夫球手最后一杆打了一次臭手,但他赢得了整个锦标赛。”

价值型股票后来确实又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但朱利安·罗伯森没有足够的资金坚守到这一天。

在股市之中,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就连巴菲特、索罗斯这些金融大鳄也不例外。

巴菲特甚至说:“不能承受股价下跌50%的人就不应该做投资。”这句话也许有点极端,就像并非每个人都会遭遇朱利安·罗伯森式的惨败一样,但其对股市严酷性的反映却是发人深省的。

身在股市,痛苦是难免的。股市就是一个考验人心理承受极限的场所,能在其中始终笑傲风云的,都是意志上的“钢铁战士”。有些失败并不是投资者能力的问题,也不全是心态的原因——这也是股市折磨人的一个方面。15.看清手中的牌

许多人盲目投资,从某方面来说,这等于是通宵玩牌,但从未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巴菲特

彼得·林奇和巴菲特一样,都是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彼得·林奇对待投资从不松懈,总是摆出工作狂的姿态。他执掌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每个工作日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天,甚至有时连周日也不休息。

他一年行程达10万英里,相当于一个工作日行400英里。每天午餐他都要会见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每天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将2000家公司检查一遍。

在退休之前,彼得·林奇只度过两次长假,其中的一次是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在中国香港与妻子会合,去内地玩了3天,再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英国的公司。

彼得·林奇每天阅读两米多高的研究报告和资料,孜孜不倦地做笔记;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就有五六百家;一年至少阅读700份年报。

他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比如他发现Volvo的时候,连瑞典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当时Volvo的股价是4美元,但其每股现金都有4美元,当然属于被严重低估的股票。由于这一发现,彼得·林奇赚了7900万美元。

投资界有一句名言:“赌骑士,更要赌马。”在这个比喻中,“骑士”和“马”分别指代管理团队和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只有投资具备可持续发展特质的优秀企业,才能获得不菲的回报。所以投资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它的领导者,还要了解其财政状况、经营能力、行业水平,甚至要关注企业的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等等。

如果投资者像企业经营者一样了解自己的投资对象,那么其投资无疑是最可靠的。

以周密的考察和分析为前提,彼得·林奇在华尔街大获全胜。他成了财富的化身,他所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给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后那初始的100美元就已变为2739美元,增值26.39倍。“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作风也很具借鉴意义,他习惯于把所有公司分类,致力于发现优秀企业并长期持有其股份。巴菲特是金融大鳄,而彼得·林奇只是一名基金经理,他们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两种典范。不管你是霸气的金融大亨,还是勤奋的投资者,你都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前提是看清自己手中的牌,别盲目。因为股市就像巴菲特所观察到的那样:“许多人盲目投资,从某方面来说,这等于是通宵玩牌,但从未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16.不以第二天的价格定成败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判断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开玩笑。——巴菲特

巴菲特说:“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判断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开玩笑。”而国内投资者恰恰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也是A股市场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所在。从2007年10月中旬到12月初不足两个月时间内,钢铁股从被机构大幅增持的“宠儿”变成被抛售的“弃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钢材价格上升趋势良好,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保持上升。在此背景下,7月20日~9月20日,中国股市钢铁股上涨21.19%,而同期大盘涨幅为18.76%。

从2007年披露的各家公司三季报来看,钢铁股成了机构大举增持的板块,尤其是在八九月,钢铁股俨然是2007年最猛行情的冲锋军。

从股票成交量排行来看,包钢、宝钢、邯钢、武钢分别位列第6、7、8、10名,其涨幅惊人,分别为36.81%、54.62%、36.89%、61.23%。

但是受成本上升速度快于钢材价格上升速度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钢铁企业行业利润环比出现了下降。结果2007年三季报一经公布,钢铁板块迅速成为不少机构的“弃儿”,钢铁板块被机构迅速减持。10~11月,钢铁股成了A股1000点大撤退的主力,整体跌幅超过了45%,约83%的钢铁股跌破了120日均线。

此前被机构视为“宠儿”的钢铁板块在2007年第三季度报表公布后立刻遭到大规模减持,机构对其态度可谓泾渭分明。这难道仅仅是受业绩的影响吗?关键还是投资者的投资思路短期化,追求市场热点、短期投机炒作势头明显所致。从上证所2007年10~11月成交量排名来看,名列第7、10、11位的宝钢、武钢、包钢短短两个月内换手率分别高达69.87%、77.22%、77.97%。此间,机构力量之强可见一斑。一些机构对行业及公司缺乏深入、长远的研究,单凭一些公司季报业绩环比下跌来判断行业景气拐点,进而决定沽卖钢铁股,这是目光短浅的行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理当透析行业的远景,不应太在意公司一时一刻的业绩。

大多数投资者都喜欢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然而成功的短线投资者寥若晨星。其实短线投资的风险非常巨大,因为不可能每次都成功,而每失败一次,其风险都会放大。

股市赢家几乎都是长线投资者。在华尔街上,聪明人比比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喜欢短线操作,把股市当作投机场所,而如果足够聪明,他们可能还会获益良多。但是纵观投资史,全世界除了巴菲特,没有第二个人是靠股票投资使个人财富超过500亿美元的,而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长线投资者。17.持股10年

如果你没有作好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巴菲特

有人曾作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于8年的。巴菲特曾说:“如果你没有作好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巴菲特也是这样做的。

从1984年到1986年的短短3年内,美国股市涨了1.5倍。1987年,大盘继续走强,前10个月就涨了44%。尽管美联储连续加息,但美国股市仍然持续上扬。

此时众人都疯狂地抢着入市,而巴菲特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静,他采取了逆向操作。从1985年开始,巴菲特不断减仓,到1987年,巴菲特手里只剩下了3只股票:华盛顿邮报、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据说这3只股票,巴菲特是“死也不会卖出”的。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个“黑色星期一”来临了。大盘一天暴跌508点,跌幅达22.6%。当天,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市值就损失了3.42亿美元。

在股市哀鸿遍野的时候,巴菲特却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看年报,阅读资料,一如既往地平静。下属惊讶地发现,在崩盘那天,巴菲特丝毫不关注股市行情,即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损失了3亿多美元,他也无动于衷。这一天,巴菲特只从办公室出来过一次,对员工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大家该干吗干吗去。”简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事实是,不久大盘又开始反弹了。结果全年还上涨了5%,而巴菲特当年的赢利是20%。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巴菲特一直持有上述三只重仓股。比如他于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至今已持有近40年。中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巴菲特都持股不动,因为巴菲特坚信该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如果能够跟随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发展壮大,那么他们的财富梦想一定可以更好地实现。巴菲特的巨大财富正是这么来的。

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若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做,后来拥有的财富可能达不到100亿美元。复利的增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数学定律。巴菲特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思路,也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买进去,并长期持有。方法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因为证券市场每天的诱惑实在太多。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太慢,总想投机大赚一把,然后再做价值投资,大多数人都爱耍这种小聪明。而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且他起步早,活得久,他用了50多年时间来做价值投资,复利乘以足够长的时间就等于巨额财富。也就是说,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

价值投资是一门学问,和其他学问一样,都需要严格的方法。最好的投资者都遵循这种严格的方法进行投资,如果只是随意投资,简直就像掷骰子一样完全凭运气。巴菲特和其他成功投资者的想法基本一样,那就是先不考虑赢,而考虑会不会输。很多人作决策的时候只想赚钱——抱持这种心态的人,其实还没有入价值投资的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