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7:35:49

点击下载

作者:(阿根廷)伯纳多•A.胡伯曼(BernardoA.Huberman)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

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试读:

版权信息本书纸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0年4月出版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书名: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著者:伯纳多•A.胡伯曼电子书定价:53.99元The Laws of the Web by Bernardo A. HubermanCopyright © 200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is edi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The MIT Press, USASimplified Chinese © 2020 Cheers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测一测 你真的了解互联网吗?1.互联网起始于(  )年的(  )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A.1967,万维B.1968,英特C.1969,阿帕2.无论是网页数量在10000~20000之间的网站,还是网页数量在10~100之间的网站,它们的网页分布都遵循(  ):A.幂律分布B.正向分布C.随机分布3.小世界理论指出,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将由不超过(  )个节点连接:A.5B.6C.74.互联网上电商对价格的调整力度,可能比传统的销售渠道要(  ):A.小1/100B.大100倍C.差不多5.以下(  )描述不是“网络注意力流失”的主要原因:A.注意到该故事的人数不断增加B.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个故事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C.需要关注的故事太多,注意力被极大的分散测一测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扫码下载“湛庐阅读”App,搜索“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获取问题答案。中文版序互联网是人类的新文明

很高兴中文版《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新版马上要面世了,而李晓明教授乐于再翻译新增的一章内容,更是令我兴奋不已。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它也已然习以为常——天天用它而不再惊诧于它的奇妙了。互联网满足了我们沟通信息的需求,助力于我们的社交生活。我们也通过改造它来创建新的商业形态。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增长迅速,从萌芽到成熟的时间往往不到10年。今天,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旧金山还是北京,无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内罗毕,或者是法国的阿尔卑斯山,无论它们的环境和条件相差多大,其中的很多人、事、物都已经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就如同一个大型神经系统一般。

所有这些变化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尽管如此,它却依然遵循着基本的统计学规律。得益于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解释“赢者通吃”的业态、巨大社交网络的涌现,以及超大型跨国企业运行的模式。

为了反映互联网最新的进展,我为《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这本书新增了第10章,描述了一种新现象,即由具有计算能力的海量电子产品构成的网络的涌现。这些电子产品与用户共存于互联网之上,所构成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物联网的增长是一个奇迹,2018年就连接了70亿台电子产品,这个数字已经远超地球人口的总量。我们看到,物联网中的电子产品有些是家电产品,帮我们处理诸如家庭安防、健康管理等事务;有一些则是工业产业的组成部分。相较而言,后者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我希望《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这本书的读者不仅能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它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的讨论中,包括共同探讨“我们与这个难以置信的人造产物的共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前言无处不在的网络

在很短的时间里,互联网不仅成了亿万人获得信息的媒介,而且它那巨大的规模、各组成部分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遍及全球的空间特性也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巨大兴趣,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这种兴趣植根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网络的增长是自发、随意的,但它背后隐藏着很强的规律,包括其中的信息的连接结构和组织方式,以及亿万人使用它的模式。很多实验室正在努力发现和解释这些规律。尽管这些研究主要只是试图解释现象,而且也只能部分地说明一些问题,但这已经对实践有了指导意义。人们在从事这些探索研究中获得了新知识,并能将之应用于设计有巨大潜力的新机制以及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之上。

这些研究所发现的若干规律,包括网络上信息存储和连接的方式、个体利用它们的模式,以及人们在这种新媒体中寻找信息时产生的大规模的相互作用。有些研究结果是通过采用标准的在线调查而获得的,与其他社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式没什么不同;还有一些研究则有赖于统计学和经济学方法。基于物理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模型,人们预测出了网络的一些定律。

我和一些合作者对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展开了持续的研究,包括经济系统和互联网,通过应用统计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我们获得了一些重要认知和有趣的定律。但遗憾的是,可能由于表达这些研究结果所采用的是技术性语言,因此它们没有得到广泛关注。不过,有些人已经看到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其数学形式之外的意义,因此,他们一直希望我能下些功夫来阐释这些定律,特别是针对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它以互联网作为讨论这些定律的载体,或者说是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大多数人对此都很熟悉;互联网也是一个便利且独特的实验室,人们可以在其中研究网络自身的增长和结构。但是,容易研究并不等于容易将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概念转换为大众语言。然而,我坚信从任何领域产生的概念都应该有通俗的解释。在本书中,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我会通过简单的例子来传递其中的一些主要思想。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一些本来用几个公式就可以表达的内容可能会变成一段长长的解释,除此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这些定律的风格和力量,使其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不要求他们事先花时间来学一些技术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虽然探索和解释这些定律会有某些技术上的难度,但任何人,只要他对这个主题有足够的兴趣,都可以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关于这类话题,我做过多次报告,听众也非常多元化。那些经历让我意识到,非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和评论是我不断产生新想法的源泉,可以激励我将工作做得更好。

针对非技术类读者写一本关于互联网的定律的书,最初是鲍尔多·费耶塔(Baldo Faieta)向我提出的建议,他很早就被书中描述的定律吸引了。尽管他的建议很诱人,但我还是有些畏缩不前,因为只有付出很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生产出有良好逻辑的内容,并且足够凝练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后来,一些人坚信这样一本书拥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并向我保证至少他们会成为我的读者,这些人包括斯科特·克利尔瓦特(Scott Clearwater)、艾坦·阿达(Eytan Adar)、纳塔莉·格兰斯(Natalie Glance)、我的妻子梅特(Mette)、我的孩子劳拉(Lara)和安德鲁(Andrew),还有马克·卢里(Mark Lurie)和克里斯托夫·洛赫(Christoph Loch)。最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罗伯特·普赖尔(Robert Prior)耐心和有说服力的激励下,我在巴黎开始写作,而当时我正在访问欧洲商学院。在欧洲商学院的讲学经历以及和同事的讨论,帮助我进一步提炼了一些论点,而早期与格兰斯和拉达·阿达米克(Lada Adamic)在一些科普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教会了我如何用平实的语言来阐释最初采用技术术语表达的论点。

尽管《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这本书是我的努力成果,我对它负有责任,但它的内容却是长期与许多同事和学生合作的结果,若没有他们,我将无从写起。从我最初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塔德·霍格(Tad Hogg)在许多方面就一直是伴我同行的伙伴。格兰斯、拉简·鲁克斯(Rajan Lukose)、拉达·阿达米克、艾坦·阿达、吉姆·皮特考(Jim Pitkow)、塞巴斯蒂安·莫勒(Sebastian Maurer)、马特·弗兰克林(Matt Franklin)、亚历山德罗·阿奎斯蒂(Alessandro Acquisti)、彼得·派罗利(Peter Pirolli)和阿米特·普尼亚尼(Amit Puniyani)在我研究的过程中曾给予了许多帮助,与我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激动之情。塞巴斯蒂安·多尼亚克(Sebastian Doniach)以一种真正的学者所应持有的审慎的怀疑态度,让我对每个新结果都一一进行了解释,从而使书中所表述的内容经得起进一步推敲。

如果没有一些支持我的读者能够客观地评论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它是不可能完成的。我非常感谢普赖尔出色地发挥了编辑的作用。我特别感激我的妻子梅特,她不仅审读了初稿,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而且最要紧的是,她理解写作本书所需要付出的心血。透视互联网1.网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生态系统,能用来定量地检测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性互动作用的理论。2.在《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这本书中,我将提供网络上显现的若干定律,以及它们对理解某些社会现象、设计更好的信息访问机制的影响。3.网络浏览体现出了一种模式,揭示了人们在寻找信息时呈现出的一种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变成设计更好网站的方法。同样,我也希望传达对于研究大规模社会动力学的方法的感受,它源于我们研究互联网现象的实践,这些实践在信息时代为我们研究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在加州旧金山风景如画的普雷西迪奥区(Presidio)的一栋小楼里,一群人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工作——这大概发生在1996年,是类似某种规模庞大的生态调查,但他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办公桌。计(1)算机工作站中的一个程序在互联网的疆域里“爬行”,源源不断地为这群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的工作人员抓取网页,并将其存储起来。为了未来的研究,这群工作人员要收集并存储整个网络上的文本内容,从硅谷的网站到遥远的地球另一面的服务器上的网页。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仅像生态学家,而且也在构造一个图书馆,其规模不久就要使世界上那些非常大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法国国家图书馆,相形见“小”了。到2000年7月,他们已经收集了10亿个网页,占33.5 TB(万亿字节)的存储空间,并且其收藏的规(2)模在以每月10%的速度增长。为了理解这个收藏的规模,我们可以和书籍做个对比。一本书的文字内容经数字化后对应的数据量约为1 MB(兆字节),1 TB约等于100万MB,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有2 000万册书,数据规模大约是20 TB(而且不包括图片)。欢迎来到终身学习的知识时代

尽管网络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但存储它的内容并不需要一个很大的建筑物。不同于那些古老的机构,比如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或者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互联网档案馆以一个冰箱大小的服务器就能将这些馆藏的内容存储其中。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整个档案最终会有多少,也不清楚有多少目前在网上看得见的东西几年后依然存在。建立互联网档案馆的目的,是将这种容易流逝的数据保存到一个永久的介质中,为未来做研究用。建立此项目的人认为,科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新闻记者等都会对这样的研究感兴趣。因此,当人们想查询这些被收藏起来的数据时,就不需要专门到普雷西迪奥区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只要有合适的授权,人们就可以通过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浏览它们。

欢迎来到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几乎不用任何代价就可以获取多样性知识的时代。那些电子信息正在从价值上取代传统工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用来体现国家、组织和个人的财富。网络信息空间已经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奇观。

互联网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一群研究人员在从事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项活动正好与互联网档案馆的工作互补。前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在一些网络浏览器中安插某种监测程序,记录用户访问过的网站和停留的时长等。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人们在网上寻找信息的行为规律,从中总结出一种使用模式,指导人们设计出更好的网站。其他相关的活动还有许多,比如一些科学家对网络内容及其结构的研究,他们对此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与生物学家对热带雨林的兴趣不相上下。在美国新泽西州,位于普林斯顿的NEC实验室(Nippon Electric Company Labs)的研究人员在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抽样调查,希望能明确它的规模,并确定总共有多少内容能被人们常用的搜索引擎罗列出来。结论是,其实并不多。

从普雷西迪奥往南行驶几公里,在环绕斯坦福大学的山丘上,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互联网研究组的科学家正在好奇地探究和分析一个巨大的网络资源数据库。他们通过综合利用互联网档案馆和许多其他来源的数据,揭示了在过去3年里网络中存在若干隐形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人们在信息空间中交流和寻找信息的方式。除他们之外,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些模式,既令人惊奇,也十分有趣。比如,他们已经发现每个网站中的网页数和网页中的链接数的分布显现出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很强的现象,即少数网站有许多网页,而许多网站只有少量网页。同样,我们也已经了解到,由网民在网上造成的堵塞能引发一种可预测的“互联网风暴”,它会突然出现,并以一种带有统计学意味的模式消退。

这些结果之所以令人感到惊奇是因为,人们以前看到网络是以混沌无序的方式生长的,没有想到其中会有什么规律。在网络中,没有中央规划者告诉互联网用户如何设计网站、寻找信息,或者如何组织可以从一个网页或网站跳转到另一个的超链接。网络的结构和内容是千百万人自发行动汇聚产生的结果,他们很少会意识到,在他们的网站中添加一个网页或链接会对全局造成什么影响。于是,随着对互联网研究的深入,人们自然就会期望发现一种没有任何特征可言的网络,而不是现在所发现的规律性很强的行为现象。

有意思的是,这些很强的规律性与它们的来源有关,这一现象也影响了解释它们的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有规律的模式来设计更好的网站,或者设计应对网络堵塞的策略,而且通过适当地考虑网(3)络用户和网页设计者的行为机制,我们可以提炼出能够解释这些模式的理论。随着这些理论的发展,将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与网络的累积效应关联起来,就得出了一些在网络之外也适用的社会机制。它们通过一些定律表现出来,解释了人们如何浏览互联网,如何通过一种堵塞模式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判定既定网站的流行程度。从这种视角来看,网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生态系统,能用来定量地检测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性互动作用的理论。每条定律,都是一次互联网风暴

在《人人都该懂的互联网思维》这本书中,我将提供网络上显现的若干定律,以及它们对理解某些社会现象、设计更好的信息访问机制的影响。通过这些定律,我会解释获得这些理论的方法,它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动力学中复杂问题的新方式。理论的原始形式是通过数学语言描述的,因而有比较精确的结论,但在本书中,我会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核心思想,这样更容易被广泛的读者接受。

在揭示这些定律的同时,我也希望阐述一种方法——它在解释局部性质或个体行为,以及它们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聚集效果之间的关系中被证明是成功的。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物理学家发展起来的,他们当时希望理解某种物质的行为——该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大量离散的粒子或者分子的集合。如果我们期望用这样的方法在人类寻找信息的过程中立即带来成效,那么就太天真了,但我们可以通过结合期望、效用和用户理性的观念来改善它,这就有望产生对人类行为的合理解释和预测,而且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检测来验证。

预测本身是重要的,与许多动物和岩石等非生命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决定一个特定的行动路线时会考虑未来。一个生物体的存储结构越复杂,其考虑问题的视野所能达到的边界就越远。这意味着,任何涉及个人动态行为的研究,都必须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对未来事件做出的预测,尽管这些预测可能是不正确的。

从网站之间网页和链接的分布到“互联网风暴”,从上网模式到市场本质,这些都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知识,它们不仅本身有意思,还有益于信息的提供者和消费者。而且这些融入了用户上网模式的知识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网站,从而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可靠地访问信息。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我会阐述一些隐含的定律或法则,它们支配着网络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以及链接关系的形成,然后说明我们如何用互联网来理解它与所关联的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将通过描述用户所面对的两难情形来阐释网络堵塞现象的形成、“互联网风暴”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构成它的密集小流量使网络减速的情形,也会谈及如何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一种能较快访问网站的方法。网络浏览体现出了一种模式,揭示了人们在寻找信息时呈现出的一种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变成设计更好网站的方法。同样,我也希望传达对于研究大规模社会动力学的方法的感受,它源于我们研究互联网现象的实践,这些实践在信息时代为我们研究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