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患者的家庭养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1:55:18

点击下载

作者:高峰,刘莹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痔疮患者的家庭养护

痔疮患者的家庭养护试读:

前言

痔疮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发病率为60%~70%,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痔疮的发病率不仅很高,痔疮患者经手术治疗或其他疗法治疗后,复发率亦较高。究其原因,除治疗不彻底外,不注意痔疮复发的预防,也是重要的因素。俗话说:“用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是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预防疾病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发病时要及时用药,以免发展加重,见效后再坚持用一段时间,可防止复发或延长复发间隔时间,平时饮食起居多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只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去做,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痔疮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痔疮的患者,也可以使其症状减轻,减少和防止痔疮的发作。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看病拿药”了。人们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是怎么得的?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怎么预防?本书也正是在此目的的指导下编写而成。

由于水平所限,欠妥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共同提高。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和书籍,在此谨向原作者和出版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编者1 概述医学所指的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如果患有痔疮,肛门内肿大扭曲的静脉壁就会变得很薄,因此排便时极易破裂。

因痔疮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的男女均可得病,其中30~5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第一节 人体消化系统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肝、胆、胰腺器官共同组成。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消化系统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二、上消化道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

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图1 人体的消化系统

2.咽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

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

分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我们日常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和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胃壁黏膜中含有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黏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黏膜以及润滑食物等。胃的吸收功能很少,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5.十二指肠

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黏液、刺激胰消化液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三、下消化道

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回肠

上端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至盲肠,借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确界限,一般是将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称空肠,远侧3/5称回肠。空肠、回肠的运动特点具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节段性收缩,它可以使食糜和消化液完全混合,利于消化和吸收;另一种是蠕动,与节段性收缩联合作用,把食糜推向前进。小肠的蠕动很慢,每分钟约1~2厘米,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约数厘米后即消失。因此已被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这对小肠的吸收很有利。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2.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的末端,长约1.5米,但个体差异很大。

大肠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等。结肠和盲肠上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在结肠表面与肠管纵轴平行排列着的有三条类似“带子”状的结构称为结肠带。由于结肠带较结肠短,使肠管在外观上形成一个连一个囊状袋子,称为结肠袋。三个结肠带附近有脂肪在局部堆积,形成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突起,称为肠脂垂。

盲肠位于右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上接回肠,很短,只有6~8厘米,也是大肠最短的一段,其后下端接阑尾。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形成上下两个黏膜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可以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还可以防止盲肠内容物反流。在回盲瓣的后下方约2厘米处有阑尾腔的开口,当粪石等由此开口进入阑尾腔并形成梗阻时,可引起阑尾炎。

结肠围绕在小肠周围,呈方状。自盲肠向上移行为升结肠,到肝下方弯向左移行为横结肠,行至脾下方弯向下为降结肠,下降至左髂窝处移行为乙状结肠,这里是憩室、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直肠位于盆腔内长约10~15厘米,下与肛门相连。第二节 肛门直肠的生理结构及功能一、肛门直肠的解剖结构

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直肠起源于内胚层,而肛管起源于外胚层,由于两者起源不同,所以其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内衬组织等也各不相同。两者以齿线为分界,因此齿线在临床上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图2 直肠结构

1.直肠

直肠是消化管的末段,位于盆腔内。上端约在第三骶骨平面与乙状结肠相连,向下沿骶、尾骨屈曲,穿过盆底终于齿线。成人直肠约12~15厘米。直肠并不笔直,它的两头狭小,中间宽阔。上端狭窄区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结合部,是结肠的最狭窄部分,下端狭窄区是平时闭紧的肛管。中间膨大的部分称为直肠壶腹,是大肠最宽阔的部分。

直肠壶腹的前壁向前膨出,后壁沿骶尾骨弯曲前方下行,形成了一个几乎与肛门呈直角的大弯曲,叫做直肠骶骨曲,之后,直肠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在肛管处又形成一个弓向前的弯曲,叫做直肠会阴曲。肛门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横线的交叉点上,平时闭紧时呈椭圆形。肛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范围称肛周。皮肤有明显的色素沉着和毛发。肛门缘的皮肤松弛而有皱襞,有利于排便时张开。

2.肛管

由肛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肛管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肛管还是连接直肠与肛门的肌性通道。在发生学上处于内、外胚叶层的衔接地区,所以构造复杂。肛管壁由内向外分有五层:黏膜层、黏膜下层、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外括约肌。其肌束的排列方向是:内环、中纵、外环,中间的联合纵肌分出许多纤维向内外穿插,将肛管的各部组织捆扎在一起,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肛管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之分,解剖学肛管是指齿线至肛门的部分。成人平均长约2.5厘米,在排便扩张时直径可达3厘米。外科学肛管是指肛门到肛管直肠环平面(肛直线)的部分,成人平均长约4厘米。其上界男性与前列腺齐高,女性与会阴体齐高。周围是内外括约肌、联合纵肌和提肛肌,闭紧时管腔呈前后位纵裂状。肛管长轴和直肠壶腹之间角度很大,约90°~100°,称直肠角。

3.齿线

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锯齿状的线,叫做齿状线。齿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肛门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病都发生在齿线附近。(1)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黏膜;齿线以下是肛门,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线以下的痔是外痔。(2)齿线以上的神经是植物神经,没有明显痛觉,故内痔不痛,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线以下的神经是脊神经,痛觉灵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线以下。(3)齿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通;齿线以下是肛门血管,其静脉属下腔静脉系统。在齿线附近门静脉与体静脉相通。(4)齿线以上部分淋巴向上回流,汇入盆腔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大腿根部汇入腹腔淋巴结。所以肿瘤转移,齿线以上向腹腔,齿线以下向大腿根部。(5)齿线是胚胎内、外胚层碰头会师的地方,所以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畸形如锁肛等都发生在齿线。(6)齿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线区分布着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当粪便由直肠到达肛管后,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反射性的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如手术中切除齿线,就会使用排便反射减弱,出现便秘或感觉性失禁。

4.肛管外口

即肛门,又称肛缘、肛门皮肤线。平时紧闭,男性呈椭圆形纵裂状,女性呈圆形星芒状。肛管外口的皮肤松弛有皱襞,利于排便开合,还是肛门不完全性失禁渗液的最后感知区。因此肛门部手术应尽量保留肛管外口的皮肤,否则会影响肛门的开张。肛缘皮下的皱皮肌受损后会引起肛门松弛,渗液不洁。

5.肛管直肠周围肌肉(1)内括约肌:为直肠环肌在下端增厚的部分,围绕肛管上段,下缘伸入齿线以下肛管皮下约1~1.5厘米,平肛门白线。内括约肌有帮助排便的作用,但无括约功能。(2)外括约肌: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外部呈椭圆形的横纹肌肉,受体神经支配,有括约功能,收缩时肛门关闭,排便时则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有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个部分。皮下部是环状肌束,不附着于尾骨,围绕肛管下端,位于内括约肌的外下方,两括约肌之间有一沟,称为括约肌间沟,恰与肛门白线相当。浅部位于皮下部的外上方,后部与尾骨连接构成肛尾韧带,在内括约肌水平面分为两束,围绕肛管再合二为一,止于会阴。深部外括约肌位于浅部的外上侧,也是环形肌束,不附着于尾骨。(3)肛提肌:是一对薄而宽呈四边形的盆底肌肉。与尾骨及其筋膜一起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从肛管直肠部向外上方张开形成漏斗状。肛提肌分三部分,即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髋骨尾骨肌,其中耻骨直肠肌对肛门括约功能起重要作用。(4)肛管直肠环:肛管直肠环是由外括约肌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

6.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肛门直肠周围有五个间隙,其间充满脂肪等疏松组织,容易感染发生脓肿。骨盆直肠间隙共2个,位于直肠左右两侧,腹膜反折以下,肛提肌以上;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后骶骨前,其上方为骶骨岬,下方为盆膈;两个坐骨直肠间隙位于肛管两旁,肛提肌以下,坐骨、闭孔内肌的内侧。感染严重时,脓液可从一个坐骨直肠窝流至对侧的坐骨直肠窝,形成蹄形肛周脓肿。

7.肛门直肠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肛门直肠的血液供应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和骶中动脉四支动脉。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段,在直肠上端后面分为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在齿线以上分出许多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下动脉为髂内动脉的分支,其大小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肛门动脉由阴部内动脉分出,在肛管分为数小支。骶中动脉是腹主动脉的连接分支,一般很小,与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吻合。

静脉的排列与动脉相似,主要来自两个静脉丛,以齿线为界,齿线上为痔内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主要分布在直肠末端的右前、右后和左侧,是内痔的好发部位。直肠上静脉丛向上,经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汇入门静脉。齿线下为痔外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分布于齿线以下肛管周围皮下,经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流入髂内静脉。齿线以上的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发生内痔,齿线以下直肠下静脉丛发生曲张形成外痔。两组静脉丛同时在同一方位曲张形成混合痔。直肠上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流动,且直肠上静脉丛垂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相互交通,使门静脉与体静脉相通。

肛门直肠的淋巴组织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包括直肠黏膜下层、肌层、浆膜下及肠壁外淋巴网。这些淋巴网的淋巴液主要有三个流向:向上至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再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最后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向旁至提肛肌上淋巴结,再经闭孔淋巴结,最后至髂内淋巴结;向下的至坐骨直肠窝淋巴结后,再流向髂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线下,包括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下淋巴结,经会阴部流至腹股沟淋巴结。上下组淋巴网经吻合支相互沟通。

直肠受植物神经支配,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肛门的神经支配为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于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肤。齿线上的直肠黏膜对痛觉不敏感,而齿线下的肛管皮肤感觉异常敏锐,肛门部受到刺激后可反射性引起肛提肌和外括约肌收缩或痉挛。另外膀胱颈部的肌肉也受阴部内神经支配。二、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

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存粪便和排出粪便,此外尚有一定分泌功能和吸收水分的功能。

1.内分泌功能

直肠黏膜上的杯状细胞可分泌黏稠的腺液呈碱性反应,对粪便有润滑作用,可保护直肠肛管,免被粪便损伤。从黏膜表面给予杯状细胞直接刺激,或刺激副交感神经后,可致黏液分泌增多,所以炎性刺激和情绪紊乱而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黏液便和排便次数增加。

2.免疫功能

大肠黏膜表面广泛地被覆着免疫球蛋白;黏膜内有免疫活性细胞,二者组成了大肠体液免疫和细胞性免疫体系。

3.吸收少量水分

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和结肠,直肠仅有很小吸收作用,但粪便在直肠内贮存过久时,仍可使其水分进一步被直肠吸收而变为干硬便。

4.贮存和排出粪便

健康人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随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结肠反射,结肠可产生强烈“集团蠕动”,将粪便送入直肠。直肠内粪便蓄积到一定量,一般约150~200毫升,就会激惹直肠壁内的神经感受细胞,使直肠运动亢进,直肠纵肌收缩,直肠内压进一步上升,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和肛门之间的弯曲角度变小或消失,直肠伸展变直,肛门括约肌舒张,粪便排出体外。一般把这种直肠受到压力刺激后可产生伸展变直,并使肛门括约肌舒张排出粪便的反射活动,称做直肠肛门反射或排便反射。

直肠壁内神经感受细胞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受到一定阈值压力时,即可将冲动通过盆神经及腹下神经,传至腰骶部脊髓的排便反射的低级中枢。此中枢一方面可直接传出冲动,通过盆神经及腹下神经到直肠壁及肛门内括约肌,使其收缩或舒张。另一方面又可将冲动上升到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排便活动的高级中枢,如条件许可排粪,即发出指令到脊髓,通过阴部神经,令随意肌的外肛门括约肌舒张,肛提肌向上向外收缩牵拉,使上部肛门管口张开。并同时指令膈肌下降,腹肌及大腿肌收缩,呼吸暂停使胸内压及腹内压急速上升,加强粪便排出。此时,如果因没有排便环境和条件,须缓排便,高级中枢则指令肛门外括约肌紧张性增加,乙状结肠及直肠舒张,并通过直肠的逆蠕动使粪便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排便间隔延长。排便的这种大脑皮层随意控制作用有利于人应变环境,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但长期任意延迟排便,忽视正常排便,又可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正常敏感性降低,粪便留滞于直肠内而不能及时产生排便反射,这是造成习惯性便秘的最常见原因。第三节 痔疮的定义

人是直立行走动物,肛门位置较低(动物不得痔疮),由于重力作用肛门周围血管承受张力较大,再加上久坐久立、天气变化以及过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年迈体虚等都可致肛门周围血管流通不畅、血液发生瘀结,致血管屈曲扩张形成血管团,这个血管团或者肿块就叫痔疮。

痔疮的狭义概念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部位动静脉血管丛瘀血、屈曲和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瘤。肛门周围皮肤的发炎、水肿或皮下血栓,甚至结缔组织性皮垂或皮瓣也均列入痔疮的范畴。

痔疮是人体的正常部件,只有当它们出现症状或长得太大时,才被认为是一种病理状态,即痔疮病,这时才需要诊断和治疗。我们所提到的痔疮,实际上是指痔疮病,即那些有症状和给身体带来危害和痛苦的痔疮患者。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内痔

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线以上,表面黏膜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右后三处。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外痔表面盖以皮肤,可以看见,不能送入肛内,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3.混合痔

混合痔由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互相影响,痔块位齿线上下,表面同时为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临床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第四节 痔疮的发病特点

肛肠疾病的发病,以成人居多。发病与久坐、久立、少活动、便秘、腹泻、排便时间过长、饮酒、嗜好辛辣饮食等有关。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整个肛肠疾病中,以痔疮发病率最高。

1.女性比男性患者多

妇女因妊娠、生育关系,其发病的机会比男性高。妊娠后随胎儿生长,腹压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妊娠后期,下腔动脉受日益膨大的子宫压迫,直接影响到血液回流,致使痔静脉丛充血扩张,加上分娩时的用力努挣,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会阴撕裂,加重静脉回流的障碍,从而使许多妇女妊娠分娩后发生痔、肛裂、肛乳头肥大、直肠脱垂等肛肠疾病,男性发病率为53.9%;女性发病率为67%。

2.患者以成人居多

普查结果表明,肛肠疾病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0岁以下的发病率仅为32%。20岁以上则不断增高,21~30岁为59.5%;31~40岁为69.9%;41~50岁为72.4%;51~60岁为74.1%;60岁以上为75.5%。呈阶梯上升,反映出儿童、青年发病率低,成年人发病率高,年龄越大,患病者也越多。

3.久坐、久立、活动少的人患病者多

从职业看,汽车司机、理发师、售货员、民警等发病最高,为81.7%;次为干部,为71.5%;工人为70.3%;农民为62%;军人为32.6%;学生为19.2%。久站,久坐,长期行走,人体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姿态,会影响血流循环,盆腔内血液郁积,使痔静脉充血、曲张、隆起,则导致肛肠病发病机会增多。经常变换体位的工作者,活泼好动的青年、军人,参加多种体位劳动的农民,因其血流循环障碍少,肛肠局部不易充血,所以发病者少。

4.便秘、腹泻、排便时间长的人患病者多

便秘、腹泻是肠道功能失常的反应,会直接引起大肠肛门的许多疾病,例如普查的2669名便秘患者中,就有1989人患肛肠病,发病率为74.5%;1523名腹泻患者中,就有1013人患肛肠病,发病率为66.5%。有些人喜欢在大便时看书报,久蹲厕所而不起,这样很容易加重肛门直肠部的充血,引起痔疮、直肠黏膜脱出、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多种肛肠疾病,实在是非常坏的习惯。此外,大便时过度用力,容易引起痔脱出、直肠脱垂等疾病,也应当加以注意。

5.饮酒过多、嗜好辛辣可能是导致发病的诱因

辣椒、酒类等对直肠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过度饮食这类食物,大便时就会感到灼痛。虽然不一定是引起肛肠病的直接原因,但对诱发和加重肛肠病有一定的作用。从调查来看,饮酒过多,嗜好辛辣的人患肛肠病的人比较多。

6.在肛门直肠疾病中痔的发病率最高

痔的发病率占发病总人数的87.25%;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痔的发患者数的59.86%;外痔占16.01%,混合痔占24.13%。其他肛肠疾病为12.75%,其中肛裂占4.12%;肛乳头肥大占2.85%;肛瘘占1.67%;直肠脱垂占0.58%,直肠息肉占0.28%;肛门瘙痒占0.17%;其他肛门直肠疾病占3.08%。由此看来,痔是肛肠疾病中最常见的多发病。第五节 痔疮的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痔疮不治将产生一系列继发性危害和疾病。

首先,便血、滴血以及严重的喷血都将导致血虚、气虚,导致头晕、贫血、性欲下降、体弱无力、身体常感虚脱困倦。

其次,由于便秘、大便燥结,易于挤伤痔核以致便血,患者大便时很痛苦,一般尽量强忍不便,使大便更加干燥,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再者,便血和便秘的这种恶性循环,使人厌食,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以及整个机体平衡失常及营养不良,易导致肝、肾疾病、肛裂、慢性结肠炎、肛瘘、肠癌等发生。又因分泌物增多溢于肛外,不仅污染衣物,还易引起疼痛湿疹,对于妇女患者,还将会导致一些妇科疾病的发作等。

可见,痔疮的危害很多,得了痔疮要进行早期治疗,以免影响身体的健康、生命的质量。2 痔疮的诊断由于痔疮的病种繁多、病因不同、症状各异,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首先要明确诊断。第一节 临床表现

痔疮有内痔、外痔、混合痔的不同,齿线是区别内痔、外痔的分界线。齿线上下的解剖如神经、血管、组织、淋巴回流均不同,因此患了痔疮以后,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1.便血

便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但并非每次解大便时均有便血,一般以大便干燥时为多见,出血量不等,可为粪便带血、便后手纸带血或点滴而出,严重者可出现射血。

2.疼痛

疼痛是外痔常见的症状。因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由脊髓神经支配,属有痛区病变,一旦外痔发炎,肿胀,则疼痛明显。

3.突起和脱出

肛缘突起,有异物感,便时不易擦净,污染内裤是外痔的标志。脱出则是内痔的常见症状。内痔早期无脱出症状,只有在肛门镜检查时才能发现痔核的存在,或大便时由于腹部的压力增高和粪便向下的推力,使内痔脱出于肛门外,少则一处,多则呈一周脱出于肛门外。严重者,可于行走、咳嗽、劳动用力时亦见痔核脱出于肛门外。

4.肛门潮湿和瘙痒

肛门经常潮湿和瘙痒,预示着痔疮的存在,但需与肛门湿疹相鉴别。肛门湿疹在检查时可见肛周皮肤皱襞增厚,或出现皲裂,皮肤色泽变白;而内痔引起的肛门潮湿和瘙痒,多由内痔发炎肿大时分泌物增多所致,或由于内痔脱出于肛门外,刺激大肠腺分泌大量黏液,黏液沿松弛的肛管流出所致。治疗内痔后肛门潮湿和瘙痒的症状即可消失。外痔一般无分泌物,只有当外痔发炎、皮肤溃破时出现。炎性分泌物增多时,肛门才经常潮湿,但此种情况,常伴有肛门疼痛。

5.大便困难

解便与痔疮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密切,由于患者畏惧排便时引起的肛门疼痛,久忍大便,既加重了便秘,又造成排便习惯紊乱,增加了排便困难症状。

6.贫血

内痔出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头昏,倦怠乏力,精力不佳,食欲差,大便干燥等是贫血的常见症状。血色素常有明显降低。

总之,以上列举的是痔疮的主要症状,由于病情不同,轻重各异,因此不同的患者症状亦不相同,一旦有了上述症状的一种或几种,应尽早就医,以防延误诊治,加重病情。第二节 痔疮的分类

直肠下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血管丛瘀血曲张、隆起形成静脉团,称为痔。依据痔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类:生长在齿线以下被肛管皮肤所覆盖的痔,称为外痔;长在齿线以上直肠黏膜下的痔叫做内痔;位于齿线上下而又相互连通者,称为混合痔。一、外痔

外痔通常分为四种: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

1.血栓性外痔

是痔外静脉丛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形成的局部血肿。肛缘皮下忽然突起一个圆形肿块,呈暗紫色,触摸有硬胀感,疼痛剧烈。

2.静脉曲张性外痔

痔外静脉丛瘀血曲张,在肛门缘形成蓝青色的椭圆形隆起,称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触摸时有弹性。

3.炎性外痔

是肛缘皮肤皱襞发炎水肿形成的突起,常因肛管皮肤损伤感染而形成。

4.结缔组织性外痔

多因肛门周围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使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所形成。局部常有分泌物,甚至引起肛门瘙痒或湿疹。二、内痔

根据内痔的病理变化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三型和三期。

1.三型分类(1)静脉曲张内痔:由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致,痔体在直肠黏膜末端自然隆起,质软、色鲜红或紫红。痔体内为曲张的痔静脉和增生的结缔组织。(2)血管肿型内痔:痔体表面粗糙不平,呈草莓样,有许多鲜红小颗粒,易出血,常有小的出血点或表浅糜烂,色鲜红、质软。(3)纤维化型内痔:由痔块长期受粪便擦伤或脱出后磨损,反复发炎,致结缔组织多量增生,使痔核纤维化而成。特征是痔体表面可见部分颜色变白增厚,质硬,易脱出。多为晚期内痔,因痔体已纤维化,故不易出血。

内痔的共同点是位于齿线上直肠黏膜末端,表面覆盖着直肠黏膜,一般需肛门镜才可看清楚。

2.三期分类(1)第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外,无其他自觉症状。窥镜下可见黏膜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质软,色红;指检时,按之柔软,黏膜表面很薄,大便时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带血或滴血。因痔核体积小,故不脱出肛外。(2)第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症状,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窥镜下可见黏膜变厚,痔核表面呈紫红色,并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时,因粪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3)第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黏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若痔核经常脱出,就会引起括约肌松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如脱出后未能及时复位,由于括约肌痉挛、挤压,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肿胀,内有血栓形成,甚者坏死,疼痛剧烈,此为嵌顿性内痔。如表面发生溃烂坏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剧烈疼痛外,还会出现发烧、小便困难,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溃烂痔核表面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状。患者由于反复出血,还会产生继发性贫血,有时血红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因此,凡原因不明的贫血患者,应注意检查有无内痔。三、混合痔

具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征,有的单发于右前、右后或左中,有的呈环状,形成环状混合痔。特点是齿线上下同一痔区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上下连成一个整体。第三节 检查

肛门直肠疾病是一类特殊的疾病,临床必须结合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因此,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

检查前患者要做好各项准备(如排空大小便),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与医生合作。

1.常见体位

不同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检查和治疗时,需采取不同的体位,常见体位有以下几种:(1)侧卧位:患者向左或向右侧卧位,双腿充分向前屈曲,靠近腹部,使臀部及肛门充分暴露。是肛瘘、痔、肛痈等疾病检查与治疗的常用体位。(2)膝胸位:患者跪伏在检查床上,胸部贴近床面,臀部抬高使肛门充分露出。适用于检查直肠下部、直肠前壁和身材矮小肥胖患者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时。(3)截石位:患者仰卧,两腿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至手术台边缘,使肛门尽可能暴露,是肛门直肠手术时的常用体位。(4)蹲位:患者下蹲或向下用力增加腹压。是检查脱肛、直肠息肉及严重内痔的常用体位。

2.常用的检查方法(1)肛门视诊:患者取侧卧位,医生用双手将患者臀部分开,首先检查肛门周围有无瘘管外口,肛门有无内外痔、肛裂,有无红肿等。如有异常情况,应观察清楚其位置、大小、形态、色泽、是否出血等。(2)直肠指检:患者取侧卧位,并作深呼吸放松肛门,医生以戴有手套或指套的右手食指涂上润滑油,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检查。(3)肛门镜检:患者取侧卧位,先将肛门镜外套及塞芯装在一起,涂上润滑剂,嘱患者张口呼吸。然后慢慢插入肛门内;插入前先在肛门部轻轻按摩片刻,让患者慢慢适应,插入时先向患者腹侧推进,待通过肛管后,再向尾骶方向推进,待肛镜全部插人后拔出塞芯,在灯光照明下,边退镜边观察,注意是否有溃疡、息肉、肿块,齿线附近是否有内痔、肛乳头肥大,肛隐窝是否溢脓,肛管是否有裂口等。(4)乙状结肠镜检:除肛门狭窄和妇女月经期不宜检查外,怀疑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而肛门镜不能除外时,都可进行乙状结肠镜检。(5)球头银质探针检查:以球头银质探针自肛瘘外口徐徐插入,沿硬索方向轻轻探查,同时以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协助寻找内口,探针在肛管直肠内如能顺利通过的部位即为内口。以探针检查,可以探知肛瘘管道的方向、有无分支、内口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6)X线检查:钡剂灌肠可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形状、有无狭窄和梗阻、直肠和结肠的外部病变,如骶骨前畸胎瘤,可见直肠移位。复杂性肛瘘,瘘管管道不清、内口不明者可用15%碘化钠从外口注入进行造影。(7)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若需要手术治疗,需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大小便常规、心电图、胸透及肝功能、B超等检查。现在纤维结肠镜已广泛用于临床。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和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境检,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如稍有可疑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结肠、直肠、肛管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一、诊断

1.内痔

内痔初起时,症状不明显,仅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

但随着痔核逐渐增大,症状亦会逐渐加重。(1)便血:排便中或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将手纸染红,有时为滴血或射血。由于粪便擦破黏膜,或因排便时过于用力,血管内压力增高,以致曲张静脉血管破裂,便时则有喷射状出血。如长期反复出血,或多次大量出血者,还可引起贫血。(2)脱出:由于痔核体积增大,排便时受到粪便的挤压,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出肛外,有时是1~2个痔核同时脱出,有时是全部痔核并带有直肠黏膜一齐脱出。最初仅在排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复位。症状较重者,脱出后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复位。症状更严重者,除排便时脱出外,凡用力、行走、咳嗽、喷嚏、下蹲等,都可能脱出。脱出的痔核,极易受感染,每因发炎、水肿、疼痛而发生嵌顿,以致复位困难。(3)疼痛:单纯内痔,一般无疼痛,有时仅感觉肛门部坠胀或排便困难。如发炎肿胀者,痔内有血栓形成或嵌顿,则有疼痛;如脱出未及时复位者,则疼痛加重;如发生嵌顿,有溃烂坏死,引起肛缘发炎水肿,则疼痛剧烈,患者坐卧不安。(4)黏液流出: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引起分泌物增多;晚期内痔,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由肛门流出。轻者大便时流出,重者不排便时也自然流出,污染内裤,患者极不方便。在内痔脱出时,分泌物更多。(5)瘙痒:因分泌物或脱出痔核的刺激,使肛门周围潮湿不洁,发生湿疹和瘙痒,瘙痒有时是由于内痔脱出因反射作用而引起。(6)内痔发作:内痔平时症状轻微,无大痛苦,如有便秘或腹泻,或过于劳累,就会忽然加重,称为内痔发作。在内痔发作时,痔核突然肿胀、突出、灼热,疼痛,有搏动及异物填塞的感觉。因受干燥粪便的挤压,易破溃出血,里急后重。发作持续3~5天,如治疗得法,肿胀逐渐消散,血栓被吸收,痔核变软缩小。有时肿胀不见消散,由于感染、化脓、溃烂或因血循环受阻,痔核也可发生坏死。

2.外痔

外痔临床上分为血栓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及结缔组织性外痔四种,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各不相同。(1)血栓性外痔:多数是由于用力排便,大便干结,咳嗽等剧烈活动,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肿,在肛门部皮下淤积形成一个隆起的小血肿,并突然发病,疼痛剧烈,坠胀不适,肛门缘皮下可能摸到硬而滑的瘀血块,可一个,也可几个。未感染者可在4~5周内自愈,感染即可形成肛门周围脓肿。(2)静脉曲张性外痔:肛门缘隆起的呈椭圆形或长形,触之柔软,无疼痛,大便用力时,可见肛门缘有暗紫色肿块,排便或休息后肿块体积可缩小。(3)炎性外痔:是由于肛门皱襞发生炎性水肿,疼痛、肿胀、发红、发热。多数因肛门摩擦受损,感染细菌而发病。(4)结缔组织外痔:是由肛门缘皮肤皱襞变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皮赘,多见于炎性外痔后,或由于硬粪便致使肛门损伤,感染、水肿炎症消散后,皱襞不能复原,如此反复,或由于肛门分泌物增加等均可导致此类外痔。该类痔疮的特点是平常无任何症状,只有排便后不易擦净,使肛门有潮湿、瘙痒等刺激感。

3.混合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外痔双重症状。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二、鉴别诊断

痔疮与其他肛肠疾病如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息肉、直肠癌等有许多相似的症状,但又有本质的不同,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也不同。正确鉴别痔疮与其他肛肠疾病对于指导选择用药、判断预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肛裂

肛裂是指齿状线以下肛管移行上皮破裂形成的裂口或溃疡,系仅次于痔疮的常见肛门病。肛裂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大多与肛门周围反复感染、溃疡及大便干燥有关,排便时肛门疼痛、便血(便血量不多)。肛裂既可单发又可多发,前者是指只有1个裂口,后者可有2个以上裂口。早期的肛裂是表浅上皮破裂,到了晚期则形成很深的肛管溃疡。此时裂口下端皮肤可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小袋状皮肤隆起,称为裂痔(以前称为“哨兵痔”)。其临床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肛裂的疼痛特点是排便时有刀割样的剧痛,排完便后疼痛有所缓解,但片刻后又会产生持续的难以忍受的剧痛,长达数小时,甚至1天。

2.直肠脱垂

脱肛是直肠黏膜下坠脱出肛外,脱出部分呈环状,而内痔脱出时,脱出物常在一处或多处,以截石位3、7、11点为多。如果脱出不是十分严重,自我鉴别时和内痔痔核脱出、外痔肿块是很难区分得清的,都表现为肛门外肿块。但是痔疮肿块是血液瘀阻形成的,可通过消炎、活血化瘀消除;脱肛则是把脱出部分再送回去,不严重的可自行复位,严重的需手术。儿童一般很少得痔疮,若有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应考虑是脱肛或直肠息肉。脱肛者多见于儿童、老人、产妇、长期腹泻者、慢性咳嗽者、酒色过度者,盖因此类人元气不实气虚下陷,或长期的腹压增大。

3.肛瘘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它是一种一端开口于肛管直肠壁,另一端开口于肛周皮肤,并有肉芽组织覆盖的瘘管。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把和肛管直肠有关的窦道往往也包括在内,称为不完全瘘或单口瘘。肛瘘是肛门腺体感染形成化脓性脓肿后,有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留下的一种后遗症。肛瘘的主要表现是肛门周围皮肤上有疮口,不断向外流脓血。它的形成原因是直肠炎症。而直肠炎症多是由于大便干燥、肛裂、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肛瘘与痔疮较容易区别。

4.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或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地方,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可有家族史,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炎症刺激、基因突变、遗传因素、饮食因素、机械性损伤、和粪便刺激有关。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垂及肠道刺激等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直肠指检及内窥镜检查可确诊。

5.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是肛乳头因慢性炎症刺激,增生肥大而成。小的有如三角形或锥形,大的呈乳头形,可脱出,表面是白色的皮肤,位于齿状线,质硬,形小,不出血,无静脉曲张与痔疮不难区别。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性出血则多为脓血或黏液血便,血与大便混合,确诊需行乙状结肠镜检。

6.下消化道出血

临床颇易误认为痔出血,需加以鉴别。痔出血特点是随粪便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肠道炎性出血则多为脓血或黏液血便,与粪便混合。确诊需行乙状结肠镜检,粪便致病菌培养,钡剂灌肠双重造影等。

7.肛窦炎

肛窦炎急性发炎时,肛门灼热、疼痛,有下坠感,大便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即使不大便,也常有短时间阵发性刺痛,疼痛可向臀部和股部后侧放射。慢性缓解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仅在排便后肛内有短暂的微痛。常有大便带有少量黏液或黏液常在粪便前流出,有时呈血性。本病发病原因是当大便干燥或腹泻时,粪便磨损肛门瓣,受细菌感染引发肛窦炎。

8.肛门湿疹

肛门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肛周皮肤病,它具有多形性损害,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症状主要是肛门及周围阵发性剧烈瘙痒;此外还有肛门湿润不适,疼痛,以及其他全身症状,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腹泻等。发病因素为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外用药及化学物品的刺激等。治疗时应根治原发病,改善和除去诱发因素,保持内裤清洁,避免搔抓。

9.直肠癌

直肠癌多发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便中带血、腹泻或便秘、大便形状改变,常有便频、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原因不明。多与慢性炎症刺激,良性肿瘤恶变,饮食因素等有关。直肠指检可发现肿物,病理检查可确诊。

10.肛管癌

常易被误诊痔疮而延误早期治疗,癌体质坚硬,形状不整齐,表面有溃疡,可见脓血及黏液,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即可确诊。3 痔疮的治疗痔疮可分为生理性(有体征无症状)和病理性(有体征有症状)两种,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并发症出现。当痔经保守疗法失败或痔周围支持的结缔组织广泛破坏,痔出血,血栓形成,痔脱出引起症状或嵌顿等,应采取手术治疗。第一节 病因

肛门直肠部血管的特殊结构,门脉系统中缺少静脉瓣,人的直立姿态形成的直肠静脉压上升等解剖学方面因素是痔形成的内因,而便秘、排便时间过长是主要的诱因,其他因素对痔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妊娠期间内分泌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痔疮的发生常常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青年人很少患痔疮,这可能是儿童、青年人血管弹性好,处于发育过程,加上活泼好动,体位多变,所以不易形成肛门部瘀血。成年之后易于患痔,年龄越大发病越多,这可能与年龄增加血管逐渐变硬,失去弹性,同时活动减少,久坐久站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痔疮产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可能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西医认为痔疮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解剖学因素(1)直肠上、下动脉和肛门动脉的终末走行都集中在齿线附近,细小的动脉与静脉以直接吻合方法构成洞状静脉,洞状静脉肌层发育不好,弹力纤维少,胶原纤维多,容易扩张而形成痔。(2)直肠静脉中缺少静脉瓣,由于直肠黏膜下的动、静脉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易促进痔的发展。

2.感染因素

肛窦炎、肛腺感染、肛周脓肿、痢疾、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大肠炎等,可引起直肠下部周围组织发炎,痔静脉受累,产生炎症,使痔静脉管壁变脆,继发血管扩张充血而引起或加重痔疮。

3.便秘与不正常的排便

顽固性便秘,排便时间过长,排便时努挣或长期腹泻,可使腹压增高,肛门直肠部充血,静脉曲张,肛门括约肌松弛,甚至使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脱出,肛管随粪便下移,这种动作反复进行就易产生痔疮。

4.妊娠与分娩

怀孕时胎儿压迫盆腔静脉,使直肠下部瘀血,引起血管扩张。怀孕期间内分泌素的影响可使骨盆血管,直肠血管扩张而产生痔疮。分娩后痔疮症状能有所缓解。腹部和盆腔的肿瘤,结、直肠肿瘤,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等压迫盆腔静脉可使直肠上端静脉瘀血和扩张而诱发痔疮。

5.遗传因素

一些学者指出小儿和青年人发生痔疮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异常粗大的动脉分支,静脉的狭窄和毛细血管扩张。并注意到这种血管的先天性缺陷是全身性的,常在同一人身上同时存在很多处血管病变。

6.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

年老体虚者常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而使痔疮脱垂加重。肛门部手术破坏括约肌的完整结构,可促使痔疮发展。

7.门静脉系统高压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炎等,引起门静脉内压亢进,门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可直接导致痔静脉丛压力上升,也是内痔发生和加重的原因。

8.腹内压力增加

妊娠次数多,痔疮发病率也就越高,有统计妊娠3胎以上者,痔疮发病率可达78.2%,因妊娠子宫膨大、压迫盆腔直肠,使静脉回流受阻的结果;男子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排尿不畅,必然增加腹压,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肛管直肠狭窄,如直肠下部发育不全狭窄、内括约肌痉挛,使排粪长时间用力,引起内括约肌下缘增厚,静脉淤血、肛垫充血下滑成痔疮。

9.生活习惯方面原因

据普查饮酒过多、喜食辛辣食物,如常吃芥茉、辣椒、葱、蒜、酒等均可直接刺激肛门直肠黏膜,过度饮食后大便时就会感到灼痛。虽然不一定是引起痔疮的直接原因,但对痔疮的诱发或加重有一定的作用;蹲厕所时间长短与痔疮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有的人习惯在排便时看书报,有统计每次解便需蹲10分钟以上者,痔发病率可达72.41%,10分钟以内者为57.88%,因此,久蹲厕所是不良的排便习惯,因为持续性增加腹压,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直肠黏膜脱出,是引发痔疮的重要原因。

10.职业关系

人久站、久立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疮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11.肿瘤

腹部和盆腔的肿瘤,如结、直肠肿瘤,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等均可压迫盆腔静脉,使痔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痔疮。二、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早在《内经》中就指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说明痔疮是血管及经脉的病变。以后历代医家对痔的病因病机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主要与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因素有关。

1.风

风邪可引起下血,下血多属内风,乃热极而生风。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热为患,损伤肠络,血不循经而外溢向下,故引起便血,其色泽较鲜红,下血较急或呈喷射状。

2.湿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久居潮湿之地,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所致。湿性重着,常先伤于下,故肛门病中,因湿而发病者较多。湿与热结,蕴于肛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胜肉腐,易形成肛痈;湿热注于大肠,气血凝滞,易发为直肠息肉,本有痔疮,复感湿热之邪,可引起痔核肿痛。

3.热

凡热积肠道,耗伤津液,热结肠燥则大便秘结;大便努挣,则肛门撕裂,导致肛裂;热盛迫血妄行,则便血,或发生血栓外痔;热与湿结,蕴于肛门导致肛痈。

4.燥

导致肛门直肠疾病者多为内燥,常因过食辛辣、炙煿之品,燥热内生,耗伤津液,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便时努挣,则易擦破痔核或肛门引起内痔出血或肛裂出血和复发。

5.气虚

气虚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病因。禀赋不足,素体气虚;或脾失健运,中气不足;或妇女生育过多,耗伤气血;或慢性患者,气血亏虚,或年老体弱,气血衰退,中气亏虚,摄纳无权,中气下陷,引起直肠脱垂,或痔核脱出不收;气虚则行血无力,气血瘀滞,加之便时久蹲,则气血更加瘀滞不行,经脉横解,发为内外痔。

6.血虚

血虚则生燥,燥邪内生,肠失滋润则便秘;血虚则新肉难生,故肛瘘久不愈合,或术后伤口新肉生长缓慢。

7.血瘀《东医宝鉴·血篇》中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机失畅,血行不畅,故气滞血瘀,气虚则血失统摄而不循常道,气弱则血行无力,缓而瘀阻,瘀血阻络或寒而血凝,致气血不畅,则可发为痔疮,或发为肛周痈疽,或发为肠息肉等。所以,气血失调,经络瘀阻,就会引起血瘀,这是发生肛肠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8.情志内伤

在人体肛肠疾病中,以忧思郁怒,内伤脏腑而引起的较为多见。如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火毒下注大肠,而发生肛门疾病。

9.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等刺激食品,可使脾胃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以致湿热瘀血壅结肠道,发生肛门痈疽。

10.房室过度

主要指房室不节,早婚纵欲,或妇女生育过多,气血亏损,导致肾精耗伤,肾气虚弱,冲任失调,气血不和,肾精不充,精失所养,引起身体虚弱,易被外邪侵袭,毒邪下注肛门,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总之,人体肛肠疾病发生的因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室过度,饮食不节,因而阴阳失调,脏腑亏损,气机不和,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而成。而且各种病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合而致病。病程也有长短和缓急之分,病性又有寒热、虚实之别,或寒热虚实相兼,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所以,在临证时,必须审证求因,全面分析,进行辨证论治。第二节 保守疗法

痔无症状不需治疗,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只有并发出血、脱垂、血栓形成及嵌顿等才需要治疗。痔很少直接致死亡,但若治疗不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亦可致命。因此,对痔的治疗不能掉以轻心。

内痔的各种非手术疗法的目的都旨在促进痔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肛管直肠黏膜固定在直肠壁的肌层,以固定松弛的肛垫,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

当保守疗法失败或 Ⅲ、Ⅳ期内痔周围支持的结缔组织被广泛破坏时才考虑手术。

根据以上观点,内痔的治疗宜重在减轻或消除其主要症状,而非根治术。

保守疗法是指内服药、外用药、栓剂、熏洗等方法。此外扩肛疗法、针灸疗法、挑治疗法、自我按摩和气功疗法等亦属于保守疗法的范畴。一、内服药

内治法是指采用内服药物治疗痔疮的方法。(一)内服西药

1.爱脉朗【功能主治】静脉曲张,下肢溃疡和痔疮。【用法与用量】用于治疗静脉疾病及慢性痔疮时,每日2片,分午餐和晚餐时2次服用。用于治疗急性痔疮发作期时,服药第1~4天,每天6片,接下3天,每天4片。

2.强力痔根断【功能主治】瘙痒,灼痛,血管循环疾病及静脉曲张。强力痔根断是治疗痔疮和相关病症,如瘙痒、灼痛的口服特效药。【用法与用量】除非医生特别指导,否则每日3次,每次2片,用液体咽服,疗程应不少于14天,如需长期服用,应不少于6个月,但每连服14天后可间隔1个月再服。

3.消脱痔M片(草木犀流浸液片)【功能主治】治疗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各期内痔、混合痔引起的出血、疼痛、肿胀、瘙痒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4片。用量可根据年龄及症状而增减。

4.强力脉痔灵【功能主治】痔静脉曲张引起的内、外痔急性发作症状。如肛门潮湿、瘙痒、便血、疼痛等。【用法与用量】饭后口服。成人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2片。病情较重或治疗初期,每日2次,每次2片,或遵医嘱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适合长期服用。

5.静可福【功能主治】适用于急性痔疮发作相关症状的治疗。【用法与用量】急性痔疮发作,每次2粒,连服7天,餐时服用。

6.卡巴克络【功能主治】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出血,如痔出血、胃肠出血、鼻衄等。对大量出血和动脉出血疗效较差。【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5~5毫克,1日3次。肌注,每次5~10毫克。

7.硫酸亚铁【功能主治】主要用于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子宫肌瘤出血等)、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用药后贫血症状迅速改善,用药一周左右即见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每日可增加0.1%~0.3%,约4~8周可恢复至正常。由于恢复体内正常贮铁量需较长时间,故对重度贫血者需连续用药数月。【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0.3克,1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每次0.1~0.3克,1日3次。(二)内服中药

1.辨证治疗(1)血络受伤型【辨证】实证者便血色鲜红,或红而污浊,便前便后不定,量多量少不等,如滴如射不一。脱出的痔核色鲜红,便干秘涩,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苔黄燥,脉数有力;虚证者便血色淡红清稀,或晦而不鲜,肛门绵绵作痛,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施治】实证宜清热凉血,虚证宜健脾摄血。【方药1】清热凉血方选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5克,赤芍9克,枳壳9克,黄芩9克,槐花12克,地榆12克,黄连9克,荆芥9克,甘草6克,防风6克,牡丹皮9克,瓜蒌仁12克(打),火麻仁12克(打)。【方药2】健脾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白及9克,黄芩炭6克,三七末3克(冲服),槐花炭9克,阿胶6克(烊化冲服)。【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下焦湿热型【辨证】痔核脱出肛外,色紫赤潮湿,自觉肛门坠胀疼痛,似有里急后重之感。大便不爽,伴有出血,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施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方药1】祛风除湿选防风秦艽汤加减:防风9克,秦艽15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赤芍9克,茯苓12克,连翘9克,槟榔9克,地榆12克,槐角12克,枳壳9克,白芷9克,苍术9克,甘草6克,栀子9克,泽泻9克。【方药2】湿热兼瘀,肿痛作痒者选用止痛如神汤:秦艽15克,苍术9克,桃仁12克,皂角刺9克,防风9克,黄柏9克,当归尾9克,泽泻12克,槟榔9克,大黄9克。【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肠燥便秘型【辨证】实秘者,腹胀满而痛,便结拒按,口干嗳气,心烦。苔黄燥,脉数有力;虚秘者,腹痛绵绵,胀满喜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唇舌色淡,脉细弱。【施治】实秘宜通腑泻热,虚秘宜润肠通便。【方药1】通腑泻热方选大承气汤加味: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槐花9克,莱菔子15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方药2】润肠通便方选增液承气汤合五仁丸加减:玄参9克,生地黄12克,麦冬9克,大黄9克,甘草6克,杏仁9克,郁李仁12克,火麻仁12克(打碎),陈皮9克,槐角9克,枳实9克。【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以便通胀减为度。(4)气血两虚型【辨证】痔核脱出,不易回纳。气虚甚者,肛门有下坠感,气短懒言,食少乏力,便血淋漓;血虚甚者,便血色淡量多,头晕目眩,面色白,神疲心悸。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施治】补气升提,养血柔肝。【方药1】补气升提选补中益气汤合逍遥散加减:黄芪30克,党参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槐花9克,生地黄12克。【方药2】气血双虚较甚选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川芎6克,当归9克,熟地黄18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阿胶9克(烊化冲服),广木香9克(后下)。【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舒痔丸【药物组成】槐角、地榆、枳实、当归、甘草、胡黄连、大黄、茯苓、乳香、槐米、黄芩、牡丹皮等。【功能与主治】凉血散血,清热导滞。适用于痔疮出血,肛门肿痛,大便干燥,脱肛下坠。【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20粒,1日2次,温开水送服。忌食油炸煎炒、辛辣刺激性食物。(2)脏连丸【药物组成】黄连、黄芩、地黄、赤芍、当归、槐角、槐花、芥穗、地榆、阿胶等。【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适用于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用法与用量】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克;或水蜜丸每次6~9克,均为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3)痔特佳片【药物组成】槐角、地榆炭、黄芩、当归、枳壳、防风、鞣质、阿胶等。【功能与主治】清热消肿,凉血止血,收敛。适用于Ⅰ、Ⅱ期内痔,血栓性外痔,肛窦炎、直肠炎,对其他痔疮有缓解作用。【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片,1日2次,温开水送服。(4)痔炎消冲剂【药物组成】火麻仁、紫珠草、茅根、地榆、金银花、绵茵陈、槐花、白芍、枳壳、三七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止痛,消肿。适用于痔疮发炎肿痛,便秘肛裂疼痛,痔疮手术后大便困难,便血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袋,1日3次,开水冲服。(5)痔疮片【药物组成】大黄、白芷、蒺藜、功劳木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破痔消肿。适用于各种痔疮,肛门感染,肛裂,大便蕴结。【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4~5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本品。(6)痔疮丸【药物组成】地榆炭、紫草、槐花炭、陈皮、火麻仁、甘草、地黄、玄明粉、黄芩等。【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肠,止血。适用于痔疮出血,肛门肿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忌食辛辣之物。(7)槐角丸【药物组成】槐角、地榆炭、黄芩、枳壳、当归、防风等。【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疏风利气。适用于风邪热毒、湿热之邪所致的痔疮、脱肛、肠风下血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8)地榆槐角丸【药物组成】地榆炭、槐角、槐花、大黄、黄芩、生地黄、当归、赤芍、红花、防风、荆芥穗、枳壳等。【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适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痔疮、便秘、肠风便血、肛门肿痛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服该药时忌辛辣,孕妇忌服。(9)痔康片【药物组成】槐花、地榆炭、金银花、黄芩、大黄等。【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肿瘤、便血、肛门灼热下坠、大便秘结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部分患者服用此药后有轻度腹泻,停药或减少服用量即可缓解,孕妇禁用。(10)化痔丸【药物组成】盐霜柏、白茅根、九里明、田七、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等。【功能与主治】清热消肿,凉血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11)痔疮内消丸【药物组成】槐角、槐花、地榆、生地、胡黄连、丹皮、大黄、当归等。【功能与主治】清热消肿,凉血止痛。适用于痔疮肿痛、肛门坠胀、大便秘结、出血不止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20粒,每日2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孕妇禁用。(12)归脾丸【药物组成】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甘草、茯苓、大枣、生姜等。【功能与主治】健脾养心,益气补血。适用于血络受伤型之虚证。【用法与用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3)痔速宁片(胶囊)【药物组成】白蔹、槐花、五倍子、黑豆、猪胆膏等。【功能与主治】解毒消炎,止血止痛,退肿通便,收缩痔核。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4)补中益气丸【药物组成】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等。【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用法与用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5)十全大补丸【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肉桂等。【功能与主治】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用法与用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6)刺苋根口服液【药物组成】刺苋根等。【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化瘀止血。适用于内痔、外痔(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混合痔的治疗。【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毫升,每日2次,内痔、混合痔连服20天;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连服10天。(17)痔疮止血丸【药物组成】荆芥、鹤草、槐花、地榆等。【功能与主治】清肠风湿热,凉血止血。适用于治疗痔疮出血,肠风下血。【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18)通塞脉片【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当归、石斛、玄参、金银花、甘草、牛膝等。【功能与主治】益气养血,养阴清热。适用于血栓性外痔、内痔、混合痔、肛裂等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5片,日3次,1周为一个疗程。(19)槐榆丸【药物组成】槐花、地榆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瘘下血、肠风便血、痔核肿胀坠痛、大便不畅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克(约60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20)消痔灵片【药物组成】白蔹、卷柏、地榆、槐米、五倍子、胆膏等。【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消肿止痛,凉血止血。适用于湿热阻滞之内痔、外痔、混合痔肿痛出血及肛瘘。【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21)痔宁片【药物组成】地榆、侧柏叶、槐米、当归等。【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润燥疏风。适用于实热内结或湿热壅滞所致痔疮出血、肿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22)复方黄连素片【药物组成】黄连素、木香、白芍、吴茱萸等。【功能与主治】舒肝解郁,和中止泻。适用于腹泻、痢疾、痔疮等肠道疾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4片,1日4次,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厚味,肠炎或痢疾属虚证或寒证者禁用本品。(23)化痔片【药物组成】槐米、茜草、枳壳、三棱、三七等。【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血,行气散瘀。适用于内痔,混合痔,内外痔血栓。孕妇忌服。【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24)参苓白术丸【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提、固脱。【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克,1日3次。(25)龙胆泻肝丸【药物组成】龙胆草、柴胡、泽泻、生地黄、黄芩、栀子(炒)、木通、车前子、当归(酒炒)、炙甘草等。【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清利肝胆实热。【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克,每日2~3次。(26)三妙丸【药物组成】苍术、黄柏、牛膝等。【功能与主治】燥湿清热,消肿止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3.单味药(1)金钱草【功能主治】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等多种植物的全草。苦辛、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本品含酚类、甾醇、黄酮类、挥发油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作用。【用法与用量】本药用全草,鲜品或晒干备用都可以。鲜者100克,干品减半,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2)地锦草【功能主治】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的全草。性味苦、辛,平。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血止痛,利湿等作用。【用法与用量】取全草干品30克,或鲜品60克,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用此药捣烂外敷或油调外敷患部。(3)苦参【功能主治】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性味苦,寒。入肺、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用法与用量】先将苦参6克煎浓汁后,去渣取汁,再放入鸡蛋2个,红糖60克,待鸡蛋煮熟后去壳,连汤1次服,每日1剂,4日为一个疗程。(4)蜀葵花【功能主治】蜀葵花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性味甘,寒,无毒。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和血润燥,通利二便的功效。实验证明该药具有镇痛、抗炎、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及炎性渗出的作用。【用法与用量】取干燥蜀葵花40克碾成碎末,加入60度白酒500毫升浸泡12~24小时,过滤后就可以制成了药酒。每次口服20毫升,每日3次,以饭前10分钟服用最好。(5)无花果【功能主治】无花果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聚花果。味甘,性平。入肺、脾、大肠经。含有生物碱、旨类、树脂类,具有收敛、消炎、镇痛之功效。【用法与用量】取鲜无花果,洗净后生吃,每次2个,每日2~3次,5~7日为一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同时忌食辛辣食物。(6)刺猬皮【功能主治】苦,平。归胃、大肠、肾经。收敛止血,用于痔漏便血。【用法与用量】刺猬皮烧存性,研细末。每日服2次,每次服3克。(7)猪皮【功能主治】甘咸、小寒、无毒。归经:入胃。润肌肤,助发育,止血。适用于痔疮出血。【用法与用量】浓煎,加蜂蜜调匀服。(8)香蕉【功能主治】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甘、寒。归脾、胃、大肠经。清热、润肠、解毒。适用于痔疮出血。【用法与用量】香蕉若干个。将香蕉剥皮食用。每日早晨,空腹食1~2个。(9)茄子【功能主治】为茄科植物茄的果实。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清热,活血,止痛,消肿。适用于内痔。【用法与用量】将其切片,烧成炭,研成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10克,连服10天。(10)黑木耳【功能主治】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益气、凉血、止血。适用于内外痔疮患者。【用法与用量】将木耳30克摘去污物,洗净,加水少许,文火煮成羹,服食。(11)菱角【功能主治】为菱科植物菱的果实。甘、凉。入肠、胃经。健脾、补气、止血、通便、消炎、促进创口愈合之功。【用法与用量】将大红菱或小青菱,剥去外壳,煮熟,每日上午吃20只菱肉,并喝下煮菱汁一小碗,连服6~10日,则大便通畅,炎症减轻,出血停止,行走不痛,痔疮缩小或消失。(12)黄连【功能主治】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的根茎。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法与用量】取黄连15克研为末,独蒜1个煨熟,共同捣细合制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4.验方(1)化痔汤【配方组成】槐花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枳实12克,地榆15克,甲珠15克,浙贝9克。兼腹胀、便秘、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者加黄柏12克,大黄(后下)6克,芒硝6克,川朴9克;伴头昏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9克,升麻9克。【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祛瘀化痔,软坚散结。适用于内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10天为一个疗程。内痔脱出严重,肛缘水肿者,可将上方当日水煎2次服后,第3次加足量水煎汤坐浴,每日1~2次。(2)泻心汤【配方组成】黄芩10克,黄连8克,生大黄15克(后下)。湿热阻滞者加茅根15克,苡仁10克,当归10克;瘀热阻滞者加槟榔12克,田七粉(冲服)4克,秦艽10克;脾气虚弱者加酸枣仁12克,煅牡蛎12克,广木香7克;阳气虚脱者加人参15克(另煎),煅龙牡12克;风伤血络者加生地15克,当归10克,枳壳7克;热盛肠燥者加枳壳10克,丹皮10克,藕节10克。【功能与主治】凉血、行瘀、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分2次煎服。内痔嵌顿者,可用药渣煎水先熏后洗,每日2次。(3)升陷化痔汤【配方组成】黄芪30克,炒槐米25克,白术15克,白茅根15克,焦地榆12克,当归12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升麻9克,泽泻9克,甘草6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补气升陷。适用于内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4)乌倍大黄汤【配方组成】乌梅15克,槐花12克,五倍子5克,大黄5克。【功能与主治】涩肠收敛,凉血止血。适用于Ⅰ期内痔。【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5)益气固脱汤【配方组成】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五味子10克,乌梅10克,补骨脂10克,升麻6克,五倍子6克。【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肾固脱。适用于内痔脱垂。【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口服,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6)三黄二地汤【配方组成】党参15克,黄柏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生地9克,熟地9克,白术9克,苍术9克,防风9克,地榆9克,泽泻9克,川朴9克,陈皮6克,当归6克,炙甘草3克,乌梅3克。下血量多者加槐花9克,荆芥炭9克;气血两虚偏重者加黄芪15克,黄精10克,大肠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去乌梅、熟地、苍术加枳壳9克,并重用黄芩、黄连、黄柏的用量。【功能与主治】清利湿热,益气养血,凉血止血。适用于早期内痔出血。【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10剂为一个疗程。(7)芪归化瘀汤【配方组成】黄芪60克,当归尾12克,地榆炭12克,仙鹤草12克,赤芍9克,地龙9克,川芎9克,桃仁9克,升麻6克,红花6克。风燥加荆芥穗6克,生地15克;湿热加黄连6克,车前子10克;便秘加麻仁30克。【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适用于老年血管肿型内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8)无花果合剂【配方组成】无花果12克,荆芥炭10克,银花10克,淮山药1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槐花10克,栀子10克,甘草3克。【功能与主治】消肿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9)虎藤草合剂【配方组成】虎杖根12克,红藤12克,茜草根9克,地榆9克,旱莲草9克,北沙参9克,制首乌9克,生黄芪9克,枳壳9克,珍珠母6克。胃中不和者去茜草根、珍珠母、制首乌加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气虚甚者加党参15克,杞子15克;脱肛甚者加升麻6克,仙鹤草10克;里急后重者去制首乌加土茯苓10克,木香6克,川连6克;出血如箭者加生地10克,炒荆芥10克。【功能与主治】清化湿热,凉血活血止血。适用于内痔便血。【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天为一个疗程。(10)养阴凉血方【配方组成】北沙参9克,旱莲草9克,地榆9克,珍珠母9克,制首乌9克,黄芪9克,枳壳9克,红藤12克,虎杖12克。【功能与主治】养阴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制成冲剂,每袋含生药15克,每次1袋,1天3次,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11)痔愈汤【配方组成】白芍45克,泽泻30克,赤小豆30克,甘草25克,苍术15克,栀子10克,槟榔10克,枳壳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内痔嵌顿、肛裂等。【用法与用量】水煎内服,每日1剂。(12)少腹逐瘀汤【配方组成】炒五灵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蒲黄10克,元胡索10克,小茴香10克,干姜6克,官桂3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10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痔核水肿明显者加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气滞加香附6克,陈皮10克;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黄芪15克。【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药渣内加入开水,待温坐浴,也可将诸药1剂加工成末装入纱布袋内沸水浸透,待温凉后揉搓药袋,使药液外溢即可洗浴患处,每日2~5次,每次20分钟。(13)龙胆泻肝汤【配方组成】龙胆草12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木通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生地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适用于内痔嵌顿、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水煎,第1煎分2次内服,第2煎用于外洗坐浴15~20分钟。一般6日为一个疗程。(14)槐花地榆汤【配方组成】黄芩15克,生地15克,赤小豆15克,槐花12克,地榆12克,泽泻10克,防风9克,皂角9克,桃仁9克,当归尾6克。便秘加火麻仁12克,大黄6克;腹泻加五倍子10克,乌梅10克;气虚加党参20克,升麻10克。【功能与主治】止痛燥湿,清热凉血,消肿。适用于嵌顿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用大黄30克,明矾20克,野菊花30克,红花15克,加水1500毫升煮沸,乘热先熏后热敷。然后局部用大田螺肉2只,冰片适量捣烂外敷。(15)槐榆银蒲汤【配方组成】薏苡仁30克,金银花15克,地榆15克,槐花15克,生地15克,天花粉15克,蒲公英12克,侧柏叶12克,荆芥炭12克,苍术10克,黄柏9克,甘草3克。湿热内蕴型加茵陈10克,泽泻10克;邪热炽盛型见大便秘结者,加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瓜蒌10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10克,车前草10克;气血两虚型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熟地黄各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适用于混合痔脱出嵌顿。【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16)活血通络汤【配方组成】丹参15克,当归15克,牛膝15克,白芷15克,赤芍15克,赤小豆15克,木通15克,桃仁10克,大黄6克,甘草6克。湿热盛者加藿香10克,黄柏10克,车前子10克;实热明显伴大便干结者加芒硝以泻其热;热毒明显者合仙方活命饮(银花30克,穿山甲15克,皂角刺15克,天花粉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贝母15克,防风15克,陈皮9克,炙乳香6克,炙没药6克,甘草6克);燥热者加玄参10克,天花粉10克,生地黄10克;气血虚者去大黄加黄芪15克,白术10克,阿胶12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混合痔急性发作、肛裂、炎性外痔等。【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用熏洗药(苏木15克,红花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黄柏20克,苦参20克,五倍子20克,白矾20克。诸药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药液置盆先熏后洗肛门,每次15~20分钟,早晚各1次)。(17)复方脏连丸【配方组成】地榆炭150克,黄连150克,黄芩150克,防风150克,生大黄150克,荆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黄250克,猪大肠5副。【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脱出并栓塞、内外痔等。【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分装每袋20克。每次服5克,每日2次,10日为一个疗程。(18)消痔汤【配方组成】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穿山甲10克,煅灶蛎30克,火麻仁10克。便血甚者,加地榆炭、侧柏叶;炎症甚者,加黄柏、黄连;便秘者,加番泻叶;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肛门坠胀者,加木香、枳壳;脾虚下陷者,加黄芪、葛根、升麻。【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止痛止痒。适用于痔疮出血、肿痛、脱垂。【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19)祛瘀定痛汤【配方组成】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牡丹皮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白芷10克,赤小豆30克。伴肛门湿疹者,加苦参12克;嵌顿内痔严重者,加升麻15克,五倍子15克。【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内痔嵌顿。【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20)化瘀疗痔汤【配方组成】槐角15克,地榆15克,苦参15克,制乳没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玄胡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鸡血藤10克,炒刺猬皮12克。【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凉血止血,清热除湿。主治血栓外痔。【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21)乌倍参仁汤【配方组成】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22)消痔止血汤【配方组成】朱砂15克,草决明20克,煅牡蛎15克,马勃15克,黄柏15克,甘草6克。布包马勃与它药同煎30分钟,去渣留汁。【用法与用量】内服,每日3次,每次约160毫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软坚收敛,消肿止痛,对消除痔疮有效。(23)泻心汤加味汤【配方组成】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12克,槐角9克,升麻12克。【功能与主治】降逆泻火,通腑逐瘀,凉血止血。本方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痔疮出血的较好方剂。【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24)大黄牡丹汤加味汤【配方组成】大黄3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蒲公英30克,红花10克,地榆12克,枳实15克。【功能与主治】通腑攻下,祛瘀止痛。适用于嵌顿性内痔。【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服药后6~8小时开始排便,便前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腹痛,便后自行缓解,不用特殊处理。(25)少腹逐瘀汤【配方组成】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蒲黄10克,元胡10克,炒五灵脂15克,官桂3克,小茴香10克,干姜6克,没药9克。【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散结消肿,祛瘀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药渣再加入开水,煎汤,滤去药渣,坐浴熏洗患部,每次20分钟。(26)槐榆方【配方组成】槐角30克,地榆炭30克,蒲公英30克,生地15克,丹参15克,元参12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槟榔10克,泽泻10克,小蓟炭10克,甘草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痔核肿痛、内痔脱出嵌顿、便血、便秘。对内痔便血者一般服药3~5剂即可止血。【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27)痔瘘内消丸【配方组成】生地500克,当归500克,生芪500克,赤芍500克,生地榆1000克,槐角500克,黄芩500克,赤小豆1500克,桃仁250克,皂角子250克。【功能与主治】止血,消肿,润肠通便。初、中期内痔可使症状消失,晚期内痔可减轻症状。【用法与用量】研末蜜丸,每丸10克重,每晚服2丸,1个月为一个疗程。(28)地榆槐花散合当归赤小豆汤【配方组成】地榆10克,槐花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9克,赤小豆30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功能与主治】治疗痔嵌顿服药后3~5日肿减痛轻,1周左右即可自行复位。【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服后用3煎并药渣熏洗坐浴。(29)五味消毒饮【配方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疔疮痈肿初起,红肿热痛,憎寒发热者;外痔发炎,内痔嵌顿者。【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30)止痛如神汤【配方组成】秦艽9克,桃仁6克,皂角(烧存性)9克,熟大黄9克,炒苍术5克,防风5克,酒炒黄柏5克,酒洗当归尾5克,泽泻3克,槟榔3克。【功能与主治】祛风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初期,结肿胀闷,灼热痛痒及肛裂便秘等症。【用法与用量】水煎空腹温服,日1剂,分2次服。(31)仙方活命饮【配方组成】金银花30克,穿山甲12克,皂刺12克,天花粉12克,防风12克,陈皮12克,赤芍12克,贝母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归梢9克,白芷6克,甘草6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适用于一切疮疡肿毒初起,属阳证者,如肛周脓肿,痔疮肿痛发炎、肿瘤感染等。【用法与用量】水煎加酒。若上身食后服,若下身食前服。(32)当归拈痛汤【配方组成】羌活3克,当归3克,防风3克,茵陈3克,苍术3克,苦参2克,升麻2克,白术2克,葛根1.5克,甘草1.5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人参1.5克,黄柏1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痔疮肿痛。【用法与用量】水煎,日1剂,食前服。(33)防风秦艽汤【配方组成】防风10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槟榔10克,栀子10克,甘草3克,地榆10克,枳壳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槐角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适用于痔疮肿痛,便血,脱出者。【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34)防风通圣散【配方组成】防风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芍药15克,大黄15克,薄荷叶15克,麻黄15克,连翘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10克,白术10克,栀子10克。【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清热泻下。适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及疮疡肿痛,肠风痔漏,风瘙隐疹等。【用法与用量】诸药共为末,每服6克,生姜3片,煎水温冲服。(35)复元活血汤【配方组成】当归9克,瓜蒌根9克,柴胡15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6克,大黄(酒浸)30克,桃红(酒浸,去皮尖,研如泥)9克。【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血瘀肿痛者。【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36)凉血地黄汤【配方组成】黄柏(炒)3克,知母(炒)3克,青皮1.5克,槐子(炒)1.5克,熟地黄1.5克,当归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养血凉血。适用于湿热下注,肠下血及肛裂,内外痔肿痛,便血,肛周脓肿者。【用法与用量】水煎,日1剂,分2次服。(37)桃仁承气汤【配方组成】大黄9克,芒硝5克,桃仁9克,甘草5克,桂枝5克。【功能与主治】泻下逐瘀。适用于下焦蓄血证,痔疮肿痛,血栓形成。【用法与用量】水煎,日1剂,分2次服。(38)麻杏石甘汤【配方组成】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甘草10克。【功能与主治】清肺镇咳,利水消肿。适用于内痔、血栓性外痔、嵌顿痔。【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39)鸡蛋蒸蚕蝎【配方组成】全蝎8克,白僵蚕8只,鸡蛋1个。【功能与主治】缓解痔疮症状,消炎止痛。少数患者服用2个疗程后治愈,个别患者效果不明显。【用法与用量】全蝎、白僵蚕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平均分为7份,每次将1份装入1个鸡蛋内,放锅内蒸熟食之,每晚1次,7日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未愈者可服用第2个疗程。(40)麻杏石甘汤【配方组成】石膏30克,杏仁12克,柴胡12克,元胡12克,赤芍12克,大黄12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大便秘结甚者,加厚朴6克,芒硝(冲服)6克;年老体弱便秘者,加火麻仁20克,党参10克,枸杞子15克;内痔出血者,加地榆炭15克,槐花炭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清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诸药先水煎2次,共取汁300毫升,分2次内服。再加水500毫升煎好后先熏后洗,洗前加冰片10克,每日1~2次,每次约30分钟,洗后用九华膏外敷,外垫消毒卫生纸或消毒纱布。3日为一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取效,重者可用2~3个疗程。二、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为痔瘘科主要外治法之一,用于痔疮病的治疗,不但操作起来非常简便,而且疗效可靠,尤其对于减轻某些痔瘘疾病的症状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能被广大患者朋友接受。痔疮的熏洗疗法主要采取坐浴熏洗法,这样,熏洗时能直接作用于肛门直肠病变局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活血消肿,清热止痛,收敛止痒的作用。

1.熏洗疗法的原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围屏障,在这个大面积的屏障上,分布着密密麻麻数不清的汗毛孔,承担着沟通人体内外的作用。除毛孔之外的皮肤本身也有通透性,药物煮沸后,袅袅的蒸汽携带着独特的中药气味直接熏于肌肤,通过皮肤、黏膜、汗腺、毛囊、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等转运而吸收。一方面,熏蒸时腾腾热气可使皮肤温度升高,扩张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物质运输代谢;另一方面,各种药物的性味不同,通过皮肤吸收入内而发挥不同作用,如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等,从而对人体阴阳失调状态进行整体调节。

2.熏洗疗法的种类(1)坐浴:即将煎好的药液倾入坐浴盆,放在坐浴架上,患者暴露患处于浴盆上,先熏后洗,待药液不烫时,亦可坐入浴盆内。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熏洗坐浴疗法本身能使皮肤和患部血管扩张,通过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及淋巴循环,消除末梢神经恶性刺激而提高疗效。(2)洗涤:便后或换药前以制好的药液清洗肛门和伤口,既有清洁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3.单味方(1)大蒜【功能主治】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解郁温胃消积,止咳祛痰,解毒杀虫,调味。【用法与用量1】取大蒜梗不拘量,阴干,以火盆置于微火上,将梗投入,再将火盆置于木桶中,让患者坐在上面熏。注意木桶四周用衣被塞住以免泄烟。【用法与用量2】取大蒜适量,将大蒜磨汁。洗澡时滴入盆内,再加适量的温水,浸洗肛门附近。(2)勒马回【功能主治】苦,寒。外用治痔疮,皮肤湿疹,风疹瘙痒,疖痈疮疡。【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3)白花猪母菜【功能主治】玄参科假马齿苋属植物假马齿苋的全草。微甘、淡,寒。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用于痔疮肿痛。【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4)女儿茶【功能主治】微苦、涩,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痔疮出血。【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5)羊奶子【功能主治】酸、涩,平。平喘,活血,止痢。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每次10~15克,煎水洗患处。(6)南瓜籽【功能主治】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用法与用量】用南瓜种子300克和水1升煎煮至水减为半量,清洗肛门内侧的痔疮。每日2次清洗患部。(7)浮萍【功能主治】为天南星科植物水浮莲的全草。辛、寒。凉血,活血,利尿除湿。【用法与用量】浮萍适量。水煎,趁热擦洗患处。适用于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8)葱白【功能主治】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通阳散寒,驱虫,解毒。【用法与用量】取连须葱白500克,加适量水煎成浓汤。将汤装入盆内,趁热坐于盆中,浸渍患处,每日1次。(9)花椒【功能主治】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实。辛,温,有毒。入脾、肺、肾经。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用法与用量】取花椒十几粒,一茶匙食盐,用开水冲开,坐于盆上,熏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左右,重者可每日早晚各1次。有消肿止痛之功。(10)韭菜根【功能主治】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韭菜的根。辛咸,温。入肝、肾经。消肿止痛。【用法与用量】适量,洗净煎水,倒入盆内趁热坐熏,每日2次。(11)甘薯秧【功能主治】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蔓。甘、平,入脾、肾二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用法与用量】将1千克隔年的陈甘薯秧切碎,放入装有1.53~2千克清水的锅内,以文火煮沸10分钟,连秧带水倒入盆或罐内熏蒸肛门,每天晚间1次,3~6日连续熏蒸可愈。(12)明矾【功能与主治】清洁消炎,除湿止痒。【用法与用量】明矾10克加水500毫升溶化。冲洗或湿敷。(13)槐树枝【功能与主治】清热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混合痔。【用法与用量】槐树枝适量。采集后,去掉树叶、泥土,阴干,剪成1厘米长小段。取适量放入脸盆内,加水半脸盆左右(约5000毫升),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肛门痔疮处。患内痔者要将药水洗到内痔核上,严重者洗后用干棉球沾药水塞入肛门内,30分钟取出。每次熏洗20分钟,每日早晚各洗1次。每次的药量在冬季可连用3天,夏季每天更换1次。(14)鲜胡桃叶【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外痔水肿血栓形成者。【用法与用量】鲜胡桃叶100克盛于瓦罐内,加清水1000毫升,用纸封闭罐口,沸腾后再煮20~30分钟。将药罐放进提桶内,撕开封纸,立即坐于提桶上,引药蒸气对准患处熏30分钟。然后将药液药渣倾倒盆内,待水温冷却至50℃左右,再进行坐浴30分钟,并用药渣擦洗患处。每日2~3次,连续2~3日,即可痊愈。(15)艾叶【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生肌敛口。主治慢性溃疡、瘘管、肛瘘手术后,每次换药时常规应用。【用法与用量】艾叶60克,用纱布包药,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坐浴。

4.复合配方(1)祛毒汤【配方组成】马齿苋15克,明矾6克,甘草15克,五倍子10克,川椒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生侧柏10克,皮硝30克。【功能与主治】疏风解毒,祛湿消肿,化瘀止痛。肛肠疾病见有水肿、脓肿、血肿等炎性疾患,如炎性痔、血栓痔、嵌顿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窦炎、肛瘘感染、肛门尖锐湿疣、肛门术后保留组织肿痛等。【用法与用量】诸药共为粗末,装纱布袋,每袋90克,用时加葱白10厘米左右。每袋加水1500毫升煮沸,用时取出药袋,用药液坐浴,先熏后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袋可连用3天。(2)消肿化瘀汤【配方组成】大黄30克,黄柏15克,川芎15克,苍术15克,红花10克,芒硝30克,食盐3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痔嵌顿、发炎、水肿、感染,具有良效。【用法与用量】共为粗末。煎汤熏洗坐浴,并用药渣纱布包裹热熨痔疮。(3)银甲草刺汤【配方组成】银花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防风20克,白芷2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陈皮20克,穿山甲20克,皂角刺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瓜蒌根20克,贝母20克,花粉20克,生草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混合痔脱出嵌顿。【用法与用量】连煎2次,每次均加水1000毫升煎后滤液,两次煎液混匀肛门坐浴,先熏后洗,每次10~20分钟,早、晚各1次。(4)黄参汤【配方组成】当归20克,生军20克,黄柏20克,苦参20克,虎杖20克,益母草20克,丹皮2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利湿。适用于血栓外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煎后倒入盆中熏洗坐浴20分钟,每日2次。(5)痔瘘消【配方组成】雄黄12克,朱砂6克,冰片6克,花椒6克,朴硝20克,苦参10克,黄柏10克,血竭10克,菠萝子10克,儿茶10克,赤芍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外痔等肛门炎性疾患。【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研细粉,过120目筛,用无菌纱布20克包1袋分装,用药时放入盆内开水冲化坐浴20~30分钟,下午5~7点用效果更佳。(6)硝矾坐浴液【配方组成】荔枝草50克,马齿苋30克,鱼腥草30克,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朴硝12克,明矾9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湿祛瘀,收敛止血,软坚消肿,止痛止痒。适用于肛周炎症。【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在沙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后,煮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便后熏洗坐浴更佳。(7)五明硝洗剂【配方组成】五倍子50克,生明矾50克,芒硝50克,黄柏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二花20克,川乌20克,荆芥2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收敛止血。适用于炎性外痔、肛裂。【用法与用量】诸药除芒硝外加水1000毫升,煮煎2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入芒硝,再煎煮5分钟。放入容器内,以药液冷后为止。每晚熏洗1次,必要时排大便后熏洗肛门1次。半月为一个疗程,一般一个疗程即愈。(8)银连洗液【配方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枯矾15克,蒲公英30克,地榆30克,芒硝30克,生大黄20克,冰片(另包)10克。肛门局部发痒者加用苦参15克,川椒10克;伴内痔出血者加用炒槐花15克,侧柏叶2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取诸药(除冰片外)置于砂罐或钢精锅中,加冷水约2000毫升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熬15分钟,把药液滤渣后倒入瓷盆内;然后再加冷水约1500毫升,用上法煎熬,将两次药液混在一些,先熏后坐浴患处。熏浴前将冰片放入盆中搅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3剂为一个疗程,轻者一个疗程即效,重者可用2~3个疗程,并加用适量消炎药。(9)消肿止痛汤【配方组成】生大黄30克,杭白芍30克,生甘草30克,枳实20克,芒硝(烊化)20克,黄柏10克,川黄连10克,桃仁(打碎)10克,红花10克,荆芥(后下)10克,制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烊化)3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活血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诸药煎取两汁兑在一起,稍加热浓缩,待药液温度不烫皮肤时坐浴,每次30分钟,坐浴后用此方制成的药膏外涂,每日2~3次。(10)化瘀止痛汤【配方组成】黄柏30克,甘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防风30克,乌梅15克,朴硝(冲)15克,五倍子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5克(冲)。【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适用于妊娠期炎性、血栓外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诸药放入沙锅内,加水2000毫升,水开后慢火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冲入冰片及朴硝,先熏洗后坐浴,每次约30分钟,每日2~3次,药汁用后可煮沸再用,7天为一个疗程。(11)将军止痛汤【配方组成】制大黄20克,桃仁15克,皂角刺15克,黄柏15克,槐花15克,秦艽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泽泻10克。血栓性外痔加红花15克,皮硝60克,地鳖虫10克,水蛭30克,蜈蚣1条;炎性外痔加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紫花地丁20克。内痔脱出嵌顿水肿加土茯苓15克,苦参20克,五倍子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20克,疼痛剧烈加白芷10克,元胡索15克,制乳没10克;湿重有痒加枯矾30克,蛇床子15克,肛门烧灼痛加冰片15克,薄荷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祛风,行气燥湿,活血止痛。适用于血栓外痔、痔疮嵌顿、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药用凉水3500毫升浸泡40分钟,沸后用文火煎2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即可使用,趁热先熏洗局部,等降温后浸泡坐浴25分钟。并轻揉局部肿块,此法每日2次,洗后用无菌纱布将局部擦干,卧床休息,3剂为一个疗程,治疗期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食物。(12)麸子根煎剂【配方组成】盐麸子根200克(鲜者量加倍)。【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软坚消肿,祛风化湿,收敛固涩。适用于炎性外痔、血栓外痔等。【用法与用量】盐麸子根切碎,诸药加水10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置入盆中,先熏后洗30分钟,每日1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忌食辛辣之品。便秘者给予相应内服药治疗。(13)归防五倍汤【配方组成】当归100克,防风50克,五倍子3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收敛固涩,胜湿止痛。适用于内痔嵌顿水肿。【用法与用量】三味药物共煎沸30分钟后,过滤,取2000毫升左右,盛在浴盆内先熏15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再坐浴10~15分钟即可。每日1剂,日熏浴3~4次。(14)两面针汤【配方组成】两面针60克,十大功劳叶60克,毛冬青20克,黄柏20克,苦参20克,五倍子15克,防风15克,朴硝30克,乌梅10克。【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祛风止痛。适用于内痔嵌顿。【用法与用量】取诸药加水2000毫升,用文火煎取1500毫升,先熏后洗,再坐浴15分钟,每日2次,连用6天为一个疗程。(15)二叶熏洗方【配方组成】鲜胡桃叶40克,艾叶50克,皂角刺20克,天花粉15克,冰片10克。【功能与主治】祛风清热解毒,除湿活血消肿。适用于混合痔、内痔、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药物置浴盆内,加水1500毫升,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煎煮5分钟。先趁热坐熏,待水温适宜后坐浴。每次熏洗、坐浴10分钟,每日早、中、晚3次。每剂药可煎用4次,后3次煮沸即可。熏洗后外涂蛋黄油,特别是合并肛裂者,效果更佳。(16)蜀椒汤【配方组成】蜀椒350克,苦参280克,鲜臭蒲根500克,朝阳柳树须50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适用于混合痔。【用法与用量】将四味药混合在一起,分为七份,每份药用2次,上、下午各用1次,用时将每份药放入瓷盆内,加水约4000毫升,煎沸15分钟,然后局部熏蒸患处,温度以皮肤能适应为度,熏蒸约20分钟,待药液稍温不烫皮肤后再洗肛门患部约20分钟,衬裤每次要换洗,上午用过药液要保留,下午煎煮后继续连用,如水不足可适当加水,用法同上。(17)四黄苦参汤【配方组成】苦参30克,虎杖30克,生蒲黄30克,石榴皮30克,侧柏叶30克,秦艽30克,生大黄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芒硝3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泻火消肿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嵌顿性内痔、嵌顿性混合痔。【用法与用量】将诸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加水2000毫升煮沸,趁热熏洗,待凉坐浴,每次熏洗坐浴20~30分钟,坐浴后再取药袋在肛门部局部湿敷15~20分钟,每天1袋,2次煎洗。(18)黄梅洗剂【配方组成】大黄30克,乌梅30克,马齿苋30克,鱼腥草30克,红花20克,五倍子15克,明矾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活血化瘀。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加水3000毫升,煮沸10分钟,取药液熏洗肛门,药液稍冷后浸洗,或用毛巾蘸药汁热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19)艽柏皂刺汤【配方组成】秦艽25克,黄柏25克,桃仁20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防风15克,皂角刺10克,当归10克,大黄5克。便血多者加地榆15克,肿痛明显者加赤芍10克,脱出重者加升麻10克,偏热者加金银花20克,偏寒者加附子1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痔疮水肿。【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加水3000毫升,用文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于盆中,然后患者先熏后洗,坐浴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天为一个疗程。(20)大黄苦参汤【配方组成】大黄30克,苦参30克,朴硝30克,黄柏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白矾15克,五倍子15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加水3000毫升,文火煎至2000毫升左右,倾出药液留渣复煎1次,煎取药液200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各熏洗1次,每天1剂。使用时需将药液加热倒入盆内乘热先熏,待药液不烫时再坐浴20~30分钟。妇女妊娠及月经期间忌用。(21)痔疮熏洗液【配方组成】黄芪15克,蛇床子15克,五倍子15克,金银花10克,黄柏10克,白芷10克,黄连9克,板蓝根9克,大黄9克,黄芩6克,白鲜皮6克,地肤子6克,防风6克,滑石6克,鱼腥草30克,百部30克,川椒30克,当归3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适用于痔疮炎肿、出血等。【用法与用量】武火煎20分钟,去渣,先熏洗后坐浴,每日2次,每剂可用3~5日,5剂为一个疗程。(22)蒲参银汤【配方组成】苦参30克,蒲公英30克,桃仁30克,五倍子20克,黄柏20克,金银花20克,当归20克,生甘草15克,明矾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散结。适用于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内痔嵌顿。【用法与用量】患者先排空大小便,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盆内,患者坐在盆上,使热气蒸熏肛门,待药汤温度渐降(约40℃),将臀部坐于盆内泡洗15~20分钟,每天2次,坐浴完毕,擦干患处,如有伤口,给予及时换药。(23)刘寄奴汤【配方组成】刘寄奴12克,荆芥12克,蝉蜕3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内痔嵌顿。【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入锅内加水约3000毫升,浸泡2小时,煎煮至沸后半小时去渣取药液,盛入盆中,先熏3~5分钟,再坐浴30分钟。每日2次,第2次用时再加热。一般3日1剂,夏天1~2日1剂。(24)三皮消痔汤【配方组成】椿根皮30克,石榴皮30克,猬皮30克,土茯苓30克,苦参30克,连翘60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皂刺15克,桃红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止痛止痒。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用法与用量】内痔,每日将消痔汤1剂,连续煎熬3次,取药液2500毫升,以120毫升直肠保留灌肠30分钟,同时做提肛运动100次。余液加热熏蒸肛门部,温时浸洗肛门部30分钟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混合痔治法同内痔;外痔仅以熏洗即可,方法同上。3日为一个疗程,1~3个疗程即有效。(25)五倍子汤熏洗【配方组成】五倍子30克,朴硝30克,桑寄生30克,莲房30克,荆芥30克,泽兰30克,黄柏15克,银花15克,紫草15克,熟军15克,白芷15克,归尾12克,升麻9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消肿。主治各型痔疮。【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至1500毫升,熏洗患处,每次15~30分钟,1日2次,然后用九华膏敷患处,内痔出血者再加云南白药。(26)复方地丁熏洗剂【配方组成】紫花地丁15克,黄花地丁15克,川椒12克,瓦上松15克,陈艾叶30克,地骨皮15克,生草梢18克,石榴皮9克。【功能与主治】燥湿清热,疗痔消肿。主治内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诸药放入沙锅中,加水4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倒入盆内,先熏(嘱患者蹲下,多作深呼吸运动,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待煎液不烫时,再洗肛门部,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熏洗2天。2剂(4天)为一个疗程。(27)荆防马前洗剂【配方组成】荆芥9克,防风9克,使君子9克,马前子6克,土茯苓9克,皮硝12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外痔肿痛。【用法与用量】将诸药置于沙锅内加水煮沸,然后将药汁倒入盆中,先熏局部,待温外洗患处,每晚1次。(28)荆防熏洗方【配方组成】荆芥30克,防风30克,银花30克,连翘30克,蛤蟆草30克,苦参30克,透骨草45克,苏木45克,生川乌12克,生草乌12克,威灵仙12克,槐角12克,当归12克,生甘草12克。【功能与主治】活血消肿,清热止痛。主治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诸药加水,煎至2000毫升,每日熏洗患处2~3次,每次半小时至3小时。(29)消肿活血散瘀汤【配方组成】荆芥15克,防风15克,马齿苋20克,五倍子15克,甘草10克。水肿者加苍术15克,芒硝10克,血栓者加桃仁15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炎症重者加双花20克,公英20克,黄柏15克,疼痛重者加乳香15克,没药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消肿,活血散瘀。主治外痔水肿。【用法与用量】先将药物放入沙锅内,加入凉水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将药液滤出,再于药渣加入1000毫升水,煮沸后滤出药液,将2次药液混入一容器内。乘药热气熏蒸肛门患处,等药液降至不烫肌肤时,臀部坐入盆中15分钟,同时以手按摩肛门肿胀部位,一般用药4~5剂症状即可明显减轻或消失。(30)清热散瘀汤【配方组成】蒲公黄30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31)痔炎消【配方组成】黄柏20克,花椒15克,地榆15克,防风15克,芒硝20克(后下),五倍子20克,甘草10克,苦参20克。【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内痔脱出嵌顿、血栓性外痔、肛裂。【用法与用量】将诸药用3000毫升冷水浸泡半小时,煮沸后再煎10分钟,去渣,把药液倒入脸盆(半盆左右),先熏后洗,坐浴30分钟。每天2次,5次为一个疗程。(32)连翘双花熏洗汤【配方组成】炒荆芥15克,苏木15克,金银花15克,透骨草15克,马齿苋15克,苦参12克,连翘12克,防风12克,草乌9克,川乌9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血止痛,活血散瘀。本方坐浴对内痔(Ⅰ、Ⅱ期)、外痔、环状痔,尤其是外痔效果皆佳。【用法与用量】将诸药放入3000毫升凉水中浸泡20~30分钟,用文火煎至约2000毫升,过滤后将药液倒入盛有温开水1000毫升左右的盆中,其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坐浴15~30分钟,并不时用手指伸进直肠内按摩。中间可续加温开水,以保持药液的温度。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33)复方荆芥洗药【配方组成】荆芥15克,蛤蟆草15克,马齿苋15克,透骨草15克,苏木15克,防风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苦参12克,槐角12克,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功能与主治】解毒消肿,消炎止痛。主治内外痔发炎、嵌顿内痔、血栓外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以及肛门部术后水肿和感染。【用法与用量】加水煎汤,过滤去渣,乘热熏洗坐浴。(34)莲房枳壳汤【配方组成】莲房30克,荆芥30克,枳壳15克,薄荷15克,朴硝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散风,消肿止痛。主治痔疮肿痛。【用法与用量】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坐浴。(35)三黄坐浴汤【配方组成】大黄20克,赤芍2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15克,芒硝15克,黄柏15克,川黄连10克,红花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燥湿消肿。主治外痔。【用法与用量】每日1剂,水煎坐浴,每日2~4次。(36)硝黄汤【配方组成】大黄60克,朴硝3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软坚。主治痔疮。【用法与用量】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坐浴。(37)洗痔枳壳汤【配方组成】枳壳60克,蛤蟆草6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痔疮肿痛,肛门下坠。【用法与用量】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坐浴。(38)五硝百部汤【配方组成】五倍子30克,芒硝30克,桑寄生30克,莲房30克,荆芥穗15克,川椒15克,黄柏15克,防风15克,明矾15克,蛇床子15克,苦参15克,百部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消肿止痛。主治内痔。【用法与用量】诸药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肛门患处,再坐浴,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1次,每剂可用4次,7次为一个疗程。(39)防风洗药【配方组成】防风30克,生枳壳30克,马齿苋30克,黄芩15克,苦参15克,五倍子15克。【功能与主治】解毒消肿,消炎止痛。主治嵌顿内痔、内外痔发炎、血栓外痔等。【用法与用量】加水煎汤,过滤去渣,乘热熏洗坐浴。(40)明矾洗剂【配方组成】明矾15克,赤石脂15克,五倍子15克,生百部15克,石榴皮15克,土槿皮15克,土大黄15克,生甘草6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主治各型痔疮。【用法与用量】诸药加水1500毫升,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坐熏肛门,待温坐浴洗患处,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1剂,每日熏洗3次。(41)炎性外痔熏洗方【配方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鱼腥草100克,生大黄15克,五倍子15克,黄柏10克,芒硝20克,冰片3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前6味,水煎2次,去渣,将芒硝、冰片放入搅拌,使溶解后,乘热熏蒸患处,待水温后坐浴15~20分钟。每日需浴2~3次,每剂药用1天,洗前加温。(42)蝉衣冰片汤【配方组成】蝉衣15克,冰片12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痔疮、脱肛、便血、肿痛者。【用法与用量】蝉衣15克,微火焙焦存性,研末,加冰片12克,共研极细末,用麻油30毫升调匀即成。每晚临睡前先用金银花20克,木鳖子12克(搞碎),甘草12克煎汤,乘热熏洗患处,后取棉签蘸药膏薄涂痔核上,连用5~7天。涂药后有清凉感,无任何痛苦。

5.熏洗治疗注意事项(1)熏洗方药在选择上同内服方药。中医药治疗强调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同一个病,所开方药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病,在不同的时间所开方药都是不同的。因此方药应在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选用,不能一方共用。儿童皮肤娇嫩,药量尤其要掌握好。(2)局部熏洗前最好先对局部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对熏洗所使用的器皿、纱布、毛巾等要先消毒后使用,家庭中可采用煮沸消毒法。熏洗时要防止药液溅入口、眼、鼻中。(3)熏洗过程中要掌握好药液温度,若温度过高就进行洗浴,往往会由于刺激性太强而对皮肤造成伤害;若温度低了,又会影响疗效。通常先用药液蒸汽熏,待药液不烫手时即可进行洗浴。洗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风,洗浴完毕应立即拭干皮肤。尤其在冬秋之季,应注意浴室、房间的保温。(4)对老幼患者,不宜单独洗浴,须有人助浴为宜,且洗浴时间不宜过长。对病情急重患者,熏洗时更要有专人陪护,以避免烫伤、着凉或发生意外。有严重心、脑、肾疾病者不适宜全身熏洗。洗浴过程中或洗浴后若发现有皮肤过敏者,应立即停止熏洗或更方。有皮肤破损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法。(5)进行需洗要选择适宜的时间,通常饭前及饭后30分钟内不宜熏洗,空腹洗浴易发生低血糖休克,且由于药物的气味刺激更易使人发晕;饭后饱腹洗浴则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其余时间若无其他情况均可进行熏洗。(6)随时注意身体变化,有效则继续用药;无效,应随时更方疗之。使用本疗法治病,若有效,要坚持用药,直至痊愈,切忌用用停停,而影响疗效。用药期间,要适当忌口。禁忌吸烟、饮酒,忌食辛辣油炸等物和鸡、鱼、虾等发物。(7)每剂药物可使用3次,即可煎煮3次。每次煎煮后将药汁倒出进行熏洗,药渣可妥善保存,再次熏洗时再加水煎煮,但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夏天要防止药物变质。三、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是将药物贴敷于身体特定部位如穴位、手心、足心、肚脐等,通过一定途径发挥药物与特定部位双重作用的治病方法,属于外治法的一种。贴敷疗法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使痔核缩小,溃面愈合。同时贴敷疗法疗效确切,经济方便,避免了药物内服的禁忌、副作用及患者不愿服用苦药等不足,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是患者乐于接受的一种自然疗法。

1.贴敷治疗原理

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因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同时随着药物进入体内,可起到相应的调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贴敷常用剂型(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调和成团贴敷,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由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挥作用,疗效迅速。(2)糊剂:将散剂中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1~2日后,加热油炸,过滤药物,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铅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火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快,有粘着性和扩展性。(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5)饼剂: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6)栓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栓形,晾干,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3.贴敷常用赋形剂

赋形剂即基质,基质选用适当与否,对药物的渗透吸收有直接影响。常用的赋形剂有下述几种。(1)蜂蜜:蜂蜜有“天然吸收剂”之称,是吸收较快的赋形剂之一。不易蒸发,能使敷药保持一定湿度,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祛风化瘀,解毒防腐,收敛生肌之功用。(2)鸡蛋清:鸡蛋清含蛋白质、凝胶,可使药物释放加快,缺点是容易干缩、霉变。(3)凡士林:凡士林黏稠度适宜,便于消毒,不易变质,与药末调为软膏外敷,穿透性好。(4)植物油:亦可作为赋形剂,调药末敷贴,但穿透力不如凡士林好。(5)酒、醋、姜汁:具有走窜通经、活血化瘀、温通气血、散寒祛邪、消结止痛的作用,亦是临床常用的效果良好的赋形剂。(6)水、药汁、盐水:均可调药粉为糊剂或制药饼外用。其中水和药汁可使敷贴药物保持一定湿度,易于浸透;盐水可离解物质,使药易于透入。

4.局部贴敷法

这种方法是将药物涂敷于患处,因局部可直接给药,故效果较好。常常于熏洗后敷药。正确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功效。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于痔疮便血、肿痛或痔术后换药。

如使用的是药膏就可以直接涂在患处,或者用棉球、纱布条蘸药膏后纳入肛内,也可以用药膏制成大小不等的纱布块或纱布条敷贴患处或术后创面。如果使用的是散剂,可以将药粉撒布患处或者用水、油等调和后涂于患处。一般每日敷药1~2次。可以使用的方药有很多,像马应龙痔疮膏、九华膏、云南白药、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油纱布、大黄油纱布等等。患者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病情选择使用。

5.单味方(1)大蒜【功能主治】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解郁温胃消积、止咳祛痰、解毒杀虫、调味。【用法与用量1】将整粒大蒜不去皮,用铝箔纸包起来再烘烤,待变软后再去皮,用纱布贴于患部。于入寝前贴患处,早上起床再取下,效果很好。【用法与用量2】取大蒜数头,放在火上烤熟,捣碎,用消毒纱布包起来,局部热敷患处。(2)乌龟头【功能主治】龟性咸、甘,平,可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头颈收敛力甚,烧存性研末外敷收敛滋补力强。【用法与用量】用甲鱼头数个,焙干研末,加少量冰片,用麻油浸泡数日备用。当痔核露出肛门、直肠红肿脱肛时,可在晚上睡前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拭干,涂诸药物,一般第二天早晨即可见效。一次不愈者,可连续用药,直至痊愈。(3)臭黄荆【功能主治】性苦,凉。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用法与用量】根50~100克;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4)寒莓【功能主治】甘、酸,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根:用于黄疸型肝炎,胃痛,月经不调,产后发热,小儿高热,痔疮。叶:用于肺结核咯血;外用治创伤出血,黄水疮。【用法与用量】根、叶25~50克;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粉撒患处。(5)毛鬼头伞【功能主治】甘,平。治痔疮。【用法与用量】用适量涂患处。(6)木鳖根【功能主治】苦微甘,寒。消炎解毒,消肿止痛。治痔疮。【用法与用量】木鳖子鲜根或叶,加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7)木鳖子【功能主治】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种子。性温,味苦,微甘。散结消肿,攻毒疗疮。【用法与用量】木鳖子3个,冰片少许。将木鳖子去壳取肉,加少许水磨汁后,放冰糖粉少许搅拌,用棉棒蘸擦患处,1日3次。(8)白花菜籽【功能主治】白花菜科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的种籽。苦、辛,温。有小毒。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9)银边吊兰【功能主治】百合科吊兰属植物银边吊兰的全草。甘、苦,凉。清热解毒,外用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等。【用法与用量】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10)蜗牛【功能主治】为蜗牛科动物蜗牛及同科近缘种蜗牛的食用部分或全体。咸、寒。入大肠、胃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法与用量】取蜗牛8~10个,洗净、捣碎,放入容器内,加入冰片2克,搅拌一会儿,待渗出清水后,用经过消毒的棉棒,蘸上渗出之水涂于痔上,能立即止血、止痛,再连涂2~3天,每日涂1次,痔疮便能治愈。(11)青刺尖【功能主治】苦、辛,凉。根、叶: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痔疮,跌打损伤等。【用法与用量】根、叶捣烂适量涂患处。(12)土豆【功能主治】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块茎。甘、平,入脾,胃经。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用法与用量】将土豆洗净后切3~5片薄片,摞在一起,于睡前敷贴在痔疮上,盖一层纱布用胶条固定,次日早取下,连续数日。

6.膏剂(1)麝香痔疮膏(成药)【配方组成】麝香、珍珠、牛黄、琥珀等制成。【功能与主治】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而出现患处肿痛、出血、肛裂、肛周溃疡、大便燥结等。【用法与用量】每日早、晚及大便后用温水洗净患处,若是内痔者,可先挤出少许药膏润滑胶木射管,然后插入肛门,挤出药膏,直射患处;若是外痔者,可将此药膏直接涂敷患处。(2)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成药)【配方组成】麝香、牛黄、珍珠、琥珀、硼砂、冰片、炉甘石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用于痔疮肿痛,肛裂疼痛。【用法与用量】取适量涂搽患处。(3)京万红油膏(成药)【配方组成】地榆、地黄、罂粟、当归、桃仁、黄连、木鳖子、血余炭、棕榈、半边莲等。【功能与主治】解毒,止痛,消肿,活血,去腐,生肌。适用于各种内外痔疮的止痛和止血治疗。【用法与用量】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疮面,然后外涂本品于患处,或将本品涂于消毒纱布上敷盖于疮面上,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每日换药1次。(4)紫色消肿膏【配方组成】紫草15克,升麻30克,贯仲6克,赤芍30克,紫荆皮15克,当归60克,防风15克,白芷60克,草红花15克,羌活15克,芥穗15克,儿茶15克,神曲15克。【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混合痔脱出嵌顿、肛痈初起等明显肿痛者。【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研细面过重罗,每30克药面加血竭面3克,山柰面6克,没药12克,凡士林120克调匀备用。外敷患处。(5)铁箍散膏【配方组成】铁箍散30克,蜂蜜60克。【功能与主治】破瘀消肿,活血软坚。适用于各种痈、肿、疮、疖,脓未成可促消散,脓已成可促溃破,脓溃后可促消炎。【用法与用量】调匀成膏,常与化毒散膏或紫色消肿膏等分混匀外敷患处。本品久置易变干稠,加温开水即可调软。(6)雄黄膏【配方组成】雄黄散一料,凡士林60克。【功能与主治】解毒杀虫,消肿止痛。适用于肛门尖锐湿疣、肛裂疼痛、炎性外痔、肛周慢性湿疹、肛周瘙痒症、肛门术后保留组织发炎等病变。【用法与用量】调匀成膏外敷患处。(7)痔瘘定痛膏【配方组成】归尾48克,草红花96克,土鳖虫48克,紫草48克,大黄48克,乳香48克,没药48克,白芷48克,防风48克,冰片6克,凡士林480克。【功能与主治】活血通络,化瘀定痛。瘀血损伤性肛肠疾病,如血栓痔、嵌顿痔、直肠癌等。【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研极细面,与凡士林调匀备用。外敷患处。(8)九华膏【配方组成】净硼砂45克,滑石粉300克,川贝面10克,银珠10克,煅龙骨面60克,冰片10克,凡士林1700克。【功能与主治】解毒消肿,去腐止痛。痔疮脱出肿痛、肛肠各病术后腐肉不脱者。硬膏是用植物油、蜡等加入药粉,经高温熬炼而成。贴在患处可借体温变软但不融化,其深入性强,阻止皮肤水分蒸发。具有软化瘢痕、滋润角质、剥脱上皮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纤维增生性疾病。亦可随其中药力而达活血止痛、祛风止痒、消炎化瘀等作用。【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研极细面,兑入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敷患处。汞过敏者禁用。(9)消痔膏【配方组成】炮姜30克,红花24克,白芥子18克,南星18克,生半夏21克,麻黄21克,黑附子21克,肉桂25克,红芽大戟6克,红娘虫2.4克,芝麻油2400毫升。【功能与主治】活血消肿,温阳散寒。久不消散的阴疮痞块、寒疽痰核、死血凝滞、经脉阻塞。【用法与用量】诸药用芝麻油炸枯,每480毫升药油加入樟丹(夏季制作加255克,冬季加225克)熬成药膏,每480克药膏兑入麝香4.8克,藤黄面30克混匀外用。将膏药熔化摊于纱布外贴患处。(10)丹柏软膏【配方组成】丹参20克,黄柏20克,降香20克,芒硝20克,川椒15克,水蛭10克,冰片6克。【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诸药物粉碎,过80目筛,加入医用凡士林200克,充分调匀备用。取药膏适量,敷于痔核表面,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3次,连用5日。(11)复方二炭膏【配方组成】栀子30克,大黄30克,苍术30克,双花30克,白芷30克,黄柏30克,地榆炭60克,槐角炭60克,芒硝15克,五倍子15克,冰片1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敛疮,消肿止痛。适用于混合痔、内痔、外痔等。【用法与用量】将诸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装袋备用。将患处洗净,擦干,取药20克,用茶水及少量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肛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早、晚各换药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12)大黄芒硝膏【配方组成】大黄、芒硝(用量比为1:1)。用生理盐水调成稠糊状,备用。【功能与主治】清热,散瘀,消肿止痛。适用于混合痔炎症、肛旁脓肿(未成熟)、肛门病术后创面感染引起的肛门红肿热痛。【用法与用量】外敷肛门红肿痛部位,边缘略超过患部约0.3厘米,厚度0.3~0.5厘米,每天2次,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煎炸、肥甘厚腻之品。(13)消炎止痛膏【配方组成】五倍子630克,冰片64克,雄黄64克,朱砂64克,黄连17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外痔。【用法与用量】诸药混合粉碎过100目筛,取116克,用凡士林加至1000克搅匀呈膏状,备用。使用前先用温水洗臀部,使局部清洁,然后将此药膏涂在无菌敷料上,敷盖于红肿处固定。敷料面积应大于红肿边缘约1厘米。每日2次,轻者用药2次即愈,重者用药5~7天,局部症状消失。(14)普连膏【配方组成】黄芩面10克,黄柏面10克,凡士林8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适用于肛门湿疹、皮炎、痔疮肿痛、肛裂疼痛等,亦可作软膏基质。【用法与用量】诸药混匀成膏。直接外敷,亦可摊在纱布上贴敷,还可制成油纱条填塞。(15)红粉软膏【配方组成】京红粉15克,朱砂面5克,凡士林80克。【用法与用量】诸药混匀成膏。直接外敷,或摊在纱布上贴敷,或制成油纱条填塞。汞过敏者禁用。【功能与主治】提毒化腐,祛瘀生肌。肛痈等化脓性疾病溃后腐肉未尽或肛肠各病术后早期换药。(16)芙蓉膏【配方组成】芙蓉散20克,凡士林8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肛痈初起,痔疮脱出嵌顿肿痛、血栓痔青紫肿痛、肛瘘外口暂时闭合红肿疼痛,或术后创面周围肿硬炎症未消,及其他肛周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者。【用法与用量】诸药混匀成膏。外敷患处。(17)三黄生麻膏【配方组成】黄连9克,黄柏9克,姜黄9克,当归15克,生地30克,麻油360克,黄蜡120克。【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润燥。适用于内痔嵌顿水肿及外痔。【用法与用量】诸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摊于纱布上,外敷疮面。(18)螺龙膏【配方组成】田螺3个,地龙20克,芙蓉叶12克,石菖蒲3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外痔。【用法与用量】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或鸡蛋清,外敷患处。1日1次,3天为一个疗程。(19)痔疮消肿膏【配方组成】飞甘石30克,煅乳香30克,煅没药30克,大黄30克,龙骨30克,冰片10克,轻粉10克,枯矾10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儿茶15克,血竭15克。【功能与主治】清热,活血,祛瘀,消肿。适用于混合痔及内痔嵌顿者。【用法与用量】诸药共粉碎后,过100~200目筛,用茶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患处。(20)蜈蚣倍子膏【配方组成】蜈蚣4条,五倍子末9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外痔。【用法与用量】用适量香油煮1~2沸,将蜈蚣浸入,再入五倍子,炸枯,过滤,药油装入瓶内密封,如遇痛不可忍,取药外敷。(21)冠花倍子膏【配方组成】鸡冠花3克,五倍子3克,冰片少许。【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共同研成细末,用猪胆汁调之,搽敷患处,每日2次。(22)齿苋白矾膏【配方组成】鲜马齿苋适量,白矾10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炎性外痔及内痔嵌顿水肿者。【用法与用量】取鲜马齿苋适量,洗净后捣烂如泥,将白矾均匀掺于泥膏中。用时外敷患处,每日1次。(23)猪胆膏【配方组成】新鲜猪胆1个,云南白药2克,冰片未3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新鲜猪胆1个,剪破,倒入沙锅中,文火加热,浓缩减半,加入云南白药2克,冰片末3克,搅拌成软膏状,离火降温,瓶装备用。使用时先将肛门洗净,然后将药膏涂于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保留3小时。若内痔,将药膏搓成条塞入肛内,保留3小时。每日换1次,1周为一个疗程。

7.栓剂(1)醋酸洗必泰痔疮栓(成药)【配方组成】醋酸氯己定等。【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适用于内痔、外痔等肛肠疾病。【用法与用量】肛门给药。取栓剂,除去外包装,轻轻塞入肛门,维持侧卧姿势约15分钟,每日2次,每次1粒。(2)痔疮宁栓(成药)【配方组成】冰片、痢特灵、红古豆纯脂、颠茄膏、消炎痛等。【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直肠炎、痔疮肿痛、痔核术后。【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3)化痔栓(成药)【药物组成】苦参、冰片、五倍子等制成。【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止血收敛。适用于痔疮出血、肿痛、肛门坠胀及肛裂等。【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4)安那素栓(痔疮锭)(成药)【配方组成】没食子酸铋,肾上腺素,颠茄流浸膏,可可豆脂。【功能与主治】具有收敛、止血、解痉止痛和润滑作用,为复方制剂。适用于痔疮。【用法与用量】用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去除药品外包装,每晚1粒,轻轻塞入肛门。(5)麝香痔疮栓(成药)【配方组成】冰片、麝香等。【功能与主治】凉血止痛。适用于痔疮疼痛出血。【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6)消痔锭(成药)【药物组成】五倍子、田螺壳、橄榄核、冰片、大黄、半合成脂肪酸酯。【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止血,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的治疗。【用法与用量】排便后洗净肛门,每次纳栓1支,1日1~2次。(7)痔疮栓(成药)【药物组成】柿蒂、大黄、冰片、芒硝、田螺壳、橄榄核等。【功能与主治】清热通便,止血,消肿止痛,收敛固脱。适用于各期内痔、混合痔之内痔部分,轻度脱垂等。【用法与用量】直肠给药。每次1粒,1日2~3次,使用前可以花椒水或温开水坐浴,7天为一个疗程。用药期间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之物。(8)九华栓(成药)【配方组成】大黄、紫草、浙贝、侧柏叶、厚朴、白及、冰片、麝香。【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适用于痔出血、疼痛。【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9)痔疮止痛栓(成药)【配方组成】地卡因、颠茄流浸膏、普鲁卡因、冰片。【功能与主治】解痉止痛。适用于痔疮疼痛。【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10)痔疮止血栓(成药)【配方组成】肾上腺素等。【功能与主治】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青光眼禁用。(11)克痔灵栓(成药)【配方组成】洗必太、甲硝基羟乙唑等。【功能与主治】消炎消肿。适用于痔疮肿痛。【用法与用量】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