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天生气质:揭开天赋密码.实现因材施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0:29:18

点击下载

作者:张黛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发现孩子天生气质:揭开天赋密码.实现因材施教

发现孩子天生气质:揭开天赋密码.实现因材施教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发现孩子天生气质:揭开天赋密码.实现因材施教

作者:张黛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ISBN:9787511727336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认识独一无二的家庭新成员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一出生,就有独一无二的天生气质,他会用独特的反应方式,与身边的人进行互动。我们要像认识新朋友一样,通过观察来了解这样一个小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朋友,来到世间的时间不算长,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

想要了解这个闯入我们生活的新朋友,首要的秘诀是:请记得常常蹲下来或是坐下来,以和他们接近的高度和他们说话。这是进入孩子世界的第一步。当我们和孩子在同样的高度时,才能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好几次,当我想引导孩子观看某个景物孩子却一直找不到时,我就会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看过去。结果我发现,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人看到的有很大不同。带着孩子逛街时,大人们看到的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们看到的却是大人的腿、和自己高度相仿的小朋友,或是街上的猫狗。

在物理的世界里,孩子受限于他的高度,看事情的角度和大人明显不同。在心理的世界里,孩子也会因为年纪和个性的原因,看事物的观点与成人迥然相异。如果我们能常常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和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感觉,才能放下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给孩子一个比较合理的环境和应有的尊重。

学龄前是幼儿身心发展最快速的阶段,父母会花很多时间和体力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大多数的父母总是忙于应付孩子外在的行为,例如,何时断奶?何时不再用尿布?吃饭如何不拖拖拉拉挑三拣四?如何早睡?几点起床才不耽搁去上学?其实,在这些日常生活的背后,父母的个性、价值观及人生态度才是深深影响一切的关键所在。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幼儿成长中的各种现象,就能给孩子多一点的时间成长和改变;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了解孩子的气质,就能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做自己;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回想自己的童年,就会发现那些过去与父母之间尚未解决的情结,是如何复制在自己与孩子之间。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从新的角度更贴近我们这个亲密的家人,学会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进而创造美好和谐的亲子关系。推荐序因材施教,从了解气质开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个教育概念,其观点竟与现代心理学及教育学主张“尊重个别差异”的人本理念不谋而合,先人的智慧真叫人不得不佩服。“因材施教”不只是教育,也是教养子女千古不变的真理。遗憾的是,孔夫子运用自如的教育原理,并没有在古籍上留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对于多数父母而言,相信真理不是难事,但要真正落实在教育和教养的具体实践中,就没有那么容易。生命的奥妙无人能够参透。即使由同一对父母所生,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特质;唯有真正了解孩子是什么样的“材”,以及不同“材”的孩子该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施教,“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提纲挈领的功能,不至于沦为空洞的口号。

还好,在一九五六年,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发展心理学者开始针对这个课题进行长期研究,后来并提出了“天生气质”的观点。这个周全且实用的理论填补了“因材施教”的内涵,让我们能够按照这个线索探究个别差异。了解孩子的气质,等于掌握了教养的先机。在黛眉的这本新书中,她以轻松的文字贴切地介绍了气质的基本概念,并详细列出了“气质”概念在孩子成长几个重要领域的运用方式。这对于为人父母者,将带来莫大的帮助。因此,当她提出希望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时,我毫不迟疑就答应了。

黛眉是我台湾大学的学妹,读书时她就是有名的学霸,对于学理的钻研与贯通自然不在话下。研究生毕业后,她全心投入临床心理实务工作,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有着丰厚的积累;而陪伴自己家里那一对个性迥异的宝贝成长,更让她展现出结合理论与实务的功力。十几年前因缘际会,我邀请她将“儿童气质”的概念介绍给幼儿教育界。我俩第一场连手的讲座,她的表现就让我惊喜连连,使我深深觉得儿童的气质评价以及亲子教育工作不只是黛眉的专业,更是最能体现她热情洋溢生命的所在。

这本书,这个人,我都全心推荐!杨俐容台湾著名亲子作家园长们的推荐

教养孩子最大的难题在于,不想让孩子背上过重的负担而压抑了创造力,又不愿因为太娇惯溺爱而助长蛮横跋扈的态度。到底要怎么样做才能恰到好处?相信这是许多新手父母心中深深的苦恼。我曾经在黛眉老师的讲座中,听到一种对于幼儿心智的解读,也就是本书中所谓的“气质”说。黛眉老师从几个简单的现象切入,运用科学的分析,引导家长和老师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从而让成人能够顺应幼儿与生俱来的特质进行沟通。如此一来,亲子之间将不会发生彼此伤心又劳力的“主权争夺战”,成人可以用更轻松而有效的方式完成教养任务,幼儿也有机会成为自由且自律的人。就算不为教育下一代,任何人阅读本书也都有益于认识自我,而这,正是活出幸福人生的关键之一。阳光宝贝幼儿园创办人 陈世玲

尊重“个别差异”是幼儿教育中极重要的精神与特质,而“个别差异”教育与学习的执行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我们投身幼教事业近二十年,许多老师、父母强调学习就是认知、才艺等,唯此马首是瞻。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被了解、被肯定和被关怀就能满足他们,如是,则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会蓬勃发展。黛眉老师的这本书,正是一帖解决的良方。书中不仅有理论解说、技巧说明,还有案例实务分享,对父母和幼教老师而言,都十分实用。尊重,不是只谈表面,而是彼此深入互动,了解,甚至冲突之后,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这才是尊重的深层含意。了解、接纳、情感交流、爱与愿意,正是这本书教给父母和幼教老师教育孩子专业而有效的快捷方式。新北市私立成长幼儿园园长 郑世仪台北市“法务部”附设员工子女幼儿园园长 陈丽宽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希望大人可以了解我!

当我还是青少年时,我希望大人可以懂我!

当我还是成人时,我希望别人可以体谅我!

当我已经是父母时,我希望我懂我的孩子!

你期望他人可以理解你,但别忘了,你也要好好搞懂自己啊!森堡幼儿园所长 曾含香第1章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气质是什么?

原来,气质是这么回事

彻底了解孩子气质的方法气质是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带孩子去公园玩,不妨坐在一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孩子不只外表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面对相同情况的行为反应,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动个不停;有的孩子动作斯文,慢条斯理,或是喜欢静静坐在一旁看别人玩;有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叮咛,不断尝试危险的玩法;也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尽管有父母的鼓励,仍不敢试一试往上爬。孩子这种与生俱来,对内在或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气质”,也可以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Thomas)和史黛拉·却斯(Stella. Chess)曾以数百位纽约儿童为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提出从九个向度来描述气质的概念。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之后就可以观察到这些性格气质表现,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表现维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气质使每一个人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时,产生自己的行为风格。气质也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方式。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反应强度比较强,不论高兴或是生气,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大家比较容易知道他的情绪和需求,从而予以回应。相反的,反应强度弱的孩子,别人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和需要。外向的孩子常会主动和别人交谈,比较容易交到朋友;而内向的孩子,看到人就躲,减少了与人互动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天生气质,再加上它所引发的反应,会带给孩子相当不同的生命经验,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当深远。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吗?

每个妈妈多多少少都曾经在心里想象过自己的孩子未来的样子:“我希望儿子将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小绅士。”“我一定要把女儿打扮成小公主一样。”“我希望儿子可以当篮球选手,在运动场上八面威风。”“我希望女儿强悍一点,学会保护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将自己的期待或是人生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人之常情,不过这也往往是失望和亲子冲突的起点。因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从受孕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从父亲和母亲身上遗传的一组独特的基因,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这些天生的特质,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养能够完全扭转和改变的。期待生个白雪公主的妈妈,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骨子里是个侠女;希望儿子像个英勇战士的爸爸,最后也不得不为家里那个小心谨慎的小绅士调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这样才能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也有些来自于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在母亲怀孕时,胎儿的气质其实已经悄悄形成。怀孕期间的突发状况,例如,母体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心情极度紧张忧郁,长期酗酒或药物滥用,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气质。

比较敏锐的父母,在孩子还在襁褓中时,就可以觉察到孩子独特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已经有过一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比较爱哭或比较容易被逗笑,每天睡醒的时间有规律的还是很难预测。等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久了,就会慢慢发现孩子的某些个性比较像母亲、父亲,或是家里的其他亲人。近年来许多关于人类遗传的研究都发现,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这和我们过去认为个性完全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观念大不相同。

如果有机会,爸爸妈妈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小孩,好不好带?是乖巧顺从还是调皮捣蛋?相信从父母的描述中,不难找到气质遗传的蛛丝马迹。检视自己的期待

每对父母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有过想象和期待。这些期待可能来自于父母自己过去生命中未完成的事件,或是父母的理想和希望。

花一点点时间,安静下来。试着回想一下你对孩子的期待。你希望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写下来。

● 我期望中的孩子是:

● 我的孩子真实的模样是:

● 两者的差别是:

● 我要接受的是什么:

● 我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在看完本书之后,希望你能再回头看看自己在这一页写下的内容,再一次思考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待,也重新整理自己可以协助孩子调整的方向。原来,气质是这么回事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呢?

托马斯与却斯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提供了九个不同的方向作为我们思考的基础。本书会依照这九个向度分别加以说明。

活动量:进行睡觉、游戏、做功课、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动时,身体活动量的高低。活动量大的孩子整天动个不停,无法安静坐在椅子上,常爬上爬下、动来动去或东摸西摸。

规律性:孩子日常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例如,睡觉、起床、吃饭(包括食量)及睡眠的时间,是否大致上是可预测的。

趋避性:孩子在面对新鲜的人事物时,第一个反应是接受还是拒绝。例如在面对新的食物、环境或陌生人时,是大胆地主动靠近或是害羞地犹豫退缩。

适应度:孩子在面对转变时的适应状况。对于不是他所预期的转变,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期待,还是需要时间适应和调整。

反应强度:不论是说话、哭闹的声音,或是表现快乐或烦躁的情绪时,反应是强烈的还是温和的。

情绪本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表现出友善、愉快的情绪,还是不友善、不愉快的情绪。

坚持度:孩子的活动(如阅读、做功课、练习乐器或运动技巧等)不会因任何困难阻挠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也就是说,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仍持续尝试去解决,继续维持活动的方向,不轻易放弃。

注意力分散度: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刺激干扰而改变他的活动目标;或者对周围的景象、声音、光线、人等刺激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

反应阈:外界的物理刺激,如噪音、灯光或气味等刺激的强度有多强,才能让孩子觉察到并做出反应。反应阈高的孩子需要很大的刺激量才会有所反应,反应阈低的孩子则相当敏感。气质的类型

研究发现,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和情绪本质等五项特质,比较容易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照看者主观感受到的教养难易度、社会化的过程及行为问题的产生。所以根据这五项气质向度,依照养育的难易程度把孩子分为三种类型:性情儿、慢吞吞型及安乐型。

性情儿:这类孩子从小就让照顾他的人比较费心。幼儿的气质特性为活动量高、规律性低,对新鲜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现的反应是退缩逃避,他们的适应度低、反应强度激烈、情绪本质负向或坚持度高等。这类孩子很有自己的个性,和父母之间比较不容易建立亲密的依附关系。

慢吞吞型:这类孩子的气质特征是,对新鲜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现的初次反应绝大部分都是逃避退缩,需要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对刺激的反应强度相当微弱,活动量及坚持度也不高。这类孩子对于喜怒哀乐以及需求意见的表达都很不明显,也无法持续。照看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孩子传达的信息。

安乐型:这类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规律性高,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度高,反应强度适中,情绪本质大部分属于愉悦、友善等正向情绪,对新情境会主动接近。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感觉都是轻松愉悦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气质上属于好教养的孩子,那是很幸运的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一定常常能享受亲子之间的亲密与幸福感。但是做父母的要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孩子的特质比较顺从,而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句话说:“乖孩子的伤最重。”有些安乐型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扭曲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相反的,孩子如果是性情儿,父母很容易在教养上有挫折感,这时候更需要拓展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学会接纳和欣赏孩子,并学习更多方法和技巧来面对这个挑战。彻底了解孩子气质的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行为观察所积累的印象,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孩子的气质倾向。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客观的问卷评估来了解孩子在九个气质向度上的倾向。

接下来的第二章,在介绍每项气质之前,我们会提供一组小小的检测表,家长可以参考这些题目,大略评估孩子和自己的气质倾向。孩子并非在每个气质向度上都会有明显或极端的倾向,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高不低,没有明显的倾向。

父母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很长,他们有可能正确描述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但父母也可能会扭曲对幼儿的观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加诸孩子身上。例如,一个活动量高的家长,可能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活动量偏高。所以在评估和了解孩子时,可以和配偶或是其他家人一起讨论,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评估,可能会有相同或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由此,也可以发现父母之间彼此个性和观点的差异,增进相互的了解,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会有更多的洞察。

除了父母之外,保姆或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和孩子长时间相处的人,他们对孩子的看法也非常重要。他们经常面对不同的孩子,比较有机会观察到孩子的不同表现。所以,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增进对孩子的了解。

和老师讨论之后,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家里和学校会判若两人。这是有可能的。孩子会视不同环境的要求,有不同的表现。在学校里,孩子必须适应团体的规范和作息,期待得到同龄人的接纳和老师的赞许。回到家里,他们会放下一整天的压力。家是最温暖、最轻松的地方,父母是最能接纳自己本性的人,孩子会放松自己,宣泄情绪,所以有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并不表示孩子有双重人格,仔细观察和了解之后,还是可以看出哪些部分是孩子原本的特质,哪些是孩子为了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为什么要了解气质?

由于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同一套教养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作为父母,在学习如何教养孩子之前,应该先停下脚步来了解孩子,这才能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适情适性的发展。父母还应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并且帮助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明白孩子的许多行为反应和别人不同是来自于他的气质表现,而不是故意与自己作对时,我们对这些行为的接纳程度也会相对提高许多,也比较不会试图强迫孩子进入我们所设定的模式。同时,也才能够针对不同气质的孩子运用不同的教养策略,做不同的教育安排。

学会气质概念之后,也可以避免和别人比较。我们常常会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说:“你怎么这么粗心,你为什么不像你哥哥一样小心一点。”“你怎么这么胆小,你看那个弟弟多勇敢。”如果你了解每个孩子天生的特质都不一样,就不会去做这种无谓的比较了。

虽然气质是天生的,受到遗传的影响很大,但这并不表示后天的教养不重要。父母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天生的气质。不同气质的孩子,在面对同样的刺激时,大脑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但近年来关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发现,大脑是最容易受到经验影响的部位,有系统的训练,同样也能对大脑进行某种程度的塑形。所以,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因素除了气质之外,生活经验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先天的气质加上后天环境的交互影响,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要到二十岁左右才会定型,所以在孩子青春期之前,都还有调整的空间。我们也许不能期待一个原本安静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活泼;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协助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学习用大方自然的态度去面对陌生人,并且做出适当的反应。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定要先了解他,接纳他,然后再用适合他的方式引导,才能奏效。

因此,如果孩子的天生气质倾向比较极端,不容易适应社会,父母就更应该及早了解孩子的气质倾向,并且用适当的方法协助孩子调整自己。气质与环境的配对

有“好的气质”和“不好的气质”吗?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气质向度都没有好或坏的差别,重要的是,孩子的气质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是否能和谐配合。如果孩子的气质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时时冲突的话,长久下来,孩子就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

例如,一个个性文静、喜爱艺术的妈妈,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美感经验,于是常常带着孩子去听儿童音乐会,参观美术馆。可是如果这个小朋友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美术馆里他会跑来跑去,在音乐会中他会东张西望。于是,在长期被斥责、不被肯定的挫折经验之下,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负向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个糟糕、不听话、调皮的孩子。

同样是这个孩子,如果正好有一个喜爱运动的爸爸,经常陪着他四处玩耍和运动,他可能会是同龄孩子中最早学会骑自行车、最快学会游泳的一个。他的自信和乐观也会在许多正向的经验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出来。

所以,孩子周遭重要他人的气质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才是左右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此,了解孩子的气质愈早愈好,父母和老师的教养方式如果能够配合孩子的特定气质,每个孩子都能快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还可以把孩子的气质特点提供给那些经常和小孩互动的照看者参考,让他们也学会配合孩子的气质来引领孩子。

在我们了解孩子气质的同时,也要觉察自己的气质,以及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和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相冲突和抵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可以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帮助他认识自己的特质,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中自我调整和控制,也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第2章 九大气质向度

1 活动量:好动小猴还是安静小猫

2 规律性:定时器还是太随性

3 趋避性:主动好奇还是害羞退缩

4 适应度:慢慢摸索还是速速调适

5 反应强度:淡定哥还是失控妹

6 情绪本质:开心果还是板脸族

7 坚持度:坚持到底还是墙头小草

8 注意力分散度:专注三小时还是三秒钟

9 反应阈:风吹草动还是不动如山

先来个小测验

孩子篇

父母篇和活动量大的孩子相处需要旺盛的精力,这种孩子的活力和能量即使是运动员都自叹不如。所以,如果父母之一也是个活动量大的人,就尽量让他(她)带着这个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从事活动,这样彼此都能感到满足和愉快。1 活动量:好动小猴还是安静小猫

活动量是指孩子不论在睡觉或是醒着的时候身体活动量的多寡。有人说,睡觉的时候怎么也会有活动量?的确有。活动量大的孩子,就连睡觉的时候也会不安分,晚上入睡时在床头,早上起床时却发现他已经一百八十度滚到床尾去了。其实,这样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就可以感觉到他的活力十足,胎动特别多,小脚踢起来也特别有力。出生之后,妈妈会发现很难把孩子包在襁褓里,因为他总是不安分,小手小脚不时要伸出去舒展舒展。

由于好动,这样的孩子常常在床上动来动去,有一天不小心就学会了翻身,时间可能比其他孩子提早一两个月。接下来,他的所有动作,都因为好动而增加了练习的机会,这方面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快。但是妈妈别高兴得太早,等他开始会爬、会走之后,大人的辛苦才刚开始。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忙个不停,所以他们不喜欢坐在婴儿车里,总想要爬出来自己走;等到会说话之后,更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当外在情境适合时,这种孩子就是“活泼可爱”的;当外在情境不适合时,他们就成了“调皮捣蛋”的,这些都要看大人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说话是另一个发泄能量的渠道,所以好动的孩子也很爱讲话,尤其是当他们的行动被限制时。例如,在车里,或是在教室上课时,他们内在的能量无处发泄,只好一直讲个不停。

相反,有些孩子的活动量偏低,总是静静的、乖乖的,常常是老师眼中的乖小孩。他们不喜欢大动作的活动,喜欢安静地做一些需要精细动作的活动。有时候父母会觉得他们太懒、太慢或不爱运动。不过,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很少会看到他们在人群中冲撞的身影,相对的,也比较不容易受伤,或是和其他的小朋友起冲突。带我出去玩,我就是乖小孩

孩子的活力和能量往往让运动员都自叹不如,所以,和活动量大的孩子相处需要旺盛的精力。如果父母也是个活动量大的人,就尽量带着这个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去活动,这样彼此都会满足和愉快;如果父母很文静,很快就会受不了小猴子的折磨,不是举白旗投降,就是因为疲累过度,忍不住大声斥责。因此,父母对自己的状态和情绪的觉察就变得非常重要。当精疲力竭时,你可以寻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和协助,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或是帮孩子安排一个可以尽情宣泄能量的安全场所,自己也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恢复活力。

父母要给孩子更多发泄精力的机会,对他的活力给予赞美。例如,带孩子去室内的游乐场玩,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孩子需要的活动量比一般的孩子大很多,可能从幼儿园下课后,还要去公园跑几圈才能满足,这样晚上也比较容易入睡。父母应尽量避免带他去安静、限制他行动的地方,如音乐会、画展或优雅的餐厅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给彼此带来麻烦。等孩子的控制力有进步时,再考虑以渐进的方式接触这些环境,让孩子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经验,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时,从户外音乐会或是儿童戏剧开始,是比较好的选择。

若是孩子尚未学会自我控制,但又必须带他去安静的场合,请预先准备好一些让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或是在这个场合进行可以被接受的活动。在进入这个场所前,先约法三章,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事情是不可接受的。过程中,随时给孩子鼓励和提醒,并且视孩子的状况拿出法宝一、法宝二或法宝三等事先准备好的方案,转换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的活动量得到满足。约法三章紧箍咒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经常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现类似的行为问题,就必须找一个彼此心情好的时候,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制定法则和规范,这样才不至于重复同样的问题,或者发生问题时一再面临相同的情绪难题。

例如,去快餐店,孩子还没吃完东西,就开始在儿童娱乐区里跑来跑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上了。等到妈妈说要回家时,孩子却开始耍赖,大哭大叫着不想走。这时候就必须和孩子讨论出一个“紧箍咒法则”。规定的内容可以是:吃东西前要洗手;吃完东西才能去玩;在儿童区不可以跑来跑去;不可以吵架;妈妈说要回家时就一定要回家,不可以哭闹。如果遵守了规定,表示自己能管住自己,以后还有机会来;如果没有遵守约定,一个月(依情况自定)不能再来。

在约束孩子的行为时,大人常常只强调什么事情是被禁止的,孩子听到的是太多的“不可以”,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所以,在制定规定,做出限制的同时,如果可以同时提供孩子可以做哪些事情的选择清单,效果会更好。因此,如果在规定中再加入“在这里可以去儿童区玩,也可以小声聊天、画画或看书”等,将会使得这个规定更加完整。

家长可以依样画葫芦定出自家的“餐厅约定”、“超市约定”、“图书馆约定”。把相同情境下出现的问题行为,用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约定来规范。清楚说明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不可以出现,遵守约定的奖励和惩罚是什么。约定的内容必须经过讨论并且彼此都同意。但是请家长切记,并不是约定好事情就结束了,有了约定并不能保证孩子就记住了这个约定。孩子是非常健忘的,所以每次进入快餐店(或是约定场所)之前,一定要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复习一下之前制定的规矩,让孩子的行为有个清楚的参照标准,重新唤起孩子对规矩的记忆,只有这样,这些规定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

进入场所之后,适时的提醒,对好的表现给予鼓励,通常孩子都能够好好遵守规定,保持良好的行为。如果出现约定中的不当行为,一定要确实执行约定好的惩罚,并且让孩子清楚知道惩罚的原因。无聊时的小游戏

活动量大的孩子最怕无聊,他们没事做时就浑身不舒服。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例如,长途旅程的车厢中、在餐厅等候用餐,或是等待父母和朋友聊天时,就很容易出状况。这时可以提供一些小游戏,让好动的孩子暂时有宣泄能量的出口,又不至于造成干扰。

1.词语接龙:和孩子玩词语或成语接龙的游戏,例如:公交车→车票→漂亮……

2.玩扑克牌、玩游戏、下棋,或是画画……

3.猜谜:除了常见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之外,还可以自己编谜语。这种游戏比较容易,不仅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大家可以轮流出题目给别人猜。开始时不要提示太多,线索可以逐渐增加,不然很容易就猜到了。例如:有一种水果,皮是绿色的,硬硬的,不用削皮就可以吃;有一种东西,经常出现在厨房里,口渴时需要使用它,太热时它会尖叫。

4.完全对抗无聊手册: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完全对抗无聊手册”,让孩子一页画一种游戏。等下一回孩子又开始抱怨无聊时,就请他去翻翻自制的“完全对抗无聊手册”吧!把缺点变成优点

活动量大的孩子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随时都要爆发。如果能将孩子的能量做适当的引导,让能量宣泄出来,就不会因为孩子过多的活动量而困扰,反而能将过于好动变成优点。

1.帮助孩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例如,游泳、桌球、骑自行车、溜滑轮等,既可发泄精力又可健身,孩子也可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正向的自我价值感。现在很多青少年喜欢的街舞,也是引导能量正向发展和宣泄的一个好方式。

2.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忙做家务。例如,把做家务变成竞赛,或想象成一种游戏,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活动量大的孩子因为随时准备要行动,而且动作很快,只要方法得当,他们比起一般活动量适中的孩子要勤快得多。也可以常请他们帮忙跑腿,并给予鼓励。

3.孩子上学之后,可以请老师让孩子担任小帮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消耗过多的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事,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例如在课堂中,指派发作业本或擦黑板等工作。有经验的老师,会知道如何运用孩子的能量,帮助他们往正向发展。

4.当孩子被限制,不能动弹时,会烦躁不安。当他们可以自在活动,或手上有一个东西可以把玩时,比较能够专心思考和学习。所以,应尽量运用一些让孩子活动肢体的学习方式。例如:练习拼音时,用大积木做成字母方块,让孩子搬来搬去;做算术时,可以在地上画格子写上数字,让孩子用跳格子的方式做答;让孩子一边转呼啦圈一边背书。通常,在动态的情境下,好动的孩子学习状态最好。

5.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让他学习安排自己生活中的作息内容,也让他对自己的活力做出适当的运用和发挥;还要在行动受限的情况下,让孩子为自己的能量找到出口。我的孩子是多动儿吗?

活动量大的孩子并非就是多动儿。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俗称多动儿)必须具备下列三个主要的特征: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容易分心,经常粗心犯错、丢三落四,较难持续完成一件工作。

2.活动量大:在座位上常常扭动不安,或是经常离开座位,四处走动、攀爬,话很多,静不下来。

3.容易冲动:还没听完问题就抢着回答,经常打断正在进行的活动。

通常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在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团体的学习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问题才会被注意到。家长若是担心孩子有此倾向,可以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或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带孩子到各大医院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门诊进行评估和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模式是药物治疗、行为改变技术和儿童自制能力训练,同时配合家长、老师有效的管教策略。

Q:这半年来,小孩几乎每晚睡觉时都会哭泣、尖叫、说梦话,说的梦话都跟白天的情景有关,是活动量太大吗?该怎么办?

A:有夜惊情况的小孩,通常都很敏感、好动,白天往往也是坐立不安。他们经常带着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情绪上床睡觉。半夜的情绪发泄是孩子舒缓体内紧张的方式,睡不稳就像是白天身体烦躁不安的延伸。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夜惊:

1.睡前一个小时,让小孩处于稳定的气氛中,酝酿在平静的情绪中入睡。上床前听轻音乐或讲故事;给孩子一些安心的保证,例如:“有小天使保护你,今晚你会睡得很好。”调整环境,建立安全感,如开夜灯、开门睡觉等等。

2.白天尽量避免接触太多刺激,或参与让人兴奋的活动。睡前不要指责孩子,尤其不要用威胁的方式逼小孩听话,例如:“再吵,就叫大灰狼把你吃掉。”

3.四到六岁的孩子梦魇的情况会更严重,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正蓬勃发展,对事物常有许多联想,要避免让孩子接触暴力、恐怖的电视节目或故事书。

4.孩子说梦话的内容大致与引起焦虑的情境刺激有关。小孩说梦话时,父母可以仔细听,了解他的困扰所在,然后找时间和孩子聊聊,或是让孩子画出害怕的东西。然后,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出对抗的力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武器或法宝;或是发明咒语、魔杖;平安符有时也有帮助。勇敢面对害怕的梦境,不但可以舒缓孩子的害怕情绪,还能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

5.观察孩子是不是有压抑的情绪或不安全感,了解是否有受到惊吓的经验或压力。例如,父母吵架、和同学吵架,或是被处罚。许多未解决的负面情绪,可以在睡前和孩子聊天以化解压力,并对新的一天充满正面的期待。

6.接纳孩子的恐惧和害怕,帮助他一起解决,不要说他是胆小鬼。

先来个小测验

孩子篇

父母篇宝贝的生活作息都很正常吗?还是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定?或是常把东西乱丢,桌上东西乱成一团?规律性低的孩子,常让父母摸不着头绪。2 规律性:定时器还是太随性

每个孩子体内都有一个生物时钟。生物时钟规律性高的人,外在的表现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肚子饿,在固定的时间想上床睡觉。通常在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可以很快掌握他的作息规律,观察到孩子有规律的日常作息。这些孩子每隔三到四个小时就哇哇大哭一次,父母看表就可以为他们提早准备牛奶,而且他们每次喝的奶量都差不多。他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大便;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和大人的作息一致。长大之后,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也很有规律。例如,放学回家后,大致上的作息都是固定的;睡前也会有固定的睡前仪式;自己的玩具和用品摆在固定的地方;再大一点,喜欢整理抽屉,或是将杂乱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有些孩子却正好相反,他们的生物时钟规律性很低。每天肚子饿、想睡觉、大便的时间都不一定,父母也很难对此做出预测。有时候四小时吃一次,食量很大;有时候两个小时肚子就饿了,又只吃一点点;有时候一觉睡到天亮;有时候又在白天睡大觉,半夜精神抖擞,完全无法预测,把新手父母搞得叫苦连天。长大之后,他们常常乱丢东西,书桌乱七八糟;帮他整理,他还会不高兴。这表示他乱中有序,你整理之后,他却找不到东西了。有一好,没两好

规律性高的孩子让父母容易预测和掌控,知道他的状况和需求;规律性低的孩子则常令父母搞不清楚状况,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累。但是相对的,规律性高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会差一些,当生活作息的规律改变时,他们会不太容易调整自己。

例如,每天吃完午饭固定要睡午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和老师配合得会很好。但周末出去玩时,一到下午他非睡午觉不可就比较麻烦。反倒是规律性低的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调整。好玩的时候,他可以硬撑着不睡觉,等到适当的时机再睡。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不规律状况,他们也可以适应得很好,一点也不在乎。

周末或假日,如果家里有个规律性高的小宝贝,他会依照平日的生理时钟起个大早,然后跑到父母的旁边,逗父母起来陪他玩,大人想赖床都不可能。这时候你就会想,如果他规律性低一点,大家一起睡到中午,那该多好啊!

规律性高的孩子:当生活作息时间有所变动时,要提早提醒孩子,让他有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和进行调适。如果孩子对规律的要求太高,缺乏弹性,不要一味地配合他,偶尔也要让他学习适应不规律的情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规律性低的孩子:父母要在孩子闹情绪时,注意孩子内在的需求,他可能是累了或饿了。因为孩子可能在不是吃饭时间饿了,或不在该睡觉的时间想睡觉;甚至可能到了晚上十点,不但精神奕奕,还说肚子饿,让人火冒三丈。如果因孩子的规律性太低而造成困扰,父母可以用渐进的方式建立规律。但是,请记得孩子并非故意整你,或是故意作对,他只是有一个不规律的生理时钟罢了。

其实,父母的规律性对孩子的作息也有影响。如果父母的规律性高,整个家庭会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气氛,孩子自然会有规律作息。如果父母本身的规律性低,家里也没有一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吃饭和上床睡觉的时间都不一定,那么,孩子要建立规律性也会相当困难。及早建立生活常规

1.建立入睡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入睡习惯。有些孩子睡前会要求父母讲故事,坚持度高的孩子会在读完一本之后再读一本,直到父母精疲力竭、高举双手投降为止。所以,最好和孩子约定,每天只讲一两个睡前故事。有的孩子睡前习惯喝一杯温牛奶,有的喜欢抱着娃娃或是特定的被子等,大人可以找出让孩子情绪平静和培养睡意的关键行为,并且避免让孩子情绪高涨的事情发生,如睡前喝巧克力牛奶或是奶茶。

有些孩子越到晚上想法越多。他可能在晚上10点突然吵着要完成某个计划,如动手做玩具、画画,或是看书等,这时,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好,晚上10点之后出现的灵感,都会帮他记在本子上,等到白天适当的时间再来完成。有时候,孩子正专注在一项“伟大的工作”上,没办法抽身,不愿被睡觉打断,父母可以提前提醒他:“再过20分钟就要上床睡觉了,你得开始准备暂时结束这份工作,明天再继续。”.

2.建立起床的习惯

早上起床时,为了提振精神,最好能播放卡通片的主题曲、好听的儿歌、节奏快的流行音乐或进行曲,藉由环境的气氛感染,帮助孩子尽快清醒,并且快速完成梳洗工作。妈妈应尽量将催促的气氛转变成愉快欢乐的气氛,把大声的喊叫:“起床了!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改变成亲亲孩子的小脸蛋,摸摸小肚子,在他耳边轻声说:“早晨起床喽,瞌睡虫起床啦。”让孩子在笑容中清醒,这样全家都可以快快乐乐出门,迎接新的一天。

3.建立生活规律

父母每天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可以按照时间表完成一连串的例行工作;最完美的结局就是,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上床,并且三秒钟入睡。想要实现这个梦想,父母可以运用代币制度来帮助孩子建立生活常规。学龄前的孩子对贴贴纸、盖印章作为奖励的方式很感兴趣,可以藉由孩子想要得到奖励的荣誉感,或是渴望物质满足的欲望来设计具体的奖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 具体列出目标行为,最多三到五项,太多项目孩子记不住。

● 说明计划进行的方式,将图表贴在明显的地方,如冰箱。每天只要做到一项约定,就可以得到一张贴纸或一个印章。

代币制度的成败在于,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决定孩子的目标行为,奖品结算的时间点、奖品的吸引力都要拿捏得刚刚好。只有孩子在乎,他才有动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每过一段时间,要改变奖励方式,增强吸引力,维持新鲜感。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行为如果已经修正,奖品要从物质转成语言,再转变成行为本身带来的成就感。物质只是一开始的诱因,很多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会带来成就感,例如,洗完手之后干净的感觉、刷完牙后清凉的感觉、和人打招呼后别人的回应等等。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分享他一天的生活,放松心情。回到家,让孩子自己脱鞋,挂外套,放书包,将袜子放进洗衣篮,洗手,这些好习惯都可以用代币制度来建立。晚餐常常是让人头痛的问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可以自己吃得很好,但回家却要父母喂、边吃边玩或挑食。如果孩子吃饭经常拖拖拉拉,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超过40分钟还没有吃完,就不能再吃,晚上肚子饿了也没有点心。父母要狠心饿他一次,有了这个经验,孩子通常就会认真吃饭。但这个方法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效果,孩子的行为常常反映出父母的坚持度。如果父母不够坚定,孩子就会有很大的空间自由选择,他自然就会选择自己认可的行为。大部分的孩子到上小学时,都会自己吃饭。所以如果不是很严重的困扰,就不一定要把孩子当成士兵一样,采用军事化的方式严格训练。

孩子还不懂得看钟表,所以可以利用卡通节目作为时间的标示。例如,看完××节目之后,就要去洗澡。养成孩子固定的作息,也可以用在固定的时间放音乐(或用定时器)的方式,当孩子听到音乐,就表示应该刷牙、准备上床睡觉了。

先来个小测验

孩子篇

父母篇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主动和好奇,对于陌生人也不怎么畏惧,完全是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属于趋避性偏趋的孩子。相反,趋避性偏避的孩子则是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不太敢尝试新的活动。3 趋避性:主动好奇还是害羞退缩

趋避性是指孩子面对新鲜的人事物时,第一个出现的反应。趋避性偏趋的孩子,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趋避性偏避的孩子则正好相反,任何新鲜的人事物对他而言都是陌生的,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孩子对于人、事、物的趋避反应不一定完全相同。有些孩子可能面对陌生人时比较害羞,但对新事物则很好奇,勇于尝试;也有些孩子可能不敢尝试新的活动,但面对新朋友时反倒显得落落大方。

孩子呱呱坠地之后,开始面对一连串新鲜的事物,每种感觉都十分强烈。第一次吃水果泥、第一次出门、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去公园、第一次看医生……生命是一连串美妙的强烈感受,对主动又好奇的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充满了开心和喜悦;而对害羞又退缩的孩子而言,每一个新的经验都是威胁和挑战。我好奇,但不是破坏王

主动又好奇的孩子通常胆子比较大,遇到新鲜的事就想凑上去看热闹。这种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父母不必担心他会因为害怕分离而哇哇大哭,因为幼儿园里新鲜的玩具已经完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通常他会很兴奋地冲向玩具,开心地玩起来,反倒是妈妈有些依依不舍。

但父母要适时提醒孩子,好奇心可能带来危险。有些孩子看到狗会退避三舍,有些孩子却不论什么狗都要过去摸一把。家里如果有个好奇宝宝,一定要教会他分辨路上的小狗是否友善。如果遇到表情凶恶、态度不友善的狗,最好不要靠近。对于主动接近的陌生人也要有所警惕,不要因为好奇,被玩具、糖果吸引而发生危险。

主动好奇的孩子喜欢冒险和实验,越是被禁止的事,越想试试。所以他们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去碰触那些危险的禁区。给父母的建议是,对于那些会引起孩子好奇心但又必须被禁止的事情,最好能在父母的监控下,带着孩子做一次。一方面满足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让他学习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以及如何避免危险。防不胜防,百密必有一疏,这样做比完全禁止要来得更好。

例如,孩子会好奇妈妈的口红,与其东藏西藏,不如带着孩子一起用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教他正确的用法,他就不会趁妈妈不在时,把口红当彩笔,画得不可收拾。如果孩子对打火机好奇,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让孩子点一次火,并让他知道火的危险。但要常常告诉孩子,如果想尝试什么新鲜的事情,最好找爸爸妈妈一起陪着做。

好奇的孩子容易喜新厌旧,总是期待新鲜的刺激。建议父母可以将家里的玩具藏起来一半,隔半年后再拿出来,然后把另一半玩具再藏起来。孩子看到半年没见的玩具,会觉得是全新的,充满了新鲜感。此外,加上孩子半年来的成长发展及能力上的进步,会让他用不同的方式玩同样的玩具,赋予玩具一个全新的生命。

好奇的孩子如果又加上活动量偏高,可能会有很强的“破坏力”。孩子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在破坏东西,其实他的本意并不是故意要破坏,也许只是因好奇机械内部的构造,而将家里的电器用品或是玩具拆开来研究,研究完了却装不回去。孩子也可能不按照一般方法玩玩具或使用物品,把东西弄坏,搞得一团糟。这些看似破坏性的活动,其实是孩子创造力的一种展现。他们是想在一般的用法和玩法之外,再创造一点新的花样。

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就非常关键。如果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就必须提供更多方法来支持孩子的好奇和创意,当然可以采取一些不影响生活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拆一些坏掉的电器用品,对孩子的“实验”给予更多的包容,说不定一位未来的发明家就这样诞生了。我害羞,但我也希望勇敢

害羞退缩的孩子在面对新鲜经历时,容易选择逃避或是犹豫。他们并非不想参与,只是比较小心谨慎。他们想要先观察状况,等自己了解清楚、安心之后再行动。两三岁时,有陌生的客人来家里,他会像无尾熊一样抱着妈妈,躲在妈妈的怀里。但是他的害怕并不表示他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没有兴趣,其实他还是很想接触的,只是他选择默默在一旁观察,用眼睛学习。10到20分钟后,孩子觉得这个情境是熟悉的、安全的,他就会自动地离开妈妈,开始参与互动和游戏。

这种情形会在孩子每一次新的经历中重复上演,所以他总是慢半拍。甚至有时候,他热身太久,才准备开始时,别人却已经要结束活动了,结果就是他没有机会尝试,感到很受挫折。因此,对大人来说,在进入陌生情境之前,帮助孩子提早热身,提早到场熟悉,预先做好准备,让他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开始行动,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工作。

小心谨慎的孩子通常胆子比较小,父母会觉得:“你是不是没有胆子?”其实孩子不是故意胆小,也不是因为小时候被什么东西吓到了,才没有安全感。害羞退缩的孩子对外在刺激的生理反应,通常比好奇的孩子来得强烈。所以,同样的事情,对好奇的孩子而言,引不起任何感觉,而对害羞退缩的孩子,则可能很受刺激,让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就像有些人坐过山车、海盗船觉得很过瘾,有些人却觉得像快死了一样。每个人的天生体质对刺激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胆量,但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超过生理机制能够负荷的事情。给孩子第二次机会

带小心谨慎的孩子接触新的事物时要循序渐进。从微量温和的刺激开始,等孩子适应了,不会害怕了,再逐渐增加刺激的量。例如,带孩子去游泳,不要一下子就把他丢在水里,或用水泼他。对你而言很好玩的事,对他可能很恐怖。如果孩子因为突然面对一个太强烈的刺激而被吓到,可能从此就会对那种活动退避三舍,父母得花更多时间帮助他克服恐惧,这无异于自找麻烦。如果孩子的气质比较小心谨慎,尽量从温和、不太让人紧张的活动开始,孩子才会喜欢上这种活动,而逐渐愿意接受更刺激的部分。

孩子通常会因为害怕而拒绝参与。通常第一次拒绝并非他的本意,不要因为拒绝就顺着他,从此不再从事这项活动。大多数的孩子,在经过观察热身之后,都会渐渐喜欢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从他们的表情观察到他们心情的转变。通常一开始他们的表情都是相当警戒;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感觉安全了,表情就会比较放松,开始有些笑容,这时候表示他已经准备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尝试。有时候孩子会拒绝尝试新的食物,没看过的东西都不敢吃。同样不要轻易相信他的第一个反应。你可以吃给他看,让他看一看、闻一闻,鼓励他吃一点点。通常一段时间之后,他足够了解了,就会愿意尝试。他吃了一口之后,也许会非常喜欢呢!

由于小心谨慎的孩子通常需要先观察、了解状况,确定安全之后,才愿意亲身去体验,所以,如果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旁示范,会非常有帮助。孩子看见别人在做,就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可以预期可能的效果,也愿意模仿别的孩子。所以,如果能跟着有经验的哥哥、姐姐或是同伴一起,那就太幸福了!7招破解害羞,勇敢面对新鲜事

1.事先暖身: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或是小学之前,经常带他去那里走动或是玩耍,培养对环境的好感和亲切感。等到正式开学时,那个环境就不会是一个“新的”环境,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压力。

2.循序渐进:带小心谨慎的孩子接触新的事物时,要循序渐进。从温和、少量的尝试开始,让孩子慢慢适应。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后,孩子就不会再那么紧张害怕。

3.接纳情绪:每次当孩子面对新的挑战而选择退缩时,不要指责或是取笑他,也不要对他说:“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它会吃掉你吗?”这样说不但不能鼓励他,反而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对的。他会更加焦虑紧张,还会让他觉得自己不被了解。你可以抱着他,并且帮他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新的环境很陌生,让你有点害怕,对不对?”要让孩子知道你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并且接纳他的情绪。你也可以告诉他,自己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害羞。他知道别人也会有这种感觉,自然会感觉松一口气,就更有勇气去尝试了。

4.模仿学习:如果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旁陪伴或是示范,孩子就会比较放心。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先在旁边看一看,看看别人怎么做。等你准备好了,深呼吸,让自己放轻松,再试试看。”鼓励他从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自处,并且降低焦虑。

5.回想成功的经验:你可以提醒孩子,他上次是怎么做到的,帮助他回忆过去成功的经验,这会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上次你去参加××课程,一开始也是很害羞,后来不是交到很多朋友吗?”

6.练习厚脸皮:有的孩子不敢尝试,可能是因为怕被别人笑话。他们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常常觉得别人都在注意他。你可以让他在一旁静静观察周围的人,他会发现没有人注意他,每个人都在注意自己。这时,也可以教他如何厚脸皮一点,以及自我解嘲的方法。

7.容许孩子自己决定何时开始踏出第一步:当孩子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安抚,不再那么紧张焦虑时,他就不会再将能量耗费在情绪上,而有更多的注意力可以去应付环境的要求。

当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速度去面对新的事物,而不是被强迫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他就可以从容自在地面对,也就能带来好的成功经验。几次练习之后,孩子自然就会知道,其实面对新的事物并不可怕。然后,面对新事物的热身时间就会愈来愈短,甚至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开始活动,从而看不出来他内心对陌生情境的犹豫和害怕。

此外,父母可多带孩子去公园、超市与朋友或陌生人互动,增加他面对新事物的机会。同时,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做正确的示范,孩子在观察学习中,也能逐渐学会应对的方法。在经过多次的练习,积累了较多的正向经验之后,孩子对于陌生情境的恐惧和担心就会大幅减少。6招克服恐惧

如果孩子因为非常胆小害怕,而无法发展某些重要的能力,例如不敢上台说话,或不敢下水游泳,家长可以用渐进的技巧,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1.确定孩子的问题是否需要调整:这要看孩子害怕的事情会不会影响他的生活。例如,很多人怕蛇,但是都市生活中很少遇到蛇,所以不见得需要特别的处理和训练。有些人看到蟑螂就吓得惊声尖叫,可是蟑螂只在少数地方出没,不见得会造成生活上的困扰,所以不一定非要训练到不怕蟑螂不可。不过,如果孩子因为太害羞而不敢上台讲话,或是因为怕水而不敢学游泳,就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学习和适应性。

2.制定目标:确定了需要调整的行为之后,就要制定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学会游泳15米”,或是“能站在众人面前说故事”等具体的行为目标。

3.评估孩子目前的状况:孩子目前的状况可能距离目标非常遥远,不过至少是个起点。家长可以测试孩子目前能做到的程度。

4.将目标拆解成小步骤,逐步往目标迈进:从孩子能做的事情开始练习,慢慢增加难度,向目标行为接近。例如,不敢在众人面前讲故事的孩子,要先练习跟妈妈讲故事,然后在家人面前讲,再练习在老师面前讲,在好朋友面前讲,最后再在几个人面前讲故事。

5.每前进一步,都要大力鼓励孩子:孩子学习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一定要为他的努力喝彩。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才会有信心继续努力下去。

6.教导孩子放松的技巧:在进步的过程中,孩子面对的挑战越来越难。当他感到紧张害怕时,可以教孩子用深呼吸的方式,帮助自己稳定情绪。

先来个小测验

孩子篇

父母篇孩子在面对外在环境或生活的变动时,若能将自己适应外界的能力调整得很好时,代表孩子的适应度高;反之,适应度较低的孩子,当环境改变或事情不如他预料的情况时,往往很难调整自己。4 适应度:慢慢摸索还是速速调适

一群小朋友在公园一起玩,跑来跑去,嘻嘻哈哈好开心,妈妈们在旁边聊天谈家常。过了一段时间,聊天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几个妈妈大声喊着孩子回家:“宝贝,要回家了!”

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开心地说“好”,快速跑向妈妈;有的小朋友却涨红了脸,大声吼“为什么”,一点也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转变。大的转变如搬家、转学,或出去旅游;小的转变如停止游戏准备回家,在幼儿园里每一节课的转换,原本说好要出去却临时取消,本来说好吃饺子却吃面。

孩子面对环境或生活变动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外界的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孩子适应度较高,当环境或作息突然改变时,可以像变色龙一样,很快调整自己,去配合外在环境的要求。相反,适应度较低的孩子,当环境改变或是事情不如他所预期的时,往往很难调适自己,需要花费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才能适应和配合新的转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