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1:23:29

点击下载

作者:段致平,王升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志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志试读:

前言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建校的石家庄大学,于1998年与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市电大、地区电大分校)合并。值此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编写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志》。

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学院发展综述,包括三校合并前、规模发展期、内涵建设期、跨越进位期;第二部分(第二章)为学院概况,共八节,依次记述了学校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领导班子、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历程;第三部分(第三章)为各系(部、院)概况与专业介绍;第四部分(第四、五章)为党政机构设置与教职工情况;第五部分(第六至九章)为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等情况;第六部分(第十至十一章)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情况;第七部分(第十二章)介绍学院的优秀教师与优秀毕业生;最后为附录部分。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反映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在体例上遵循横排竖写的原则,横竖结合,以横为主,努力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大事不漫,要事不遗,严守史志之别。同时,分门别类,分章节记述之。

体裁采用述而不论的方法,以记述为主,实事求是,不褒不贬,客观记述得失,并附之于图、表、照片,并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对在学校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或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人物,以简介形式或采用“以事记人”的方法记述之。凡涉及的文献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本书上限始于石家庄大学和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的建校时间,下限止于2013年底。一律使用公元纪年,并采用阿拉伯数字,行文使用白话文。文字以1986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志》编纂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并诚恳征求了已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宝贵意见,这些老同志很大一部分是石家庄大学和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的建校元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2014年12月第一章学院发展综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石家庄大学、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地区电大分校于1998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市属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市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建设部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7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年荣获“省会平安高校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以特色骨干专业为重点,工、经、管、法、文、艺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

纵观学院三十年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节三校合并前(1979—1998)

针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造成的我国人才断层问题,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批准筹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全国自上而下系统地创办了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型成人高校,其主要任务以举办高等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专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

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为管理型电大工作站。石家庄市电大工作站,设在市教育局内,与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1981年9月,工作站迁至长征街1号,开始独立办公。1984年9月,迁至胜利北街9号(现胜利南街61号),开始独立核算经费。1984年10月31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市电大工作站转为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1月,石家庄市政府决定将市电大与市电视中专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石家庄地区电大工作站,建立初期设在地区教育局内与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1984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转为河北电大石家庄地区分校,校址迁至石铜路石家庄地区矿山管理公司院内。1986年10月,经地委、行署决定,与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两支队伍,分别列编”(后改为“一支队伍,统一使用”),校址迁至谈固西街31号(现槐中路564号)。

自1979年创办到1998年三校实质性合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以及上级电大业务指导下,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和石家庄地区电大分校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方向,把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提高的需要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不断探索电大教学规律,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创立了大专学历教育、中专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共累计招生19届41302名(其中大专28974名,中专12328名),累计毕业全科生33914名(其中大专26478名,中专7436名),各种非学历教育累计结业23738名。通过“燎原教育”工程,接受林果栽培、大棚蔬菜种植、庭院经济等农村实用技术电视培训的农民,达十几个县(市)的数百万人。学历教育,先后开设理工、经济、文法、农医等不同学科的专业,大专层次65个,中专层次25个,实施非学历教育项目41项。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需要,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形式适应电大远距离多媒体开放性的办学特点和成人教育规律,灵活多样;教学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逐步形成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充分体现电大远距离教学的特点,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革”期间陷于停顿的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恢复,但专业偏窄,招生人数偏少,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比例倒挂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各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大学应运而生。

1984年4月6日,石家庄市政府召开“多渠道办学会议”,会上决定由市教委筹建一所职业大学,培养社会急需的建设人才。1984年6月,市政府批准建校申请和办学方案,并命名学校为“石家庄职业大学”,上报省政府审批备案。1985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校,校名定为“石家庄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定位为全日制地方性职业大学。学校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着重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性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一般设计、安装、维修及组织管理方面,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大学专科水平。招生和毕业分配: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择优录取新生,执行国家统一的学籍管理规定,实行收费走读。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其大专学历,不包分配,由学校向有关单位推荐,由用人单位酌情录用。专业、学制及办学规模:开设计算机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三个专业,在校生250名。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两个专业的学制为三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制为两年。办学条件:市政府投资基建款350万元,拨地56亩,规划校舍基建面积21700平方米。师资方面:调入教师30人,聘请兼职教师38人,共计6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31人。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学费,每个正式学员收费100元,代培生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

石家庄大学自创建到三校实质性合并前,在上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学校管理、加快教学改革、完善办学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一、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学校管理

石家庄大学建校初期,致力于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及规章制度,以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1985年,出台“石家庄职业大学管理细则”,坚持简政、定编的原则,逐步完善行政管理机构;严格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教学常规、考勤、考绩、奖惩、毕业结业、奖学金等制度。1986年,建立了党委,健全了领导机构;设置了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和学生工作处,配备了各级干部;先后制定了行政、教务、总务、学籍管理等38项规章制度。1987年9月,召开石家庄大学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1993年,进行了以调整机构、定编定岗、定职责和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5年,编印《石家庄大学学生手册》,作为学习规章制度的教材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依据,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1996年,成立了由校办、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主要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行政领导协调小组,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坚持每周例会,汇报工作,协调、解决问题,成效显著。二、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树优良校风

校风是校园之魂,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石家庄大学在建校初期就特别注重校风建设,提出要着力培育“勤奋、崇实、创新、进取”的优良校风。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一方面负责学生的德育及法律常识课的教学,另一方面配合学校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1990年,成立了业余党校,用马列主义观点武装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1992年11月,在业余党校的基础上成立党校,作为宣传马列主义的主阵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986年5月,为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制定《石家庄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政治辅导员的基本条件及岗位职责等作了相关规定,在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1994年12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制定了《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将辅导员工作折合成一定的课时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辅导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初步实现制度化。三、注重师资建设,坚持教学改革

石家庄大学建校初期,大部分都是外聘教师,为了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有计划地接收一些本科院校毕业生,或从其他单位调入急需人才。为使教师素质更好地胜任培养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88年制定《关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实施方案》,实行教师聘任制,确保了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采取长期外培、短期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培训;提出关于教师能力的“双师制”,即教师既能达到讲师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工程师的动手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专业对口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生产实践,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始终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针对“职业性、地方性、灵活性”的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石家庄市人才需求,确定开设专业,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辟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0年起推行“双证制”,即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思想品德表现好,发给毕业证书;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达到学校规定的实践能力标准,发给实践能力合格证书。这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探索办学模式,强化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学校职能的发挥和办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石家庄大学在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三结合办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89年11月,学校与石家庄市多家企业单位及关心职业教育的知名人士成立了石家庄大学联合办学研究会。1990年12月26日,召开“石家庄大学联合办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与会人员就如何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办出职大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会员单位或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或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扩大学校的信息网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之后,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光谱仪器应用研究中心、校办工厂等科研生产实体。一方面,直接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增加了创收,较好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这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把生产(服务)机构办成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

为了改善市属高校办学条件和高校调整的需要,1995年11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广播电视大学、地区电大分校与石家庄大学合并,投资1.3亿元,在石家庄市中山西路长兴街组建占地300亩的新型市属高校——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新校址自1995年11月开始筹建,1996年3月奠基开工,199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三校实质性合并,办学条件得到飞跃式的改善,学院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期。第二节规模发展期(1999—2003)

1998年9月,三校实质性合并后,面对百事待做、事事难做的局面,全体教职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的勇气、真抓实干的作风、狠抓观念更新和工作落实,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一、强化一校思想,全面进行规章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向法制化迈进

三校合并后,尽快度过磨合期,把三股绳拧成一股劲,是当时学院党委的首要任务。为了减少工作的随意性,保证政令统一,执行有效,学院自合并之日起逐步完善了宏观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种制度,仅1999年一年就制发文件58份。2001年完成了合校后首册规章制度汇编,各部门职责相继完善,各工作环节的管理有了统一的原则和程序,学校民主管理的透明度大大增加。同年出台合校后第一个发展计划——《2001—2005年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学校在规模、特色建设、办学体制、教职工福利待遇、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使学校第一次有了指导学校发展和激励教职工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依法治校的程度大大提高。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逐步深化

学院迁入新址,百废待举。师资队伍的缺乏,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一时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修、短训,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考取在职研究生。二是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计算机网络学习班,提高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待遇,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提高教师授课报酬。四是加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副高职及以上职称人员的引进力度,购置专家楼用于吸引人才。五是加强学报和职研所建设,为教师交流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经验建立阵地。

在教学上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引入职业认证考试和进一步加大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确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能力本位思想;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开始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部)开始从以前的单纯教学单位向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主动办学的实体方向发展;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开始启动;通过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模块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计算机辅助和仿真教学得到了较充分的运用。三、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1999年,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出台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学院抓住机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1999年,学校实际招生1401人(报到人数,下同),电大、中专招生700名,全日制在校生3300人。2000年实际录取新生3119名,比1999年增加127%。其间,2001年开始与8所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招收“3+2”五年制高职生19个专业,共计926人。2002年首次把招生范围扩大到外省。截至2003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到9048人,其中普通高职8278人,“2+3”五年一贯制高职557人,“3+2”地方指标高职213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达到16400人;中专教育在籍生达到2106人;各类培训量达到3000人次。一个以专科为主、专本结合,以长为主、长短结合,以高为主、高中结合,以普为主、普成结合,以高职为主,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三教并举的多规格、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在这一阶段,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定位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办学有特点,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总体办学思路为:始终瞄准市场,面对行业、企业开放办学,依托省会优势,以高起点、高水平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开放型现代化广播电视大学,创规模效益,建特色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三并举,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学院从3月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立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集团,4月初完成处长和总经理招聘,4月底完成后勤管理处5个岗位和后勤集团10个岗位竞聘上岗,5月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与后勤服务集团签订后勤保障协议书,在省会高校中成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热点和成功点。随后餐饮服务、校内学生公寓的管理、卫生的管理等剥离相继完成,资产核查全面展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初始设计的3000人办学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为此,2001年,学院决定与西王村合作,校村联建长兴大学生公寓。于3月份动工,8月底一期工程完工,9月份2000余名新生如期入住。这种模式成为我省大学生公寓建设的三种模式之一,不仅成为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校村“双赢”的特色得到了省、市政府的推广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石家庄日报》先后刊发了报道,河北电视台《省城聚焦》栏目专门制作了专题节目,在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学校办学探索上迈出了第一步。

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开始起步,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修订系控经费的管理办法;对后勤服务集团和图书馆实行部分津贴包干使用;校医院实行承包经营和经费包干使用;包干使用经费的系、处、室要在加强考核基础上,在分配上拉开档次,逐步推行优劳优酬。第三节内涵建设期(2004—2010)

这一时期,学院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抢抓机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内涵建设,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2005年经河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核准,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确定为优秀,在当时全省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4所获此殊荣。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办学思想不断深化,办学目标不断明确

2004年5月,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明确学院的办学思想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会议确定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为学院的奋斗目标。

2005年,在迎评促建的工作中,学院进一步总结确定了“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为:立足省会,面向河北,辐射全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高等高职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以特色骨干专业为重点,工、经、管、法、文艺多专业协调发展,稳定规模,夯实基础,以质量求发展;确定“自信、自立、善学、善用”为校训,“团结、务实、勤奋、进取”为校风;提出了“主动为社会经济服务,创专业鲜明特色”内涵发展之路。随着学院的发展,2009年,把建设“人民满意、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作为今后学院发展的总目标。二、启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为了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学院在2004—2010年间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三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04年1月,学院进行第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干部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能高能低;实现了新老干部顺利交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实现了教职工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优化组合;实现了定岗定编,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实现了精兵简政,充实了教学管理一线;实现了以岗定酬,目标考核,优劳优酬;扩大了后勤、保卫、继续教育学院、校医院的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2006年1月,学院进行了第二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将教职工收入与学院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2008年1月,进行第三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又对第三次改革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重点是突出专业群建设,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加强教学团队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融合,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深入课堂,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管理。这些改革措施在以后的实践中成效显著。三、推进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走访调研用人单位,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剖析,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进而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从示范校重点项目品牌化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推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开发、网络课程的推广、教学团队的培育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学院的教学改革。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制定院级精品课标准,开展院级精品课评选,经过多年的努力,2004年《高等数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实现了零的突破。2007年《单片机》课程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至2010年底,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增至12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共计48门。2007年化学工程系主任吴英绵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广泛开展、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实现了院级技能大赛常态化,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屡获殊荣。四、探索校企合作之路,搭建就业平台

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取得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使学院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学院着力加大校企合作。2005年,学院成立了由省、市党政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行业团体负责人、实业家和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了有力平台。这一时期在校企合作上主要探索了“三大模式”,即海尔模式、新龙模式、中旅模式。学院与海尔集团合作创办了海尔服务培训中心,引入企业培训、维修服务;与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创办了新龙软件学院,企业直接参与教学,用企业的理念办教育,促进学校与企业理念的融合;与中国旅行社联建中旅英语培训中心,与用友公司联建实验室等校企合作项目。另外,顶岗实习、经营实体、厂中校、校中厂、真实项目教学、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成效显著。至2010年,学院50个专业,绝大多数都与相对应的企业有着不同形式的合作,有的专业有三、四家企业或行业做支撑。校企合作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多次被河北省授予“就业指导与服务先进单位”。第四节跨越进位期(2011—2013)

2011年以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内涵发展、以质强校”这一核心,全面推动学院发展。尤其是2013年学院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学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做大”的生存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如何稳定规模,奋力向“做强”的发展性目标迈进成为新一届党委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学院适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内涵、科学发展的强校之路。倡导崇德、修身、博学、笃行的学院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实施改革,创新驱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型变革,探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干事创业、成果竞相涌流的良好环境氛围。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学院全面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和“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学院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育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二、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通过2012年的第四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能,落实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岗位管理办法,强化了教学、教育、教辅、后勤服务“四大组团”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协同作战的能力。通过科学划定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职能,实施院系两级联动,使系(院)成为相对自主的办学实体和教学教育管理主体,“动车组”效应、多点动力驱动得以显现。通过建立健全《学院部门考核办法》《教职工考核办法》,以千分、百分考核为抓手,广大教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学院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三、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这一时期,在办学理念上立足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技兼备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以技强人、以良好的氛围润化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坚持把以学生为本、能力本位、个性教育与差别教育等理念融入其中,突显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全面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工学轮动、双育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13年,学院有河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6个、重点建设专业10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11门、市级6门、院级27门;有央财支持专业2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完成国家级课题立项1项,省级课题立项78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579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4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8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95项。学生在国家及省内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奖项80多个。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校企合作更加理性。一是注重强强联合,重点与石药集团、乐仁堂集团、新奥燃气、北人集团、金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合作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二是注重深度融合,学院结合校企双方实际,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模式。如:化工系将5门课程安排在合作企业讲授;机电系的“天远班”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替换,并按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建工系“中关村班”的教师、课堂跟着学生“走”;艺术系直接参与河北移动电视栏目的制作;动画学院以百集三维动画片《钢仔特攻队》项目为平台,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授课、毕业设计,该片年初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三是注重合作共赢。机电系教师为东昌机械制造公司开发贴片机,为思维通公司制作传感器2000余套,电气与电子系教师为科瑞达公司设计产品开发平台,经贸系为北人集团培训主管430余名,化工系与晶石共建建筑工程检测研发中心,等等,这些合作为学院赢得了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企业也获得了人才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五、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把服务社会作为获得学院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机遇,多渠道、多层次融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2011年起,学院先后接收新疆库尔勒市337名学员来学院学习培训,培训人数占全省援疆培训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一。良好的培训效果,周到的服务,得到了新疆和河北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这一时期,承办了“现代工业自动化监测与控制技术”和“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两个国家级高职学校骨干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完成了石家庄市电工电子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市教育局组织的“三支队伍”培训。依托学院“省本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仅2012年一年,就完成社会培训1943人次,“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554人,完成省、市教育行政人员培训1336人次。在实现学院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回顾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既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奋斗史。三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把“以质强校”作为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把“以人为本”作为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把人民满意作为学院发展的不懈追求,把党的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坚强保证,使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与全国、全省先进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工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建设人民满意、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以德为先,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明确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

——以改革的思维、发展的思维以及本科的思维,举全院之力,汇全院之智,搞好顶层设计,优化方法路径,提升学院软硬件水平,打造国字号品牌。

——以机制创新,两级联动,强化考核、激励措施,着力实现“动车组”效应,多点动力驱动,提升学院科学发展的活力。

——以全面的人才观和人才优先发展观念,建立健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培育机制,人尽其才的用才机制,打造人才良性发展平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奠定人才基础。

——以开放办学的思路主动“走出去”,强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以项目为引领,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实施“教授治学”,探索“幸福校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活跃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谐幸福的生活和人文环境。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

三十而立,我们将站在历史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伟业,实现新跨越,以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以敢立潮头竞风流的气魄,谱写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更加绚丽的篇章!第二章学院概况第一节历史沿革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石家庄大学、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地区电大分校于1998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市属高校。

石家庄大学是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建设部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985年正式建校后校址坐落在合作路462号,占地60亩,1995年以前年招生量在400人以下,在校生不足千人。1998年招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在校生首次突破两千人。

广播电视大学是根据十年动乱造成我国人才断层,由邓小平同志提议于1979年在全国自上而下系统创办的。它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型成人学校。

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为管理型电大工作站,开始设在市教育局内,与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1981年9月,站址迁至长征街1号,开始独立办公。1984年9月,站址又迁至胜利北街9号(现为胜利南街61号),占地4700平方米,经费开始独立核算。1984年10月31日经河北人民政府(84)91号文批准电大工作站转为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1月,市政府决定其与市电视中专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教职工总数最多达79名。1992年到1996年,年在校生均在5000名以上,其中1994年大、中专学历教育在校生超过7000名,校部直属班达31个,有学生千余名,仅普专住校生就达百余名。

石家庄地区电大工作站,建立之初同样设在地区教育局与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1984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84)69号文批准转为河北电大石家庄地区分校,校址迁至石铜路石家庄地区矿山管理公司院内,共有教职工20名,在校生2168人。1986年10月,经地委、行署决定与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两支队伍,分别列编”(后改为“一支队伍,统一使用”),当时电大定编43人,校址迁至谈固西街31号(现槐中路554号)。

为了改善市属高校办学条件和高校调整的需要,199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广播电视大学、地区电大分校与石家庄大学合并,投资1.3亿元,在中山西路长兴街组建占地300亩的新型市属高校——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新校址自1995年11月开始筹建,1996年3月奠基开工,1998年9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从此办学条件得到了飞跃式的改善。

1998年三校实质性合并后,学校领导班子和党群行政机构统一设置,教学业务上则分别设置教务处与成教处及中专部,分别管理所属的职业教育和电大的教学系部。此后,于2004年、2006年、200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共设置党群行政机构10个,教学部门13个(其中成教、中专、培训统一组成继续教育学院),科研教辅部门4个,全校在校生13174人,其中高职在校生11708人。第二节机构设置

石家庄大学1986年正式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学生处四个职能处室。1997年设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保卫处、工会、团委、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设备实验处、学生处、图书馆、卫生所。

石家庄市电大1984年由工作站转为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与市电视中专合并后,统一设置了一室(办公室)、两处(教务处、后勤处)、一部(中专部)和两个教师组(文经组、理工组)。

石家庄地区电大工作站1984年转为地区电大分校,1986年与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两支队伍,分别列编”。

1998年三校实质性合并后设党政管理科室11个,教学与科研业务机构13个,直属机构5个。

2004年、2006年、200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2010年针对2008年改革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现机构设置为:党政群团管理机构10个:办公室(党政合署办公,外事办公室挂靠在办公室)、组织部、党群工作部(含宣传、统战、工会)、纪委办公室(含审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含招生、教学管理职能)、学生工作部(含日常学生管理、团委、社科职能,宿舍管理中心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单独挂牌)、财务及资产管理处(含财务、资产管理职能)、安全与保卫处、物业综合处(含规划、基建、物业、餐饮、公共卫生及校医院职能);教学部门13个:经济贸易系、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动画学院、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科研业务教辅机构4个: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含科研管理、校企合作、学报编辑职能;高职研究所单独挂牌)、实训技术及装备管理中心(含设备采购、设备管理、实训实验室管理职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

2013年12月19日,学院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考核办公室、筹建办公室和石家庄智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三个部门均按中层正职构架,不占中层正职干部指数。第三节领导班子

石家庄大学1984年刚筹建时由张文江、全志华、苏志敏为筹建组成员。

1986年6月,经石家庄市委组织部批准,成立石家庄大学临时党委,由宗桂华(党委副书记)、张文江(副校长)、苏志敏(办公室主任)、王淑琴(教务处处长)、全志华(总务处处长)等5人组成。

1990年12月30日,石家庄市委组织部(组干字[1990]271号)同意建立中共石家庄大学委员会,宗桂华任党委副书记。

1993年2月,石家庄市委组织部(组干字[1993]26号)任命高凤歧为石家庄大学副校长。

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班子与学校历史沿革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工作站转为电视大学、学校合并的变化历程。

石家庄市电大工作站与市教育局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时,专职工作人员只有三名(刘庆洲、吴炳申、刘国臣),由副科长马舒俊同志分管。独立建站后,于1982年6月任命张力行为站长,马舒俊为副站长。1986年1月与市电视中专合并,任命张玉衡为市电大校长(1986年1月—1989年10月),马舒俊(1986年1月—1994年4月)、李瑞庭(1986年1月—1989年1月)为副校长,马舒俊兼党支部书记。李逢惠为第二任校长,随后建立党委兼任党委书记(1989年10月—1997年5月),常万和1991年11月调入任副校长(1991年11月—1997年5月)。

1984年地区电大工作站转为电大分校后,李士欣(1984年7月—1986年10月)为党支部书记,魏广西(1984年7月—1986年10月)、赵志斌(1984年9月—1986年10月)担任副校长。1986年10月与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1995年11月,石家庄大学与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地区电大分校合并组成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5月新任领导班子(中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组干字[1997]152号)为:

党委书记:李逢惠

副书记、院长:高凤岐

党委委员、副院长:常万和(主管职业教育)

副院长:李如田(主管成教处、电视中专)

调研员:宗桂华

助理调研员:郄玉书

1997年8月,任命赖友光为党委委员、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组干字[1997]256号)。

1997年11月,任命赵秀晖为党委委员、副院长(主管后勤工作)(组干字[1997]379号)。

1998年7月,任命靳润奇为学院党委副书记(组干字[1998]496号)。

1999年4月,任命董文志为常务副院长(组干字[1999]142号)。

1999年12月,任命郄玉书为学院正校级调研员(组干字[1999]322号)。

2002年2月,学院的规格待遇升格,市委组织部下发组干字[2002]282号文件对董文志、赖友光、靳润奇、黄盛兰、肖凌、常万和、李如田、赵秀晖等院领导重新任命,并同意董文志、赖友光、黄盛兰、肖凌任中共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委员,升格前学院副院(校)长等任职同时免除。

此后,学校领导班子任免时间如下表:第四节专业设置

1984年,石家庄大学只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含地区分校)大专学历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央、省广播电视大学已开设的专业中,选择或组合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创办三十多年来,已开办理工、经济、文法、农医等四大科类18个类别65个专业,课程设置达260余门,其中80%以上为中央电大统设课程。在历年专业设置的发展沿革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9—1982年为初创时期。1979年、1980年仅有理工科机械、电子两个专业,1981年未招生,1982年增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阶段由于电大刚刚创立,专业设置处于探索时期。

1983—1989年为专业设置全面展开时期。1983年中央电大开设经济管理科,石家庄市招收了经营管理、会计统计、财政金融等经济类的8个专业。1984年以理工科专业为主,除招收机械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无机化工、管理工程等6个专业外,还招了文科类党政干部专修科,共计7个专业;1985年以文科类专业为主,共计招收汉语言文学、新闻、图书、法律等6个专业;1986—1989年,各专业开始连续招生,1986年总计开设理工科、经济管理科、文科三个科类15个专业;1987年由于出现招生低谷,招生专业缩减到7个,1988年有所回升,招生14个专业并首次招生农学专业。至此,中央电大已开设的4个科类专业全部开通,1989年共招生21个专业。

1990—1998年,为专业设置稳定时期。本时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形成了计算机应用、财会、法律等“拳头”专业,实现了连续招生,保证了大专学历教育稳步发展。

中专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自1985—1998年先后开设文科类、理工科、医士类专业共25个,累计招生12328人,毕业生7436人,现有在校生2569人。

电大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1979—1998年共举办单科、专业证书、岗位培训、资格培训、适应性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项目40余个,累计培训23738人次;其中各类单科层次培训达4577人次;专业证书培训达1453人次,适应培训达6431人次,继续教育培训653人次,其他各类短期培训10624人次。

1998年三校实质性合并后,设有管理系、经济贸易系、计算机系、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文法系。开设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工民建、建筑装饰技术、工程建筑管理、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汽车工艺与维修、精细化工、经济贸易、对外贸易。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以特色骨干专业为重点,工、经、管、文、艺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按照“动态开放、自我调整、主动适应”的专业发展机制,适时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目前,学院设有管理系、经济贸易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社科部、动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八系三部三学院,共设有五大类54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装饰艺术设计、旅游管理6个专业为河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第五节师资队伍

石家庄电大、石家庄大学建校初期均无专职教师队伍。1984年至1988年,石家庄大学的教师以外聘为主。1988年至1998年8月,随着学校的发展,根据需要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电大在工作站时期属管理型机构,专职教师很少,教师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教学任务主要以各教学点的专兼职教师为主,1984年批准转为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与电视中专合并后,陆续调入部分专职教师,尤其是1986年集中分配来10名本科毕业生,专职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到1987年下半年,原市电大教师总数达到40名(包括中专),其中数学、中文、机械、经济各6名,物理、化学共4名,其余政、法、史、哲、英、体等各1—3名。1988年开始,有的教师陆续调出,专职教师数量有所减少。原地区电大1986年开始与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实行“一支队伍,统一使用”。1998年,广播电视大学与原石家庄大学合并时,共有专职教师58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16人。

1998年三校合并以后,教师编制数为209名。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的缺编矛盾一直是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在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的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

2006年,学院有专兼职教师620名。

2007年,市编办为学院核定了编制,为950名。学院通过公开招聘、选聘、调动等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双师型”人才,调整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形成了以博士、硕士和双师型教师为主的骨干教师队伍。截至2013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633人,专任教师391人。教职工中在编人员580人,人事关系代理人员28人,其他人员(软件学院)25人。校外兼职教师1913人,校外兼课教师79人。第六节办学条件

截至2013年底,学院自有土地324.76,协议租用土地174.312亩;主校区建筑面积178950.02平方米,长兴大学生公寓7062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600余万元,拥有4102个独立IP、3500多个接点的有线网络,以及366个无线接入点、5500多用户的无线网络,构成了覆盖全院的现代化教学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信息量大,而且有先进的图书检索系统和电子阅览室。建有2个共6万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和2个技能实训楼,94个校内实训基地,17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能为在校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学院生活、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大学生公寓、科技活动中心、球类馆、游泳池和高标准体育中心。第七节办学理念

石家庄大学成立时所确立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一所地方性的全日制短期职工大学,学校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着重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一般设计、安装、维修及组织管理方面,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校初期,学校倡导“勤奋、多思、求实”的学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并把创建“勤奋、崇实、进取、创新”优良校风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

三十年来,学院的办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教育实践的深入不断更新。1986年,石家庄大学提出坚持“一个衔接,两个沟通,两个协作”。一个衔接是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衔接,坚持从职中毕业生中按比例对口择优录取一定数量的新生,坚持为职中培养师资。两个沟通,一是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二是沟通专业人才面向农村的渠道。两个协作,一是与地方企业协作,实行对口联合办学;三是与兄弟职业大学协作,吸取兄弟学校办学经验,加强自身建设。

1989年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为“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强化管理,创新实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991年,为了在办学方面突出职业性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为:“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把育人放在工作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市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98年,学院迁入新址,实质性合并。学院党委提出了“突出一校思想,强化团结、务实、创新意识,开展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

2002年初,学院领导班子提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从重规模的外延发展转为在保持一定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更重质量和特色的内涵发展,从而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办学有特点,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总体办学思路为:始终瞄准市场,面对行业、企业开放办学,依托省会优势,以高起点、高水平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开放型现代化广播电视大学,创规模效益,建特色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三并举,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

2004年5月,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以后四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方向,凝聚了人心。创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心声和各项工作的动力。办学思想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