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7:05:54

点击下载

作者:何进军,朱其祥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试读:

前言

全面开放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更高、更新、更强。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马勒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心理健康。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心理健康的意义远远超过躯体健康。这不仅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的发展和改善,躯体疾病在逐渐减少,还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关心和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是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两大任务并驾齐驱,缺一不可。自我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每个个体都应把个人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作为目标。能否把握成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开发心理潜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怎样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加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的特殊群体。大学生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直苦苦挣扎于自信心、两性交往、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就业等困惑和烦恼中。虽然心理咨询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但服务面毕竟有限,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是解决之道。为了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促进其心理发展,开发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心理发展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课题。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本教材突出培养能力的实际训练,避免了知行脱节的问题。书中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可以去体验、去感受、去总结、去提升,达到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自我教育并找到自我发展目标的效果。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多年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不断探索和积累心理教育的技术和经验,与多方面精诚合作,终于完成了这样一本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教材。它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便实践、助成长,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心理自测、心理游戏、在线答疑等栏目,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快捷、便利和有效的心理帮助。

事实证明,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础,协助大学生走向成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化,就是关注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量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9月

第一章 绪论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了。学业、生活、劳动、交往、恋爱、就业、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大学生们变得忧心忡忡。大学生自伤、自杀、违法犯罪事件频频发生。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充满焦虑和困惑,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承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在这纷繁的社会中摈弃逃避与自暴自弃,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行为应对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大学生的心灵找到一个正确的归宿。心灵的成长是个人的先进,人的一生中心灵的成长永无限制。——斯科特·派克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一个关系到人类自身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人们很早就曾关注过它。早在公元2世纪,著名的罗马医生盖伦就给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这种观点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且符合人们生活中习惯性的经验和认识,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入,大家越发意识到,若把人的健康仅仅视为有机体的安康,而不考虑或顾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其发展,显然是片面的、有缺陷的和不完整的。人的发展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有机和谐的统一,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它的定义和内涵,提出过许多观点和看法。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心理健康,主要以促进人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为目标,使人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有效地服务社会。

2.狭义的心理健康则以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为主要目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社会契合和谐。二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目前理论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像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可以非常具体、精确和绝对。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经验的增多还在不断深入发展。此外,不同个体所经历的事物和活动不尽相同,即便类似或相同,但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心理健康标准很难做到绝对和统一。即便如此,许多专家、学者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认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即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只能把它视为一个人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因为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不能离开个人所处的具体时代、文化背景及经验、价值观、年龄、情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况且,心理健康与略低于一般水平乃至轻微的心理病态之间并没有鲜明的分界。如果不注意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水平将会下降,并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病态,产生病态心理甚至变成心理障碍者。一个人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不能说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最佳水平,只有通过努力,不断调节调整自己,才会使心理健康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阅读材料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与发展17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逐渐兴起,为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社会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比奈尔(P.Pinel)医生对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充满希望。在他工作过的两所精神病院里,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毅然给住院精神病人解除了束缚他们躯体的锁链,并且努力为他们提供清洁的房间、良好的食物和仁慈的护理。这一创举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因为在此之前,精神病人一直遭受着锁链的折磨和非人的待遇。法国政府对比奈尔的改革十分重视,并予以支持,促使一些精神病院的治疗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比奈尔的名声也因此而传遍欧洲,他被公认为是心理卫生的倡导者。另一个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比尔斯生于1876年,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病病,他目睹其兄病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泡沫的可怕情景,担心这种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岁时,比尔斯因精神失常从四楼跳下,自杀未遂,结果被送入精神病院。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经历使比尔斯亲身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亲自目睹了一系列精神病人惨遭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病愈出院后,比尔斯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而努力。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笔墨,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详细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经过,并且向世人发出改善精神病者待遇的强烈呼声。此书第二年3月问世之后,得到心理学大师詹姆斯(W.James)的赞赏和著名精神病学家迈耶(A.Meyer)的支持。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1909年2月,在纽约又成立了比尔斯任顾问的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在美国形成一股热潮。在美国心理卫生活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自的心理卫生组织。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这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国于193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并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宗旨,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未能持续发展。直到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再次成立,同年9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我国心理卫生运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三、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问题(一)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如果仅仅从躯体疾患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是经过中学及高考的多次体检合格后进入高校的,患严重躯体疾病的确实不多。但这种现象往往掩盖了部分同学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的事实。若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实际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据江苏、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王登峰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30%~40%,其中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

2004年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等6所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是四个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3%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约有30%感觉学习就业压力很大,近35%存在情感困惑,有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有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这些调研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出现心理疾患的比例仍然相当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而且已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近几年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3万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疾患,在高等院校退学、休学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占总数的40%~70%,其中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学生总数的37.9%,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位于病退率之首。近几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及其在休学退学总人数中的比例,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4年8月,北京召开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年会。在大会80个专题报告和162场专题讨论会上,有一半的话题是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对新的校园生活及环境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年级新生时期。一方面,很多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面对一个生疏但又关系密切的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需要自己动手去处理,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一方面,高校学习内容、特点和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有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仍习惯于中学时的做法,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这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被动应付、苦恼、怀疑,甚至否定自我,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困扰;再者,由于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地域文化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压力。

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入学时就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并自我否定学习和效果等。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实际用处,将来没发展,对学习缺乏信心的,并总是沉浸在没有选对专业的懊悔之中;有的学生则感到学习竞争压力大,出现心理紧张、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整日忧心忡忡;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心理严重;有的学习勤奋努力,但苦恼于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有的学生因长期摆脱不掉这种心理困扰,不得不被迫休学退学,提前中断自己的大学生活。

3.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个体适应社会、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人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独立地进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与各种人交往,努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但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个性、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经验及行为方式等都不相同,只有双方相互悦纳,讲究交往的技巧、艺术,相互间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少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的锻炼,或者性格内向、孤僻,或者语言、行为怪异,或者曾经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这些学生可能常常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交往障碍,产生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

4.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性生理发育成熟,另一方面在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压力后,开始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伴随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引发出不少这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受到高年级男生或同班男生的约会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有的同学为了填补单调学习生活上的空虚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藉;有的则深陷恋爱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因失恋而沮丧,精神萎靡;有的看到同伴交友而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恋爱而不能自制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性心理问题,如因手淫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沉溺于性幻想,出现个别性变态行为如恋物癖、窥淫癖、裸露癖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5.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我国实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与此有关的心理问题凸显,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愈加激烈,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例如,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但事实并非是事遂人愿;有的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或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有的因对择业中的消极社会现象愤激而有意逃避现实,丧失理性应对和择业时机;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招聘,不知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该如何选择而感到无所适从。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在毕业生中更为突出。

6.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

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和期望,使大学生努力认识和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高度关注自身的人格发展,努力形成完美的人格。这是促进自我发展和走向心理成熟的内在动力。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会顾此失彼或放大“自我”劣势,在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中与现实发生冲突,在人格塑造发展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如过分追求完美,期待值太高,非理性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自卑、怯懦、孤僻、敏感、多疑、焦虑、敌视等心理缺陷。这些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冲突和问题。

7.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的精神障碍,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确实有异常心理表现,甚至可能表现得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自知力,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但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生活能自理,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患者病前有一定素质与人格基础,疾病与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或与精神应激因素有关,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典型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癔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不了解神经症的诊断有严格的标准而盲目对号入座,也常常引发其它各种心理问题。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健康缘于个体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概括为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母体怀孕期间的营养、情绪、服药等以及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早产、产伤、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

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怪癖、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而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紊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母亲在怀孕时营养缺乏、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以及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都会对后代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但是要知道李白同辛弃疾、陶渊明等人一样,都因为酗酒造成其后代愚钝无能,以致有陶渊明的感慨:“盖源于杯中物贻害也”。(二)环境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了重大变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复杂、活跃。这些新的大量社会刺激给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包括:(1)社会文化因素。我们处在东西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一些学生常感到矛盾、紧张、彷徨、空虚、疑虑、压抑和无所适从。这种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给心理素质发展带来不良影响。(2)大众传媒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广泛存在,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极速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很多不良因素会给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3)市场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为大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平等竞争提供可能和契机,另一方面又给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竞争还会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学生可能会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有的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不敢面对现实,因此产生各种消极心理。(4)教育指导思想偏差的因素。很长一段时期,相当多的人片面理解健康的含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地位及重要性。学校教育受此影响也过分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重视生理平衡而忽略心理稳定,导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放松和形式化,教育内容的空洞和方法上的不当,都会给心理素质的养成带来不良影响。(5)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因素。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学校没有注意优化学生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机制的完善,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学生因得不到有益的指导、培养、训练及环境塑造,优良人格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6)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步入社会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庭环境、父母言谈举止及其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同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不良环境影响,极易养成子女不良的性格、心理及行为。(7)校园内部影响因素。进入大学之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繁杂多变,有些学生因不能较快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生活,会倍感紧张和焦虑。新生第一次远离家门,没有了父母的呵护,爱的缺失、情感的失落,会产生持久而强烈的思家心理。大学教育过程过分突出智育,往往淡化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主动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教育,影响学生正常的社会化发展。校园内种类多样的认证考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就业者的文凭、证书和学历,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极大。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使大学生精神颓废而变得毫无朝气。(三)主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给人以挫折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仅使内心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发生冲突,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也会使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而影响心理健康。(2)自我评价不客观。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发生飞跃,但客观上其心理并未发展成熟。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容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不全面,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的影响。自我评价消极混乱,既不利于提高心理素质,又影响自己融入群体和与他人交往。(3)心理承受能力低。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但由于时代和环境影响,许多学生感情比较脆弱,娇气十足,爱虚荣,喜赞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遇到考试失败、犯错误受批评、同学关系紧张时,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4)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有些同学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当受到刺激或情感受到激发时,往往不能冷静、及时地用理智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相反,受情绪的作用,还会随意放任感情,行为冲动,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5)性心理成熟。大学生的性生理已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有很大变化,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又缺乏理性,对性爱意识、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容易使他们进入低级情感滥泄的误区无法自拔,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热恋双方情感一时难以自控时,还会发生冲动和越轨行为,但事后又出现悔恨、焦虑、恐惧的心理情感。当爱情与毕业分配形成两难选择时,男女双方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调,严重时会因失恋出现极度的情绪低落。(6)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因素,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人格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7)高校收费与自主择业。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学生来说,确实给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较强的成人感和责任感,使之很希望自己生活独立、经济独立,以减轻家庭和父母的负担,但眼下不仅不能为家庭做些什么,还要为交纳高额的学杂费及其他开支向父母伸手,内心负疚感极重。自主择业对于那些自信心不是很足的学生来说,更加重他们忧心忡忡、前途渺茫的精神焦虑。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阶段。在经历人生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后,其身高、体重有很大增长,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灵敏性等机能素质明显增强,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趋于稳定,进入生长稳定期。除身体外形和身体机能变化外,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成熟。比如脑重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脑的功能更为发达和完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肺活量接近成人最大值,心跳、血压渐趋稳定,并保持在成人水平;内分泌腺发育成熟,腺体功能正常;性生理发育成熟等。

总的来说,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的成熟并非完全取决于其生理成熟的水平,而更多是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生活时间的广度和深度。就心理发展的整体来看,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显著地表现在矛盾的心理特点方面。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1.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随着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抽象思维能力也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渐占据思维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对事物因果规律有浓厚的探讨兴趣,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与创造性有长足发展。不过,抽象思维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的发展也不平衡,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认识,还易出现简单、主观、片面、想当然、脱离实际或固执偏激的倾向。

2.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随着对大学生活逐步熟悉、适应和深入展开,参与社会交往和联系增多,社会性需要增强,情感也日益丰富、强烈、发展、完善。在情感日渐丰富的同时,对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在不断由弱变强。不过,无论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还是从青春期情绪丰富而不稳定特点的角度,在受到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之下,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少学生可能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也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和明显。

3.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来实现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一致,通常借助于他人、社会评价认识自己,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这种认识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根据自身、周围环境及社会现实,会正确认识自己,恰当为自己定位,给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做精心设计和准备,并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努力,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会明显增强。但由于自身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许多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会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主观自我和社会自我之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成就期望与现实落差之间、强烈的独立意识与难以摆脱的依附心理之间、自尊与他尊之间、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等的矛盾。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过度自我接受或过度自我拒绝,在自我体验方面过强自尊心或过强自卑感,在自我意向方面“自我中心主义”、过分独立、过分依赖、不当从众等,也都反映出大学生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特点。

4.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随着社会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开始自觉设计人生道路,确立奋斗目标和根据目标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表明大学生的意志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意志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稳定。一般来说,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品质发展水平较高,但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发展相对缓慢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处理关键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有时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有时草率武断,盲目从众。大学生的意志水平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种活动,心境的好坏也会使意志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5.人格发展基本成熟,但不完善

人格由气质、性格等诸因素构成,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及社会适应状况。它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大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发展中有成熟积极的一面,能正确认识自我,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富有事业心,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情感饱满适度等。也有缺陷或不完善的一面,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适应性差等。良好的人格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优化、完善来实现的。

此外,当处在不同年级或阶段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心理上也应随这种阶段性进行调适。(1)入学适应阶段。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从中学到大学生活上一系列急剧的转折,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原有的心理结构被打乱,心理定势被破坏,这使得不少同学心理上感到陌生而且一时难以适应。这是入学后最先遇到的心理困难期。不过,大多数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后便能逐步适应,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出现适应困难,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2)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全面成长和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理智,不再单纯和盲目。绝大部分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和学业,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学习,重视对社会实践的参与,渴望自己全面发展和取得优异成绩,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及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但学习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繁重的学业,过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常给心理上带来矛盾、苦恼、彷徨、困惑、犹豫和烦躁不安。这个阶段,也是思想、学习、生活发展开始走向分化的阶段。(3)准备就业阶段。这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大学生将面临又一次环境变迁,角色变化,心理再起波澜。一方面,将要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对大学生活产生很深的情感依恋。另一方面,向往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现实,又使我们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找到如意的工作,能否适应今后的工作。有的学生要准备考研,有的还要处理与恋人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是心理最为复杂、负担最重、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1)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及其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包括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成长发展中的心理困惑与问题,什么是程度不同的各种心理障碍,懂得以及掌握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过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或不正确的认识,转而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增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2)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经验反复证明,一个人发展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还要看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是否具有一个良好、健康、积极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知识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艺术,大学生掌握它,既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和谐、充实。(3)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维护心理健康及对现代社会生活和复杂人际关系等周围环境的一般性适应。其最终目标在于开发大学生多方面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认识机能、情感机能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地改造周围的环境并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生活,通过自我塑造,形成更为独立、健全、完美的人格,走向更加成熟和成功。(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除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外,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受挫折能力、自控自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只有这样,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和变革面前,在种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不至于严重心理失衡,丧失起码的生存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2)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成才欲望强,自我定位高,但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较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尤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涉及我们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不断出现,各种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竞争、情感、经济、责任等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很易产生。高等学校从关心爱护本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就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帮助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实现心理转换和对环境的适应,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大学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尤其对这些环境与信息的态度和认识,对其观念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在成长过程中,现实生活会有许多地方与我们的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利益要求想冲突,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心理状况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认知发展教育

认知发展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然后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挖掘和认识自身不良的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整。例如,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学习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并会自觉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2.情绪稳定教育

情绪稳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人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用有效手段,科学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映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两极波动,避免心理失衡。情绪失控是引发大学生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过激行为,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失控引起的。

3.意志力优化教育

意志力优化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调节激情,应对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使意志具备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优良品质。

4.个性健全教育

个性健全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及培养途径,在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不良个性,并通过有意识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格。个性健全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对个别学生的矫正性指导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全发展。

5.人际和谐教育

人际和谐教育在帮助学生把握人际关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特点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艺术,学会在人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与教师、同学、家长、朋友、异性等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他人,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6.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教育使学生能积极适应自身、环境、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和谐健康。心理适应涉及学校环境、学习、生活、交往、恋爱、自我心理认识和发展、竞争、择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适应外,还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阅读材料

港台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香港地区各大学都设立了学生事务处或学生辅导处,对学生进行辅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心理辅导、学识辅导和就业辅导等。香港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中心的专职人员有10余人。该中心工作有两方面,一是矫正性服务,主要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与学习困难,二是预防或发展性工作,主要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潜能,并提高学生对成人社会的适应能力。该中心成立以来,每年为群体和个体开展心理辅导1.5万人次。台湾地区各大专院校至今都设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1957年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健康中心后,台湾大学(1964年)和政治大学(1965年)等学校也相继成立学生辅导中心。1976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辅导委员会暨学生辅导中心实施要点》及《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心理卫生中心实施要点》。1978年5月公布了《专科学校规程》,其中规定:“专科学校训导处分设生活辅导、课外活动、体育卫生三组,并特设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卫生中心,各组置组长、中心置主任一人,并分别置训导员、辅导员及组长、医师、护士若干人。”从行政制度上保证了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高校日益重视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不过,这些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来说,还只是外因。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还要依靠学生自己,主动进行自我认识,积极接受辅导教育,自觉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二)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高校都要开展的一项工作,它不单单是某一高校、某个部门、某个人或社会某专门机构的事。各高校、各有关部门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及各具体机构、职能部门和个人协同努力,共同参与。(三)点面结合原则

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的水平是不同的,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或障碍,需要进行深入耐心的辅导和教育;有的可能是一时轻微的心理消极反应,只需进行简单及时的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还是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点面结合,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保健技能的普及,又重点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和教育。(四)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原则

高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对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来说,无疑是正确、及时和必要的。但要坚持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和沟通,顺利开展好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体。(五)积极培养和及早防范相结合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区别对待,坚持积极培养和及早防范相结合原则。大多数学生目前没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维护,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并进一步开发心理潜能,使大学生向更高层次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克服不健康的心理,使其向良好积极的方向转化,适应现实生活。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这里分别概括说明其中重要的几种。(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实现系统、全面、完整、高效率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及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外,还应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各任课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开发和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各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持续的教育影响的过程,仅靠有限的专门课堂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的渗透是不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广泛利用课外活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它直接、具体,针对性强,保密性高,学生容易接近,解决问题效果好,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项不可替代的解决个别心理问题的经常性途径。

4.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我们所处的环境,对心理状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内部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四个层面,它们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等学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更要创设、优化校园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知识传授法

知识传授法是系统全面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观看影像资料、阅读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方法。

2.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各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活动基本相同。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心理上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各科教学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渗透其中,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3.活动训练法

活动训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一种方法。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目的性,注重活动过程,讲究训练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

4.磨砺锻炼法

磨砺锻炼法是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克服困难,进行意志上的努力,实现心理发展自我转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转变和自我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它对于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改变不良的个性,促进个性心理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借助于在心理发展中有成功经历的人为榜样,来影响教育学生,促使其向预定目标转变发展的一种方法。榜样必须真实、具体、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实际。教师要通过指点和引导,使学生对榜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同并自觉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6.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面向学生个体,与个体单独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和探讨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答疑,解决心理疑难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直接为学生排忧解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参加咨询的教师要态度热情、诚恳,尊重理解学生,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并采用灵活的教育引导方法和措施,平等与学生沟通。

7.环境优化法

环境优化法是通过对现有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合理优化改造,最大限度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的一种方法。高校是学生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环境,还要创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人际关系等精神氛围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案例分析2005年4月22日下午,北京某知名学府中文系本科2003级学生敏敏(化名)从理科2号楼9楼坠下,当场死亡。在该校BBS匿名版上,一个标题为“据说是那个女孩生前写的”的帖子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土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室友说,虽然表面上敏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她的内心承受着多重压力。敏敏个性非常要强,她希望自己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正因为这样,她有时会没来由地感到自卑。敏敏一直想着能早日工作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另外,敏敏的学习压力也很大,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她还修了经济学双学位。不少同学对女孩的选择表示痛惜。他们在用文字为逝者祈祷的同时,也对生命进行了反思:“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一个人,它同时是父母的,亲戚的,朋友的,我们是为我们身边的一切而活着。”“请珍惜自己的生命,毕竟它只有那么一次。”“有死的勇气,为什么没有活的勇气?”北京某社会学系教授得知此事后很是震惊,称选择自杀,对亲人只说是自己无奈,这种行为是自私的。有些年轻人率性而为,稍有不顺心就不管不顾,他不知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他认为死彻底解脱了自己,但却没想到自己的死给父母带来多大的痛苦。人活着还应该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最彻底的不负责任。

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情况,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在全面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心理实训

快乐大转盘

规则:(1)指头含义:出1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点头”;出2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握手”;出3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握手的同时,自然地拍拍对方的肩膀”;出4个指头,代表自己想与对方见面的方式是“拥抱”。(2)手势选择的标准:若双方手势不一致,以小的为准,即一方若出3个手指,另一方出2个手指,则双方完成两个手指的见面礼。

步骤:(1)转圈:所有成员分成两组,手拉手拉成两个圆圈,两个圈套起来,然后转过身来双手扶住右边同学的肩膀,当指导者喊“转”时,双手放下里边的同学按顺时针走,外边的同学按逆时针走。(2)打手势:当指导者喊“停”时,面带微笑看着迎面走过来的人,当两个人相视时,每人都同时向对方打出一个代表自己希望与对方以何种见面方式相见的手势。(3)身体行动:根据最后手指数对应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4)交流讨论:游戏结束后,参与者分组讨论自己见面前后的感受,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电影赏析

雨人生活陷入困境的汽车商查理得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葬礼之后,律师宣布了遗嘱,查理只得到一部老式轿车,而他从未见过的哥哥雷蒙却继承了300万美元的遗产,愤愤不平的查理立刻前去寻找哥哥。雷蒙长期住在一所疗养院里。他自幼患严重的自闭症,终日沉浸在自我幻想世界之中,行为异常,被视为白痴。他特别怕下雨,还总把自己的名字念成雷曼——“雨人”。查理拐走了雷蒙,想要重新更改遗嘱。两人经过重重波折之后终于回到了洛杉矶。经过了现实之旅的雷蒙丝毫没有改变。然而对于查理来说,这次旅行却使得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能否分享300万美元已经不再重要。他懂得了人生中还有更珍贵的东西:人的感情和手足之情。手足之情比金钱更值得珍惜。

思考题1.如何理解心理健康?2.根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3.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思考如何塑造自己的综合素质来提高竞争能力。

第二章 新生心理

大学新生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新生都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要成才和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就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调整心态,不断强化内在素质,做生活的强者,过好大学新生活。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对未来没有理想,否则做不出什么大事来……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会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

第一节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新生是指从入学到大一学年结束这一时期的学生。新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只有在短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个人的角色,才能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然而,新生阶段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健康成长(一)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新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二)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由于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出走、自杀、凶杀等事件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一)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基础知识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

由于高中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和应试,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够。因此,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对人文精神和人格培养缺乏足够认识。高中阶段这种功利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深蒂固,造成新生不会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不能把握对成长、成才的定位,处在一种茫然的生活状态中,在一种“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下学习。这些影响也使新生的成长失去良好的时机,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因此,必须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知识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二)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包办式”生活向“自主式”生活的转变

很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同时又对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从而形成了“重智轻德”的局面,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个性,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在新集体生活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摆脱对从前学习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在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时心理会产生阴影;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在困境和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接受不了批评,逆反心理严重。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包办式”生活向“自主式”生活的转变,获得主动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 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困扰

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一)尊重和自我意识较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不断上升。现今的新生,没有吃过什么苦,自我评价较高,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都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强烈地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关注和获得信任。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均有了自己的认识,不再轻易苟同他人见解,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尤其是在个人价值受到认可的年代,新生的自我意识更是得到张扬。(二)情绪变化大,自我平衡失调

新生的情感浓烈且热情奔放,情绪变化比较明显,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在高中阶段的成绩较好,属于学习尖子的行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关注较多。但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来自各地的尖子生,都有过辉煌的经历,其中有些同学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使之自我平衡失调,产生自卑情绪。(三)成就和赞许动机强烈

每个人都有成就和赞许动机,不过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新生的成就和赞许动机要比一般群体强烈些,甚至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编织着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图画,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认为自己可以在“理想的大学”中大有作为。(四)放纵心理明显

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应该轻松轻松,痛痛快快地玩了。大学自由度较大,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多,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部分学生不再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学习不再认真,泡网吧、谈恋爱,有的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进歌厅、下饭店、抽烟、酗酒,丧失了年轻人蓬勃向上的健康心态。(五)负疚感较重

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的消费占家庭教育投资的比重较大,是一般农村家庭和城市工薪阶层一笔较大的负担。现在的大学贫困生比例不少,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父母下岗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有家庭生活困难的。目睹父母生活上的艰辛,不少学生对消费父母的血汗钱上学有一种负疚感,想尽早自己养活自己,有的不惜荒废学业外出打工兼职,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捞钱。二、新生的主要困扰及其成因(一)新生的主要困扰

新生不适应新环境的矛盾心态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这种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感和失望感的矛盾

我们往往在入学之前就预先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描绘了一幅图:春风得意的大学生、满腹经纶的老教授、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浪漫的同学情趣等等。然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会在我们进入大学后逐渐减少。原来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与高中一样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教室)的枯燥生活,加上现实与理想的较大落差,使得失望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探索,主动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而有些学生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厌倦大学生活,甚至失去进取心,产生退学的念头。

2.满足感和空虚感的矛盾

能上大学的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才获选的,所以进了大学不免会产生一种胜利的满足感,认为“十年寒窗苦”终于换来了“金榜题名”,心理开始松泄,认为成绩“过得去”就行,玩个痛快才最重要。这种思想上的满足感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之不少新生学不得法,学无计划、无要求,造成时间大量浪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经常出现作业错误、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在长期不思进取、学习又无长进的情况下,自然容易萌发空虚感。

3.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

有幸考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是感到自豪的,容易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赞扬声中滋生优越感和骄傲情绪。但是进入大学后,尖子对尖子,原来在中学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产生了新的差距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坚强者会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而有些人则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自卑和焦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虚度光阴。

4.新鲜感和怀旧感的矛盾

带着神秘心理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师友、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生活方式,无不充满喜悦和新鲜感。但是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毕竟与中学不同。绝大多数新生远离家乡,人地两生,特别是有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很快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新鲜感一过,就产生了怀旧情绪,日益思念家乡、亲人和中学生活。虽然处在热闹的学校大集体中,心里反而感到孤独、寂寞。

5.独立感和依赖感的矛盾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入青年中期的新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精力旺盛,充满了青春活力,加之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变化,认为自己已经成人,竭力想摆脱家长的制约和教师的管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被社会和家庭抱着或者牵着走的,实践经验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又感到心里没有把握,经济上还得靠家庭供给,因此也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这种独立感和依赖感并存于新生的意识中,激发了强烈的矛盾,使其心理处于失衡状态,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烦恼。阅读材料

新生的心态

冷漠型小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也就那么回事”,学习也不努力,学生活动也不参加,还养成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时中午十二点还不起床。这类新生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好时,会有一种失落感,之后则是可怕的冷漠,表现为对大学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最后产生一种过一天算一天的心理状态。

激情型小王在中学时就是学校校报的编辑,高考时没有发挥好只进了一所省属二本院校,但他发挥自身的优势,进入大学后不但参与学院、学校报纸的编写,而且还参加了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工作。这类新生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学校虽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自己仍然有机会发挥才能,便热心于大学的各种活动,学习反倒成了“副业”。

情感失落型小李求学可谓一帆风顺,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最后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但上了大学的他在班里的考试成绩几次都是倒数,渐渐地他也不去上课了,整日呆在宿舍里睡觉,最后由于多门成绩不及格而被留级。这种新生往往在中学很出色,但是大学里人才济济,他可能不再是学校中最优秀的,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时难以接受,开始自暴自弃。

平淡型小吴在考上大学后觉得终于将人生的终极考试考完了,认为今后工作也有了保障,每天除了按时上课,就把精力放在吃喝玩乐上,只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下。这类新生对待大学生活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将大学生活过得和中学生活一样无聊,缺乏大学生应有的年轻锐气和蓬勃朝气,对人冷淡,好像世界跟自己无关。

书呆子型小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他仍然像高中那样死学课本,也不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朋友很少。这类新生整日埋头于课本当中,认为上大学就是啃课本,根本不参加一切大学活动,不与人接触。

读完后尝试给这些同学提出中肯的建议。(二)困扰新生的主要成因

1.大学生活与中学的不同是困扰新生的外因(1)学习方面的不同。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加上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2)环境的不同。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为迎高考,除了学习,一切事情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要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同学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3)人际交往的不同。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同学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同学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则不容易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想逃避现实。阅读材料

四成大学生与人沟通有障碍西安某高校对新入校的大一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发现这些入校新生在乐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四成的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四成大学生与人沟通有障碍。在被问及“是否爱做白日梦即完全沉浸在幻想中”,有48.1%的学生选择“是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困难”,有48%的学生选择“不是”或“不一定”;而有38.1%的大学生认为“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是一桩难事”;22.1%的学生在社交场合选择“退避三舍或保持沉默”。另外,测评显示,有14.3%的学生独立性值已经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向记者举例说,在她接待的来做心理辅导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承认谈恋爱不是“为爱而爱”,而是认为“上学期间找个伴,碰到困难两个人好商量”,这本身也是学生依赖心理的一个反映。测评结果还显示,女生的乐群性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外向,乐于与人交往,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心平气和,较宁静,善于体贴人,遇事镇静。男生在紧张性等方面则高于女生,表现为:容易紧张、激动,容易被困惑。据此测评结果,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后的适应教育。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平衡的情况,鼓励男、女生多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4)恋爱方面的不同。中学时,家长、老师不止一次告诫学生绝不许恋爱。大学里却听不到告诫的话,也找不到学校关于恋爱问题的明文规定。当看到高年级同学一对对情意绵绵地走在一起,有些新生为寻求安慰、摆脱空虚和寂寞,满足一种虚荣心,开始寻找异性。新生对于异性的交往不知道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对方,反过来也伤害了自己。异性的接触,易形成失恋、暗恋等问题,严重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自身的人格缺陷是新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内因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悲观、羞怯、猜疑、急躁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灰暗的色彩。(1)悲观。有的新生常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把眼睛盯着弱点和困难的方面,或认为失败无法改变。这实际上是用悲观来对待挫折,结果是“帮助”挫折来打击自己,在已有的失败感中又增添新的失败感,就像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这种悲观心理的发展,会使人浑浑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生。(2)羞怯。羞怯在新生中很常见。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见到老师便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一般而言,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地害羞,就不正常了。它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一个人正常才能的发挥,还会导致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态。(3)猜疑。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敏感多疑,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疑心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某同学没和自己打招呼,便猜他(她)对自己有意见等。猜疑是很有害的心理缺陷,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他人感情、无事生非等;自己则会陷入庸人自扰、苦闷、惶惑的不良心境中。(4)急躁。急躁也是新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品质。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就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说话办事快、竞争意识强、容易冲动、心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性情急躁的人为数不少,急于求成,常常什么都想学,而且想短时间内学会,生怕比别人落后,但会因实际效果达不到期望的目标而泄气、发怒,既影响自己的健康和学习效率,又妨碍了人际关系。

第三节 新生心理调适

为了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新生应积极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调整,做到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调整意识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决定了适应周期的长短。起步越早,调整得越快,转变得也就越好,在高一层次的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适应转变的关键在于以轻松自然、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一言以概之,就是“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学习。”一、正视客观现实,调整心态,过好大学新生活(一)正视客观现实

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不管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走进大学,也不管学校的现实与你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既然自己高兴得读,不高兴也得读,为何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呢?何况终日沮丧、自卑、懊悔,到头来只能一无所有,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正视挫折,勇于接纳自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迎接命运对自己的挑战。(二)建立积极心态

所谓积极的心态,一方面是指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乐观的,另一方面是指自己的态度是积极的。大学新生需要建立的积极心态包括:决心、爱心、上进心、主动、热情、乐观、顽强、坚持、豁达、自信、自律等。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它能激发你的潜能,愉快地接受意想不到的事情,接受意想不到的变化,宽容意想不到的冒犯,做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获得他人所期望的发展机遇,它可以使你成功超越他人。(三)重建理想目标

目标是人们活动追求的预期结果,也是激发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部分新生入学后之所以出现空虚、无聊心理,主要是与目标丢失有关,而那些进入高校后及时调整心态,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同学,则学习热情不减,生活充实,朝气蓬勃。新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扬起理想的风帆,建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当目标确立后,我们要制定较明确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二.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融入环境,做生活的强者(一)主动适应新的生活习惯

自理生活能力差、惰性比较严重、不要为了未来而忽视眼前的事,如果你能充分把握住现在,让自依赖性大的新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己在心理上准备起来,用心做好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当前工作,那么你才可能把握机会。要克服惰性,对于睡懒觉、不按时起床、上课迟到、考试作弊、不叠衣被、不扫房间、乱倒脏水、乱扔果皮纸屑等不良现象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去掉懒汉思想;其次,要养成勤劳的习惯,克服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生活简朴,锻炼独立自给的能力;再次,要强化养成教育,严格常规生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独立支配生活的能力,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守作息制度,提高自制能力,减少依赖性。的确,要从根本上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关键是养成自强、自觉、自立的品质;既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也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立自理的精神和能力。(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来自各地,性格、兴趣、习惯迥异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主动与他人交往,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而不是互相嘲笑甚至挖苦,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这对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获取社会心理支持,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都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搞好同学间关系外,还应该和老师多交流、多沟通。师生间的沟通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还能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品质,为人处世态度及其它课内听不到的各种知识。阅读材料

融洽的宿舍关系的建立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居所。大一时,宿舍关系融洽、亲热,或6人或8人一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序,一个寝室的几个同学就像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一样,谁是大哥、大姐,谁是小弟、小妹,分得很清楚。舍友间平时的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以兄弟、姐妹相称,“老大”、“幺丫头”等不离口。宿舍门上贴着各种室名:“博雅斋”、“文轩亭”、“淑女屋”、“卧龙居”等。这是大学新生名副其实的“新家”。“回家”的感觉,一度令大家陶醉。每夜临睡前都召开“卧谈会”,摆“龙门阵”,或谈家乡风情,或谈时事趣闻,真是不亦乐乎。入学一个月左右,到国庆节临近的时候,盼望回家一趟,见见亲友同窗,说说自己在大学里经历的新鲜事。这种迫切回家的心情,有时候还带有一种或浓或淡的炫耀成分。食堂里几个舍友一起吃饭,互吃对方的饭菜,也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精于算账的女生,总要寻找投合的舍友一起就餐,每顿一个好菜一个普通菜,AA制,很划算,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买几件时髦的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对大学新生来说,食堂始终是一个让人心有余悸的地方。因为食堂的大锅菜实在不敢恭维,既贵又难吃。用食堂的大锅菜形容宿舍关系最合适——从来都不炒(吵)。(三)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

大学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多种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文体活动、社交、公关活动等,令人目不暇接,但新生往往不懂对业余生活作合理的安排。如果完全凭兴趣,随意性太大,就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首先要对自己有理智的分析,先看看自己本阶段要达到哪些目标,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长远目标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然后做出最好的计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最初在大学里有讲座就听,以为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后来才发现由于许多讲座与自己专业相距太远而难以理解,频繁地听讲座又占用了太多的业余时间,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同学过多地把时间消耗在娱乐上,对学业抓得不紧,考试只求60分及格即可,每天玩的时间多于学习的时间。这些人即使毕业后能拿到毕业文凭,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业务能力差,往往难以胜任以后的工作。三、不断强化内在素质,超越自我,拓宽生存的空间(一)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阶段的课程有选修、必修之分,学习场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等等。能否合理安排时间,是对新生的一大考验。所以,必须在这个阶段大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延伸我们的奋斗目标,将理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其中关键在于引导和培养各种实际动手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换句话说,大学阶段知识、学问的取得与积累,有赖于个人的自立与勤勉,老师只做个引路人,求学之路主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去走,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帮助新生:一是请有经验、有威信的教师和学有成就的校友以及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给新生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验感受,使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明学习纪律、争取优良学习成绩,懂得大学一年级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二是通过专业介绍、学习经验交流会、参观、讨论座谈等活动,进一步确立和稳定新生的专业思想,启发新生去领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生服务社会的精神。阅读材料

大学里最重要的七项学习

自修之道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不要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课程的安排不合理。我们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

基础知识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英语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所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实践贯通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最好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以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值得一试。

培养兴趣找到自己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积极主动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创造机遇,把握机遇。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

掌控时间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我们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安排时间并不意味着非要做出一个时间表来。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为人处世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二)修养个性品质,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新生要形成观察敏锐、注意集中、思维活跃、想象集中、记忆力强、志向远大、兴趣稳定、情感热烈、意志坚定、性格独立等优良品质。一是依靠自己本人的努力,二是利用环境,接受他人的积极影响。事实证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的成功与否完全在于你自己。对个人来说,塑造良好的个性的措施有:充满信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长期处于积极的心境中;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中;消除对自我的压抑;抓住机遇;与人真诚相处;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失败与成功;信念坚定不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间冷静地独处反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当然,如果有了心理问题,应该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心理医生可以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新生都应该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只有这样,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压力时,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助,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三)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竞争观念随之产生,“铁饭碗”、“保险柜”已成为历史,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即使在能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追赶的过程。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竞争素质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既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强调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使大学的竞争意识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和进取性,有助于形成平等、竞争、效率、奋进的观念,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案例分析

案例1我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其实我知道自己很早就有心理问题。小学时我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在家里也很勤快。可是上了中学后,我的成绩不如以前,创造力下降。上课极度恐惧,发言到了发抖的程度,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渐渐形成了我的自卑心理。上大学后,情况似乎未变,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遭到同室一个刁钻女孩的排挤,所以常常自己跑回家。现在我仍然恐惧在公众面前发言,注意力不集中,头脑整天昏昏沉沉,想睡觉,丢三落四,连写文章也要找点东西抄一下。丁点小事,我都会担心做不好,让别人笑话。我很容易看低自己,抬高别人。举个例子吧,班里有个活泼、能说会唱、人缘好的女孩,我一直很羡慕,甚至嫉妒她的招人爱的劲儿,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她。可是有一次,当我们聊起老师常把我们的名字搞混时,有人却说:“怎么会呢?她能和你比吗?”我简直愕然。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卑,不论别人说什么我漂亮之类的话,我都是自信不起来。

分析:你认为该女生自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心理辅导员,你应该如何辅导她?

案例2星期天上午10时,我去找新同学小陈。一进宿舍门,啊!8个同学还有6个在睡大觉!我在小陈屁股上拍了一下,他才爬了起来。他说昨晚他们玩到深夜,难怪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我问:“不是要考试了吗?”他说:“到时拿60分没问题!”原来是个“60分主义”者。我们在一间小店里边吃点心边聊。我说:“你们对学习就是这个劲头?”他反问我:“60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我的心不禁往下沉:一个大学生不看重这种区别,你叫他怎能认真读书呢!曾听小陈说过,他班里有个同学跑去开商店了,我问他情况怎样啦。小陈说,可惨了,店关门了,欠了一屁股债。我问他对这件事怎么看,他倒轻松,说:“做一场发财梦也好嘛!”我说:“学习上的损失就不算了?”他说:“多读一年就是了。”我明白他说那同学留级了。留级也不要紧,这又使我吃了一惊。

分析:你是如何看待案例中这些大学生的学习心态的,导致这种心态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进行疏导?谈谈你对上面案例中的大学生生活习惯的看法。心理实训

活动1 认识新同学目的:彼此相识,扩大社交圈子,扩展见识。时间:45分钟。准备:足够的空间,可以挪动的椅子,如折叠椅。操作:分4人~8人小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所属(院系、年级、专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兴趣、爱好等)、姓名。规则:(1)介绍自己(如:我是学院年级专业的,喜欢,名字叫)。在第1个人说完后,第2~第8个人必须从第一个人说起,这样做使全组的注意力集中,在多次的重复中不知不觉记住他人的信息。(2)介绍他人。每人轮流介绍一个人,并谈谈你对这个同学的第一印象。(3)自由交流。与自己左右的人自由交谈10分钟。(4)回答问题。从第一个人开始,先介绍自己的信息,然后每人向他提一个问题,在提问之前要介绍自己的信息。除了政治、宗教的敏感问题外都可以提问,但回答者可以选择回答“不想说这个问题”。这个训练,让每个人去体验:人与人交流时,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可以尽快认识对方、了解对方,通过问答能将彼此的心理距离快速拉近。

活动2 与新同学、教师沟通的技巧目的:运用成功心理学的原理,使自己在大学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时间:一个学期。准备:在生活的各种场合随时应用。操作:1.尝试在平时运用以下的技巧性语言(1)尽量使用这些词:“您”或“您的”而不是“我”,“我自己”,“我的”。(2)赞许和欣赏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的家人当身边的人值得赞扬时,就及时地赞扬他们,让他们高兴。如:“您的公关策划能力大家都知道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办得很出色”。另外,适时地表现出关心他们的家人,也有利于你很快地与他们成为好朋友。(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要多以姓名称呼他们,而不要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如果有机会,还可以使用他们的照片,这将会使他们觉得你很亲切,并且将会使他们非常喜欢你。(4)在回答他们的话之前,请稍加停顿因为一小会儿的停顿,会使他们感觉到你认真地聆听和思索了他们所说的话,肯定了他们所说的话是值得思考的。(5)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如果要见你的人必须等待,一定要有意识的让他们知道等你的原因,这是重视别人的一部分。当你见到等你的人时,可以这样说:“对不起,让您久等了。”这些简单礼貌的话语,往往会让那些等你的人,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2.尝试和5个同班同学、5个外系或外班的同学谈心、5个老师谈心,并填写谈心记录表

注:谈心记录搞好保存。心理测量

心理适应性测量

心理适应性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起来,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

新生朋友,从中学考入大学,赴异地求学,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当事人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变化。你的心理适应性如何?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的心理适应性测试量表,你不妨做一做,了解一下自己的心理适应性现状。

本量表共20道题目,每题有5种答案。请在阅读每题后,从答案中选择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一种,在下面划一横线。1.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安静静、无人监考的房间里去做,我的成绩一定会好一些。A很对B对C无所谓D不对E很不对2.夜间走路,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A是B好像是C不知道D好像不是E不是3.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地方,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A完全对B有些对C不知道D不太对E不对4.我在正式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常比体育课或平时练习成绩好些。A是B似乎是C不确定D似乎不是E正相反5.我每次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却总要出点差错。A经常是B有时是C不确定D很少这样E没有这样6.开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发言也显得很自然。A对B有些对C不知道D不太对E正相反7.我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夏天比别人更怕热。A是B好像是C不知道D好像不是E不是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精力集中地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降低。A对B略对C不确定D有些不对E正相反9.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说我“心跳过速”,其实平时我脉搏很正常。A是B有时是C时有时无D很少有E根本没有10.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学习。A是B有时候是C无所谓D很少是E完全不是11.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家做客时,我尽量回避他们。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完全不是12.出门在外,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变化很大,可是我很快就能习惯。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完全不是13.参加各种比赛时,赛场上越热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不是14.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A对B较对C这一定D不太对E不对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A是B好像是C不一定D好像不是E不是16.为了求得和睦相处,我常常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根本不是17.当着众人和生人的面,我感到窘迫。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不是1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丢三拉四。A对B较对C不一定D不太对E不对19.和别人争吵起来时,我常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不是20.我每次参加正式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些。A是B有时是C不一定D很少是E不是

记分方法:

1.凡单号题(1、3、5、……),从A到E五种回答依次记1、2、3、4、5分,即很对(1分),对(2分),无所谓(3分),不对(4分),很不对(5分);凡双号题(2、4、6、……),从A到E依次记5、4、3、2、1分。

2.全部20题得分之和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如下:

81~100分:适应性很强;61~80分:适应性较强;41~60:分适应性一般;21~40分:适应性较差;0~20分:适应性很差。

思考题1.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分析自己刚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2.谈谈自己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认识。3.怎样及时调节自我,顺利实现自我成长?

第三章 学习与创造心理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需要和任务,面对信息时代的竞争和对人的高素质要求,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求得生存。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伊斯巴哈尼

第一节 学习心理与特点

一、学习活动

学习是人类适应和改造主客观生存环境的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由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我们积极获取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学习活动具有自主性、专业性、探究性、丰富性。二、学习心理的特点(一)学习动机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发展成才的需要始终占据首要地位。它是一种内部动机,对学习起到持续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次,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占了重要地位,这是一种外部动机。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比女生相对更重视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追求,更注重成功,较少害怕失败;女生的成就动机明显低于男生。也有部分学生考入大学后,学习目标就算实现了,不再给自己设立新的学习目标,学习上只求及格,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

一般来说,大学生能按学校要求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也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能明确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却较少能在行动上“一贯努力”、“充分地、有计划地利用时间”,结果又会因自己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而后悔、自责。(三)学习方法特点

大学的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专业,更重要的是学方法、学策略,发展和提升学习能力。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学会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学习,同时也能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大学生通过实验、实训以及到行业企业预岗实践,培养了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节 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与调适

一、专业上的心理冲突与调适

由于填报专业志愿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但又无法改变现状而在心理上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自己的专业上的心理冲突。(一)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是对所学专业的特别关切与喜好的情绪,是力求学习掌握接触知识,研究探索专业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专业,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要培养专业兴趣,更加刻苦努力,奋发进取,绝不能怨天尤人,消极敷衍,浪费大好时光。要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二)真诚沟通,调控自己学习心理行为

加强师生沟通,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自己由爱老师,进而爱学习。同时,可以获得老师的信赖和鼓励,使自己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自信心,克服因专业产生的心理冲突带来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三)改进学习方法,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在专业课学习中,要注意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适当调整学习内容,要把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四)加强挫折教育

正确认识挫折,使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全面地分析挫折的情境,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使自己对挫折能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受挫折后产生的攻击行为、退化行为、固执行为、冷漠行为等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适应方式。二、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调适

大学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时增加了。老师授课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不太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和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成功地摸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还为此焦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方面如何调适自己呢?(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学会自我管理,首先要学会管理时间,把学习时间和其他时间分配好,不能主次颠倒。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时间表,把它们作为督促自己学习的工具。(二)学会记笔记

上课听讲时要学会记笔记,尤其是在听讲座时。笔记有编辑功能和储存功能,课堂学习中作笔记比只听课更有效,利用笔记进行复习比仅仅抄笔记更重要。常用的记笔记方法是:概括或列提纲,列表,画图,在自己的书上做评注、补充,在自己的书上对重点部分用彩笔画线等。(三)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有指导地利用小组教学,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能够使所有同学的学习效果最大化。通过合作性学习,能学会解答问题、学会分享、学会聆听、学会创新从而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落实一定的个人责任。在分组过程中注意采用异质分组,以使小组成员彼此积极依赖,互相启发,团体合作,进行小组反思。合作学习的五个特质(四)学会自我监控

大学生必须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监控自身的学习。自我监控的学习包括四个步骤:评价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分析学习任务,设定学习目标,计划并修订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策略;将学习行为、结果与学习策略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如果感到自己学习效果不好,或不明显,就要改进学习策略并且要拓展自己的监控能力。如在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性和准备性的自我监控,在学习活动中做好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的自我监控,在学习活动后做好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并能不断练习和实践,做到知识的保持与迁移。(五)让自己成为自我激励的终身学习者

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就像新鲜牛奶一样,也有一个“保鲜期”。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才不会被时代、被同行所淘汰。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自我激励的终身学习者。学习只靠外部激励是不会长久的,学习要靠内在动机。好成绩、名次、奖学金、表扬等都只是外部激励的方法,内在激励来源于自身,无需他人奖励便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有成为受内在动机激励的学习者,坚信只有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三、学习动力的调适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乐于去做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包括: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证实自己的智力、体力、能力的欲望,因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出色而赢得相应地位或自尊的满足等。由于客观环境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同学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问题,或学习动力缺乏,或学习动力过强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一)学习动力缺失及其调适

学习动力缺乏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无学习兴趣,甚至厌倦学习。

学习动力缺乏主要表现为:(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对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要求,心中无数。(2)学习无计划。对每天的时间怎么安排,学什么,读什么书,学多少内容,如何在多门课程中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等不作打算,得过且过。(3)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既不羡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惭愧,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不感兴趣,而对一些惩罚措施则意见很大,认为是对自己的限制。(4)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一提到学习,心中便产生挫折感、压抑感或无聊感等不良心理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5)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

学习动力缺乏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自我调适:(1)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掌握知识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如果不珍惜学习机会,不掌握扎实而过硬的本领,将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也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2)适当设置学习目标,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明确的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如整个大学期间的目标,又要有中期目标,如学年、学期目标,还要有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如某门课程学习的目标等。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定要适当,符合自身实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来适当调整目标。目标过高达不到,容易丧失信心;过低不费力就能实现,达不到自我激励作用。(3)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有序性。仅仅有学习目标还不行,还必须善于根据目标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否则目标容易落空。在学习过程中制定一些月、周计划,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使学习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从而提高学习效果。(4)培养学习兴趣,做到多谈、多听、多看、多动手、多参与。多读,就是多读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而且要读非专业书籍。多听,就是要多听学术报告,了解学术动态和本学科当前最新研究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消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多看,就是要多参观一些学术成果展览,多看一些科技资料。多动手,就是要多参加实验活动,并要坚持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增长技能,使理论能联系实践。多参与,就是要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包括参加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有条件的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论文。(5)适当重视外部诱因。如对学校制定的各种奖励措施给予必要的关注,给自己定下争获荣誉和奖学金的目标等,也能起到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二)学习动力过强及其调适

学习动力过强是学习者因学习动机超过正常强度而引起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如过度焦虑等。

学习动力过强主要表现为:(1)成就动机过强。表现在急于取得成就并超过他人,所树立的抱负与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只盼成功,担心失败,给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实则欲速不达。(2)奖惩动机过强。在学习中一心只想获得奖励,避免受到惩罚。奖惩动机过强的学生大多被动学习,其特点是以考试为中心,紧紧围着老师转,上课小心翼翼记笔记,下课认认真真对笔记,考试前辛辛苦苦背笔记。这类学生考试得分往往较高,但学得呆板,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变能力不强,知识面也不够宽。(3)学习强度过大。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过长,不善于休息,常常处于过度疲劳状态。(4)学习的过度焦虑、恐惧心理和强迫心理。因受强烈的学习成就内驱力和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形成了过度焦虑等一些心理不良反应。如个体在学习情境中遭受的某种挫折感与恐惧感,以后便会对某种学习场合、人员和观念等出现恐惧不安的心理反应。

产生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估计过高,所树立的抱负与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有的是自尊心过强,过分看重荣誉;有的则是除了学习外,无其他特长和爱好,不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崭露头角而引起关注,因此想从学习上得到补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同学更容易引起学习动机过强。

学习动机过强自我调适的方法:端正学习动机,提高需要层次,正确对待外部诱因;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量力而行,制订合理的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类文娱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重视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多种特长;树立远大目标,淡化名利得失,克服虚荣心理,对成败做合理归因,学会调整情绪。四、考试心理调适

考试是对学生形成普遍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刺激源。许多同学由于不能承受大学阶段的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而陷入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之中,更多的则是因为带着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和考试,致使考试与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如下图)。学习或考试焦虑情绪恶性循环状态

考试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智能化活动,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也不错,但在应考过程中却反应失常,成绩令人大失所望。也有不少同学在考试前后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如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那些屡遭失败的同学,还会丧失学习信心,自暴自弃,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必须重视自己的考试心理健康。(一)考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1.应考前的学习心理问题

在大学学习中因为考前复习内容集中,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较重,部分同学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考试焦虑、复习强迫、复习冷漠心态、神经衰弱等,其中考试焦虑最为常见。

考生引起一定的焦虑反应属自然现象,一定的焦虑水平是促进学习的一个动力源。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好度,会出现过度焦虑。如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一些学生心中产生了难以自抑的担忧、焦躁和紧张不安,总是想着考试失败给自尊带来的伤害;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展顺利,心中便生出几分妒意;吃不香,睡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能力自感明显衰退。考试一旦结束,可渐渐恢复常态。

2.考场上的心理问题

走进考场,是学生的心理最为复杂的时刻。当面对考题时,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怯场。怯场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应,多表现为紧张不安、优柔寡断、不知所措等。怯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先前复习中的焦虑恐慌心理的自然延续所致;二是被疑难问题一时“吓”住的惊恐心理所致。较严重的怯场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记忆消退、思维呆滞、“焦虑性应答”和昏场。

3.考试结束后的心理问题

考试结束后,通常会产生一定的考后心理反顾现象,比如,回忆与讨论,遗憾与自满等,这均属情理之中。然而,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考得好或不好,都总无法自制地去追忆或追悔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有就是在回忆自己的答题情况时,被一种无名的错答或漏答的怀疑心理所控制,从而捕风捉影。(二)考试心理调适

针对考试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按以下几点进行心理调适: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试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考试。一方面要把考试当作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自我的一个“契机”,另一方面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错将手段当作目的,而要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考试只是对以往的总结,避免“临时抱佛脚”和各种侥幸心理。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乐观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它与自卑、悲观是不相容的。自卑、悲观正是产生考试焦虑与恐惧心理的“祸源”。考试压力有两种:一是来自外部压力,如名次;一是来自内部压力,如自尊心。乐观自信的同学会视压力为动力;悲观自卑的同学视压力为阻力,直接阻碍了自信心理能量的有效释放,很容易在考试当中发生过度焦虑、恐惧、强迫、神经衰弱与过度疲劳等不良心理现象。乐观自信的考试心态的最大价值是确保在考试过程中正常或超常地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考试中的成败。为此,要做到:热爱学习,把功夫用在平时,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文化课;正确评价自己,确立合理的考试期望,坦然处之;在困难中锻炼良好的个性品质,用辩证的思想观点看待考试,胜不骄,仍需努力,败不馁,多看光明。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促使自身进入一种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以增强自信与乐观的情感,避免学习焦虑等不良心态的干扰。如在复习中的学习方法选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善于运用迁移原理,把某一方面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知识技能中去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有了这种举一反三的本领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发现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创新能力;突破“高原现象”,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的一种学习功效暂时停滞或发展平缓现象,如果能继续努力,便会使自己飞跃到一个更高的学习境界;学会记忆,做到及时复习,在思考与运用中记忆知识,适当使用“过度学习”法。

4.提高考试心理调适的技巧

可采用一些调适技巧对考试各环节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防范和调适,如在复习中若有自卑、消极等情绪时,可从自己已获取的成绩或已有优势着眼,进行自我激励。在复习中一旦产生过度的焦虑、疲劳等不良心理症状时应运用意志力果断地斩断这些心理“寒潮”对自我情绪的困扰,把注意力暂时移向与复习无关的富有趣味性的其他活动中去,待焦虑与疲劳感解除后再进行复习。如果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特别是在怯场发生的时候,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不要慌,一切都会好的”、“镇静,这些题我已经做过”等。这类自我安慰和提示的有声或无声的言语是十分奏效的。

第三节 创造心理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对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阅读感悟

创造宣言(节选)——陶行知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一、创造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创造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综合利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具有独特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或新观念的能力。创造能力一般具有能动性、新颖性、独特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创造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有:

1.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创造能力发展的一致性。

2.创造能力与智力发展相辅相成。

3.创造个性品质与创造实践的密切结合。二、创造性的心理障碍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在一项82个企业对大学生评价的调查中,与创新素质有关的项目,诸如“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50%以上都处于“一般”水平,这种现状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大学生应切实加强对自身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迎接时代的挑战。

创造性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1.创造性认识上“人力化”

由于大学教育的“人力化”倾向,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只注重以能力、技巧为核心的创造性“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追求这种“人力”因素所带来的外在成就,忽视创造性给个体自身带来的幸福感和心理、精神的和谐,尤其是健全心理的发展和整体人性的完善。

在“人力化”思想的影响下,物质创新能力固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情感、意志力却萎缩了。一旦遇到物质追求中的挫折,往往缺乏创造性的心理调试和超越能力,出现病态的心理,有的甚至走向堕落。另一方面,“人力化”所导致的人性异化还表现在一些学生对生命的冷漠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阅读材料一项关于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四地的大学生创造观的研究显示,我国内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的认识与评价上较为狭窄,学生往往从管理方面的突出成就和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创造力表现,将创造力与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紧密结合起来,绝少考虑到创造力在社会其他方面如艺术、商业等领域的多元表现,更没有考虑创造力在平常生活中的表现。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创造性观念上认知单一,仅仅以实用性为核心,看重外在的政治和科技成就,轻视创造力在社会各种领域的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轻视创造力在个体内在精神生活中的表现如艺术性与幽默感等。

2.创造性培养的“物性化”

创造活动会面临许多的心理冲突。对于一个从事现代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来说,以创造性的方式超越心理困惑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由于创造性发展的“物性化”,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视为一种单一的物质超越和创新活动,与精神的交流、提升相分离。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无法在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在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发展中,尽管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困感,却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的锻炼,难以超越自身的心理和精神困惑,造成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具体体现为心理障碍、生活空虚、幸福感缺失等。

3.创造性发展的“功利化”

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描述工业化社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弊端时,曾指出一种非创造性指向的“市场指向”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注重“占有”已有成果,逃避创新,其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在市场上如何推销自己,着力于外部的“包装”和自我推销,从而获取一份现成的利益,而不是注重自身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内在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占有”而非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创造性的性格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也有体现。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商品人格”,即缺乏“我就是我”的独立人格,不以自我发展和创新为本位,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迎合式人格,使人的价值、才华取决于市场效应。无原则地迎合市场、不切实际地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家追求的时尚。少数毕业生热衷于包装自我的“面子工程”,重“面子”、轻本质,对应聘的具体目标却不做分析,缺少诚信,抄袭剽窃等行为可以说是其急功近利、追求“占有”而畏惧创新的商品人格的集中写照。三、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大学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1)潜科学教学法。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科学幼芽”的科学。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2)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3)社会探究法。教师提出源于社会中的某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索证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整理证据,从而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4)角度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

此外还有“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

3.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创新人格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发展。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同学们独立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我们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发展。

除此以外,高校应培养更多创造型的教师。通过创造型的教师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四、智商与情商的激发(一)智力发展特征与激发

1.智力发展的特征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像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大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人一生智力发展水平的最高时期。

2.智力潜能的开发

尽管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日趋完善,但仍有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贮存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要是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智力潜能的开发主要以下几个途径:(1)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的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是成败的差异。人生是好是坏,不是由命运来决定,而是由心态来决定。一个人可以用积极的心态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极的心态看事情,但积极的心态能激发潜能,消极的心态会抑制潜能。(2)正确地认识自我。要想成功,想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就必须认真地自我解剖,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同时使自己的缺点得到改进。(3)保持必胜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秘诀。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就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与爱护,会形成令人愉快的社会心理气氛。受到这种心理气氛的感染,人们会感到乐观开朗,个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潜能受到激发。因此,必须注重培养社会交往的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情商的培养

情商的说法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鲁教授提出的。他们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的情绪评价、表达和情绪调节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随后专门从事人类行为和脑科学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这一概念,在1995年发表《情感智商》一书中,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通常称为“情商”或EQ,这一理论,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情商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智商、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智商,另外80%则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情商的影响。因此必须从重视智商转到重视情商上来,并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情商。丹尼尔·戈尔曼在其书中论述的都是“情绪智力”。他在其书中对情商所下的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1)自身的情绪。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2)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人生目标。(3)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二是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4)理解他人情绪。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5)人际关系管理。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他的人际关系和谐,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在这五个方面中,前三个方面只涉及“自身”,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管理、激励与约束;后两个方面则涉及“他人”,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并通过妥善管理他人情绪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换句话说,情商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第二部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在当今社会中,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和多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情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中学阶段,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商(IQ)轻情商,以至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很多与情商有关的问题。(1)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意识。当前,我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全局、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2)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由于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决定了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考虑;心态浮躁,情绪不稳,难耐寂寞,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甚至轻生。(3)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同时,又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色彩较浓,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4)道德伦理观念差,缺乏责任感。绝大部分学生虽然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如此,有的学生公德意识较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说脏话、随意毁坏公物,不健康文明的恋爱也时有发生。如某高校一名学生到银行取钱,银行由于工作疏忽多给了那位学生1000元,事后找到该生要求退回钱,该学生不仅不还,却振振有词地说:“怪你自己工作大意,多给我的钱,凭什么还给你?”后来在学校干预下,那位同学才把钱还给了银行。这种道德素质差的学生,是不能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5)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大学生有成人感、自尊感、自我表现感,希望被他人理解,渴求友谊,如青年学生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大学生开始喜欢自己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表现出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但由于在中学时代基本土是在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又在同龄人羡慕的眼光下跨入大学校门。因此,有的同学自尊感特别突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理自律能力差,个别同学因此荒废了学业。如某名牌高校一名学生,由于自立、自理和自控能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考试屡屡不及格,最后被勒令退学,美好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旦。阅读材料

几十秒内的选择那天,我到现在这家公司应聘,在电梯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当我按亮去应聘考场9楼的按钮时,她并没有伸出手。我因此留意了一下这位也许和我到同一楼层的女孩,她的手上抱着两色文件,正试图把两包东西转移到一只手上,于是我微笑着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点了点头,说:“19楼。”随即,我为她按亮了按钮,大概几十秒钟以后,我们彼此微笑着点头道别,但谁知这一举手之劳,却改变了我的生活。当天公司的面试和笔试,我尽了全力但发挥得仍不理想。尽管我很乐观,但还是觉得没戏。两个星期后,我却意外地收到了录用通知书。到新公司工作了几周后,我才知道改变我命运的竟是那次被我触亮的按钮和留给那位小姐的微笑。原来,那位小姐是人力资源部的职员,公司巧妙地把她安排成了对新员工测试的一部分。因为公司要招聘的是“网上代言人”,即代表公司解答所有网上客户的问题。这是一个要在网上传播微笑的工作,它不但需要相应的网络知识,对公司业务的了解,还需要细致和热情。而那个站在电梯里的小姐,就是情商测试的考题。而我是唯一完成了这道题的人!五、创造潜能的开发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既要积极适应和营造创新的外部环境,又要切实地健全人格素质,不断发掘自我内在的创新潜能。(一)发扬首创精神

发扬首创精神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有冲破自我心理定势和陈规陋习的要求,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2)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要保持一颗“童心”,在对人生的体验上富有新异感和情趣感,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领域新课题的探索有着无限痴情,能以执著的精神走向美好的创新情境。(3)要有非凡的创新胆略。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做人之所未做,勇将“风险与成功”的缰绳握在手中,一马当先、义无反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4)要有饱满持久的热情。创新不但要有一时的激情,更要有持久的热情。创新的热情,可以照亮崭新的前程,让人富有自尊、自信和忘我献身的精神。(5)要有敢于怀疑的态度。怀疑,使人于平常之处见奇异,在常理之中见谬误;怀疑是对权威的挑战、对真理的赤诚、对惰性的鞭笞,也是走向成功的开端。(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大量的创新实践与理论表明,创造性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时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成分。因此,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1.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直线性的认识方式。它对创新者的要求是: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直觉经验和信息的积累;第二要具有直觉思维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第三要有不求对事物细推密测,但求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悟性判断。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直觉思维来丰富逻辑思维活动,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

集中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某一答案的思维形式,具有内敛性和限定性的特点。发散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寻求问题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具有放射性和无限性的特点。求异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出新颖独特、灵活流畅的特性。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中,应着重加强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等纵向和横向联想能力的训练。

3.多开展积极的幻想活动

幻想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创造想象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我实现和美好未来的可贵的心理品质。幻想本质上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人格化的智能活动,是完成创新活动必要的心理形式。(三)掌握创新方法

1.善用逻辑的创新方法

逻辑的创新方法是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推理和联系等有序的组合、重构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种:(1)综合法。把多种事物的特点以一定的形式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质事物的创新方法。主体附加法是在旧事物上补充新的内容的方法;异类组合法是将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相结合的方法;而重新组合法是在事物不同层次上分解出的部分,再以新的设想重新结合。(2)转移法。运用侧向思维,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将本无关联事物的几种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方法。(3)想象法。想象法即设想一种可能情景的创新方法。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基于“如果有人能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一假设而引发出来的。

2.善用非逻辑的创新方法

非逻辑的创新方法主要是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或在灵感状态中进行创新的方法。它包括下列三种:(1)直觉创新法。即与直觉思维相联系的创新方法。(2)形象创新法。在头脑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标,将多种表象直接组合成新形象的方法。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诗句、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以及许多文艺作品和自然科学成果,多是以此方法创造出来的。(3)灵感创新法。灵感是个体在长久的创新探索中突然迸发的思路贯通和疑难被解的高度兴奋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创新的产物,也是创新的关键。大量创新成果均是在灵感的火花中诞生的。如法国的德利尔在灵感酝酿的酒意中创出了著名的《马赛曲》;意大利的费密在灵感中才发现量子物理学中的著名费密统计。

3.巧用激活创新的特殊方法。(1)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即一种有助集思广益和创新发现的集体思考方法。(2)魔球思维法。在创新活动中,将有关信息加以运算、交合、复制和繁殖,形成多思维性的信息标,并依次组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反应场,亦即“魔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应坚持整体分解、信息交合和结晶筛选三个原则。(3)软性思考法。这是指在思考过程中正确答案的选择范围很广,变通性较大,并且经常以隐喻、梦想、幽默、含糊、概括、想象、矛盾、预感等形式出现的思维方式。利用软性思考原理能使意识摆脱惰性思维方式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并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品质。(四)广开创新的社会实践之路,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是学生获取思想、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场所,也是开展其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所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创新实验活动,特别是开展各学科的专业性社会实践,如参与校办产业实训,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知识优化组合和开发运用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现知识创新的广阔天地。只有善于借助当代高科技手段,将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同学,才会创造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成果。阅读材料

成功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是指有利于成功从事创造的个性特点。从操作上讲,是指若干成功的创造者具有的趋向共同的个性特点,包括创造性人格特点和创造性能力特点。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卡特尔等人对一些科学家进行16项人格因素测验,发现他们比一般人更内向、聪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负责;吉尔福特等1971年归纳出创造能力的六个主要方面: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指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用途)、洞察。国内张庆林等人对大学生的创造心理特点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而言,有创造性而学习心理健康且成功的大学生有以下的心理特点:(1)对一切都持包容态度,但总是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超越常规的要求。(2)总是喜欢发明自己的游戏,对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出现询问题总是能找到新的解决办法。(3)学习带有更强的自我探究性、喜欢发现性学习。(4)更注重个性化的学习经验的总结和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5)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感情丰富,精力旺盛,对学习与生活充满热情。(7)敢于冒险,接受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张扬个性。(8)想象丰富,有自己远大的生活理想。(9)自信自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10)性格独立,有自己的生活原则。(11)自觉自律,有良好的意志心理品质。(12)有自己的抱负,能把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案例分析

一个女大学生的考试焦虑吴某,女,19岁,某重点综合大学社科系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已坚持了三个学期。原因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小吴学的虽是社会科学专业,但要学习数理统计方面的课程。她在中学学习时数学就不是强项,因而报考了社会科学专业,没想到这个系也要学习数理统计,数学和统计学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都要学,这就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她就紧张焦虑起来,还伴有较严重的睡眠障碍。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吴某的心理障碍较为严重。中心是考试焦虑,但又伴随着睡眠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矫正起来比较费事。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帮助和指导:(1)从领悟认知入手,从思想上消除对考试的不必要顾虑。依照分析疗法的理论,通过谈话、回忆,寻找“致病”根源。从讨论中得知,在中学那次竞考失眠以前,她并不惧怕考试,因为她从小学习不错,记性好,所以深得老师赏识,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亦无畏惧心理。中学竞考失利,与考前对参加竞考的怨恨情绪、隔壁邻居的燥声干扰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她在心理上对考试产生了畏惧。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又有一门功课补考,强化了对考试的畏惧。通过分析讨论使他认识到,自己其他各门功课成绩尚属中等或中上,比较差的是数学,这是她学习中薄弱环节。对数学应加强平时的复习和练习,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说,万一有一门补考也不必惧怕,补考及格也同样可以升学、毕业。(2)改善睡眠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剂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地加剧紧张,考前复习也要有劳有逸,适时进行休息、散步。失眠严重时,可找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将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3)帮助其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验,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豁达大度的个性。(4)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学会放松情绪。复习考试期间也坚持了治疗,使疲惫的大脑得到松驰与休整。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小吴同学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连续两个学期未有补考科目,对考试的紧张焦虑有所减轻。她主动与咨询老师进行了长期的咨询与电话咨询联系,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学习与考试焦虑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方法不灵活的同学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的症状,矫正起来就更费力,需进行多方面、较长期的咨询和治疗。心理实训

活动1 头脑风暴我们很容易被旧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套牢”,然而缺乏创造力是这个新月异的时代最忌讳的弱点。其实,不是你不会创造,而是你缺乏创造的习惯和激情。所以,让“头脑风暴”来帮助你。目标:给学员练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时间:10分钟。教具:回形针、可移动的桌椅。人数:4~6人一组为最佳。过程:(1)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可以通过简单、实际的练习培养。可很多的时候,创新的想法往往被诸如“这个我们去年就已经试过了”或“这个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想法扼杀。为了让参与者发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需进行头脑风暴的演练。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如下: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欢迎异想天开(想法越离奇越好);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2)将全体人员分成每组4~6人的若干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用途(也可以采用其他物品或题目〉。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3)一分钟之后,请各组汇报他们所想到的主意的数量,然后举出其中“疯狂的”或“激进的”主意。有时,一些“傻”念头往往会被证实是有意义的。讨论: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你有什么顾虑?你认为头脑风暴最适合于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可以利用头脑风暴?

活动2 故事接龙目的:这是一个刺激想象、鼓励创新思维的活动,不同人会把故事的结果引向不同的方向。活动也可以锻炼人的快速反应能力。时间:10~15分钟。操作:(1)在活动开始前,辅导员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故事接龙示例,对人们的创作可以有所启发。然后,创作几个容易联想的开头,一般来说,人们对感情故事更容易进行创作,兴趣也更高。(2)请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来编故事。(3)活动的规则是请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当故事讲到一半时,请其他的人继续创造后来的情节(可以让讲故事的人指定下一个人,也可以按顺序进行),第二个人发展一些情节后,请下一个人继续创作,每个人的时间限定为1分钟。(4)编故事的过程要让每个人参与进来,鼓励人们创作幽默的情节。有时候,虽然编的故事有些牵强,但也要继续按规则进行。(5)请最后的人,创作故事的大结局。心理测量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这是一份帮助你了解自己创造力的练习。在下列句子中,如果你发现某些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适合你,则请在答案纸上“完全符合”的选项内打勾;若有些句子只是在部分时候适合你,则在“部分适合”的选项内打勾;如果有些句子对你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则在“完全不合”的选项内打勾。

注意:每一题都要做,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想。所有题目都没有“正确答案”,凭你读完每一句后的第一印象填答。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尽可能的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愈快愈好。切记:凭你自己的真实感觉作答,在最符合自己的选项内打勾。每一题只能打一个勾。1.在学校里,我喜欢试着对事情或问题做猜测,即使不一定都猜对也无所谓。2.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有见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3.我喜欢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4.画图时我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5.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6.我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8.做功课时我喜欢参考各种不同的资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9.我喜欢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他新的方法。10.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11.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12.我不喜欢交新朋友。13.我喜欢想一些不会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14.我喜欢想象有一天能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15.我会因为一些令人兴奋的念头而忘记了其他的事。16.我宁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欢住在地球上。17.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18.我喜欢与众不同的事情。19.我常想要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20.我喜欢故事或电视节目所描写的事。21.我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22.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果补上去。23.我长大后,想做一些别人从没想过的事情。24.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25.我不喜欢太多的规则限制。26.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关系。27.有许多事情我都很想亲自去尝试。28.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29.我不喜欢在班上同学面前发表意见。30.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喜欢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31.我喜欢幻想200年前人类生活的情形。32.我常想自己编一首新歌。33.我喜欢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在里面。34.画图时,我很喜欢改变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形状。35.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对的。36.对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对了,这种方法很有趣。37.玩猜谜之类的游戏很有趣,因为我想知道结果如何。38.我对机器有兴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以及它是怎样转动的。39.我喜欢可以拆开来的玩具。4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41.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观点。42.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43.我喜欢尝试新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44.玩游戏时,我通常是有兴趣参加,而不在乎输赢。45.我喜欢想一些别人常常谈过的事情。46.当我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我喜欢去猜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4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48.我不喜欢探寻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49.我喜欢问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50.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我总是喜欢做许多有趣的事。

题目回答方式按下面的方式来做:

评分方法:

本量表共50题,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项;测验后可得四种分数,加上总分,可得五项分数。

冒险性:包括1、5、21、24、25、28、29、35、36、43、44等11道题。其中29、35为反面题目,得分顺序分别为:正面题目,完全符合3分,部分符和2分,完全不符和1分;反面题目:完全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3分。

好奇性:包含2、8、11、12、19、27、3、34、37、38、39、47、48、49等14道题。其中12、48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目。计分方法同冒险部分。

想象力:包含6、13、14、16、20、22、23、30、31、32、40、45、46等13道题。其中45题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计分方法同冒险部分。

挑战性:包含3、4、7、9、10、15、17、18、26、41、42、50等12道题,其中4、9、17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计分方法同前述。电影赏析

阿甘正传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阿甘凭借他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生活中屡创奇迹。《阿甘正传》使我们认识到,先天的智力不足并不是影响我们成功的绝对因素,学习要有一颗单纯而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学习需要专一,只要我们努力就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思考题1.大学学习策略与中小学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析自己在大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3.什么叫创造性思维?4.试分析影响你学习效率的主要心理因素。

第四章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古希腊一座神庙前的石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经典名言,它被很多人所熟知,又被很多人所忽略。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了解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在个体生活学习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不完美就是完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爱默生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第一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与特点

一、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术语,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与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觉知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由一系列态度和信念及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把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情感、思想组织起来,贯穿于其经验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自我概念是多维、有层次和有组织的,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沙维逊(Shavelson et al.,1976)等人曾经提出一个有影响的自我概念组织的层次模型。最上层的是一般的自我概念,次一级别的是较具体的自我概念,包括学科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和生理自我概念。每种次级自我概念还包括更具体的下层自我概念。还有人把自我概念分为现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现实自我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实在存在的自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对想象中的理想化的自我的认识,如有的人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或著名影星,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对理想自我的情感体验。有的人会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起来,表现为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等。如果个体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别太大,而个体又无法改变这种矛盾,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镜中自我是指从别人眼中反照出来的自我形象,即在个体眼中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镜中自我也可能与前两种自我不一致甚至矛盾,个体必须想办法将这三者协调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

自我概念也可以从知、情、意三方面理解,分别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很多时候不要被别人牵着自己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人的自我评价思路走,改变一下思路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尽管是发展变化的,但毕竟是个体在一定时刻对自身作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结果,集中体现自我认知的一般状况和发展水平。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自我认识是自我概念的认知部分。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同其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自我体验可以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卑、自豪感、自我效能感、成就体验等。自我体验的好坏直接与个体的自我评价状况相关,自我体验又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自我调控是自我概念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自我调控的实现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制约,自我调控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趋势,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控充分展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程度。

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充分协调发展对其社会实践生活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面对外部生存环境的种种自然与社会因素,个体除了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通过自我概念的发展对这些外部客观影响进行主观选择。例如,同样是观看一部电影,有的人注意学习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品质,有的人只知道羡慕主人公的良好际遇。可见自我概念的发展对每个人来说存在很大不同。个体自我意识越强,越有可能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某些优势并矫正自己所存在的人格弱点,更好地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心理自我充分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自我概念表现为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自我的最终形成要经过整个青少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才得以最后完成。正如艾里克森指出的,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自我意识混乱,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自我同一性就是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想法。自我意识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当的自我态度,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从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据美国资料显示,在一批12岁至22岁的青少年中,经历了严重的内外冲突的占21%,狂热但无病态地进入成年的占35%,二者相加达56%,超过被调查者人数的一半。

大学时期是个体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由于大学生活与以往生活学习方式的巨大差异,由于青年期的来临所带来的生理走向成熟,由于离家求学导致的社会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大,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发展的模式。这一时期的个体怀着复杂的心情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欢自我分析、自我对话、自我评价并产生很多丰富多彩的自我想象;对理想自我充满憧憬、期待与恐慌。有的人由于过分关注自己思想导致重新出现儿童阶段才有的社会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往往只从本位或自我欲望去看事和行事。由于不能从他人或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他们在进行某种社会行为时,也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他人对此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或了解社会规范对此行为的评价。从刘海洋伤熊行为可以看出,他虽然已处于青年晚期,却仍然没有学会从社会的角度思考评判自己的行为,以致无法约束自己。其伤熊行为反映出他在社会认知上仍然没有超越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状态”,其心理水平与社会角色极不一致。其他的一些犯罪与自杀行为也都或多或少与个体这一阶段自我概念发展的状况有关。能否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是个体最终能否成熟发展、顺利走入社会的重要标志。三、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与以往中学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是十分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确立的地方,许多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由于处于独特的社会层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思想与观点同社会上一般人有许多差异。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加上以往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与情绪调节训练,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一)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的全面性

生活在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使得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认识更加全面。郑涌、黄希庭(1998)的《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调查》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等各种维度。

2.自我认识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自我”的产生就意味着主体对客观环境与他人的分离和独立。个体自我评价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评价开始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反叛与对抗倾向,在评价标准上由儿童期的成人评价标准取向变为同龄团体评价标准取向,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认识;第二阶段,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团体的强烈影响,形成个体独特而鲜明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会随着年龄与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取向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整,表现出真正独立的倾向。

3.自我认识的矛盾性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明显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me),另一个则是作为观察者的“我”(I),“主体我”与“客体我”的这种分化意味着青年期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导致“客体我”与“主体我”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一旦激化,将使青年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概念,从而引起情感急剧波动,导致青年一时难以自我接纳,青年期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由此而来。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对自我内心活动的关注,个体出现了许多以往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爱自怜、自责自怨、自得、自负、自卑等。左衍涛、王登峰(1996)用情绪词自我评定的方法研究了青年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结构,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青年大学生自我体验包含两个单极的主导维度——正情绪和负情绪,二者相互独立。正情绪包括接受、精力充沛、喜爱与满意等;负情绪包括精神低落、自我否定、对不良刺激的情绪反应及自我扩张等。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丰富,其深度也不断发展。从自我体验的内容上来说,少年时期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外貌长相并因之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青年期的个体则将注意放到了能力、品行等内在的个性品质。随着自我评价的社会性程度提高,青年时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价值、事业成就、地位等联系在一起。从自我体验的程度上来说,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对于自己往往抱有更大的期望,这些问题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尤其强烈深刻。

3.自我体验的波动性

自我体验的波动性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必然规律。青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波动最大的时期,生理的成熟、知识经验的丰富与人生体验的贫乏都对青年的心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外界的种种复杂变化的刺激目不暇接,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在自我体验的波动性上,既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又容易在遭受打击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不能加以妥善的自我调节,就很容易走向自我体验的极端化,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三)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

1.自我调控的主动性

中小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自我控制主要来自权威人物,依赖的是外部暗示甚至命令,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进入青年期后,个体自我主动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结果。尤其对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自由度大大增强的同时自我约束、自我计划、自我规范能力被迫增强。独立面对社会竞争、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都是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结果。

2.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自我教育强调的是“主体我”对“客体我”不断进行教育,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自主的精神,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随着大学生活的来临,以往父母与老师的教导远离耳边,能够跟随自己、长伴身边的只有自己。大学生逐渐懂得自我监督、自我促进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生存、竞争的艰难,危机感也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坚定意志,勇于面对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不断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教育能力是个体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发展周期的缩短,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体进入社会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矛盾与调适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才会促进自我的形成。自我最终形成要经过整个青少年期的分化和整合。个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刚刚离开家门走入一个宽松自由的新环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一切都是陌生而充满新意的,它要求个体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这对那些以往只是过着刻苦的学习生活,父母包办一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时代正处于青年中期,或者说处于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体常常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有什么时间详细考虑自己的人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专心地考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这一课题。而这正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也是一个人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关键时期。1998年陈琦等研究《年轻大学生忧虑问题应对和寻求帮助行为》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两大问题之一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关注。1999年陈卫旗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结论认为根据大学生总体自我概念和特定自我概念可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统合时期,而自我统合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由于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由于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不同,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同:有的人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可不要浪费时间担忧自己与众不能会产生角色混淆现象,迷失方向,所同,你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符合,形成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了错误的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和心理自我,最终可能导致退缩、堕落或适应困难甚至形成某些异常行为。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学家Loucks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Gerst研究发现,自我评价过高的个体也可能产生孤独心理。威胁良好自我统合的重要因素是自我概念中的矛盾,下面我们来看看自我概念的主要矛盾及如何调适问题。一、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矛盾

对大学生来说,两者经常会产生矛盾。例如,能够做到自我肯定的个体,对自己比较具有自信,能够接纳自己身体外表的优缺点,并整合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但有些青年对自己的外表及能力具有不实的看法,或者产生自我怀疑,变得缺乏自信;或者过于自我欣赏,走向自负或过分自恋的极端,与别人眼中真实的自我差距太大,这些都不利于个体适应未来的社会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

我们应当学会正确对待这种矛盾,努力尝试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客观真实地了解自己就必须时刻注意反省自我,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不盲目贬低自我。可以尝试假想自己是另外一个人,默默在空中观察自己,力图客观地进行自我解剖,形成一个恰当真实的自我概念,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不卑不亢。既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又坚定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最终形成一个成熟发展的独立个体。二、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现实自我是“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反映,是一个实在的自我;理想自我是“向往中的我”的反映,体现主体的愿望,体现社会的要求。自我概念的矛盾冲突意味着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冲突加剧。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就无法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就会出现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如果可以真实表现自己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既不用掩饰自己的努力,又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个体就能够基本保持两个“我”之间的大致平衡,这种平衡可以成为激励个体努力改善现实自我的状况,向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的动力,使个体达到正常地成长。若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理想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概念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可能导致个体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积极的自我调适就非常必要,大学生要重新调整和评估自己的理想,直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为止。阅读材料黄希庭等人的研究把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为三类:一类是自我肯定型,占95.46%,表现为理想的自我概念与现实的自我概念通过矛盾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二类是自我否定型,占2.72%,表现为否定现实的自我概念和放弃理想的自我概念;三类是自我矛盾型,占1.82%,表现为理想的自我概念和现实的自我概念难以统一。问题型的自我概念矛盾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扩张型”与“自我萎缩型”。前者表现为过高估计现实自我,过度悦纳自我,常常用理想的自我概念来不合理地取代现实的自我概念,这种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至有反社会倾向;后者表现为极度缺乏理想的自我概念,对现实的自我概念又深感不满,活得十分消沉、自卑、自暴自弃、自责、自恨、自怨等。

大学生应有意识地确定自己的理想自我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找到矛盾所在,采取适当措施将两者协调起来,如果理想自我是错误的,与社会规范要求不符合,或者虽然理想自我是积极正确的,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就应当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情况加以分析调整,这样既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又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走的路,提高成功发展的可能性。三、自尊与他人认同之间的矛盾

自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是个体对自我概念进行评价的结果。自尊感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体自己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即自尊心;二是与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即尊重感和他人认同。这两种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高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我们既具有青少年自尊体验强烈敏感的特点,又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价值观与生活信念日益确立。同时,大学生又处于即将进入正式社会生活的前一阶段,对于社会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视。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其自我概念中自尊与他人认同的矛盾日益激烈。

自尊感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识基础上。有的人总将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缺点相比较,得出的结果可能是过于自负,得不到他人的认同;也有人时刻拿自身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常常徘徊在自卑与失落的边缘,产生心理失衡。例如,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好,而合理的自我认知应该是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别人也可以比自己好;自己应该有出色表现,与众不同,合理的自我认知应当是尽努力之后能出类拔萃当然好,但也要乐意做一个平凡人;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而合理的认知是同学之间不可能人人坦诚相待,时时坦诚相待;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而得到的回报比别人少,这是不公平的,而合理的认知是多付出不一定得到多的回报,况且你认为自己付出多回报少他人不一定认同,事实也不一定就是这样;认为他人看不起自己,会笑话自己,而合理的认知是因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害怕他人笑话,如果自己看得起自己,即使他人笑话又怎样呢?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一无是处,而合理的认知是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自己有优点就有存在的价值。这些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自尊心过强或过于自卑,最终出现自我认识与他人认同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注意在衡量评价自己时尽量平等客观,多与不同年龄、特点和优势的人进行广泛比较,避免产生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认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矛盾心理,从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认知。阅读材料

你自卑吗?Gorden Allport定义“自卑情结”是强烈且持续地对个人能力感觉到怀疑,研究发现只有约10%的大学女生和12%的大学男生不受自卑感的困扰。自卑情结可能纯粹是主观的自我评价而非客观的事实根据。Don Hamachek列出自卑情结的七大症:对批评较敏感;对赞美拒绝;极端批评的态度;倾向于指责;受害人意识;厌恶竞争;倾向隐居害羞和胆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