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4:12:5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志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

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试读:

前言

医案是医者的疗效记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力依据,好的医案能蕴含辨证思想的规律与法则,给读者以引导,历来受从医者所喜爱。纵观医史,医案著作虽汗牛充栋、目不暇接,质量则是良莠不齐,以致大多从医者穷其一生难觅其真,使得中医临床效验及学术传承每况愈下。

刘志杰医师有感于中医的没落,发弘兴中医之大愿,从几年前就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其将几十年实践经验与汉代医学体系结合,阐发真髓,创立刘氏经方,首重六纲方证理论。几年来,刘师在临床、教学和研究中呕心沥血,使仲圣经方渐得以发扬,膝下弟子学术传承渐臻圆满。并先后出版了《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等专著,学术地位和对中医界之影响力逐渐扩大。应广大读者及刘氏经方追随者要求,而有此《刘志杰经方师徒医案集》付梓。

本书有别于以往之医案:①其为师徒教学及习医期间的实践医案;②上篇为刘志杰建议的医案范例及医案课堂讲解实录,下篇为学生的部分医案;③案例遵从六纲五证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④处方药量上遵从汉典度量衡所载;⑤下篇学生医案中的总结按语,大部分为先生高徒程刘海所评,小部分为许家栋自案自评,余则为刘志杰零散点评。全书由禤宝子负责点校,复由刘志杰整体统筹并审阅。

本书为刘氏经方的首本医案集,是六纲五证理论的实践见证。后续医案将陆续推出,若医者认真研习,结合三本师承实录,必将有所收获。

由于是首本医案集,虽然我们力求尽善尽美,但是水平参差,时间有限,错漏之处,欢迎同道指正。

谨此,对吉林省书法家李向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2012年3月凡例

一、经方中药物的计量换算,正常情况下,一两约合现代15g(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说,通过文物考察而得到的准确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等于现代的250g,汉代的1两等于现代的15.625g,约等于15g,一升合现代200ml)。也可按病情轻重等灵活调整用量,如1两合10g、5g等。

二、方剂的变化上,我们遵循如下几种法则:

1.原方:指经典中记载的原方。(1)定方:原药量、原用药比例不做任何药物加减,保持原貌。(2)比例方:定方基础上,按比例增大和减小药量,以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和病情。

2.变方:指改变原方用药比例和药物的方剂。(1)变量方:在原方基础上,根据病情加大或减少其中某味药量的方剂称为变量方。(2)加减方:在原方或者变量方的基础上,根据《神农本草经》药症,进行药物加减,不超过2味药者。

3.合方:指多个原方的合并方。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述加减变化者。

4.煎服法:如用水量、煎药时间、服用次数等,根据病情,灵活变化。

孙思邈云:“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300g)药用水一斗(2000ml),煮取四升(800ml),以此为率。”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折算。

三、病案中的方剂,凡未言煎服法者,皆按1付药用水浸1小时后,一次性水煎1小时,煎出3小碗(600ml)分3次服,早、中、晚各服1次(200ml)。

四、病案中的药物,未注明炮制者,皆用生药。如白术、泽泻等,不可炒制。

五、方中附子,未言炮附子的都是生附子。因为其有毒,故要捣碎后与其他药一起同煎。成年人从5g起用,逐渐加量,以服后口麻、舒适为度,否则会造成中毒。为慎重起见,无临床经验者,建议使用质量好的正品炮附子,用量按原方,一枚合15g计算。

六、半夏指旱半夏,非水半夏,需煎20分钟以上;细辛需煎30分钟以上,毒性方可分解。枳实是指现代的枳壳;贝母指土贝母。麻黄,有先煎去沫者,有同煎而无要求者。先煎麻黄是为了有效成分的析出更彻底,而去沫,方法是“扬去沫”,要用汤勺多扬几遍汤液,利于挥发油等物质挥发出来,避免服后胸闷烦躁。临床上看,麻黄久煎,除掉了挥发油,发汗解热之力减小,况且,并无古书中所言“凡麻黄,去节,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之明显现象发生,更很少见到水煎有沫的现象。试问,麻黄入丸散剂,如何去沫?因此,麻黄与诸药同煎即可。诸多药物,如果煎后有沫,要有沫去沫,更要放置澄清后再服,避免呕恶。

七、经方用药,无“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法。

八、书中每剂药物用量是3付的总量,分3次服,每服的药量基本符合目前《药典》的规定用量。

九、仲景书将疾病的转归归纳为如下4种:①不治自愈;②服药可愈;③难治;④死证。临床不可不知。

十、医案前5例,作为经方医案的规范性书写凡例,重在阐明方证的辨证依据,提供给学术界参考。其后各案,为灵活的课堂讲解实录。导读一、六纲病提纲《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是以三阴三阳辨证思想为主导,对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自成体系,与六经经络以及脏腑无任何联系。

寒邪最易伤人,外感症状较重,因此,六气伤人,以寒统之,代表外感。并以伤寒外感病为凡例,用精简严谨的辩证法,示人以绳墨。正所谓六纲赅括百病,《伤寒》大法无殊。后人有不知原理者,误认伤寒法唯可治疗外感,不治内伤。《伤寒》全书,以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立法,对疾病按照表里虚实寒热以及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等进行规律性分类,辨证过程中,注重由病入证,由证求方,继而细辨药症,于方证辨证中,参合药症,对方剂进一步严格配伍加减,以达到最佳疗效。书中立举了六大疾病总纲,复以方证、药症为目,罗列诸治法要。

现把六大辨病提纲精简、系统地归纳整理如下,可以作为提纲挈领的入门。(一)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3.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4.温病鉴别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二)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三)阳明病总纲

1.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类为主。(四)太阴病总纲

1.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脉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2.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五)少阳病总纲

1.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六)厥阴病总纲

1.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脉经》: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

2.厥阴中风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为主。

六大病纲,基本有几个归属的本家针对的方子。

太阳家:麻黄汤、桂枝汤类。

少阳家:小柴胡汤。

阳明家:白虎汤、承气汤类。

少阴家:当归四逆汤类。

太阴家:四逆汤、理中汤类。

厥阴家: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类。

其他复杂的方证方子,基本跑不出上述方子的组合演变。

太阳和少阴虽然阴阳不同,却同为表位。太阳是阳之表,少阴是阴之表,同时,少阴从阴阳的整体表里上看,又是属里的,也就是说,三阳在外,三阴在内,它是既有相对于太阳的表证,又有里证,比较特殊。这和三阴三阳不同的分类属性有关,参看上篇的5种归类法去理解就会清楚。

表证有两种,一个是伤寒无汗,一个是中风有汗。这是表证的特殊性。而其他的少阳、厥阴、阳明、太阴,都不是表位,没有外伤寒邪说法。有外(表)证,也不过中风证而已。二、五证病机纲要

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

解: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机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参校,才能更加完善地精确辨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盖此五者,诸病之本,六纲五脏,不离其宗。可以单行,或以互见,视其寒热,并以复方,或行单剂,庶能以全耳。

解: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五脏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像六纲病一样,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的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三、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1.经方六纲的辨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

辨六纲首先分清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半寒热)、病态(虚实半虚实)。

这个就需要清楚六纲的实质(病位,病性,病态)是什么,比如太阳少阴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病位为里,少阳厥阴病位为半表里;三阳纲为热,三阴纲为寒,三阳之中少阳为半寒热,三阴之中厥阴为半寒热;三阳为实,三阴为虚,三阳之中少阳为半虚实,三阴之中厥阴为半虚实……具体请看《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病位辨证,首先是看病人有没有表证,没有表证就是里证或半表里证,表证的表现:恶寒发热,或者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多属于表证,或者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或者颈项强、头痛之类,脉浮等。

然后就是辨证寒热问题:

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委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这个寒热辨出来了,虚实也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寒结),就可以基本分清属于哪一纲了。

例如: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根据寒热来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少阴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证的表现,其肢体痹证表现很明显,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种症状(需要和太阴外证鉴别),但是也有没有表证的少阴病,病人主要以肢体痹证为主要表现,但就是没有表证,也没有热症,问诊之后就是一个寒症。

如果病人没有表证,表现出单纯性的寒象,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少阴病,或者太阴少阴合并病。如何区分这个?这时候就要靠临床表现了,如果病人表现出腹泻、腹痛、腹冷、腹胀、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长之类的,这些症状都偏于里,就是太阴病;如果表现出肢体痹证的,就是少阴病;合起来的,就是太阴少阴合并病。但是要注意的是厥阴,虽然厥阴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但是有的厥阴热症并不明显,例如一些痞证,或者热症只有小便黄,或者舌苔变黄,或者胃里有点烧灼感,或者心烦之类的,这些就是厥阴,厥阴就会有太阴或者少阴的症状,或者也会有少阳的症状,要注意。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同样,有里证的,里实热为阳明,里虚寒为太阴。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症状有时不会按着书上的条文来生,有可能有太阳,有少阳或阳明,也可以有三阴。这个时候就要用合并系属病来区分细化六纲归属。为下一步精确选方证提供依据。

2.根据上面的资料辨出了六纲,接下来的就是选方,也就是方证对应了,要选什么方子。第一点,就是根据辨出来的六纲,确定是哪一纲。然后在五证病机、卫气营血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或主要症状(抓主证),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贴切方证。

例如,辨出来就是少阴病,也就是表寒证,这点出来了,就辨下一步,就是病人还有个主要症状,如“痹证”,所以你心中要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痹证(主证)加表寒证(少阴病系列证),可能有营血亏虚,也可能有真阳不足,水湿泛滥。接下来根据这些情况你就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方子,可以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或其他的方证。方证选出来以后,如果还有不能包括的症状,就要进行药症加减了。

3.经方理论,要进行药物加减,是非常严谨的。必须通过药症进行。在给病人处方时,所用方剂有没有加减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没有要加减的药症,也就是这个方子中的药物的药症的治疗范围内,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症状,如果这个症状比较要紧或者明显的话,就需要按照药症加减。这个是进行药症加减的前提了。之后就是选用符合药症的药物了,需要符合这个方证的寒热性质。例如:如果这个方证属于寒症,其表现出的需要加减的药症也是属于寒症,那你的选用药物的药性就要属于热,就是热药。这个也是大前提。之后就是具体选用哪味药了,这就需要你对《神农本草经》药物的了解,对里面的每一味药所治疗的临床表现(药症)娴熟。所以《神农本草经》里面有关药物的主治就是药症。

使用经方,首先是不做任何加减,单方使用,不行的话,就方子合并使用,最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做加减,并且加减药物不能超过2味!这些要记住的。

从这个看出,要加减,并不是按照什么气虚、血虚来的,否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了黄芪、当归还不行,还要把中药书上的所有补气的、补血的加上,这个就是卖药的了,疗效也不会好。上篇 刘志杰医案一、规范性医案(一)咳嗽案

陈某,男,47岁。

初诊时间:2009年1月11日。

病史简要:病人素嗜烟酒,半个月前自觉咽干,咳嗽,咳泡沫样痰,呼吸灼热。自服百合固金丸不解。于3天前,咳嗽加重,痰中带血。

刻诊:头晕目眩,耳鸣。晨起口干苦,胸胁满闷,烦躁,发热汗出,咽中窒塞,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溏,小便黄赤。

舌苔脉象:舌干绛,苔黄厚腻,脉弦滑偏数。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人参30g,柴胡80g,黄芩30g,旱半夏40g,炙甘草30g,生姜30g,大枣12枚,黄连30g,葛根40g,前胡40g,五味子40g,阿胶2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按语: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该病人具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指征,同时兼有阳明里热的烦躁、口干渴、发热汗出,便溏,尿黄,舌绛红,苔黄腻,又具备了阳明里热的水热下利和上逆咳喘的葛根芩连汤证指征。水热上逆重者,则咽中窒塞,胸闷咳逆。热伤上焦太阴血分,则见痰中带血。因此,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其夹带的水热,与口渴饮冷有关。

方用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少阳阳明两解。按药症,加前胡、五味子、阿胶。

药症如下:

前胡,辛苦,寒。《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专入阳明病位,寒能清热,辛能散邪而气得旁流,苦能降逆下气,疗胸咽之窒塞不通。

五味子,酸温。《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该药入少阴、太阴、厥阴病位,降水饮,敛冲逆,止咳喘。性温,又是诸寒药之反佐。

阿胶,甘平。《神农本草经》: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该药入阳明、少阴、太阴、厥阴病位,可养血止血,滋枯润燥,可解上焦热燥之津血损伤。

二诊:2010年1月17日。

刻诊:痰中带血消失。尚微咳,痰稠微黄,口微苦,尿黄,其余症状已正常。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微弦。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并病。

处方:人参30g,柴胡80g,黄芩30g,旱半夏40g,炙甘草30g,生姜30g,大枣12枚,黄连30g,葛根40g,前胡40g,五味子40g,阿胶2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诸症基本消失,尚存余邪,效不更方,原方6付继服。

三诊:2010年1月23日。

今日病人来告,诸症消失痊愈。

总按:病在少阳,则上焦不通,津亏热燥,中下焦水饮上逆。病在阳明里热,多食冷饮,则湿热盛而上逆、下利。上焦热盛则上逆血络,是以咳逆、痰中带血诸症出现。以在里之血归太阴,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以小柴胡汤开通上焦,清热生津而降饮逆;葛根芩连汤清阳明水热下利而生津液;前胡、五味子、阿胶,对症治疗,共奏清热生津、化饮止利、养血止血、降逆止咳之效。(二)痞积案

佟某,女,50岁。

初诊时间:2009年1月2日。

病史简要:心下及两胁下痞硬、胀满半年,逐渐消瘦。B超显示,幽门水肿。病人惧怕检查结果为恶性病,因此肝脾及结肠未查。

刻诊:面色萎黄,身体消瘦,双目有神。心下痞硬,压痛,两胁下痞硬,左下腹结硬,头晕,口干不苦,饮水不多,时发热,无畏寒,周身无汗,酸痛不适,膝关节时而凉痛,严重影响睡眠。食欲亢进,多食则胀闷不舒,上攻两胁,自觉胃中时而寒凉如冰,大小便无异常。

舌苔脉象:舌红,舌尖赤红。苔白腻,中间微黄。脉寸关浮滑有力,尺脉沉弦。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处方:大黄30g,生附子30g,细辛30g,旱半夏40g,黄芩30g,干姜30g,炙甘草40g,黄连10g,大枣12枚,白术40g,枳壳4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按语:

1.“……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时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4.“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病人心下痞硬压痛,连及两胁,伴胃中寒凉感,为胃中虚;伴有阳明里热,即能食,舌红尖赤,时发热,舌中苔微黄。当属痞证的水热互结,寒热并在,符合甘草泻心汤证病机。

腹胀,胸下结坚,胃中凉,口干不多饮属于太阴病里虚寒的水饮结聚病机,加重则会形成“脏结”。无汗,时发热,身痛而双膝时发凉痛,难以入眠,左胁下之腹部结硬,双尺沉弦,有少阴虚寒而水饮凝聚指征。因此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选甘草泻心汤合大黄附子汤,按药症加白术、枳壳。

白术,辛甘温。《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专入太阴病位,能去周身风湿痹痛,去水饮,加入方中,有理中汤之意,可以温渗中焦太阴虚寒水饮。

枳壳,酸苦而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该药入阳明、厥阴病位,可以去寒热结聚,消胸腹痞满气胀、攻冲两胁。

二诊:2009年1月8日。

刻诊:药后便溏,矢气频频。心下痞硬胀满显著缓解,两胁硬满稍有减轻,左下腹部结硬消失。头晕依旧,周身时有不舒,睡眠恢复正常。

舌苔脉象:舌尖红赤消失,苔薄白而垢浊,尺脉微弦,两关浮滑。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处方:大黄30g,生附子30g,细辛30g,旱半夏40g,黄芩30g,干姜30g,炙甘草40g,黄连10g,大枣12枚,白术40g,枳壳4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三诊:2009年1月14日。

刻诊:面色已见红润,心下硬满消失大半,大便硬,两胁硬满如初,时而向上攻冲。头晕,口干不欲饮。

舌苔脉象:舌干绛,苔薄腻暗黄,脉如上。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合病,属厥阴。

处方:大黄30g,生附子30g,细辛30g,旱半夏40g,黄芩30g,干姜30g,炙甘草40g,黄连10g,大枣12枚,柴胡40g,白芍40g,枳壳40g,人参20g,麦冬9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按语: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按语:病人头晕目眩,口干,两胁硬满不缓解,是兼有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指征,前诊疏忽,未予重视。今取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合入,解除少阳阳明之气滞攻冲,合方之后,加人参,补津液,又暗含小柴胡汤之配伍方义。加麦冬,意在养胃气,通胃络,药症相符,增强疗效。麦冬,甘凉。《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结气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四诊:2009年1月20日。

诸症基本平复,告知其可以停药,注意饮食起居调养。

总按:久积必有寒实,属太阴少阴虚寒水饮结聚,尺脉双弦,如书中所说,“双弦为寒”,结于下焦。少阳不利,则热与水饮结于胁下。加之阳明里热,寒热错杂,交结于心下成痞。因此,诸症纷杂,归入属厥阴纲疾病。治疗上的组方,也是寒热并用,温清并举,固护津液。寒积逐渐温化,然病势向阳明和少阳回转,因此后期见到津亏不足的便秘,口干,舌绛红,苔暗黄等。

大黄附子汤,对于攻除寒积,疗效显著。因此以其为主,最终没有更改。而麦冬,后世诸家,皆以为是滋阴、清热、润肺之药。实际上,它是入阳明和厥阴病位,通胃中脉络,养胃中津亏,去邪气结聚的要药。(三)闭经案

张某,女,29岁。

初诊时间:2000年3月20日。

病史简要:经期郁怒而闭经,达2个月余。此前月经期常有少腹胀满,排经不利,下紫色血块。

刻诊:唇萎口干,微渴,时发潮热汗出,自觉少腹胀满,按之微痛,睡眠多梦,大便微硬,小便正常。

舌苔脉象: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实,双尺弦。

六纲辨证:阳明太阴(血)合病,属阳明。

处方:大黄20g,桃仁20g,土鳖虫20g,水蛭3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按语:

1.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3.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该患素有经行不畅之血瘀症状,于经期郁怒,导致阳明气机郁滞,血瘀加重而闭阻。唇萎口干,自觉少腹胀满,按之微痛,睡眠多梦,小便正常,是系列之瘀血症状。时发潮热汗出,大便微硬,有阳明里实证候。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实,双尺弦,为阳明里实兼血瘀之表现。以血归太阴,阳明里实,气机郁滞,导致太阴之血瘀结而不通。符合下瘀血汤证指征。故此,选用下瘀血汤为主,加水蛭30g,加大破瘀力度。水蛭,咸平。《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二诊:2000年3月27日。

刻诊:服药5天时,月经来潮,量极少,色紫黯,大便1日2次,尚成形,余症明显缓解,舌脉同前。方已对证,嘱续服原方6付。

处方:大黄20g,桃仁20g,土鳖虫20g,水蛭3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三诊:2000年4月2日。

刻诊:月经来潮,下黯黑血块若干,腹中畅快温暖,睡眠恢复,舌脉基本正常。

总按:《伤寒论》讲的是常规的辨证,也就是症候群的分属归纳,辨求方证。而《金匮要略》则是讲临床“抓主症”的问题。主症,就是病人最明显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症状。一切纷繁复杂的症状,都要以“主症”为中心,进行六纲五证等疾病本质的辨别,抓住重点,有执简驭繁之功,是一种高级的辨证“窍门”。

该病人以闭经为主,是五证当中的滞证,属于瘀血证。血瘀的指征呢,大概上分几条:①舌质青黯,或者有瘀斑。②口干唇破,口唇发绀。口干口渴,漱口而不欲饮。③睡梦纷纭,有疼痛者,痛如针刺。④腹不满胀而自云满胀难忍。⑤脉弦、紧、重者脉迟(不通造成的)。这些啊,都是瘀血的暗征,提示有瘀血存在。明征好看,如便血、尿血、闭经、局部瘀肿等,都能直接见到。

瘀血闭经,是该患的主症,久瘀必要化热,因同时兼有阳明的里实表现,就要通腑攻下配合,破逐实邪。该病本该辨为阳明病的里实血瘀证。因为在卫气营血的归属上,在内者为血,归太阴;在外者为营,归少阴,因此,辨为阳明太阴(血)合病,属阳明。也就是说,内热瘀血,属阳明,内寒瘀血属太阴。瘀血在肌表的,外热属太阳或者阳明,外寒的,属少阴,这是个属病的关系概念。(详见《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下瘀血汤是个十分不错的方。这个方子,也是承气汤的类方,和抵当汤接近。治疗阳明血瘀里实。包括很多妇女闭经的,都可以用它治疗,也可以变成汤剂使用。喝的时候,兑入蜂蜜。不用做成丸剂再煎汤。古代,可能是为了投药方便,才做成丸剂。预先做好,用时煎汤。看来这个药是个固定的成药,针对人群很广。

大黄,咸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是大将军,我说,是大元帅更合适。和那些峻烈毒药相比,它是很平和的。惹急眼了,它霸道;平时,很厚道。微用,可以补脾胃,助消化,排毒,微量常服,健康长寿。毒药的特性,都在它身上体现了。什么特性?多用攻逐,少用养身。肠清则长生,耐毒无病,这是至理名言。虫就是土鳖虫,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去血瘀闭结啊。

桃仁苦温微辛,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还是破血闭瘀血的。

为了加大破瘀力度,我们加了一味水蛭。

辛咸除“滞”,佐以甘苦。蜜,甘平,是补虚的。大家看看,这个配伍,是不是体现了“滞证”的治疗配伍法则?这个方子,吃完,一般会有轻度的腹泻,对于比较重些的病人,可以减量服用。对证了,一般四五天就可以下瘀血,都是紫黑色的血块,之后就恢复了。有虚寒夹杂的,可以加干姜、附子。干姜、制附子,可以各用20~30g。(四)皮下瘀血案

卢某,男,50岁。

初诊时间:2002年5月10日。

病史简要:晨起后,发现左侧大腿后侧中部,出现手掌大小范围之黯红色针尖样出血点。素爱冬泳。

刻诊:出血部位无皮肤感觉异常,颈部微酸,微有恶风样不舒服感觉,余无异常。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薄白,六脉浮缓。

六纲辨证:太阳少阴(营)合病,属太阳。

处方:桂枝30g,芍药30g,炙甘草30g,生姜30g,大枣12枚。

2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临睡前服药后,喝热粥一碗,盖被,微发汗。

按语: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3.“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该病人,皮肤出血点,可以视为在表之证,微恶风,颈项微酸,符合太阳病项强之微证,脉浮缓,符合太阳中风脉。属太阳病中风证,营卫不和,少阴之营气外郁肌表。因此,给予桂枝汤,调和营卫,散营气之血痹。符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之条文本义。

二诊:2002年5月11日。

刻诊:病人今日1付药服完,晨起出血部位完全恢复正常,欣喜来告,问第2付药是否续服,告知可以续服,不必发汗。

总按:该病人当时来诊时,除了局部出血的皮肤无异常感觉外,言说一切正常。舌象也正常,脉象浮缓,也接近正常,觉得很奇怪,有无证可辨的感觉。思之再三,觉得病灶在肌表,就要按照表证去理解,况且脉浮缓,一下子想起了太阳中风证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因此,马上问他,是否颈项强痛、恶风、汗出等。病人说,你要是不问,我还真没太注意,这两天,确实是有些像要感冒的样子,身上有些微微的怕风,脖子也有些酸,以为是工作劳累造成的。排汗没事,还算正常。又问平时嗜好,说坚持20余年冬泳。当时就认为,这是太阳中风的微证。血在脏腑之外,归于少阴营分,今营卫不和,与其近日冬泳,营卫受剧烈刺激有关,因为突然入水骤冷,则营气被郁,回家后,又房间温暖,造成冷热巨大反差,而营卫失调,津血同源,内郁的营血因此外达肌表,也是一种汗出排邪的象义。正与“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条文符合,果断地运用桂枝汤予以治疗,求得营卫和谐。况且,桂枝汤中的芍药,也有去血痹血瘀的功能。芍药:苦酸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方药符合病机要求,病证轻微,1付而愈。(五)颈肩僵痛案

赵某,女,46岁。

初诊时间:2000年3月1日。

病史简要:颈肩部僵硬2个月,剧烈疼痛15天。

刻诊:颈项连及肩背部强硬,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不能自理,痛不欲生。伴胸闷、气短、心悸,心烦喜呕,头晕口苦,口干喜冷饮。双手微颤,周身乏力,汗出恶风,失眠,大便干硬,尿黄。曾在当地乡卫生院,按心肌炎、冠心病治疗无效,又于某医院专家门诊疑为甲状腺炎,病人表示怀疑,未进行治疗。后经人介绍,来我处求诊。

舌苔脉象:脉弦,微数,寸浮尺弱。舌绛红,苔腻微黄。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并病。

处方:柴胡80g,黄芩30g,芍药30g,半夏40g,生姜50g,枳壳40g,大黄20g,大枣12枚,人参30g,葛根40g。

6付,1日1付,分3次,水煎服。

按语: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4.“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5.“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6.“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从上面6条条文来看,该病人已经具备了少阳阳明并病大柴胡汤证的运用指征。颈项强痛,汗出恶风,头晕口苦、口干,胸闷、气短、心悸,心烦喜呕,具备了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指征。从口干喜冷饮、烦躁失眠、大便干硬、尿黄的症状看,又具备了津液损伤之“胃中干”的阳明里实证。颈项肩背强硬、手颤,又是发痉的一种表现,原因在于热伤津液,肌肉失养。脉弦,微数,寸浮尺弱,是上焦不通、下焦津亏之兆。舌绛红,苔腻微黄,是实热夹水饮的表现。因此,辨为少阳阳明并病,以大柴胡汤为主,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水饮得降,阳明里实得解。加人参大补津液,葛根清热生津而解痉挛。

二诊:2000年3月7日。

病人电话告知,2付药后,疼痛缓解大半,大便得通,心烦失眠等消失,继服4付后,诸症消失痊愈。

总按:该病具备了少阳病诸症以及阳明里实的烦躁口渴、大便干硬之主症。同时因为汗出损伤津液,导致痉挛、手颤等痉证出现。因此,在运用少阳阳明两解的大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和葛根,补其伤损之津液,痉证得除。该病人夹带的些许水饮,属于中上焦的湿热,口渴饮冷是主要的原因,也是少阳病的一个主要病机,方中半夏便是对治之药,可以降化水饮。方证相符,因此数剂病已。

以上5个病案,为经方医案记录的标准模式,提供经方界参考。从下案开始为实录讲解。二、医案讲解实录(一)鼻塞案

李某,男,19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1日。

主诉:鼻塞2个月。

刻诊:鼻塞流清涕2个月余,伴头晕,颈项酸痛,微热汗出,畏寒,心悸胸闷,手足凉,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腻,脉寸微浮,关尺沉弦。

这个病人,常年易感冒,感冒后,就遗留下鼻塞流涕,久久不能痊愈。这次也是这样。当时看了一下脉,促脉,是有上焦表证,以及中下焦虚寒,看看舌象,是一派寒饮,就想到了一个条文。“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

该病人是有太阴虚寒的,问问他大便的情况,他说长期便溏,这就证实了判断。再一问,肚子怕凉吗?说是很凉的,还时常冷痛。长期鼻塞的病人,无论是流清涕还是黄浊涕,都要考虑是否腹中寒,也就是“其人内有久寒者”。无热的,要考虑少阴和太阴的问题,尤其是外感引发者,常见到少阴太阴合病。有热的,要考虑厥阴问题,是寒热错杂。这是西医说的慢性鼻炎。都是水饮上逆造成的。

大家知道,一块冷冻的铁,拿出来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会有水汽凝结在上面。人体也是这样,鼻子,总是呼吸外界的空气,内有寒邪,遇到偏温的气体,也会如此,流清涕不止。很多久寒的病人,一到春天,气候转暖,就开始发作,鼻塞流涕,和气候有关。这个,绝不是歪理邪说,不过是个比喻而已,临床上,确实是这样。有的病人,遇到天气变寒也会如此,这都是内外寒热不调造成的。这些问题,都要考虑是内有久寒的问题。厥阴的鼻塞,就容易出现天冷流涕的问题,因为厥阴夹有阳明热,寒气遇到这点阳明热,阳气不能外发,并且勾动寒饮,就会如此。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症状。

颈项酸痛,微热汗出,畏寒,手足凉,寸微浮。这是典型的少阴中风证。少阴中风证,有芍药附子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对治。头晕,心悸胸闷,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腻,关尺沉弦。这是典型的太阴虚寒水饮导致的。这个,有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对治。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也同时可以解表。那么,人家病人主诉的,是鼻塞,十分痛苦,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药症对治。我用了细辛和白芷。

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这个药,是入少阴、太阴病位的药,辛温驱寒,利孔窍因虚寒水饮而不通。

白芷,辛苦温。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这个药,也是入太阴少阴病位的,去头面部风寒之邪。时方派喜欢用它治疗鼻塞头痛。

我们再看看与此病有关的相关条文方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4.“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因此,我们处方如下:桂枝40g,白术40g,白芍40g,生姜30g,生附子10g,云茯苓40g,炙甘草20g,细辛10g,白芷30g。4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在药量上做了调整,加大去虚寒水饮和降逆的力度。4付药,来信说,诸症痊愈,告诉他,再来二诊,进行根治,因为工作繁忙,当时拒绝了。至今没有来诊。(二)顽固口疮案

王某,女,46岁。

初诊:2009年11月2日。

病史简要:患口腔溃疡10余年,反复发作,百治不愈,妨碍饮食,痛苦万分。

刻诊:舌体及口腔数处溃疡,肿硬疼痛,影响咀嚼,惧怕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因而郁闷不舒,食欲不振。伴口苦口干,心烦,睡眠欠佳,心下胀闷不舒,噫气。多年便溏,痔疮,尿赤。舌尖深红,舌边齿痕,苔腻微黄,脉弦数,两关浮滑。

病重,但是病机和病证比较单一,大家分析吧。

王芳平:甘草泻心汤加枝子豉汤。

禤宝子:厥阴,甘草泻心汤加葛根芩连汤。

庞寿琼:阳明太阴属厥阴,甘草泻心汤加枝子豉汤。

王阳辉:同意甘草泻心汤加枝子豉汤。

张界锋:甘草泻心汤加橘枳姜汤。

李锋:甘草泻心汤加栀子豉汤。

朴玲玲:厥阴,甘草泻心汤加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甘草泻心汤加枝子豉汤。

吴海棠:少阳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栀子豉汤、小柴胡汤。

景方建:厥阴病。甘草泻心汤,栀子干姜汤。

高海荣:甘草泻心汤加葛根芩连汤、栀子豉汤。

杜圣昌:竹叶石膏汤加甘草泻心汤。

谢国贤:栀子豉汤加小柴胡汤。

梁晓光: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厚朴汤、生姜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太过了点。大家给的方还行,服后都会疗效显著的,因为主要的方证,甘草泻心汤证抓对了。没有用甘草泻心汤的,病机也抓对了,符合病机的方子,也是对证方,也会疗效明显。这个病人,十多年了,很痛苦。中医、西医看遍了,药吃了无数,就是不好,有的药吃了几天好转了,过几天又变回原型。凡是有点刺激性的食物,绝对不敢碰,吃了就会疮面剧烈疼痛。即使无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在咀嚼的时候产生疼痛,影响进食。病人说,简直就是痛不欲生。尤其是来诊时,舌头上有一个指甲大的疮面,肿硬疼痛。这个病,以口腔疮疡为主症,当时第一考虑的就是“狐惑病”。

我们看看《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关于狐惑病的一个方证表述:“狐惑之病,并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其毒蚀下部者,咽干。蚀于上部,(甘草)泻心汤主之。”“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其毒蚀下部者,咽干”,其毒,《千金》说是温毒之气。我不这样认为,单纯温毒可以按温病去治疗的,这个病不行,不能用温病去理解。这个所谓的毒,是寒热水饮瘀血错杂的,溃疡和肿痛总是喜欢发于百骸体表和孔窍。毒邪结于上焦,就要口腔咽喉出现疮疡,声音嘶哑;结于下焦,就会导致生殖器和肛门的溃疡肿痛。发于下焦,也可以见到一个现象,就是咽喉也干燥得难受。这是伤了津液的原因。要知道,这个邪气结于下焦,说明病情深入了,因此上焦也会有证候的,口干是普遍的,严重了也要溃疡的。

那么,病人口腔溃疡,同时,还有多年痔疮,这就符合了“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其毒蚀下部者,咽干”这一症候群的表述。“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嘎”,声嘎,是指病情很重了,伤了咽喉部位。没有“声嘎”,光是口腔溃疡的,不等于就不是狐惑病。读条文,不要僵化理解。如果认为,病人口腔溃疡,声音没变,不符合“声嘎”的要求,一定不是狐惑病,你这样理解就错了。

既然符合了狐惑病这一条文的表述,我们就初步选择了甘草泻心汤为主治方了。我们再来看看病人其他症状。“郁闷不舒,食欲不振。伴口苦口干,心烦,睡眠欠佳,心下胀闷不舒,噫气。多年便溏。”我们抓住她的“心下胀闷不舒,噫气,多年便溏”这几个典型症状来看,这是个痞证啊!那么,治疗痞证的方剂有多个,其中,甘草泻心汤就是一个,我们就先看看甘草泻心汤的方证条文。“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是不是很符合病人的伴随症状?既然甘草泻心汤能解决“心烦不得安”,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用栀子豉汤了吧?如果病人说,心烦失眠得厉害,那就要考虑配合栀子豉汤了,但是,病人这个症状不严重,是个伴随症状,因此,栀子豉汤可以不予考虑。还有,为什么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因为病人没有阳明里实,只是有里热而已。要是给攻痞泻下的话,则会导致“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的结果。

病人郁闷不舒是病情折磨的,方中的半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半夏降逆下气,把心下的阻滞散开了,胸中的郁闷之气,自然就通下去了。“尿赤,舌尖深红,舌边齿痕,苔腻微黄,脉弦数,两关浮滑。”这一系列表现,是阳明里热很重,而夹带太阴水饮。两关浮滑,是典型的痞证脉。今后大家要记住,只要见到关部的脉浮滑如豆,无论是双侧还是单侧,都会有痞证的表现,你们可以去临床验证,看看我说的是否准确。这个病人的长期便溏,也是属于阳明热偏重,夹有太阴水饮的协热利。因此,辨证上看,我们认为,这是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五证病机上,则是痞证为主,水热互结。

痞证,我们讲过,“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治宜辛苦,诸泻心类则之。是本寒热也。”上面的热下不去,下面的寒饮升化不上来。厥阴和少阳,多管辖孔窍的。因此,上焦的孔窍和下焦的孔窍,都要出现异常,一旦水热互结而生浊毒,则会发生疮疡。包括一些上下孔窍的湿疹等,多数都是这个病机。有很多多年的顽固性阴囊湿疹病人,病机符合了,用了甘草泻心汤,就短期内得到了根治。为什么这个甘草泻心汤能够治疗疮疡?黄连和黄芩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两味药,不但可以治疗协热利,还能去湿浊之毒和阴阳疮疡。

黄芩,苦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恶疮疽蚀,火疡”。

黄连,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主热气、眦伤、妇人阴中肿痛”。

眦伤,代表的是上焦孔窍的疮疡损伤。妇人阴中肿痛,代表下焦的孔窍疮疡肿痛。要引申理解,不要僵化认识。这才叫严谨的逻辑推理。美国的一些中医爱好者说,“不需要懂什么(医学)学术,基本的逻辑判断即可”,这个论断就是十足的谬论,要不得!会毒害了中医,中医是抽象医学,更加儿戏不得,“想当然”的理念,不是中医人的职业素质,那样做,就是肆意的草菅人命。

疮疡啊,首先要有痰饮血瘀结聚,然后被卫气包围,欲行祛除,因而化为疮疡。书中叫做“卫气稽留”。这也符合寒热错杂结聚的“痞证”病机。而方子里面的半夏、干姜,则是温化寒饮、破散结聚的。你不是寒饮结聚,卫气稽留包裹而化热,酿成疮疡吗?那么,我半夏、干姜去温化破散这个寒饮结聚,黄连、黄芩,去清热化湿毒,这不就解决了吗?同时,痞结消除,恢复上下的阴阳气机升降,诸症必然会消除的。疮疡日久,要伤及津液,炙甘草、大枣,都是护胃气、养津液的。

因此,我们直接选用了甘草泻心汤,药量作了调整,在原定方的基础上,把黄连的量加大1倍,也就是甘草泻心汤的药量加减变方。加大黄连的意思,就是病人以阳明热偏重,另外,黄连去湿浊毒邪的作用很大。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大量黄连,绝不会造成什么伤及阳气的结果,只有没有临床经验的人,才会这样说的!乃至于一味黄连,不敢超过10g的用量,使诸多的大病顽症,无法取得满意疗效。

处方如下:炙甘草60g,黄芩45g,干姜45g,半夏60g,黄连30g,人参30g,大枣12个。4付,水煎服。

二诊:2009年11月8日。

刻诊:病人欣喜万分,自述10余年来的痛苦,服药后,畅然若失,除舌体尚有一处轻度未愈合的溃疡外,其余均已痊愈,饮食恢复正常,因近日多食辛辣,胃部不适,大便已基本成形。要求继续服药巩固。

嘱注意节食,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原方继服4付。

其后告知,诸症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10年顽疾,8付药痊愈。这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感谢仲圣先师!(三)口眼斜案

齐某,女,27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6日。

主诉: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斜3天。

刻诊: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斜,项背僵硬,胃冷痛,多汗。寒热往来,四肢凉,舌麻,口干口渴,不欲饮,舌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薄白。左脉浮涩,右脉沉缓。

这个病人,有面部中风病史,隔3年复发,第二次来诊所就诊。第一次,就是单纯的针灸,十多天就痊愈了。这次有个诱因,她和丈夫玩闹,不小心被一拳打到脸上了,当时没怎么样,第二天早晨起来,嘴就歪了,眼睛也合不上了。这次来诊,说是惧怕针刺,要求服药。从症状上来看,是个中风病,六纲上,我们分析一下。

项背僵硬,多汗,这个要考虑葛根汤证。寒热往来,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冷痛,这是有了厥阴虚寒水饮不化。寒热往来这个问题,临床要注意一个辨证窍门。要是没有其他症状证明是少阳的,就要往厥阴上面考虑。从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冷痛的角度分析,该是考虑太阴虚寒水饮问题。项背僵硬、多汗呢,可以考虑是太阳中风问题,同时,少阴也会有这个现象。少阴中风,也会项背僵硬而汗出的。更何况,四肢凉,也是一个支持少阴的症状。病人呢,除了寒热往来外,没有其他症状证明这个热是从具体哪纲来的。症状一派虚寒为明显,唯独有个寒热往来,说明她夹杂有一些热的。而这种复杂情况的出现,虚寒水饮夹有热,没有少阳其他症状来证明是少阳病的,那就只有是厥阴病才会有这个现象。

厥阴病我们以前讲过,虚寒水饮为主,夹有阳明热,证候纷繁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