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美利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6:01:19

点击下载

作者:自由君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行美利坚

平行美利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平行美利坚作者:自由君排版:HMM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07550306本书由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互相聆听 彼此学习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其“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体方面,也体现在这两个国家都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视角。

Howie通过他的图书和节目,与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真实美国。他细心聆听,以一种理解、欣赏的眼光看待日常美国人的故事。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一直认为,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政府服务、体育、学术和娱乐等各个方面的亲密互动,都可以将全世界拉得更近,也可以使我们生活的社区更加强大、家庭更加美好。我们不妨以Howie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像身处于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互相聆听、彼此学习。

在与Howie的接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相信通过这本书,大家一样也会受益匪浅。

让我们在相互倾听中彼此学习,加深了解。美国职业橄榄球名人堂主席 大卫·贝克二〇一八年十月于美国俄亥俄州职业橄榄球名人堂Listen and Learn

The two greatest Super Powers in the world, China and America, are more than super economies. They are a collection of people who each have their own special and unique stories and perspectives. In his book, Howie shares “the America I see”. He takes the time to listen,to learn, to understand and to appreciate the story of important and every day Americans. If we all saw the world the way he does it would be a much better place.

Whether it’s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arts, the government, sports, academics or entertainment, the exchange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can make the world closer,or communities stronger and our families better. Howie sees the world the way we should all see it, as one big happy family listening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ve learned a lot from listening to Howie and you will too. And we can also learn a lot from listening to each other.David Baker PRO Football Hall of Fame President 2018.10身临其境 了解美国

首先祝贺自由君的新书《平行美利坚》的出版。

自由君是喜马拉雅的第一批主播,早在2014年初就开创了《随口说美国》这个栏目。如今4年多过去了,自由君的《随口说美国》已经成为喜马拉雅平台非常火的讲述美国的节目,平台点击量达3000多万次。

在《随口说美国》中,自由君将其在美生活、创业,以及孩子成长和教育等亲身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和大家分享,非常具有实操性,非常接地气。

我们曾经开玩笑说,他独特的视野与分享风格,开创了一种音频节目的风格,也影响了随后的一批说海外的主播。我也曾经在举一些“内容为王”的例子时,提到自由君的案例,自由君用他那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非常丰富的、能够身临其境了解美国的窗。

非常感谢这么多的朋友、听友喜欢这个节目,喜欢喜马拉雅!

最后预祝自由君的新书大卖!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 余建军平行美利坚

写这篇序时,我正在美国的波士顿。这趟暑假旅程,我和叶子带着两个女儿Yuna和Lynn游走了美东的几个城市:华盛顿DC、费城、波士顿、纽约。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美东最好的季节。

很明显,美东的城市与美西的城市大不相同。从气候来说,我这次走过的这些美东城市,一年中会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是雪天,波士顿一年中有7个月是被大雪笼罩的,而美西的那些城市情况就完全不同。除了西雅图冬季会下雨之外,旧金山、洛杉矶整个冬季都是暖阳高照。如果在冬季,从美国卫星地图上看,也许会看到清晰的两条平行线,东海岸是白色的雪,西海岸是金色的阳光。

其实美东与美西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别,东海岸的纽约与西海岸的洛杉矶代表着美国东西海岸两种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始终处于互相“鄙视”中,西海岸的人觉得东海岸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而东海岸的人又觉得西海岸没有人文环境。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也像是两条平行线,相互看得见,又很难有交集。

美国就是这样,东西海岸已经大不相同了,但其与美国内陆特纯正的西部文化又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每个城市去比较,差异都很大,以东海岸为例,纽约是全球金融中心,而相隔几小时车程的费城、华盛顿DC又是历史文化中心,波士顿则是全球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在波士顿,耶鲁大学也离这里不远)所在地。而西海岸中,即使同在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的两个城市——旧金山与洛杉矶,风格也各自不同,旧金山的硅谷是全球IT的中心,而洛杉矶的好莱坞则是全球影视娱乐的中心。

我在美国这几年,穿行了无数城市,即使跑到远离美国本土的夏威夷或者阿拉斯加,当问到当地人最喜爱美国的哪个城市时,他们竟然也无一例外地会说,自己目前所在的城市是最好的。

每种风格的生活其实都像一条平行线,作为旅行者,我们的兴趣常常能够在各种风格的城市和生活之间切换,就像是在一条条的平行线之间穿行。

有些人喜欢一辈子过一种生活,而有些人则喜欢去体验不同种生活。

2018年初我回到中国,与以往一样,很多朋友跟我问起美国的生活,我也依旧不厌其烦地细细解释。有些话题其实并不是光从表象上就能够讲清楚的,这些表象的基础,甚至基础的基础其实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所以有时说起来比较费力。特别是聊到美国的持枪、医疗、种族歧视等问题,甚至是一些生活细节,比如美国女性产后月子内可以喝冷水的问题,解释起来就相当费力,因为这些问题其实触及表象层下的认识基础,人文的、体制的、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了大家理解的不同。

朋友们是熟悉我的,他们知道我很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哈美一族。不过我解释的过程中,虽然他们内心是认可我的,也努力地听清楚了我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知道,很多东西他们还是没法明白的,点头也不代表同意。只能代表我让他们看见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存在。

而美国的朋友对于中国的了解也是不全面的,我所谓的“美国的朋友”除了老美、ABC(出生在美国的华人)之外,也包括移民到美国十多年的老移民们。

中国40年的飞速发展,除了美国中部的闭塞州之外,东西海岸大部分的美国人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只是知道个大概。而中国近10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飞速发展,有些其实已经突破了老美们的想象力了。

记得我们刚到美国时,新朋友问我最多的一些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这么有钱”“这些钱都是怎么赚的”。聊到后面,我就意识到海外的朋友对于中国的误解有多深了。

我的一位听友,也是国内的一位企业家,一次来美国的洛杉矶找我喝咖啡,和他一起过来的还有他的哥哥。他的哥哥是一个出来20多年的老移民,在洛杉矶辛苦打拼,目前拥有一家规模不小的物流仓储公司。哥哥赤手空拳在异乡拼搏,现在事业有成,自己也非常引以为傲。而弟弟呢?其实也是用了这2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赤手空拳一路打拼,事业一点也不逊色。但言谈举止之间,哥哥似乎对弟弟的事业存在“歧视”,他完全不了解弟弟在中国是如何打拼的,也不了解中国近20年是如何发展的,更加不了解中国大量的民营企业靠着纯粹的市场经济是如何“熬”出来的。

因为我常年在中国做实业,也做投资,所以弟弟说到他的行业以及运作时,三言两语我就明白了,但是哥哥似乎就是无法了解,觉得自己才是拼搏出来的,而弟弟似乎是靠着投机取巧发展起来的。其实我是明白的,弟弟的事业也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拼出来的,甚至比哥哥更加努力。亲兄弟之间尚且如此不了解,更何况普通民众之间呢?

因为《随口说美国》这个节目,我认识了大量的朋友,他们有些是游走在中美之间的,但也有很多单纯是在国内发展的,几乎每一位都是“创一代”,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奋斗发展。看到他们,我就非常肯定我的一个观点:在中国的大发展中,在好几波的大浪潮中,只要你努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总会抓住至少一次机遇的。

而这40年来中国的大发展,也因为发展得太快,其间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像环境问题、食品问题、教育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因此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模式让海外刮目相看的同时,对这些没有时间去解决的问题,释放的风险,也的确存在诸多质疑。

无论是中国看美国,还是美国看中国,我觉得有些方面的确存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的,即“外人看得更加清楚”。但更多的是基于体制的问题,发展状况的问题,了解程度的问题,外人的评价其实也并不周全。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需要太多的互相了解。有人把这其中的关系说成是墙内墙外,我觉得很贴切。国内的人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墙内的180度视角,而在美国的人也更多地看到了美国墙外的180度视角。华人也是如此,已经融入美国的人,渐渐看不懂中国了,而没在美国长期生活过的人,又无法深度了解现在的美国。

中美之间,也类似两条平行线。虽然从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经济总量上看,是很相像的两个国家,但目前则更像两条独立向前的平行线,目标一致但却很难相交。只有不断穿梭其中的人们,才能看清这一点。

不过两条线是否相交,其实并不重要,清楚地互相看见对方,才更重要。自由君二〇一八年夏于波士顿PART1争议在美国1.千差万别的美国

偶尔和朋友聊起在美国的见闻,他会有这样的疑惑:怎么和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美国不一样呢?这没毛病,因为每个人感受到的美国是不一样的,一万个美国人心中有一万种对美国的感知。

生活在东西海岸的美国人,比生活在中西部的美国人能够更多地接触各色人种和新移民,所以有人说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正在把传统意义上的老美挤到中西部去,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同样,东西海岸的差别也是巨大的,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临近圣诞节,洛杉矶中午的大街上仍然是穿着短袖来来往往的人群,即使因为早晚有些温差,需要带上一件薄薄的夹克,但中午时还是只穿短袖。而此时,东海岸纽约的朋友们早已穿上羽绒服,戴上厚厚的毛线帽,与圣诞树匹配的标准画面还有厚厚的白雪。同样是在西海岸,北部的西雅图和南部的洛杉矶也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西雅图号称“雨城”,整个冬季都是阴雨连绵,全年平均降雨的天数能达到152天。而洛杉矶的冬季和其他季节几乎一样,四季如秋,依旧天天大太阳,依旧见不到雨水,所以洛杉矶的秋冬也是山火易发季节,而在西雅图则完全不用担心野火的问题。

同样在洛杉矶,东西南北不同的社区又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景象。西区是繁华的都市区,机场、洛杉矶市区、贝弗利、好莱坞等都集中在西部,有旅行者心中的66号路的终点——圣莫尼卡海滩,也有烧脑影迷心中那梦幻的穆赫兰道;东区是安静生活区,越是往东越发呈现出一派田园景象,甚至空气中都弥散着牛粪的味道;南区是富裕的海景区,这里不仅有这些年房价上涨最快的纽波特海滩(Newport Beach)、亨廷顿海滩(Huntington Beach)、长滩(Long Beach)等各类海滩私人豪宅,而且也是著名的南加州科技创业集中地“硅滩”。

洛杉矶的北部,是我们冬季的滑雪圣地,大熊湖(Big Bear Lake)、剑头湖(Lake Arrowhead)都是驱车一两小时可以到达的地方,因为有了北部的雪区,所以才使洛杉矶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无论什么布景都可以在洛杉矶周边两小时车程的地方找到。繁华的都市、浪漫的海景、安静的田园风光、大雪皑皑的山色、一望无垠的荒漠(西北就是拉斯维加斯,沙漠中著名的赌城),应有尽有。

即使将目光缩小到某个社区,社区中的各个小生活区也都各不相同,以洛杉矶的闹市区为例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洛杉矶的市区不仅仅有以各种民族或是国家划分的区域,诸如 “小东京” “唐人街”“韩国城”等,也有极其富裕的富豪区和各色在街边搭帐篷的流浪者区域,我们常常说到晚上千万别去洛杉矶的市区逛街,你会看到极端混乱和荒废的“鬼城”,那是指市区的某几个流浪者聚集区。不仅闹市区如此,随便拉几个街区都能呈现这样的差别,以华人集中的老生活区圣盖博(San Gabriel)为例,往北5—10分钟车程就是著名的加州第一学区圣马力诺(San Marino,《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的富人区)以及号称“华人的贝弗利”的阿凯迪亚(Arcadia),但圣盖博的山谷大道(Valley Blvd)上也有早年号称华人的保姆站的夏威夷超市,那是早年辛勤的华人第一代登陆洛杉矶的第一站,因为这里有着各种适合刚来美国的华人的劳务工作机会。洛杉矶北部的雪景

为什么说一万个美国人心中有一万种对美国的感知?因为每个家庭生活的城市、社区不同,每个在美国生活工作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人群不同,让每个人都对这个国家、这个州,甚至这个城市和社区产生不同的感受。洛杉矶南部的海岸

感受的不同,当然是和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短和活动范围有关。如果只是短暂在美国旅行或者参加商务活动,那么对美国的感受就像是盲人摸象了,仅仅呈现了对接触的部分美国的感知,而对于长期生活在美国的移民、甚至是二代移民,其感受其实也和他的活动范围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老美生活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小镇,半生都没离开过,那么他们也等于是盲人摸象。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还是有差别的。

美国社会和很多大国一样,是很复杂的,不同性格的人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又是极端不同的,正如《西部世界》中女主角感悟的:“有人看到这个世界的丑陋,而我选择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如果只是简单地看美国,也很容易陷入某一个点中,难免会以偏概全。比如由美国的枪击案问题引发的对于美国极不安全的认定,就和看到洛杉矶市区的流浪者区就推断整个洛杉矶就像贫民窟是一样的。同样,如果有人仅仅以宣传中看到的美国给予穷人的福利制度来推测美国有着类似欧洲的高福利,也是不正确的。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全民福利是最差的,因为美国的福利是劫富济贫的,也就是说一切福利是只给到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而对于低收入者的评定,也有着一整套非常严格而且相互影响、制约的机制。

对于美国的感知,如果放在全球范围来评价,又与评价者所在的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环境、收入水平、生活状态有关。如果是上海人第一眼看到洛杉矶,可能会给出一个评价:洛杉矶就是一个大农村。但如果你带他走进洛杉矶的山姆会员店(Sam’s Club)或者好市多(Costco)这两个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了解完美国的物价水平后,这个印象就会有所改观。如果再让他带上孩子,以加州居民的身份购买年票进入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全美最早的迪士尼乐园),看完晚上9点半的烟火表演后,他对洛杉矶的感观也许会截然不同。

我常常说无数个主观才能构成客观,把无数个人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美国拼接起来,也许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美国。2.大选结果其实不意外

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结果出来的那天,从下午到晚上我一直在家。晚上的结局,出现剧情翻转,所以我一直深刻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那天之前的一段时间,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始终是全球的新闻热点,虽然美国人在社会交往中有不问政治倾向的习俗,但这一届的总统选举好戏不断,所以朋友们在茶余饭后,根本不能克制地开始各种吐槽。

当时为了做一期关于美国大选的节目,我特意收集了身边有投票权的朋友的投票倾向,结果是7∶3,特朗普胜出。当然这种小规模的调查根本不足以证明什么,甚至与加州华人的统计数据都大相径庭,因为最后加州的华人选票,投给希拉里的其实是占到了65%,只有29%投给了特朗普。所以我当时始终觉得,虽然过程看起来势均力敌、精彩纷呈,但是结果应该还是希拉里胜出。2016年美国大选时,杂志封面上的特朗普“主流社会”的预测,应该和我没太多差别,为什么用“主流社会”这个词呢?因为当时美国99%的主流媒体都是倾向于希拉里的,那些读书看报的知识分子阶层虽然也反感希拉里的虚伪,但是他们绝不能允许特朗普这种哗众取宠的疯子成为美国总统,那样会让这些社会精英怀疑自己是否还是美国人。事实也是如此,特朗普当选之后,很多美国人出国自我介绍时都常常自我嘲解道:“是的,我就是来自那个把特朗普选为总统的国家。”

当时在竞选经费上,希拉里是特朗普的两倍,而各种民调也一直都显示希拉里大幅领先,所以一直到大选当天的晚上最后的翻盘,三个重要的摇摆州——俄亥俄州、佛罗里达州(简称“佛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变成红色时,大家始终不敢相信最后会是由特朗普来担任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那个办公室有核导弹按钮的“全球领袖”。

因为我之前收集了一些倾向于特朗普当选总统的朋友的观点,所以心里能够明白这个结果的合理性。而现在再回头看,就更加清楚了,为什么会是特朗普。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觉得特朗普当选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也有很多研究机构依据这个经典案例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写了很多的研究课题,诸如希拉里的支持者觉得胜券在握,大量选民没去投票等。甚至在特朗普当选后的一周时间,各地都爆发了反对特朗普的大游行。当然有些人认为就选票而言,特朗普是“少数票总统”(希拉里在普选票数上比特朗普大约多了200万张),但是后来无论从选举人票看(特朗普306票,美国各州共有538张选举人票),还是从共和党在参众两院完胜民主党看,这都是美国共和党自1929年以来首次赢得总统宝座外加参众两院的政坛格局的双赢,可以说特朗普并不是险胜,而是大胜希拉里。

很多人说特朗普是靠底层平民取得的胜利,其实不太准确,社会最底层的那些领社会福利者与支持非法移民者的票实际上是给希拉里的。而社会精英阶层,这些年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空前红利的跨国企业老板和演艺界、体育界、媒体界台前幕后的获益者们,也是支持希拉里的。那么投给特朗普的票来自哪里呢?其实恰恰就是来自美国普通的中产阶级。

而我身边的朋友,恰恰大都来自这些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所以才有了我之前收集到的7∶3的比例。

从两党轮流执政的摇摆习惯看,奥巴马执政八年的失误和毫无建树,让身为民主党代表的希拉里背了不少黑锅,而且希拉里本身还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务卿,自身也有很多失误。所以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选择了特朗普,而是不再希望让民主党执政了,当然这里面也有痛恨希拉里本人的票,一律投给了特朗普。

民主党和奥巴马留给希拉里的“黑锅”,如果只从美国国内看,主要集中在奥巴马健保和那些过头的“政治正确”的政策和提案上。

奥巴马健保政策普遍引发中产阶级的不满,不属于健保补贴范围的家庭,医疗保险的费用大大增加。这个“锅”作为民主党的“业绩”,直接背到了希拉里的身上。民主党那些做得过头的“政治正确”,如一旦白人与黑人发生冲突,一律偏向黑人,如支持同性恋,甚至提议公立学校“男女同厕”,你认为自己是女生就可以上女卫生间,也让民众感到厌烦。

不过现在从这些摇摆盘的选票来看,都只是成就特朗普的其中一部分。特朗普一直有自己明确的执政理念,也正是这些明确的、让所有人都听得懂的施政纲领,让他始终拥有自己的“铁盘”。哪怕在整个竞选的过程中,他出了多少“丑闻”,都不会影响他的这部分选票。记得在选战后期,希拉里阵营以歧视妇女等特朗普早年的“丑闻”来大力攻击他,一个评论员就说道,即使现在再出现比那些更大的丑闻,其实也不会撼动特朗普的铁盘了,该选他的人还是会选他,因为这些人赞同的是他的施政纲领,而不是对这个人的个人观感。

特朗普从开始竞选起,他的口号始终没有改变过,明确的“减税计划”赢得了不少浅蓝乃至深蓝的工商业主以及中产阶级家庭的支持,这个施政纲领现在已经变成了“特朗普税改”,算是说到做到了。“反对非法移民”固然会遭到非法移民及其家属的强烈反对,但是也赢得了大多数普通民众和合法移民的坚定支持,甚至赢得了希望治安得到好转的市民的支持(特朗普在竞选中不断强调非法移民的刑事犯罪问题)。

明确打击犯罪,支持白人警察,这个态度特朗普一直很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其他人来说并不容易。选战之前,整个种族氛围是极为敏感的,因为持续出现白人警察对于黑人疑犯执法过当的事件,民主党执政期间因为奥巴马和希拉里始终站在黑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造成了部分地区黑人势力抬头,使得一旦遇到黑人涉嫌违法,便一律攻击白人警察,这种状况其实已经严重到会影响整个社区治安。

我看过那段时间的新闻以及后来的纪录片,当时特朗普的态度比希拉里明确,他把该类案件明确归属为治安事件,明确维护执法者的权威,打击犯罪,甚至在公开场合对警察队伍说:“当你抓到罪犯,把他们送上车子时,你们可以不用手挡着车门上沿(这是一种民间的礼貌),你们可以把手放下来,因为他们是罪犯,他们刚刚犯下了各种罪行。”这种话绝对属于“政治不正确”,但是这种明确的态度,让警察队伍能够摆脱执法过程中那种纠结的心态。相比而言,希拉里那种故作关心底层人民的言论,反而把简单的刑事犯罪变成复杂的种族问题,从而失去了包括警察队伍在内的职能部门的信任。“制造业回归美国”这个口号我一度不能理解,因为这种思想其实是与全球化的大背景相对立的,这也是大部分跨国公司反对特朗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来提这样一个感觉保守的、树立自由贸易壁垒的执政理念呢?很简单,为了选票。这部分的选票还非常坚定地形成了特朗普的铁盘。

美国电视台有个纪录片《弗林特小镇》(Flint Town),真实地记录了弗林特这个不小的镇子(人口约10万),这个密歇根州的第七大城市,这个美国通用汽车的发源地的发展现状。随着制造业在美国的外移,家庭年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美元,下降到今天的2万多美元,大部分人口收入水平处于联邦贫困线以下,当税收下降、公共支出捉襟见肘时,犯罪率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城市都处在恶性循环之中。而一起因为经费不足而切换水源导致的大面积自来水中毒事件,才让这个城市引来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纪录片以一个警察局作为跟拍视角,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城市的现状,由于制造业外移,大量人口失业,税收下降,正常的治安开支都难以维系。纪录片中弗林特的警察局居然靠出售收缴的犯罪枪支来购买用于巡逻的警车,而就在本次美国大选的同时,这个城市举行了千分之一税的公投,如果不能通过,整个警局就要立刻裁减10多位警员。

通过美国五大湖地区一个城市的视角,其实可以看得到整个美国的制造业地区的共同窘况。对于身处西海岸的我们,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城市的真实状况,根本就不能理解制造业外移对当地以及整个美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所以对于这些地区的选民来说,没有什么比提出“制造业回归”更重要的了。“制造业回归”意味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以摆脱失业领救济金的状态,意味着整个城市能够重新往好的方向发展,生存的动力胜过一切。

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美国存在的真实问题。美国的总统大选,其实就是社会各个层面问题的一种反映,每一张选票都是人民真实意愿的表达。没有人会不在意这个社会未来4年乃至8年的走向,所以特朗普的最后当选,说到底还是美国人民的选择。

特朗普政府目前在推行的反对非法移民、降低税收、制造业回归,甚至退出几个国际协定,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气候协定,这些看上去是抛弃全球化大趋势而返回头去构筑贸易壁垒的保守做法,其实都是有着深刻的国内民意支持的。3.我们可能误判了美国

一个朋友从中国来美国洛杉矶玩,周末午后,在我家喝下午茶,聊起了一些关于美国的事情,也许是受各类报道与评论的影响,感觉他对美国存在不少误区,其中就有对特朗普的各种误判。这位朋友在国内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所以我相信国内相当一部分高阶人士对于美国的现状也是存在误判的,这些误判可能会渗透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至少在舆论上会有影响,所以当时我跟他很认真地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的朋友是这样挑开这个话题的,他说:“想当年奥巴马当选时,亚裔、西裔、非裔等激动得相互拥抱,大家都感觉种族大团结的局面来临了,可惜现在特朗普上台后,对内种族裂痕加大,对外反对移民与全球化贸易,短短几年时间,形势转变至此,感觉很遗憾。”

短短几句话,拆开看句句正确,合在一起则构筑了两大误区:第一,对于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政绩看法是完全颠倒了;第二,他认为目前的局面是由特朗普个人造成的。

中国国内抱持这两种误区的人,估计不在少数。所以我想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先说种族问题。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前,其实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一直都存在,种族问题是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国民权运动之前的。而在奥巴马当选之前,受制造业空心化影响,“铁锈地带”不断蔓延,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渴望改变现状,所以才选出了奥巴马这个完全没有官僚背景的新人来担任总统。

说到种族问题,奥巴马被选举出来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民也希望有一位有色人种的总统,能够更好地解决当时存在的种族问题。当时很多具体的种族事件,其实本质就是纯粹的刑事案件,归根到底是经济恶化,部分地区中长期失业的非裔美国人出去抢劫,后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入室抢劫等刑事案件。当地警察介入时,反而被那些犯罪嫌疑人以种族话题为由转移舆论点,从而希望达到逃脱制裁的目的,当然也有其他的事件。总之,但凡事件双方出现白人和黑人时,种族主义的大旗就很容易被打出来。

这个传统其实一直都在,大家记得辛普森杀妻案吗?一个证据确凿的案子,最后被判无罪释放,辛普森的律师“梦之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就是抬起种族主义的大旗,找出证据证明了当时查出手套、血迹等证据的白人警察带有强烈的种族迫害前科,并且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给那位白人警察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将不利于辛普森的证据全部推翻。

这个世纪大案被拍成多部纪录片,几乎全部当事人(检察官、律师、证人、陪审团成员)后来都出书写了当时的情况。应该说当时的大陪审团成员(因为担心种族歧视,从而造成陪审团成员中有色人种占到多数),事后也都反应过来承认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就当时的舆论来说,辛普森团队就是利用了“种族歧视”这一舆论漩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辛普森本人其实不认为自己是属于有色人种的。

基于这些矛盾和原因,奥巴马当政时是完全可以带领大家形成种族和解的局面的,因为有些话白人是不能说的,只有有色人种自己可以说。就像很多非裔脱口秀主持人可以自我取笑非裔美国人,没人会有意见,但是同样的话一旦出自白人主持人之口,百分之百会被逼到辞职谢罪的地步。

很可惜的是,奥巴马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还在一些黑人参与的具体的刑事案件中,站在黑人一边批评白人警察,那些言论实际上纵容了地方的刑事犯罪,也更深地拉大了种族裂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种族裂痕”,不是特朗普造就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甚至在奥巴马时期因为处理不当,加深了这种裂痕。

这次特朗普能够在选举中获胜,也恰恰是因为经过奥巴马执政的八年,人民寄予希望的“种族和解”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从而白人开始了“自保”的行动,至少不能受制于“种族问题”,任由治安不断恶化,进而进入一种说不清楚的“无秩序状态”。当然,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知道不可能指望特朗普来愈合这些种族裂痕,只希望他能够把复杂的“种族问题”的案件还原回刑事案件本身。而特朗普目前的行为也只是兑现了他在竞选时给到这一部分选民的承诺。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大多数国人会从国内自上而下的社会体系去理解美国的社会,认为是特朗普个人造成了目前的对内对外政策。事实是,美国社会始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这个国家要往什么方向去,大方向是在总统竞选的时候人民做出的选择。

大家应该回忆一下当初特朗普与希拉里的选战,两个人在众多的治国理念上是完全相反的,希拉里提倡征税扩大福利,特朗普提倡减税控制福利;希拉里支持奥巴马健保,特朗普反对奥巴马健保;希拉里支持现有的全球化贸易体系,而特朗普则反对现有国际贸易体系,强调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希拉里宽容非法移民,而特朗普说要遣返有罪的非法移民,等等。

大选之时,这些治国理念上的分歧,是完全摊开在人民面前的。人民在选总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选择今后四年美国要往何处去。在史上最没有底线的总统选战的互相攻击下,两位候选人其实都已经没有什么人格魅力而言了,那么人民最后选择了“疯子”特朗普,其实是选择了他的“减税计划” “废除奥巴马健保”“制造业回归美国” “反对非法移民”等一个个具体的治国政策。而从特朗普执政的这段时间看,他也是少有的能够最大程度兑现竞选承诺的总统。

所以当大家指责特朗普个人时,指责他对待非法移民的苛刻态度时,指责他挑起中美贸易战时,指责他的“种族歧视”时,最好返回头看看他当时的竞选纲领。他目前所做的全部,早已经在竞选的时候说清楚了,目前只是在实施这些计划而已。而这一个个具体的政策,归根到底还是美国人民的选择。

所以这两个误区,对前者只需理清一下客观事实,奥巴马的锅不该由特朗普背。而后者更为重要,大家在抨击特朗普这个总统的政策的时候,有必要弄明白,你抨击的其实是大多数的美国人民的选择。特朗普,这个“疯老头”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4.美国人民为何特爱肯尼迪

肯尼迪是被印上美国钱币的总统之一,除了开国元勋以及早期的先贤外,目前在美国广泛流通的货币中,唯一被我们经常“使用”的,恐怕就是这个印有肯尼迪侧身头像的50美分硬币了。当然在所有的硬币中,面额在50美分之上的,也曾经发行过近代的另外一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1美元硬币(1971—1979年发行),那是一种块头比50美分还大的硬币,但是由于市场不接受(应该是因为块头太大,后期发行了块头比50美分更小的金质硬币,市场也不接受),这个硬币目前在市场上几乎没有流通了。1964年生产的印有肯尼迪头像的50美分硬币

当然“肯尼迪”目前在50美分市场上也不像25美分硬币那样每个人兜里都有,但偶尔还是可以在流通中收到这种硬币。关键是这种硬币在市场上偏少的缘由,竟然不是市场不接受,而是因为太受欢迎了,以至于铸造一批就被收藏家收藏一批,再铸造一批,市场上很快又没了。

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1964年1月这枚硬币开始生产,1964年3月第一批硬币投入市场后,犹如石沉大海,后来陆续加印了好几批,但是市场上就是毫无踪迹。铸币厂一度认为是这枚硬币的含银量高,所以人民愿意收藏。于是从1965年开始,铸币厂便把这种硬币的含银量从90%大幅降至40%。然而在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市场上依然发现不了这种50美分的硬币。从1971年开始,普通流通的“肯尼迪”50美分硬币中就不再包含任何白银了。但时至今日,这枚硬币在市场上真正的流通量还是极为有限的。

这个50美分硬币的例子,应该足以说明肯尼迪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了。

2018年的暑期之旅,我们陪孩子走过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简称“得州”),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和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都设有纪念肯尼迪的机构。位于奥兰多的是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达拉斯的是肯尼迪六层楼纪念馆(肯尼迪遇刺的地方)和肯尼迪广场。

肯尼迪全名是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1960年他参与总统大选时,年仅43岁,属于靠大选登上总统宝座的最年轻的一位总统。非常可惜的是,从1961年1月20日到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作为第35届美国总统的任期是很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任期内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建立、美苏太空竞赛、越南战争、美国民权运动等一系列事件。而肯尼迪遇刺这个与肯尼迪相关的最后的事件,可能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至今无法还原的谜案。

也许是巧合吧,我们2018年夏季的两趟旅行,去过的四个地方都与肯尼迪相关。

第一站是在亚特兰大,去了“民权与人权中心”,又称“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可能很多国人了解过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表现,认为这个事件是肯尼迪在人民中深受爱戴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肯尼迪在美国民权运动中的立场和观点,才是美国大众喜爱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后来看过美国电视台拍摄的关于肯尼迪的纪录片,片子中留给古巴导弹危机的篇幅,远远少于肯尼迪在民权运动中的。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民权运动对于美国的深刻改变,其影响也显然高于当时突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当然,肯尼迪总统的立场和作为,诸如反对种族歧视、给予黑人更多公平权利,主要是通过他力排众议提拔的司法部部长——罗伯特·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亲弟弟,1968年也被刺杀身亡)来实现的。奥兰多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达拉斯市肯尼迪遇刺地点

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位于奥兰多附近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重要的发射中心,它以“肯尼迪”的名字命名,不仅仅是因为它建成时恰逢肯尼迪遇刺,以此来纪念他,更是因为这个航天中心最重要的责任——把人类送上月球这个伟大的计划是肯尼迪提出来的。这个计划提出是因为有着“美苏争霸”的背景,但是“把人类送上月球”这件事本身就是极其振奋人心的。

时隔50多年当我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游览时,听到肯尼迪当初的演讲:“我们要去月球,我们要去月球,我们要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这时候,我想这真的是人类的一大步,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民,站在那个地方听到肯尼迪的演讲,相信即使时隔半个世纪依然会被当时的情景鼓舞到、震撼到。肯尼迪当时许下的诺言 “要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人类登上月球”,也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得以实现,“阿波罗11号”就是在这个以“肯尼迪”命名的航天中心发射成功的。

这次去的与肯尼迪有关的第三个地方,是位于佛州迈阿密的基韦斯特(Key West),这个位于美国最南端、距离古巴只有90英里的美国本土,在1962年见证了古巴导弹危机。关于这个故事,肯尼迪作为该危机胜利方的领导人,其沉着冷静、敢于决断的风采被世人长久传唱。

美国民众喜爱的那个能够在巨大压力下获得胜利的肯尼迪,其实不仅仅有着敢于冒险对抗的一面,实际上,在危机爆发的一整段时间内,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秘书始终是保持畅通的联系的,这才是成功避免古巴危机最终升级为全球核大战的关键所在。

这趟旅行中我到过的最后一个与肯尼迪有关的地方,也是肯尼迪生前到过的最后一个地方——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中心的“六层楼博物馆”。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纪念肯尼迪的重要的纪念馆。1963年的11月22日,就是在这栋大楼的第六层楼,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仓库员工,用3颗子弹结束了正在楼下乘车路过的年轻总统的生命。肯尼迪的亲民形象

关于这次刺杀事件的整个案情,有很多匪夷所思之处。这位用狙击步枪把肯尼迪打爆头的仓库工人,在射击后居然继续在仓库上班,甚至与之后在仓库撰写当地报道的临时记者有过面对面的交流,直到下午才消失。被警察抓获后,仅隔一天,在电视现场直播下,他又被一个赌场老板枪杀,而这位赌场老板最后被调查组认定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一年后,赌场老板也蹊跷地死于癌症。

无数的谜团与蹊跷,让这个总统遇刺案件最后不了了之。这当然是全体美国人民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时隔50多年,各种阴谋论的故事被编写进肯尼迪的最后一场戏中。这位年轻、英俊、光芒万丈、生前深受美国人民喜爱的总统,最后离去时竟然如此悲壮。这又让美国人民怎能不纪念他!位于达拉斯的肯尼迪纪念馆

虽然执政时间短,但是肯尼迪的很多行动和观点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支持民权运动、开展人类登月计划、与苏联强硬抗衡等都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历史。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诸如他反对越南战争(1963年就决心逐步从越南撤军),肯尼迪去世后,美国在他的副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的领导下,深深地陷入了差点让美国崩溃的十二年越南战争。

我想在后来美国深陷越战的岁月中,人民应该会更加怀念这位曾经的年轻总统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50美分硬币,一版再版,从银币变成不含银的硬币,在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还是在市场上难以见到的原因。

这次的“六层楼博物馆”之行,让我更深一步感受到了人们对肯尼迪的热情。购买门票时排起的长长队伍(这里提醒一句,如果有旅友要来“六层楼博物馆”参观,请提前在网上购买好达拉斯的City Pass,这样至少在买票时是不用排队的),购买完门票后在入场口,仍然需要继续排上半个小时才能进入,但长长的队伍,竟也没有阻挡人们的参观热情。一个刺杀总统的地方,一个仅仅陈列着肯尼迪照片和影像资料(实际上所有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的楼层,竟然每天都挤满了要排上一个小时队才能进入参观的人们。

参观“六层楼博物馆”的人们,究竟是想探究当年阴谋重重的刺杀案的真相,还是纯粹基于对这位总统的爱戴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吧。5.种族问题,跨越美国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

在亚特兰大的奥林匹亚公园旁,有一栋不大的两层楼建筑,门口写着“民权与人权中心”(CENTER FOR CIVIL AND HUMAN RIGHTS),又称“马丁·路德·金纪念馆”。亚特兰大最重要的景点也多集中于此,如全美最大的水族馆“佐治亚水族馆”、可口可乐总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部等。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马丁·路德·金纪念馆”。

据统计,黑人在亚特兰大的人口占比高达52.4%,这一点从下飞机那一刻就可以感受到,特别是我们从加州过来的人,感受尤其明显,因为加州的黑人占比仅为5.9%。南北战争的时候,佐治亚州是蓄奴州,而亚特兰大也属于南方重镇,整个城市曾经毁于战火之中。位于亚特兰大的民权与人权中心

黑人,美国人的称谓是“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如果从美国社会的种族角度做更大划分的话,黑人和墨西哥人(西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等都被归入有色人种;另外一个大类,自然就是白人了。如果要在黑人中评选出一个最伟大的人,这个人不是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而是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 “我有一个梦想”现场

在美国,除了上帝之外,有三位历史人物是与美国法定假日有关的,当然本身美国的法定假日也不多。这三位分别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和马丁·路德·金。

即使放在范围更广的有色人种中,马丁·路德·金也算得上是最伟大的人了。美国的孩子也是接受历史教育的,更何况是位有假期命名的人物,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对这位金先生很熟悉,她们也了解当年的那段抗争史。站在亚特兰大的街头,小学二年级的Yuna脱口说了一句:“难怪马丁·路德·金在亚特兰大能够取得成功,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的黑人啊!”

很多人喜欢美国的多元化,但不可否认多元化民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前有,现在也有。但是从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1968年,到现在的2018年,时隔50年,多元民族带来的种族问题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法律上,也在人们的意识中。马丁·路德·金纪念馆中的白人墙马丁·路德·金纪念馆中的有色人种墙

马丁·路德·金纪念馆的主要展示集中在二楼,进入展馆的一段短通道后,有两面对立的墙:一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人的照片,大大地写着“White”;一面是相同时代的有色人种的照片,上面也大大地写着“Colored”。面对着两面对立的墙壁,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美国人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清晰严谨的,整个展馆中的资料,无一不是以撕开伤口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示了当年黑人以及有色人种的境遇、抗争和社会冲突。

马丁·路德·金的成名战,就是在1955年以浸信会牧师的名义领导了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1955年12月5日,一位黑人妇女因为不给白人让座而被判入狱。这个事件是黑人抵制公交车的起点,因为根据当年蒙哥马利市所在的亚拉巴马州的法律,在公交车上是有种族隔离的规定的。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这个运动持续一年,直到1956年底,最高法院才宣布亚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从而废除了蒙哥马利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规定。

第二年发生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事件”,更是把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推到了顶峰,当然也是美国社会种族隔离正式结束的标志。1957年夏天,小石城中央中学开始招收黑人学生,但是当时包括阿肯色州在内的很多南方州,坚持种族隔离,拒不执行最高院的判决。于是在9月2日开学之际,该州的州长奥维尔·福布斯动用国民警卫队封锁了学校,禁止9位黑人学生入学。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对奥维尔·福布斯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动用了美国最精锐的陆军101空降师,进入阿肯色州,并直接控制了1万名州国民警卫队。而在全国媒体的聚焦下,全副武装的精锐空降师护送9位黑人学生进入学校的场面,也被定格在历史画面中。

这种现在看起来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就发生在1957年的美国。记住,不是1857年,而是一个距今年代不久的1957年。60年过去了,那么关于黑人和种族问题在当今的美国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们的一位朋友说她的孩子初到美国时,曾经在学校和她的黑人同学开玩笑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这么黑吗?因为你黑巧克力吃多了。”这个事情立刻被校方严肃对待,校方请来了孩子的父母,并用 “残忍”这个词来形容孩子的这个行为。当然孩子也被父亲非常严肃地教育了,孩子的父亲对她说:“记住,无论是白人、亚裔,还是黑人,割开皮肤,我们里面的血都是一样的红色。”

我的一位白人朋友说他到中国时,发现大家常常提到“Nigger”这个词,实际上是我们的口头语“那个”,他当时惊呆了,心想这个词在中国可以这样无所顾忌地随便说吗?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笑话,但也充分说明现在的美国社会,不要说类似当年的公开歧视,现在连称呼都不可以随意说出口。这已经不是道德问题了,而是法律问题,因为如果你对黑人说了这个词,你大概率会成为被告,而且必然会败诉。

之前当地电台广播了一个事件:两个黑人进入星巴克,在没有任何消费的情况下,向星巴克服务员提出借用卫生间钥匙,当时的白人女服务员拒绝了这两位黑人的要求。但是,两位黑人并没有走,而是继续向服务员理论这件事,然后女服务员报警。而警察劝退这两个黑人的过程被人拍了视频,传到了网络上。结果这个事情在美国引发了大量民众对于星巴克的抗议,导致星巴克的总裁在第一时间出来向两位黑人和公众道歉,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服务员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今后星巴克公司会吸取教训,更好地培训他们的员工。

是的,关于种族歧视的事件,现在还有,但是从报道出来的内容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情况了。因为很多事件,如果当事人都是白人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事件,但如果是白人和黑人之间出现问题,民众或者媒体有时就会略过事件本身,而把重点落在黑人这个身份上。所以将时间拉长来看,目前的状态较60年前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到2008年奥巴马以非裔美国人身份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40年的时间,说短不短,但说长也不长。从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到1986年美国联邦政府确定每年1月份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这个时间仅仅只有18年。

因为亚特兰大的“民权与人权中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因为上述的这18年与40年的巨大变化,让我之后翻看了很多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资料。在这场深刻的民众心态的转变中,马丁·路德·金、之后的黑人以及全体民运组织当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场转变中,也有相当多的白人参与其中,甚至是处于领导的位置的白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么多年的、为有色人种以及弱势群体争得利益而进行的抗争中,白人捐助了绝大多数的经费。

据说,一天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开口就是:“我要和黑鬼(用了Nigger一词)头头讲话”。面对这种充满蔑视的语气,接线员连续两次挂掉电话,但是这个电话最后直接打到了协进会主席罗伊·威尔金斯的私人手机上,开口还是那句:“你是黑鬼头头吗?” 罗伊·威尔金斯义愤填膺地在电话上开始还击,义正词严地说了一大段后,电话那头说:“很抱歉,我的母亲刚刚去世,她一生都很宠爱黑鬼,她立下的遗嘱说要捐献150万美元来帮助可怜的黑鬼,所以我需要和黑鬼的头目说话,签一份协议,把钱转过来帮助黑鬼。”听到这里,罗伊·威尔金斯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我就是黑鬼头头(也用了Nigger这个词),请讲。”

这个故事说明了美国20世纪的民权运动的复杂性。很多资料也明确地反映出包括马丁·路德·金在内的不少黑人运动领袖在运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包括排斥白人和排斥妇女,而即便如此,白人在这场运动中还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除了白人们捐献的款项占到募捐的大部分比例外,就是在历次为有色人种争取权益开展的运动中,也有近四分之一的面孔是白人。这些努力对于美国社会的改变,现在看来是非常有效的。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内景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内的照片墙

我联想到近年来看到的不少关于美国的文章和视频,还是大量引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种族问题(包括李敖大师曾以美国军警开枪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或者是混淆目前存在的涉及黑人的社会治安案件,给人的感觉是现在的种族问题和60年前的问题一样矛盾重重,甚至更加突出。事实上,我相信但凡在美国生活过的民众,如果将现在的社会环境和60年前的去做个理性对比,还是能够很容易、很明确地得到真实的答案的。

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变化,无论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变化都是存在的。我们希望西方世界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国这40年来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其他地方这40年来发生的变化。6.美国华人,想说团结不容易

搬家之前,和我们交往得比较好的邻居中,有一户台湾家庭,还有一户香港家庭。搬家后,住在我们对面的一户邻居又是台湾家庭,隔壁的又恰好是香港家庭。虽然我们居住城市的华人不少(一般学区好的城市华人都不会少),但目前为止,和我们一样从中国大陆来的,在邻里中好像还没有发现。所以,虽然洛杉矶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但是分散到我们身边的,还是很少。

我常常有机会去参加一些社交聚会,这些聚会大多是朋友公司或者个人支持的某一位政治人物为竞选本市、本州议员,甚至是联邦众议员而召集的募捐晚宴。洛杉矶本来就是华人聚集的大城市,所以这种机会很多,像我们这种从大陆来的,对于政治明星有着天生的合影情结,刚开始时我也不能免俗。看到赵美心(美国第一位华裔女性国会议员)、伍国庆(赵美心的丈夫、加州众议员)这些之前只能在国内新闻中看到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也会上去合影(他们也常常过来和每桌募捐者合影)。后来机会越来越多后,当我在宴会上第三次见到赵美心时,其实就已经没有合影的冲动了。

我和赵美心第一次见面交流时,本能地亲切地用国语问好,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她其实听不懂国语。后来才知道她的父亲其实也是在加州出生的,只有她的母亲是广东人,所以她只会说粤语。但是,这当然不会影响她目前在美国华人世界的政治地位,因为在美国能够有话语权的华裔政治人物太少了。

随着华人数量的增长和实力的增强,洛杉矶目前也有几位华人市长,比如我直接接触过的圣盖博市市长廖钦和(Chin Ho Liao)、核桃市市长苏王秀兰(Mary Su),在美国和这些政治人物接触其实是很自然的,他们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人物的支持,特别是他们的华裔身份,更需要或者说更容易得到华人的支持。与赵美心的第一次见面与圣盖博市市长廖钦和

这些华裔的政治人物,他们的政治道路会比那些政治基础好的白人更加艰难。一次,廖钦和在举办完他的市政报告会后,和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停车场取车(市长也是没有司机的,自己拎着各种资料),路上他对于目前在市政府的工作掣肘发了很多牢骚。他说本来这次的市政报告应该安排在更大的场所的(那次的场所是圣盖博大剧院的入口过道小厅,连接大剧场和外面的过道空间),但是受到市政府其他议员的掣肘(市政府由5位民选议员民主决定日常重要事务),所以这次的场地才如此拥挤。真实情况的确是座无虚席,而且挺多人想进来但没有位置了,必须用提前发邀请函的方式来控制人数。对于他的抱怨,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的能力只能是提供一些竞选经费和投票,至于在市政府内部的工作,就只能在外围观看了。

在美国当政治人物是要花钱的,不仅需要政治人物的个人魅力、口才、工作能力等,还需要筹措政治经费和各种拜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对政治有兴趣,也很难坚持到后面。而华人就整个群体来说,其实还是缺乏政治意识的。无论是来自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华人,更多的只是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在社区服务、市政参与上缺乏热情,也很少投入,如参加一些市政报告会、市民集体听证会等。所以在美国,最终通过激烈的竞选能够走到台前替华人世界发声的华裔政治人物很少。

就我个人来说,是看得清这一点的。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去参加各种支持华人社会和政治人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