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标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6:45:34

点击下载

作者:杜玉开,徐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标解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标解析试读:

前言

中共中央2016年8月26日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战略,认真执行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结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卫生与健康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理解及掌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容、基本思想与内涵,充分发挥健康管理服务于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特此组织相关专家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关概念和指标从定义、意义、内容、目标等方面进行解析。本书共分为8章,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现有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理论与实践需要,以及各类机构、人员的工作需求进行编撰。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相关人员的支持,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尤其是湖北省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诸多建议和条件,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写中,参考了大量相关教材及专著,在此对其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编写的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故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敬请读者和使用者多提宝贵意见和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杜玉开 徐 勇2017年8月第一章 概述

中共中央2016年8月26日审议通过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生态良好、文化先进、社会和谐)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中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纲要》的重要意义《纲要》的目标是使中国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一半以上城乡达到国家健康城市(乡镇)标准,50%的国民具有健康素养,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3,基本实现健康覆盖——“病有所防、病有所医”等。总之,健康中国基本内涵应包括健康环境、健康国民、健康覆盖三方面,是个大健康概念。《纲要》提出,“国家健康保障工程”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通过该工程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由此,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以改革创新为健康中国添动力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幸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群众感到不幸福、不健康,这与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经过多年改革,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大处方、大检查”等医疗现象依然存在,“以药补医”机制仍未破除,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纲要》为今后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现在改革方向有了,还要落到实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能督查、评估的具体方案。同时,《纲要》提出的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也将给发展滞后的乡村卫生与健康事业注入巨大活力。(二)强化核心制度建设促改革深入开展

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这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这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涵盖“三医”(医疗、医保和医药)的核心制度改革。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核心制度建设要取得突破,这是一场长期的、持久的、全面的改革。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强化核心制度的改革,强调做好部门协同和统筹规划,并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矛盾,制定解决机制,消除改革阻力,这将确保改革深入持久开展。对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考核医院不应以创收为标准,而要将患者满意度、出院患者随访、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等纳入考评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不仅包括薪酬制度改革,也要将多点执业、考核晋升制度、激励机制改革等改革措施顺畅落地。(三)勇担当抓落实为全民谋福祉

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与其他社会改革措施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这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有利于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对于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各部门党委加强协调,共同破解障碍。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保障等领域的获得感。通过改革发挥医务人员的能动性,合理地关注医务人员的贡献,帮助他们将更多精力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他们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获得感。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二、《纲要》的目的和主要特点(一)《纲要》的目的《纲要》明确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是贯彻落实“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3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获得感。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指示精神,规划纲要明确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强调“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分别解决“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健康服务提供的问题,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工作,强化对生命不同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二)《纲要》的主要特点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了战略性、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根据WHO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因此,《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2.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纲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充分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相衔接,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相衔接,同时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从全局高度统筹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领域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3.目标明确可操作《纲要》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设置了若干主要量化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据此,《纲要》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三、《纲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纲要》的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其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二)《纲要》的基本原则《纲要》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4个方面:1.健康优先

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2.改革创新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3.科学发展

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4.公平公正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三)《纲要》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30年的具体目标包括:1.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2.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3.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4.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四、《纲要》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一)《纲要》的重要任务《纲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站在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紧紧围绕健康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和心理等生物学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因素)确定《纲要》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康生活与行为、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生产与生活环境等方面。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按照从内部到外部、从主体到环境的顺序,依次针对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5个方面的战略任务。1.普及健康生活

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入手,强调个人健康责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2.优化健康服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贫困人口、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3.完善健康保障

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降低虚高价格,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善就医感受。加强各类医保制度整合衔接,改进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能力长期可持续。4.建设健康环境

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5.发展健康产业

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健康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二)《纲要》的重点内容《纲要》首先阐述维护人民健康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结中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的成就,分析未来15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纲要》的基本定位。《纲要》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强调了3项重点内容:①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强基层的基础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③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实现全民健康。五、《纲要》的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一)《纲要》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纲要》从体制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建设、医学科技创新、信息化服务、法治建设和国际交流6个方面,提出保障战略任务实施的政策措施,强调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地区党委政府、各部门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好实施监测,确保《纲要》落实。同时,在《纲要》指引下,研究编制“十三五”医改规划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通过五年规划实施,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编制出台《纲要》,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共识,提高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心,保持科学合理预期,为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履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展现良好国家形象。

具体保障措施如下: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完善健康筹资机制,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2.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3.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4.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5.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员,重点加强包括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将卫生纳入大国外交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二)《纲要》的组织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中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3.制定实施五年规划

对本《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六、与《纲要》相关的文件精神(一)“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的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重点,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主要包括: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推进《纲要》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纲要》提出了至2030年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为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重点,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二)“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及贯彻落实《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承接“千年发展目标”而启动,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用于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旨在加强世界和平和增加自由,顾及各国不同的国情、能力和发展程度,尊重各国的政策和优先事项,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并适用于所有国家。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健康素养、和谐幸福生活。

其中,第三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良好健康与福祉”,即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此目标的实现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国在增加预期寿命和减少导致母婴死亡的常见病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加强提供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消除疟疾、肺结核、骨髓灰质炎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还需要加倍努力,以根除一系列疾病,解决多种顽固和新出现的健康问题。

与环境质量改善及人体健康相关的目标包括:水和环境卫生、生活方式和人类福祉、城市和人类社区等。此类目标主要为直接的环境指标,旨在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核心要素的基本精神。各类环境介质中,仅有水被作为一级目标独立列出,大气、土壤相关目标均在子目标中出现。

其他发展目标:如“优质教育”(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性别平等”(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廉价和清洁能源”(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均为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做到以人为本。人类福祉、经济繁荣、健康环境3者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以及保障健康必须协调推进。第二章 目标指标分类《纲要》为实现促进中国人群健康的目标,在各个领域提出了各自的指标,这些指标分为五大类。一、人民健康水平目标指标《纲要》提出人民身体素质要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1。表2-1 人民健康水平目标指标二、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目标指标《纲要》提出,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使得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塑造自助自律的健康行为。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2。表2-2 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目标指标三、健康服务能力目标指标《纲要》提出,要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促进健康中国总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3。表2-3 健康服务能力目标指标四、健康保障目标指标《纲要》提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药物政策。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4。表2-4 健康保障目标指标五、健康相关社会治理目标指标《纲要》提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大气、水、土壤等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5。表2-5 健康相关社会治理目标指标六、健康产业目标指标《纲要》提出,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体目标指标详见表2-6。表2-6 健康产业目标指标第三章 人民健康水平目标指标

规划纲要提出,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并且在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人群健康水平指标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人均预期寿命(一)定义

人均预期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指假定当前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通常表述为“某岁预期寿命”,例如“出生时预期寿命”“60岁预期寿命”等。出生时预期寿命也称人均预期寿命,是最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二)意义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因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直接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比较,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居民健康水平指标之一。一般来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好、科学文化素质高、自然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由于预测人均预期寿命时使用的是当年的死亡率,而当年出生的人度过其一生时,死亡率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均预期寿命并不代表当年出生的这一批人最终死亡时的实际寿命。与人均预期寿命相比,“60岁预期寿命”是衡量长寿的更好指标。(三)计算方法

预期寿命是借助年龄别死亡率资料,运用寿命表的方法,计算出按照某地当年实际死亡水平死亡时,各年龄组人群的剩余生存时间。

理论上,计算预期寿命时需要对同年出生的人进行追踪,记录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生命结束,然后根据他们活到各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其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但现实生活中,跟踪同年出生的人的整个完整生命过程有很大困难,所以在实际计算时,利用某年各年龄别人口的死亡率代替该年出生的一批人在不同年龄别的死亡率,计算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因此,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四)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3岁。《纲要》提出,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2030年达到79.0岁。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一)定义

指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的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由于对于健康有多种定义,依据不同的健康寿命终点,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有着不同的定义;包括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国际残损、残疾和残障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disability,and handicaps,ICIDH),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权重调整等不同的定义。较为常用的是依据健康状况自评的活动预期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良好状态所能维持的年数,是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作为观察终点。(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很多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虽然在延长,但同时平均带病生存期或不健康生存期也在延长。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寿命的延长主要归因于因病死亡率的下降。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估计,1970—1980年,美国男性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了3.1岁,女性提高了3.0岁,其中男性非残障寿命仅延长了0.7岁,女性几乎没有提高。健康可以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因此,单纯用人均预期寿命来反映人群健康水平是不合适的,在测量生命长度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同时能够测量生命质量的指标,就此产生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WHO在1997年的世界健康报告中强调:单纯寿命的增加而没有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没有价值的,即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WHO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球人口的健康寿命,缩小国家和各组织间人口健康寿命的差距。(三)计算方法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计算原理与人均预期寿命相同,只不过预期寿命以死亡为计算节点,健康预期寿命以丧失健康为计算节点;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也表述为“某岁健康预期寿命”。依据对健康的定义不同,以及资料来源不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采用横断面数据,计算方法有沙利文法和等级隶属GOM模型;若采取纵向数据,计算方法有微观仿真法、多态生命表法等。详细计算方法见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流行病学》第一卷(第三版)第一章。(四)目标《纲要》提出,2030年时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要显著提高。三、婴儿死亡率(一)定义

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儿中,不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人数与当年活产儿总数之比。(二)意义

婴儿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较多,常因感染、传染性疾病而死亡,还可能因社会动荡、战乱导致营养不良、面临意外伤害风险和缺乏卫生服务而死亡。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婴儿死亡率较高时,对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有重要影响。因此,婴儿死亡率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中较为敏感的指标。婴儿死亡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国别比较和年度间比较。(三)计算方法

婴儿死亡率=(同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活产数)×1000‰。(四)目标

依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的有关数据,2015年中国婴儿死亡率降为8.1‰。《纲要》提出,至2020年将中国婴儿死亡率降至7.5‰以下,2030年降至5.0‰以下。四、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定义

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儿中,不满5周岁的死亡人数与当年活产儿总数之比。(二)意义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准确、可信的婴儿出生登记及死亡报告系统,因此无法获得真实的婴儿死亡率信息。同时,这些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水平又很高,所以常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儿死亡水平,是国际组织应用较多的综合反映儿童健康水平及其变化的主要指标,也便于进行全球的国别比较。与婴儿死亡率相同的是,它也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保健状况。(三)计算方法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000‰。(四)目标

依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的有关数据,中国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7‰。《纲要》提出,202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9.5‰以下,2030年降至6.0‰以下。五、孕产妇死亡率(一)定义

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来表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孕产妇死亡的定义是: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天内,因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孕产妇的死因包括妊娠相关并发症(如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妊高征等),以及妊娠合并症(合并糖尿病、肝炎等)。(二)意义

这一指标用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开展状况,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三)计算方法

孕产妇死亡率=(同年孕产妇死亡人数/某年活产总数)×100 000/10万。(四)目标

2017年全国妇幼卫生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9.9/10万。《纲要》提出,2020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0/10万,2030年降至12.0/10万。六、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一)定义

重大慢性病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疾病。WHO将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定义为过早死亡。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即30~70岁人群中因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概率。(二)意义

慢性病是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中国的慢性病也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影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慢性病不断蔓延还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9%。慢性病的防控与救治,无论于国于民、于当前、于将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是衡量慢性疾病负担和成人死亡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提出该指标的意义在于引起政府、民众的共同关注,制定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生产力低下和劳动力不足。(三)计算方法

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基于寿命表方法计算的一个概率指标,指某年30岁的人群活到70岁生日前因该4类慢性病死亡的概率大小,一般以%表示。(四)目标《纲要》提出,2020年中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的水平下降10%,2030年较2015年的水平下降30%。七、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一)定义

指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经5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例数所占比例。生存率亦称存活率,通常作为判断某项综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经过治疗后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二)意义

生存率的判断通常分1年、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其中以5年生存率最为重要。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出现转移和复发,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肿瘤进入晚期而死亡。约80%的转移和复发大多发生在根治术后3年之内,约10%发生在根治后5年之内。所以,各种肿瘤根治术后5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故常用5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肿瘤患者经治疗后能正常存活5年方可以记入疗效统计,或者说“痊愈”。5年生存率愈高,说明治疗效果愈好,其预后也愈理想。(三)计算方法

生存率的计算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四)目标《纲要》提出,到2030年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5%。八、12岁儿童患龋率(一)定义

指12岁儿童中患有龋病的儿童人数占被检查儿童总数的百分比。(二)意义

龋齿是严重危害儿童的口腔健康的疾病之一。12岁儿童患龋率不仅可以衡量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亦可用来评价口腔保健工作成效。(三)计算方法

12岁儿童患龋率=(12岁儿童中龋病患者人数/受检儿童人数)×100%(四)目标

依据2005年中国第3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为28.9%。《纲要》提出,2030年将这一指标控制在25%以内。第四章 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目标指标《纲要》提出要大幅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在此方面的具体行动、目标和指标如下。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一)定义

指2007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发起的传播健康知识和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的品牌项目。该项目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倡导“健康一二一”(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切入点,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开展各种全民参与活动。(二)意义

WHO指出,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国民体质逐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也导致了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如不采取积极行动,我们面临的将不再是单纯的健康负担问题,而是能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战略问题。

因此,由国家倡导并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将能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对落实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三)内容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但是推进慢性病防控、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自2007年正式启动,已覆盖80%的县区。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各项活动,全民健康理念与意识不断提升,健康知识与技能不断普及,健康活动与实践不断推广。按照总体进度安排,2015年第一阶段任务已圆满完成。为巩固行动第一阶段成果并进一步深化行动内涵和外延,依据健康中国建设和“十三五规划”精神并根据慢性病防控中长期规划要求,从2016年开始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2016—2025年)活动,已逐步扩大项目范围,切实促进广大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2016年8月18日,在“三减加三健,十年续新篇”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正式启动2016—2025年工作,提出开展“三减三健”行动,提倡“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6项专项活动,将在未来10年继续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为抓手,着重加强西部地区技术支持,突出授予技能的特点,强化深入社区行动。(四)目标1.总目标

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2.2020年目标(1)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行动的县(区)覆盖率达到85%。(2)全国建设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数量达到4万个。(3)全国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30万名。(4)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行动的县(区)中50%开展减盐专项行动、50%开展减油专项行动、50%开展减糖专项行动、50%开展健康体重专项行动、50%开展健康骨骼专项行动、50%开展健康口腔专项行动。(5)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50%。3.2025年目标(1)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行动的县(区)覆盖率达到90%。(2)全国建设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数量达到4.5万个。(3)全国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35万名。(4)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行动的县(区)中100%开展减盐专项行动、100%开展减油专项行动、100%开展减糖专项行动、80%开展健康体重专项行动、80%开展健康骨骼专项行动、100%开展健康口腔专项行动。(5)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80%。(6)膳食相关关键指标合格率和身体活动达到推荐水平人数的比例上升。二、国民营养计划(一)定义

指1992年12月在罗马召开的全球性部长级营养会议通过了《世界营养宣言》和《世界营养行动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159个国家的代表作出承诺,要尽一切努力在2000年以前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为实现这一目标,尽快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国办发〔1997〕45号)。此后,为了进一步改善国民的营养健康状况,立足于中国人群现实的营养需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国办发〔2017〕60号)。该计划重点从普及营养健康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健康制度、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6个方面着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需求。(二)意义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营养计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关注国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营养健康,将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三)内容《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通过完善7大实施策略和开展6项重大行动提高人群营养健康水平。1.7大实施策略(1)完善营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包括推动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完善标准体系。(2)加强营养能力建设:

包括加强营养科研能力建设,加强营养人才培养。(3)强化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

包括定期开展人群营养状况监测,加强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开展综合评价与评估工作,强化碘营养监测与碘缺乏病防治。(4)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加快营养化转型:

包括加大力度推进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规范指导满足不同需求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开展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强化营养主食、双蛋白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5)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

包括加强传统食养指导,开展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6)加强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共享利用,开展信息惠民服务:

包括大力推动营养健康数据互通共享,全面深化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大力开展信息惠民服务。(7)普及营养健康知识:

包括提升营养健康科普信息供给和传播能力,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2.6项重大行动(1)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行动:

包括开展孕前和孕产期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实施妇幼人群营养干预计划,提高母乳喂养率,培养科学喂养行为,提高婴幼儿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2)学生营养改善行动:

包括指导学生营养就餐,学生超重、肥胖干预,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3)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

包括开展老年人群营养状况监测和评价,建立满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营养改善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建立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管理与照护制度。(4)临床营养行动:

包括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评价、诊断和治疗,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营养防治,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5)贫困地区营养干预行动:

包括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加强贫困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减少因食源性疾病导致的营养缺乏。(6)吃动平衡行动:

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人群营养支持能力和效果,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四)目标1.2020年目标

根据《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到2020年,营养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营养工作制度基本健全,省、市、县营养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基层营养工作得到加强;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日益丰富;营养健康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重点人群营养不良状况明显改善,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以下目标:①降低人群贫血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孕妇贫血率下降至15%以下,老年人群贫血率下降至10%以下,贫困地区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②孕妇叶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③农村中小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保持在5%以下,缩小城乡学生身高差别,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减缓。④提高住院患者营养筛查率和营养不良住院患者的营养治疗比例。⑤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2.2030年目标

到2030年,营养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营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更加丰富,“互联网+营养健康”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居民营养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实现以下目标:①进一步降低重点人群贫血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孕妇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②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下降至5%以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高10%。③进一步缩小城乡学生身高差别,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④进一步提高住院患者营养筛查率和营养不良住院患者的营养治疗比例。⑤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10%。⑥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三、全民健身计划(一)定义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强调该计划是“十三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今后5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制定了本计划。(二)意义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过去5年,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提供更加完备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群众体育发展计划。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