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8:37:12

点击下载

作者:唐平,马智萍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试读:

前言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参差不齐,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体现在教学体系上,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甚至没有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些院校虽然也开设了创业课程,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没有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创业教育方面亟待院校领导重视,加强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建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业”一词出现了十多次,“创新”则出现了四十七次之多。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强调了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对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而深受鼓舞的同时,更感到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更加深入研究创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本书试图结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建设。通过探讨相关专业及院校的创业案例与创业教育案例,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体系,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编者2016年3月第一章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第一节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一、高职院校简介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中等和高等学校,以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为主,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为辅,主要包括属于教育主管部门下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专科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以及属于劳动主管部门下辖的技师学院等。二、创业与创业者概述(一)创业的含义、特性与类型

1.创业的含义

关于“创业”, 《现代汉语词典》作出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如何界定创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如表1-1所示。表1-1 创业的几种含义① 张玉利.创新时代的创业研究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5-8.② 张玉利.创新时代的创业研究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5-8.③ 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④ 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⑤ 张玉利.创新时代的创业研究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5-8.(续表)① 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② 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③ 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03.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角度、研究的视角不同,含义也就自然不同,对于创业的概念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定论。国外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1) 将创业定义为一种经济功能

该观点强调创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理查德·康蒂隆,他提出创业隐含了承担以确定价格买进而以不确定价格卖出的风险。而琼·巴普蒂斯特·赛扩展了这一定义,包括了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概念。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加入创业定义中,强调创业者在创新和应对经济的不连续变化时的作用。

(2) 根据创业者的个人特质而定义

称之为“个人特质观点”,持这个观点的学者重视对创业精神特征的研究和描述,进而定义出创业概念。

(3) 将创业定义为一种方式或方法

美国哈佛商学院创业管理教授Howard H. Stevenson等人于1999年提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它可以定义为无需考虑现有控制的资源去寻找机会。”而美国著名创业学教授Jeffry A.Timmons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中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的行动的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在国内,有学者从经济功能的角度定义“创业是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创业是市场创新,是发现市场中的缺口并努力满足这一目标市场中的现实需求,激发潜在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还有学者认为:“创业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上的创业,泛指人类一切带有开拓意义的社会变革活动。狭义上的创业是指创建一个新的企业的过程。这是一个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创造一种效用),并力求实现其潜在市场价值的动人梦想与艰难过程。简单说,就是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是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借鉴以上学者关于创业的概念,本书中论述的创业是指个体根据市场需求发现的商业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在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积聚财富为目的,以经营现有的资源为手段,创造性投资兴办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

2.创业的特性

(1) 自主性

创业活动会充分发挥创业者的自主性,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者能自主确立各项计划,包括制定项目、调配人员、运作资金、维护场地等相关要素,并自负责任。

(2) 创新性

创业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是从无到有地创建一个经济实体,或使已有的经济实体从小变大,从旧产品发展到新产品。创业活动的关键和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根据熊彼特的理解:他认为创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是对资源、技术、人员的重新组合,创业就是创新实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进行创新,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并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创业成功和企业发展。

(3) 发展性

创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始终处于变动发展的状态,因而创业不同于守业。

(4) 风险性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也不能保证创业一次成功,必然要承担来自人员、现金、技术、授权、决策、财务等各种风险。创业没有绝对的安全,百分之百成功只是少数,创业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常常是事业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由于创业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创业,对市场的很多把握和判断都不是很准确,容易对市场大小、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甚至对一些商机的把握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利用商机整合创业资源时,容易对创业资源的甄别、投入、控制和管理等作出错误的决定。再加上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成长环境十分严峻,会受到大企业的残酷挤压和众多中小企业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形成优胜劣汰的风险。综合分析,创业活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机会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等。而且这种风险的程度远大于一般的商业风险,正因为如此,如何识别、处置和规避风险必然是创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伴随着创业的产生而产生的。

(5) 社会性

创业是一种具有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即使是作为个体的创业活动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而不只是个体行为。创业活动往往是由创业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追求个人的某种目标而展开的,最终的成败往往也主要由个人来承担。但是创业活动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创业意味着向社会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了社会供给,创业还伴随产生新的需求,扩大了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创业伴随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手段的变革;创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会诞生一大批企业家,所以创业过程和结果表现企业与社会的强烈互动作用。在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创业活动和创业成功不仅会改变创业者本身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创业的外溢效应十分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都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第二,即使创业活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的努力毫无收获,它给予我们社会创业的经验和启示以及前赴后继创业的动力。

(6) 艰辛性

创业过程是创业者创造新的有价值事物的过程,需要创业者付出极大的努力,要比就业者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获得创业成功。

(7) 收益性

创业不仅使创业者获得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还会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所有创业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收益才开展的,同时创业活动的每个行动又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创业活动的收益既包括创业活动的个人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包括经济性收益,也包括可能的非经济性收益。创业活动的收益水平、创业活动的发生密度和成功与整个社会创业资源的富集程度、创业活动类型以及创业活动本身的科学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8) 复杂性

大学生创业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孤立事件构成,它是由许多业务流程和环节组成。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市场分析、商机识别、创业资源的甄别、投入、控制以及新企业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领导与激励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创业的成功需要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创业资源和创业心理准备。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创业是一项风险性的事业,创业的成功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也是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3.创业的类型

(1) 按照创业动机分类

按照创业动机分类,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大多集中在服务业,是为了谋生自觉或被迫地走向创业,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只是在现有的市场寻找创业的机会。由于创业动机仅仅是为了谋生,往往小富即安,不求做大做强。机会型创业其出发点是为了抓住和利用市场出现的商机和国家政策,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它能带动新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

(2) 按照创业内容分类

按照创业内容分类可分为科技型创业、知识型创业、技能型创业、体力服务型创业。

科技型创业是指创业者掌握高新技术项目或掌握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专利项目进行创业,如高科技公司或产业。

知识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创办的各类知识型的服务机构进行创业,如律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等。

技能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利用已掌握的独特的技艺或配方,充分利用占有的市场优势进行的创业,如酿酒业、工艺美术品等。

体力服务型创业是指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体力进行的服务型的创业,如代购、搬运、递送等。(二)创业者

1.创业者概念的来源“创业者”一词用英文表示的话,最常见的是entrepreneur,最早提出“创业者”概念的是熊彼特(Schumpeter,1934),他认为创业者总是尝试通过创造与发明进行产品革新,或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对旧产品采用新生产方式,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倾向。但在我国的研究文献中,绝大多数学者一直将entrepreneur译为“企业家”。实际上,“企业家”一词最早出现于1755年Cantillon所著的《商业概况》一书。从词语发展而言,entrepreneur来源于法语的entrepreneure,其含义为“中介人”“雇主”,但比较确切的含义为某项事业的实施者。事实上,英文的Entrepreneur有两个基本的意思:第一个含义是企业家,通常被理解为一个成熟(已经成型)的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另一个含义是创业者,通常被理解为即将创办新企业或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从汉语词典上解释,创业者与企业家是不完全相同的,创业者可能由于成功地使创业企业健康成长,通过自我提高逐渐转变成企业家,也可能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因此,创业者未必能够成为企业家,企业家也不一定就是创业出身。因此,对该词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2.创业者所具有的品质

美国的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和霍华德·史蒂文森(Howard H. Stevenson)通过与60位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创业者进行交谈,会同学术界其他学者,按创业研究的时间顺序总结了29位学者关于创业者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对创业者所下定义中创业者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具体如表1-2所示。表1-2 29位学者的创业者定义中的核心特质(续表)资料来源:James W. Carland, Frank Hoy, WillamR.boulton, and Jo Ann C.Carland,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sfrom Small Business Owners:A Conceputal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No.2(1984)p.356; GaylenN.Chandler and Erik Jansen, The Founder' 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7, pp.233-36.

此后,又有学者对创业者所具有的特殊品质进行了定义,认为创业者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Casson,1982),负责创造新价值的过程(Bruyat, Pierre, Julien,2000);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主要以盈利和成长、管理业务为目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创新行为(Garland,1985),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而使之延续(熊彼特,1934),同时这一过程的特征表现为具有革新精神和战略管理实践,并且是为了利润和成长管理企业。创业者是新企业的创办者,仅仅是企业主或经理不足以概括创业者(如从父母手中接管企业的人并不算是创业者) (Ronstadt,1984)。

创业者不同于资本家,创业者承担风险或不确定性,并且在那些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得机会的“敏锐性(alertness)”(Kirzner,1973),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Knight,1921),通过获得并组织生产要素来创造价值(A. R. J. Turgot, J. B. Say,1980)。

3.不同学科关于创业者的界定

随着创业团队和个人的不断出现及持续兴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管理学、经济学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等对创业者进行界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业者的内涵表现为拥有组织、创建新的企业、识别市场机会,是一个管理者。然而,一方面,拥有组织,即拥有所有权这一特征并不能完全区分创业者与其他的所有者,如投资者。所有权存在于那些投资于企业、拥有企业股票的人手中,虽然拥有企业股票,但实际的运营却是委托给职业经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者既是投资者也是管理者。另一方面,根据是否创建新企业来定义创业者也比较受约束,如许多著名的创业者是使现有的组织起死回生,而不是重新创建一个企业。从创业的内涵也可以看出,创业不仅仅包括创建新企业,也包括企业内创业。此外,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并不是创业者所特有的,一般管理者也能识别市场机会。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创业者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创业者承担风险,是一个创新者,为市场提供效率、使投资报酬最大化。如熊彼特(Schumpeter,1934) 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创新,创新能够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而使之延续。他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界定创业者。但是对风险的承担,使投资报酬最大化并不是创业者所特有的特征,如风险投资者也承担了风险,所投资的目的也是为了投资报酬最大化,然而他们却不是创业者。再如“创新”这一被认为是决定性的特征,虽然创业者通过创新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创新是所有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只是“创业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并不一定都存在创新。如Chirstian Bruyat等人(2000)所说的复制型创业,通常没有创新,只创造很少的新价值,对个人而言也只有很少的变化,像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开一个小餐馆等就是这种类型。

再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者认为创业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作为人,必定具有某些心理特征以及个人特征,因而他们从这个方面来研究和界定创业者,如成就的需要、独立的需要等。

4.本文关于创业者的定义

要理解创业者的含义,不能从某一个领域的定义来看,而应该结合以上三个领域即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来全面理解创业者。通过不同角度对创业者属性的描述与界定并不能给创业者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些属性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人。因此,在对创业者作进一步的理解时,我们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创业存在风险,需承担风险或不确定性。

(2) 以机会为核心,创业者是识别、评价和利用机会的人。

(3) 创业者不一定创建新的企业。

(4) 创业者不一定要进行创新。

(5) 由于创业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业者具有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书将创业者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自己承担风险,创造工作岗位,获得收益并创造出新价值的人。三、创业教育概述(一)创业教育的起源

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且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实践体系,对于创业教育起源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开始相关理论、政策、实践的研究实验。第二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1947年2月,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尔斯·梅斯教授向他的188名MBA学生讲授了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创业教育的开端。

创业教育,英文为“enterprise education”或“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按单词可译为培养具有探索、冒险、创造精神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乃至创办新企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从汉语角度理解,创业教育是一个偏正结构复合动词,可以分为“创业”和“教育”两部分,按词义直接理解为“为实现创业而进行的知识、能力、技能的教学指导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是事业心和开拓教育;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实质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二)创业教育的内涵

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界说,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国外学者的观点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科林·博尔认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被称为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考夫曼基金会对创业教育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创业教育是这样一种过程,它向被教育者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了的机会,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它包括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等方面的指导。艾伯蒂教授(Alberty,2004)认为,创业教育是有组织地、正规地传递创业能力的过程,这些创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创业时需要的观念、技能以及自我意识。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Jeffry A. Timmons)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的“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2.国内学者的观点

学者梅伟惠认为,创业是个人的一种精神与能力,是创造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人生哲学。其本质特征是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冒险。席升阳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学者胡晓风认为,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综合技术原理,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创业教育就是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徐辉认为,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接近于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职业培训结合在一起的。学者曹威麟和李德才强调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主要是青少年)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性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牛泽民和熊飞认为,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它的面向对象是所有有志于创业的劳动者,而不仅仅针对在校大学生。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基本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它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这一过程会伴随着创业者的创业及其企业发展一直延续不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创业的某一阶段或过程。徐华平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就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并且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是高校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KAB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的教育。

彭刚提出:“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主要的目标任务是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

彭行荣认为“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使他们有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

张涛认为“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

徐小洲、夏晓军等认为“创业者的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创业课程学习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必须顺应创业热潮,构建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

科林·博尔的“护照说”和蒂蒙斯教授的“遗传代码说”是学界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前者强调对创业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与培养;后者注重培养有代表性的基本创业价值取向。笔者更倾向于将两者观点相糅合,创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旨在让创业者具备从事创业活动必需的创业基本素质,并能成功创业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而言,应包括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的教育和进行经济增值、创利和发展等生产过程和活动的教育;从狭义上而言,则主要指传授和培养从事某项职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知识和能力。就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而言,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三)创业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和“创业教育”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逻辑上的继承关系。“创业教育”作为从事创业活动的储备阶段,是基础,其对于“创业”有着无可争辩的逻辑在先的地位。这种储备主要包括创业基本知识、思想意识、基本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等多方面。同时,它也是一种通识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所以,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活动的先导和基础,是后者的准备阶段。而创业活动则是对创业教育的行动实践,是结果。缺乏前一阶段在技能和思想上的教育和培养,难有后一阶段的行动实施和创业效绩。因此,我们可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助推创业活动的准备教育。(四)小结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也可以包含更多的意义,如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更重要的核心知识是:将企业家素质、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培养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对机会识别与把握的能力和创造机会、组织资源并进行团队合作以提高本组织业务量的能力;有远见的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擅长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在培养创新能力基础上更深入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和积累创业经验,训练学生企业理念、方法和能力的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建企业联系起来,以满足未来职业的知识、技能需要”。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传承创业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创业的能力与个性、品质等,超越传统的岗位培训以适应社会变革。从范围的角度来讲,Johannisson认为创业教育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企业家如何采取行动(包括价值观、动机)?需要做什么(关于知识)?怎么做(能力、技能)?企业家需要认识谁(了解社交技巧、社交网络)?应该在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包括经验、直觉)?那么创业教育从内容来讲就是要:理解创业者的动机、态度与价值观(即他为何这样做);理解其创立企业的行为本身(即他需要做什么);理解创业者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即怎么开办);理解创业者发展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即其需要认识什么样的人);理解对于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即行动的时间把握)。

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咨询和实践场所,资助资金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开办经济实体的能力。但创业教育绝不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而是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集30年对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观察、研究和实践,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价值观、认知和处世态度,它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已成为“超经济事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有意识地去培养。如果当初“enterprise education”被译为“企业家精神教育”而不是“创业教育”也许更容易被人理解。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型、开创型个体的教育。它是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的教育,是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对学生开拓性素质的培养,也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是新时代、新要求的情况下,在教育中加进了新的要素,即创业素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能力、技能;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就业岗位;第三,通过创业教育为中国的腾飞和社会经济变革培养创新型建设者。四、高职创业教育概述

我国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从培养目标到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的教育上都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把技能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以充分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最终形成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目的是让高职学生利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特点,发挥特长,通过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开拓思维,培养良好的品质,全面提升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有益补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本科教育注重学术培养,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高职创业教育虽然来源于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但培养目标不同,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技能特色。

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创业技能的复合型工作人员;二是培养富有冒险精神、亲和力、表达力、组织力、领导力的优秀创业者。综上所述,高职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创建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职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以创业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求职和创造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为目标,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社会主义事业参与者和建设者的教育。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努力工作、自信、愿景构建、以利润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持之以恒、应对失败、对反馈作出回应、主动、倾听、设定自己的标准、应对不确定性、投入、发挥优势、可靠诚实、风险承担等。高职创业教育就是高校通过课堂教育和课下实践,完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使其具备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实现新时期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节创业教育研究内容

整体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多,但已有一个好的开始。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可知,从1999年至今有关创业教育的论文很多都是以介绍与倡议为主。这些研究主要介绍外国的创业教育经验,谈论国内创业教育现状,探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目的、方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等。那么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有关研究可以归纳如下。一、创业教育的概念、价值、功能研究

创业教育是新生事物,既可理解为一个教育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还可作为一门课程。因此,不同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角度都可对创业教育作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解释,但总的来说,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教育活动,不同的是活动覆盖的范围大小,因此,出现了创业教育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差异。

有论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事业心与创新精神培养,使其能担负起某项事业的规划、营销任务的活动的教育。也有论者认为创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具备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开拓创新发展能力,并为他人提供发展机遇的活动的教育。

美国的考夫曼基金会则如此定义: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传授创业概念和技能,以确定那些被忽略的机会,当别人犹豫时,创业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去行动。教育内容包括确定机会与风险的前提下,整合资源,开始创业,包括引进企业管理过程,如商业计划、融资、市场销售、现金流量分析等。

有人认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的社会知识结构,二是创业品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创业精神,五是创业意识。有论者认为,创业教育有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转变教育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创业意识、改变就业观念;通过拓展就业渠道改变就业形势;增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也有论者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仅继承了大学独立精神和思想自由的传统价值体系,并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从“专才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演变,由单一目标向多元化发展更具理性。创业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价值和意义从这些方面加以澄清:创业教育是促进“专业”素质结构一体化,是呈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教育,关系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台湾的学者对于创业教育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教育是指导有兴趣的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机会认知、创业技能发展的一系列课程或培训活动的结合。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国内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三种模式:一是综合课程模式,二是单一课程模式,三是过程与科研活动组合模式。

美国创业教育领袖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教授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是两部分相互融合。理论课程通过实践,使学生主动掌握商务知识,指导创业实践。实践课程丰富理论课程,并继续产生新的创业知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如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将其分为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形式。学科课程承担理论的传授,是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渗透、相结合,而实践课程则承担将学科课程的理论转化为行为的任务。也有论者认为创业实践、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共同构成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三者间的关系为创业知识是基础,创业精神是动力,而创业实践则是对创业过程的模拟与实践。

创业教育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有人从大学课程改革的角度,阐述创业教育作为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将其作为首要任务;要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将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来确定教授哪些创业内容;强调受教育者在实践之中体验创业,获得实际的经验。也有人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跨越各学科,需要将所涉内容进行整合,在丰富性的前提下保证其统一性。而经过了整合的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跨领域课程。课程整合作为一个方法,是将单一课程与其他课程发生关联并衍生出综合性的新课程。课程整合应该遵守的原则是丰富性、一致性、严密性、科学性。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模式的研究

有人提出了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认为此框架包含了目标、内容、专家、过程四个体系,目标体系包括丰富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能力;构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创业实践、创业理论、创业实务;专家体系包含了理论专家、技术专家、企业家、政府人员、风险投资家和孵化管理者;其过程体系由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模拟实践等方面构成。还有很多文章是研究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支持体系。还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开展创业教育,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平台可以直接创业,体现其真实性;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知识的辅导;通过网络平台评估各个创业者个人或团体的绩效;通过网络平台整合投资者、消费者与创业者,达到实效。还有人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可以将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一个突破口,其基本特点是相互协作、提倡公益、服务师生;其功能定位是培养创业人才、孵化企业;而要建设好创业实践基地必须有虚拟化理念、企业理念、服务理念、市场理念。还有人从创业环境的角度提出,建立大学科技创业园区网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认为大学科技园区是一个能让创新要素流入整个网络体系中的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四、创业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研究

有论者梳理了国家对于创业教育所施行的政策,认为这些年来政府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扶持,包括税收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政策上面的失误还是有的,一是在创业教育的目标上面,仅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二是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有点片面,没有看到这可以作为改革教育模式的切入点,而是只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前提下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必定有很多局限性,那就是过多的功利色彩使师生都倾向于传授与学习企业成立、管理、盈利等相关知识,忽视了价值观的引导。三是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工作,也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而且这四者间还要默契配合,形成一个能高效运转的体系。四是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系统,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偶尔开展一些活动。

还有人对现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反思,认为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个缺陷就是师资缺乏,而且大部分不具备实战经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也比较单一,没有系统化;政策扶持说得多做得少,很难落到实处;大部分领导、教师与学生都缺乏创业教育的意识,无法形成浓厚的氛围;全国范围来讲,有的地方创业教育做得好,有的做得差,发展很不平衡;缺少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五、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章通常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者、专业和工作部门,思维各异,一般仍在推广理论阶段,而且探讨与实践仍在进行之中,缺乏研究主线,许多文章还只停留在介绍性,学术水平还不够形成创业教育体系。有的从工商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创业、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有的研究介绍国外创业教育情况,综述国内创业教育概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建议。概括而言,以前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一是研究工作大多停留于表面,立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是很少。

二是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找问题的层面,而解决问题的对策往往流于表面,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三是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是引用国外的经典教材、经典案例,而真正结合中国实际的课程研究则非常少;

四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的专家学者甚少,创业教育的专家在我国非常少见,这也是该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第三节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一、国内创业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刚刚涉足创业教育研究领域。1989年,原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胡晓风等人发表了我国第一篇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章《创业教育简论》,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直至步入21世纪以后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才逐渐增多。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指出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开展的必要性,并且对创业教育的目标、方式等做了简单的理论设想,同时他们认为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和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不能仅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单一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一)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1989—1997年,主要是政府立项、定点试验的阶段。

创业教育最早是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并将其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开展实验。我国作为该项目的一个参与国,于1990年下半年成立了关于创业教育的国家协调组,在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辽宁省六个省市进行创业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实证和理论研究。1998年10月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把创业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领域。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对高等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理念作出正式回应。

第二阶段是1997—2002年,主要是创业教育实践探索阶段。

在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高校自此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自主探索阶段。1999年,国家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见国家对创业教育已经开始重视。为了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举办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围绕“挑战杯”大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该阶段高等学校最为普遍的创业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教育部决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是2002年4月开始至今,创业教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

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创业教育在9所试点学校有序开展和进行着。随后其他高校也逐渐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由此得以在高校中逐渐开展,我国创业教育开始多元化的发展。这些试点高校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而在高职教育领域中,只有少数高职院校重视创业教育,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是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并没有开设单独的创业方面的基础课程,更没有将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仅仅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大学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头军,对于创业教育而言,也毫无例外地率先在重点大学开展,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就很少而且很晚。(二)创业教育研究文献

中国创业教育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创业专著、创业学术论文、创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分别说明。

1.创业教育主要专著

1989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胡晓风出版的《创业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构思》一书,提出创业教育是依据综合性技术原理,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彭钢于1995年出版了《创业教育学》,以培养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2001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创新与创业(教师用书)》与《创新与创业(学生用书)》,标志着中国的创业创新教育从理论研究走向推广教学。2002年年初,华夏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周伟民所译美国蒂蒙斯创业学经典丛书《创业者》《战略与商业机会》等著作;2002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建和姜彦福等译、Howard H. Stevenson等著的《新企业与创业者》。彭行荣主编的《创业教育》于2003年出版,是一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编纂的教材,从创业者的素质、创业准备、创业计划、创业投资、创业营销、创业领导及群体行为等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开创性的个性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李时椿等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从背景与概念阐述入手,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创业教育现状,总结了我国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对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述;下篇则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案例,介绍了各自的创业教育经验与特色。2008年2月,李时椿主编的《创业与创新管理:过程·实战·技能》一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具有下列三大特色:一是以创业过程为主线,以中国大学生创业为背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创业创新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充分体现我国国情;二是强调创业理论和创业能力的紧密结合;三是案例资源丰富,实战性、操作性强。中国创业学奠基人赵延忱利用《民富论》中的“资本之魂、资本之根、模拟、运转、点规模渗透”五大投资规律,涉猎中外创业专著,根据十余年的创业商战打拼实战经验,佐以8000封读者咨询和30余次项目评估为补充,于2010年完成《中国创业学》,为中国创业学科首开先河。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围绕着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对创业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阐述,在大学教育观的“视窗”中分析了创业教育的生成以及当前我国大学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因素。徐小洲等于2010年编写了“创业教育研究丛书”,由《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国外中学创业教育》组成,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一些国家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创业教育主要学术论文

中国知网(CNKI)是目前中国主要的电子学术论文检索网站,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检索项为题名,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2年,得到的检索记录共有5406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159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39条,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01条(截至2012年1月26日)。关键词包含“创业教育”的文章共有10 061篇,摘要中包含“创业教育”的文章共计7099篇;篇名包含“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文章共有287篇,摘要中包含“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文章共计256篇。

CNKI检索的第一篇关于“创业教育”的学术论文为《创业教育简论》,发表于1989年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是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2005年后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0—2011两年的发表量已接近2005—2009五年的发表量,中国创业教育学术研究已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理论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

各种有关创业教育的论文见于报纸期刊之上,如《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的《创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作者齐志勇)、《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9期的《借鉴肯尼亚经验开展创业教育》(作者陈国平)、《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8期的《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作者梁保国、乐禄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的《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蔡克勇)、《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的《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作者李建求)、《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1期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作者吉兆麟)、《理论导刊》2002年第1期的《创业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作者孙清潮)、《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的《学术殿堂的时代使命——创业与创业教育》(作者曾昭薰)。这个阶段的研究广度已经拓宽至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研究深度也逐渐显现,如《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2期的《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作者张平)、《中国人才》2003年第8期的《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张帆、张帏)、《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3期的《借鉴普通高校经验开展高职创业教育》(作者卢小珠)、《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6期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双赢模式的三项设计》(作者王中军)、《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7期的《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作者朱占峰)、《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9期的《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的创业教育对策》(作者陈浩凯、徐平嘉)。虽然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已经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起创业教育的体系,其研究成果仍有待补充。

3.中国创业教育主要培养模式

我国没有制定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 以创办企业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创办企业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型创业教育模式,以理工专业院校为代表。例如燕山大学机械系,是国家重点装备实验室,掌握着该领域较尖端的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如果在校生或毕业生设计产品填补国内、国际空白,必将引起国家大型企业的高度重视,快速完成知识产权转化,投产并推向市场,实现盈利。高新技术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大多基于此种模式。

(2) 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目的的创业教育一般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育活动,系统讲授创业意识、创业计划、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清楚了解其个体的能力水平,通过讨论、比赛、演讲、游戏等手段,完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激发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热情。“KAB”“SIYB”课程就是通过课堂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正确认识创业和自我雇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 以培养企业家素质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培养企业家素质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创办一家企业,主要通过沙盘推演、模拟经营等方式,帮助指导企业从开创运营到创新扩张的全过程;学生根据选择扮演企业中的具体角色并定期轮转角色,参与模拟企业活动,了解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诸多企业家素质,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二、国外创业教育(一)美国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并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认可。无论是西进运动、淘金热潮,还是罗斯福新政,都证明了美国人的坚韧刻苦,为以开拓冒险为标志的美国精神奠定了基础,这就是美国人创业的内在动力源泉。截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70%的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研究。

1.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一直处于世界上创业教育研究的领先地位,有许多经验和成就,创业教育已逐步完善,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其内容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从初中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l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了:“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出现得最早,发展得也是最快、最完善的。

1775年,爱尔兰人理查德·坎迪隆(Richard Cantillon)创造了“创业者”这一概念,坎迪隆认为创业者是那些自主出资、自负盈亏经商的人。1911年和1926年的德语出版物上美籍奥匈帝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使用了“企业家”一词,1934年英语版书中首次出现“创业者”一词,熊彼特在《经济发展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基本观点是:“创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以MBA学员为对象开设了一门名为“新创业管理”的课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是创业教育课程首次进入大学校园,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教学。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创业的研究性期刊《创业历史探索》。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州大学等为代表的商学院、理工学院纷纷效仿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专业,进行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商学院、工程学院创业教育为代表的美国创业教育模式。百森商学院创业学教授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创业教育之父”“世界上第一个创业学博士”,是第一位获得“FranklinW. Olin创业学杰出教授”称号的创业教育管理学家,设计并发起了普莱兹—百森项目,通过组织成功创业者进行案例实践教学与教授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讲授内容的生动性、客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质量的创业教育课程绩效;在其著作《创业学》中提出了“创业过程模型:第一,创业过程依赖于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这三个要素的匹配和平衡;第二,创业过程是一开始就进行的连续的需求平衡的行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贝多法案(Bayh-Dole Act)》,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