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自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1:03:42

点击下载

作者:登亚 编绘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奇自然

神奇自然试读:

第一章 概述

一、牡丹的种类

牡丹的种植始于南北朝,至隋代开始发展。唐代全国珍爱牡丹,其间牡丹多为单瓣,复瓣极少。宋代育种逐渐成熟,欧阳修编的《洛阳牡丹记》收录了单瓣花3种,重瓣花与复瓣花21种。明代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中记录了52个重瓣花与复瓣花。清代余彭年的《曹州牡丹谱》记录了187种重瓣花与复瓣花、1种单瓣花。由此可见,历代我国人民对重瓣和复瓣品种尤其喜爱。牡丹的品种丰富,根据花型对其分类主要分为单瓣类、千层类和楼子类。

1. 单瓣类

单瓣类,即单瓣型,花瓣1~3轮,宽大,平展,呈广卵形、卵形或近似倒卵形的椭圆形;雌雄蕊正常(图1-1 a)。图1-1 牡丹的种类

2. 千层类

(1)荷花型 花瓣4~5轮,形大,整齐一致;雌雄蕊正常。开放时,花瓣微向内抱,形似荷花(图1-1 b)。(2)菊花型 花瓣6轮以上,自外向内层层排列并逐渐变小。雄蕊正常,数量减少或在花心处有少量瓣化现象;雌蕊正常(图1-1 c)。(3)蔷薇型 花瓣数量增加,自外向内层层排列并明显变小;雄蕊大部分消失。在花心处有时残留少量正常的雄蕊或杂有少量细碎的瓣化瓣;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或退化(图1-1 d)。

3. 楼子类

(1)金蕊型 外瓣2~3轮,宽大平展;雄蕊花药明显增大,直立;雌蕊正常或退化变小(图1-1 e)。(2)托桂型 外瓣2~3轮,宽大平展;雄蕊完全瓣化,瓣化瓣狭长直立;雌蕊正常或退化变小(图1-1 f)。(3)金环型 外瓣2~3轮,宽大;雄蕊大部分瓣化,仅靠外瓣周围残留一圈正常的雄蕊,呈金环状;雌蕊正常或瓣化或退化变小(图1-1 g)。(4)皇冠型 外瓣宽大平展;雄蕊全部瓣化,瓣化瓣由外向内越近花心处越宽大,有时中间还杂有少量逐渐退化的雄蕊以及完全退化呈丝状的雄蕊;雌蕊瓣化或退化变小或完全消失,全花高耸,形似皇冠(图1-1 h)。(5)绣球型  雄蕊全部高度瓣化,其瓣化瓣与外瓣大小、形状近似,难以区分。雌蕊亦瓣化或退化变小或完全消失。全花丰满,形如绣球(图1-1 i)。

二、牡丹的特点

1. 造型

牡丹从唐代开始便被尊为“国花”,其花大且层次丰富。单瓣类牡丹造型相对重瓣简单,花瓣数量较少,宽大平展,因此此花型的牡丹中有称“盘中取果”的,就是取花型平展似盘的意思;楼子类的皇冠型花瓣数量多,宽大平展,全花高耸,形似皇冠,此类牡丹有称“赤鳞霞冠、宝蓝冠、蓝翠楼”等的,我们可以从名称中便了解到牡丹的一定造型特点。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牡丹是落叶小灌木。一般茎高1~2米,高者可达3米。枝多挺生。叶片宽大,互生,2回3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卵圆形至倒卵圆形,先端3~5裂,基部全缘,侧生小叶为长卵圆形,表面绿色,具白粉,平滑无毛或有短柔毛。花单,两性,顶生,直径10~30 厘米,雄蕊多数,心皮5,基部全被花盘所包裹。萼片5,宿存,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或全部雄蕊变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数少的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称为千叶。

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需了解牡丹的分类和基本生长规律。

2. 色彩

牡丹的色彩丰富,雍容华贵,从命名方式上以八色系为主,如红、粉、黄、白、蓝、紫、墨、绿。其中粉色牡丹最为常见,其次是红色的。如粉色的有粉绣球、雁落粉荷、粉盘托桂等;红色的有大红夺锦、红云飞片、红玉楼等。还有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如粉蓝楼、粉紫球、紫红争艳等。通过了解它们的命名特点,我们可以在表现不同意境或感觉时使用不同的颜色。

三、牡丹的文化内涵

1. 历史文化特质

牡丹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开始有记载:“牡丹味苦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秦琅琊人安期生在《服炼法》中提到:“(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木芍药”之名沿用至唐代。

唐代,牡丹经过初唐百余年的发展和积累,引起了最高统治者和上流社会的关注。武则天曾差人将其家乡的牡丹移植到长安。至开元期间,唐玄宗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举行过一次赏牡丹的盛会,与会者有李隆基、杨玉环、李白、李龟年。李白的诗极力赞誉“名花”牡丹和“倾国”的杨贵妃,使人与花融为一体,描述了一幅春风满纸、花光满眼的景象。牡丹花会逐渐形成了人们乐于参加的观赏活动,“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同时带动了牡丹的种植,且价格越来越高,“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牡丹在帝王、文人的带动下,形成了深厚的牡丹文化氛围。唐代传世关于牡丹的诗词就有250余首,牡丹的审美文化与牡丹节俗文化逐渐形成。

宋以后,随着洛阳一带牡丹欣赏热潮的兴起,牡丹又有了“百两金”“洛阳花”的美称。

2. 文学特质

宋代之后,逐渐出现了关于牡丹的专门著作,如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明代徐渭的《牡丹赋》、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清代余彭年的《曹州牡丹谱》、计楠的《牡丹谱》等,对牡丹的品种、历史、栽培方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

民间也流传了很多神话故事或故事去赞颂牡丹。相传牡丹是西王母小女儿瑶姬流下的一滴眼泪所变;武则天也曾因为下诏书让百花开放,唯牡丹不从,将其贬至洛阳;汉牡丹曾保护刘秀避过王莽的追捕,有忠心护主的品格;日军侵华时曾将汉牡丹移植到日本,却不能生长,赋予牡丹“名花不向敌冠开”的民族气节。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牡丹美丽、不屈服权贵、忠心护主、坚贞不屈等品格的赞颂。

文学中对牡丹的拟人、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我们在理解牡丹时更具丰富的想像,对牡丹的认识更加到位,不单只把其当作一朵普通的花,而对其品格有更多的认识。

3. 民俗文化特质

由于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因此围绕牡丹的民俗现象涉及人们生活的各方面。

隋唐以后,以牡丹纹样的器物形式多样,如壁画、织绣物、唐卡、陶器、瓷器、木雕、砖刻、石刻等。

饮食方面有将牡丹花茶、牡丹花瓣酥煎、烧汤、蜜浸、烩肉等做法。

在花开时节,各地还有赏牡丹的花会,围绕牡丹主题开展各种民俗活动。

牡丹还可与各种事物搭配出吉祥的寓意,这在绘画搭配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具体可参见附录。

思考与练习

① 选取几张古画,尝试对牡丹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② 为什么牡丹被赋予“花王”“花魁”等称号?这些称号或比喻对绘画有何影响?

要求:

① 理解牡丹的基本分类。

② 能背出牡丹的分类特点,能理解其生长结构。

③ 能灵活运用牡丹的文化内涵去创作。

延展练习

① 阅读与牡丹生长结构有关的书籍。

② 阅读与牡丹有关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 白描牡丹的基本画法

一、白描牡丹的笔法

1.握笔

握笔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鹅头法”,用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第一指节顶住笔杆,中指则将笔杆向掌间扣,无名指与小指则将笔杆向掌外推,形成一对相合的力。此时,指实掌虚,手腕自然竖起,拇指与食指之间形成一个类似鹅头的形状。二是“虎口法”,拇指第一关节弯曲,用食指的第一指节和拇指的指肚顶住笔,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的距离较近,五指接近团握的姿态,虎口部位形成一个接近圆形的完整空间,故称“虎口法”(图2-1)。图2-1 握笔动作 鹅头法握笔和虎口法握笔

画白描时手腕要虚悬于桌面,勾花瓣、叶片等短线时要用指力和腕力;勾叶梗、叶筋等长线还要用肘力及臂力。勾长线不能一气贯彻始终时,可以从中途虚断,再从虚线内接出,仍可以气势贯穿,不见痕迹。

2.基本笔法

五代荆浩《笔法记》中说:“笔有四势:筋,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肉,起伏成实谓之肉。骨,生死刚正谓之骨。气,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这告诉我们笔法在表现上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图2-2)。图2-2 筋、肉、骨、气——四势

所谓“筋”势,在用线过程中提按的把握要细微而缓慢,笔虽略离绢素,但线的走向仍然清晰,物象的形态虚处仍要有可鉴之状、可名之神。 所谓“肉”势,在用线时首先是笔中用水、用墨的含量,要有恰当的预计。水分太多,易造成线质肥弱之感;水分太少,则会产生干涩之效,因而用笔时,笔线起伏,实则是用笔锋收势与转锋的关系协调处理。

所谓“骨”势,在速度有节奏变化的同时,始终要根据物象形态特征的需要而使笔线受力得度,尤其在线的转折处,忌出锋过尖,而使线质达不到纯厚劲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圭角”,由此产生尖、刻、薄的收缩心胸的心理感受。

所谓“气”势,在用笔过程的有形与无形之处,有相互贯通的气息,笔踵墨迹中显示出有力量、有形制的密切关系,使物象表达呈现出统一与整体性。

注意要点如下。

① 起行收笔:白描的用线借鉴书法的用线,因此每一笔的动作要领都要参照书法中起笔、行笔、收笔的动作。书法中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又叫“逆入、涩行、紧收”,起笔、收笔动作就有“露锋、藏锋、裹锋”等,这些都是可以根据对象的起伏使用的不同用笔形式(图2-3)。图2-3 起笔、行笔、收笔

② 板、刻、结:这三个是用笔的忌讳,勾线时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图2-4)。图2-4 板、刻、结

板:在行笔中笔的使转不灵活,握笔太紧,只按物象外形进行描摹,用笔行进只有一个方向,线条的质感就会平扁不圆厚。在用笔的整个过程中,手指应有意识地控制笔管的转锋方向,运用腕力完成线条的行进。

刻:用笔的迹象外露呈尖、薄、扁之形,在线与线的转折中,形成锋芒尽现的三角形。这是“起行收”过程中“收”笔的动作被舍去,审美上造成了单薄、粗劣、平扁之感。因此行笔和收笔时,要注意提笔回锋。

结:用线时,画者心中迟疑,笔下的线条不能畅达表现,这关系到画者对“起行收”速度控制与物象形姿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画者应娴熟地运用完整的行笔过程,进而把握笔意在物象形体结构中恰到好处的位置。

③ 线条稳定、有弹性:在开始练习的时候,首先解决手不抖能稳定勾线的问题,再慢慢使线条有变化,有弹性。线条的弹性关键在起笔和收笔的位置。需要有明确的运笔动作,缺乏动作的线条如同钢笔线,就算再挺劲用笔的韵味弱化后,线条也显弱。因此,解决稳定用笔后,需要着重注意用笔的动作、轻重急缓的用笔速度(图2-5)。图2-5 稳定、弹性

二、白描牡丹的结构

1.花冠

花冠小的形态时为花蕾,又称花苞、花骨朵(图2-6),有4种基本形状:扁圆形、圆形、圆尖形和长圆尖形。大萼三片紧包花苞,复萼数片环绕花苞。花冠逐渐变大成大蕾(图2-7),大蕾花瓣呈圆形或倒卵形,有一定量的裂口(图2-8)。图2-6 小蕾图2-7 从小蕾到大蕾图2-8 花瓣基本形状,裂口位置

画法要点:

① 花蕾宜上扬,忌下垂。

② 花蕾的配置上,要根据画面选用,画多大的,开到什么状态的花蕾都要配合出现,形状与颜色需和大花形成呼应。

③ 花冠外形要圆中带缺,不能完全圆形,没有变化(图2-9~图2-11)。图2-9 花冠的背面图2-10 盛开的花冠图2-11 造型不好的花冠(过圆,没有变化,太对称)

④ 花瓣要互有对比(图2-12)。图2-12 造型较好的花冠

2.花萼

花萼包裹在花瓣的外部。牡丹有2层花萼,即大萼与复萼。大萼三片呈扣钟形;复萼多片呈带状环绕分布。

画法要点:

① 复萼的姿态最为关键,须注意与茎之间的交搭关系。如“女”字交叉的关系,复萼长在大萼下方,两个大萼之间的部分,画的时候可以先把结构线画了再补叶片(图2-13)。图2-13 萼的透视画法

② 复萼萼片可以适当拉长变形(图2-14、图2-15)。图2-14 花萼图2-15 复萼各角度姿态

3.花蕊

花蕊分为雌蕊和雄蕊。牡丹的雌雄蕊都有可能瓣化,雌蕊瓣化后瓣尖呈绿色,雄蕊瓣化后与花瓣接近。

在绘画时重点是表现正常状态的雌雄蕊。雌蕊位于花中心,形状如小石榴,结果的状态如同大料瓣状。外有一层萼片包裹,随雌蕊长出,萼片展开,雌蕊顶端长出小瓣。小瓣沿中线向后弯曲,画的时候要看准中线就比较容易画。注意弯曲的关系(图2-16)。图2-16 雌蕊画法

雄蕊的画法要注意分组,每组的形状类似不等边三角形,画时先分大组,每个大组里再分小组,按照分组画出来的雄蕊层次关系较好,写生时多观察、多想,画出来才好看、自然。不能看一个雄蕊画一个雄蕊,应该观察其分组关系,进行点蕊。不管密集还是稀疏的点法都需要分组(图2-17)。图2-17 雄蕊画法

4.花茎

花茎位于花萼之下、花干之上,嫩茎长尺许,茎身生有批叶(一批叶多生作九叶,即三叉九顶)。批叶生于茎上,少者一茎生四五批,多者一茎生十四五批。茎色多嫩红、嫩绿。花茎因花的品种不同而有长短、粗细、昂垂之别。

画法要点:

① 批叶出干的位置须注意前后向背(图2-18)。图2-18 花茎画法画茎只有将前后左右出枝的关系弄清楚了,在画不同的出枝时才有根据,注意观察各个方向的出枝方法

② 用笔方法宜中锋挺劲。

③ 花茎上长叶7~14批叶,每批叶为九叶(图2-19),在画面上一般只需画两三批叶。图2-19 三叉九顶

④ 画扬头花,叶宜垂;画低头花,叶宜扬。花叶的矛盾统一,画面方显生动。

5.花叶

牡丹为羽状复叶三叉九顶。叶形有大小宽窄之分,叶色有深绿、嫩绿、黄绿等。反面叶较正面叶浅,带有粉霜状。叶主筋多重色,或深绿或紫红。叶柄较长,一尺有余,作十字形,其色多嫩红或粉绿。

画法要点:

① 叶梗用三条线表现出两个面的结构。

② 画叶关键要画好主叶脉,按照关系画好再添叶,事半功倍(图2-20、图2-21)。图2-20 叶的画法画叶首先要画主脉,再添叶子,按照近大远小的一定透视关系对叶脉左右的宽度进行把握,在中国画中透视不能太大,有一定的区分就可以了,过大过小都不符合中国画中平面的概念图2-21 叶的翻转首先画出主叶脉,然后安排副叶脉,按照关系添加叶形

③ 叶的透视变化不要太大,以致叶片过小或过大,保持相近的大小变化。

④ 画叶的基本型为三角形,先画出叶脉线,在叶脉水平切线的位置,可以添加翻转折线,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三角形,叶的透视可以按照这个方法绘制(图2-22)。图2-22 叶的翻转绘制步骤画翻转过去的叶子,主脉线和切线很重要,画了这两根线,基本上就能把翻转的叶子画出来,切线与两端头的连线基本是两个三角形,顺着这两个三角形,补完叶形即可,要注意叶形线要有一点弧度,有弹性,这样的叶子生命力会加强

⑤ 写生叶形结构要准确,创作叶形要有韵律感、适当夸张向背变化。创作叶可以根据写生叶按照画面要求,自行添加翻转叶,调节画面的色彩关系,叶的背面与正面颜色不同;也可以调整叶的角度以适应画面气氛(图2-23~图2-25)。图2-23 叶的写生步骤(铅笔写生)图2-24 叶批的画法图2-25 写生叶与创作叶的对比写生时尽量遵从对象,按照实际记录下来;创作时可以参考写生的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如叶上仰或翻转的姿态

⑥ 叶尖的画法见图2-26。图2-26 叶尖的画法几种不同的接口方式,用不同的用笔表现相同的形状

6.花芽与叶芽

花芽生于茎、干之间。初抽芽时,花芽为嫩红;花开时,花芽渐绿;花谢时,花芽已枯干,为赭褐色。叶芽新抽时为嫩红、粉绿,非常有生气(图2-27、图2-28)。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