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2:10: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红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试读:

前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体素质发展的水平,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家庭,还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意识和激发学生体育潜能,并最终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音乐表演作为音乐院校的骨干专业之一,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会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在对其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所创新,对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体育教学成为培养该专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辅助手段。

音乐与体育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具有节奏感强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康复人身心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们在许多方面是相辅相成灵犀相通的。体育对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音乐表演者思维敏捷,记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肌肉的精确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够使音乐表演者具备健康的体魄,较大的肺活量和较强的呼吸控制能力,为其从事音乐表演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此外,从美学层面上讲,体育美以人体为主体具有其他美所不能相比的社会性,“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美,反映了人类超越自我的要求,使人们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的力量,又能使审美的主体观众在观赏体育表演或比赛中产生美感,从而诱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促使群众性体育活动向新的阶段发展。学校体育美的价值在于以教师的典型示范为媒介,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使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得以升华。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音乐院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学规律、教学中的难点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学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参考各方面新观点、新思想以求对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达到一个新的起点,也为从事该方面教学年轻教师提供参考。

书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音乐表演专业分类;2.音乐表演专业特点与体育运动的关系;3.音乐表演专业身体素质要求;4.教育部大学体育课程要求;5.音乐表演类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大纲;6.音乐表演类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设置;7.音乐表演类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技巧;8.歌唱表演类体育教学设计;9.演奏与指挥类学生体育教学设计。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同行批评指正。第一章音乐表演专业分类

音乐表演学是我国20世纪艺术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音乐表演创意的灵感飞跃,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生理、心理因素最丰富、最活跃的一个环节,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的心理活动,又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思想内涵深入发掘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在音乐表演中,理解和技艺起重要作用,直觉和临场心理作为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作的真正源泉,赋予了音乐艺术以强大的生命力。由此,从音乐表演的创作与表演规律上,可以展开音乐表演专业的分类。第一节分类理论依据

音乐不仅是表演的艺术,而且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表演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同时又是再现艺术,其个性和共性在音乐表演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共性则是作曲家想表达的最基本思想,而个性展示了表演者对乐曲的独特见解,由此,产生了音乐表演的分类要求。但随着现代音乐表演的需要,如何准确、生动地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情感,最终达到形神合一,是音乐表演分类和其发展的理论动力。一、二度创作

音乐表演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无论对于何种音乐存在形式,二度创作都是一种根本性的、恒常不变的属性,富有极大的创造性。音乐的二度创作是指音乐表演者在演奏或演唱时,在遵守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运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演奏或演唱的技术和技巧,充分调动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表现力,对作品进行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内涵的完美演绎。表演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再融入自身音乐表演风格,使两者并驾齐驱遵循音乐表演的美学特点,以特殊的音乐素质为基础,以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巧为条件,对原作忠实的基础上深度传达作品的内容,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实现音乐作品审美价值,成为连接作品与欣赏者的桥梁。虽然,声乐表演与器乐表演等,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当中,有些情感的传递方式以及观众所接受程度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形神合一,才能真正在艺术的大海洋中找到创造音乐的美妙意境。二、现场艺术展现

音乐表演要真正进入艺术创造境界,有赖于对表演技能的掌握。因音乐表演技能的潜能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记忆、情感、理智、直觉、才能与想象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再现的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以人类音乐文化基础性存在的天然模式、经典模式来展现,是活生生的音乐,是充满人气的人性化音乐,是运动性的音乐。音乐又是以流动的音乐音响为载体进行艺术表现的,因此,音乐表演无疑要依靠于音乐而存在。从其所孕育的环节上而言,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以及音乐欣赏等,都是人类在音乐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环节。而音乐的表演它只是一个中介环节,如果没有音乐的演奏,那么音乐美的创造与对音乐的审美也就无法实现。所以,音乐艺术的创作与对音乐的欣赏就难以联结,因而,音乐的表演非常具有美学艺术价值意义。第二节分类原则

音乐表演是一个独立式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它不仅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性与艺术风格特征,还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激情,从娴熟精湛表演动作中,也展示出了一个音乐表演者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作为一种美妙动听流动的声音的艺术,音乐表演无法像美术、雕塑、文学一样可以一动不动地,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它只能通过歌唱、乐器演奏、指挥等多种艺术手段结合,将音乐表演用具体可感的手段分类表现来传达给观众,以此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价值,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分类原则。一、受制于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音乐表演作为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连接音乐作品与欣赏者的桥梁。一首音乐的好与坏,是由音乐表演者展现出来的,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随自己的心境,表达真实、美妙的情景。因此,音乐表演者只有全情投入,深刻揭示、完善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才能调动欣赏者的关注、兴趣和情绪的起伏。而一位优秀的音乐表演者,除了扮演传情者的角色,就是再次赋予音乐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把音乐表演从音乐练习、表演行为、想象、联想、先天音乐才能、后天努力、表演者的个体特征等,提升为关于音乐多重诠释的可能性,与音乐创造和表演有关的顿悟或广阔无际的体验过程。二、体现出表演者的审美理想

作为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载体,音乐表演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需要音乐表演者拥有极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在音乐表演与器乐表演等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中,虽然情感的传递方式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但最终要达到形神合一。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音乐表演正是从美学的高度来揭示音乐表演的规律,使表演真正具有再创造的美学价值。三、音乐表演是具有不可重复性的完整的产品

音乐表演在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前提下,形成风格。音乐表演者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主观努力和后天学习,在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艺术才能和审美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把文化积淀、时代印记与民族性格等,创造为上界的语言。第三节分类的标准

伽达默尔曾说:“所有的表演艺术都是一种解释”,音乐表演的主体——表演者在音乐表演实践中把自己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辩证的音乐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动的舞台表现力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表现出来。一、表演技能标准

音乐表演是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二、表现形式标准

声乐歌唱类通过对音乐表演各情感维度如速度、力度、音色、发音方式等反映真情,演奏与表演类依据其表演中的情感体验及理性控制中的想象、演奏者的个性修养等把音乐表现。三、专业标准

音乐表演艺术的呈现过程离不开表演者的理解和解释,海德格尔曾经说过:“理解是人的一种内在力量”,音乐作为最具时尚的艺术,它在时间流动的长河中展开,又在时间流动长河中完成,其中间所有的发生过程都凝聚了表演者的技能,如:演唱、演奏以及艺术修养和心理控制等能力。因此,需要音乐表演者在音乐表演时,应严格遵守作曲家的原始乐思和乐谱,进行复原性的表现,在遵守或基本遵守作曲家的原意情况下,来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演奏,并要充分利用好作曲家原始乐思的精华,进行超乎作曲家意识的演奏。如此,就能将作品创作和二度演绎完美结合起来。第二章音乐表演专业特点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第一节器乐演奏类专业特点与体育运动关系

器乐表演主要包括弦乐表演、键盘乐表演和管乐表演,这几种表演形式都需要表演者用大脑来精确地支配手部、手臂、肩部与腰部肌肉来进行演奏,除此之外,管弦乐还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肺活量。其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和对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集中地体现在器乐演奏技能。由于器乐演奏包括的操作乐器、表达音乐有关的技巧和能力都是演奏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演奏者或艺术家以一定耐力和充沛爆发力的体质支持。

器乐演奏作为器乐表演的载体和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器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通过手指的触摸动作来完成的,其手、足、眼、口、脑等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大大激发大脑的整体协调能力,是全脑教育的有效方式,其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就源发于上述乐器演奏技能的训练特点。因此,高校器乐教育需要在加强该专业大学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开展的专业性、系统性与职业性教育。尤其,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地研究乐器、器乐演奏与器乐艺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通过体育课改与教研创新把更多的器乐演奏专业性的体能训练方式研发出来,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质与常用肢体的基础上,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体育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一、器乐演奏分类及其体能要求(一)独奏与体能要求

作为器乐演奏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一人演奏一件乐器,称“独奏”。如手风琴独奏、钢琴独奏等。第二,一人独奏另一人伴奏。如二胡独奏,扬琴伴奏;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等。第三,一人独奏乐队伴奏。如唢呐独奏,民乐队伴奏等。无论是作为专场演出,还是作为某种演出的某个独立节目,都需要演奏者具有能满足特定激情演奏时间段内的体能,如小提琴的腿部站立耐力、手臂演奏耐力和速度以及整个身体的艺术表现能力。(二)齐奏与体能要求

所谓齐奏有两种: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相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如二胡齐奏,小提琴齐奏等;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如民乐齐奏等。对演奏者也会产生相应的体能要求,前者由于是运用相同的乐器,因而,对整个演奏团队的体能要求是一样的,而且根据运用的乐器对肢体部位产生侧重不同的要求;后者因为运用不同的乐器,因此对不同乐器演奏者的体能侧重不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训练或运动中,在开展一般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侧重性的训练。(三)重奏与体能要求

重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各奏自己所担任的声部,同时演奏同一乐曲,达到非常和谐、完美的效果。由于重奏属于室内乐,音量不太大但非常复杂、细腻、深刻和严谨;再者,重奏还可按人数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六重奏等,且由四个同类乐器组成的四重奏占主要地位。如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组成的木管四重奏等。凡三件或四件弓弦乐器或管乐器再加钢琴重奏者,通称“钢琴四重奏”或“钢琴五重奏”。因而,对演奏者的体能要求,不仅有上述的一般体能和乐器侧重体能,还要有不同乐器之间的演奏者的配合性、协调性与补位性体能,这样才能在各种必需体能的支持下,创作与表演出相对完美的器乐艺术。(四)合奏与体能要求

合奏分小合奏、民乐合奏、弦乐合奏、管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等。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别组合成几个乐器组,各组演奏各自的曲调,但综合在一起,恰是演奏同一首乐曲;(2)凡若干乐器(同组或不同组)演奏同一首乐曲,不论齐奏或多声部演奏,统称“合奏”。这与上述演奏者体能要求相同,在以乐器为基本侧重的情况下,既要开展共性体育锻炼,也需要开展乐器决定的个性化与肢体部位针对性体育运动即可。(五)伴奏

伴奏在音乐作品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独唱、重唱或独奏的表演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件乐器(如手风琴、扬琴或钢琴等)或一个乐队(小乐队、民乐队或管弦乐队)给予演奏引子、过门,以及衬托乐曲的主要部分,丰富乐曲的表现力。除独唱、独奏部分外,其余即称“伴奏”。因而,作为伴奏者相对在工作的时间较短,对其体能要求从演出的整体上而言相对较低。但为了充分发挥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依然需要有较为扎实的体能作为支撑。(六)即兴伴奏

即兴伴奏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临时根据主旋律配以丰富的和声与音型,边创作、边用乐器伴奏,称“即兴伴奏”。在民间音乐的创作与演出中,也有用原有的曲调(如民歌主题)作基础,而在临时演奏时加以发展、丰富和变化,称“即兴演奏”。从体育视角而言,即兴演奏的艺术性与表现力,不仅需要演奏者的高超才艺,也需要演奏者强健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才华发挥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二、器乐演奏的形式及其体育教学要求(一)合奏

合奏,器乐演奏形式。按乐器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一声部,共同演奏同一乐曲。同类乐器如弦乐、管乐、打击乐等同奏一曲也称合奏。由于合奏时各声部乐器按同一的节拍、速度、力度,在指挥的要求下演奏,所以必须要求乐队队员不仅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合奏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整体和谐、统一协调、与人合作的能力与素质;也要有着较为均匀且较高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既能保持稳定良好状态的时间长度,也能在表演中根据作品艺术再创作需要根据灵感控制自己的力量和速度,实现艺术、意识、身体的统一。

1.合奏分类与体育训练重点

合奏由众多的人演奏多个乐器声部称合奏。在我国众多乐器齐奏同一声部(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也习称合奏。合奏的乐队采用“吹、打、弹、拉”各类乐器,色彩丰富,音响丰满。合奏的形式多样,常见的体裁有管乐合奏、弦乐合奏、打击乐合奏、丝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合奏等。因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根据采用乐器的不同与主要运用肢体部位的侧重,加强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确保整体突出肢体重点。

2.管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主要是指笙、笛、管子、唢呐等管乐器合奏,常辅以打击乐器。由于这类演奏需要演奏者以强大的肺活量作为支撑,因而,需要以有氧训练为主的体育训练,让他们在运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和身体整体耐力素质。

3.弦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主要是指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热情、文雅见长。对于演奏者而言,需要他们运用上肢与手部等开展表演活动,这种表演不单纯地需要演奏者的稳定体能、耐力或爆发力,更需要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培养他们的身体柔韧性与灵活性,让他们在强化对演奏肢体部位的控制同时,发挥出个人的艺术才华。

4.打击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打击乐合奏的特点是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具有音乐丰富、节奏性强,能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多样生活情趣。因乐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演奏需要一定的耐力、爆发力和整体强壮的体能支撑,由此才能在某种时间长度下完成精彩的艺术表演,和其他乐器演奏者配合好。在训练中尤以训练演奏者的上肢力量为主,尤其是上肢的手与臂力量要较其他乐器演奏者有着超越。

5.丝竹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丝竹乐合奏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具有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由于是运用两大类乐器,因而,针对不同乐器的演奏者需要采用其特定的体育训练方式。其中,对于一人演奏两种以上乐器的演奏者,则可以采用两种以上侧重并在的体育训练方式,实际的操作中结合上述方式即可。

6.吹打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吹打乐合奏是由曲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在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这类乐器演奏对演奏者体能要求倾向于以打击乐器为主,强调力度与爆发力。因此,在训练时多以耐力和力量训练为主,尤其是训练演奏者上臂力量,主要是手臂的耐力素质。

7.民族管弦乐合奏与体育训练重点

由于民族管弦乐合奏是在民间合奏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体裁,因而,对演奏者的体育训练结合管弦乐器演奏自身的特点展开即可,与上述体育训练内容和体能要求有着类似之处。(二)合奏体育训练

合奏体育训练,既要立足在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乐器演奏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学生的演奏技能,提高演奏水平,通过合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也要通过体育训练与群体运动,在提高他们基本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协作能力与默契意识。按照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合奏者的体育教学应力求做到:

1.训练的项目要与学生的日常演奏曲目相对应,把音乐专业学生所学习曲目的趣味性与艺术性转化为体育训练自身的特征,以从关注大学生专业学习吸引他们积极地开展体育训练。

2.教师要有详细的体育团队合作训练计划和目标要求,其中相关体育技能与体能的训练做到由潜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3.教师既要作为体育教学者也要作为学生合作、合奏训练的指挥,把体育教学以合奏音乐的节拍艺术与情绪处理艺术,让学生在清楚地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和开展。

4.重视学生的体能艺术化训练。体育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习的新作品,把其对学生体能的要求融入到教学中去: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问题,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尝试与创作最能表达作品的情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对独奏者的体育训练。独奏是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可用其他乐器伴奏。在廖家华主编的《简明音乐教学词典》中由于其“独”奏的性质,决定了其体育训练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共性体育训练。即针对各种乐器专业的学生都开展一样的体育训练,积极地追求与达成普遍性体质提高和打造较高平均水平的体能素质。二是,侧重性体育训练。即根据所学习的乐器不同开展的侧重训练,例如打击乐的爆发力与耐力训练等。(三)对乐队的体育训练

乐队的团队性质,决定了乐队的乐手之间需要配合和精密协作,因而,在体育训练的重点上要加强乐手之间的协调性、默契性训练。

1.训练内容

根据乐队自身的两个方面专业性训练展开:首先,是以提高乐队队员个人基本技能的体育训练,包括大学生的视力灵活性、打击准确性、节奏、力度与速度等项目。其次,是提高乐队整体配合能力的体育训练,包括相互动作衔接准确性、团队节奏感、团队力度、团队速度及团队控制能力体育训练等。

2.训练方法

根据上述内容,主要方法为:(1)灵活性训练;(2)准确性训练;(3)节奏感训练;(4)速度训练;(5)力度训练;(6)控制能力训练。

在实际训练的实施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乐队的特点,尤其借助乐队演奏中对演奏者体能的共性要求开展乐队成员的艺术性协作能力训练,实现他们对自我的体能和常用肢体部位的主动与被动的配合,逐渐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与控制自己,让自己的节奏达到该强则强、该弱则弱、该放就放、该收就收的自由境界,让自己的体能转化为灵感的一部分,能准确地表现出乐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

3.训练步骤(1)结合音乐专业学生常训练曲目,融入与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内容项目;(2)在统一课堂教学中,指导不同乐器学生开展个人体育练习;(3)开展分声部学生的组合性体育训练;(4)采用声部合练同步的步骤,开展学生体能的合练。第二节声乐类专业特点及其体育教学要求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歌唱的艺术,可以有乐器伴奏;二是,古代泛指音乐和音乐活动。《周礼·地官·鼓人》、晋潘岳《西征赋》、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麒麟客》与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朔壬寅》,都曾在著述中有专门的描述。

由此,针对声乐艺术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需要根据声乐表演和训练中的基本元素,如气息的深浅、音域的宽窄、音响的强弱、共鸣的明暗与肢体语言等因素,做出基础性与支持性的体育专业训练,让他们在声乐学习、训练和表演中能恰当合理地运用,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能够使观众获得听觉和视觉双重美的享受。一、音域的高低和音色分类与唱法分类及其体能要求

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唱法按照歌唱技巧,目前普遍把国内唱法归为三类: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和20世纪流行起来的通俗唱法。其体能要求根据声乐艺术表演的一般规律,对声乐表演学生的体能有三个共性要求:(一)健康的一般体能

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关于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的健康水平。常规的包括肺活量、立定、速度、耐力与握力等。他们在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才能为他们的声乐学习创建良性的可持续的身体物质基础,保障他们稳定、积极的学习状态,为他们在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中积累与感悟艺术奠定物质基础。(二)较高水平的肺活量

由于声乐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表演,需要较高水平的肺活量作为支撑,才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音域、音色和唱法分类,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性的艺术才华。因而,除了他们自身天赋性的大肺活量外,通过针对性长期训练,结合声乐日常练习的训练,获得超越非音乐表演专业的超大肺活量,满足他们在表演中自由开展二次自由艺术创作的需要。(三)自由灵活的气息控制能力

气息运用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声乐学生专业训练和表演的稳定性和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教学的科学实施下,他们会得到更加专业与针对性的气息控制训练,让自己的气息为发挥个人的艺术才华和现场表演的创造力,做好支持性、适时调节性与突发情况应急性的准备。二、声乐专业体育教学开展(一)学习声乐的基础体质条件

要学好声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质条件,即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健康身体为物质基础的情况下,还应掌握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身体技能,有良好的嗓音条件。

1.音乐身体物质素质

音乐身体物质素质就是人在音乐方面敏锐的听觉、鲜明的节奏感和良好的音乐感觉。一个人的音乐身体物质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体育教育的培养,而后者是主要的。在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运用各类体育项目在音准、节奏和乐感方面的关联性,如体育学习的配乐练习等,让音乐专业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就能获得音乐专业相关的专业教育与熏陶,实现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由此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基础素质条件。

2.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身体技能

音乐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包括: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键盘乐器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其中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元素。针对视唱练耳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配乐性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以培养他们关于音阶、音程、节奏与旋律的准确的听辨能力。

当然,为了突出体育学习与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学生开展乐器课堂配乐练习,通过与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融合和体育化,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支持和氛围营造作用。在这种基础上能进行听觉训练和有限的视唱练习,实现学生专业成长与体质发展的统一。

3.嗓音条件

学习歌唱,具有天然的好嗓子是有利条件,但有好嗓子的身体器官物质基础不一定就能学好声乐,而需要在经过声乐专业训练,以及根据学生生理条件开展的体能训练,以此体现与培育歌唱的艺术特征。进而在不断的科学体育训练中,用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有意识地锻炼发声器官,把下意识的“自然”语音发音,转变与提升为有意识的“非自然”歌唱发声。(二)声乐专业体育教学内容

由于声乐专业学习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歌唱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该专业的科学性体育教学也需要围绕服务于该专业内容,才能起到针对性辅助、服务与支持性意义。

1.声乐基础理论的体育教学

该体育教学以提高身体素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根据人体发声的生理机制,如在了解歌唱器官的基本构造基础上,把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融入具有关联性的体育项目中,把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转化为体育相关技能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与歌唱相关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与嗓音的保健等方面的体育训练。

2.教学开展的内容

歌唱与体育的相似之处就是都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都需要在专业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性不断习得的各种经验,才能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化的表演技能。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在个人生理条件基础上,运用不断强化的训练以训练和提高他们与体育相关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主要载体项目以有氧运动项目中的慢跑、游泳与自行车等。因此,体育训练时,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随着他们经验的成长逐渐提升训练的难度和精确度,让他们在自己练习中慢慢体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个人声乐特点和体育素质基础,教给学生准确度高、收效快的练习方法。

3.歌唱专业开展体育训练的具体内容

根据声乐训练的完整、科学、系统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相关特点。(1)呼吸的体育训练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人体的呼吸形式有不同的要求,人体在运动中呼吸的形式、速率、深度以及节奏等,必须随运动技术进行自如的调整,这不仅能保证动作质量,同时还能推迟疲劳的出现。根据常用的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方法,结合常规体育教学的技能,让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提高体能和健康标准的同时,提高呼吸能力与呼吸控制能力。

实际的训练操作中,常采取下列方法:a.在进行跑步运动时,易采用富有节奏性的、混合型的呼吸,每跑2—3个单步一吸、2—3个单步一呼;b.在进行其他的运动中,应根据关节的运动学特征调节呼吸,在完成前臂前屈、外展等运动时,进行吸气比较有利,而在进行屈体等运动时,呼气效果更好;c.在进行气功练习时,采用以膈肌收缩为主的呼吸方式,效果较好;d.在进行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时,呼吸的节奏和方式应与动作的结构和节奏相协调。因此,在体育锻炼时和音乐专业气息训练时,要高度一致性地重视呼吸的作用,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效果与音乐专业学习的效果。(2)关于发声的体育练习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炼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项目中,并没有关联性密切的技能对其开展专业性的练习或教学,因而,要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在训练中有效地融入发音的技巧等,以达到以下目的:

a.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即在体育运动中把发声训练、呼吸训练、气息控制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达成统一性的教学目标。

b.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身体运动、体育技能学习和训练、体育训练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达成与身体运动频率一致,既追求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也追求较好的体育训练效果。

c.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喉腔。运用体育运动的机能优化功能,把不能调整形状的共鸣器官——头腔和胸腔,通过运动实现对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同时,实现身体运动对腔体功能提升性支持。第三节歌剧类专业及其体育教学要求

由于歌剧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而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功能意义的角度看,表演都处在这个综合的核心地位上,如音乐、舞蹈、杂技等。歌剧是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给人看的艺术,即所谓狭义表演艺术。因而,歌剧专业学生相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因歌曲时间长度、表演需要等对表演者都有着较高的体质要求,尤其是耐力素质、表演过程中的舞蹈艺术展现能力,以及其他的艺术性肢体表达能力,进而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强度,以满足真正学习、排练与表演的需要。一、三位一体

针对歌剧中歌唱和表演并重的艺术特征,在对该专业学生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地立足体育、体育教学与体育项目的特点,开展“三位一体”体育教学,科学地把体能训练、体育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教学融合起来。首先,开展基础体能教学。即以高校一般性体育教学为主,满足学生基本共性的体能锻炼和身心成长需要。其中,既包括现代体育项目的教学,也包括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内的传统体育项目,以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其次,开展艺术体育教学。这类教学主要表现为健美操、健美舞、体育舞蹈、瑜伽与街舞等教学活动,让音乐专业大学生按照专业相对就近性的原则,在基本音乐专业兴趣的拓展支持下,最大限度地运用体育教学的路径,开展对歌剧专业学生表演过程中形体教学、表演教学与艺术创作培养,实现体育、艺术、表演与歌剧的最佳结合。再次,开展歌剧表演针对性技能教学。即歌剧表演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挖掘与结合体育教学项目中与其关联性最密切的技能,对歌剧专业学生开展形体、五官与各种外部技能(包括歌唱、舞蹈、格斗、骑马、开车等特殊技能)的教学,让他们体育项目学习的实践性上开展积极的学习,并学习、训练与日常活动的运用中,熟练掌握并积极地开展个性化创新活动,满足歌剧表演中现场再创作的需要。由此,培养歌剧专业学生把自己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思想、有灵魂的典型艺术形象,并使其富有征服人的魅力,把掌握的方法与技巧融入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深度中等,推动歌剧艺术与自身歌唱和表演才华成长。二、三个统一

歌剧专业体育教学,从提高学生基础体能和专业体能切入,把培养歌剧演员学生现场艺术创作能力融入进来,在培养优秀演员的同时追求体育教学的三个统一:一是,演员与运动员的统一。演员与运动员的完美统一是歌剧专业开展体育教学的一种高境界。作为专业演员在创作上追求高标准的同时,需要以高健康水平的体质作为基础,由此才能让歌剧专业学生,在实际的艺术学习、排练和表演中,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肢体,实现表演创作指标的高起点、高立意、高标准。二是,艺术与运动的统一。体育学习、体育训练和日常的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铺垫艺术的同时又推动艺术回映生活。一方面,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只能是第二性的东西,体育活动与训练为自然形态的东西才是第一性的,前者只能是后者的反映。因此,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艺术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反映是经过学生在艺术再创作基础上的提升,“艺术头脑”是把体育技能转化为艺术表现能力的“加工厂”。因此,体育教师的世界观、哲学观、艺术观,乃至政治、道德等观念都会起到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会以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体育能力的提高而不同,最终他们在歌剧表演中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不同。三是,体验与体育实践的统一。就是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和各种活动,把歌剧艺术的体验和体育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学生作为歌剧艺术的创作者、表演者应起主体作用,教师在其中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演员的生活素质、思想修养、艺术修养与专业技巧开展体育学习和歌剧表演创作。因而,在实际的体育学习与训练中,歌剧专业学生不应该是自我表现,而总是在体育运动和歌剧创作中,把体育运动者的学生自我和艺术表演者统一。体育学习中体验是基础,体育实践体验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艺术源泉,学生要学会在体育角色中探索自我、在自我中体现角色,使二者融合。真正高超的表演艺术可以使演员与体育学习的学生角色高度统一,达到“我就是”的艺术境界。三、三种能力

一个完美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表演者具备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角色”的能力,好的表演就是为了情感的传递,而最好的情感传递就是再现情景,再现情景就要靠体验之后,再表现或再现出来,这些都与表演者的自身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体育教学中针对歌剧专业学生,也站在体育科学的角度要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演员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一、体育学习能力。歌剧专业学生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从各学科中学习艺术元素的能力。在体育项目的班级群体教学中,开展各种群体性活动教学,让大学生们在角色的分工中开展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生活、对艺术、对人及人性的深刻思考,把歌剧的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融入进体育学习中。因此,需要针对他们开展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培养他们体育项目的选择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技能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和分析力等综合素质。二、个性化体育能力。艺术创作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路径之一。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环境、爱好、体育特长和个人身体特点等,运用自己掌握的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把表演创作中虚构的、假定的人物、人物关系、艺术化事情、艺术化情境等等,以个性化的体育方式表现出来,将虚构艺术所需要的具有审美魅力的体育真实,靠学生充分的艺术想象把自己体育学习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转化为积极的艺术积累。三、体育艺术表现力。表现力是演员充分体现角色、展现角色各个侧面和性格特点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表演实践性关系,通过各种具有艺术性的体育项目教学,让歌剧专业的大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不断地提升演员的自身魅力、舞台形象、丰富自然自信的面部表情、完美的动作和身体姿态,在富有激情的音乐中不断地培育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气质,以及把体育课堂作为舞台训练大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四、三种基础教育

表演艺术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那就是基本功再者就是基础训练,指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演员的第二天性,要在舞台上用语言,表情和姿态且略带舞台特有的夸张来叙述和再现出我们将要表达的感受。因此,体育教学中也应根据歌剧表演艺术的需要,针对该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开展三种基础性的教育,在普遍性做好大学生基础体能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他们的艺术素质。(一)培养大学生基本能力

开展不断优化的健康身体机能的体育基本功和基础训练,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表演才艺,积极地挖掘体育项目中的各种技能元素、各种体育小品的训练、形体训练,以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培养出演员的第二天性。主要包括一般的耐力体能、速度体能、肢体柔韧性、敏锐性,以及学生在团队项目之间的配合协调能力和角色适应能力。(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体育项目的实践性锻炼,包括理解知识、体验技能、体现角色的创新办法、个性化与体育团队运动中角色转换的本领。表演是为了情感传递,而体育学习活动中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活动体验,也是最好的情感传递和培养方式。通过体育教师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行为,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通过日常行为的随机性和有计划的积累性体验过程,为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运用经验去捕捉创新灵感,激活大学生运用相应的情绪记忆和类似的情感体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尤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现代体育项目技能之间的融合创新、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之间的融合创新,以及现代和传统项目技能之间的融合创新,为大学生做好创新表率,在创新中实现情感传承把大学生的生活和艺术学习不断地再现。(三)培养大学生艺术创作思维与观念

演员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和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体育教学需要从培养体育意识出发,把体育意识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不断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中,让大学生塑造自我与完善人格魅力,在不断的创作中追求理想中的自我。在体育学习中以自我为基础,在个人体育运动和学习中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提高生活经验,体悟生活,把体育学习的身体健康收获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积累。第四节指挥类专业及其体育教学要求

指挥对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音乐大众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音乐指挥者来协调统一,到了19世纪后半叶,指挥者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为此有两个条件要满足:第一个是指挥棒的使用;第二个是指挥者必须脱离作曲家而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音乐职业。根据他们日常工作的实际状态,典型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挥者必须站着开展指挥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乐队成员清晰视野需要,让广大乐手无论站在什么位置,都可以完整地看到指挥者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能调动全部肢体的无声语言,把指挥者自身的功能全面地发挥以更加准确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二是,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不仅是上肢或手的艺术性舞动,而且是需要指挥者全面地调动自己的各种艺术表达载体,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艺术灵感、才华和再创作充分地发挥出来,如特定肢体细节的运用、速度的变化、表情的变化、眼神的交流、特定乐器的指导等。因此,指挥专业学生需要相对其他音乐专业,需要更加全面且上肢和下肢耐力更高的健康体质,由此,才能既做好“乐队的统帅”,而且还进入到“作品的演奏解释”层面上。再者,无论是乐队指挥还是合唱指挥,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因而,其体育教学开展不再分开设计。一、音乐指挥的体育教学含义

指挥在音乐表演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引导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而音乐指挥的体育教学,就是在科学开发相关体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为培养指挥专业学生科学、艺术地发出命令和调配的意思,告诉别人如何行动和怎样行动的意思。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告诉演唱者或是演奏者,如何演唱或演奏,其中包括什么时候开始演唱或演奏,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演唱或演奏,是强唱(奏)还是弱唱(奏),还要把音乐作品中的关键部分交代清楚等等。因而,体育教学典型的意义在于:其一,肢体意义表达的准确性;其二,肢体意义表达的简洁性。二、音乐指挥应具备的体能条件

在实际的指挥中,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主要是通过人体活动的各个部分如手、臂、头、面部表情、眼、躯干等器官工具来实现他的指挥意图,因此,他们的体能基本条件有四类:第一,健康的体魄。这是保障他们在一定长度时间内,能正常开展指挥工作并充分进行作品指挥意义再创作的基础。典型地表现为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及高超的肢体灵活性。第二,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为肢体动作的幅度、速度与力度精确性,以此实现对作品意义的精确表达,进而带动整个乐队或合唱队能完整地开展艺术合作。第三,形体的表演艺术。鉴于指挥的基本动作与广大体育技能相似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开发体育技能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即可。尤其是,注意引导指挥专业学生在实际的指挥工作中,把基本的肢体动作融入感性和面部表情等,使相对机械的体育技能成为具有艺术性、美感和灵活性的肢体语言,对正在表演的乐手和歌唱者形成积极的良好的暗示,让他们在相对愉悦的心态和视角刺激中,接收指挥者再创作的艺术信息。第四,良好的音乐听觉、准确的节奏感和速度感。这是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的基本体能素质之一,且与体育学习、训练和日常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体育自身的实践性,不仅需要准确专业的指令来指挥群体训练,更是以节奏和速度为基本特征,把体育学习与训练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把自己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的感受,转化为用整体的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的再创造过程。三、音乐指挥体育教学的基本要领

由于音乐指挥和体育运动的实践共性,他们动作都具有简明、准确、美观的基本特点,把动作与技能的“省、准、美”提升为艺术。“省”,是指针对音乐指挥专业学生开展的动作和技能教学,做到三个方面:第一,节省。即在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让他们养成习惯,用最简单的技能和动作,把音乐的节奏、旋律与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第二,清楚明了。就是在体育训练中,对他们开展专门性的简洁、干练、朴素、坦率、表现力强的动作教育,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艺术与作品的理解,直接传达给合唱队员和乐队,减少理解误差性不协调。第三,要恰到好处。就是教育学生一定要依据作品的内容来设计指挥的动作,而动作的幅度大与小要适度,不要过分地夸张,也不要缺乏表现力。“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节奏准。这是体育动作和指挥动作最典型的共性特征,最关键的是要作品预设节奏、乐队或合唱排练节奏,以及指挥者现场二次创作的节奏吻合起来,实现从指挥到音乐作品的无缝对接。第二,预示准。通过相关体育技能教学,让指挥专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音乐的各种起拍、收拍动作有着干净准确的理解和习惯,把每个挥拍的动作都准确地落在音乐的拍点上。第三,传情准。是指结合指挥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与面部表情等变化,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意义传达,不仅准确地传递更丰富地诠释。“美”,从体育视角而言,有三种表现:第一,动态美。即整个指挥过程要呈现为一种动态的美,这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运动美的植入,让指挥专业学生能在对自己身体形态自信的基础上,把自己相对优美的身体特征展现出来,让自己在创造美、展现美与传播美中为整个乐队或合唱奠定美的心理基础。第二,造型美。即指每个技能动作所呈现出来的几何造型美,是一种瞬间的静态美,为合唱队员和乐队准确理解以及接受预示,预设了足够的空间。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形体、健美和气质训练和教育。第三,氛围美。是指在音乐指挥者美观大方的动作要求下,充分散发符合人们欣赏习惯的感染力,把观众与乐队等都带入欣赏指挥、欣赏作品、看指挥的优美表演中,使其成为作品演奏与二次创作的核心,引导乐队或合唱不断地迸发灵感,把音乐演绎出不同的高潮。四、音乐指挥专业学生的形体与体质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对学生的形体和体质既有所列的共性要求,也有根据专业性质不予录取与不宜就读专业对应的疾病排除,其中,部分学校对于某些特殊专业也制定了相应的身体素质、生理条件要求。音乐与艺术类表演专业就是对学生形体和体质有着个性要求的专业。这种特殊性有三点:第一,五官端正与身高。由于表演者在塑造的人物形象要通过荧幕或舞台传达给观众,他们依靠人物的外貌和形体动作的规律性变化,来反映作品的情感推进和催生高潮,并通过指挥者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和带动乐队或合唱者。鉴此,形体是表演艺术的基石,尤其是指挥者的身高和肢体长度,会直接决定指挥者对作品意义的传达。第二,四肢健全健康(该专业残疾学生除外)。下肢健康是确保指挥者达到一定高度的必备因素,且是支持指挥者充分发挥自身肢体语言的基础;上肢健康是把灵感作品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上肢灵活、准确的指挥下,才能使处在精神意识形态的作品,成为动态且重复演奏的艺术品。第三,高雅的气质。指挥艺术就是要把在生活当中的“美”挖掘出来,以参与各种表演的丰富而又多样化的人物艺术形象中的“美”,如心灵美、精神美、神态美与姿势美等感性的形态,把指挥者对不同社会人的理想、愿望、意志以及爱恨情仇等,以理想的律动形体与生动的面貌,折射反映出指挥者所具有的天然气质和性格,在给观众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气场,让乐队和合唱者与之产生情感和艺术共鸣。因此,对于指挥专业学生,无论是出于演出时间长度的考量,还是艺术再创作的需要,都必须通过强化体育教学和日常锻炼,为指挥专业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培育丰富多样的符合角色性格和气质,但同时外形和面貌又好的指挥学生,把人体自然生理与社会所追求的艺术美统一起来。当然,由于音乐表演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复杂性,指挥专业学生所要塑造的艺术人物也必然是各式各样、类型不同、形象各异的。因此,在外形上要有上述共性要求,在个性特色上要确保各种形象类型全面。五、音乐指挥体育教学

针对指挥专业学生开展共性和个性化体育教学,是鉴于指挥家三个方面的重要性。第一,音乐再创作的灵魂性。是指无论乐队还是合唱,都必须按照指挥者的再创作继续发挥个人的音乐才华开展深入创作,这需要指挥者以强壮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才能让自己的指挥灵感得到现实的音乐升华。第二,指挥家音乐沟通的控制性。是指指挥者运用个人的肢体语言,在个人音乐指挥才华发挥的基础上,营造个人才艺的气场去带动、指挥与控制整个表演过程,并把每个参与表演演员的才华创作冲动都控制在整个作品的宏观构想之内,确保作品的一致性和音乐才华结晶的纯洁性。第三,激发潜能。尤其是指挥者以自己健康的身体素质,以具有激情的指挥姿态开展指挥,能以自己的激情激发乐队与合唱演员的潜能,让他们都能在日常熟练训练的基础上,有着更充分、完美的发挥。因此,指挥他必须具有高超的肢体语言沟通语法,让乐团和合唱演员发出他心目中理想的乐音。指挥是一个乐团中的灵魂人物,他拥有无限的权利,且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指挥活动施展自己的权利,既要控制整首曲子呈现的速度及演出的效果,也要承担激发乐团成员最佳潜能的责任。(一)音乐指挥的体育教学作用

由于乐队指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通过指挥来组织和训练乐队。二、控制演奏速度,保持作品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三、使乐队能够正确、统一地演奏作品。因而,对指挥专业开展体育教学就具有典型的三个方面作用:第一,培养指挥者个人动作指挥影响力。即通过日常的体育项目教学,让指挥专业学生在群体体育运动中,顺利地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特点,以此作为培养切入点加强他们影响力的培养,实现体育教学与日常学习对个人指挥才华的丰富与支持。第二,培养指挥者的基础体质和激情。由于指挥的工作性质决定,尤其对于乐队指挥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开展指挥工作,因而,具有健康的体质非常必要且重要。由此,根据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的设定,科学地抽取一般性体育项目中与指挥工作性质密切的技能,来加强科学整合与编排确保体育教学的针对性。第三,培养指挥者以个人肢体技能细节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根据指挥动作的基本特点省、准、美,充分挖掘各种体育项目的该特点,让学生们得到意识培养和习惯教育,以此训练和提升他们运用指挥肢体动作诠释音乐的能力,为音乐的再创作奠定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基础。(二)音乐指挥的体育教学必备条件

1.与音乐专业教学同步性。针对指挥专业的体育教学,要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同步,对教学工作要起到配合性作用,根据音乐专业教学的进度与具体需要,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体育教学工作,在逐渐提升指挥专业学生的一般性体能达标的情况下,积极地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推动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学习。

2.与指挥技能动作的体育技能接近性。即体育教学在尊重一般体育规律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抽取与指挥具有直接作用的技能动作,或运用适当的教学环节,或以开展专门性的配合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指挥技能创设良好的技能基础。尤其是肢体动作的充分开发和运用,会引导大学生以更加专业的习惯和意识,把指挥技能和体育技能融合起来。

3.指挥现场的体育教学模拟性。根据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群体性特点,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开发他们与指挥工作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充分运用一致性的部分把指挥训练和体育训练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选拔教学助理或辅导员的形式,让大学生轮值做教师和指挥员,指导、指挥其他的学生开展体育训练,让他们在切实的活动中不断地强化指挥意识。(三)音乐指挥在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

在音乐指挥的实践中,一般具有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排练阶段与演出阶段。因此,针对音乐指挥专业的教学,也可以相应地分成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体育教学:从指挥工作而言,首先,是“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因此,加强指挥专业大学生眼睛认读准确性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开展灵敏性眼睛认读能力教育,对肢体诠释意识的认读能力。其次,指挥基本动作教育。主要是指四种动作技能教育:a.上肢配合训练。主要是双上肢的配合训练,尤其按照某种旋律进行指挥的动作,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各种具有艺术性的舞蹈动作为主。b.手与手指明确指挥的动作训练。即运用手掌的翻舞和手指的定向指示,为不同位置、不同乐器与不同声部的演员做好指导工作。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手掌和手指灵活性与柔韧性训练。c.头颈部灵活性训练。为了充分发挥指挥者面部表情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的头颈部灵活性训练非常必要且重要,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以颈部肌肉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为重点。d.腰背部灵活性训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需要指挥者激情付出,在实际的指挥中会有自然而然和忘我的激情转体等动作,开展腰背部肌肉柔韧性训练和腰椎等关节训练,是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排练阶段体育教学:该阶段属于模拟性的体育教学阶段,让指挥专业的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充分地体验和感悟指挥的具体工作,以及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中提升自己的应急能力。具体的教学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性适应能力训练。主要是针对指挥中需要运用的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全身性肢体的动作适应能力。其重点表现在两个层面:a.上述肢体部位在指挥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即能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大脑发出的指令,准确地转化为指义明确的指挥动作,使表演者能充分理解和发挥他们的才华。b.肢体动作与音乐的适应能力,即能不能按照音乐的必要旋律开展指挥工作,或运用自己的指挥来实现对音乐主题的诠释和理解。二是,模拟指挥训练。即教师根据不同乐器演奏的基本特点,为乐队学生创编不同的演奏性运动体操或技能系列动作,为指挥专业学生开展指挥模拟工作创设真实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和让其他的学生做演奏性体操等,让指挥学生能相对真实地感受指挥和体验指挥的作用。三是,控制能力训练。指挥作为一种充满艺术魅力和激情的工作,既需要指挥者激情洋溢实现对合唱者或乐队的感染力,也需要他们按照合奏或合唱作品的基本主题,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以理性和灵感不断迸发的指挥,实现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指挥动作;不仅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