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社会保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3:14:2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琪《社会保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琪《社会保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定位

1.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1)美国

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安全网”,具体理解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因年老、长期残疾、死亡或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疾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老年、遗属、残疾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或残疾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2)德国

德国在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时,把社会保障制度理解为向在市场竞争中不幸失败者或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安全制度。

德国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旨在使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灭顶之灾,并能获得重新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为那些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他们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公正的收入分配。因此,社会市场经济应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领域:①能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②能带来社会“公正”“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公正”是指社会保障可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安全”是指它可以为遭受不测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3)英国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报告中这样定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对全体国民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安全保障。《贝弗里奇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保障具有普遍性原则和类别原则,其目标被界定为消除贫困,并将其概括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4)日本

①日本在《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1950年)中给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定义是:“对于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以保险方式和直接的国家负担,寻求经济保障的途径。对陷人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水平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有文化的社会成员的生活。”

②日本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a.广义的主张:社会保障是政府关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的统称;

b.狭义的主张:社会保障是指由国家来救济国民生活之缺损的制度,国民在生活上蒙受诸如失业、伤病、高龄等各种情况,而使这些国民的生活来源出现中断或减少,给国民生活带来困难时,通过社会保障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其最低限度的收入。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助、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等内容。(5)国际劳工组织

1985年,国际劳工局亚太地区局给社会保障做了如下的定义:社会保障可理解为一个社会在出现规定的事件或在规定的情况下向其成员提供的保护,其目的是:

①尽可能防止使收入丧失或收入锐减的意外出现。

②当意外确实发生时,尽可能提供医疗并对引起的经济后果提供财政保护。

③尽可能为遭受意外者身体康复和职业恢复提供便利。

④尽可能为抚养儿童提供福利待遇。

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于1989年编著的《社会保障导论》一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向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而丧失收入或收人大幅度减少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家庭进行补贴的方法。

2.社会保障界定的要素(1)社会保障的定义

综上,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要点分析

①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属于社会化行为。

②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具有强制性。

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具有经济福利性。

④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1)保障性——安全网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适时有效地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具有保障性。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一国的经济可承受度。(2)社会性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实施的社会制度,其保障对象是全社会所有符合保障条件的公民;社会保障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等社会性目标;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单位、个人及其他渠道,通过社会化筹资,所筹集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庞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3)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性,即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任何社会成员在其生活发生困难或生存面临风险时,都能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机会。(4)互济性

通过互助互济的方式,少数在社会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遭遇风险的社会成员,能够有正式的途径获得各种物质帮助和其他服务,使其基本生活需要得以保证。(5)福利性

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福利性有两层意义:

①从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

②从结果来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再分配。(6)强制性

由于社会保障关系到各方利益,足以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保障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控制的,必须由国家立法建立并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否则社会保障制度便可能偏离正常轨道。所有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体系

1.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1)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①社会福利系统

对低收入社会成员实施的福利政策,主要可以分为现金发放和利益转让两大类。发放现金的福利政策是指通过直接提供资金来支持和补贴贫困或低收人家庭及个人的基本生活。利益转让形式的福利政策要求政府以提供物资或服务,而不是直接发放货币来缓解低收入家庭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②社会保险系统

美国的社会保险主要被划分为:养老及残障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美国官方界定的养老及残障保险以覆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为主,也包括灾害幸存者和残障人员。失业保险的目的是要补偿职工因失业造成的收入损失。医疗保险体系非常复杂,这种保险制度的核心是保险市场的多元化,焦点则是私营保险公司的介入。(2)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英国社会保障主体是国家,国家以公共支出的方式向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险待遇,并把它看成是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三大系统组成:

①社会保险系统。社会保险系统是英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大的系统,其宗旨是使国民在遭遇困难或不幸事故时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②国民健康服务系统。其宗旨是改进国民的健康状况并提高其身体素质,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资助和所有纳税人的缴费。

③个人生活照料系统。主要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提供个别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丧失生活能力者、老年人、儿童和精神失常者等。

英国“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彻底地解决英国的贫困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日益膨胀,已经损害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①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是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新加坡在社会保障方面依赖政府经营的中央公积金。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构成体系比较简单,主要由公积金制度、公务员社会保障、雇主责任制和其他保障计划四部分构成。为满足不同需求,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分设了四个账户:普通账户(ordinary account)、专门账户(special account)、医疗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和退休账户(retirement account)。

②公务员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与福利待遇等;雇主责任制强调雇主责任,国家强制雇主必须投保雇主责任保险,以便为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待遇,但该项业务在劳工部监督下由私人保险公司负责经办。另外,还有保健双全计划、家庭保障保险计划等,前者是一项由公积金局操作的自愿性低价医疗保险,后者是在受保者终生残疾或死亡时为其家属提供生活保障的一项福利性计划。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1)社会救助

①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

②社会救助的目标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它往往采取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通常被认为是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

③社会救助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它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2)社会保险

①社会保险的含义与目的

社会保险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和义务相结合,采取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安定。社会保险所占用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因此是一项基本保障。

②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3)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②我国社会福利的内容

按提供途径不同,我国社会福利可分为: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服务四项内容。(4)社会优抚

①社会优抚的含义

社会优抚是以法定的形式和方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优待和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②社会优抚的对象与内容

a.社会优抚的对象主要包括:现役军人、伤残军人、退役军人、因战、因公牺牲的军人家属、病故军人的家属和现役军人家属;

b.我国社会优抚的内容主要包括: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就社会优抚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它兼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多重性质,是一种综合性的、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关系(1)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社会保障属于收入分配范畴,并处于再分配环节,但它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扩充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也有利于政府切实承担社会保障财政责任。(2)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财政资金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政府承担公共责任、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体现。(3)社会保障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基本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社会保障体制的基础,而社会保障体制又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安全保障系统。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与功能

1.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保障水平适度的原则

①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项目的设置、支付标准等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

②社会保障水平适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包括是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等。(2)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①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实现社会公平为根本目的的。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a.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结果公平;

b.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

c.每一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的社会成员,其享受机会和权利是均等的,因而它可以促进机会公平。

②社会保障效率的含义

社会保障的效率包括经济社会效率和社会保障管理效率。

a.经济社会效率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差距,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降低劳动者个人的风险,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大,积累时间长,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来源。

b.社会保障管理效率包括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效率、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效率等。(3)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

社会保险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社会保险立法、监管和提供政策支持,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必须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其所应该负担的那一部分保险费,但同时也有依法享受国家对此所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的权利,比如税收优惠。个人只有按期足额缴费,才能在符合条件时享受社会保险所带来的保障待遇。

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1)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①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基础,经济发展制约着社会保障的发展。反过来,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发展。此外,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维护,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也直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社会保障经济性功能的表现

a.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b.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物质基础的社会保障基金,从基金筹集到基金投资、支付,都会从各方面对储蓄、投资及经济的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c.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优化劳动力配置。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缓解了劳动者在疾病、工伤期间的医疗和生活困难,为其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创造了条件。

第二,为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提供失业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择业能力,为其再就业创造了条件。

d.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自然灾害、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疾病、年老及失业等特殊事件会导致个人收入丧失和失去基本生活的保障,从而造成社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保障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有效地化解这些风险,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了社会良性发展。

②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由于市场机制本身不具有自发实现平等的机制,社会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收入转移和互助互济,从而帮助那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对个人收入进行两种方式的转移:

a.横向转移,即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

b.纵向转移,即个人的收入从劳动时间向非劳动时间、从健康时间向疾病伤残时间转移。(3)社会保障的政治性功能

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社会保障事务,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政府职能。现代社会保障在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社会保障既是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也是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保障有哪些特征?能否运用这些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答:(1)社会保障的特征:

①保障性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适时有效地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具有保障性。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一国的经济可承受度。

②社会性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实施的社会制度,其保障对象是全社会所有符合保障条件的公民;社会保障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等社会性目标;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单位、个人及其他渠道,通过社会化筹资,所筹集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庞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

③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性,即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任何社会成员在其生活发生困难或生存面临风险时,都能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机会。

④互济性

通过互助互济的方式,少数在社会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遭遇风险的社会成员,能够有正式的途径获得各种物质帮助和其他服务,使其基本生活需要得以保证。

⑤福利性

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福利性有两层意义:

a.从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

b.从结果来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再分配。

⑥强制性

由于社会保障关系到各方利益,足以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保障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控制的,必须由国家立法建立并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否则社会保障制度便可能偏离正常轨道。所有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①覆盖范围还不够广,还不能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进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由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我国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广;但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广,主要是由于该群体是自愿参加社会保障,没有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②公平性还有待加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我国基尼系数2006年已经达到0.496,贫富差距非常显著,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还很微弱。

③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法应该是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同其他各部门法相比,其效力应该仅仅低于宪法,在立法层次上按理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但现实是人大立法少,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且参差不齐。

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国外社会保障体系有什么特点?

答:(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

①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辅助措施。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目的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项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和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佣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安定。社会保险所占用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因此是一项基本保障。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③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带有普遍性原则;同时,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质量。

④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法定的形式和方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优待和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我国社会优抚的内容主要包括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就社会优抚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它兼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多重性质,是一种综合性的、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2)国外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现实环境不同,其体系的构成和重点都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制度模式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而言:

①英国和北欧等国家实施“国家保障社会保障模式”,为全民提供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税收,而不要求享受者预先缴费。这种模式下,社会福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福利费用的来源大多国家承当,呈现出高福利高税收的特点。

②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实施“社会共济社会保障模式”,要求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形成专项基金,国家给予免税优惠或财政补贴,通过大规模的统筹互济分散经济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把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点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保障资金多半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保障的水平也只是保障基本生活而非全民普享高福利。

③新加坡实施“强制性储蓄积累模式”,为每个劳动者建立强制性的个人储蓄账户,将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计入其中,以备年老、生病等不时之需,个人账户资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政府只是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更多的保障是公民个人

3.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三点:(1)保障水平适度的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是指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项目的设置和支付标准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的安定,在保障公民生活的基础上能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周期平衡,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2)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为根本目的。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结果公平。(3)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

社会保险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社会保险立法、监管和提供政策支持,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必须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其所应该负担的那一部分保险费,但同时也有依法享受国家对此所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的权利,比如税收优惠。个人只有按期足额缴费,才能在符合条件时享受社会保险所带来的保障待遇。

对于社会救助和部分福利项目来说,受益方和支付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是因为,有些政府提供的保障项目获益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支付的却是少数人;社会救助和部分社会福利项目获益者往往是社会上的某一特定群体,而支付费用却由全体社会成员来承担。

4.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功能?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功能发挥的状况与程度如何?

答:(1)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①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经济发展是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基础,经济发展制约着社会保障的发展。反过来,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发展。此外,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维护,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也直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表现在以下几点:

a.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b.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c.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优化劳动力配置;

d.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②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a.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b.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③社会保障的政治性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国执政党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社会保障事务,已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政府职能之一。现代社会保障在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

社会保障既是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调节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的正常运营。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除具有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缓和社会矛盾等一般的政治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在我国发挥的状况与程度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过程中,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5.请结合不同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位以及本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位,谈谈你对社会保障的认识。

答:(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

根据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出下列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风险分散机制。换言之,社会保障的本质是分散社会成员的风险。

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社会保障是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来分散风险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强调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深基本”,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高福利体制的弊病。

③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就提供的产品而言,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有相同之处,即两者提供的都是“保障”,但两者的目标却是不同的。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立法提供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框架;另一方面是国家行政机构在此法律框架下,依法规划、组织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

⑤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在这里,社会公平是目的,再分配是手段。社会保障再分配性质意味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大,而从该制度中获取的相对较少,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较小甚至终生没有贡献,从制度中获利则相对较多。(2)社会发展是各种社会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社会公平的实现等方面来体现。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又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①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a.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但自然灾害、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疾病、年老及失业等特殊事件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个人单方面防范这些事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这些事件的发生就会导致个人收入丧失和失去基本生活的保障,从而造成社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而社会保障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有效地化解了社会成员的这些风险,对其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了保障,使那些遭遇特殊事件的人能重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了社会良性发展。

b.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和政府的一种再分配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市场机制本身不具有自发实现平等的机制,社会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收入转移和互助互济,从而帮助那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

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对个人收入进行两种方式的转移:横向转移,即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纵向转移,即个人的收入从劳动时间向非劳动时间、从健康时间向疾病伤残时间转移。

②社会保障的政治性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国执政党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社会保障事务,已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政府职能之一。现代社会保障在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

社会保障既是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调节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的正常运营。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除具有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缓和社会矛盾等一般的政治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国家不可能按照某种概念的要求而建立彼此完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体现保障水平适度、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另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并非一成不变,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完善的。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变迁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救济制度的产生阶段(1)产生背景

社会救济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慈善事业。社会救济发展成为一项社会制度,可以追溯到l9世纪。英国16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第一批产业工人,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各种原因沦为城市乞丐和流浪者,造成了日益增多的贫困现象和社会问题。(2)主要标志

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而在此之前,英国政府曾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旧《济贫法》)。新《济贫法》较旧《济贫法》在性质上有重大的区别,其规定社会救助属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对贫民实行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这就等于承认人人有生存的权利,政府负有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3)历史贡献

新《济贫法》把社会救助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社会救助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也为欧洲其他工业化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借鉴,成为现代社会救助的雏形。丹麦于1803年颁布了《济贫法》,挪威于1845年通过了《济贫法》,法国则发布了一些济贫法令。这样,在西方便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救济制度。

2.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时期(1)产生背景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社会主义政党的推动下,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因此,俾斯麦政府在德国统一后,试图通过社会立法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赢得工人阶级对于国家政权的忠诚,阻止劳资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主要标志

从1883年到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相继通过几项法令,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3)历史贡献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很快为欧洲各国所仿效。1890—1919年间,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建立养老保险的有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实行疾病生育保险的有比利时、瑞士、英国等9国,实行失业保险的有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工伤保险的有美国、波兰、南非等37国。

3.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产生背景

面对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于1933年3月4日就任美国总统。他在施政改革中,逐步系统地提出“安全保障社会化”理论,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而在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刺激需求的增长,从而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也成为美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理论支柱。(2)主要标志

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社会保障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生效。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使社会保障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整和统一,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历史贡献

美国l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发展跨进了一大步。该法不仅是美国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

4.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时期(1)产生背景

1942年11月,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交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此报告建议政府要统一管理保障项目,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社会要保证使人民免遭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失业之苦。而当时由庇古主张的福利经济学,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通过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均等化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无疑也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建立。(2)主要标志

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数年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并于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高福利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承担着主要责任,这说明社会保障已从保险为主扩展到以普遍福利为主的制度。(3)历史贡献《贝弗里奇报告》的产生对英国政府乃至西方各国实施“普遍福利”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贝弗里奇报告》和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各工业化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如西欧、北欧国家先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建成了对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制度。

5.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了“滞胀”,福利国家先后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过宽的保障项目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

②过高的保障水平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此外,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否定公有制和国家干预,并且主张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2)主要措施

①提高缴费上限,征收社会保障税,如取消缴费上限、从退休金征收所得税等方法,扩大社会保障经费来源。

②改革社会保险给付制度,如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改革养老金计发基数、改革养老金调整办法等,节约社会保障经费。

③扩大就业,如对青年进行技术培训、将工作重点从失业救济转向就业鼓励。

④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从政府负担养老保险逐步转向自我储蓄式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由私营机构经营,降低政府风险等。(3)历史贡献

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上,许多发达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单一的国家管理体制和单一的私营管理体制,可能都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良好模式,都无法实现社会保障的功能;而两者的结合,即政府承担的基本保障和企业或私营机构运作的补充保险,可能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模式。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条件

1.新历史学派(1)代表人物

德国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冯·施穆勒。(2)主要观点

新历史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劳资矛盾的政策主张,包括:

①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军事实力,还在于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即经济管理的职能。

②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

③经济问题和伦理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满足自身物质方面的欲望,而且还应满足高尚的、完善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

④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⑤主张通过赋税政策实行财富再分配,并通过各种法令,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动保护以及工厂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法令,实行河流、森林、矿产、铁路和银行等生产事业的国有化,限制土地私有制,改善公共卫生等措施。

⑥实施自上而下的改良,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3)历史价值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83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德国新历史学派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它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历史学派的主张,后来被制度学派加以吸收和发展,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传播,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的思想基础。

2.福利经济学(1)代表人物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939年前后形成新福利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多、希克斯和伯格森等。(2)主要观点

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它包括: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庇古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社会保障的原则和措施,主要包括:

①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因此,从富人那里转移货币,主张资产阶级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用于举办福利事业或创办一些科学和文化机构。

②将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有两种方式:a.直接转移,如举办一些社会保险或者社会服务措施;b.间接转移,即降低这些商品的售价,使穷人受益。

③由于救济有工作能力而不工作的人会减少国民财富,因而庇古反对实行无条件的普遍的补贴制度,认为最好的补贴就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否则就会使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④在不损害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条件下,改进国家文教卫生事业,改善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和健康状况以及实行诸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保障措施,也是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一个途径。

针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不足,新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修改、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回应旧福利经济学难以回答的福利命题。主要观点有:

①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优,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②英国学者卡尔多和希克斯则认为,这在事实上是不能做到的,他们认为在一种变革中部分人受益难免使另外的人受损,不过政府可运用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

③美国学者伯格森和萨缪尔森对补偿原理持有异议,他们着眼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补偿是否恰当,需在受益者接受后感到,事前无法测知,因而这种决策也是不科学的;伯格森和萨缪尔森把福利极大化寄托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认为生产与交换符合最适度条件未必就能获得福利极大化,必须同时将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的因素一并列入“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值最大时才算是臻于福利极大化。(3)历史价值

庇古的理论与主张无疑对“福利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福利框架中,首次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又将社会保障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充分就业、经济安全等福利国家的目标具有了全社会的性质。他提出的“收入均等化”主张,尽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真正实现,但他提出的转移支付以及一些改善社会福利的措施,却对后来福利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从福利经济学产生以来,其理论虽然经过了一些变化,但新旧福利经济学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消费者“自由选择”学说和自由竞争学说之上。它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福利,为实现“最大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这种干预不仅包括分配领域,还应当包括生产领域。

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竞争的市场注定是帕累托有效的;②政府通过采取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有效地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3.凯恩斯理论(1)代表人物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主要观点

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还提出了建立累进制和最低工资制等政策建议,形成了著名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

①一个国家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是指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要,或是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②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

③有效需求的不足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而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则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所致: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b.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c.流动性偏好规律。

④凯恩斯在他的国家干预理论中指出,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⑤他主张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和消费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3)历史价值

凯恩斯主义是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成为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其国家干预理论是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它强调政府和国家积极参与,认为由国家承担起老年救济、失业保障等责任是一种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反危机的措施,也是有效的“经济稳定器”之一。

4.《贝弗里奇报告》(1)代表人物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2)主要观点《贝弗里奇报告》指出,英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每一种社会问题在处理时都是单独对待,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相关的社会问题,使得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彼此孤立,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贝弗里奇认为:

①社会保障包含三种主要途径:

a.为保障基本需要而实施的社会保险;

b.为保证特殊需要而实施的国民救济;

c.为满足基本需要以外的需求而实施的自愿保险。

②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实行六个基本原则:

a.社会保险津贴统一标准原则;

b.社会保险缴费统一标准原则;

c.社会保障统一管理原则;

d.社会保险津贴发放时间与数量合理原则;

e.社会保障综合性原则,即社会保险制度应该与国民救济制度和自愿保险制度结合起来;

f.社会保障需求分类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的不同收入及需求,根据不同收入与需求调整社会保障缴费与津贴。(3)历史价值

英国于1948年宣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贝弗里奇也因此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贝弗里奇报告》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新自由主义经济学(1)代表人物

以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以美国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阿瑟·拉弗和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2)主要观点

①反对福利国家是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们把福利国家看成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们甚至认为,福利国家“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上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②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直接插手社会保障事业,认为那会束缚组织的手脚,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市场才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若以市场为导向,人们在接受社会保障措施方面,不但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自由程度也可大大增加。

③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人人都要建立自我保障的意识,家庭也必须对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它抨击了“福利国家”,因为国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而获得社会保障权利的条件下,政府就会疲于奔命,并且永远满足不了国民对此项权利的要求。

④哈耶克的伦敦学派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机会均等,坚决反对收入的均等化。他认为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任何缩小贫富差距的分配主张,都会对个人自由造成极大的危害。

⑤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主张通过“负所得税方案”来补助穷人,实现社会公平。

⑥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主张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以市场机制来选择;供给学派认为经济中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干预过多,而社会保障会加重贫困。(3)历史价值

在欧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一度出现了二战后国有化的企业又转归私人经营的新动向。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的私有化改革,力图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有些学派虽然以反对社会保障著称,但他们的观点对于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6.中间道路社会保障思想(1)代表人物

英国安东尼·吉登斯。(2)主要观点

①吉登斯主张“积极福利”。他指出:我们应当倡导一种积极的福利,公民个人以及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当为这种福利做出贡献。

②他还提出了“社会投资国家”的概念。他指出:社会投资国家适用于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社会。在社会投资国家中,作为积极福利的开支不再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各种机构包括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来提供。

③吉登斯强调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以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平衡,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支持再分配,倡导政府参与下的福利经济的多样化。

④在政治政策上,主张实行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经济政策上,奉行“市场社会主义”信条,模糊所有制定位,摒弃国有化政策,主张走一条有别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的新混合经济之路。

⑤在福利政策上,主张把社会福利国家改为社会投资国家。(3)历史价值

吉登斯的中间道路社会保障主张,对英国工党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中间道路社会保障思想还在其他西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

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模式

1.投保资助模式

投保资助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其目标是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公民在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投保资助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责任分担

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予以适当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从而形成一种风险分担和责任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2)以劳动者为核心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保障对象是“有选择”的,而非“全民”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纳入社会保障对象的范围。该制度面向的主要是工薪劳动者,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风险设置的保险项目,并由此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3)权利与义务相对统一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劳动者个人必须履行社会保险缴费的责任,才能够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并且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保险缴费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具有强制性。(4)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保障水平要考虑劳动者原有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并随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

2.福利国家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不仅是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而且还在于维护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福利国家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在福利国家,政府是社会保障的当然责任主体。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税,政府承担着实施、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的责任,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需求。(2)全民保障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这种模式下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局限于被保险本人,而且推及其家属,不只限定于某一保险项目,而且推及凡维持合理生活水平有困难和经济不安定的所有事件,以最适当的方法给予保障。因此,福利国家模式是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保障制度模式。(3)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在福利国家的公民看来,提供保障是国家的基本义务,而享有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保障模式按照统一标准缴费和给付,政府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管理,强调国家的主体地位,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障的调剂互助功能,而忽略个人享有社会保障权利与应尽社会保障义务的对等性。(4)高待遇与高税收

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一揽子”预防性保障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保障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同时,为维持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也必然需要高税收来支撑。因此,高税收不仅充当着福利国家的财政基础,而且构成了福利国家的重要特征。

3.储蓄保险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