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侍卫到权相:千面和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3:16:25

点击下载

作者:孙琳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侍卫到权相:千面和珅

从侍卫到权相:千面和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从侍卫到权相:千面和珅作者:孙琳排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ISBN:978-7-113-24199-5本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不知历史者,无以图未来作者简介

孙琳,字艺方。国家二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大影匠》、长篇纪实文学《刘强东·我的青春不迷茫》、人物传记《他若离去后会无期·梁思成传》《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等。创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共计六百余万字,散见与《大家》《诗刊》《鸭绿江》《芒种》等文学刊物。序

从自强不息到一条白绫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做人与做官》

对于中国人而言,和珅的名字,始终遭人唾弃,一代巨贪的形象无异于魔鬼一般,令人深恶痛绝。

是的,和珅的出现,的确曾在中国引起巨大的震荡,以致数百年来,人们依然饶有兴趣地品评他是如何从一个自强不息的少年到用一条白绫结束自己生命的传奇一生。

拂去历史的烟尘,真实的和珅究竟是怎样的?他的一生隐藏着什么样的经历?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他青少年时代的奋进,就像眼前的朝阳一样明亮而耀眼,到权倾朝野时却又如狼一般的贪婪?最后,权至极致,戛然而止,被一条白绫结束了生命。

今天的我们又能从他的身上接受什么样的教训呢?

和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满族子弟,成长为权倾天下的军机大臣,他的蜕变,隐秘、奇崛、危险,深埋着哪些秘密?当他权倾朝野,沐浴着大清帝国盛世的光芒,他开始狂妄自大,谄媚皇帝,倾轧幕僚,兴风作浪,露出了狼一样的嘴脸,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巧舌如簧,耍尽了阴谋诡计,深得皇帝的欢心,捞取政治资本;骄横、贪婪、傲慢、狡诈、奢侈,几乎所有坏事,他都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才华横溢、聪明睿智、胆大心细、极有办事能力的人。

和珅为官二十余载,聚积家资折合白银八亿两,几近乾隆时朝廷十余年的财政收入,富可敌国,成为乾隆盛世的“恶性肿瘤”。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巨贪,被奉为一代明君的乾隆皇帝却为何始终宠幸于他,让他如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和珅在乾隆当政时,之所以能呼风唤雨、聚敛家财,难道仅因为他是个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之人?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翻阅研究了有关资料后,你会发现,和珅是个勤勉刻苦、智慧超群的办事能人;他不仅工于权术,也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他有政治家的谋略、谋略家的智慧、大商家的精明。他的过人之处,才是他得宠于乾隆皇帝的原因。当乾隆帝年至耄耋,颓老倦勤之时,和珅趁机独揽大权,总揽了大清帝国的一切。他在集国家行政权、财权、兵权、人事权于一身后,成为乾隆皇帝的理财高手、办事奇人,深得老皇帝的宠幸;与此同时,他张开了贪婪大口,把公产“理”到了他自己家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民间的这一说法,也深刻地阐明了和珅的命运和结局。

在权力的巅峰,和珅看见了一条白绫,飘飘荡荡地悬挂在房梁上,那是他的宿命和结局。

和珅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拂去历史的厚厚尘埃,仔细研究他的成功和失败,你会看到,和珅的为人做官,是与众不同的。他饱读诗书,却摒弃了儒家的繁文缛节;他按照中国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达到了所向披靡的“境界”;他掌握了人性的秘密,他的所作所为,会给身处各种迷局而无法脱身之人带来无尽的启示。第一章少年和珅的坎坷奋斗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语

和珅的童年和少年,历经苦难,三岁丧母,九岁丧父。过早地面临困难,他是怎么走过的?

那个时候的他牵着弟弟的手,在继母的白眼下,忍受着生活的艰难。为了生计和学业,他忍受着屈辱,四处借贷,四处碰壁。小小年纪,和珅便经受了无数的苦难,心灵在世态炎凉中苍凉,可人却越发坚韧、果敢和豪气十足。

苦难好似一块磨刀石,磨砺出他的豪气万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卖掉祖地,维持学业。

当咸安宫官学已经进入暮色中时,和珅还在读书。灯光把他年轻的身影印在墙上,是那样倔强和坚硬。他认定了只有完成学业,才会有前程。守着祖产,坐吃山空,不是有志男儿所为。

当他卖掉那块不大的祖地,用作他和弟弟和琳的学费时,他不仅大胆,还有一股豪气荡漾在心中。此后,他勤奋努力,聪明睿智,刻苦学习,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和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结婚,更是明智之举,这门亲事为他的仕途之路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从此,他步步高升。在荡漾着感动的心里,和珅总有一些欲望的东西在蠢蠢欲动。童年遭厄运

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750年7月1日)这一天,风雨交加,街上行人或身穿雨衣或头戴草帽,也有举着油纸伞的,行迹匆匆。这时,在位于北京西直门驴肉胡同内的常保家老宅里,传出一阵婴孩清脆而有力的哭声。

这个孩子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和珅,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

父亲看着他娇嫩的小脸,从自家的万字文木格窗望出去,只见几只鸟儿从黑厚的乌云间飞掠而过,他心中的欣喜和忧愁,又各增添了几分。欣喜的是钮祜禄氏家族,终于后继有人,自己有儿子了;愁的是他身在福建任职,远隔千山万水,不能陪伴儿子成长,给他一个好环境。他看着依偎在妻子身旁昏睡的儿子,伸手掖了掖被角。他喜忧参半的心里,复杂而无奈。他的这种心理暗示着什么,又隐喻着什么?后人已然无法知晓。他当然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大儿子和珅,在今后的某一天会神奇发迹,成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清朝历史上的豪商,并因聚敛财富,贪污过巨,而被中国人视为巨贪。乾隆帝死后仅十五天,嘉庆帝便以一条白绫赐他自尽,终年才五十岁。

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他合理的走向,童年的遭遇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

和珅出生的时候,正是大清王朝的盛世岁月,是大清国经济繁荣、军事最为强大的时期。但由于清廷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也为清朝后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后期用人不当,导致清政府内部庸才遍地,正直之士无法得以施展才华;对外高傲无理,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国家。和珅从神奇发迹到登上大清耀眼而辉煌的政治舞台,是否感到了他走过的石板路上,敲响一连串的坚实的脚步声?那是催促人心的力量。他经历过多少起落沉浮,尝过几多人情冷暖?站在权力的巅峰,他的迷失和陷落,早已在身体内部发出“哔哔剥剥”的爆裂声,他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

这一切,他的父亲常保怎么会想到?

和珅如过山车般的命运,终将会被颠覆。

只有穿透那些漫长而污浊的夜晚,和珅才能看见自己命运的走向,他是否焦躁和悔恨?

小和珅在父母的呵护下一点点长大,家里有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留给他,有几尺布自己舍不得用,等着给他做衣,一心宠着她的第一个儿子。然而好景不长,和珅三岁那年,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母亲因难产永远地离开了他,懵懂的他还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从此,苦难的日子开始了,父亲续弦,取了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把年幼的长子和珅和次子和琳丢给继室抚养,自己去福建任职。从此,和珅和弟弟和琳就在继母的白眼下艰难度日。

野史笔记中,就有关于和珅的继母对待孩子十分苛刻的记载。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就不喜欢,和珅和弟弟和琳幼小脆弱的心灵,在继母难听的言语和难堪的脸色下,被伤得凄惨悲凉。和珅的继母自己没有孩子,又独守空房,还要管理家务、养育孩子,心情自然不好,和珅和弟弟和琳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珅十岁,和琳七岁,父亲常保死在福建任上,和珅和弟弟和琳成了孤儿。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经济拮据,继母在物质生活上,对两个孩子更加“苛刻”。和珅和弟弟和琳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少贫无籍,应该是父亲去世后,和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作为八旗后裔,他的生活不至于没有着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珅在精神上,是不如意的。

童年的不幸,对和珅性格的影响很大。和珅的父亲常保有世袭的荫职,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他身为福建都统,多年戍守在外,很少在京城,无暇照顾家庭及和珅、和琳两兄弟,而继母对待他们也难见温情。因而,他们只能在继母的白眼下苦苦度日,凄凉痛苦。

不知是谁说了这样一句:“苦难不是我们的泪点,幸福才是。”

一个人能否成功,要看他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珅虽然年少,却有面对惨淡人生的能力。

当和珅还在懵懂之年,就不得不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考验。在继母身边生活的日子,在人生的危境之中,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如何揣摩人的心理。他是一个何等聪明的人啊!逆境面前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真正把困境变成砥砺心志的磨刀石,砥砺着他内心所能具有的坚硬,很少能有人做到这一点,和珅做到了,他是豁达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去世后,和珅带着弟弟和琳一起经受厄境的洗礼,在凄风苦雨中寻求出路,厄运不能夺其志,兄弟二人不向命运低头。试问,有几个十岁的孩子能做到?

那个时候,和珅家中基本没有额外收入,仅靠着官封地和父亲的薪俸过日子。虽然衣食无忧,却没有存下家财。父亲逝世后,他的生活便陷入困境之中,没有一夜安寝过,悲伤、失望、迷茫,甚至焦躁,让他尝尽了人间的疾苦。小小的他,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发誓,一定要上最好的学校,发奋读书,改变命运。

上学的那个早上,和珅在睡梦中惊醒,在朝霞中摸索着披衣下床,叫醒弟弟,颤抖着双手拿起书包,饿着肚子朝学校走去。

这一天,天气格外好。路上,和珅看到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以及匆匆往来的人们,天地之澄明、人生之壮丽,正吸引着他,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踩着大地发出“咚咚”之声。

那一年,和珅九岁。时间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夏天,他和弟弟和琳一起被选入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不是谁都可以进的,入学者为八旗子弟中长相俊秀者或内务府子弟,且学业成绩优异者,均是经过千挑万选,每年只有八十名左右的学生入学。学校的管理是严格的,设管理大臣、协理事务大臣,另有满汉总裁。总裁需是翰林,教师也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必是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通过考核后方可担任。学校不仅开设一般的经、史、子、集课程,而且还开设满、汉、蒙、藏等多种语言课,同时教授骑射、习用火器。可以说,咸安宫官学是培养文武全才者的贵族学校。

和珅和弟弟和琳都被选上进入这样一所学校,无疑是钮祜禄氏家族的骄傲。父亲常保高兴得走路时胡子都翘起来了。学校不收学费,日常生活费用需要自己负担。凭着父亲常保的薪俸,和珅与和琳倒也不必为日常开支操心。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和珅和弟弟和琳发奋读书的时候,父亲却突然病逝,生活来源中断了,十岁的和珅突然又要面对厄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和珅和弟弟和琳的日常生活难以为继了,他又一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还是学生的他,为了保障日常生活,不得不借钱度日。

咸安宫官学里,和珅感到了一阵冷风吹过自己的周身,他抱紧了膀子,开始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钱,刚开始还有人借,次数多了,就无人再理他了。和珅知道,他们是怕自己的钱有去无回,还有的亲朋看不起他这样的穷亲戚,就连外祖父嘉谟也以为他只是一个借钱维持“高消费”的纨绔子弟。

面对这一切,和珅心里甚是悲凉,无比烦恼。只可怜还是个孩子的和珅,遭遇到如此的世态炎凉。

咸安宫官学里静谧无声,这静谧对于和珅来说,就是一种彻骨的煎熬。

迷茫中,和珅看到了大清国的和平昌盛。节奏缓慢的生活,虽置身于太平盛世,他却看到了远方掀起了一片尘烟,而他在这片混浊的烟尘中,被凄风苦雨所笼罩,体验这世态炎凉的滋味。前面的光景迷茫,和珅一脸的凄迷。

尽管这样,只有十岁的和珅,知道长兄为父的道理,这个小大人,牵不着长辈的衣襟,像只无枝可依的孤独的鸟儿,尽己所能地为兄弟二人筹钱,以继续学业。在孤独和无助中,和珅得到了锻炼,逐渐成长起来。困境给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

孟子说:人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才“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珅的童年由盛而衰、幼年成孤、借钱度日的经历,锻炼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坚忍而又深藏不露,沉稳持重。他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在经历了凄风苦雨的洗礼之后,终于茁壮成长起来,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他聪明、机敏、好学,成功是必然的。他的不幸经历,只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他自我砥砺、锻炼的进程,终使其位极人臣。翘楚宫官学

和珅是在私塾里开始自己的启蒙教育的,像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的孩童一样,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读起,进咸安宫官学读书,才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咸安宫官学是一所非同一般的官学学校,它创办于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亲自提议由内务府负责创办。命令“于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着住居咸安宫教习” 。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内务府遵旨在景山官学生及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闲散幼童中,视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选择九十余名学生就学。

咸安宫官学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相邻。明代时,这里为后妃居所,天启皇帝的乳母、曾与大太监魏忠贤狼狈为奸的客氏就曾居住于此。清兵入关后曾一度闲置不用。此后,康熙曾在这里拘禁过皇太子胤礽。雍正即位后,为加强对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思想教育及控制,巩固皇权,在这里建立了学校,以弥补位于神武门外北山门两侧景山官的学生功课不够系统专业的缺陷。

据有关资料记载:“咸安宫官学由内务府一人为总管,负责督促检查。除各科教习外,设笔帖式一人,负责文书工作。起初学生不在学校住宿,晨入暮散,提供午餐。除学习所用笔墨纸砚、弓箭马匹等由官府提供外,每一学生每日补助伙食菜银五钱、米一升,每月发银二两为零花钱。”

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各设教师一人,教授骑射和满语的教师有三人。所设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以及经史等文化课。每个学生同时还要学习骑射和习用火器等军事课程。

望着咸安宫官学房檐上的琉璃瓦,在上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和珅的心雀跃着,五年的学制不算长,可也不算短,他盼着自己期满考核能达到规定的一二等,这样就可以获得七八等笔帖式,得到缎匹、笔墨等赏赐;按照学校的规定:余者年幼留校继续学习;年长者退回本旗,都还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由于宗室和八旗子弟参加的乡试、会试单独举行,录取比例特别高,因而只要进入咸安宫官学,就等于有半只脚已踏入了仕途,走上了飞黄腾达的快车道。

和珅在岁月的交替中,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就像一条河流,不徐不缓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着,他是多么想快点学有所成,让自己的脚跟稳稳地站立在大清帝国的土地上。

在这所主要为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而专门设立的学校就读的岁月,是和珅在苦难的煎熬中最惬意的时光。虽然他常常为自己和弟弟和琳的日常开销发愁,但毕竟他处于有盼头、有希望的环境里。他在咸安宫官学读书的时候,正值乾隆年间,学校的性质有所改变,它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生源已经主要是大量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这让和珅有点儿趾高气扬,也让他犹如遇到一场及时雨,在他干枯已久的心田落下,滋润着他那焦枯的心灵。

和珅没有理由不发奋刻苦地读书。

翻开曾任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所著《养吉斋丛录》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在该校担任讲课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是进士、举人出身者。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主要教授文、武两科。文的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间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武包括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的军事课程等。每年都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一般来说,一等的为笔帖式,满语为“巴克什”,意为“学者”,汉译为“书记手”,主要从事记录、誊写档案、文书以及翻译满、汉奏章等工作。据英廉后人福格(字申之)所著《听雨丛谈》中记载:“笔帖式为文臣备储材之地,是以将相大僚,多由此途历阶。”二等的笔帖式为库使、库守。

咸安宫官学荟萃了八旗子弟精英于一堂,无疑是当时的一所优秀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名牌大学。和珅、和琳两兄弟在这里系统地学习文、武两科,福利待遇也好。他们像大清朝许多在该校读过书的精英一样,努力学习,成就着自己的学业。

聪明的和珅年纪虽小,却目光远大,他十分虚心地向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学习。他们在校期间就中了举人或进士。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那种品学兼优、风流倜傥的形象,在和珅的心里扎了根。在这些绝非等闲之辈的学长们的影响下,和珅意识到了他的使命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紧迫感。他天资聪慧,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再加上他有一股向上的精神,非常用功,大有将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毅力和功夫,多次受到老师们的夸奖和表彰。对于他的博学强记,他的老师吴省兰、李潢和李光云诸人记忆深刻,并大力推崇,经常表扬他把传统国学典籍背诵得滚瓜烂熟。在学习期间,和珅还精通了满、汉两种文字,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以及西域秘密咒语。此外,他的诗词书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和珅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在当时的同学中,成为翘楚。著名学者袁枚曾在表彰和珅、和琳兄弟时,说“少小闻诗通礼”。

精明的和珅深知自己身处困境,前程要靠自己去拼搏,虽已在诸同学中鹤立鸡群,却毫不放松努力的脚步,他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拼搭梦幻的楼台,他的梦没有人能撼得动。面对大多数八旗子弟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中的生活,和珅却毫不心动,他勤奋上进、出类拔萃。当他和弟弟和琳再次受到表彰的时候,两个人的眼角,都泛着几点泪花。

和珅的努力没有白费,咸安宫官学的学习,不仅使他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还让他结识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这是他日后崛起的宝贵的资源,再加上皇帝对这所学校毕业生的重视,都为和珅拿到了一块敲开仕途之门的砖,也为他日后为官时充分施展“才能”铺平了道路。卖祖业求学

我们无法想象和珅的父亲常保死后,和家的门庭是怎样的冷落。高门大院前,是否还有鞍马?和珅和弟弟和琳如何维持生活?

经济来源断了,家境迅速败落。

和珅倚着窗棂出神,他默默地眺望着远天、树木、房屋,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一个学生只花钱不挣钱,如何坚持学业?

和珅和弟弟和琳被困在了生活的夹缝里。

和珅看见了窗外一棵古槐正在开花,大团大团的粉色花朵拥挤在一起,繁密又朴素至极,那树以苍劲的枝干高擎着簇簇鲜艳的花朵,仿佛在展示生命的旺盛,每一朵花都闪烁着朝气蓬勃的质感。树枝上鸟儿在蹦跳鸣唱,虫儿在忙着觅食,和珅的眼睛亮了起来,耳边响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朗朗声音。和珅明白,自己家庭的现实情况,唯有刻苦攻读,求取科举的金榜题名才是唯一出路。

和珅一拳砸在窗框上,他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咸安宫官学的学业继续下去。

弟弟和琳走过来,牵住他的衣襟,看着他的眼神迷茫而无助。和珅拍拍弟弟瘦弱的双肩,牵着他的手,坚定地朝外面走去。屋外,阳光照亮了每一粒尘埃,他安详的表情上,清澈的泪水顺着脸颊蜿蜒而下。这个时候的他,是快乐还是悲伤?和珅听到了自己坚定的脚步声,他感觉到了,在自己抬眼的瞬间,遭遇到了父亲温热的目光。

和珅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为此,他将愿意承受更多的艰苦、孤独、贫穷,甚至凶险。作为一个孩子,他是一个早熟并意志坚定的人。只是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接下来将要面临的苦难,就像寂寞一样没完没了。

为了筹措生活费,和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四处借钱。在别人的白眼中,他羞愧难当,却坚定前行。他跑到父亲生前的故友家借钱。这些叔叔大爷们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踏破和家的门槛,那股亲热劲儿,至今,叠影一样在他孩童的眼前出现,他们绝不会见死不救,他满怀希望地登门借钱,却不是被赶出来就是吃闭门羹。一次次的乞求、一次次的屈辱之后,他没有借到一个铜板。涉世不深的他,遭遇的世态炎凉,足以让他的心荒凉。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冰冷、空旷和冷漠,除了让和珅见识了他所处的世界冷若冰霜,并没有让他陷入迷途,相反,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克己、苦行、冥想和不甘于贫困,成了他奋斗的动力和途径,这不是一个十二三岁孩子所能做到的,但是和珅做到了,他的行为超越了他的年龄,他灵魂的活跃,面庞的冷峻,内心的坚硬,是否暗示了他今后在仕途上的八面玲珑,以及贪婪和狡诈的疯狂?

眼看着他和弟弟的学业难以为继,家里拮据得无法活下去了,这时和珅想起祖父在保定还留有15顷官封地,由父亲部下赖五管理。由于常保长年在外当官,赖五趁机捞油,贪污上缴的银两,常保对此并不知情。常保死后,赖五把和珅家的15顷官封地据为己有,交的租银更少了。

陷入困境之中的和珅,带着仆人刘全去保定,本打算和赖五借银百两,以解燃眉之急。但那赖五却欺和珅年幼,先是假意热情,后以旱涝不定、土地收成少为由,拒绝了和珅。精明的和珅早就料到他会拒绝,也不再客气,指出赖五这么多年来贪占和家的租金至少三四成,父亲死后,又贪占二三成,和家念旧情,一直没有追究。现在和珅兄弟俩急用银两,赖五只要还上旧账也就够了,何必这般推托?

赖五的赖,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但不还旧账,竟然还鼓动和珅卖地。耍赖耍得如此理直气壮,和珅看着眼前这个人的无赖样儿,心底在无声地流血。这世态炎凉,让他感到一阵眩晕。

自古当官、经商的人有钱了,大多买地以作家产。富豪乡绅投资买地,广置良田,家境中落者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动卖地的念头。卖地是败家子的行为,何况和珅家的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官封地?赖五撺掇和珅卖地,目的是趁火打劫,想霸占和家的祖产。仆人刘全气得要打赖五,赖五凶相毕露,把和珅主仆二人赶了出去。

大街上的和珅以陌生的眼光打量着行人,心中的激愤快要将他淹没。他知道和赖五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钱也是借不来的,地却是和家的。有理走遍天下,和珅拿着地契,一纸诉状将赖五告到保定府。谁知那赖五早已收买了保定知府,竟然判和珅无理取闹,勒索钱财。仆人刘全气得七窍生烟,却无奈无助。和珅这个时候却比谁都冷静,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多说无益,转身就默默地走了出来。

和珅回头再看那知府衙门,气势宏大,各种复杂的廊道纵横交错,凌空伸展的飞檐表达着权力的扩张性,衙役瓮声瓮气的喊声,叫人害怕和敬畏,可是,为什么他却有理无处讲?

和珅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接下来该怎么办?弟弟和琳一定眼巴巴地等着他筹到钱上学呢。对!上学,对他和弟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他和他的全部希望都在于此!可他借不到一个铜板!中断学业,让人看自己的笑话?不!绝不!“可是,我该怎么办?”和珅反问着自己。

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卖地?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卖地,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不卖,自己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这样,就对得起他们了吗?

日子为何如此为难一个孩子?

小和珅虽小,但他的胸怀却不小。他反复权衡自己该何去何从?

如果死守这块田地,每年都会有一些地租收入,虽然不多,但基本生活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读书却不能了,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学子出身,哪里还有向前奔的目标?把地卖了,至少有了读书的费用,自己却会被人戳断脊梁骨,继母的毒骂,周围人乱飞的唾沫星子,非把自己淹死!一旦读书无果,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岂不是更加难以为继?

萧瑟的秋风中,和珅落寞地坐在满是落叶的台阶上,愁眉不展,无助无奈。天啊!我该怎么办?

此时,蔚蓝的天空,云卷云舒,有鸟儿展翅飞翔,那翅膀有力地翕动,似乎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珅突然想到:自己的这一生是需要努力的,祖宗的遗产,虽然能够避免冻饿而死,但如果不努力,坐吃山空,却是万万要不得的。他站起身,踩着满地黄透了的树叶朝前走去。人生在世,总要有作为的!留着地产不如索性卖掉,取得资本,投入到读书和打拼上,博取一个前景美好的未来。

就这样,和珅忍痛卖掉了他家仅有的一块祖地,以继续维持学业。

十三岁的和珅,大胆、坚定、机敏、果断,意志如此坚强,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他终于放弃了半死不活的生存状态,牵着弟弟和琳的手,走向了艰难跋涉之路。

和珅扳着手指头一算,卖地的钱刚刚够和珅兄弟俩两年的生活费用。他拿着钱,迈着异常坚定的脚步,走进咸安宫官学的大门,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学习之路。

灯下,有他苦读的身影;课堂上,有他认真听讲的坐姿;操场上,有他练习骑术、剑术的身影。

当那些贵族子弟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的时候,和珅兄弟俩却勤勉刻苦地学习着,为自己能够破茧成蝶做着准备。他的优秀,常常被学校表彰。他那颗少年的心,装着大理想、大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他的眼里,始终跳跃着一团红色的火焰。

这是怎样的一颗机敏、智慧的心?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去体会他的志向、果敢和意志。

事实证明,和珅的选择是正确的,卖掉祖业,他和弟弟和琳得以继续在咸安宫官学中学习,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教育,为他日后为官和淋漓尽致地施展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和精神的储备,让他日后终于有机会把整个大清国托在了自己的手掌心上。

和珅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世界一点点儿明亮、丰盈起来。娶英廉孙女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和珅的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以及他在咸安宫官学的优异表现,让他胸有诗书气自华,他谈吐优雅、风度翩翩。那一天,他走在校园绿荫遮蔽的甬道上,默诵着当天的课程,无数思想在脑海里翻涌,那形象如同一个华丽的精神贵族,他不知道,此刻有一双眼睛正在盯着他看,这一看,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和命运。

这双眼睛是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英廉知道和珅的事情和他的刻苦努力。赏识的目光,越来越独特和充满深情。和珅的远大志向,以及他的认真刻苦,仿佛一只翱翔蓝天的雄鹰,凌空展翅。英廉认为,和珅将前途无量。当英廉把欣赏的目光暂缓从和珅身上移开,他想到了自己心爱的独生孙女,难道这两个孩子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当春风又一次轻轻拂动潺潺河流之时,英廉把视若掌上明珠的孙女许配给了和珅。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八岁的和珅结婚了,妻子为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英廉为其孙女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冯氏的婚事。

这桩婚姻,为和珅的仕途之路打开了一道辉煌灿烂的大门。

英廉,字计六,号梦堂。他家原来本姓冯,祖籍辽东,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几经升迁,官至淮安府同知、永定河道台、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同时他还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的官职。

英廉为官清正廉明,政绩突出,而且名声极好,颇受乾隆帝的器重,为当朝权臣之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病故,乾隆帝特赐白银五千两为其治丧,祀贤良祠,谥文肃。

据《秦鬟楼谈录》记载:“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缳,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每有所言,皆能悉举其事之本末。”由此可见,和珅是一个外表英俊、才华横溢、能言善辩、办事干练、才能出众、人见人爱的后起之秀。英廉更是一个颇有眼力和远见的人,他看和珅相貌堂堂,聪明机智,又是官学校的高材生,前途光明。选择他为孙女女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和珅与冯氏结婚后,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找到独特的情致和隽永的韵味以及精致的表达,两个人相亲相爱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意志,相反,他更加勤勉和努力,夜夜读书至深夜,他在准备殿试,以期考取功名,为入仕争取资本。

尘埃落定,和珅终于苦尽甘来。当他从红色蚕丝的帷帐里钻出身子,他甚至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生活的厚爱,情感上的慰藉,对于他来说,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英廉对他的赏识与提携,这一点,和珅比谁都清楚,他哪敢稍有懈怠?太岳父英廉已为自己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自己岂能不努力?

和珅在春风得意之时,加快朝前奔跑的脚步。

不久,和珅获得了第一个有实权的职务——户部侍郎,而户部尚书正是他的太岳父英廉;紧接着,和珅被朝廷派到云南查办李侍尧一案,太岳父英廉等人负责查抄了李侍尧在京的财产;和珅之后获得的户部尚书一职,又是太岳父英廉升任大学士后留下的,官场的秘密,耐人寻味。

和珅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没有人提携和引路是不行的。太岳父英廉正是和珅仕途之路的提携人和领路人。

有人提携,再加上自己的勤勉努力,和珅终于在大清国乾隆皇帝一朝云谲波诡的政治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当整个世界都黑暗下来,只有紫禁城的宫殿灯火辉煌,走在暗夜里的他,看着前面提着灯笼、一路小跑的仆人,耳边响着的都是“奉天承运……”,心里想着的是如何在大清国的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

和珅的脚步,从来都是匆匆又匆匆。

当他站在皇帝上朝的殿下时,躬身弯腰的那个时刻,他在想什么?

这之后,和珅一路飞黄腾达,可他和妻子冯氏却始终情深意笃。这里也许有英廉的面子吧!

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去世,和珅的悲伤就可以说明,他是个对妻子有着真情的男人。他在沉痛和落寞中,为妻子冯氏一连作了六首“悼亡诗”,其感情之深、思念之切,溢于言表:

结缡三十载,所愿白头老。

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

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

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只鸟。

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

犹忆含殓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余,谁与伴昏晓。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与冯氏结婚三十余载,情深意笃,以至于过去很久,他还难以相信冯氏的离去,就连她说的话也都言犹在耳,难以忘怀。

两情缱绻时,他的妻子就像他的权力一样坚固,他完全可以凭此搭建梦幻的楼台,和冯氏一样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是,她却丢下和珅,自己走了。他怎能忘记她?

不过,此时的和珅更忘不了的是他手中的权力。他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搜刮民脂民膏。

他还是那个勤勉努力的青年吗?第二章步步为营,踏上权力之途

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和珅为前程努力着、奋斗着,终于得到皇上的赏识,步入官场。

科举考试的失败、身为侍卫的生涯,都不曾令和珅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当他的才干终于获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的心雀跃着,却也小心翼翼;当他步步高升,从侍卫一下子成为军机大臣,在惊喜中,他渴望出政绩,渴望他人的认可和心服口服;当他暴露出了人性的劣根性,贪腐谋私,可官场历险中却能沉稳应对,再次获得乾隆帝的青睐。

从此,他长久地凝望落日余晖的倾泻,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左右逢源,在官场上打败一个个的政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

时光永逝,记忆在丝丝清晰的往事中复活。

和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训?从侍卫到大臣

和珅的努力和奋斗没有白费,他终于时来运转,从咸安宫官学毕业,又娶了英廉的独生孙女。温暖的小家,柔情的妻子,没有缚住他的踌躇满志,他的眼神仍然浮升着,在这么多年的时光流逝中,雀跃的心使他无法忘怀,诱惑他再次寻找,那是梦想之花盛开了。

人有的时候,会特别固执地追求梦想。这本没有错,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和珅谋划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人生的目标,无可厚非。

此时的他,就像是在寻找逝去的岁月里残留的一根线头,哪怕是千里万里也要找到它。这么多年来,他必须找到它,必须去续接,就像要给逝去的光阴一个交代。

和珅又一次做了决定,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他要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府试和院试,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他需要功名,然后,一点点地往上升。

深夜,和珅家的雕花木格窗里,透着橘黄色的灯光,他伏案苦读,因为他知道,科举考试无非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以及《圣谕广训》等内容,繁缛而难,需经过千辛万苦,但那是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焉能退却?他和珅只有成为一颗种子,进入科举的土壤,才能点石成金;只有官场的成功,才能熨慰痛苦,充实心灵,才能为枯败殆尽的纽祜禄氏家族增添光彩。

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屋内和珅翻开一页书,望着红袖添香的妻子冯氏那娇嫩秀美的脸庞,一丝温情从心里升起,他在雨打窗棂的声音里,又埋下身子,思绪在书的字里行间游移。无论如何,科举都是他走入仕途的唯一捷径。埋在书中的和珅,从妻子温柔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养家糊口的责任,他必须有份稳定的收入。

应该说,作为咸安宫官学中的优秀学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是和珅的自然选择。况且,早在咸安宫学习时,和珅就参加了童试,并中了秀才。

现在,没有人比和珅更想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的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也就是和珅结婚的第二年,他参加了戊子科的顺天府乡试,这是属于省一级的考试。

和珅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他竟名落孙山!

和珅的懊恼和失败的羞耻感,是何等的深切?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惜了他机敏好学而又聪明多智。

面对失败,他仍然坚强,表面上谁也看不出来他的失意和伤感,暗地里,他开始了没命地读书。他要在琐细、庸常中找寻他的梦想,那是他灵魂的归宿,只有梦想,才会让他的人生灿烂、耀眼。

谁都知道,在讲究出身的封建时代,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不通过考试做官,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是普通百姓的唯一出路。

和珅又一次下定决心,再一次参加乡试,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抱负。

现实生活如此艰难,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有梦想,唯有如此,人生才会有亮色,才能飞扬起来。

当他又一次捧书苦读,太岳父英廉来到他家,劝说他放弃继续参加考试的努力,满族子弟与汉人不同,是可以通过挑补侍卫的方法进入官场的。和珅是个聪明的人,他听从太岳父的意见,毅然放弃了科考,屈就上虞备用处。

科举考试时没能中举,这是要强的他终生的遗憾。

当时的大清帝国的科考制度,的确如英廉所说,科举并非八旗子弟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朝廷对满族人的科举出身并不作要求,对汉人却要求严格。朝廷一如既往地按照重武轻文的传统,在满族人里挑选官员,欣赏的是骑射之术,旗人多以入选侍卫、军功、笔帖式和官学贡举为官,并非科举的途径。

那个时候的和珅,已经有了三品的世袭爵位,英廉完全可以帮他在皇宫谋份差使,职位虽低,却有机会接近皇上。他认为凭和珅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会崭露头角,步步高升。

那一天,阳光火一样的炽热,和珅站在大清帝国宫殿翘檐下的阴凉处,望着炫目的烈日,凝神倾听树上的鸟鸣,脑海里流动着对以后日子的期盼和欲望。一个侍卫模样的人走出来,让他进去。他走进去,迎着阴暗处涌动的过堂风,看见銮仪卫管事的在朝他招手,他知道,通过英廉的关系,这份銮仪卫的差使到手了。这是他和英廉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的职位,虽低贱,却有出头之日。

銮仪卫负责掌管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也就是为皇帝抬御轿的轿夫。充当侍卫是满洲八旗子弟晋身的最好途径。

从英廉的口中,和珅了解到,宫中侍卫的挑补有严格的规定,一是从上三旗三营中选择,再就是从宗室、世职人员及八旗子弟中挑补。清代功臣后裔继承祖先的爵位,称为承袭世职。世职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禄,另有云骑尉、恩骑尉、骑都尉、轻车都尉等。按等级规定,和珅的轻车都尉可被录取为三等侍卫。

和珅穿上了侍卫的服饰,那一刻,他激动的心,像潮水激荡着奋起的浪花,他只能前行,他听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激烈的呼唤。

当一名侍卫并不是和珅的目标,对于他,这份差使只是他生活的权宜之计。

宫廷侍卫主要负责宫廷和皇上的安全问题,可扈从皇上到处巡幸。侍卫由侍卫处统一管理,其最高官职为领侍卫内大臣,是武职中的正一品大员,品级最高。领侍卫内大臣的任命由皇帝钦定,一般是从内大臣、散秩大臣、满洲都统、大学士、尚书和各省将军中选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十三岁的和珅获得三等侍卫的职位,挑补粘竿处,又称尚虞备用处。

谋得这样一份差使,和珅在精神的倦怠中得到安慰,甚至有些激动和自豪,他感觉自己的生命火焰又活泼跳跃起来。在负责皇帝出行的一应仪仗事宜时,他周到细致,当他“打执事”的时候,一大早就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随时机智地发现是否有形迹可疑的人员走动,如有就及时上报尚虞备用处,以便缉拿。

也许,大凡能让历史记住的人,由于历史的安排,都有过一段深入而艰辛的底层体验。这一点,也成就了和珅。人在銮仪卫的和珅,进取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出人头地的信念,透明而又极具诱惑力,那是他坚忍和孤胆的热情,像火焰般熊熊燃烧。

那时的八旗子弟的侍卫们,很少读书,甚至有人不识满、蒙文字,见面相互问候,难以以礼数相对答。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和珅已算鹤立鸡群。他努力锤打磨炼自己,清闲的时候,就看书充实自己,积累知识。他听见了自己前行的脚步声,有力,铿锵!他在这种声音里一再矫正自己的方向和姿势,把被动和主动调和起来。

和珅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像一只振翅飞翔的鸟儿,始终没有放弃一飞冲天的梦想。

人类历史多次证明,梦的信念、梦的追求,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时刻在梦想中踌躇前行的和珅,终于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十六岁的和珅终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从此官运亨通。

据薛福成的《庸盦笔记》中记载,有一天,乾隆帝即将摆驾出宫,仓促中侍卫们却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礼仪道具)。乾隆龙颜大怒,侍卫们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气氛十分紧张。和珅沉着冷静,上前躬身一拜,回答了皇上。乾隆见回答者为俊朗儒雅的后生,心中喜欢,不由得怒气顿消,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兴致,二人一问一答聊了起来,说到和珅的出身、考科举的题目和文章,和珅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声音洪亮、字字清晰、毫无惧色。乾隆帝听后,龙颜大悦,表扬他文章写得好,聪明的和珅赶紧谢恩。

乾隆巧遇千里马,和珅终于看见了官场的艳阳天。

这一年,和珅连连高升,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才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乾隆帝任命为户部侍郎,协助户部尚书管理全国的户口、田亩、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等各项事宜。两个月后,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为军机大臣。这意味着他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清廷权力中心,成为皇帝的心腹,开始管理中枢政务。这年四月,和珅又兼任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又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并享有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

和珅在这一年内先后六次升迁,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简直就像是坐了火箭。同时其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入了正黄旗,由“下五旗”成员变成了“上三旗”成员;其官职、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从侍卫到大臣似乎是不可能的,可和珅却做到了。这是他命中注定,还是他的机敏、聪慧和冥冥之中机缘的作用?

其实,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像沙漠旅行除了苦行和灼烤,还有绝对驰骋的自由,甚至会有美丽的海市蜃楼。

有人开始研究和珅为什么发迹这么快?笔者倒是认为,和珅的才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机遇。

他的机遇在于,在乾隆身边当侍卫,和乾隆接触的机会多,这是别人难以得到的优势。那么,如果他平庸,毫无特长,他还会有这样的机遇吗?

如果不是他的出类拔萃和出众的才华,怎会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

正因为他办事机灵、聪敏干练、才华横溢,再加上他五官端正、外表俊朗、讨人喜欢,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才令乾隆帝眼前一亮,看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胸怀的雄才大略,怎能不对他格外赏识和青睐?破格提拔就顺理成章了,顷刻之间,和珅就成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试想,如果和珅木讷、呆板,更无才华可言,在那么多侍卫里离聚浮沉,乾隆怎么会发现他,重用他?

据《和珅全传》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十六岁的和珅被乾隆发现、赏识后,便成了乾隆的贴身随从,经常陪在乾隆身边。机敏的和珅除了悉心侍奉,笑脸相陪外,还仔细观察乾隆帝的饮食起居,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揣摩其心理与爱好,天长日久便知晓了皇上的脾气与秉性。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皇上开口,他就操办停当了,并且干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他把皇上服侍得舒舒服服,特别称心,于是乾隆帝愈发对他喜爱和信任了。飞黄腾达时

儒贝尔曾经说过:“世上唯权与公理主宰一切;强权先于公理。”

和珅的世界明亮起来,他终于看见大清帝国宫殿屋檐上的铃铛在风中脆响着的威严,以及高天上的蔚蓝色和遍洒故土的阳光。

乾隆帝的青睐与宠幸,使和珅的地位不断变化,那平步青云的姿势,令人目不暇接;那官运亨通的态势,更令人瞠目结舌。和珅春风得意,他俯视着手中的权力和管辖的部门,听见了风在呼啸,仿佛看见一只黑色的精致、宏大和机警的雄鹰风筝,正借风起势,扶摇直上蓝天。

那是他的梦想和着灵魂,亮起的一种朴素上升到华丽而又十分强烈的本质之辉。

和珅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凭什么这么走运,一年之间如此快速升迁?他收起坚韧、张扬和孤胆的热情,更加小心翼翼地侍候乾隆皇帝。

好事似乎还没有完,和珅忙不迭地接受着一个个的任命,心中的喜悦,也一日胜似一日。

五月的一天,和珅刚要上朝,走到月亮门处,突然传来一声喊:“和珅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和珅跪在那里,有些麻木的神经听着那遥远而又缥缈的声音,他倾听着,捕捉着,记住了这空谷绝音。乾隆帝下旨,令他和英廉、梁国治与刘庸等人,负责修改《明史》中有关蒙古人的记述部分,务必要“将原本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义精当”。时光飞逝,一个月过后,乾隆帝任命和珅为吏部左侍郎,同时兼任右侍郎,负责官员的任命、使用、检察及考核等。到了十月份,再次命他兼任京师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

飞黄腾达时,和珅做怎样的感想?

至此,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和珅,好运连连,有乾隆帝撑腰,谁又耐他何?

有这样一件事,证明了这一点。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吏部尚书永贵等人上奏,和珅牵涉了有关京察降革司员参罚事件,乾隆帝蜻蜓点水,只给他降官两级继续留任的处罚,和珅的仕途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不久,乾隆帝又委重任于他,令他兼任一般由祖上有大功的王公或者皇帝的亲戚担任的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管行营事务。这样的肥缺给了和珅,皇帝的用意和对和珅的特别照顾,就不言自明了,谁还敢提几个月前和珅受到的处罚?

和珅在短短的几年,几乎把大清帝国的大小官职都做了一个遍,乾隆帝还让和珅兼任了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和珅又被任命为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乾隆帝又授予和珅户部尚书之职,并正式擢升其为御前大臣,同时还兼任正白旗都统、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和议政王大臣等职。

自此,和珅终于迈进朝廷核心领导层,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向他敞开了胸怀。

和珅在大清帝国盛世官场,游刃有余,做到了升官如坐火箭,官职任他做到极致,部门涉及之广、官位之高,让人望尘莫及。和珅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正总裁,同时兼任理藩院尚书,涉及文化部门的管理;此外,他还兼任了兵部尚书及方略馆总裁,同时负责管理户部三库;被加封太子太保,同时兼任《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总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赏赐他戴双眼花翎,并充任国史馆正总裁,兼文渊阁提举阁事、清字(即满文)馆总裁。

乾隆帝如此重视锤炼和珅,真是费尽心机。

试问,历史上历朝历代,有人如此幸运吗?

此时的和珅,是得意,还是欣喜?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珅还是回不过神来,他感觉自己在攀着一根绳子,爬上危险的高台。炫目的烈日,黑暗的阴凉,历史和风景是遥相呼应的,浓墨重彩,还是断裂分明?他不敢往下看,也不敢再想,拼命想听到自己梦想飞翔的声音,但那声音是那么的缥缈,抓不住。是欲望潜伏在体内,在暗暗地引诱和催促他去八面玲珑,哄得老皇帝乾隆团团转?

和珅站在他的世界里,背过手去,期盼着人生还会有更大的奇迹。

官职还在“汹涌”而来,他倒是有些气定神闲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月,乾隆帝再次授予他轻车都尉世职,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时兼管户部事务;同年九月,乾隆帝授予他一等男爵。而此时和珅还仍然兼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乾隆帝授予他文华殿大学士职位,这样一来,和珅终于真正进入了核心领导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和珅被晋封为三等忠襄伯爵,并赐予紫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充任殿试读卷官,同年五月,充任教习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赏赐和珅黄带四开禊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又兼任篆刻“石经”的正总裁。

和珅坐在他在朝中的一间宽大的屋子里,喜出望外地抚摸着越南产黄花梨木太师椅的扶手,凝神倾听,体内的欲望像江河之水哗哗流淌。这水如此汹涌,会有一天淹没自己吗?不会的,自己有乾隆皇帝罩着,权倾朝野,谁能奈何?现在,自己的位置仅次于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是何等荣耀啊!阿桂经常奉命外出督师、治河、勘察工程和查案等诸务缠身,京城朝廷事务都交给和珅全权处理,军机处也由其代理领班。可见,和珅才是真正掌握朝廷实权的人。

和珅胸中激烈撞击的感受,没有人能体会,机智聪明的他给人的印象是勤勉谦和的。

朝鲜使臣曾说:“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事。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

人们都说,记忆如同被水浸泡得太久的纸,颜色褪尽,粘连稀烂,只剩下一些影子般的漶印。和珅却是个不忘过去的人,他在连连高升之时,还是会常常想起他和弟弟和琳在拮据困顿生活中的情景,这样,他更加珍惜得来的这一切。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官职中,和珅是称职的。他的办事能力、魄力不仅令乾隆皇帝满意和喜欢,其他大臣也服气。尽管尽职尽责的他,官越做越大,但还是小心翼翼地。这个时候,他的机敏和聪慧就派上了用场,察言观色,极尽谄媚之能事的同时,干练、精明、果断、大胆,手段超人。如若不然,乾隆皇帝不会如此青睐他,把自己的江山送给他去“胡闹”。

和珅担任军机大臣二十多年,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步军统领,又兼任户部尚书等数个重要职务,长达十五年之久。这在历朝历代中,绝无仅有。

官位的水涨船高,让和珅风光无限。

朝廷内外,权势炎炎,和珅是唯一一个红透朝廷内外的人物。

乾隆晚年到他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和珅统揽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要职,并兼管各部事务,控制了官吏任免升迁、财政开支、诉讼裁判等大权。

文写至此,笔者不能不说,和珅对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推手之一。当大清王朝走过了盛世岁月,蹒跚进入暗淡、迅速销蚀的暮年,是与和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可以说大清王朝因他而废毁,消隐。寻机出政绩

乾隆帝宠幸和珅,和珅会怎么做呢?

聪明的和珅既不能有恃无恐,也不会恃宠而骄。他要的是真才实干,在政绩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功绩,令同僚们心服口服。于是,和珅急于建功立业,乾隆帝自然领会其意,很快就为和珅创造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正月,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珅正在小心翼翼侍候皇上,忽闻海宁前来觐见圣上,这海宁刚刚解除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一职,现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来京述职。交谈中,皇帝询问该省地方大吏的表现,海宁就状告了云贵总督李侍尧贪纵营私,“钱局婪贝藏事”。乾隆震怒,令和珅带领刑部侍郎喀宁阿赴云南处理此案。同时令户部尚书英廉、军机大臣福隆安等查抄李侍尧在京的财产。

这李侍尧何许人也?李侍尧,字钦斋,祖籍辽东铁岭,原为汉军正蓝旗人,是明末名将李如柏的后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镇守抚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初,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时投降。努尔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此后,李永芳屡立战功。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做过户部尚书等官,李侍尧作为八旗勋旧臣的后裔,受到乾隆帝的器重。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尧荫得印务章京一职,后被破格提升为副都统。曾有人提出这样提拔有违先例,乾隆帝却说:“李永芳之后,安可以其他汉军相比?”接着,李侍尧先后又转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期间颇有政绩,建树较多,被乾隆称为天下奇才。

清史曾有这样的记载: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广州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贸易均由洋行经营。洋行分十三行,打理着各自的生意,保持其行业垄断地位,商人们纷纷向广州地方官行贿、献纳。两广总督一职就成了肥缺。乾隆帝任命李侍尧代理两广总督,三年后正式实受。紧接着,李侍尧又历任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袭勋旧佐领;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他先后在两广总督任上干了十五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与缅甸交涉事务繁多,始调任云贵总督。

乾隆曾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李侍尧:“由将军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干练,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以图报效。”

乾隆帝对李侍尧委以重任,让他长期担任对外交涉事务的两广总督一职,除了欣赏他的才干,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每年向朝廷进贡最多,二十余年间上贡百多次,有时甚至一年八九次,不断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宠爱。可乾隆皇帝不知道,进贡的过程,也是李侍尧中饱私囊的过程。

李侍尧恭顺皇上,下属官员也恭顺他,进贡的时候少不了他的一份。贡品到了朝廷,皇帝有时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余的大多数皆落入各位阁老手中,返还的部分就成了李侍尧的了。不久,他就金银财宝满车载了。

李侍尧自恃有皇帝做靠山,在两广经营了十几年,下属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任命的,关系通畅,可保无虞,遂渐渐地滋生了骄、娇二气,眼睛朝天、颐指气使。而他自己也染上了官场上的种种恶习、陋规。当和珅逐渐成势,众大臣趋之若鹜,而李侍尧仗着资格老、地位高,不把和珅放在眼里,经常在言语、行动上对和珅不尊重,和珅心里有气却不动声色,寻机报复整治他。

和珅领了圣旨,哪敢怠慢,立即率喀宁阿等人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昆明府。

处理这样的贪腐大案,显示了和珅超人的能力和才华。他首先命人拘捕了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受,连夜严加审讯,其最终供出了李侍尧收受各级地方官员馈送的贪污营私的有关事实。三月初七日,和珅与喀宁阿查审李侍尧,在事实面前,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收取迤南道庄肇白银两千两,收取鲁甸通判素尔方阿总共白银八千两,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