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谱写篮球神话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3:18:23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姚明谱写篮球神话的故事

姚明谱写篮球神话的故事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卓越人物中有腹藏治国良策的政治家,有胸怀万卷兵书的军事家,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有吟诗作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还有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样也会继续激励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阅读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益于我们熟悉历史,认识社会,懂得道理,明白人生。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在成长之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人生的磨炼、社会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等,都影响着人生智力的发展和才能的表现。人与人的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随着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不同的人就表现出不同的才智,只有把这种才智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发挥神奇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以上图书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图书馆装备陈列。

快乐童年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却一定失败!

你怎样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小姚明的降生

1980年9月12日,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秋日傍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走廊上,一群医生和护士在窃窃私语。当晚19时多,妇产科病房里的一位孕妇艰难地产下一个重得出奇的男婴,负责接生的医生和护士对此早有准备。

男婴的父母都是退役篮球运动员,这对全中国个头最高的夫妇在一年前结婚。

孩子的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比普通身材的上海男子高出不少。孩子的父亲姚志源是个身高2.08米的巨人,由于长期低头穿过对他来说太矮小的门框,以及低头聆听别人说话,他的脊背总是微微佝偻着。

这对夫妇从小就拥有高人一筹的个头,所以人们都习惯叫他们“大姚”和“大方”,孩子出生前,队友们就已经开始推测起了孩子的身高,不过孩子长大后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第六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肯定没见过这样的新生儿:长长的腿、又宽又平的脑门、手脚大得像3岁小孩。这孩子出生时体重5.1公斤,比普通新生儿重了几乎一倍。

姚家夫妇给儿子起的名字是姚明,小姚明呱呱堕地的时候,他未来的路就已经注定,谁都看得出来将来他将和父母一样成为篮球运动员。

即便姚明的身高具有巨大优势,但大姚和大方那时还不曾想到,他们的儿子会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领军人物,更想不到他还能震惊遥远的美洲大陆。

小姚明白白胖胖,出生时竟那么重,他的姑妈当时只是见怪不怪地说了一句,又是一个姚家傻大个。

事实正如姚明姑妈所说,姚明后来确实成了一个巨人,但姑妈当时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儿,竟然是未来中国篮球的希望,是一个世界巨星。当然,姚明的姑妈也不是随便乱说的,因为姚家出高个子,是有传统的。

姚明的故乡震泽位于吴江市的西南部,紧挨着太湖,有着上千年历史。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宜人,正好处在吴头越尾,苏杭之间,有天堂之美。另外,这里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大多身材羸弱,皮肤白皙,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群“才子面庞秀才身”的人群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姚氏家族。

据当地镇上的老人介绍,姚姓家族个个都是高个子,只要在镇上走来一个大高个,必定是姚姓无疑。姚明的祖父名叫姚学明,身高2.03米,绰号“姚长子”,曾经是震泽万生烟纸店的伙计。抗日战争胜利后,姚学明举家迁往上海定居。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叔叔姚志强身高1.9米。

但是,让姚家遗憾的是,他们惊人的身高,在几百年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让人难忘的事迹。相反,由于这种超出一般人的高,让姚氏家族的人感觉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有种高处不胜寒的羞涩。不过,后来姚明的出现,让几百年的姚氏家庭长出了一口气,也让他们明白了高个子的优势。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也曾经是上海篮球队队员,他当年在上海队穿的是15号球衣,后来姚明也穿同样的球衣,并将这个球衣在上海队退休了。

姚明的母亲名叫方凤娣,身高1.88米,20世纪70年代曾担任过中国女篮的队长,可谓大名鼎鼎。

大姚和大方为中国篮球事业付出了无悔的青春年华,他们同样以自己的父母之爱,养育了中国的新一代球星。

最初大方并不喜欢打篮球,她回忆说:

我只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小时候我想当演员,一点也不喜欢打篮球,从来没想过要打篮球。

不过大方的身高引起了上海女篮的注意,体育局官员造访大方的家,征询其父母的意见。他们告诉大方的父母,他们的女儿能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荣誉。

此外,能进入专业体育队在当时也是个“铁饭碗”,那意味着大方今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必像她的母亲一样在棉纺厂的生产线上忙碌。

在体工队里,五六个运动员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们有固定的食谱,也有牛奶和肉类供应。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都是专业运动员的特权。

1965年,15岁的方凤娣走进上海体工队训练基地,她将在那里度过五年,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篮球明星。

1969年,上海恢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大量老运动员的退役,19岁的方凤娣被推上主力中锋的位置。大方稳定的投篮和在篮下的顽强作风让她得以入选国家女篮,并在1976年亚洲女篮锦标赛上战胜当时的亚洲霸主韩国队。

方凤娣的球员生涯在1979年走到尽头,艰苦的训练让她背部的旧伤越来越重,体能也急剧下降。就是在这个时候,大姚走进方凤娣的生活。

姚志源本是个锤接电机部件的工人,由于身高出众,被选拔进上海男篮,并于1978年退役。姚志源是个始终面带微笑、富有幽默感的人,多年来他和大方在同一个食堂吃饭,在相邻的训练场上训练,但两人却并不太熟。

真正促成这段婚姻的人,是上海篮球队领队刘师余,他找大方和大姚分别谈话,建议他们可以“多交往一下”。后来他们顺理成章的成了一家。

1980年9月12日的傍晚,很多上海第六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注意到了一个高大男人,他在产房外焦急得不停踱步。他是上海男篮2.08米的中锋姚志源。

由于当时中国媒体并不发达,上海队成绩也委实一般,因此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姚的名字。姚志源已经苦等了整整一天,他的妻子正在产房里忍受着煎熬,他们的孩子还迟迟不肯出世。

但姚志源不能再等了,虽然已经退役,但他又被上海男篮重新招入队中,而且为的就是这次九城运动会。姚明出生的这一天晚上,恰恰是男篮冠亚军决赛。

18时前后,姚志源一步三回头的离开医院,坐上上海体委为他安排的专车直奔体育馆。他的心里,还在惦记着妻子和孩子,但眼前的决战不容有失。

自从建国以来,上海男篮只在1972年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上夺取过冠军,上海女篮更是从来都与冠军无缘。随着主力队员的年龄增大,男女篮已是每况愈下,所以即便只是九城运动会冠军,对于上海篮球来说也已显得弥足珍贵。

这天晚上,上海男篮在杨浦体育馆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姚志源捧着冠军奖杯的时候,他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已经降生。但当时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孩子将成为上海篮球未来的领袖和希望,成为上海篮球在22年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夺取真正意义的全国冠军的引导者。父母高大的身躯和运动基因,使他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体内就蕴藏着神奇的潜力。

多年之后,当姚明的成功让全世界震惊和赞叹的时候,开始有很多人关注姚明的出生。

有人说,姚明在出生之前就被上海市体委预订了,因为他们早就预感到这个孩子会非同凡响;有人说,上海市政府其实打算给姚志源夫妇再生一个的权利,好使上海篮球能够打出超凡脱俗的双中锋战术。

2002年的春天,《新民晚报》体育版别出心裁的登出一幅“姚明妹妹”的漫画。这时的姚明,正率领上海东方男篮在中国篮球联赛中,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冠军。晚报中记者还感叹说,如果姚志源夫妇当初再生下一个女孩,上海东方女篮拿冠军岂不也像探囊取物一般?

当然,这些猜想和感叹,都只是人们对于中国篮球的希望。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关于“预订姚明”,或者“给姚家特殊权利”的说法,只不过是后来想当然的杜撰而已;即使有人曾经设想过这个孩子将会与众不同,也没能形成任何建设性的给姚家的具体帮助。

在9月12日的那个夜晚,姚明看上去和所有的婴儿一样再普通不过,他只是比一般的孩子更大一些。

事实上,在姚志源离开医院半小时之后,姚明就在尖锐的啼哭声中来到了世间。这个重达5.1公斤的孩子,让母亲方凤娣吃足了苦头,也是这一天医院中生产的份量最重的一个宝贝。5.1公斤,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重量。迄今为止,在中国男篮国家队中,还没有人能够打破姚明保持的出生重量记录。

2001年11月,当姚明正随上海男篮在广东征战九运会时,听说国家队队友巴特尔的太太德明即将分娩,他不禁兴奋的说:“这孩子估计比我还沉,他爸妈身体也太好了!”

但是,结果令姚明颇为失望,巴特尔的小儿子巴恩泽出世时,重量还不到8斤。

从小就胖乎乎的姚明,几乎没有让姚志源夫妇费过太多的心。即便是起名字这桩人生头一件大事,姚志源也只是在父亲姚学明的名字中拿掉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孩子终生的记号。

方凤娣说:“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这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得起一个叫得多响的名字,所以也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去翻字典。就是一个光明的明字,我们觉得这样挺好。”

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家庭里,姚明像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孩子一样,生活并不奢侈,但吃穿不愁。

惊人的饭量

有一段后来流传得极为广泛的传说,说姚明从小就饭量极大,但家中经济拮据,往往是姚明放学归来一通猛吃,连父母的那份饭都吃完了,抹抹嘴还叫饿。还有人说,姚明小时候饭量太大,几乎花光家庭所有收入。

虽说这些说法有些失实,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这回事。姚明的出生,的确给这个家庭的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本来姚明父母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最开始,姚家夫妇的月收入加起来不到80元,要靠这笔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抚养个头长得极快的姚明,让两口子有点力不从心。

姚明的母亲方凤娣说:“当时确实不富裕,我和他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大概都是四十多块,在姚明刚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曾经有美国记者来采访我们。”“当时是上海体委给安排的,那个记者问我们在80年代初能够挣多少钱,我和他爸爸怕给国家丢脸,咬了咬牙,说能挣六十多块,其实肯定没有这么多。”“不过再怎么样,姚明小时候的吃穿都能保证。他也挺懂事儿的,经常吃着吃着用小手拍拍我们说,你们也吃啊。”

姚明的父母当时住在康平路95号体委宿舍楼602室,这里要比他们刚结婚时分给他们的房子好得多,但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除了一张桌子和两个特大的床之外,就没有什么家具了。

和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寓所一样,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没有家用电器,而且非常奇怪地没有门框。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我们拆走了门上面的气窗,这样我们就不会撞到头了。”

让自己长得飞快的孩子吃好穿好,是姚明父母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夫妇俩还有一般家庭没有的额外花费,他们的孩子长得太快了,所以裤子总是太短,鞋子总是太小。

大方和大姚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地穿着同样的开始褪色的衣服,破了就在上面打上补丁。穿的事相对好应付,吃的就不能那么随便了。

当时,在上海的武康路上卖食品的小贩们,几乎都认识方凤娣。因为几乎每个黄昏,她都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她个子高高的,穿着端庄的旧衣服,小声地和他们为放的时间有些久的猪肉,或者多余的定量大米讨价还价。

很久以后,摊主们还能记起这位脸色红润的前国家女篮队长。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小贩们都知道,这个女篮队员回家后,还要和丈夫一起艰辛地抚养一个长得那么快的男孩,以至于都要供不起他吃饭了。

当时,姚明父母的所有收入几乎都花在了食物上,就这样他们偶尔还只能半空着肚子坐在餐桌旁,看年幼的儿子狼吞虎咽。

由于姚明的饭量差不多是普通中国孩子的两倍,定量配给这个家庭的牛奶、肉、大米似乎永远是不够的。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差不多每样东西都是严格按定量配给的,食物、布匹、肥皂、煤,要让一户都是大个子的家庭吃饱,那些定量券可就太少了。

后来,姚明的外婆去世,姚明的外公搬来和他们同住,这个家庭的开支就更加紧张了。

有时方凤娣从菜场买一条鱼回来,她把鱼最好的中段给了姚明,头给了自己的父亲,尾巴给了丈夫。自己什么也没剩下。

许多年后,方凤娣把儿子的茁壮成长归功给了国家的政策。她说:“身体里的遗传基因,让他长得非常高,因为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他有比我们小时候更好的营养。”

只是那个时候,方凤娣一直要为儿子的下一顿饭发愁,不知什么时候家人能够不再为这个烦心。

姚明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一直在长,导致他营养跟不上。

方凤娣是个非常自强的人,所以不会去寻求帮助,但她的很多朋友在为她奔走求助。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得到了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为了长身体,姚明住在爷爷奶奶身边,他能受到比较稳定的照顾,还能吃到更多的食物。

一次,姚明的父亲在火车上和一个在上海牛奶厂工作的人聊天。当他提到配给他家的牛奶定额卡,只能满足自己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一半的需要时,这个牛奶厂的人答应给大姚提供帮助。

这个好心人给姚家提供了一张额外的定额卡,于是,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姚明都可以喝到充足的牛奶,终于能够得到满足他成长需要的钙了。

姚明儿时喜欢吃肉,胃口很大,一顿能吃四块大排。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父母,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工资愈发显得菲薄了。

母亲方凤娣这时竟然像家乡的穷亲戚一样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为了保证儿子的营养,姚志源夫妇只得自个儿省吃俭用。

据说姚明进入少年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少年体校的学生有伙食补助,起码每天有一瓶牛奶供应。

因为一瓶牛奶的诱惑,姚明早早地走向了专业训练的旅程,巨星成长段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是当时他就因为吃穷了家里而不好意思抬头。

后来少年体校与上海市体委又给国家体委打报告,称姚明潜力无限,请求支持,国家体委一位领导来看了姚明后,特地拨款五万元,资助姚明与其他篮球苗子。

这一真实的解囊相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上海,距离今天仅仅十几个年头,五万元的投资换来今天的美国篮球联赛姚明王朝,在美国人看来,这该是怎样一种买卖。

成长的烦恼

由于遗传的关系,姚明从小就“高人一筹”。姚明的身高,让许多人羡慕,可是却给姚明带来过许多常人所没有的烦恼。

有人这样描述他,小姚明高得有点出奇,出生几个月后母亲带他到女浴室洗澡竟被“挡”在浴室门口不让进,几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错把这个大个子婴儿当成同龄人而羞得满脸通红。

十几个月后去医院打针,姚明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哇哇大哭,护士责怪说,这么大的孩子还哭,毫不懂事的姚明继续大哭,母亲偷偷地笑了一下什么都没有说。

三四岁的时候,姚明长得更高了,与同龄的孩子在地上打弹弹球,吸引了行人惊异的目光,这么大的孩子还玩这个;五六岁的时候姚明长得已经是个绝对的像个大人,但走路的时候还像这个同年龄的孩子一样时常跌跤,引起人们哈哈大笑。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一些夸大的成份,但不可否认的是,姚明从小在身高上的与众不同,的确影响了他的人生。

特殊的身材,给姚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上海篮球队教练李秋平说,人家戴红领巾的时候,最多1.6米、1.7米,而姚明当年戴红领巾时,身高已达到1.96米。

近两米的一个大高个,还戴着红领巾,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姚明每到一处都会引发一场不小的“骚乱”,李秋平甚至无奈地对姚明说:“你这样的高个,还是少出去一点,以免影响交通。”

李秋平回忆,姚明第一次被他纳入暑期集训名单时刚13岁,身高还没过门框,第二年进队时,身高就已经超过门框了,一年间就长了10厘米。“由于身高占优势,队里只有姚明一个人享有特权就是进办公室从不用手敲门,只要透过门框上方的窗户往里看有没有人就行了,”李秋平说。

姚明个头上的突飞猛进,竟然把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也甩在了身后。对母亲来讲,当吃的问题解决之后烦恼就集中在姚明身上不断变小的衣衫,母亲只好给他结毛衣,常常一个月就要结一件。

吃了很多大排,穿了很多毛衣之后,姚明终于用他巨人的身高顶破了笼罩在清贫家庭上的愁苦阴霾,巨星的光芒开始悄悄地照耀父母。

仿佛每一个巨星都会有自己不平凡的童年,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当时却没有人注意。

当后来人们在资料上查找到姚明的身高记录的时候,翻动的是一串艳羡的惊喜,只是在当时那里却记录着他的父母夜不能寐的叹息。

关于姚明现在的身高,曾经有很多版本,从2.23米到2.28米,各种说法都有。在2001至2002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的秩序册上,姚明的身高是2.23米,但这是他1998年时的身高。姚明到底有多高,谁也说不准,连东方男篮俱乐部也是一样。原因很简单:尺子不够长。

一直到2002年5月初,姚明去美国体检,认真的美国人给他量出来了:2.26米。巨人是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准确的身高,并且在全世界惊异的目光里踏上了他璀璨的星途。

很小的时候,姚明就意识到自己比同龄人高,不是高一点,而是高30公分。他比其他孩子要早买车票,而且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所有的高窗户都归他擦,他也乐此不疲。

王佳音是姚明小时候的朋友,比姚明小1岁,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比邻而居,一起长大。两三岁时,两人身高差不多,但此后姚明开始“节节高”。王佳音埋怨说:“就见姚明长,不见我们长。”

王佳音的外婆王菊美有一次开玩笑:“王佳音啊,姚明挺不错的,你们两个好吧。”王佳音摇头道:“我才不呢,每天抬头看他,脖子酸得哪受得了!”

4岁,幼儿园,1.2米;7岁,小学一年级,1.5米;9岁,小学三年级,1.7米;13岁,初二,1.97米……

姚明就这么不可抑制地往上长。

姚明去美国篮球联赛后,他在队里的大床留给了身高2.04米的新秀王立刚。在上海运动技术学院东方男篮训练基地305室,这张特制单人床占地甚广,长达2.40米。姚明临走时对王立刚笑着说:“你可要看好我的床,我回来还找你要。”“刚进队时,我比他高。那时他1米97,我1米98,”东方男篮退役选手、姚明的好友沈巍说,他比姚明大3岁,“现在姚明2米26,我还是1米98。”

有一次沈巍、姚明还有队友刘炜三人上街,去繁华闹市徐家汇溜跶。钻出车门没多久,呼啦一下围上来一大圈人。沈巍暗中一捅刘炜:“快走,我们不认识他。”“我知道自己比所有人都高,对此我无能无力,”姚明说。小时候,出于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另类”“离群”的恐惧,再到长大后被围观、被猎奇的无奈,姚明并不像别人想像的那样,为自己的身高感到有多么自豪。

大家都叫姚明“小巨人”,其实他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说:“平时在上海,无论走到哪儿,就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姚明,姚明’,那种感觉很不好。”“我知道自己是个身材比所有人都高的篮球运动员,但我不想在球场下和所有人都不同。所以有时我在街上闲逛,有人指我,我就当没看见一样,因为我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生活。如果有人问我有多高,我就告诉他,1米8。”

事实上,姚明很少逛街。

姚明的身高不仅会引来别人的注意和指指点点,偶尔,还有拳头。在小学时有一天,班级里喜欢惹事的孩子打了姚明,他想挑战一下学校里这个最高大的孩子。

姚明和父亲一样好脾气而且很害羞,当那个男孩公开对他进行挑衅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没有回击。那个没有得逞的小子居然跑到姚明的父母那里,倒打一耙说他们的儿子以大欺小,夫妇俩相信了。“因为姚明太高了,我们认为一定是儿子欺负别的孩子,”姚明的母亲后来回忆说,“他回家后我们狠狠批评了他,并要他向那个孩子道歉。”

当姚明的父母最后发现事情真相时,她说:“每一个认识姚明的人都会告诉我同一件事:‘你的孩子太单纯太老实了。他长大后别人会利用这一点的。’”

不过身高也给童年的姚明带来了别的小孩没有的快乐,他很乐意被当做一个成年人,“我可以骑着父亲的自行车上街而没人来管我。”姚明后来带着显而易见的满足感回忆说。

伴随着身高的还有不断长大的脚,鞋子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姚明成长中的烦恼。十五六岁时的姚明,他打球不是为了拿冠军,更不是为了去美国篮球联赛打球,他玩命地训练,只是为了有一双合脚的鞋子。

姚明在和自己同居一室的青年队好友刘炜诉说自己“远大志向”的时候,经常这样说:“我一定要努力,进了一队,就不愁没鞋子穿了。”

姚明有一双跟身材一样“疯长”的大脚。刚开始穿妈妈方凤娣的鞋子,后来穿爸爸姚志源的;没过多久,他的大脚超过了姚志源,只能上街去买了。姚志源穿46码鞋,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大的鞋子是48码的。慢慢的,48码也容不下姚明的脚了。

方凤娣只能到北京八一队过去老队友那里要一些鞋,八一队的大个子多,留下了一些鞋子。

在上海,姚明所在青年队每人每年可以领两双回力牌球鞋,当年上海队有个大个子,回力鞋厂也库存着一些大鞋,于是拿给姚明穿。 “那时,我们每年穿坏两双鞋后,就得自己买鞋了,”刘炜回忆说。他记得姚明的鞋子缀满了补丁,烂得不成样子,还不舍得丢掉。

上海东方男篮领队俞小苗至今说起姚明的鞋子,还大发感慨地说:“方凤娣为了儿子能有一双合脚的鞋,真是绞尽脑汁。”

1996年,方凤娣托在美国的亲戚章明基买了一双白色耐克牌球鞋,花了92美元;对于收入并不高的姚家来说,这双鞋子无疑是件奢侈品。俞小苗记得方凤娣当年穿的衣服,也是打着补丁的。

幸亏姚明无与伦比的身高,已经引起了上海体委的重视。作为青年队队员的姚明,还只是集训选手身份,尚未获得正式编制。但是,篮球队所在的上海梅陇训练基地,已经开始给予姚明政策倾斜,重点扶持。

当方凤娣后来又给姚明从美国买了一双耐克鞋时,时任基地主任的韩竞英把购鞋费用给姚明报销了。

1996年初成立的上海东方男篮俱乐部队获得了耐克公司的赞助,但只限于一线队伍。俞小苗找到耐克公司的一名员工钱安柯,给姚明“索要”鞋子。

钱安柯翻箱倒柜,总算找到了一双篮色的大鞋子。对姚明而言,这双鞋子并不合脚,穿上去太紧,但姚明还是挺满意,把一双大脚硬撑进这双“公家鞋”后,快乐得不得了。

青年队的日子很艰苦,比赛少,每天就是没完没了的训练。“每天练四次,早操、上午、下午、晚上。反正一天到晚,头发没有干过,”刘炜说。

东方男篮助理教练陆智强是当年上海青年队的教练,他还记得姚明刚进青年队时,虚胖,身上尽是肥肉,没什么力量,不怎么会打球,甚至“连跑都不会跑”。

不过姚明、刘炜等人很懂事,自己要练,而且练的时候很动脑筋。陆智强说:“如果自己不想练,教练再怎么费力都没用。姚明在训练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含混的人。”

陆智强说,姚明他们那一批十几个人最后进入一队的,只有姚明、刘炜、贾孝忠和海瑞等几个人,其他都被淘汰了。“能进一队的,都是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

训练强度越大,鞋子就坏得越快,连姚明都不记得自己穿坏了多少双鞋子。当他最终需要一双53码的特大号鞋子时,已不再为找不到合适的鞋而发愁了,因为此时他已经进了一队。从此,耐克公司开始为他特制球鞋。

成长虽然给姚明带来了烦恼,却成为他珍贵的回忆,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的基础。

童年幸福时光

姚明的童年在上海康平路95号度过。姚明记忆中朴素而又快乐的童年,是铺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走廊上的。也许老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姚明的梦里仍会不时闪现这条走廊,在一群吵吵嚷嚷的童年好友之间,他在独自憨笑。

这条走廊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住房紧张的见证:一幢六层简易楼房,每层六户人家,户型是“一室半”,一间12平方米的南房,外加一间6平方米的客厅,或者卧室的小屋,一层楼共用一条走廊。

602室与邻家有些不同:那时房门上面总有个“气窗”,可602室屋里的“门”没有门框,跟气窗连在了一块,这家的主人姚志源太高了,如果有门框,稍不小心就会碰着脑袋。

这栋楼里住的都是上海市体委的职工。当时上海市体委为了缓解职工住房紧张,就在这里建了一幢简易楼房,楼后面有一片田径场,人们习惯称之为“风雨操场”。

后来,这里还建了一幢“冠军楼”,三破跳高世界纪录、大名鼎鼎的朱建华就住在里面。

另外,中国女子网球队主教练王良佐、上海男排主教练沈富麟等,当年都与姚家毗邻而居。这里的房子小,所以,走廊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姚志源回忆说,刚开始,姚明身高与一般孩子没多大区别,“稍稍高一点,但没高那么多”。在一张拍摄于1983年的照片上,几个孩子在一张床后一字排开,其中就有姚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显得有些胖。“真没想到小时候那么木答答的一个人,现在居然成了全世界的篮球明星!”姚明的小时候的伙伴张眆说起姚明,还是一副做姐姐的口吻,事实上,姚明叫她“眆眆姐姐”叫了20年。

姚明与张眆、王佳音、孙怡、孙家传一起长大,张眆最大,也最调皮,像个男孩子,有一次她与王佳音闹得太厉害,家长们无奈只得用铁门将两个女孩子“隔离”起来,可就是这样,也不能阻止她们在一起玩,因为她们可以隔着铁门玩牌。

论年龄,姚明在五个孩子中排第二,但姚明却温顺得像个女孩子。玩警察抓小偷,姚明总是那个大家都不愿意扮的角色。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因为其他几个人联合起来整他。姚明知道了,也不急,一脸憨笑。

姚明挨了张眆的打,不还手,也不争辩,而是去找张眆的爸爸:“张眆爸爸,张眆又打我了。”“她打你一下,你还她两下。”“不行啊,我妈妈说,不能打人的。”

大家很爱看姚明捉迷藏的样子,各自找个地方躲起来,瞅着姚明转来转去、左翻右翻,伸着大脑袋东张西望,就是找不着人。无奈之下,姚明不得不向张眆爸爸求助:“张眆爸爸,他们人呢?”

张眆爸爸很喜欢逗姚明,瞎指一个方向:“在那,在那!”

姚明闻声过去,几乎翻遍了每个角落、晕头转向,当然还是找不着人。尽管如此,他每次还是喜欢跟大伙一起玩。

张眆后来总结道:“姚明是只会告状,不会还手的。”

一直到今天,张眆还喜欢敲敲姚明的大脑袋,不过要等到姚明坐下来的时候,才能够得着。

王佳音现在还保存着一盘录音带,里面有姚明稚气的歌声。那一天王佳音过4岁生日,比她大一岁的姚明特地为“小寿星”献歌一首,他唱的是在幼儿园里学的歌,唱了几句,忘词了,接下来,再唱一句,又忘了……

一圈人捧腹大笑,姚明还摇晃着大脑袋、打着拍子继续唱。“好懂规矩的一个孩子,”这是王佳音的外公金庆祥对姚明的“总结”。

当年他去康平路看外孙女,姚明总是站在门口叫声“爷爷”,金庆祥招招手:“进来,快进来。”姚明便慢吞吞地进来了。

有一次姚明来王佳音家串门,正好王佳音的外婆王菊美在,便拿东西给他吃。姚明很有礼貌地拒绝了:“我不吃。”“这是外婆给的,一定要吃。”

姚明却转过身往回走:“我去问问妈妈。”

如今王菊美一提起姚明,还是赞不绝口:“大方、大姚管教有方。”

她说,方凤娣夫妻从小对儿子的管教就很严厉,也正因为这样,姚明善良本份,没有沾染上什么不良习惯,今天他出了名,成了大明星,还是谦虚谨慎,“没有翘尾巴。”

当年在一条走廊上追逐打闹的小伙伴,后来一个接一个随着父母离开了康平路,一个个长大了,但童年情谊却未见消减,谁也没有忘记一年一次聚会的约定。

在姚明的记忆中,童年是愉快而又充实的。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并不如现在好,但是伙伴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人们只有长大了,才慢慢懂得它们被赋予的意义。孩童时代,小朋友恐怕只会想到好不好玩儿。比如第一次爬长城,姚明回忆说:

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北京,当时我父母正好在北京参加全国工人运动会,我吵着要他们带我去爬长城。因为我听大人说过很多遍长城,所以很想去看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我那时觉得在山上建长城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以为就像我们小时候堆积木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爬长城累得爬不动了,想让爸妈背我上去,爸妈却坚持让我自己走,我委屈得哭了。

小时候的姚明不太喜欢表演,一到“六一”儿童节就躲到后台去。“哪像现在拍广告,哪怕多少有些勉强,也只能坚持,慢慢地就习惯了。”他说。

看着现在伶牙俐齿,面对各种媒体应对自如的姚明,哪里想象得出,小时候的他居然那么不喜欢跟陌生人说话。“有一次,爸爸带我出去,路过一家冷饮店,我说想吃冰棍。爸爸说你自己去买。我很难为情,求爸爸帮我去买。

爸爸却说你要吃就自己去买,不吃就走了。也许是冰棍的诱惑力太大了,我就哆嗦着走了过去。”“卖冰棍的阿姨以为我磨蹭半天是在向爸爸要钱,她笑着说你爸爸真小气,1毛钱都不肯给。她不知道其实是我不敢一个人来买冰棍。”

方凤娣回忆说:“姚明为人比较憨厚,老实,从不给我们闯祸。”但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姚明也挨过打。

后来,凡是遇到这种事情,父母都会问清楚,“可以负责任地说,姚明长这么大,从没有欺负过其他人。”

方凤娣说:“我相信,姚明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他的。”

王佳音是全国大学生网球赛冠军,身高1. 74米,可比起姚明来,真的就显不出高来。

有一年春天,五人结伴骑车出城郊游,路上碰到几根倾斜的电线杆,正常人倒是很顺利就能通过,骑在最前面的张眆,突然想起后面还有姚明,连忙回头大喊:“姚明,小心,赶快低头!”这才让“高人一等”的姚明“逃过一劫”。

张眆一直为一件小事而感动:她上初三时,姚明一家早就从康平路搬走了,她那时还住在原处。

一个周末,家教老师正在给张眆补课,突然姚明出现在面前,很吓了她一跳。“张眆姐姐,我今天路过楼下,正好上来看看你。”姚明说。

张眆正在补课,虽然两人久不见面,但没说上几句就匆匆分手了。张眆至今难忘当时的情景。

王佳音上高一时,有次跟同学一起去卢湾体育馆看姚明打球,大家都为姚明呐喊助威,王佳音神采飞扬:“我跟姚明是一块长大的!”

同学不信,拿出笔记本让她去找姚明签名。王佳音便往运动员休息室闯,谁知门卫不让她进。王佳音写了张条子:“姚明,我是王佳音,在门口等你,可是人家不让进。”

纸条递进去,不一会儿姚明就跑了过来,在王佳音带来的本子上一口气签了五六个名。

沈家传一家是最早搬离康平路的,接着,姚明家也搬到了双峰路,王佳音他们几个也一个接一个地搬走了。

但是,谁也没有忘记每年一次的聚会。那一天,是属于他们五个人的节日。

当年和小伙伴之间的点点滴滴,看来是如此令人难忘值得回味,愉快的童年生活带给了他一群真心的朋友和一段永远不会忘却的友谊,当然还有一些至今都记忆犹新的童年“傻事”。

那时入学有个测试,其实也不算是测试,不是像高考、期末考试那样,有考卷,要写字的。就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你几岁啊、家里住在哪啊、父母干什么的啊。

老师问姚明:“你生日是哪天啊?”

当时年幼的姚明回答:“什么是生日,不知道。”

于是老师换了一种方式问他:“你哪天生的?”

姚明立刻回答:“1980年9月12日。”

现在回忆起童年的这些故事,姚明依然觉得非常有趣,他说:“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想想老师肯定觉得我挺傻的。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总体来说,我上学时表现挺好的,蛮低调的就是个子高了点。”

乖巧的姚明从小就特别受到长辈们和老师的喜爱,大家都觉得姚明特别懂事,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让今天的姚明即使拥有着傲人的成绩,也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和诚恳的笑容。

姚明一直很珍惜和怀念童年的往事,特别是少先队的那段时光。他清晰地记得,自己三年级加入少年先锋队,在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宫的大礼堂里宣誓的样子,戴上红领巾后大家还一起拍合照留作纪念。

对于那些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姚明也是记忆犹新,因为那段经历带给了小姚明很多的荣誉。

姚明曾经自豪地说:“我所在的小学是重点小学,里面有一些组织的活动,实行干部轮流制,小队长当两周换下一个同学。

我们是自组小队,不是按照老师排的课桌,一排一排做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大概是十几个人。

我那个小队大部分都是体育很好的人,我们当时的小队名字我还能记得住,叫“全能超导”,是第一个小队长取的名字。

我们小队在毕业时是全市先进小队,还参加几个学校自组小队之间组织的表演、活动、比赛之类的,总是得奖的。我们是86级,我们班也是全市先进集体。”

进入初中后,姚明参加的少先队活动就开始更偏重于服务社会了,他们常常会去帮助环卫工人打扫马路,去车站喊口号。

现在姚明还依然记得那些口号:“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建”“清洁城市人人有责”。

这些少先队活动从细小之处着手,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他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也为他们未来踏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懂事的孩子

虽然父母遗传给了姚明一双巨人般的长腿,但是迈开了双腿上路,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小姚明身上,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懂事。

姚明小学三四年级的班主任倪静说:“姚明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不错,行为习惯也好,不过他当时胆子小,没有太大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老师没有注意到他。”

姚明到三年级时,已经长到了1.70米。当然,那时姚明的爸爸个子更高,每次放学接姚明,跟别的家长在窗户外探头探脑不一样,2.08米的姚志源的脑袋,是在教室大门上的气窗里露出来的,每逢这个时候,倪静就说:“姚明,你爸爸来了,走吧。”

这时的姚明就会行礼向老师告别,任身后的同学们看着他憨憨的模样发笑。不过倪静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姚明的身高,而是这位学生的“敦厚”,她说:“班里组织去公园春游,那时条件没现在好,车里座位不够,总有人要站着,姚明自己从来不坐,把座位让给个子小的同学。”

姚明所在的高安路第一小学,位于康平路4弄9号,是上海一所著名的学校,在姚明之前,就曾经培养出很多有名的运动员,如排球国手沈富麟。

不过,当年老师们都没想到,姚明会成为一位篮球巨星,倪静说:“他当时学习很认真,不需要老师专门去补课,也很守纪律,不像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

龚玲珍是姚明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她只有1米50高,第一次见到姚明时大吃一惊:“哎呀,这个一年级小朋友怎么就跟老师一样高啊!”

后来,当姚明出国的时候,专门来与龚玲珍辞行。老太太很艰难地仰着头,差点摔了一跤,才能一睹姚明全貌。

但是在龚玲珍眼中,姚明还是那个坐在最后一排的乖孩子,龚玲珍说:“当年他虽然个子很大,但性格很温顺,从来不凭借身高去欺负小同学,有时候甚至还被别的小学生欺负。那时我就告诉他,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跑来告诉我。”

小学一二年级时,老师办公室总是姚明“避难”的地方,不过到了三四年级,没人“欺负”姚明了,大家发现,姚明实在是个好孩子,跟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他话不是太多,但性格并不孤僻,乐于助人。

龚玲珍老师不当姚明班主任了,他还常常去龚老师班上帮忙打扫卫生,因为龚老师教的一二年级小学生还不会干什么活。

事实上,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高安路第一小学所有的高窗户的擦洗工作全由姚明包了,任何一个年级的老师都会来叫:“姚明,帮我们擦一下窗户。”姚明都高兴的去了。

龚玲珍做了36年小学教师,她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是那种一辈子都忠诚信奉“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坚信品质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她一生与小学低年级孩子为伴,清贫,但是始终快乐,有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

龚玲珍一开始就给孩子们灌输一个“爱”字。“要爱同学,互相友爱,不要打架吵闹。”她在黑板前讲,姚明背着手,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听。

启蒙教育,姚明就深深记下了这么一句话:“你被别人欺负,总归有个讲理的地方。”龚玲珍说,姚明从小就养成了宽厚、大度的品德,从不与人斤斤计较。

当年在龚玲珍眼中,拥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称身高的姚明,是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学习很认真,不过成绩一般是“良”,还够不上“优”。龚老师幽默地总结为:“姚明一边长脑子,一边长个子,怎么长得过来?”

刚进校时,姚明的口齿不太清楚,讲话时低眉顺眼,不看前方,总看着地面,所以龚玲珍上课时总是如此提问:“姚明,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要不就让他朗读课文。一方面,她想多给姚明一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姚明坐在最后一排,容易走神。“我看姚明现在口才很不错,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视对方,很会讲话了。”龚玲珍笑道,她觉得从小对姚明的语言训练还是蛮管用的。

姚明语文比数学要好,一二年级学写字,他是班上最认真的一个,临摹时,一笔一划,字写得不好,马上擦掉重写,一直到符合“田字格”要求为止。

可惜这一习惯他不能长期坚持,所以今天姚明的字写得并不怎么样。数学得满分的时候就很少了,龚玲珍说:“姚明有点小粗心,一般是90分。”

姚明对龚玲珍感情很深,小学毕业后,每年教师节,仍去看望她,即便日后因为外出比赛错过教师节,回来也会补上。

龚玲珍后来调动工作,去了高安路第一小学在宛平路的分部,还到爱菊小学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姚明常常扑空,但从不放弃,辗转打听,也要当面找到龚玲珍,即便只为说短短一句话:“教师节快乐!”

龚玲珍每每提起姚明,很是感动,她说:“别的学生找到高安路第一小学,见不到我,一般也就算了。姚明的这份爱心,很难得……”

出国前回母校时,姚明大步直奔自己当年的一年级教室,热门熟路,不过教室门是锁着的,他于是大叫:“我的老师呢?”

别人告诉姚明,老师在三楼等着,于是他又蹬蹬蹬地上到三楼。等在那里的龚玲珍,笑眯眯地收了昔日学生送上的一束鲜花,又给他上了一课,她亲切地叮咛说:“你以后要和外国人比赛,要练得再结实一点,以前我和老伴看你比赛,每当你给别人撞倒,我真的心疼哦。”

其实姚明小时候,并不是十分喜欢篮球运动。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而言,篮球只不过是游戏。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跟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他还对考古发生了特别的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记得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嘛,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因为喜欢打游戏机,姚明小时候还犯过一个错误,这让他终生难忘。那时,性格内向的他很少给家里惹事,如没有妈妈允许,是不敢接受别人东西的。但为了打游戏机,姚明偶尔会从妈妈兜里偷几块钱。

随着次数增多,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最后一次,竟然拿了妈妈100元,这是姚明10岁的事。不过这次,姚明被发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还给了他一些零花钱。

正是因母亲这种做法,使姚明更深地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所以,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拿钱的经历,也再没有偷拿过一次钱。

姚明的启蒙老师李章民记得,姚明刚练篮球时一点篮球基础都没有,心肺功能也不怎么样,绕着球场跑两圈就已经累得不得了了。姚明刚开始对篮球并不是太感兴趣,只是玩一玩。

但是,李章民特别强调说:姚明很听话,训练非常认真,教练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做。我让他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扎扎实实练20遍,不像有的队员那样“偷工减料”。

所以,姚明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身体发育各个阶段的‘运动敏感期’没有一个阶段被浪费掉,比如说,七八岁是练反应速度、灵敏度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个年龄,再练就晚了。

就像姚明的爸爸,身材条件很好,训练也很刻苦,但是因为练球时间太晚,要想取得更大成绩,就很难了。

对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遇到一个好教练是他的幸运,听从教练的每一句话,则是他自己的性格,也就是他的命运。

由于姚明儿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姚明一家三口人一直都非常节俭。随着姚明在篮坛的崛起,姚明的父母也成了观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有一次,姚明吞吞吐吐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您们以后能穿得好点来看球吗?”

姚明的母亲当时听完后,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想了好久。后来姚明的母亲对家里的亲戚说:“我想想也对,毕竟现在我的儿子是个小名人了,关注我们的人太多了,他也希望自己的父母穿得体面一些。”

不过,当时的姚明,也可能感受到了自己的话让父母感到了难堪,姚明当时心里肯定也很不安。

后来,姚明悄悄地给他们写了一封道歉信,信的内容大意是说,我不该用父母的衣着去实现我的虚荣,而是要用自己的荣誉去增添爸爸妈妈的笑容,对不起,你们不用再穿好衣裳了……

这封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知道被父母放在哪里了,但是那上面的话语,却记录了姚明从童年走向青年的第一句誓言。

小姚明的梦想

国歌声中,少年升旗手将国旗冉冉升起,没有人注意,站在队伍最后的小学生姚明,一脸羡慕之情。

很多年后的2002年10月19日,当姚明翌日就要离开中国开始美国篮球联赛生涯时,他回到了母校上海高安路第一小学,向当年的老师袒露了小时的梦想:

我上小学后,就盼望着当一个光荣的升旗手。

姚明小时候的梦想,原来与我们许多人童年的梦想一样简单。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渴望成为升旗手时,姚明这样说:“那时学校有一个评比,每个星期的旗手是由每一个班里推举出一名同学去作这个星期的升旗手。当然,作为升旗手是非常光荣的,必须是大家评选出来的在过去一周中有取得很大进步,或者说是非常出色的。”“所以,能当升旗手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我从小都是被老师教育国家、集体荣誉是非常高尚、重要的。因此,我和同学们也都认为作为升旗手和护旗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炼。”

姚明说:“班上选旗手时,我入围了好几次,最终却一次也没当选,这成了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童年时的姚明,绝对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姚明上小学时的班主任龚老师回忆说,姚明小时候个子就很高,但他从来都不欺负别的同学,相反倒是老被比他矮小的同学欺负。

姚明的父亲也回忆说,小时候的姚明很少给他们添麻烦,“男孩子一般很顽皮,但姚明从小就懂事。记忆中,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老师上门来告状。”

正因为姚明小时候性格内向、不好表现,他一直都没能成为学校的“升旗手”。

虽说姚明成为光荣升旗手的梦想当时并没有得以实现,成为了姚明童年生活的一大遗憾。

不过,对于每个拥有梦想的人来说,最美最珍贵的其实应该是追逐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因为我们往往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成长得以进步的。

2004年当姚明成为了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当姚明高举着五星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当亿万观众为他的出现报以热烈的掌声时,儿时的那个旗手梦终于得以实现。

那一刻姚明这位旗手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整个中国。

从小学时盼望成为光荣升旗手,到长大后成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这一路姚明经历了常人所无法体会的艰辛,这一路姚明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姚明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现在还记得母校的老师;姚明更是个荣誉感很强的人,至今还记得当时没被评上‘光荣升旗手’的遗憾,”倪静说,“他去了美国篮球联赛,会为了中国人的荣誉而全力拼搏的。”

茁壮地成长

我从小就想当个考古学家,到世界各地去猎奇探险。

我从小是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的,其实到现在我都没有脱离这个过程。

期待的篮坛奇才

已经退休的王重光教练是上海篮球界元老,他在20世纪70年代曾是姚志源的队友,20年后他又成为姚明的教练。

对于姚明,王重光有许多话要说,这是他等待多时的人才,他说:“为了等待一个像姚明这样的篮球苗子,我们足足等了三代人,所以我觉得姚明的名字应该叫姚盼盼。”

中国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借鉴了前苏联的做法,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被送入体校,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姚明的父母也都是体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父母又继续培养姚明,上海篮球界对于姚明的培养虽然没有一个特别的称谓,但是将其叫做“姚明行动”,也是无可厚非。

1984年9月12日,那天是姚明4岁生日,上海《新民晚报》的一个记者和摄影师来到了姚家,他们要作一个特别报道。

姚明的父母被认为是中国最高的夫妻,记者想看一下他们备受期待的婚姻的结晶。

记者在一篇文章里描述了小姚明,他们称他为“小胖子”。在当时物质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充满赞美之意的昵称了。

姚明当时从午睡中醒来,似乎不太高兴,一直闷闷不乐,直到他的父亲递过来一个篮球。“爸爸,带我去打篮球!”小姚明叫道,他的父亲同意了。

在文章旁配的照片上,大姚和满脸笑容的4岁的儿子在楼房后的空地上玩着篮球。

关于姚明的传说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姚明4岁时,身高已经超过1.2米,体重也达到27公斤。在中国,这已经达到在坐公交车和上理发店时,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收费了。

又过了四年,姚明的身高蹿到1.70米,超过高安路小学其他所有的学生,他的老师称他是“鹤立鸡群”。他的篮球天赋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每个人都称他为“小巨人”。

每个人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篮球运动员,即使这个显得笨拙的孩子,几乎没有对篮球运动显示出任何兴趣或者天赋。

姚明的母亲有一位老朋友徐为丽,当时恰好是徐汇区少年体校的党支部书记,她希望小姚明能进体校接受系统的篮球训练。

姚家夫妇的想法有些不同,他们吃过没文化的苦,所以希望儿子在普通学校里多学点东西。

不过当徐为丽提及少年体校的食堂至少能保证小姚明得到足够的营养时,姚明的父母让步了。

姚明的母亲后来说:“姚明的路不是我们帮他选的,不过我们是篮球运动员,我们原来的队友和教练在姚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我当时叫他打篮球,只是希望让他活动活动。”即使送姚明去了少年体校,他也是这么想的:会打篮球,将来考重点中学和大学,有加分优惠。

姚志源退役后,分配到上海海事局。方凤娣算是“专业对口”,进了体育科研所。

当姚明成为第一中锋后,很多人都说:姚明从小就热爱篮球,从小父母就陪着他练球。

但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而言,篮球只不过是一项游戏。

姚明的堂哥钱姚无限向往地回忆当年两人在床底下玩电动汽车的往事,他说:“他对军舰模型尤其感兴趣,小时候,从没听他说过以后要打篮球什么的。”

后来,跟大多数中国城市孩子一样,姚明喜欢上了街头电子游戏机。那时候他还没进少年体校打篮球,暑假喜欢到江苏吴江震泽乡下姑妈家去玩。

钱姚回忆说,有一次他有事不能陪姚明玩,便叮嘱几个朋友说,自己的堂弟姚明年纪小,带他上街玩游戏时,要照顾照顾他。但是钱姚的几个朋友一看姚明的个头,都吐吐舌头说:“还是他照顾我们吧。”

姚明9岁的时候,去徐汇区少年体校练篮球。姚志源有时间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旁,跟姚明玩玩篮球。

姚明显然还缺乏“敬业”精神,因为每当儿子投进几个球后,姚志源就得给他买点小玩意儿进行奖励。

后来姚明调侃道:“刚开始时我是靠接受贿赂打篮球的。”

在徐汇区少年体校时间呆得稍长一点后,姚志源偶尔有兴趣也会和姚明一起打打球,他跟同是当年上海男篮队友的李秋平、王群一伙,对阵姚明那帮小队员们。

场上姚明负责防守老爸,经常被单打成功,但姚明长大后,姚志源便不是对手了,后来李秋平、王群都成了姚明的教练。

方凤娣说:“当年把姚明送到少年体校练篮球,虽然那时他并不喜欢篮球,但还是二话不说就去了,而且练得非常刻苦,他是个听话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在徐汇区少年体校,姚明还练过水球,时间很短,纯属游戏。

他长得太高了,同龄的小队友正在泳池挥臂前进,他却一不小心就在水里站了起来,像在一群扑腾翅膀的小鸭子中间,突然闯进了一只长脚长颈的丹顶鹤。

姚明的班主任龚玲珍老师说,姚明从小倒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篮球天赋,如果说有,他拍皮球倒不错。

在小学生活动课上,龚玲珍让孩子们拍皮球比赛,看谁拍得多,后来又演变出“花样拍球”,小朋友们身后拍、抬腿拍、边走边拍,热闹得很。姚明身高臂长力气大,还是颇有些优势的。

但是,在另一项跟皮球有关的活动里,大个子姚明就有些吃亏了,这项活动叫“打野鸭”,小学生围成一圈,圈中有一人,大伙儿轮流把皮球往他身上扔,看他能不能躲开。

姚明第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经历,让他一生难忘。当时他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高安路小学要开一次运动会,其实叫游戏会更恰当一些,小学生们就像玩一样,跑跑圈,看谁跑得快,投投篮,看谁投得准。“同学们,投篮比赛让谁参加好呀?”老师在讲台上问,眼睛瞅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姚明。其实根本不用暗示,小朋友们已齐刷刷地叫了起来:“姚明!”

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爸爸妈妈是打篮球的,而小学一年级就长到了1.5米的姚明,更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充满期望。

姚明回忆说:

当同学们喊我名字的时候,那一瞬间,我感觉非常非常……怎么说呢,就像后来拿到冠军一样的感觉。

当时姚明双手贴着裤缝站了起来,他满脸自豪,一副顾盼自雄的样子。但是,当小姚明站在罚球线后的时候,他的自信没有了,其实他几乎没有投过篮,特别这种当众投篮,更是第一次。但已经站在了球场,只有硬着头皮上。

姚明两手拤着篮球,屏住呼吸,但心跳得很急,双臂与贴在胸口的篮球,似乎都随着心跳在颤抖。

这位多年以后的美国篮球联赛状元秀,就在当时简陋的篮球架前,开始了平生第一次投篮,当时姚明心中一片空白,他几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气,向球筐投去,小姚明当时紧张得都不知道篮球是怎么脱的手。

球向空中飞去,但是,没有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然后落在地上蹦了几蹦,歪歪斜斜地滚远了。

姚明傻眼了,正准备鼓掌的本班观众们更是大眼瞪小眼。姚明愣了一小会儿,红着脸走到同学们中间。

接下来的一幕更让姚明满脸通红:本班另一位小个同学双手捧着篮球,以一个非常业余的动作,用篮球选手的行话来说叫“倒马桶”,把球扔了出去,但是球偏偏进了!“真是太没面子了!”姚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狼狈样子。他是一个很想为班级荣誉出把力的人。

也许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姚明,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上海市徐汇区少年业余体校的篮球班。

也许正是从那时起,姚明开始萌生了要打好篮球的决心。

经过多年努力,他从一个高峰迈上另一个高峰,最后成了令人瞩目的偶像级明星。

最初的篮球训练

姚明8岁时长到了1 .70米,他成为一个篮球运动员的潜能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没人能够忽视。

1988年,大方两个从在南京西路651号时就认识的老朋友,为了能把姚明召进各自的体校展开了竞争。

一个是她的前队友陆斌,现在担任卢湾区体校的教练。但她最后没能争得过徐为丽,那时徐为丽在徐汇区为孩子们开办的业余体校担任领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