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协会带咱走四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0:25:10

点击下载

作者:韩双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协会带咱走四方

农协会带咱走四方试读:

前言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农民对生产资料、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机制对农民的资金实力、文化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等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的正式实施,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同时更说明了农民要求合作、联合的愿望十分强烈。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10月,河北省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6100多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400多个。这些农村经济组织在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开发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农民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集合了河北省部分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事例,从人员构成、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等方面介绍了他们成功的经验,旨在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改变分散经营农户的市场弱势地位,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参与市场竞争,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疏漏,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8年12月

“会员制”让5万农户在棉海中起舞——来自河间国欣农研会的调查报告

宋国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成立于1984年的以棉农为主体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广组织河间国欣农研会(全称国欣农村技术服务工会),一直坚持“面向农民,服务会员”的宗旨。20年来,从最初的12户到现在的遍及12个省、市,拥有5万会员的全国最大的棉花合作组织,会员外出规模植棉50余万亩,创经济效益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生银 会员是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推销出去,如何面向市场。现阶段,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生产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民如何面对市场大潮,如何产生1+1>2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

国欣农研会从最初的12个农户到现在的5万会员,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国欣农研会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卢国欣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农业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农民想挣钱、想致富的心气也高,但是那个年代一家一户根本没有力量来改变社会的现状,根本无法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农民腰包里的钱。那个时候我们想到成立‘农研会’,以‘面向农民,服务会员’为宗旨。20年来,国欣农研会秉承着这个宗旨,发展成遍布12个省市,400多个县,4000多个村,50000多个会员的规模。”

中国农技协棉委会主任、国欣农研会会长卢怀玉说:“农研会的大门是一直向所有农民敞开的,只要是有兴趣,给农研会写封信,农研会就会免费给你邮寄1公斤棉花种子,让你试种,第二年如果你认为好,就可以申请入会,可以成为国欣的会员了。”有句成语叫“适者生存”,现在的农民要想致富发家,就必须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而加入合作组织,成为会员则是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捷径。会员能够享受到怎样的“优良服务”呢?会员和普通农民有什么区别呢?卢会长介绍说,国欣农研会的会员可以享受良种优价供应、免费技术培训、免费信息咨询等服务;可以实现会内就业,比如说仅国欣的农场就可以提供70万个工作日的就业机会,总工值超过1400万元;大部分会员在合作组织的帮助下,会先富起来,会带动周边人群。近年来,河间棉农外出植棉规模逐年扩大,尤其以国欣会员为主,去年会员外出植棉收入几十万元者不在少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部分入股会员可以参与国欣农研会的年终分红。

农民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只是一直没有人来领导、组织,像农研会这样的农村合作组织给了农民一个机会。农民通过入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科技素质,让一家一户脆弱的生产链条坚固了起来。服务为基 诚信为本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如何发展?农民怎样通过合作组织这只金鸡,拿到金蛋?经常挂在国欣农研会会长卢怀玉嘴边的一句话成为最好的答案:服务跟着种子走,从种一直走到收。

国欣农研会创建伊始,就不断探索、开拓,积极寻求便捷、高效服务棉农的可靠路径。国欣通过日趋完善的工作网络把广大棉农联合起来,为棉花产业化生产奠定了组织基础,逐步摸索出从研究会——服务站——特派员——会员组长——会员的无障碍、全贯通技术服务和培训网络体系。农研会还根据工作需要,挑选热爱科技、自愿服务20名以上会员的为会员组长,发挥技术服务的“二传手”作用。国欣的服务灵活多样:邮寄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和研讨班、安排技术人员巡回指导、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请专家顾问到生产一线答疑解惑等。农研会以棉花技术普及推广为主,配套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会员所需的技术、农资、信息等服务。

卢怀玉说:“现在我们的农业属于小农业,诚信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民之间不容易产生信任,但如果一旦产生了,让他信任你了,那就一定会给你带来回报。这就是品牌效应,可以这么说,国欣卖的并不是种子,而是品牌。”

从最初的建立到现在的大发展,国欣一直坚持“第一次免费赠种、免费试种”,凭着优良的品质取信于民,用铁一般的事实打动农民,农民自然而然地会去采购国欣的棉种。卢怀玉说:“信誉是一个农业合作组织的无形资产,是花多少钱也不能买到的。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组织,发展就是在做乘法,效益乘以诚信,你的效益就会成倍地增长,如果诚信是零,效益就根本无从谈起了。”1+1>2

现代中国农业是典型的小规模、大经济,起伏不定的市场让参与小规模种植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农民需要技术、信息,需要有一个组织给他们提供一个与市场的连接。国欣农研会给农民提供的就是“1+1”中的那个加号,卢怀玉认为,“1+1”中的“1”可以代表一家一户的农民,也可以代表农户和国欣农研会的组合。农民组织起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可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而农研会和农民以科技为牵引产生的合作,则能实现共赢,取长补短、利益共享。

1+1>2,加号是种组织合作关系,那么怎样来实现“大于”呢?农研会会长卢怀玉说,农研会的工作关键是怎样能把单纯的两个“1”做到大于“2”,其中除了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种植的科技含量,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外,主要是国欣农研会培训机制的完善。农研会秘书长张玉璞算了一笔账。按照农研会现在的承诺,每年年初,农研会培训1000多名会员,参训会员的往返车费、餐饮费、住宿费用由农研会全包,每人每天还补助20元误工费,这样的一次培训农研会就要投入35万元;农研会每年向会员提供25万公斤优种,每公斤免收3元抗蚜种衣剂费,相当于免收75万元;向会员提供3万张光盘、20万本宣传材料、5万本杂志,共计投入30万元;另外,新农药田间筛选、棉价市场预测、农田测土、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专家巡回讲课等费用加在一起,农研会每年投入多达300万元。卢国欣高兴地指着一幢正在兴建的大楼说:“你看,到年底这座投资800多万、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到时候就可以让更多的会员有机会来农研会参加培训了。”

1+1>2,到底能大出多少来?下面的一组数据也许能告诉我们:2003年,河间市就有6户农民的种棉纯收入超过200万元;在该市九吉乡卢村的100多户农民中,靠种棉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10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种棉成为这些农民致富的源泉,而那些已走出家门,到外地租地植棉40多万亩的几百户会员,不仅获得了近2亿元的经济收益,还为天津的宁河、静海,我省的唐山等地水田改旱作找到了成功的路子,带动了当地植棉业的兴起。看来土里也能刨出金,“泥腿子”成百万富翁并不是个梦。

支部抓协会 协会带农户 奔向富裕路——记辛集市“支部+协会”新型经济模式

满建顺 贾凤霞 胡志杰“俺们村的‘支部加协会’,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今我承包的60亩梨树,一年就收入几十万元,俺村村民存款已超过了2800万元。”东张口村村民张大计幸福地说。目前,“支部加协会”模式已在辛集全市推行,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该市已建起各类专业协会59个,吸收农民5.2万户,覆盖了全市49%的行政村,农户入会达到了35.6%。啥是“支部+协会”?

近几年,农民对协会组织并不陌生,“辣椒协会”、“农技协会”、“养殖协会”……这些协会组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支部+协会”到底是什么呢?村党支部和协会组织是怎么联系到一块的呢?“支部+协会”是一种新兴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即借助农村党支部在当地的威信及对市场、农户状况等的了解,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把党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和农村专业协会市场竞争性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忆昔东口想当年,矮屋陋巷破衣衫。种下三瓢收一斗,光棍一年多一年。”“支部带领一班人,决心改地更换天。调整结构种果树,穷村变成花果园”。这两首打油诗道出了辛集市东张口村实行“支部+协会”模式,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更新梨果品种发生的巨变。如何运作?

近年来,辛集市为了引导广大农民缩短调整结构周期,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该市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根据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在当地最具优势的产业和群众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上,领办、创办了各类专业协会,并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同时,基层党组织还指导协会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协会章程、工作制度,动员群众更新观念,积极加入协会,以确保专业协会健康稳定发展。

辛集市中里厢乡泊庄村是一个有5340口人的大村。早在1992年,村党支部在广泛争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发动养鸡户建起了养鸡协会,从支书岗位退下来的耿东顺担任第一任会长,现有会员821户。

协会以“全心全意为养殖朋友服务,支持和帮助养殖户饲养管理、防疫灭病,做养鸡户的强大后盾”为宗旨。协会现有名誉理事长一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各一名,理事19名。协会下设畜禽服务部、饲料服务处、雏鸡订购服务处、淘汰鸡联系服务处、禽蛋销售服务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服务处,村里的养鸡户实现了“六个不出村”,即订购雏鸡不出村、购买饲料不出村、禽蛋销售不出村、防疫灭病不出村、淘汰老鸡不出村、学习新技术不出村。

村党支部每年都以村集体的名义组织十几次讲座和学习班,请专家讲课。在近两年防控禽流感工作中,村党支部积极同养殖协会配合,借助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组织入户宣传,协助协会做好防疫。为确保疫情不发生,村党支部还收购了六家散养户的鸡、鹅和鸽子,进行了杀灭处理。

同时,辛集镇都大营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的果菜协会,负责协调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问题。中里厢乡谢村天鹰椒协会中,党支部号召每个党员和种植大户对口扶持、带动5到10户农户,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很快形成了规模种植。乡镇推动不可少“支部+协会”模式在辛集市中里厢乡开展得最好。2005年9月,中里厢乡制定了关于“支部+协会”工作模式的实施方案。方案就这一模式的目的意义、协会的建立、协会的作用、党支部与协会的关系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中里厢乡特种养殖业发展较早,近几年来,中里厢及周边乡村的毛皮动物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乡党委牵头为相关养殖协会聘请北京农大教授等专家为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乡党委还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以中里厢、南郭为中心的皮毛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功能,将市场做成养殖、加工、销售,以及饲料、兽药、技术信息等相关行业齐全、配套设施完备、产业链条完整的综合性市场。

乡党委、政府还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清官店养猪协会、元村梨果协会等的建设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党组织也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帮助从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中选拔协会负责人。党组织在协会发展中,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开展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启示与思考

都大营村果菜协会会员说:“协会里的骨干既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跟在他们后面干心里踏实。”“支部+协会”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成功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强乡富民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推进“支部+协会”模式过程中,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支部与协会的关系。农村党支部要提高统筹当地经济发展、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当前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增加的有利时机,提高在农村推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的认识,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各村产业发展和乡土人才、产业大户的底子,扩大优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根据主导产业的定位,制定建会规划,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适合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就发展什么协会,不搞一刀切。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既坚持农村专业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又坚持把党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

要处理好协会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抓好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大资金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的力度,做到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各级干部要“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加快提高基层干部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

协会当靠山,蜂农的日子分外甜

李书杰 董晓兵“原来蜂产品经常被小商小贩压级压价,一箱蜂的年收入不到50元钱。自从加入了养蜂协会,俺的养蜂收入就如芝麻开花一样年年高,一箱蜂的年收入200~1000元,比种1亩地还强呢。这不,去年俺养了60箱蜜蜂,一年下来收入了4万元哩!”石家庄市赞皇县许亭乡北水峪村养蜂大户赵新朝高兴地说。

据了解,赞皇县养蜂协会成立于1995年,当时只有24户会员。依托该县45万亩大枣林、115万亩宜林山场的洋槐、荆条等蜜源资源,加上该协会陈秀英会长的不断努力,目前,会员已发展到1300多户,养殖基地涉及11个乡镇96个村,规模在50~100群的养殖大户273户,养殖总量超过20000箱,年收益1000多万元。养蜂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许多蜂农都把“科学化养蜂”挂在嘴边。许亭乡南潘村养蜂户褚科峰说:“2008年2月份协会邀请了中国养蜂协会会长张复兴给我们传授技术,听讲的蜂农有500多人,像这样的培训协会年年举办,比如‘数控养蜂’、‘绿色防病’、‘品种改良’等科学化养蜂技术让我们受益匪浅。”陈会长介绍说,为了指导蜂农生产合格产品,协会开通了养蜂技术咨询热线,随时解答蜂农的疑难问题。协会每年自费引进1~2个优种蜂王,进行蜂种改良,几年下来协会共投入5万元。现如今,蜂农将协会亲切地称呼为“养蜂人之家”、“技术给养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协会认识到,要想把蜂产品卖个好价,必须创立品牌、确保质量。1996年,协会注册了“蕊源”商标,2004年成立了石家庄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蜂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下子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2004年首届河北省农广会上,“蕊源”蜂产品一举夺得银奖;200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6年获得河北省省优产品称号。同时为了严把质量关,协会在蜂产品上标有生产者编号,消费者一旦吃到掺假的产品,协会可以查出生产者并进行一定处罚。目前,“蕊源”牌蜂产品已成为河北省首家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的蜂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陈会长告诉笔者:“现在我们协会的蜂蜜年产量1000多吨,蕊源蜂业有限公司可以直接消化100多吨,剩下的900吨蜂蜜也都是通过协会牵线搭桥高价销往外地。”

除此之外,为了稳定并扩大会员,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养蜂群体,协会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形式确保蜂农的利益。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诚信第一”的原则,不坑农、不害农,对蜂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养蜂大户赵新朝告诉笔者:“2004年7~8月,蜂蜜市场价下滑得厉害,协会就按每公斤高出邻县0.4元的价格收购,让俺们尝到了甜头。打那之后,俺和协会贴得更紧了。用陈秀英会长的话说,这叫‘松散联合’向‘利益联合’转变。”

谈到今后的发展,陈秀英会长满怀信心地说:“计划投巨资,建一个大型蜂产品加工厂,加工蜂王浆冻干片、蜂胶、蜂蜜酒等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提升蜂产品的价值,让协会真正成为蜂农的靠山,让蜂农的日子分外甜。”

协会带咱闯广交

冯立城

初春时节,滦南县倴城镇钟泡村是一派热火朝天、忙忙碌碌的景象:村头的加工小区里人们忙着筛选芦苇、给芦苇剥皮,一片片细致、精巧的工艺苇帘伴着苇帘机清脆的声音被加工出来。提及苇帘出口赚“洋钱”的事,钟泡村支部书记王赤忠不无感慨:“要不是几年前参加广交会,村里的工艺苇帘没有这么大的动静。”

钟泡村加工苇帘有数十年的历史,以前多是农村建房用的“毛帘”,认知工艺苇帘则从2001年春季开始。当时国内“毛帘”市场趋于饱和,而且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面对停机歇业的尴尬局面,村里钟志凯、刘万昌等村民偶尔听人说广州的“广交会”上有草编制品样品展销时,便灵机一动:咱村的苇帘能不能让外商看中呀?“广交会”是国际性展会,泥腿子去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展会,几个农民心里还真有些忐忑不安。但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镇领导大力支持,镇政府多方联系到唐山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在镇领导带领下,刘万昌等3名苇帘加工大户带着8片精心编织的苇帘·21·

样品去参加春季的“广交会”。当时广交会上一个数平方米的商品展台就要1万元的费用,为省下这笔钱,刘万昌等人干脆把苇帘样品斜披在身上,流动展销。没想到几个农民特殊的营销方式赢得了韩国一家客商的注意,韩国客商仔细观看样品,询问加工过程,对苇帘表示出极大兴趣。在这届“广交会”上,韩国客商与唐山这家外贸公司签订下22万平方米出口苇帘的加工合同。就这样,工艺苇帘、外商等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逐渐走进普通农民的视野。

自2002年开始,钟泡村人更加青睐“广交会”,村里的加工大户们开始合伙租展销台,开始扎领带穿西服,开始敢和外国客商侃侃而谈了。2007年,钟泡村建成了苇草加工小区,一下子就吸引了13个加工大户入驻,注册商标、研制新型加工机械、网上销售、申请自营出口权,一些现代营销理念已经被村民认可,他们频频与外商接触,了解到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品种,从过去单一的装饰帘发展到沙滩帘、阳台帘、篱笆帘、晾晒帘等30多个品种,美、日、韩、意等17个国家的客商频频与这个小村接触,意大利、俄罗斯等客商都先后到钟泡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目前,钟泡村成了国内颇具影响的工艺苇帘加工和销售基地,年出口工艺苇帘达6000多万平方米,年获利在400多万元。

穷人的“银行”——武强县北王庄村互助基金发展协会成功运作解读

宋国刚

互助资金发展协会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扶贫新模式,很多农民亲切地称其为“穷人银行”,即政府注入一定财政扶贫资金“铺底”,农民自主、自愿地以自有资金入股,成立用于发展生产的基金,村民以民主的方式选出“管理小组”,以低于银行利率的借贷方式供加入互助组织的农民使用,从而实现扶贫资金的“一次投入、农民持续受益”。

目前,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还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分散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致富的门路虽多,但都需要前期投入。数额虽不一定大,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绝不是一笔小数。到银行贷款,要抵押且手续复杂;找亲戚朋友借,也不容易。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类小额资金往往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瓶颈。

衡水市武强县大胆创新扶贫模式,通过创立村级互助基金发展协会,调剂农户资金余缺,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民创业启动资金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协会的运作,将群众组织起来,真正实现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资金合作、生产合作、购销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背景

武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北王庄村则是武强县的贫困村。该村为纯农业村,全村500多人,都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支书李双奎说:“村民大都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大田作物,一年下来,除去必要的生活花销,剩不下仨瓜俩枣的,根本攒不下钱。那时候,村里人心涣散,想干点啥事,根本没人搭理你,陷入了‘越穷越乱,越乱越穷’的恶性循环。”

2005年,北王庄村被河北省扶贫办确定为“河北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该村还和衡水市农科所结成了对子,成为其定点帮扶单位。在省、市、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王庄村硬化了进村路、整修了街道、修建了沼气池,同时两委班子还组织村民到山东寿光、衡水饶阳等地参观学习。支书李双奎说:“原来像一潭死水的村子经过这么一‘折腾’,开始活泛起来了,大伙开始觉得有个奔头了,尤其是到外地参观回来后,都认为条件其实差不多,为啥人家能靠种养发家,咱就得受穷呢?”

2006年10月份,经过讨论、酝酿,北王庄村决定发展冷棚蔬菜。李双奎说:“目标是定了,但村民的家底都太薄了,建个现代化的冷棚,少说也得投1万来块钱,大部分村民都负担不起。”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北王庄村的“冷棚蔬菜计划”暂时搁浅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碰巧,武强县扶贫办当时正在推行“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建设项目”。经过审核,北王庄村被确定为项目实施村。运作

2006年12月18日,武强县北王庄村互助基金发展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协会挂牌后,北王庄村村民要求入股的积极性非常高。村民张孟起说:“俺早就想弄个大棚挣钱,可一下子拿不出1万多块钱来,再说自己也成不了规模,销售也是问题。这回村里成立了互助协会,不光能从这里借钱,还能联系销售,这个名我得报。”北王庄村共114户,报名要求入会的就占到了一半以上。经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的认真审核,最后确定了第一批会员,共30户。

协会资金来源由成员股金、政府扶持资金、接受的捐赠和其他资金来源组成。协会的股金为村民入股、政府配股和赠股。村民入股自愿申请,每股1000元中由农户出资500元,政府配股500元。贫困农户则通过自愿申请、村民民主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认可,县扶贫办审核批准,政府赠送股份一份,即人民币1000元。借款户借款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借款期最长不超过一年,贷款年利率为6%,比银行贷款利率略低。

同时协会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是张玉明,副主任兼出纳李建松,会计张田宾。

北王庄村第一批集资共15万元。协会负责人张玉明说:“这些钱都已经借出去了,共30户,每户5000元。这是第一批贷款,为了让产品形成规模,利于协会收回贷款,此次借款要求贷款户全部用于蔬菜大棚的建设。”

为了保证村民能及时收回投资,同时也为了保证贷款能被按时归还,协会同县扶贫蔬菜协会联系,帮助会员同其签订了产销合同。张玉明说:“今年的大棚都是种的法国大辣椒,县扶贫蔬菜协会全程技术服务,定期派技术人员来村讲课,同时负责产品回收。这样一来,贷款农户的收入就有保障,按时还款就没有问题,协会也就能正常运作下去了。”

菜农张孟起说:“和我们签订产销合同的扶贫蔬菜协会的技术人员来给大伙讲了好几次课了。棚里的辣椒苗长势很好,我觉得到年底把贷款还清问题不大。”

如今,30个蔬菜冷棚都已建成,在村西排列整齐,煞是好看。启示

北王庄村互助基金发展协会的成功,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政府支持。主要是资金投入方面,北王庄村互助基金发展协会的资金一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就目前来看,在互助基金发展协会运作尚不太成熟的状况下,单纯向入股会员融资有一定难度,故申请国家财政支持是很关键的一步。

二是村两委班子开明、团结、有力。北王庄村两委班子只有3个人,上任以来,仨人拧成一股绳,思路明确,作风民主,在转变村民思路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协会成立后,两委班子对协会的具体工作并没有过多地干涉,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态度,只负责监督。

三是村民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协会涉及融资、贷款等敏感问题,如果村民思想僵化,或拉帮结派,搞小团伙,协会就无法正常运作。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互助资金发展协会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扶贫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民创业致富资金难的问题,由于它带有自愿合作互助性质,采用“互相监督、民主管理、循环使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唤醒了农民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村内外事务管理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农民的诚信意识,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傻柱子”——王文柱

郭庆峰 张志国

20年前,他下海经商取得成功,成为当地的“名人”。

10年前,他开始研究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成果令农业专家啧啧称赞。

3年前,他成立了“傻柱子种植协会”,设立“科学种田奖”,自掏腰包奖励种田农民。

如今,他成立农产品加工经营合作社,欲创“傻柱子”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村的早晨,似乎比城市醒得早些。天刚蒙蒙亮,我们驱车赶往泊头市三杭子村王文柱家。蒙蒙细雨中,小村庄静谧如处子初浴,悠然侧卧于葱绿之间,放眼望去,绿树含烟,就像一幅水墨画。

泛黄的白背心,皱褶的米色长裤,一双褪了色的布鞋。年过六旬、体格健壮的老王站在村口等着我们。

走进小院,枣树下,几只老母鸡正在啄食,一群鸽子飞上飞下,几只黄绒绒的小鸭子笨拙地挤在一起。屋里是简陋的老式家具,窗台上摆满红、黑、黄等不同颜色的棒子,旮旯里戳着一捆红辣椒……

小雨过后,正是播种的季节,许多农民打来电话咨询种田的注意要领。“不能这样密,要分大小行,一穴放三四个籽……”刚坐稳,正在充电的手机响了起来,老王在电话中大声地叮嘱着。弃商从农 跟庄稼“较劲”

王文柱属于那种干事认真、头脑灵活的人。

1984年,王文柱抱着“一辈子,挣一万就知足”的想法,借了2800元钱,在村里开了一个货站,做起了俄蒙边境贸易,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在乡亲们眼中,老王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出过国,家里经常来外国人,坐火车住软卧包厢……“说起来你们可能不相信,经商这么多年,我从没放弃过家里的十多亩地,下了火车软卧包厢,回来换下衣服,照样扛起锄头下地,挽起裤腿割麦子、刨棒子,我挣过钱,但我种的庄稼也是全村最好的。我敢说,谁种的庄稼产量超过我,我就奖励他1000块钱。”老王挽了挽裤腿说。

孩子们跟王文柱学经商,在城里都有了住房。然而老王这些年来,不论是从外地回来,还是进城办事,没特殊情况,从不在城里住,多晚都回三杭子村。“他就是这么个倔脾气,每天不到地里转转,不侍弄侍弄庄稼,就觉着不舒服……”正在做饭的老伴儿数落起来。“我就是个农民,我就想做个实实在在的农民。”王文柱说。

1997年底,老王把生意完全交给了孩子们。闲着就难受的王文柱,没有吃老本享清福,又跟庄稼地较上“劲”。

看着土里刨食的乡亲们,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纯收入三四百块钱,老王就琢磨,怎样种田才能多出效益。第二年开始,老王把自家的十多亩地当成了“试验田”,刨窝种玉米。老王“瞎鼓捣”出名堂

老王在自家的地里“瞎鼓捣”的同时,还跑到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借鉴经验。这些年,老王到外地学习的费用就花了5万来块钱。

他的第一次“农业旅行”,是到山西省屯留县国家玉米良种试验基地。

1999年夏天,54岁的王文柱冒着酷暑,边走边打听,用两天时间赶到山西省屯留县。在山西的3天时间里,老王拿着本子和尺子,对1000多亩、20多个品种的玉米,边量边记录,记下了600多个数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老王是种植专家。

第二年秋天,王文柱又去了一次山西。临行前,老王用一根向日葵秆,把3棵一穴生的玉米株绑在一起,又把足有1斤8两重的3个大棒子喷上水,用塑料袋套上(防止水分挥发),并用小孙子的旧红领巾系上口,扛着上路了。老伴儿直说他:“你这不是神经病吗!”

一路上,老王也引来周围人好奇的目光。到了良种试验基地,专家们都很惊讶。“你是哪个公司的专家?”“我是一个农民,就是对种地感兴趣。”“我们第一次碰到像你这样的农民,3个大棒子单穗产籽率比我们的要高10%。”

这一次,王文柱在山西住了4天,周宝林等几位玉米专家都亲自接见了他。临走时,人家还送给他20斤玉米良种和两个微波炉。“现在这3个大棒子还在山西收藏着呢!”老王越说越激动。

这次在屯留县,老王认识了山东济宁种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听说当地鱼山镇种大蒜很有名,立即约定到鱼山镇学习。回家第三天,老王就去了山东。

在山东,老王坐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拜访了当地的“西瓜状元”、大蒜种植户50多家。最后,老王背着大蒜种子、地膜、西瓜种子、除草剂等满载而归。

回到家,老王迫不及待地搞起了大蒜、菠菜、西瓜、玉米的“四种五收”种植模式。第二年,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在此基础上,老王又开始探索“五种六收”种植模式。“认准的事儿干不成,我决不罢休!”为推广双株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老王在普通玉米播种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钻研出双株玉米播种机,并专门跑到农哈哈集团,跟人家谈合作。“农哈哈”是个大集团,人家是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生产30台播种机,还得专门配件生产,刚开始,对方有些瞧不上眼。通过王文柱的“死缠硬磨”,企业老总深受感动,安排人员绘制图纸,立即安排生产,并承诺和普通玉米播种机的价格一样。

靠着这股“犟劲”,经过几年反复地实践和总结,老王探索出了辣椒玉米间作、“五种六收”、棉花等行移栽、双株玉米等十多项高产高效的科学种植模式,有两项还申请了国家专利。老王做的“傻事”数不清

吃完早饭,老王领我们到他的棉花移栽和双株玉米“试验田”里转了转,在田间小路上,村民和老王打招呼的内容都新鲜。“眼前,这棉花该咋管呀?”“俺种的双株玉米长得不赖,下一步怎么管?”

……

微风吹拂,棉株和玉米苗欢快地伸展着枝叶。不一会儿,围拢过许多乡亲,人们一边啧啧称赞,一边七嘴八舌地说起老王干的“傻事”来。“穆村的穆凤岭去年在老王的指导下,采用了棉花等行种植新模式,每亩增收了120多斤籽棉。今年,老王又出了新招,只要俺们采用这种模式,老王就每亩给补助5块钱,前几天,老王还专门到西辛店于村的房宝起家,送去70块钱的补助呢!”“今年,老王还给穆学哲、金进财两户,每台补助500元,添置了新型棉花等行种植播种机。”“去年,老王跑到石家庄,花1400多块钱,买来抗倒伏的玉米矮化剂,无偿提供给俺们用。”

……

做这些“傻事”,老王就是想把“试验田”的种植模式“复制”到大田里,把科学种田的理念“拷贝”到农民的头脑里。

自2005年开始,老王自掏腰包3万多块钱设立了科学“种田奖”,来奖励技术新、产量高、效益好、有带动作用的科学种田能手。

此外,老王自己拿出3万多元,成立“傻柱子种植协会”,以“无偿服务”为宗旨,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技术服务,定期举办大田种植技术交流,到现在已发展了120多个示范户,并在附近村及周边县市建立了18个农业种植基地,面积有5000多亩,惠及6000多农户。

王文柱有3个电话号码本,一年的电话费有3000来块钱。

原来,给老王打电话的,大多是辛辛苦苦种田的农民,每次通话时间都会很长,对方的电话费会不少。考虑到这些,老王就把家里的电话加装了“来电显示”。后来,他告诉来电咨询的农民,电话响两声就放,然后他会按来电显示上的号码打过去,这样节省了农民的话费。

和老王接触多年的泊头市四营乡农技推广中心的徐金涛说,王老师被乡里聘为农业技术顾问,一年培训农民不下4000人。每年春、冬两季,他利用科技大集对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技术培训,手举着扩音喇叭,一讲就是多半天,太让人感动了!

这几年,老王还花3000多元钱,编印了3万多份通俗易懂的科学种田资料,给老百姓免费发放。他还经常不辞劳苦,不要一分报酬下村指导。路途近的,他就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远的,就自掏腰包上门指导,要不就把资料寄过去。

田一村的张宝库是王文柱的第一个示范户,日子过得挺紧巴。

2003年秋,张宝库上门找老王咨询科学种田技术。从那天起,老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风里来、雨里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的路,手把手地教给宝库“五种六收”种田模式,帮着他施肥、整地、选种……盼着他尽快走上富裕路。

第二年收获后,张宝库算了一笔账,3亩多地纯收入1.26万元。如今,张宝库的小日子富起来了,富裕起来的张宝库没忘了乡亲,在老王的协助下,又指导了20多个示范户。

在老王家的大门口,放着他骑了十几年的老“飞鸽”。“这辆车子光零件就换3茬了,他就没舍得换辆新的。”老伴儿说。“你老两口省吃俭用的,钱都为别人花了,心疼吗?”笔者问。“钱为大伙儿种地花了,不心疼!”老伴儿说。“老王到底图个嘛?”许多村民不理解。每次王老师都幽默地回答:“你们高产了,不会骂我吧?”

在穆村,我们碰上正在地里摆弄棉苗的穆学哲,见到我们忙迎了过来,幸福的笑容在皱纹里荡漾。几年来,在王文柱的指导下,老穆着实赚了一把。“老王这3年没在俺这儿喝过一杯水。”提到王文柱,老穆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03年开春,老王骑车来到穆村,打听村里的种田大户。在村支部书记李海潮的介绍下,老王和承包了100多亩地的穆学哲牵上了头。“你把原先买的种子卖了,卖不了我包赔损失,按我说的模式种,减产了我补偿……”当时,半信半疑的老穆拿出2/3的地块,按照老王的要求种地,一年下来,一亩增收200多块钱。“每年俺都试探新模式,你瞧这庄稼,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如今的老穆,种田上也学会了动脑筋。

老王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融进了土地。他的做法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沧州日报等许多媒体都曾作过详细报道。“出名”后的老王更忙了。黑龙江、广西、山东、北京、天津等地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任丘、河间、阜城等周边县市的种田大户也纷纷上门请教。

在老王的手机上,我们还看到许多请教科学种田的短信。“王老师,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靠种棒子和麦子过日子,一年到头剩不下仨瓜俩枣,希望你在新品种、新种植方法上给予支持。”“你好,看到你的‘十一五’规划,对您很佩服,我爱好科学种田,你能否向我(黄骅)提供些农业种植新技术、新品种,谢谢,急盼。”

……“晚年为社会做点贡献,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把科学种田的技术推广给大伙儿,让大伙儿增收,是我最大的心愿。”闯出名堂来的老王这样说。

作为泊头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老王经常提交关于“三农”方面的提案,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多次受到泊头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去年,他还被泊头市委评为拔尖人才;前些日子他又被评为沧州市农业劳动模范;最近,他又被沧州市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

为实现心中的这份爱,老王还给自己制定了“十一五”规划:2006年,实现“双3000”目标,就是经济作物全年亩纯收入3000元,粮食作物全年亩产3000斤;到2008年,实现周围农民增收5000万元;到2010年,5年内实现农民增收总额超亿元目标……创办合作社打造“傻柱子”

2007年6月,泊头市“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经营合作社”在泊头市四营乡三杭子村成立了。这是王文柱出资2.6万元办起来的,主要从事棉花、玉米等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由广大农户共同入股经营管理。

2007年10月开始,老王又在附近村及周边县市建立了18个农业种植基地,面积有5000多亩,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培训农民,计划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

王文柱高兴地说:“我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14个加工后的农产品为‘傻柱子’品牌,不久,就能看到我们的产品啦!这下,农户种出来的东西就值钱多了。”

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经营合作社的社员们在老王的带领下更坚定了科学种田,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决心。

一首诗也许能代表王文柱的追求。2007年,在颁发科学种田奖的大会上,老王大声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贺科学种田颁奖会》

我们农民脸上笑容有着方方面面的意义,

你手中的奖品只是我的一点心意,

那是微不足道的价值。

你真正得到的是你的种田效益和农业科技知识,

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谁说我们种地不能致富,

谁说我们种地不能发财,

用心干,

与企业家、商家试比高低!

晋州农民养猪实现“数字化”——记晋州市养猪联合会

李宗广

一天,笔者到晋州市北固底村郭彦杰的养猪场采访,却被挡在了门外,郭彦杰解释说:“市养猪联合会给我们制定了养猪‘三大纪律’,其中规定非生产人员不准进入生产区。那次,来参观的市领导因为没消毒都被挡了驾。”

无奈,我们只好按照规定,穿上工作服、雨鞋,戴上帽子、口罩,进行了严格消毒后,才得以进入养猪场。养猪场里,看不到粪便的痕迹,闻不到一点臭味,一排排猪舍整齐、干净,一只只仔猪正争着吃食。郭彦杰的爱人一边测量猪舍的温度,一边对我们说:“温度、湿度、微生物净化度和卫生干净度是猪场管理的‘四大法宝’,哪一点也不能疏忽。”

和我们一同前来的晋州市养猪联合会会长秦双来介绍说:“‘三大纪律’和‘四大法宝’是我们给养猪户制定的操作规程,必须严格执行。联合会成立6年来,一直在推行标准化养猪,我们专门为此编印了实用技术手册,但由于养猪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标准化养猪的各个环节掌握不准,养出的商品猪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猪的销售。于是我们组织专家,把标准化养猪的各个环节用简单、易懂、易操作的数字进行了概括,形成了‘数字化’养猪的技术模式。”

说起“数字化”,秦双来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四个避免’、‘四个要素’、‘四个远离’、‘六个指标’、‘八项注意’……”郭彦杰接过话茬说:“自从有了‘数字化’技术,我们可轻松多了,不管是猪场的管理、生猪喂养,还是防疫灭病等,只要对照有关‘数字’操作,就能养出符合标准的商品猪。我去年新扩建了养猪场,进了70头母猪,出栏商品猪1300多头,我通过比较算了个账,每头猪比传统法养猪多卖80元到120元,最近我打算再进四五十头母猪。”“数字化”不仅针对养殖过程,还延伸到技术服务、品种引进、饲料生产与供应、商品猪的收购和销售等环节乃至饲料的配比数字、商品猪的瘦肉率、胴体出肉率等等。

晋州市“数字化”养出的标准猪被注册了“绿牧”商标,并获得了省无公害产品的认证,迅速打入了京津市场,光北京市场日销售量就达7000公斤以上。

组织起来闯市场 架起农民致富桥——行业协会助推阳原新农村建设

陈晓东

近年来,阳原县针对一家一户农民搞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实际,由政府出面协调,或引导农民自行组织,相继组建起“协会+农户(企业)”、“协会+支部+基地”等多种模式的行业协会。协会引进优质品种、推广先进技术、规范行业行为、提供市场信息、实行统一销售,把农户分散经营同变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解决了农户难办和政府不好办的问题。行业协会成为农民闯市场的“航空母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东城镇东城村有4000多人从事皮毛加工,年销售成品褥50多万条,但多年来产品销售有市无场、管理混乱、互相拆台、无序竞争的状况日益突出,于是经村委会与村民代表大会的积极酝酿成立了皮毛协会。协会安排10名专职工作人员与全国各地皮毛市场50个信息点建立了常年信息反馈合作关系,并投资3万元购置了网络设备,建立了网站,每月定期召开皮毛市场分析会,通过网上发布、板报、广播、口头等形式向加工户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信息。协会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国内外皮毛大市场实现对接,每年组织皮毛加工户到大营、肃宁、桐乡、海宁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并参加全国各大皮毛集散地皮草交易会。一些加工户到北京、广州、深圳甚至走出国门到韩国、俄罗斯等地开设商铺,经销皮毛产品。来自广州、深圳、温州、大营和韩国的十多家大客商也经常坐镇该村搞皮毛交易,最高时一天收购成品褥1000多条,交易额达30多万元。在协会的辐射带动下,东城形成了协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经营格局,皮毛产业实现年产值2亿多元,人均增收2000元。

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阳原县涌现出了养鸡、养猪、养牛、皮毛加工、蔬菜种植等100多个特色专业村和一大批致富带头人。辛堡乡辛堡湾村的曹建平是当地有名的种植专家,他挑头成立了绿色蔬菜协会,吸引150多户种植户种植芹菜,对入会种植户实行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芹菜远销北京、天津、山东等十多个省市,人均增收7000多元。如今,全县成立的行业协会有40家,涉及种植、养殖、购销流通、加工等行业,辐射至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带动全县59%的农户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经营总额5亿元,经营率达到68%,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李慧颖 朱艳辉

一场及时雨,拉开了迁安春耕抢种的序幕。正当大部分农民群众忙着在自家地里播种的时候,迁安市张家峪村挂云山生态农业示范园里的200多亩糯玉米已经长到十多公分高了。嫩绿的玉米秧苗成方连片,在和煦的春风中,肆意享受着春日的温暖,显出一派生机。

往年播种,今年栽苗。张家峪村挂云山种植合作社通过冷棚育苗,营养钵移栽,将大田玉米的生长期整整提前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为今年收获两茬玉米奠定了基础,也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致富希望。

张家峪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三面环山。全村大部分都是山坡地,经济效益不高。村东的500多亩良田,虽然是全乡为数不多的成片儿的耕地,但承包到户后,人均却不足3分,要发展现代农业,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多年来,全村群众一直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从2007年开始,迁安市全面启动以“122富民工程”为重要载体的全民创业工程,政府创环境,人民创财富,鼓励扶持专业村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市建成特色种植专业村100多个,养殖、农产品加工专业村200多个,工业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及运输、商贸、旅游等专业村20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为确保“122富民工程”顺利实施,迁安市整合各类面向“三农”的财政性奖补资金,鼓励金融部门提供支农贷款,设立创业基金,本着以奖代补、奖贷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专业村建设,扶持奖励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农民自主创业致富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撑和保障。创业基金总额在今年1.5亿元的基础上,以后每年不少于2亿元。同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选派100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联系广的干部到一些班子战斗力较弱、经济基础较差的村任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时限、目标以及鼓励政策,为“122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人才保障。“122富民工程”的实施让渴望致富的张家峪村人看到了希望。

要发展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怎么办?张家峪村两委干部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村东的几百亩土地上,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做出文章,带动全村百姓致富。一次偶然的外出考察,坚定了张家峪村两委干部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那次到唐山参加农业博览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不但见识了大量有关粮食和蔬菜的优良品种,而且在同参会人员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唐山近郊有搞土地返租的,成片经营,效益很好。”赵立国现在是张家峪村村委委员,担任着挂云山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是最早发起成立挂云山种植合作社的7个股东之一。

开始经营,入股农户少,缺少启动资金。合作社就选择了见效快的糯玉米,打算一年种两茬,提高入社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效益。前景设想很好,但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4月初,合作社种植了头茬糯玉米。开始时长势喜人,眼瞅着小玉米已经长到了三四寸的时候,不料想6月份的两场大风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中间套种的黄瓜和豆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