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5:52:43

点击下载

作者:赵治安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滋味

人生滋味试读:

《人生滋味》感言

姜芳

恭贺治安兄的《人生滋味》结集出版。

说起来,《人生滋味》算是兄台的第四本散文集了。第一本《我这三十年》早在2011年就结集出版,现已被省市县多家图书馆收藏;第二本《昆仑雪·渭水情》即将出版发行;令人惋惜的是第三本博客体《凡人妙语》,该书收录了千百条兄台对人生、人性、世事、政界的一些律言性的真知灼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本质,因现实针砭性强而成为“写给未来的童话”;第四本《人生滋味》收录了他百余篇极具生活气息的随性随感的散文。

半月前,兄台让我为他的《人生滋味》说点儿什么,我当时就婉拒了,窃以为有三条不能僭越的理由:一是自己初学写作资历尚浅,不足以为兄台的《人生滋味》添加色彩;二是兄台既是我的朋友兼兄长,又是领导兼同事,我没有丁点儿资格对他的文章评东论西;三是渭南文坛李康美前辈已为《人生滋味》做了较为全面、通透的评论,我再说什么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兄台劝慰我道:“我们彼此很熟悉,你完全有这个话语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说你的感受。”他既然这么说,我也不便再三推脱,便唯唯诺诺地说:“序我无权去述,但我可以为《人生滋味》说几句赘言!”这事算是应承了下来。

随后的半个月,此事一直在我心里嘀咕来嘀咕去,总觉得让我写这个东西不太合适,亦因一些个人缘由,便搁置了起来,侥幸地想,时间久了兄台或许就不过问此事。不曾想今儿早兄台问及此事,我顺口敷衍了过去。但转身又觉得心虚,午饭没敢吃就坐在电脑前敲起键盘来。办公室空无一人,唯有键盘声和淡淡的茶香与我一起随着思绪飘扬……

下午前来办事的群众不太多,凉凉的秋风透过窗子飘进来,吹着发丝在脸上痒痒地来回摩擦,办公室葱兰的白色花朵开了又败,又似有缕缕花香随风荡漾。想来与兄台相处亦有十个年头,换句话说,没有他的热心指导就没有我今天的写作水平。2011年,兄台的第一本散文集《我这三十年》中,收录了我的一篇《领导老师朋友兄长》,那是五年前我对他的评价,五年后,我还如先前般崇拜并敬重他。五年来,工作的艰辛,孩子的淘气,世俗的纷扰,都不能改变他对文学的痴迷与执着。每到休息日及节假日,大多数人或出去游玩或休憩在家,兄台绝对在办公室或学习或看书或创作。他在散文《办公室,我的第二个家》中曾这样写道:“我的美好人生,至少有一半源自办公室。”既然办公室是兄台的第二个家,那么我觉得文学创作就是兄台“美好人生”中“最美好的人生乐事”。

我学资甚浅,平时也没什么爱好,唯用读书与随心的涂写填充我的空闲时间。我2007年到劳务局工作,那时我所谓的涂写,就是在QQ空间里留一行百十余字的随心随性的文字而已。我的第一篇拙作的灵感源于随单位同事春节走访慰问区内残疾人,看到残疾人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感触颇多,活动结束后就革写了《残疾人——让我们用最朴素的情感尊重他们》。当我羞涩地拿着我的第一篇习作让兄台修改时,他很认真地通读了一遍,然后拿起铅笔细心地帮我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耐心地向我讲解有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鼓励我道:“写得不错,你有写作天赋,平时要坚持多读多写,慢慢你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自此我对写作的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有时也会在兄台面前揶揄自己道:“我这人,天生就像小孩,需要别人不断的褒奖,没有您的谆谆鼓励与悉心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写作方面的‘小有成就’。”直到现在,我的每篇习作都要经兄台修改,似乎经他修改过的习作发表出去才觉心安。我致命的缺点就是依赖心极强,小时依赖于父母的疼爱,成家后依存于先生的体贴,进入社会后依靠朋友的关心。每遇写作难题时,就仰仗兄台的帮衬。有时随意地草就一篇小文,然而标题不知该怎么起或不知该怎么结尾时,就去向他讨教。兄台不论多忙,总会认真地帮我了结,并时不时地为我介绍一些好书。他办公室的书籍我几乎通读了一遍,我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兄台所赠的《平凡的世界》。

兄台爱好甚寡,创作、读书、旅游是他的最爱,这些他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过。不喝酒不抽烟亦是他人生的空白。在兄台的《我与饮酒》一文中,将不喝酒认为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我不太赞同此说法,所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后果就是伤人伤身,然“世人皆醉我独醒”,有时也不失为另一种人生境界。

兄台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简洁隽永,文如其人。

与兄相处的十余年间,他的办公案头总是堆满书籍,出差或旅游也总不忘记带一本书在身边,新华字典总是搁置在随手可触的地方。旅游随笔、生活点滴、历史文物印迹,大到世事怪圈,小到民俗趣事,都会在兄台的笔头活灵活现。近些年,他利用节假日,寻访了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当年插队的山寨,踏访过作家路遥的老家清涧县石咀驿,在庐山影剧院观看《庐山恋》,在长沙橘子洲头品尝伟人当年赞颂过的橘子……每到一处,他都会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当地山水的绚丽、民风的淳厚、生活情态的多彩以及自己对文学创作的顶礼膜拜。

若将兄台的文章按时间节点排序,那么他的文章就是他的一部“人生史”,亦是他的一部“怀旧史”,更是他人生的“告白史”。格尔木、西宁留下了兄台的人生轨迹,家乡的风物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眷恋。我有时和兄台开玩笑道:“不论何人只要知道你的名字,就可以从你的文章中找到你简单明了的人生履历。”静心品读兄台的文章,会看到他将自己毫不吝啬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坦然地游历在自己的人生中,尊崇本心的感受,浸淫于字里行间,无枝无蔓,无遮无掩,一吐为快。

写到此,不知何故头稍微有些疼,便站起身来,望着窗外渐黄的树叶,潮湿的路面,许是秋惆怅的缘故,我的心头不免有些纠结。此刻,好似有很多想说的话,然而又怕用词不当遭人误解,嘲我“不自量力”;用词轻些,恐又怕存留遗憾。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兄台有现在的文学成就,与嫂夫人的贤淑是密不可分的。在我的一篇小文《女人,在平凡中绽放》中,我抒发了对嫂夫人的敬爱之情。嫂子甘于平庸,愿与家庭琐碎为伍,只为兄台三尺书案的宁静,在现今“女权大于天”的喧嚣社会里,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兄台亦在自己的多篇文章中叙述了他与嫂子从相识相恋至相爱相拥的幸福生活,他们几十年平淡无奇的生活,始终弥漫着温馨、责任与担当。

经年流水,繁杂而充满诱惑的公务最终没有改变他对物质生活的寡欲,“以文养身、以书养性”,依仗“文与书”增进自己的素养,这是他真实的本心写照。

唯有“谦和儒雅融一身,淡泊名利气自华”赠予兄台。(作者系渭南市作协副秘书长)

乡音乡情

南七饸饹

南七是我的家乡,南七饸饹是家乡的名片。

南七在渭南以北偏东方向,距渭南市也就二十七八公里。

以前在渭南,南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乡镇,当时提起南七,并没有几个人知道,只有说起南七饸饹,人们才会对南七有些印象。要说它的名气,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历史久远的饸饹和近几年兴建的渭北葡萄产业园。至于三贤之一的唐代大将军张仁愿竟是南七城南人,那才是近几年史料考证的新成果。

南七一带卖饸饹究竟起源于何时,为什么这块不产荞麦的地方却盛行饸饹买卖?一次陪市上一文化官员吃饸饹,他首先提出这一问题。为此,我一阵深思,但至今仍无理想答案。

南七卖饸饹,主要在南七、北七几个村,尤以南七同家村六畛地(同家四组)为最。该村可谓饸饹专业村,全村三十来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卖饸饹,还有几家长期开发研制和改进饸饹加工器具,如今满街兴起的汽压饸饹床便是其最新成果,可谓科技解放生产力,与人工饸饹床相比,至少能省多半人工。村上还有几个文化人兼搞荞面饮食文化,虽属探索阶段,但已让人感到很不容易。

朋友两口自20世纪80年代末一直卖荞面饸饹,可谓饸饹行业的“大哥大”。饸饹从最初的每碗四毛来钱卖到如今的每碗六七块钱,花样也翻新扩大至数十种,战场也由北向南,从下邽、渭南转至省城西安,目前又返乡创业,将新店开在渭南高新区育红路中段。

朋友卖饸饹真正是诚迎天下客,用“诚”字打造了南七饸饹的正宗和地道。

饸饹店所用荞面是由选自陕北吴起、定边一带的优质荞麦磨制而成。至今搋面一不加灰面,二坚持用青石水搋面。好饸饹看搋面。朋友搋面从不用机器代劳,总是亲手搋面。饸饹面功夫在手上,要用力揉,反复揉,常常是一盆面搋完,男主人大汗淋漓,满身湿透,直让人感叹其用力刚猛。几十年搋面揉面,使得朋友两臂宽大有力,肌肉凸现如同拳击运动员。调料方面亦不马虎。朋友卖饸饹所用调料全部是货比三家,精选而成。顾客吃完饸饹一致称赞其调料色正味纯,口留余香。饸饹馆卫生绝对一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净为先。朋友两口干净整洁,十分注重门店卫生,几十年里,坚持工作期间不留长指甲,不穿拖鞋,不穿短裤背心,不吸烟,伤风感冒不接触食品。美味来自精细。正因为此,朋友的饸饹光滑,筋道,柔软,馕乎,色香味俱佳,口感极好。品尝后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一次有幸与某陕籍中央领导品尝饸饹,吃后,首长夸赞其饸饹真的不错,并说自己吃出了“童年的味道!”

朋友在西安开店时,我们一伙常撵至西安吃他的饸饹。有一同事原本对饸饹不太感兴趣,可自从吃了朋友的羊血饸饹后赞不绝口,对我说,他真正吃饸饹实际上是跟我在我朋友处吃饸饹开始的,以前他根本就不吃饸饹。现在,一段时间不吃饸饹,有时还真想吃。我也是这样,先前几乎不吃饸饹,吃饸饹也是从朋友这儿开始的。

其实,饸饹汤也很不错,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养生保健汤,常喝饸饹汤对肠胃大有裨益。我的一个亲戚患有严重的胃病,他开饸饹店后每天坚持以饸饹汤代茶,不想竟使自己多年苦不堪言的老胃病不治自愈。

老字号“南七臊子饸饹店”开张了,我十分高兴,这下吃正宗地道、香味诱人的饸饹更方便了。

我愿与咱渭南的吃货们一起分享我家乡这流传数百年的风味小吃——南七饸饹。

相信在这无名小店,你的味蕾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耳听为虚,口尝为实。欢迎朋友们进店体验感受,先尝为快,以饱口福!

家乡的葡萄

我的家乡在渭北葡萄产业园。

人老几辈,做梦都没想到,我的家乡会成为闻名省内外的葡萄产业观光园区。就像本地不产荞麦,但南七荞面饸饹却卖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一样。

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在诸多水果里,葡萄于我是一个十分陌生而遥远的概念。

十五岁离开家乡前,我几乎未正经品尝过一串葡萄,对葡萄也仅有两点记忆的印痕。

一是小时候二姑家院子曾有一株葡萄藤,记忆中它的果实从来就没有成熟过,还在青目蛋蛋时便被村中一帮不安分的孩子糟践净光。为此,二姑没少生闲气。

二是老家东邻老人有一女儿远嫁新疆,老人每次从新疆回来都要带些葡萄干,有事没事便嚼几粒葡萄干,常常嚼得有滋有味,惹得我们几个小屁孩一阵眼巴巴盯望。有时趁没别的孩子在场,他会疾速地往我嘴里塞上几粒葡萄干,我一阵细细咀嚼,感到酸甜可口,回味无穷。后来方知,老汉给予我的美味果干是新疆特有的葡萄干。

少年时期,我对葡萄的所有印象仅此而已。

20世纪末,随省厅领导去新疆考察洽谈组织摘棉工事宜,忙中偷闲去了趟吐鲁番葡萄沟。葡萄沟名目繁多的各色葡萄及葡萄风情长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眼界大开。为不枉来此一回,离开葡萄沟前,我一下买了十多斤葡萄干。

21世纪初,听说家乡周围个别村子尝试种植葡萄,我不以为然,认为这又是农民在种植选项上的跟风现象,纯属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

几年过后,又听说那几个村子的村民种葡萄发了,周围种葡萄的村组和户数开始猛增,我一阵惊愕。

没多久,获悉临渭区政府计划在家乡附近建立渭北葡萄产业园,对此我充满期待。

2012年,葡萄产业园基本建成,配套设施日益齐备,各地游客蜂拥而至,产业园内人声鼎沸。

2014年仲夏,我随渭南市作协采风团首次正式进入葡萄产业园,一进产业园,便被园内高端大气、创新超前的设计理念所折服。

漫步在万米葡萄长廊,仰望棚顶碧玉玛瑙般形色各异、叫不上名字的葡萄,我激动得眼中溢出晶莹的泪花,深为家乡葡萄产业的发展感到高兴!

活动结束后,我心潮起伏,感情久久不能平静,赶忙拿起笔,饱含激情地一气写就了赞美家乡葡萄产业园的散文《葡萄园·故乡情》。这篇文章,寄托了我太多的情感和期望。

产业园可谓葡萄的王国,从各种鲜活圆润、惹人喜爱的葡萄,到定位高端、品质一流的“三贤”葡萄酒,到汇集古今中外有关葡萄的神奇传说,到各种葡萄营养保健及养生知识,到临渭人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所有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为之赞叹!“陕西吐鲁番,临渭葡萄园。”这既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更是家乡葡萄产业园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经过几年的发展,渭北葡萄产业园已初具规模。2014年金秋,产业园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观光区。现在,省内外来此参观游览的人日益增多。不出村口,村民们便能从游客身上感受到天南地北的流行风。

家乡的葡萄园,让人惊叹,让人震撼,它一点儿也不亚于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这不是恭维话,而是从家乡走出来的城里人发自内心的大实话。

渭北葡萄,真真正正鼓胀了家乡人的钱袋子,而今,它已实实在在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钱串子。

渭北葡萄产业园,家乡父老乡亲美好富裕中国梦的圆梦圣地。

再次祝福渭北葡萄产业园,深情祝愿家乡父老乡亲幸福生活万年长!

较劲

记得一位教育部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教师实际上就是一位优秀的管理学家。”

对这句话,曾为教师的我十分赞赏,也深有体会,一名好教师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实在太重要。

三十多年前,初读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我便感同身受,无形中与作家的心灵距离一下子拉近。

我的家乡在三贤故里下邽镇附近,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在那儿完成的。落后的乡村教育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至今仍耿耿于怀。

学生阶段,我的文科,特别是语文一直学得很好,而理科,特别是数学,与语文相比,可谓天差地别,一塌糊涂。

这固然与自己天生愚钝,对数字不敏感有关,但客观地讲,与任课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

小学期间,在我们班上发生了看似十分有趣,但却令人悲哀的奇怪的教学现象。

事情是这样的,我和我们班长因对任课老师有成见,在所学科目上各自与老师暗中较起劲来。

在班上,我的语文成绩相对较好,而班长的数学成绩一直领先,我俩各自成为科任老师的红人。

那时,上语文课无疑是我的节日。课堂上,我总会获得语文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故而我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涨,百学不厌。有时我回答问题明显不能让人满意,可老师总是以鼓励的口吻予以纠正,这样既使我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又顾及了我的情面,因而学语文的主动性大增,效果不言自明。而我们班长,上语文课他十有八九都在学数学,时不时还会遭到任课老师的批评和指责。

数学课上,班长扬眉吐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答必准确。为此,矮个儿的数学老师对其赞不绝口,称他在数学方面前程无量,并时常拿我做比较,认为我坐上火箭都赶不上他,“完了,毕了,没救了”成为他的口头禅,令我大伤自尊。有几次数学课回答问题,我全部答对了,可等来的并非数学老师的夸赞,而是其无情的冷嘲热讽,什么“瞎猫碰上死耗子啦”,什么“总算是蒙对了啦”等等。他的话常常引来同学的阵阵哄笑,窘得自尊心极强的我恨不能钻入地缝。在这种情形下,我哪有心思学数学,大脑中只是充满了对数学老师的反感和厌恶。出于报复,我干脆从抽斗中拿出课外书,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常常是同学们下课的喧哗声和打斗声将我从书中拉回……与老师较劲的结果使我和班长形成严重的偏科,以致我的数学常常不及格,班长的语文老是挂红灯。

记得一段时间我辍学在家,不爱数学的我无奈地拿出中学数学课本,艰难地自学起来。不知怎的,一下子竟看了进去,不但学懂了书中抽象艰涩的课程内容,还以八十多分的成绩通过了学校组织的单元测试。至此,我才明白过来,自己并非天分很笨和没有数学细胞,关键还是先前根本就没有好好学。我不由得又想起那位矮个儿的小学数学老师来……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教。”此乃至理名言,不知我的那位小学数学老师可曾记得这句话,他可能不会想到因他课堂上的讽刺挖苦,会让所教科目成为一个学生学业上永远的“短板”!

今后,我再也不偷吃七队的西红柿了

“今后,我再也不偷吃七队的西红柿了”这句话,是我为我的好伙伴宋小西的检讨结尾写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宋小西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一时也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这件事发生在小学五年级,时间已过去三十六七年了。

秋收大忙时节,学校安排我们几个班去生产队学农——帮助队里摘棉花。棉花地旁便是生产队的菜地,菜地里除了绿叶菜、茄子、辣椒外,还有几畦西红柿。摘棉花期间,班上几个同学便钻到生产队的菜地里摘西红柿吃,他们连吃带糟蹋,菜地里一片狼藉。有同学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遂将此事上报了带队的校领导。为了教育其他学生,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学校决定第二天在田间地头开会,对学生不好好摘棉花,偷吃生产队西红柿,糟蹋庄稼之事进行讨论批评,并责令我班宋小西同学在会上做出公开检查。为此,宋小西同学紧张了好一阵子。

当时,我在我们班语文学得比较好,作文常作为范文被老师在班上朗读。为做好检查,小西和几个伙伴连夜找到我,让我帮其代写检讨,我爽口答应,不大一会儿,检讨便写好了。稿子结尾有一段表决心的话语,本当是“今后,我再也不偷吃生产队的西红柿了……”而我在写这句话时,为了出小西的洋相,却耍了个小聪明,将原话变为“今后,我再也不偷吃七队的西红柿了……”写完后,我给小西等同学念了一下稿子,他们并未发现这一细小的问题。

为表谢意,小西还特意大方地拿出兜中仅有的一毛二分钱买了十二块硬糖分给我们,大家拿着硬糖高兴地四散回家。

第二天下午,讨论会在七队地头举行。轮到宋小西检讨,当他念到“今后,我再也不偷吃七队的西红柿了”时,我竟控制不住“扑哧”一下笑出声来,随之,不少同学和大人也听出门道,开始大笑起来,会场顿时一片混乱,校长费了好大的劲才使混乱场面趋于平和。不待小西检讨完毕,校长便声色俱厉地对几个同学的检讨予以评点,认为“宋小西同学态度不端正,认识不深刻”,并以小西的检讨为例评说道:“今后,我再也不偷吃七队的西红柿了,那么五队的西红柿还偷吃不偷吃,一队的呢?”听了校长的点评,大家又一次哄堂大笑起来,而我这回却再也笑不起来。

我偷偷瞅了一下坐在前排的宋小西,发现他把头深埋在怀里,不敢瞅任何人。散会后,我看见他满脸涨得通红,眼中似有泪水涌出。我不敢面对小西,只有慌乱地逃离会场。

事后不久,我便转学他校,之后又远赴青海求学谋生,此后一直再未见过小西。

如今,我和小西都已步入中年,不知小西还曾记得小学那件尴尬事,可曾原谅他当年的好伙伴?

至今想起此事,我仍为自己当初的恶作剧感到愧疚和不安。

看谁先挨这第一棍

上小学时,我们还是复式教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那时我刚上一年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下学校,老师体罚学生是很平常的事。稍调皮一些的学生,那时都没少挨老师的打,我也一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老师那时还没有戒尺或教鞭,体罚学生常以动手为主,辅之以砸粉笔头。

一天下午,老师给三年级上课,下课时问谁家有竹棍,让明天来校时带一根,并要求不要太细,稍粗些最好。两个年级的同学争相举手,希望这一光荣的任务能落到自己头上。经过一番争执,老师最后让三年级的小成同学带竹棍,小成那个高兴劲儿呀,简直难以形容,其他同学只有羡慕的份儿。

第二天下午,小成带来一根又粗又直的竹棍交给老师,老师夸赞了他一番。坐在座位上,小成得意地对同桌小声说道:“我昨天下午专门找了这根又粗又直的棍子,它打人可带劲儿了,咱们看看谁先挨这第一棍!”

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老师说他有事先出去一下,让同学们自习。老师刚离开,教室顿时像炸了锅一样,打闹声、嬉笑声、叫喊声此起彼伏,使人简直无法学习。更有甚者——三年级的小成等同学竟跑出座位,坐在老师办公桌前一阵挤眉弄眼。不知什么时候,老师突然“神兵天降”,出现在乱糟糟的教室门前,小成等几个离开座位的同学被逮了个正着。老师得意地说:“这下我的教棍可以派上用场了。小成、二狗、龙龙,你们几个过来!”小成他们听了老师的话,吓得不敢上前。“快上来!”老师严厉地喝道。小成他们这才战战兢兢地走了出来。“小成,先收拾你,手伸出来!”小成很不情愿地伸出了左手,老师“啪啪”两下猛抽,小成杀猪般地号叫。“右手伸出来,快点!”在老师的严厉斥责下,小成不得不伸出右手,“啪”的一声下去,棍子已断成两节,只见小成猫着眼,捂着手,咧着嘴,“哎哟,哎哟”地呻吟着……

打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老师在与不在,教室里都静悄悄的,很少有大的喧哗声。

那天,老师到底是从哪儿突然走到教室门口的呢?为此,同学们纳闷了好长时间。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师是从西墙根悄悄靠近教室门口的(平时他都是从院子正中间走进来),怪不得,同学们事先都没有发觉他。

一时间,小成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大家都认为他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好长时间,在同学面前,他都显得很难堪,也很不自在。

一次,我写完生字抬头望去,发觉老师正愣神似的注视着鸦雀无声的三年级同学,脸上显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狡黠的笑容。

这之后,老师办公桌边仍靠着一根竹棍,不过这根竹棍再不是哪个同学拿的,而是老师自个儿从家里带来的。

第一次“收礼”

上小学时,班主任多是语文老师,我因语文课成绩较好,一度成为班上的红人。

小学五年级时,我整体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数学,经常是勉强及格,这使我很失面子,但因语文成绩优异,颇得班主任青睐。当时,班长各科学习成绩均比我好,可班主任老师仍很喜爱我,为体现器重之意,孙老师还仿照当时中央高层的人事安排,特意将我任命为五年级第一副班长。

五年级下学期,我转学至一镇点小学读书,没多长时间,我的语文特长被班主任发现。很快,他便任命我为副班长。不久,我又担任学校“红小兵”中队队长。一时间,我声名鹊起,成为全校五百多名学生瞩目的中心。

那时,当一名“红小兵”是小学生最大的荣耀。在这方面,我有相当的话语权,平时所提建议老师也大都采纳,因而在同学中有一定威望。

一段时间里,班上小谋同学一直讨好和靠近我,起初我并未在意,后来方知他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为了加入“红小兵”组织。之前,小谋曾几次申请加入“红小兵”,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到班上,特别是担任“红小兵”中队长后,小谋便一直接近我,那段时间,放学后他与我几乎是形影不离,还经常领我到他家玩耍,并偷偷给我吃他爸做的醪糟和米花糖。

一天下午放学,小谋约我和他一块儿出去玩,天黑时他将我拉到一代销点门前,悄悄地对我说:“班长,我身上还有几毛钱,给你买些饼干吧!”还没等我应答,他便跑进店里,掏出身上仅有的四毛五分钱,称了约多半斤饼干塞给我。我让他和我一块儿吃,他只吃了两三片,剩余的饼干他让我拿回家慢慢吃。一回到家,我就将饼干交给三姑,她忙问我饼干从哪儿来的,我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原委告诉了三姑。她听后怔了一下,随口戏谑道:“我娃还是能行,刚当上班干部就有人送礼了!”

听罢三姑的话,我小脸一阵通红,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

六一儿童节前,小谋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小兵”。戴上红领巾后,小谋乐不可支,不停地用手摸着红领巾,脸上神气活现。瞧他那高兴劲儿,就像今天买彩票中了百万大奖的彩民。

这之后,小谋对我更加信服,简直就像我的护兵,对我言听计从,说一不二。

小谋少年时之纯洁天真,让我时隔三十多载仍记忆犹新。

哦,好怀念欢乐无忧的童年时代!

面沫糊

面沫糊又叫面糊糊,我们那一带老人或病人胃口不佳时常吃这种饭,说沫糊清淡养胃。

不知咋的,啥都能吃、从不挑食的我唯独对面沫糊这种饭简直难以下咽。我曾调侃道:“即使喝完一大碗沫糊便让我死而复生,我都难以喝下。”可见自己骨子里对沫糊之抵触和排斥。

打记事至今,我吃过的面沫糊不超过两顿,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热恋时,初次去丈人家,丈母娘对我的生活习性不了解,上来便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南瓜沫糊,当下便难住了我。吃吧,难以入口;不吃吧,又不礼貌。只好磨蹭着先吃馍菜,最后才端起碗来艰难地吃了几块南瓜,趁她家人收拾餐桌之时,我悄悄地出门将剩饭倒入门口土堆。这一举动被细心的妻子发现,她嗔怒我道:“不想吃就说一声么,没人强迫你,看把你难为的。”言语间充满关爱之情,我听后心头一阵温暖。

调动工作时,一次去某局长家询问情况,恰遇人家吃饭,几欲起身离去,怎奈女主人盛情挽留,只好坐下一块儿吃饭。那天女主人做的是平日鲜见的扁豆沫糊,正当我为难犹豫之时,沫糊端了上来,一人一碗。无奈,我只好将碗端起,好在碗不大,尽管如此,这碗沫糊我仍吃到最后。女主人关切地对我说:“吃不完算了,不要勉强。”听罢这话,我不好意思地鼓足勇气,将剩下的少半碗一吞而下,其难为把作之状只有我自己知道……

这之后,我再也没喝过面沫糊。家里每次做面沫糊时,细心的妻子总会先给我做一碗蛋花菜汤,然后才将面水倒入锅里给大家做起沫糊拌汤来。

说来奇怪,早些年在青海也曾喝过玉米面糊糊,这些年在一些饭馆偶尔也喝几碗豆面糊糊,不管怎样,这些杂面糊糊我还能喝点儿,唯独麦面糊糊,我简直是难以下咽。

真难为了故乡的面沫糊!

外爷家的石榴树

小时候,每逢暑假我便去外爷家度假。因母亲早逝,外爷对我格外疼爱。可爱归爱,年轻时走州过县、见过世面的外爷并不娇惯我。

三四十年前,我们那一带石榴树特少,外爷家后院恰有一棵石榴树,每年深秋,石榴树总稀稀拉拉地结上几个石榴,诱得我们几个小孩时常望着枝头的石榴流口水。

物以稀为贵。那时水果极少,石榴更是不可多得的神奇果品。每次看见悬挂枝头的石榴,我们心里就痒痒的,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偷吃个石榴解解馋。一天下午,大人们都到地里干活,我和表弟也去地里割草。由于心中惦记着石榴,不待笼满我便一人偷偷溜了回来。放下草笼,一瞅家中四下无人,我便鼓足勇气,蹑手蹑脚地靠近石榴树,扳下树枝,挑了个大个的石榴摘了下来。我随便用手擦了擦石榴,然后一个人躲在柴房内大口嚼起石榴来。没成熟的石榴又涩又酸,可我不一会儿还是将之吃了个精光。由于手脚慌乱,不小心竟让石榴汁将我的白汗衫前胸染成了深黄色,十分显眼。细心的妗子发现石榴少了一个,晚上她便将我和表弟叫到跟前,问:“究竟是谁偷吃了石榴?”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承认自己偷吃了石榴,气得妗子一阵臭骂了事。这一切恰被坐在一旁默不做声抽旱烟的外爷看在眼里。第二天上午,外爷让我陪他一块儿去队上菜园作务瓜菜,路上外爷微笑着问我昨天都干了些什么?我一一做了回答,他进而问道:“庆娃,你昨天偷吃石榴了没?”我急忙狡辩说确实没有。见此,外爷并不着急,只是让我对他说实话,并一再对我说他一定替我保密。见我还在犹豫迟疑,他一把将我拉到他跟前,指着汗衫上的片片石榴汁印痕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说他昨天就已看出石榴是我偷吃的,为让我主动承认错误,并未当众让我难堪。我立马不好意思起来,连忙低头向外爷承认了错误。听完我的叙述,外爷拍肩安慰我道:“孙儿,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敢于承认,并勇于改正才对,千万不可一错再错。”我听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外爷果然信守承诺,之后他一直未将此事告知妗子,为此我很是感念。

转眼,这件事已过去四十多年,外爷去世也已四十年了,但我心中却一直记着这件事,也十分佩服外爷处理这件事时的智慧和艺术。

批评并非越严厉越好。对待一时犯错误又不敢承认的孩子,当众揭露其错误并将之揪出示众绝非解决问题之上策。

这件事使我不经意间又忆起我那慈祥温和,见到我们这帮孙儿便眉开眼笑的外爷来!

外爷,来世孩儿还做您的外孙,好吗?

渭北杂烩菜

杂烩菜是北方一道颇受人喜爱的家常菜,在不少饭店酒楼都能寻见这道菜。

我特别喜欢吃杂烩菜,但吃过大小不少店家,都没有吃到童年时那种清淡鲜美的喷香味道。

童年时的杂烩菜,闻之垂涎欲滴,食之满嘴溢香,其美味的确令人难忘。

那时候乡间红白喜事待客,席间少不了会有一道杂烩菜。这种菜虽不荤不素,但特招食客的喜爱,常常是菜刚上桌便被大家夹了个精光。有的老人还将菜盘端到跟前,用软馍将菜盘中的汤汁擦个干净。

出门吃宴席,除了扣肉(又称条子肉),我最喜欢吃的菜便是杂烩菜了。一次,我们姊妹几个出门吃席,当着众人的面争相告诉父母自己就着杂烩菜吃了几个馍,遭到父母好一顿训斥。此事至今想来仍觉好笑。

渭北杂烩菜,所用食材极其简单,无非是些诸如红白萝卜、白菜、豆腐、粉条之类的大路菜,辅之以常见的食盐、花椒、辣椒等简单佐料。这道极其普通的菜肴之所以美味诱人,使人胃口大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烹饪时火候十分到位。据老一辈厨师介绍,杂烩菜看似制作简单,其绝妙之处还是在高汤上,可谓“火候不到,猪头不烂,肉烂味自香”。过事时,前一晚上厨子便将宴席所用大肉煮入锅中,待开锅后又用文火小煮数小时。肉要煮烂煮好,没有三四个钟头是绝对不行的。烩菜时,将所切菜悉数倒入肉汤中,再炖制个把钟头,这时,汤入菜内,菜煮汤中,汤菜相融,其鲜美味道氤氲弥散,香气扑鼻,直诱得食客味蕾大开,驻足不前。

而现今,凡事追求高效快捷多产,食堂做菜更是现买现烹,急火烧就,这样做出的杂烩菜哪有汤菜相融、香味生发的时间。这样一来,也难怪就品尝不到孩提时乡间宴席上杂烩菜的鲜美味道了。

前几年,去蒲城做客,宴席间一碗杂烩菜又让大家品尝到了昔日久违的味道,吃后觉得不过瘾,欲向厨房再讨要一碗,岂料烩菜早已让人抢完,为此,大家惋惜遗憾了好一阵子。仔细一打听,烹制这道菜果然无甚妙方,只是肉汤素菜熬制时间长一些而已。

大道至简。传统的经典的东西其制作方法往往是简单的,甚至是粗笨的,但这些东西随随便便却是做不成,也做不好的。它一要靠时间精心打磨,二要靠用心专注去做。

关中杂烩菜当属这类传统的东西,它虽用材和烹制极其简单,但却美味飘香,使人难抵诱惑。说到底,靠的还是专心和专注。

愿我们的烹饪大师通过专注和专心,能挖掘开发出更多的地道传统的美味菜肴,那将是亿万食客的口福。

为此,我满心期待着……

往事回忆

身处现今社会,分享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自己深感无比幸福和荣幸。我是个在生活消费方面层次较低、容易满足之人,我经常对亲朋好友讲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我每天都被幸福包围着,可谓幸福得没法说。

记得20世纪70年代初期,入村办小学发蒙时,老师在两间简陋破烂,坐在房间里可以望见天上星星的复式教学班教室里,向我们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前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细面白馍,多吃不怕”。老师的话听得我们一帮孩子如痴如醉,每天眼巴巴地盼望着共产主义社会早点儿到来。

1978年底,“农业学大寨”运动仍在广大农村如火如茶地开展着。一次,学校举办形势教育大会,我们的政治老师在报告中讲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大寨人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到哪一步了?我告诉你们,大寨人现在已过上了天天吃点心的日子……”听了这话,大家对大寨人啧啧羡慕了好一阵子。要知道,那个时候,在农村,我们一日两餐连玉米红苕都难以填饱肚皮,酥皮点心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传说中的仙果,不到过年是根本不可能尝上的。

1978年秋冬季节,村上有二十多位学生在南七社中上学。村子距学校四五里路,途经一片乱葬坟,大家平日极少单独上学。我们每天三晌就是这样杠腿跑路,当时,几乎没有一人骑自行车。白天还好办,最让人发愁的是早晨上学,学生每天最迟6点就要到校上早操,去迟了得在全校师生面前罚站,因而大家都害怕迟到。那时,有四十多户人家的水里村只有三两户人家有闹钟,且这些家中孩子因年龄小并未和我们在一起上学。没办法,我们上学时间全凭大人数星星观天色,因而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记得冬日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知是谁喊了同伴一声,于是大家齐刷刷全部出门上学,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学校。校园里漆黑一片,四下无人。我们只有来到看门老汉屋前叽叽喳喳一番,吵得老汉睡梦全无,气得怒骂道:“现在才凌晨2点多钟,你们这么早跑到学校死来了!”听后大家再不敢大声说话,只好依偎着东倒西歪地眯瞪了一会儿,直到一个个被寒风冻醒……

现在,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单就看时间而言,方便可谓无处不在,手表、手机,各类汽车里的表、室外大钟等抬眼可望,低头可寻,小时候我们梦寐以求的闹钟几近淘汰。

每次抬手看时间,我便忆起三十多年前大人夜晚几次三番起来帮我们数星星观天色,生怕我们迟到的辛酸情景。

今昔对比,我们的孩子可谓生活在天堂,他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赏春

我居住的幸福城小区是个绝佳的赏春之地。

幸福城小区位于渭南高新区西北角,与高新时代广场毗邻,占地近三百亩,有五十多栋楼房,目前属渭南城区面积较大,入住率较高,人气较旺,开发运营较成熟的小区。

小区绿化在渭南居住小区中数一数二,区内植有五十余种树木花卉,可谓四季见绿,三季见花,两季见果。

早春2月,幸福城内已隐约见春,最早开花的当属有“满天星”美称的迎春花,随之,多种花儿次第绽放。先是白玉兰和紫玉兰,接着是白莹莹、粉嘟嘟的樱花,火红火红的梅花,紫色的紫荆和粉色的丁香花,红艳艳的垂丝海棠花,杏黄的连翘,还有景观树中少见、枝条上挂着毛绒绒花絮的核桃花……这些花儿像赶场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挤相拥,竞相开放,争奇斗妍,煞是惹人喜爱。

我是个极喜爱花红叶绿之人。春天,徜徉在花海柳浪中,心情甚是愉悦。每年春天,我都会拍下各种花卉在阳光下恣意生长舒展的美照,闲暇时拿出来仔细欣赏,一赏便是大半天,那份欢喜愉悦简直难以言表。

我家楼前楼后植有各种景观树。每至春季,满院鲜花怒放,蜂蝶飞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楼后有条长约百米的樱花带,有白色、粉色、浅绿色等各种樱花树种。清明前后,百花盛开,樱花更是恣意绽放,吐出满树彩霞,抬眼望去,眼前如云似雪,又如天边彩虹,景色煞是好看。进入4月中旬,花期尽至,大瓣大瓣的樱花开始缓缓坠地,一夜春风,树上忽降樱花雨。此时此刻,空中地下皆是各色花瓣,爱美的少男少女纷纷伫立树下,做着各种有创意的动作,任花瓣飘飘洒洒掉在头上,掉在身上,掉入脖颈,甚至掉入他们微翘着的嘴巴里,这时候,景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童话世界中飘飘欲飞的仙子。那种美妙惬意,简直不可言传。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植物的花期更是如此。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你稍不留神,满树满枝的绚烂花朵便会红颜褪衰,掉落地上,化作春泥。

常言道:惜春晨起早。的确,花儿的生命最短暂,要不怎么会有“昙花一现”这个词呢!百花盛开期间,我常常起个大早散步赏花,并随手拍下不少绚丽多彩的花卉照片。这不,昨天早晨我刚在院内拍了不少心仪的花草照片,晚上一场中雨便使得满树大朵大朵的花瓣撒落一地,地上洇红一片,让人很是伤感。故而赏春贵在早,贵在快。

赏春亦应有好心情。美景加上好心情会使春光更明媚,春意更盎然,人生更美好。而灰色郁闷的心情是感受不到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如同心情好时看长城像一条蜿蜒爬行的东方巨龙,而心情灰暗时观之,则如一条灰色的僵蛇,丝毫感受不到它的美。

有一年清明前后,正是草长莺飞、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的大好时光,家中突遇不快事件。那几天,我行色匆匆地奔波在渭南与(福建)永安间,途中顾不得吃饭,顾不得喝水,自然也没心情欣赏春天美景。待个把礼拜处理完家事,想静下神来仔细赏春,哪知花儿早已凋零。望着树下片片落红,我不由怒从心起,直怨家事扰得我失去静心欣赏春天美景的机会。为此,我竟伤感得泪眼婆娑,心情好一阵才缓过来。

春天是美好的,可又是短暂的,它稍纵即逝。年轻人,千万莫负了大好春光!

五味人生

走进监狱

监狱,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亦如此。

监狱因其场所特殊而充满神秘,大多数人对监狱的了解都是通过影视剧获得的。“高墙电网,大兵长枪”,一直是我想象中的监狱形象。

小说及影视剧《红岩》中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情景更固化了我对监狱的负面认识。

现实中的监狱究竟怎样?犯人吃住怎样?有没有自由?还用不用酷刑?所有这些,都成为大多数人的好奇和不解。

2014年初冬,渭南监狱、渭南广播电台、渭南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了渭南监狱“心航之声”广播开播仪式暨渭南文化艺术进基层活动,作为特邀嘉宾,我有幸成为踏进这块神奇领地的探秘者。

这一消息使我的心情好一阵激动和兴奋。活动当天,我早早便来到指定地点耐心等待。

中午2点多钟,在监狱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监狱第一道大门。经过了比登机还严格的检查后,由监狱领导带着,我们排着队进入监区。我们简单参观了制衣车间和锅炉生产车间,感觉与普通工厂并无二致。随后,我们参观了犯人宿舍,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宿舍仿佛把我们带入了绿色军营,宿舍窗明几净,被子四棱折叠,生活用具一字排列。之后,我们又重点参观了服刑人员心理理疗室,理疗室设施先进,工作人员温文尔雅,业务娴熟,他们都具有国家一、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除心理理疗室外,监狱还设有宣泄室、沙盘画室、技能培训室、视频摄像室、播音室等。目睹这一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监狱的固有印象,头脑中开始建立起民主、文明、人性的监狱新影像。

渭南监狱的基础建设设施尽管老化、陈旧又落伍,但监区整体环境干净严整,文娱活动设施齐全,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突出,文化监狱、书香监狱建设成为亮点和特色。单国家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来,就先后有150余人获得大专学历,近20人获得本科学历并被授予学士学位。知识熏陶、文化改造之成就可见一斑!

监管人员对我们介绍说:服刑人员首先是人,在惩罚其犯罪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基本人权,并努力为其创造宽松文明的改造环境,尽可能使其服刑期满后,积极回归社会。现在的狱警扮演的早已不是单一的酷吏、打手形象,而是兼有家长、教师、医生等职业特性的复合型角色。

半日紧张神秘的监狱探访,使我们对现代监狱有了初步了解和全新认识,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性。

这次文化进基层活动中,我特意向监狱捐赠了我的处女作《我这三十年》等书籍共十八册,监狱还将《我这三十年》予以收藏,并向我颁发了收藏证书。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为监狱做点儿事,能为服刑人员做点儿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骄傲。

监狱之行,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神秘之窗,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此行使我永难忘怀。

狱中半日,我们的手机、相机等现代传媒工具被全部收存。这段时光里,我们恍若隔世,仿佛能听到时间消逝的“滴答”声。

监狱之行的独特体验,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由、阳光、亲情的珍贵和重要。要论此行的真正收获,那就是:我们长期愤懑、抱怨的心气平顺了,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知足感,甚至幸福感明显提高了!

走出监狱大门,阳光依然灿烂,行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我全身温暖舒适,周围一派幸福祥和。

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享受着平淡温馨的生活,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愿我们人人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希冀自由和阳光铺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我与残疾人

我天性善良,自小至今,遇见可怜人,或多或少我都要给予一定的钱物相助,故而,我时常称残联为“天下第三菩萨”(最大的菩萨当然是我们的共产党人了)。我自知自己之善行善举与菩萨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因而几十年来,自己在帮残助弱方面一直在坚持,在努力。

掐指算来,自己从事残疾人工作已有十七八年了。这期间,自己从这个群体身上真切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家徒四壁,什么是一贫如洗。更亲身感受和见识了一户多残家庭在生存生活上的无比艰难……所有这些,都成为我自觉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内动力。这些年,我除了发挥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帮残助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个人更是倾己所能,积极捐款捐物,为弱势困难群体献爱心。近年来,我以个人名义累计捐款达万余元之多。

我很赞赏东北某省一位领导在全国“助残日”活动上感人肺腑的讲话,他说:“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困难群体,关心尊重扶助残疾人是全社会的责任。现今社会,一场疾病、一个车祸、一次灾难,健全人瞬间就会成为残疾人,因而我们每个人都要视残疾人如兄弟姊妹,要设身处地地关爱他们,积极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

从事残疾人工作近二十年,我和残疾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结交了不少积极向上的残疾人朋友。目睹他们的生活状况,我真实地感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巨大力量,在平复我患得患失浮躁心态的同时,更增强了我战胜人生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残疾人成了我体会幸福、奋斗人生的参照物。

在同情资助贫困残疾人的同时,我更注重帮助身残志坚、锐意进取、战胜自我的残疾人,深知他们之励志事例对残疾人朋友的积极示范效应。

杨凌农高会上,看到残疾人作家郑绪林签名售书,我立马掏钱买了几本他的散文集《生命的浅唱》,并与他合影留念,对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示敬佩。遗憾的是,自己当时身上未带过多的钱,不能很好地资助他。“无臂万里行”的残疾人王宏武到单位售书,我一下买了十多本《大地行者》,并个人赠予他三百元钱,聊表对他的敬佩之情。我在办公室为之擦汗喂水的过程,被在单位采访的渭南电视台记者无意中摄入镜头,并编辑在他们的专题片里。

在肢残协会举办的联谊会上,我见到了来自我省旬邑的残疾人作家连忠照,他赠我一本他的小说《生命的微笑》。我被他挑战命运、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打电话让妻子送来六百元钱悄悄地赠予他和另一个一户多残的残疾人,以表对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郑红军是我区一名优秀的肢残大学生,他锐意进取,刻苦钻研家电修理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十余年来,他通过这一技能融入社会,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他讲,平日维修家电对残疾人从不收取维修费,即就维修配件,他也是一贴再贴,仅此一项,十多年下来,他也贴补了万把块钱,听后不由使人肃然起敬。由于此,我将他聘请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在家庭盖房和孩子上学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积极发挥自身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搞好服务。

一次下乡走访中,遇到一位二十来岁的农家姑娘。她身材窈窕,白皙美丽,可就是双腿发软,行走须扶墙才能艰难前行。与之交谈后得知,她叫小奎,患此病已有十余年了,求诊数次没有效果便放弃治疗,只有在家痛苦煎熬。得知这一情况,我马上给我在西京医院工作的表妹打电话,让她联系一专家给其治疗。三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忙碌,一漂亮女孩敲门进来。她手提礼品,我起初一下没认出来,待她满怀激动地说明情况,我惊喜得连忙上前让其坐下细谈。看到小奎现在行走自如的样子,联想起三个月前初见她时行走艰难的情景,我高兴得两眼溢满泪花。现在,小奎在市内一单位上班,听说情况还不错,我从内心祝她生活更加美好!

做了近二十年的残疾人工作,我对这一工作充满感情和热情,可以说,残疾人工作已融进了我的生命。他们的冷暖安危与我息息相关,一段时间不见他们,我便惶恐不安,总感到生活中少了点儿什么。

诚愿与我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残疾人朋友每天都能痛苦少一点儿,幸福多一点儿,生活质量高一点儿。

这便是一个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美好梦想。

残疾人老李

残疾人老李今年七十来岁,是我辖区街道办的一户居民。

第一次见到老李,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我刚调回渭南,在开发区统筹办上班,压根儿就不认识他。

当时的公安局与我所在的单位在一个院子。有段时间,老有几个村民在大门口找公安局闹事,说是公安局误伤了人要求赔偿。事态严重时,他们甚至堵了办公院大门,以致我们上下班都难出难进,此情此景实在让人沮丧。我时常看到穿一身草绿色服装的中年男子拄着根棍子,站在大门口,以快板形式喊冤叫屈,让人颇感新鲜。后来得知,这位中年男子姓李,是附近村子的村民,因公安抓赌误伤,使其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由于赔偿不到位,他同家人时常找公安局论理闹事,可事情几年都未妥善解决。

转眼,五六年过去了,我开始从事残疾人管理工作。有次下去走访一小商店时,觉得店主十分面熟,仔细一想才知道此人便是几年前找公安局闹事的那个中年男子。我对此人顿时没了好感,没多停留便离开他的商店回办公室。

由于他的事一直未能妥善处理,因而他用大量的时间不停地上访,区公安分局——乡政府——管委会——市公安局——市政府,他数十次地来回奔跑,甚至还几次跑到省上上访,影响极大。一时间,老李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成为开发区有名的缠访户,领导见到他便头疼,遇到他常常躲着走。

老李也到残联来过几次,找我反映他的现状,诉说他的困难,请求帮忙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我和残联其他同志尽己所能,帮助他解决了一些生活具体问题:给了他和老伴一人一辆轮椅,出车帮助他去外地给老伴买药,协调城管部门帮其解决商店拆迁重建问题,对他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对此,老李很是感激,几次三番地向我们表示谢意。借此,我们对老李有了更深的了解,慢慢地,竟和他成了好朋友。

老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后到部队服役,人很有才,能说会写,还做得一手好木活。部队回来后,他原本可以顶班当工人,但考虑到弟弟的实际困难,便主动将这天大的好事让给弟弟。因为这事,多年来他没少遭家人误解和埋怨,而他却总是一人独咽苦果,从不辩解争论。

了解到这一切,大家对老李更加佩服,与他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已成为“忘年交”。

好几次,老李提着时令水果和香烟,艰难地爬上四楼探望我们,并说他这是“走亲戚”。我们感动得眼眶湿润,只好留下少许水果,香烟则坚决让其带回卖钱。

这两年,老李年龄大,身体差,行动很不方便。可一段时间不见,他便会给我们打电话,问长问短,话叙思念之情。工作之便,我们也会绕道去他家看他,有几次见到我们,老李竟激动得孩童般地失声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