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临床护理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6:11:33

点击下载

作者:徐玉香等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综合临床护理指南

综合临床护理指南试读:

前言

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护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护理学的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具体地说,就是帮助健康者保持和增进健康;患病者减轻痛苦,增加舒适和恢复健康;伤残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临终者得以安宁去世。护理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的自然现象,而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医疗和护理。“三分治七分护”的谚语,说明没有护理,不成医疗,反映了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和重视。现代社会中护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和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不论是在医院抢救患者的生命,有效地执行治疗计划,进行专业的生活照顾、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还是在社区、家庭中对有健康需求的人群进行保健指导,预防疾病,护理学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卫生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护理学科的地位有了更新的认识。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体现在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各种临床工作,尤其是一些治疗性工作,都必须通过护理实现和完成。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护士从事的工作不只是打针发药、生活护理等简单的劳动,而是包括护理学在内的医学工作。例如护士24小时陪伴在患者身旁,定期地巡视病房,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护士是最早最快的发现者,特别在护理危重患者时,护士更是第一线的哨兵,她们随时注意着病情的变化,直接掌握着疾病的每一步进展与转归,为医生作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最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护理工作还关系到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一个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需的各项处理中约有90%是由护士执行和与护士配合完成。责任护士掌握着患者的所有住院信息,能直接为患者提供贴心又客观的服务。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任何的疑问和难题都可以最先找自己的责任护士帮助解决,进而形成踏实的心理观念去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是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最连续、最密切、最广泛,主动、全面、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感受,更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综合临床护理指南》一书。在该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新近国内外有关临床护理资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尤其突出实用性,旨在对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护理理念与工作模式,护士角色人格,临床护理伦理,社会认知与护患沟通,护理与法律,护理安全及风险管理,护理程序,临床心理护理实施,各科疾病护理常规等。全书内容涵盖面广,将护理理论融入护理实践,力求反映护理临床和护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章总论

护理学作为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系统而独立的学科体系,本身具有许多分支学科,并且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护理学与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又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学科。为了学好护理学,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各分支学科的知识,更需要从整体上来研究考察护理学的完整体系,认识和掌握护理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一节护理学的定义和特点一、护理学的定义

我国著名护理学家、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指出:“护理学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是医药卫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目前,世界上对护理学的概念尚没有公认的定义。我国的护理学教科书比较一致地表述护理学的定义是: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护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护理学的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具体地说,就是帮助健康者保持和增进健康;患病者减轻痛苦,增加舒适和恢复健康;伤残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临终者得以安宁去世。分析该定义,含有四层意思。其一,指出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我国《科学技术辞典》给医学下的定义:“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活动。”不难看出,护理学的任务是从医学的总体任务出发的,但又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范畴。因此,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学与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共同组成医学领域。其二,明确护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护理学的学科体系既包含物理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又包含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其三,强调护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护理学的主要实践内容是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最后,界定了护理学的任务,以此区别医学科学领域中的其他学科。

护理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的自然现象,而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医疗和护理,自古以来“三分治七分护”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和重视。现代社会中护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和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不论是在医院抢救患者的生命,有效地执行治疗计划,进行专业的生活照顾、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还是在社区、家庭中对有健康需求的人群进行保健指导,预防疾病,护理学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卫生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护理学科的地位有了更新的认识。机遇和挑战给了护理学科发展的最好契机,21世纪将是护理学大有可为的世纪。二、护理学的特点(一)科学性

护理活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只是照顾患者的一种简单劳动,从事护理活动的人也无需经过培训。因此社会带有一种偏见,认为护理缺乏理论和技术,是伺候人的工作,否认护理是科学。现代护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借助医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成果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规范,并不断通过护理研究充实和完善护理学科。现在的护理学已成为医学科学领域中具有独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士执业资格规定:所有护理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正规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教育,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更是要求逐步达到大学教育水平。护士角色由单纯的技术操作者和医生的助手向医生的合作者、健康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和临床专家等多种角色方面转化,护理的科学性已不可否认。但必须看到,与医学等成熟学科相比,护理学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护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应重视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护理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二)实践性

护理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护理的功能就是通过护理的实践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因此,护理学既是知识体系,更是实践活动。目前我国护理实践的主要场所是医院,绝大多数护士从事的是临床护理工作。随着护理范围的扩展,护理正在逐步深入到社区和家庭。护理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对护士的业务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护士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掌握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与患者和同事进行沟通的能力。因此,护理人员要特别重视临床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加强技能训练,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护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三)艺术性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护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和结构,又要关注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的整体本质的理解,需要从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如何运用护理理论、护理技术创造性地满足患者各种各样的需要是护理艺术性的体现。正如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指出的:“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地位、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与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四)服务性

护理活动的社会价值具有照顾、帮助和人道的内涵,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部分,当然更是一种社会服务。护士与患者或护理对象之间存在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患者有权利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护士有责任提供使患者满意的专业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采用的是功能制工作方式,一切护理措施均围绕消除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忽视了疾病载体“人”的需要,对人的尊重和关心不够。护理迫切需要改变护理理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护士的素质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护理技术以外,更需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二节护理实践的范围

护理实践的范围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临床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五大类。一、临床护理

临床护理是护理实践的主要部分,护理的工作场所在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临床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1.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士用于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心理、社会需要和进行基本治疗康复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内容有清洁卫生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病情观察、各种给药技术、消毒隔离技术、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

2.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是以护理学及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各专科患者的特点及诊疗要求进行护理。专科护理又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精神科护理、急诊科护理和重症监护等。二、社区保健护理

社区保健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家庭,以及老人院、学校、厂矿等社会团体,是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开展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家庭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和防疫隔离等工作。社区保健护理的目的是提高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护理和社区保健护理等护理实践中的诸要素——人、物、财、时间和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以提高护理的效率和质量。四、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是以护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培养护理人才,以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护理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护理教育分为基础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三大类。

基础护理教育也称护理职业前教育,面向准备成为护士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包括中专教育、专科或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三个层次。

毕业后护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岗前培训和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面向已经完成基础护理教育的毕业生。

继续护理教育是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在职人员提供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护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五、护理研究

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里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护理理论的研究、护理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护理设备的革新等活动,推动护理理念、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第三节护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护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护理实践中的现象及其规律,包括护理理论的研究和护理实践中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现代护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医学模式的影响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疾病是由于细菌感染等纯生物因素或外伤引起的机体结构的改变或功能的障碍,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一切医疗行为围绕疾病进行,以消除病灶为基本目标。护理工作局限于被动执行医嘱,协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忽视对人的护理。工作中主要考虑如何能多、快、省地完成护理工作,因而,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工作方法。护理的研究对象围绕疾病护理进行,研究的是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护理业务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护理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的差异上。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虽然推动了护理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见病不见人”的护理观却带来护患关系冷漠、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的弊端,也使护理缺乏主动创新精神,不重视护理理论的研究,阻碍了护理学科的深入发展。(二)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的新认识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护理从简单的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护理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疾病护理,更重视对患病的人的研究,关心人的心理、社会、行为、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护患关系和患者的需要。在理论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吸收与护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来扩展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护理学界的专家们通过对护理实践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已经形成了护理学独立的理论和模式,涌现了一批护理理论家。(三)以人类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急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与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以及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新的病毒性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医疗护理服务局限在医院的现状已不能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人们希望得到更积极、更主动的卫生保健服务。

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具体含义是:①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预防医疗保健服务应针对全体人群。②家庭、工厂、学校、社区等各个层次都可以方便地得到完善的卫生服务。③人们用比现在更好的方式去预防疾病,减轻伤病的痛苦,健康地步入成年、老年,以至安然告别人世。④不同国家、地区或人群居民均衡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通过充分参与,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⑤使人们懂得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他们有能力摆脱疾病的困扰,创造自己和家庭的健康生活。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实践范围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老人院、学校、工厂;护理的实践内容从临床护理扩展到妇幼保健、老人和慢性病的家庭护理、健康咨询、环境卫生指导;护理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疾病和患者,开始关注个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追踪护理,关注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关注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护理学的研究方法

护理活动是一项既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学等自然科学,又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这既决定了护理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护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护理学研究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按照研究设计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措施可以分成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按照研究的性质可以分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一)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1.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按护理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并采用人为干预措施,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结果,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护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时,“知情同意”和保证不损害患者的权益是必须注意的原则。

实验性研究的结果科学、客观,有说服力。但由于护理研究的问题非常复杂,受到护理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限制,各种混杂因素较难控制;又由于护理学具有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属性,一些护理现象难以用完全量化的方法来解释;同时,也由于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护理现象的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规律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实验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非实验性研究

非实验性研究是不施加任何影响和处理因素的研究,是实验性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护理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非实验性研究有以下几种。(1)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观察等方法描述护理现象的状态,从中发现规律或找出影响因素。(2)相关性研究:相关性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3)比较性研究:比较性研究是针对已经存在差异的两组人群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引起差异的原因。根据研究目的又可以将比较性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种。前者是探究造成目前差异原因的研究,后者是观察不同研究对象持续若干时间以后的情况变化。(4)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在护理实践中,通过对特殊的病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总结经验的研究方法。(二)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1.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某些观察指标的测量,获得数字性资料,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描述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量件研究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护理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

2.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的方法是与量性研究方法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依赖于数量资料,而是对于现象的性质直接进行描述与分析的方法。质性研究主要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由于护理学科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护理质性研究方法可以弥补量性研究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学家将质性研究方法引入护理研究,目前在我国的护理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第四节护理学的知识结构

护理学作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框架。实际上护理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而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护理实践范畴和护理对象的扩展,护理学的知识体系还在不断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扩展。护理学的知识体系简单概括如下。一、基础知识

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学、政治和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法律学基础、文学、美学、外语、科学方法论、文化修养知识等。

3.医学基础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学等。二、专业知识

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营养学基础、人际沟通和健康评估等。

2.专科护理知识

专科护理知识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眼科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等。

3.社区护理知识

社区护理知识包括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

4.护理学与其他科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知识

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和护理科研等。

以上采取的是以传统的学科课程分类的方法。目前,一些护理院校为了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接轨,采用综合课程模式,试行以人的生命过程设置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有成人护理学、妇女和儿童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和临终关怀等。

三、护理学的学习特点

护理学所具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及其科学性、实践性、艺术性和服务性的特性,决定了护理专业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

1.注重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

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是护理的神圣职责。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意识地培养以人为本、爱护患者、珍惜生命、富有同情心的基本职业态度,培养对工作负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慎独修养。学会与患者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学习护理操作时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顾患者的感受,更不能损害患者的利益;应虚心向临床老师学习,加强工作责任心,杜绝护理差错和事故。

2.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护理专业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更要学习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护理学科的特点使得记忆在学习的方法中显得更为突出,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中许多基本的内容,诸如人体解剖的结构和形态,生理功能的正常值,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作用和副作用,“三查七对”等护理技术操作的常规和原则等都需要护理人员牢记在心。

3.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护理经验的积累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护理教育,都特别注重护理实践技能的训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需要训练临床观察的全面性和细致性;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临床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人际交流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4.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护理科研能力的训练

医学和护理学知识更新快,护理工作者应学会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临床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在书本中没有提到,或者与书本不一致的问题,这就更需要积极思考,虚心求教,同时,也应敢于提出质疑,寻求不同的答案。

目前,护理学科发展尚不够成熟,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都很薄弱,护理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耿贯英 赵志文)第二章护理理念与工作模式第一节护理理念与工作模式概述

护理理念是有关护理工作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不仅影响着护士对护理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影响着其护理行为。护理工作模式是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直接体现了护士的护理行为。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对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一、理念的概念及意义

Philosoph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philia(爱)”和“sophia(智慧)”,意为“爱智慧”之意,字面上可解释为寻找真理,原译为哲学。在汉语中,“哲”是智慧、知识和贤明的意思,故哲学乃智慧之学。但在教育学等应用领域,则被译作理念或哲理,如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服务理念等。所谓理念或哲理,是指引导个人思维及行为的价值观与信念,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与他人交往、与周围环境互动逐渐形成的,常常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原始动力,决定着一个人对事、对物的本质和价值的观点、态度和准则,从而体现其对现实的取向和选择。

理念作为人的价值和信念系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向,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表现,鞭策着人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理念可以提高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护理理念及其意义

任何行业和专业都有其特有的理念,以指引和规范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护理专业也不例外。护理理念是有关护理工作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对护理理念的探讨与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样重要。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护理专业特有的本质和目的,进而思考自己的护理理念,为今后选择最适宜的护理行为和态度提供依据。对有关护理本质、护理专业的科学基础及护理的价值体系等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护理理念的形成。而每个护士的护理理念又深受其个人经历和所受的专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护理理念作为护士的一个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决定着护士在护理情境下的思考方式,进而成为影响其行为抉择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护理理念反映了护士对护理学的认识和态度,并影响其护理行为、对护理对象的态度以及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关系,进而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例如,若护士认为生理上的疾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就会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护理。若护士相信每个人都应参与到与自己有关的诊疗及护理活动中,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会向患者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提供相应的机会。

三、护理理念的演进

护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时代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护理学者贝维斯在其著作《护理学课程建设的进程》一书中提出,护理理念的发展可分为逐渐演进的四个阶段,即苦行僧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实用主义阶段和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义阶段。它们在各自阶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护理学的发展,对现代护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苦行僧主义阶段(1850~1920年)

苦行僧主义也叫禁欲主义,源于早期印度理想主义和柏拉图式的信念,试图通过指出低级欲望是自私的、片面的和有害的证明自我节制、自我磨炼、拒绝物质和愿意自我牺牲的合理性,从而达到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断地追求这种生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苦行僧主义深受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将禁欲主义推向了极端。当时的护士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照顾患者的工作是需要自我否定的,不该为自己谋福利,争权益,而是应该自我牺牲,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很多人远离家庭和幸福,为了提升其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意义而抱着独身主义,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甚至工作起来不休不眠,对患者是完全的奉献和自我牺牲。南丁格尔女士正是生长在这个时代。在她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她“听到了上帝的召唤,要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为了投身护理事业,她最终放弃了婚姻。在南丁格尔誓言中亦可见到这种理念的写照,“余谨以至诚,在上帝和公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护士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视为天职。

这种受宗教影响的护理理念所造成的结果是,医生和卫生机构,甚至患者都认为护士不该为自己争取足够的薪水、福利及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因为这些都不在苦行僧主义的价值体系内。因此,护士做了很多非专业性,甚至是打杂的工作,工作繁琐却未能获得合理的待遇。(二)浪漫主义阶段(1921~1940年)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始于19世纪,繁荣于20世纪早期,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并透过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把浪漫主义色彩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护理工作理念也不例外地发生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转变。此阶段的护理理念认为,护士应具有女性的本质,即温柔、美丽,有依赖性。护士是柔韧与美丽的化身,手持明灯的南丁格尔形象就是护士美丽的化身,护士是“白衣天使”。同时认为护理应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不具有自主权和决策权。为此,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医学专业大同小异,却不能顾及到这些工作是否属于护理专业范畴和是否符合护理功能。在此护理理念的引导下,虽然护理工作行为具有艺术性,但护士专业价值认识严重缺乏,护理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严重受限。(三)实用主义阶段(1941~1960年)

实用主义(pragmatism)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创始人皮尔士(Peirce)。实用主义认为,人是对所有事物的评价与衡量者;真理是指能行得通的办法。其特点是关心行动、观念和理论是否能经过实际应用而获得效果,其价值判断是以实际应用及应用后的结果为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大批伤员需要救治,护士严重不足成为现实问题。深受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护理工作重心是工作的分派和效率,从而产生了实用主义的护理理念。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护士先后推出了很多实用性的护理举措:包括创立“功能制护理”和”小组护理”的护理分工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以“疾病”而不是“人”为中心的工作内容;实施了短期护士培训,支援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这些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用措施,在当时护士短缺的情况下,由于其工作效率颇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四)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义阶段(1961年至今)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黑格尔(Hegel)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其主要代表作。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并将这种思想广泛渗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起源于中世纪的希腊和拉丁文化。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受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义(humanistic existentialism)哲学思潮的影响,随着护理相关理论的建立,作为服务于人的护理工作理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使护理工作范围不仅包括人的疾病状况,也包括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患者的家属;不仅包括人的生理问题,也包括人的心理、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护理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注重人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以及对患者权益的尊重。同时认为,护士也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服务于患者过程中应具备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并自主进行思考、分析、解决护理问题;逐步萌发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此理念的长期引导下,护理的专业性更为明显;护理理论逐步完善;护士的价值不断体现,其地位日益提高。

护理学发展至今,护理科学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单纯关注患者的健康问题已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为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谐护患关系,护士需培养新的护理思路。如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教育,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护理工作的特殊社会性,以法律的条文制约护理行为;不断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技能,实现由标准化、规范化向符合患者需要的家庭化、宾馆化、一体化、多元化、人性化转变;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护理理念正进行着全新的提升。四、我国护理理念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我国进入了现代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承袭西方护理理念,我国的护理理念同样经历了苦行僧主义、浪漫主义、实用主义和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义四个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的中医学理论也深刻影响着中医护理理念与实践。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的状态,因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的传统护理理念也都融合在传统医学思想之中。中医非常重视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里的“养”指的就是护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向来都重视“七分养”。远古时代,由于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种内病外伤频繁发生,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最早的医学理念,如神农尝百草的自我牺牲精神,孙思邈倡导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思想。古代医家把“济世救人”“普济众生”看作医学的最终目的,把“仁爱为怀”作为行医的基本原则,把患者作为一个“人”来全面考虑,这也恰恰成为中国传统护理理念的核心内容。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理患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人体的整体性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整体,在观察病情、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人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健康和疾病与天文、地理、季节、气候及人类社会(心理)环境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即“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诊治疾病和护理患者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既要重视疾病护理,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辨证论治是中医预防、诊治与护理疾病的原则。辨证论治并非单纯的对症治疗与护理,而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信息,采用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多方位的整体调节,使人的内外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平衡。辨证论治既包含对疾病本质的分析,又强调治疗与护理疾病时要根据疾病的症候定性,确立相应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中医防治和护理疾病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而且具备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即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三个方面。

中医学理论是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对养生防病和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但中医护理相对处于零散、经验式的状态,如何整理、充实和发展中医护理理念,形成中医护理理论,使中医护理理论系统化、标准化是摆在中医护理学界的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医护理技术的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等特点,被百姓广泛接受。尤其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中医护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护理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把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护理的新理念,对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节护理学基本概念

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构成了护理理念的主要要素,被大多数护理界学者认为是护理学的四个最基本概念,是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核心环节。不同护理理论家通过对这些概念进行研究和描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对护理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护士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直接影响了其对护理理念的理解和护理实践工作的认识。一、人

人作为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护理实践的核心和基础。对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着护理工作的实质和内涵。因此,对人的研究是护理专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护理中的人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病的人;不仅涉及个体,也包括由个体组成的家庭、社区、团体或整个社会。现阶段对人的认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

整体的概念即系统的概念。人不仅从生物角度看是一个由各种器官、系统组成的生物有机体,具有生物意义的完整功能,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要素的障碍或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乃至整体。例如,身体的不适会影响情绪和工作;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通过心理因素引起身体的疾病。所以护士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时,应具备整体观,不仅要关注疾病,更应关注患病的人;不仅要满足患者生理的需要,还应注意满足其心理、社会的需要。

2.人是一个开放系统

人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作为开放系统的基本目标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健康状态。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不仅要关心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环境中其他人、家庭、社区等对机体的影响。护士有责任为护理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和维护其健康。

3.人具有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是指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需要。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满足的,否则机体将失去平衡而无法保持最佳健康状态。人的基本需要可大体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空气、食物、水、休息、活动等是生理性需要;尊重、沟通、爱与被爱、愉快、信仰等是精神性需要。这些基本需要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对一个人的健康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护士明确患者存在哪些尚未满足的基本需要,并尽可能地加以满足,是护理的基本要求。

4.人的生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

人从胚胎、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是一个连续不断、逐渐演进的生命运动过程,如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精神运动技能的增强,行为的改变等。在整个生命过程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并且有不同的需要。如果不能适时给予满足,则会阻碍其正常的成长、发展过程,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健康状况。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应根据人的不同年龄和发展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5.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人大都有自我保健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有责任,都希望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一个追求健康的人会主动寻求有关的健康知识,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应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健康教育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尊重患者追求健康的权利,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充分讨论护理计划,调动自我护理的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应充分认识人共有的特点,同时也要意识到个体受其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所具有的独特情绪和情感、习惯、信仰和观点,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满足其个体需求。二、健康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目标,而护理的宗旨是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维持和促进健康,从而实现使每个人达到最大程度健康的护理目标。因此,护士如何深刻认识和理解健康、疾病与保健的有关问题,事关护理实践活动的决策与行为。(一)健康的概念和特点

1.健康是一个发展的、多层面的整体概念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20世纪中期以前,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提出“四维”健康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躯体健康指躯体组织器官没有缺陷,生理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有完整的人格,正确的社会认知,良好的自控力,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断进取;社会适应良好指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道德健康指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可见,健康的概念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健康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等多层面,因此,应将人的健康作为整体看待,即机体内部各系统间的稳定、协调,以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适应的良好状态。人的任何一方面出现健康问题均会影响到整体的健康状态。

2.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健康有不同的水平,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动态过程。在这个连续过程中,每个个体总会占有一个位置体现其日前的健康状态,如健康者、患者、虚弱者等,并随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或趋向最佳健康状态,或趋向疾病乃至死亡。亚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身体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异常症状,但个体自身感觉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易怒、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社交障碍等不适症状。若这种失调持续发展,最终可导致疾病。

3.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有生物、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和获得保健设施的可能性等因素。(1)生物因素:包括种族、遗传、性别、年龄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状态,是个体生长和发展过程中趋向健康或疾病的内在决定因素。遗传性疾病如白化病、血友病等与遗传基因有关。此外,遗传因素还可增加患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不同性别患某些疾病的倾向性不同,如消化性溃疡、痛风好发于男性,而癔症则女性多见。年龄与生长发育及衰老有关,从而影响健康,如小儿免疫力差,较成人易罹患肺炎、麻疹等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成年人心理较儿童复杂,更易患心身疾病。(2)心理因素: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情绪的中介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的。积极的情绪会使人心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机体各脏器功能正常,从而促进健康。反之,消极情绪可造成机体功能的紊乱,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多种疾病的几率,如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都与心理、情绪因素有关。(3)环境因素: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研究表明,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自然环境涉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等;社会环境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故良好的生存环境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证明,许多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例如,不良饮食习惯(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素饮食)、运动不足、吸烟、酗酒、药物依赖、人际关系紧张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导致疾病的发生。(5)获得保健设施的可能性:包括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方面的照顾等。我国2009~2011年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推进“五个基本”,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设和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径。这些举措就是从保障好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作为根本目标实施的。(二)健康水平评价指标

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加之疾病谱的变化,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健康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往用来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为此,生存质量作为新的评价健康水平的生存质量体系应运而生。

1.生存质量的概念

生存质量由美国经济学家坎伯瑞斯(Calbraith)首先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将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和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其内容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个人信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2.生存质量测量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新的健康测量和评价技术,主要指个体主观的评价,这种对自我的评价是植根于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的。世界卫生组织研制了WHOQOL-100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在英文版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程序,我国制定了该量表的中文版。该中文版量表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卫生行业标准(编号WS/T119-1999)。(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由健康概念可知疾病是健康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动态过程,其范围从最佳健康状态到死亡之间,各状态时期不是“绝对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健康与疾病可在个体身上同时并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可能都处在这种健康与疾病所构成的线谱的某一点上,而且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很难找到明显的界限。任何时期都包含着健康和疾病的成分,如一个人可能身体有疾病,而心理是健康的。哪一方面占主导,就表现哪方面的现象与特征。所以两者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四)健康与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提出:享受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政府对人们的健康负有责任。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简称阿拉木图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推行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所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初级卫生保健”两者之间有内在系,前者是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后者是实现此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21世纪以来,初级卫生保健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合理治疗和康复服务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贯彻2000年提出的与卫生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贯彻国际护士协会在护理规范中指出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基本职责”,为实现人人享有最高标准的健康目标,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均高度关注并积极引导和支持保健工作的开展。

三、环境

环境是护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护理学家们赋予了它深刻的含义。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缓解或加重疾病和死亡的过程”。护理学家罗伊认为,环境“是指来自人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刺激,是围绕和影响人发展和行为的所有情况、事件和影响因素”。可见,护理学中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所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总和,能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反之,人也作用于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

1.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动态稳定是机体保持健康、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当机体某一系统的稳定状态被破坏时,可能影响到其他系统的正常稳定,因此,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外环境

外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如人生存的气候条件、辐射程度、空气条件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条件、劳动条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安全、宗教、文化、健康保健条件等因素。此外,医疗环境作为一种治疗性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治疗性环境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和舒适。安全包括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用药安全、杜绝差错事故等。舒适包括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线等物理因素和良好的护患关系。

总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内部环境因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因素,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四、护理(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的最早含意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病残者和幼小等。现代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59年提出:“护理是通过改变环境,将病人置于最佳环境状态下,侍其自然康复。”美国学者奥利维亚(Olivia.S)1943年提出:“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患者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和身体的健康。”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Henderson.V)1966年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患者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患者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并具体提出了14项护理基本要素。美国护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ME)1970年提出:“护理是帮助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潜能。护理所关心的是人——无论健康或生病、贫穷或富有、年轻或年老,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护理服务。”国际护士学会1973年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平静地死去)。”

随着护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护理程序在护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提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这个概念指出,护理是研究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可以包括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表明护理注重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注重整体的人。从患者个体扩展到社会人群,从注重疾病、患者护理扩展到关注健康、提供生命健康全程护理。护理的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家庭和社会,护士成为向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护理工作的要求是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护理学科等相关理论和知识评估人的健康状况,确认其对健康状况的各种反应,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落实护理计划。这个概念揭示了护理的内涵是照顾、人道和帮助性关系,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概念。(二)护理专业的特点

从护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护理是由一般性的家庭照顾、宗教上的自我牺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并进而成为一种专业的。那么何谓专业?作为一种专业应具有哪些特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霍尔(Houle,1980年)认为,专业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专业任务符合社会的需要。②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有正式的教育和训练制度,专业人员之间能互相切磋。④有发展亚专业的能力和适当的“专业能力”认定制度。⑤已建立合法的专业标准。⑥对不合格和不合法的从业人员有合理的处罚制度。⑦具有专业自主性,可自由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概括而言,作为一种专业应该具有系统的知识和特殊功能,具有社会价值,从业人员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执业的能力,有特定的教育制度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由此,护理已具备作为一种专业的特点。

1.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护理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是卫生保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的目标就是预防疾病,恢复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因此,护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护理学者对护理实践、护理理论等研究的不断深入,护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性学科。在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护理理论,如奥瑞姆(Orem)的自理理论、罗伊(Roy)的适应模式等,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以及人们卫生保健观的改变等,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护理的服务对象、工作范围、工作模式等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扩充。

3.具有完善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及专业标准

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是护理专业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护理教育,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通过相应的专业标准认定,才能参加护理专业活动。如《护士条例》明确规定,凡在我国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执业注册,才能取得护士资格。护士资格的获得以及职称评定是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从业过程中,还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

4.具有相应的专业组织和团体,并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组织和团体不断发展壮大,自主性也不断增强,在促进专业发展及保障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的护士协会、我国的中华护理学会等,它们参与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标准,对护理专业活动和实践质量进行指导和监控,积极主办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护理人员提供各种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谋求福利,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等。

5.具有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

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病痛”。而护理的对象是有着独特的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有情绪和情感的社会人。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护士必须本着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的基本准则,对不同种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及社会地位的护理对象做到一视同仁,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

6.护士愿将护理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尽管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护士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