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操纵术大全集(超值金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0:15:16

点击下载

作者:牧之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操纵术大全集(超值金版)

心理操纵术大全集(超值金版)试读:

前言

如果要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而不要像渔夫那样思考!

凡成功人士都有精于为人处事的本领,其实成功之路有章可循。读此书,就能让你成为八面玲珑之人,让你左右逢源,让你对生活有更深刻的领悟,能让你收获更为充实精彩的人生。

你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听从售货员的推荐买下一堆昂贵却又没什么用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答应别人原本不想答应的请求?这些都是别人对我们运用了心理战术的结果。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心理战。因为生活主要就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离不开心理战术。

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此时此刻对方在想什么?凡此种种,都是需要对对方了解的。心理战术是心理学中最实用、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问。当你资金不如人,实力不如人,并不表示你在实际生活中就会落败,只要你能掌握对方的心理,掌握心理战术的运用,就一定能旗开得胜!心理学能让人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领悟生活,让自己更健康、更智慧、更快乐!

人应该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之道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会让你活得更轻松自在。一切的战争都是心理战,生活中大部分的竞争都可以牵涉到心理战术,应用到心理战术。

如果你正身在职场,你就要懂得如何与你的上司,你的同事处理好这种微妙的关系。在你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时候,你也要懂得如何得到老板的关注,同时又能与同事相处融洽。要知道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和激动的工作体验,用心理学挖掘内心的宝库,你就能像水一样涤荡污垢、自我完善。

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就要懂得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满意度。这就需要你对于人的共性与员工个性的把握。能够让你在员工心甘情愿为你拼命的同时,还让自己得到了轻松。制胜策略就在心理操纵间,作为管理者,你就要懂得激励、授权并且知道如何为员工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使得团队创造出最为高效的业绩。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就要明白销售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只有读懂客户内心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销售人员不仅要洞察客户的心理,了解客户的愿望,还要掌握灵活的心理应对方式,以达到销售的目的。客户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如何才能打开客户的心门,除了简单明了的陈述,还需要灵活的心理策略!客户的消费心理,需要引导!销售就是察言、观色、攻心!本书会教你如何推销成功。

作为女人,你就要懂得如何识别男人,如何鉴别坏男人而让自己少吃苦。要懂得取舍,懂得如何让你身边的男人对你俯首贴耳,让自己成为受宠爱的人。

作为男人,你也要懂得如何让自己在职场得意的时候,情场也得意。如何找到合适你的另一半,如何追到你心仪的人。这些都需要你对人性的了解,对异性心理的把握。

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就要知道孩子的心就是一把锁,唯有‘知心’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学习心理学知识便是获得这把钥匙的最佳途径,它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及规律、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理状况、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品质,让孩子更自律、更阳光、更出色。

本书是从生活、办事、管理、销售、工作、恋爱、婚姻、教子等各个方面来洞察人性,掌握人心,作为一本心理学全集的智慧宝典,内藏丰富的知识和挑战。它寓深刻道理于平实的语言,润物无声地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世界、重新理解人性。本书教你如何运用心理学与心理战术战胜自己、也战胜别人。

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不同的心理会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即使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心理不同,所选择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不经意间,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心里操纵的暗战。生活的主宰者可以通过对他人心理的操纵和干预,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也可以依靠了熟于心的操纵术使自己不必成为别人操纵的玩偶。

幸福与否、快乐与否,都是有规律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你的生活,这只手就是人的心理。掌握生活中的心理策略,能够让你更加接近幸福,收获成功人生。第1章 做受欢迎的人适度表扬术

生活需要赞美。一句真诚的赞美,能让一个困顿中的人精神振奋,继续踏上坎坷的道路。同样,一句尖刻的批评,会使一个进取中的人心灰意冷,陷入绝望的境地。能够让别人高兴,那么你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学会真诚赞美,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有益处的。赞美了别人,别人也会适时地回报,这会使我们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适度地赞美别人,别人会更加愿意接近你,使你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不仅如此,真诚的赞美还可以调动对方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做得更多、更好。对于那些落后的人来说,赞美可以改变他的心态,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在学校中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因为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赞美变得勤奋好学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位教育学家曾在期刊上发表文章说:“教师不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划满批评的标志,应当找一两处体现学生优点的地方,进行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大地被调动起来。”

我们强调赞美的效用,并不是言而不实的夸夸其谈,它是有科学根据的。行为科学家对此曾进行过研究,其结论与我们所说是相吻合的。

如果一个行为总是迅速产生一个愉快的结局,那么任何人都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为了证实这一点,行为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在一项实验中,若干名小学生被分为三组,并连续五天进行算术测验。一组学生自始至终总是得到老师对他们前次测验成绩的表扬,另一组一直得到批评,而对第三组却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不出所料,一直得到表扬的学生成绩大大提高;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所改进,但不大明显;被忽视不理的学生,他们的分数几乎毫无长进。令人感兴趣的是,最聪明的孩子无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能有所进步,而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则对批评的反应不佳,他们需要以表扬为主。然而也就是这些孩子们,在一般的学校里,他们很少得到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如果你想要他人为你多做些事,你可以按照这个原则去做:赞美与你交往的每个人,称赞他们的想法、建议和聪明才智。这样,你会获得他们的合作、忠诚和支持。

如果对同学说:“真诚感谢你的合作,你做得太棒了。”那么,他会乐意和你进一步合作,并在合作中做得更好。

如果对员工说:“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那么,他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对一位从事代理业务的顾客说:“对于销售这类产品,您真是眼光独到!这一定会使您的顾客源源而来,销量大增。”那么,这位顾客往往会订购更多的产品。

赞美别人,不过是片刻之间的由衷之举,而受益者会获得长久的幸福感觉,我们也会从中获得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能激发人的自尊,当一个人受到夸奖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变得愉悦起来,并会努力保持这份荣誉,同时也会喜欢那些夸奖自己的人,这时,彼此间的距离感就会缩短。因此,养成赞美别人的习惯对改善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肯定,当他人肯定自己时,总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充满了价值,那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别人也需要你的赞美。更何况,多说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人快乐,争取友谊,而不需要花发一分钱,那么何乐不为呢?

真正的赞美,是有根有据的。如果言过其实,或言不由衷,也就可能会变成“拍马屁”了,对方也会怀疑你的真实目的。所以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需要根据客观实际,适度的赞美他人。

唯有实事求是地去赞美他人,才能抓住对方的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改善人际关系。

赞美他人要得体,首先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不能把傻子说成是天才,如果我们对一位清洁工人这样赞美:“您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啊!您具有非凡的气质,您是一位伟大的人!”对方一定会认为我们精神有问题,因为这些话好像和他没有一点儿关系。

得体的赞美他人,能帮助我们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摩擦与不快。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妻子或丈夫若能有心经常适时地讲些使对方感到高兴的话,那就等于取得了最好的婚姻保鲜法。坚持共赢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等,保持一种共赢的心态,将会建立自己的和谐世界,将会使自己的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

作家刘墉曾写过一个故事:某天他到友人家做客,聊天时女主人突然跳起来:“糟了,我忘记今天清洁工要来。”于是她开始扫地,把脏东西倒进垃圾桶。“不能让她觉得我一周没打扫,把工作全留给她。”话才说完,清洁工就到了,她请清洁工先清扫卧室,且立刻开启了卧室的冷气。作家夸朋友体贴,女主人点点头:“我为她开冷气,她会感谢我;因为有冷气,她会仔细整理,汗水也不会到处滴,受惠的还是我。”用心体贴,坚持共赢,是女主人使用的心理技巧。

某个叛逆高中生顶撞母亲,父亲见他恶形恶状,便斥责:“你妈是我捧在手心的宝,我呵护、照顾她,对她轻声细语,你凭什么对她大声?”孩子从此改过。这位父亲对儿子语带威胁,却又包含对妻子的疼惜,“怒目”、“幽默”实是父亲使用的心理技巧。

生活中多用心,让事情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便是共赢的智慧。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一直受到零和游戏原理的影响。所谓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的原理使游戏的利益完全向一方倾斜,而不顾及另一方的利益,胜利者的光荣往往伴随着失败者的屈辱和辛酸。因此在零和游戏的原理中,双方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交往关系的。因为谁也不愿意长久地以损害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双方的关系。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共赢”观念所取代。

无可否认,竞争和利己心是人类最古老的法则。以获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为标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结局:利己——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利人;不利己——不损人;损己——不利人。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便在必须有输有赢的竞赛中,人们也认识到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参与意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人类体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进步。而在各种经济合作中,只有一方获利的局面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所以,要通过有效合作,达到共赢的局面,从而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

共赢,是以退为进曲臂远跳的战略;共赢,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共赢,是人情练达皆学问的智慧。不揭人短术

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我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人际交往中切忌揭人短处,要知道“狗急还会跳墙的”。《韩非子·说难》篇中曾对龙做了如下描述: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鲁迅笔下所描绘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一处最怕人触动的“短处”。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说他头上的疤,谁要是犯了这个忌讳,他准会去找人家拼命。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涨红了脸,强词夺理、竭力争辩。祥林嫂的忌讳是她曾嫁过两个男人,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负担和面子上最大的耻辱,她捐过了门槛后,本以为自己变成了干净女人,动手去拿供品,但四婶大喊一声,使她旧病复发,精神崩溃了。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生活中不乏像鱼子这样的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揭了别人的“短”,才足以证明自己的“长”,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孰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但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据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曾做过唐朝检校刑部郎中的程皓,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每逢朋友中间有人说他人的坏话时,他从不跟着掺和,而且还说:“这都是大家乱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然后再说一番他人的好处。像程皓这样的人能不赢得他人的好感吗?人们肯定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儿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红巾军,被官家称作“红巾贼”。所以,朱元璋对“贼”字和与“贼”同音的“则”字最敏感,也最忌讳。一次,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了《谢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则垂宪”一句话;还有位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写了《贺万寿表》,上面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这些本来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谄词,无非说他可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对“则”字过敏,见到“则”字,便以为别人在骂他为“贼”,于是竟把这两位都杀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过于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

俗话说:“当着矮子不说短话。”对于个头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等与矮小相联系的话语,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对于犯过罪、判过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监狱”、“罪犯”等与他的忌讳相关联之事。否则,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

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话语非常有道理。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对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自己也不会好受,那么我们就尽量避免让别人痛苦。投其所好术

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友情的纽带。迎合对方的兴趣,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肯定会感到愉快。投其所好,其实是很实用的人际交往技巧。

我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也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喜爱,从他人的兴趣爱好着手,就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那我们做起事情来就会很顺利,自己得到了快乐,而他人也得到了愉悦。

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识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谊。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由一般寒暄到相互了解。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却都觉得受益非浅,渐渐成了好朋友。

有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姑娘的父亲是高干,小伙子不仅人精明能干,长得亦帅气,但家在农村,故而,当姑娘对父亲提起这个小伙子时,其父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便断然拒绝。姑娘一气之下要和家庭决裂,但这个小伙子却不让姑娘任性使气,并说他有办法改变姑娘父亲的执拗。他问姑娘她父亲有何爱好,当知姑娘的父亲爱下棋、喝酒后,便让姑娘先对她父亲说另谈了一个对象,其他一切都不要提起。以后同姑娘去她家时,小伙子一去便提两瓶好酒,并顺便捎一对精致的小酒杯。小伙子为了那些酒杯,可是跑了许多工艺商店,今天两只高脚杯,明日一对有机玻璃三脚杯。弄得姑娘的父亲喜爱上了这个年轻人。小伙子每次见姑娘的父亲,必定与之谈论围棋。为了弄通围棋,小伙子买了许多有关围棋的书报杂志。姑娘的父亲喜爱围棋纯属业余爱好,并未作过精心研究,而小伙子本对围棋不在行,为了打通姑娘的父亲这一关,自然下功夫不小,谈起围棋倒也俨然内行。加上小伙子精明机智,不到几个月,姑娘的父亲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对胃口,于是答应把女儿嫁给他。

小伙子的成功,妙在善于投其所好,他能审时度势,化被动为主动,正如王健的《新嫁娘》中说的“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那样。他是通过姑娘,先知其父之所好,然后投其所好,抓住契机,取得了老丈人的欢心,达到了目的。

了解他人,主要是了解对方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点,就是了解对方对什么事情最关心、最有兴趣。一件事对某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未必重要,也许是小事一桩,甚至不值一提。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兴趣点,只顾自己好心好意地关心帮助对方,进行感情储蓄,在他看来也许毫无价值,这就起不到感情储蓄的作用,甚至会被认为是添麻烦,从而变成对感情账户的支取。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人的兴趣点,必须把对方认为重要的事情摆在如同他对你一样重要的位置。你关心他的兴趣所在,这体现出你对他的了解和理解,而这种理解就是一笔巨大的感情储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你若想接近某人或拉近与某人的关系,你就应该努力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利用这种兴趣可以架起一座与人沟通的桥梁。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够“投其所好”,你的人际交往就会顺利的多,事情也会好办的多。卡耐基在《如何赢得朋友》一书中列举了十条人际交往中应该掌握的技能,其中一条就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卡耐基说:“经常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认为别人重要说明你尊重他,并且,人们常常希望在别人某一方面的能力表现不足时表现自己。”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智者总会找到对方感兴趣的事或物进行交谈,使谈话的气氛友好而和谐,而愚者则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自己的爱好大肆吹嘘,是对方感到谈话索然无味。当然,不同的谈话形式带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给人面子术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人都有一张脸,是脸都会要面子。所以,我们与人交往,必须时刻顾及到他人的面子。挽回了他人的脸面,他会衷心感激你,喜欢你。当对方尴尬的时候,在对方感觉没面子的时候,主动地给对方一个台阶,你的路将会畅通无阻。

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在意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只顾自己的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非常不受欢迎的人。

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犯错误出洋相难以避免,这种时候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人家会对你感激不尽,也会很自然地喜欢你、帮助你。

为人处世,得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要想相处和谐融洽,就得注意保护他人的面子。如若不然。结果可能被别人怀恨在心,在遭到对方报复的时候,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更可能会失去宝贵的友情、爱情,引起周围朋友对你的不满。

你给人面子,正是你宽容大度、胸襟坦荡的表现,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难堪;还可以赢得友谊,赢得信赖,而他人的友谊和信赖往往能够为你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自然要把这个人情还给你,即使他感到为难或不情愿。这便是操作人情的精义所在。

要知道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也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朋友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朋友和在场的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利于自身人气的提高。

一次,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来华访问的前苏联官员。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挽回了面子,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下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周总理在此处,就是恰当地挽回了对方的面子,赢得了对方的感激之心。这无疑对加深双方的友谊和顺利合作有着重要的润滑作用。

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肆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你给别人面子,你才会得到面子。

人生存在社会上,要扮演各种角色,特别是在互相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尊严来支撑,这是人性的弱点。在人际交往中,“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成熟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设身处地术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你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关爱,关爱让生活多姿多彩,可以让欢声笑语充满人间。需要关怀与爱护,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给别人关心与帮助,也能得到他人尊重与爱护。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时是难免的。落难之时,虽然自己倒霉,但是也是对周围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因为患难之处见真情,远离而去的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帮助其渡过难关的,他可能感激你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候形成的。这时的友谊也往往最有价值,最让人珍视。

在文革中,有一位领导被关进了牛棚,没有人敢接近他。他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动了自杀的念头。这时他的一个老部下,不怕被连累,主动来见他,给他送东西,并开导他,甚至狠狠地批评他的想法,鼓励他,指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终于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位领导平反了,十分感谢他的这个部下,把他当成知己。在这个部下得了重病的时候,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给他看病,后来又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疗养,足见患难见真情。“我们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们也帮不上忙啊!”许多认识他的人说。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无意知道。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不想去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功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装不知,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罢了。

当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观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或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沮丧时,应该给予鼓励,告诉他:“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带给他们希望。

有两位要好的女友,吴莉、孙菲,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吴莉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孙菲。吴莉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词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孙菲。男士们尊重了奉告,孙菲被他们卷入了舞池,孙菲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吴莉在自己快乐的时候,也注意了女友的感受,不想女友被忽视,使女友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深一层。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安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喜欢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殊不知,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了不起,甚至会认为对方是不成熟、好卖弄的人。与人交往尽可能保持低调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这也是关心别人感情的表现。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却情不自禁地特谈,这是人性中炫耀的本能所导致的。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又不可能,但是说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

一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薪金数万。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的好,人家会受不了,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的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不要为了图自己一时的快活而伤害了别人。

关心他人,不仅要关心他人的困难,还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就如上以自己女儿为自豪的女士,有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令人骄傲的子女,但是未必人人都有那个好运气。当自己的孩子有着骄人的成绩时,别人原本就是羡慕不已的,但是如果还在别人面前时时提起,别人又会有何感受呢?恐怕是由羡慕转为嫉妒,再就是愤怒了。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的感受。善意谎言术

我们大家颂扬诚实的时候,要知道谎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中也需要“谎言”来点缀,只要我们心怀善意,运用得恰当,就能让你的生活放射出异彩。

传统观念都认为说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会给别人带去生活的希望,偶尔的善意的谎言给世界带来奇妙的感觉。

一些情况下不分场合的诚实,不仅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自己。这时候善意的谎言会带来更多的欢乐。谎言如果能饱含真诚,散发出温暖的光辉,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愉,我们何乐而不为?

两个盲人靠说书弹三弦糊口,老者是师父,70多岁;幼者是徒弟,20岁不到。师父已经弹断了999根弦了,离1000根弦只差一根了。师父的师父在临死的时候对师父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进你的琴槽中,当你弹断了第1000根弦的时候,你才可以取出药方。记住,你弹断每一根弦时都必须是尽心尽力的。否则,再灵的药方也会失去效用。”那时,师父还是20岁的小青年,可如今他已皓发银须。50年来,他一直奔着那复明的梦想。他知道,那是一张祖传的秘方。

一声脆响,师父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直向城中的药铺赶去,当他充满虔诚、满怀期待地取草药时,掌柜的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他的头嗡地响了一下,平静下来以后,他明白了一切:原来师父欺骗他说弹断1000根琴弦,就能得到那复明的药方,只是真诚、善意的谎言,自己就是靠着这善意的谎言才有了生存的勇气。

回家后,他郑重地对小徒弟说:“我这里有一个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入你的琴槽,当你弹断第1500根琴弦的时候,你才能去打开它,记住,必须用心去弹,师父将这个数错记为1500根了。”小徒弟虔诚地执行着,他也跟他的师父一样,活在这个善意的谎言里。这个谎言给了他希望的动力,引发他去追求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

如果师父不说这个谎,他的徒弟能愉快地面对自己的将来吗?“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美丽的谎言出于善良和真诚,它不和道德相悖。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比说谎言更伤人,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些谎言。很多时候,真诚的谎言比什么都有力量。真诚是人人必备的美德,它不排除善意的谎言,只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则,你所制造的谎言会比你的真诚更能赢得别人的心。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万分惆怅,你和他也一同泡在悲伤的泪水里,那朋友一定备受痛苦的煎熬,精神安慰的谎言则可以帮助朋友摆脱痛苦,鼓起生活的勇气。

女工小A从小生长在被扭曲的家庭中,她沉默寡言,甚至没有一个可心的朋友。一天又旧病复发,实在得不到一点亲人的关怀和温暖,心情灰暗沮丧,对人生失去了希望。与A同室的女工B,很同情A,但尽力安慰也无济于事,便心生一计,第二天,她就模仿男孩子的笔迹,以A同学的口吻,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其实对你的好感已有几年了,遗憾的是你未曾察觉,因你从不愿与人说话,使我没有表示的机会。别人都说你悲观消沉,孤陋寡闻,可我就是喜欢你的文静,你知道吗?这才是女性的沉稳、温馨之美……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信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你的眸子就会放射出光芒来……我随时都愿意为你效劳。”小A收到了这封没有地址没有署名的来信,激动万分,她在梦里还笑着说:“他是谁?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爱我,我怎么不知道?”从此她感到世界是温暖的,世界是可爱的,后来她组织了小家庭,有了能干而体贴的丈夫,她自己又聪明又勤劳,几次当上了劳动模范。一番谎言,竟然使濒临绝境的人获得新生。

有时出于对别人利益的考虑,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去编织一些谎话,比如,对重病患者撒谎说他的病没有大问题,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使病人保持快乐的心情;对生病的孩子撒谎说药不苦,是让他把药吃下去治好病;对老人说他年轻,是为了满足他的心理需要,让他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妻子炒的莱虽有点咸,但却对她说味道好极了,是为了珍惜她的劳动,保持她烹调的积极性。

如果你是为了成人之美,宽人之心而说的谎言就是美丽的。谎言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完全不必要固执地坚守诚实。美丽的谎言,能够创造美丽的世界。背后好话术

当你知道某某人在背后说你好话,你会不高兴吗?有时候,当面恭维的太多并没有益处,反倒是背后的颂扬能发挥强大的功效。背后称赞,在各种恭维方法中,要算是最悦人,也最有效的了。

人很自然容易怀疑面对面说话的人的诚意,但对于背后听来的赞美就觉得非常顺耳。

罗斯福总统的副官布德,曾经尖锐的批评那些恭维罗斯福的人为“疯狂的摇尾者”。

布德十分钦佩罗斯福,但他决心不做“疯狂的摇尾者”,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深得罗斯福的赏识。

事实上,伟大的人物并不喜欢整天被人当面恭维和赞美,尤其是罗斯福,他看不起那些满嘴只会说恭维话的人,他更欢迎批评他的朋友。布德就是深知罗斯福的这种心理,采取逆向操作,从背后赞美,而达到自己恭维的目的。

赞美一个人,当面说和背后说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显得真诚。如果你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可能以为你是在奉承他,讨好他。相反,如果你的好话是在背后说的,人家会认为你是真心的。这样,他自然会领情,会感激你。

比如说领导好话。当面说与背后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当着领导和同事的面说领导的好话,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作用。一方面同事们会说你是在讨好领导,拍领导的马屁,从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同时,领导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觉得你不真诚。与其如此,还不如在领导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样,既不会有拍马屁之嫌,也不会让领导难堪,反倒会让领导在从他人口中听到你的好话时感到高兴,对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你不妨在面对你的领导或其他同事时,恰如其分地夸奖你的部下,他一旦知道了,就会对你心存感激,你们的沟通也就会更顺畅,感情也会更进一步。

在背后说人好话,容易消除误会,缓解彼此的矛盾。在背后说别人好话时,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动机的,从而能增强对说话者的好感,消除对说话者的不满。如果你与同事发生了一点小误会,不妨在背后说他的好话。

小伟与他同事董建关系不错,却因小事发生误会,很长时间不说话。彼此都感觉相处很尴尬。虽然大家都想打破这种尴尬,但自尊心作祟,谁都不先开口与对方说话。

一天,小伟刚好看了一篇关于背后说人好话的文章,于是心生一计。在办公室与同事闲聊的时候,小伟趁董建不在,对别的同事随意说了几句董建的好话:“董建这人真不错,为人比较正直,处事也比较公正,以前对我的帮助挺大,我挺感谢他的。”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董建耳朵里,他心里不由得有些欣慰和歉疚。于是,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他主动向小伟打招呼、嘘寒问暖,两人就这样好了。

在背后说人好话,还能满足别人的虚荣心,给足别人面子。这好话可能在被说者意料之中,也可能在他意料之外。通常,好话越出于被说者的意料之中,好话所起到的作用越明显,越能打动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的工人代表老崔决定去找总经理抗议。原因是他们经常加班,但上面连个慰问都没有,年终奖金也很少。出发之前,老崔义愤填膺地对同事说:“我要好好训训那自以为是的总经理。”到了总经理办公室,老崔告诉总经理秘书说:“我是老崔,约好的。”“是的、是的。总经理在等你,不过不巧,有位同事临时有急件送进去,麻烦您稍等一下。”秘书客气地把老崔带过会客室,请老崔坐,又堆上一脸笑,“你是喝咖啡还是喝茶?”

老崔表示他什么都不喝。“总经理特别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铁观音。”秘书说。“那就茶吧!”

不一会儿,秘书小姐端进连着托盘的盖碗茶,又送上一碟小点心:“您慢用,总经理马上出来。”“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九点,你们得忙到十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正说着,总经理已经大跨步地走出来,跟老崔握手:“听说您有急事?”“其实也没什么,几位工友同事叫我来看看您!”

不知为什么,老崔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气,一下子全不见了。临走,还不断对总经理说:“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扰了!”

老崔的态度大转变的原因就是,总经理背着老崔说他的好话,大大出乎老崔的意料。总经理的好话不仅表示了他的真诚与理解,也给了老崔足够的面子。老崔感受到了被领导理解的欣慰,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被认可,自然对总经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气也自然烟消云散。

如果你想你的夸赞取得最好的效果,你就背后赞美吧!背后赞美他人,更加让人信服,使人愉悦,有时也能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第2章 给人留下好印象首因定律术

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人或某物,今后与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既可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某事失败。

人生是由无数个“第一次”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机会和需要,我们必须和陌生人说话。有些人十分善于与他人交谈,即使对方是初次见面或不善言辞的人,他们也能和其聊得十分愉快,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和谈话对象仔细观察,由此决定自己的说话策略。

人与人的交往是很奇妙的。从未曾见过面的人一见面有可能一见钟情,又有可能彼此都很反感。

对方喜欢你,可能是因为你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对方讨厌你,可能是你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太糟。

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

悬疑小说家喜欢在小说的开头,设置诸多的悬念,安排离奇的情节。

电影导演喜欢在影片开头时运用特技,呈现人间罕见的奇观。

推销员喜欢把名片弄得花里胡哨,甚至印上本人的彩色相片。

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专家。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利用首因效应,通过制造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时间打动了顾客的心,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买单。

小说一开头就很吸引人,读者会认为,这个故事很精彩,值得买回家阅读。

影片一开头就运用特技,观众会想,大制作果真不同凡响,值得掏钱进电影院观看。

推销员一见面就拿出有特色的名片,顾客会想,这个推销员与众不同,不妨与其聊聊。

如果一部小说或影片,内容原本很好,却以平淡无奇的方式开头;如果一名推销员,一开头就给人以老套的感觉,结果会怎样?不用说,结果通常会比较糟糕:小说卖不掉;影片不吸引人,开演不久就走掉了一批观众;推销员还没来得及介绍产品,就已经被人拒之门外。

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利用首因效应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也就会有很多需要重视的第一印象。比如,求职,第一次去见面试官;求人办事,第一次登门拜访;参加工作,第一次见单位同事;找对象,第一次与对方约会,这些第一次都很重要。从小的方面来看,关系到求职能否成功、事情能否办成;从大的方面来看,关系到事业能否如愿,婚姻能否美满。

因此,在现实交往中,力争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才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第一印象主要是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

为此,与人初次见面,应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多加注意。

初次相见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表现自己的诚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友时遇到的人是诚实可信的。但是,由于世界上存在着虚伪和狡诈,使不少人产生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戒备心理。这样,往往有的人满怀斗志真诚,却不能被他人理解和认同。

要表现自己的诚实并不是制造一些假象欺骗他人,而是使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使自己本身固有的诚实之心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承认和理解。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缺点,往往能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增加对方的信任。

②注意自己的形象。应注意自己的外貌和举止。外貌包括衣着、发型等。一个成功的社交者,其衣着应符合自己的身份,并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份决定服装的样式与色彩,做到贴身、整洁、美观、大方。发型则要考虑自己的脸型、职业及时令,以自然端庄取胜。在交际中,优雅的举止是社交的润滑剂,能起到推进交际进行的作用。举止不当,是缺乏修养没有风度的流露,会损害自身的形象,引起对方的不快,不利于社交的进行。

言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讲好第一句话。

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说好说坏,关系重大。第一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攀认式。利用相互之间的一些联系,增加亲近感。任何两个人,只要留意就能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②敬慕式。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吹乱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也应该因时因地而异。

③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为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于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该说“您老好”。对于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得亲切。

良好的第一印象,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欢乐,让你做事充满信心。我们要塑造好的第一印象,就要从我们的衣着打扮,从言谈举止上面下功夫。结尾效应术

谁都知道,一件事情,总是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初段——发生,中段——发展,最后——结尾。通常我们对最初阶段和最后阶段的印象最深。但是人们往往虎头蛇尾,只重视“首因效应”,忽视“结尾效应”。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结尾效应”与“首因效应”同样重要。

日本有一位很知名的政客,他有一个习惯,如果接受了某团体的请愿,便不会送客;但如果不接受,就会客客气气地把客人送到门口,而且一一握手道别。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那些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不埋怨他。结果也如他所愿,那些请愿未得到接受的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会因受到他的礼遇而满怀感激地离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的做法很有道理,他运用的是“结尾效应”。

因为这个效果,一连串的事件的不同阶段,被接受的印象很有差异,最初和最后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首因效应”与“结尾效应”。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首因效应。知道与人初次见面时,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如果是找工作去面试,我们会理发、整装、化妆,以求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是第一次与某人见面,我们通常会面带微笑,彬彬有礼,让彼此的关系有一个好的开始。“结尾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或最后一瞬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不但鲜明,且能左右整体印象。

如果你在与人初会的过程中,犯下了某种错误,或是表现平平的话,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个良好的表现,以改变对方对你原来的印象。只要你的表现得体,不管原先的表现如何,都可以获得补救,甚至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

日本政客所擅长的,便是这种高明的心理操纵术。他送客,就是要让客人忘掉原来的失望,转而觉得荣幸。

然而,由于人们对“结尾效应”缺乏认识,或者不够重视,导致事情虎头蛇尾、功亏一篑的事例不胜枚举。

某公司的一位业务主管,负责某类产品的配件加工业务。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谈一笔大的外包业务。对公司而言,该业务很重要。因为大企业的外包业务量大且稳定,也就是说,如果能拿下这笔业务,公司可以获得一笔很大很稳定的收入。

为此,这位主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前期准备。

也许是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到,双方刚刚接触,对方就表示了明显的好感。有了好的开头,洽谈工作进展也很顺利,最后一天,还留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协商。结果,仅用了半天时间,便协商好了。

对方要求再给几天时间,以向上级汇报,再做最后决定。主管认为,可能是大企业惯例比较严密,就没有多想。

但是,两三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对方还没有动静。主管实在忍不住,打电话询问对方的一名代表,对方代表告诉他,事情可能有变故。他请求对方解释一下原因,对方拒绝了可他不甘心,当他第三次打电话过去,对方告诉他,问题出在最后那天他穿的那件西装上。

原来,他那天穿的西服的袖口,少了一颗纽扣。要知道,对方外包的可不是别的,而是精密仪器的零配件!

也许,最后一天洽谈,他太过兴奋而忘了仔细检查自己的衣着;也许是潜意识里,他认为大局已定,不需要再小心翼翼。

总之,最后一天,一个小小的疏忽让他失去了一大笔订单,也许还有更多。

这似乎应验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好头不如好尾”。与人打交道,我们不仅要在最初表现很好,最后阶段也要表现好,分手时更要特别注意,做到有始有终。

此外,如果给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够好,或者在双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应该巧妙地运用“结尾效应”,在最后时刻,挽回局面,达成谅解,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重复话语术

适当重复对方的话,既体现对对方的尊重,还可以对问题和结果进行强化,激发对方谈话的兴趣、加深对自己的好感。

朋友之间的交往,必须给人以信任感,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朋友对你产生信任感呢?其实很简单——沟通的过程是最容易获得朋友信任的时候,而沟通过程中能否适当地重复对方的话尤为重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总是重复对方的话好像显得自己比较啰嗦,容易引发他人的不满,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确,过多的重复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觉,然而要是重复得恰到好处,适当的重复对方说话的重点,那么对方便认为你很重视这次谈话,能够抓住谈话的重点,这样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语言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某些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发言,这类发言对于他们自我满足感来说相当重要,这个时候一旦我们对他人的话不以为意或者不加重视,就很难让他人对我们有什么深刻的好印象,相反地还会把我们纳入不能“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的范畴,那样我们就无法和这样的人接触,也就得不到他的好感了。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以同样的心情了解对方的烦恼与要求,满足一下他们内心满足感或者说虚荣心,很容易收到相反的好效果。

比如,在与朋友交谈时,当听取了朋友的某种意见时,一面要点头表示自己同意,一面要适当重复对方的话,这样就能让对方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不由自主地将心里话说给你,将你当作好朋友来接待。

在恰当的时候重复对方说话的重点,这是一种加深他人对我们印象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除非你能引用他人的经验去让他理解你所说的话,否则他人甚至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确实是这样,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理解他人的话,因此,与这种人交流时,如果不能迅速引用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也不会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惰,懒得动脑去思考问题,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那么,他们可能就永远也不会明白了。

所以,当一个聪明人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给他人听时,他总会设法运用对方所熟悉的语言,使其能迅速理解自己想说的话。

就是因为运用了这个策略,纽约著名的编辑阿莫斯·科明才能在报界获得一份工作。

他18岁时第一次到纽约来,他只想到一家报社去做编辑。当时,纽约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员,几乎所有的报社都被求职的人挤满了。在这种情况下,科明是很难达成他的愿望的。

科明在一家印刷厂做过几年排字工人。这是他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工作经验。

但是,他知道,和他一样,《纽约论坛》的老板荷拉斯·格利莱幼年也在印刷厂里做过学徒,所以,科明决定先去《纽约论坛》试试。科明想,格利莱一定会对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孩子感兴趣的。他是对的,他果然被录取了。他十分容易地让格利莱相信他是值得雇用的。正如卡内基的成功——科明完全是因为能巧妙地借用格利莱自己的经验来达到目的的。

在查尔斯·布朗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本来,查尔斯·布朗是一名船长,后来,他成了全球最大的玻璃工厂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的总经理。

创业初期,他在明尼阿波利营做着彩色玻璃的生意。当时,有一家与他一起竞争一笔大生意,他及时了解买主的特殊经验,他获得了成功。了解到这份合同的决策者都是美国西部的人,因此,布朗故意做了一份粗而狂放的计划书,而他的竞争对手却恰恰相反。最后,布朗拿到了这份合同,因为他用买主的熟悉的文字制定了合同。

说话者愈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听众的经验中,就容易达到目的。比如说:我们对朋友说我们的邻居买了一车紫苜蓿。但是朋友从来未见过紫苜蓿,于是对此十分困惑。因此,我们向其解释:“紫苜蓿是一种草。”于是,朋友马上就对紫苜蓿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这样,经过我们补充一句话就变得十分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说者将解释融入了听者的之中。

如果要他人相信你,关键是要举出与听者的经验相似的事实,用他熟悉的语言去与他沟通。刻意模仿术

如果两人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产生了“同步行为”,反过来,“同步行为”又促进了彼此的内心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好感与欣赏程度。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坐在茶馆或者咖啡厅的恋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他们是不是时不时地做着同一种表情或同一个动作,就像是镜外的人和镜里的影一样?一方用手摸摸头发,另一方也用手摸摸头发;一方跷起二郎腿,另一方也跟着跷腿;一方捂着嘴笑起来,另一方也跟着捂着嘴笑;一方举起了杯子,另一方也随之举杯……

是不是感觉很温馨、很浪漫,感觉这两个人关系亲密、相互爱慕、心心相通?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他俩的步调是如此的一致。

人与人之间这种表情或动作的一致被称之为“同步行为”。“同步行为”不仅存在于恋人之间,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是彼此感觉不错的陌生人之间。

一对感情笃厚的姐妹,同时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同时流露出喜爱之情。

一对志趣相投的兄弟,一起观看篮球比赛,眼看球就进了却又出了篮,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再用点力就好了”。

一对心有灵犀的夫妻,刚参加完朋友的婚礼,两人回到家,都带着笑容,同时谈论婚礼的盛大。

这些都是“同步行为”。是什么诱发了人们的“同步行为”?

肢体动作是“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两人彼此把对方为所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即双方的相互欣赏或看法一致诱发了他们的同步行为。

换句话说,“同步行为”意味着双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

一般而言,同步行为的一致性与双方关系的和谐度成正比。在双方的会面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那么他们的同一行为会很多、很细微。反之,同一行为则很少。

想想会议中人们的表情,对某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人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是不是往往各自作出相反的动作?赞成的那部分人面带微笑,不断地点头示意;反对的那部分人紧锁着额头,紧闭着嘴唇……

再想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景:去商场购物或去某展览会参观,你看上了其中一件物品,另一个人也看上了这件物品,你俩一同走近这件物品,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真漂亮”,就几秒钟,你俩便互生好感,颇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从你们的“同步行为”来的。

回头想想你们的同步行为有哪些?眼球同时被这件物品吸引,走向这件物品,带着惊喜的眼神打量,嘴里发出一致的赞叹声……如果俩人再对这件物品的质地、做工与价格看法一致,你肯定就有了路逢知己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为地制造“同步行为”,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双方的交谈在不经意间变得和谐愉快。

作为下属,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欣赏的领导也欣赏自己,自己不喜欢的领导也不喜欢自己?其实,这其中,“同步行为”就在发挥作用。你向领导传递了欣赏,领导感觉到了,对你有了好感,也试着以欣赏的眼光看你。

由此推理,如果想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欣赏,你首先应该认可、欣赏领导。你可以这样做:与领导在一起时,当领导无意中做出某个动作时,你也跟着做某个动作;领导做出某种表情,你也以同样的表情回应。你会发现,领导对你的态度会有某些改变。

作为领导,有时故意与下属同步也很必要。比如,某下属在你面前很紧张,你不妨摆出与其一致的姿势,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缓解下属的紧张情绪。

对于有利益往来的双方,“同步行动”的魅力也丝毫不减。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如果你的请求或劝说得不到回应,不妨故意制造一些“同步行为”,快速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比如,对方翻阅文件,你也翻阅文件;对方脱下外套,你也脱下外套;对方把视线投向窗外,你也掉头欣赏窗外景色。如此反复几次,自然会引发对方的好感,缓和矛盾,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满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