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1:55: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楠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试读:

前言

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对学校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内涵的发展。

纵观一些优秀的学校,无一不重视规范化管理,不仅重视规范化管理,还有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规范学校管理,寻求学校的特色发展已成为当前广大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学校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学校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学校规范管理,就要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学校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本套丛书,全面指导学校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学校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学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一样,都有道德规范,都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这是共性。但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和行为调节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行业性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职业的责任、义务和专业内容决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随着职业活动的复杂化,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随之发展和完善。每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如医生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营业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公平买卖、信誉第一等。一般说来,职业道德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他们同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调节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继承性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历史上连续下来的职业活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常常表现为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和职业语言等。如古往今来,教师的道德规范都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道德规范,是教育工作领域所特有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反映。但是不同社会形态的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相对的,它要受当时经济关系的制约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的影响。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师道德规范又呈现差异性。

多样性和适用性

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内容也不断调整、补充。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

各种职业为便于指导工作和实施职业行为,大多根据本职业的特点要求,采用一些诸如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生活公约等简明适用、简便易行的形式,使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既生动活泼,又易于实践。正因为如此,职业道德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的道德行为就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2.职业道德的作用

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并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整个道德建设的基础。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职业活动行为的选择和贡献大小,具有积极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

职业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差别,各职业之间、各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因此,为了调节职业活动中职业集体与社会整体之间、职业集体之间、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基本一致,以保障各个社会领域中各种职业的顺利发展,除了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之外,还应当对各种不同职业或职业集体中的劳动者,分别提出一些本职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特殊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有行为的道德调节方面的。因此说,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各种利益矛盾的特殊手段,是调整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各个职业集体、各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职业道德所调整的职业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主要包括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对这种关系需要用职业道德来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要求职业内部的工作者,为了同一目标和正当利益和谐地工作,即各部门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彼此兼顾,以全局利益为重;同事之间要团结一致、平等互助、礼貌相待、和睦相处,有助于增进感情、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上级关心下级,下级要尊重服从上级,这样才能防止内耗的产生,使一定职业生活呈现出整体的文明礼貌与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共同完成好一定职业所要履行的社会职责。二是本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就是一定职业的劳动者与该职业以外其他职业人员或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关系。职业道德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从本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使职业劳动者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之所需,解决社会其他群众之所急。任何职业劳动者,都必须讲求职业道德,尽力满足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要求,给它的职业对象以方便,保证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利益,维护这项职业工作的信誉和尊严。职业道德贯彻的怎样直接影响该职业的生存和发展,哪种职业为社会、为服务对象服务得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哪种职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其发展就要受社会的制约。当然,职业道德必须要和一定的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

职业道德是从事职业活动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职业活动的影响,是职业活动对人们行为的客观要求。职业活动是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按照职业要求从事业务活动,履行工作职责,使得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得以实现。在职业活动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生产或服务对象,都有各自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义务。因此,对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应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规定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医生和法官的职业不同,职责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因而各自的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作为医生的道德应该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法官的道德则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职业道德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具体规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从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使从事该职业的人明确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对的,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以此为标准,用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以保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道德是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方面的活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对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劳动者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对社会有贡献,主要依靠在职业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它使人们初步形成的一般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它们的道德品质逐渐成熟,从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趋向。它规定具体职业的社会责任,指导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养成具体的道德品质。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才,常常不在于他是否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学习、培养和锻炼各种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情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道德能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社会风尚是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作为职业道德本身要受社会风尚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风尚发挥影响。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行各业相互联系。职业道德风貌本身就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能否普遍地遵守职业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稳定,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人们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自觉地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彼此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方便他人、热情服务,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风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象地把商业服务比喻为社会道德风尚的“窗口”,把医务人员称为“白衣天使”,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的例证。相反,如果人们不讲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盛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就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产生尔虞我诈、见利忘义等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职业道德状况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自觉地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就会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和谐、公正诚实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职业道德的原则

所谓职业道德原则,是指社会对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最本质规范。它贯穿于其他一切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而其他的具体道德规范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和补充。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用以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因此,尽管职业活动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劳动者都应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行为遵循的原则主要是个入主义、利己主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就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信条。资本家在商业活动中也很讲信誉,提出“顾客第一”,“信誉第一”,但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集体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是区别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和资本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理想,就必须用集体主义思想把人民团结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提供优质服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利益即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一般是代表局部利益和目前利益。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的利益和需要同时也就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维护集体利益同时也就是维护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但这绝不是说二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矛盾。相反,矛盾在职业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社会的集体利益是从全局上,从长远上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每个人由于情况不同,又有着许多局部的、目前的利益,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事事、人人都同时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出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就应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刻维护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劳动者的个人利益,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历史上职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与以往职业道德有共同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反过来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又有推动作用。这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其他社会的职业道德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特征。以往的职业道德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总是受着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但克服了旧职业道德所具有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行为主义和平均主义,而且摆脱了小生产的自私自利、狭隘保守和自由散漫等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因而各行业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协作的关系。这和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间互相倾轧的职业道德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它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个劳动者,在各自的职业活动中,都要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

要靠人们自觉地建立和遵守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崭新的职业道德,它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自觉的努力,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要对广大干部和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明确本职业对整个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明确每个人工作的好坏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如果不对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那么,他们当中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产生小团体主义,滋长“金钱至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错误思想和行为。近几年,各个行业制定了一些体现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公约、守则等,这是建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措施。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为了指导人们的职业实践活动,因此,要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必须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步骤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它不仅得到过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过更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今天的教师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对于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

通过对《规范》反复深入地学习,使教师从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高度,认识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范》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使教师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深入了解《规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

学习师德榜样,铸造一代师魂

师德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如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师德,一辈子也忘不了,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去英勇战斗。教师要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可学习的榜样非常多。

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

其次,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要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提高师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

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

一般地说,师德的形成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自我内部的自律。在师德教育中,要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更要依靠教师发自内心的信念。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恪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教书育人。“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只要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就能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6.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研究和探索这些新要求,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师德建设历史地摆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新时期师德建设有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强化责任和敬业精神

从教育外部看,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市场机制也日趋完善,市场规律在教师资源配置中已发挥主导作用。从教育内部看,依据《教师法》,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将全面实施。聘任制的实施将意味着教师职业“铁饭碗”的终结,也意味着一次选择、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历史的彻底改变。

教师的聘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聘任制的重要特征。学校与应聘者在聘前或聘期期满后,都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在教师聘任制度下,《聘任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将成为学校管理及教师自律的根本依据。与此相适应,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强化责任与敬业,并需要大力倡导“在岗一小时,敬业六十分”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及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判断教育现象、问题的标准,反映教师的教育价值趋向。教育观念应包括教育功能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法制观等。

教育观念形成于教师的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更新。任何教育行为都与教育观念密切相关,都是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教育观念有新、旧之分,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行为。

教育观念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深层联系。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是社会道德形成的根本依据,同样,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追根朔源则取决于科学的教育观念。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很多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现象,都与教育观念有着本质的联系。

强调热爱学生,恪守有教无类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接受教育是全体国民的权利,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成为教育的宗旨和要义。学生接受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有教无类”不再是一种倡导,而是教师必须恪守的道德要求。反之,就是在剥夺法律赋予国民的权利。

热爱学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要求教育培养学生,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是国家的下一代,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热爱学生代表国家社会对下一代的热爱,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这种爱不同于其他任何感情的爱,她是一种博大、无私、高尚的爱,是寄予着国家社会对下一代无限希望的爱,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信心自豪的爱。

热爱学生是教育规律的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要完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就必须做到热爱学生。

强调创新精神和尊重学生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手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而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对创新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懂得创新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就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条件。自尊、自信、自强、完美而独特的个性、健全而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些宝贵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均需尊重的滋养。尊重学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强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与以前相比,这个时代已表现出其特有的一些特征。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文明成就时,知识经济也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

一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与数量大大增加,引导、培养学生判断、鉴别能力更加重要;

二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加重要。

三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胜任自己的职责,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率先投入终身学习之中,而且应在全社会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树立合作意识,强调团结协作

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周期长,见效慢。教育培养人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合作,而且,在教育系统内需要各级学校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在学校内不仅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支持配合,而且也需要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各环节的配合与合作。团结合作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更强调合作意识、协作精神。知识和高新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支撑,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需要联合攻关,需要多方面、多系统合作的团队精神。

同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下,跨越不同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的差异,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各国之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口负担问题、贫困难民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反怖问题等。培养世界性合作交流人才和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时代发展赋予了教师团结合作精神新的要求和内涵。

7.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建立师德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1)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二是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三是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境界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指高校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高校教师与他人、高校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教师劳动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之一;

②教师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调控机制;

③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④教师劳动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维护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因素;

⑤教师劳动产品的特殊性赋予了教师职业活动特殊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特殊的社会价值。(3)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一般社会公共道德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本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能力,并促进身体的心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完善和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安于清贫,乐道于教育,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和浇灌。在充分肯定青年体育教师主流的同时,我们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同时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职业道德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思想素质方面

很多高校青年教师缺少勤业、精业精神,得过且过现象较为普遍。受功利主义左右,加之一些学校内部管理监督不严,职业道德教育和措施不力,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好,有时甚至起到消极的影响示范作用,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二是缺乏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三是缺乏严格要求的精业精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在具体工作上,有的不按教学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讲义,难以保证上课质量;有的停留或满足于一般陈旧知识内容的传授,无心探索和介绍新的科技成果,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攻关;有的单纯教书,不重育人,忽视或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有的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为人师表,影响了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虽然这些现象在青年体育教师中不是普遍现象,但反映出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却有普遍性,由此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2)道德素质方面

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人格魅力以及言行举止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学生人格、品德、养成习惯等都起着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淡薄,随波逐流,不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等同于社会上的普通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的青年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潜心于学术,不讲学术道德;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有的青年教师工作中不愿意承担责任,自我感觉良好。(3)专业素质方面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应该是富有朝气的,且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打破常规。但是个别的青年体育教师却十分缺乏这种精神,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敷衍塞责,不求质量,创新意识缺乏或缺失,更无法谈起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了;有些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工作浮躁;有些青年体育教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的惯性号隋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更新知识,在科研上难以突破传统,不能对旧的东西提出挑战和变革,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1)身的原因

由于现在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大都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没有遇到过多大挫折。8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又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中,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他们缺乏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愿意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减弱。一些青年教师未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角度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片面地认为只要自己不犯大错误,职业道德修养高低无所谓。

客观来讲,有些青年教师虽然步入教师行业,但其思想仍处在学生时代,不能以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一些青年教师的个人道德、价值观念、奉献精神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关键时候不能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老师,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老师,导致道德失范。(2)社会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人的思想道德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高校现在的青年教师大都出生在文革命时期,成长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①在人才培养中“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日益明显,对教师是惟学术是举,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②在人才使用中只重学历和文凭、仅看业务能力和水平,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放弃了对道德的考核和量化,导致了教师只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的问题。须遵循理论和时间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的基本原则。是否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修养成败的关键。师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崇高的目标,从实际出发,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加强师德修养的方式很多,但重点在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除了政府、社会、高校的努力外,通过青年教师的自觉修养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真正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2)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人们总觉得道德是“软”的、“虚”的,无法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将其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将其渗透到日常的行政规章制度中,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变“硬”、变“实”。(3)不断丰富自身提高创新精神

在重视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体育专项技能和创新精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体育专业技术,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8.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方法

第一是“慎独”。慎独一词出自我国古籍礼纪中庸。意思是道德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要时刻检查自己。

第二是要“积善成德”。教师只有用持续的积的方法,才能逐步具备高尚的教师道德品质。

第三要防微杜渐。对任何不符合教师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

师徳养成的具体方法(1)知行统一,身体力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师德修养的相关理论,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小处着手,将道德理想,师德理论付诸行动,干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师德修养的根本目的。(2)严于自剖,兼听则明

这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师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的缺点或错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剖”与“兼听”相结合,是教师修养的有效方法。(3)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生活本身就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首先,教师要向先进模范任务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其次,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品质。“师不必先于子弟,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学生也常常会给予教师修养上的启迪;

再次,在生活中发掘美德的宝藏。教师要走出校门,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不竭源泉。(4)反复磨炼,努力慎独

慎独是指在一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仍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慎独既是一种品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境界。它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自己内心深处,省察自身的一言一行,且持之以恒,反复磨炼,使自己的师德修养逐步达到完美境界。

教师道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1)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这是师德的根本原则。要求教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要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该为所有教师的座右铭。(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是师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4)严谨笃学,开拓创新

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不断进步,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以良好的学识学风启发和影响学生。(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教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与荣誉,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彼此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

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

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

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所谓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所谓他律,就是指外部凭借奖惩以及各种制度规范等手段对行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师德修养中,教师自身的内因——内心信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格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并会由于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履行了某种道德义务而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形成一种信念和意志,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勇于坚持这种行为。有了内在的师德信念,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合乎师德要求,既使没有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舆论的批评,也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感到羞愧不安,促使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批评,从而尽力避免在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纠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自律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尽管师德修养的内心信念是从教师内心发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但是这种内心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督促其坚持道德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个人是指具有一定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以及某种个性和特殊利益的社会一分子。社会是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占有一席之地,都在以他的思想、道德、所做所为影响、作用于社会。

在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中,个人与社会同样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为过程,是教师个体清楚意识到各种利益关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和行为的结果,是教师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每一步又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舆论的评价和监督。社会在道德上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为教师进行师德修养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社会也通过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师德修养的场所、机遇、有利于教师在精神上达到积极进取、美好和谐的境界,在事业中真正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在这过程中,离开社会,师修养就没有方向,就无法体现;而离开个人,社会提出的师德要求没有接受者,没有践行者,也就会落空。

因此,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个人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教师个人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以社会需要为目的,用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检点自己,提高认识,付诸行动,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自身价值。社会要尊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给每个教师提供道德行为选择的客观基础,并通过好的环境、舆论、评价等方式促使教师道德品质的升华,达到崭新的道德境界。

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师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进行师德修养中,创新与继承必须同行。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的优秀师德,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总之,师德修养中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德,又要根据时代这一新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有所创新,才能在师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1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指出过许多具体的条目。例如,儒家学派先提出的“内省”、“自讼”、“格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等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尽管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有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等。只有共同运用这些修养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富有成效。

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1)道德修养要加强理论学习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这就必须学习。同样,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需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

第二,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辩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有的教师违背师德要求,常常不是有意的,而是对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而,教师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育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过程中育人。(2)道德修养应注重内省和慎独“内省”、“慎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要注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内省”和“慎独”。

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指的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刘少奇同志对“慎独”也有一个界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慎独。

教师的劳动特点富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没有“慎独”的修养,那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人的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和自我改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

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把这些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着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见贤思齐”,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虚心学习他人,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在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中有一大批革命教育家如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们人民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有热爱学生、教育育人、钻研知识可贵品格,有无私无畏、勇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向我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

虚心学习他人,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我们所熟悉的于漪、魏书生等等。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的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古人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贤如师。”诚然,在教育中教师占着主导的地位,但也应忘记由于学生的童心的纯真,由于挚着地追求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

总之,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人,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