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0:30:54

点击下载

作者:吉文林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读本

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读本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读本作者:吉文林排版:KingStar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6-01ISBN:9787534559914本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50年前,江苏牧医学院在大跃进年代诞生。15年前,她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尽管颇具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带来生存和发展的诸多艰难。偏僻的位置和寥寥无几的访问者敲打着一群执著于农业职业教育者的心灵,突破地域局限,冲出围城,成为15年前师生最大的希冀。

今天的江苏牧医学院,从不足1000人的规模发展到现有在校生13000人,以占地2600余亩、拥有风景如画的校园和两个现代化教学实训基地翻天覆地变化展示在世人面前。

学院发展到今天,有三座里程碑:第一座里程碑是1958年9月至1992年11月学校在官庄、姜堰、白马创业办学,开始了学校发展的征程;第二座里程碑是1992年12月至2001年6月学校从白马搬迁到泰州市城内,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拓宽了发展空间;第三座里程碑是2002年至今启动凤凰路新校区建设,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树立新的标杆。从创业办学到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就是一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白马精神。

这16个字既是江苏牧医学院的精神,更是其半个世纪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学院建校官庄,移迁姜堰白马,挺进泰州,腾飞凤凰,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为农业职业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独特的精神、独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一种特色、一种魅力。

近些年来,学院大力实施“三名一化”工程,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与生产结合,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建设名牌学校。学校由普通中专升格为省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中专,2001年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是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二是打造名牌专业。围绕现代畜牧业,学院巩固养殖类一产专业,加强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二产专业,发展动物防疫、动物医学、宠物医护等三产专业,畜牧兽医类专业建设走在了该行业的前列。三是培养名牌教师。学院出台一系列强化科研的政策措施,推进教研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涌现了一批学术带头人,获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四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教学科研,发展壮大动物制药、畜牧科技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学院通过校区布局调整,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新格局。“一主”:凤凰路新校区红墙绿树、碧水蓝天,独具一格。“两翼”: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不断提升内涵,开拓市场,主动融入泰州医药城;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青砖黛瓦、如诗如画,其水禽、姜曲海猪、宠物三个主导产业很具生命力。

15年的快速崛起,蕴涵牧院人50年孜孜以求的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变迁,牧院精神的形成,制度文化的创建,校风教风学风的锻造,教师文化的勃兴,学生社团文化的张扬,创业文化的开启,筚路蓝缕,刻印着他们一路风雨一路不懈的追求。

江山代谢,人事兴废。文化是难以泯灭的薪火,在一群执著者的心中,悯农之心、爱农之情、施农之举是生生不息的火苗,照亮着一代代牧院人前行的脚步。

当艰辛的创业变成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化作塑造学子人格、培养精湛技艺的财富,让文明、文化的薪火绵延不绝地成为连接校园和大千世界的桥梁,让走出此校的学子成为有理想有修养有文化有技艺的新农村建设者时,那么,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将化为美好的回忆,激励一代代牧院人扬鞭奋蹄,将牧院精神、牧院文化传承久远。

殷鉴于此,学院的领导同志站在新的时空交汇点审视学院的发展,在缅怀过去、放眼未来之际,深深地意识到,半个世纪的回顾,不仅仅是一次过往岁月的追忆,更应是一次精神返乡。他们编写的这本《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读本》,不仅是对学院发展的一次精神缅怀,更是对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的一次精神回乡。衷心希望学院继续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契机,成为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文化的示范,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谱写出农业职业教育更为辉煌的篇章!

是为序。(原江苏省农林厅厅长 现江苏省政协秘书长)2008年3月第一章江苏牧医学院校园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指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是校园范围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包括学校传统、校风、教风、学风和行为方式等因素。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

就文化形态而言,校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就文化结构而言,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物质文化为显性面,校园制度文化为中性面,校园精神文化为隐性面,三个层面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系,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特色性、广博的兼容性、不断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只有发展的,才是永恒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尝试挖掘江苏牧院校园文化,一方面是为了让历史尘封的牧院校园文化重新焕发光华,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牧院校园文化在当今颇具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张力四射,这是我们现在牧院人希望能够做的一件事,能够尽的一点力。第一节江苏牧医学院历史文化的变迁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特色,但有些良好的积淀和特色若不加以发掘、传承和发展,就不能为大家所认同和内化,就会被湮灭或同化,就难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江苏牧医学院的办学历程,试图通过挖掘原有的校园文化积淀,来努力构建新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

今天,我们开始从学校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发掘具有牧医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尽可能翔实地展示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感受前辈们创业的艰辛,共同体会学校历程的曲折,共同分享学校发展的辉煌。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校园文化,我们的学校才会永具魅力、永存特色。一、建校官庄官庄校址1.雏形初现

1958年夏,为响应“县县办农校”的号召,中共泰县县委决定筹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学院前身),由县委副书记宋春霞同志兼任校长(至1959年1月)。

1958年9月初,县文教局干部周仲仁同志(9月4日被任命为教导主任)以及2名教师、1名会计,先后到达位于泰县(今姜堰市)官庄村的县委党校,筹备农校招生开学事宜。同年秋季招收农作物、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各50名(三年制),9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8年10月,叶斌同志到校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泰县农场并入农校,教职工增至26人,党员增至10人。12月,农校单独建立党支部,叶斌同志任支部书记(至1962年7月)。1958年年底,党校搬出,3000多平方米的校舍全归农校所有,至此形成学校雏形。2.规模初具

1959年1月,因泰州市、泰县已合并为泰州县,故泰县农校、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两校合并为“泰州农业专科学校”;1月8日,县委任命任锦章副书记兼任校长(至本年度10月),叶斌同志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至1962年7月)。2月,泰州园艺学校并入。

1959年7月27日,省委下达“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农林、水利学校的意见”,学校定名为“泰州县农业学校”,隶属扬州地委领导,泰州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工作。

1959年秋季招收农作物、牧医专业新生各40名,原泰州市农专一个农作物专业班改为中专班(50人)。

1959年10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文件,学校定名为“江苏省泰州农业学校”。至此,一所不上规模的县办学校,变为省办、专署领导、县管的全日制正规农业中专学校。

1960年1月,学校从官庄迁入姜堰镇东板桥原泰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大院。

1960年5月,费随园同志到校任副校长(至1962年8月7日),协助叶斌副校长工作。

1960年秋季招收牧医专业新生80名,并根据省农林厅指示实行专业调整:泰州农校农作物专业并入扬州农校,扬州农校牧医专业并入泰州农校,两校专业教师亦随之调整。

1961年8月10日,首届牧医专业学生143人毕业离校,统一分配工作。

1961年9月15日,扬州专署发文将“江苏省泰州农业学校”改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隶属扬州专署领导,泰州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工作。自此,一所初具规模的畜牧兽医学校正式诞生。3.精神积淀

在这个时期,牧校人练就了“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二、迁移白马

1962年1月,泰州县又拟分为泰州市和泰县,泰县县委、县人委要搬回原址(姜堰镇东板桥)办公,故学校迁出原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大院。学校先是搬到已停办的“泰州师专”内(学生宿舍设在离“师专”约1公里的静因寺粮库)。2月,泰州市有关领导又指示牧校下乡,搬到泰县白马庙泰州师范校园内(现牧医学院白马老校区)。从此以后的30年,学校在白马历经了风雨坎坷的艰辛守护、跌宕起伏的艰难支撑、欢欣鼓舞的招生恢复、砥砺前行的崛起奔腾等过程。1.风雨坎坷,艰辛守护白马校址

由于“天灾人祸”,1960~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6月17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下达全省一大批学校暂时停办的指令。

62届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一律回原县适当安排或直接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1964年11月由农业部派往新疆从事专业工作)。一二年级学生全部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其中118名二年级学生中的大部分,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专业技能”短训班(3个月),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乡(镇)级基层牧医站的工作骨干。所有二年级学生,后于1984年3月,根据省里规定由学校给其颁发了《基本学完专业课程证书》,“视同62届中专毕业生,但不涉及工作调整和参加工作的时间”。

停办前的1961年,全校教职工只有76人,由于1962年下半年暂时停办不得不调出55人,仅留下21人(后又调走1人,还剩下20人)护校。1962年10月,在全省范围内学校率先成立了“护校委员会”,由泰州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阎必发同志兼任主任,教导主任周仲仁同志任专职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负责主持学校暂时停办期间的日常工作。2.跌宕起伏,艰难支撑

1965年7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学校恢复办学,仍为省办、扬州专署领导、日常工作委托泰州市人委代管。1966年春季在扬州地区招收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牧医专业学生88名。

为了恢复办学,1965年10月,叶斌同志从泰州市人委办公室调回学校仍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至1968年4月)及校党支部书记(至1966年3月),1962年下半年学校停办时调出的部分教职员工也陆续调回学校。

1966年3月,郭宏茂同志从部队转业来校任专职党支部书记。

历经3年停办的艰辛,终于迎来了“复办”的春风,教职员工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学校复办后不久,晴朗的天空便乌云密布,即同全国各地一样,卷入了十年“文革”的漩涡中。

在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下,1966年6月25日清晨,教职员工们正在挑水浇刚刚移栽的山芋苗,本校的“文革”开始了——第一批“大字报”贴在校长室的院墙上。此后短短4天,共贴出700多张“大字报”(主要是学生“小将”们写的),矛头直指校内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直至1976年11月初才勉强“复课闹革命”。

1968年4月,“校革委会”成立,郭宏茂同志任主任(直至当年12月调出),戎新余同学、朱荣炳老师任副主任。郭宏茂主任调离学校后,“校革委会”由朱荣炳副主任主持,直到1970年4月叶斌同志从泰州市革委会“工宣队”调回学校任校革会主任为止。此后朱荣炳同志仍任校革委会副主任(直至1978年12月调出),副主任戎新余同学1969年1月毕业离校。

1972年12月,鲍友翰同志到校任校革委会副主任(直至1978年3月调出)。

10年“文革”浩劫,至1976年基本结束。

1978年1月,梁锦芝、仲质伟同志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均任职至年底),同时梁锦芝同志还担任校党支部副书记。3.欢欣鼓舞,恢复招生

1978年春节后,叶斌校长多次去省农林局,请示上级批准学校恢复招收牧医专业统配生。在省农林局科教处王教伦处长、马荣棠同志、贺倜同志等人的努力下,1978年秋全省农牧校仅本校率先恢复招生。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在停止了13年后恢复了,振奋人心!

1978年9月6日,学校在省内录取牧医专业新生120名(其中高中毕业往届生113名、初中毕业往届生7名);10月18日,省革委会农林局专门发文给学校和各地区“五七农大”,要求做好“文革”后首次恢复招收的统配中专生的入学工作。苏州地区40名学生,推迟到11月18日、19日才入学,经补课1周后插入苏北地区的2个班,不久又重新混合编为3个班正常教学。此后学校逐步做到了以教学为主,注意抓好教学基础工作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

1978年底,全校师生员工热烈欢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8年12月,学校党组织由支部改为总支,叶斌同志任党总支书记、校长,梁锦芝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至1980年11月退休,后改离休),仲质伟同志任副校长(至1990年6月)。为了充实学校领导班子,1980年4月,成平同志从泰县水利局调入学校任副校长(至1990年6月)。

1979年1月6日,扬州地委发文恢复“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校名,并明确学校隶属扬州地区行署领导,党政关系仍委托泰州市代管,户口、油粮关系迁回泰州市。

1979年底至1981年初,校党总支根据上级指示,给1961年被错误对待的5名学生彻底平反。

1981年夏,“文革”后首次招收的78级118名学生,经省农林厅统考3门课程后准予毕业,统一分配工作(此外,1人因考试作弊不予毕业;另1人因病休学1年,于1982年毕业分配工作)。4.砥砺前行,稳步发展

1982年9月9日,扬州地区行署向省政府请示,要求将泰州畜牧兽医学校明确为以省直接领导,或由省、地双重领导,以省领导为主。1982年11月20日,省政府批复(苏政复[1982]92号文)同意将泰州畜牧兽医学校的领导体制改为省、地双重领导,以省领导为主,并明确学校的规划、专业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招生计划、毕业分配等由省农林厅负责,学校党的关系委托泰州市委代管。

1983年3月25日,省农林厅邀请扬州市暨泰州市、泰县有关负责同志举行“三权”上划协调会,并于4月5日发出会议纪要。1982年11月学校“三权”上划后,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1986年6月,由党总支建制改为党委建制,叶斌同志任首届党委书记。

1990年6月,因叶斌校长兼党委书记离休,故省农林厅党组任命了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即第二代领导集体:仲质伟同志任校长(1995年2月开始兼任校党委书记),李义先同志任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至1996年2月,4月退休),周新民同志任副校长,成平同志任副处级督导员(至1990年11月离休)。在第二代校领导集体中,1995年2月又增加了吉文林副校长、杨廷桂党委副书记(列李义先副书记后)。

1982年11月后,在省农林厅直接领导下,学校逐步振兴。首先是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至1992年,校舍面积净增11688平方米。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招贤纳士,在叶斌校长和成平副校长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1985年先后两次在泰州市近郊征地1.30亩和1.76亩,建市区教职工宿舍36套。

从1983年起至1992年9年,专业增加6个,改变了办学近30年只设一个专业的状况。1983年后,在省招办统一部署下,由省农林厅主持,实行了全省中等农牧(水产)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单独招生办法,学校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从1978年的120人增加到1992年的265人,在校生也从1978年的120人增加到1992年的675人。但总的来讲,在全省8所农校中泰州畜牧兽医学校规模是最小的,其主要原因是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在白马庙总是感到有些“不踏实”、“不满意”。5.精神积淀

在这个时期,牧校人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三、挺进泰州

关于校址问题,新组建不久的第二届校党委全体成员,曾于1991年下半年正式研讨过一次。大家一致认为,如继续在白马庙办学,困难将会越来越多,难以发展,故请求省农林厅批准,将学校并入扬州农校,成立“江苏省农牧学校”。省农林厅领导认为上述提议尚可行,于1992年春节后即带领有关处(局)室负责同志,就此事与扬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人磋商,结果未能如愿。1.谋求生存,果断决策迁址泰州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校教职工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教导,纷纷议论怎样才能使学校加快发展的问题。为了顺应民心,为了学校的发展繁荣,1992年5月1日晚,校党委全体成员(仲质伟、李义先、周新民、吉文林、陆传贵),邀请叶斌老校长及泰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吴金同志,就学校可否将教学区由白马庙迁入泰州市文教区(泰州宾馆东侧,即现迎宾路校区)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正确可行的,比与扬州农校合并的方案更好。

次日(1992年5月2日),校党委全体成员即去扬州,向正在那里休假的省农林厅分管领导冯惟珠副厅长汇报此事,并请冯副厅长来校考察。冯副厅长认为可行,同意学校向厅里正式打报告作请示。

接着,校党委再次召开会议,作出3条决定:将已正式动工兴建的白马老校区天桥南5层学生宿舍楼(1606平方米)停建(墙基已挖好);立即向省农林厅书面请示;请泰州市分管农业的吴金副市长在市里周旋促成。

1992年5月9日,学校以泰牧[1992]07号文向省农林厅(并报泰州市人民政府)请示建“教学新区”事宜;当日,校党委派专人将请示送到省农林厅并有关处(局)室。学校认为:校址设在农村(白马庙),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校在全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具体地说,校址在白马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办学成本高,效益低;引进或留住人才十分困难;师生员工文化娱乐生活差,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职工子女就业困难;投资环境差。总之,必须抓住改革的机遇,尽快改变学校“偏、远、小”的局面。

在泰州市领导同志们的关心下,1992年5月10日,泰州市人民政府举行常务会议,并发出了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一期):同意牧校在市文教区建教学新区,白马庙老校舍逐步改为生产、实习、创收基地;并决定:“关于教学新区部分缴纳配套费等有关规费,政策上按规定及申报程序给予照顾”。此后,学校迎宾路校区建设始终得到了泰州市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1992年6月20日,省农林厅苏农计[1992]26号文批准了学校建“教学新区”(现迎宾路校区)的请示,即批准学校在泰州市文教区泰州宾馆东侧(那时尚未有正式路名和门牌号)建“教学新区”。学校新区规模定为600人,一次性征地60亩,基建总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并要求将老校区办成生产、实习、创收基地,5年完成,力争提前。迎宾路校区

1992年8月31日,省农林厅苏农计[1992]53号文批准了学校迎宾路教学新区的总平面规划(一期工程拟建校舍10800平方米)。

1992年11月24日,泰州市人民政府转发了牧校征地61.3亩的批文(在这以前已经扬州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批准)。

1992年12月5日,省农林厅发出苏农计[1992]80号文,批准了学校上报的《调整教学新区总平面规划》,将在校生规模由600人调增为1000人。

1992年12月18日,学校迎宾路校区3353平方米的教学主楼(现为迎宾路校区第二教学楼)和2406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次年暑假即交付使用。2.借力造势,学校建设彰显活力

在邓小平南巡进话精神的鼓舞下,学校校办产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加之招生收费政策从1994年起放宽,大家都感到心中有底:即建新校区所欠债务可以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和发展校办产业来偿还。全校教职员工士气高涨,校、科二级领导班子一致决定,并报请省农林厅批准,从1994年春节后开始,迎宾路校区二期工程上马。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明智之举。1994年秋招收新生452名,在校生达到1388人,当时迎宾路校区只能容纳近半数在校生,另一半在白马老校区。“一校二区”不但工作极不方便,而且办学成本高。经过反复论证,并经省农林厅批准,二期工程拟续征土地170亩,续建校舍2.3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由1000人调增到3000人。

迎宾路校区二期工程共用3年多时间,于1997年底完工。迎宾路校区建设(一、二期工程),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到1997年底结束,总共用了5年时间,投入人民币5000多万元。资金来源:一是1992~1997年上级基建拨款共502.3万元(含重点支持的非基建拨款,如农林厅科教处20万、农发办50万;省政府特教基建拨款100万、国家农业部特教基建拨款30万);二是增收节支(主要是办学收费,其次是校办产业创收和事业费节省等)2700万元;三是负债1800万元。

至1997年秋,迎宾路校区能容纳2600名学生和200名教职工(含临时工),另140名教职工在白马老校区从事校办产业和指导牧医、兽药、动检3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实习和生产实践。

学校从1993年秋开始接收江苏省教育援藏任务,连续3年每年招收一个西藏班,学制3年,每年的专业都不相同。西藏班学生从1994年起全部迁往迎宾路校区上课。截止2003年,共培养了6个专业258名西藏籍学生。总的来讲,西藏班办得是成功的,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负责同志、西藏民族教育研究所负责同志、西藏农委负责同志、江苏省分管副省长及省政府副秘书长等,都先后来校考察西藏班办班情况,一致表示满意。

为了有利于学校跨省招生,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并仿效省外同类兄弟学校的做法,应学校请求,省农林厅于1994年3月10日向省政府请示,要求将校名改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省政府于1995年4月20日批复同意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苏政复[1995]28号文),学校更名后性质、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均不变。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不仅是简单的更名,也是对学校办学成绩的再次肯定。

1997年10月5日,因仲质伟校长兼校党委书记年逾花甲,省农林厅党组任命吉文林同志为校长兼党委书记,周新民同志为副书记兼副校长,杨廷桂、臧大存、葛兆宏同志为副校长(因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这一决定推迟到1997年12月11日宣布),1998年4月21日又任命傅兵同志为副校长,从此学校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1998年6月29日校党委进行换届选举,第三届校党委诞生(吉文林同志任书记,周新民同志任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因2000年10月26日省农林厅下派挂职干部傅兵副校长(党委委员)回省农林厅科教处工作,全体党员大会选举蒋春茂为校第三届党委委员。3.“三名一化”,奏响教学改革号角

1998年适逢建校40周年,这一年也是学校工作重点转移的一年。1月份,全省中等农牧校校长会议召开,会上省农林厅科教处提出了在8所农牧校建设“三名一化”(名学校、名专业、名教师,产学研一体化)工程的任务。校党委积极响应省农林厅号召,春节过后,在新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启动‘三名一化’工程,认真办好六件实事”的奋斗目标,并在全校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宣传发动。在创名牌学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争创一流学校。

首先,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从1998年开始,学校试行以能力教育体系为核心的模块教学,选择牧医98(3)班等6个班级为试点班,打破原有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界限,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1999年试点班推广到14个班级,2000年对牧医、动检、加工、兽药4个骨干专业全面推广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为此,很多同学毕业时,不仅拥有了毕业证书,而且还拥有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1998年210名毕业生有209名获得了劳动部颁发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1999年360名毕业生有342名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同时试行学分制,实行教考分离,到2001年上半年,已有6个学科80门课程建立了试卷库,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

其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人才,努力培养名师。1998年在省农林厅挂职干部傅兵副校长的主持下,试行了教师量化考核办法,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1999年评出了校内首批18名“名教师”,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从安徽、山东等地引进了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研究生,其中研究生4名,优秀本科生8名,2000年引进研究生4名,2001年引进研究生4名,本科生6名。

对专业教师来说,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由1998年的20多名发展到2001年的66名。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1999年举行全校性的操作技能大比武,4个学科79名专业教师分10个方面进行比赛,锻炼了一批年青人,促进了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

再次,积极创名牌专业,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为加强牧医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动物疾病诊疗实验室”和“兽医临床实验室”,利用25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购进了一批先进的精密实验仪器设备,建起了在全国农业中专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兽药检测中心实验室。邀请扬州大学知名专家刘建遂老师指导学校青年教师制作牧医教学标本175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省内乃至全国中专校范围内达到了领先水平。同时还大力开发CAI课件,其中牧医类专业《病理基础》等课程CAI课件,在国家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并受到好评。

根据省农林厅1999年全省中等农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为适应高职发展需要,学校及时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调整面达80%,主干专业建设扩展到4个。

同时,坚持科研与产业并重,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强名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997年下半年经学校党委研究,在泰州市春兰工业园区东侧、328国道南(泰东)征地85亩,拟筹办“示范养殖实习基地”。1998年,在经过近3个月调研、先后5次论证的基础上,示范养殖实习基地确定养殖良种鸭为主体,以满足养殖等专业学生教学实习需要,为地方经济服务。1998年5月21日,校党委扩大会议在示范养殖实习基地现场召开,确定了泰东基地一期工程拟建项目,由此拉开了基地建设的框架。1999年示范养殖实习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总投资800万元,5月份被省农林厅批准为“江苏省重点种禽场”,8月份增挂“华东地区水禽示范基地”的牌子。2003年又在基地北侧征地20亩,拟建饲料加工厂,使示范养殖实习基地面积达105亩,短短几年的发展,华东地区水禽示范养殖基地已在全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1998年,省教委、省计经委下达学校招生人数为1245人(其中外省600人),列全省8所中等农校之首,外省招生为全国370多所农校之最,创下了建校以来的最高记录(实际招生1050人)。迎宾路校区九曲桥

为迎接40周年校庆,学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万元建成“双马奔腾”主雕塑、“九曲桥”等各类景点15座,新校区绿化覆盖率达50.3%,顺利通过了省教委、省绿委组织的“花园式学校”的验收。1998年11月8日举行了学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40年校庆活动,嘉宾云集,济济一堂,共到来宾及校友1487人。

1998年9月,学校完成了校办曙光机械设备厂的拆迁、征地、劳力安置等工作。因产业发展需要,2002年3月又在泰州市经济开发区征地20亩,总投资1000万元(一期投资600万元),8月建成,9月正式投产,同时曙光机械厂更名为“鑫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年88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全部封顶。1999年7月9日,学校“安居工程”共133套住房建成并顺利出售,广大教职工喜迁新居。

1999年,白马老校区利用海军纪念馆揭牌、拓宽友谊大道的时机,实行了供电线路的调整,使校外78户群众用电顺利转为村供电,为切除学校对外供电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是学校“改革创新,质量效益”年,校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及“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双思”精神,加强师德教育,大力开展“三讲”活动,成效显著。根据省农林厅处级干部“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5月20日成立“三讲”教育办公室,5月下旬召开了7个方面的座谈会,6月上旬进行民主评议,广大教职工对领导班子满意率达97.94%。“三讲”教育活动历时1个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推行科级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热点岗位实现换岗制度。2000年8~9月完成科级干部竞岗、换岗工作,合并了一些科室,新增了6个学科,产生了新的中层干部集体。一批具有高级职称、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担当了专业带头人,加强了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向系、部转轨打下了基础。

从1992年建迎宾路校区起,至升格为高职院的10年时间内,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0年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显著提高。共有100多人次荣获全省中等农校中青年教师优秀论文奖及课堂教学优秀奖。仲质伟校长199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1994年章桂武、臧大存两位高级讲师被省农林厅授予“全省中等农校优秀教师”,1998年被授予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周新民副校长被省农林厅授予“全省中等农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彭德旺讲师被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1993~1994年度扬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996年被省科协授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团省委等评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1998年,黄玉书同志被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吉文林校长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泰州市“劳动模范”。1999年,周新民副书记、副校长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0年,周新民副书记、副校长等5人获“省农林厅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臧大存处长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翟旭军老师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

10年来,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600多篇,80多人次获得10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200多人次参加了全国(或全省)100多种教材、科普书籍的主编(审)、参编工作。其中,1993年仲质伟、周新民、葛兆宏等15人集体编写的《实用养鸡大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印刷发行6次,计10多万册,成为全国最畅销的科普书之一,并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1994年由杨廷桂讲师等集体编写的《鸡鸭鹅疾病防治大全》获中国农业出版社一等奖。上述两本书均获“97年全国农村青年最喜爱的科普读物”,分列13位和141位(共评150位)。

这10年的招生人数,从1992年招生265人扩大到2003年招生2218人。这段时期的短训班都是校办产业丰达实业公司在白马校区举办的,主要是兽药、牧医岗位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10年计培训学员6000多名。

10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有几十人次分别前往欧洲、北美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研修、考察、学习,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荷兰、新加坡、加拿大、法国、英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近100人来校讲学、考察、交流。2003年首次聘请澳大利亚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实现了外籍教师零的突破。

在创建迎宾路校区的10年间,校办产业也逐步巩固、发展。校办经济实体“江苏泰州丰达实业公司”1992年12月8日成立,从一开始就实行企业化管理(即“一校两制”),产教结合。2001年投入近800万元,在泰州市经济开发区征地近100亩,新建高标准的动物药品厂和机械厂。校办产业一期总投入近4000万元。4.抢抓机遇,努力创建高职院校

1999年底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复评时,学校在全省中专校中位居前列。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发展,学校领导审时度势,适时提出申报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意见和思路,得到了省农林厅的同意和支持。这年10月,成立申报领导小组,由吉文林校长亲自挂帅,臧大存副校长具体负责,着手调查研究、制订计划、参观学习、准备材料等。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学校拟成申报论证报告,经省农林厅同意,于2000年10月14日,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来校举办了“江苏省畜牧职业技术学院”专家论证会。参加论证会的领导、专家有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翟虎渠、省农林厅副厅长吴沛良、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叶春生、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原院长史德浩教授、省农林厅畜牧局原局长邱汉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范国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邹思湘、省农林厅科教处处长赵西华等16人。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审阅材料、讨论和论证,一致认为:设置“江苏省畜牧职业技术学院”符合我省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的要求,是科教兴农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也是我省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建立了一套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办学硬件设施和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与办学经费有保证。论证报告内容全面翔实,分析论证正确,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省农林厅十分重视,泰州市政府也积极支持。专家组建议:尽快呈报有关部门审批,早日正式建立“江苏省畜牧职业技术学院”,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工作。

在省农林厅的关心与指导下,学校结合专家意见,对论证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2000年10月底,省农林厅向省政府提出了申办“江苏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请示函。2001年3月24日,省高校设置评委专家蔡兰、许李军、蒯新城等4人前来学校,就学校申报“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评估,省农林厅吴沛良副厅长、泰州市周家新副市长、省农林厅科教处赵西华处长等领导参加;3月26日,省教育厅祭彦加副厅长、高教处王晓天副处长、计划处丁金陵副处长等一行5人来学校视察高职评估工作情况。2001年6月19日,省政府苏政复[2001]100号文批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基础上建立,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等均不变,至此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庆祝学院成立,学校决定举办庆典揭牌仪式。2001年9月22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庆典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省农林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立仁,中共泰州市委书记陈宝田到会并讲话,要求学院在新世纪里,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科教兴农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刘立仁厅长和泰州市代市长夏鸣为学院揭牌,来自教育部、农业部、省农林厅、省教育厅、泰州市有关部门以及兄弟学校的领导、校友共4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江苏省副省长王珉等领导及40多个单位发来贺电、贺信。会上,校长兼党委书记吉文林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

庆典暨揭牌仪式结束后,学院邀请省农林厅刘立仁厅长、中国农业出版社沈镇昭社长等领导为学院科技大楼举行开工奠基仪式。5.精神积淀

在这个时期,牧医学院人练就了“负重奋进的开拓精神”。四、腾飞凤凰

经省委组织部考察,2002年6月5日,江苏省委决定:任命赵西华同志为学院党委书记(苏委[2002]238号文),吉文林同志为院长(苏委[2002]239号文);6月12日,省农林厅党组经省委组织部同意,决定任命吉文林同志为院党委副书记,周新民同志为党委副书记,杨廷桂同志为副院长、党委委员(苏农党[2002]10号文)(2004年5月,周新民调任省家禽研究所所长,杨廷桂同志任学院副书记,丁铲同志调进学院任副院长;2006年3月,丁铲同志调离学院,赴上海农科院工作;2007年11月,周新民同志调回学院任党委副书记)。由此,学院领导班子正式形成,为学院的开拓腾飞、再创辉煌提供了组织保证。此后不久,学院以此为契机,组建了新的中层干部集体。1.谋篇布局,打造“一主两翼”发展格局

针对学院一校多区,方圆50公里范围的校区和基地相对分散、规模偏小的实际,院党委着眼未来,集思广益,经过广泛研讨,全体教职工形成了共识:通过新征大块土地,置换小块土地,着力打造“一主两翼”发展的新格局,即以凤凰路校区为“一主”,以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两翼”,构建学院发展新格局。

2003年,学院在泰州市高教园区新征土地1320亩,积极筹备建设新的教学区,在泰州市农业开发区租用土地650亩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在泰州市工业园区征用土地近百亩,兴建集生产、科研、开发、销售、教学为一体的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水禽基因库,成为江苏省首批9个重点建设的基因库之一,并成为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建成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较大的兽药GMP制剂生产基地之一;新校区一期工程12.8万平方米基本建成,2006年9月4500名学生入住,二期工程1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自此,“一主两翼”的发展框架初具规模,未来发展蓝图清晰可见。2.提升内涵,坚持“一体两翼”办学模式

从白马到泰州文教区,我们完成了各项物质条件的初始积累,跨入高校的行列,学校开始了质的飞跃;“一主两翼”发展格局的奠定,为学院内涵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学院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在学院“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围绕“紧扣现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办学理念,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牧医学院精神,切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概括起来就是“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和服务为两翼,走内涵发展道路”。

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引下,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办学实力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先进行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院的专业布局紧扣畜牧产业链发展需要,成为引领国内同类院校、泰州地区相关专业群建设的先锋。

学院开设的48个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畜牧产业链的相关产业及岗位群,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约四分之一的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

创造“五环办学模式”:围绕畜牧产业链设置专业→依托品牌专业办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做强特色产业,为培养学生和锻炼教师提供平台→依托特色专业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本省和中西部地区培养畜牧业人才→以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载体服务地方畜牧业。五环办学模式

2001年以来,学院获国家二类新兽药1个,国家三类新兽药1个,研制出国家级四类新兽药18个,91个兽药品种获国家批文;学院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个,获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10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30多项;通过科研成果鉴定6项,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学院取得国家专利1项。2004年以来,学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论文8篇,核心期刊论文135篇,各级获奖论文85篇。

2001年以来,学院先后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8000余人,向养殖户印发科技资料10万多份;先后承担了全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鹅产业培训班、苏北5市家禽饲养实用技术培训班、黄桥老区养禽培训班等方面的培训任务,为省内年饲养量在1万只以上的养鹅专业户进行了800多人次的培训;动物医院门诊量每年递增40%左右,年平均出诊700多人次,年平均诊疗家禽20余万只、猪1万余头、大家畜300余头、宠物6000余只,与省内外300多个大型养殖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学院先后组织300余名师生奔赴抗击禽流感疫情战场第一线,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防疫、检疫等技术服务,同时免费发放有关宣传手册5万多本;学院实训基地之一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为省内外畜牧业挽回经济损失近6亿元;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为社会提供优质良种鸭1000余万只,优质种鹅800余万只,为养殖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3.众志成城,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目标

2003年9月,学院成立学院评估办公室,定期集中,开展活动,主要是研究评估指标,通报评估信息。

2004年上半年,学院面临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总量和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比不足、师生比如何测算以及学生素质状况令人忧心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教师引进的力度,特别是加大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力度;二是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拉网式、全方位同时又有重点地开展技能训练;三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补足甚至超过评估指标中规定的优秀标准。

2004年8月,学院成立学院评估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办公室、硬件建设组、学风建设组、基地建设组和督查组。主要是进行材料收集与整理。

2005年3月,学院决定充实评估班子,建立院系两级迎评组织机构,成立系部迎评小组共10个。主要是细化指标,查漏补缺。

从2004年开始成立4个督查组到2005年年初成立10个督查组,按照详细分工表的要求,从每周督查到每天督查,督查组及时将督查情况向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办公室反馈,确保迎评进度,踏踏实实地走好迎评工作的每一步。

从开始由学院评估办公室分配任务到各处室、系部,再到条目、指标分解到责任部门和具体人员,学院与各项工作的主办部门、承办部门以及责任人签订责任状,从而使全体教职员工把评估工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承担”。

通过对评估信息的收集,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学院确定了“冲优”目标。从2005年4月底开始到专家组进场,学院开始进入“攻坚月”和“冲刺月”,全体教职工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有些老师带病工作,有些老师不分昼夜,有些老师以校为家,充分体现了我们牧医学院人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体现了牧医学院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5年6月5~9日,学院作为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正式评估的第一所院校,迎来了以殷爱荪教授为组长的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学院评估结束的通报会上,评估专家从7个方面给予学院肯定性的评价:一是学院定位准确,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二是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产学研机制成效显著;三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六是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加强;七是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得力。

学院在2005年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最终获得了优秀等级。学院以这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快基地建设,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增强学院办学实力。4.精神积淀

在这个时期,牧医学院人练就了“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第二节江苏牧医学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就一所学校而言,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效果。学校精神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学校精神,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经过所在学校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学校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学校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学校生命的灵魂所在。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可感。

高校阶段是学生性格发展的成熟阶段,在高校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属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高校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国内外著名高校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梁漱溟在论述北大精神时说:“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不奋发向上。”

高校是社会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一所高校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深刻体验。国内外知名高校无不具有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底蕴推动着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任何一所学校,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把建设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将学校精神全面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中,使广大学生处处接受这种精神的熏陶,时时处在学校精神的氛围之中。

学校精神是广大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自觉形成的意志和信念,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诚如有人所言:“建设一所学校,首先要努力形成以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把全体师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一所学校能不能不断提高水平,能不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培育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其核心要素就是一所学校经久锤炼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民族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的一般特性,同时又由于学校形成的经历、方式以及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的差异而具有各自学校的个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学校是学校精神的载体,任何学校精神都离不开学校实体而存在。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产物,又是学校活力的源泉,学校精神一旦在学校载体上产生,便对学校起促进作用。

学校精神不是自我形成的,而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和培养起来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载体,同样也需要有学校精神,特别是在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今天,培养学校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不断地向教职工和广大同学注入学校精神,培养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教职工和同学的智慧和才能,使之在各种挑战中具有应变能力,保持开拓精神。

因此我们说,培育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学校精神,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优秀的学校精神还能够树立良好的学校风貌,培育高尚的职业道德。如果每个学校都有适合自身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良好学校精神,那么,这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将成为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巨大精神财富。一、牧医学院精神的形成1.创业维艰,孕育精神底蕴实验仪器(部分)

建校之初,可以说是既无校舍又无设备。首届学生的开学典礼是借县委党校的教室开的,教室、宿舍、床铺、两小间办公室和办公桌等都是向党校借的。上晚自习用汽油灯。馆藏图书从无到有,至暂时停办前夕才有数千册。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建校之初仅有的一台显微镜(第一台教学仪器),还是省农林厅调拨的。教师紧缺,只好有什么教师就上什么课,谈不上按教学计划办事。那时有农田100多亩,学生要用较多的时间从事田间劳动和养猪养牛,几万斤粮食全靠肩扛进库,平均一个学生要养一头猪,100多间猪舍也是师生员工们自己动手砌的。为了不误农时,学生们农忙劳动,农闲上课;晴天劳动,雨天上课;夏收夏种时,白天栽秧,晚上用汽油灯照明掼麦子,至半夜方休。

那时办学经费很少,开办费仅2万元,其中1万元由县文教局挤出,另1万元由县副业局承担。

学校搬到白马后,起初户口油粮关系在泰州,生活物资运输全靠人力独轮车、自行车或小船。去泰州,先要在周山河摆渡到塘湾,再从塘湾到泰州,弯弯曲曲的农村便道10公里,要么步行,要么坐近2小时小轮船,或是坐“二轮车”、“独轮车”,后来学校购买了公用自行车,算是交通条件改善了。

在艰苦创办阶段,学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新旧社会对比,忆苦思甜等活动,发动学生写家史、村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教学方面,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阶段,以叶斌副校长为首的学校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创业,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有一定规模,特别是1960年暑假实行专业调整后,使学校成为全省唯一的畜牧兽医中专校,教学秩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从而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为了表彰学校艰苦创办所作出的成绩,1960年5月,叶斌副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全省“文教群英会”,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学校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