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见人爱的孩子厚德高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0:34:18

点击下载

作者:郑静,李永金,江胜,汪园黔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一种人见人爱的孩子厚德高效

有一种人见人爱的孩子厚德高效试读:

前言

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对于教育,父母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学习成绩、考试名次,还是快乐成长、身心健康?是长大以后功成名就,还是享受幸福人生?这似乎是个两难的选择题,绝大多数父母觉得这些对孩子都很重要,难以抉择。即使有些父母表示“我对孩子没那么大的期待,只要他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可以了”,但真回到现实中面对孩子的教育,这类家长也同样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名次、未来有没有出息等问题而陷入深深的焦虑。

2016年8月8日,中国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追踪调查显示: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小学生素质力缺失、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在调查结果中:

中国幼儿园儿童(4~6岁)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行榜前三名分别是:孩子基本生活问题,如自己穿衣、吃饭(47.5%);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40.2%);孩子注意力集中问题(33.6%)。

中国青少年(7~18岁)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70%);有拖延倾向,喜欢把事情留在最后(58%);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56%);缺少学习自信心,面对难题时,不愿意主动思考(54.7%);自控力差,常常管不住自己玩游戏、用手机聊天等(53%);写作业不认真,做题马虎,常常因为简单题丢分(53%);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挑战困难(48.9%);读书习惯差(46.8%);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做到坚持学习、做功课(43.4%);缺少做一件事的恒心,常常半途而废(43.4%)。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习问题才是所有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关注点。尤其是7~18岁的青少年的父母,家庭教育的所有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学习上。然而,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这些问题,很容易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孩子的品德、高效上——生活习惯不好,拖延,不会定目标、做计划,缺少自信心,自控力差,做事不认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做到坚持,缺少恒心……当我们把“学习”二字去掉再回头看这些问题,几乎都成了孩子在品德、高效上的问题。由此可见,当父母为这些问题陷入深深的焦虑,每天盯着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不如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高效的习惯入手,从根儿上解决问题。而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帮助父母培养孩子厚德的品德、高效的习惯。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针对报告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提出:“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事实上,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强烈的道德感,更没有所谓的“高效习惯”,他们都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习惯的。所以,对于孩子厚德高效的培养,主要靠父母的榜样作用。有时候,父母不需要说太多,只需要去做。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自己就先成为那个样子。

因此,本书的第一章就强调,父母如果自己能做到厚德高效,必然能教出有道德、有效率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厚德高效的形象,在日常行为中注重品德言行,保持正确的“三观”,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做一个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人,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关系和睦,给孩子一个和谐、有爱的家。

有些父母认为,过分强调爱与自由,采取较为柔和的沟通与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事实上,恰恰相反,厚德高效的培养,并不是毫无原则地纵容、溺爱孩子,而是要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本书第二章介绍了教出厚德高效孩子的七大原则:帮孩子建立该有的品德和价值观;厚德高效训练,要循序渐进;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训练;“限制”与“肯定”,要两面兼顾;不仅教导“如何”,更要教导“为何”;父母的榜样作用重于一切;有态度:尊重与支持,肯定与鼓励。

所以,对孩子进行厚德高效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毫无目标的放纵和毫无章法的鼓励,而是要有目标、有限制、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培养、教导。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父母要保持一种尊重、支持、肯定与鼓励的态度,使孩子真正从心灵上接受父母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到厚德高效的培养,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营造有利于良好品德和习惯养成的环境。也就是本书第三章介绍的内容——厚德高效培养第一步:调整环境,改善情绪。这里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孩子自身情绪两个方面。

父母要在外部环境上为孩子营造一种利于其高效学习,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氛围,比如,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要把握好“度”,既不完全放手,又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厌烦。父母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让孩子愿意听自己的教导,首先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再如,让孩子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尽可能地不让外界环境打扰他的注意力。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养成极为重要。此外,在孩子情绪的改善上,父母首先要注意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沟通,营造一种家庭民主氛围;其次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做好情绪管理。总之,在培养孩子厚德高效的这条路上,父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教孩子“做人”比教“学业”更重要的理念,并且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从情感上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依赖。

接下来,就是本书第四章介绍的内容——厚德高效培养第二步: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取得孩子的信任、依赖之后,父母不要急于教训孩子“你必须怎么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先自己做到,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并且在言行举止中对孩子进行影响,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对孩子进行品德、习惯的渗透和培养。

当然,仅仅是树立榜样,日常渗透,还不足以使孩子养成厚德的品德、高效的习惯,反而有可能因为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于自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意识不到父母的苦心。所以,在第五章,我们强调厚德高效培养第三步:规范行为,激励执行。通过对孩子在厚德高效方面的言行进行规范,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为孩子设定明确的“限制”和“规则”,并在激励中严格执行。

然后,第六章介绍了厚德高效培养第四步:强化德行,养成习惯。孩子通过父母的规范和激励,养成了厚德的品德、高效的习惯之后,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强化,使这些品德、习惯真正转化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优秀品质。

本书的最后一章——第七章介绍了厚德高效培养第五步:陪伴支持,鼓励与爱。孩子的个性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即使孩子养成了厚德高效的品德、习惯,在其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因为受到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父母要持续地通过陪伴与支持、鼓励与爱,让孩子始终处在父母为其营造的厚德高效的家庭环境中,始终对他的品德、习惯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希望本书能够真正帮助广大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免对孩子进行厚德高效的教育流于形式、知而不行,父母不仅要教孩子认识到养成良好品德、高效习惯的重要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他进行训练,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为他提供模仿学习的环境,对他进行持续不断的影响。总之,当父母怀着美好愿望教育孩子并恨其不争的时候,请一定理智地进行自省,问问自己:我是否做到了我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因为无论是品德还是习惯,你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作者2016年11月第一章父母厚德高效,教出有道德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品学兼优、厚德高效,主要得益于家庭。更确切地说,主要得益于其父母厚德高效的榜样。父母之间相处的方式,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事业、金钱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品性、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相爱、家庭和睦的孩子,一定更懂得爱与责任,他们的内心是安定、善良、乐观、积极的。所以说,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妈妈相爱,同时他们都爱孩子。父母的形象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个家庭的家风是什么?有人说是“挣很多钱”,有人说是“平凡是福”,有人说是“听妈妈的话”……还有说是像“放羊的小孩”那样——放羊,羊喂大了卖钱,有了钱娶老婆,娶了老婆生小孩,生小孩放羊……总之,不同家庭的家风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是,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承载着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更具体一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由一代代的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逐渐形成的。家风是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形象。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原生家庭环境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而在原生家庭环境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的形象,或者说孩子眼中父母的形象。许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并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成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言行脾性在孩子心中塑造的形象和其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是相反的。比如,有的父母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自己却总是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形象是言而无信的,这种不好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此一来,即使父母每天都强调一百遍“孩子,你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结果也不会如愿。孩子会在心中反问:“你总是言而无信,又凭什么叫我做一个诚信的人呢?”

张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但她妈妈自卑、虚荣的形象仍然对她有极大的影响。有很多次,她即使是和妈妈打电话都感觉很不开心。

小时候,张琳从妈妈那儿听到最多的话是:“别人家的孩子和你一般大,比你高半个头,你怎么就不长个呢!”“你舅舅家的孩子这次考试又考了第一,你考这么点,真是让我丢脸!”“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给我们争口气。”从某种层面来说,张琳甚至觉得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似乎都是在为妈妈而活。

即使现在她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依然为了“争口气”“面子”不断掌控着她的生活。比如,某个亲戚家里要办什么事,妈妈打电话让她回去帮忙。即使张琳跟她再三强调自己很忙,真的走不开,妈妈也会在最后补上一句:“你最好还是回来,不然恐怕人家会不高兴,我们家有事的时候人家也来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回来就会让我丢脸,所以你必须回来。

即使张琳非常不认同妈妈的这些想法、做法,甚至十分反感,但她自己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把“别人都是怎么做的”“我这样做会不会丢脸”……作为首要评估标准。张琳一直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而不是为了妈妈的期待去逼迫自己,甚至是为了和别人比而强迫自己。但是,她始终无法摆脱妈妈对她造成的影响。

父母的形象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许很多父母从没有认真思考和承认过这个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一个人从小到大,在父母陪伴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的一切,包括父母的形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

王萌萌是一个漂亮可爱、聪明能干的女生,可是她在感情上却一直不顺,总是遇人不淑。最后,她选了一个其貌不扬、老实本分的男人结婚,婚后的生活却依然不幸福——她的情绪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爆炸”。刚开始她老公还会忍着、让着,慢慢地就开始反击,和她吵,和她打。每次吵完、打完之后,王萌萌都会非常难过地想:我怎么这么不幸呢?

事实上,这种不幸的根源在于王萌萌自身,她其实一直对男人缺乏信任,甚至是充满仇恨。她从未想过要和男人好好相处,反而随时处在备战状态。而这一切都源于小时候她的爸爸留给她的印象。

在王萌萌的回忆中,爸爸总是不在家。她的妈妈总是拉着她,在漆黑的夜里到处找她爸爸。拉着妈妈的手,她能明显感觉到妈妈在发抖。她不知道为什么爸爸不回家,更不知道为什么她和妈妈要在这样的黑夜里像无头苍蝇一样去找爸爸。但是,她想,爸爸妈妈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等她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妈妈不会再带着她去找爸爸了。许多个夜晚,她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孤独、寂寞、被抛弃的感觉让她觉得窒息、恐惧。除了这些印象深刻的慌乱和恐惧,她还清楚地记得,伴随着她一起长大的是爸爸的各种绯闻。身边那些大人嘲笑的表情、奇怪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所以,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拒绝爸爸的碰触,哪怕只是摸摸头这样的爱抚。

爸爸的这种形象使王萌萌在长大后开始抵触、怀疑所有男人。她不知道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会不会像爸爸一样在某个她看不见的地方和别的女人约会。这种抵触、怀疑、不安,使她没办法和任何一个男人和睦地相处。

张琳、王萌萌并不是个例,她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被父母留在心中的形象影响一生。尤其是那些在品格、道德、行为上有所缺失的父母,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这些形象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同样,父母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形象,会成就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培养出人见人爱、厚德高效的孩子,首先必须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厚德高效的形象,成为孩子的榜样。好品德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陪伴他们的每一刻都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关键时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思维习惯、脾气秉性、心理品质等各方面都会被打上父母的“烙印”,即使成人之后想要有所改变也会很难。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情感、希望的寄托。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并且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成长、发展。为此,他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最优质的玩具、最好吃的食物、最华丽的衣服都给孩子。然而,他们往往忽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在自身品德修养上也不怎么注意——开车带孩子出去旅游,却因为堵车就絮絮叨叨骂个不休,抱怨道路不够宽敞、抱怨前面的司机技术不好;带孩子去吃饭,对服务员吆来喝去,只因一点小过错就大声责骂;从来不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也从来不关心老人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即使教出一个成绩优异、考上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恐怕孩子也难成栋梁之才。

相反,那些对自身严格要求,一言一行都注意品德修养的父母,即使不刻意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往往也会教出一个有礼有节、品德高尚的孩子。品德修养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修养会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健康的兴趣爱好、有涵养的品格个性。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懂得诚信与尊重;在遭遇困难挫折时,他们能够有积极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毅力;在情感面前,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同时懂得如何爱他人……而这些,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就,还会影响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和获取。

因此,我们说,好品德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远比花不完的金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也比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更大。然而,好品德并不像金钱、美食、玩具那样可以直接送给孩子,也并不像知识、技能那样通过学习、训练就可以获得。要培养孩子的好品德,父母必须以厚德高效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9月开学季,本来是家长、孩子最忙碌的时候。网上却爆出了一则“家长因孩子学号不好骂老师”的新闻。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却因为孩子的学号是14号而在幼儿园家长微信群里用英文单词辱骂老师。老师先是解释排号是幼儿园财务人员随机排的,自己无法更改,进而又解释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14号,没有哪个学校会忌讳14而取消这个数字”,可谓是有理有据。这个家长却不依不饶,不仅不理会老师的解释,还声称“我认为14应该取消”。对于其他家长的劝解,这个家长反而说“你们都拿到好号了,是吧”“非常生气”等。这样的父母,只是因为一个自认为“不吉利”的学号就公开责骂老师、攻击其他家长,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呢?他的这种言行、思想、品德恐怕远比一个数字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更大。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在传统文化中,拜师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不仅要正衣冠,还要净手净心。而父母对孩子的老师更是礼遇有加,真心尊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在现代,即使我们做不到像古代那样隆重拜师,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尊师重道”。而我们在言行之中对老师的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在品德上的思想、言行就像水滴石穿一样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养成。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他们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说话喜欢带脏字。虽然他知道这是极不好的行为,但依然无法下定决心改掉。直到他的儿子学会说的第一个字居然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个脏字,他感到无比痛心,并且当即发誓自己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成为一个说话粗俗、不讨人喜欢的人。在那之后,他即使在酒醉之后,也会咬紧牙关,不让自己的语言再粗俗不堪。

在品德、言行方面,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很多你从未意识到的一些坏习惯都会折射到孩子的身上。由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而父母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他们会对父母的一切都毫不保留地进行模仿。甚至是某些不道德的言行,也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而且孩子不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成长为一个品德优良的栋梁,甚至长大后变坏,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品德、言行没有严格要求。你对他人的尊重,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对挫折的乐观,对父母的孝顺……都会成为你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保持正确的“三观”见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曾风靡网络,只因为它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事实上,“很多道理”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父母。父母的道理几乎从每个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伴随其左右——3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吮吸手指,借此了解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但父母却不断地提醒他:“不要吃手,不卫生。”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就被告知:“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7岁的孩子第一次走进小学,父母就开始叮嘱:“见到老师要问好,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18岁的孩子考上大学,第一次离家,父母告诉他:“出门在外,少惹是非。”28岁的孩子还没谈对象,父母不断地提醒:“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先成家,后立业。”每个父母教给孩子的道理都不相同,但其中都隐含着父母的“三观”:

※ 世界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

※ 人生观:人为什么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人生?

※ 价值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应该怎么活才算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三观”正确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幸福的认知。父母保持正确的“三观”,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三观”不正的父母,必然难以教育出一个“三观”正确、了解人生真正意义和价值、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的孩子。比如,一个将“金钱”作为人生首要意义的父母,必然将“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教给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甚至触犯法律而不自知。

2014年,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受贿一案震惊全国。在这个案件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刘铁男的儿子刘德成居然收受了97%的贿金。人们在感叹刘德成实力“坑爹”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刘铁男的“三观”对刘德成的教育影响。刘德成曾扬言,老爸的官做得越大自己收的钱就会越多。如果没有刘铁男扭曲的“三观”影响,没有刘铁男的“言传身教”,刘德成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识”。

在刘德成之前,早在2010年就有了火爆网络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李启铭在撞人之后不仅没有一丝懊恼、同情,反而扬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尽管事后,李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向受害人及家属诚恳道歉,甚至“多次哽咽,不能自已”。但这样的结果无疑是父母的“三观”不正确导致的教育失败。

父母是孩子“三观”的启蒙者。然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去关注孩子对世界、社会、人生价值的认知。与此同时,是父母自己的“三观”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言传身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三观”不正,很容易就会把孩子引向歧途。这样的孩子即使成绩优异、才华斐然,也难以取得傲人的成就,甚至越是优秀的人才对社会的潜在危害越大。

忽视对孩子“三观”的教育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而背后更大的问题,是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正确的“三观”,他们甚至对人对事没有自己的信仰和主见,往往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正确的“三观”首先是有是非、有底线的。一个“三观”正确的人判断做不做一件事的标准,不是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正确的、必须做的。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妥协,不盲从。

如果将“三观”放到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去看,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你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比如,有的人希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将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和金钱、物质无关;而有的人则希望成为一个有钱人,他们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拥有多少钱,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标准就是能获得多少钱……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追求,我们不能说“为金钱而活”就是错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获得金钱”。当你坚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拼搏而获得金钱,并且始终坚守这个底线,它就是正确的;而当你通过欺骗、敲诈获得金钱,甚至没有任何底线,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做,你的“三观”就是不正确的。

由此可见,树立正确“三观”的首要条件是设定自己的道德底线,为你的人生划定一个是非界限,明确什么必须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如何设定这样一个道德底线呢?世界上那么多观点、那么多道理,该相信谁呢?

1.要有一个信仰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儿,使你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种道德底线,使你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坚守原则和立场而不迷失;是一种人生追求,使你在千难万险中依然自信、热情,而不懈怠、气馁。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过马路遇到红灯,但路上并没有汽车。他发现身边的一个老太太安静地站在那里等绿灯,他就问老太太,路上并没有汽车通过,为什么不走过去?老太太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某一个窗前正站着一个孩子看街景。如果他发现我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的情况下还走过去,他以后就会像我们这样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因此出事。

正是心中怀有信仰,坚信自己的行为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别人,老太太才会坚守交通规则。人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力量,就有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无论你信仰什么,都值得尊重,但你一定要真正地信仰,而不是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当然,作为中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个人的信仰,也是每一个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2.多读经典书,多去看世界

一个人“三观”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人生的高度。一个经常阅读各类经典书籍、去世界各地游览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面,同时思维也被打开,拥有开阔的眼界。他们不会被某一种观点牵引,更不会因为某一处风景而驻足,他们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而且不受他人的影响。因此,他们所建立的“三观”会相对更加全面、立体、真实。

总之,道理不是讲出来的。如果不想让你的孩子像今天的你一样,感叹“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自己就先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一言一行中影响孩子的“三观”,让孩子懂得真正能够过好人生的道理。不一定才华横溢,但热爱工作

在孩子眼中,父母不需成为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影响世界的人,也不必像徐志摩、齐白石那样才华横溢。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热情所传递给他们的正能量。

许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热情,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不停地抱怨,甚至想要放弃。这些父母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对待工作、生活时,是否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热爱工作,整天抱怨工作太麻烦、生活太艰难的父母,只会传递给孩子一些消极的负能量,使孩子也变得抱怨、消极,甚至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热情,包括学习。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会觉得自己学得再好也是没用的,将来工作了以后依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依然过得不开心,既然如此,不如把学习的时间用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这样的想法使孩子对学习毫无热情,却专注于玩乐。相反,一个热爱工作,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并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积极的正能量。在这样的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和热情。

热爱是一种能够让人一往无前的力量,是让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唯一途径。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都必须是喜欢它、热爱它。无论是父母对待工作,还是孩子对待学习,都是如此。如果父母不能使孩子有这样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热爱工作”的榜样,必然会错失使孩子“因热爱而伟大”的机会。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如果孩子视学习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孩子视学习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培养孩子高效学习的根本在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让他爱上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为父母、老师而学的义务。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好的途径,就是做热爱工作和生活的正能量父母。即使你没有超群的才华和过人的能力,但依然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追求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就。

张军是一个新闻记者,写得一手好文章。每次遇到具有挑战性的采访,他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此他甚至牺牲了陪伴儿子的时间。当儿子噘起小嘴抱怨爸爸“太忙”时,张军都会笑着抱起儿子,告诉他:“爸爸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够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文章。但是,爸爸能够做好采访,写好文章,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付出许多努力换来的。”虽然儿子似懂非懂,但小小的人儿从爸爸的表情和书房通宵亮着的灯,他大概明白了“努力”的意义。

随着职场竞争的激烈,原来只负责写文章的张军被要求同时拍摄照片。这是张军的短板,天生对美缺少感觉的他,虽然大学时学过新闻摄影,却从来没有拍过一张拿得出手的照片。那段时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他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报了一个摄影班进行补习,同时,起早贪黑拿着单反走街串巷地练习拍摄。绝大多数的时候,他会带着儿子一起出去,让儿子做他的模特。为此,儿子全程体验了张军从一个连儿子身影都拍不清楚的摄影新手成长为一个连儿子每一个细微表情都能抓住的摄影高手。当他儿子看到自己在爸爸的相机下的变化时,他兴奋地欢呼:“爸爸,你真棒!”

在张军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有一次,他数学考试失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向父母隐瞒成绩,更没有找各种借口推脱,只是告诉张军:“爸爸,数学这段时间学的东西我不太懂。但我一定会学好的。”之后,他每天会在写完作业之后,对前段时间的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不懂的就向父母、老师请教。当他拿着一张满分的数学试卷兴高采烈地出现在张军面前,大喊着“爸爸,我做到了”时,张军分明看到了儿子心中溢出来的热情。

在这个世界上,天才极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的。他们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而应对这些困难、挫折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度。如果张军面对工作中的困难选择抱怨:“我们单位的领导真是疯了!居然让我一个拿笔头的去拿相机拍照!真是受够了,不想干了。”这似乎是很多人的正常反应,但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远非你能想象。即使孩子真的听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也能从你的表情、语气中感受到烦躁、抱怨。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即使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很强,拥有看起来很不错的工作和家庭,却因为心中缺少“热爱”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幸福。

所以,请记住,决定孩子未来生活质量的,不是出色的学习成绩,也不是才华横溢的能力,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工作、生活的热爱。而这一切,需要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言传身教”。追求上进,持续不断地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积极追求上进,持续不断地学习,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学习。一个安于现状,不爱学习,经常打牌赌博、吃喝玩乐的人,绝对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认真努力学习的孩子。要想培养出一个厚德高效的孩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反思:我是不是一个追求上进、热爱学习、充满正能量的父母?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对人生没有追求、事事做不好、事事不愿做的人,那你又凭什么教育孩子要追求上进呢?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上进心,在学习上有所建树,没有什么比你自己具备积极的上进心、热爱学习更有说服力了。

2005年11月,《厦门商报》曾刊登了一篇文章——《做“上进”的父母有多难》。文中提到,厦门市一所小学调查发现,孩子对于父母有多少金钱、有多高的地位并不是太看重。相反,他们最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上进,比如“多读书,懂外语”等。文章由此得出结论,做“上进”的父母竟如此简单——只要少看一点电视,少玩一点手机,少搓几盘麻将,安静地坐下来陪孩子读读书、背背单词,就是“上进”的好父母了。

虽然这则新闻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了,但是,直到今天,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了文中提到的“上进”?反而因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更没有时间去读书、背单词了。即使是陪伴孩子学习的那一会儿时间,也不能做到专注,而是拿着手机或看电视剧,或看小说,或玩游戏,嘴上却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写作业。认真点!”殊不知自己在旁边玩手机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好学、积极进取,在学习上不断攀登高峰。事实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孩子天生好学,充满上进心。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没有了上进心,不再积极进取?关键就在于父母的影响。

张伟再一次被老师请到了学校,原因是孩子上课总是睡觉,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被老师训了半小时,张伟气不打一处来。回家之后,他拎起儿子的耳朵就开始了说教:“你小子,整天就知道拿着平板电脑玩游戏,作业也不写。晚上玩游戏,白天在课堂上睡觉!你还有没有一点上进心?你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玩游戏的精力用到学习上吗?”

儿子听后,却没有一丝内疚,反而大声地反驳:“你还好意思说我呢!爷爷也经常告诉你不要老在外面玩麻将,有时间要多看看书,提升一下自己,在工作上多做出点成绩。但是,你呢?还不总是整宿整宿地在外面玩麻将?我可从来也没见你拿过一本书学习!”

儿子的话让张伟哑然。但他还是辩解道:“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读什么书,学什么习?更何况我平常工作那么忙、那么辛苦,偶尔打打麻将放松一下,有什么错?”

儿子听后继续反驳道:“那我平常学习那么辛苦,偶尔玩玩游戏放松一下,有什么错?”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偶像,就是榜样。他们会对父母的行为毫不保留地模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律兼收并蓄。就像张伟通宵玩麻将,他的儿子会模仿他通宵玩游戏一样。没有上进心,总是玩手机的父母,孩子必然对游戏没有抗拒力;生活中懒懒散散、爱睡懒觉的父母,孩子也会跟着“葛优瘫”,坐没坐相,站没站相。

这的确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是,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力、地位,而是父母的品德和上进心。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再也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孩子也渐渐不再尊重自己,甚至开始“嫌弃”自己。

张伟和儿子关于“玩游戏”的争论无疾而终。最后,儿子拿出一张试卷,让张伟签字。张伟为了给儿子树立榜样,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儿子却嫌弃地说:“爸爸,你的字怎么这么幼稚?像小学生的字。”张伟不服气,拿起笔龙飞凤舞地签了一个草书,骄傲地看着儿子。儿子端详半天之后,依然嫌弃地说:“真难看。我们班李小明的爸爸,还有张佳的妈妈,名字都签得很帅!”

有多少父母曾经遭遇过被孩子这样“嫌弃”?这种“嫌弃”并不是孩子不再爱自己的父母,而是对父母缺乏上进心的嫌弃。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父母开始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父母依然是小时候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偶像。但是,父母的不思进取,止步不前的知识水平以及安于享乐、沉迷于不良嗜好的言行,使孩子大失所望。这个时候,许多父母反而把积极上进、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父母的这种“言行不一”使孩子内心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他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他甚至怀疑即使像父母说的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会变成父母现在的模样。这些负面的种子由此被种在了孩子心中,父母又怎能奢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积极进取的人生呢?

每个人都喜欢积极上进的人,孩子也一样。为人父母,少玩一点手机,多读一点书,把自己积极上进的一面展示给孩子,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上进心。尊重每个人的人格自由,包括孩子

尊重他人的人格自由是最重要的修养。我们且不说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修养,只说拥有这样修养的父母有多少能够做到尊重自己孩子的人格自由。在中国,“孩子是我的,要打要骂是我的自由”“我的孩子就要听我的”……类似这样的理论构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观点。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不分场合地“教育”孩子,却完全看不见孩子挂着泪水的脸上充满羞愧。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同样,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人格自由有多么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既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的世界著名作家纪伯伦说过,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腹部来到世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弓拉满,让箭射向远方。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聆听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不论那个观点是否正确,都给予充分的尊重。

有些父母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呢?他能懂什么?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出自己的声音,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切,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父母的“要求”“逼迫”之下去学习、探索。当父母当众严厉斥责孩子,甚至伸出巴掌打向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伤害,是人格遭到了侮辱。他们会为此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甚至再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而是像父母一样用“暴力”解决问题。更有甚者,在父母的打压之下,渐渐失去了自尊,破罐子破摔,再也难有所成。

那么,在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哪些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呢?

1.居高临下,以父母的“权威”打压孩子

居高临下,几乎是中国绝大多数父母的教育姿态。他们把自己放在比孩子高一等的位置上,以一种“权威”“威严”的面孔去“教育”孩子。而孩子必须俯首帖耳,听从父母的一切安排。父母让他朝东,他绝对不能朝西;父母让他赶鸭,他绝对不能撵鸡。于是,中国的孩子听到的最多的“教育”便是:

※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给我考上大学。”而不是:“你未来想干什么?去追求你的梦想吧!”

※ “你必须给我上钢琴班,弹不好看我不揍你!”而不是:“如果你爱学钢琴,就要明白唯有坚持才能做成一件事。”

※ “你必须报英语专业,毕业了容易找工作。”而不是:“选择你最喜欢的专业,做你最喜欢的工作。不管那是什么,我都支持你。”

很显然,这样的“教育”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孩子像个“机器人”一样听从父母发号施令,而不是像个“人”一样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难以独立,永远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而活,一旦失去父母的“教育”,他们就没有了方向。同时,他们在和他人相处,包括教育自己的子女过程中,也会保持着同样居高临下的姿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必须彻底清除这种高高在上支配着孩子一切的错误教育理念。教育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先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意愿,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反而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和尊重,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过分宠爱,呵护备至

这一点也是中国父母经常出现的教育误区,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更甚。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包办一切”,不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连“代写作业”的事情都有。孩子小时候永远是抱着出门,生怕孩子自己走会摔了,或者脚上沾了泥;等到孩子大一些,做什么都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仍嫌不够,最后还是“我来帮你做吧”。这种不敢放手的过分宠爱,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同时也瓜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尊严。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工作,甚至认为身边所有人都“应该”对自己好,自私自利,而不懂得尊重他人。

3.动辄打骂,不顾场合和后果

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中国父母最常用的手法。

我曾经见到一个爸爸因为孩子在逛超市的时候嚷着“上厕所,憋不住了”而在超市里面就对孩子又打又骂,斥责孩子“早点怎么不去”,甚至暴躁地要求孩子“憋着”。孩子被爸爸打骂得战战兢兢。我担心肾脏和膀胱发育都还不健全的孩子会“憋”出什么毛病来,于是上前劝阻,让那个爸爸带孩子去厕所。最后,他虽然带孩子走了,却依然边走边骂。

在孩子的印象中,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因此,面对父母的打骂,孩子往往会更加害怕。尤其是当父母只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打骂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乃至对世界的信任,造成怨恨、反抗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更别提厚德高效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的自尊。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尊重孩子人格自由的情况,如果存在一定要加以改正。以尊重孩子的人格自由为前提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取信于人,取信于孩子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一个厚德高效的人,首先要是一个诚信的人。尤其是在信任危机时代,取信于人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巧。当然,许多人都认识到“取信于人”的重要性,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然而,却很少有父母认识到“取信于孩子”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信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过自己在孩子那里是否诚信,是否值得信任。父母要想取信于孩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诺不轻许,不开空头支票“你把饭吃完,我带你去游乐场玩”“你这次考100分,我就给买××礼物”“好,这个周末我们去郊区玩”……这些“空头支票”遍布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有些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善意地欺骗”,有些是为了应付孩子的纠缠而随口答应。总之,父母对于自己向孩子许下的这些诺言转脸就扔在脑后,成了“空头支票”,甚至从未兑现过。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承诺承载着他们的期盼和希望。许下的那一刻是美好的,失信的那一刻却是残忍的。不要以为对孩子开“空头支票”就没有后果。如果你在孩子那里一再食言,那么到最后你拿什么取信于孩子,凭什么让孩子信任你、依赖你?不能取信于孩子的父母,比一个不能取信于人的普通人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因为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失信而彻底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甚至是对世界的信任,从而造成难以补救的伤害。

作为父母,更要恪守“诺不轻许”的原则,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旦答应孩子,就要“言必行,行必果”。这一点,曾子做得非常好。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儒家尊为“宗圣”。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上买菜,儿子哭闹着要和妈妈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哭闹,就哄儿子说:“你乖乖在家等妈妈。我回来的时候杀猪炒肉给你吃。”曾子的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再哭闹,乖乖地留在家中等妈妈。

等到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买菜回来,看见曾子已经把猪捆住,准备杀猪。她一见,连忙去拦着自己的丈夫:“我刚才只是哄孩子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你怎么当真了?”曾子却并没有停止杀猪的动作,同时和妻子说道:“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他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人做事。今天你跟孩子说杀猪炒肉给他吃,最后却没有做,就等于在教他说假话。他以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欺骗别人。再说,如果你光说不做,欺骗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妈妈的话不可信,以后你再和孩子说什么,他就不会相信了。你要想再教育他就难了。所以,你说这猪该杀不该杀?”

曾子的妻子听了丈夫一席话,羞愧不已,后悔自己不该随便许诺孩子,更不该欺骗孩子。于是,她也不再拦着曾子杀猪。等到曾子把猪杀好之后,她为儿子炒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吃完饭,儿子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就往外跑。曾子追着他问:“干什么去?”儿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儿借来的竹简,约定好今天要还给他的,不能言而无信啊!”

俗话说,一诺千金。父母对孩子的承诺要比千金还贵重。就像曾子说的,如果父母对孩子轻许诺言,开“空头支票”,不仅会使孩子养成爱说谎骗人的坏毛病,还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从而使父母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困难重重。

2.必要许诺,但要言行一致

如果父母因为担心失信而不敢向孩子许任何承诺,同样是一大误区。比如,孩子说:“妈妈,如果我这次考了100分,你带我出去玩吧。”你却回答:“到时候再看吧,我不一定有时间。”孩子听了之后一定非常失望。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两次还行,一旦反复出现,甚至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没有一次答应,同样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期待。所以,为了激励孩子上进,父母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许诺还是有必要的。

当前,对于必要许诺,一定要言行一致。有些父母为了表现开明,总是和孩子强调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但实际上,却言行不一致。孩子想去游乐园玩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不行,妈妈这周末要加班,没时间。”孩子刚提到说要买玩具汽车,就听到爸爸一声训斥:“不行,家里那么多玩具汽车还不够你玩的吗?”这样言行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同样难以使父母取信于孩子。同时,还会给孩子做一个错误的表率,使孩子以后对自己的言语不够慎重,总是出尔反尔。

当然,作为父母,难免会出现许下的承诺难以兑现的情况。比如,答应孩子放假的时候带他去博物馆,结果公司临时有事要加班,去不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常见,是不是就意味着父母难以做到取信于孩子呢?事实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威信的建立,并不是父母总是正确或者总是言而有信,而是父母能够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当父母不能兑现诺言的时候,能够将事实告知孩子,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重新约定,不但不会有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有利于父母取信于孩子。当孩子感到父母言行一致、严于律己的时候,会产生由衷的敬意,从而更加信赖、尊重父母。父母关系和睦,家和万事兴

曾经有一篇名为《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打动了无数父母、孩子的内心。这篇文章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以下观点:

爸爸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可什么才是最好的呢?不是高档玩具,不是漂亮衣服,也不是美味食物……而是爱他的妈妈。

生活在丈夫的爱中,会使女人散发出幸福的光芒,照耀在身边人(也就是孩子)的心上。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

父母相爱,关系和睦,会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使孩子在享受被爱的同时学会爱与责任。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场景:当爸爸和妈妈幸福相拥时,孩子会笑嘻嘻地凑过去,和爸爸妈妈抱在一起,然后笑得一脸幸福。而当爸爸和妈妈关系破裂、大吵大闹时,孩子往往瑟瑟发抖地躲在一边,偷偷地哭泣。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是他的全部依靠。他们不希望失去爸爸妈妈中的任何一个。当父母争吵时,紧张的气氛会使孩子陷入“被抛弃”和“失去妈妈或者爸爸”的恐惧中。甚至,孩子会将父母争吵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于是,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希望父母能够重修旧好。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朝着没有安全感、内向、胆小、冷漠、渴望拥有爱又害怕爱的方向发展。

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努力打拼,却从未真正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还有的父母以为,只要爸爸和妈妈都爱孩子就行了,不必考虑爸爸妈妈的关系对孩子是否有影响。结果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时都充满疼爱和快乐,而当夫妻俩在一起时却是横眉冷对,毫无爱意可言。父母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殊不知,孩子早已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甚至为此陷入深深的担忧与恐惧之中。

7岁的彤彤是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她总是穿得很漂亮,有很多新奇、好玩的玩具。她的妈妈气质出众,她的爸爸高大帅气。她经常说,妈妈周末带她去哪儿玩了,爸爸假期带她去哪儿旅行了。但是,同学们却从未见过彤彤的爸爸妈妈一起出现在学校里,更没有听彤彤提起过爸爸妈妈一起带她去哪儿玩。慢慢地,同学们知道了,彤彤的爸爸妈妈在她3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彤彤现在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只有假期的时候才能偶尔见到爸爸。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彤彤,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彤彤最好的一切,但彤彤依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漂亮的衣服、新奇的玩具、有趣的旅行、优质的教育都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爸爸妈妈的分离,给彤彤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修复的伤害。没有爸爸爱妈妈的家是不完整的,在这样的家中生活的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这就是孩子的认知。

所以说,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会比较开朗、平和,同时也会对性别有更清晰、明确的认知,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然而,美好的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和睦的关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维持。为了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在日常相处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父母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在夫妻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不管孩子在不在跟前,就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父母的争吵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还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急躁,甚至学着父母的语气大喊大叫,以此发泄情绪。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会使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对父母、家庭甚至是婚姻都缺乏信任。

当然,夫妻之间相处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这个时候,应该采取更为平和的处理方式,比如,通过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即使有时难以抑制情绪,出现过激的言行,也要注意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以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帮助对方在孩子心中塑造良好的形象

千万不要让孩子陷入“爱爸爸还是爱妈妈”“选爸爸还是选妈妈”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一样重要,缺一不可。这种刻意将爸爸妈妈分开的说法、问题,会使孩子心中产生疑虑,害怕因此失去爸爸或妈妈。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将“爸爸妈妈”统一。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爸爸妈妈觉得你很棒”“爸爸妈妈陪你一起过周末”等语句。

此外,有些父母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形象。比如,妈妈和孩子抱怨“爸爸不在家、不关心我们”,就会使爸爸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大打折扣,让孩子觉得“爸爸不爱我”,进而对爸爸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孩子却并不会因此更爱妈妈。所以,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形象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真的为孩子考虑,不妨帮助对方在孩子心中塑造一个好形象:“爸爸为了我们的幸福,在外面努力工作,非常辛苦。我们给爸爸一个赞,好不好?”

总之,对孩子最好的养育不在于为孩子提供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在于让孩子接受多么优质的教育,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父母关系和睦,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你为孩子买下全世界,也不如你拥着爱人,爱人拥着孩子,然后你们告诉孩子:“我们彼此相爱,并且,我们都很爱你。”第二章教出厚德高效孩子的七大原则

父母想要教出厚德高效的孩子,必须坚守七大原则:帮孩子建立该有的品德和价值观;厚德高效训练,要循序渐进;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训练;“限制”与“肯定”,要两面兼顾;不仅教导“如何”,更要教导“为何”;父母的榜样作用重于一切;有态度:尊重与支持,肯定与鼓励。这七大原则虽然并非缺一不可,却也是父母想要教出厚德高效孩子的必备原则。其中,“父母的榜样作用重于一切”可谓是最核心的原则,而“有态度:尊重与支持,肯定与鼓励”则是最重要的原则,需要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帮孩子建立该有的品德和价值观

父母培养厚德高效孩子的第一个原则是:帮孩子建立该有的品德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对孩子的一生具有决定作用,决定着孩子将来会如何做人、做事,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孩子建立该有的品德和价值观,是父母培养孩子的首要任务。对于孩子来说,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相对来说,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能够确保其拥有快乐、幸福的根本。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品德和价值观才是他们应该有的,是父母应该重点帮助他们建立的呢?从厚德高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快乐

在这个连孩子都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代,“快乐”几乎已经成为孩子的奢望、父母的希望。按道理来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但是,在“拼孩”的竞争环境中,许多父母尽管嘴上说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就好,却依然难以逃避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并严加管束,大大限制了孩子的快乐。在父母的这种影响下,孩子也会忽视快乐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将“快乐”作为人生重要价值观的孩子,往往拥有高尚而杰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