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类证医书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1:38:00

点击下载

作者:明•熊宗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试读:

校注说明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又名《医书大全》《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新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明熊宗立辑,正统十一年(1446)成书。

熊宗立,名均,字宗立,又字道轩,号勿听子,明代福建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市)人。熊宗立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熊鉴以医知名。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曾跟随刘剡学习阴阳医卜之术,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在诊病之余研究诸医家著书立说并编注印行,编著有《医书大全》二十四卷、《补增本草歌括》八卷、《山居便宜方》十六卷、《备急海上方》二卷以及《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八十一难经经络解》四卷、《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六卷、《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十卷、《类证陈氏小儿方论》二卷、《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一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二十四卷、《外科精要附遗》三卷、《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九卷(续编一卷)、《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伤寒运气全书》十卷。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释疑解惑,以及脉学、药性、方剂、妇儿临证等,对后世均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元仁宗延祐年间,文江孙允贤辑《医方集成》,后经熊彦明续增《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济生拔萃方》之内容,改称《医方大成》刊行天下。明正统年间,熊宗立发现该书载方多经历效验,但“证类混杂,分两欠明”,因此利用闲暇,对该书进行分类整理,又将自己收集到的孙氏不曾采用的奇效之方以及家传之秘,总汇成二十四卷,名曰《医书大全》,于正统十一年(1446)刊印,明成化三年熊氏种德堂再刊。

本书内容涵盖临床各科,按病证分为68门,门下又分类,类前先概述病证特点、病因病机,然后列方。全书共二十四卷。卷一、卷二为治风、寒、暑、湿;卷三至卷十六从伤寒、痰饮、脾胃、补虚、痨瘵、五痹、脚气、消渴、水肿、积聚、癫痫、失血等分门缀附证治效方;卷十七、十八为治眼、耳、鼻、口舌、齿、咽喉、发鬓医方;卷十九为治痈疽、疮疖、瘰疬膏药方;卷二十为急救、折伤与蛊毒解毒方;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为治妇人与小儿验方。全书收录医方2300余首,大多以宋、元时期方剂为主,是中医学史上重要的方书之一。《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本书有三个版本:一为明成化三年熊氏种德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后附“医学源流”一卷);二为日本大永八年翻刻明成化三年熊氏种德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三为日本大永八年翻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卷首为“医学源流”一卷)。课题组考查发现,国内现存三个版本的序、目录、正文行款格式及内容完全相同。

翻刻本书尾刻有幻云寿桂大永八年所作的跋文,曰:“近世《医书大全》自大明来,固医家至宝也。所憾其本稍少,欲见而未见者多矣。泉南阿佐井野宗瑞舍财刊行,彼明本有三写之谬,今就诸家考本方,以正斤两,虽一毫发,私不增损。”另由“辨误”可知,日本翻刻本对明成化三年本中“姜合丸”“去铃丸”“家藏方消肿丸”“钓肠丸”“栀子黄芩汤”“六合汤”“金露丸”等方下的七处错误做了校改。经过详细对比后发现,现存所有版本的相关内容均与校改内容一致。所谓明成化三年刻本所附《医学源流·宋·掌禹锡》云:“大明板宋部载刘禹锡。刘,唐人也。恐字误欤,今改‘刘’作‘掌’,盖掌禹锡,宋人也。”此处“大明板”一说,与“辨误”及跋文中对原板的称谓相同。以上三条均说明现在所谓“明成化三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实为日本大永八年翻刻本。

本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日本大永八年(1528)翻刻明成化三年熊氏种德堂本为底本,以《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杨氏家藏方》等为他校本。

本次校注的具体原则:(1)原书目录与正文卷首书名不一,目录题为“新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目录之后刻有“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目录毕”;正文卷一至卷三之首均题为“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卷之几(一三)”,卷四至卷二十四之首均题为“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卷之几(四二十四)”,卷一末题为“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卷之一

”,卷二末题为“新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卷之二”,卷三至卷二十四末均题为“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卷之几(三二十四)”。由此,国内外书目著录此书可见《医书大全》《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新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及《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四个书名。本次校注题写书名为《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卷首统一题为“卷之几”,目录、卷尾不题写书名卷次。(2)原书目录据校定后的正文重新编排。原书中方剂均有顺序编号,或置于方前,或置于方后,且部分编号有重复或遗漏现象,现据校定后的正文重新编排,均置于方前。如出现序号的重复或遗漏,则按正确的顺序依次顺延。(3)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并加以现代标点符号。文中代表前后的“右”“左”,均改为“上”“下”。(4)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古字,如体作躰、粗作麄、蛔作蚘、妙作竗、期作朞、胸作胷、效作効等,均径改不出校。(5)凡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有误、脱、衍、倒者,则据他校本或本书前后文例、文义改之、补之、删之、乙正,并出校注明。若怀疑底本有误、脱、衍、倒者,则不改动原文,只出校注明疑误理由。若底本因纸残致脱文字者,凡能据字形轮廓或医理可以大体判定出某字者,则补其字,或在注文中注明应补某字。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6)底本引录他书文献,虽有删节或缩写,但不失原意者不改。(7)对难字、僻字、异读字,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的方法加以注音,并释字义;对费解的专用名词或术语加以注释;对通假字予以注明,并解释其假借义。(8)原书中药物名称不规范属异名者不改。若为少见难懂之异名,则在第一次出现时出注说明;若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但不影响释名,不影响使用习惯,则以规范药名律齐,不出校。如滑石作活石、独活作独滑、山楂作山查、三棱作三稜、山栀作山枝、牛蒡子作牛旁子、海金沙作海金砂、川楝子作川练子、石膏作石羔、白扁豆作白藊豆、使君子作史君子、真珠作真朱、白鲜皮作白藓皮、紫菀作紫苑、青礞石作青蒙石、栝楼作括楼或栝蒌或栝娄、白及作白芨、牡蛎作牡砺、白蔹作白敛、麝香作射香、柏木作蘖木、密蒙花作蜜蒙花、白僵蚕作白殭蚕、青葙作青箱、菟丝子作兔丝子、胭脂作臙脂、鹭鸶作鹭丝、紫河车作紫荷车、诃子作柯子、斑蝥作班猫、仙灵脾作仙灵皮、穿山甲作川山甲、覆盆子作伏盆子、旋覆花作旋复花等。原书杏仁与杏人、黄芪与黄耆、黄蘗与黄柏、荆三棱与京三棱、麦糵与麦蘖并见,均以常用药名杏仁、黄芪、黄柏、荆三棱、麦糵律齐,不出校。原书药物剂型为“圆”者,均改为“丸”,不出校。(9)原书收录方剂若组成药物或剂量有缺失,则据他校本中方名、功效主治、组成药味及剂量全同的方剂校补,并出校记说明。若他校本中无全同方,则保留原貌,不出校。

新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序

(1)

建阳熊均宗立,勿轩后人也。自幼婴疾,甫十岁,受业仁斋刘先生之门。天资颖敏,书无不读,读无不通,早承师训,以医道有活人之功,极留心焉,乃取古人医学源流所著方书,会同一选,始于

寒暑湿,终于小方脉科,厘为二十四卷,名曰《医书大全》,刊传四方。予得而读之,如登昆山,琼瑶琅玕,灿然毕陈;如入武库,戈矛甲胄,森然具备。究病之所由起,审药之所宜用,所以体天地好生之仁在是,所以广圣朝一视同仁之心亦在是矣。嗟夫!人生两间,阴阳风雨晦冥感其外,男女饮食之欲伤其内,疾疢生焉。扁鹊、思邈之良,世不常有,治病者其可以无方乎?然古今专门名家,或得此失彼,家无全书,人无全见,临证用药,几何不至于误耶?宗立自幼至长,采摭之勤,服食之精,所谓三折肱而知医之良也。是编之行,业术者得以取众论而折衷,僻远无医者亦得以依方而救济,仓卒无夭横之忧,顷刻有回生之力,立心何其仁且博哉!其视得一方秘而不以与人者,大有径庭矣。昔人谓达则愿为良相,不达愿为良医。夫相之与医,势位虽相悬绝,而其调燮元气,以寿吾民之命脉,心则一也。宗立是编,岂非良医之用心乎?由是推而达之于良相之事,有不难矣。噫!相之用心,皆能如宗立之用心,庶乎天下之福乎?宗立以为何如?时大明天顺二年岁在戊寅六月初吉赐进士秋官员外太中大夫资治少尹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惠阳吴高尚志书【注释】

(1)甫: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1)自 序

医善专门,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众。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适从哉!书林旧刊文江孙氏《医方集成》,后之名医续增《宣明》《拔萃》等方,又谓之《大成》,是皆经历效验,有不待试而百发百中者,诚卫生之捷径也。然其方中证类混杂,分两欠明,俾我同志不无憾焉。余自幼多病,喜读医书。暇日因取前方,芟证归类,措方入条,复选诸名方中有得奇效而孙氏未尝采者,与夫家世传授之秘,总汇成编,凡二十四卷,目之曰《医书大全》。各卷分门,各门析类,各类载方。方名之上,次序顺流,以一二三四之数而标记之,与目录互相贯通,使人展卷提其纲领而节目分明。治病之际,审其证候而方药备具,得无检阅之繁,庶免狐疑之患。书成藏于家塾,以供自治之需,非敢谓之当也。坊中好事者固请梓行,与众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题诸篇端云。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暮春之初鳌峰熊宗立道轩序【注释】

(1)

自序

:此二字原无,据文义补。

医学源流

三皇

伏羲皇帝

太昊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王,蛇身人首。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教佃渔,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历代名医图》赞曰:

茫茫上古,世及庖牺。始画八卦,爰分四时。

究病之源,以类而推。神农之降,得而因之。

神农炎帝

炎帝神农氏,姜姓。人身牛首,继风姓而立火德王。斫木为耜,(1)揉木为耒,始教耕。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兴医。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2)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历代名医图》赞曰:

仰惟神农,植艺五谷。斯民有生,以化以育。

虑及夭伤,复尝草木。民到于今,悉沾其福。

轩辕黄帝

黄帝者,姓公孙,名轩辕,又曰姬姓,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炎帝(3)(4)世衰,诸侯相征伐,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天下。《内经素问·序》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5)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往圣之用心也。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

(6)(7)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后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名医图》赞曰:

伟哉黄帝,圣德天授。岐伯俞附,以左以右。

导养精微,日穷日究。利及生民,勿替于后。

天师岐伯(8)《内经素问》问答,岐伯为黄帝之师,故称之曰天师岐伯。全元起有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岐伯世师僦贷季。《名医图》赞曰:

天师岐伯,善答轩辕。制立《素问》,始显医源。

伯高《素问》《灵枢经》“论顺逆”“论五味”及“卫气失常”“论客邪”,伯高有答黄帝问难之语。

鬼臾区《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有答黄帝之语。

俞附

林改之作《历代名医图·序》,有云俞附湔肠涤脏云云。

少俞《素问》《灵枢经》“论勇”“论痛”“论五味”,少俞有答黄帝问难之语。

少师《灵枢经》“忧恚无言”篇及“通天论”,少师有答黄帝问难之语。

桐君

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本草(9)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图,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本草应与《素问》同类。至后人张机、华佗辈遂为《本经》,后人多更修饰之尔。

太乙雷公

黄帝坐明堂,召引雷公,问拯济生灵之道,因而授之。事见《内经素问》十二卷“著至教论篇”。由是雷公医道益著,有《炮炙论》。其序载在《本草》,云公姓雷名敩。《名医图》赞曰:

太乙雷公,医药之宗;炙煿炮爁,千古无穷。

马师皇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疾,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列仙传》赞曰:

师皇典马,厩无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

灵虬报德,弭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为岐伯祖世之师,理色脉而通神

按《历代名医图》,三皇时有僦贷季。明。五帝

按《历代名医图》,五帝时有巫咸、伊尹。殷

伊尹

伊尹发《内经素问》之蕴,著汤液之论。《名医图》伊尹作五帝时人,在巫咸之次。愚按: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当在三代殷商之世,岂姓字相同者乎。今移于此,以俟识者而校之。周

范蠡

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轻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复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云。《列仙传》赞曰:

范蠡御桂,心虚志远。受业师望,载潜载倇。

龙见越乡,功遂身返。脱屣千金,与道舒卷。

按《历代名医图》,周时有七人未详出处:巫彭、矫氏、俞氏、卢氏、医竘、文挚、凤纲。秦

医缓

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晋侯梦疾化为二

(10)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膏之上、肓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药不能达,针不能及。”侯曰:“良医也。”厚礼而遣之。

医和《国语》:晋平公有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官,医也。”乃谓赵孟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

长桑君

扁鹊少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曰:“我有药方,年老欲传与子。”乃出怀中方,“饮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如其言,从此视病尽见五脏之症结。

神应王扁鹊

秦越人,号扁鹊,卢国渤海人,得《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作《八十一难》以释疑义,其间荣卫度数、尺寸部位、阴阳王相、脏腑虚实、脉法证病,与夫经络流注、针刺俞穴,莫不该备。为医之祖焉。

传曰:越人至虢,虢太子暴死。越人曰:“此尸厥也,可活。”乃针维会穴,随手而起。

扁鹊见齐桓侯,曰:“君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后五日复见,曰:“君疾在血脉,不治将深。”五日复见,曰:“君疾在肠胃,不治将深。”后五日,望见桓侯即退走,曰:“疾居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今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后五日,桓侯召之,扁鹊逃去,桓侯遂死。然则学未至,医可易言哉!《名医图》赞曰:

秦神扁鹊,精研医药。编集《难经》,古今钦若。

安期生

安期先生,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11)(12)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量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巿、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列仙传》赞曰:(13)

寥寥安期,虚质幽灵。乘光适性,保气延生。

聊悟秦始,遗宝阜亭。将游蓬岛,绝影清泠。

崔文子

崔文子者,太山人也。世好黄老事,居潜山下,后作黄散赤丸,成石父祠,卖药都市,自言三百岁。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长吏之文所请救,文拥朱幡系黄散以循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数万。后在蜀卖黄散,故世宝崔文赤丸黄散,实近于神。《列仙传》赞曰:

崔文得道,术兼秘奥。气疠降丧,仁心攸悼。

朱幡电麾,神药捷到。一时获全,永世作效。扁鹊弟。

按《历代名医图》,有秦三人:太医令李酰、李豹、子阳西汉

仓公淳于意

太仓令淳于意,精穷医道。齐王太后病,召意入诊脉。曰:风痹客脬,难于大小便,溺赤。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通,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滫。滫者,去衣而汗稀也。所以知太后病者,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泾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见《史记·淳于意传》。躁者,中有热而溺赤。《名医图》赞曰:

汉淳于意,时遇文帝。封赠仓公,名传万世。

淮南子

按《汉书·纪》云:淮南子,姓刘名安,乃厉王之长子。文帝十六年,安绍封淮南王。为人好读书,精医术,招宾客方士,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著《鸿烈解》,本草药性多经其注。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国废,改为九江郡,因号淮南子也。

楼护《本草补注序》有云: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楼护少诵诸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按《历代名医图》,西汉有元里公杨庆、秦信、王遂、宋邑、公孙光、冯信、高期、王禹、唐安、杜信、玄谷。东汉

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为长沙太守,深于医道,称为亚圣,录本草药性作《神农本经》三卷,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垂万世不易之法,然后医乃大备。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成全帙,遂为众方之祖。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如《金匮方要》亦有遗意焉。《名医图》赞曰:

汉张仲景,伤寒论证。表里实虚,载名亚圣。

郭玉

郭玉,广汉人也,后汉和帝时为侍郎。为人善别脉,知人生死。帝令童男衣女子之衣,诈云其病,使玉诊脉。玉曰:“此女谁言病,据脉状阳盛阴虚,臣谓非女。”帝善之,迁五官中郎将。

按《历代名医图》,东汉有程高、涪翁、沈建、杜度、魏沉、张伯祖。魏

华佗《魏志》曰:甘陵相夫人有娠,腹痛不安,方得六月。佗视脉,曰:“胞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右则女,在左则男。其人曰:“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而愈。又有人病,腹中攻痛十余日,鬓发堕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治也。”使饮药,令卧,破腹就视,脾果半腐坏,以刀断之,割去恶肉,以膏傅之即差。魏太祖闻而异之,召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作心乱目眩,佗针(14)鬲随手而愈。汉魏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经录,然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谓之《神农本经》。《名医图》赞曰:

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巧多。

李当之

李当之,华佗弟子也,修《神农》旧经作《药录》。

吴普

吴普,亦华佗弟子也,广陵人,撰《本草》一卷,作《药录》。

封君达

封君达,魏国人,善医,号青牛道士。

按《历代名医图》,魏有樊阿、韩康。吴

吕广

吕广,吴人,为太医令,重编《难经》。按丁德用《补注难经》,历代传之一人。至魏,华佗乃烬其文于狱下。于晋宋之间,虽有仲景、叔和之书,然各示其文而滥觞其说。虽吴吕广重编此经,而尚文意差迭。按此则《难经》为烬余之文,其编次复重,经吕广之手,故不能无缺失也。按《名医图》,有吕博,无吕广。予疑“博”即“广”也。

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不知何许人,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一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即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数十年。后大疫病,家至户到,与药治之,活者万计,不取一钱。吴人乃知其真人也,后主吴山绝崖头,悬药下与人,将去时语人曰:“吾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流于石间,取饮之,多愈疾。”因立祠焉。《列仙传》赞曰:

负局神湍,被褐含秀。术兼和鹊,心讬宇宙。

引彼蓬泉,灌此绝岫。欲返蓬莱,以齐天寿。

董奉

董奉,吴人,居庐山,治病无不应效。病重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遂成林,号董仙杏林。蜀

唐慎微

唐慎微,不知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避御讳,改谨微。因其见闻之所迨,博采而备载之。于《本草图经》之外,又得药数百种,益以诸家方书与经、子、传、记、佛书、道藏,凡该明乎物品功用者,各附于本药之左。其为书三十有一卷,目录一卷,六十余万言,名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察其为力亦勤矣,而其书不传,世罕言之。迨宋大观中,集贤孙公得其本而善之,邦计之暇,命官校正,与《本经》及《名医别录》《唐本图经》,与刊定、重定会集成一,募工镂版以广其传,是谓之《大观本草》。

韩保升

韩保升,伪蜀人,为翰林学士。蜀主孟昶尝令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

按《历代名医图》,蜀有李撰、伪蜀主孟昶。西晋

王叔和

王叔和,西晋高平人也,为太医令,性度沉静,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其行事具唐甘伯宗《名医传》中。撰《脉经》十卷、《脉诀》数卷、《脉赋》一卷。《名医图》赞曰:

晋王叔和,方脉之科。撰成要诀,普济沉疴。

李子豫

陶隐居序《本草》有云:李子豫,善医,尝合赤丸,能祛鬼邪,病传入脏腑服之随即瘥。

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博通古今,聚书万卷,精于医术,作《甲乙经》。《名医图》赞曰:

皇甫士安,治法千般。经言甲乙,造化实难。

张苗《晋书》云:张苗,雅好医术,善消息。诊处陈廪丘得病,服药发汗,汗不出。众医云汗不出者死。苗乃烧地,布桃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便于被下傅温粉,候身极燥乃起,即差。

张华

晋尚书张华,字茂先,精穷医道,善观察天文地理。尝见斗间有异气,密谓雷焕曰:“宝剑之精,当在丰城。”华举焕为丰城令,掘狱基入地,得石函,中有宝剑二,题曰龙泉、太阿。送一与华。及华被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佩,经延平津,忽腰间跃水,使人求之,但见两龙相绕。惧而还,乃知异物,终当化去。

宫泰

刘德

史脱

靳邵

赵泉

阮德

裴頠

裴顗

陶隐居云:自晋代已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皆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商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东晋

葛洪

葛洪,字稚川,丹阳人,仕晋,为勾漏令。览究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隐居罗浮山,炼丹得仙,号曰葛仙翁。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撰《经效方》三卷,名曰《肘后救卒方》,又曰《肘后备急方》。又著神仙书,名曰《内篇》《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又号曰抱朴子,因以名书云。终年八十一,殡入棺后,举棺轻,发棺视之,惟衣而已,世以为尸解云。

范汪

范汪,东晋时人。尝注本草药品,有方百余卷,无传。《名医图》作“范注”。陶隐居云:余祖世已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觉欣欣焉。

蔡谟

商仲堪

按《历代名医图》,西晋有蔡谟、商仲堪、仰道士、支法存。东晋有程据。今据陶隐居云,蔡谟、商仲堪,江左人,移东晋。南宋

徐熙

宋徐熙,字秋夫,善医,为射阳令。常闻鬼吟呻,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如此?”答曰:“我患腰痛死,虽为鬼,犹痛苦尚不可忍。闻君善医,愿求救。”秋夫曰:“鬼类无形,何由措置?”鬼云:“缚草作人。子依之,但取孔穴针之。”秋夫如其言,针腰俞二穴、肩井二穴,设祭而埋之。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治疗,复为设祭,病今已愈,感惠实深。”忽然不见。秋夫曰:“夫鬼为阴物,病犹告医,既愈矣尚能感激来谢,况于人乎?”其鬼姓斛名斯。

徐文伯

宋太子善医书,出苑见一有孕妇,太子自为诊之,是一女。令文伯亦诊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文伯曰:“自请针之令落。”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愚按:宋太子即少主元徽。

又按《南史》记:范云为陈武帝属官。武帝宠之,将有九锡之命在旦夕矣。云忽感伤寒之疾,恐不得,预召徐文伯诊视,以其事实告,愿得速愈。文伯曰:“便愈甚易,只恐二年后不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以火烧地,布桃叶,设席置云于上,顷刻间汗解,扑以温粉,翌日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

少主元徽

胡洽

秦承祖

羊欣

陶隐居云: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嗣伯群从兄弟,疗病十愈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乎?或时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

按《历代名医图》,南宋有道度秋夫长子、叔响秋夫次子、薛伯宗、徐仲融、僧深、刘涓子。齐

褚澄(15)

齐光禄大夫褚澄,仕至尚书。建平孝王妃姬寺皆丽无子,择(16)良家未笄女入御,又无子。知澄善医,问曰:“求男有道乎?”澄对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此王之所以无子也。大王诚能访求多男妇人,媒至宫府,有男之道也。”王曰:“善。”未再期,生六男。

徐之才

徐之才,精明医药,作《本草药对》。长子林卿、次子同卿皆善于医。

徐嗣伯《齐书》曰:秣陵人张景,患腹胀面黄,医莫能治。嗣伯曰:此石蛔尔,极难疗,当得死人枕煮服。即往古冢中取枕煮服之,得大利并蛔虫头坚如石者五升,即差。又有人妪患滞冷,嗣伯诊之曰:尸疰也。亦教之煮死人枕而愈。后沈僧慧患眼痛,多见鬼物。嗣伯曰:邪气入肝,可煮死人枕服。亦就愈。王晏问曰:三病不同,治差则一,何也?曰:石蛔者,久蛔。医疗既癖,其蛔转坚,世间药不能遣,须鬼物驱之而散。尸注者,鬼气也。伏而不起,令人沉滞,须鬼物促之。夫邪气入肝,使眼痛而见魍魉,应须鬼物以钩之。是故三者皆用死人枕也。气因枕去,故复埋于冢间也。

按《历代名医图》,南齐有张子信、马嗣明、张远游;北齐有龙树王菩萨、顾欢、李元忠、崔季舒、李密、祖挺、邓宣文、颜光禄。梁

正白先生陶景

正白先生,初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姓氏,《名医图》作“贞白先生”。

按《开宝重定本草·序》云:《本草》旧经三卷。至梁,正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未必陶景号正白先生耶,恐只一人矣。《名医图》梁列贞白先生,次苏恭,次陶弘景,则各自是一人矣。

今按《书林广记》,梁陶景谥正白先生。况苏恭唐人,则《名医图》之误也明矣。

一作陶弘景,重选本草药品三百六十五种,增入旧经,作七卷,谓之《名医别录》,自号隐居先生。按段成己题葛氏《肘后备急方》序有曰,华阳陶景曰:葛之此制利世实多,但行之既久,不无谬误,乃著《百一方》疏于《备急》之后。讹者正之,阙者补之,附以炮制服食诸法,纤悉备具,开卷见病,备急益宜。观葛、陶二君,世共知为有道之士,于学无不贯,于术无不通,故谓之《华阳陶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后魏謇之子

按《历代名医图》,后魏有王显、徐謇、徐雄。后周

按《历代名医图》,后周有徐之范、杜善方、姚僧坦。隋

巢元方

巢元方为太医博士。隋炀帝大业六年,奉敕撰《病源候论》五十卷,今谓之《巢氏病源》。

杨上善

杨上善,隋朝人。精通《内经素问》,纂为《太素》。

全元起《隋志》:全元起训解《黄帝内经》一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针经》九卷,共十八卷,即《内经》也。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

按《历代名医图》,隋有徐敏齐、许智藏。唐

药上真人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及长盛谈庄老百家之说。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洞晓天文推步,精究医药,审察声色,迥蕴仁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用心自固,济物为功。偶出路行,见人欲杀小青蛇,已伤血出,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间。后出行,见一白衣少年,仆马甚盛,下马迎,拜谢言:“小弟昨蒙所救,父母欲相见。”以别马载思邈偕行到一城郭,门庭焕赫,人物繁盛,俨若王者之居。少年延思邈入,见一人端美,白帢帽绛衣,侍从甚众,欣喜相接,谢曰:“前小儿偶出,忽为愚人所伤,赖道者救赎,获全其命,感再生之恩。”乃命女子领一青衣小儿出拜。思邈省思尝救青蛇,但不知此何所也,心甚异之,潜问左右,曰:“此泾阳水府也。”帢帽乃命设酒馔、妓乐以宴思邈,辞以辟谷服气,惟饮酒耳,遂以轻绡珠金赠与思邈,坚辞不受。乃取龙宫所颁药方三十首与思邈,谓曰:“此真可以济世救人。”俄命仆马送归。思邈深自以为异,历试诸方,皆有神效。后著《千金方》三十卷,散龙宫之方在其内,又著《脉经》一卷,皆盛行于世。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高宗召拜谏议大夫,复固辞。年九十余,视听不衰。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坐而化。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已尸解矣。《名医图》赞曰:

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药王韦慈藏

药王姓韦氏,名讯道,号慈藏。医中之圣,药中之王,灵应如神,人皆仰之,今医家皆图绘其像而祀之。《名医图》赞曰:

大唐药王,德号慈藏。老师韦讯,万古名扬。

启玄子王冰

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号启玄子。笃好医书,精通《素》《难》。按《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九卷,内阙第七卷,《针经》九卷,共十八卷。《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谓之《九灵》,王冰改名《灵枢》。冰乃精勤博访,询谋得失,得先师张公秘本,一以参详,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于是《内经》圣意,灿然昭明,《素问》玄言,豁然敷畅,后之学者,何其幸欤!

杨玄操

杨玄操,大唐人,明方脉,好直言,尝注解《八十一难经》。

苏恭

苏恭,唐高宗显庆中为朝议郎,行右监同府长史骑都尉,与许孝崇等采摭《本草》差谬,表请刊定。

许孝崇

许孝崇为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

李世勣

唐司空英国公李世勣,与苏恭、许孝崇等参考《本草》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图经》。

孟诜

孟诜,仕唐为光禄卿,精于医,著《食疗本草》刊行于世。

李含光

李含光,唐人,著《本草音义》,赐号玄静先生。

陈藏器

陈藏器,唐人,著《本草拾遗》。

时贤

唐翰林学士,时贤撰《胎前十八证》。

何若愚

何若愚,南唐人,字公务。少习医业,即得针法,撰《指微论》三卷,探经络之原,赜针刺之理,又作《指微针赋》。贞元初,常山阎明广为之注解,今载《针灸四书》之首。

周顾《明皇杂录》有黄门奉使交广回,周顾谓曰:“此人腹中有蛟龙。”上惊,问黄门曰:“卿有疾否?”曰:“臣驰马大庾岭时,当大困且渴,遂饮水,觉腹中坚否如石。”顾遂以硝石及雄黄煮服之,立吐一物,长数寸,大如指,视之鳞甲具。投之水中,俄顷长数尺,以苦酒沃之如故。明日已生一龙矣,上甚讶之。

梁新

唐崔魏公弦夜暴亡,召良医梁新诊之,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新曰:“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乃命捣生姜汁而灌之,即活。

按《历代名医图》有宋侠、张文仲、兰陵处士萧炳、许胤宗、李卢缝、王方庆、甄权、元珠先生、甄立言、杨损之、秦鸣鹤、张鼎、陈仕良。五代

日华子

日华子,按《名医图》作五代时人,《本草》药性多经日华子注,姓陈氏。宋

刘翰

马志

宋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编集《本草》。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重为刊定,由是《本草》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大明板宋部载刘禹锡。刘,唐人也。恐字误欤,今改“刘”作“掌”,盖

掌禹锡掌禹锡,宋人也。

宋光禄卿、直秘阁,同校正医书。

林亿

宋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同校正医书。

苏颂

宋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同校正医书。

张洞

高保衡

秦宗古

朱有章

宋仁宗庆历间,诏命儒臣尚书都官员外郎孙奇、骑都尉高保衡、林亿等重校《神农本经》,纂次《神医普救》《太平圣惠》,重定《针艾俞穴》,校正《内经素问》《脉经》《千金》《外台》《伤寒论》《玉(17)函金匮》等书。嘉祐间,又诏掌禹锡,林亿、苏颂、张洞、高保衡等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编绎连年,作《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既而补注《本草》成书。

孙兆

孙兆,宋仁宗朝将仕郎守殿中丞,习通医经《内经素问》,重加改正刊误,又有《伤寒脉诀》。

王纂

传曰:王纂少习医方,尤精针石,远近知名。嘉祐中县人张方文因暮宿于广陵庙中,其女有一物假作其婿,因被魅惑而病。纂为治之,一针有一祟从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范九思

传曰:宋仁宗嘉祐中,有太傅程公守于江夏,因母之暴疾,喉中患痈,卒然而长气塞不通,命医者止可用药治之,勿施针以损之。众医不敢措治,召医博范九思,云:“有药可疗,须用未使新笔点之,痈便差。”公遂取新笔与之,九思乃以点药上痈,药到则有紫血顿出,渐气通而差。公曰:“此达神圣之妙矣。”命九思饮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热毒结于喉中,塞之气不宣通,病危甚。公坚执用药,不可针,若从公意,则必误命。九思曾用小针藏于笔头中,妄以点药,乃针破其痈而效也。若非此,何紫血随下也?”公方省而叹,且善之。

刘元宾

刘元宾,自号通真子,宋神宗熙宁间人,精通方脉,尝补注叔和《脉诀》,作《诊脉须知》《伤寒总括》《脉要秘诀》等书刊行于世。

刘温舒

刘温舒,宋哲宗元符时人,为朝散郎太医学司业,作《素问入式运气奥论》刊附《灵枢经》卷末。

许叔微

许叔微,字知可,白沙人,宋翰林学士。年少未遇时,尝以登科为祷。一夕,梦神告曰:“汝欲登科,须凭阴德。”叔微自念家贫无力,惟医乃可。于是精意方书,久乃通妙。人无高下,皆急赴之,既而所活愈多,声名益著。复梦神授以一诗曰:“药有阴功,陈楼间处。堂上呼卢,喝六作五。”是年登第六名进士第,上一名陈祖言,下一名楼材,及注阙用升甲,恩如第五名,授职官以归,与诗中之言无差。此则济人之病急者也。后为学士,著《伤寒百证歌集》《本事方》等书并行世。

鲍志大

鲍志大,江南括苍人,官至承直郎博学宏词科,精通医术,编集《医书会同》。

钱乙

宋朝钱乙,字仲阳,汶阳人也,精小方脉,尤得其妙。著《小儿方药直诀》,为世专科,门人阎孝忠所纂集也。按演山省翁《活幼口议》云:晋朝医工钱乙著《小儿方诀》。又按《养生必用方》卷末附说,阎孝忠议初虞世所著《必用方》,谓中风不可吐、小儿疮疹当转泻二说,误人甚多。盖初虞世乃宋哲宗绍圣时人,虽五代后晋至此百有余年,况前晋年代愈远,则钱氏宋朝人也,必矣。

初虞世

初虞世,宋哲宗绍圣中人,居灵泉山蒲池寺善会院,撰次《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

庞安常

庞安常,宋哲宗元祐时人,自号蕲水道人,以医闻淮甸。尝著(18)《伤寒卒病论》,有脉法,其略曰:乡人皆为我能与伤寒语,我察伤寒与四温变,辨其疑似而不可乱也。故定伤寒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温于伤寒,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余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焉详见《医说》。歙人张子充留意于医,长闻蕲水庞安常善医,径往从之游。一日丐者扣门,自言为风寒所苦,庞以药济之,丐者问:“当用何汤?”庞君见其手执败蒲扇,指以此煎汤调服。子充初不省其意,乃曰:“岂非《本草》所谓败蒲扇能止汗者乎?”庞曰:“然。”翌日其疾果愈,子充辞归,叹曰:“庞君用药真善矣!”

何澄

宣和间,有一士人抱病,经年百治不瘥。闻何澄善医,其妻召至,引入密室中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疾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之资,愿以身相酬。”澄正色拒之曰:“小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不可以此言相污。万一外人知之,非独使澄医药不效,不有人诛,必有鬼责。”未几,其夫疾愈。何澄一夕,梦入神祠,有判官语之:“汝医药有功,不于艰急之际以色欲为贪,乱良人妇女,上帝令赐汝钱五万贯,官一资。”未数月,东宫得疾,国医不能治,有诏召草泽医。澄乃应诏,进剂而愈,朝廷赐钱五万贯,与初品官。见张季明《医说》。自后医道盛行,遂置殷富京师,号为何药院家

聂从志

仪州华亭人聂从志,良医也。邑丞妻李氏病,垂死,治之得生。李氏美而淫,慕聂之貌。他日,丞出,李伪称疾邀之。伺其至,语之曰:“我几鬼录,赖君复生,无足以报,愿以身供枕席之奉。”聂惊而趋出。迨夜,李复出就之,聂绝袖脱去。后岁余,仪州推官黄靖国病,阴吏追入,冥证事还。至河边,见狱吏捽一妇人,剖其腹,涤其肠。问其故,吏曰:“此汝同官某之妻也,欲与医聂通,聂不许。聂良医善士,寿止六十,以此阴德,遂延一纪,仍世世子孙一人官。妇人减算如聂所增之数。今涤荡其肠,洗其淫也。”靖国素与聂善,既觉以其事告之。聂惊曰:“方私语时,无人闻;而奔来我处,亦无人知。”因异之。聂后果七十二岁终,一子登科。其孙图南绍兴中,为见《夷坚志》。汉中雒县丞

朱肱

朱肱,宋政和中人,以奉议郎致仕,号无求子,著《伤寒百问》。武夷张蒇序其书曰:张长沙,南阳人也,著《伤寒论》,其言虽详,其法难知。奉议公《伤寒百问》盖祖述其说,神而明之,以遗惠天下后世,余因揭其名为《南阳活人书》。

张涣

宋徽宗太子寿王聪慧,幼时常发痫疾,诸大名医莫之能愈。时有北方医士张涣挟盝货药于都下,召之入内,用药即效,官至翰林医正。留方五百有余,逐病叙说,深参其要,近传于世云。

陈承

宋,陈承,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

裴宗元

宋,裴宗元,试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

陈师文

宋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与裴宗元、陈承等同选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寇宗奭

寇宗奭,宋徽宗政和间授承直郎、澧州司户,撰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转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通直郎。

陈言

陈言,字无择,宋高宗绍兴中青田鹤溪人,著《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凡十八卷,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

汤民望

汤氏民望,宋南渡时东阳人,精小方脉。求者不择贫富,悉治疗如法。其子麟,登进士第,人以为阴德之报。麟子衡,尤邃于此学,因以得官,遂述其家传。有《明验方》二十卷刊于会稽。《郡斋》谓之曰《婴孩宝书》。

庄绰

庄绰,字季裕,清源县人,宋高宗建炎中官至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以医显于时。熟砭焫之微,乃取膏肓腧穴灸法,著书作图刊行于世,今附《针灸四书》中是也。

李知先(19)

李知先,字元象,号双钟处士,宋孝宗乾道中人,撰《伤寒百问》,次韵成歌,便于记诵,名曰《活人书括》。

杨倓

杨倓,宋孝宗淳熙间代郡人,世传医业,有《家藏方》三十卷行于世。

温太明

温氏太明,五世行医,宋淳熙间为保议郎、差充殿前司、提点诸(20)班医药兼和剂局监收买药材官,后弃利名,隐居求志,取家传秘方并生平行用有应效丸散及古今诸方良法,叶韵成诗,谓之《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

许洪

许洪,宋宁宗嘉定中仕太医助教,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尝增校《和剂局方》,具注本草药性于方药逐品之下,附以吴直阁等得效名方及诸局经验秘方,又编次《和剂指南总论》。

张松

松,字茂之,宋嘉定中授承节郎,监饶州城商税,著《究源方》及《伤寒百问经络图方》十余卷行于世。

王璆

王璆,宋宁宗庆元中人,号是斋,作《百一选方》。

詹端方

詹端方,宋时建安人,纂次《本草类要》镂版行世。

杜光庭

杜光庭,号广成先生,特进检校太傅、太子宾客主管,大学士,户部侍郎徽国公,选《玉函经》上下卷。

丁德用

丁德用,宋朝人,有《难经补注》。

纪天锡

纪天锡,宋朝人,居岱麓,注解《黄帝难经》三卷。

谢复古

谢复古,宋人,有《难经注》。

钱闻礼

钱闻礼,宋季建宁府通判,作《伤寒百问歌》九十三首。既以龙溪隐士汤尹才所撰《伤寒解惑论》刊附卷首,合为一书。尹才,乾道时人,良医也。

郭稽中

郭稽中,宋大观时人,作《产后二十一论》,与唐翰林时贤《胎前十八证》合谓之《胎产真经》版行。

陈文中

陈文中,字文秀,宿州维扬人,为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著《小儿痘疹经验方》。金亡归宋,处涟水十五年,理宗淳祐中与保安郎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校《幼幼新书》,陈氏又有《小儿病源方论》一卷。

陈自明

自明,字良甫,临川人。宋理宗嘉熙中为建康府明道书院医,论著《妇人良方》及《管见良方》,又有《外科精要》。宗立续作《妇人良方补遗》刊附各卷。

郑端友

端友,宋理宗淳祐中人,集《全婴方论》行于世。

杨士瀛

杨士瀛,字登父,福州三山人,号仁斋,宋理宗景定中人。著《直指方》《活人总括》《婴儿秘要》等书刊行。

黎民寿

民寿,字景仁,宋景定中参释氏,号黎居士。初注《玉函经》,后作《简易方》《断病提纲》《决脉精要》,俗谓之《医家四书》。

王惟一

宋咸淳间,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王惟一,奉敕编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五卷。

朱佐

朱佐,字君辅,咸淳间人,有《集验良方》刊版印行。

严用和

庐山严用和,宋度宗咸淳间人,作《济生方论》凡八十门,制方凡四百余道,厘为十卷,又续方三十四评,论议精详,曲尽其意。

李,字子野,号晞范子,宋咸淳间临川人,集注叔和《脉诀》,又有《难经句解》并行世。

按《历代名医图》,宋有赵从古、孙用和、宋道方、王从蕴、吴复圭、曹孝忠、王光祐、陈明遇、安自良、翟煦、贾祐、蒋淮、张素。金

李源

李源,字巨川,金时名医也。《名医图》作李道源。窦太师序《流注指要》后有云:“李君巨川,以针法救疾,除疾病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信所谓伏如横弩,应若发机,万举万全,百发百中。加以好生之念,素无窃利之心。尝谓予曰: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21)于贤者。仆不求揆,遂伸有求之,恳获垂无吝之诚。授穴之所秘(22)者,四十有二。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云云。”

窦汉卿

窦氏名杰,字汉卿,古肥人,官至太师,以医学显于世。得针灸法,遂著《针经指南》,大金时人。燕山窦桂芳序《针灸四书》曰:余先君汉卿公,以药与艾见重于当时,士大夫如雨岩吴宪,与以借补宪司官医助教之职,达斋游宪亲为书其药室曰:燕山活济堂。至元丙子以来,余挟父术游于江淮间,得遇至人授以针法,且以《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针经指南》三书见遗。余乃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进益,且喜其姓字医术与余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汉卿,姓同字同而为医亦同也。北之汉卿得时行道针法,精于八穴,以愈疾名显于世,官至太师;南之汉卿,隐居求志,惟以药与艾推积活人济世之功。由是观之,信矣。南北气质之不同,达则为相,不达则为医,亦其志之出处异矣。

成无己

成无己,金国人,尝注解仲景《伤寒论》。

张子和

张子和,宛丘人,大定明昌间以医闻世。南渡以来,兴定中召补太医,著《儒门事亲》书刊印行。

刘守真

刘氏名元素,字守真,大金河间人也,因号河间居士。作《伤寒直格》《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医方精要》《素问药证》《宣明论方》等。

张素元

一云张元素,字洁古,因号洁古老人,精通方脉,尤喜著述,有《药注脉诀》《难经引经主药》《洁古家珍》《补阙钱氏方》《药性珠囊》《产育保生方》等书行于世。昔许文正公语及近代医术,谓洁古之书医中之王道。然观洁古氏药注,疑其草稿姑立,章指义例未及成书也。今所见者,往往言论于经不相涉,且无文理。既言洁古平日著述极醇正,此绝不相似,不知何自,遂及版行,反为先生之累,岂好事者为之而托为洁古之名耶?

张璧

张璧,号云歧子,洁古之子也,著《医学新说》《保命伤寒论》《叔和百问》,已刊附《药注脉诀》内。

按《历代名医图》,金有何公务、侯德和、马宗素、杨从政、袁景安。元

李杲

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先生,洁古老人之门第也。金亡值元,遂为元人。著作甚多,惟有《用药珍珠囊》《脾胃论》《内外伤辨》《医学发明》《五经活法机要》《兰室秘藏》《疮疡论》《医说》《辨惑论》等书刊行。

王好古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东垣弟子也,著《仲景详辨》一卷,《活人节要歌括》《三备集》《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小儿吊书》,杂著有《伤寒辨惑论》《辨守真论》《十二经药图解》《仲景一集》《此事难知》。

罗天益

天益,号谦甫先生,东垣弟子也,著《卫生宝鉴》《药象图》,又有《经验方》。

吴恕

吴恕,号蒙斋,元至元中钱塘人,精熟医家,以伤寒证类书列成图,详其证治,名曰《伤寒指掌图》。

僧继洪

继洪,号澹寮,汝川释氏,精通方脉,有《澹寮集验秘方》一十五卷,至元时人。

胡士可

胡士可,宜丰人,元贞时授瑞州路医学教授。以《本草图经》药品三百三十九种编成节要,叶韵为歌,镂版印行,便于记诵。宗立复取诸医方中常用而胡氏所阙未编入者八十四种,悉补增歌括纂图附注以全之。

陈泽民

陈泽民,字希元,元大德中建阳人,善于医,作《四时治要方》,刊行于鳌峰家塾。

孙允贤

孙允贤,文江人,元仁宗延祐中,选《医方集成》。予先祖彦明公复选《宣明》《拔粹》等方而附益之,是谓《医方大成》。

李仲南

李仲南,号栖碧隐士,元延祐中人。深为医药,作《锡类钤方》,今曰《永类》。

冯道玄

冯道玄,元泰定年间人,以医术行于江淮间,尤精小方脉,因集《全婴简易方》刻梓崇川书府。

萨谦斋

谦斋先生,姓萨氏,名字未详,元泰定间为建昌郡守。公隙之时,考订名医方书尝经验者,分门别类为一十五卷,锓梓郡庠,目其书曰《瑞竹堂经验方》。本斋教授王都中序其书云。

危亦林

亦林,号达斋,南丰人,充本州医学学录,转充官医副提领,集《世医得效方》。自序曰:“鼻祖自抚而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还家而医道日行。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大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载惟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亦林再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及储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由高祖至亦林,凡五世矣,随证随效。然而方书浩若沧海,(23)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于天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依按古方,参之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为十有九卷,名曰《世医得效方》。”

滑寿

滑寿,字伯仁,元至正间许昌人,著《难经本义》。

朱彦修

朱彦修,元至正间人,得东垣、海藏之传,医振南方,为一时名医之最重者。附遗《斗门方》《杨师方》《胜金方》《广利方》《灵苑方》《烟霞方》等犹未得见,难稽作者姓名。又如《孙用和方》《苏沈方》《姚和众方》《阮民望经验方》、吴月潭《伤寒一览》、演山省翁《活幼口议》、仁存孙氏《活法方》、太监王公《针灸资生经》等,虽有版刻以行,未能详其年代出处。又据《医说》,宋有张子充善能诊脉,知人生死及生平贵贱、祸福吉凶荣辱,克应如神。然余观之,不过近于相术,未足为诊候之善,是故未敢编取。

夫医之道肇自伏羲,流于炎皇尝百草之滋味始兴医药,以及黄帝之圣与岐伯等更相问难,垂法后世。于是雷公得以授业相传,而《内经》作矣。迨夫商之伊尹论汤液,秦之扁鹊著《难经》,汉仲景启《伤寒》,晋叔和述《脉诀》,皇甫谧、葛稚川辈皆著书作方。爰隋唐以来,真人孙思邈、药王韦慈藏等皆有动天地、感鬼神、惊人骇俗之艺,历代推为名医也。唐甘伯宗撰《历代名医》,自三皇始而迄于唐,绘列成图。宋许慎斋又录唐及五季、宋金数代之人,如通真子刘元宾、洁古老人张素元等,序次以续乎伯宗所作,名之曰《历代名医探源报本之图》。然穷其图,虽显名医之名,而无传文可考,未免不有年代差伪、姓名各别之患,如赵宋之王纂列于南宋、大唐之苏恭赘于南梁、范汪作“注”、孝崇作“宗”之类,览者岂无憾焉?予不揣庸愚,罔知固陋,窃以前图详加校订,讹者正之,阙者增之,间尝讨寻史子百氏、诸医方书作为传义,以发乎行事之实。复以元人裨续于后,倘或(24)搜求不及,姑阙之矣。惟我皇朝混一而来,治化文明,雍熙盛世,医林中往往有耸然高明,洞达敻迈如前人者甚众。国初,徐彦纯、刘宗厚、刘渊然等而接乎王海藏、朱彦修之传,著《玉机微义》及《济阴备急》等方刊行四方,皆为当时之名医也。宗立徒长山林,识见不广,未敢轻易为说,以俟后之君子而续作焉。是编既成,刊附《医书》卷首,展卷则见上古圣贤道艺相传,历代名医著方垂训,功名行迹灿然可观。俾人咸知起敬而不敢忽,则斯道之大而有所自来尔。熊宗立 拜手敬书时景泰新元庚午岁也【注释】

(1)蜡祭:年终合祭百神。

(2)本草:原作“草本”,据《证类本草·嘉祐补注总序》乙正。

(3)不享:指不来朝者。《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司马贞《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

(4)殄:尽,绝。

(5)也:原脱,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补。

(6)夭昏札瘥:死和病。《左传·昭十九年》:“郑国不天,寡国之二三臣,札瘥夭昏。”注:“大死曰札,小疫曰瘥,短折曰夭,未名曰昏。”《国语·周语下》:“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注:“短折曰夭,狂惑曰昏,疫死曰札,瘥病也。”

(7)敷锡:施赐。锡,通赐。《庄子·列御寇》:“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

(8)内经素问:原作“素问内经”,据文义乙正。下同。

(9)图:《本草经集注·序》作“因”。

(10)二竖子:亦作“二竖”,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后用以指病魔。

(11)赤玉舄(xì戏):古代传说中赤玉做成的鞋子。

(12)量:通“两”,一双。《世说新语·雅量》“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

(13)幽灵:《列仙传》卷上作“高清”。

(14)鬲:通“膈”。横隔膜。

(15)寺:同“侍”。侍从。

(16)未笄(jī机):未成年。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示其已成年。

(17)掌:原作“刘”,据上文改。

(18)卒:疑为“总”之误。

(19)处士:不求闻达于当时的人。

(20)隐居求志:语出《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意为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21)求:原脱,据《流注指要赋·序》补。

(22)二:原作“三”,据《流注指要赋·序》改。

(23)元:原脱,据《世医得效方》序补。

(24)混一:统一天下。卷之一风

风为百病之长,故诸方首论之。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者,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者,诸痹类风状。此特言其大概,而又有卒然而中者,皆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惊恐劳役,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邪气乘虚而入及其中也。重则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肌肉疼痛,痰涎壅盛,或瘫痪不仁,舌强不语,精神恍惚,惊惕恐怖。治疗之法,当详其脉证,推其所感之原。若中于肝者,人迎与左关上脉浮而弦,面目多青,恶风自汗,左胁偏痛;中于心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面舌俱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中于脾者,人迎与右关上(1)脉浮微而迟,四肢怠堕,皮肉动,身体通黄;中于肺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面浮色白,口燥多喘;中于肾者,人迎与左尺脉浮而滑,面耳黑色,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中于胃者,两关脉并浮而大,额上多汗,膈塞不通,食寒则泄。凡此风证,或挟寒则脉带浮迟,挟湿则脉带浮涩,二证俱有则从偏胜者治之,用药更宜详审。若因七情六淫而得者,当先调气而后治风邪,此严氏至当之论。仓卒之际,救此急证,宜先以皂角、细辛搐入鼻内,通其关窍,次以苏合香丸擦牙,连进以生姜自然汁并三生饮,俟其苏醒,然后次第进以顺气之类、排风续命之类。所中在经络,脉微细者生;入于脏腑,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发直吐沫,摇头直视,声如鼾睡者,难治。又有中(2)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眩耳鸣,又当随证治之。

通治

一 乌药顺气散

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凡卒中,手足瘫痪,言语蹇涩者,先宜多服此药,以疏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去根、节,二两去丝、嘴,炒各一两去白,二

麻黄 白僵蚕 川芎 陈皮两去穰,麸炒,一两炮,半两炒各一两 枳壳 干姜 白芷 甘草 桔梗 

去木,二两乌药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煎七分,温服。

(3)(4)如憎寒壮热,头痛,肢体倦怠,加葱白三寸同煎并服,出汗见效。或闪挫,身体不能屈伸,温酒调服;遍身瘙痒,抓之成疮,用薄荷叶煎服。常服能疏风顺气。

二 人参顺气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