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5:55: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毅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试读:

再版说明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2017年9月起,中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课外语文应用系列”丛书可以说预测了这种变化,早于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丛书出版16年来颇受小读者喜爱。为更符合新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针对中学语文作文这一难点,丛书作者对书的内容作了修订,以使得这套以“语文的功夫在课外”为出版理念的中学生写作应用丛书更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择其中的10个品种推出。

本套丛书共10本,重点在“课外”和“应用”。其中的《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唐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文言文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国学经典应用品种将赏析寓于应用,助小读者爱上国学、应用国学;《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议论在作文中的借鉴》《现代诗歌在作文中的应用》《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写作方法借鉴品种则是通过对名家名著的精彩文章片段的引用和点评来提升中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而形成写作直觉。

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如何想,如何写,如何生动,如何感人——如丛书主编王毅教授所言: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所以,有心的小读者可将这套书当作阅读索引,循着这条线索,去发现一片阅读的森林,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时光荏苒,匆匆16年。当年的总策划赵炬先生和责任编辑之一王瑛玮女士已退休,但我们初心不变,愿以微薄之力助小读者们笔下生花!

再版序

转眼之间,这套丛书初版竟是16年前,如今有了再版的社会需要,令人感慨而高兴。

当年,组织这套书的撰写,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从容而又自信地写出一篇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好文章,这是积累、发展、逐渐成熟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然而,在这个自然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助力?能否较具操作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地去滋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养?

2017年新版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作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几个方面。

对照之下,“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兼有的作用”,本套丛书的宗旨倒是与此吻合。

语文的重要性、体现语文素养的作文之重要性,今天终于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重视。2012年至2014年,在各省区统一采用全国试卷之前,我曾连续三年担任辽宁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推敲拟定作文题目时,如何激活与考查考生的读书积累、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是反复斟酌、思考再三、最费脑筋的。现在,不仅仅是各类考试中“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在信息海量涌现、自媒体蜂起、人们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空前活跃的这个时代,必然是质高者胜出,平庸者湮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希望这套丛书能对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一点作用。王 毅2018年5月于南国

写在前面的话

中学生的作文,老师非常强调,社会非常重视,其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在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之中。想一想,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社会的期待,一般都不会要求你去孤立地分析、讲解字、词,或者是做语法分析,要的是你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除了口头表达以外,在课堂上、在考场上、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看你的文章写作了。而文章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讲,似乎又呈现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对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中学生来说,作文并不是难受的事情,尤其是那种自己想写的“课外作文”,它是快乐,是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升华。这大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与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相比,在本质意义上已经开始相通了。用纸和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甚至是把自己脑海里、心灵中此刻并不那么清晰定型的感受和思绪整理出来,固定下来,越是去整理它、固定它,就越发现自己的感受竟是如此丰富、细腻、微妙,自己的思绪是如此复杂,起伏变化,直通向一个令自己也吃惊的深处!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言,这在本质上真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对于一些现在已经在写长篇小说、在出诗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进入这种境界了。

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学生来说,作文却是苦差事,是不得不做,所以只好敷衍了事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时,为了让同学们有话可说,不至于太搜肠刮肚,给的已经是相当宽泛灵活的题目了,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熟悉的人”“自己去过的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本书的读后感”等。可是,有多少同学,面对这样的题目,仍然觉得脑中空空,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或者是无从说起,仍然是件皱着眉头、烦得不得了的苦事。

关于作文,中国古人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恐怕就是“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这话等于没说,但又是句大实话,一切总结出来的作文套路在根本上都是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这就正像所有兵书上的战法不能够保证一位将军去打胜仗,纸上谈兵的话,还要吃大败仗;也如同现在那些著名股评家建议的操作要诀,决不能保证每一位股民照此办理就笃定赢钱。仔细想一想,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恐怕没有什么是可以依赖“定法”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有人搞出了快速生成一篇文章的作文电脑软件,只要你输入自己要写的题材、主题、文体或者是别的什么要素,这个软件就可以飞快地从它的语料库中合成出一篇文章来。电脑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它依据人所提供的逻辑,靠着它自身快得惊人的资料整理和排列速度,的确可以在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文字中快速地找出与你这篇文章要求相关的材料来,这些材料,如果靠你自己去读、去找、去记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月,或者是一年;它还可以按照人所安排的某一角度的理性逻辑,把这些材料整合为有头、有尾、有中间的一篇文章。不过,这到底是由人的心灵涌出,情感发酵而成的文章呢,还是同一个题目千篇一律的资料汇编和整理呢?作文,在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思想、沉淀情感的基础上,在具体写作时,说到底是一个“想”和“说”的质量问题:如何想得清楚、想得透彻、想得独到、想得灵动,想到栩栩如生、诚挚感人的程度;如何能够把所想到的这一切说得明白、生动、到位,甚至在“说”的过程中补充和发展了“想”。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

然而,“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完全只能是一个自然过程。中外文学史上、思想史上那些已有定评的优秀文化资源,它们的存在,对它们的熟悉和领悟,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无疑会对中学生作文过程的“想”与“说”起到激活和引导的作用,辽宁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丛书,用意就在这里。唐诗、宋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古典格言、优秀文章中的议论说理、感情抒发,以及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一共10种,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材料篇,除此而外,还有关于作文构思和技法的两种书,构成了这套丛书独具特色的构思篇和技法篇,使这套作文系列具有极强的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套丛书并不是一般性地谈论这些文化资源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尽管这一层也很重要,而是充分考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切实提高,更注重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同老师一道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是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这对中学生作文将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两个方面的作用。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这就是本套丛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再换句话来说,它不重在那些大师(或者名作)想了些什么或者是说了些什么,而重在他们(它们)是怎样去想、如何来说的,我们希望这会对中学生的作文有更为切实的帮助。

想法听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在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做一些操作性、步骤性的事情,这常常费力不讨好,而且很冒险,往往为那些妙笔生花的文章高手和文学家所笑。但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学生。我们期待着来自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还有专家的中肯批评。

高远的人生态度

弄潮儿向涛头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潘阆《酒泉子》

潘阆作为宋代的一位词人,知名度并不高,但提起他写杭州观潮的那首《酒泉子》中的名句,稍有一些文学修养的人马上就会觉得熟悉亲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现已成为不少议论文中引用的名句了。万人前来观看钱塘江潮汛高潮的大自然奇观,在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观者如堵、兴奋不已的热闹场面中,有那么数百个健儿,他们不是旁观,而是手持红旗,脚踏滑板,在鼓乐声中,奋身跃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越是浪高的地方,就越显示出他们的身手矫健,翻上跃下,连手中所持的红旗都不会被浪头打湿。这里面不仅仅是勇敢,更有着从容不迫、艺高胆大的信心和技巧,有着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趣。

所以,这两句长期以来就被写文章的人用来比拟那些在各种险峻情境下敢于奋斗、善于奋斗,而且表现得泰然若定、优雅从容,一切尽在自己把握之中的人们,他们不仅给人以一种勇猛之感,甚至还给人以一种美感。我们在作文时,如果在自己描写或者议论分析的某个人物身上,感觉到了这种胆与艺的完美融合、信心和风采的完美融合、态度和效果的完美融合,或者是自己面对着某种险峻境况,有某个难关要去攀越,那么,“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就可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在我们脑中,出现在我们笔下,为自己的文章带来并渲染和升华了一种战胜困难而又从容不迫的勇气与自信之美。

绿杨烟外晓寒轻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

我们都非常熟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老师在讲修辞时,凡谈到比喻、比拟、拟人或者通感时,都喜欢引用这一句作为上佳的例证,而在仁宗朝任工部尚书的宋祁,当时也就因这一句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了。此词写的是春天景色,春自东来,所以词一开头便说“东城渐觉风光好”,给人一种春意徐来、春光明媚之感。水面上被春风吹起纱皱般的涟漪,有客船缓缓划来;远处一片柳树初绿,好似轻烟弥漫(古代杨柳无别,“绿杨”“杨花”多指柳树和柳絮);桃花杏花枝头开得正盛,仿佛吱吱喳喳的春天在欢闹。景色写到这一步,再写下去就是古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的感叹了:人这一辈子总是觉得欢娱太少,却又把功名利禄看重而错过了难得的开颜一笑。太阳快落山了,我们还是再饮一杯吧,在花丛之间再欣赏一会儿晚照。

宋祁的这种人生态度,在古代不少读书人和官吏中是颇为典型的,但我们不可简单地批判为及时行乐云云。尽管宋祁本人仕途顺利,享尽荣华,但这里面仍然有着那个时代体验人世沧桑时的某种彻悟,某种真正懂得了人生快乐和生活质量为何物之后的清醒。所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烈,就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的巧妙问题了,更有着词人对于大自然之美好的欣赏喜爱和深入品味,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显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一个由衷热爱春天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欢娱少,千金不值钱的人,是不会如此贴切而又投入地感受到在繁花似锦中活跃着的春天精灵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已经成为我们描写春天的一句套语。这一句确实好,所以一用再用,无数次地用,仍然保持着它那种新鲜的盎然春意。不过,从词人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一句的心态中,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学到点儿什么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清晨,园圃里的菊花和兰花笼罩着淡淡愁烟和滴滴泪珠;罗幕间荡漾着一许轻寒,燕子一掠,双双飞走了;明月哪里知道人的离愁之苦,月光一直照进今晨的窗内。昨天晚上刮了一夜西风,应是吹落满地树叶,今晨独自登高,远眺天涯归路;寄出一纸诗笺,寄上一封书信吧,然而山高水远,又寄到什么地方去呢?

在了解了这首词的大致意思之后,我们马上就会有几分熟悉之感,它仍然属于宋词中非常典型的伤离怀远之作,那种基本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已经成为宋词婉约派的鲜明特征。但是,这首词在前后笼罩交织的愁苦悲伤中,细品起来,与通常婉约派的温婉含蓄颇有不同,又有着一种爽劲通脱之感,如同这首词所描写的这个西风飕飕的劲秋一般。这就是此词中最为人们所熟知传诵的那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起到的作用。尽管登楼的应是词中那位惆怅的女主人公,但这三句笔势开阔,意境高远,很显大气,怪不得王国维也就为我所用地把它取来形容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了,尽管这与晏殊此词的原意已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在作文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三句,用以表明或形容一种开阔而又坚定的人生态度,一种有所寄托然而又穷极天涯的人生视野,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显示出气势和力度、雄浑与厚度;而如能超越引用的层次,着重从这三句的立意上来体会,进行描写或议论,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这倒真是一首政治家和饱学之士应该来作的词,意境阔大,感慨深沉。王安石于一个萧瑟的深秋,在金陵古都,临江览胜,登高怀古,看到的是:

清澄的千里长江,簇集的青翠山峰,夕阳里船帆点点,西风中酒旗飘扬,灿烂的晚霞把舟船涂成了彩色,入夜的洲渚倒映着星河;这真是一幅画不尽的图画!想起六朝往昔,曾是繁华竞逐;可叹敌已逼门,君王犹恋美色,留在繁华之后的是无穷悲恨。如今登高面对这一切,实在让人感叹兴替荣辱。六朝旧事已随长江流水而去,留下来的只有寒烟衰草,倍觉凄凉;而如今歌女,仍时时吟唱六朝遗曲《后庭花》啊!

开阔胸怀或雄厚实力,以恰当的行为方式或表达方式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人们常形容为“大气”,王安石的这首词就当得起这两个字。我们作文不必刻意去追求大气,勉强去追求的话,会显出“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与幼稚。但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这样的古典文学名句,我们多读读,悉心体会,设身处地,纵览历史,思考和表达的一种底气和大气,就会慢慢陶冶出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第三年,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去买田,途中遇雨,拿着雨具的人之前已经走了,同行的几个人都感觉被淋得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不觉得。一会儿天晴了,于是我们的词人就有了这首词。

别在意雨落树林的击叶声,不妨随声吟咏慢慢走。拄一根竹杖,穿一双草鞋,行走的轻便胜过了骑马,还怕什么呢?有一身蓑衣可穿,一生的风风雨雨也就无所谓了。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感觉有点儿冷,但山头的夕照却迎面映来。回首来时经历的冷风冷雨,归去吧,风雨也罢,天晴也罢,我都无所萦怀了。

自然界这场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旋雨即晴,触发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感触,总的态度是把定自身,顺其自然。最后两句很有意思,一般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通常是盼晴而要躲避风雨的,但苏轼懂得人生的辩证法:盼晴,就必然害怕风雨;不盼晴,则不必害怕风雨。所以,我既不巴望风雨也不期待晴。有了这样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人生道路是刮风下雨也好,是艳阳高照也罢,一个人都不会宠辱皆惊、随风转舵了。

这首词对于我们人生领悟的提升有相当的启示。但如果没有实际人生体验作为这种领悟的生活基础,仅仅是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信服,也是不太管用的。然而,一个中学生多读读这样的词,可能会觉得自己以前认为得意的文章,或者是老师有时候起劲赞扬的文章,都有点儿浅了,浮了。如果真的有了这种感觉,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莫笑老翁犹气岸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风波》

文章写出气概,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但这却勉强不来,靠的是“内功”,以及境遇。黄庭坚早年多写艳情词,这是他被贬黔州后的作品。政治上的打击,生存环境的艰苦,反而使得他产生了一种人生天地间,生死置脑后,活出一股子硬气,活出一派潇洒的人生态度来。所以,他这首词就借题发挥,写出一股豪迈慨然之气。

所借之题是贵州著名的“天无三日晴”及好不容易盼来的久雨初晴。

万里黔中是一个顶漏的天,只能待在屋里,不能外出,就如同乘船;然而,到了重阳节天竟然晴了,这真让人高兴啊,喝它个酩酊大醉吧,就在这鬼门关外蜀江之前。笑话老翁我还是这般傲凌气概吗?您请看,的确是没有几人白发顶上插黄菊了;我不但是直追戏马台前赋诗之“两谢”(指南朝谢灵运、谢朓),还要骑马射箭,风流潇洒,与古人比肩。

宋词中的大气之作、慷慨浩然之作,是非常之多的,这主要原因就是宋代的国势。那些壮志凌云、壮怀激烈的爱国词人,把自己的忠诚、焦虑、痛苦和希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生命期盼都化入了自己的词中。这是我们中学生学习做人和作文之气概的宝贵资源。另外,除了这种爱国主义的大气和豪放外,由一些其他的角度和境遇而感发的豪气,对于我们学生的作文而言,也许更具有实用性一些。

黄花白发相牵挽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

春秋两季是诗人们最易感动的时节,宋词中抒发秋天之感受的作品很多,有悲秋的,有赞美秋日美景的,也有歌颂秋天的丰收的,而黄庭坚的这首,则还因秋天的风致和重阳节的习俗而激发出了自己一种人生的豪气。“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这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他那首《定风波》中的“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简直如出一辙,都有一股冷眼看世界,我行我素、任人评说的气概。

枝头的黄菊已经凝结上清晨的寒气,人生一辈子千万莫让酒杯空着。秋风秋雨前,短笛横吹;酒醉狂放中,头上插上花,帽子倒着戴。身体仍健壮,饭要多吃一点儿,观舞赏歌尽欢乐。黄花与白发牵挽在一起,让那些世俗之人随便看去吧!

同学们都熟悉西方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做人有了一种主心骨,就能保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不随波逐流;而思想和行动有了主心骨,反映到自己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中,同样也会显示出一种鲜明的个性和气概。北京的一个高中生很随意地写过几则读书笔记,第一则是这样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凌晨一点。请别怀疑,这不是日记。但为何要写上时间呢?我只是想说明这是夜里罢了。在这个时间,绝大多数人早已睡下,还没睡的,又在干什么呢?舞厅里、牌桌上吗?那么,是否也有同我一样喜夜读的人也伏在书桌上呢?他们又在读什么呢?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在读高晨阳教授的《阮籍评传》。”这是几则很随意的思维断想,所以,自己的思考和个性,乃至于语言的特点,就都可以充满自信地表达出来。

一川夜月光流渚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晁补之《摸鱼儿》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受苏轼较大影响,这也是一首免官归来之作。

买下了池塘,马上就在周围栽上杨柳,仿佛又是淮河两岸、湘江之滨。东皋山新下了一场好雨,山间小溪的涨痕清晰可见;沙洲上,飞来了成群的白鹭和鸥鸟。最令人神往的是,晚上的月光流泻在这里。四周无人,独自起舞,头顶是翠绿的树枝张成天幕,脚底是如茵的草地铺满,酒喝完了还不想离去。昔日做官的荣华显贵,不值得再想了。儒冠只能是误了自己的一生,权势功名又能成何事?只是荒废了退隐人的瓜圃而已。您不妨看一看,面对铜镜,如今已是斑斑白发!功名云云,都不过是些虚话罢了。即使做到了像班超那样,封侯而在西域万里之遥,等到他归来时恐怕也垂垂老矣!

可以看出,词中虽也有几分自我宽慰、自我说服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归隐后的轻松和快慰。所以,就如同陶渊明的归隐一样,一个久居山川的乡民看来没有什么新奇的景色,对于他们来说,就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田园山水风物,在他们的笔下,就有了诗意和灵性。一位西方美学家说过,很多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这是很有启发的。一种高远的人生态度,常常是写出好文章的自然基础,当我们有了这种高远的人生态度时,触目看去,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社会生活,都会有“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的美好感受,写文章的思路和笔法,就会灵动起来,也染带上诗意和美!

着意闻时不肯香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曹组《卜算子》

同学们可能熟悉一些以《卜算子》这同一个词牌来咏梅的词作,而曹组的这一首则咏另外一种同样以高洁著称的花卉,咏的是兰花,空谷幽兰。

山中有着清幽的松竹翠萝,暮霭里,山谷显得那般空旷;蜿蜒小路无人迹,唯有兰花独自开,这等惆怅向谁诉说呢?看来只有与梅花共语了,或许还会有前来寻芳的人?你有意闻时,幽兰不肯为你香;无心强求时,却传来阵阵淡香。“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词人对幽兰的这种写照,无疑是以花喻人的。它含蓄地表明中国古代像他这样的一批读书人,虽有才干,却不愿意食嗟来之食,毫无节操地供人驱使,要留住自己的一派风骨,像幽兰一样的一缕清香;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期待能够经世济民,建功立业,让天下众人认识他们的才华,并不想孤独地老死山林,因此也常常有“幽径无人独自芳”的惆怅。所以,一种既想闻达又想保持节操的复杂和矛盾心理,就常常萦绕在他们心间。

现代社会中也有类似的人,有才华,有个性,不情愿与不喜欢的人或事打交道,常常会给人一种“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清高感受。在一个商品化气息浓厚的社会,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也正因如此,这样的人会更令人心生敬意,当你着意去描写和评说他们时,曹组的这两句词就可以恰如其分地用上了。另外,稍稍变动一下含义的话,我们还可以用这两句来描绘和歌颂那些朴实肯干,不求为人所知的人物,如一位很有水平、待人诚挚,却不善于也不喜欢刻意笼络人际关系的老师。

流水滔滔无住处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朱敦儒《临江仙》

可笑人生就像一场颠来倒去的梦,根本上如同浮云一般。世俗的忙碌中有什么事真正值得呢?今天从早忙到夜,过了腊月又是一个春天。滔滔流水不会有停下来的地方,飞逝的时光一下子就西沉下去了。世上有谁能长生不老呢?这里面有须得小心的地方了: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朱敦儒是两宋之交的名儒,经历了隐居、出仕、罢官、归隐的人生历程,所以,在他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如同浮云,来去飘忽,颠来倒去,所以在这首词中也就流露出浓厚的人生如寄的梦幻之感。然而,这首词并不限于这种隐士的清高和超越,在认识到时光飞逝,人生易老,世间没有百年人的同时,朱敦儒却更加强调“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强调要在滚滚红尘中把握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浑浑噩噩。当然,这不是说一定要建立什么功业,博取什么声名,而是要有自己的操守,保持自己的人生格调。这显然是一种看破红尘但并不游戏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既清醒又稳健的人生态度。朱敦儒作为过来人,在这首词中透露出来的一些人生感悟和感悟之后的坚守,是值得我们好好领会的。

就写作而言,词的下阕可以成为我们作文中应用的一种主题和一个警句:流水不止,时光飞逝,所有的人,人生都是有限的;然而,意识到这一点,对这一层很清醒,却并不必然地导致要及时行乐或是自暴自弃,我们更可以也更应该“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这两句甚至可以直接引用,以表达这种思想的清醒程度、深刻程度和自我勉励。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写有大量或壮怀激烈或感叹再三的爱国诗篇。

一片银白的原野上,清晨传来了阵阵胡笳声。梦魂游处,不知是什么地方,只见滚滚铁骑奔驰,却又那般静寂,似水流过。这样的关河,正是那雁门西边、青海之际啊!梦中惊醒,但见床头一盏寒灯。夜漏声断断续续,窗纸外月亮已经西斜了。我想做的是,在万里之遥的前线杀敌建功啊!谁能知道,我鬓发虽白,但雄心未死呀!

词人自己说,这是他的一个梦,记下来寄给朋友的。陆游曾在当时的南郑前线任职,后因种种原因被迫回到了后方。然而,令他魂牵梦绕的还是雄浑壮阔的沙场,对于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他发出了内心深处的抗议之声:“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在作文中,当我们一旦想到历史上那些报国无门却始终壮怀激烈的悲剧性人物;想到某种高贵的理想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虽难以实现,但决不放弃;想到命运的无情,个人在既定环境中的奋斗突围;想象一匹千里马志在广阔天地里驰骋,但却被拴死在一个破旧的马厩里,嘶鸣不已,老泪纵横,但仍然向往着那无边无际的青山原野……陆放翁的这句感慨“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就会不由得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与那首《夜游宫》相似,陆游这一首《诉衷情》,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自己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的心路历程。基本上是一种人生的对比:当年曾想成就一番事业,有过那般的英雄举动……多少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年的梦想回忆起来已是一场空。征衣在岁月的风尘中已变得破旧,自己的头发也已灰白,但胡兵未灭、失地仍在,国运日衰,想起来只有两行泪无声流下。

这是昨天遥远的梦想与今日暗淡现实的对比,是年轻时的雄心勃勃与老年时的感慨悲哀的对比,是壮士情怀与身不由己的对比。于是,对于自己这种心比天高,但实际人生却如此坎坷的境地,诗人从心底涌出了无法控制的感慨和控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是多么大的人生悲哀!人生中有太多这样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悲哀。对于陆游来说,是梦想以抗金保国、收复失地来建功立业但垂垂老矣却梦想破灭的悲哀;而就每个人的实际生活而言,国家命运、社会动荡、家世境遇、个人理想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都可能会出现与之相似的挫折和悲哀,会使人抑制不住地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悲叹。

任何表述都有着深层的心理感受,诗词尤其如此。我们记下、想起和引用陆游的这三句话,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们这位大诗人在发出这种悲鸣时,却并没有心死如灰。命运竟然与自己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真是令人无话可说,感叹再三,他或许会有几许自嘲,而与此同时更有着一种痛彻心扉的谴责和控诉。如果真正是心死之哀的话,就绝不会是这般百感交集的仰天长啸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绝不是一种认命服输的悲鸣!它有一种深层的阳刚之气,一种以感叹出之的浩然正大之气。

真正理解了陆游的悲哀,真正理解了人生天地间的种种不得已、仁人志士的种种精神痛苦,陆游这三句如此简练、如此形象,又如此沉重的概括和感慨,就会为我们思想的深化、思路的延伸和议论的诚挚起到画龙点睛的开启和概括作用,那种由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浓缩而来的悲剧之感,会令人慨叹;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力量,又会发人深思。

元知造物心肠别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鹧鸪天》

陆游的心情,既有壮怀激烈的一面,也有飘逸高妙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在飘逸高妙的风度之中,同样鲜明地显示着词人高远的人生志向。这首词就是如此。

家住在山水苍茫、晚霞落照的地方,与世间尘事毫不相关;喝罢了玉瀣酒,就到竹林里散散步;看完了《黄庭》经,就躺着看看窗外的山。歌咏自得,不管衰老,什么地方都可使人欢笑开颜。现在我知道了:造物主的心肠就是与常人不同啊,白白地让英雄衰老,却等闲视之!

如同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样,陆游《夜游宫》的“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诉衷情》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和此词中的“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三者都鲜明地体现着词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深深悲哀,但各自的心态和语态都不同。一是沉痛的叹息,一是愤慨的呼号,而这两句却以调侃和自嘲的语态出之。将这三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作文中,对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领悟和运用。

另外,人的心理深层与其外在状态常常并不吻合,一方面是“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的旷达,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愤懑。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如果对某种说法进行分析议论,就一定要充分注意这种说法本身是不是还暗含着另外的意思,是不是有着深层的质疑或是讽刺。

零落成泥碾作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陆游这首咏梅的词作相当有名,但与一般歌颂梅花的高坚气节有所不同,此词是通过浓郁的“愁”的情调来渲染梅花的卓尔不群。

驿舍外的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放了,却无人来过问。黄昏时候,独自一枝,已是惆怅,更何况加上一番风雨!根本不想去苦苦争夺春光,就让群花们去嫉妒好了;被风雨吹落,飘零成泥碾作尘,还仍然保有那份清香。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高洁的人,有着高远的志向和自己的情操,但常常不被世俗所理解,常常会有陆游这首词中借用梅花传达出来的这种惆怅、悲哀和痛苦。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而言,往前面看,我们会想起写《离骚》的屈原;向后面看,我们又看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笔下那位大观园中的林黛玉,也会使我们很典型地感受到这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寂寞和悲苦。

就中学生的作文而言,陆游的这首词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心语,心理内涵和可以应用发挥的地方是相当丰富的:一是可以用来感叹知音难寻;二是强调不管处境如何,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瓣心香;三是如果稍稍引申一下的话,还可以成为对朴实真诚的人品和默默耕耘的人生态度的一种赞颂。因此,在作文时,如果自己的思路和情感波动中自然地涉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还是进行议论抒情,我们都可以借用陆游的这首词和里面这些真挚动人的词句。

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洪适《渔家傲引》

洪适的这首词写的也是渔翁生活,然而,与其他渲染渔翁生活飘逸潇洒的作品不同,作者选取了另外一个角度,更多地向渔民的真实生活状态靠拢。

农历十一月的江水寒冷刺骨,朔风正烈;大鱼从渔网中漏了出去,伸展身躯游回老穴,眼看着渔网成了虚设;自己的计谋太笨拙了,空手而归,不管旁人会怎么说吧。昨天夜里在西浦的月光下醉眠,今天晚上又一个人到南溪的雪岸边垂钓;妻子和孩子都住在这只船里,衣裳都已是鹑衣百结;然而,一家人团聚长欢悦,不像世间那么多的人在伤离别。

有赏析者强调这首词作是对渔人全家经济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这一方面当然也不是没有,但渔翁生活艰辛的一面,在这首词中之所以得到了一定的描写,作者的意图还是要由此来强调突出自己的高洁人格的。生活艰苦不要紧,只要能够自己心安,找到人生的归宿,找到自己认定的人生真价值,就用不着去管别人如何议论,就可以做到“长欢悦”!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读出这种象征意味的。“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词人用这种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我们在作文中可以用它来强调一种做人的自得与自信,做人的主心骨。另外,象征手法本身在作文中也是很有用武之地的。在一些抒情性的文章中,或者是在作文中的抒情部分,适当地采用一些象征性的描写手法,如洪适所写的这位渔翁,或者是其他词人笔下另一种格调的渔翁,或者是另外的艺术形象,可以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增加其感染力。

我欲乘风去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

张孝祥的这首词有一个题目:“闻采石战胜。”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中书舍人虞允文督宋军于东采石(安徽马鞍山)大败金主完颜亮所率金军,消息传来,词人喜悲交加,写下了这首作品。

大雪洗净了一片虏尘,可风和云却把我留在了楚地;什么人在古城楼上吹起了号角,泻下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平生是湖海之士的豪气,边关的收复萦记在心,今夜且把蜡烛剪亮看看钩刀吧!真高兴采石之战的胜利,江面上的这场大战,该是风浪齐天高吧?回想当年,赤壁大战的周瑜与淝水之战的谢玄,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啊!周郎是小乔初嫁,谢玄喜佩香囊,都是风雅从容地建立了勋业。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肥水桥边是无边衰草,苍茫一片使人愁。我要乘风前去,中流激进,扫清中原!“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要表达人生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和勇气,这两句词是极为适宜的。用专门评词的话来说,张孝祥的这首作品是一首“壮词”“快词”,豪气逼人。从作文的角度来看,抒发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朴实情感是较易处理的,很容易就打动了读者,感染了读者;而抒写人生大志,说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搞得不好,就给人一种大言欺人、浮夸不实的感觉。类似这样的文字,二十年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学生们的作文中,都是屡见不鲜的,以至于人们现在对所谓的“豪言壮语”都不当一回事了。但是,张孝祥的这些豪言壮语,却丝毫没有那种感觉。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作为自己抒发人生豪迈志向时的借鉴:一是这豪气本身有着实在的内容——渴望战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二是这派豪气因这次采石之战的胜利而得到鼓舞,有着它得以生发、高涨的真实动力;第三,最重要的,这豪气还因有大片失地尚有待收复而更显深厚沉郁。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

淳熙十二年(1185)南宋朝廷派章森为使节前往金国去祝贺金世宗完颜雍的生日。宋使在金,多受屈辱,所以这总是令爱国志士们极为激动愤懑的事情。这首词,就是陈亮为章森送行之作,借此表达了自己高昂的抗敌报国的志向。

不见南师已很长时间了,但不要说已经没有了驰骋疆场的骏马;使节前去,独自一人,仍然有着万夫之雄!难道堂堂汉使,会像那洋洋河水一样,总要朝那边流去吗?此次姑且还到毡帐中去拜会,但早晚我们会在长安城的蛮夷邸里见面的!尧的都城、舜的土壤、禹的封地,这里面总会有一个半个耻于对戎虏称臣的人吧!万里田土上已是腥膻如此,祖先的英灵安在?国运几时才会磅礴贯通?胡人的气运是用不着多问的了,大汉的炎炎烈日正高悬空中!“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尽管现实的局势是敌强我弱,令人沮丧,但陈亮这样的爱国志士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和其他人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切入点。这种切入点的最大好处就是痛切、敏感,它直刺每个血性男儿最容不得他人亵渎的做人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有极强的震撼力量。

这样的作品,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气节,而且就作文而言还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就是:在抒写爱国热情和高远志向这类思想情感时,一般性地讲道理可能作用并不太大,而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人心中的最敏感、最痛切、最无可忍受之点,那作用就大了。对此,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抗战时期诗人田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给战斗者》,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尸首说:/看,这是奴隶!”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中国人,都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作文中,这种铿锵有力的精彩表述,可以掷地有声地表达出我们对于祖国、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强烈情感,这是一种自豪、热爱,容不得任何人来亵渎和侮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