骋客·形色车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1:38:42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汽车博物馆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骋客·形色车颜

骋客·形色车颜试读:

生活纪

Memory of LifeWHEN FRANCE ENCOUNTERS DEUTSCHLAND

当天秤女遇到处女男

文/Joe、吴伟敏

全世界的人民都热衷于讨论德国车的扎实、日本车的轻巧、美国车的奔放、法国车的浪漫、意大利车的别具一格……正所谓人各有性,车各有别,比如德法这两个在欧洲大陆毗邻而居的汽车大国,他们所造之车却性格各异,就像处女座VS天秤座。图1:法国车广告往往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果你看过法国汽车和德国汽车的广告,可能会发现,法国汽车广告中,更多展现的是拥有汽车之后的美好生活,汽车仿佛是带来美好生活的大使;而德国汽车广告中,更多展现汽车本身的高品质以及车主的非凡人生,汽车仿佛是精英人生的完美化身。从广告中,或许可以略窥两个民族对于汽车以及汽车在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理解。

毋庸置疑,同为汽车大国,两国在汽车发展史上的地位都堪称举足轻重、声名赫赫。德国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豪华汽车品牌始终称霸全球豪华车市场,大众集团更是一个令所有竞争对手胆寒的汽车帝国;法国也诞生了雷诺、标致、雪铁龙等经历了世纪考验的百年汽车企业,以及布加迪这类顶级赛车品牌。但是,德国车和法国车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更常常被作为揶揄调侃的话题。

就以雪铁龙C5 AIR CROSS和大众途锐为例,同样是一款SUV车型,法国品牌和德国品牌演绎出完全不同的气质。

如果用关键词来描述C5 AIR CROSS,可能是激情的、感性的、新奇的、激进的、朝气蓬勃的、不拘一格的;而途锐则恰恰能使人感受到这些关键词的反义:冷静的、理性的、中庸的、保守的、成熟稳重的、严谨统一的。

不仅仅是雪铁龙,我们从法国标致、雷诺、DS等汽车品牌中也可以感受到类似的设计风格。整体上,法国汽车追求一种浪漫气质。

同样的,不仅仅是大众,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德系汽车品牌,都以严谨、理智的设计风格著称。都说德国人有着严谨的民族特性,很明显这种严谨从每一位德国设计师、工程师、工人的手上,流传到了一辆辆德国汽车上面。1 傲娇文艺与理性极客是如何养成的?

说到法国,浪漫、艺术、美学之类的词一定绕不过去。法国电视台曾举办一项“法国十大伟人榜”的评选活动,结果除了戴高乐和拿破仑这两位军政人物,其余全是例如雨果、伏尔泰、毕加索、卢梭这样的思想界和文艺界的人物,由此可见法国的人文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厚。

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期,法国在自号“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统治下逐步成为欧洲最强国家。盛世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温床,更何况这位骄奢的君王在其长达七十二年的在位时间内始终以极高的标准对建筑、绘画、生活用品等做着奢华的追求,这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让法国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都大幅领先于欧洲各国,这确实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

而另一方面,曾经一度拿下欧洲大部分土地的法国在与欧洲各国多年纷争之后,近现代却显得相当疲软乏力。就以法德之争为例,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正是讲述法国与普鲁士战争失利割地赔款的故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长驱直入,在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当了皇帝,这让法国大为蒙羞。再加上两场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完虐,法国人对德国更是没了好感。类似的,法国在寻求欧洲霸主地位的过程中,与欧洲各国都有过过节,这也导致法国常常被欧洲各国排挤、压制的情况。

就是这样的大背景,让法国人在自傲的同时内心深处难免有些许自卑的情绪,这才形成其恃才傲物又不喜欢“同流合污”的心态。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法国旅行,语言会是不小的障碍,即使服务人员会英语,他们也往往不愿意和你用英语交流。连死板的德国人都愿意使用一些英语词汇,诸如“Computer”“Walkman”之类的,而固执且以自己母语为傲的法国人却非要说什么“ordinateur”“baladeur”……法国人的自我欣赏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心态让法国就像傲娇任性的文艺少女一样,就是喜欢特立独行,为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你们英国人不是标榜优雅吗?你们德国人不是总说严谨吗?我们就是要做出和你们不一样的东西。别人家的车喇叭按钮普遍设计在方向盘上,法国车则设计在转向灯杆上。别人家的定速巡航按钮设计在控制杆上,法国车则设计在方向盘上。别人家还在将大灯设计成“大眼睛”的时候,法国车早就开始了隐藏式大灯、一体式大灯和细长的“眯眯眼”车灯设计。

法国车出场的时候,BGM(背景音乐)放《我们不一样》就对了。

就像我们常说的“恃宠生娇”,法国车敢于如此前卫傲娇,离不开法国国民出于民族自豪感对这些法国品牌的支持。在法国,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为57.2%。而世界汽车大国德国呢?虽然这个国家既有奔驰、宝马、奥迪这类驰名的豪华品牌,又有大众、欧宝这样优秀的平民品牌,看似德国国民有充分多的优质国产车可选,可德国人买车时就不像法国人那么“爱国”,德国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只有49.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也许正是因为德国人骨子里那种数学分析式的理性思维导致:谁的车最好最适合我,我就买谁的,而不管他是哪个国家的牌子。

现代汽车的几个关键节点都和德国人有关:卡尔·本茨的三轮机械动力车原型、戴姆勒的四轮车、奥托的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德国人在汽车工程方面一直当仁不让。这与近代德国重视理工思维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早期的德意志国家构成相对松散,颇有点像中国的东周列国的意思,哲思和文艺方面特别发达。进入普鲁士时代后,不满足于只做思想上的强国,在和周边国家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的过程中认定了必须工业化才能强国,因此政府扶持了大量工科类学校。在德国,有九所卓越的理工大学组成了联盟TU9,这些学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都能进入百强。

工程之外,德国人对设计教育也非常重视。1919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教授艺术与建筑而创立的学校——魏玛公立包豪斯学校。它的诞生对现代设计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主义所倡导的三大精神:艺术与技术融合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更是潜移默化中被德国车企秉承发扬。

遵循“少即是多”的包豪斯理念,你很少在德国车上看到浮夸的设计。法国人、意大利人为了美感可以不顾设计与制造的成本,但德国设计师则完全倾向于设计向使用和工业制造妥协。

即使是一些貌似“惊世骇俗”的创新设计背后也有着更为理性的考量。

奔驰300SL跑车,为了减轻车身重量而采用了赛车化的钢管车身构架,这导致传统车门的位置被钢管占据,“逼迫”着设计师开发出惊为天人的上掀式鸥翼门。宝马为了探索框架式车身和可替换覆盖件,设计出了Z1的下沉式车门,同样打破了人们对车门开启方式的理解。如果看整车设计,它俩一个古典浪漫主义一个现代简约主义,都不存在夸张的线条,但仅在开车门方式上的创意,就使得两款车让人过目不忘。而这样的设计,都不是设计师为了设计而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项车辆功能而推导出的。可见,德国工程师即使在开脑洞时也不忘遵循基本法,令人惊艳的设计往往都是工程上思想超前或是科技开挂所带来的“副产品”。图2:法国汽车设计中的傲娇文艺范儿是掩藏不住的。我们往往很难在其汽车设计中找到共性,如果有,那一定是“我们不一样”。© Mathieu Bonnevie2 德法汽车设计:向左走与向右走

从汽车设计的视角来看,法国与德国在设计理念上最为突出的三点不同是:

1.法国汽车更注重造型风格理念上的先锋性,而德国汽车更注重设计风格与产品战略、工程技术的整合性;2.法国汽车更注重形态与功能上的大胆创新,而德国汽车更注重产品的品质与性能;3.法国汽车更善于处理微妙的曲面变化与精彩的细节,而德国汽车更善于处理整体比例的优化与曲面质量的控制。

举三个例子。买家秀与卖家秀

2015年,保时捷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了当年最重量级的概念车之一——保时捷Mission E Concept,一时惊艳全场。

当然,车展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概念车,不过当它们量产之后,造型往往会变得很平庸,有种“卖家秀”和“买家秀”的落差感。

这种落差感在法国概念车上尤为明显。法国汽车品牌经常发布理念前卫、造型精彩的概念车,有时甚至成为整个车展的焦点。可惜这些概念车大都无法量产,就算成功量产,其量产版本也会变得面目全非,颜值暴跌。

反观保时捷Mission E Concept这款概念车,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必将量产的使命而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拥有惊为天人的造型,同时展示着未来保时捷的设计趋势,还预示着保时捷品牌在纯电动性能轿跑车领域的重要布局。它的矩阵前大灯、贯穿式尾灯、纯净曲面、细直中控台、悬浮式副仪表台等核心设计理念,都陆续表现在了最新的保时捷911、Panamera和Cayenne上,而Mission E Concept的量产版,也将注定会在2019年到来,成为保时捷在纯电性能跑车市场上的杀手锏。

不同于仅仅停留在先锋造型理念层面的众多法国汽车品牌概念车,德国人更实际,更注重如何通过概念车来完善量产产品。完全无法落地的、纯造型风格探讨式的概念车,德国汽车品牌很少会做。图3、图4:从概念车的设计中,保时捷Mission E表达的是对下一代量产车的精准概括,而DS E Tense则是天马行空的一次艺术创作。惊喜还是惊吓

有位德国设计师,很意外地开一辆2006款的法国雪铁龙C6,他对法国人造的这辆车啧啧称奇。老实说,即使在法国汽车里面,雪铁龙C6也是一个奇葩。它的后窗很狭长,尾灯形状奇特,更夸张的是后挡风玻璃居然是凹面的。除了外观,内饰方面也绝不能流于平庸无奇,这款车门板上的储物格不是敞口的,而是有一个奇特的升降隔板。

当然,法国车上类似的清奇脑洞屡见不鲜。如果你坐进雪铁龙C6的小弟C4里,你会继续吃惊,因为它的大部分仪表信息(如速度表)不是显示在驾驶员正前方,而是位于正中,即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之间的前方。等你开始驾驶它,你还会吓一跳,因为它的方向盘转动时,方向盘中间部分居然是不动的!

平心而论,这些创新有其价值,但也有风险:凹面玻璃的风阻系数更好,但良品率很低;门板上的隔板储物格让车内看起来更整洁,但实际上牺牲了很多储物空间;中置式组合仪表规避了传统组合仪表的尺寸限制(传统组合仪表通常受方向盘镂空部分尺寸限制),但信息显示离驾驶员视野中心略远;中央固定式方向盘看起来很炫酷,但不利于判断盘幅转动角度。

而我们在德国车上就很少见到这种程度的“革命性”创新,更多的是渐进式的,甚至是挤牙膏式的创新节奏。这种保守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创新往往是有代价的,而品质与性能优化则需要在稳定的产品解决方案上耐心打磨。有时候消费者会抱怨德国车一成不变,这一代与上一代几乎找不出什么区别,但是这种“保守”也会带来稳定的产品预期,消费者既不会有“惊喜”,也就避免了受到“惊吓”。比例均衡与细节精妙

通常情况下,比起整体比例,消费者们更容易注意细节,但整体比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感知一款车的气质。或许是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影响,又或许是得益于法国在奢侈品行业的全球领先,法国汽车设计师对于细节的探索可谓出神入化,他们擅长创造如珠宝般精致耀眼的细节与微妙曲面,以及雍容华贵的材质与纹理搭配。

而德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另外一个维度发挥设计能力:精准比例与极简曲面。作为现代主义的发源地,德国设计教育始终强调整体比例的协调感,在曲面处理上也强调整体感和简约美,因此从纯粹美学上,德国汽车整体上呈现另外一种风格。3 左手文艺、右手精英的美好生活

生于欧洲大陆最富饶的一片土地上,法兰西人显然是热衷于享受生活的。美食、葡萄酒、奢侈时尚、戏剧电影是法兰西文明的特产。巴黎这座城市对于艺术与美有着高度关注与包容。巴黎市民往往不会只去追捧那些被权威认可的名家名作,而是更加懂得欣赏与尊重在无名角落里旺盛生长的新的、有灵性的创作。正如我们在法国汽车设计中看到的,法国人如此热爱美与创新,他们鼓励跳出舒适圈,允许试错成本,愿意接纳不同意见,尊重某些看上去似乎愚蠢但或许有巨大价值的新鲜想法。

法国人对于埃菲尔铁塔、巴黎卢浮宫水晶金字塔这两个在当时的年代来看过于先锋的建筑,都能够保持一份求同存异的心态,这本身就是法国人民热爱创新、包容美学与艺术实实在在的证据。

相比起来,德国人更注重效率,讲究有效性。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发源地的现代主义美学准则与效率息息相关,它在艺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明确抛弃旧工匠审美,拥抱工业化大生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952年在斯图加特建造的马赛公寓,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这种讲究效率美学的“方盒子”建筑确实是非常先锋的,只是如今这种建筑美学已成为主流,似乎变得平淡无奇罢了。

汽车这种产品的普及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一同到来的。德国人讲求的效率美学,与汽车这一产品的本质天生有着很好的契合度。

除了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影响之外,德法两国不同的气候、地形、城市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对两国汽车的风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德国是全世界最早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家,直到今天也是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之一,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非常发达,而且有大量的不限速路段,这种高速路面上车辆可以普遍行驶到每小时160公里以上,甚至超过每小时200公里。很多德国人选择跨城工作,得益于不限速高速公路,哪怕家庭与工作地点距离100公里以上,也可以做到开车单程一小时内到达。图5、图6:向左是德国不限速高速公路带来的通勤效率,向右是巴黎左岸啜一口咖啡的悠然写意。

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德国车的高速动态响应和综合品质如此之好。

此外,战后德国出现了大量近现代规划兴建的城市,城市路网的密度与宽度更适合汽车行驶,停车区域设计也更合理,因此在德国,路面上最多的车型是中大型轿车与旅行车。

而在法国,有大量从中世纪就存在的城市,这些城市核心区域的整体规划和街道都是为马车设计的,对于汽车来说过于狭窄弯曲,更别指望充裕的停车位了。这样的街道条件当然短小灵活的车更有优势,不仅通过性更佳,停车也更方便。因此在法国,路面上最多的车型当然是灵活实用的两厢车。

法国人在奢侈品领域长袖善舞,但在汽车这件事上,并没有做出顶级奢侈品牌。在生产汽车方面,法国人心里也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尽管嘴上很少承认。法国人引以为傲的是他们在汽车创新方面的引领,以及在设计美学方面的大胆探索。在这两点上,德国的汽车从业者们也很欣赏他们邻居的能力。

一位先后在法国和德国汽车品牌工作过的汽车设计师,曾经感慨:“法国人做汽车设计时,可以做出最好的设计;德国人做汽车设计时,可以做出最好的汽车。”

这句话对于在法国和德国汽车公司都工作过的人,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我们欣赏法国汽车上那些天马行空的神奇畅想,正如我们也同样欣赏德国汽车体现出来的对于高品质、高性能的纯粹坚守。同样的,我们庆幸可以在汽车上感受到意大利人的激情似火、美国人的豪情万丈、日本人的细腻精准、瑞典人的冷静守护。正是每个民族对汽车理解的不同,为汽车这一工业文明的智慧结晶带来了五彩斑斓的风景。BLOODLINE FLOWS

家族脸谱众生相

文/青帝

提起汽车设计,恐怕只有骨灰级车迷,才会对腰线、楔形、曲面之流如数家珍。不过若话题转为前脸设计,情况则大为不同,就算你是个门外汉或脸盲症患者,往往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并通过它来识别不同的汽车品牌。那么,在这样一个颜值决定命运的时代,不同品牌的家族式脸谱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霍夫迈斯特拐角和双肾格栅,哪个设计更伟大?如果你是资深车迷,肯定知道它们都是宝马的经典设计,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谁会去注意那些舷窗上的细节呢?不争的事实是,前脸设计对于车辆外观实在太重要了,毕竟很多家庭买车的决策者并不一定是最懂车的那位,而很可能是信奉“颜即正义”的另一半。

前脸设计既要好看,又要能被人记住;既要遵从品牌设计的DNA,又要跟随潮流与时俱进,于是,家族性统一化设计成为车企共同的选择。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品牌各产品线的车往往长着一张类似的脸,而这张脸也会成为品牌延续一段时期的标志。比如雷克萨斯的纺锤形格栅、小眼睛大嘴的阿斯顿·马丁、阿尔法·罗密欧的倒三角笑脸……这些堪称经典的面容,塑造了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然而,人性就是那么矛盾:满足了确定性带来的愉悦安心之后,又会抱怨缺乏变化难免无趣,家族脸谱式设计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而且,年轻的新生代车主更倾向于张扬个性、期望与众不同,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车和同品牌其他车型看上去都差不多。并不是品牌不想创新,汽车设计这个在诸多法规限制下的工业设计分支,想另辟新天地实在太难。而且自己家的孩子,长得不像自己,一不小心神似了隔壁王先生,最少也难免要被舆论奚落一番。

所以,今天的汽车家族化脸谱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共同作用的产物。所谓必然,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的需要,也是品牌经典DNA的延续和传承。所谓偶然,在传承的过程中,总会冒出一些人或一些想法成为突变的诱因,让他们的样貌偏离预设的轨道。不过,最终决定存亡的,还是物竞天择——只有那些被人们喜欢的长相才能生存并传续,这也是一些品牌对家族化设计趋势的最新感悟。图7:兰博基尼Aventador(2019)。图8:兰博基尼Countach LP 400S(1978)。1 恪守祖制的经典守望者

当我们品评一件艺术品时,能否经历时间的验证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有一些汽车品牌,他们的家族化设计任由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仍秉承着在久远之前业已形成的经典元素,终于成为传世之作。兰博基尼:锋利的几何猛兽

创始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Ferrucio Lamborghini)对于自家品牌外观设定的目标非常有趣而霸气:如果一辆车所过之处没有让路人瞪大眼睛观望,说明这个设计不够吸引人。而从一个路人的视角,大多数兰博基尼车都做到了这一点。

与意大利其他跑车品牌相对圆润的轮廓线条明显不同,从1964年的第一款跑车350GT开始,兰博基尼见棱见角的力量感一直传承至今。哪怕低矮的楔形车身被反复调侃可以随便钻过停车场进出口的档杆,但它表达的凶猛属性从未有一分减少,像一头蓄势的斗牛,随时准备激发而出。线条从车头缓慢爬升,到车尾迅速收紧,这是典型的楔形车身设计理念,在创建最初被人们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汽车形状。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这已经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兰博基尼却一直坚持着这个标志性特征。

兰博基尼的前脸设计,亦像一个表面充满了锐角的楔子:W形的机盖,W形的LED灯排布在眼角锐利的头灯之中,下方的三段式进气格栅同样以刚硬的多边形诉说着兰博基尼品牌的与众不同。从划时代的Countach,到今天的Aventator,甚至是时任大众设计总监瓦尔特·德·席尔瓦(Walter Maria de Silva)友情客串设计的Egoista,都将这种锋利的设计语言延续了下来。哪怕,兰博基尼最新的SUV车型Urus顺应着多功能运动型车的大风向,仍底气十足地将战斗机的风格坚持到底。

蛮牛的这股倔劲,也成为当今汽车设计同质化中的一股清流。Jeep:负责定义的品牌

Jeep,定义了巴顿将军引以为豪的机动性,定义了越野车的样子,定义了什么样的车可以在极限地形卢比肯小道(Rubicon Trail)行驶,定义了这类车型在汉语中的名字,定义了现今汽车潮流SUV的前世与今生……你可以不喜欢它,但却没法忽视它给汽车世界带来的永久烙印。当他们喊出“不是所有的越野车都可以叫Jeep”,这是一种荣耀。但当所有的越野车都必须叫吉普车时,这是另一种更高的荣耀。

在品牌诸多系列的变迁中,指南者、指挥官、切诺基的灯形曾发生过一些变化,牧马人和自由侠却是传统设计完美的传承者,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今天的它们和将近八十年前的样子高度相似。在牧马人的进化历史中,设计师非常谨慎地组合着方与圆在前脸设计中的关系,比如1987年款尝试着使用了方形大灯,而在此后的更新换代中又回归了经典的圆形设计;而七孔式进气格栅一直保持着圆角的样貌。其中在牧马人中还保留了一些复古的小心思,比如引擎盖的开关仍然采用粗犷的铰链设计,将硬朗贯彻到细节。

有意思的是,只有重溯原型的设计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越野迷的认可,因为牧马人可以说是他们的精神图腾——哪怕对于那些鲜有机会开出市区的车主,车里也配备着全套户外装备,随时可以在任何地形上攀爬自如——至少在物质上为自由不羁提供了保障和可能性。所以Jeep的历代设计师坚守着从第一代Jeep Willys越野车就有的设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不止可以跨越时代,他们本身就是时代。图9:Jeep的原型——Jeep Willys(1951)。图10:Jeep牧马人(2018)。图11:Jeep自由侠(2018)。图12:宾利设计的奠基石——宾利T1 Coupe(1966)宾利:不变应万变

一个拥有运动基因的百年英国品牌,随着战争和英国汽车工业的兴衰起起落落,这一个世纪对于宾利来说并不好过。和“亲哥哥”劳斯莱斯的分分合合,实质上也让这两个属于英国的豪华轿车品牌沉淀出了不可复制的尊贵与坚守。虽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车坛的设计风向屡次风云变幻,但宾利从1965年推出真正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车型T1开始,其设计语言的变化非常小,尤其是旗舰车型慕尚,对于传统的传承度更高。

家族式宽大车头和短前悬,使得它的长宽比看起来比实际还要大一些。神庙式进气格栅,决定了前脸高峻立体的方形线条,乃至于引擎盖上由进气格栅延伸出的W形结构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项被宾利称为动力线的家族设计元素,分成两条流向A柱和腰线,体现着宾利的运动实力。整体的前脸设计给人一种复古而雍容的感觉,让人依稀可以看到20世纪中叶顶级豪车的影子,却并不会有脱离现在时代的疏离感。

宾利的旗舰系列慕尚在历代发展中都严格恪守着这样的经典设计,而宾利其他产品线中,欧陆、飞驰和新晋的SUV添越除了采用网状格栅,其他设计细节都严谨地承袭了这样庄重尊贵的风格。近年来宾利的销售数据呈现出了稳步提升的走势,这也从客观上证明了目标消费者对坚持初心不盲从的认可。保时捷:沿着911进化

当我们谈及保时捷,总是难免要谈到911。严格来说,视911为品牌设计的起点并不准确,保时捷遵循的品牌基因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车型——保时捷Type 64。1938年,这款保时捷品牌的开山之作与大名鼎鼎的大众甲壳虫几乎同时期出于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先生之手,所以我们能轻易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似之处:萌萌的蛙眼、整体贯穿的流线造型、车顶轮廓线、高出引擎盖的翼子板和它造就的强劲的肩部曲线,从那时起就成为品牌的核心设计语言。

历史的巧合有时是惊人的,1964年,保时捷Type 64的后辈在吸收了这些设计元素后横空出世,成为迄今为止保时捷最伟大的车型——911。在其五十余年八代车型的发展历程中,911这张透着可爱的脸其实变化并不大,除了第五、第六代车型曾经一度颠覆了蛙眼特征,采用了被俗称“煎蛋眼”和“水滴眼”的设计,而很快在随后的车型中又被修正回了最传统的样子。

不知是不是因为新设计使第五代911销量激增,对于那时经营不善的保时捷来说,可谓是救主于危难,因此水滴眼等相关设计元素在被911抛弃之后,逐渐被保时捷其他车型启用。比如718和卡宴,除了水滴眼,引擎盖两侧依然如911般隆起,虽然程度略有不同,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家族传统的呼唤;下方的三段式进气格栅看起来平实而稳健,仿佛在表达着保时捷这个品牌的最高追求:就像当年的911一般,是为速度和驾驶而生,永远不会哗众取宠。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保时捷全系车型,都彻头彻尾流着911之血。

可见,911不仅作为保时捷的里程碑,也承担了灯塔的职责,在数十年间无数新的设计潮流来临之时,提醒着设计师大多数创新元素恐怕很难击败时间,坚守住优质基因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图13:保时捷在美国专利局备案文件。图14:保时捷Type 64(1964)。2 灵光乍现的传奇革命者

无论自然历史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不会一直亦步亦趋、循序渐进,有时一个概念或一个人物的横空出世,推动了整体进程或影响了发展走向。很多汽车品牌的设计变迁过程亦如是。只不过,被调整了方向后的家族前脸,有些走向成功,有些沦为平庸,还有一些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验证。宝马:先知看不到的未来

从宝马真正的核心车型5系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窥见它的设计语言曾经大幅摇摆过,而掀起这一番波澜的正是鬼才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

宝马双圆灯双肾进气格栅的设计从第一代5系开始就一直被传承,直到班戈操刀的第五代,虽然在灯罩里保留了双圆灯,但灯罩的设计采取了非常锐利的鹰眼形;另外双肾格栅的造型也更大、更具设计感。这在2003年的同级车型中非常少见,于是收获了大量的非议之声。但在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宝马全系车型几乎全部继承了班戈当初不被人理解的设计,双肾格栅变得更大了,鹰眼形前灯被命名为天使眼,仿佛这不仅是对大灯设计的一种描述,而是在纪念班戈洞穿时空的前瞻之能。

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带着传统的枷锁跳舞的奇才,宝马的设计才在传承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引领着时代的演进。不过,在霍伊东克(Adrian Van Hooydonk)接任设计总监之后,宝马在班戈和“最传统的宝马”之间做出了完美的平衡——双肾格栅再次变得更大而具有侵略性。传统与革新,碰撞出了今天宝马的样子。图15:BMW 5系第一代至第六代进化历程。

然而,第七代宝马5系的前脸在继续了这个趋势之后,显然没有第六代那么广受好评。进一步扩大的双肾格栅和天使眼连为一体,这就使车头的整体观感变得紧凑,反而显得不大气,四条线的引擎盖被诸多其他品牌效仿之后反而成了减分项。看来,对于班戈趋势的理解还是不能流于表面,先知也不能尽然看透未来。凯迪拉克:颠覆出传奇

回顾凯迪拉克的历史,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喜欢颠覆的品牌。从最早搭载大马力的V16发动机,到1948年开创美国圆润设计的先河;从20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的陆地火箭Deville,到80年代成为美国总统御用座驾,再到中国出现的加长版,凯迪拉克一直在设计上颠覆着自己,创造着新的潮流。

进入2010年后,凯迪拉克家族的设计来源于2003年凯迪拉克推出的概念车Sixteen,当时它以一种超前的态度,预言了迄今为止都不过时的设计理念。从Sixteen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更彻底的竖排头灯让雾灯与大灯形成了更统一的整体,盾牌元素更加突出甚至夸张。在所有的革新中,最惊艳的当属钻石切割车头设计,保险杠中部呈现出的尖峰,映衬着更有棱角的盾牌,把整个前脸切削得更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

引人注目的钻石切割把凯迪拉克这个沉寂了三十年的品牌重新带回了追光灯下,然而凯迪拉克并不满足,2017年推出的概念车Escala将品牌设计语言转向了另一个方向——“美式极简”风格。在这套新的设计语言下,钻石切割的线条被柔化,车顶采取了溜背造型,隐藏式门把手让车侧曲线更为简洁完整。而这些本该概念化的设计语言,现在已经实装到2018年CT6车型上。

对于这个敢想敢干的品牌来说,下一次颠覆会在何时呢?图16:凯迪拉克Sixteen预言了在此后多年“钻石切割”的设计语言。丰田:Keen Look究竟是什么?

比起很多汽车品牌的家族设计,丰田的方法更艺术——采用了一套抽象的设计理念:Keen Look。而更聪明的是,官方并没有给出标准化的解读,而把这个大悬念留给了车迷和媒体,以至于一时间对于Keen Look的解读层出不穷。很多人倾向于把它解读为“锐利的眼神”,而这个蹩脚的翻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Keen Look是一种看上去更热切的表达,更富含感情色彩。抛开这些论战不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13年之后的丰田车型设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它们绝对变得更加好看有趣了。丰田官方所持的态度是,他们要告别之前丰田让人厌倦的设计模式,在激情和理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我们可以发现,丰田的各款车型对于进气格栅和车灯的细节设计差异很大。Yaris L采用了透视鹰眼大灯和立体倒梯形格栅;RAV4的线条更加硬朗,雾灯区域的设计棱角分明,倒梯形格栅也分成上下两层;而在Corolla中,头灯采用了箭头的形状,为了在下角设置雾灯,倒梯形也稍微变形成了柔和的六边形。这些看似不同的设计,贯穿着的都是Keen Look的思想——通过X形的前脸设计,所有的线条都汇聚于丰田Logo的位置,形成了视觉焦点。

从主观观感上来讲,经过Keen Look改造的车型,确实更有情感和态度了。这也是Keen的另一层含义,热切的感觉。丰田的设计并不再是长得像汽车的一辆汽车,而是有了鲜明的内涵,就像日系少年热血漫画的主角。你可以认为它不好看,但你看过之后很可能会记住它。图17、图18:虽然不同车型的差异化明显,但X形的前脸设计却以不同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3 应时而变的破旧立新者

近年来,那些原先因家族脸谱同质化而被诟病的汽车品牌,也先后放弃了“套娃”式前脸的老路,在遵守品牌设计风格大框架的前提下,开始积极寻求不同产品线的差异化。如果一定要归纳出这股设计趋势,那就是,如何用不同的设计征服所有人。大众:套娃变形记

2018年,在中国汽车销量榜单上前十名的车型中,大众包揽了六个名额。毫无疑问,大众是一代代销量神车的摇篮,至今依旧。然而,在设计方面大众遭受的非议却一直没有停歇过。千面套娃的诨名,辉腾与帕萨特纠结不清的段子,有才的网友戏称大众只有一款车型就是高尔夫,拉长变帕萨特,改名就叫迈腾,减掉后座拉宽是CC,拍成方的就是途安,加高底盘就是途观……然而在被疯狂吐槽的另一面,大众也拥有了毋庸置疑的辨识度。横拉式的三道杠进气格栅成为最有辨识度的品牌签名,车头的线条从进气格栅向大灯逐渐宽阔起来,一直延伸向侧裙。无论是不是爱车懂车,几乎无需看到VW的标志,妇孺皆可一望便知。

其实这些只是大众之前的模样了。从2013年起,大众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在设计上的改变。以辉昂为代表的豪华车型启用了奥迪A6平台,横向设计作为核心设计语言,下层格栅的C形装饰条更是从视觉上进一步拓宽车身;从途观L身上,我们能看到更硬派的作风,带有镀铬条装饰的不同材质的格栅看起来有一种野性的色彩,更方正的头灯也使整体前脸更富越野感;从探岳的设计,我们能看到更为年轻化的元素,格栅有变得更大的趋势,传统的直线型格栅变为了铁链型,D字形的日间行车灯也彰显了一种活力现代的感觉。

大众已经不是你们口中的那个套娃大众了,大众唯一不变的,只有销量霸主的地位。图19、图20、图21:大众的套娃式设计一去不返,辉昂(上)、探岳(左下)、Polo(右下)的前脸设计在基础设计语言上裂变出自己的风格。奥迪:大嘴的三种表情

自从1997年由瓦尔特·德·席尔瓦亲自操刀的A6(C6)问世以来,大嘴进气格栅帮助奥迪斩获数个设计大奖,也在销量上真正开启了品牌复兴的大门。这个划时代的一体式单框格栅,灵感来自1937年奥迪的经典赛车Type C。与之前中规中矩的前脸设计不同,它让奥迪被更多人记住了。而在此之后,奥迪并没有慵懒地躺在大嘴的功劳簿上,通过精研经典设计语言,逐渐分化出不同的表情,以应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审美需求。

在A系列轿车设计中,大嘴格栅线条平直而宽阔,勾勒出优雅而年轻的态度;Q系列SUV的大嘴格栅更倾向于八边形,棱角分明而有肌肉感的结构凸显了奥迪的运动基因;R系列跑车的大嘴更扁平,倾角更锐利,表达的是奥迪在赛车运动上追求极致的精神。

所以,从奥迪设计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在品牌相对固定的语境下,奥迪仍然坚信设计是一种差异化的表达,而且他们并不墨守家族经典设计一致化的成规,这就是奥迪对于前脸设计如何平衡传承与个性交出的一份别样的答卷。图22:奥迪Type C(1937)的大嘴设计是后世奥迪前脸设计的灵感来源。图23:奥迪Q8(2019)。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