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就是拼搏的唯一理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2:13:58

点击下载

作者:金靖巧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无所有就是拼搏的唯一理由

一无所有就是拼搏的唯一理由试读:

卷一 要善于自保

行走社会,待人以诚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但世事纷扰,如何处事才不致于失手于人?答案是一个“守”字。守,不是保守,而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在世,既要敢于争取,也要善于自保,这是一种以智自强的进退处世哲学。

保全自身,不受名利诱惑,则无人能争

虚——天地之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有道是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圆融于世。虚而不实、不争,才不致受外物迷惑引诱,才能坚守内心的真我,保持本色的风格。虚己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任凭纷争无限,皆可全身而存。

■ 只有虚己才能化解百怨

虚己是处世求存的良策之一,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物无争,而不争反能亲近于人抚育万物。如水润万物,不争而全得,“虚”能不骄不馁,接受万事万物的挑战,从中领受有益的养分以滋养自身,充盈自我。虚怀若谷,就是不自负,不自满,不粘不滞,不武断,学习他人之长,反省自己之短,如此则他人才会乐意助你,也就是说成功已不远矣。

棋诀有云:“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

意思是:自重不贪者,常会有意外收获;轻薄好讨人便宜的则会遭到损失。不主动发起战斗,仔细衡量之后才下决定的人经常会赢,贪多多半会失败。

仔细研究败因的才会进步,一旦战胜即自满、不知惕励的人只会退步。一心只想取胜,就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结果往往弊大于利。有时候明明你的成功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因为欲望太强,你费尽心机,结果还是得不到。而你没想得到的,因为你一点点地积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它的条件却已经成熟。

从道家的观念看来,他们处世,贵在“以虚无为根本,以柔弱为实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顺万物的变化”。

虚,就能容纳万事万物,无就能生长,就能变化;柔就不刚而能圆融,弱就不争胜而可持守。随同时间的推移,能不断地变化而自省,顺应万物,和谐相宜。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他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转圆于世,虚己用天下就能包容天下。

只有先虚己,才能承受百实,化解百怨。虚己的能量,大的方面足以容纳世界,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极、戒盈,极而能虚就不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身处高位而倚仗权势,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的胡惟庸、石亨就是这样。有士才而不谦虚,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卢柟、徐渭就是这样。积财而不散,足以招杀身之祸,沈季、徐百万就是这样。恃才妄为,足以招杀身之祸,林章、陆成秀就是这样。异端横议,足以招杀身之祸,李贽、达观就是这样。反之,就能免除祸殃。这些人的后果都是不能虚己造成的。

能够虚己的人,自然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保全身,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度量。

虚己处世,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处处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

鲲鹏歇息六个月后,振翅高飞,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没有危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都是如此。到了最极端而不可再增加,势必反轻。居在局内的人,应经常保留回旋的余地。伸缩进退自如,就是处世的好方法。

■ 不受名利诱惑,坚守内心真我

在生命的短短几十年里,有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这一步的失误很有可能就是名利使然,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必须努力抑制自己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心理考验。

现实中,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让本来属于自己的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应该花在所钟爱的事业上的时间,用在了为名利的终日忙碌、四处奔波上。

不要为名利所累,先哲有言:毁或无妨,誉则可怕。“我的上帝,我此后的生活又将怎样呢?”这是当时年仅31岁的李政道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奖时发出的一声感叹。他当时的心情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全是被欢欣与高兴所充斥,而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自己获奖之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回忆说:“我得奖的那一年真糟糕,得奖当然是好极了,但一年内我什么工作也没做。”

对于名利,稳重、隐忍是成功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权。越是持重,越有机会成为胜利者。

在现实生活中,每每会见到一些名人尤其是名演员、名歌星、球星受到人群的围观骚扰,连散步、购物之类的基本行动自由都难以保证。至于因名声引来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麻烦事乃至灾祸,在报刊上也时有所见。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那么已有的名利其反面效应也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确立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被捧杀,造成了他的事业与人生的昙花一现。

因此,在名利场上,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更不能把名利当做炫耀的资本。《菜根谭》说: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地位是令人快乐的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地位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知道挨饿受冻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却不知道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上有某种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尽管《菜根谭》中的观点有些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但其中也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真知灼见。

弱肉强食的年代,自强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常言道:“人善受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性丛林的生存游戏规则与动物界一样,也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为了生存,不是你灭我,便是我吃掉你。要想不灭人又不被人灭是不可能的。面对生存竞争,我们只有加强自保,为自保奋力自强。

■ 弱肉强食的斗争无处不在

在过去,一般人养狗不是供家人玩赏,而是用来看家,防御外人破门而入的。一条不咬人的狗对一位主人来说毫无用处。可是,中国的狗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它应该袭击谁,应该让谁进屋,全凭它的本能来定。

信不信由你,最有灵性的狗懂得看主人脸色行事,除此之外,更多的凭其敏锐的本能去判断来访者。比如,如果来访者既衣衫褴褛,又垂头丧气,便毫不犹豫地扑上去。这是一次唾手可得的胜利,而且不带丝毫风险。

反之,倘若来访者衣冠楚楚、穿着考究、情绪高昂、信心十足,狗便会摇着尾巴,向他迎上去。

在为生存斗争的动物王国,狮子惯于在一群数以千计的大羚羊中挑选出生病的或者垂头丧气的那只作为腹中餐。我们人类也将自己的内心状态披露给别人。一旦别人觉察出我们的胆怯和怯懦,我们旋即便会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这种猎手的本能完全出于直觉。

竞争异常惨烈的商业界中,尤其在如今商战兼并大潮中,大鱼吞小鱼现象非常普遍,那些坐在董事会会议上聆听他们讨论如何吞取其他公司的商场胜利者,他们总是把目光放在实力较弱的公司上。同样,留心观察小学生在操场游玩时,你会发现较大的孩子常常瞅准较小的孩子捉弄他们。没人教他们,孩子们直觉上也懂得运用这一原则,因为这是一种天生的自然本能。

上面描写的行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些天生狡诈、残忍的人们,总是占那些心地善良、信任他人的人便宜。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无时无处不在。

■ 只有自强才能自保

清末,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困境。清朝统治者不思进取,不图自强,一味地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这使得侵略者更加有恃无恐,气焰嚣张,公然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朝政权摇摇晃晃,国力日衰,朝夕不保。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运动应运而生,一些有识之士渴求通过变法改革来增强国力,改变困境,然而,基于一些历史原因,戊戌变法运动最终被慈禧等人镇压,宣告失败。

至1901年,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李鸿章等6人为督理大臣,清末“新政”正式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更具现代化性质的改革,但是,基于清朝政权的弊端,这场改革也未得长命,不久宣告失败,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内外交困的境地。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它们也在特定的历史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从反面说明,如果一个国家不图自强,国家自封,那在弱内强食的规则下只能是自身难保,自取灭亡。

古语云:自强者胜,自胜者强。做成人生事,必须敢于以智自强,否则,就会被对方打倒,永远也站不起来。

所以,如果做不到自强,一切皆虚。人生如战场,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唯有自强才能自保,才能发展,才有将来,否则便会陷入被动挨打的惨局。

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普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老子主张无为而为,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反而不如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争名夺利司空见惯,最明智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

■ 明智者为不争为妙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理。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的才是大得、大有、大用。

可惜的是,真正能省悟和运用这句话的人很少。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精明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某部门部长退休在即,围绕这个即将空出的部长“宝座”,部门里斗得乌烟瘴气。资历老一点的以资历为卖点,学历高一点的以学历为骄傲……各自表功,又互拆台面。于是乎一时闹得鸡飞狗跳,一片狼藉。最后,组织上任命没有参与这场争斗的老王为代部长,半年后,老王正式成为部长。此事似乎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细细推敲,却是情理之中。争权夺利的人无怪乎看重的就是名与利,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好处,说穿了终究逃不脱一个“私”字,这种人上台后会为大家着想,大公无私吗?与其这样还不如推举一个一心为公,不争名逐利者。

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此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

但是,明智者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

——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最先登上彼岸。

■ 无为才有可能大有作为

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不做,才能无所不做,唯有不为,才能无所不为。

为了论证这个道理,老子进行了哲学的思辨:许多辐条集中到车毂,有了毂中间的空洞,才有车的作用;揉捏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

就是说,“无”比“有”更加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人的“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给人带来益处。一味地争强好胜,刀兵相见,横征暴敛,“有为”过盛,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美国的一位前任总统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从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美国人民却根本不肯体谅这位总统的苦恼,反而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以绝大多数的选票把这位可怜的总统吉米·卡特撵下了台。卡特准确无误地意识到了国家面临的困难,可谓洞察力敏锐,一眼中的,但他也让公众跟他一样,觉得惶恐不安,毫无安全感可言,结果造成绝望感,从而将他推下了台。

不能说卡特没有才能,也不可谓其不够聪慧,而终于落得如丧家犬被赶下台的可怜下场却正是因为他的积极有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产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败。另一位美国总统里根却以无为代有为,洞悉为职之道。这位美国前总统每次即兴演说,凡是复杂的主题,便暴露出令人吃惊的无知。可以说他似无所为,但并非毫无所为,有时,即使对所涉及的问题一无所知,却也能依然果断干练地进行处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国百姓感到他神秘,以为他的才能是不可测的,他的简明扼要反使美国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国内社会动荡和对外蒙耻受辱曾一度使美国人萎靡不振,美国人经过这段经历后,开始重新振作。由此,这位无为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取得了美国人的信任,作为美国近代史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历程。

老子主张无为而为,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反而不如无为。以上美国两位前总统可说是一反一正两方面事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无为的道理,卡特有为被人民一脚踢开,里根无为貌似糊里糊涂,却受信于民众,万人敬仰。这也正是老子讲的无为而为的道理。

当然,老子贬“有为”扬“无为”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尽合理。实际上,“有为”,才能建功立业。绝对地“无为”(不作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当然了,有为、无为只是相对而言的。于个人来说,过度的作为,只会伤精劳神,于国家来说,过度的作为,其反面只会劳民伤财。

只有做到了“无为”,才有可能会大有作为。因为,只有在“无为”的时候,人的头脑才是最清醒的,不会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力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与其主动出击消耗体力,不如退而结网保存实力

围棋第九诀“彼强自保”,是说当对方势力强大时,应先保全性命再说,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大实底,保存实力是竞争的根本,保存实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本,也就是说,人既应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骨气,又要有躲避狂风暴雨保存自己的机智。这也是成功者一个必备的智慧。

■ 切忌硬着头皮向前冲

下围棋时,在对方强大的阵势面前,应优先考虑自己一块棋是否净活,防止注意力集中在攻击对方时,被对方出其不意给己方一块棋致命的一击,导致全军覆没。如果对方势强,就应巩固自身,将棋下厚,切勿靠近对方厚壁。避实就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从政治斗争到小孩打架都无一例外。围棋起源于战争的游戏,与真实战争原理相同:在战场上,敌手强时,只能打游击战,不能打阵地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切记宁可损兵,不可全军陷入泥沼。当自己军力薄弱时,求活即可。和民谚“识时务为俊杰”道理相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经过各地农民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致命打击,元王朝气息奄奄,死日将近。这时,朱元璋已经羽翼丰满,并踌躇满志。但他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支劲旅构成了巨大威胁。西面是张士诚,东面是陈友谅,陈友谅拥有江西、湖广之地,是当时疆土最广、军力最强的势力,他野心最大,早有吞并朱元璋之意。他还派人与张士诚联系,彼此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如何攻守呢?

关于攻守要诀,朱元璋的高参刘伯温在其《百战奇略》中将它运用于战争,是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方针。刘伯温认为:凡是作战中,所说的防守,是了解自己的结果。知道自己没有作战获胜的可能,那么我军就应该稳固防守,等待敌军出现破绽劣势的时候,再出击打败它,这样就没有不获胜的道理。兵法上说:知道作战不能获胜就应该全力防守。因此,刘伯温总结出知彼则攻,知己则守,是把《孙子兵法》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把攻守上升到知战的境界之上,充分表现出守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攻守思想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与群臣冷静地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对策。他们认为:陈友谅傲气十足,张士诚气量狭小;傲气十足的人好生事,气量狭小的人没有远大抱负。假如先攻张士诚,那么,张军就会顽强坚守,东面的陈友谅必然倾全国之兵,围攻过来,处于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反之,先攻陈友谅,气量狭小、无大志向的张士诚肯定拥兵自保,静观其变。陈友谅孤立无援,必败无疑。陈友谅兵败,张士诚则成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从这种分析出发,朱元璋首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摆开战场,张士诚果然袖手旁观。朱元璋以全力对付陈友谅,获得全胜。之后,朱元璋又发兵打败了张士诚,从此再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胜进军,向元统治中心大都进发,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中外历史上那些懂得攻守之术的人们,一般都能够在强敌面前避其锋芒,保存实力。因为他们知道,对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能顺从,否则一味较劲,对自己则是一无所益。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两层含义,所以在待人处事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最后常常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薄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在此,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其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自保者在权势者的轻视、冷落中面向未来再图崛起,重建新功,让世人包括薄情于他的当权者重新认识到他的重要。

谋取胜局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是要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方法。当然,这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它告诉人们:硬着头皮往前冲,只能自绝生路,被强大的对手打倒!

■ 积蓄实力时不必事事求胜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胜利,渴望成为王者。可是现实生活中,胜利未来之前,往往会有失败挡道,最终能如愿以偿者寥寥。事实上,很多人过于求胜心切,而且事事求胜,这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求胜反而是导致失败的征兆!

事事取胜,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有时反而会影响你追求更大胜利,必须谨记一条规则:你的胜利就是别人的失败。所以,人世生存之中,你大可不必事事求胜,该求胜就求胜,如果没必要求胜,哪怕求败也不一定是下策。不过,求败也要有一些技巧,如不可不战而败,那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怀疑,反而对你不利。你还必须假装拼命,然后再狼狈落败,否则想要求败都求不得!

从兵家知识来说,求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隐藏实力,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大实底。保存实力是竞争的根本。当你还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方时,你从策略上采取守势,甚至以小败来麻痹对方,既为自己积累了能量,也消磨了对方的意志,让对方心中滋生骄慢之气,然后一举歼灭之,这个时候,你一般会胜券在握了。因此,在积蓄力量时,小败对方,恰恰就是你在必要时求胜的最好本钱!你可以从小败中汲取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这种小败何尝不是大胜呢?宁可小败,不必事事求胜。

低调,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手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世常态。从做人角度看,只有放下身段,低调做人才意味着“高”。低是高的前提,所谓低调就是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这才使低调拥有了特殊的魅力。

■ 人微言轻少开口

“人微言轻”的意思是:身份不够的人,说话没有分量。所谓“没有分量”不是指所说的话没有见地、没有价值,而是你资历不够,当然没有人重视,也就没有你讲话的机会!

首先要说明所谓“人微”——身份不够。

怎样才是身份够、身份不够?

身份够不够没有标准,它完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水平线上,别人的职位比你高,资历比你深,专业素养比你深厚,那么你就是“人微”了。但若换另一个场合,其他人都不如你,或至少和你差不多,那你的身份就不一样了!那么,为何“人微”就会“言轻”?

其实并不是人微就会言轻,原因在于:从人情常理上说,人们总是喜欢倚老卖老,认为他经验丰富,他的看法才对;你若经验浅短,再好的看法也会被反驳。

社会公众迷信权威。权威不一定正确,但人们却又需要权威,因为权威可以让大家有安全感、有所依循,你若权威不够,当然所说的话就没有分量了!

从社会地位上看,如果你的身份和他们相差悬殊,他们连让你在现场都觉得没面子,你还说话,他们不是更没面子吗?所以他们根本不会重视你的话。

从个人私心角度上看,在某些场合,有些人就算意见相左,但基本上仍是利益共同体的一员,他们怎么可能让你这身份不够的人一两句话就影响他们?

总之,传统思维定势作用,认为身份不够的人所说的话就没有分量,所以没人听。

正因为这样,所以人微言轻,这是自然的人性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倒是处在这种人性丛林中,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法则:

既然人微言轻,那就少开口!因为你没有机会开口,就算开了口,也不会有人重视,甚至还有被嫌恶的可能!比较好的方法是先以沉默的方式取得别人对你存在的认可,并慢慢地赋予你说话的权利。如果你的话有价值,自然就会产生力量。当然,若场合不对,有价值的话也会被当成一文不值,因此不如先以沉默应对。最忌讳的是不甘寂寞,企图以言语吸引别人的注意,以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这么做,将会被驱离那个圈子,如果又言之无物,那么一次就够了,你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如果你非说不可,姿态要很低,以免引起反感。如果你的话很有价值,有可能引起反响,但更有可能当场就受到驳斥,或在事后受到压制,哪怕你说的是真理!

不过也有一些人虽然人微,却不断出声:这需要相当的勇气与毅力,至于他的声音有没有人听到,听到后受不受重视,那就另当别论了。

■ 低调做人最有效

中国人讲含蓄,凡事低调处理,若表达一种意思,或者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倒可以理解,但含蓄也容易过头,这便是使人虚伪,使阴谋得逞,使好人上当。

如三国时曹植、曹丕争太子位。他们的父亲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众人敬服,曹操也对他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在军中不过只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当曹操要把太子之位欲传给曹植的消息传到曹丕耳中后,他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曹植都到路边送行。曹植称颂父王功德,出口成章,引人注目,曹操也大为高兴。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此时,曹植已稍处下风,曹植继续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这样正中曹丕下怀。曹丕进一步玩弄他的低调权术,掩饰真情。于是王宫中的人及曹操身边的人都为他说话,说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座。从此,曹植的日子,便一天天难过了。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运用了“低调做人,以守为攻”的战术,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以短克长,以守对智。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曹丕是利用低调而得帝位,当然也可说是阴谋诡计,并不值得提倡。而作为曹植这一边,则完全要引以为鉴:低调一点,是一种处世手段,夹紧尾巴做人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为人低调也就是夹紧尾巴做人,现在人也应当如此。下列几种人尤其要夹紧尾巴做人。

初出茅庐,年轻气盛者;

有一定才能者,切忌恃才傲物;

有一定地位者,不可倚势卖大,尤其不可倚势欺人;

勇力者不可逞强放肆;

性格刚强者,不可纵情任性;

有相当资财者,不可财大气粗;

平安顺利者,不要夸口如何如何。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容易冲动,一冲动,疏忽、纰漏就出来了。不用说,也最容易正中对手之计。

综观人类本身的发展,人什么时候可以天真直露地说话、做事,很难说定!可以说,人们永远不需要虚伪,但很难说人不需要夹紧尾巴做人。因为有时候或大多数,低调做人最有效。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有时会取得不战而胜的效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人性丛林本就弱肉强食,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呢,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攻击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一定要有保护自己的“防护网”,有一套防身之术,这就是:“人性之战,不战也胜。”

■ 用“疲”软化对手

凡为人性都有致命弱点,很多人吃软不吃硬,当然,欺软怕硬的人例外。对于吃软不吃硬者该如何应对呢?

在我国的闽南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一疲天下无难事。”这里的“疲”意思是指某人不受外在力量支配,但也不明显表露自己意志的一种态度,这种人的外在表现是嬉皮笑脸,对什么事都不当一回事,甚至厚脸皮,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无动于衷。你骂他,他让你骂,你欺负他,他也让你欺负!反正,让你拿他就是没办法,到最后,你已显得十分疲惫、意志崩溃,只好顺从他的意志了。

从人类生存智慧及人性角度来看,这个“疲”字可以给人们带来许多深刻的、丰富的、充满人性的启示。

从内涵上看,“疲”与柔相似,“柔能克刚”,与水相近,能顺应万物,“至善至柔为水”。疲具有一种很强的韧性,斩不断,扯不烂,拉长则长,搓圆则圆,捶扁则扁,而且它还有黏性,软软地粘住你,弄也弄不走,久了也就算了!有多少人受得了这种韧性和黏性呢?

疲是持续的。和对方比起来,你是以静制动,静则久,动则促,你因为处于一种静的位势,可以持续很久,对方却不可能一直动下去,他总要停下来,于是他一停下来你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对方若放弃攻击的意志,你便得到了胜利。

疲能够产生一种平和的、不伤人之力,因此对方无法在现实及情理上找到可以持续打击你的理由。若你真的被打击了,这反而还会给对方的良知造成负担,使他产生愧疚感,这对你是有利的。

疲是把自己摆在下位,这样可满足对方的上位感,因此对方不会对你产生戒心,谁会欺负一个甘拜下风之人呢!

疲不带攻击性,我们可以说它只是一种防守态势,因此很容易耗尽对方的攻击能量及意志,最终放弃对你的攻击。

一“疲”无敌于天下。在人类生存竞争领域,这是最平和、有效的一招。

由于人性丛林里的战争是一场智慧之战、时间之战、耐力之战,也是命运之战、人性之战,因此强者看来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也不一定完全能打胜仗,而弱者似乎注定当个被主宰者,但在某些状况下也不一定被主宰。人性丛林里的争斗就是这么诡秘难测,因此碰到这种争斗,最好的态度则是:一个“疲”字!

■ 为保自身不战为上策

自从地球上有了生物,有了人类社会,自然界无时不刻不在保持着一种生态的平衡。在人性丛林里,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形,只不过不是那么明显而已。人与人之间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生存之战。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你应该如何应对?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微微笑着。有一天,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的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子。

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的吸纳力量是何其的大,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不过,要沉默不战不容易,因此也要培养对他人的言语“入耳而不扰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两句是很难的。

这里,奉劝你先记住一条法则——“如战要败,不战则胜”。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并且概念模糊,因为胜与败只有战才能见分晓,只有“不战而胜”,哪有“不战也胜”之理?而且只有战才有可能大败对方。其实,辩证细想,你不免会发现其中不无道理。

按常理来讲,只有战才知胜败,如竞技场上,不战怎知谁胜谁败?可是,人性丛林里的争斗和竞技场上的比赛不大一样,竞技场上的比赛有一定的比赛规则、一定的胜败标准、一定的场地、一定的比赛时间以及指定的裁判,可是人性丛林里的战争则不然,它复杂多了,并且无时无地不在进行。

所谓“不战”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针对强者,一是针对弱者。就强者来说,他战,是有胜的可能,但除非对手是绝对的弱,否则他势必也要付出代价,这是战的风险之一;另外,强者也不无败的可能,不管是自己大意或第三者介入,或是不可抗逆的意外,这种“败”的例子历史上不少,这是战的风险之二。战有可能使强者变成弱者,如若一再取胜,也会使强者因好战而耗损过多而转弱。

就弱者来说,保持自身的存在是其首要目标。除了可以不战而胜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所以不战是上策!因为不战,所以可以避免损失,可以避免失去存在,弱者尤应谨记此点。同时弱者也应有一个理解:只要保存自己,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成为强者,在态势上取得胜利!因此“人性之战,不战也胜”这句话对弱者尤其显得重要而有价值。

当然,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会碰到一些你想不战都不行的时候,因为对方逼着你挑战,这种情况下,你也要有应战的准备,而为了这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争,你平常就要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了。

卷二 要敢于争取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将退让视为一种美德,退让是智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有时退让是必要的。不过当退让掺入了柔弱,变成了一种相安无事、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它就走向了反面,成了软弱。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争”的利弊得失。

蛮横无礼之人,要敢于与其针锋相对

在职场上,如果不幸遇到了动不动就发火的蛮横上司,你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言语行为上尊重他们,转移他们恃强凌弱的心理,小心慎重地与他们相处。如果碰到过分恶劣的欺压行为,也不必示弱,应据理反抗。

■ 适当反击不退让

恃强凌弱的上司绝非对谁都一视同仁,相反,越是这样的人越喜欢欺软怕硬。因为他地位高,力量强,在下属面前爱板起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对此你若不做反击、一味退让,那他欺负起你来是不会手软的。

小李是一位广告事务所的新部门主管,他打算按自己的想法处理一些客户的委托材料,因此在公司会议上谈到了这个打算,没想到他的老板竟勃然大怒,嚷着要小李立即打电话给顾客,承认自己对广告业务一窍不通,并保证不退回委托材料。

几个月过去了,小李渐渐观察到,老板实际上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你越想避开他,越容易惹火上身。

恢复了这种自信,再加上对老板习性的进一步了解,他逐渐适应了老板的粗劣行为。“如果他提高声调对我说话,我也不示弱,同样提高我的声调。”果真,这位老板对他的态度开始有所收敛,尽管心底很不情愿。后来小李竟得到提拔。

虽然,对这种恃强欺弱的上司采取对着干的办法常能奏效,但弄不好也容易把事情搞僵。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另一种与之迥然不同的对策。

在上司发火的时候,保持沉着、镇静。如果与上司发生了争执,也应尽可能地在私下了结,以免挫伤面子,待上司平息下来后,再和他论长短。你可以待上司筋疲力尽的时候,再这样回敬他:“我没听清你究竟说了些什么?你得把话说慢些才好。”

总之,对于恃强凌弱的上司尽管不应针锋相对,也大可不必一味退缩,要找准机会让他明白:不跟他一般见识绝不是软弱好欺。

■ 把握时机,积极争辩

有的上司天生脾气暴躁,他的情绪很容易失去控制。这样的上司经常会为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对下属大发脾气,有时根本就不是下属的错误,他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下属,甚至还会不分场合公开地斥责下属。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下属的,你应该把握时机,积极辩护。

积极地辩护绝对不等于逃避责任。也不是那种为了逃避责任的狡辩,而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是应对脾气暴躁上司的一种有效方法。若不辩解,只能使上司对你的印象更加恶化,应积极地说明理由,沉默不语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而难以化解矛盾。

与脾气太大的上司相处的确很难,而想要向他解释事实的真相应更难。很多人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和方法,不知道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辩解,也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加以辩解。

首先,一味盲从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被上司批评或指责,虽然应该诚恳而虚心地听取,但并非说你一定要忍气吞声,不管他说得对不对都要全盘接受,必要时应该勇于为自己辩护。

对于那些脾气太大的上司,你千万不要心存畏惧。其实,这根本就没有必要,他脾气再大也不会活活吃了你。

有一种脾气大的上司是外强中干。正因为他们内心里不自信,不踏实,没把握,才借大发雷霆找回一丝余威。所以,不管怎么样你都没必要惧怕他们。

其次要把握时机。如果上司错误地指责了你,那么你应该找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加以积极地辩解,那么,什么样的时机才算合适恰当呢?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不过,经调查研究表明,向脾气太大的上司辩解应该越早越好。辩解得越早,则越容易采取补救措施。

你可约他私下谈一谈,你不妨站在上司的立场上理智地说明事实,也许能得到上司的理解和认可。一般来说,你的上司即使没有爽快接受,之后也会进行冷静思考的。

假如,他并没有认真考虑你的意见,以后仍当着你的下属斥责你时,你就可以打断他的话,然后说:“我们是不是去你的办公室谈一谈?”这样他就会记起你以前同他的谈话。

只有选择恰当的辩解技巧,把握合适的时机,你才能既不会冒犯领导,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是非之人,不可一味地退让

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在所难免。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小人,即使你有心退让,他也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逼得你退无可退,这时你应该挺身而出,敢于针锋相对。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敢于硬碰硬,才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手。

■ 针锋相对,示敌以强

在一般情况下,退让可以作为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提炼概括。是成大气候的人必须具备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品德。所以,中国人历来将退让视作为一种美德。但一味退让并不是万全之策,有时也应该学会针锋相对。比如在下棋的时候,紧靠对方棋子的旁边下一子,叫“碰”。“碰”的意义在于硬硬碰,和对手针锋相对。围棋盘上锱铢必较、寸土必争,没有勇劲何来取胜?连公认的儒帅刘伯承不是也喊出过“狭路相逢勇者胜”吗?就连提倡中庸的孟子不是也有“虽万千人吾往矣”?在自己的战场上没有勇气发挥自己极致的潜能,根本就不能够取得辉煌,更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有些人下棋保守,从不硬碰硬,可能会被认为是稳健,但是有时候保守和忍让就意味着投降。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不二法门。

人需要自己的个性,需要自己的风格,如果一个人一味过分退让、不敢针锋相对,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窝窝囊囊的人,一个缺乏个性的人。对于那些退让到了家的人来说,他们缺乏鲜明的个性。这些人只是为退让而退让,将退让看做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这种退让,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独立为代价的。过分退让,实际上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消极适应方式,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退让、不敢针锋相对,那么,他就容易变成守旧、毫无进取心的庸人。

在工作中,什么样的同事都有,难缠的也不在少数,靠诬陷谋生的更是不乏其人。在平日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诬陷这种伤人的“暗箭”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应对,予以恰当的反击,以防范对自身乃至他人造成的伤害。

俗话说:“两军相逢勇者胜。”对待这些小人决不能姑息养奸。对这种诬陷者要针锋相对,必要时对其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否则,示敌以弱则会让对方得逞。为避免受其陷害,你必须掌握具体的应对方法。

第一,要主动出击,把所发生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大家对此都有一定了解;

第二,你可以运用“当众对质”的方法,把事情的原委公之于众,而且当面辩论,诬陷成了公开材料,并且用事实与之对比,诬陷的影响便被大大限制了。

第三,当你被同事所陷害,而自己又无法把事实澄清时,你可以选择利用第三者解决的方法。利用第三者客观、中立的态度向领导说明事实的真相,可以轻而易举地揭穿诬陷者的谎言。

汉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奸臣江充利用了这一点,经常打“小报告”,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解,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江充的谗言最终被揭穿了。如果没有比较勇敢的旁观者介入,好人就永远被冤枉。

当然不给喜欢诬陷的同事留下把柄,是应对这类同事的根本途径,是防止诬陷者在其他人面前攻击陷害你的根本方法。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你在为人办事时都做到实事求是,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即使有一些愿意诬陷的同事想诬陷你,也难以抓住把柄,因此,你也就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 义正辞严,以正压邪

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不知深浅的人,好在公众场合聚众闹事,一方面污辱人格,一方面寻衅滋事,对于这种人也要毫不客气,予以痛击。

中纪委常委刘丽英到某县查处一起案件,驱车返回时,突然被300多名闹事的群众拦住了汽车。在一些人的煽动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要求公布调查结果,有的甚至谩骂动手。

在这种群情激愤的情况下,靠一般讲理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她来了个下马威,面对乱哄哄的人群,用十分威严的口气大喝道:“我是奉命来执行任务的,不是来发动群众的,村有村规,国有国法。法律不允许把调查的情况公开,你们的要求是无理的,你们辱骂国家的办案人员,拦截车辆,妨碍公务,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接着刘丽英义正辞严地介绍了《民法》、《刑法》,说明了妨碍公务罪等法律内容。刘丽英以法律为武器,一声断喝,把闹事群众震慑住了。

在你洞明对方故意耍弄手腕欲寻衅挑事时,就可抓住要害,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对方以“当头棒喝”,给他一个下马威,制服对方,从而避免冲撞的发生或升级。

当我们的人格和尊严受到侵犯时,不应该软弱,有些时候,有的人因为有某种权势或优势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以某种邪恶的手段践踏人间公理和社会公德,对付这种事也一样要义正辞严,当堂断喝,因为不管坏人怎么坏,在公理和道德面前他们也会有所畏缩。这就叫邪不压正。

有些人说话嘴硬,但因为自己也知道事没做在理,说话自也气短,只是强词夺理而已,这时候只要你义正辞严、针锋相对,保准他退避三舍。当然,对那些不法分子,我们决不轻饶,应该拍案而起,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以维护自身的尊严。

总之,只要你站在正义的一方,大可不必怕这怕那不敢说话,而是应大胆地说清事实,摆明道理,让对手气短,让他理亏,最后让他服输认错。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人与人在言语上的交锋,应考虑到人性的需要,能不争不辩最好,如非争非辩不可,则不宜过于尖锐,除非是辩论比赛,或牵涉到生死存亡之事,否则不必把对方逼到墙角,因为对方会为了不显得软弱而反扑。

在语言使用上,有人“欲擒故纵”,有人“点到为止”,有人“意在言外”,有人“欲言又止”,有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各有各的巧妙。

同事小赵是位新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在一次和客户联系业务时发生口角,结果被公司经理狠狠批评了一顿。老张得知后阴阳怪气地说:“你这小伙子,我瞅你就不像那么回事儿,那么点儿小事都办不好。怪不得老板收拾你,你还太嫩呀!”

几句话气得小赵脸色都变了,没等到他反驳,老张接着转身对其他同事说:“大伙不知道吧,别看人家小赵工作上不怎么的,可人家搞对象倒挺有本事,昨天我还看见他搂着一个漂亮女孩逛大街、玩潇洒呢。哈哈……”

这时,坐在小赵对面的小夏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站起来,倒了一杯水说道:“是啊,小赵是太嫩了,比不得您老张同志深谋远虑。可您也太幸灾乐祸了,取笑别人很舒服,是不是?您也不想想,从我一进公司您就在现在的位置呆着,我都进来五年了,您呢?还是原地踏步,您知道为什么吗?就因为您把时间都用在这张嘴‘练家子’身上了。大家都是同事,同事之间有必要嘴这么损吗?”

几句话说得老张哑口无言,灰溜溜地出去了。

像老张这种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把时间都花在揭别人短处上了,自己的工作又不好好做,是令人极为讨厌的对象。对于这种人,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闭嘴。

人与人说话、争辩,常常并不是有所准备而发生的,更常见的是突然发生的。这就要急中生智,抓住对手把柄,发现对方强词夺理的地方,这样就能打蛇打七寸,说一句是一句,三言两语落到点子上,让对手理屈词穷。

人善被人欺,属于自己的要努力争取

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果因为诚实善良该得到的机会被人抢去,你会用什么办法解决呢?

该得到的决不要放弃,应该有勇气据理力争,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

■ 摆出理由巧争利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无理的侵害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据理力争,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

一天,某车间主任将几位年龄较大的女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她们说:“根据厂长办公会议的精神,员工需要年轻化原则,咱们车间要减几个人,我考虑你们几个年龄大了,打算让你们先退下来。”听了这话,几个女员工一时愣住了,这就是意味着下岗呀。李女士站出来说:“当初订立的合同不是这么说的吧,我们年龄相对大些这是事实,但我们工作效率高,技术水平高这也是事实,你凭什么要让我们退下来?”主任见她说得在理,又找出一条理由来说:“你们几个不是身体不好吗?这也是为你们着想啊。”李女士当仁不让:“是的,我们身体是不好,但我们并没有请求领导照顾,也没有耽误正常工作,更没有整天躺着白拿钱,我们哪点理亏了?现在不都兴竞争上岗吗?我们可以竞争上岗,就这么退下来,我不同意。”这时,其他几位也纷纷附和,车间主任只好收回成命。

某公司准备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将一些老员工裁掉了一部分。第二步方案出台后一片哗然,在调整编制中,没有一个领导者的子女或亲属被裁掉,而他们仅仅是临时合同工,且没有什么技术。唯一一个转换岗位的,只是从复印室转到了看守大门,而大门是不需要什么人来看守的。老员工闻此消息,联名上书……

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首先要自己明白所依靠的实据,如前事例中的依据是合同。其次,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鼓起勇气去据理力争。

■ 该得到的不要放弃

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很大,本来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是自己提条件的方式不对,可能会导致丢掉工作的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是你的付出与回报不符,那你又怎么心甘呢?类似这种事如果处理不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不愉快。所以,你应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多掌握一些提条件的技巧。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向老板提出自己的要求才会不遭到拒绝呢。

首先要分析老板是哪种类型的。其次是决定采用的方法,对于关心细节的老板,可以点到即止,老板的悟性是很高的。那样,不至于使老板认为你是故意地提出要求。对于那些应该由相关部门依照程序办妥的事情,应该主动提出,争取自己的权利。对于一些对工作一本正经的老板来说,提出适当的合理的要求,老板会给予考虑的。

老板的类型不同,员工得到的利益也就不同,获得的奖赏也不尽相同。作为前者的下属,你不必过多地考虑你的奖金、职位、培训,那是老板考虑的对象;而作为后者的下属,你就不得不适当地表现表现,以便使老板认识到你的才能。

某项目部门刚刚提拔一位主任工程师,文件已经下来了,劳资部门却迟迟未动,问时,回答说:“需要老板认可。”这位主任工程师向老板汇报工作时装作偶然提起:“我前天在劳资部门看到我的工资,好像还是那些钱,没有变化呀。”“是吗,按常理劳资部门接到任命文件就应当按照这一级别去执行,这事可能是由于我疏忽了,一会儿问一下。”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要想使你的付出与功劳成正比,就得向老板邀功,该得到的就不要放弃。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仔细想想,这并不过分。

向老板展示自己的成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切记盲目地去邀功求赏,这样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会使老板产生反感,“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做他人的垫脚石

不论职位高低,所有的员工都是给老板打工。在工作中如果有人要抢你的功,如果有人要嫁祸于你,怎么办?忍气吞声固然是职场中人棱角磨圆的表现,但胆气却是职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答案只有一个:决不做他人的垫脚石!

■ 不给抢功者以可乘之机

在公司里做事,无论职位大小,总会有自己的顶头上司,除非自己做老板。如果是初进公司,公司人事还不很通,学历又耀眼三分,还有比较突出的工作能力,这时,对于那些心胸豁达的同事,可能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与之相反,小心眼的同事却对工作突出者耿耿于怀,怕这些毛头同事一不小心“功高盖主”,抢了自己的风头,阻碍了自己的仕途。小心眼同事的最大特征是将他人业绩揽到自己头上,还时不时使个绊子。

田青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刚成立的咨询公司做客户代表。三个多月做下来,田青形容自己是巨石下的小草,拼命挺直身子,在公司里挣扎活命,可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踏步。为什么?是她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主要原因是自己做成的客户到主管那里都变成了他的业绩。主管原本是凭借骄人的工作经历被招进公司直接做客户总监,仅比田青早进公司两个多月。据说主管在田青进公司前,业绩平平;打从田青进公司后,才有了点起色。而老板完全不知道这其中田青的成绩。田青与朋友们说起这些事时总是满肚子委屈,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郁闷”。如果不是就业形势不乐观,田青可能已经开始寻找下家公司了。可是现在,难道只有忍耐吗?

类似田青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在那种管理还未踏上正轨的小公司打工,大多数人都是忍气吞声或是一跳了之。很少有人去和对自己不平等的遭遇做抗争,最后遂了“大尾巴狼”上司的愿,为他们的职业经历又加了一笔“财富”,自己却又风餐露宿继续找工作之苦。

放任抢你业绩的主管继续压榨后来人,或是在将来的公司你的上司又一贯抢你的业绩,你又能跳槽到何时呢?一味地忍耐意味着毫无休止地失去,意味着永无出头之日。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地抗争,利用和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汇报自己的工作,多提对公司发展有价值的建议。所有的老板都希望员工忠诚于自己。只要在老板心目中确立良好的人格地位,你的“大尾巴狼”主管想抢你的业绩都难。

■ 决不替人背黑锅

嫁祸于人的人总爱把自己的过失转嫁到他人的头上,对于他来说,至关紧要的是要保住自己的职位。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从事非法交易,最后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以及能够逃避法律责任,就抓住某个人替他受过,成为他的牺牲品。

嫁祸于人的人自己犯下了错误,他是绝对不会站出来承认的,他可能预先或随时寻找机会,拿住一个好欺负的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他可能会把自己得来的不正当的利益分一部分给你,但当他的不当行为被发现之后,就会随时把你拿出去当替罪羊,所以应特别警惕。

周冲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人。他为顶头上司蒋经理背了一次黑锅,事后对方升为了总经理,而周冲却破产了,因为负债累累,只能东躲西藏。事实上,正是周冲的负债累累换得了蒋经理的高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踩着他人的鲜血爬上去。

嫁祸于人的人经常在你还没有弄明白事情的真相时,便把你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先给你一个下马威,让你一时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去争辩,同时混淆视听,转移大家的视线,给别人造成一种任何错误都是别人干出来的错觉。无疑,你成了无辜的受过者,而真正的过失者可能就是他本人。然而,不容你作争辩,他已经为你判了罪。

对嫁祸于人者,你要勇于申辩,千万不能做他的替罪羊。你要根据他所犯错误的大小,分以下两种情况加以应对:

首先,如果是一些十分严重的恶性事故,足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政治影响,不管怎样都应该据理为自己申辩,这里已经不存在情面与技巧的问题。

其次,在涉及触犯国家法律的事情时,也应该毫不留情又实事求是地进行有力的申辩。以有力的事实向人证明你的为人,并揭露那些心术不正者的种种诡计,否则你只能吃哑巴亏。在法律面前谁也不可能徇情保护你,千万不要寄希望于那些虚假的承诺。

当然,如果是无关宏旨、无足轻重的小问题,替人背一次黑锅也无妨,或许对方会找机会回报你呢。

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用事实来驳倒对方

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争取机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用事实说话,就会被人刮目相看。

■ 用业绩说话

古语云:“不打不相识。”打可以打出平等,打出水平,当然还可以打出知心朋友。

在职场丛林中,有时仅仅靠温驯善良和勤劳有才是混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此时就需要通过争论甚至过激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对那些能力较强,但心高气傲的人还是很适用的。

赵元和蒋长江是同事,赵元的业务能力很强,但为人比较高傲,总以资格老自居。蒋长江比较聪明能干但资历较浅。平时赵元根本不把蒋长江看在眼里。一次,领导要求他们对本厂生产的臭氧发生器做一个促销方案,赵元为主,蒋长江协助。赵元按照传统的促销方法编制了一套方案,而方案参与人蒋长江不同意该种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审批过程中,蒋长江一反常态,坚持自己的意见,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方案最终以赵元获胜结束。蒋长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并在暗处与领导进行了交涉,领导通过反复深思,决定采用两种方案同时实行。

到了年终,领导宣布营业情况时,专门对促销的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最后宣布,蒋长江的促销方案得到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