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2:58:41

点击下载

作者:胡国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作者:胡国华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13219518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

中医膏方,源远流长;医之瑰宝,文化之光。江南历来为文人医家所重,乃医学流派汇聚之处,医学名流辐辏之所,于膏方之实践应用、传承发展,尤为彰显。膏方者,膏为剂型,方为方略,理法方药,一应俱全。膏方虽以滋补调理见长,但绝非只有补益之功,对各种慢性疾病亦有缓图之效,随经济发展、健康意识之增强、疾病谱之改变,必定发挥其特色优势。

膏方之开具需细致探究三因制宜、整体为观、辨证论治,既需深厚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亦需多年临证积累之经验,更要有大医精诚之境界。处方之时,凝神定志,心无旁骛,四诊合参,详审细查,方能用药精当,获取良效。

江南一带,妇科流派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膏方应用,多有心得。余数年前主编《朱南孙膏方经验选》,对朱氏妇科膏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中所提倡的乙癸同源、肝肾为纲,审其动静之偏而使之恢复平衡的治则,从合守变之医理,始终指导辨证施膏,结集出版,了我多年总结朱氏妇科膏方之夙愿。今日观国华主编之《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更为欣喜,观江南各家妇科流派之膏方辨治特色和临证经验,各有所长,多有发挥,论述精辟,见解独到,显示深厚之地域流派文化底蕴和实践之丰厚,汇为一书,有精彩纷呈、争奇斗艳之感,实乃可喜可贺。实感江南妇科流派之传承,代有新人,推陈出新,薪火相传有望矣。

胡国华教授是我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与我情同母子,二十余年伴随左右,深得朱氏妇科真传,推动了海派妇科的传承发展,其对中医妇科矢志不渝的执著之情,深得我心。他在繁忙业务、行政工作之余,始终不忘传承推广朱氏妇科之精髓,现又作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传道授业,培育新人。希望博采众长、团结全国妇科同道,万涓成河,汇流成海。其心至诚,其志远大,我亦万分欣慰,喜为之序。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现94岁)朱南孙癸巳年中秋序二

2011年,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正式启动,上海市财政投入了7373万元予以资助,这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少见的。隔了不到一年的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立项了64家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其中妇科流派工作室达到11家之多。可见中医流派的传承与研究,已普遍被业界所关注。

在这一滚滚洪流中,全国中医妇科界的一些专家其实已经率先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早在2005年4月,在上海胡国华教授的筹划指导下,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医妇科学术流派会。胡国华教授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近三年间,组织上海妇科流派名家出版了《海派中医妇科流派研究》《海派中医妇科膏方精选》等专著,组织全国十余个地域流派妇科专家编撰出版了《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一书,该书2012年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专著,为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交流平台构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2013年2月22日,在广州与罗颂平等教授积极倡导成立了“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2013年8月,又作为负责人承办了主题为“全国中医妇科流派传承与创新”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的专家,向全国各地的100多名硕博士生全面推介了有代表性的各妇科流派的源流历史、文化底蕴、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学员们大开了眼界,受益良多,兴奋不已。

我之所以了解这么多,是因为我也全程参与其中,见证和感受了以上所说的每一幕、每一个细节。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流派传承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用什么样的思路做才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是值得静下心来思考的。今天由胡国华教授联合江南妇科著名流派主编的《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即将出版,我认真学习翻阅,感觉真是开卷有益,我想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流派传承是有切实的探索意义的。本书汇聚了吴门、孟河、海派、浙派各家妇科流派的膏方经验,尤其是有古有今,有理论有临床,有论点有阐释,有地域文化,有流派特征,有脉案有按语,仅仅是海派中医,就汇集了朱南孙教授、蔡小荪教授等妇科大家的膏方医案,读来如行云流水,各有特色,收获匪浅。此书内容丰实,结构严谨,让医者进一步提高了膏方在临证中应用的能力,更加认清了其在治病、防病中的优势,由此看出胡国华教授经过了精心筹划,组织了一个有合力、有创造力、有实力的编写团队,为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传承和发展描绘了亮丽的一笔。

学无止境,有容乃大。我怀着美好的期待,希望这部书的出版只是作为深入开展全国中医妇科流派专病、专辑、专题、专域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当下正是我们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肖承悰2014年6月于北京序三

中医膏方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功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既是冬季进补的最佳剂型,也是慢性病治疗的有效手段。随着养生保健意识增强,中医膏方广受欢迎。来开膏方的民众也不再局限在某些地域,有向全国蔓延之势。膏方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如何开具一料好的膏方,是需要系统学习的。编写此书,正当其时。

江南地区历来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在温润灵秀的相近地域环境和精致灵动的人文底蕴浸染下,江南地区孕育了历史上诸多中医学术流派,如历史悠久的孟河医派、吴中医派、钱塘医派,民国时最为鼎盛的海派中医,他们彼此相互交融促进,借鉴交流。如民国时沪上的丁甘仁、曹颖甫、章巨膺、章次公等众多名医都来自孟河、吴门等医派,又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之地兴办教育、挂牌行医、著书立说,声望日隆,后来成为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江南中医妇科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浙江陈木扇女科、宋氏女科、钱氏女科都传承二十余代,海派蔡氏妇科到蔡小荪教授已有七代,海派朱氏妇科、浙江何氏女科也传承四代,流派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如浙江陈木扇女科曾来沪上求学于妇科名家,海派妇科各流派也常交流学习,促进了各流派学术发展。

膏方应用于妇科也有着独特优势。膏方一大作用是讲究调补兼施,这与妇科病诊治原则不谋而合。女性一生会经历经、孕、胎、产、乳等特殊的生理过程,相应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阴阳失调、冲任受损等病理表现,外加目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更使女性容易受到各种妇科疾病的困扰,所以尤需关注对女性气血、阴阳、肝肾、冲任的日常调补。膏方这一剂型就非常适宜,在月经失调、带下、不孕、滑胎、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等各种妇科慢性病和杂病的治疗中发挥综合调补的功效。江南地区妇科流派由于地域接近、人文互通,在妇科膏方应用中既有很多共性,也保持了各自的特色风格,是值得深入研究探析、互相学习借鉴的。

上海中医妇科界历来重视对流派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前沪上妇科流派繁荣鼎盛,号称“妇科八大家”。2011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启动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其中朱氏妇科、蔡氏妇科均被纳入流派传承基地建设项目,陈氏女科被纳入流派特色技术扶持项目,他们都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流派传承工作。胡国华教授作为朱氏妇科流派的学术传承人,除致力于朱氏妇科流派经验挖掘传承外,也在积极推动海派中医妇科的传承发展,此次又联合江南著名妇科流派合著本书,确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精神。中医流派之间的合作研究正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提倡的“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中,鼓励在相关学术流派间开展多种形式学术交流和资源整合,努力形成团队和协作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发展,共同分享成果”的精神。编写此书,正合其义。

综上所述,乐为之序。郑 锦2014年6月前言

膏方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历史悠久,然最早在江南一带尤为广泛应用,近几年更为盛行。江南中医妇科流派源远流长,由于地域、文化相近而多有交流借鉴、融会贯通,对膏方的应用也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完善。随着膏方应用的不断深入,江南妇科同道们一直设想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一本旨在能全面反映江南各妇科流派名家应用膏方特色的专著,以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女性,加强相互间借鉴交流,供后来者学习研究。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阐释膏方历史源流,探索膏方文化内涵,特别是探源妇科膏方史,论述妇科膏方诊治与组方基本原则;中篇专论江南妇科流派及各流派应用膏方的异同,特别论述了吴门、孟河、浙派、海派的文化与医学流派以及妇科流派与膏方的关系,突出反映了中医文化对膏方应用的深刻影响,体现百姓“服膏疗疾,享受国粹”的特色优势和人文情怀;下篇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按经、带、胎、产、杂分类汇集了江南妇科流派各代表性传承人和学术传承人的膏方医案,其中既有朱南孙、蔡小荪等大家,何嘉琳、王辉萍等名家的医案,也有许小凤、章勤等新一代学术传承人的膏方。本篇膏方体例风格因人而异,从中能窥见各个流派、名家膏方诊疗的不同风格特征,源于经典,圆机活法,尽显医案真实原貌。另外附以妇科常用药对、常用方剂。收集江南地区历代名家膏方医案,从历史的、学科的纵横角度加深对妇科膏方的理解应用。附录对各流派专家附以简介。

本书编写历时两年,2013年2月在广州成立了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加快了本书编写的进度。作为跨地区的妇科流派学术交流,江浙沪之间已成功组织多次活动,然作为江南妇科膏方的合作整理研究尚属首次。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前辈专家的鼎力相助。我的恩师朱南孙教授数年前就提醒我要注意收集临床确有疗效的膏方医案,并加以认真研究,朱老亲自担任本书主审,对本书的构思和细节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还为本书作序以提携后学,使我感激备至。全国著名妇科大家蔡小荪教授特为本书题字“寿世良方”,高度概括了对中医膏方所体现的医学、人文价值,医道高于医术。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以“源远流长”题字,道尽膏方悠久历史和灿烂明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肖承悰教授一直倡导学术流派交流,关注并指导了本书的撰写,欣然为本书作序,殷切期望让我们倍感温暖和责任。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教授闻本书即将出版,作序祝贺并鼓励我们继续致力海派中医妇科的传承,并联络各地同道,相互学习,创新研究,促进中医流派学术蓬勃发展。

我要真诚感谢本书各位副主编和编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付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感谢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孟河医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常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琪教授组织孟河妇科专家,为本书提供宝贵的妇科膏方医案。感谢朱南孙教授的女儿许传荃老师为本书收集了朱氏妇科的早年膏方。因为各位专家的通力合作,使本书能顺利得以出版。

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书一定存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有识之士多多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胡国华2014年6月上篇膏方历史文化与应用

中医膏方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伴随中医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发挥着独特功效。膏方依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防病治病思想,发挥着滋补强身、抗衰延年、去病疗疾的综合功效,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彰显了中医学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维护百姓健康功不可没,近年来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并有不断迅猛扩展之势。

膏方,膏为剂型,方为方略,乃理法方药之概称。古已有之,因其制剂特点、临床功效等方面的特色,又被称为膏剂、煎膏、膏滋。作为中医常用剂型,属于中医的汤、丸、散、膏、丹、酒、露、锭八种剂型之一。膏的含义比较宽泛,如指物,则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则以凝而不固者称膏;如指口味,则以甘浆滑腴为膏;如指内容,则以物之精粹为膏;如指作用,则以滋养濡润为膏。膏方之“膏”,综合以上各内涵。正如《山海经》所言:“言味好,皆滑为膏。”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膏方作为中医在冬季调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中医一种独特而绵延不衰的调补方式,并且在江南地区已成为民间习俗。医生一般通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根据患者的体质因素、临床表现、疾病性质,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量身裁衣般,为不同的患者定制不同的膏方,这种膏方都是一人一方,每一剂膏方均只适合本人服用,正因所开膏方因人而异,因证而异,随证处方,方中药物、名贵细料、收膏用糖、胶等均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而加以变化调整,做到了一人一料药、专人制一膏,从而确保了其临床疗效。同时要求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收膏而制成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制剂。制膏过程要按《中药炮制规范》要求严格操作,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由于膏方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方便,口味好,便于携带,便于长期保存和长期服用,疗效显著等诸多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近年来人们对膏滋这一传统剂型情有独钟,慕名而来的患者比比皆是。膏方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中医妇科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诸多妇科疾病都可以通过膏方的形式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调整、治疗。一、膏方的历史源流1.膏方的起源与形成

膏剂起源于药物熬制,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正韵》《博雅》上述“膏滋”为“润泽”人体。《膏方大全》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有关药物熬制早在我国西汉就有记载。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所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具有膏剂30余方,因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其中有对“煎膏”的论述,还首次记载了熬煮制胶——阿胶(驴皮胶)、白胶(鹿角胶)两种胶的制作方法。书中胶剂的制作,为后世的膏剂制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豕膏”“马膏”等类似于膏滋药物的记载。书中对痈疽有如下描述:“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疽……不砭者,涂以互膏。”但是它主要用来治疗外科、伤科疾病。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汤、丸、散、膏、酒、浸膏、糖浆、含化、粥、滴耳、洗剂等10余种剂型,其中的小建中汤,其组成中就有经熬煮而成的胶饴。《金匮要略》中记载一些以“某某煎”命名的方剂,在加工方法上已与现代的膏方相似。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大乌头煎,《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的猪膏发煎,其制法类似现代一般制膏滋方的方法,如大乌头煎,用大乌头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一升,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这种水煎药物,去药渣,继续浓缩药液,最后入蜜,再煎煮蒸发水分的方法,就是现代一般制膏滋的基本方法,也是目前可知的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

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方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挖掘于甘肃武威县的一座东汉墓),里面记载有相对完整的3个膏方: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妇人膏药方。可以看出它较《五十二病方》和《内经》中膏方的进步和特点。可见,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膏剂,为后世用来内服或外敷的膏剂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卷八列有“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其中收载了裴氏五毒神膏、苍梧道士陈元膏、华佗虎骨膏等方。《肘后备急方》中膏方的制剂一般是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摩病处,又可用于内服。据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记载,南北朝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有单地黄煎,以一味生地黄煎制而成,这是一首最早用于补益的滋补膏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载有古今诸家煎方6首,这些煎方实际上就是现代的膏方,均被用作滋补强壮剂。

唐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在论膏方时说:“凡合膏,先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载有地黄煎:生地黄、荆沥、竹沥、酥、生姜汁、人参、天门冬、白茯苓、酒蒸大黄、姜汁炒栀子,是一首滋养胃阴并清虚热的膏方。另外书中的金水膏,以生地黄、麦门冬、山药、天门冬、紫菀、玉竹、款冬花、白芍药、百合、茜草、知母、广陈皮、川贝母等水煎去渣后浓缩,加炼蜜收膏,功能润肺化痰。这些膏方已与现代膏方完全一致。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还用膏方美容:“生地黄五十斤,捣之,以水三升,搅取汁澄去渣,微火上煎减半,即纳好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令相得即止,每服鸡子大一枚,日三服,令人肥白美色。”书中还记载苏子煎,以紫苏子、白蜜、生姜、生地黄、杏仁等药捣碎、取汁、去渣,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功能养阴润肺,降气化痰。

自唐以后的宋金元时期,无论用以滋补还是治病疗疾,膏和煎已不再刻意区分,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渐向“膏”过渡,并以内服为主。如南宋时洪文安之《洪氏集验方》所载琼玉膏功能填精补虚,是一首广为后世流传的著名膏方,时至今日,仍广为应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有内服之助胃膏、钩藤膏等。金元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各持其说,分门立户,金元四大家声名显赫,各名家的代表性著作亦对膏方多有记载,如《丹溪心法》之藕汁膏,以黄连末、生地汁、牛乳汁、白莲汁各一斤,慢火熬制,以治消渴;《东垣试效方》之清空膏治疗偏头痛;《世医得效方》记载有地黄膏、蛤蚧膏。宋金元各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方书所收载的膏滋剂多以滋补强壮、延年益寿见长,但基本上延续唐代之风,如《太平圣惠方》在论述有关膏方时,基本照抄《备急千金要方》。2.膏方的成熟与发展

膏方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在膏方的名称方面,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膏方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日益广泛。膏方广为各类方书记载,名方迭现,如玄极膏、补真膏、两仪膏等。这时期,膏方的应用范围不再是单一的强调其补养作用,也出现了一些补泻兼施的综合调理类的方剂,如理脾调中化湿膏、清热养肝和络膏等。其制作方法也基本固定下来,即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等收膏。同时医家们大都注重用血肉有情之品调补身体,如鹿茸、龟甲、鳖甲、河车粉等,使膏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代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记载:“膏者,胶也。”该书收集了多则抗老膏方,如茯苓膏、银杏膏等。明末食疗养生家洪基在《摄生总要》中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等著名的抗老膏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从明代膏方对后世之深远影响而言,两仪膏与秘传噎膈膏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两仪膏为张景岳所创,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是一首温补气血之良方,由人参、大熟地组成,制法上,二药用好甜水或长流水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并熬稍浓,乃入瓷罐,重汤熬成膏,入真白蜜收膏。该膏可滋阴生津,补气养血,可治一切气血两虚之证。秘传噎膈膏是《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引缪仲醇之方,人乳、牛乳、蔗浆、梨汁、芦根汁、龙眼、肉浓汁、人参浓汁各等份,姜汁少许。上七味,隔汤熬成膏子,下炼蜜,徐徐频服之。功能益气补血,养阴润燥。该方对气阴两虚之噎膈有一定治疗作用。

清代膏方的发展亦甚繁荣,良方迭现。如天池膏治疗三消症;卫生膏气血阴阳兼补,药效平和,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可改善体质,达到治疗的目的;琥珀茯苓膏则是治精神疾患的良方。清时膏方之运用,已深入至民间与宫廷。如《验方新编》中就收集了不少膏方,如代参膏可代参而用,符合民间用药便廉之要求。

这一时期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当时统治阶级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的方药,故宫廷中此类医方甚多,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人参膏、茯苓膏、琼玉膏等。《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这些书中就记载了很多膏方。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记载内服膏滋方就有30首左右,制作考究。如理脾养胃除湿膏:光绪十年二十三日,党参二钱,於术三钱,炒茯苓三钱,薏米三钱,炒扁豆三钱,藿梗一钱五分,神曲二钱,炒麦芽三钱,炒陈皮一钱五分,广砂一钱,甘草八分,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加炼蜜,成膏。每服二钱,白开水冲服。二月二十三日,节交春分,详酌此方,药味平妥,毋庸加减。《清宫秘方大全》有如下记载:“熟地黑色入肾,味厚滋阴,填精补髓,益寿延年,真乃培元固本之圣药也。但熬炼务要得法,最恐药器相反,损其功效,何有益也。欲制此膏,器用铅罐,火候文武,不惜工价,如法修合,如桴应鼓,不无病证。早晨用黄酒冲服三五茶匙,白开水亦可。男子阴虚盗汗,妇人血虚发热并治,神效。熟地,十六两,用水煎透,炼蜜收膏。”

清代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膏方著作,书中对膏方的治病机制、应用方法,尤其在制备工艺上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完整总结,他在此书中说:“今人但知痞癖用膏,风痹用膏,而不知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

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二冬膏、集灵膏为后世医家所常用。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膏方已很丰富。当时还有各类效验医方众多,如养阴调中化饮膏、调中清热化湿膏等。有些药店开始生产与供应驴皮胶、虎骨胶、龟甲胶、鹿角胶、琼玉膏等。清末名医王旭高、张聿青及近代海上名医丁甘仁、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蔡香荪、祝味菊、王仲奇等先辈均对膏方之应用发挥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如《张聿青医案》中列有膏方专卷,举医案27例,为历代医案类书所少见,从其第十九卷之膏方中,可见其对膏方用药之讲究、配伍之周详、炮制之规范、临证之娴熟,尤其强调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行走沪上的名医王仲奇,以善治调理病著称,其所常用的方剂中膏方占了很大的比例。秦伯未则将其膏方应用经验编纂成了《秦伯未膏方集》,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膏方之盛行,为医家所重视。膏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进入成熟阶段,由此可见一斑。3.膏方的鼎盛与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追求,又由于膏方滋补力强,服用方便,而且膏制药又是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的,是为其专做的小灶菜,不仅可以补养身体,又可以去病延年,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早些年以内服成品膏为主,如延续至今的二冬膏、桑椹膏、十全大补膏、枇杷叶膏、雪梨膏、益母膏、八珍膏等,这些膏应用面比较广,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但这些膏滋对个体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因人而异,百姓在选购时存在盲目性。

近几年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的膏方得到快速发展,膏方门诊纷纷开设,定制膏方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膏方专著不断面世。1962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沈阳药学院合编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载膏方58首,其数量多于此前任何一部方书的膏方。1989年由中国药材公司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情报中心合编的《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所收膏方增至152首,如两仪膏、龟鹿二仙膏、十全大补膏、金樱芡实膏等。同时个人有关膏方应用实践的学术专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版。如1990年出版的胡建华主编的《中医膏方经验选》,颜乾麟、邢斌等主编的《实用膏方》,沈庆法、沈峥嵘主编的《中医膏方》,沈庆法、汪文娟主编的《治未病膏方进补华浩明主编的冬令滋补进膏方李祥云主编的妇科膏方应用指南》,汪文娟等主编的《中医膏方指南》,胡国华等主编的《海派中医妇科膏方选》,杨悦娅主编的《张云鹏论膏方与临床实践》,吴银根等主编的《中医膏方治疗学》等。与此呼应,全国的各大中医传统名店如童涵春堂、胡庆余堂、雷允上、同仁堂等均自制各类膏滋,如人参养心膏、庆余大补膏、洞天长春膏、首乌延寿膏、葆春膏、十全大补膏等。仅上海地区,就有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市中医医院、岳阳医院、文献馆、泰坤堂等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及一、二级中医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纷纷在冬至前开设膏方门诊,组织“膏方节”和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还出台了《上海中药行业定制膏方加工管理办法》,对膏方的制作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做了规范,确保了膏方整体的制作质量。江浙、山东等地也纷纷组织相关机构和活动,召开膏方节、养生文化节,大有奋起直追之势。

随着膏方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作为冬令进补的主要手段,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患者纷至沓来。目前膏方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不少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者,或年老体弱而要求防病抗衰老者,或需夏病冬治者,一到冬天,多会前来开具为其量身定做的膏滋。服用膏方已成为习俗。许多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患者服用膏方后病痛缓解,睡眠改善,精力充沛,腿脚利落,不再感冒。甚至一些海外的国人和一些外国友人也会在冬令时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自己或家人求得一料膏滋药。膏滋药的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尤其以江南的江浙沪地区为繁盛,已成为中医药养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新星。二、膏方承载的中医药文化1.中医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早在2000余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先进医学理念。朱丹溪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从今日医学观点看,“治未病”才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治未病”的方法甚多,膏方是其中之一,用膏方“治未病”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病后康复”。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未病先防”就是在亚健康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措施,做好预防。中医主张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通过主动的调摄情志,适度劳役,合理膳食,谨慎四时起居,以及通过气功导引、太极拳等健身方式,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药物等医疗调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机体正气抗邪的综合能力。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及医疗调养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及整体生活水平,还对亚健康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明显优势。而膏方是通过药物调养,达到治未病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膏方对少年儿童来说,可以助长发育,提神增智;对中青年来说,可以增强体质,青春常驻;对老年人来说,可以延缓衰老,永葆健康;对女性来说,更可以补虚强体,美容养颜,平衡身心。

而“既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亚健康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以阻断其发展与传变。从目前服用膏方的人群来看,有一半左右的人群并没有特定的疾病困扰,但由于当下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精神高度紧张,长期端坐办公室,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远远不足,使身心长期处于一种疲惫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点,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肌体并无明确的疾病,身心情感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态,呈现活动力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此时如不加以治疗,有可能趋向疾病状态。

就中医理论而言,亚健康是身体已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的失衡,但未发展为已病状态而已。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判断亚健康可能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从而阻断向疾病转变,可恢复健康状态。而膏方正可以通过综合调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医家可以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针对出现的异常感觉和特征,分析、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并根据证候有的放矢地进行膏方治疗。如根据临床表现,各种虚证、虚中夹实之证,根据辨证结果运用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痰化浊、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统筹兼顾调整,以使气血阴阳归于平衡,促进脏腑功能趋于正常,使身体机能达到和谐平衡。“病后康复”是指对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复原,因调养不当,易使旧病复发或滋生他病者;或是疾病的症状虽已消失,但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容易致使旧病复发者,这时应当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膏方是一种极佳的选择。

就女性而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随着女性年龄的不断增长,五脏渐亏,容颜不再,体质衰弱,精力不充,如用膏方在其亏损之前、亏损之时干预之,补其不足,驱其外邪,则使身心阴阳平衡,气血条达,可葆康泰。2.中医体质文化

秦伯未有云:“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故膏方之选药,须视各个之体质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亦须视各个之病根,而施以生津、益气、固津、养血。”人们常有如此疑问,为何有些人容易生病,有些人不易患病,受到同样的外邪侵扰,患病却各有不同?其实这些都与个人体质息息相关。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体质为本,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决定个人体质的三要素有脏腑、经络、形体,而影响体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个人体质与父母遗传、妊娠孕保有关,但后天调养至关重要。养护不当,体质下降;调养适度,体质平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因此了解自身体质特点,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保健措施,注重健康调养,则可达到有效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于体质的分类,目前有气血津液分类法:分为气虚质、血虚质、多痰质、多湿质;体质阴阳四分法:阳旺阴虚质、阴阳俱盛质、阴盛阳虚质、阴阳两弱质;脏腑分类法:脾弱、肝旺、肾虚、肺虚、心神脆弱。目前相对比较被公认的是当代王琦教授提出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类法,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1种为平和,8种属偏颇。体质偏颇的不同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膏方调理治则各不相同。如气虚质,以益气养血、健脾补中、调和营卫为原则;阳虚质,以温阳健脾益肾为原则;阴虚质,以滋阴清热、调补肝肾为原则;痰湿质,以健脾理气、化痰渗湿为原则;瘀血质,以理气化瘀、调养心脾为原则;气郁质,以疏肝解郁、调达安神为原则;特禀质则在辨证治疗后酌情服用膏方。

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辨体质论治相结合,既考虑人的共性,又考虑到人的个性。而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膏方调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冬季是服用膏方的最佳时期,配一料膏方,服用一个冬天,选用药材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改善体质偏颇,为身体“加油”“充电”,以求将亚健康状态逆转回健康状态。3.三因制宜的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整体层次是人体的最高层次。纵观中医学的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医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哲学中所体现的整体观、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使古老的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津液与四肢百骸、形体、色脉等相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且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病理、病机、病因和治疗等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有密切联系。“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内经》中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观。另外,金元四大家创造的独特学术理论的基本观点仍是“天人相应”学说。刘完素研究五运六气,归为五运主病,六气为病说;李东垣法自然四时升降浮沉,论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张从正观察天、地、人,创三邪理论;朱丹溪以日月盈亏阐述阳有余、阴不足。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需保持人体自身的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对恒定。中医诊断疾病也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是否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应的一种途径。人体的色、脉与四时变化一致则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无病;色、脉与四时变化不一致就是疾病状态。治疗上则要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体现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就要具体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开具膏方时充分考虑三因制宜因素,是提高膏方临床疗效的基石。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人体体质偏颇和患病之不同、证情之不同,施膏遣方当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顺气而调。四时之气升降浮沉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影响,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故临床施膏遣方用药,也应考虑。因地制宜,地异方异,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同,所以选用药物亦应有所差异。即使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如阳虚者选用肉桂、附子、红参等大辛大热之品,在南方、北方的用量则有大小之别。4.辨证制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阴阳,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辨证论治,调整阴阳,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膏方施治的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色之一,只有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患者何种证型,确立治则,选定主方,才能达到调整阴阳、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中医调治疾病、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互相关联的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属于何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一大特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与辨病论治有别。对症治疗中的“症”指症状和体征,即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所感知的某些体征,如头痛、咳嗽、发热、呕吐等。对症治疗是以症状和体征为主要目标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而辨证论治中的“证”是对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因而它能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而这种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比较规则的演变轨迹,注重于病的发展演变规律,但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而证的确定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饮食善恶、精神情志、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新病宿疾、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恰好弥补了辨病论治的不足。

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大致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人有老幼、男女之分,体质呈寒热、阴阳、虚实之别,病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之异,气虚又有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之别,气滞又有脾胃气滞、肝郁气滞、肺气壅滞之分,阴虚又有肝阴虚、肾阴虚、胃阴虚、肺阴虚等之别,痰湿又有痰湿上蒙、湿阻脾胃、痰湿壅肺等不同。这要求医生开膏方时应依据每一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辨证,对证开方,绝不能千篇一律。若辨证论治有误,或药不对证,阴虚用阳药,阳虚用阴药,不但不能纠偏,反而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即使是人参、熟地黄也会变成毒药,所以开具膏方,首要辨证论治。同时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症治疗作为补充。这样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又可抓住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的证。5.中医人文关怀

中医膏方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开具一张膏方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中医对人文的关怀,对求方者身心的关爱,蕴含着中医“大医精诚”的风采。

首先,开具一张水平高超的膏方,若没有扎实过硬的中医理论功底是很难做到的。要做到辨证精准、治则周全、选药精当、配伍合理、统筹兼顾,就要详细审察患者病情和体质情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析病因病机与病位病势,兼顾个体性别、年龄、职业、性格、季节、气候、地域、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辨清正邪、虚实、标本、寒热、阴阳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治疗原则,根据具体治则,精挑细选合宜药物,通过合理配伍,搭配处方。这其中医家必定要安神定志、耐心询问、细心揣摩、权衡用药、多加观察思考。可见各方细节均须斟酌考虑,来不得丁点马虎。正如孙思邈所言:“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可见医者意也,深明医道,方可效如桴鼓。

其次,一张膏方就是一份完整的脉案。与普通的门诊病历截然不同,膏方的书写一般要求详细阐述患者之体质,陈述症状和体征,探求病因,推演病机,确立治则治法,详细描述病史,论述其选药配伍原则,叮嘱煎熬要求、服法注意事项等,用语古朴典雅,很多医家至今仍喜以文言文书写膏方,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和发挥,故膏方即是一份完整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脉案”,它能真实反映医家的中医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体现医者学术水平。

再次,膏方体现了医者深厚的古代文化修养。一张文理并重的膏方,不但要以舒畅流利的文笔描述反映该方之理法方药,还多要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理贯古今,要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若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没有一定的文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此外,膏方体现了对求方者的真切关怀。如多在开具处方前阐述清楚治则治法,之后会专门加一句“以期早日安康”“以冀来年病除体健”“以冀健康长寿”等祝福之语。并在处方后详细指点预防、保健、服用注意事项、服法等具体细节,如服膏期间忌辛辣、刺激、油腻、烟酒,若遇感冒、发热、泄泻则停服,等等,有的医家则盖上专门制作的图章,有的还专门提示一下养生之道,附上祝福之语,人文关怀,点滴可见。

最后,很多膏方还是一件高雅难得的艺术珍品。膏方用纸一般多有讲究,可以毛笔书写其上,纸张底纹古朴典雅,厚薄适中,可以折叠,便于保存。膏方书写时从右往左,竖排而下,即使现代医家有的也喜繁体书写,膏方撰写还需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字体大小适中,字迹须清晰流畅,整齐美观,日期记录上既有公历,也有传统年历及节气标记,最后还有医疗机构和医家专门的签名盖章。很多名家的手书膏方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医术,还赏心悦目、耐人回味,都被后人精心保存,视若珍宝。三、膏方的类型与组成1.膏方的类型

根据应用途径而言,膏剂有外用和内服之分。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又有软膏与膏药之分。软膏是用植物油、凡士林或其他适宜药物为基质,加入药材制成的半固体剂型,主要用于外涂;膏药是用植物油提炼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与红丹炼制而成的,用时可将膏药摊于油脂或油布上,然后贴在病变部位或所选穴位上。外用膏剂除用于皮肤、疮疡、骨伤等疾患以外,还被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等病症中。而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是将药材反复煎煮,取汁浓缩后,加上蜜、糖、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胶质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服用时常以开水冲调,是中药调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剂,一直以来,被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五官等科疾患及体质虚弱、大病后体虚者。本书所论之膏方即为内服膏剂。内服膏方分为“成方膏滋药”和“临方膏滋药”两类。“成方膏滋药”,是选用一些疗效确切的膏方方剂,由药厂成批生产加工成膏滋,作为中成药商品在药店进行销售。这些膏方的组成内容比较简单,制成膏滋药后,提供大家对症选用,如益母草膏、二仙膏。“临方膏滋药”,是医生针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辨证处方,做到一人一方,由药店或医院药房定制加工制成膏滋,每一剂膏方只适合该方患者本人服用。临方膏滋又称“定制膏方”。

根据膏方加工中所用辅料的不同,膏方又有素膏和荤膏的区别。所谓素膏是指用蔗糖或蜂蜜所收的膏剂;所谓荤膏则是在素膏中再加入阿胶或龟甲胶等动物胶而制成的膏剂。

根据膏方药物组成的多寡,膏方还有单方膏方、复方膏方之分。单方即指以单味药作为制剂的膏方,是与复方相对应的概念。人类使用药物的历史就是从单味药也就是单方开始的。单方膏方组成简单,功专而力宏,如人们习用的益母草膏、夏枯草膏等。而复方针对复杂病情或偏颇体质而设,故药物组成较多,发挥了全面、综合性的功效。2.膏方的组成

膏方主要有五部分组成: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及辅料。(1)中药饮片:是膏方发挥作用的主体部分。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详细辨证分析后,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与病情的需要,根据中药不同功效作用所选取的中药,并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搭配成方。膏方的中药配伍组成是一个大方剂,既要考虑到“疗疾”又要考虑到“补虚”,因此膏方药味要比通常处方药味品种多,一料膏方30~40味,总量应控制在3kg左右,至多不超过5kg。同时要能够满足一料膏滋药服用时间(30~50天)的剂量。要切记,膏方配伍重在辨证,或补益,或祛邪,或入气分,或入血分,但不可堆积补品而成膏。(2)细料药:是指一些参茸类和其他贵重药物的统称,又称“细贵药材”,是处方中体现膏方补益虚损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细料药的品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参类:如生晒参、西洋参、红参、朝鲜参、野山参等。

贵重动物药:如羚羊角粉、鹿茸片、海马、海龙、紫河车粉、坎炁、蛤蚧粉、珍珠粉、猴枣散等。

贵重矿物药:飞琥珀(琥珀细粉,是古代松科松属植物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或从煤中选出的化石状物质,归属矿物类)等。

贵重植物药:如西红花、川贝粉、三七粉、枫斗等。

贵重菌藻类药:如冬虫夏草、灵芝、灵芝孢子粉等。

药食两用的补益药:如黑芝麻、胡桃仁、枣泥、龙眼肉等。

在加工时,大部分细料药可以在收膏时直接加入。一些需要煎煮的细料药不能与一般饮片入汤共煎,否则其有效成分极易被数量众多的饮片药渣吸去,有损其补益之效;可采用另炖、另煎、烊冲、兑入等方式单独处理。细料药并非多多益善,须根据病情、体质选用,切忌过多过滥。(3)胶类:膏方中多用糖和胶类来令膏体成形,通常选用的是阿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黄明胶等。这些胶类不仅是补益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助于膏体的固定成形。一料膏方中1000g左右的中药饮片,一般配伍的胶类中药总量为200~400g,可单用一胶,如欲温补肾阳、益肾填精可选用鹿角胶,滋阴补血可选用阿胶,养阴清虚热可选用龟甲胶、鳖甲胶。各类胶也可按一定比例辨证合用。在一些低糖或无糖的膏方中可适当增加胶类的配伍量,一般可增至400~600g,以保证收膏成形的效果,否则量少了膏方太稀薄;量多了,膏方就会冻结得太硬,难以服用。

选用胶类要注意几点:①阿胶较滋腻,难消化,所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要慎用;②龟甲胶和鳖甲胶滋阴力较强,所以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要忌用,以免加重病情;③鹿角胶温补力强,所以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及阴虚阳亢、头胀痛者需忌用。介绍几种常用胶类: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成的黑色胶块,又名驴皮胶、陈阿胶。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以山东省东阿县的东阿阿胶最为著名。《本经》记载以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煎熬而成,故称阿胶。味甘,性平。功效为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肺痨咯血、吐血、鼻衄、尿血、便血、崩漏、胎漏。阿胶主要含胶原蛋白、氨基酸,氨基多糖类之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以及铁、铜、钴、镍、锌、锡、钙、硫等20多种元素等。临床常用于治疗贫血,包括出血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化疗、放疗和不明原因的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月经过多和先兆流产;也可用于各种出血,如肺支气管咯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眼球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痢疾的大便脓血。

黄明胶,为牛科动物黄牛皮煎熬制成胶,又名牛皮胶、水胶。处方名牛皮胶、黄明胶。味甘,性平。功能滋阴益精,止血消肿。主治肾虚滑精,吐血,衄血,下血,尿血,胎动出血,风湿疼痛等病证。黄牛皮水中长时间煎熬,皮中之胶原变化而成黄明胶。胶原不溶于水,明胶能溶于水。黄明胶中含少量钙,可能是制胶时石灰脱脂时掺入的。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咯血、退行性骨关节疼痛、身体虚弱、遗精滑精。

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味甘,性温。功效为补肾壮阳,填精生血,托疮生肌。主治咯血、尿血、崩漏;腰痛羸瘦;疮疡肿毒等症。鹿角胶所含胶质成分的氨基酸组成与鹿角相似。临床常用于治疗虚损,如男子虚劳精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阳痿;妇女闭经,崩漏不止;大病后,手术后,大出血后身体虚弱;老年体弱畏冷多病,容易感冒感染;血液病,如再生不良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低血压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长期血压低,头晕头痛,倦怠,失眠恶心;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和慢性心衰;男女性功能减退。

鳖甲胶,为鳖甲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味咸,性平。功效为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主治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阴虚阳亢,升火头晕,热病伤阴,阴虚风动,疟母,痞块,胸胁作痛,癥瘕积聚,月经不调等。鳖甲主要含胶质以及多种无机元素类等成分。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感染、结核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低热;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肿瘤手术后、放疗后扶正抗癌。

龟甲胶,为龟甲壳煎熬而成的固状胶块,又名龟甲胶。味咸、甘,性平。功效为滋阴潜阳,补肾填精,壮筋补骨。主治肾阴亏损,骨蒸潮热,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腰腿酸软,筋骨痿弱;小儿囟门不合;崩漏。临床常用于治疗老人和儿童身体虚弱,精神不振,腰腿酸软等中医辨证为肾虚证;男女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低热,肺结核、骨结核等引起的低热;肿瘤术后,身体虚弱;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腰酸、蛋白尿等。(4)糖类:中药的口感多为苦味,为了适于人们长期服用,必须改善口感,因此膏方基本上是用糖类来矫正口味,同时糖类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有的膏方不宜用胶类时,用炒制过的糖类也能起到收膏的作用,但成形效果差一些。

膏方中常用的糖类包括冰糖、白糖、红糖、饴糖、蜂蜜。根据辨证需要,在配伍时可单用糖或蜂蜜,也可合用糖和蜂蜜。传统上以冰糖最佳,不但口味鲜甜,而且有健脾润肺、补中益气、止咳化痰等功效,冰糖为结晶体,已经失去了部分水分,可协助收水成膏;白糖能润肺生津、补中缓急;红糖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急止痛、活血化瘀;饴糖(麦芽糖)有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之功;蜂蜜可以调补脾胃、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解毒。红糖蜜糖合饴糖也是一种配伍非常好的甜味糖。

糖尿病患者忌糖,只可使用无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甜菊糖、阿斯巴甜、元贞糖、甜蜜素、糖精,制成无糖型膏滋药。但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不得随意超量,以免产生副作用。另外还得注意,不能一次性大量使用或长期应用糖精,因为糖精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尚不能完全排除。

一料膏方中用糖量一般不超过中药提取浓缩所得清膏的3倍,通常可用冰糖500g左右,单用蜂蜜或饴糖也是如此,根据具体收膏情况可酌情增减用糖量。各种糖类在膏方制作前,应按照糖的种类和质量加适量的水炼制,使糖的晶体溶化,去除水分,净化杂质,杀死微生物。(5)辅料:黄酒是膏滋加工中必备的辅料,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类药胶。通常胶类都有股腥臊味,为了去除这种腥臊味膏方制作中会使用黄酒来泡胶;由于黄酒还是很好的有机溶剂,所以还能在收膏前使胶类软化,利于药效的发挥。因此,用黄酒浸泡药胶不仅可以解除各种药胶的腥膻气味,而且可以加强药物在体内的运化吸收作用。在收膏之前,可以预先将加工所需的药胶用黄酒浸泡一定时间使胶软化,再隔水加热将胶炖烊,然后趁热和入药汁中共同收膏。黄酒最好选用上乘的绍兴酒,即俗称的“老酒”。

一料膏方中黄酒的一般用量为每500g胶类需用黄酒250~500g浸泡并加热溶化。四、膏方的制作与保存

膏方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现大都由中药店或中药厂代为加工。目前上海加工膏方必须由具备一定资质的专业人员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制作。家庭也可制作膏方。其制作的方法步骤介绍如下。1.浸泡

将配好的中药饮片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中,用清水浸没,令其充分吸收膨胀,一般要浸泡6小时以上或一夜,第二天过滤取清液和中药饮片。煎药锅最好是砂锅,铁锅和新的铝锅不宜使用。2.煎药

将浸过的中药饮片放清液和水,高出药面1/3,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煎煮约3小时左右后,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等过滤出头道药汁,再加入水略高出药面,煎煮约2小时左右,滤出药汁,此为二煎,如此再煎出第三煎药汁,此时药之气味已淡薄。将三次的煎液混合为一处,静置后滤除杂质,得到上清液,药渣越少越佳。先煎、后下、包煎之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处方规定操作完成。3.浓缩

将最后得到的上清液煎煮浓缩,可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