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的防治与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3:03:30

点击下载

作者:赵静芸

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肝脏病的防治与调理

肝脏病的防治与调理试读:

开篇的话

提起肝脏病,大多数人都知道很可怕,切不说周围屡屡听到某某人因患肝癌、肝硬化……去世的消息令人心悸,单就八十年代末期,上海地区乙型肝炎肆虐就使周围的人惊恐不安。有的地方为防止病毒蔓延,竟拒绝与上海人接触。

肝脏病之所以可怕,一是因为它极具传染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传染上;二是它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患,一旦罹患,治愈是比较艰难的,但并非治愈不了,只要是早发现,才能做到早治疗;三是它出了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全身各个脏器,要不为什么人们会说:肝病是百病之源呢?道理就在这里。同时,肝脏病又是个比较难侍候的病,从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到精神生活的喜怒哀乐,都与它有着紧密的联系,哪一点,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肝脏就会亮起“红灯”。

病例一:为贪杯中物,差点把命搭

有位公司主管,工作十分勤奋,其外表看来十分健康,但是经过全身健康检查后,发现肝脏的病变已经到了恶化程度。同时,经询问得悉,他目前工作情绪极坏。原来这位仁兄来到医院并非看病,而是因为公司工作成绩不好,特地前来向身为大夫的朋友发牢骚。在发牢骚的时候,大夫发觉此人精神散漫,目光无神,情绪不稳,注意力无法集中,所以判断此人肝脏一定有问题,故而劝他赶紧做肝脏的详细检查。在那时刻,他还一直对大夫强辩:“大夫,我的肝脏没问题,我的肝脏怎会有问题呢?”

但是检查的结果,十分不幸,他的肝脏已进入肝硬化的状态。

当大夫向他家人探寻其日常生活,得悉他是一位“酒仙”,平日嗜酒如命,每天非喝大量的酒不可。因此大夫一方面立刻开始为其治疗,一方面劝诫他须多量摄取蛋白质及维他命,并且尽可能地远离酒。但是奇怪得很,他的病情却一直没有改善。如此治疗了两个月之久,肝机能一直不见好转。这位先生亦很紧张,急忙向大夫询问原因所在。

大夫问他:“你有没有在家偷喝酒?”

那位仁兄拍着胸膛说:“我一滴酒也没有沾上口。”又说:“我酒碰都不敢碰,但为何肝病一直不见好转呢?”

翌日,大夫打电话给他太太,查寻他于家中是否滴酒不沾?

他的太太说:“我先生绝对遵守大夫您的指示,不敢在家喝酒,但是每天在街上却饮上两杯威士忌。”

真是天老爷,大夫劝这位先生滴酒不沾,他老兄虽然在家没偷喝酒,但每天却在街上喝两杯威士忌,难怪他的肝病一直没法好转。

病例二:爱美引出的肝炎

B姑娘人长得俏丽。当社会上风行穿耳朵眼时,B姑娘毫不迟疑地去一家朋友开的个体诊所穿了。没想到过了三个月,B姑娘身体出现了低烧现象,并伴有乏力,关节疼、肝区痛、腹胀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原来是得了乙型肝炎。元凶就是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穿耳针。

病例三:路边饭摊不易常吃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很少加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更显得不够用。某君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离上班时间已经没多少了,为了保证一上午的体能需要,他经常在路边摆的小饭摊上吃早点。这些饭摊由于条件限制,洗碗时很不卫生,更谈不上高温消毒。再加上路过的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肝炎病毒携带者,甚至干脆就是严重的肝炎患者。就这样某君因为经常在路边饭摊吃早点,便患上了肝炎,而且感染的还不止一种病毒。

从上述三例病案我们不难看出,肝脏病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病,有时甚至是防不胜防。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了解肝脏病的危害,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心“肝”宝贝有哪般

要想保护好您的肝脏,首先,您就必须要认识肝脏。盲目的,泛泛的了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肝脏究竟长在什么位置上,它的作用是什么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是罹患上了此病,才急惶惶地寻医问药,到那时一切都已晚矣。

肝脏的位置和结构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成人的肝脏大约重1200~1500克,相当于2~3市斤,占人体重量的1/50~1/30;婴儿肝脏的重量与体重之比较成人为大,约为1/20~1/16。肝脏的重量虽然占体重的一小部分,但却是重要的生命器官,缺之不可。脾脏手术摘除后,人仍然能生存,而失掉了肝脏,生命就不能维持。

肝脏占据人体右上腹的大部及左上腹的一部,表面有韧带固定于腹腔内,并与周围器官相邻接。肝脏的上面紧贴横膈,下面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H”,将肝分成右叶、左叶、尾叶和方叶四个部分,其中左叶占肝的1/5,右叶较大,占肝脏的4/5,尾叶和方叶实为右叶之分叶。所以,临床一般将肝分成左右两叶。肝脏的上界约在右锁骨中线第五或第六肋间,下缘伸展到肋的边缘。用手触到的主要是肝脏的下缘。正常情况下,成人肝脏的下缘不超出肋弓,但在剑突下多可触及,一般不超过2~4厘米。

人类的肝脏外形为不规则的楔状,呈红褐色,柔软而脆,易破裂。肝脏表面由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切开肝脏时,可以在切面上看到无数个比针尖略大的小红点,这些就是肝脏的基本单位——肝小叶。每个肝小叶几乎包括组成肝脏的各个部分,好像一个“小肝脏”,人的肝约有50万个肝小叶。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小肝脏”的微细结构。每个肝小叶之间有少许纤维组织分隔。肝小叶中央有一条血管叫中央静脉,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有秩序地排列成条索状称为肝索,这些肝索呈放射状排列,形如车轮之辐条。

构成肝脏的肝细胞,是维持肝脏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部分,人的肝脏大约由25亿个肝细胞组成。

肝细胞分泌出来的胆汁,在肝细胞间隙中通过,这间隙就是毛细胆管,再由小叶间胆管汇集成较大的胆管,最后经肝胆管、总肝管流入肝脏下方的胆囊,也可直接由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

肝脏的血液循环,是人体唯一接受双重血液的器官,即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液,肝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运入肝脏,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静脉汇集而成,进入肝脏分枝到每个肝小叶)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

肝脏的主要任务

肝脏是人体主要器官,它所承担的任务很多,但其中主要是代谢作用。人类的生命,就是靠体内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而生存。只要任何一个器官发生故障,代谢出现絮乱,便会破坏健康的节拍。所以,除每种内脏器官自身的机能健全外,整个身体的机能也需彼此协调,才能保持生机旺盛,强体健魄。而主管调整器官功能协调的就是肝脏,所以说它是器官功能调节中心。除此之外,肝脏每天还要做许多工作,而且非常复杂,只要从腹部脏器的血液汇集于肝脏这一点就可想像出来了。

一、中间代谢

人类和动物为了生活下去,必须由体外摄取各种物质,在处理后排出无用的体内废物,亦即进行所谓的新陈代谢作用。

例如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最后可以变成血肉或转化成能量,而体内无用的代谢废物可以排泄出来。身体为了维持生命,必须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都在肝脏中进行。物质在体内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叫作中间代谢。

二、糖的代谢

当我们吃米饭、面包、芋薯类、面类及砂糖等糖质食品时,会在小肠内分解出葡萄糖而被吸收,一部分变为能源被使用,多半会在肝脏内变为糖原而加以贮存。肝脏同时也可从蛋白质或脂肪中制造糖原。

当人在运动时,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被大量消耗,肝脏就把糖原变成葡萄糖,以补末梢的不足。

肝脏不但利用食物中的葡萄糖,还可以利用由肌肉运动产生的丙酮酸、乳酸、甘油及某种氨基酸来制成糖原贮藏起来。必要时,肝脏可把糖原转变成葡萄糖,把它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放出能量。

成人肝脏的重量约在1200克左右,贮藏于其中的糖量约占6~10%,亦即70~120克左右。

由于有这么多的东西储存在肝脏中,所以我们在没有食物可吃时,人体还有时可维持某种程序的活动。这当然是因身体可以把肝脏中的糖原变成葡萄糖而产生能量的缘故。

我们手脚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是贮藏在肌肉中的糖原在变成焦性葡萄糖酸时产生出来的。这种焦性葡萄糖酸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变成乳酸。如果氧气供应充足的话,焦性葡萄糖酸会氧化而放出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在焦性葡萄糖酸的氧化过程,维生素B1作为一种辅酶而发生作用。但是在肝脏发生障碍时,维生素B1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有肝脏病的人因不能得到充分的能量,以致精神不振,容易疲劳。

三、脂肪的代谢

脂肪的代谢是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从小肠吸收脂肪,有许多部分并不经由门脉,而是由淋巴管进入静脉。

脂肪这种营养素是含热量很多的物质,它所含的热量是同质量蛋白质和糖类的两倍。

脂肪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甘油,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之后可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吸收。由肝脏制造分泌出来的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胆汁可以活化胰脏分泌出来的脂肪酶,促进它对脂肪的消化。被酶分解出来的脂肪酸和甘油可以再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脂肪。

这样合成的脂肪进入静脉血液后,被运往身体各部贮藏起来,它可以保护组织或作为能量的来源。

肝脏本身也可以贮藏脂肪,人类的身体内有2~5%的脂肪,其中2/3是磷脂类,此外中性脂肪占1%,胆固醇约占0.5%。

平日喜欢大量喝酒的人容易发生肝脏的障碍。因为喝多了酒,会使中性脂肪的量增加而发生脂肪肝。即使动物吃下大量酒精以后,也会使它肝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起来。

肝中所含的磷脂类是运送中性脂肪到血液中和运送脂肪到身体末梢时所必需的物质。

正常时肝中所含的脂肪量约占3~5%,但在有脂肪肝时可20~30%,此时许多肝细胞被脂肪所取代,肝脏呈黄色。

四、蛋白质的代谢

在蛋白质代谢方面,肝脏以分解吸收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身体所必须的各种蛋白质,也就是白朊、球朊及纤维朊原等,这些都是人体内构成各组织的细胞的增殖、新生、发育等都需要的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经由门脉进入肝中,在此转变为人体的蛋白质。由肝脏制造出来的蛋白质约有一半是酶蛋白。想使生物的代谢作用能迅速而正常地进行,酶是不可缺少的物质,肝脏是调节血清蛋白质浓度的控制室,血清蛋白质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物质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肝脏发生障碍以致机能衰退时,这些血清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就都成了问题。细胞是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它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细胞在生活时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摄取食物,得到其中的蛋白质,并把它消化后送到肝脏去合成人体特有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必须量是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1克。所以,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需要摄取60克蛋白质以维持其健康。

五、维生素的代谢

肝脏是维生素A、D、E、K、B1、B6、PP(烟酸)、C、B12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需条件。肝脏可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并加以贮存。当肝脏明显损害时,即使有足够的胡萝卜素,也不易转化为维生素A,加之肝内维生素A贮存量减少,病人会出现皮肤粗糙、毛囊角化、夜盲症等。许多维生素可在肝内参与某些辅酶的合成,如将维生素B1合成焦磷酸脂,作为丙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参与糖代谢,若维生素B1不足,糖代谢就会受到阻碍,引起糖原不足,肝脏易受损伤;维生素B1还参与激素在肝内灭活,当维生素B1缺乏时,可出现雌激素过多的现象。肝细胞还可以将维生素PP合成辅酶Ⅰ、辅酶Ⅱ作为脱氢酶的辅酶等。维生素C有促进糖原形成和肝细胞再生的作用。维生素K在肝内参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当肝细胞严重损伤时,即使给足量的维生素K,凝血酶原的合成仍然减少,以致发生出血现象。

六、激素的代谢

肝脏是激素代谢的重要器官。人体分泌的激素种类很多,但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的含量,多余的经肝脏处理失去活性,这在医学上称为灭活。如类固醇激素(如醛固酮、可的松及各种性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在肝内同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灭活,再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当肝脏病发生病变时,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因此激素灭活发生障碍而在体内积蓄,可引起性征等改变,如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性功能低下等;也可以出现蜘蛛痣及肝掌;如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障碍,可发生浮肿。

另外,肝脏还有驱邪解毒作用。

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并非全是无害物质,有时我们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摄取有害物质。

当然,我们也可能在明知有害的情形下食取一些物质,诸如喝酒、抽烟以及服用安眠药等,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证。

也许你会怀疑,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后为何不会立即发病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就应感谢“肝脏”这位沉默的“工作者”了。

肝脏对于有毒的东西,可以使用氧化,还原、甲基化,乙酰化等方法或使它们和葡萄糖醛酸、甘胺酸、麦胺酸、胱胺酸等互相结合,以使它们变成无毒的东西,并易于排出体外。

当然,肝脏是在合成或分解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的代谢过程中来发挥解毒作用的。

不仅如此,肝脏还有下述功能:

1.制造抗体

当细菌或毒素进入体内以后不一定会发病。这些毒素或细菌会促进身体产生免疫能力,因为它们使抗体在血清中形成,这些抗体可以用来对付细菌或毒素,保卫人体健康。

例如,百日咳是因细菌侵入体内而发生的疾病。病人在患过一次百日咳以后,在正常状况下就不会再患第二次。这是因为病人血清内已经有了抗体。

这些抗体都属于伽玛球蛋白,这是血液蛋白质的一部分。有人把伽玛球蛋白注射到人体内以预防百日咳等病,这样作过以后,即使发病也比较轻微。

抗体在血清中形成时,肝脏也有贡献。在肝脏中有一种Kupffer氏细胞,这是属于细网内皮系的一种特殊的间叶性细胞。这种细胞可以促进入体内的异物,并制造对付细菌和病毒的抗体。

除了肝脏以外,脾脏和其他脏器中也有这类间叶细胞。

2.凝固血液

肝脏能合成许多重要的凝血因子,故在凝血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在有肝脏病的人中,有时会发现血液不易凝固的情形。这是因为在肝机能低下时,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血液凝固所必需的物质会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形。这些物质属于蛋白质。肝脏在制造凝血酶原时需要维生素K,如果维生素K的吸收发生障碍,肝中的维生素K不足,就会使凝血酶原跟着不足,最后便导致血液难以凝固了。

如果血液不容易凝固,出血就不容易停止。在受伤或手术造成出血时,如果血液不易凝固,就是给伤口做了必要的治疗,出血仍会持续下去。

3.调整体内血液循环

由于体内血液有一定限度,体内的血液含量不能同时供给身体各部器官的,换言之,血液的供给必须依照各部器官的需求而定,例如体内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时,负责消化吸收的胃肠就最需要血液,此时身体其他较不需要血液的部位,就应请神经作用的支配,而将血液调至胃肠。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随机应变的灵活调度,必须在肝脏功能完全正常而能贮藏大量血液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

肝病的种类及肝炎病毒

肝病有很多种,粗略的分有如下几种:

一、肝病的种类

1.病毒性肝病

2.酒精性肝病

3.药物或毒物性肝病

4.新陈代谢异常性肝病

5.肝肿瘤

病毒性肝病是指因病毒所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有几种病毒可以引起肝炎,其中主要变化在肝脏的有五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其中乙、丙型肝炎病毒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乙型及丙型亦会引起肝癌。甲、戊型肝炎则一般不会有慢性变化。

酒精性肝病是指因长期酗酒所造成的肝病。其所造成的肝病变,可从初期的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到严重的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到肝癌的阶段。

药物或毒物性肝病是指因服用药物、化学药品或其余对肝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所造成的肝病。食物中例如米、花生等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被认为是日后产生肝癌的原因之一。

新陈代谢异常性肝病是指体内对某种物质新陈代谢不良所导致的肝病,像威尔逊氏症就是因体内对铜的代谢出了问题而导致的肝病。

此外,俗称的“脂肪肝”,是指肝细胞的脂肪含量增加,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酗酒、糖尿病控制不佳、血脂肪过高、体重过重等因素所引起的。

至于肝肿瘤,事实上包括许多的诊断,不过可以区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最常见的良性肝肿瘤是肝血管瘤,而常见的恶性肝肿瘤包括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胆管癌及转移性癌(原发于其他器官再移至肝脏者)。

二、肝炎病毒

谈到肝炎病毒,人们不仅要问,什么叫做病毒?

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得多的致病微生物,只能通过免疫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的形态。如甲型肝炎病毒的直径为27毫微米,乙型肝炎病毒为22毫微米,丙型肝炎病毒为27~34毫微米,丁型肝炎病毒为35~37毫微米,戊型肝炎病毒为30~32毫微米。以上这五种病毒属于嗜肝性病毒(其中严格地讲乙型不属嗜肝性,而具有泛嗜性),由它们引起的肝炎叫做病毒性肝炎。尚有一些病毒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水痘、黄热病、出血热等,都可能造成肝脏损害。但这些病毒感染都伴有其他病表现,所以后面这些病毒引起的肝损害不属于病毒性肝炎的范畴。

我国是肝炎发病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由于肝炎的传播,不少人丧失了或间歇丧失了劳动能力,对我国的生产,科技文化事业具有严重威胁。

1970年英国人Dane氏首次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1973年Feistone氏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1974年美国人Galdfield氏发现了输血后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命名为丙型肝炎HCV);1977年意大利人khuroo氏发现了饮用污染的水源以后发病的与以上各型肝炎不同的另外一种肝炎,又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后命名为戊型肝炎(HEV)。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五型,是从1970年到现在的短短20年中陆续被发现的。那么是否还会有新的病毒性肝炎不断被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年,日本学者又发现了与上述五型肝炎不同的病毒性肝炎,称为己型肝炎(或F型肝炎),美国人称为X型肝炎,其临床症状较丙型肝炎为重,黄疸也较重,肝穿刺病理检查可见葡萄样肝改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不仅如此,今年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了phillips氏等人发现的一种与合胞体巨细胞肝炎有关的病毒颗粒,认为这可能是合胞体巨细胞肝炎的病原体,根据此病患者无典型的前驱症状,对已知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均阴性,以及患者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等情况来看,其病原体为副粘病则不是麻疹病毒,phillips氏认为此病可能是一种新型肝炎——庚型肝炎(G型肝炎)。

由此看来,新的肝炎病毒不断地被发现,人类要逐一研究它的大小、抵抗力、传播途径、发病特点等等,以找出诊断和治疗方法。

几种肝病及区别

前面已介绍了肝病的种类。其中主要变化在肝脏的有五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几种肝病中占首位,因此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一、病毒性肝炎在全世界的流行情况

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上,专家们指出:病毒性肝炎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非洲,在北非,乙肝病毒携带率为3~5%,撒哈拉南部非洲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0~20%;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发病率较高。在东地中海地区,甲型肝炎在该地区所有国家高度流行,乙型肝炎也很常见,乙肝病毒携带率2~8%,乙肝的总感染率30~60%。同样,丁型肝炎也在许多国家流行。在欧洲,各国肝炎病毒感染差距较大。在一些北欧国家,甲型肝炎流行正在下降;在西欧,乙肝病毒携带率在供血者中低于0.5~1%;但在南欧国家,乙肝有中度流行。丁型肝炎在该地区大部分国家流行。在美洲,甲型肝炎是儿童期最主要的肝炎类型,成年期则以乙型、非甲非乙型及甲型肝炎感染为主。该地区同样有丁型肝炎出现。在亚洲,甲型肝炎主要发生在儿童,成年人的80%以上均在成年期以前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在大部分国家广泛传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健康供血者中的阳性率:印度为1~2%;蒙古、缅甸和泰国达7~15%。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非甲非乙型肝炎占急性肝炎发生率占很大比例。在西太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原发性肝癌构成了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威胁。甲型肝炎流行程度各国差异很大,在菲律宾、中国和太平洋的许多岛屿,60~90%的成年人曾经感染过甲肝病毒。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100%已受到甲型肝炎大流行。全世界50%以上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因此,乙型肝炎已成为该地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南太平洋许多岛国,乙肝病毒携带率达7~15%,我国有1亿以上人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约有270万人患病。丁型肝炎流行程度差异较大。因此,肝炎的防治确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十年来,肝病对人类的危害日益增加,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总数至少有1.7亿人。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中东地区的人为多。我国在80年代初期,经对知识分子和孕妇进行检验发现,前者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占14%,后者占16%。因此,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占全民总人口的15%,即1.5亿人口,而乙肝患者也在6千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人群感染了乙肝病毒,对健康人群势必构成严重威胁,随着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不断被发现,我国一些科学家预测下一世纪将是肝病的世纪。为此,应大力普及肝病的预防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除乙肝外,还有甲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等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传播,特别是丙型肝炎,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二、丙型肝炎

从六十年代起人们已经注意到有一种输血后的肝炎既不同于甲型肝炎,也不同于乙型肝炎。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类肝炎的病原体至少两种以上,在当时尚无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将这类肝炎统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HNANB)”。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非甲非乙型肝炎分为两类。即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和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后又发现,后者常系输血后引起,或半年内有点滴、注射和手术史。因此,将这类肝炎统一命名为丙型肝炎。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丙型肝炎病毒(HCV)。至此,用排除法来诊断丙型肝炎的时代结束了。近年用HCV特异性多肽抗原制成试剂合为丙型肝炎的诊断提供了手段。抗-HCV阳性者便可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近,诊断丙型肝炎的试剂合在上海由科华公司研制成功,并已投入临床使用。

丙型肝炎与甲、乙型相比,在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虽少,但1993年北京召开的国际肝炎及艾滋病学术会议资料提示,丙型肝炎发病率在国际和国内都有愈来愈多的趋势。由于丙型肝炎极易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半年内,有注射、输血或手术史,它的主要传布途径为经血感染。因此,血液和血制品是最危险的传布源,预防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输血这一关。另据报道,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找到HCV,这对预防丙型肝炎来说,是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丙型和乙型肝炎在传播途径、传染源、流行形式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为单项转氨酶的异常,但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比例远高于乙肝(10%左右),达35~52%,且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西医治疗丙型肝炎目前唯一的有效药物是干扰素,但其复发率也在50%以上。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尚在观察中。

目前检测HCV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由于HCV在人血中的含量极低,一般生物学方法无法检出,故科学家们采用目前生物学中灵敏度最高的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检出病毒的基因蛋白HCV-RNA,但只能在少数有条件的研究单位进行,尚不能推广。另一种方法就是用酶免疫试验(EIA)检测特异性的丙肝抗体。有资料报告,采用美国最新第二代Abbott试剂检测临床标本发现,上海地区受血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约为11%,外地受血者高达30%。该项检测对献血员的筛选、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丁型肝炎

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等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在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抗原为δ抗原,或称S因子。以后对其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正式将其命名为丁型病毒性肝炎,δ抗原即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与植物类病毒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于类病毒。病毒颗粒中心是单股环状RNA基因组,长约1.7kb,分子量约5.5×105道尔顿,还有一个分子量约68000道尔顿的HDAg。病毒的外壳被以HBsAg及类脂肪白。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乙肝病毒进行复制。从黑猩猩的实验研究表明,丁肝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带有丁肝病毒的阳性血浆稀释10倍仍可致猩猩感染。士拨鼠可作为人的慢性丁肝的动物模型,旱獭、北京鸭亦可作为动物模型。

丁肝病毒感染往往发生于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急性乙肝同时又有丁肝感染的称为同时感染;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又发生丁肝病毒感染时称重叠感染。由于两种病毒感染的作用,常加速和加重肝脏的损害而易引起暴发性肝炎。英国的资料报道,暴发性肝炎中70%有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国内亦有报道,35例重症肝炎中有12例抗-HDV阳性,占34.2%。丁肝病毒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不如乙肝明显。

丁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感染率高低不一。罗马尼亚报道HBsAg携带者抗-HD阳性率高达94.9%Tamuna等报道;日本的丁肝病毒感染,高者达10%;我国血清抗-HD阳性率0~10%。其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母婴传播少见,但已有报告,急性感染者传染性较慢性乙肝丁肝病携带者强。

四、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又称E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肝炎(HEV)。

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多呈暴发式为主,由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多有季节性,以雨季及洪水后为多见。亦有散发病例,无季节性影响。亚洲和非洲较多见。我国1986~1987年在新疆西南地区暴发流行波及和田地区7县1市,喀什地区10县1市。在吉林、辽宁、内蒙、山东等地也有本病暴发的报告。以上流行中3次系经食物传播,新疆主要经水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点主要是在青壮年中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孕妇病死率高。我国用患者粪便悬液静脉内感染恒河猴成功,已传三代。戊型肝炎病毒(HEV)在动物体内连续传代后,潜伏期较稳定,平均4~5周,其传染性低于甲型肝炎(HAV),一户一例较多见,家庭接触者二代发病率低(2~3%),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8.4~32.6%。但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较甲型肝炎严重。不转为慢性肝炎,存在一个月左右即消失,无终生免疫力,可重复感染,这是戊型肝炎成人多出现临床型的原因。小儿则以亚临床型为主,至长大成人后再次感染戊型炎时则以临床型为主。

肝病的危害

虽说身体哪部分出了毛病都不好受,但相对地来说肝出了毛病,危害会更大,它直接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要不,为什么人们会总结出:肝病是百病之源呢。

一、肝得病时身体会发冷

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大类。

所谓“变温动物”,意即体温会随着季节而改变,譬如,蛇和青蛙等等就属于变温动物。

至于人类,体温一年到头总是保持一定的温度,即为“恒温动物”。

为什么人体会保持有一定的体温呢?简单地说,因为人体内具有一套保温设备,同时,由于体内产生的热量相当大,所以,可以维持体温的正常。

通常,我们摄取的食物,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四份转变为活动筋骨时所需要的能量,另有六份转变为保持体温的热量。平常一个人一天中,摄取的营养分有2000~3000卡,因此,转为热量的有1200~1800卡。

这种维持体温的热量,白天里,通常由肌肉的活动而产生。但是,在所有热量中,由肝脏发出的就占15%左右。

由于肝脏担任各种物质的中间代谢,或者在进行解毒作用时,会产生热量,所以,肝脏可以提供将近15%的热量。

在白天,人体活动频繁,因此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体温的正常。可是,一到夜晚时,肌肉的活动近乎停止,这时维持体温的热量,大部分就得依赖肝脏的供给。

所以,一个人不会在寒冬的夜晚冻死,这都是肝脏的功劳。

如前所述,肝脏是默默的耕耘者,它对人体有重大贡献,我们的确应当好好加以爱惜,使它正常运作。

二、肝生病则精神萎靡

稻米和小麦等是人类的主食,其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质。这种糖质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由小肠加以吸收。而这些被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就是日常活动里,人所需要能量的来源。

大多数人向来以米饭为主食,所以吸取大量的糖质并不足惊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的年轻人,渐渐地不以米饭为主食。这种现象,就营养均衡而言,最好还是多少吃一些,才是比较明智的。

一个人如果光是食用米饭,固然不是好现象,但是比起完全不吃米饭的人来说,还是好得多。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源的供给者,这点大家已经明白。然而,它并不是原原本本地就能转变为热能,通常,它和其他种类的营养成分一样,先输送到肝脏,经过一番化合作用后,有一部分的能源贮存在肝脏内。贮存在肝内的称为肝糖,而另一部分输送至人体各部分的,就称为葡萄糖。

人的肝脏重约1.2千克;而肝糖约占肝的10%,亦即每个人贮存在肝内的肝糖约120克左右。

一个人激烈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量骤然增加,这时留在肝内的肝糖,会马上转变为葡萄糖递补上去。可是,一旦肝脏发生疾病,肝糖就没法存在肝内,因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短缺现象时,就失去接济的机会,人体因而更加衰微了。

我们人体内储有大量的肝糖,所以,有时不吃东西,也可用这些能源支持身体的活动。

肝糖也有一部分由肝脏移至到人体肌肉内贮存,只要人们做激烈的运动时,这些贮存在肌肉内的肝糖,马上变化为支持运动的能源。

当我们运动时,肝糖变化为脱水葡萄酸,这就是能源的来源。这种脱水葡萄酸酸化后,就产生了能源,而产生的碳酸就和汗水一齐排出体外。

还有一点必须明白的,当肝糖要变为能源时,必须依靠维他命B1的帮助。所以,人体若缺乏维他命B1,能源的转换就会出现问题。不能充分制造出能量,因而身体容易感到疲倦。

但是,我们也知道,维他命B1同样是贮存在肝脏内的,如果肝脏发生毛病,不但没法往其他有需要的器官输送,而且连制造能量的能力也没有,因而身体当然感到十分疲惫,精神不振。

总而言之,不管吸取多少的维他命B1,只要肝机能失调,维他命B1就没有办法发挥它原有的功能。

三、肝机能衰退影响性能力“荷尔蒙”一词尽人皆知,但没多少人对它有深一层的认识。

维他命和荷尔蒙的区别,常常使人花费脑筋,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维他命是由食物而来的,而荷尔蒙是由体内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这种分泌荷尔蒙的内分泌腺,包括脑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脏以及睾丸、卵巢等,另外还有几项,在此不再一一加以列举,总之如上所述,主要是内分泌腺。

这些荷尔蒙彼此均有关联,一种荷尔蒙可以促进另一种荷尔蒙的分泌,或者抑制另一种荷尔蒙的分泌活动。

被分泌的荷尔蒙,过少或过多的量,对于器官的发达以及体内各种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而且,荷尔蒙彼此之间一旦失去平衡时,正常的生活情绪将产生很大的变化。正如交响乐队的指挥者一样,荷尔蒙的分泌,也要有一个调和的机关。肝脏就是这样一个机关。

因此我们了解到,分泌荷尔蒙的脑下垂体、甲状腺、胰脏、肾上腺、睾丸和卵巢等器官,如果得病,会失去某些能力,对身体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反过来说,若内分泌腺都很健全,但肝机能衰退时,荷尔蒙彼此之间失去平衡的调和机关,那么内分泌的机能,也会随之失去。

荷尔蒙的特征是,极微量即可发挥很高的效果。

而且,还有一件极有趣的事,即动物荷尔蒙的化学构造大都相同。只有少数例外。所以,我们将取自牛、马的性荷尔蒙,注射入人体,仍然会使人产生性的兴奋。

现在人们对荷尔蒙的研究,已经相当进步。可用化学处理,得到结晶的荷尔蒙。由于荷尔蒙量微功效大,所以使用时务必审慎,一定要经由医师指示,不可随意自行使用。

四、肝有病无法发挥免疫作用

所谓免疫作用,是指细菌侵入人体时,为抵抗细菌而产生的防护作用。这就好像一国的军队,他们的任务在于保护国家的安全。

细菌侵入人体时,白血球和淋巴腺会起来而将细菌杀死,这些细菌,称为“抗原”。相反的用来对付抗原的称为“抗体”,如白血球是由人体产生的。

抗体可把抗原的毒性消灭掉。抗体是由淋巴腺、脾脏、骨髓及小肠等处产生出来的,因此,抗体的生成和肝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将血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发现下面积有血球,而上方的透明液体略带黄色,这称为“血清”。

血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中又含有“球蛋白”和“白蛋白”两种成分。白蛋白是由肝脏制成的,球蛋白的种类则有多种,其中有一种称为加曼克罗布淋(Ganma Globulin)别名称为“免疫球蛋白”,因为它是抗体的一种。这种“免疫球蛋白”是由淋巴腺、脾脏、骨髓及小肠所产生。也就是说,每当抗原侵入体内时,免疫球蛋白就得担起保卫身体的责任。

每当敌人入侵时,就得集聚军队进行抵抗。而担任这项集合任务者便是蛋白素。因此,肝脏衰退时,蛋白素就相对地减少,如果靠血球素来担任集合任务,因为整个“抗体”显得散漫零乱,没法集中,因此难以达成消除敌人的任务。而且,蛋白素减少时,血球素相对地会增加许多。

总之,肝脏引起疾病时,蛋白素因而减少,这么一来,正像缺乏机动力的军队一样,而没有机动力的军队,就无法发挥力量。

肝在担任抵御外辱的作战行动中,还担任另一重要角色。

肝里面有一种叫做“细胞内皮系”的细胞,在抵御外辱行动上,发挥着强大的功能。每当敌人入侵时,肝脏细胞内皮系的细胞立即起来而加以捉捕,对于侵入的细胞组织抗体、传达作战情报、发布作战命令。

也就是说,肝脏的细胞内皮系是作战指挥中心,由它指挥进行歼灭敌军的行动。

五、肝异常止血难

遇到车祸受伤时血流不止,因而不治身亡的例子,不在少数。

我们也常听到血流不止的“血友病”,这是一种相当可怕的疾病。为了不使血液继续流出体外,血液本身自然出现一种血液凝固作用。这种血液凝固作用,就医学立场看来,也是相当难以理解的。

一个人受伤时,一定要使血液马上凝固,阻止血液的外流。但是,如果没有受伤,体内的血液突然发生凝固,这也是一项危险的信号。

人体没有重大伤害时,血液一直是相当畅通的。但是,一有外伤引起出血现象时,会马上产生凝血作用,而促成这种凝固作用顺利产生者,也是肝脏。

血液会凝固,是因为血液中的血小板发挥了作用,每当血液和外面的空气接触时,它就与纤维素结合,形成血饼,堵塞伤口,使血液停止流出体外。

人体中,含有许多血小板。纤维素(Fibrin)如果太多,人体的血液便会呈凝固状态,所以,纤维素通常以纤维蛋白素原(Fibrinogen)的姿态存在人体。每当需要制成血饼时,纤维蛋白素原马上变为纤维素而将血小板坚固地结合起来,以血饼阻止血液的大量流出。

纤维蛋白素原和凝血素都是由肝脏产生的。因此,肝脏发生毛病时,纤维蛋白素原和凝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会下降。

同时,要使凝血素转变为凝血酵素所需要的物质,也要由肝脏产生。一言以蔽之,所有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都是由肝脏产生得来的。再者,肝脏在制成这些物质时,必须靠维他命K1的帮助,才能完成化合作用。

这项维他命K1,由肠内的细菌所合成,然后进入血液,流入肝脏时,就停留于肝内,帮助肝脏制造凝固血液的物质。所以我们可以说,肠内的细菌在帮助血液凝固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可是,肝脏一旦发生毛病时,不管肠内细菌制成多少的维他命K1,也没法贮存下来,更谈不上被利用了。同时,肝内的维他命K1不足时,纤维蛋白素原及凝血素等凝固血液的物质,就没法产生,进而影响血液的凝固作用和止血功能,对人体危害极甚。

通常我们听到某人因黄疸病死亡,这是肝病恶化所引起的悲剧。可是,原来强壮的肝脏突然出血,因而死亡者为数亦不少。严重的肝病患者死亡时,胃及肠开始涌出大量血液,经由嘴巴或肛门排出体外,死状极为恐怖。

六、肝病会造成贫血

血液占人体重量的1/12~1/13。例如,体重50千克的人,就有4000~4500毫升的血液。

但是,光是这些血液,并不能充分供给身体各部器官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荷尔蒙和神经系统,帮助血液调合身体,血液因而可以按时间的需要,重点集中在某一器官工作。例如,刚吃下东西时,胃部和肠的活动变得忙碌,因此体内的血液就重点地集中在胃、肠部分。同时,肝脏的血液也会增加许多。通常食后30分钟,肝的血液量增加3~4倍。

这时肝脏的活动十分频繁,它忙着将从食物吸收而来的营养物,很快地变化成为各式各样的成分,分配到各部器官中去。

一个人在思索一件事时,血液就集中到脑部。运动时,血液就集中在身体肌肉内。血液就这样流来流去,有效地帮助身体各器官的活动。

血液要结集到一个部位,或者把集中的血液移到别的部位,暂时的血液集合所就是肝脏。

肝脏负担转送的证据,现举一例来说明,即当一个人遇到大量出血或血压降低时如果检查肝脏可以发现,血液量会降低20%左右。

人体大量出血时,肝脏的血液就马上补充到不足的部位。而且,胎儿的肝脏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说,胎儿时期,由肝脏负责造血。

胎儿生下来后,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如果发生毛病时,肝脏仍然担负起造血的责任。而骨髓在造血时,所需要的维他命B12、叶酸以及红血球必需的铁质等物质,都是由肝脏提供的。

因此,肝脏一旦发生疾病,通常会引起贫血。

蜥蜴每受敌人攻击时,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常把尾部切断留在原地,而本身却逃之夭夭。

人类的手、脚切断后,想再重新长出,这是绝对办不到的。其他如肾脏和心脏等内脏也是不可能再生。

又如胃溃疡,把胃部割除一部分。半年后,胃部又大起来,这是胃膨胀的缘故,绝不是一种再生现象。肝脏是人体内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器官。

我们把动物拿来做实验,发现被割掉75%的肝脏,还可再生成原来大小的肝脏。把狗的肝脏割掉75%,等两个月后,又可长成原来的大小。

不仅如此,把刚长成的肝脏再次割掉75%,同样地反复割几次,最后肝脏还是回复原来的大小,甚至比原来的大一些。

假如误把老鼠药服下,肝脏将会受到重创。但如果没把肝的机能全部破坏,肝脏还是可以再生的。

若是罹患肝硬化及恶性贫血,则会影响肝的再生能力。

七、性格急速改变时要注意肝机能

一个人的肝脏极度恶化时,意识会全部失去,称之为肝性昏睡。

即使不是上面典型的例子,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其性格通常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一进入中年,体力急速衰弱,且性格改变许多时,要注意肝机能。

患有慢性肝病,会有怎样的性格变化呢?

首先可注意到其谈话动作看来好像小孩子,这种幼稚的行动一旦增加,就得注意肝的健康。再者,变得喜欢讲别人的坏话,每看到描写风花雪月的书籍,容易显得十分兴奋。对周围的人开始不予关心,在团体中不容易和人和谐相处,自我意识突然增强。回到家不跟家人谈话,显得精神沮丧孤独。以上列举的现象,都和肝病有关。或者,原来不喜欢开口讲话的人,突然变得妙语连珠,整天笑嘻嘻的,这种人也有问题。

当症状变得更坏时,智力动作变得迟钝起来,不久便陷于昏睡状态。

以上肝病等危害不一而足。只有充分认识肝病的危害,才能对肝脏高度重视和很好地保护。

专家寄语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病变对人体健康非同小可。为了保护肝脏,请记住专家寄语。

专家寄语之一:甲肝免疫力没有“终身制”

在感染甲型肝炎后的2~3周内,有80%的患者体内会自然产生甲肝抗体(抗-HA),病后2~3个月抗体达到高峰。甲肝抗体能抵御甲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这种免疫力一般可维持较长的时间。格陵兰1943年曾发生过一起甲肝大流行。在20多年之后的1970年至1974年之间,此地再次发生此病流行时,医学专家们在血清学调查发现,1943年以前出生者中,有93%的人抗-HA为阳性,其甲肝发病率仅为2.7%;1943年以后出生者中,仅有3%的人对肝具有免疫力,其甲肝发病率则高达21.4%。

虽然患过甲肝后可以获取比较持久的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并不是“终身制”,会受到个体因素(身体素质、疾病、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大,体质下降,对甲肝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如果这种免疫力无法抵御一次性大量的甲肝病毒,人仍然可能再次患上甲肝。此时如果因曾患过甲肝而掉以轻心或未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增加病毒对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有的甚至转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

专家寄语之二:饮酒伤肝又伤身

统计显示,酒鬼得肝硬化的比率,高于普通人达6~8倍之多。到底人们可以喝下多少酒精呢?大致说来,人们的肝脏每天可以负担170~200克酒量。超出此限度,长期饮酒的人,(连续10年以上时)二人之中有一个会得肝硬化。因此,为了您的健康,还是少饮酒,或不饮酒为好。

肝脏病的发病原因及感染途径

人们要想预防和杜绝肝脏病的发生,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它的

发病原因

和感染途径。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杜绝肝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发病原因

一、中医对肝炎病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已经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研究得比较清楚:这是由一些嗜肝性的病毒感染人体并导致肝脏损害的,目前比较清楚的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中医由它的历史条件所限,不能够在古代就认识到这些病毒是肝炎的病因,那么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现存最早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到对于“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即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预防方法是“避其毒气”。即已经体验到某种传染性的因素——“毒”,便是病因。《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认为黄疸的原因是“湿热”。意即湿与热相合的一种物质,一种邪气感染了人体:这与《内经》上说的“溽暑湿热相搏,民病黄疸”基本相同,但话里尚透出“湿热的气候环境也可造成黄疸”的意思。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认为“急黄”(相当于现代的急性重型肝炎)的病食过度……变为风湿所搏”等,由上可见,湿、热、毒三者是基本的病因。

当代中医在继承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现代医学病原学的教育,结合临床实践,逐步提出了“湿热邪毒”、“湿热疫毒”、“瘟毒”的概念。有学者将肝炎病毒归纳为“阳湿毒”(如甲型肝炎病毒)和“阴湿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两类,既根据现代病原学中有关肝炎病毒的内容,又采纳了古代“湿热”致病的概念,但更重要的是据甲型肝炎潜伏期短、发病急、黄疸较重、症状较明显、很少转成慢性等性质相对属“阳”的特性,和乙型肝炎潜伏期长、发病大多缓慢、黄疸少或轻、症状较隐匿、但易转成慢性或肝硬化,性质相对属“阴”的特征来提出这一相对概念的,是否有利于中医的临床运用,尚有待实践。

实际上,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已为当代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有了这样的认识,对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乙型肝炎患者男多于女的原因

国内医学文献上报导的乙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虽有不同,但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是肯定的。根据有关临床统计,患乙肝男女之比为9~10.1。

何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呢?现代医学的解释大致有,1.男性细胞相关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间的交叉反应假说;2.男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多于女性;3.男性的白细胞抗原差异;4.X染色体基因位点的遗传性关系。那么中医理论应如何解释呢?

解释这一现象离不开阴阳学说。按阴阳分类理论,男为阳,女为阴。阳主动,阴主静;阳邪易伤阴,阴邪易伤阳。男性主施泄,女性主受守。因此,男性的阳气因施泄多而易于不足,女性则不然。《内经》载:“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是说阳气旺盛,易躁动,易消耗;而阴精宁静,易守,相对少变化,易于相持,这同自然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例如乌龟与猴子,前者缓慢、宁静,故寿长易持久;后者则快捷、躁动,故寿短易消耗。故前者属阴,后者主阳。人的寿命亦如此,女性寿限多长于男性。再从肝炎病毒的属性来说,甲型肝炎发病急,症状显,但病程相对较短,不易转为慢性;而乙型肝炎起病缓,症状轻,病程长易转成慢性。按阴阳属性分,则甲型肝炎病毒当为阳湿毒,乙型肝炎病毒为阴湿毒。既然乙型肝炎病毒属阴湿毒,阴邪易伤阳气,而男性本身因施泄之故,阳气相对不足,故反易为阴邪所伤。这就是男多于女的原因。

三、食物及化学合成物的污染

被污染食品进入人体后的影响而引起神经性肾、肝的代谢障碍,致癌性畸形儿的产生等等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种的变化,如果要明确地说出其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许多原因是重复的发生。

一般的食品是使用化学合成物加工保存起来的,而利用这种过程保存食物的方法,法律上通过的有300种,根据有关单位的统计,其中70种的使用量,平均每人每天约摄取10公克。

空气、水、和土壤等的污染,致使细菌附着于食物中成为有毒的物质,若其毒性程度不高(在有害程度之下),经人长年累月的摄取,是不会引起肝脏障碍的。但是生物浓缩(对于特别物质有选择性的摄取现象谓之)和食物连销(自然原理中,大小生物食料,在各生物中浓缩成为有害物质,移到动物中的现象)等自然结构,是无法避免有害物质积存于人体内,且日益增加的趋势。

像这种因有害物质带来的器官障碍问题,可分成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即使是同一物质,也会引起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所侵犯的内脏器官部位也不尽相同。一般因食品而引起的急性障碍的例子很少,但在摄取少量的有害物质,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后,引起慢性障碍的情形很多。因此,欲了解物质带来的器官障碍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化学合成物会引起肝脏障碍,有很多的食品添加物和食品污染物,会引起肝脏障碍。防腐用的硼酸,因为有慢性毒性也会引起肝脏障碍。根据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色料,有发生癌细胞的危险,故被禁止加添于食物中。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有害物质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

盐化合成树脂的可塑剂和安定剂溶于食品中,包装材料、印刷油墨和残留农药等污染食品,因而引起肝脏障碍的事例也很多。另外如DDT、BHC、德林系盐素剂等农药,虽已被禁止使用,但是却仍然在牛奶中被检验出来。

来自PCB的米糠油污染和砒素混于牛奶中等事件,被认为是引起肝脏障碍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是由于制造加工过程中的过失事故,致使有害物质混入食品中。此外,微生物和细菌侵入食品会产生毒性,继而会引起肝脏障碍和肝癌,已经得到专家的证实。

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

1.经血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半年内,有注射,输血或手术史,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感染。因此,血液和血制品是最危险的传布源。

另据报道,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找到HCV,这对预防丙型肝炎来说,是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戊型肝炎,一是由水源被粪便传染所致,多有季节性,以雨季及洪水后为多见。二是由食物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五、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原因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酗酒造成的。肝病变,可从初期的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到严重的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到肝癌阶段。

六、药物或毒物性物质可引发肝病

因服用药物、化学药品或其他对肝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或吃食物中例如米、花生等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所引发的肝病。这种肝病被认为是日后产生肝癌的原因之一。

七、性别、年龄、偏嗜与肝脏病

以年龄来说肝脏病,出生1周以内的婴孩的黄疸叫做新生儿黄疸,是属于生理性的,但自小孩时代即常患黄疸的人,应考虑是否有溶血性黄疸或特发性总胆管扩张症等病。20岁的青年流行性肝炎最多。

萎缩性肝硬变症40~50岁的人最多。最可怕的肝癌以五十多岁为最高峰。以性别来说,男人肝硬变症比女人多3~4倍,癌也似乎男人较多。这是统计上的数字,当然并不是绝对的。

体内新陈代谢不良也会引发肝病。

嗜酒如命的人特别要注意。

与食物的关系,尤其是喜欢脂肪类的人,必须注意。

黄疸如果重患好几次,同时伴有疼痛或发热的情形,应该要怀疑胆石症。

具有以上病历的人,可说已进入警戒线了。

肝病的感染途径

肝病的成因不同,因此,肝病的感染途径也不尽相同。

一、甲型肝炎的感染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其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事实上,大部分受感染个体在临床上是没有症状的。甲型肝炎主要发生在公共卫生环境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如泰国、缅甸、尼泊尔等东南亚地区;在台湾地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15岁以上的人口群中,感染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已逐年降低;由数据显示出,台湾地区的公共卫生环境在近几年来,已有很大的改进;也就是说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已较以往降低,而大部分的个体也不具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

因此,假若一旦发生区域性的流行,而没有适当的防范,则易变成爆发性的传染病。所幸感染到甲型肝炎病毒的个体,通常在4~8个星期左右,肝机能都会回复正常,很少会发生猛爆性肝炎,而感染个体都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虽然如此,我们尚需注意环境卫生,尤其个人的卫生习惯,如不喝生水、不生食,尤其是海产类食物,如蛤蜊等,以免造成甲型肝炎的感染。

二、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

推行肝炎患者自备食器,导致许多人都误会,以为乙型肝炎是因饮食不洁而传染的。其实不是;乙型肝炎并非典型的“病从口入”。

实际上,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体液,经由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尤其是进入血液内,对乙型肝炎没有抵抗力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感染。而其传染途径可区分为母子传染及水平传染。

母子传染(又称垂直传染)是指带感染源的母亲,在生产前后将乙型肝炎传染给新生儿。这条感染路径,应是台湾乙型肝炎会如此猖獗,一代接一代的感染下去的主要原因。不过,自从开始推行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以来,成果非常的好,经由母子传染的路径而感染到乙型肝炎的,变得相当的少。

水平感染是指带有病毒的血液或体液,进入有伤口的皮肤或黏膜而传染的。输血、打针、血液透析、针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都可能是乙型肝炎的水平传染途径。

虽然输血是传染乙型肝炎的途径之一,但现在的血库已规定一定要做乙型肝炎的筛检,只要献的血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那么这袋血便不能用,同时,这位献血者也不能再献血了。因此,现在因输血而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比较容易疏忽的是,像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等这些生活小细节。乙型肝炎感染力相当强,连肉眼看不到的血滴都可以感染没抵抗力的人。所以,若是不得不穿耳洞、针灸,最好是用全新的针,以保安全。

台湾的成年人,约有15%~20%是乙型肝炎带原者,也就是说:大约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除了前述的感染途径外,性行为或接吻等体液的直接接触,会不会传染乙型肝炎呢?乙型肝炎的确会经由性行为而传染对方,不过传染率并不高,或许有人仍会担心,虽然机会不大,可是却仍有“机会”中奖,怎么办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假如一方带感染源,另一方无抗原也无抗体,也就是说,对乙型肝炎没有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乙型表面抗体的一方,可接受乙型肝炎预防注射,现在的乙型肝炎疫苗相当安全,效果也相当好。

另一种情况是,一方是带感染源者,但另一方已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有表面抗体表示已有了抵抗力,不怕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如果,双方都为乙型肝炎带感染原者,也不用担心了,因为既已是“同命鸳鸯”,只需“比翼双飞”即可,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是都要定期地追踪检查,免得延误病情。

此外,乙型肝炎会不会经由接吻而传染呢?根据医学研究,在唾液中的确是可以找到乙型肝炎病毒,但唾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浓度非常低,经由接吻而传染乙型肝炎的机会非常的小,除非口中有伤口,或太过激烈,互相咬破嘴唇,那就很可能经由血液而传染得病。

三、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

丙型肝炎感染的途径主要是由于输血。不过所有丙型肝炎的病人,约只有一半有输血病史,其他的可能感染途径包括使用不洁的针头、针灸、刺青、穿耳洞等。

避免丙型肝炎感染的办法与乙型肝炎类似,应避免不必要的打针、输血、避免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等,至于母子传染,则不像乙型肝炎那么严重。

四、丁型肝炎的感染途径

丁型肝炎传染的途径与乙型肝炎的类似,主要是经过体液(尤其是血液)而传染,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嫖妓与注射毒品是传染丁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饮食并不会传染丁型肝炎。

五、戊型肝炎的感染途径

戊型肝炎感染途径与甲型肝炎类似,都是“病从口入”。食用遭戊型肝炎病毒传染的水或食物,就可遭受感染。

专家寄语

知道了肝病形成的原因和感染途径,就为我们预防肝病的发生提供了方便。为此,请听听专家寄语。

专家寄语之一:输血可传播庚型肝炎

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是新近证实的一种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提示,庚型肝炎在我国有广泛流行,输血是传播庚型肝炎病毒的主要途径,并且存在较多庚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

北医大肝病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个体多次献血员、丙肝和乙肝感染者及慢性非乙非丙肝炎患者的庚肝病毒核糖核酸阳性率均高于自然人群,其中有明确血液暴露史者检出率达20.1%,而中国自然人群仅为1.0%。该项研究证实,庚型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输血等肠道外途径为主要危险因素。

在上述合并感染人群中,以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庚肝病毒核糖核酸的阳性率最低,其原因为庚肝病毒主要由输血传播。这一研究提示,输血为庚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单纯感染并不多见。

为此,专家建议在献血员中进行丙肝、乙肝感染指标的筛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传播。

专家寄语之二:肝病久治不愈很危险

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是肝病的高发区。据统计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4亿人。其中约有三十万人转化为肝癌,15%转化为肝硬化、肝腹水,每年死于肝病的人数高达60万人。

由于肝炎的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该病毒的生命力极强,正常人被感染后就会患上肝病,肝炎迁延难愈将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其一是由于肝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病人的尿液、唾液、乳汁等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健康的人;其二是肝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外界条件成熟,可突然暴发,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其三就是肝病具有恶变性,有资料表明: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治疗不及时将有30~60%转化为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的恶化将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甚至癌变。

目前治疗肝炎的药品繁多,但是真正的特效药很少,患者治疗后大多是治标不治本,使肝病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和理论把乙肝分为四种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分型论治,并从传统的中医宝库中搜寻验方、秘方,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治疗肝病的速效系列“肝宝汤”以其确切的疗效得到专家和患者的肯定,经临床验证,速效系列“肝宝汤”对各类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肝腹水、肝硬化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显著,一般患者用药1~2个疗程即可达到清肝热、舒肝气、降酶退黄、抑杀乙肝病毒的功效。解除患者肝区闷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症状。大三阳、小三阳患者也可在服药后迅速转阴。该系列药运用临床以来已使众多的肝病患者得到了康复。

专家寄语之三:乙肝重在自养

乙肝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有些患者忽视了肝病康复过程中的自我调养,使治疗效果下降,值得引起重视。

那么,乙肝病应该怎样自我调养呢?

1.调养性情:根据中医道理,肝病的发作,都与情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要始终抱着肝病必愈的信念,保持愉悦欢快的心情,有助于肝气疏畅,更有助于肝病恢复。倘若每天因病而愁,则会使肝气郁结,各种症状就会加重。

2.慎乱用药:在求医寻药时不要自行决断,用药应慎之又慎。除非专科医生认为有必要使用的药物,其他均以不服药为佳。让肝脏有更多自行恢复功能的机会。

3.重视食疗:中医在帮助肝脏功能恢复方面的食疗方剂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病情而选用:

如果有面色苍白、浮肿乏力、肝区疼痛,这是脾虚气弱。可用黄芪、茯苓等量,磨粉过筛去渣,每次取粉20克与大米60克熬粥,加少量糖或盐调味。每周3~4次。

如果有体瘦虚弱、唇红口干、心烦盗汗,这是胃阴亏损。可用沙参、麦冬等量,加水煎熬,药烂后滤汁去渣,再将药汁浓缩,加冰糖熬至能拔丝膏状,倒在大理石上,未冷却前切成片状,时时含服。

如果有胃肠胀满、不思饮食、时作干呕,是气滞食积。可用鲫鱼二条加葱、姜适量熬汤,加槟榔、砂仁过筛粉5~8克,搅匀吃鱼喝汤。每周3~4次。

如果有面黄口苦、肢体乏力、尿黄便结,这是肝胆湿热。可用地耳草30克,煎水去渣,调1~2个鸡蛋成蛋花状服用。每周3~4次。待症状缓解,每周服用二次,不可长期服用。

专家寄语之四:肝炎急转慢的“罪魁”

患了急性病毒性肝炎并不可怕,经过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和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在半年内痊愈。转变为慢性肝炎的只占少数。许多患过急性肝炎病人,十分担心自己会变成慢性肝炎,很想知道哪些因素是导致慢性肝炎的“罪魁祸首”。有关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患肝炎前嗜酒成性。酒精已对肝脏造成程度不一的损害,患肝炎后继续饮酒,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延缓肝炎的治愈。二是患病后未能及早休息和治疗;或治疗得不够彻底。三是饮食不当。食物中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或食物中脂肪、糖量过高,导致脂肪肝发生。四是病中怀孕。肝炎病人妊娠,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不仅好得慢,易变成慢性,而且极易加重病情,造成严重后果。五是患肝炎后,不经医生指导,自己任意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现已得知约有近三百种药物会损害肝脏。如抗菌素、镇静剂、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结核药及某些中药等。

此外,为避免肝炎急转慢性,病人还应讲究精神卫生,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轻松的情绪,切忌消沉、苦闷、焦虑和其他恶劣的情绪。

专家寄语之五:夫妻之间传染乙肝的少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传染性很强,但是夫妻之间一方有乙肝的,另一方却很少得乙肝。据有关专家随机调查的263位已婚的慢性乙肝患者,年龄在35~55岁之间,婚龄均超过5年,并且都有子女。其配偶同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共计17对,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46%。但是,其子女患乙肝的几率较高,有204位,占77.5%。这一结果和国内的其他调查资料基本一致。

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但是他们对乙肝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172位)。他们的化验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但是表面抗体(都未打过乙肝疫苗)或核心抗体为阳性。这说明他们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体内产生了抗体。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也在所难免,感染的机会很多,但是乙肝病人配偶的乙肝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具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内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动员起来,识别并清除乙肝病毒,使病毒无藏身和落脚之地。

科学研究还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的发病及慢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留下祸根。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大部分会形成抗体阳性,主动清除病毒,不留下祸根。

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垂直传播占乙肝传播的70%以上,但欧美却很少有垂直传播者;而非洲、美洲性传播的机会却较高,可达40%以上。这表明乙肝的感染及发病和种族、国家、遗传、年龄等等因素都有关系。基于我国乙肝发病以垂直传播为特点这一事实,根治、根除乙肝的基点必须放在切断垂直传播这一重要途径之上。因此,待产孕妇及婴幼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意义十分重大。

专家寄语之六:饮酒伤肝三部曲

酒的主要成分为酒精(乙醇),喝进入体后可经肝脏分解、解毒和排泄。酒精在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它对肝细胞产生毒害,破坏肝细胞膜使之变得千疮百孔,不使细胞内的微管解聚,导致肝细胞肿胀,并影响肝脏代谢,使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肝脏生理病理性改变。

其发展过程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部曲。长期饮酒引起脂肪肝后,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渐渐感到易疲劳、全身倦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不适、肝区隐痛或剑突下及脐周疼痛,约2/3患者肝肿大,触之有压痛。少数患者有低热、腹泻,或有轻度黄疸。检查肝功能,转氨酶(AST、ALT)轻度或中度增高,AST常高于ALT;胆红素多在30微摩尔/升左右。如患者继续饮酒,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病情加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肝肿大明显,脾脏也肿大,黄疸加深,AST及ALT进一步升高,胆汁瘀积可使胆红素达170~510微摩尔/升,伴有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增高。到此时如不戒酒,病情加重而导致肝硬化,患者消瘦乏力、腹胀、食欲下降、肝脏肿大、压痛明显、营养不良、贫血、出现腹水,面部及胸部等有蜘蛛痣,至晚期硬化的肝脏会萎缩变小。

这便是长期大量饮酒伤肝三部曲。有关专家经观察研究发现,每天饮酒含酒精量达160克以上者,10年内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为92%,酒精性肝炎的发生率为75%,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5%,可见危害之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