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5:40:08

点击下载

作者:任秋君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国工匠研究

大国工匠研究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大国工匠研究/任秋君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ISBN 978-7-313-22782-9Ⅰ.①大… Ⅱ.①任… Ⅲ.①工人—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Ⅳ.①D41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98089号大国工匠研究DAGUO GONGJIANG YANJIU著  者:任秋君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邮政编码:200030电  话:021-64071208印  制:上海盛通时代印刷有限公司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710mm×1000mm 1/16印  张:13.5字  数:233千字版  次:2019年12月第1版印  次:2019年12月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313-22782-9定  价:88.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联系电话:021-37910000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最新成果,综合运用统计学、心理学、知识产权等多学科理论,以统计学为主线,对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研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成长影响因素,包括获得者基本信息,行业和职业分布、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知识产权创造特点及运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内容,旨在从实践中总结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

本书读者对象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企事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作为职业院校参考书。作者简介

任秋君:武汉大学工程硕士,知识产权资深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广州市政府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硕士研究生论文导师。曾就职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主管企业专利、无形资产评估、技术市场开发等工作。现就职于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著有《高技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项目化教程》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多部著作。主持多项省、部级政府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奖励、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发明展奖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教学奖励、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奖励、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励,并获批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学术论文曾被国际著名文献检索机构收录。自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正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站起来”靠的是民族觉醒和革命斗争,“富起来”靠的是改革开放和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强起来”则靠的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工人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笔者潜心5年研究,数易其稿的《大国工匠研究》一书,终于付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中国已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量子通信、核能等工程技术硕果累累,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弯道超车的神奇故事。

中国创新理念已经融入世界,“中国双创”已成为世界名片。新科技、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科学家、技术员和普通军工、普通工人,都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根。看看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仅42岁。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中国人民的心理定力源自强大的综合国力,源自悠久的文化底蕴所滋养出的民族自信心。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置身于泱泱大国的太平盛世,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宁。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地让超过8.5亿(1)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生产和制造基地。中国最初生产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则逐渐转向生产高价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各种产品,包括电子零件、客机和美酒等。全世界数十亿消费者也购买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包括芭比娃娃、篮球、无人机和智能手机等,这些商品往往也用到其他国家生产的零件和科技,让全世界受惠。

如今的中国,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要靠自己去选择,去勤奋努力、刻苦打拼,把握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笔者曾在企业工作,目睹了平凡而伟大的工匠们是怎样撑起我们国家庞大的产业体系和生产链的。自从1995年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建立以来,已有260名大国工匠受到国家表彰,他们是成千上万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技能大奖是中国政府对技术工人的最高奖励,获得这个荣誉的技术工人,号称“大国工匠”,又被誉为“工人院士”,可见这个大奖的高度、难度和含金量。

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实施9年后,中央于2003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技术工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产业技术工人是国家四大类型人才之一,与党政机关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大人才队伍并列,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才观,也是中央首次把技术工人上升为国家人才观。自此,技师学院这种新型的教育,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技师学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培养技术工人层次最高的学制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技师学院的教育体制是科学、系统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能反映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意志和社会民意。在笔者看来,第一所技师学院的建立,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实现了高技能人才最伟大的转变,也是我们国家工人阶级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大国工匠”这个称呼。“大国工匠”这4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技术工人这个先锋队伍。

产业工人成为国家新时代的主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根本变化。从此,高技能人才真正可以集中力量从事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不奋斗,不青春。广大的青年产业技术工人,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崭新的姿态建设自己的祖国,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习近平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2)产业发展新体系。”

纵观世界强国,无不把知识产权当作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加以主权意识保护。“华为事件”“中兴事件”,表面看是贸易战,实质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胜。在2018年7月13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3)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习近平在2018年3月7日参加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4)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创新要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顶尖的科技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是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引进不来的,唯有靠自己培养,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中锻炼磨砺出来,从工作中干出来,这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笔者曾在企业工作,深知企业里的技师是干出来的,是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上长期磨炼成长起来的。企业里的技师,人人都有一把“刷子”,是生产技术技能上的一把好手。后来笔者调到技师学院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工作十多年后,笔者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研究对象,客观而真实,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无疑,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研究高技能人才,找出他们的成长规律。笔者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把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实践系统化、理论化,并加以提炼形成一套技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书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可谓选题方向精准,立意深远,旨在总结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找出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理论,引入学校,引入教学,进入课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是为序。任秋君2019年6月(1) 源自人民网“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2) 源自人民网-财经频道“习近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2015年5月29日。(3) 源自央视网“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18年7月16日。(4) 源自新华网“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8年3月7日。第一章 绪论

本书称为“大国工匠”的,是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杰出代表,是产业工人的先进分子,是技术工人的学习楷模。这个工匠群体按现行国家政策性表述,应称(1)为“高技能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包括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以及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认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也称为高端技能人才,被誉为“工人院士”。

本书重点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样本,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重点探索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第一节 大国工匠新时代

中华技能大奖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应运而生。该制度自1995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25年的历程,先后举办了十四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华技能大奖的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奖励人数、奖励额度不断提高,获奖者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获得世人的尊重。可以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而且更是所在地方政府的荣耀。一、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差距还在逐步缩小。

1995年我国建立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后,1995—2000年,每年举办一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人,共产生60名获奖者;2002—2008年,隔年举办一届,每届获奖名额增至20人,共产生80名获奖者;2010—2018年,隔年举办一届,每届获奖名额增至30人,共产生120名获得者。截至2019年共举办14届,产生了2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同期中国经济,1998年GDP是1.03万亿美元,2014年成功地突破10万亿美元。中国只用了16年的时间,GDP就从1万亿美元到突破10万亿美元。

从1998年开始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20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弯道超车。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速,很多权威机构纷纷预测:在2030年前后,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

从2019年起,未来十年中国财富将流向哪些地方?这可以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据专家分析,从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角度看,1998—2008年是劳动要素增量不断上升的十年,是人口红利阶段;2008—2018年是以泡沫经济对冲劳动要素增量量变的十年金融周期阶段。但从2018年开始,劳动要素增量正式由正转负,进入质变阶段,金融周期也难免进入下半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于中国经济动能有两层含义:①从GDP支出法的角度看,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由投资为主导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新阶段;②从增长核算的角度看,人口红利消失殆尽意味着依靠劳动力推动经济已经不现实,抑制泡沫经济则意味着依靠资本推动已经不可取,除了靠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之外,已经别无他法。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经济体,目前已经是内需和内部政策在决定经济的走势。

从经济结构来看,新格局下大举投资的经济性下降,造成了投资再难以实现经济高增长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反映在增长动能上,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下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日渐上升。虽然经济增长降速,但投资与消费占比结构改善了,经济增长(2)动能逐步由投资切换到消费上。

在新格局下,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抑制金融周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只能靠科技提升TFP。在推动科技提升TFP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政策来支持和推动科技行业发展,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二、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恩格斯认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3)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意味着大博弈将会催生对于科技进步的巨大需求,反过来将会推动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升级换代、新技能体系的出现,催生新兴产业工人,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变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见图1-1)。图1-1 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源自:财经报道2019年5月6日

201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长11.6%,占国(4)内生产总值的2.18%,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可还是低于美国。在新格局下,已经看到中国正在火力加速弥补科技短板的迹象,符合前面提到的在政策推动下“科技提升TFP”的逻辑。除了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着重向科创类企业倾斜之外,我们还看到近期频繁出台的一些提升科研投入强度、推动科技补短板的做法。

劳动要素增量负增长将要持续扩大十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将是由消费和科技主导的十年。从科技角度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具备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将受益。这类企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从国内各省市生产总值来看,经济发展比较好、增长快的地方,其高技能人才需求就越大,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越大。第二节 新时代大国工匠培养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任正非认为,中美贸易战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出路。任正非这番话是针对基础教育而言的,笔者认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道理一样。支撑企业生产发展的大批技术工人,主要是由职业院校培养的。学校始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基础性平台,夯实基础,固本强基,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搞好基地建设,安下心来做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基础性工作,为一线生产岗位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锻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做出应有的贡献。一、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平台

技师学院培养的高级工层次技能人才,经过十多年实践证明,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有少数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合作培养技师层次的技能人才,经验值得总结,方法有待改进,教学内容有待充实提高。

关于技能人才的教育问题,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教育起源于劳动,它在本质上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并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现社会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再生产,从而推动(5)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和作用下,职业教育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水平。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每一次重大发明都推动了机器大工业向前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更新更高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并用它作为动力带动了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还只要求实行初等教育同工人的工厂劳动相结合,对工人实施初等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机为标志。人类发明电力,用电机代替蒸汽机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则要求实行中等教育同工人的工厂劳动相结合,对工人实施中等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了20世纪中叶,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以电子技术发明和运用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引起了生产和劳动性质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就对劳动者提出了掌握新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更高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要求产业工人结构的现代化,要求拥有大量素质高、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和比例越来越大以及体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的因素日益增加,每个生产者都必须具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因此,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都先后经历了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普及完全的中等教育和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时期。20世纪的中后期,随着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高中(包括职业高中)阶段教育开始普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也日益走向大众化。

进入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普及。2019年,中国政府宣布高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100万人。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还将出现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同工人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工人实施大学本科层次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阶段。到那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将逐渐被打破,人类也将进入“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新的更(6)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是以较高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人身上的资本,可以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人力资本虽然不能进行买卖或当作财产,但它能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能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教育、保健、在职训练和迁徙费用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较熟练技术的劳动力,可提高物质资本投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智力投资可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此外,智力开发活动还能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增加智力投资,实行以(7)智力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于2019年5月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该方案指出,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9—2021年,政府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计划3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 000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 5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以上。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营造了技能成才的良好环境。二、企业是大国工匠成长的高级平台

从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工或技师,有活力、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可以说是一块好钢坯。入职后,经过企业工作岗位的锻造,逐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当然,好钢坯要经得起磨砺、敲打,方能成材。

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顺应技能人才发展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技术创新的时代要求,顺应各类人才出彩的愿望。

大国工匠只能在企业环境里打磨,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来。纪录片《大国工匠》弘扬了当今中国杰出的工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我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不是把工作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树立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企业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要让工匠精神在班组落地,成为每个员工的精神品质,进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支撑。作为世界工厂,现在我们所能生产和提供的大多是低端、低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鲜有引领世界、普惠大众的中高档产品(服务)。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产品成本上升,大批粗放型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举步维艰。

企业如何凤凰涅槃?国家层面早些年就提出要从初级产品(服务)生产大国向中高端制造(服务)强国转变,并制定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政策。掌握“大工匠”的技艺,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对工作耐心专业、执着坚守,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只有企业的工作环境,才能培养和铸就行业的“大工匠”。他们身怀绝技,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所总结提炼的“独门秘笈”更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为了充分发挥“大工匠”的独特优势,传承他们的绝技绝活,留住“大工匠”的技艺,让绝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国家实施了以创新知识价值和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企业建立的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引发了“1+1群”裂变效应,成为借助“大工匠”的独特优势,打造持续学习、技术攻关、人才育成“创客群”的有效载体,也是职工实现自身价值、展示创新才能、实施技艺交流的有效平台,更是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创新素质,推进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

随着这几年“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节目在国家主流媒体播出,罗永浩“锤子精神”的宣传,中国正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声名鹊起。但工匠精神产生至今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的价值意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世间万物如能保住根本就能生长,一切事情只要符合道义就能成功。大国工匠的成长之“道”,符合产业升级的发展潮流,是人力资本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人们过上更好日子的多元选择之一。第三节 概念界定

本书用“大国工匠”统称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概念界定如下。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体现了高技能人才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里,从人才发展定位上提出“高技能人才”,强调的是一种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按照合同约定薪酬,探索对聘用的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市场化薪酬制度。”这是中央和国家层面的文件第一次提出“高端技能人才”这个概念。一年多后的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做出突出贡献,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从中央和国家文件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义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定位更加准确。二、高技能人才的定义与延伸

2011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层次,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探索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待遇水平。“高精尖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包括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以及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认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也叫“高端技能人才”。

本书以“大国工匠”之名统称上述各种高技能人才的各种叫法,为了简明一点,便于阅读。三、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从职业普遍意义上看,普通高技能人才是指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并取得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技能领军人才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做出突出贡献,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从职业发展的长远意义看,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改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偏低的现状,促进广大技术工人爱岗敬业;坚持长期稳定的支持,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体技术工人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高技能人才的鲜明特点还可以更加具体地用以下4个条件来衡量和评估:(1)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业绩体现在技术改造和创新,新工艺、新方法,专利等知识产权。(2)工作岗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劳动,甚至把某一工种作为终身职业。(3)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工人队伍,并起着重要作用。(4)在市场规则中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有话语权和主动权。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一、以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基础数据

大国工匠是在实际工作中干出来的。干出来的大国工匠,是时代的先锋、学习的楷模。本书以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基础数据,分类建档,统计分析,建立科学模型;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方法论,观察和解决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梳理、总结和提炼,增强研究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大多是多元集成,中西融合,包容兼蓄。大国工匠,立足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独具匠心,必然有其独特性、原则性和系统性,以其为研究客体,具有当代价值、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系统研究大国工匠这个先进群体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和开拓。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强国,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内容很多。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改革已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如何更好地掌握主动权,更是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我们应该结合工作实践,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发现职业教育的真谛,掌握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为技师教育探索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美国、德国、英国等纷纷推出制造业国家战略。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克里斯•柯林斯认为,拯救美国中产阶级的唯一办法就是制造业。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乏不只是出现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指出,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产业将面临4 000万技能人才缺口。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估计,全球技能人才缺口已达1 000万。在制造业中,日本80%的雇主、印度67%的雇主、巴西(8)57%的雇主、美国52%的雇主都反映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均具有明显的特色,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进入21世纪,国际上提出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许多代表认为创业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共事、自我调节、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与责任感等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关键能力”。目前,各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有3种:

一是整体策略,即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基本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英国设置了交流、信息技术、计算等3种关键能力单元。美国增加了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运用技术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澳大利亚普遍开设“课题研究”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基础策略,即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加强职业教育初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三是渗透策略,即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品质等。德国的双元制大学为了培训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用专业知识、方法技能、社会能力三项作为支撑,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方法技能,更要有社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在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工人数量少,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一是技能结构不尽合理。截至2015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65亿人,仅占全体就业人员的20%;高素质技能人才总量为4 501万人,仅占技能人才的27.3%,而制造业强国一般能达到40%以上。作为产业工人主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7.2%,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4.8%。二是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我国技术工人求人倍率超过1.5:1,(9)高技能工人高达2:1,高端技术工人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

为此,我国陆续出台多项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在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将像重视高层次人才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重现“八级工”辉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即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8%。三、主要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本书以统计学、心理学和知识产权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统计学理论为主线,对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分类统计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年龄、学历、资历、身份、职称(技能等级)等基本信息以及行业、职业分布等特点,然后根据知识产权的分类,对历届中华技能大奖奖获得者在知识产权创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以及“师带徒”等方面的业绩和能力进行深度剖析,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把专利指标作为参照系数,客观地衡量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技能和发明创新能力,实证研究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大国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未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方向。第五节 研究指标体系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大国工匠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但对大国工匠的技术创新过程及其对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影响的理解上仍旧很欠缺,大国工匠的价值还未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率中得到反映。人们试图弄清大国工匠技术革新和发明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一难题,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困难重重,特别是缺乏可靠和系统的数据。

是否有可能开发和收集一组数据,以反映大国工匠技术创新过程的真实情况?回答是肯定的。1995—2018年国家表彰了2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这些获得者的材料中有可用数据,本书即以这个群体为研究对象。笔者曾在2005年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可与今日的研究做对比分析。从目的、方法、定义等内容来看,当今的大国工匠和未来的大国工匠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关联度有多大?今天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之间差异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一一呈现。

本书为收集可用于国际比较的数据,在众多的数据中,筛选出专利指标。专利制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制度,因而可比性强。当然还有其他的基础数据作为本书的统计指标体系,相互比较印证,这样更加客观。本书统计指标体系详见表1-1。表1-1 本书统计指标体系一览表续表

本书创新点在于:以国际产业分类和我国职业分类方法为依据,基于1995—2018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材料,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知识产权产出特征和技术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实证研究高技能人才知识产权价值及特征,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研究高技能人才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创造性地提出高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 源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2018年3月。(2) 源自凤凰财经“未来十年,中国的财富将流入这两个地方”,2018年6月22日。(3) 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4) 源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2月28日。(5) 源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 源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7) 源自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8) 源自李玉赋主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年9月28日。(9) 源自李玉赋主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年9月28日。第二章 大国工匠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本章重点分析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年龄、职业、岗位(工种)和入职前后的学历变化等基本情况,试图在这些基本情况中,找出他(她)们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发现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轨迹及其成长的普遍规律。第一节 大国工匠统计分析样本

中华技能大奖创办于1995年,是中国政府对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6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下简称“大奖”),3 279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以下简称“能手”)。“大奖”和“能手”的表彰和奖励是中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获奖者是经过国家和省(行业)两级评审出来的本行业、本工种最高技术水平的突出代表。“大奖”和“能手”评选表彰制度自建立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加速培养大批具有优秀品质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引导广大工人钻研技术业务,走岗位成才之路,4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市加大宣传优秀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的先进事迹,表彰他们为企业、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大奖”和“能手”代表出国进行观摩表演,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展示中国技术工人的风采。所有这些,对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对鼓励下岗人员学技术再就业,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研究样本取之于第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60人的基本信息和先进事迹材料,占“大奖”和“能手”获得者总数的7.35%(见图2-1)。按统计学原理,这个样本比例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具有代表性,比较合适。图2-1 “大奖”与“能手”数量对比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第二节 历届技能大奖获得者人数综合统计

历届技能大奖获得者人数综合统计包括第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个人几类,如表2-1所示。表2-1 1995—2018年历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与突出贡献奖获奖综合统计续表说明:(1)2002年第六届全国技术能手190人(其中2002年度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89名)(2)2004年第七届全国技术能手433人(其中2004年度职业技能竞赛获奖225人)(3)2006年第八届至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300人/年;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仅299人(4)第八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有100个单位,其中70%为企业,30%为各类职业院校(5)2010年第十届、2012年第十一届、2014年第十二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个人各80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表彰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没有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个人(6)表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统计年龄为申报表年龄的平均年龄

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上公示的相关材料。笔者对材料中的数据进行剥离、分类、归集、列表和统计,分析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对历届获得者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定性分析研究,力求宽度和深度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结论更具普遍性,符合客观规律。

本书仅选取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不把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个人等列入研究范围,故在下文描述中将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主。本书中的“大国工匠”特指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由表2-1可知: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每年为10人,共60名;第七届至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每年为20人,共80名;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每年为30人,共120名;第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人数共计260名。

从这个名额数量控制来看,虽然从10名增加到20名,再增加到30名,但是全国高技能人才每年以百万数量在增加。因此,能够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极为不易。从目前存量来看,全国仅2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把他(她)们称为“工人院士”,一点也不夸张。

高技能人才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我国进入“质量时代”之后,这一现象将愈加明显。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正式告别了“世界工厂”。一个时代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未来,中国将逐渐步入“质量时代”。在这一进程中,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写入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也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的现实。

表2-1和图2-2表明,第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52.3岁,而后面连续13届平均年龄均低于50岁,其中,第六届平均年龄为40.3岁,为历届大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综合统计,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45.2岁,这是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从事业来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能够制订技术方案,独立解决本职工作岗位出现的问题,是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骨干力量;当师傅带徒弟,是企业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获得各种荣誉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人才津贴,事业处于上升期;有部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组织送到大学深造学习,甚至还有少数大奖获得者走上了管理或领导的岗位。

关于年龄问题。从历届中华技能大奖申报要求看,几乎都有一条刚性条件,就是当年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原则上不能申报,一般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才符合申报要求。也就是说,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获得高级技师技术技能等级资格的实际平均年龄比表2-1统计年龄要小2~3岁。按这个原则推算,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获得高级技师技术技能等级资格的实际平均年龄为42岁左右较为合理。图2-2 第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样本对比曲线第三节 大国工匠职业资格等级与性别结构分布情况一、历届获得者职业资格情况

高技能人才长期在生产和服务的基层岗位工作,他们的职业晋升渠道大多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只有极少数人是双证书(职称和技能)。除了前几届申报要求具有高级工以上证书外,后“中华技能大奖”申报资格都要求是技师以上。最近几届大奖获得者基本上是高级技师。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与性别结构分布情况如表2-2所示。

由表2-2可知,1995—2018年制造业领域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高级技师在本领域中约占比84.63%、技师约占比14.65%、高级工约占比0.77%,可见,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多具有高级技师证书。分段来看,除了第二届、第十届各有1名高级工是大奖获得者外,其他各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均是高级技师或技师。其中,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均是高级技师。总的来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高级技师占绝大多数,始终占主导地位,最近几届高级工基本没有资格参加中华技能大奖的评选,说明中华技能大奖对候选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表2-2 1995—2018年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与性别结构统计续表图2-3 1995—2018年制造业领域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结构

制造业领域在历届中华技能大奖中获奖者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3所示。

无论是从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过程和时间来看,都意味着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起点年龄延后和工作年限变长,要求能力和业绩更加突出,这是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以精湛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并将鼓励广大青年技能人才扎根基层,热爱工作,刻苦钻研,累积业绩,增长才干和能力。

获得者起点年龄延后也说明高技能人才成长需要时间积累和工作沉淀,这样才能形成稳定和成熟的技术技能;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技能人才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图2-4更加清晰地表明了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对比变化情况。图2-4 1995—2018年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对比

图2-5是1995—2018年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职业资格等级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代表高级工的曲线除第二届和第十届各1名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