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6:18:0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

中公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试读:

前言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测查方式灵活等特点,复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应试者要想获得进入面试的理想分数,靠短时间突击或是临场发挥已经成为过去式。在日渐激烈的公考竞争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并脱颖而出需要进行系统地复习、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深度掌握命题要点。

2018版“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系列之《常识判断高频考点与高分题库》,是在深入研读了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公务员考试真题编写而成。本书合理设置常识考点精讲、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以贴近考情、接近实战来帮助考生备考。契合大纲真题 构建科学体系

从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福建省常识判断主要测查应考人员对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历史、科技生活、管理、公文、国情地理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生可根据历年真题考查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复习。

对上述常考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与掌握,并非一时之功。选取一种符合考试发展趋势、学习效率高的备考方法,已成为考生备考复习的有利选择。本书严格依据大纲与真题,深刻剖析常识判断知识点。内容以篇统领,下设专题专项与考点精讲,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高频考点,设置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助考生复习备考。分析真题考情 把握考试特点

本教材依据真题分析考点,在每篇篇页设置2017年本省公务员考试的考情透析和近几年省考真题的命题特点。

通过考情透析与命题特点,考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括2017年在内的近几年来本省公务员考试中相应学科的考查重点、重要程度及其近年来的命题热点,明确复习的方向与重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深入剖析考点 设置专项精练

针对每个专项知识,本教材细化成多个考点进行讲解,深入浅出,以求知识透彻详实,浅显易懂,使考生对其能够准确理解与掌握。

另外,每个考点均根据真题与专项知识,设置考点剖析与专项精练。考点剖析帮助考生真正吃透每个考点,挖掘其中的命题要点,把握命题方向。紧扣命题要点设计专项精练,考生可以通过这些习题熟悉命题方式,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本书还对其中的相关习题的命题陷阱进行了点拨,力求帮助考生吃透考点,击破难点,掌握规律与方法,培养考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特训模拟 提升实战能力

针对前八篇专项知识的讲解,本教材在第九、十篇分别设置了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以帮助考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查漏补缺,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专项特训强化每个考点的实战应用,实战模拟贴近真实考场环境,这两者的结合就成了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书借鉴福建省公务员真实考试的命题模式,提供与其相吻合的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供考生做考前强化,真正做到学练结合。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更新。同时可通过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于北京第一篇政治考点精讲考情透析

2017年公务员考试的政治试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关。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知识仍需要考生了解和掌握,故将本部分单独为篇进行讲解。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的真题来看,哲学结合古诗词等内容进行考查,考生要注意日常积累。政治理论知识往往会与时政内容紧密结合进行考查,考生务必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文件。专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具体如下:考·点·剖·析命题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命题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命题点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

专项精练 1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答案】B。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

专项精练 2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答案】C。解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1.在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也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典型观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1)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2)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典型观点:(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惠施)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公孙龙)坚白离,白马非马。(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巴门尼德)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芝诺)飞矢不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比较粗糙的形式,它宣扬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统治的,其所谓的神或上帝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客观精神本体。

典型观点:(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柏拉图)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它主张“我”就是唯一的存在,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典型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心即理。(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尼采)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考·点·剖·析命题点一: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判定命题点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的判定

专项精练 1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C。

迷途指津: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其特点在于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

专项精练 2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答案】B。

专项精练 3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迷途指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后者把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考点三 物质观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地说运动就是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4.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考·点·剖·析命题点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命题点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专项精练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本题题干中的诗句即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专项精练 2 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 )的原理。

A.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

B.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答案】D。解析:“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都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考点四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2.对立统一规律(1)内外因关系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简言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3.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考·点·剖·析命题点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命题点二:对立统一规律命题点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内涵

专项精练 1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答案】A。解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量变都能达到质变,必须要注重量的积累。题中积跬步、积小流就是量的积累,至千里、成江海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变。B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目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专项精练 2 改革开放以来,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

A.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D。解析:在事物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专项精练 3 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 )。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因此,本题的答案选A。考点五 实践与认识1.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2.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考·点·剖·析命题点一:认识的本质命题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专项精练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点六 唯物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二者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此外,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规律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考·点·剖·析命题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命题点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命题点三:社会发展规律

专项精练 1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故本题答案选B。

专项精练 2 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设施【答案】D。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常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

专项精练 3 温家宝同志曾多次引用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这充分说明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内容都是一样的【答案】D。解析: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规定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考点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社会)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矛盾。联系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矛盾是: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是具有特定的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和劳动结果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体力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货币(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职能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4.资本与剩余价值(1)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因此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因此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因此叫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靠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靠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2)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过程中产生,它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延长了的那部分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正是产生于这部分劳动时间,因此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考·点·剖·析命题点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命题点二:货币的职能命题点三:价值规律命题点四:剩余价值

专项精练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C.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D.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把商品转换成货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换成价值,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A项说法错误,BD项说法颠倒,故正确答案选C。专项二毛泽东思想考点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考·点·剖·析命题点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命题点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专项精练 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不包括( )。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专项精练 2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答案】B。解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迷途指津: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混淆,这里大家要通过对比来加深记忆。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已具雏形。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考·点·剖·析命题点一: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命题点二: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些闪光点

专项精练 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 )。

A.学习毛泽东著作

B.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C.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D.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答案】C。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专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一 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必须立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求是。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考·点·剖·析命题点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命题点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命题点三:“三个有利于”标准

专项精练 1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坚持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三个代表”标准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案】D。

专项精练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B。考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紧跟时代的基本前提。(2)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和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依据和基础。(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考·点·剖·析命题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专项精练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不包括( )。

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重点在坚持反腐倡廉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答案】B。考点三 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坚持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扭住一个中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三个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什么发展”

把握一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贯彻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怎样发展”

全面发展(五位一体):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发展”

统筹兼顾(“五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考·点·剖·析命题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专项精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

A.改革开放

B.统筹规划

C.总揽全局

D.统筹兼顾【答案】D。解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D选项正确。

迷途指津:科学发展观考查的点都比较细,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核心、精神实质。大家要注意区分。专项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考点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四个全面的内涵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3.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大任务:①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⑤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发展脉络(2)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系列目标:

依法治国五大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5.全面从严治党(1)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

核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重点: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

目标: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党的建设主要内容

党的思想建设:

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坚持“四个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组织建设:

①培育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②建立用人机制。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

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党的作风建设:

①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

④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⑤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⑥“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党的制度建设:

①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

②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③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①反腐十六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②“三不”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

③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3)十八届六中全会之从严治党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会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主要内容有:考·点·剖·析命题点一:四个全面的内容及关系命题点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命题点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命题点四: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内容

专项精练 1 下列关于“四个全面”说法错误的是( )。

A.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

B.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C.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答案】A。解析: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A项说法有误,故本题答案选A。

专项精练 2 以下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名词搭配错误的是( )。

A.“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B.“三实”——谋事要实、学习要实、做人要实

C.“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D.“三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答案】B。考点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1.主要目标2.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考·点·剖·析命题点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命题点二:五大发展理念

专项精练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列选项对其关系阐述正确的是( )。

A.创新是健康向上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B.协调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C.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三 其他重大会议及文件要点1.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1)2017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2017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注重消费、投资、区域、产业、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四是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五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2)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①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在巩固成果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②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③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

④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⑤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⑥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⑧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更好为人民服务。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2)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3)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措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