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套装共28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7:47:1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树 李全平 王红梅 蒋思荃 董燕 范志忠 陈晓蕾 季天然 等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套装共28册)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套装共28册)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套装共28册)作者:李建树 李全平 王红梅 蒋思荃 董燕 范志忠 陈晓蕾 季天然 等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16ISBN:9783122313067本书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一 天才的诞生

在佛罗伦萨近郊的芬奇镇上,一座名叫安奇亚诺的小乡村,像古老而静谧的油画般呈现在时光的河流之中。

1452年,此地诞生了一位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全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的全名叫做列奥纳多·达·芬奇。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的话,那么达·芬奇无疑就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世界油画史上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正是出自达·芬奇之手。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画蛋》一文,讲述的也正是少年达·芬奇一段非常奇特的学画经历。

达·芬奇不但是举世公认的大画家,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样还是成就斐然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发明家、体育运动员(擅长跳高和跳远)、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会演奏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竖琴),甚至还能亲手制作这些乐器。

一个人能在他有限的生命之中,保持如此旺盛的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这真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他还设计出了许多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无法想象也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

比如他模仿鸟儿飞翔的模样,发明过“扑翼飞机”,这可比莱特兄弟1903年的发明要早上好几百年哪!

如果印名片的话,达·芬奇的这些头衔和成就,正反两面加起来恐怕都要排不下了。说句笑话,起码这张名片得印得像门板那么大啊!他出门要是扛上这么大一张名片,还不把人给累死?

确切地说,达·芬奇不是他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列奥纳多。他的全名在意大利文中的含义是“芬奇镇的列奥纳多”。“芬奇”表示他是芬奇镇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说,达·芬奇的邻居,其名字里很可能也有“达·芬奇”这几个字的,比如张三·达·芬奇、李四·达·芬奇等等。

假如有朝一日我们去造访那个小镇,打听一个叫做达·芬奇的人,绝对会同时跑出成千上万个人来,不仅仅是张三李四,还有王五赵六——那还了得啊,开“国际玩笑”啦!

当然在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叫他达·芬奇了。既然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那我们也这么叫好了——其实我们该叫他列奥纳多的。总而言之,世界上真正的达·芬奇只有一个,那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前不久,网络上曾有个惊天大“发现”,国外一些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达·芬奇是耶稣的后代!天哪,怎么可能?——固然这没有一点可信之处,但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芬丝”或者“奇迷”们对达·芬奇的喜爱与尊崇,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达·芬奇的全身雕像

不过,世界上无巧不成书的事情还是经常会发生的。在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里,有一只由铁、大理石和银制成的三重圣骨盒,据说里面存放着的是耶稣的裹尸布。而离这教堂不远的都灵皇家图书馆,则收藏着一幅用红粉笔画成的达·芬奇的自画像。究竟能否据此证明达·芬奇就是耶稣的“骨肉”呢?尚是个“谜”,但却由此拉近了两位伟人间的距离。

这就是达·芬奇的魅力,也是无数“天才”的魅力:既出名又神秘,如同神话中被埋在黑暗里的宝物。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它敞开了圣母般高贵典雅的怀抱,来迎接这位神童的出世。

佛罗伦萨——以前根据译音,曾被诗人徐志摩翻译成“翡冷翠”,多美丽的名字呀,它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被誉为“文艺复兴之都”,当时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中心。后来,这里的人文艺术逐渐达到顶峰,成了全世界一流艺术家们向往和聚集的地方。

除了达·芬奇,在这里出生的还有举世闻名的有“文艺复兴的开创者”和“欧洲绘画之父”美誉的乔托、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以及大诗人但丁、大作家薄伽丘等。佛罗伦萨城虽然不大,但这些名字的主人可全都是超重量级的大人物。

在那个年代,城市里的贵族、官员和银行家们都狂热地喜爱艺术——哪怕他们之中很多人图的不过只是一种附庸风雅。为了获取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及其他作品,他们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有的达官贵人还会把艺术家们请到自己家里,包吃包住,待为上宾,替全家人画上几幅肖像——这种肖像画有点像今天的摄影,人生在世,谁不想留下些光彩动人的形象给后世呢?

市政厅和大教堂甚至还请艺术家们终年累月地为他们服务,设计各种《圣经》画像,建造各种城市雕塑。

总之,走进佛罗伦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堂、钟楼、广场和浮雕,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爱上这座艺术的瑰丽之殿。你瞧,教堂里的油画、雕塑,如此让人浮想联翩。随处可见的尖屋顶和拥有清晰线条的圆屋顶总是那么容易让人产生出一种宗教般的情绪。这里的每条街都像是一个古老的陈列馆,它们是最好的老师,会引领着你窥视到艺术的美妙甚至真谛……

芬奇镇距离佛罗伦萨大约三十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骑上马,需要走一天才能抵达;现在呢,驾驶汽车的话半个多小时就差不多了。

那时候,城里活跃着许多艺术家,他们总爱钻到这个静谧的乡间来采风和写生。

小镇依山而建,石头垒成的房屋被起伏的山坡围绕着,显得参差错落。在这些看起来有点粗糙的房子周围,生长着灌木一般密集的橄榄树。而在地势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则种植着金灿灿的向日葵、绿油油的小麦。总之,这是个风景怡人、山清水秀的幽静小镇,盛产葡萄酒、矿泉水和农家自烤面包。

在历史上,芬奇镇曾隶属于伊特鲁里亚,后又归罗马管辖。它的地理位置介于阿尔巴诺山与阿尔诺山谷之间,拥有一座属于圭迪伯爵的中世纪古堡,一座圣十字教堂和一家收容所,除此之外,就是荒原、田野和几片零零星星的农家屋顶了。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达·芬奇的故乡

当地人生活也完全自给自足,白天大伙儿都在地里辛勤耕作,夜晚就是休闲的时刻,他们爱扎堆聚在镇上唯一的小酒馆里欣赏着现场演奏版的曼陀铃音乐,边啜饮几口新鲜的葡萄酒,边插科打诨地讲上几段笑话。

有时候到了星光璀璨的晴夜,他们还会在田野的草垛边燃起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像是一座紧挨着大城市的世外桃源。在此,达·芬奇度过了他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孩提时代。

他心中的艺术种子最初正是在这里萌芽的。

几乎每个艺术大师的代表作中都少不了故乡的影子、童年的烙印。的确如此,古老的芬奇镇,便成了达·芬奇童年梦幻生活的全部缩影。

也许是一种巧合,达·芬奇的名字和芬奇镇这名字十分吻合,而芬奇镇这个名字又和当地的一种植物和一条河流的名字相关。

有人说,芬奇这个名字源于一种名为芬基(Vinchi)的生长在托斯卡纳农村的灯心草。也有人认为,是源自小镇上的那一条小小的芬基河,它缓缓流淌,日日夜夜发出竖琴弹奏般的天籁之音,灌溉着达·芬奇的故乡。

于是,在达·芬奇看来,Vinchi这个词既代表了故乡又代表了姓氏,于是也就成了自己的生命标志。后来,在他的《手稿》和其他一些重要作品中,还都出现过以芬基草打成草结的图案。“当周围一片黑暗、人人沉睡之时,他却过早地醒来。”这孤独的“早醒者”达·芬奇在五百多年前,就将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完全隐藏在独有的“密码”之中,涵盖了未寄出的信件、各色表格、不同语言的读书笔记、机械和工程草图等,都被人们称作“含义模糊的纸片”,卷帙浩繁却疏于整理。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他能用两只手同时写字,能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写,但和所有的左撇子一样,他反着写更顺。达·芬奇的“镜写字”——一般人只能通过镜子看明白,不仅仅是字母顺序与一般拼写相反,连字母本身也是反过来的。所以读它们的时候要用镜子。

后来他的很多学生都问过他:“老师,你这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呀,能不能教教我们?”当然,我们也会对此感到“好奇”,达·芬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达·芬奇微笑着告诉他的学生们说:“这是天生的,我可没专门学着去这样写。”他知道,有些同时代的人出于忌妒,时常会在背后“嚼舌头”:“你瞧,达·芬奇这个家伙神神道道的,不知道在玩什么花样。”“就是嘛,他总是疑神疑鬼的,写的笔记连他学生都看不懂。”

这些话传到达·芬奇耳朵里,他也没说什么,只是一门心思画他的画,专注于他的发明。

他发现,“镜写字”可以防止贪婪者的利用和剽窃,而且,也很符合他的神秘爱好。后来,达·芬奇一直使用他自己发明的这种独特的方式书写。并且,他还用自己创造的密码对它们进行加密。已知达·芬奇最早的绘画《阿尔诺河河谷》

今天,达·芬奇的那些经过诸多波折的手稿,已经分散在世界各地,遗憾的是很多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达·芬奇一生都不曾改变的笔迹,使用同一种纸张的习惯,和所有被刻意打乱了顺序的手稿,令试图为他那些作品重新排序的研究者们一筹莫展。

还有,即使同一张纸上也往往会有其不同研究领域的痕迹。比如,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可能是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总之,达·芬奇是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多种思考的人。他可以同时对不同领域的几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艺术家”这词,如今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许会打上不少折扣,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如果上天把一只恩惠的大饼套在艺术家的脖颈之上,他们也只知道吃前面,却不知道吃后面。还有人也许会想,即使时钟坏了不走,一天也有两个时间是准确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部坏时钟。

一句话,现如今太多个“艺术家”实在是很颓废、很窝囊、很不争气的。但达·芬奇注定会成为所有地球人的“超级偶像”!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我们的星球上,可能很难再出现像达·芬奇那样的伟大天才了!

当今世界,有一个每秒能赚两百五十美元、每天能赚两千万美元、一年可以赚七十八亿美元的超级富豪——对了,你猜对了,我们说的就是比尔·盖茨,不过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他是达·芬奇现存手稿的唯一私人收藏者。

1994年,盖茨花了三千一百万美元从一个名叫哈默的巨富手中购得了达·芬奇所作的《莱彻斯特手稿》——一本七十二页的达·芬奇手抄本,当时按照收藏界惯例,它已经以收藏者的名字更名成为《哈默手稿》了。

盖茨,或许是在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五百多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敬,或者,至少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绪的流露。因为在科学分工过度细密的21世纪,已经鲜有人能像达·芬奇那样,有兴趣和能力来全方位地思考这个世界了。

这份《莱彻斯特手稿》,包含了对水的性质、天文学、岩石和化石的观察记录。盖茨没有将它更名成《盖茨手稿》,而是恢复了它原来的叫法。他也不孤芳自赏,而是每年将它放在全球不同的城市公开展览一次。

如果有一天他来我们所在的城市展出的时候,我们可千万别错过这么个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眼这珍贵的达·芬奇“密码”。希望到时我们能长出一双“火眼金睛”,从达·芬奇的手稿中破译出一点什么。二 达·芬奇家族

达·芬奇家族算不上豪门贵族,虽然有些田产家业,但不是很有钱。照现今的说法,应该属于佛罗伦萨的“中产阶级”。

除了达·芬奇的祖父安东尼奥,这个家族的成员世世代代都是以公证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据说,在佛罗伦萨,公证人是当时七个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因为常常要跟各行各业的大商人、银行家、法官、律师、官员们打交道,所以,他们这家人早就是对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到了达·芬奇祖父安东尼奥那一辈,他选择的却不是公证人这个“吃香的、喝辣的”的行业,而是回到了芬奇镇,过上了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为什么安东尼奥不按家族传统行事,偏偏喜欢像个乡巴佬那样退隐到穷乡僻壤来过日子呢?这就只有他老人家自己知道,谁都说不上来了。有人传言是因他好多次都没通过公证人的考试(那题目比我们现在考律师都难)索性就放弃了,还有人说是为了躲避某某政治事件。

嘴皮子是长在人嘴上的,人们爱咋说就咋说去吧,老安东尼奥才不管这些呢。除了佛罗伦萨城里祖辈遗传的家业,老安东尼奥在芬奇镇上安心地照看着自己的田产,主要用来种植葡萄,而且每年还能收好些租税。所以在乡下他也过得算是怡然自得的,活到了一百岁,寿终正寝。

话说祖父是老大不小的时候才结的婚,自己虽不从事祖先老行当,倒是娶了一个公证人的女儿。为什么这么选择呢?也许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我这么做,也算是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吧!第一个孩子(即达·芬奇的父亲,名叫皮耶罗)出生时老安东尼奥都快五十岁了,所以,等他的孙子,也就是达·芬奇出生时,他都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中年得子,老来得孙,没有比这两桩大喜事更让安东尼奥舒心的了。

尽管后来达·芬奇的父亲并没有娶贫穷的达·芬奇的生母卡泰丽娜为妻,而是背信弃义地与一个佛罗伦萨城里富人家的女子结了婚,也就是说,达·芬奇成了私生子,童年的一段时光他始终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好在他的运气还不错,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祖父、祖母、父亲甚至继母的宠爱。

这下,我们如果再回过头来研究达·芬奇他们这一家人的姓名,似乎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

达·芬奇的父亲叫塞尔·皮耶罗·达·芬奇,他的爷爷叫塞尔·安东尼奥·达·芬奇。塞尔是他们的姓。为什么列奥纳多·达·芬奇名字前面没有“塞尔”这个姓呢?这是因为他是非婚私生子——虽然后来他也一度被接回父亲身边抚养,但还是不能冠上父姓。芬奇镇上的达·芬奇故居

父亲和继母待他很不错,后来还承担起对他的抚养责任。离开亲生母亲的小达·芬奇很是想念她,常常偷偷地一个人流着眼泪,趴在纸上,画妈妈的肖像,画妈妈的微笑。以至于有后人考证说《蒙娜丽莎》这幅名画里有达·芬奇母亲的影子。这样猜测虽然也属正常,但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按照当时意大利法官和公证人行业的法规,私生子和掘墓人、犯人一样,都不能从事高尚职业,不能做公证人、法官、医生、药剂师,甚至不能上大学。在农村还好,因此这些“苛刻”的“规矩”暂时没有套到达·芬奇身上。农民已经是最苦最累最低层的“阶级”了,总不至于还分什么三六九等吧。

后来他们举家搬迁到了佛罗伦萨。这之后,达·芬奇才渐渐意识到:所有这些体面的职业都把自己拒之门外。好像是在冥冥之中,上天就已经注定好了只能让他——这个世界上最孤独、最聪明、最多愁善感的孩子——去选择学一门画画的手艺似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们还是再来说说达·芬奇的祖父安东尼奥,他心中一直存有三个愿望:

第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皮耶罗顺顺利利考上“公证人”,继承祖先“衣钵”,这可是他们世世代代吃饭的饭碗,他自己虽然没有端起它,但绝不能看着儿子也丢弃了它;

第二、他希望儿子娶个好老婆——就是佛罗伦萨城里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女儿。他心里也是有个小算盘的,那样可以攀点高枝,让自己的门户更加发扬光大;佛罗伦萨城里的巍峨建筑

第三、他妄图在芬奇镇培养一种可以称之为文艺复兴早期乡村绅士的风尚,这也可以算作他为自己的晚年找点乐子。人吃饱了饭,一天到晚没事情干总归不好的,总要有点“理想”和“精神寄托”的嘛。

在皮耶罗还是孩子的时候,安东尼奥就开始把这三个“愿望”告诉他了,渐渐地皮耶罗总是笑着答应他:“爸爸,你的心愿我都知道了,瞧,我的耳朵都快长出老茧了。我会好好读书的。”

安东尼奥呢,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设想一下,哪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不是“挖空心思”的?这个儿子可一点也不像安东尼奥,他和父亲的性格、爱好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一个消极避世,一个活跃异常。总之皮耶罗长成了个野心勃勃的青年。这也是他父亲所愿的。

后来,皮耶罗打算重拾他祖父的事业,但这还不是他最终想要的。从小他拼命地读书、考试,为的就是甩掉这身臭泥巴,离开父亲的管教,进城去享受崭新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以至成年后的他,逐渐养成了风流成性的毛病。后来,他果然如愿以偿了,在他二十岁那年,为自己的家族重新举起了公证人职务的证书!

安东尼奥捧着皮耶罗的公证人证书,抑制着内心的激动,对儿子说:“皮耶罗,我们家族以后就全指望你了。孩子,我们为你感到骄傲!”那天老安东尼奥还高兴地喝了几杯。

成年后的皮耶罗心里十分清楚,他的父亲和母亲对他寄予了多少厚望:除了让他继承并经营好葡萄园和果园,他的父亲也已经帮助他结交了不少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还准备促成他与一个公证人女儿的婚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每每想到这些,皮耶罗的心里就会觉得对达·芬奇有很多愧疚:都怪自己一时荒唐,始乱终弃让小达·芬奇不明不白地来到这个世界。要是降生在别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达·芬奇就可以体味到、享受到比他和卡泰丽娜更多的父爱和母爱的……这种心痛的感觉,持续了皮耶罗一生。

是啊,富人们不劳而获总能过上好日子,穷人们起早摸黑围着一块田像牛一样辛勤耕作,维持的仅仅只是一家几口人的温饱,有时候连温饱都谈不上,就如达·芬奇的母亲。如果皮耶罗是农民也好了,他就会老老实实地娶了卡泰丽娜,而达·芬奇也不会从小这么孤单、无依无靠了。

除了祖父、父亲,达·芬奇还有一个非常慈祥的老祖母。达·芬奇从懂事起,就常常听祖母讲些善良人的故事。她讲的关于“孤岛上皇帝的女儿”的故事,给小达·芬奇印象最为深刻。“皇帝的独生女儿被一个怪人偷去,带到无名孤岛上……”这个故事达·芬奇不止听了十遍。但在听祖母讲述的时候,他总是显得乐此不疲、兴致盎然,好像每次讲的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一样。“于是皇帝下旨:谁救回我的女儿,谁就可娶我女儿做妻子。皇帝打发人们去寻找公主。有一户人家的三个兄弟,他们也坐着船,来到了孤岛。偷偷地靠岸,发现怪人在太阳下面睡觉。”

每当听到这个段落,达·芬奇幼小的心灵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惊恐,仿佛那个怪物除了抓走皇帝的女儿还不够,还要来抓走他似的。

祖母的语气也蓦地变得低沉诡异,听她讲那故事,越来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怪人的脑壳就枕在美丽的公主的大腿上……聪明的大哥卢却,他在怪人脑壳下放一块石头,抽出公主的脚。怪人沉睡如初。而公主被救走了。怪人醒来,大怒,变成了乌云追赶而来。聪明二哥林佐涅就张弓搭箭,射透了乌云。最后,老三雅古用草药把公主救醒。而后,三兄弟争着要娶公主做自己的老婆……”

这个故事没完没了,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少年达·芬奇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了。谁也不知道,三兄弟到底谁可以娶到美丽的公主。因为任何故事都是那么漫长,没有真正的结局。“关于我的家,我的记忆只是碎片。”有很多人在成名后往往会得鱼忘筌,但达·芬奇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童年启蒙”——哪怕是从痛苦中绽开了鲜花的记忆,或是难得的欢欣与寂寞的体悟。

虽然一生未婚,但列奥纳多·达·芬奇永远是他们家族的光芒和荣耀!正如有人在诗中写下的那样:

命运、激情、天性,

慷慨地赐予我

苦难、重负和死亡,

酬谢了我的劳作。

对于理性和心灵,

胜过享受、自由和生命。三 母亲卡泰丽娜

达·芬奇的母亲卡泰丽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意大利农家女子,一个非常美丽、清秀而纯朴的姑娘。她有一头仙女般的长长的金黄色的鬈发,长着一双水汪汪的蓝宝石般的大眼睛。

她平常跟父母亲一起上田头劳作,每当夜晚,或者赋闲在家的白天,还要到芬奇镇上的小酒馆里去当服务员,挣点钱贴补家用。很多年以后,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与皮耶罗在那家小酒馆里的相遇,然后两人双双坠入了爱河。

那是在1451年春天。白天的时候,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芬奇小河,水中的鱼儿们自由穿梭嬉戏,岸边的花儿们尽情吐露芬芳。万物复苏,这条古老的河流也因为冬天的逝去而呈现出了自然的生机。到了夜晚,人们纷纷聚拢到小镇上的酒馆,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

从佛罗伦萨城来的年轻人皮耶罗,左手端着一杯新鲜的葡萄酒,右手横着一支烟,在与他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们的簇拥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城里的“新闻”。“连那些拉马车的马,都他妈的高贵得不得了。它们从不会在街上随便拉屎。比乌奇奥强多了。”人群中便传出一阵嘘声,那个叫做乌奇奥的农家青年把涨得通红的一张脸埋了下去。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那是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吧,有一次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和皮耶罗一起躲在一只酿葡萄酒的大缸里,也许是那天乌奇奥吃坏了肚子,在缸里不停地放屁,不仅如此,憋不住了还拉肚子,就屙在了缸里。这可臭坏了皮耶罗!但这是在做游戏啊,不能乱动乱喊。后来,也许实在是太“臭气熏天”了,对手闻臭而至——他们被“逮”住了。皮耶罗这才捂着鼻子,大喊着“我的妈呀”,逃将出来……

大家哈哈地笑起来,也惹得那位美丽的服务员卡泰丽娜吃吃地笑起来,笑得差一点洒了托盘中的一杯美酒。

那真是个愉快的夜晚啊。

年方二十四岁、事业刚刚起步的皮耶罗,便和他同龄的那位卡泰丽娜小姐一见钟情了。每星期处理完纷繁复杂的事务后,他都会骑上马来到芬奇镇上,说是来看望老父亲,其实每次来都要邀那帮哥们,到小酒馆坐上半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在他热烈而执著的追求下,两个年轻人很快就相爱了。

卡泰丽娜也很欣赏这个风流倜傥、幽默俊朗的公证师。

可是,正当这对恋人相亲相爱、难舍难分、正欲谈婚论嫁之际,皮耶罗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坚决反对儿子的这桩婚事,命令皮耶罗立刻离开芬奇镇,回到佛罗伦萨城去。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皮耶罗说:“孩子,我们是有名望的家族,你怎么可以喜欢一个农民家的女孩子呢?”

皮耶罗说:“可是,爸爸,我们很相爱啊。”

父亲可不管这些,马上变了脸色:“我命令你两年内不许再来我这里!我的芬奇不欢迎你!否则我和你妈妈会被你活活气死,你相信吗?”

在家里,无论大事小事,皮耶罗总是听他父亲的。父亲这么勃然大怒,也是他第一次看到。

皮耶罗想:我有今天的成就,一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剩下一半则是父亲带给他的。所以,他不敢造次。他就是这么个“胆小鬼”。虽然他内心里深爱着卡泰丽娜,但却不敢违背父亲的命令,只好铁了心,含泪离开自己心爱的女孩。

离别那一夜,他去酒馆找她,想跟她说着缠绵的情话,他甚至想带着卡泰丽娜私奔,或把她名正言顺地接到城里去,从此告别这种低三下四的乡下人生活。可是,那天他没有发现美丽的卡泰丽娜的身影。

他去问酒馆老板,老板告诉他:卡泰丽娜有了身孕,请假回家了。皮耶罗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可忠实的卡泰丽娜,为什么要瞒着他这个喜讯呢?也许是她感受到了什么吗?她曾经充满担忧地跟他讲起过他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那一天晚上,乌云沉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雷声隆隆。真是很奇怪,冬天的时候居然还会打雷。皮耶罗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杯酒,是怎么回的家。他感到自己很冷,特别是心里面,仿佛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他又感到自己很轻,轻飘飘的,像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梦。

第二天,他骑上马,踩着一条泥泞的结着冰碴儿的乡村小路,进城了。

半个月之后,皮耶罗的父亲就给他选定了一个相貌平平但嫁妆丰厚且门当户对的姑娘做未婚妻。父亲写信对他说:“皮耶罗,你年纪不小了,我年事已高,以后我们家族大业都是你来挑的。我给你在城里找了个姑娘,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法官……”

后来,皮耶罗就和这个姑娘在城里举办了热闹的婚礼。此时的卡泰丽娜已经身怀六甲。当她听说了这桩婚事,很多日子都恍恍惚惚的。她感到自己太可怜了,就像一只生下来不久的小猫被人遗弃了一样。

1452年的春天来到了芬奇小镇。4月15日,这是个微微有些寒冷的夜晚。谁也预料不到,一个“全才”将会在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里诞生。

达·芬奇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父亲皮耶罗并不在身边。这也是达·芬奇在漫长的艺术旅程中备感孤独的原因,哪怕以后他跟随父亲去了佛罗伦萨,但那时亲生母亲却不在身边了。再以后他就独个儿地生活了,谁也不依靠,终身未娶,什么都不牵挂,一门心思地投身在伟大的艺术和创造之中。

达·芬奇响亮的哭声,打破了春夜的芬奇镇的静谧。这哭声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预告,它告知世界一个生命来到了人间。达·芬奇绘画作品《圣母与圣婴》

母亲眼角含着一滴眼泪。她侧过脸,看着孩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感到自己很疲惫,也很愉悦。

由于没有奶水,卡泰丽娜的父亲只好租赁了一只母山羊,来给婴儿喂奶。

达·芬奇出生大约一年后,卡泰丽娜和当地一名男子结婚了。

这名男子是个孤儿,曾经当过几年兵,战争结束之后,回到村子里当了一个农民。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老光棍一条,不过却是个勤劳、快乐的“穷光蛋”。达·芬奇绘画作品《哺乳圣母》

有个媒婆来跟他说亲,说是村里有个女人,抚养着一个男婴,日子过得挺艰辛的,她父亲想让她早点嫁出去,收点嫁礼……他觉得那女子很可怜,年纪轻轻而且没有结婚就被人遗弃了。同时呢,也觉得她比较勇敢,明明知道那个负心人不再会和她结合,但却把他们的骨肉给生下来了。

他听完之后,二话没说,马上上山去打来了一头野猪。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卡泰丽娜家里。

卡泰丽娜父亲看这位小伙子人长得壮实、憨厚,而且把一头野猪搬到家来了——那时,一头野猪在市场上可以卖不少钱呢。这令那位老实巴交的父亲感到十分高兴,一门亲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半年后,他与卡泰丽娜结为夫妻。名正言顺地,也就成了达·芬奇的继父。

他的名字叫阿卡塔布里加——这相当于是个绰号,翻译成字面意思就是“爱争吵的人”。虽然取了这么个绰号,但继父和母亲却从不吵架,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深深地爱着卡泰丽娜。而且,他还对达·芬奇疼爱有加。每次上山打猎捉到了小兔子,总是不舍得把它弄死,而是带回家来,让小达·芬奇玩。

看着一天天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孩子,看着他的每一步成长,看着他的渐渐懂事,卡泰丽娜心里又开始有了微笑,日子久了,这微笑又开始从心底浮现到嘴角。这微笑是并不朦胧的,但似乎却含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如画一般的永恒。

达·芬奇一生都热爱他的母亲。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纯真、欢欣的胎儿,在艺术之神的身体里充满生命节奏般地跳动。四 与大自然交朋友

乔·瓦萨里是著名的达·芬奇研究专家,他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上天往往像降雨一样赐给某些人卓绝的禀赋,有时甚至以一种神奇奥妙的方式把多方面的才艺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美貌、风度、才能,这个人都应有尽有,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别人都是望尘莫及。这充分证明他得天独厚,其所以能超群轶伦并非由于人力的教导或安排。”

瓦萨里说的就是达·芬奇。但他只说中了某一方面。先天的禀赋固然是达·芬奇成才的首要条件之一,但后天的勤奋,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这些才是他日后成才的重要原因。

每个艺术家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换言之,如果某人对周遭的环境熟视无睹,冷眼旁观,那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

芬奇镇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田野,田野之外则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那里不是寸毛不生的,反之倒是拥有着数不清的瀑布溪川、巉岩峭壁,还常常出没着各种飞禽走兽,是猎人的天堂。

小孩子们谁都不敢擅自越过庄稼地,进入这片区域。

但少年达·芬奇不同,在他三四岁的时候,他就骄傲地骑在继父阿卡塔布里加的脖子上,征服过这里的一个又一个陡坡。当他们登上高高的山头,他抱着继父暖融融的帽子,远远注视着村庄中袅袅升起的炊烟之时,他蓦然感受到大自然的庄严和造物主的神奇,耳畔似乎有一种强大的音乐在不断回响。那是风,还是河流?它从哪里来?

他不知道人们怎么突破了这片像死一般的自然的疆域,而选择了在那里筑墙造屋,挖沟开渠,延续生命。

他问阿卡塔布里加:“爸爸,你害怕野兽吗?”“不怕。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那你为什么要猎杀它们呢?”

阿卡塔布里加一时语塞,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

他为自己的儿子具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灵而自豪。于是他背着小达·芬奇,沉默地走了会儿路,抬了一下头,对他说:“列奥纳多,快看,头顶上有鸢。它们飞得多么自由自在啊!”“爸爸,我们不能出声,它会飞下来啄我们脑袋的。”

小达·芬奇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这时候,他感到一切都是如此迷惘,又仿佛置身于无穷无尽的危险之中,身边埋伏着各种各样的野兽和鬼怪。但他的心却跳动着,很欢快,因为在他一生里面,还从未离家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又一座高山横亘在眼前,继父让达·芬奇从脖子上滑下来,自己稍微驼了下背,托住他。让达·芬奇两只小手用力地环抱住他粗壮的脖子,而他两只粗糙的大手包围住达·芬奇的小屁股。

达·芬奇听着继父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着他的心跳,渐渐地沉入了睡眠。他能闻到荒无人烟的小路边那些婆娑的橄榄树叶所发出的阵阵清香。

他开始做那个婴孩时的梦了。一只鸢——就是老鹰,俯冲下来,用它的嘴巴轻轻地、亲昵地敲打着他的嘴巴。

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记得自己婴孩时的梦吧,但达·芬奇却记得一清二楚,还把它记录下来,也许这就是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吧。

像这样特别写到鸢好像是我命中注定的,因为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就好像是它。当我还在摇篮里时,一只鸢向我飞了过来,用它的尾巴敲开我的口,在我嘴唇之间拍打了多次。

这段文字后来收入在达·芬奇的《飞鸟手抄本》中,成了后世很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弟子们认为,达·芬奇最早的记忆明显不是他母亲,也不是他父亲,也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源于那只鸟。达·芬奇在手抄本中留下的充满想象力的素描作品

他如此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梦境——渴望被它带走吗?它会喂他食吗?谁知道他将被鸢带到哪里去呢?也许是带到艺术之神那里吧。

在芬奇镇上空,阿尔巴诺山上升气流中展翅翱翔的鸢,那是十分常见的景象。今天如果我们去那旅游,运气好的话也还可以看到它们:长长的分叉的尾巴,优雅舒展而又略微拱起的翼翅,翅末尾羽上那些浓密的、柔和的黄褐色绒毛,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

这就是达·芬奇的自然。这才是达·芬奇的自然。

也许读者要问:公园里的那些花草树木是自然吗?当然是的。城郊田野上农家乐里的蔬菜瓜果是自然吗?当然也是的。避暑山庄里啁啾的鸟鸣是自然吗?是的。风景名胜中的秀色美景是自然吗?是的。可是这样的自然,对达·芬奇而言,似乎又不是自然了。

达·芬奇深深地爱着他的芬奇镇。从小,他就迷恋上了这块紧紧地包围着小镇的、充满着生命气息的古老荒原。他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头顶上自由翱翔的老鹰一样,飞到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他也渴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诵咏它,描摹它。我们知道,在达·芬奇早年第一批画作之中就有这样一幅风景画,画的是他的出生地的崎岖的荒原。他用比较细致的笔触,画出了线条不规整的山谷,长着植物的嶙峋山岩,还有左边高高耸立着的城堡方塔。那年他才二十一岁,学画没几年,笔触还显得有些紧张和生硬,但却很好地画出了影子在风中轻轻地抖动。这不是凭想象能画就的。这座方塔是矗立在他生命中的事物。从此他真正知道了自己需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也知道了自己是为何而生的。

画的背景是匆匆勾勒的山冈的轮廓,树林间的一座石桥拱,一个赤裸的男子在天上踱步,在一张笑脸上方,从左到右写着一句话:“我在安东尼奥家停留,我很高兴。”艺术的真谛,有时候就是那两个字:“高兴”。

古往今来,多少大文豪、大诗人、大画家,在开怀畅饮之后,往往能挥笔出章、出口成诗、泼墨成画,凭的就是那两个字——高兴。

诚然,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是磨炼一个天才的必要手段,那么要释放这个天才的全部激情,绝对是少不了“高兴”这两个字的。

少年达·芬奇就这样很高兴地和他身边的大自然交上了朋友。他沉迷上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奥秘与神奇。

有人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每次外出游玩,总会带回一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或奇花异草,日后经常观察,描绘。那些巉岩,那些急流,那些陡坡……那些达·芬奇童年时熟稔的风景,都镌刻到他的心中去了,只要他拿出画笔,灵感便能像自来水一样哗哗流出来。

不仅如此,在和它们接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对地质学、植物学、水力学——对一切自然科学的兴趣。他成年后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得益于童年时学到的知识——因为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零碎地念过几年小学。

在他的大部分成名画作里,我们都能找到那些被艺术和回忆,这双重的放大镜,放大了的朦胧的自然痕迹,如:《岩间圣母》、《圣母子和圣安娜》或《蒙娜丽莎》。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在达·芬奇的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正如达·芬奇的名字一样,没有一个孩子会对这个芬芳的世界保持如此深的好奇。还在三四岁的时候,达·芬奇就很喜欢把那双漂亮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更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早晨乡村的曚昽阳光,草上的露珠,教堂里的窗户,小块的玻璃,橄榄树,橡树,青松,山毛榉,月桂树,玫瑰花,牛马,羊群,草地,田野等等,无一不是他感兴趣的事物。

达·芬奇还是一个有点“贪玩”的孩子。

他常和一些比他年长的小伙伴们去亚诺河岸玩耍。亚诺河是芬奇镇一条名河,通过佛罗伦萨流入利古里亚海。河水清澈,风景如画。夏天的时候,这里就更是成了他们的天堂乐园,常常在河水里一泡就是一下午。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摸到好多银鳞闪闪的大鱼。

在黄昏的夕阳中,大伙儿像一只只晒得漆黑的小乌龟,爬上岸来,感受微风习习吹着皮肤,凉沁入心,然后划拳定胜负,输的人要去岸边的葡萄园中偷一些葡萄来供大家品尝。玩够了,吃饱了,暮色也差不多像件黑斗篷一样笼罩下来,大家才拍着肚皮回家去了。阿诺河是意大利中部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吃完晚饭,月挂树梢,星灿银河。他们还会玩一种“过家家”一样的游戏。达·芬奇常常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爬上停在镇上广场里的那辆大车,头上戴着女孩子们为他编的玫瑰花环。他在扮演游戏中的主角,任务是胡乱地向围着大车的小伙伴们射出纸箭。

那些伙伴们载歌载舞,被纸箭射中的就要做“新郎”或“新娘”了。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民俗游戏趣味盎然,在意大利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很多青年男女也爱欢聚在一起玩这样的“游戏”。

达·芬奇就是这么一个“自然的精灵”。五 为什么先生

五岁那年,由于达·芬奇的继母——也就是皮耶罗抛弃了卡泰丽娜之后娶的妻子,无法生育,他被父亲皮耶罗接到葡萄庄园里去抚养了。从此他就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和继父,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大家对达·芬奇的到来也表示了隆重欢迎,就好像他重新出生了一次似的。

达·芬奇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从小就总爱问“为什么”:为什么人要睡眠呢?为什么会刮风呢,它到底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呢?为什么河流不会干涸呢?……有些问题大人还勉勉强强可以回答,但是为什么会刮风,这谁说得上来啊,连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都还没研究出风的成因,如果谁能回答这些问题,那肯定就成世界大科学家了——于是大家都爱叫他“为什么先生”。以至有些仆人看到“为什么先生”蹦蹦跳跳朝他们跑过来,赶紧躲开他。

父亲告诉达·芬奇,镇上小教堂的神父奈切尔先生,是最博学的人。奈切尔神父的年龄大概有达·芬奇的祖父那般大,但是明显有趣多了,肚子里也装了不少墨水。于是这位“为什么先生”就经常去教堂找那位神父了。

这是座托斯卡纳建筑风格的教堂,里面装饰着《圣经》中的一些古老壁画,据说是奈切尔神父自己画上去的。达·芬奇总爱站到一幅圣母玛丽亚的画像前,抬着圆圆的脸,瞪着大大的眼睛,瞧上半天。

为什么她这么像我的妈妈呢?

小达·芬奇出世的时候,就是在这座叫做圣潘塔莱奥尼小教堂里举行的洗礼仪式。小教堂外的鸽子特别多,成天“咕咕咕”地叫着,在教堂的尖顶上绕来绕去,像是在欢迎每一个来做弥撒的教徒。偶尔还会停在门廊的屋顶上,玩耍嬉戏。只要有谁往教堂的院子里撒一把谷物,它们就会“呼拉拉”地扑腾着飞下来,互相抢食。

奈切尔神父有个爱好,就是晒太阳。做完弥撒以后,只要天晴,神父总爱端坐在搭着葡萄藤的院子里,像个木头人似的——戴着一顶帽子,捧着一本厚厚的硬皮本的《圣经》,眼睛微微眯着。那白白的胡子、眉毛以及帽子下面的一小撮头发,在阳光下像银子一样闪光。

镇上有些小孩很调皮,趁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偷偷地摘来许多青葡萄,掏出弹弓,比赛射击。看谁能射中奈切尔神父的那顶帽子。射中者就有权“指派”一个同伙过去摘掉神父的帽子,然后大家一哄而散。

小达·芬奇显然还没有融入这个“集体”。而且他也是真心爱戴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的。虽然这些孩子都大他好几岁,但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像赶谷地上的麻雀一样地赶这批“坏小孩”。

然后,他就等着奈切尔神父心满意足地睁开双眼,跟他讲一段《圣经》故事,或者讲些奇闻逸事。再然后,“为什么先生”就要开始启动“嘴皮子马达”,问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了。有一次,神父竟然被少年达·芬奇给问倒了,连他自己都想不到。

那天,达·芬奇眨着他美丽的大眼睛,问:“奈切尔神父,村里人都说您是最博学的人,可是您知道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天气晴朗的时候,它像我妈妈的眼睛一样是蓝色的呢?”

奈切尔神父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男孩,面对他的“难题”,他沉思了很久,也说不上个所以然。但他用赞许的目光鼓励达·芬奇说:“我亲爱的‘为什么先生’,我的老师只告诉过我天空应该是没有颜色的,可为什么是蓝色的,他还没有告诉我呢。他现在已经去世了,我该上哪里去请教他呢?为什么人会死呢?……”瞧,弄到后来,这位神父也变成了“为什么神父”了。神父接着说:“你要好好学习,以后一定会弄明白这些个为什么的!”

长大以后,达·芬奇果然通过观察和论证,得到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答案,那是因为“空气分散光的方式引起的”。

到了该入学的年龄了。父亲把“为什么先生”送入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小达·芬奇聪颖好学,对任何事都很感兴趣,从不以老师讲授的课程为满足,尤其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使老师瞠目结舌,十分窘迫。

比起大自然中绚丽的色彩和神奇的变化来,课堂上那些枯燥死板的拉丁课文对于有着数不尽的天真与好奇心的小达·芬奇来说,当然是引不起什么兴趣的。

童年的达·芬奇灵巧,活泼。即使看见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在院子里爬行,也一定要趴下去,仔细地研究一番:这小东西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它们要到哪儿去?它们中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首领?

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于是,身边人都开始“怕”起他来了。倒也不是怕被他问倒,扫了“大人”的脸面,而是他们知道,达·芬奇的那些问题实在太莫名其妙了,大家都担心会被他捉弄到,惹不起还躲得起嘛。因为达·芬奇就曾用同一个问题“捉弄”过很多仆人。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一加一等于多少?

这答案,即使白痴都差不多知道的,两者相加不就等于二吗?或者等于三?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生下一个孩子不就等于三了吗?或者等于一?一杯水加一勺白糖,不就等于还是一杯水吗?或者还可以等于其他?

但达·芬奇的答案你们也许谁都想不到,一加一等于十一。这样的答案很像脑筋急转弯吧。就是,好几百年前,小达·芬奇就爱逗仆人们玩这样的大脑风暴了。

有些仆人们虽然不识字,但像这样简单的加法还是会的,于是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列奥纳多是不是在唬我们呢?”

小达·芬奇呢?他就在地上画一竖表示一,再画一竖,他指着这两竖说,你们看,这不就是十一吗?

后来在课堂里,他又用十加一等于多少,一百加一百等于多少……之类的问题去“考”同学们,结果仍是“考倒”了一大批人。每当这时,他总是为自己的发明的数字游戏开心得不得了。

小达·芬奇爱好颇多,善吹笛子,能创作,不仅作词,还会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弹自唱。而且他体格健壮,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善于驯马,曾力挽狂奔之马。在辩论中,他的口才能使最强的对手都甘拜下风。他左右手均能同时书写作画——他的许多手稿都是左手自右而左反写出来的,后人只有借助镜子将它们反射出来才能辨认。因此,他很快就成了小伙伴们的“核心人物”。芬奇镇与美丽的阿尔卑斯山风光

达·芬奇的童年,实践经验远多于理论学习。他虽然有着上层社会的血统,但接触到的却是最质朴的农村生活。虽然那些仆人不懂深奥的道理和计算,但他们总是很乐意告诉他葡萄酒的生产过程、油料作物的生长、面包的制作等等。还会告诉他怎样看天上的云彩,来预测第二天的天气,以及怎样看天上的星辰,来辨别东西南北的方向。很多年以后,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写道:

通过观察脚下的土地和“露水的微小颗粒”,我试图了解宇宙的本质。

除此之外,绘画在小达·芬奇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日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抓起画笔,画上一些别人看不懂的线条和风景。有时候还常常忘记了吃饭。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画面里,从这时候开始达·芬奇就被大家封为“小画家”了。

其实,广泛观察,实际上就是一种积累,是生活的积累,也是知识的积累。达·芬奇的观察,与一般人确实是有些不同的。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搜索性观察的习惯。凡是他感到奇怪的或者是有趣的东西,他必定要搜索式地用儿童的目光扫过去,作儿童式的幻想,细致地研究一番。他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

因此,后世有人曾经这样感慨:观察,就是艺术家的生命!

常常一清早,小达·芬奇就从家出来了,天黑了才回家。他常常躺在山谷的草地上,出神地注目于从平地飞起的山雀,或是在他头顶盘旋的鹳鸟,想象着它们飞翔的奥秘。有时,他小心剥开一朵花萼,想看看里面微妙的构造,在那些长满细丝的含蜜的粉房和雌蕊之间,寻找植物生殖的秘密。

他想用自己还稚嫩的画功,画下大自然的秘密。

一天早晨,阳光明媚,父亲拿着剪刀,吹着口哨在葡萄园中散步。

忽然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停到了葡萄藤的架子上。

他的心动了一下,走上前去细看,啊,原来是一只用泥巴塑成的小鸟,它是那么传神、逼真。“这是谁干的?”父亲举目四下里寻找,“这小鸟用来干什么呢?捉虫子吗?”

这时候,小达·芬奇从床上起来,正在阳台上伸懒腰呢!

父亲问他:“这是谁塑的鸟?”

达·芬奇有些惊慌,脸红了,他急急地回答:“是我。爸爸,是我塑的鸟。我是用它来捉虫子的……”

父亲欣慰地笑了:“好,塑得好啊!我的儿子有出息了!”他欢喜地说着,拿着小鸟,指指点点。受到父亲的表扬,小达·芬奇那高兴的劲头就别提了。

每当夏天的夜里,达·芬奇常常趴在田野上,观察小小的萤火虫。这小镇的田野上,萤火虫真多,就像是仙女提着一个一个的灯笼。他想象着,这萤火虫,多么像奶奶故事中的那位公主的眼睛呵!那么,它是怎么发亮的呢?达·芬奇追赶着,捉住几只萤火虫,认真地研究起来。啊,原来是它们的屁股上都有一盏灯,多好玩呵!他把它们一只只关进玻璃瓶子里,就做成一盏别致的“萤火虫灯”了。这样走夜路就不怕鬼了。

到了冬天,白雪飘飘的时候,他又会和伙伴们去雪野上捉小鸟。用枯草和葡萄藤编成一张“网”,支起来,竖在雪地上,网下撒一些粮食,远远地拉一条绳子。小伙伴们手中攥紧着小细绳,屏住气,等小鸟们飞来觅食的时候,一拉,小鸟就被罩在下面了。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围将过去,捉网下的猎物,别提有多愉快了。

当父亲回到城里去处理公务的时候,达·芬奇更像一匹脱缰的小马驹,整天在山上疯玩。他爱攀登悬崖,涉足奇洞,沿着有山羊走过的山径前进,一直攀爬到山顶。从这里,他可以眺望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在天高气爽时,还能看到蔚蓝色的地中海海水。

有一次,达·芬奇在山里迷路了,走进了一个奇洞。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他才大汗淋漓地跑回家,直喘粗气。

祖母问他:“乖孙子,发生什么事情了?”

发现严厉的祖父不在家,他就小声又有些兴奋地说起来:“奶奶,今天我们小朋友去荒原那边玩,打赌谁能取一块对面那座大山顶上的小石头回来。那座山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爸爸去过,这可难不倒我。我就跟他们一起进山去了。我们分成好几队,沿着不同的山路爬啊爬。不过很多小朋友没走到半路就逃回来了。”

他喝了一口祖母递上来的水,继续说:“没想到,只有我一个人爬上了那座山顶。他们真没用。“后来下山的时候,我碰到一头野猪,那家伙比好几个人加起来还要庞大,还气喘吁吁地,两只眼珠一动不动地瞪着我,露出凶光。“当时我吓傻了,拼命往边上的石头后面跑,发现有一个岩洞,我一下子钻了进去。里面黑咕隆咚的,我怕得要命,还有很多蝙蝠飞来飞去。”达·芬奇素描手稿《山洞》

祖母心疼地一只手一把搂住达·芬奇,一只手轻轻地擦去他额头上的汗珠。“那个山洞很深很深,后来,我壮着胆,从洞的另一头逃了出来。”

很多年以后,达·芬奇回忆这件往事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突然,在我的内心升起两种感悟,害怕与渴望。害怕的是山洞的漆黑,渴望的是洞里是否有奇迹般的东西。”

自小涂涂画画,是少年达·芬奇的“癖好”。这位天才对绘画几乎无师自通。

一般来说,每个儿童都喜欢涂涂画画,孩子们的天性注定他们要画点什么。但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技高一筹,绝不同于一般孩童的“涂鸦”。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并不乱画。他落笔前总是先会对画画对象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来构思,决定画什么,怎么画。

就这样,他是画什么像什么。五岁的时候,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画童”。

他画呀画呀,似乎永远有画不完的东西:蜻蜓、蝙蝠、青蛙、小鸟、父亲、母亲……栩栩如生。

一天,他看见父亲的工作室窗口,有一只美丽的彩色蝴蝶,飘飘然地飞进去了。那是一只罕见的大蝴蝶。个大,翅宽,色彩缤纷,真是美极了。达·芬奇小心翼翼地推开父亲工作室的门,父亲正在专注地写公证词。达·芬奇看见那只美丽的蝴蝶正在窗玻璃上碰撞、挣扎着。

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看的蝴蝶,心中怦然一动。当下,他就从隔壁教堂正在劳作的画家那里,讨来了各种颜色的画料,很快就把这只美丽的大蝴蝶画下来了。他父亲拿着这张展翅欲飞、色彩鲜艳的蝴蝶图,给奈切尔神父看的时候,画家们也都纷纷停下了修补圣像的活计,一道欣赏这小孩童的佳作了。

大家赞不绝口,都夸皮耶罗家的孩子将来肯定成大器。

又过了一阵子,小镇里来了个城里的建筑师,他要负责在教堂旁边建筑一座修道院。不久,工匠们便“乒乒乓乓”地开始了他们的建筑奏鸣曲。

此后,达·芬奇放学之后经常去那里,他对工人们的各种活都看个究竟:筑墙,砌石,用机器把石头升上去等等。建筑师一次偶然与这孩子闲谈,便发现这孩子有惊人的理解力,于是他便教他算术、几何、代数和力学的基本知识。达·芬奇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

很多年以后,达·芬奇成了一个伟大的宫廷建筑师,每当回忆往事之时,他总爱跟学生们说起这些童年往事。他说,认识那位建筑师,是他人生的一个幸运支点。芬奇镇上的小街

就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各种人,亲人,老师,朋友等都可能是你的“幸运星”。有些人之所以平庸,一生碌碌无为,也许是因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来不及发觉他们的光芒与温暖之时,他们就已经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了呢。

光阴似箭,达·芬奇在山镇里度过了十三岁的生日。

刚刚过了个热闹的新年,达·芬奇的父亲就决定带上他搬到佛罗伦萨去定居。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了,生性喜欢城市气息的皮耶罗不想一辈子过那种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于是他决定把达·芬奇带到佛罗伦萨城里去。一方面,皮耶罗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皮耶罗本人也确实喜欢城市里纸醉金迷的生活。

从此以后,达·芬奇——这个慢慢走上了自己辉煌人生之旅的“为什么先生”,就很少回到芬奇镇了。但这座小镇却留下了他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六 初到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一座艺术气息浓郁的城市,现在,她向达·芬奇敞开了她那宽宏的怀抱。

一座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建筑,蕴涵着古典味道的哥特式风格。那高高的钟楼以及巨大的红色圆形拱顶,在周围小巧精致的楼房衬托下更显雄伟壮观;那流畅宽阔的穹顶,在太阳底下如同绫罗绸缎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如果将佛罗伦萨比成一支乐曲,那么圣玛利亚教堂就是舒缓优雅的音乐里的一个让人始料不及、心潮澎湃的华彩乐章。

初到大城市,就像进入了一座人文艺术的大观园,少年达·芬奇目眩神迷。他怀着好奇心,成天东走西逛,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在达·芬奇的眼中,佛罗伦萨城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用尺子和墨线拉直过似的,排得整整齐齐。一个个精致得像上帝的火柴盒,像圣诞节点满了蜡烛的树木,诱惑着每个人的眼光。一条条街道宽敞气派,好几辆马车能同时并排而行。而且这里的广场似乎比整个芬奇镇都大,若是将镇上的所有孩子和大人召集到此也容纳得下。佛罗伦萨

城市就是城市,毕竟是乡下不能比的。芬奇镇只有五十多座房子,挤在小山冈顶上,围着一座小城堡;但眼下的这座“鲜花之城”却俨然达到了文明的巅峰。

佛罗伦萨是当时世界一流艺术的荟萃之地。由于战乱,古希腊罗马艺术很多地方未能保全下来,但意大利的托斯卡纳这座首府之城却完好地保存了人类伟大的艺术遗产。皮耶罗告诉他:“当时意大利最有名的第一个图书馆,也设在这座城市里呢。”于是,这个图书馆也成为继大教堂之后,达·芬奇最爱涉猎的一个“心灵之家”。

这座首府之城具有大家闺秀般的动人气质。毫不夸张地说,向街上行走的人群当中丢一粒石子,被砸中的那位十有八九就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艺术家。

一天到晚,皮耶罗在家里总是很难看到自己的儿子,每天都不知他上哪儿去了。最初几天,直到月亮快要升起来了,也不见他回家。

这可把父亲皮耶罗给急坏了。他想:“这小子在乡下还好好的,怎么一进城就如此贪玩呢?以前,在家乡小镇那么点大的地方,村东一喊,村西就能听到。可这么大个城市,让我上哪儿去把他找回来呀?”

皮耶罗越想越气。不过,后来,他渐渐摸到一条“规律”,那就是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上的时钟敲了六下之后,一个小身影就会像日落归巢的小鸟一样,偷偷地溜回家里来,推开门,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找些吃的东西……

而且,皮耶罗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得”,经过几天“跟踪”,他发现平日里,到底上哪儿才能把他家小子给揪回家来——那就是城里的几座大教堂,他的列奥纳多肯定在那儿待着,要不就是行走在通向它们的途中。只要一座座找下去,肯定能找得着他。这小子是在为艺术发痴呢!意大利托斯卡纳

父亲本来准备赏他几个“拳头面包”,后来也就随他去了。甚至,远远地,当皮耶罗注视着达·芬奇痴痴地望着各种壁画发呆的神情时,他相信小家伙日后可能会成大器。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拍拍自己的后脑勺,像捡到了宝贝似的笑了起来。

确实如此,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他所处的周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艺术家早期,即成才之前,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异常巨大的。达·芬奇就是在佛罗伦萨走上艺术之路的。几乎每个达·芬奇的研究者都会认为:研究达·芬奇当年在佛罗伦萨的这段生活,是揭开这位艺术巨星成才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少年达·芬奇在城里像飞翔的雏鹰一般自由翱翔,他的心在各种古迹、壁画、青铜门、古殿堂、庙宇和大理石雕像间纵横驰骋。面对它们的时候,一双好奇的眼睛睁得好大,而且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没有人回答他,他就自己去探究答案。

他特别喜欢圣玛利亚教堂。它尖尖的屋顶,犹如一支明亮的火炬,伸向蓝天。对达·芬奇而言,他可从未见识过色彩如此鲜艳的教堂,炫目壮观得令人近乎窒息。白色、淡绿、粉红大理石组成的墙面上,向世人“讲述”着圣母的故事。

在门楣上方大玫瑰窗上面,排列着一系列艺术家雕像,小玫瑰窗中间则雕刻着众信徒和圣母像以及“万世之父”浮雕像。精雕细刻的墙面花纹和一系列的人物浮雕,如跳跃的音符般镌刻在主教堂之上。

他记得第一次跨进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门槛之时,便仿佛听到圣洁、庄严的音乐在自己大脑中回旋。他觉得,一座座壁龛里面,微笑着的圣母塑像,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慈祥。

教堂与教堂之间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小商店。各种货品琳琅满目,交相辉映。里面有制造精美的首饰,有细木工匠的作坊做出来的各种雕花家具,有雕刻匠和铁匠的作坊、画家的画坊……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

这一切,都使少年达·芬奇大开眼界,他无限感慨:一切的艺术品,无论是教会的,还是世俗生活中的,都是多么妙不可言啊!如果我能亲手制作,描绘它们,把它们献给妈妈,该有多好啊。那样子她一定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幸福的女人了。

他到处观察着、画着、思考着,整座城市都成了他灵魂依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