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阵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20:20:57

点击下载

作者:信自力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兵器阵法

兵器阵法试读:

序言 兵器阵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国家柱石——历代兵勇

兵勇是国家的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都格外注重兵勇的重要性,制订了合乎时宜的征兵和募兵制度,并以确保战斗力为核心,构建起完善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我国古代的征募兵制度类型繁多,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卫所制、旗兵制等。征兵制下的兵勇有事召集,事定归农,来路清楚,国家在平时无养兵之费。募兵制下的兵勇以当兵为职业,数量和服役的时间,可以不受农业生产的限制。

夏商西周时期的兵勇

军队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石,可以说军队是和国家一起出现的,而我国是历史上出现军队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夏代军队,主要以氏族武装为主,而至商周时期,军队则主要以领土财产为基础的国家军队、贵族武装以及诸侯国军队组成,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夏商周时期的兵俑

夏代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直属夏王的军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卫队式常备武装和兵民合一的民军。■夏代兵俑

夏代前,各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夏代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

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氏,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则有他们特有的兵勇征发制度。

夏代的国家军队是平民兵,平民兵是征发平民而组成的军队,这是当时军事力量的主干。

这种平民兵制度,是由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成员战时从戎的惯例发展而来的。平民有自己的土地,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三苗 我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期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在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

在氏族制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固定居民组织,往往取一整数作为居民编制的进制单位。各民族大多以十作为进制单位,夏代承袭氏族制而来,无疑仍保留着这种十进制的氏族组织,而五进制是春秋以来才出现的。由于实行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因而,这种编组方式也影响到军队的编制。据《左传·哀公元年》中记载,姒太康失国后,他的孙子姒少康在有虞氏避难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古时以方圆500米为一成,以兵士500人为一旅。“旅”是当时的一个军事编制单位。“有田一成”自当是分配给一旅之众的,表明这些“众”即平民,是以耕种土地为生的,但又以旅的形式组织起来,则表明具有军队的职能。■夏商周时期陶俑

由于血缘纽带的关系,当时的“族”的规模很大。这些族的族长同时又是夏王朝由天子所任命的诸侯之卿,他们往往凭借自己雄厚的人力、物力,自行组织军队,这就是族军。

如姒太康失国后,其孙姒少康正是在有虞氏等宗族国的帮助下,才组织宗族武装得以复国的。这些宗族的武力就是由宗族兵组成的。

此外,夏代还有夏王的护卫军。护卫军的来源,主要是贵族子弟,还有少数夏王的亲信。如在《左传·哀公元年》中记载,曾经取代夏政权的东夷族首领后羿被其家众杀死,这些家众就是后羿的护卫兵。有虞氏 我国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称,活动在今山西省南、河南省西北一带。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舜为虞幕的后裔,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受尧帝禅让,登帝位。周武王灭殷后,因有虞氏的虞阏父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封他在陈国,是为胡公。

夏代军队组织“寓兵于农”的特点,表现在军队的各级将领身上,就是“寓将于卿”,文武不分职。贵族官僚在平时管理庶务,战时即兴兵典戎。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重要朝代。商代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掌握着国家政权,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商代军队的兵勇多是临时征集的。

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商代军队的编制,约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有了师、旅、行等几级编制。军队由步兵和车兵组成,分别编组,协同作战。

随着社会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商王开始将部分贵族与平民集中起来,编制为常备军队,但是主力仍然是亦民亦兵的百姓。■夏商周时期陶俑武丁 (?~约前1192年),姓子,名昭,我国商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庙号为高宗。商朝著名的军事统帅。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由此可见,商代的兵勇是临时征集的,与夏代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征集方便以及参军人数的多寡而已。

商代的这种临时的征兵制度,当时被称为“登人”,金文与甲骨卜辞中常有“登人三千”、“登人五百”的记载。最多曾经一次征集了1万人,对象当然都是平民。

有时兵力不足,也会将奴隶编入军阵,但由奴隶组成的军队,其忠诚度无法掌握。如决定天下大势的商周牧野之战,商纣王就是因为编入军队的奴隶在阵前倒戈,才导致了商纣王的失败。

西周的集兵方式继承商代制度,但也有所发展,是先秦集兵制度的典型。

西周仍然采用征兵制,但是鲜明的等级色彩仍然存在。周天子与诸侯的亲卫队是在王族或公族中征集,属于贵胄子弟兵。■西周武士俑

属于车兵的甲士,是从当时的“国人”阶层中征集来的,步卒是从庶人中征集的,厮徒则是从奴隶中征集的。其中,国人为西周兵员的主力,其主要任务就是服兵役。服役年龄一般是20岁至60岁,现役者称正卒,预备役则为羡卒。

在西周时期,国、野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据《玉海》记载:“王国百里为郊。乡在郊内,遂在郊外,六乡谓之郊,六遂谓之野。”牧野之战 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军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其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至公元前1018年都有。此战中商军兵败,商纣王自焚,商亡。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也就是说,国都近郊叫乡,郊外之野称遂,而居住在郊内的就叫国人,居住在郊外之野的就叫野人。按照规定,西周的“野人”不能服兵役,国野界限非常清楚。

周民族征服商民族后,商人仍保留其氏族部落组织,被一族一族地分配给周的贵族,共同去建立新的诸侯国。这样,周朝贵族与其宗族、家族,便群居于商人之间,也就是郊内,而被打败的商人则与负责监视他们的周人散居于野上。

所以,国人和野人具有不同的政治身份。就本质而论,国人是自由民,野人是奴隶。■西周时期玉制兵俑

国野有别并不许野人当兵的制度,随着诸侯将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吞并斗争中,国、野之间已有融合,不再受到完全不平等的待遇。这时,野人与国人一样也可以参军成为兵勇了。阅读链接大禹与三苗的战争,古史多有记载。《战国策·魏策一》记载:“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其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三苗与中原华夏族有过长期的激烈的冲突。这种战争大约自尧、舜直至禹。大禹时曾与三苗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而且以大禹取胜告终。大禹在征伐三苗以后,曾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由于在战争中势力大大增加,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为部落的兴盛打下了雄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勇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借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这时期诸侯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农民。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着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这个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战国时期的兵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西周王室东迁,建立东周,春秋时期开始。由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日渐衰弱,加上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日益增强,几个大的诸侯相继成为中原霸主。这些大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和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业,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就是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3年进行一次大演习。■战国时期战争场面周平王(约前781年~前720年),姓姬名宜臼,是东周第一代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都城镐京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鲁等诸侯拥戴,在西申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他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

世族军队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的军队,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

当时的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这样一来,邑甲就成为了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战时聚集成军,在太庙命将,发放车马、甲胄、兵器,战毕解甲归田,保留着“寓兵于农”的传统。

中小以上贵族充任甲士,他们一般不参加生产劳动,平时身佩兵器,从事习武和各种军事活动,或参与政务,战时则为军队骨干,并充任各级军职。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组织是被周王室分封的。各国卿大夫有其独立的军事组织,有宗族部队和私属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凭着封建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除国人外,还征发所属的农民服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木俑

中原各国的国君,由于宗族的内讧和对外战争,以及国人的叛离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因而权力逐渐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却在逐渐强大,国的军事组织不可避免地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于瓦解。与此同时,地方郡县的军事组织在不断生长和发展,郡县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很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晋国六卿 指的是自公元前546年至公元前497年在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6个世袭卿族。六卿共主晋国的军事、政治。他们曾经展开了数轮竞争,其间情仇交织,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战国时期,各国中心区普遍设县,边地也越来越多地分设郡,县和郡就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于是,郡县征兵制度推行到全国。

各诸侯国随着县、郡等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普遍实行博籍制度。博籍就是到应征年龄的男子必须登记,以备征调。■战国时期兵俑

比如秦国规定,凡17岁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博”,博籍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实际上男子15岁就博籍,以后随时有被征调入伍的可能。商鞅曾提出将丁男、丁女、老弱分别编组成军的建议。

一般来讲,服兵役的年龄,大概从15岁至60岁。但当遇到大战,往往征发全国壮丁,倾国以赴。若是一般小战,则只征发与敌国邻近的郡县壮丁去作战。其他郡县就休养生息,以备将来。

各国的常备兵大多是考选出来的,有特殊的待遇。通过几种严格的考核,中试的就可以免除全户的田宅租税。当时各国出兵时,往往以常备兵带领新征发来的士兵作战。商鞅(?~前338年),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我国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兵役制度,这就是募兵制。募兵与传统的征兵不同,征兵是依法服兵役,这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募兵是国家用钱和物雇佣的兵勇。募兵与国家则是金钱与契约的关系,有钱则战,无钱则散。

随着战争发展对士兵素质要求的提高,春秋末期的选练勇士风气,至战国时有了发展。各国从应征人员中,通过训练和考核,选拔勇武士卒,组成精锐军队。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秦国的锐士等。

其中魏国考选武卒很严,要全副武装,带3天的粮食,半日内跑四五十千米。中试者免除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好的田宅。

通过考核、选拔和训练招募来的兵勇,具有相当优秀的素质。由这些兵勇组成的军队,待遇优厚,平时习武,守卫国家,战时则为扩编的基础和作战的主力。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化,大规模野战和围城战的频繁发生,要求部队具有快速、灵活的作战素质和战场突击性,这就加速了单骑迅速发展为骑兵的进程。■春秋战国士兵塑像

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周边强国林立,东南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为楼烦、东胡,东北为燕。林胡、楼烦、东胡号称“三胡”,他们是崛起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勇猛彪悍,擅长骑射,对秦、赵、燕构成很大威胁,赵国受害尤烈。

我国北部的地形特别利于三胡的轻骑,而不利于中原的车战,因此,赵武灵王为对付三胡的侵扰,毅然实行“胡服骑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胡人长处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赵国自从建立骑兵以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国的骑兵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国也纷纷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当时,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对骑士的选拔十分严格。凡被选中为骑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邯郸赵武灵王戎装雕像

战国时骑兵的编制因地形或国别的不同也有差异。列国的骑兵兵种作为步兵的辅翼力量,配合车、步兵长驱深入,绝敌粮道,追敌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阅读链接赵武灵王的骑兵可以说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他为了打败秦国,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骑手前往秦国咸阳。秦王接见“使臣”后,发觉他的言谈举止不像个普通人,心中犯疑。过了几天,秦王派人去驿馆请他,却是人去楼空。后来秦王才知道这人是有名的赵武灵王,不免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领精兵连夜追赶。可他们哪里知道,赵武灵王已经带着骑兵飞驰出秦境了。

秦代两汉时期的兵勇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皇帝拥有最高的军事权力。不仅体系完善、有效,而且在征兵制度、兵种分配及使用方面也极具实战特点。汉代兵制承袭秦制,但也多有创新。西汉南北军的扩展和屯田制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免役政策,是汉代休养生息思想的体现;东汉以募兵制取代征兵制,这是汉代兵制的重要变化。■秦代兵俑

统一后的秦代军队分为京师兵、地方兵以及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屯兵由中尉统领,负责守卫京城。

地方兵一般由郡、县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从朝廷调遣。征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律规定,男子17岁必须到国家机关登记,称为“博籍”,每年在郡县服力役一个月,主要从事土木石工程劳作,称为“更卒”。男子在一生中轮流在郡县服兵役一年做材官、骑士、楼船士;在京都或边郡服兵役一年当卫士或当戍卒。

卫士负责警卫皇宫和官衙,戍卒负责屯戍边疆。不服役时,博籍者是预备役人员,遇有战事,朝廷临时征发,奉调出战。■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此外,秦朝还实行嫡戍制度,即嫡罚商人、贫民、有罪之吏征战或戍边,并在紧急情况下赦免刑徒和奴隶为兵。

秦朝尚有免役制度,秦律规定,有爵者56岁免老即止役,无爵者60岁免老。贵族子弟、官吏、残疾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秦代跪射俑

在兵种方面,秦军有4个基本兵种,这就是轻车、材官、骑士和楼船。轻车就是车兵,材官就是步兵,骑士就是骑兵,楼船就是水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士、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

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以及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

车兵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的作战,进攻时用以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战车布为阵垒,阻止或迟滞敌军的冲击;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有利于保障部队的安全。

步兵是秦军构成中的主体,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

步兵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气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在复杂环境下行动,因而其区分和装备都较其他兵种复杂,使用也较其他兵种广泛。

步兵主要区分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重装步兵多数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重兵集团格斗的任务。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持弓、弩等远射武器,配合重装步兵杀伤格斗距离较远的敌军。

步兵中百将以上的各级军官,主要职责是指挥部队作战,安全和自卫甚为重要,所以只穿甲带剑,不持长柄兵器。屯长以下的小吏,既指挥战士作战,又亲自率领战士冲锋格斗,所以既佩剑又持长柄兵器,并和所率的战士一样,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

不论进攻、防御,还是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在各种作战形式中,步兵往往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最终结束战斗。在值勤、警戒、巡逻等各种勤务中,也往往以步兵为主。

因此,步兵是秦代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居于主导地位。■秦代兵马俑

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在统一前,秦军队有骑万匹,统一后有较大的发展,在北击匈奴的战争中都有较多的骑兵参加。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情况看,秦代骑兵已经配有齐全的鞍。战马也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秦代骑兵俑和马俑

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当时尚无马镫的出现,骑士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很不利于马上格斗。加之用于斩劈的厚背长刀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不论使用长柄击刺性兵器矛、戈、戟或短柄的剑,从马上对敌步兵冲杀都很不便。

因此,骑兵的技术、战术发挥受到一定影响,主要是发挥其快速机动、突然猛烈、远距离射杀敌步兵集团的优势。这些情况表明,秦代的骑兵和战国时的骑兵一样,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地位和作用后来日趋重要。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既有独立的编队,也有与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是构成秦代军队的重要兵种之一,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匈奴 我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在汉朝时是在中原以北称雄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我国政局。

水军是秦代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远超过车兵和骑兵。秦统一前的水军主要在巴蜀地区,统一后遍布江南各地,规模十分庞大。

水军的战船主要区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捷的蒙冲、斗舰等两类,水上作战时,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互相配合。蒙冲 我国古代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进攻性快艇。又称艨冲、艨艟。蒙冲船形狭而长,航速快,专用以突击敌方船只。蒙冲整个船舱与船板由牛皮包覆,可作为防火之用。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出击和还击敌船的作战能力,以及快速航行的性能。■秦代兵马俑

水军的武器装备齐全,除水战特用的钩拒等武器外,凡陆地上作战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无不具备。水上战斗时远则以矢弩交射,近则以钩拒等近战兵器进行攻守格斗,一旦有机可乘,便施以火攻。

水军不仅担负水上作战的任务,实际上它是江南水泽地域的综合性兵种,除水上战斗外,登岸野战、攻城守险等无所不能。战于水上则相当于车、骑,战于陆上则相当于步兵。

汉代的国民兵役分3种,一是到朝廷做卫兵;二是到边郡做戍卒;三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几种。第三种由于是在本地服役,所以年龄上要求从20岁开始。

朝廷卫兵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的卫队,北军是京城的卫戍部队。当时南北军全部军队合共不到7万人。各地方壮丁轮流到朝廷做卫兵一年,当卫兵是极优待的,来回旅费由朝廷供给,初到和期满退役,皇帝备酒席款宴,平时穿的吃的,也不要卫兵们自己花钱。汉武帝 (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朝第五代皇帝,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西汉彩绘武士俑

汉武帝改革京师部队,将北军扩大为北军八校尉,士兵分别来自征调的义务兵和外卒兵。在八校尉中,中垒校尉统管北军营垒内的日常军务,其余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统领七支特种部队,屯驻于长安城内外及京畿地区,镇守京师,也有出征任务。

边郡戍卒有戍边和屯垦两个任务。汉武帝时因不断对匈奴作战,边兵所需粮草,由内郡辗转运送,费力又耗时,边兵常常有断粮之忧。

于是,在西北边区大量增设新郡,建立起屯田的领导系统,征发数十万戍卒,称为“屯田卒”或“田卒”,担负戍边和农垦的双重任务。屯田兵实行军事编制,由屯田校尉、护田校尉、农都尉等统领。■汉景帝时兵马俑

屯田制度的推行,加强了边防,也解决了边兵的食粮问题。但在汉武帝以后,屯田时起时落,没有形成定制。边防兵的兵役负担比内地正卒重,除兼有戍守与屯田的双重任务外,实际服役时间也较长。边防兵的来源,也不限于沿边诸郡。

此外,在汉宣帝时,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朝廷派都护骑都尉到西域都护府监理各属国,随行者有属官吏士,都护之下的校尉统领一定数量的屯兵。

汉代对服役者的有很高的身体要求,身高不符规定者均可免役,残疾人和身高不足者不服兵役。在居延汉简中,戍卒名籍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一概不计身高,可能当时的身高标准在实际征兵时已被废除。

汉代选募兵勇的方式,要求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勇敢之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即谪兵,并实行七科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为兵。汉宣帝 (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在位期间,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俭,改革吏治,稳定社会局势。对外大破匈奴和西羌,巩固了西汉的版图。刘询为人聪明刚毅,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

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针对免服兵役的对象,汉高祖时规定:“军吏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汉文帝时规定:“民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汉武帝时增设武功爵11级,位居第七级千夫以上者,免其人户的兵役。没有高爵的民户,可以用钱物买五大夫或千夫爵位以免兵役,称作买复。若家有90岁以上老人,其孙子可得免役。

汉代除却规定的义务兵役外,民间还有义勇队,志愿从军的。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这叫良家子从军。那些都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尤其是居家近边境的,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盼望国家有事,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风气在边郡特别盛。

东汉盛行募兵制,但所募之兵有常募和临时募集之分。募兵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各层人员。东汉还招募少数民族兵丁,比如东汉将领任尚曾数次募部分羌族人以平叛乱其他诸羌。阅读链接秦代的水军作战能力很强,曾经在数次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秦始皇南平百越时,动员楼船士50万,既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也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对开拓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此外,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时,曾一度在水军的护卫下,长途航行于海上,并亲手以连弩射杀巨鱼。这说明秦代的水军已经具有海上作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控制东部沿海的海防。秦代水军彰显了秦帝国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的兵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的兵制受到特别的影响。世兵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世兵制就是使士兵全从普通老百姓中分离出来,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士兵本人终身为兵,其家子子孙孙世代为兵。但魏晋南北朝各个集团的集兵方式各有不同。■三国时期的骑兵

曹操的魏国郡县民、屯田户、士家之间的界限划分比较严格,魏国士家制是典型的世兵制度。

曹魏政权将国家控制的人口一分为三,力求保持三者之间各自承担义务的稳定性,并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使社会分工固定化。

郡县民、屯田户、士家向国家承担义务的形式虽然不同,但三者负担相对平均,经济地位不相上下,因而这样的人口编制方式经受住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对封建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发展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国时期的战车曹操 (155年~220年),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谥号“武帝”,庙号太祖。他为统一我国北方作出重大贡献,还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为了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曹魏朝廷又规定了不少优待兵士的具体政策。由于常备兵主要由士家组成,对兵士的种种优待措施的主要受益者自然是士家。比如保障士家的婚配,对阵亡者的家属优待等。

曹魏时期的朝廷军,分为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由于当时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外军是留屯各地的军队,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朝廷委派和更换。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责,必要时也可以应调出征。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朝廷。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队式管理,也属于兵制的范围。屯田客 曹魏时期参加屯田的农民。196年曹操开始屯田,其劳动力为招募而来的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初专以农桑为业,不负担力役、兵役。魏文帝以后,屯田制度逐渐破坏。吴也推行屯田,主要以被征服之山越人为屯田客。■三国时期的战车

蜀国国小力弱,必须统筹使用民力,方能抗衡他国,因而继续实行普遍征发百姓的制度。魏、吴虽以士家兵户为主体组建国家军队,但仍兼行征兵之制。

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国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南中百姓,勇敢善战,擅长弩箭,蜀国政权曾大量征发他们扩充弩兵部队,还曾在曙陵,即今四川省彭水及黔江、酉阳地区征兵。仅从少数民族地区两次集体性征发的人数就有8000之众。

蜀国有陆军、水军两个兵种,以陆军为主。陆军有步兵、骑兵、车兵,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弩兵。弩兵是蜀军的精锐,战斗力最强。

蜀汉的军队和曹魏相同,基本建制为部,以下有曲、屯、队等。直接带兵的军官有校尉、司马、都尉等。部以上的统兵将领为将军,所统部数,多少不一,根据最高统帅的授权而定。

吴国的兵制与魏国大体无异。吴国并不重视在兵户、屯田民、郡县民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经常将一部分郡县民或屯田户变成兵户。但有时吴国征民为兵,战事完毕后还是要让他们解甲归乡的。■三国时期的武士陶俑孙权 (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期间,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即台湾。

吴国有陆军和水军两个军种。陆军又有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由于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北控长江中下游,辖区内又河湖纵横,所以水军是吴国的主要军种,且很有战斗力。

吴国水军的船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三国时期,无论是数量上,装备上还是战斗力,吴国的水军都居于首位。

230年,吴国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即今台湾,可见当时吴国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明确记载大陆人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吴国军队名号甚多,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是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

此外,还有五营、五校、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

西晋是世兵制的全盛时期,凡为兵者皆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民同,父死子继,世代为兵。

为扩大兵源,西晋还发奴僮和谪发罪犯为兵,作为世兵制的补充。士族官僚则享有免役的特权。军队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其次有骑兵和水军。晋武帝 (236年~290年),司马炎。河内温,即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社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北朝时期陶俑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朝廷,编为军、营,平时驻守京城内外,有事出征。驻在城内的中军为宿卫兵,由左、右二卫负责宫殿宿卫,其他军、营担任宫门和京城宿卫。驻在京城外的中军称牙门军,无宿卫任务。中军力量强大。

外军驻守重要州镇,由都督分领。晋武帝为加强王室对军队的控制,用宗室诸王充任都督,出镇四方,并允许诸王置兵,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两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成为外军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州郡兵是地方武装,晋武帝平吴以后,曾下令诸州取消州郡兵,仅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东晋沿袭西晋的军事制度,但有许多变化。由于皇权衰微,导致中军寡弱,宿卫军、营往往有名无实。而统率外军的都督、刺史却拥兵自重。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州、镇,兵势之强往往超过朝廷军。

同时,东晋的兵员多通过募兵解决。如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多是由广陵即今扬州一带招募的。此外,也征发民丁为兵。■晋代兵马俑淝水之战 发生于383年,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与东晋并存的还有北方地区的一些政权,史称“十六国”。其从中军、外军的组织体制到都督、将领的领导指挥系统,大体沿袭曹魏、西晋制度。

十六国时期,各国大都把本族的部族兵作为基本兵力,加强少数民族在军队中的比重。这些军队中的汉族士兵,来自投降的坞堡武装和招募的破产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这些政权遇有战争,也征发郡、县民众补充军队。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兼行征兵和募兵,募兵是其最主要的集兵方式。它的内外军是以刘裕原来统率的北府兵为基础组建的。内均担任皇帝的宿卫,外军警卫京师并随时准备出征。

南齐的兵制沿袭刘宋旧制,但是小有改革,如建国之初即下令各将帅不得募兵,但是朝廷的募兵仍然照常进行。不过战事一起,则征募并行。刘裕 (363年~422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是刘宋政权开国之君。南朝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他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北齐骑士俑

梁的兵制主要部分沿用宋、齐旧制,但是梁实行新的职官制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