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20:54:5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元洛,海滨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日一诗

一日一诗试读:

一月

一月一日

今日画作选自: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之正月 其1

己酉新正(节选)

[元]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元日”一词,最早见于《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元旦是我国旧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宋·吴自牧《梦粱录》),据说尧舜时代,就有庆祝岁首的习俗。除了元旦之外,还有“元正”“元辰”“正日”“新正”等等名词,可见这一天的地位之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以公历1月1日即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为新年,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元代的叶颙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远避仕途,放情山水,曾署和靖书院山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代理校长或代理院长。他的这首五绝中,“风霜尽”与“气象和”、“新岁月”与“旧山河”两两相举,笔力概括,意象开张,而“春”为全诗之眼,“满”则是对盎然春意的期待,令人诵读之余,顿感新春的蓬勃之气扑面而来,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喜悦。

一月二日

今日画作选自: 清 冷枚 百子图

元旦试笔

[明]陈献章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一月一日的元旦是阳历新年的开始。对过去一年的蓦然回首,对新的一年的引颈企望,使得历代诗人都不禁要弹动自己的琴弦,繁声竞奏,汇成了一部多姿多彩的新年交响曲。

明代宣德年间的思想家、书法家与诗人陈献章,在给他的东莞学生林光的信中,抄示了自己的《元旦试笔》一诗。惊韶光之易逝,乐新年之来临,喜壮心之犹在,且让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他的这一与日常新的诗篇。我十分欣赏全诗,更喜欢这首诗的颈联,对仗精工而警策动人。“生”为万物之性,重视生命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这首诗尤其是其颈联,表现的正是一种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意识与年既老而不衰的生命精神。好诗可以清心励志,可以令人口颊生香,让我们吟诵佳句华章,迎接年年如约而来的新年,永远永远!

一月三日

今日画作选自: 五代 周文矩( 传) 合乐图

阿那曲

[唐] 杨贵妃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杨贵妃不仅天姿国色,而且能歌善舞,通晓音律。“阿那曲”之阿那又名“婀娜”,乃杨贵妃之创制,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仄韵。它是可以歌唱的唐声诗,世人又视之为词,它的另一题目见之于《全唐诗》,题为“题赠张云容舞”。“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杨贵妃善舞,见之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侍女张云容亦善舞此舞,她曾在华清宫内的绣岭宫表演,贵妃此诗,即为此而作。

首句为总写,视觉意象与嗅觉意象交织,“动”与“不已”用词传神,次三句分别以红莲花、岭上云和池边柳三个意象,集中描摹张的美不胜收的舞姿舞韵,表现了青春的朝气与喜悦,这是诗的比喻中所美称的“博喻”。千年后的读者吟咏之余,心中如醉而恍兮惚兮,仿佛也领取了一张去华清宫绣岭宫观舞的入场券。

一月四日

今日画作选自: 元 佚名 寒江待渡图

渡汉江

[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在武则天时期,因谄媚权贵张易之等,而在神龙元年(705年)被贬官至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次年,他就从岭南贬所私自逃归洛阳。这首诗,就是他逃归途中经汉水时所作。

前两句平平而起,后两句运用的是矛盾逆折的诗艺。一般来说,久客他乡的人万里归来,越是接近家乡就应该越是兴奋和期待。可是诗人却一反常情,在“近乡”之后,忽然逆折一笔,出之以“情更怯”,在“问来人”之前,出人意料地以“不敢”来修饰。这些矛盾的意念和词句,便构成强烈的冲突。新颖而富有力度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有关消息怀想的殷切深至。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须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宋之问这首诗是“美”的,它不仅在艺术上引起读者的惊赞和美感,而且超越了宋之问作为逃犯那种特定的比较私人化的感情,而在读者的欣赏过程中具有了游子怀乡的普遍意义。

一月五日

今日画作选自: 明 戴进 春耕图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词,慨当以慷,风格豪放,多表现力图恢复旧山河的宏图大志,年既老而不衰的爱国精神,以及对肉食者鄙的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批判。然而,在金刚怒目的同时,他也不时菩萨低眉,歌咏坚贞的爱情,赞美壮丽的山川,抒写真挚的友谊,咏叹淳朴的民情风俗,记录读书的情怀乐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就是描写季候节令、民俗风情的佳作。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喝腊八粥(又称佛粥)的习俗。此诗作于初春,当时陆游因立主抗金而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任上罢职回山阴故里闲居。诗中的“西村”是陆游居处的近邻,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是陆游常去游赏吟咏之地,今日人所熟知的哲理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如百琲明珠,闪亮在他的《游山西村》一诗里。

一月六日

今日画作选自: 元 姚廷美 雪山行旅图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唐诗宋词的高潮过后,元明两代之诗本已江河日下,而纳兰性德的诗与词,尤其是他的爱情词中的五十余首悼亡词,更轰然而成清初诗的河床中之九级浪。有谁没有读过他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浣溪沙》),有谁不为他的“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南乡子·为亡妇题照》)而一洒同情之泪呢?

然而,大词人既有柔情似水,也有豪气如虹;既有月下花前,也有金戈铁马。在纳兰性德以婉约阴柔为主的词章中,也偶有阳刚而兼悲壮之作,这首《长相思》就是如此。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玄烨出榆关(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祭祖,纳兰扈从,全词以整齐对称的诗语,以空间与时间的互文夹写,既表现行军途中的壮观,也抒发乡梦难成的感慨,在沉雄大气之中,仍不乏婉约悲凉。

一月七日

今日画作选自: 明 沈周 雨江名胜图

过垂虹

[宋]姜夔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宦海浮沉,有志难申,于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回到苏州故乡,隐居石湖。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天,正是腊梅初放之日,比他年轻三十岁的朋友姜夔前来探访,此时范成大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姜夔做客逾月,少不了吟诗作赋,而恰逢花园里梅花盛开,范成大便请姜夔为赏梅而创制新曲,等于今日之命题作文。因为范成大的催请,我们才读到姜夔当时所作而不朽至今日的两首新词《暗香》与《疏影》。

范成大命家中乐工与歌伎演奏歌唱,演唱的歌女小红十分钟爱这两首新词。除夕之夜,姜夔回返湖州,爱才的范成大成人之美,将小红赠之为妾。姜夔是终生潦倒的布衣,既非达官贵人也非暴发户,而只是一位才华俊发的文士,小红色艺双全,而且喜爱他的旧作与新词,可算是风尘中的红颜知己。姜夔满载而归,喜悦的心情当然远胜今日的彩民中了头彩,便即兴吟出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旖旎动人的千古绝唱。

一月八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赵佶 听琴图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读韩愈此诗,如果你有西方一位哲人说的“音乐的耳朵”,那就有如聆听一场绝美的独奏会。此诗开篇十句以五个比喻写琴声的五种变化:忽如亲密的小儿女之间的恩怨私语,忽然激昂奋发如勇士奔赴沙场,忽如浮云柳絮之纵横变态随风飞扬,忽如百鸟鸣啭凤凰孤绝,忽如攀高坠下起伏抑扬。诗的后八句则写听者的感受,亦即琴声的效果:诗人起坐不宁,泪湿衣襟,止住颖师叫他不要再弹,不要让冰炭水火来煎熬他的心!冰火两重天,韩愈若非“乐迷”而兼颖师的“粉丝”,怎能写得如此传神而奇妙?

一月九日

今日画作选自: 明 戴进( 传) 太平乐事图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唐]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元八”,指元宗简,河南人,作者的同乡、同僚与诗友,唐时习俗以曾祖父以下之兄弟排行数目称人,故谓元八。白居易以“最相亲”领起全篇,句法层层推进。他说元八是他平生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他想隐居墙东作邻居并非只为自身,由此而展开全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以“三径”指隐者的田园。《晏子春秋》:“君子居必择邻。”诗人说,常常还要因暂时外出而选伴,岂有长久定居而不择邻之理?诗的结尾照应开篇之“不为身”,作者说卜邻不但是想和元八经常相见,也是希望双方的子孙永远是友好之邻。

俗语有云:万金买宅,千金买邻。今日主动择邻已非易事,只好被动结邻。如果你结的是善邻甚至是芳邻,那同样称得上是三生有幸,假若你不幸结的是恶邻或不芳之邻,那就只好自认倒霉,或者惹不起躲得起了。

一月十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马麟 梅竹图页

颂黄檗断际禅师

[唐]裴休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系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福建人。幼时出家,早年因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后于洪州(今江西南昌)黄檗山传法,世称黄檗禅师,圆寂后谥断际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弟子义玄禅师为著名的临济宗创始人。唐宣宗大中年间的名相裴休对他执礼甚恭,编其语录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与《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各一卷,上述诗颂就出自《宛陵录》。

这首偈颂,强调的是静心养性的参悟之法,和修禅礼佛的得道过程,以及明心见性终成正果的喜悦。裴休说,尘事纷繁,俗务丛集,要摆脱尘俗绝非易事,要收紧羁勒心猿意马的缰绳,潜心苦修。“争得”,怎得。后两句乃诗中警语,比喻苦修得道的喜悦,它本是寓指对佛法的透彻领悟,但后世的读者却赋予原义之外的全新的意义: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丰硕的收成,只有付出百折不挠的努力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一月十一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马远 林和靖图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梅花与隐士签订盟约,一方面是因为梅花登场的时空背景和它本身的精神气所致,一方面得归功于北宋的隐者,那位身隐而名著的林逋的颂扬。

林逋名和靖,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结庐隐居于西湖孤山,足迹二十年不及城市,屡征不就。他不是那种口头上声明“看得很淡”,而骨子里却热衷于官场生涯与飞黄腾达的“高人”,那种人既要文名也要官名,或者既要官名也要文名,子孙至今绵绵不绝。林逋爱梅成癖,喜养白鹤,终身不娶而人称“梅妻鹤子”。他以隐逸之真性,发爱梅之至情,并且写了多首咏梅的篇什,其中最有名的还是为欧阳修所激赏的《山园小梅》。

这首诗中的梅,就是林和靖自己隐士形象的化身,尤其是颔联,一语双关,不仅是梅的逸群绝尘的写照,也是神清骨秀的诗人自己及同类人的象征。此诗一出,梅花与隐士之盟就大典告成。

一月十二日

今日画作选自: 五代 胡环( 传) 番骑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千多年的风沙吹过去了,但那悠长而苍凉的羌笛之声,在月明之夜,却仍然从遥远的穷边绝塞,从高适的绝句里隐隐传来。汉代与唐代的北方,汉有匈奴南侵之患,唐有突厥、吐蕃东扰之忧。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胡天”即北方的天空。大雪纷飞,胡天霜净,敌人离边塞而远去,此时军情已经缓解,月光照临在戍边战士守卫的城楼上,声声羌笛显得分外悠闲而清亮。“梅花”,《梅花落》的简称,笛曲之名,多表现别绪离愁。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就曾说:“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直言,高适曲说,以“借问”故作问答,笛声传遍关塞山河是实,纷纷扬扬的梅花落满关山为虚,虚实相生。怀乡之情写得如此壮声英概,是为正宗的“盛唐之音”,足可令壮士闻声而起舞!

一月十三日

今日画作选自: 明 唐寅 柴门掩雪图

书斋漫兴二首

[唐]翁承赞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当今之世,权位与金钱几乎成了普遍的人生取向与价值标准。因此,我特别要赞美晚唐诗人翁承赞的《书斋漫兴二首》。

翁承赞,乾宁三年(896年)登进士第。《书斋漫兴》的第一首诗重在写诗礼传家,前二句描画居家的清雅脱俗的环境,后二句自诩读书声里便是吾家,欣悦与自豪之情跃然纸上。第二首重在表现诗人的贫富观,他说“惟有读书声最佳”,认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读书声是最动听的,精神财富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这位古代的高官(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能如是说,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一月十四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杨邦基 出使北疆图

上元怀古

[唐]李山甫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李山甫,生卒年不详。唐懿宗李漼咸通(860—874年)年间屡举进士不第,于唐僖宗李儇在位时流落河朔,后不知所终。其诗长于七律,多感时怀古,托讽寄寓。过去的选家或囿于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或拘于晚唐诗乃唐诗末流之成见,对其诗往往视而不见,未免有失公平。“上元”,即今日江苏南京市。《上元怀古》写南朝宋、齐、梁、陈的灭亡,其灭亡自有内在的规律,主因是诗中的以“风流”与“歌舞”所象征的腐败。多行不义必自毙,自以为一统天下、固若金汤的秦朝尚且如此,何况偏安一隅、莺歌燕舞的南朝?全诗主旨在“却因歌舞破除休”与“尧行道德终无敌”,鉴古观今,其中并不过时的深层意蕴发人深省。

一月十五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佚名 雪山行骑图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认祖寻宗,以道教祖师爷李耳为始祖,道教遂成国教。代宗李豫而后,佛教兴盛,帝王趋奉成迷。凤翔府(今陕西扶风县北)法门寺藏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李豫奉迎于前,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迎奉于后。五十二岁的韩愈时为刑部侍郎,这位儒学大家痛感迎佛骨之迷信荒唐,劳民伤财,于是上《论佛骨表》直斥此举“伤风败俗”,触怒当朝皇帝而欲将其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人说情援救,才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此诗作于贬途路经蓝关(即峣关,今陕西蓝田境内)之时。“左迁”,汉时朝列以右为尊,左迁为降职之意。“侄孙湘”,韩愈内侄韩老成长子,即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此诗七言八句之中,概括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贬谪途中的凄凉情景,抒发了自己绝不认错、视死如归的铮铮气节,格律精严,沉郁顿挫,乃千古传诵之名篇。

一月十六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郭熙 春江帆饱图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当是作者中年远离故乡作客江南时的作品。时间是冬已尽而春将来,地点是北固山下的江边,全诗抒写的是诗人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出句是写大景和远景,对句则是写小景与近景,笔墨由长远的旅程与浩荡的江面,缩小到近在眼前诗人所乘的江边一叶客舟,有如今日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全诗构成了一幅万里长江图。

在如此铺垫之后,便逼出了全诗既金光四射复含意深长的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颈联之所以传诵古今,是因为诗人写出夜色尚未全残、朝日已然要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之景;旧年尚未终了,春天已然透露了即将来临的消息。还要特为拈出的是,此联是所谓的“倒装句”,循规蹈矩地平铺直叙,本应为“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现在一经倒装,句法变平顺为逆折,变直白为峭劲,如同急滩上翻滚的回流,更觉摇人心旌,动人心魄。

一月十七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马远 洞山渡水图(原图)

失题二首

[唐]唐备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一日天无风,四溟波尽息。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失题》之一,“天”“地”对举,出之以“无霜雪”与“无山川”的假设之辞,得出“青松不如草”及“何人重平道”的结论,其中蕴含的通过比较才能认识和发现的人生哲理,启人深思。《失题》之二,则是“四溟”与“人心”对举并对比,只要一日天风不吹,四海均波澜不惊,但即使纹风不动,人之心中却波翻浪涌。这是说人心之易于心潮起伏甚至汹涌澎湃,还是说人心之变幻莫测甚至喜欢兴风作浪?义有多解,全诗呈现的是不封闭未完成的状态,不同的读者当会有不同的体会。

除《失题》之外,唐备还存《道旁木》一首:“狂风拔倒树,树倒根已露。上有数枝藤,青青犹未悟!”诗中所含意蕴不说惊心动魄,至少也促人警醒。它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它是说势将败亡而懵然不知吗?它是说大势已去而执迷不悟吗?它是说立身处世应该有预见性和警惕性吗?它究竟是说什么呢?由此可见,诗的多义性有时正是诗的一种美德。

一月十八日

今日画作选自: 明 戴进 关山行旅图

旅次朔方

[唐]刘皂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太原又名“并州”,乃自唐朝始。

从公元前497年古晋阳城问世算起,太原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乃中原北门的军事重镇,有“北方锁钥”之称。所谓“东带名关,北逼强胡,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往日的雄风胜概,令人至今仍凛然可想。这里也是唐代李渊、李世民父子的“龙兴之地”,他们就是于此起兵,战马奔腾出一个新的鼎盛王朝,旌旗飞舞出历史上的大唐时代。

山西堪称地灵人杰,而并州更是人文荟萃之区。即以唐代而论,且不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花间词派的鼻祖温庭筠,籍贯并州的,除了自称“太原白氏”的唐代诗坛第三号人物白居易之外,至少还可以数出“三王”—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翰,他们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作品,仅仅只有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其名字也可以历经时间风沙的吹刮而不朽了。

一月十九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泊岳阳城下

[唐]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从居留了将近两年的夔州乘船出峡,筹划回自己的故乡河南。晚秋时抵达湖北公安,因战乱未息,道路不宁,“如何关塞阻,再作潇湘游”,只好放舟南行,于该年深冬进入湖南境内并停泊岳阳。《泊岳阳城下》就是他的“湖湘诗”的最早篇章。

这首诗首先交代了“来龙”:“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全句意为乘舟从水乡泽国千里而来,泊舟于高峻的岳阳城下。次联写的是岸风舟雪的肃杀冬日景象,晚风吹浪已令人感伤,雪扑寒灯更显凄凉落寞。这一联是写实,也是下一联的铺垫与反衬。“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表现的是杜甫年既老而不衰的豪情,历尽坎坷而不挫的壮志。尾联承颔联而来,是所谓“去脉”,它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徙于南溟的鲲鹏的典故,激励自己南行,希望仍会有所作为。此诗的颔联,可以作为落魄人与有志者的座右之铭。

一月二十日

今日画作选自: 五代 李思训( 传) 京畿瑞

图雪[唐]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名隐而诗不隐。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咏物诗。“瑞”为吉祥之意,此字在诗之首尾各出现一次,用意各有不同。前“瑞”,是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后“瑞”,是诗人独说京城长安也就是普天下啼饥号寒的人太多了,这种祥瑞还是少一些为好。咏物诗要入乎其内,同时又要出乎其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由此而感发的对生活独到的发现和认识,让读者有所领悟与启迪,此诗正是如此。

今日贫富悬殊,甚至天差地别,每当我看到报刊电视对富豪们及奢侈品的热火宣传时,罗隐之《雪》就常常挟着一股冷风寒意袭上心头。读罗隐此作,我不禁想到民间由来已久的一首打油诗,三个富人对雪联句,一个说:大雪纷纷落地。一个说:都是皇家福气。一个说:再落三年何妨。有一饥寒交迫的穷人在旁续到:放你妈的狗屁!观今鉴古,鉴古观今,这就是作为古典的唐诗的与日俱新的现代意义。

一月二十一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佚名 春宴图卷

祭灶诗

[宋]范成大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扎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节,又称灶王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这一天也称为“小年”,是过年的开端。

范成大的《祭灶诗》通俗幽默,描绘的是一幅祭灶的民间风俗画。其中人间众生为求福免灾而对灶王爷招待贿赂,诗人于此写得穷形尽相,诙谐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而联想到今日的贪官污吏。元代文海的《祭灶诗》说:“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这是模仿灶王口吻的自嘲,别具一格。时至现代,鲁迅也有一首《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在记写传统风俗之中,也仍不乏鲁迅式的幽默与讽刺。

一月二十二日

今日画作选自: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岁除夜

[唐]罗隐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岁除夜,就是中国传统风俗中所说的“小年”。罗隐这首诗大约写于他的晚年,其可贵之处,就是它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厌寒畏老之情,而且仍然从个人而及于苍生与时代,表现了正直的有良知的读书人心忧家国之意,这是中国士人最宝贵的精神传统。

此诗后四句如果仍然像前四句一样,只是抒写纯粹个人化的感受与悲欢,那全诗也就会不过尔尔了。罗隐生活于唐代末年,军阀混战,祸乱丛生,诗人不仅有“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的正写,也有“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的反衬。世事蜩螗,忧心忡忡,因为他一贯关注国计民生,所以描绘一片云彩可以让我们看到高天的气象,从个人悲观的咏叹可以让我们看到时代的侧影。

一月二十三日

今日画作选自:明 燕文贵 扬鞭催马送粮忙图

咏钱

[唐]徐夤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悻门!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汉文帝宠臣邓通获赐蜀郡之铜山而自行铸钱,富甲天下,后来却被罢官抄家,穷饿而死。东晋大臣王夷甫是位伪善的清谈家,从不言钱而只说“阿堵物”,实际上却家财万贯,可上当时的富豪排行榜。

诗中揭示了金钱对于“祸”与“福”、“仇”与“恩”的转化作用,令人不禁想起在他之前的西晋人鲁褒和在他之后的异国人莎士比亚。鲁褒痛感“风纪颓败,为官从政莫不以钱为凭”的世风时弊,作《钱神论》一文。而莎士比亚在《辛白林》《理查三世》《雅典的泰门》等剧中,对拜金主义的时风世弊也曾冷嘲热讽,其台词精彩绝伦。

此诗的结句尤其千古不磨,发人深省。“权门”指权贵之家,“悻门”指帝王君主宠爱的臣下之家,总之是有权有势化公为私的豪门贵族、特权阶级。唐代如此,后世何莫不然?

一月二十四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任仁发 大豆图

豆腐

[明]苏平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豆腐,由来久矣。这平民百姓喜爱的食物的发明者,竟然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明代罗颀在《物源》中说,他所见的西汉古籍中有“刘安做豆腐”的文字,他同时代的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这位喜好文学曾著有《淮南子》一书的王孙,也和历代帝王一样祈望长生不老,他招来术士以黄豆和盐卤炼丹,结果却因化学反应,阴差阳错炼出了豆腐。

清代诗人兼美食家袁枚,其烹饪专著《随园食单》洋洋万言,其中就盛赞“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明代诗人苏平《豆腐》一诗,开篇首句即写豆腐的来历生平,次五句表去皮、磨浆、煮浆、点浆和切割等豆腐制作过程,末句说明此盘中美味原来多为僧道享用之物,后来才普及寻常百姓之家。芥豆之微,却可以写出长情远义,山蕴玉而辉,水含珠而媚,关键在于作者的胸襟与眼光。

一月二十五日

今日画作选自: 清 郑板桥 兰竹图

折枝兰

[清]郑板桥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是最具观赏价值的花卉植物,有春兰、蕙兰、墨兰、寒兰和建兰五大类,其外形完美而芳香四溢,故而得到众生的普遍喜爱。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在他的小品文《兰》之开篇就对它极尽赞美之辞:“叶短而力,花劲而逸。永其香,淡其色。邦国之瑞,山林之客。”

郑板桥对兰花情有独钟,他除了有不少题兰画之诗,还有许多专门的咏兰之作,如组诗《兰》就共达十五首之多。“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城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兰》诗中的兰花,显示的是诗人万物各适其天的思想,更表现了他对于个性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他的《折枝兰》不也是如此吗?折取枝条以供插瓶而让人观赏的兰花,山林原是它的母土与故乡,林中的旭日和飞鸟,本是它朝夕相对的同伴,如今被人为地移栽养植,在仲春时节,它会更加想念故土与故人。本诗的后两句,寓意深远,遣词造句新颖而秀逸,颇有现代诗的风采。

一月二十六日

今日画作选自:明 赵子俊 停舟访梅图

除夕口占

[明]唐寅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唐寅,这位出生于今日苏州的诗人与画家,虽然曾举乡试第一,但入京会试中却受到科场舞弊案的牵连,未能学而优则仕,一生只得以卖画鬻文度日。他曾自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头衔颇多,相当自恋。

他当年作为宁王朱宸濠的座上客,见宁王有异志,便佯狂使酒,得还吴中,“筑室桃花坞,日与客醉饮其中”。那时的房价虽不像现在这样昂贵,但也该所费不菲吧。

唐寅上述之作虽有牢骚,但他仍有赏花的闲情逸致,可见家中还不至于冷灶无烟,揭不开锅。余姚有名为王德章者,大约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受到唐寅的影响,也作有如下一诗:“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多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聒噪,后园踏雪看梅花。”这,真是可谓“何以解忧,唯有梅花”了。

一月二十七日

今日画作选自: 宋 郭熙 早春图

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诗风质朴刚劲,如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夕的诗作,不少人都是叹老嗟卑,感时伤逝,而于谦此诗却别调独弹。

除夕本来“寒甚”,他却说“轻寒”何用忧愁,而且以“屋东头”为喻,进一步表明时令虽为残冬,但春天已近在眼前。这一富有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使人不禁想起英国名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岁去暮矣,思如之何?我忽然想到荀子的话:“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在一年将尽之时,我抄录上述于谦的诗赠送给今日读者,特别是对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读者,他们一定乐于听取这一重于金石珠玉而胜过钟鼓琴瑟的好音。

一月二十八日

今日画作选自: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名标青史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时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散文家与诗人。宋朝开国之后,外有北辽与西夏的连年侵扰,内有不断的政治与经济危机,于治平四年(1067年)即位的神宗亟思改革。宋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年)拜王安石为相,由其主持变法。心雄万夫的王安石,在执政之初的春天即写下了《元日》一诗。

此诗将新岁与旧年、新法与旧规作强烈的对比,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无畏精神与厉行改革的坚定意志。全诗分别抒写了四个意象:爆竹声、屠苏酒、曈曈日、新桃符。这四个意象均与“元日”有关:旧岁在欢快的爆竹声中消逝,驱疫避邪的屠苏草浸泡之酒闪亮登场,千家万户明亮的阳光照耀,万户千家书写神荼、郁垒两位神灵之名的新桃符代替了旧桃符。全诗不惟实写元旦景象,而且后两句因深远的哲理寄寓而成了千古不磨的警句。

一月二十九日

今日画作选自: 现当代 齐白石 岁朝图

爆竹

[清]曹雪芹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爆竹亦名“爆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夜未艾,庭燎晣晣”(《诗经·小雅·庭燎》),“庭燎”,是作照明用的以松枝、芦杆和竹子做成的火把,竹子中空多节,燃烧时迸发“晣”的爆裂之声,此为爆竹的起源。至唐代,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称为“爆竿”。到了宋代,则开始以纸、麻、火药为原料制作单个的爆仗与串连的鞭炮,其意义除了驱怪压邪之外,更添增了除旧布新、祈求吉利之意。

这首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为贾元春所作的灯谜诗。写元妃贾元春派太监送谜语给众人猜测,贾政奉贾母之命一一去猜,第一个就是元妃这首隐喻爆竹的谜语。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既对爆竹的特征和形象作了传神的描画,也含蓄地暗示了贾府现在烈火烹油之盛和他日烟消火灭的命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