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特长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0:07:09

点击下载

作者:蔡炳成, 等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向特长发展

走向特长发展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走向特长发展/蔡炳成等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9ISBN 978-7-305-13982-6Ⅰ.①走… Ⅱ.①蔡… Ⅲ.①高中生-能力培养-研究 Ⅳ.①G635.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18050号出版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编 210093出版人 金鑫荣书  名 走向特长发展著  者 蔡炳成 茹红忠责任编辑 施 敏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  刷 南京新洲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87×1092 1/16 印张16.75 字数366千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2014年9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3982-6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推荐序(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龚亚夫

近年来,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出“关键能力”,美国教育st界提出“21世纪技能”(21 Century Skills),我国教育部也提出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关于培养21世纪人才和关键能力的资料不断见诸报端,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的品格与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上,有创造性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些往往是由其个性决定的;而创造性还是课程学习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Dörnyei,2005)。

同样,思辨能力实际上也涉及听、说、读、写的能力。Ruggiero(1998)在论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时指出:“评判性思维能力不过是一种习惯,只要逐渐具备具有评判性思维者的特点,即使最粗心草率的思考者也可以成为一个具有评判性思维的人。”他同时列出表格,比较具有评判性思维的人和不具有的人的特点:具有评判性思维的人不具备评判性思维的人  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  似乎很博学,而谈的并没局限性,注意自己的缺陷和错有他们实际知道的东西那么误。多;无视自己的局限性,以为  认为问题和有争议的事情自己的看法毫无瑕疵。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  对于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  努力去理解新事物,保持非常反感,或者觉得是对他们好奇心,对于复杂的问题有耐自我中心的威胁。心,愿意花时间去解决困惑的  对于复杂的事情缺乏耐问题。心,宁愿稀里糊涂也不愿努力  判断事情根据证据,而不彻底了解。是根据自己个人的好恶。当证  按照第一印象和本能的直据不足时,就推迟做出决断;觉做出判断,罔顾大量事实,当有新的证据被发现时,就修坚持对最初判断笃信不疑。订判断。  自我迷恋,坚持己见,因  对于其他人的想法感兴此对于他人的观点不屑一顾。趣,因此愿意认真倾听和阅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们的第读,即使他们可能不同意对方一反应是:我如何反驳这种看的看法。法。  知道极端的观点很少是正  轻视必要的平衡性,偏爱确的,所以避免发表极端看支持自己观点的一面之辞。法,尽可能寻求公正和平衡的  行动情绪化严重,往往鲁看法。莽冲动。

在同一本书中,Ruggiero(1998)还列举了很多影响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行为和习惯、个性和品格。比如:自以为是(mine is better)、抗拒变化(resistance to change)、循规蹈矩(conformity)、死要面子(face-saving)、僵化偏见(stereotyping)等等。从以上的性格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头脑(creative mind)或者说创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与某些个性和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在课程学习动机研究中的著名学者Dörnyei(2005)认为:“大五类个性模式”(The“Big Five”Model)是心理学界比较公认的框架。一般记忆为 (OCEAN-海洋或NEOAC-独木舟)。大五类因素包括: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神经质人格特质。O代表Openness to experience(开放性),C代表 Conscientiousness(严谨性),E代表Extraversion(外向性),A代表Agreeableness(宜人性),N代表Neuroticism(神经质)。这五个主要的个性特点包括:

●对于体验的开放程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也译为“开放性”。得分高的人会:具有想象力、好奇心、灵活性、创造力、对于艺术的感受程度、寻求新鲜感、原创性不恪守传统;而得分低的人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实际的、缺乏艺术眼光和实用主义的。

●投入精神与工作态度(Conscientiousness),也译为“严谨性”。得分高的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效率高、有条不紊、可信赖的、负责任、工作努力、坚韧、自我约束;而得分低的人则是:不可靠的、缺乏目的性、掉以轻心、毫无章法、拖延、懒散、玩忽职守和优柔寡断。

●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也译为“外向性”,得分高的人是:善于交往、不喜独处、积极活跃、果断自信、富于激情和健谈;而低分者为:消极被动、沉默寡言、含蓄矜持、冷漠内向、严肃持重、不喜交往和冷静克制。

●人际关系与相处能力(Agreeableness),也译为“宜人性”。得分高的人是:待人友善、性情温和、招人喜爱、亲切和蔼、善良宽容、易于相信他人、容易合作、谦虚低调、宽宏大量;而得分低的人是:待人冷漠、挑剔讥讽、粗暴无礼、待人不友善、吹毛求疵、疑神疑鬼、报复心重、敏感易怒和不愿合作。

●精神与情绪稳定程度(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也译为“神经质”。得分高的是:担惊受怕、焦虑不安、缺乏自信、消沉沮丧、敏感害羞、喜怒无常、感情用事、反复无常;而得分低的人是沉着镇定、轻松愉快、喜怒不形于色、吃苦耐劳、安然无忧、心满意足、性情平和、知足长乐。“大五类个性模式”中两种不同的个性倾向直接影响人的创造性。从我们的直觉经验也可以看出,有些人之所以被认为缺乏创造性,实际上与其性格、品格、个性等弱点也有关系。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当行为成为习惯,就会影响人的品格、性格,而品格和性格就决定一个人是否是个健康的人。显然,这就为我们英语教育者提出来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课程理念上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设计时、测试时,却很少真正设计这方面的内容,至少我们对于这个领域还缺乏研究。同时,这样的研究将会使课程设计者思考如何找到把品格培养、发展健康的人和21世纪技能与课程(课堂)教学结合的接口。当基础教育工作者思考个体差异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文理兼备与夯实基础的学习,还要考虑兼顾特长与全面发展的学习如何能与国家的教育目标在课程中得以实施。需要思考的是:基础教育是否应该把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品格、个性等培养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呢?

所以我觉得,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的老师们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有创新意义的事。他们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面对一般生源高中,如何从困境中成功发展,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每一类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成长路径,引领他们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意识到:学校教育必须是全员成功的理念追求、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量身定做的课程设置和自主探究的差异(分层)教学的校本育人模式。

祝愿他们不断探索,也希望江苏和全国有更多的中学能把学校教育和对学生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2014年国庆推荐序(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陈静波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分别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同时,教育部将让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通过用市场力量办学,让校长可以做校长,也可以到企业做CEO。……学生在高中阶段,16岁时就可以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式。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蔡炳成老师等同志,这些战斗在高中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他们一方面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一方面在不断思考何种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何种人才能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各类高中怎样根据不同的生源采用相应的办学模式。结合上面的消息,可以看出他们是有先见之明的。

早在2009年,他们就申报了“一般生源高中‘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此课题被教育部确定为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以后,他们深感自己虽然教育教学实践多,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因此组成学习小组,系统学习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夯实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他们设计出一张呈金字塔型的思维导图,最下面一层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第二层为“高一”、“高二”、“高三”,第三层为“教师”、“学生”,最上面一层为“发展”。基本意思是,社会向学校输入一般生源,学校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此为基础)为教育内容,以高一、高二、高三为教育阶段,以教师、学生为教育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以1(发展)为目标,通过N(N方面、N阶段、N主体),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

这张导图是个纲领,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课题研究者围绕“面向全体,特长发展”这一主旨,首先运用多种量具对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学生潜能。然后按照“1+N”模式的探讨了四个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管理、德育、课程、文化模式问题,即:一个重心,走向特长发展,多项管理,采用动态模式;一条主线,实施成功教育,多维视角,进行德育探索;一柱基础,遵循国家课标,多样选择,拓展校本课程;一种底色,坚持发展理念,多点亮色,创设校园文化。

在“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之“管理模式”中,课题研究者明确提出一般生源的高中要获得较好的发展,应该走艺术特色之路。这是既符合一般生源高中的现状,又富有学校发展指导意义的睿智策略。我们相信,采用正确管理模式的特色学校,一定能在面向全体情况下,让学生的特长获得发展,使一般生源高中成为培养文化人才和艺术人才的广阔天地,在将要实行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中占得先机,进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和高素质劳动者。2014年5月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第一部分 研究/评估 第一章 总体阐述 一、办学模式的诠释二、办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三、办学模式的原则四、办学模式建构的目的意义五、办学模式的六类系统六、办学模式的分项操作七、办学模式的循环渐进操作环节和运行方式八、办学模式的特点九、办学模式的价值追求第二章 调查评估 一、一个目标 促进特长发展 (一)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二)传统教学的弊端(三)调查目的(四)调查对象及方法(五)调查结果(六)结论二、多种量具 发现学生潜能 (一)各学科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表(二)学习动机调查表(三)学习习惯调查表(四)学习风格识辨量表(五)气质类型调查表(六)意志力测评跟踪调查表(七)心理素质调查表(八)学生性格测量表(九)综合调查表第三章 管理模式 一、一个重心 走向特长发展 (一)一般生源高中的性质和任务(二)一般生源高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三)一般生源高中该走面向全体、特长发展之路二、多项管理 采用动态形式 (一)主题与内容(二)程序与方法第四章 德育模式 一、一条主线 实施成功教育 (一)成功教育的涵义(二)成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成功教育中期望的实施(四)成功教育鼓励性评价的实施二、多维视角 进行德育探索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微观研究(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架构(三)特长发展教育的策略研究(四)感恩诚信教育的路径探寻(五)责任传统教育的资源开掘(六)立足全员参与的德育渗透第五章 课程模式 一、一柱基础 遵循国家课标 (一)编制国家课程标准的视点(二)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三)国标课程资源内涵意义与筛选(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二、多样选择 拓展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背景与意义(二)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三)校本课程类别与结构(四)校本课程教材与内容(五)校本课程实施与保障(六)校本课程师资与管理第六章 文化模式 一、一种底彩 坚持发展理念 (一)“以人为本,追求发展”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二)“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梦想(三)“以师为本”,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成就二、多点亮色 创设校园文化 (一)学习伟人精神,传承优良革命传统(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关注班级文化建设(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第二部分 实践/案例 第七章 实践报告 一、淮安市楚州中学生成性教育学校特色的实践二、淮安市楚州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变革学校管理总结报告三、淮安市楚州中学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四、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报告五、中山石岐中心小学适合教育报告六、德国瓦尔多夫学校办学特色报告第八章 个案撷英 一、特色学校建设方案集锦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案例解析三、教育教学案例探索四、问题学生教育成功案例分析五、学校管理案例六、社会大课堂案例集锦七、学校特色的涵义与特征案例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一部分 研究/评估第一章 总体阐述《走向特长发展》一书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般生源高中‘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研究”(GHA093055)最终研究成果之一。

本课题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教育教学管理主体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超越”,在于促使教育、教学、管理对象都“可能、可为、可发展”,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奋发有为”,在于“让每一个人都体验发展快乐”。这一系列关乎人本发展的追求目标,理念上代表时代发展的先端,理论上有较高的水平,提法设定上有创意,内涵丰富而实在,易于在实践中施行,所以有利于积极地、全方位地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办学模式的诠释

什么是办学模式?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我们把模式理解为样式或范式,是使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根据这个定义,我们能否把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在实际教育管理中,办学模式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可以把办学模式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管理格局、教育结构形式等。狭义上,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我们这里讲的办学模式主要是狭义的。

办学模式的形成和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校经验的模式化总结;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某种模式,然后进行总结。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学模式也必将进行新的改造和构建,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办学模式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办学模式的结构是一个学校由各因素有规律构成的系统。学校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办学模式看成一个由多个子模式构成的模式群。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范式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构建办学模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的过程。由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表现出的办学模式也不同,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由此形成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由此,办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办学模式反映教育的客观生态

由于受地域、经济、教育、文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生态。办学模式强调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各个教育管理评价主体的价值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从而实现自主、持续、适宜、和谐的发展。办学模式还要求通过对学校内部的物质环境、组织环境和规范环境的优化,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发展,促进所有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潜力有效开发。(二)办学模式贯穿教育的发展始终

办学模式贯穿于管理评价过程的始终。以一个办学模式发展的周期为例:发展前,管理评价对象的发展基础不同,呈现出发展的起点差异;发展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评价对象的发展速度各异,呈现出发展过程的差异;发展后,管理评价对象的现实发展水平还是不同,呈现出发展结果的差异。因此,“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必将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三)办学模式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办学模式是事物间不平衡现象的体现,符合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在一个办学模式的管理周期内:管理评价前,管理评价对象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管理评价中,针对管理评价对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行分类型分层次推进,为每个管理评价对象寻找发展中的平衡点,使发展趋向平衡;管理评价后,由于现实发展结果的差异状态,造成建立起来的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新的不平衡。管理评价队形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循环往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四)办学模式代表教育的进化方向

世上万物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着的。办学模式通过促使不同类型、层次管理评价对象实现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追求拾级而上的发展。这种拾级而上的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推动面向全体事物差异持续的发展,不断超越。(五)办学模式体现主观与客观统一

办学模式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状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发展呈本真性、多样性、层进性。我们主观认识上必须承认管理评价对象的差异渐进发展态势,尊重这种发展态势。同时,在承认、尊重的基础上,我们管理目标必须依据管理对象变化发展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的分类目标。这样,既符合办学的实际,又能促进管理对象的特长发展,真正使育人模式科学有效。

基于上述诠释,本课题的核心界定是:“一般生源高中”含义:入学高中时的初中学生素质处于当地同期学生的中等水平。“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含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各自的兴趣与潜能的发展其特长,从而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特长诸如:学科特长、优势学科、体育特长、艺术等类特长(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表演、语言文学等类特长)]。“办学模式”含义:一所学校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格式规范。“一般生源高中‘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含义:指学生素质一般的普通高中依据每个学生的潜能与兴趣使其特长优势发展,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最优化成长的培养人才的办学格式规范。二、办学模式的思想基础“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力图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等理论视野下的素质教育观,试图全面正确认识和确立素质教育思想观、哲学观、发展观、管理观、评价观、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实践观。它着意建构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着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态势。它认为教育管理对象不管群体或个体,都能自主提高发展,都能成长成才;强调社会生活提供了人人都能发展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奋发有为。它尊重客观,唯物判识,认同差异,关注个体发展趋势;尊重主观,唯人论识,区别材质,关注个性能动作用,以个体的主动提升促进全体发展,以个体、个性的主动生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管理价值核心为“使每一所学校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奋发有为”。它是不断引领追求管理主客体合作主动管理、能会管理、乐于管理,主动工作、能会工作、乐于工作,主动学习、能会学习、乐于学习的实践作为过程;是管理主客体间携手,不懈探求、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自主超越的完善提升过程;是管理主客体间共同享受管理、工作、学习的一种心念美、智能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心理需要与满足过程;同时,也是始终促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教育实践探究认知领域共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催生成就成功的过程。“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伦理学、管理学等方面。(一)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脱离联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某一事物的发展总会受到许多其他事物的影响。一般生源高中“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也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其自身也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办学模式,充满着辩证思维的智慧,它是从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全局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其理论核心强调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教育发展、人的发展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把普通高中教育的面向全体与学生的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强调“面向全体”与“特长发展”同步进行的思想。这一办学模式改变了我国一般生源高中阶段目前仅重视普通高中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一般生源的特长发展的现状,从而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合理化、科学化。“面向全体”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理论,提出学校办学的宗旨是将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从而达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一般生源高中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优化有限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在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技能教育,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推进“面向全体”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教育,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般生源高中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成才的路径,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

1.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方法论,其世界观也就是所谓的哲学基础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中的“唯物唯人、认同差异,最近组类、按类定标”内涵阐述,就是要求我们要充分、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教育管理的评价对象和目标体系,要求我们认识、承认并尊重人与人、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乃至世间一切事物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每一个管理对象在客观基础之上奋发向上,实现“可能可为可发展”目标,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

2.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主张“一切皆因时而变”的辩证思维。着眼点在于“时”,指的是时代和时机;落脚点在于“进”,即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出了新课题、实践工具有了新发展,认识也在不断地向前推移。

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化形态,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互相促进,是反映事物全局和本质的整体推进,是适应时代最新变化要求的有序前进。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中的“立体比较、动态要求,层次推进、激励超越”内涵阐述,要求我们用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管理对象、管理过程、评价目标和标准等方面,用与时俱进的思想研究教育管理评价系统的方方面面。

时代在发展,我们贫困地区的教育更需要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才能超越自身客观基础的局限和不足,实现“超越”目标。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超越,需要一种体现“与时俱进”思想、激励超越的教育管理评价指导系统和模式。

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明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肩负着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且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个学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也才能达到和谐。

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在于充分激发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鼓励人人成才,人人都作贡献,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管理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实现管理的最大效能。“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要实现“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人的价值,使所有的人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梯次发展管理评价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在于让每个人、每所学校、每个地区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实现发展与进步,在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去突显和充分发挥各管理主体的主体性、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促进各管理主体的最大可能的发展。

4.自主创新是实践观的灵魂

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学校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机制。从总体趋向看,学校变革反映出学校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微观、由表层转向深入的新图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对学校变革形成了诸多新观点,成为学校发展新的思想基础。其中,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一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发展逻辑和充满教育智慧的现实路径。

自主创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走向理念办学”,认为学校不能拘泥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满足于短期的规模效益,而应确立一个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指导办学活动和规范办学行为。由于这种主张明确指出,学校发展不能只凭经验和依靠行政指令,而应建立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基础之上,因此日渐得到中小学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此后,许多中小学重视发挥先进办学理念的作用,通过创新办学理念来指导学校的变革,大大推进了学校的发展。把办学理念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甚至提出“理念创新”是学校走向成功的标志,实不为过。

自主创新的多元特征:

第一,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是要目中有人,要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实现每个人更大的发展。学校中的人是指全体学校成员,包括学生、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和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社区成员,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在理念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要求研究学生需要、了解学生需求、熟悉学生心理,做到“眼中有人,课中有生”,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以教师为本,要求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地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自主创新需要多维度、多层面的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可分为有关管理职能的、有关工作内容的、有关人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其中,有关人的理念涉及全体学校成员,主要是指对学校成员作为一种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判断,有校长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等;有关工作内容的理念,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对各自工作的认识与判断,具体包括管理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文化理念、制度理念、科研理念等;有关管理职能的理念涉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发展规划、指挥系统、评价监督机制、教育人力资源建设等。

第三,自主创新要充分挖掘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学校文化体现着学校的教育个性,是学校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主动或被动养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处事规则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学校文化有着极强的渗透力、传承力和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第四,自主创新应有效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追求内涵发展,就必须思考、制定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办学特色;其次,办学特色形成有演绎的方式,也有归纳的方式,还可以将二者综合以形成自身的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就是创建特色的有效思路。追求特色发展的学校应是一所“头脑”学校,还应是一所“长寿”学校,而且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

自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灵魂。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实践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把握规律性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东西。

自主创新贵在自主,立在创新,既要有所发展,又要立足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探寻发展规律,反对的是盲目照搬,乐观套用,脱离实际。“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就是结合楚州中学教育发展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经过归纳总结,提取筛选,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新的管理评价理论和激励机制,是马克思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运用和实践。(二)教育学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开放教育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生成和潜在智能的开发,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2)全面发展教育是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四育”的基本内涵是: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指标中关于学生发展和素质全面发展项的具体要求,体现的正是这一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基础性特点。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学生的发展不但应当是智力的,而且是品德的、体质的、心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多样性认为学生的发展不是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发展的个性特色;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于内在,学生学习是一种全身心融入的活动,是一种自我发动、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发展过程,教育过程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认为学生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其发展又分阶段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因此,素质教育遵循的是个体生命的发展之道,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生命的整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多样性,开发的是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的是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质在于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非被动、消极地决定;具有主体性的个人以自己所能进行自我选择的生活,便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生活。这应当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应然”状态,素质教育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他自己——“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理念,素质教育其实是当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另一表达式。“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所追求的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一发展管理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全面性、对象的层次性、过程的动态性、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立体性、团队的合作性、实践的生成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基础性等基本特点。从现在看来,“面向全体,特长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而且是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和谐教育。“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管理评价主体实现“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超越”,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奋发有为”,这与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最高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其实质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问题,体现着教育的灵魂。“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管理评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评价方式上的有效参考与借鉴,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尝试。(三)心理学基础

科学地认识自身是人面临的永恒主题。心理科学将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有助于人充分地认识和挖掘自己的巨大潜能,解放自己。教育管理评价活动是一项公共管理实践,是一项基于人自身、通过人自己、为了人自我发展(乃至解放)的社会实践,它必须以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才能实现教育管理评价的最大功用。

1.人本主义人性论

人本主义学习强调“学生中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灵魂”。因此,教育、教学工作着眼点应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潜能,让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富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发展,变化,学会学习,学会有效地、独特地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和现实生活。再次,人本主义学习观主张有意义的开放性学习。教育应该是开放的,而所谓的“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自主、自觉的一种学习。它要求学习者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材料,自己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自力更生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促进者,他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理念的心理学基础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它认为人性的根本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追求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人本身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人完全可以实现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心理现象,教育管理活动要充分发挥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心理要素的积极作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以下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创造的需要,要求实现自我理想和个人特有的潜能的极度发挥,个人的价值的完满实现,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尊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承认并切实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实现。

2.多元智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在多元智能的领域中,都有发展杰出的人才。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能比较擅长其中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教育偏重智力商数这种“唯一机会的教育理论”,会造成许多学生失去自信。在开放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的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评估学生的成就,发展学生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

他最早提出的智力有七种,后来又加入了第八种智力。语言—言语智能、逻辑—数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交往—交流智能(交际智力)、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灵性与价值(道德)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第一,学生生来不同,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相同的智力组合倾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不存在笨学生,不存在差生,只存在差异。

第二,人的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和个体化,我们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强项智力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第三,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以及在哪些方面更加聪明。

第四,应通过对学生的智力强项进行激励性评价,灵活多样地评价每个孩子。加德纳提出“以个人为本”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标准参照评价、基准、自比和真实性评价,以动态和发展态势去评价学生。“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在于让每个人(老师和学生)、每所学校、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实现发展与进步;在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在于切实突显和充分发挥各管理主体的主体性、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有效引导作为各管理主体的人尽力达到自我实现,促进各管理主体的最大可能的发展提高。(四)教育伦理学基础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教育的本质是善的,但是违背教育本质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直接侵害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伦理学就是要对整个教育以及各种思想、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人文关照,以省察和规范合理性及价值性。

中国教育制度变革必须加强教育制度伦理的探究。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应坚持的一个核心原则。教育公正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不公正现象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高低收入两个群体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居住人口之间以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都存在着教育不公正现象,阐述了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指出优先完成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十分必要,效果最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态度转换和视野转换,教育界基本确立了教育公正原则。当前,有必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坚持这一核心原则,其具体现实要求是:第一,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教育公正优先的理念;第二,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消除人为造成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平等对待城乡教育、所有学校和每个学生;第三,依靠程序公正约束权力运作,使公正的制度安排化为公正的教育和管理行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幸福愉快地工作,让每一所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实施一种具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教育管理,从更深层次促进人的精神建设、生命价值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人本伦理对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从教育管理角度去创设一种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和谐、幸福、圆满的学校文化,进而深化和升华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成为教育管理的追求。将基本的伦理准则运用于教育管理实践和具体管理情境,解决教育管理中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难题,是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对以上人文伦理的意蕴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有效思考和探索,实现了教育管理和道德伦理的有机融合。(五)管理学基础

1.“面向全体,特长发展”是目标管理思想的多层面实践

德鲁克最早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思路,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至今仍被管理界所重视和使用的目标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是用目标体系组织全体成员,以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目标管理强调系统整体的管理、自主自控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重绩效重成果的管理。目标管理的过程就是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目标体系的过程。即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应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相联系,通过确立目标,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目标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每一成员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的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个:① 明确目标的性质;② 指出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③ 划分了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德鲁克认为,实施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阶段是确定目标阶段;第二阶段是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检查和评价工作绩效阶段。

2.“面向全体,特长发展”是教育管理与督导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建立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要求建立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评价,重视对学校教育对象的原始素质,即生源基础、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和个性基础、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管理水平、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面向全体,特长发展”管理评价无疑契合以上观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评价的有效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看出,“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的模式采取的评定标基、审论标质、研定标高、实施标管这一管理评价程序确实体现并创新发展了目标管理思想内容,目标管理思想无疑早已成为这一模式的管理理论基础之一。

3.教育管理的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思想,早已显现和起作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它必然对教育管理评价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

建构主义将教育管理中的人看作是主体的人,人总是在主动地、积极地构建着他所生存的组织管理世界;组织管理的存在模式就是人的机遇、经验和经历。在教育管理评价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管理的目标在于传递管理信息、构建管理意义与愿景,被管理者所认同的管理目标是在这种传递和构建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和互动达到管理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管理者完全相同的理解。管理者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支架式管理:是通过支架(管理者的帮助)把管理的目标任务逐渐由管理者转移给被管理者自己去主动实现,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我管理、自主评价。“面向全体,特长发展”办学模式目标制定的过程和意义,以及其所具有的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管理评价操作办法和激励办法正确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三、办学模式的原则

办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对学校管理作用及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体现为对学校管理活动过程涉及的各个层面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一)方向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方向性原则指坚持引领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沿着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方向前进。

一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着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教育管理模式、科研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优化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全面提高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三要真心关爱广大师生。真心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实现人性化服务。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进一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二)科学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科学性原则指依据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办学和管理目标合理、内容全面、方法灵活、结论准确。科学性不仅要求教育和管理思维、体系、标准的科学化,而且要求教育和管理程序、过程、方法的科学化。贯彻科学性原则强调管中有评、评中有管、管评结合,使二者有机和谐相融,体现和提升积极完善的实践意义。实施管理评价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评价主客体双方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坚持管理与评价相结合,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管理评价与终结管理评价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技术,客观真实地反映管理评价对象的整体水平,促使每一个管理评价对象都得到持续发展。(三)全面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全面性原则指坚持全面的管理观、质量观、评价观和人才观,力求办学模式的内容涵盖教育工作人本发展的方方面面,对管理对象实施全方位多指标的发展价值的综合评判,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贯彻全面性原则强调管理评价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遗漏教育中的任何重要方面。在管理评价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着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管理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四)发展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发展性原则指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建立起管理对象适应时代发展的自主反思、完善、创新、发展的生长机制,促进管理对象不断向新高层次可持续发展。贯彻发展性原则强调关注管理对象的未来发展,为管理对象创设可能、可为、可发展的发展性指导目标,促进面向全体与个体特长发展的和谐统一。(五)公平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公平性则指依据管理对象在单位时空范围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分类型、按层次实施教育管理,力求为每一个管理对象搭建相对公平的合作竞争平台。贯彻此原则就是要尊重管理对象的个体差异,使人的权利公平、人的尊严平等,为管理对象创设良好的、平等的环境氛围。(六)公正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公正性原则指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管理对象,管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力求客观准确,为管理对象所认同。贯彻公正性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评价主体在实施管理评价过程中,严格执行管理评价标准和操作程序,尽量避免主观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全面、客观、准确评判管理评价对象。(七)可行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可行性原则指根据地域发展、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状态、办学性质等的差异,将相对同等条件的管理对象组类实施管理教育,根据管理对象的基础变化和实际发展程度,制定切合发展时间和适应时势要求的发展性质量指导目标,实施客观发展与理想发展相结合的动态目标管理。(八)实效性原则

办学模式的实效性指注重实施效果,促使管理评价对象自觉参与活动,实现管理评价对象在思想理念和工作发展上的自主完善与自主提升。贯彻实效性原则就是要明确管理评价目的,加强管理主客体的相互沟通,及时反馈管理信息,针对实际问题,探求解决问题途径,促进管理评价主体的共同完善与提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