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媒评论[IV](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2:13:11

点击下载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球传媒评论[IV]

全球传媒评论[IV]试读:

前言

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或活动之一。沟通和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通过与他人紧密的沟通,人们可以形成及维系固有的关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密。

人们除了面对面的沟通,更会利用很多不同的沟通工具以达到传播的目的,例如使用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IM)等。由于科技发展,人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沟通(CMC)的工具亦日趋普遍,而互联网就为这些工具提供了平台。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无界的虚拟空间,根据使用者文化和人口背景的不同,互联网提供了不同功能以满足其需要。2007年,全世界的上网率为19%,澳门的上网率更达到64%,上网人数已经超过31万人(张荣显,2007)。现在的澳门学生可说是伴随着计算机或互联网长大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上网率最高的是24岁或以下的年轻人、学生、未婚、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

根据澳门互联网研究报告(张荣显,2007)显示,大部分的受访澳门市民都认为互联网可以建立和维系感情及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及沟通的重要工具,超过60%的网民表示曾经在网上讨论或使用讨论区,66%的网民有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由于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网民重要的沟通工具,所以网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使用。

此外,由于在澳门现在已经可以使用3G服务及无线上网,此两项服务都提供即时通讯的功能,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现时互联网上有很多即时通讯软件,例如MSN、ICQ、QQ等,调查显示澳门市民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是MSN,占网民总数的87%,其次是ICQ,只占18%,因此,本研究只着重探讨大学生对MSN的使用情况及动机。文献综述

为了探讨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系统的原因及他们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参考并采用“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 及“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 Gratifications Theory)的相关概念,藉此为研究问题找到答案,同时充实、丰富已有的研究结果。媒介丰富性理论

媒介丰富性理论(Daft & Lengel, 1984;1986)指出,媒介的丰富度是一个媒介客观及固定的资产,同时代表一个频道传播讯息量及内容的能力。Daft & Lengel(1986)提出,媒介可以根据丰富度来分类,媒介的丰富度会影响用户对媒介的选择、传播的过程及其任务的结果。Daft & Lengel (1984;1986)指出,媒介的丰富度包括四个方面: 1. 实时回馈的能力,即容许问题得到实时响应及作出修改;2. 多渠道沟通提示,如面对面接触、声音声调、身体姿势、数字、文字以及图像等;3. 日常用语的使用,这有助于传递更多的概念和想法;4. 个人对媒介的关注点,即使用重点。根据以上的媒介丰富度定义,针对传统媒介,一些研究(Daft et al., 1987; Rice & Shock, 1990)把媒介进行了等级划分,面对面传播是最丰富的媒介,紧接着是电话、电子邮件、指定收信人的书信沟通、无指定收信人的书信沟通和正式的文字沟通。

根据此概念框架,IM符合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IM可以发出讯息及收到实时的响应。第二,IM的特点是可以让使用者使用实时的视听线索和提示。第三,IM可以配上视像镜头、传递动画,以及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的语音通话,语音通话不但不需打字,而且和平时使用日常用语直接面对面沟通一样。第四,张荣显(2006)指出,澳门很多的网民都有使用IM的经验,而他们大部分都觉得IM是重要的沟通媒介。

此外,IM还有其他优点: 第一,IM让使用者可以同时与多个联络人聊天,而且可以显示用户的状态(在线、忙碌、外出用餐或离线等)。第二,IM可以有效反映出使用者的性格及风格,因为它允许使用者设计DIY及具个人风格的东西(如使用者可以随时改变签名或上载头像图片)。第三,用户可以透过IM传送图片及使用共享档案。此外,IM为使用者提供一些链接,方便使用者联接到其他网页或参与网上游戏。第四,现时一些IM工具会附有分享空间,可供使用者个人化的使用及与人分享。

简言之,媒介提供以上的功能越多,该媒介丰富性就越强。IM符合了Daft & Lengel提出的(1984;1986)媒介丰富度的四个方面及具有其他好处和优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功能整合的、丰富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Katz, Blumler & Gurevitch, 1974)是媒介研究的传统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研究用户透过使用媒介希望获得的满足。该理论认为使用者是有目的、基于社会及心理需求而使用媒介的(Rubin, 2002)。

Rubin & Bantz(1987)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新科技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指明了使用者个人才是传播过程的重点,而非媒介。该理论强调使用者在形成印象、选择特定媒介及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起主动作用。

该理论的一个重点说明了社会及心理前沿影响人们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Katz et al., 1974; Rosengren, 1974)。不过,祝建华(2004)指出,该理论缺乏对媒介使用的第一步的解释,即个人心理及社会需求的形成这一步。Rosengren (1974)解释了人的需求受个人及社会特征的影响,这些需求使人产生动机、采取行动以满足需求。所以,这些社会及心理因素不应被忽略。

为了更深入了解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相关概念的不同面。首先,Rubin (1993)认为受众的活动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而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个人沟通的动机。因此有必要了解人们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满足。此外,该理论有助于了解特定传播媒介如何满足人们特定的需求。了解了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就基本了解了他们使用媒介的一般情况,因此了解到人们有关人际互动的动机,就可以得到有关人际交往渠道的选择以及结果等的信息。Hwang & HaSung (2005)指出,“所追求的满足”一词与“动机” (motive)及“需求/需要”(needs)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文献中常被互换使用,因为它们指向人们使用媒介的原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可以说成是探讨学生使用MSN的需求或动机,或是从MSN所获得的满足。

其次,另一个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广泛使用在人际传播的研究中的概念是功能替代(functional alternative),即用于满足相同需要,取代较早出现的渠道的另一种媒介。Rubin & Rubin (1985)认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在最近的一个研究中,学者检视互联网有没有在功能上替代了面对面交流(Flaherty et al., 1998; Papacharissi & Rubin, 2000)。Kindred & Roper (2004)发现使用者喜欢用IM来处理他们的社会关系,电子邮件更多是用以处理正式的情况或用于与工作相关的沟通。

再次,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应用在互联网研究上(Papacharissi & Rubin, 2000)的另一个概念是对沟通渠道的仪式性使用(ritualized use)和工具性使用(instrumental use),此概念也适用于人际沟通相关的研究。仪式性使用可被定义为对沟通渠道的习惯性使用,而工具性使用则是为达成某种需求而选择性地使用媒介。这两种不同的使用形式与在人际传播及大众传播研究中所发现的形式类似(Rubin & Rubin, 1985)。

不同的研究发现人们使用IM有很多原因和动机。Leung (2001)发现大学生使用ICQ的工具性原因(instrumental reasons)是“放松”、“娱乐”及“时尚”,而“被接纳感”、 “情感”、 “社交”及“逃避”则是使用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es)。另外,亦有一些研究指出IM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Flanagin (2005)发现,IM所满足的需求可以分成四类,分别为“社交娱乐”、“任务完成”、“社会注意”、“认识新朋友”。Hwang & HaSung (2005)指出五个获得满足的因素,即IM可以满足“社会效用”、“人际效用”、“方便”、“娱乐及放松”、“信息”的需求。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要摸清大学生使用MSN的情况。其次是要找出大学生透过MSN获得的满足,即他们为什么使用MSN。根据前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列出以下的问题:

RQ1: 大学生如何使用MSN?

RQ2: 学生使用MSN希望获得什么满足(即使用MSN的原因)?

RQ3: 使用MSN的动机/满意度与使用互联网及MSN的年期或时间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

RQ3H1: 使用互联网年期越长,使用MSN的时间就会越多。

RQ3H2: 对MSN越满意,使用MSN的时间就会越多。

RQ3H3: 从MSN获得的满足越多,使用MSN的时间就会越多。

RQ3H4: MSN越能满足特定的需求,使用MSN的时间就会越多。

研究问题4:

RQ4: 人口变项、对MSN的满意程度、从MSN获得的满足、使用互联网及电子邮箱的频率和年期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MSN的使用?研究方法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法为以上的问题寻找答案。该问卷调查的抽样框架是澳门大学的所有澳门本科生,他们的个人联系资料来自学生事务处(SAS)。澳门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张荣显,2006)指出,澳门的网民主要是小于24岁、学生、未婚以及高中毕业(31%)或以下(37%)的青年人。大专或大学毕业的网民占29%,此外,澳门学生主要使用MSN,内地的学生则较倾向于使用QQ,由于本文以澳门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因此只集中探讨MSN用户的使用情形。资料收集过程

本研究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网上调查曾经受到质疑,被指有如下缺点: 第一,所得的样本是自愿样本,所以不能推论到母体;第二,研究者不知填写问卷的人是谁;第三,回应率可能因为很难给予受访者报酬或奖赏而较低,亦由于未必有报酬或奖赏,有些问卷受邀者不愿意填写问卷或不理会邀请。

为了减少上述问题引起的效应,本研究视互联网为收集资料的工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澳门大学学生事务处提供的全校的学生资料库,我们从中进行随机抽,那些被抽中的学生会收到一封电邮邀请,通知他们被抽中,他们只需在任何空闲时间,按邮件中独立的一条链接,便可透过互联网填写该网上问卷。完成并递交后,他们不能再次进入或重填问卷,这样可确保一名学生只能填写一次。如果他们中途退出问卷,调查系统会自动发出电邮提醒,他们只需再次按该链接便可以继续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针对网上调查回应率较低的问题,本研究采取了激励方法,凡完成问卷的同学即可自动参加抽奖。另外,也使用了一系列的提醒策略,如通过电邮系统自动发送提醒邮件、在校园内张贴广告和在校园网站内的电子布告板上宣传等。

该网上调查在25/03/2008至23/04/2008期间进行,随机抽出20000位澳门本科学生,当中484位成功填写问卷,回应率为24.2%,在95%的信心水平下,抽样误差为±4.45%。撇除有些学生的无效电邮地址,最终的回应率比现时所计算的应该要高。现时的回应率水平已比传统的邮寄问卷调查方法有效,因为传统邮寄方法的回应率一般都低于20%(Babbie, 1990; Wimmer & Dominick, 1991)。

在调查正式开始前进行了前测以检验变项的信度和效度。共有49位修读研究方法课程的本科生参与前测。测量方法

调查问卷包含中文及英文两个版本,以适应使用不同语言的受访者。前测后,我们修正了一些语句的措辞,让受访者更明白问题的意思。问卷包含以下部分:

1. MSN的使用: 为了了解学生使用MSN的情况,题目中包括“您用了MSN多久?”、“一星期中,您会使用MSN多少天?”、“您每天实际使用MSN多少小时?”此外,也包括一些关于MSN的功能的使用及社交网络的问题。

2. MSN带来的满足: 此部分的量表参考Flanagin(2005)的研究,如“可以容易地与别人沟通”、“方便我做事”、“可以找人替我做事”等,前测后把一些不合适的题项删除。以五分拉卡量表测量受访者对MSN所获得的满足的同意程度,当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同意。

3. 对MSN的满意程度: 有关满意度及评价的测量参考自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张荣显,2006)。以五分拉卡量表测量受访者对MSN所获得的满足的同意程度,当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同意。

4. 人口变项: 问卷中除询问受访者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及花费外,还包括就读年级、学院、住在家里还是宿舍。研究结果人口资料

本研究访问的484位澳门大学澳门本科生平均年龄为20.6岁。其中男性占42.8%,女性占57.2%。他们分别就读大一(28.3%)、大二(25.6%)、大三(23.6%)、大四或以上(22.5%);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39.8%)、教育学院(7%)、法律学院(3.3%)、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30.6%)及科技学院(19.3%) 。他们当中的0.8%住宿舍,1.4%自己住,97.7%与家人同住。他们平均月收入是2374.1澳门元(SD=58.7),个人每月花费平均为659.8澳门元(SD=20.5)。互联网及MSN使用

受访学生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期为6.9年(SD=2.0),他们平均每星期上网6.3天(SD=1.2),每天约花3小时(SD=0.06)。在MSN使用上,97.9%的受访学生使用MSN,平均来说,他们使用了MSN3.65年(SD=1.26)。此外,他们每星期平均使用MSN5.5天(SD=1.84),每天平均使用2小时(0.06)。

受访学生主要使用MSN与他们的朋友(97.7%)和同学(93.2%)沟通及进行互动,超过三成学生使用MSN和同事沟通,使用MSN分别与家人或男女朋友沟通的受访者都相约。另外,12.9%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会用MSN和陌生人或不认识的人沟通。受访学生透过MSN平均认识了8个(SD=0.43)朋友,他们与其中约4个(SD=0.2)仍有保持联络。

MSN功能使用方面,99.6%受访学生使用文字沟通,71.3%用MSN传送档案。学生也会使用MSN传送图片(65.6%)、发送图释(59.5%)及显示图片(47.3%)。55.3%的受访学生觉得他们大部分的亲戚朋友都有使用MSN,25.3%觉得他们身边的亲友几乎每个人都使用MSN。

受访学生中,只有2.1%不使用MSN,他们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兴趣(70%)、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40%)、没有时间(20%)等。44.4%没有使用MSN的学生表示将来都不会使用MSN,55.5%表示未来一年可能会使用。MSN带来的满足

为了找出学生使用MSN的原因或者他们透过MSN获得了什么满足(R2),我们采用主成分直交转轴法(varimax rotation) 来进行因素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factor analysis)。

结果显示,MSN带来的满足可以分为五个因子,总解析变异量为63.67%。五个因素分别为: “娱乐”、 “刺激及问题解决”、 “社会互动”、 “习惯”、 “方便”。表1显示了各个因素及各个因素的负荷量,经过转轴后,第一个因素 “娱乐”解释了16.61%的变异量(特征值=2.99),信度为0.86,这个因素显示了MSN能够满足学生获得娱乐的需求,包括: “可以玩”、“可以娱乐”、“可以放松” 及“可以消磨时间”。

第二个因素 “刺激及问题解决”解释了14.96%的变异量(特征值=2.69),信度为0.79,这个因素显示MSN能为学生带来刺激及解决问题,该因素包括: “作决定”、“很刺激”、“可以学习如何做事”、“可以做刺激的事”、“与人讨价还价”。

第三个因素“社会互动”贡献了10.85%的变异量(特征值=1.95),信度为0.70,这个因素指出了MSN能够满足学生与他人互动的需求,该因素包括: “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可以给人留下印象”、“可以接触更多人”。

第四个因素“习惯”解释了10.64%的变异量(特征值=1.92),信度为0.71,这个因素显示MSN已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消磨时间,做点事不致浪费时间。这个因素包括“我没有其他事做”、“我就是喜欢用”及“我不想那么孤单/寂寞”。

第五个因素“方便”解释了10.62%的变异量(特征值=1.91),信度为0.65,这个因素显示了MSN能为学生带来方便,包括“方便我做事”、“可以容易地与别人沟通”、“可以和他人一起做事”。表1 “使用MSN获得的满足”的因素分析结果对MSN的满意程度及评价

本研究列出了六个需求供受访者排列,以及要求受访者评分指出MSN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们该六个需求。表2显示学生对该六个需求的重要性的排列,1为最重要,6为最不重要。

结果显示,最多学生(27.1%)把“寻找娱乐、忘却烦忧”排为最重要。紧接是22.9%学生把“发表个人对公众事物的看法/意见”列为最重要。最多学生(27.3%)把“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事件”列为最不重要。表2 各项需求的重要性排列

对于MSN满足各项需求的程度,表3的结果显示,最多(76.3%)学生认为MSN可以满足他们 “增进感情交流”的需求,当中53.8%认为是满足,22.5%认为是完全满足。其次,54.1%的学生认为MSN能够 “帮助完成任务/解决工作学习困难”(47.3%回答满足,6.8%完全满足)。表3 MSN满足各项需求的程度续表

对于MSN的评价,表4结果显示,72.5%的学生认为MSN对他们重要,当中54.7%认为重要,17.8%认为非常重要。另外,78.5%的学生喜欢用MSN以及78.4%的学生对MSN满意。

在工作或学习上,同意 “MSN能够增加效能”的学生比例要比认为不能够的高,分别占47.6%及17.8%。同意 “MSN曾经帮助解决非常重要的事情” (42%)及 “MSN已经成为您不能缺少的沟通工具” (62.2%)的比例都要比不同意的高。

对于“如果现在就不准您再用MSN,您会觉得不舒服”的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