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高中一年级.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2:34:57

点击下载

作者:《国学经典导读》课题组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导读.高中一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导读.高中一年级.下册试读:

前言

为帮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熟悉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并由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我们特地组织一批专家编写了本套中小学助学系列丛书——《国学经典导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孕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价值取向,弘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宣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张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例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守仪,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体味国学的魅力。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在世界享有盛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道德风范,不仅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而且成为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争端的一个准则。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这项使命在中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传承国学经典,培育笃学厚德之才”,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既为贯彻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又为让孩子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我们编写了此书,真诚地期望广大中小学生朋友能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诵读经典,并长期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一块成功基石——

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这扇拥有中华古典灿烂文明的大门;

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态度开启这扇启迪炎黄子孙智慧良知的大门;

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深刻感受中华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亲眼目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

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聆听到圣人的谆谆教诲,亲手触摸到先贤哲人的脉搏。

我们把历经岁月风沙洗涤与提炼而流传至今的这些文字叫做经典;

我们把胸怀大志、谦谨善良并始终身体力行践行道德的人叫做圣贤。

让我们一起阅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尚德人!

真诚地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能在孩子们身上绽放,也期望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够领略到国学的魅力……编者2011年1月

《孟子》

1

1 以德服人

【原文】2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34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56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7‘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1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标题是编者加的。2 假:借,凭借。3 待:等待,引申为依靠。4 赡:充足。5 七十子:孔子办学多年,传说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者七十多人,这里是举其整数。6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7 思:助词,无义。【译文】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像商汤王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周文王凭借方圆一百里的国土。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师说】

孟子在这里,是在讲他的王道、霸道之分。其中所说的“王道”的代表,是“以德服人”的商汤和周文王。而所谓“霸道”的典型,则是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为旗帜,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其霸业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孔孟一脉相承,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一样,孟子主张的也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值得提出来略加讨论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来看,似乎还是离不开力,以德服人还得与以力服人结合起来,只不过以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孟子便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不可能真正相信和实践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在不断碰壁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故事链接】七擒孟获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蜀建兴三年(225)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得孟获心服口服。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用留一兵一卒镇守,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获此后还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有些将领还参加了由诸葛亮领导的北伐。1

2 与人为善

【原文】2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3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1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标题是编者加的。2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3 有:同“又”。【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君子没有比与别人一起行善更了不起的了。”【师说】

孟子对他的弟子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的三个榜样:子路、禹和舜。子路是闻过则喜,夏禹是闻善言则拜,大舜是与人为善。今天我们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孟子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可见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我们看孟夫子举的那些人,非圣即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哪怕一时做不到“与人为善”“闻过则喜”,首先试着闻过不怒,闻过则想,也算迈入了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它们正是仁、义、理、智的基础。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本思想。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他还一再告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共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君主“省刑罚”,教育百姓去修养孝悌忠信,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反对暴政,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故事链接】吕端勇于改过宋代宰相吕端很喜欢鸡舌汤,并且每天早上都要喝,本来喜欢喝什么属于个人爱好无可厚非。有一天晚上,吕端游花园,见远处墙角有个小土山,便问左右说:“谁为之?”答:“此相公所杀鸡毛耳。”吕端听了很惊讶地说:“吾食鸡几何乃有此?”答:“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端惭愧得说不出话,深感后悔,以后就再不喝鸡舌汤了。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过矣。”是人,总有过错,有错就改,才能自新,有所作为。1

3 为渊驱鱼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234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5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6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7‘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1 选自《孟子·离娄上》。标题是编者加的。2 圹:同“旷”,旷野。3 爵:同“雀”。4 鹯(zhā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5 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 畜:同“蓄”,储备。7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树丛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想称王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却找不到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无意于仁政,终身都会忧患受辱,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罢了(一块儿淹死)。’正是说的这个意思。”【师说】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桀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是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予民所欲、弃民所恶。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还是失民心。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这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

当然,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全书有三万五千多字,其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故事链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群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

4 推爱及人

【原文】2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3“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注:1 选自《孟子·尽心下》。标题是编者加的。2 及:推及。3 糜烂:朱熹《集注》云,“使之战斗,糜烂其血肉也。”【译文】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被打得大败后,将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师说】“不仁哉梁惠王也!”这是孟子在《尽心下》中对梁惠王的评价。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孟子眼里,梁惠王不是一个有着仁爱之心的人,而是一个乱杀无辜的没有仁爱之心的暴君。本章是批评梁惠王穷兵黩武的不仁行为。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评价来看,梁惠王根本不懂得自己到底是爱什么,是爱土地还是爱人民?既然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也就是个不仁爱的人,因为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换句话说就是,爱人民,人民都来归附,而人民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会随之而归附。如果为了扩张土地,将自己国家的人民牺牲过半,那么争得来的土地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争得良田千顷万顷,由于无人耕种,不久也要荒芜,而荒芜的土地又有谁喜爱呢?【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在《原道》中,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故事链接】关于尧舜禹的传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相传,尧很节俭。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舜品德很好,能以身作则,宽以待人。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的普遍赞扬。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荀子》

5 劝学(节选)

【原文】12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3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4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56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1 蒙鸠:即鹪鹩,又称巧妇鸟,善于筑巢。2 苕:芦苇的花穗。3 射(shè)干:又名乌扇,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4 涅:黑泥。一作“泥”。5 芷(zhǐ):白芷,香草名,也叫“兰槐”“辟芷”。中医学上以根入药。6 渐(jiān):浸。滫(xiǔ):臭汁,一说是尿。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1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

23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45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67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注:1 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2 构:结,造成。3 畴:通“俦”,类。4 质:箭靶。的:箭靶的中心。5 斤:斧子。6 醯(xī):醋。7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1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2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3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45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6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78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910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1 跬(kuǐ)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2 驾:马拉着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3 螾:同“蚓”。蚯蚓。4 跪:腿脚。螯(áo):节足动物的第一对足,其末端状如钳,用以取食兼防御。蟹有八条腿,“六跪”,疑有误。5 蟺(shàn):同“鳝”。黄鳝。6 冥冥、惛惛(hūn):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明显。7 螣(ténɡ)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8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困。9 仪:容仪、态度。这里特指向善的态度。10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儿,名字叫蒙鸠。它用羽毛来筑巢,还用发丝把巢编结起来,把巢系在芦苇的穗上,风一吹穗就折断了,巢里的鸟蛋摔破、幼鸟也跌死了。它编的鸟巢并不是不完善,而是这个巢系的地方不对。西方有一种灌木,名字叫射干,它的茎长只有四寸,生长在高山上,下临百丈深渊,这并非它的茎能够变长,而是它生长的地方使它成为这样。蓬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黑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服食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生,必然有它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必然有它的规律。肉腐烂了就要生蛆虫,鱼枯干了就要生蛀虫。怠慢放松自身,灾祸就要发生。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会自身束缚。自身行为邪恶肮脏,就会使怨恨集结。柴草似乎是一样堆放,火却是从干燥的地方燃起;地面似乎是一样平整,水却是流向低处。同类的草木总是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总是群居在一起,万物是各从其类的。所以,箭靶张设,弓箭就会射去;林木茂密,斧头就会在那里出现;树木成荫,鸟儿就会来栖息;醋发出酸味,小蚊子就会飞来聚集。所以,说话不当有时会招来灾祸,行为不当有时会招来侮辱。因此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喂养七只幼鸟也能有条不紊。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正人君子的意志必须始终坚定专一。【师说】《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节选的这三段,分别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第一段阐明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人的知识的获得,要选择正确的道路,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想要做一个好人,就不能沾染坏的习气。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性,全身远祸。说话不当有时会招来灾祸,行为不当有时会招来侮辱。因此君子要注意自己的立身行事,其根本就是自己的思想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这些就来自于多学习。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人要把心志归到专一上。只有专心一志,才能学有专长,才能做好事情。《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这样的文章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连用“骐骥”“驽马”“螾”“蟹”“螣蛇”“鼫鼠”等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君子结于一”的道理,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警句迭出,耐人咀嚼。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的学者韩非、李斯是他的学生。【故事链接】成功的秘诀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个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八成。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最后成为古希腊另一个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世间最容易的事就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个并不神秘的秘诀。1

6 见善自存

【原文】23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4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567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8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注:1 节选自《荀子·修身》。标题是编者加的。2 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3 愀(qiǎo)然:忧惧的样子。4 菑(zāi):通“灾”,灾祸。5 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旻》。6 噏噏:噏,同“翕”,吸取。呰呰(zǐ):通“訾訾”,诋毁。7 孔:甚,很。8 臧:成功。12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3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4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5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注:1 扁:通“遍”。2 彭祖: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3 信:真,确实。4 勃:通“悖”。提:通“偍(tí)”,迟缓。僈:通“慢”。5 卒:尽,都。获:得时,得当。1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2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3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4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5多而乱曰秏。

注:1 谄:巴结,奉承。2 谀:奉承,谄媚。3 趣(qū):同“趋”,趋向,进取。4 闲:宽大,这里指见识广博。5 秏:通“眊”(mào),昏乱不明。【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就能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用以修身自强,就能使自己的名声和尧、禹相媲美。礼义才真正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漫;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义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诗》云:“礼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措施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师说】

荀子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做人,认为个人修身做人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荀子·修身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

按照荀子的说法,所谓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善意地对待别人。那么,怎样建立和与什么样的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呢?荀子举出了几种人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荀子还特地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希望人们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能有所选择。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只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与这样的人保持一定的关系。而保持一定的关系,则是为了劝谏、帮助他改正过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认不清对方,就选择不到最佳的行为方式,就有可能被蒙骗、被欺诈,不仅对对方不利,于自己也很不利。

荀子紧接着讲的修身的另一方面,即是遵从社会行为规范。之所以举了彭祖的例子,并不是要人们效法彭祖只求得到长寿,而是要人们效法尧、禹、彭祖,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贤人、圣人。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事,必然要有所行为,行为方式就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选择不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教训,人们在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地认同了许多可以共同使用的行为方式,这就逐渐形成为行为规范(礼)——即人的行为准则。人人都依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趋同。而人们的社会行为趋同,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行为规范使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了一个价值取向标准,人人都按这个标准行为做事,就没有人能够只凭自己的好恶和实力、势力、武力行事,那么,社会的矛盾冲突就会减少,社会也就趋向于安定。

荀子还认为,修身不仅要懂得并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还要保持善良的心性,明辨是非,不伤害良好的人,不陷害良好的人。不隐匿行为,不轻易改变言论,其实这些都是社会行为规范,只不过荀子把它详细地列举出来,让人们知道得更清楚。在如今这样浮躁而忙碌的社会里,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荀子·修身篇》,在阅读中细细品味荀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吧!【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荀子的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故事链接】管宁割席管宁,字幼安,管仲之后,三国魏高士,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一天,一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因此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二十四史选读

1

7 毛遂自荐

司马迁【原文】2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3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456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78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9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1011“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12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3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14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15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注:1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标题是编者加的。2 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通“纵”。3 使:假使。文:指客气地谈判。胜:成功。4 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以口微吸盘中牲畜之血,以表示诚意。一说,以指蘸血,涂于口旁。华屋:豪华的厅堂。指盟会、议事的地方。5 定从:确定合纵盟约。6 士不外索:(这些)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找。索,求取。7 前:径自走到前面。8 自赞:自我推荐。9 备员:凑数,充数。10 锥之处囊中:锥子放在口袋中。11 其末立见:锥子的锋尖立即会露出来。末,锥尖。见,同“现”,显露。以上两句比喻有才能的人终会显露头角,不会长久被埋没。12 称诵:称赞荐举。称,称赞。诵,述说、宣扬。13 蚤:通“早”。14 颖脱而出:指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颖,原指禾穗的芒,这里指锥锋。15 目笑之: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废:当作“发”,发声。1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2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3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45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67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8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91011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121314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15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1617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18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1920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2122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2324“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注:1 比:及,等到。2 上:指登堂。3 按剑:握紧剑柄,作刺杀之势。历阶:不停足地连续登阶,形容急速。4 舍人:家臣。古时王公贵官的亲近侍从。5 而:你的。6 恃:依仗。7 县:同“悬”,系缚,控制。8 王天下:统治天下。9 臣诸侯:使诸侯称臣。10 据:依据。奋:振作,发扬。11 方:指纵横长度相等的面积。12 持戟:指武装的士兵。戟,古代的一种兵器。13 霸王之资:争霸称王所凭借的资本。资,凭借。14 当:挡住,抵挡。15 一战而举鄢、郢:指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鄢、邓五城及前278年攻取郢都。16 夷陵:楚国先王的墓地。17 辱王之先人:侮辱您的祖先。指楚屡为秦所败,祖先陵庙被毁,又被迫迁都等。18 恶:羞愧。19 唯唯:表示应答的声音。相当于“嗯嗯”,“是是”。20 谨奉社稷而以从:一定尽全国之力来履行合纵盟约。谨,严;奉,献出,倾尽全力。21 鸡、狗、马之血:古代举行盟会歃血所用的牲畜之血。22 奉:双手捧着。槃:通“盘”。23 录录:通“碌碌”。平庸,无特殊能力。24 因人成事:依赖他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1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2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3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1 相士:观察、识别人才。2 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九鼎,相传为禹所铸,象征九州,商、周把它作为传国之宝;大吕,《正义》谓:“周庙大钟。”比喻说话力量大,有分量。3 上客:上等宾客。【译文】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做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问平原君:“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斥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斥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掌握形势而奋力发扬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听了毛遂这番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师说】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平原君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任赵相。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平(今山东高平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9年,秦军又进兵围赵都邯郸,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这场战争历时三年,终于打退秦军。

节选部分记叙平原君的食客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全文以毛遂自荐为中心,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由众人对毛遂的无识到皆服,再到平原君的盛赞进入高潮,毛遂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从毛遂自荐到说楚“合纵”,故事情节虽简单,却写得曲折有致,生动活泼。文章通过刀光剑影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的人物言行,体现出毛遂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事链接】毛遂自刎据史料记载,就在毛遂自荐立功的第二年(前256),燕国派大将粟腹大举进犯赵国,赵国危在旦夕。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一个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谈判能力卓越的外交人才,并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作战本领,也不是一个领兵作战的“将才”,派毛遂领兵应战,结果昌都一战,被粟腹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一向争强好胜的毛遂,怀着满腔羞愤,最终自刎辞世。“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才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由此不难看出,用人之长是知人善任的关键。1

8 萧何追韩信

司马迁【原文】23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4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56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1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标题是编者加的。2 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3 坐法:因犯法而获罪。4 上:皇上。此实指汉王刘邦。此时刘邦尚未一统天下,不该称“上”,应改为“王”。以下多处如此。5 说:通“悦”,喜欢、高兴。6 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军官。12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3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4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5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6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78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1 行:等,辈。一说行(xínɡ),走(在半途)。2 度:揣测,估计。3 谒:进见,拜见。4 国士:国内杰出的人物。5 顾:但。策:指“长王汉中”和“争天下”两种策略。6 素慢:一向傲慢。素:向来。7 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独宿、素餐以清心洁身,表示敬重。8 坛场:指拜将场所。坛:土台。【译文】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你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待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因为你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招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师说】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他自幼生活困苦,常常饿得要饭吃。他起初投奔项羽,未受重用,于是改投刘邦。在刘邦的谋士萧何的推荐下,被委任为大将。雄才大略的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夺三秦,后又逐鹿中原,消灭项羽,为刘邦夺得天下,成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本文记叙的就是他投奔刘邦后拜为大将的过程。汉元年(前206),韩信背楚投汉,随汉王刘邦来到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这位曾经“乞食漂母”“胯下受辱”的七尺伟男并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将才。被刘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职的韩信常在丞相萧何面前谈及自己的抱负。萧何发现韩信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便苦苦向汉王举荐。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在汉中设坛拜将,把统帅三军的大权授予韩信。萧何追韩信,表现了萧何有识才之才,爱才之心,荐才之智。很显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他20岁离开长安踏遍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后来,司马迁继承了父职,任太史令(太史令是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的朝廷大臣),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这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尽十年艰辛,终于写完《史记》。【故事链接】刘邦论得天下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汉战争结束。五月,为庆贺楚汉战争的胜利,高祖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席间,汉高祖说:“今日畅饮,诸位不要隐瞒,尽管直说。我与项羽相比,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失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待人傲慢无礼,项羽对人仁慈尊敬。但是,陛下以利让人,派人攻城掠地,凡攻占得胜,你就赏赐有功之人;项羽嫉贤妒能,战胜不酬有功之人,得地不与人分利,并且迫害功臣,所以项羽失天下。”高祖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重用人才得天下,排斥人才失天下。就我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作战物资源源不断,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当世杰出人才,我都一一重用。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才范增,还排斥不用,项羽这个孤家寡人怎会不被我擒杀呢?”群臣听了这番话,茅塞顿开,点头称是。1

9 卜式输家财助边

班固【原文】23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馀年,羊致千馀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注:1 节选自《汉书·卜式传》。标题是编者加的。2 以田畜为事:从事种田、畜牧业。3 脱身:抽身离去。此处指与弟弟分家。1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2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3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4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置式。式归,复田牧。

注:1 使使:第一个“使”为动词,意为“派遣”。第二个“使”为名词,意为“使者”。2 亡:通“无”,没有。3 苟:如果这样,假如如此。4 弘:即西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12

岁馀,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卬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3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4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与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5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注:1 浑邪:人名。2 卬:仰望。3 固:本来,原来。4 外繇:指戍边。古代役使百姓守卫边疆,一人出三百钱,由官府雇人代役,称过更。武帝赐卜式外徭四百,意为卜式一年得十二万钱。5 风:教育,感化。【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有一个年少的弟弟,弟弟长大成人,他分了家,离家出来,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给弟弟。从此,卜式入山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买了田地宅舍。他的弟弟却家业尽破,卜式就立即再分给他一些。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愿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汉军屡次出征,浑邪王等人投降,官府花费很大,仓库空虚,贫民大迁徙,都靠官府供给,官府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于是,卜式再次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河南官员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于是赐给卜式免戍边徭役四百人的权力。卜式又把它全都交给官府。那时富豪人家为了逃税争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衷于捐资帮助官府。天子用盛大的礼节表彰他,封他官为中郎,封爵为左庶长,赐给农田十顷,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给他显官尊荣以教育感化百姓。【师说】

卜式,西汉大臣,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帝欲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二十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为中郎,布告天下,他以赏金悉助府库。身为中郎,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封其为缑氏令,以试其治羊之法,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元鼎中,官至御史大夫。后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卜式出身虽然只是一个以“田畜为事”的农村牧民,但他待人宽厚,特别是他关心国事、捐资济贫的思想和作为,已经可以流芳千古了。本文同时也反映了汉武帝多次攻击匈奴以致府库空虚、民穷财匮的事实。【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汉书》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故事链接】弦高智退秦师弦高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个普通商人,以贩牛为业,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有一次他贩了几百头肥牛,准备到滑国去转手倒卖。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做外人了吗?”1

10 严光不慕仕途

范晔【原文】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2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34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注:1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标题是编者加的。2 物色:形体相貌。3 玄纁(xūn):黑色和黄赤色布帛。4 舍:安排住宿。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

123456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7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8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9“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10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11“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注:1 区区:自称谦辞。2 诣造:前往拜访。3 典司:主管、主持。4 因:趁。5 自屈:屈尊前来。6 语言:谈论、讨论。7 鼎足: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如一鼎三足。侯霸为大司徒,故称鼎足。8 要领:腰与颈。9 咄咄:叹词,表感叹。10 著德:德行高尚。11 下:使顺从。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123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4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5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1 差:稍微。2 增:重量增加,长胖。3 偃卧:仰卧。4 御坐:同“御座”,皇帝的宝座。5 除:任命,授命。【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时,他便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派人按他的形貌特征访求他。后来齐国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湖泊中垂钓。”皇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以及黑色和黄赤色的布帛,派使者礼聘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供给他床褥,由管膳食的官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职责,所以没有如愿。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愿亲自过来和您说话。”严光没有回答,就丢过去一片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先生:职位做到大司徒,很好。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脑袋就要搬家。”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是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咳,子陵,就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又装睡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为什么要逼我呢?”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光武又请严光到宫里,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了。”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征召他,他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给其家人)。【师说】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严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千年之后,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代刘克庄有诗《读严光传》:“羊裘素不习朝仪,公遣西曹屈致之。道是君痴君不服,巢由安肯见皋夔。”【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史事。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故事链接】许由洗耳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今洪洞)的巢父、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初见巢父,巢父不受;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时,记述了许由洗耳的情景:“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自视高洁,然巢父更胜许由一筹:你许由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原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