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功法探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4:53:58

点击下载

作者:靳德华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极拳功法探要

太极拳功法探要试读:

前言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深受喜爱。我自幼喜好武术,12岁随大祖父靳永臣(师从祁家通背拳第四代传人、文安县鲁庄子村鲁兰亭)练祁家通背拳。到16岁始知有太极拳,闻而爱之,遂拜在故乡霸州东杨庄乡上段村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氏张派(张策)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祁家通背拳第六代传人丁全质门下,习太极拳(械)、通背拳(械)。

我随恩师苦练三年,较好地开发了本身的潜能。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又经过生产队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至19岁已能肩挑、肩扛四百五十斤重物行走自如,干农活之力量、速度,在老家村中已列好手。推手运用太极八劲法尚可,但练功重意贪力,太极轻灵玄妙之法难以上身。“文革”时期,家父在国家部委供职,我家住西郊二里沟外贸大楼。我在北京休假时,家父为解决我练功上的问题,带我去找他的忘年、莫逆之交吴图南先生求教。在京西紫竹院公园,拜见了吴图南老前辈。先生看我练拳后,手捻长髯说道:“真东西,可你练对了一部分,练错了一部分,练丢了一部分。”我不解地说没丢、也没错啊!老人家笑了,告诉我说:“这个架子是杨家的中平架也叫功力架,是健侯师爷在老架基础上研练进化而成的中平架。其特点是:‘步用三七,手分阴阳。左右兼练,劲运八方。’我刚拜少侯先生后就学练此架。你刚才所练之架,几经传承有些变样了!不过也很有新意。你如愿意,我教你恢复原架。”家父连忙说:“现在不兴跪拜,还不赶快鞠躬。”我深施一礼,被老人家伸手贴胸掤起,风趣地连声笑说“四旧、四旧”。转而问我师父辈分,我回答京东张策师祖传师爷靳文斌、陈锡增,按杨式而论,我师丁全质为第五代。先生听完哈哈大笑,并说:“虽跟我学,也只能管我叫师爷了,因为我也是张策先生的弟子。”从此,数年间我就往返于霸州、北京,边继续和恩师练功,边向吴老学起了太极功夫。

吴老对在紫竹院、天文馆外从其学拳者真是诲人不倦,对我更是厚爱有加。我因工作原因,不能正常到场学练,师爷就为我“开小灶”。但凡我想学、提问的内容,均倾囊相授。九年间,接受了师爷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师爷授我杨家中平架、太极内功、太极打手、太极养生功法、太极剑、太极枪等,还请太极前辈贾治祥、吉良晨先生为我校正枪、剑,使我受益终生。我虽从政几十年,因深知此功是中华瑰宝,且身受其益,没敢丢弃而坚持了四十多年。由于所担任行政职务的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便有幸参与霸州市、廊坊市武术协会的活动和武术管理工作。通过广泛接触各门派的老师、广大拳友、武协同仁,也学到不少东西,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武学知识,使研练水平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功法探要》所述,是恩师丁全质、师爷吴图南之悉心相授,其中有本人的些许体悟。为保原貌,凡授我之功,叙述时未敢有半点儿改动。现把我几十年的所学献给同道,愿其能为传统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之用。文中不妥之处,皆属我理解、悟化、笔记、书写有误或水平所限,望众同好、太极前辈、各位方家指正。作者2011年孟冬于廊坊作者所习杨氏中平架传承关系图师爷陈锡增小传

陈锡增(1906—1963)霸州市东杨庄乡中段村人。自幼拜清末民初祁家通背拳第四代传人靳小轩为师,习祁家通背拳(械)。上世纪20年代初,在其恩师介绍下,持靳小轩之拜师帖,在天津拜在张策大师门下,学练杨氏张派太极拳(械)等功法。由于其悟性极高,且肯下苦功,太极功至炉火纯青。1933年,随河北队赴南京参加民国政府组织的国考(国术比赛),获甲等第十三名,荣获河北大侠之称。

其练功至盛年,与同门师兄弟打手,发人于院内影壁墙上,将影壁撞倒。同村人李春甫是乡里闻名的壮汉,身大力量超人,肩扛四百斤重物轻松行走。但其马步肩扛陈锡增之单臂而不能起,陈轻点李肩令李即刻坐地,当众屡试皆然。

据1950年代霸县政府主管水利工作的副县长李芬同志介绍,天津专区修建杨柳青西河闸时,六层楼高的脚手架突然倒塌,时为架子工的陈锡增正在最高处作业,惊恐之中,他单臂挎起身边一工友,身手矫健地沿正在倒塌的脚手架横向奔去。在架子将要接地的瞬间,纵身离去,站在一小高岗之上,二人安然无恙。此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堪为美谈。

上世纪50年代末,其曾在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任教。后因文化水平低,不适应现代教学方式而自动辞职返乡务农。

其功法传门人丁全质、靳福太、王树发等人。师爷吴图南小传

吴图南(1884—1989)著名太极拳家、武术教育家。原名乌拉布,蒙古族,出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因幼年体弱多病,为寻健康之道,9岁进入全佑拳坊,师从吴鉴泉习太极拳八年,又师从杨少侯习太极拳四年,得太极拳之精髓。后经恩师介绍随张策习通背拳(械),同时广涉形意、八卦、少林、摔跤等。曾就读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又精文史,博学多识。他治学严谨,重理论研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继承中有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其拳式紧凑大方,轻灵潇洒,顺遂贯通,造型优美。推手则挥洒自如,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全身处处击人又不见击人。时至耄耋之年,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练功时,用黑布带遮眼与人推手、散手,应付不同方向的来手,来者沾身即仆或仰跌而出,令亲自体验的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师生及在场的观众折服。

其著作颇丰,1930年代初出版了《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弓矢概论》《国术概论》等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晚年出版了《太极拳之研究》,对养生长寿学有专门研究,提出熔技击与养生于一炉的学说。吴图南师爷健康长寿,105岁仙逝。

其早年曾执教于中法国立工学院、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大等高等院校,担任教授。毕生从事太极拳研究、教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华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健康长寿老人”,1984年获中国武术协会“武术教育贡献奖”、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颁发的“武术贡献奖”。吴师爷一生弟子甚众,其对学生科学执教、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吴师爷仙逝后,北京市武术协会成立了“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该社有海内外社员近千人,还出版了《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恩师丁全质小传

丁全质,1931年1月生于霸州东杨庄乡上段村。自幼拜“河北大侠”陈锡增为师,习祁家通背拳(械)和杨氏张派太极拳(械)等功法,并受到靳文质师伯以及中国太极“泰斗”吴图南师伯的指点。

其天资极高,较全面、系统地继承了陈锡增之功法,并学得靳文质、吴图南二位师伯太极功之精奥。经数十年潜心研练,功臻化境。啄、荡、擎、空等诸劲,配合以哼、哈二气,提放人于墙壁高处将至屋顶,凌空发放人于数米之外,观其情形无形无象轻松自然,成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氏张派(张策)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其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国营农场期间,当地“那达慕”摔跤之王们闻名而屡去试手,均败北诚服。蒙农场有练武多年之蒋荣祥,丈内单刀直刺丁师腹部,刀至人飞,被击出落于两米之外一床铺之上,而不知其所以然。试毕行拜师礼。一蒙人名那增者,手指功夫了得,能砸砖断木。某日找丁师比武,其二指直戳丁之喉部,那增顿时被丁之喉部发出两米之外撞在门上,木门装板和上方玻璃被撞出门外,那增倒地。在家园田与俩徒弟耙地之余,嬉与二人较力。丁师将绳套在自己脖子咽喉处,徒二人用肩挂绳套,反方向拉耙,徒二人则被拉得连连倒退。

因其德高望重,谦逊善良,虽年已耄耋,仍康健如初,身手矫捷,且诲人不倦。所以,从学者众多。仅入室弟子就有两县、市的二十余人。本门太极拳简史

被誉为京畿要地的霸州,从百年前传承至今的传统太极拳,主要是杨氏张派(张策)太极拳。此拳法以霸州市南部东杨庄乡为中心,沿大清河两岸一带传承。西至保定市,东至天津市,北至京城。现活跃在太极拳界的传人,主要是东方大侠张策前辈的第三、四代传人,按杨氏而论为第五、六代传人。

据当地师门传述和有关文字记载,霸州市的传统太极拳,系文安县苏桥镇靳文斌先生、霸州市中段村陈锡增先生,传到霸州市大清河北一带。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经十多年传习至1933年,靳文斌、陈锡增等人赴南京参加全国国术考试(比赛)为鼎盛时期。

杨氏(张派)太极拳,是京东香河县张策,拜杨氏第二代传人杨健侯为师,学得杨家老架、中平架等系统的太极功法,经习练数年已达化境。又将通背拳精髓与太极融会贯通,其演练传习的拳架除具有杨式中平架的特点外,还融入了通背拳的一些身法、手法、劲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太极流派。

靳文斌、陈锡增二人,自幼拜清末民初祁家通背拳第四代传人靳小轩为师,习祁家通背拳械。上世纪20年代初,他们二人经恩师靳小轩介绍,持恩师之拜师帖,在天津拜在张策大师门下,学练杨氏(张派)太极拳(械)等功法。陈锡增悟性极高且肯下苦功,其太极功练至炉火纯青。1933年,随河北队赴南京参加第二次国考,获甲等第十三名,享有“河北大侠”之称。

1946年,陈锡增将太极拳功法传门人丁全质、靳福太、王树发等人。丁全质系东杨庄乡上段村人。自幼习武,天资极高。全面继承了陈师锡增之功法,且受师伯靳文质、吴图南二位前辈指点。经数十年潜心研练,功臻化境,成为杨氏(张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丁师全质德高望重,谦逊善良,从学者众多。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入室弟子有霸州人靳德华、李邦英、赵海川、杜孟礼、李永贺、韩跃武、刘学春、靳庆贺、张四清、朱振凯、朱振岭、刘恩杰、刘恩奎、郭勋年、王建邦、刘爱民等,文安县人宋文章、王福太,保定市人蒋荣祥,内蒙古人李俊荣等人。其传子丁恩微、丁恩仓。

此支派太极拳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古太极图、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中医经络学说,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完整保留了杨家中平架“步用三七、手分阴阳,左右兼练,劲运八方”之特点。并经张策、陈锡增、丁全质三代传人的继承、创新、发展,形成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与“摔拍劈斩折撩抖盖”八法有机结合的鲜明特色。结合太极桩功、太极内功、太极打手、太极器械、太极养生功法练习,其养生、健身效果和技击兼而有之。

因此,该支派太极拳,在霸州之南的大清河沿岸,北至京城,东至天津,西至保定,经百年来传习不衰。2012年2月11日,恩师丁全质(前排居中)与弟子们在一起作者与上世纪60年代同期入门的部分师兄弟,拜见恩师丁全质作者与恩师在一起第一章 太极拳的拳、道、法、术、功

要想练好太极拳,系统掌握太极功夫并追求提高,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有关概念,按先后程序进行学习、潜心揣摩、勤于练习才能登上提高之阶。经仔细思考总结和向名家请教,对太极拳的“拳、道、法、术、功”做一浅述,以飨求者。

一、何为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其文化内涵的来源有三:(1)吸收了历代各家拳法之长;(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3)运用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通十二经脉,练奇经八脉。

养生上讲究精、气、神的内修,以顺、畅、遂、和为原则。

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引进落空,避实就虚,借力发力等。主张舍己从人,随人则活,由己则滞。讲究“听劲”,把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用整劲儿还击。运用中讲究内劲的质量。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是一种健身方法,也是一种修养、做人处事的方式。

二、太极拳之“道”

太极拳之“道”,是太极拳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人文内涵。太极之道在于和畅,即和谐、畅达。太极之“道”核心之处在于健康,包括健康的精神、健康的追求和健康的形体。太极拳所倡导的是一种中正温润、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

三、太极拳之“法”

太极拳之“法”是太极拳的原则、方法。它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纲要,又彰显太极拳锻炼的细微之处,是太极拳所循之“规”所蹈之“矩”,侧重指身法、心法等内在要求。

四、太极拳之“术”

太极拳之“术”,是太极拳的具体技术要领。太极拳的招、式都是术的表现,学研太极拳都离不开招式、套路,它是掌握太极拳的基础。练太极拳由术入手,逐渐积累为“厚”,再由“厚”返“约”,由“后天”返“先天”,达到自然、自如之境。

五、太极拳之“功”

太极拳之“功”,是太极拳的内功、修养。是通过自我的科学锻炼,不断体悟,提高自身素质。内功是太极拳的内练功夫。重点指训练内在精神气质、内在呼吸方法和内在劲力为主的功法系统。还包括若干桩功、单操手发劲训练等太极功,实质是内功外技的高度统一。

上述太极拳的拳、道、法、术、功是一体化的,是不可分割的、互相渗透的系统工程。第二章 习太极拳架和推手功夫的提高

习武的各界人士中,习太极拳的是一个庞大群体。追求提高,欲达健身、技击双收获的也为数不少。一些拳友围绕如何提高,提出一些实质性问题,笔者试谈几点与各界拳友共同学习交流。

太极拳术,长期以来是由老师口授身教,个人刻苦钻研,勤于习练,同学良友间反复切磋,不断探索,继承师门传统的精华,博采各家拳术之长,融会贯通而有所创新与发展。界内对习太极拳的阶段划分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拳家认可按照拳论“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划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一般认为,从学会“画道”到“着熟”、“懂劲”,再奔向“神明”,要经过三个阶段。由于师传不同,各阶段内容的习练顺序有所不同,但都能殊途同归。这三个阶段中,应在以下内容上进行认真修炼。

一、初级阶段习练的重点内容(一)盘架行功求形似,守要领,突出“无人若有人”

初习太极拳术,应对一种流派的基本拳架下功夫习练。不可同时涉猎过多过杂,以免因不专和各派练法不同而影响进步。

习练任何拳架,均应正确模仿姿势,力求形似。按照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盘架要连贯且注意做到轻、慢、圆、匀、稳。盘架时,把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等要领逐渐地、一个一个地遵守好。

拳论讲“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无人若有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盘架时处处拟想与人打手,揣摩每招式的作用并用意贯注。这样长久地训练条件反射,就会引起动力定型,也就是一种刺激会产生一套反应,稳定地输入到大脑中。今后在推手或散手时,当某种刺激出现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应对动作。这样久练则会达到“着熟”阶段。

这种功效正是“十三势歌诀”中所讲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二)盘架行功要用意,不用力,突出一个“轻”字

当拳架姿势学会后,盘架时要刻意“用意不用力”。怎样为适度呢?就是全身松开,不用分毫拙力,处处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盘架熟练的标准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初学者或者练过其他武术的人,习惯用力做动作,很多人有“打拳必须用力,不然练不出功夫”的想法。所以,往往轻灵不够。这是对太极拳的特点还不太明白的缘故。

习者必须知道太极拳的练法主要是从精神上去培养训练成感觉灵敏,而不是单纯从动作上追求力大快速。前者的练法用力少,后者的练法用力大。用力过大对敏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初级阶段盘架应用力越少越好,要用意念指导动作,在轻字上下功夫。轻字练好了,可以减少对动作的注意力而听任自然,为日后功深的“忘却手舞之,足蹈之的无手无脚”境界的出现打下基础。又可在兼练沉着功夫时不致妄动拙力而走偏。(三)盘架行功要缓慢,不要快,突出阶段需要

练太极拳的动作是应该比一般武术要慢的,初学阶段的拳友要刻意求慢。原因有三:一是可以适应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二是可以避免动作简单草率、处处滑过而影响拳势的正确性;三是在初期养成慢的习惯,使呼吸深长,吐纳增加,这样既可健身又便于下阶段加进更多的意念和着法变化、内劲潜转等,也能促进动作与呼吸相协调。到练灵活功夫时,保持一定的慢速,不致越练越快而违反太极规则。

慢练是一种基础功夫,在很慢的速度下,还能遵守各项要领,使意、气、力协调一致,呈现一片神行,不经长期下功夫是不能获得的。

按照拳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的要求,太极拳反对滞重,追求灵活,应是既能应付慢也能应付快的功夫。所以,在求灵活阶段是应适当快练的。但是要在慢功基础扎实上的适当快练,处处仍要合规,不能变成外家拳的打法。

当然,到太极造诣较高者练虚静功阶段,那又是由快复慢,动作由灵活转归淳朴。此时速度需慢,但只在求静而不在求慢,和初级阶段的求慢是不同的。

关于盘架速度,界内认识尚未统一。杨澄甫先辈说:“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贲张之弊。”但杨式、吴式传统太极拳术中又均有练快架之说。对此,记得早年曾向恩师丁全质、师爷吴图南先生求教,他们都曾说过“慢即是快”的话。而且都讲“各家要求不同,快慢练法均能通向神明之殿堂。前提是必须符合太极之理”。现在体会到,只慢练也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收效,是因为在缓慢的盘架中有无数个轻灵化转、沉而快速发放的想象心理作用,被放大和无数次重复,加上推手“乱踩花”阶段的手法、步法放活,舍己从人,随心所欲。(四)盘架行功要匀速,走圆弧,突出逐渐紧凑

初学的拳友易犯快慢不匀的毛病,有的整个架子先慢后快,有的一个式子中就有快有慢。解决匀的问题关键是要用意识去指导动作,想象抽丝一样不停地运动,速度快了丝断了,慢了抽不出来,一定匀速才可。时刻注意自己的盘架速度与起势时还是否一致,如有变化立即纠正,久而久之可基本解决匀速问题。

无论功夫深浅,在动作上都要走圆即走弧线。只不过有紧凑和开展、弧线长和短之别。盘架时不论动作大小,都要保持弧线。

初级阶段要把弧线走得开展,圆大一些,随着功夫加深,动作逐渐变得紧凑,弧线和圆自然也应随之逐渐缩小。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总之,圆运动应贯穿盘架始终。这样长久地用心于圆运动上,日后推手时便能圆中求直,圆化直发。

二、中级阶段习练的重点内容(一)盘架行功练灵活,重用腰,突出主宰作用

在上阶段打好慢动的基础上,盘架时要练灵活(也是一种较慢动作中的灵活)。具体做法是:先从各着势动作形象上求灵活,在精神上注意含蓄,不可过度灵活。具体说是由盘架开展酌量收小架势,做到符合紧凑的要求。其次,盘架速度上不再刻意求慢,应使手、腿动作自由些,稍快些。

进入中级阶段练腰最重要。盘架时注意的重点从四肢转向腰部,而且使腰部处于支配地位,即用动腰去带动手足的动作。这就是拳论中所讲“主宰于腰”。这个用腰阶段,以每天两小时的盘架时间计算,大约需练习一年左右时间。以后就不必只刻意留心腰间了。但不是不再用腰动带动其他,只是腰部主宰作用已运用自如,不需刻意留心也在发挥主宰作用。(二)盘架行功求松净,入沉着,突出轻沉兼得

随着功夫的加深,盘架要求松净。做法是全身处处放松,没有丝毫的牵掣。首先在思想上放任自然,不但要求松项、松腰,而且全身各关节、各肌肉群都应放松,使之互相配合,互不牵掣。放松到什么程度为好?松到再松一点下肢就不能支撑身体,上肢就要垂落下来为度。

欲深研功夫者,不可不知太极拳功夫不能停留在轻灵阶段上,必须进入沉着的阶段,才能在运用中提高气沉丹田的功夫。所谓沉着,不单是在动作上适当加力,主要是通过全身的松净,使动作自然沉着,求松净的作用是在于实现沉着。如何练轻灵与沉着呢?在盘架中由实而虚的动作想象轻灵,由虚而实的动作想象沉着,还应体会轻灵中含有沉着,沉着中含有轻灵,而且轻灵与沉着互变。这是在盘架中轻灵、沉着功夫兼得的最佳途径。(三)盘架行功调呼吸,内外合,突出气沉丹田

太极功夫讲柔化,修炼上讲养气,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即做到“实腹”。气沉丹田的方法在传统内功修炼中有多种,太极拳中是运用腹式呼吸。这种气沉丹田的要求是通过轻松和谐的动作,结合意念自然形成的,而不许用强行努气用力的方法。

在初级阶段的自然呼吸中已养成了匀、细、深、长的习惯,这只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呼吸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必须用盘架的动作去影响呼吸,达到动作与呼吸的基本一致。切不可追求完全一致,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盘架和推手中实际存在着若干短呼短吸的配合。盘架时我们只要在每个式子里,尽可能地用动作的虚实转变去配合呼吸的自然循环就行。具体方法如下:手的动作由虚变实时,自身的呼气要用意识以同样的速度去配合手,手到终点突掌展指时呼气完成,同时小腹丹田处微微外突;手由实变虚时,吸气也要用意识以同样的速度去配合手的收化,在动作结束时吸气完成,此时小腹部微微内收。腿的伸缩与呼吸配合类同,这就是腹式呼吸运动。

如果熟练掌握拳架后,还不改用腹式呼吸的话,就不好与开、合、蓄、放结合,也难获得“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的高级技击效果。同时动作与吐纳相结合,又能使人获得良好医疗保健效果。(四)盘架行功求完整,兼内外,突出手脚同步

进入中级阶段的求完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盘架动作形象完整一气,二是要求呼吸与动作相协调,不先不后同步进行。

众多的习练者,因上阶段的刻意求慢,不能很好地兼顾完整性,致使一些练拳多年的人,盘架时也难免有手脚快慢不一致的问题。时常出现的是脚已落步而手还在慢慢地运行。本阶段要在手脚同起同止上刻意下功夫,在遵守起吸、落呼、化吸、发呼、来吸、往呼、引吸、打呼、仰吸、俯呼的配合上下功夫。做到手脚的收发与内部的呼吸协调同步,收到终了,吸气也尽,发到终了,呼气已尽,以此类推。

三、较高阶段习练的重点内容(一)盘架行功用意识,重从人,突出强化心理

本阶段的用意识与初级阶段的用意识是有区别的。习拳初期是用意识去做各种动作,进而树立初步的拳势攻防意识,做遵守各项要领的想象等。本阶段提出的用意识是在盘架中把我们想象的随机变化、化发效果,充分地运用到各着势的动作中去。

在练法上,首先是用意越来越多,用力越来越少。随着想象力的加强,使动作的内在意思逐步增多,动作越来越细致。其次是技击意念从初期的简单化发,到随敌变而变,连化连发、采发拿发等等。注重舍己从人,从人以后择机发放的意念训练。第三是强化内在的化发意念,在外形不大动的情况下,训练微采即发,微擎即发,微引即发等,体会劲力的内在转换。

总之,本阶段的用意识,主要是把拳架中的每个动作的一虚一实或一张一弛的健身作用和技击作用,用意识去想象一定能产生预期效果,甚至为加强这个心理作用,在想象中加以夸大,这样长久地训练,便可产生精神力量和意想不到的功力,健身作用就更不在话下了。例如杨澄甫大师教授拳法时曾说:“向上打,意欲将他掷上屋顶;向下打,意欲将他打入地中;向远打,意欲将他拍透墙壁。”这正是盘架和打手中为增强发放效果用意的范例。(二)盘架行功分虚实,繁入简,突出虚实互变

关于分虚实问题,在前两个阶段里,在步法、手法上有虚实变换,但由于在复杂的动作中要兼顾各种要领,总是拘束多于自由。到本阶段腰腿身手的基础功夫有了,招法也熟了,怎么动都基本合规了,练法上就要由繁到简,把所有复杂的动作都归为一虚一实。对前两段盘架中要注意的各项要领,不必再刻意留心。在不改变动作前提下,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虚一实上。

如果说上两段侧重手脚分虚实的话,本阶段则应关注全身肩肘腕胯膝腰胸腹的虚实变化。体会虚为阴,实为阳,化为虚,发为实,阴阳互变,虚实相生。体会无处不存在一虚一实,处处能虚实相变。体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体会随着意动、气动、身动的虚实循环。(三)盘架行功练内劲,明路线,突出“此全是意”

练内劲是太极拳的核心向题,也是过去各师门中不轻易传授的东西。内劲是藏于身躯、肢体内的一种劲,是经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拳势动作相结合的锻炼,在精神意念的贯注下,体内形成的一种即沉重而又轻灵,既柔软而又坚刚的劲力。这种内劲具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特点。

在盘架和推手中练内劲的潜转循环方法是:随着手脚的开合全身协调一致,内劲作前进与后退两种不同的运转,内外相合,完整贯串。开为呼、为伸、为实、为发,内劲由丹田经命门、腰脊、背、肩、臂、肘、腕达到掌指。往下是由丹田经命门、胯、腿、膝、足达到脚掌涌泉穴而到脚趾。合为吸、为退、为虚、为蓄,内劲走的路线与上相逆,由四梢而归丹田。但要特别注意此全是意(想象)而不许努气用力运行。行功久深,内劲已通,不再刻意留心内劲行走的路线,即可意到气到劲到。(四)盘架行功求虚静,静御动,突出虽动犹静

追求虚静是太极修炼达到“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很难练的一种功夫。在中级阶段盘架是以能动为主,不是以能静为主。从技击功夫上说,是动中求胜而不是静中求胜。

为达到神明阶段,前辈们长期实践,总结出技击和修炼的“求虚静”练法,可能也是太极拳法中最后的法则。具体练法是:把前两个阶段盘架中的各种想象归为一个想象。按照这个想象去专心致志地作由动而静(动为实,静为虚)的想象,把意识集中到求静这方面来,去影响所作动作。这时的动作越练越纯静,在意不在形,全身无处不太极,处处能化能发。盘架中呈现无形无象,打手中发人不见其动手。

如此练法,使精神也得到更宁静的休养。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病、心脏病等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

虚静功在技击上的作用,笔者由于功夫浅,没有多少体会,只能用与恩师丁全质、师爷吴图南推手、喂招、进手时的体会来说明。与他们推手时,感到得机得势了,立即发劲,可无效果,未见他们动而我已被发出。他们的化、发可谓“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特别是吴图南师爷,用黑布带遮眼静立而待,能对付不同方向的来手,只见其身体微微一抖动,便把对方发出。是年,老人家已是九十高龄啦!

回顾四十多年来研习太极拳的艰难、曲折过程,笔者总结出习拳精要是:“粘黏连随细追求,顶扁丢抗彻底丢,松静虚实是关键,中正安舒使自由。”

四、关于提高太极推手功夫问题

太极推手是由二人按拳架中的基本招法进行对练,运用“八法”调动对方使之失机、失势,重心不稳,劲力不畅,进而将其击倒或发出的运动,它是太极拳法中的一部分。只盘架不习推手或只推手不盘架是不全面的太极功夫。较高的太极造诣必须是经盘架与推手紧密结合,辅之以器械和桩功才能获得。(一)太极推手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用“粘黏连随不丢顶,轻灵沉着八法用,擎引松放内中寻,不扁不抗忌双重”来概述推手的基本问题。打手歌中的“引进落空合即出”之句,在指出推手原则和方法上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具体说是在推手中,顺应对方劲力的来势,不丢不顶为“引进”,立即做进退滚转或采拿捋挒等等,使其力少作用或不作用在我身上而不破坏我的平衡为“落空”。对方落空,脚跟离地身体腾虚,重心失中,呈现不稳固或有失平衡状态。这时为我顺人背,我立即转入发放进攻为“合即出”。

当然练到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而信手发放是很不容易的。习者必须按照在练好拳架基础上先练好“听劲”,循序渐进,摸索掌握招法、劲法和力学规律在推手中的运用。经长期刻苦用功,才能迈上“懂劲”的台阶,奔向“神明”之路。(二)提高推手功夫的途径和方法

1.搭手轻灵不用力,慢慢画圈练听劲

听劲相当于现代体育中的放松训练和感觉训练的综合方法,通过接触点来感知对方来劲的大小、方向、变化等。初学推手时,除了必须符合习练太极拳的“松、静、稳、匀、缓、连、合”七字诀外,重要的是必须遵守“粘、黏、连、随”四字法则。内中的关键是要心静,气敛、松腰、步稳,全身肌肉、关节松沉,不可用一点拙力,更不要过早问劲儿。这样才可练得全身感觉敏锐,达到微动即知的地步,对提高推手中的应变能力有决定性意义。反之,如果推手时双臂用力,肌筋僵硬,气血上浮,那就听劲不好,听劲不快,盲目地攻守,很难进入懂劲阶段。

2.先求开展渐紧凑,不先动步不丢顶

太极推手功夫要先练开展,后练紧凑,不可先后倒置。练功实践证明,练惯了紧凑再练开展是很难的。先练好开展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从大处下功夫扩大不丢不顶的限度。随着功夫加深,感觉更灵敏,听劲更清楚。这时再把限度逐渐收缩小,形成自然的紧凑功夫。其次是先练开展也可使两人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练攻守技巧,习者不能求胜心切,应互给机会,深深体会,经常推练,技巧自会获得。

推手双方要放长身手互相推逼,被逼者只许坐身接受对方推逼,然后顺势化开。决不许用力抵抗或用力拨开,做到“不顶”。也不许先动步来调整,被逼得实在无法化开时,才能顺势退步。如退半步就够,不要多退,不与对方离开做到“不丢”为主。照这样练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可达到坐身稳而大,接应的经验提高了,这是基础功夫。此阶段在推手时要用感觉细心体会“不顶”还有引动对方落空的用意。“不丢”也要用感觉粘住对方,一面跟随一面轻轻送劲,迫使对方陷入不稳或者背劲的局面。如对方背至不能挣扎,我就可发劲。如对方硬挣扎,我可松开劲顺势上引而发放。双方推手就是要互给、互找这样的机会,都得以提高。

3.擎引松放细心找,脱手离开意不断

太极前辈李亦畲先生的“撒放秘诀”对太极推手作了概括。内容是“擎起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推手时要细心体会运用这四个字的意思:“擎”是上提拔高的意思。就是顺势用适当的手法,利用对方的劲力将对方身体擎起,用意不用力,即使用力也是“四两拨千斤”中的小力,而不能用全部力气将对方提起。“引”就是牵引的意思,在随曲就伸中,用意识把对方牵引到自己身前,将要落空还没落空时,为蓄劲的开始。怎样蓄劲?就是必须敛意、敛气,把劲力收敛到脊骨内。“松”是松开自己的劲,还不能被对方压扁,不能僵滞。此时要放松腰脊、胯、肩、肘、腕各关节,又要保持上肢一定的掤劲。承受对方劲力时,上下肢不要过度弯曲。使对方在无察觉中身变腾虚,处于被动。其关键是接触点内贯适量掤劲,腰胯还能灵活,顺势放松原有较大的劲力,为发放前瞬间的大松做准备。“放”是发放的意思。要求自身上下一致,完整一气。在对方拔跟后,把全身所蓄的劲力,由脚而腿而腰,从脊骨中一呼而出,发出松净沉着、专注一方而有弹性的整劲。做法是:脚蹬地、伸腿、长腰、竖脊、悬颈、消肩、展臂、直腕、弹指。

往复循环的推手或散手,无不是一化一发。擎、引、松三字属化的范畴,放即是发。太极拳主张先化后发,每次发放前或擎、引、松三字,或引、松二字,或松一字。但到较高级阶段,也有双方互不接触,看清来势进手就发的凭空化打情况。总之,使用中要活用拳架,活用“八法”和“四字诀”的结合。

推手过程中出现二人手臂突然离开时,不能用重新停下来搭手的办法。要继续做不丢不顶的想象动作,劲虽断开但意念别断,使手重新连在一起,回复原状。这种情况在推手中会很多,必须认真练习不可放弃。此法对今后推散手或应用上,都是重要的接手法训练,为更高一层次的进手、凭空化打功夫打下基础。

4.摸索体会力规律,破除神秘忌双重

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但符合力学原理,而且在推手中大量地运用各种力学规律,习者要细心体会摸索。推手时力学规律运用较多,而且有灵活多变及综合运用。有初级推手功夫的拳友,推手中可对较典型的力学规律进行摸索试用,随功夫加深再逐步扩大范围。(1)合力的运用。当对方出手向我攻击,不能从相反方向用力抵抗,而是应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加力于他的力上,以求产生更大的合力。双方两力的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反之则合力越小。(2)惯性的运用。“每一个作用力总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利用这一规律,太极出手以用力越少为好。这样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推手时可以主动向对方问劲引出其反作用力。也就是我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用力反抗,我听到此劲后,立即将自己的劲力减少或松掉,使对方受惯性支配,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我再乘机顺势发劲击之。此过程中,如对方身体向前倾很猛,可向其左右或相反方向去加力,对方是很容易被发出的。如果对方前倾不大,而且还用力挣扎,我可向原方向继续加力于他身。(3)力偶的运用。力学中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可以产生转动。推手中如对方以右手击我左肩,我的左肩应顺来手的方向放松转身避让,同时我立即以右手击对方的左肩,不用多大力就能使对方旋转,即“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如此时对方右手遇虚而回抽,就可产生合力使其向后倾退或跌出。对方以左手击我右肩也可以此类推。拳架中“野马分鬃”的挒劲也是利用力偶使人转动的例子。推手中可利用的力学原理还很多,如转动、滚动、螺旋、杠杆、圆弧与直线运动等。“双重”是太极推手之大忌,必须克服之。也就是推手中不能出现两力相顶、相抗,或与此方向相反原理相同的硬拉等。即两力相抵或相争是双重行为。“双重”不克服,推手技艺难以提高,终受人制。

由于太极推手有时能把对方腾空跌出丈外,而不伤分毫,使人们感到神秘。加上有些人故意夸大神与气的作用,使一些习拳者迷而不解。实际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对方重心被破坏,意气上浮拔跟而起,双方力量在同一方向上合二为一的作用。

5.友谊推手守规则,体健艺增重拳德

在太极拳界约定成俗的规则,各派、各地虽有不同,但共同的有三条君子协定:

一是推手时互相爱护,互给机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重拳德、拳风,不做有害于健康和有损友谊的任何事情。

二是对初学拳友或未在一起习过推手的拳友,一律不发劲。对老拳友也必须提前相约或粘而后发,点到为止,不使对方发生跌仆和误伤。

三是禁止使用带伤害性的手法和粗暴动作,如采、拿不过重,不发冷弹劲,偶有不慎立即主动道歉。第三章 追求懂劲阶段盘架、推手中的重要“心法”

对于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而且已经有一定功夫,还想继续深研、追求“懂劲”的拳友,都在尽心竭力地探寻登上懂劲台阶的方法,唯独对“心法”问题,几乎无人不谈。一些同门师兄弟和各界拳友也屡屡问及。所谓心法,其实就是人练拳时的意念。对此,太极拳界内的说法较多,有科学的,也有不科学的,甚至也有故弄玄虚近乎迷信者。笔者是相信科学的习拳者,在几十年的练拳中,我感到有几个“心法”确有实际效果,献给广大同好作为参考之用。

一、用意念指挥,在盘架“无人似有人”中求着熟

在盘架行功时,虽然面前无人,但要意想与人在推手。先要明白自己动态下的身、手、脚等与对方所处的对应关系,似是在与对方搭着手练架子。心想我怎么动,对方又怎么动。对方变着(招)进击,我又该怎么化或发,即“盘架无似有,好似与人在推手”是也。这样练习日久,亦可帮助懂劲。在这个求“着熟”期间,要分为“主动练拳”和“被动练拳”两个阶段。

所谓“主动练拳”法,就是在盘架行功中,对每着势的基本用法及变化法,要做到心知肚明。意念的重点放在自己主动的式式以着制人,用意贯注。把对方向我进击,我如何走化,放在次要方面。如此练到烂熟于心,再转入“被动练拳”法进行习练。

所谓“被动练拳”法,就是在练拳时,处处想到“舍己从人”,意念的重点放在对方进击我,我如何走化,对方连续进击,我连续化转,继而使对方“背”了再发之。按太极拳的性质和特点来说,被动练拳法要长久习之。

二、用意念指挥,在盘架中弃拙求松柔《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历史实践证明,太极拳的坚刚内劲,是由松开、柔软而生。练架子愈柔软松开,则增长内劲愈速。稍有强硬不松之处,即为增长内劲的阻碍。不求松柔,感觉不灵,“听劲”难以提高,“懂劲”更难。不求松柔,出手笨拙而速度慢。

首先,在观念上要确信:“松灵拙滞”、“松快拙慢”、“不经松柔不出刚”、“松柔是人的先天本性,复先天之柔能克刚”、“我一定能经松复柔”。

然后,由意念来指挥:盘架子时,要分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意念指挥去掉拙力求松,由松入柔,集柔成刚。

第一阶段盘架子时,用意念指挥实现“心松”,即思想上放松。然后,用意念指挥动作时,去掉拙力实现“体松”。

第二阶段盘架子时,用意念指挥想哪里哪里松。

第三阶段盘架子时,用意念指挥,对方碰(击)

我哪里哪里松。当然亦不能忘却一松即化转、寻人之“背”而发放。

最后阶段,盘架子时用意念指挥,松到忘却手、脚及至身躯。心法是:在感觉上,“当做自己的双手或腿不连在自己的身体上了,已经没有了,进至自己的躯体不存在了”。只要意念上有了,就能见效。

以上几个阶段,究竟各练多长时间,由于功夫深浅不同,武术素质不同,要因人而异。最终的检验标准是:上述四个阶段的目标,在练拳时都能同时达到,而且自然而然。几百年来,无数人的实践证明:练拳、推手喜恃力者,或不相信由松入柔,集柔成刚者,下功夫再大、拳龄再长,终不能得太极之精妙。

三、用意念指挥盘架、推手中的虚实转换

练拳和推手时,思维方法的对错,是能不能登上懂劲台阶的关键问题。实践中我感悟到:《太极拳论》中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以及自身的肩、肘、腕、胯、膝、腰、脚、手,与自身整体能分能连的意念贯穿盘架、推手过程中,对懂劲非常重要。

第一,盘架和推手时,从思想上要弃滞求活。无论是盘架还是推手,都要意想遇重则虚,遇重则转,树立“实的一边是门轴,虚的一边为门扇”的思想,同时还要树立自己整个躯体为一球体的观念,遇碰撞则以虚接之,化劲转动,犹如物体碰在旋转的轮子上一样,使之沿切线抛出。欲引带对方去哪,自己哪边先变虚。俗话说“腾出地方,不致犯顶”。在虚实反复变换中求轻灵,求不顶不抗,追求避免双重。这种意念指挥,在前述的“被动练拳”法中非常重要。

第二,盘架和推手中,意想不是匀速运动,对方随时快慢变化,对方急进时我能快速化转。对方快速“走”时,我能同速黏随。对方缓进缓退亦然。这样练久了,就能收到“快击能化,快走能黏”的效果。

第三,在盘架和推手中,始终要有“化后即发,发后即化,化发相连,化发互变”的意念。但并非单一的一化一发,也有连化连发,此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第四,练拳和推手中,把自己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作与自身既可分又可连的想象。在对方进击我时,对敌欲击我之部位,要作与自己身躯分开的想象。推我手,手动而肘不动。推我肘,肘动而肩不动。推我肩,肩动而身不动。推我身,身、腰动而腿不动。在敌“背”我顺时,要作自己身体各部相连的想象,以求由脚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成一气,整劲发放对方。如若不然,全身始终为一整物,遇力大于我者,推我任何一处,则我必全身不能立稳,随敌力去向而倾。

四、用意念指挥推手,重在凭“感知”,实现“有人似无人”

太极拳谚中的“有人似无人”是指与人搭手后,或者交手时的镇定自若,主要凭“听劲”(感知)接手化发。而不是主要依靠用眼看人动,来决定自己的动作。具体说就是推手时,坚持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面的人上,而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感知”上。这种感知能力,也就是“听劲”的总和。即眼观、耳听、皮肤感觉的综合运用。重中之重是:“注意自己与对方接触点的感觉”。在推手中,经长久的这种意念贯注,凭感觉到的来力大小和方向,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便会提高自身凭感知而动的能力。久之功深,一旦遇力,不用现思考,便应物自然地出现化发对方的正确动作,可谓懂劲矣。第四章 太极拳桩功

拳谚讲:“拳无功,一场空。”要想提高功夫,必须在盘架子的同时进行桩功训练。据恩师、师爷讲,传统太极拳传人,非常重视桩功。桩功有十多种,因站桩耗时较长,大多数传人只传授太极桩、川字桩、五行桩、旋转法、发劲法等。太极桩

一、太极桩

太极桩也称为浑圆桩,是太极拳桩功中重要的内功桩法之一。(一)站桩姿势

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双腿微曲,如同坐高凳一样。

两手平端于胸前,前臂与地面平行,两臂成环抱,掌心向内,掌指相对,相距两拳宽,虎口微张,手指自然弯曲。

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垂帘,似闭非闭,神光内视丹田。(二)要领

双脚平铺地面,圆裆松胯,头正脊直,沉肩坠肘,全身放松。使涌泉穴和肩井穴上下相互对应,有泉眼与井眼的上下流通感。(三)呼吸

用鼻吸鼻呼,自然呼吸,达到均匀、缓慢、细长。(四)意念

练功初期无须意念,到全身能放松、不觉累时,吸气意想两掌间有微微的相互吸引力;呼气时体会两掌间微微的相互排斥力。但是,两掌不能有左右移动。至功夫较深时,呼吸和内气运行可按本书第四章桩功状态下的意念和路线去练。(五)时间要求

每次练一刻钟至半小时,日练一到两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