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阿南问事佛吉凶经讲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7:05:37

点击下载

作者:肖卫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阿南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阿南问事佛吉凶经讲记试读:

前言

学佛确实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你就会将学佛当作是人生第一件人事。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立志为先——志在圣贤:其教育目的是要我们立志作圣贤。贤是善人、好人,圣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是教,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唯有智、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要立志作佛菩萨,做一个大智大觉的好人。

圣贤教诲不外解门与行门。佛法以“智”为解门,“觉”为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六和敬” 。我们与一切人、一切物圆融相处,这就是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解行相应,才能契入佛法。行门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下功夫,或是解行脱节,就不得其门而入。

古圣先贤的教诲称为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是佛法教学的起点:“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长”是师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师道与孝道的落实,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要从十善做起,先学作善人,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烦恼与牵挂。天天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物,没有怨恨与对立,没有分别和执著,这是何等的幸福!

佛法说“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此,爱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觉悟的人常生欢喜心,决定没有怨恨、敌对。我们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努力修学才能开发自性。如果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慈悲、平等,就能广泛的爱护、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创立时,提出净宗教学的宗旨:“一、品学兼优。二、解行相应。三、道德圆备。四、学位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能以此宗旨为人处世,且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是佛菩萨。从哪里做起?我列了六个科目:儒学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感应篇》和佛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弟子规》要落实,这是做人的基础。《了凡四训》是讲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定律;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有灾难。佛说“境随心转”,天灾人祸是外境,根源是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感应篇》是《了凡四训》的修行纲目,教我们辨明善、恶。勤修一切善。袁了凡先生即是依照《感应篇》修学而改变命运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启蒙经典,虽然是小乘经,却是大乘入门的基础。本经与《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性质相同,都很注重孝道与师道的落实,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要能熟背,常记于心,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好人的标准。以此基础,认真修学,将自己的种种污染——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洗刷干净,你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远离一切灾难。壹、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授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转复剧矣。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妒善。更相沮坏。不念行善。强梁嫉贤。既不能为。复毁败人。断绝道意。令不得行。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两。奈何世恶。乃弊如此。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阿难因而谏颂曰。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谀谄諀訾圣。邪媚毁正真。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众罪本。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食鬼好伐杀。镬汤涌其中。淫泆抱铜柱。大火相烧然。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类。所生亿万倍。真谛甚分明。末世诸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蔽圣毁正觉。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头上戴铁轮。求死不得死。须臾已变形。矛戟相毒刺。躯体恒残截。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问。祭祀伤不仁。死堕十八处。经历黑绳狱。八难为界首。得复人身难。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痴骏无孔窍。跛躄痖不语。朦胧不达事。恶恶相牵拘。展转众徒聚。禽兽六畜形。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对。以肉给还人。无道堕恶道。求脱甚为难。人身既难得。佛经难得闻。世尊为众佑。三界皆蒙恩。敷动甘露法。令人普奉行。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开通示道经。黠者即度苦。福人在向向。见谛学不生。自归大护田。植种不死地。恩大莫过佛。世祐转法轮。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无有二。发愿无上真。

阿难颂如是已。诸会大众。一时信解。皆发无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铠甘露之意。香薰三千从是得度。开示道地。为作桥梁。国王臣民。天龙神鬼。闻经欢喜。阿难所说。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礼阿难。受教而去。贰、解经的五个向度——五重玄义

在正式讲解经文前,为了让大众明了全经的轮廓和义理,同时希望能引发大家学习的兴趣,首先介绍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是全经的精华、宗旨,好比提纲挈领——抓住鱼网的纲,网就张开了;拿起衣服的领子,衣服就顺畅了。它便于初学者明了全经的义理和轮廓,又能唤起大家的兴趣,发心把经听圆满,深入佛法的真实意涵。五重玄义创自天台智者大师,组织精严,自古以来讲经和注经,多半采用这个体例。

五重玄义共有五个项目: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释名”是解释经的名称。“辨体”是辨别这一部经的理论依据。“明宗”是讲修学的方法与其宗旨之所在,就是明白依照这个道理、方法修学的好处。“论用”是学以致用。“判教”是判别教学,这是辨别经文理论方法的浅深广狭,用来判断它在修学的过程中,应该放在什么阶段来学习。一、释名(解释经题)

教学无论是讲一篇文章或讲一本书,一定先介绍文章的题目,“题”就是全文的总纲领。

经题有总、有别。“阿难问事佛吉凶”是别题;“经”是总题。佛经的经题,有用人、用法、用比喻作题目,也有人、法、喻合用,总共有七种立题的方式,所以称七例。单式有三种:单人、单法、单喻。如《佛说阿弥陀经》,题中只有人,故称单人立题。《大般若经》,题中只有法,故称单法立题。《百喻经》,只有比喻,故称单喻立题。

复式就是两种配合为题目,有人法、人喻、法喻。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故称人法立题。《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故称人喻立题。《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故称法喻立题。

人、法、喻具足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故称具足立题。虽然佛经的经名甚多,但总不出这七种,故称“七例立题”或“七例选题”。本经“阿难”是人,“问事佛吉凶”是法,属于“人法”立题。“阿难”是人名,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庆喜。因为阿难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遇到两件喜事:一是打了胜仗,二是悉达多太子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有堂兄弟八人,他年岁最长,阿难最小,相差三十岁。阿难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在诸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阿难的出家因缘,在《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他见佛陀无比端庄的相好,他说这个身相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修成的,所以他是想要自己有个好相而发心出家的。

阿难尊者也不是凡人,他是为众生示现做佛的弟子。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一历耳根永不忘失。佛讲经四十九年,前二十年所讲的经阿难没有听到,阿难出家时要求佛重讲一遍。因此,阿难听的经是最圆满、最完整的,他的使命就是传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结集经典,所有的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重诵出来的。

结集经藏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由阿难尊者诵出,五百大阿罗汉作证明。阿难所诵出的每句经文,必须五百大阿罗汉都同意才能记录下来成为经典。经典能取信于后人,是用这样严格的标准,而非如今日之少数服从多数即可通过!“教”是阿难传的,“禅宗”是大迦叶尊者所传,这是佛的十大弟子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是传法之人,对于佛法的承传有极大的贡献,对我们有大恩德!

佛说十方世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因此佛菩萨不为自己和个人的团体,也不单为自己的国家;佛菩萨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广大!今天世界的纷争,都起于一念私心。如果不能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是一体的,就无法放下私心,世间的众多纷争决定无法解决。《瑜伽论释》说“问”有五种,可以答复,也可以不答复。

一、不解:对事理不明白、不了解,应该要问老师,老师必定作答。

二、疑惑: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理虽明白,但不够透彻,有见闻生疑、思惟起惑的,都应请教老师。老师要答复,以帮助学生断疑生信。

三、试验:用问题来试验老师、考老师。老师要观察其动机,动机不良,可以不作答。

四、轻触:没有恭敬心,以轻慢的态度,随便发问,这可以不答复。我们看到佛在教学中,有人提出问题,佛有时候不答复,原因在问的人没有诚意,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

五、利乐有情:这是“明知故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的大众,有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又不会发问:为了利益大众,故意装作不知道,代他们发问。释迦牟尼佛为他解答,旁人一听,正好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要学习诸善知识、诸大菩萨,代一切众生发问,为社会众生解决当前的苦难。平常若听到有人有疑问,把它记在心里,或写在笔记本上,遇到有缘的时候拿出来发问,求善知识为我们解答。自己为什么不解答?自己身分、地位不够;所谓“人微言轻”,别人不相信。找一个有权威的人来解答,大家就相信了,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本经阿难提出四个重要问题:学佛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吉还是凶?这是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阿难尊者当然知道答案,他为了利益后世众生,代大众问的。这是“利乐有情问”。佛陀慈悲的开示解说,我们若能领会其中的义理,破除内心的疑情,自然就能明了修行的理论和方法。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事”,是诚信奉行,含有“信解行证”之义,若能落实此四字,“事”就圆满了。“信”,我们自问信不信佛法?我出家后,就在佛学院任教,教了两年才去受戒,受戒回来必定去谢师。我到台中去探望李老师,还没有走到老师面前,老师就招手指着我很严肃的说:“你要信佛!”那时我学佛已经九年了,当时我愣住了。然后老师跟我解释:“很多出家人活到八十、九十,死了都不信。”我才明白这个“信”字好难!唯有信才能入佛门,不信怎能入门?从最基本的十善业,我们自问哪一条做到了?不杀生,虽然勉强制止了,但对于众生厌弃、瞋恨的念头并没有消除。特别是在逆境、恶缘时,别人对我们诽谤、侮辱、陷害,心能平静吗?看到、听到能若无其事吗?如果做不到,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可见,你尚未信佛。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又怎能得到?所以“信”决定不容疏忽。

现代讲信佛,很多人听了不服,如果说信你的真心、本性、性德,他就肯接受了。释迦牟尼佛是明心见性之人,说的话是从真心本性流露出来的,他显露出我们的性德、真心。信佛就是信自己的真心、性德,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

信佛是放弃自己的成见、想法、看法,遵照佛陀教诲,在顺境时不起贪心,在逆境时不起瞋恚心。处事待人接物不再随顺自己的意思,常生欢喜心,这才是真正信佛。“解”,教下讲“大开圆解”,解得透彻、解得圆满。无论大小、长短的经本,如本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只要你真正透彻理解,那么《华严》、《法华》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通达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有一法不贯通。《十善业道经》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任何一部经都是心识变现的,它的根就是心识。只要明心见性,任何一部经都能通达。

经典中字字句句,我们都要信受奉行、一一落实。你能解多少就做多少,从做的当中加深理解。解、行是相辅相成的,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这样才能达到圆满。若不解、不行,信了也是枉然,毫无用处。信、解、行融成一体就是“证”。应知行在信解中、信在解行中;信、解、行三个其实是一体的,决定不能分割。若信、解、行不能融为一体,那就没有证。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事”字,因为诚信奉行难!

佛陀,是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称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是大智大觉的人。此处的“佛”,是指佛陀的教诲、教育,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

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的教诲纯真无妄,纯是吉利,没有一点凶灾。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确实难遇。过去生中如果没有大善根、大福德,纵然遇到佛法,你不信、不解、不行,此生还是空过。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受了一次熏习而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若善根成熟,真正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认真努力学习,放弃自己的成见,随顺佛陀的教诲,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

昔日我曾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名人录》写了一段话:“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满、幸福的生活目标。”所以,佛陀教育是每个人都应接受、依教奉行的。

佛教究竟是什么?它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以现代的观点而言,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是推动这项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是不分国籍、种族、宗教的,所以佛的身分地位与中国孔子无二无别,都是“有教无类”。但是孔子的教学局限在一世,始从胎教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讲十方三世,包含过去世、未来世,比孔子的范围大得太多了。佛最完整的教科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其内容是:

第一、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守望相助,则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第二、教导我们明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明一切随顺自然法则,使人明因识果,知道依报随着正报转的道理。我们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自然灾消难解,风调雨顺。

第三、教导我们了解“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有人认为鬼神之说是迷信,其实不然。现代科学家已经肯定空间是多维次的,而且已经证实的有十一度空间,我们是处在第三度空间。就科学的观点而言,“天地鬼神”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处理妥善,不但我们这一生幸福,生生世世都幸福。由此可知佛的教育是多么圆满!“事佛”就是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因此,纵然是信不同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教教学的学位名称。修行如果贪、瞋、痴、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称为“正觉”,就是阿罗汉。那么修学证得正等正觉,所得到的学位称为菩萨,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学位就称为佛。佛也肯定世间人有觉悟,但非正觉。世间有许多聪明才智的大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因为他烦恼没有断尽,还有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他的觉不能称正。必须烦恼断尽,没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才能称为正觉。

佛陀的教育与世间教育确实不相同,世间教育的目标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佛的教育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阿罗汉,超越十法界是菩萨。要符合这个标准,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要令众生离苦得乐。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放下,他自己真的放下了。他的物质生活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的父亲是国王,可以供养他过最好的生活,他都舍弃了。为什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真正是无私无我,他不只是会说,而是做出来了。今天我们学佛的人,不论在家出家对名闻利养还是贪著,自私自利依旧是放不下,这是假学佛。如今佛教沦落为宗教、迷信,谁的责任?首先当然是出家人的责任。出家人不懂佛法,不懂经典,盲修瞎练,让大家看到的是迷信,把佛法形象破坏了,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负因果责任,果报都在阿鼻地狱。我时常提醒大家要有高度的警觉心,既然出家了,就要好好地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本经学起。熟读经文,深解义趣,无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用本经来对照。以经典为标准,与经典相应是真正佛弟子,不相应的是假佛弟子。假佛弟子就是魔王子孙,是来破坏佛法的。“吉”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反之,凡事都不如意、不顺心,乃至遭逢祸害灾险是“凶”。本经的主题就是“吉、凶”二字。我们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为什么凡夫凶多吉少,菩萨唯吉无凶?我们要懂吉凶祸福的根源是善恶的业习。种善因得善果,这是吉;不善的因得不善的果,这是凶。吉与凶是从果上说的,它的因就是善与恶。“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众生所渴望的。现代人时常提到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都是吉的征兆。而凶的征兆就是动乱和不安。吉、凶是属于果报,果必有因。修什么样的因能得吉祥?造什么样的业会遇到凶灾?这是阿难尊者代众生向佛启问的问题。

佛教导我们修十善,十善业归纳起来就是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存好心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一切吉祥的核心。不贪、不瞋包含戒与定,不痴包含定与慧。人如果能修圆满的大福,福至心灵,必定不痴,智慧必定现前。学佛人都求开智慧,但是极难求到。章嘉大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所求不能现前,都因业障未除,必须消除业障,才能满愿。其原因就是贪瞋痴障碍了戒定慧。如果能不贪,戒就圆满了;瞋断了,定就圆满了;若能心不生烦恼,不起恶念,无有散乱,清净心起作用,定慧就开了。说好话就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行好事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将“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合起来,就是做好人。这就合乎中国人所讲的吉祥如意。“经”是通题,义为贯、摄、常、法,凡是佛教教科书都用经做总题目。经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佛教的经通五种人说,有佛、佛的学生、仙人、天人、变化人,其原则是要与佛所说的意思相同。大乘经的标准是“诸法实相”。无论哪一种人,只要他所讲的是事实真相(符合诸法实相),佛教就承认它是经。譬如佛常说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用不同的言语来说,只要意思一样,佛都承认你所说的是经。不但众生可以说法,我们供佛所用的水,代表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这就是水在说法。所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器世间都在说法。由此可知,佛家不是只有佛说的才是经,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说法,都称为经。可见佛的胸襟有多大!量大福大,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学习包容一切。“经”《华严经》中有十种解释,通常取“贯、摄、常、法”四义。“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摄”是摄受的意思,好像磁铁般有吸引力。譬如《四书》、《五经》,令人百读不厌,而佛经能摄受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佛经摄受的力量更大,它使你永远不疲不厌;当你真正理解契入,就能法喜充满。“常”是永恒不变。佛经义理超越时间与空间,是古今中外永远不变的真理。无论在三千年前的印度,还是在三千年后的中国,只要依教奉行,人人都会得到利益。“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凡圣都应遵守。

具备以上的四义,才能称之为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而且是人人都能实证真相的教科书。

经题合起来讲,是阿难请教释迦牟尼佛说:“有人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呢?还是有害、不吉利呢?”这是本经的主题。二、辨体(辨明理论依据)“体”是理论与事实的根据,“辨体”就是说明经典的依据,让大众明白后,能生起信心。辨体是玄义中最难懂的一段,因为佛讲的一切经都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不是凡夫的境界。“体谓性质,明则契理,大乘实相,小教多权”。“体”即自性,透彻明了,讲经说法才不会违背真理。“实相”即事实的真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权”是权巧方便。大乘经典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经是教初学,以很多善巧方便,来诱导、帮助众生悟入真实。佛法无论大乘、小乘都是同一个方向、目标,就是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

实相是什么?“实相者,经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云:性一切心。”因果就是现在人讲的变化;宇宙人生始终不停的在变。

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想象的。现代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空间,我们三度空间的人见不到四度空间;四度空间的人见不到五度空间,因为有障碍。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无法突破障碍。《坛经》云“本来无一物”,“物”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真心本性里本来没有这些。“想”加个“妄”就不是真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时空的界限就突破了。

现在,科学家证实了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么多维次的空间是怎样形成的,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突破。佛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六道是怎么一回事,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实相,心起作用谓之识。心动相现;识起作用,相就产生变化。心起作用之时,其妄想、分别、执著有所不同,所以变化出来的境界,空间维次,当然就不相同。心地清净、真诚善良,变化的境界就殊胜庄严。如果心迷惑颠倒,掺杂许多恶业,变化的境界就下劣。下劣就变成六凡、三恶道了。

虚空法界从哪里来?从自心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心、识,所变的是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大乘经说心性、虚空、法界、根身、国土、众生;“心性”是能变,其他是所变。“虚空”与“法界”是“心性”变的;“根身”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国土”是我们居住的大地,就是现代科学家讲的太空当中的一些星球、星系;“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心性所变。这些能清楚明白,称为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在世用了二十二年讲《般若经》。般若是佛法的核心,《般若经》中的“诸法实相”是佛法最精要的部分,详细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本经是“一乘初阶,正明人天因果,别通三乘。信佛、学佛、修行,皆当由此经始。”一乘法是成佛的大法。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经》、《法华经》、《梵网经》。一乘法是建立在大乘法的基础上,大乘法建立在小乘法的基础上。此经是小乘经,所以我把它说作“一乘初阶”,这是修学的第一层。《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行门最重要的是把契入诸法实相的障碍去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怎样才能断烦恼入佛境界?佛教我们先从布施做起。布施的核心就是放下,放下身外之物;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如果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无论你怎样精进,永远不能入佛门。“正明人天因果”,世出世法不离因果,因果是定律,是事实。学佛必须从人天法学起,佛说五戒十善是人道的真因。人天业因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完全做到,来生不失人身,果报肯定比这一生殊胜。天道的因是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上品十善在心,中下品十善在行。譬如不杀生,确确实实不伤害一切众生,这是下品善;起心动念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这是上品善。上品善在天道,中下品善在人道。“别通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以此为基础。我们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本的因果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能做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念佛求往生,必生“方便有余土”。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具足,念佛必生“实报庄严土”。

三福愈往后愈难,“发菩提心”是最难的。什么是发菩提心?断了四相、四见,就是菩提心,即宗门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华严经》的初住菩萨是圆教初住;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

我们信佛、学佛应从本经开始落实修行,建立信心。此经内容确实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示现出做人、求学、修行、证果的榜样。我们应该把经里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里的教诲落实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假如不照此修学,怎样用功也不会有成就。三、明宗(阐明本经宗旨)

宗谓宗旨,起修趋向,各经异致,修讲必知。

明宗,是指修行方法,“明”是明了、明白,“宗”是宗旨。宗与体不一样,体是理论的根据,是通的。当年佛在世,所讲的一切法,所依据的理论完全相同,只有浅深广狭不同而已,道理是一致的。所说的都是从自性流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初学佛的人经常误以为身体是“我”,其实身体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所以“我”与“我所”必须要辨别清楚。我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我的衣服有生灭。衣服穿破了再换一件新的,身体也是如此。身体用了几十年,衰老了不能用了,再换一个新的。彻底觉悟的人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你能够有此认知,就会爱护一切众生,如同爱护自己一样。佛法讲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体,所以真正修行人身心是与大自然融成一体的。“起修趋向”,我们发心学习,最重要的是把纲领抓到。“各经异致”,因为众生根性各异,所以佛开显无量法门。《华严经》云“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是体;体是一个,方法无量。无量方法是一个体,一个体可以用无量方法来修证,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应从这里去体会。

本经宗旨是教导我们“依佛者吉”。能依佛陀的教法奉行,落实在生活中,就会过得快乐幸福。如果只求个人利益,所得的结果,自然是相反。

我在学生时代,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学佛多年,为何还没有得到幸福美满?过失不在佛法而在自己。或者违背了理论,或者不遵守方法;如果完全依照理论方法修学,必定会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大小乘经论,无论哪部经,只要依一部来奉行,幸福美满你就能获得。《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依哪部经,只要依教奉行,一门深入、锲而不舍,自然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本经特别着重身口意的修行:“身,息恶行善;口,说法利生;意,度生不息。”所谓“善因善果,一定吉祥”。我们日常生活中过失很多,心行恶多善少、自私自利;口业尤其造得多,总喜欢讽刺、笑话别人。如果我们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过生活,帮助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息,必定得吉祥,这是善果。“全依佛教理论方法实践者真;假借佛教名义,但求私利者假。真定吉,假必凶”。“善”有真假之分,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是真善法。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恶,不是善。为求自己的名利,增长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只要这四大烦恼不断,天天增长,无论你修哪个法门,决定出不了三界,念佛也不能往生。

佛教导的理论方法非常多,学习的原则是要专精,一门深入。学哪一部?以什么为标准?标准是依个人的程度而定。方法是选定一部经至少要学五年,然后才可以学第二部经。五年全部身心都在这部经上,就会有悟处;虽不能大彻大悟,也会有小悟。常想着经典里的教训,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才是修行。儒家讲读书在“变化气质”,佛法讲“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转凡成圣纵然做不到,如果转迷成悟也做不到,就白学佛了。

本经虽是小乘经,却是学佛的基础,千万不可轻视,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完全做到了,学佛才有根基,才是法器——具备学佛的条件、根基。将经中的道理、方法全面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这是“真”学佛。“假”学佛的人,无论你是有意、无意,都是假的。有意是罪,无意是过;过累积多了,就变成罪。偶尔犯过可以原谅,长期犯过,就变成阿鼻地狱的罪了。因为你破坏佛教的形象,让社会大众以为:“学佛就是这个样子!”这等于破和合僧,是五逆重罪。古德说“袈裟之下失人身”。出家人但求私利,假借佛法,破坏佛教形象,所以堕地狱。在家人如果假借佛教名义求自己的私利,同样堕地狱。

学佛依靠佛陀教诲,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舍弃自私自利。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丝毫成见与私心,所以佛的看法、说法是正确的。有私心则恶,无私心则善。我们学佛必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干净。初学者能舍一分,与佛法就接近一分;舍二分,与佛法就近二分。根性大利的人,三、五年私欲就舍干净了。我们在《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里看到,有人三年、五年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根性利的。他们真用功,若不用功,根性再利也是枉然。总之,修行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这是从根本修。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如如不动——顺境不起爱染心,逆境无瞋恚心,先从这里用功。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这是真爱。宗教用“爱”,佛法用“慈悲”,何以故?爱是感情的;慈悲是智慧的、理智的,是永远不会变的真情。世间人的情是今天好了,明天就恼了,那是虚情假意。迷惑颠倒的人,将虚情假意当作真爱。佛法是真的,你真修决定得吉祥自在、证不生不灭;假修的果报肯定在三途。如果动机不善,假借佛教名义来求私利,要及时忏悔,要认真反省、检讨、改过。放弃自己的成见与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依教奉行,生活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吉利。如此,无论修学哪种经论、法门,将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四、论用(本经之功用)

论用是讨论学了这部经有什么用处。“用谓功用,宗因用果。了用成就,功不唐捐”。“了用”

是明了、知道这部经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能得什么样的成就。“不唐捐”就是功夫没有白费。本经功用,“启正智,破邪见,明因果,生信心,求正解,修因得果。即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学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有如下的用处:

一、“启正智”,启发我们的真实智慧。

二、“破邪见”,使我们有能力辨别邪正,不会被邪知邪见所迷惑。佛经是启正智、破邪见的,只要有人讲解佛经,邪就破了。所谓破邪显正,正法不显,邪法就破不了。

三、“明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是一切法的真理,绝对不是不相信就没有。信或不信,都逃不出因果定律;凡夫逃不出,佛菩萨也逃不出。种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是肯定的。因果通三世。有些人看到别人造不善的因,心里非常痛恨、难过;其实应该欢喜地赞叹他的好处,对他的坏处一字不提,慢慢的感化他,他会感恩,来世他就报恩来了。因为生命是永恒的,是不生不灭的;会生灭的是肉体。我们要与人结恩惠,不要结冤仇,要把恶人变成好人,这是佛陀的教育。

如何把不善的因转变成善因?不可以随顺“别人对我不好,我就要报复”的知见。这是错误的,会造成冤冤相报,仇恨愈积愈深。所以,决定不能报复,纵然被人杀害了,也没有丝毫的怨恨心,这个冤才能化解掉,下次再碰到就是朋友了。所以别人造谣生事、诽谤、误导,我们还是以善心对人,没有丝毫的报复心。

学佛的人心还不平,是他没得到佛法的利益,学得不够深入。一定要深入经藏,才能开智慧,转恶为善,再帮助世间恶人转变成善人。自己转恶为善、转凡成圣,并非难事,帮助众生才是真实的成就。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个人的享受,是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才是真实的大受用,所以心量一定要拓开。

修学佛法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把自私自利的观念舍弃。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一切众生、整个世界,你就得龙天拥护、三宝加持。所以学习经教,决定要用真诚心,不掺杂丝毫的欲望,至诚恳切求三宝加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至诚感通,一分真诚能解一分;十分真诚能解十分;毫无真诚,佛菩萨为你讲经你也不得利益。要知如来大法掺杂丝毫虚假在里面,就全盘失败。

四、“生信心”,对佛生起信心。佛已断尽烦恼习气,真心本性显露无遗。自性具足万德万能,无量的相好(相貌、体质)。学佛有没有成就,初学的人最明显,本来身体有病,学佛之后病没有了;眼睛看不见,学佛之后眼睛明亮了;耳朵听不清楚,学佛之后听力变好了。不用医药,用什么来调整?佛讲“境随心转”,用我们的精神、意志来调整,这是最高明的。

体质确实可以自己调整,连生死都可以自己决定。澳洲的土著说:如果他们不愿意在世间逗留,可以立刻就走;他们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像有开关一样,关掉之后两分钟他就走了。你说多自在!由此证明“境随心转”。佛的话句句真实,没有欺诳众生,我们要对佛、对经典、对自己有信心,修行才能成就。

五、“求正解”这点最重要。为何能生正智慧、能破邪见?求正解故。“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是种好因,回报自然就好。“恨人者,人恒恨之”、“杀人者,人恒杀之”是同样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我们今生能种纯善之因,无丝毫恶念,即使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生为天王,因为纯善无恶是天上的福报。“求正解”的方法是认真研究经教,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讨论、讲解圣教,这样才会进步。对于经典愈深入愈圆融,把它落实到生活上,生活就圆满;落实到工作上,工作也圆满。业因果报看得清楚,就能对一切人事物,怀纯善之心,持纯善之行。所以“求正解”是我们永远不放弃的。

在生活与工作中,无论受什么样的委屈,不能有丝毫怨恨心。一定要做到在一切顺境、逆境、恶缘、善缘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正智”。顺境起贪心,逆境起瞋恚,是邪知邪见。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一定要分辨清楚。我们从因缘果报建立起对圣教、对自己修学、对老师的信心。以这样的心态来读经,才能了解经的义趣,正如开经偈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清净义、无尽义。学佛,求清净没有丝毫污染的正解比什么都重要。

六、“修因得果”,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因果统驭一切法,这是真理!佛法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我们以桃树为例:桃核是因,种下去之后长成树;核没有了,因空了;因变成果,桃树就是果。几年后又结桃子,果实被吃掉,果也空了;果空核在,因又出来了。因转变成果,果又转变成因,总在循环之中。所以“因果不空”,是说因果“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万法的定律。

真我不生不灭,不属于因果,不属于万法,所以说“万法皆空我不空”。这个我,一般人称灵性,佛法称自性、真如、本性。它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宗门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就是要证实;把这个真的东西找出来,就称作“明心见性”。在净宗称“理一心不乱”,证得无上菩提、证得大涅槃。大涅槃是不生不灭,所以它不属于万法,也不属于因果。肉身有生灭,灵性不生不灭,但我们迷失了自性,灵性附在这个身上,到六道投胎轮回。我们要远离一切虚妄,因为带着虚妄,舍身受身都有痛苦;不带虚妄,舍身受身得大自在。“本经功用:启正智,破邪见,明因果,生信心,求正解,修因得果。即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现代社会的苦难、世界的纷争,原因是缺乏智慧——邪见太深,不明因果所造成的灾难。

佛法是正法,能救度世间一切众生。佛法不能流传,对不起祖宗,对不起释迦牟尼佛。佛法不能弘扬,世间的灾难就很难避免。我们致力于人与人、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的融合,希求人类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样社会才能安定,世界才能和平,人民才能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生的目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目的是帮助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生命是与一切众生互相关怀、尊重、敬爱、互助合作,欢欢喜喜过此生,才有真实的意义。所以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别人如何对我,不要放在心上,养成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不容毫分不善夹杂。

修行就是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希望在此生中,提升到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今生今世不求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要懂得观机,上等根机帮助他往生净土;中等根机帮助他超越六道;下等根机帮助他不堕三恶道。这样做我们的生活就快乐美满,生命就很有意义。五、判教(本经是无上道的根基)

判教是辨别这份教材适合在哪个阶段修学。“大小权实,显密三藏(经律论),化法(藏通别圆),化仪(顿渐秘密不定),有次不紊”,这是判教的类别。

教有“大、小、权、实、显、密”。“大”是大乘,“小”是小乘,“权”是方便说,“实”是真实说。权多半是随顺凡夫的知见(方便接引),容易懂;实是不随顺我们的见解,完全是如来知见,往往难懂,不是我们常识所能理解的。“三藏”是经、律、论。

天台家又分成“化法、化仪”两类。化是教化,就是教学。为何用化而不用教?化是从果上讲,教是从因上讲。比如你受教,结果变化了气质,教学就有了成绩;如果教了之后,你食而不化,岂不是白教了?如果达到“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就很有成果了;最圆满的成果是“化凡为圣”。圣有很多等级,小乘四果、四向就有八个不同的层次;大乘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有五十一个位次。无论进入哪个位次,都是真实的成就。所以佛用教化,不用教学,是希望一定能够收到成绩。“法”是法门、方法,“仪”是仪式。从教学方法上讲,有藏、通、别、圆;仪式有顿、渐、秘密、不定。化仪与化法配合运用得好,就能收到教学成果。“化法”就是现代教育所讲的教学法;观机(因材)授教,属于“化仪”。观察一个人是顿根还是渐根,是秘密根,还是不定根性,这属于观机。观机正确,运用的方法妥当,很能令人觉悟,教学效果就很好。

本经“属小属权,藏属显经,法藏仪渐。修学根本,无上道基,不可忽也”。这是说本经属于小乘经,权实里它属于权教,三藏里它属于显教的经。“法藏仪渐”,化法里它是藏;化仪里它是渐,是中下根性修的。虽然如此,千万不可轻视本经,因为本经是修学的根本,是无上道的基础,若轻忽了,道业就不能成就。对初学来说,它等同《了凡四训》与《十善业道经》,都是说明学佛、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是初学的入门教材。小乘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小乘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本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叁、简释人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后汉”,指译经的朝代,即东汉。“沙门”,印度出家修行人都称为沙门,不一定是佛教。佛教沙门的意义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沙门这个名称也随着译经在中国流行了,但只有佛教的出家人称沙门。安世高法师很谦虚,自称沙门,实际上他是三藏法师。“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国唐朝时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大师本是安息国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有神通,又多才多艺,精通天文、医道,还懂得鸟兽的言语。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传记中记载,安世高的前世曾经从西域到中国来过两次,他是有意来还命债的。这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造什么因,一定要承受什么样的果报。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D.C.148),第三次来到中国的首都——洛阳,这次是出家人的身份。到中国之后,备受朝廷礼敬。至汉灵帝建宁三年(D.C.170),历时二十二年,翻译佛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可见他把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贡献给中国。

安世高大师前世有一位同学,这位同学也投胎到中国,很不幸做了宫亭湖的龙王。他们前生有约,如果哪一个堕落了,另一个人要是有成就,一定要帮助,要来超度对方。

安世高大师在译经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就乘船至江西庐山。山下有个宫亭庙,庙神就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学,他去度那个庙神。两人前世都是出家人,他这个同学“明经好施”,但毛病是容易发脾气。他托钵托到的饭菜不好,心里就不高兴,这就是瞋恚心。因为这个习气而堕落畜生道,做了宫亭湖的龙王。他明经,所以做龙王很灵;他喜欢布拖,所以福报很大,周围一千里的范围,信徒都来朝拜,香火很旺,祷告祭祀不绝。做了神之后,瞋恚心更大了,来拜他的,他就保佑,船行在江上平平安安;要是得罪他,就一阵风把船吹翻。在水上生活的人不能不去朝拜、巴结他,这样杀生就多了。他自己晓得死后决定堕地狱,所以求得道证果的安世高来超度他。

安世高来到宫亭庙,劝导他回头是岸,还念咒语祝愿,最后请龙王现身。龙王说:“我身相很难看。”安世高说:“你还是要现身,让大家看看,可以灭你的罪。”他就从神龛里慢慢爬出来,是一条大蛇。他匍匐在地上忏悔流泪,并将他所有的财物捐献出来,请安世高替他修福。于是安世高把他的钱带到现在的南昌(豫章)建寺庙,这是江南第一座佛寺。当安世高带了钱,乘船往南昌的途中,众人看到一个穿白衣服的年轻男子,站在船头向安世高拜了三拜。安世高对大家说:“你们看到没有?这就是宫亭庙的庙神,他已经脱离蛇身生天了,所以他来感谢。”

从安世高大师度龙王,我们得到四点启示:

一、出家修行,明经好施,不舍瞋恚,终堕恶道。我们今天稍有不如意,心里就不高兴、发脾气,这种行为的果报是要堕恶道的。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都是学习;成佛后还要示现学习教化一切众生——学无止境!在逆境恶缘里学习不起烦恼,修觉正净;在顺境善缘里,学习不贪爱、不留恋,这是真正修行。学习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以平等公正的心看待一切人事物,没有丝毫私念在其中。《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练心,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心,这就是大菩提心。我们对饮食要随缘,没有分别、执著;还有好坏、好恶,一定堕恶道。

二、超荐必要得道高僧。得道者,至诚感应。得道高僧有功德,可以加持回向他人。没有功德的人,如何能给人家诵经超度?唯一的办法就是“至诚感应”。至诚是真诚达到极处,以这种心态来超度也能得感应;稍稍有一点妄想杂念夹杂在其中,就把你超度的功德破坏了。真正要做超度佛事,主法的法师最好斋戒沐浴三天,修清净、真诚心,然后上台主法,才有效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帮助主法的法师,在超度前三天修清净心,丝毫烦恼都不要让他发生。他周围的人要懂得护持,让他身心清净,达到真诚恭敬,依照仪规如理如法的做佛事。讲经说法是帮助活人,经忏佛事是帮助亡者,两者平等看待,事死如事生。超荐佛事不可以计较利养,否则必堕恶道。

三、三宝依寺而住,道法赖化,故建寺福德最大。这是从前的时代,现在依旧不例外。但是要晓得,寺内真有三宝,真有道法,那个福德最大。住众觉是佛宝;正知正见是法宝;修六和敬是僧宝。若寺院有学风、道风,真修行,天天改过修善、积功累德,是六和敬的团体道场,福德最大。有高度的智慧,坚定的耐心,做出最好的榜样感化大众,这是菩萨再来。反之,寺院没有道风、学风,又有不如法的作为,要赶快离开。要知世间所有,包括自己的身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什么好执著的?

四、功德必须修行。何谓功?何谓德?功是修行的功夫;下了功夫一定有所得,“得”与“德”意思相同。持戒有功,清净心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是德。若持戒严谨,而得不到定,就变成福德。为何持戒精严而没有功德?自己戒持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心里就不痛快;清净心得不到,所以只有福德没有功德。

持戒如何修成功德?六祖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看别人的过失,自己修的就是功德,还见世间过,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心就不清净。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修的全是福德;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修的点滴善事都是功德。功德能帮助我们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再大也只是人天福报。像安世高大师的同学,他修的是福德,在畜生道享福。比这更差一等的,在饿鬼道享福。

自己不修行,出钱出力,帮助弘法利生,得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佛门有许多大护法,我们要给他讲经说法,教他觉悟,他回过头来真正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否则他凭财富布施修福,充其量来生果报在忉利天;若不修十善,只修福报,来生的果报多半在人间。我们看到人间大富大贵拥有亿万财富的,做到总统、帝王、部长、国家领导人的,都是前世修福报得来的。

般若智慧是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只有开智慧,才真正达到灾消福来。虽然佛常劝导我们福慧双修,实际上佛还是重视智慧,如果两者不能兼得,宁可修慧不修福。安世高了不起,福慧双修,所以圆满的道业一生就成就。“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肆、正释经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早期传到中国的经典,由于翻译经典的体例还没有制定,所以经首序分六种成就都没有,经文一开端就是正宗分。译经的规矩制定之后,原经的体例就都能保存。

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理没错,如果不契机,就不受听众的欢迎,教学就会失败。所以佛法重视本土化与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契机。

经文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每一大段又可分为三段,也就是说序分里有序、正宗、流通;正宗分里也有序、正宗、流通。从这个概念能推知,经文层次是没有限制的。一、学佛为何有吉有凶?【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白”是下对上的敬词。阿难向世尊请教了两个问题:

一、有人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

二、有人学佛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诸事不称心。

同样学佛,果报为何不同?阿难是代替我们发问的,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疑惑。众生有疑说不出来,阿难尊者大慈大悲知道我们的疑惑,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释。“事佛”就是学佛,学习佛陀的教诲。学是效法,佛如何做,我也学着如何做;学包含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说我信了;信而不解,还是没信。信解行证四而一,信包含解行证,信才充实;没有解行证,信是虚幻的,是假信、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一定解行相应;把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到之后求证;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改变了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是证。解一定具足信行证;证一定具足信解行;信解行证若少一个就有欠缺不圆满。“事佛”一定要将信解行证落实,才是真正学佛。

现在很多人学佛,正如李老师所说:“哪里是学佛!是玩弄、消遣佛法。”佛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做到了才是学佛。做不到,天天念、天天讲,就是消遣、玩弄佛法,就有罪过!

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富”是物质生活不缺乏,包括聪明、长寿;“贵”是有德行、有修养,在社会上为大众所尊敬。这是好的果报,如何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世间人享受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一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另一种是今世所修。《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是我们的模范。云谷禅师教他修学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所得到的财富、智慧、寿命都超过命中所有。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他懂得如何去修学,所以现世修,现世就得果报。“谐偶”是汉朝人的普通话,就是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是如意。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是身分地位衰落;“耗”是财物没有了,贫穷下贱;“不谐偶”是样样都不顺心、不称意。为何同样学佛,果报“不等同”?“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是赞叹佛为天人中的天人,天人导师,为诸天所共同尊敬、事奉。

佛讲“天”有五种。

一、“名天”,名是名字,有名无实。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日本称天皇,这都属于名字天,并不是真的天,表尊敬。

二、“生天”,佛法讲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积善福,来世会生天上。因为修大福德的人,世间没有如此大的福报,所以要到天上去享受。夜摩、兜率、他化自在天,还需要修定和清净心。定能伏烦恼,但不能断烦恼;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老实说烦恼是不会断的,烦恼断了,智慧也断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初伏烦恼;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真正伏烦恼,使烦恼不起现行;到“理一心不乱”就可以化烦恼成智慧。烦恼转变成智慧,才能出十法界。生天,要自己的心行与天人相应才行。

三、“净天”,指四禅天里的“五不还天”。四禅天很特殊,是凡圣同居土,一共有九天。有三种是修一般的禅定去往生,另一种称“无想天”,是修无想定的人往生的处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学佛法往生的,八十一品思惑断了前六品,是小乘三果圣人阿那含居住的地方。三果不再到欲界来,所以称不还天;不像初果还要到欲界,经历七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果。五不还天也称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世尊示现成道后,无人启请说法,他老人家准备入涅槃,离开这个世间,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变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

四、“义天”,能信解大乘佛法心性的义理,但是也通小乘。所以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都尊称为义天。

五、“第一义天”,是指彻悟心性的如来果位。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指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普为说之”,为何学佛得的果报不一样?愿佛慈悲,为我等说出其中的道理。(一)学佛得吉祥(1)受戒专信·精进不退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复,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得不善报之因;后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有人奉佛”。学佛首要条件是亲近明师。儒与佛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我童年的时候念过几个月的私塾。老师是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在祠堂里开馆教学,有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学生同堂,每人学的科目不一样,都个别教学。祠堂有一个大殿,中央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父亲带着礼物,把我送到那里念书,进入祠堂时先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拜完孔子,再请老师上座,父亲在前我在后,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送上敬师礼物。我看到父亲对老师如此尊重,老师讲的话就如同圣旨一样;老师接受家长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好好地教,他对不起家长,尊师重道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只有尊师重道,学业才有根基;如果学生眼中没有老师,老师再好,即使是古佛再来,也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目无尊长,诸佛如来教你都没用。“奉”是奉行佛陀的教诲。世尊在入灭之前,留“四依法”给后人奉行。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化才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一千年中,有假借佛的名义伪造经典是在所难免。但印度的高僧大德与中国到印度去求学的高僧,他们有智慧,在典籍里慎重地选择。《大藏经》里有《疑似部》,“疑”是怀疑,“似”是相似;不知是否为佛所说?所以学佛,一定要用考证精确的本子。本经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确实是从印度传来,没有错误。我们为何要这样慎重?佛是彻底觉悟的人,是妄想分别执著断尽的人,他所说的全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纯真无妄。依靠佛的经典,就是依靠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别人讲的虽然不错,但他的烦恼没有断尽,还掺杂着不善;他不是纯善,不是真纯的智慧,不能依靠。这是为何要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法不依人讲到什么程度?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说得很清楚:“不能迷信名师。”他虽然有名,但是他讲的是否符合佛法,要拿经典来较量、核对。若与经典相同,我们相信他;若是违背经典,就不能听。纵使是阿罗汉、菩萨来说法,与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听,这是依法不依人。佛来了决定是佛佛道同,后佛与前佛讲的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必定是假佛,是魔冒充的。

二、“依义不依语”。如果是真佛,证得的境界一样,讲出来当然是一样。譬如两个到美国旅游的人,回来报告美国的情况,他们所讲的话不会一样,但意思一定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决定一样。明了此理,对经典翻译的疑惑就化解了。一部经传到中国,往往有很多人翻译,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的就有十二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大藏经》里就收录了六种译本。一个原本,每个人翻译的文字不一样,甚至于序、正、流通三分起止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古大德说:能帮助你在今生成佛的经典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阿罗汉、菩萨果位的经典是不了义。我们连初信位的菩萨都不是,所以了义与不了义,只能降低水平。降到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了义,帮助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能适合我们的程度和修学环境,使我们现前真正得利益,这是了义;得不到利益,就是不了义。

如果学这部经典,连转恶为善的目标都达不到,那是白学了。若学了一点佛法,再去骗取名闻利养,这是破坏佛教形象、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我常讲:我们即使去讨饭,也不能造此罪业。为什么?你做乞丐讨饭,人家布施给你不求回报;你自己如果身心清净没有贪求,绝不堕三恶道。今生虽然做乞丐,以善心对待人,来生会有福报的。

乞丐也能修福,知道自己前世没有造善因,这一世贫穷下贱,他虽然行乞,不偷、不抢、不占人便宜,以恭敬心待人,这就是德行,就是修福。在外面行乞,随时随地都能做好事;譬如看见路上不干净,就清理一下。乞丐也能修功德,做了好事不著相就是功德,因此不可以轻视他们。

许多菩萨示现乞丐身。如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他在路上病倒了,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后来才知道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我们在菩提道上也常会遇到乞丐来帮忙,那都是佛菩萨化身。

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要用理智,不能依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不坏事的。亲近善知识学道,一定要依理智而不是感情。

学佛要“从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知名度高;是明白,明心见性、修行证果,对于世法佛法确实通达明了。“明师”是指对一切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皆优,有修有证的老师。学习佛法,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才不会走错路。

在佛法里,明师达到最高峰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诸大菩萨。如果遇不到这样的老师,只好求对佛法有正信、正解、正行的善知识。他信解行证虽不圆满,但能有解有行,解行相应,亲近他就不会有错误。至于有解而行得不够彻底的老师也很难得。

天台智者大师说:“有解无行,国之师也。”可以跟他学;只学他“解”的部分,不学他“行”的部分。有解又能行,“国之宝也”。有解的人决定是有好的师承,是受老师长时期的熏习。他为何不能行?烦恼习气太重了,浅显的他能做到,境界深一层的做不到。唯有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指错方向,把我们带入歧途。尤其是初学,若是不遇明师,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纵然日后再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所以初发心学佛的第一大事,就在慎重选择老师。

佛在此地教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是“师承”,没有师承,闭门造车不可靠。因为我们是凡夫,以凡夫知见猜测佛经的经义,决定产生错误,所以师承非常重要。“受戒”,此地不是指受三皈五戒,是接受老师的教诫;包括戒律在其中,但意思比戒律广。“戒”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之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这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戒”通“诫”,接受明师的教诫,才会有成就。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才会有成就。“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中国古代皇帝至尊,平民百姓见了必须行君臣之礼,只有老师例外。皇帝跟老师见面时行宾主之礼,他不敢把老师看作是他的臣民。平时皇帝坐的位子在北方是上位,南方是下位。对待老师,皇帝要离开上位,坐到东面主人位,老师坐在西面客人位,以宾主之礼对待。这是皇帝自己做表率,教天下人尊师重道,让全国臣民有依归,社会秩序赖以维持,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兴旺的目的。

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都要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称“专信”;不违教训,称“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民国初年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古人得大成就的根基在此,现代教学一味效仿西方,难怪很少得成就。“专信不犯”是求学入道的不二法门。“专”是专精、专一,跟一个老师学,接受一家之言,不能亲近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种思想、两种教法,你无所适从。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究竟走哪一条路?跟定一个老师,这是师承。

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老师专教我一个人,一门功课——专信不犯。以后接触佛法,我亲近章嘉大师,也是专听他一个人的。三年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专听一个人的,心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涉猎其他典籍,一看就懂。展开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到这时真的法喜充满。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你修戒、修定、修慧。确确实实一门深入,思想不乱,精神意志集中,这才能有一点悟处。没有悟处,你学的是佛学常识。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信心常会动摇,这是现代人修行失败的原因所在。

跟一个老师要跟到出师(现代人讲毕业),就是老师认定你有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离开老师去参学。如果没有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就不能离开老师。

我劝净宗同学,你们找谁作老师?找阿弥陀佛最可靠。跟阿弥陀佛学什么?《无量寿经》。专学这部经,专念这部经,念久了意思就会明白。古人常讲“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一千遍念下来,你心定了,由定生智慧,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晚近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学得太杂、太乱了;心不专一,信不专一,就坏在此地。

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有缘亲近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专信不犯”。对善知识要有坚定的信心,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违犯,才会有成就;阳奉阴违肯定不能成就。《华严经》讲:“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亲近善知识不能懒惰、懈怠,也不能得少为足,否则不能成就。学一两样就觉得很满足,这不是法器。学无止境,从初发心到无上道,无量劫中精进不懈,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他怎么教,我怎么学,永远无厌足。善知识对学生负责,一定帮助学生尽早大彻大悟。他的法能传下去,后继有人,这是做老师的真实功德,是好老师、善知识。

现代高科技的发明为教学传法带来了便利,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在远方有真正的学人,有接受大法的学人,这很值得安慰。能“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那个人就是传人,不一定在面前,不一定认识、见面。“弗见过失”,不能见老师的过失,见老师的过失,“专信”就没有了,跟老师的法缘就断掉了,这个损失太大了!做学生的对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纵然看到老师有不善之处,也没有怀疑。甚至有人造谣诽谤老师,也不要放在心里。因为信心一动摇,缘就毁掉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当时造谣生事诽谤释迦牟尼佛的人很多,外有六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带头;若受他们影响,信心丧失,道就修不成了。我们亲近善知识,对他不满的人,在我们面前恶意批评,我们怎么办?不要理他,也不要放在心上。遇到一个善知识是百千万劫难逢的,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关系一生成败,所以不能动摇。

真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的本迹因缘,说不定是诸佛菩萨化身来做种种示现,度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怎么可以任意批评?别人可以批评,做学生的人不能批评。我对老师“专信不犯”。我的心专、心清净,绝对不受外面境界影响,才会生智慧。外面一点小小风浪,我们的心就动摇了,就生烦恼,不但不能帮助别人,还把自己的道心、道业毁掉了。“专信不犯”的修学态度,老师做不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将来不能超越老师,老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成就,所以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精进奉行”,“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不退转。依教奉行,把善知识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

佛法的教材——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因为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在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不同时代的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利生的大用。这是日日新的精进,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到的。所以佛的教学,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尖端!“不失所受”,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于退失。善知识的教导,决定不违背经论的教诲。经论是我们的依靠,经论深,我们不能够彻底明了,请善知识指导,离开善知识就太难了。

总之,“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是世尊对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开示。我们只要具备了,就是法器,就有资格、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2)礼拜供养·斋戒不厌【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是讲修学,要将老师的教诫落实,如果不能落实,就得不到利益。求学修道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因缘;最重要的是善根、福德,当然因缘也不能少。“从明师受戒”,这是因缘,只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何谓善根、福德?善根是接触佛法能相信;福德是身体力行。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好学,一刻都不放松地学习,才能成功。“形像鲜明”,“鲜明”是说整洁,供养的佛像要庄严、鲜明,要时常保持整洁,这是修习诚敬之道。供养佛像不是迷信,不是拜偶像,而是佛陀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无论是泥塑、木雕、金属铸造的,还是彩画的,一定要干净,不能被灰尘污染,这是表示我们对佛像的恭敬。

供佛像的重要意义有两个:

一、“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定堕三途。世间恩德最大的是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才能觉悟。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很大,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恩德更大!

二、“见贤思齐”。佛是由凡夫修成的,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要向佛学习,学佛的存心,与佛同心同愿。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所以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我对别人是不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如果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天天烧香、磕头,还是得不到利益!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菩萨形像是教学用的,礼敬佛菩萨,用意在见贤思齐、庄敬自强。

佛教表法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它有很深的教育内涵。譬如正规的佛教道场,一进山门首先是天王殿,殿中央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的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形像。他代表什么?笑面迎人,代表欢喜心;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量大福大。旁边的四大天王是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怎么护?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得护持了。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的意义就是“负责尽职”。每个人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使社会安定繁荣,这就是尽职责。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德行、学问。天王手上的琵琶也是表法的,代表中道(儒家讲中庸)。琵琶的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一定要调整适中。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取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如果把他当神明膜拜,就是迷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进步;增长什么?道德、智能、才艺、生活水平都要增长。天王手上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斩断情执。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代表多看;要细心、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他一手持龙(或蛇),代表多变。告诉我们人情事理变化多端,你要看清楚。另一手持珠;珠表什么?在变化多端中,仍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要掌握这个不变的原则,你才能控制变化的境界,否则在这动乱的社会,会无所适从。

北方“多闻天王”,他代表做学问,读万卷书;广目天王代表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环保。伞盖是防止污染的,最重要的是防止心地的污染。所以他提醒我们要保护清净心,不能被境界污染了。

明白四大天王表法所含的道理,如果都能做到;行道有得于心、有得于身,你就是护持自己的法了。所以佛教是了不起的教育,在几千年前就采用高度形象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佛菩萨名号也是表法的,如释迦牟尼,释迦义为“能仁”,表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的根本——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能,观音表大悲,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德修德广大……。在佛法教学中,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都兴起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志——依其形像塑造自己真善美慧的高尚品格。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我们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见贤思齐、学诚修敬、返本报始。哪里是迷信?

供养佛像一定要有座席,有供养的处所。家中有佛堂,供在佛堂;没有佛堂,客厅也可以供佛。佛像要供在上方;何谓上方?就是从任何一个门进入,最先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如果进出的人看不到佛像,这就错误了。除了方位,供具也要鲜明、整洁,充分显示它的光彩。庄严的道场,令自己生欢喜心,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形像”是身形仪表。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什么,会清楚、明白地表现在外。譬如我们有颗真诚心,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很真诚;心清净,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心地清净、慈悲;有的人心胸险恶,人家一接触,就觉得这个人有杀气。无论是善是恶,都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想要瞒别人很难,只能蒙蔽愚痴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经验的人是瞒不过的。所以学佛要从内在做起,自然就有鲜明的仪表。

佛陀教育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是要求我们反观自身,依照此模式把自己塑造得像一尊佛、一尊菩萨,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这是真学佛。

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迷惑颠倒,不知道此生到世间来做什么?方向迷失了,很可悲!佛说:“人生酬业。”这是从无尽悲悯的心里说出来的。酬偿业报真是无奈!我们很幸运,此生遇到佛法,毕竟是有善根,又有缘分。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自己。能深信不疑、有坚定的愿力,就可以达到今生做人的目标——转凡成圣。

学佛堕落的人也很多。什么原因?对佛法没有真懂。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那就错了。知得不够彻底,不够深度,不是真知,那是误解!譬如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几个人能警觉到?贪财、好色、好名、好吃、贪睡总是断不了,想不堕三恶道太难了!真正聪明人听懂佛说的话,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

为什么要念佛?《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善业道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把这两句话体会透彻,就知道为什么要念佛。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十法界),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念那个法界。为什么?从心想生!“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想作佛,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罗汉就成罗汉;念贪就变饿鬼;念痴就变畜生。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颠倒错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这是愚痴;愚痴堕畜生道。面临外境,心里不高兴,愤愤不平,嫉妒障碍,这是地狱道。所以心里有贪瞋痴,就是念贪瞋痴,起心动念都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想、天天做,因缘具足时果报就现前,哪能不堕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为我们做榜样:离开五欲绝不堕三恶道;离开六尘超越六道,不再轮回。佛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要为我们做出样子来,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个恩有多大!我们要把世尊的恩德放在心上,并学习佛的存心、生活方式、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向佛陀学习。保持“形像鲜明”,大众与我们接触,他才能生欢喜心、恭敬心,才愿意亲近佛法。“朝暮礼拜”是修身,狭义地说就是做早晚课。定课非常重要,我在净宗学会成立之后,编了《净宗朝暮课本》。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用意是每天早晨提醒我们要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果以为功课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就用错了心。功课是念给自己听的,要记住从早到晚依教奉行,不敢违背。晚课是忏悔,改过自新。晚课的经文选择《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是讲五戒十善、持戒念佛。晚课用意在认真反省——佛教我们应当做的,做到了没有?不可以做的,是否有违背?我们这样做早晚课,才有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如果没有功德,念回向偈,是自欺欺人。朝暮两堂功课要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可以违背。学佛要老实修行,如果早晚课诵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功夫自然不得力。修了十几二十年,丝毫没有进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依旧是个凡夫。“朝暮礼拜”广义地说,是从朝至暮,念念保持真诚恭敬之心。早晚要不要拜佛?拜佛很重要。拜佛真正的意义是把对佛的恭敬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对待一切人事物上。功夫用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念不忘,这是行道。《无量寿经》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十善业道经》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善护意业。意清净,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使自己的心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永远保持纯净、纯善,决定“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真正会用功。“恭敬然灯,净施所安”,恭敬燃灯,表存心诚敬。灯象征光明、智慧,对自己而言是破迷开悟;对一切众生而言,是以诚敬心奉献、服务,燃烧自己,温暖、照亮别人。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身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每天为人家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精进不懈,不收学费,无私的奉献他的精神、体力、智慧,而自己的生活却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然灯”的意思。

我们今天发愿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念念存此愿心就是圆满的。至于心愿的落实,都在缘,缘就是机会。遇到机会,我们就尽心尽力的去服务、帮助众生;勉为其难去做,这是真心没发出来。帮助众生也有先后顺序,这不是分别、执著;迫切需要帮助的苦难众生我们先帮助,还过得去的众生,可以缓一步。

帮助一切众生,最究竟、最圆满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因为一切苦难都是从迷而生,破迷是拔除苦难的根源。究竟圆满的快乐是从觉悟而生的,所以帮助他觉悟,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地帮助。要落实这一件大事,必须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演是表演给人看,众生看到,有所感悟,必然向你请教,你再为他细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舍这个念头,就是“恭敬然灯”。“恭敬”是性德。明心见性的人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恭敬;恭敬不是学来的,法尔如是。所以可以自我省察,看看自己对于一切人事物,有没有自自然然的恭敬心?如果有,那就恭喜你!你虽然没有见性,但距离见性已经不远了。为什么?性德的气氛你已经有了。

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践、力行,它不是学术研究,谁能相信、奉行,谁就得利益。利益表现在你生活快乐,容光焕发、行为端庄、身体康健、人人尊敬;对人诚恳关怀、和蔼可亲,对事认真负责,这就是修心的成果——形像鲜明。“净施所安”,“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法所说的“离相布施”。净施的功德,能破贪瞋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所以身心自在。“净施”是正修行,“所安”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佛弟子一定要修布施,布施的目的是断悭贪心,先从身外之物能舍、能放下做起。但是布施时心要清净,没有希求。若存着“舍一得万报”的心态,这种布施有目的、有企图、不清净。“净施”则双方都心安理得,布施的人快乐,接受布施的人也心安,因为不需要回报,心里没有压力、负担。所以帮助人不求回报,让人家身心安稳最重要,这是真实功德。

人一生的福报、财富是因财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绝对不是竞争就能发财,没有这个道理!贪吝决定不能发财。悭贪的人用种种手段夺取的财物,仍然是他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任何方法都得不到。命里有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财源都会来,这是前世修财布施的果报。把这些道理参透了,就懂得生财之道。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不修因,怎能得果报?“不违道禁”重在“不违”,“道”是说理,“禁”是说事。就是我们不违背佛陀的教诲;在事上禁止的行为,也绝不违犯,一定遵守。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佛弟子心之所思,身之所行,绝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做一个依道理行事的善人。

佛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佛发明创造的学说,是随顺真心的天然之道——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本来如此。佛在《般若经》讲,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谁要是说佛说法,就是谤佛。那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就是佛所讲的没有一句、一字是自己的意思,说的完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称“无说”。本来就是这个道理,说与不说还是这个道理,永恒不变。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创造发明,只是在修行功夫进入甚深禅定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所以他不是创意。

我们凡夫若能随顺自性、真心,也能过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一样的生活,得大自在、真安乐。自在安乐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顺境、逆境,完全不受外缘干扰。这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斋戒不厌,心中欣欣”,“斋戒”是物质生活,“欣欣”

是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幸福快乐。“斋戒不厌”是功夫,“斋”是心地清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保持清净心,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最健康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式就是“斋戒”,这也是诸佛菩萨的生活。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我们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奇耻大辱。

现代人不知道怎样过日子,饮食起居都反常,所以身体在有意无意间被糟蹋了。食物吃下去要靠器官消化,如果吃太多,器官工作量大,身体负担过重,本来可以用一、两百年,五、六十年就衰老了,因此要懂得节制。生理与心理是一体的两面,分不开的;饮食对于养生之道有很大帮助,对于心的清净、平等、慈悲也有很大的影响。“斋”是过午(中)不食,与吃荤、吃素没关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僧团日中一食称“斋”。佛教弟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身心清净,省一餐饭省好多事情。对于口腹之欲要小心谨慎,饮食愈简单愈好,绝不能过饱,这样就不容易生病。有些人错解日中一食的意义,把三餐的量一顿吃掉,严重地伤害身体健康。

饮食起居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佛说:“一切唯心造。”你只要有妄念,能量就大量消耗,你不吃就不够。所以要过正常的生活,必须先把观念改过来,减少妄想。我常提示同学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能将这十六个字放下,能量的消耗就大大的减少。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清净到极处。“斋”在形式上着重过中不食,但它的精义在清净心——斋心!

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本有的清净德用。“斋戒”二字,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清净、慈悲,就是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不能以时日计算, 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以恒。

出家弟子,“斋戒”要天天奉行。在家弟子,有家庭、事业,要想断妄想、分别、执著难,所以在家弟子一个月“斋戒”六天——六斋日。现代的人心放逸,妄想太多,心收不住,怎么办?最好一个星期念一天佛,也不必二十四小时,就用谛闲老和尚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个星期修一天清净心、清净身,过一天佛菩萨的生活。这样修法,两三年下来,会有很大的受用——身心健康,远离烦恼疾病。“不厌”有不退转的意思;唯有不疲不厌才能有始有终。许多修斋戒的人,有始无终,做几天就懈怠、厌倦了,所以收不到好效果。如果每星期修一次,半年、一年就能看到效果——欢喜心现前。“心中欣欣”,法喜充满,你就会永远保持。生活虽简单朴实,但身心愉快,精神体力充沛,那种快乐不是一般感官之乐所能比的!(3)现世吉祥·后证佛果【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一个真正的好人,恶鬼、罗刹不会伤害他,诸佛会护念他,天龙善神保佑他,大众也会尊敬他。

往昔在美国有一位甘贵穗居士,修持功夫不错,她在旧金山的住所是一间鬼屋。她说每天晚上大概将近十二点的时候,这个鬼就出现。出现之时气味非常难闻,青面獠牙非常难看,是她的冤家债主,想靠近她,要她的命。大概只剩三、四尺的距离,她就拼命念阿弥陀佛,鬼就站在那里不动。一直念到天亮,鬼就走了。她说不念佛,鬼就靠近,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鬼止住在那个地方。夜夜如是,不是一天而已,她真有胆量!

我说:“你为何不搬家?”

她说:“这样也好!逼着我用功念佛,要不是鬼在我面前,我可能把念佛忘掉了。”善用境界,很不容易!“所向谐偶,百事增倍”,“所向谐偶”是心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没有障碍;“百事增倍”是指做任何事业,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更深的意思是作佛的真实弟子,福慧会不断地增长。这是不是佛菩萨在保佑加持?可以这样说,但不能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护念是平等清净的,关键在自己能够接受多少,做到多少。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有三:

一、教我们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如果人与人能相处得好,人为的灾害(如战争)就没有了。

二、教我们人与自然环境如何和睦相处。人如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处得好,天灾就没有了。假如破坏地球生态,就会造成许许多多自然灾害。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珍惜资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自己检讨,不能怪自然环境,更不能说与自己无关。

三、教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处好。

这三种关系要是处好,天下就太平,才是真正幸福。否则“灾难倍增”,生活就苦了。

人有过去世、未来世,不是只有这一生;有智慧者要懂得为将来、为来生打算。此生时间短暂,纵然活一百岁,也是电光石火,刹那之间就过去了,受点苦、吃一点亏算什么?如果享福而不修福,来生到三途受苦,就是糊涂人。“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天龙鬼神”,是佛法讲的护法神,“众人”是世间大众。这是说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必然会救护他,同时现前的大众也会敬仰师法。“后必得道”,是指将来必定成佛。

有同修问:“成佛要修行多久?”这要问你自己。如果你会、你肯,一念之间就能转凡成圣;你不会、不肯,无量劫又无量劫,遥遥无期。佛与我们凡夫的差别是用心不同。佛心清净、纯善;我们的心污浊、不善。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不净不善放下,恢复到纯净纯善,你就成佛了。《法华经》讲龙女八岁成佛。由此可知,此事不难,难在我们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如果真放下了,立刻就成佛。为何放不下?愚痴、迷惑、颠倒,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谓有是幻有。若能悟此真相,不再分别、执著,心地就清净了;一尘不染,就能成佛道,得大自在。【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如理如法地学佛才“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是名字位弟子,不是真弟子。

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周边国家回教徒很多,他们对华侨都不信任,沟通办事确实困难。但我跟他们接触,他们却翘起大拇指:“净空法师是好人!”我们以真诚心待人,以善心与之相感,把他们的本善引发出来。尊重他们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自然就得到他们的尊重与欢迎。如果说佛法是正法,他们都是外道,当然麻烦就来了。

中国人讲和平,大家要和睦相处,必须平等待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平等,就没有和平。怎样做到平等待人?自己要谦卑,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希望别人对我好,我先对他好。别人对我怀疑,我对他不怀疑。回教徒不会念佛经,我念他们的《古兰经》,了解他们的仪规,主动去帮助他们,自然相处得很好。

天主教、基督教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做济贫医病的工作,我知道了,立刻就帮助他们。他们说还需要一辆救护车,我就答应再送一辆救护车。我对其他宗教慈善事业的帮助,有些佛教徒不理解,认为我用他们供养的钱送给外道。为何这样分别、计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一家人,谁做好事,我们都应当全心全力地支持。

以上是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下面经文,佛陀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五种原因。(二)学佛得凶衰(1)不遇明师·不解经戒【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没有遇到好老师,这是学佛不如法,得不到善报的第一种原因。“有人事佛”,指学佛还会遇到凶灾的人,是因为“不值善师”;他没有遇到好老师、善知识。即使是出家受了戒,也是有名无实。《楞严经》卷六讲,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地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此可知,学佛遇不到好老师,学问、道德都无法建立。因此,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善师可遇不可求,遇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学一家之言。往昔李炳南老居士介绍我以印光大师为师。印祖生于清末民初,距离我们近,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说的话、指的路决定正确。如何跟他学?请一套《印光大师全集》回家,天天读,天天学,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没有开悟之前,绝对不看别的书。不但其他经典不可以看,所有一切书籍都不看,电视、广播、报纸都要远离,只读《印光大师文钞》,一定会有成就。我们用清净心来熏习佛法,把污染放下,培养自己心行纯净纯善,往生极乐世界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见经教”,是说一生没有遇到经教。有些人虽然遇到经教,不能理解如来真实义,纵然每天念经,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路,受戒好比走路;不认识路,没有方向怎么走法?佛教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不等同于一般世间教学。我们接受这种教育,最重要的修学态度是彻底放弃自己的成见、承认错误,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导才有救。如果还掺杂自己的意思,那是夹杂不善,修学的效果全被抵消了。“受戒而已”,是说仅有三皈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形式,而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有名无实。

今天世界为何这样的动乱?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因为师承、圣贤教育废除了,才会遭此大难。我们是极少数有幸闻到佛法的人,怀着慈悲心,想帮助世间,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力虽不足,尽力而为,《楞严经》说这也是圆满功德。

挽救社会,要从根本做起。根就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教育。从前这四种教育都是圣贤教诲,人人遵从,现在都被摒弃了,所以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社会哪有不动乱,人民哪有不受苦的!(2)昏愦犯戒·无敬嫉贤【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

昏愦、犯戒、无敬、詈嫉,这是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原因。世尊仅举几个学佛造作罪业的例子,实际上我们违背经教的行为太多了,所以常得凶灾的果报是必然的。“示”是表现。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空有戒名。对于戒行、戒相、戒法不懂,如何能受持、落实?出家人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形象好,让人看到对佛教有好的评论,你就是在修福,在积功累德。学佛人不论在家出家,容貌、体质样样都好,言行举止也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在家为在家大众做榜样,出家为出家大众做榜样;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随佛陀的教诲,才是真正佛弟子。

三皈最重要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章嘉大师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对大众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受三皈五戒,重在落实,否则就是“示有戒名,愦塞不信”,有受戒之名,无受戒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糊涂、不觉悟;“塞”是闭塞不通。对于佛说的道理不通达;对于佛的行持不明了,心里闭塞,这就是“愦塞不信”。没有信心,必无所成,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违犯戒律”,是说行为完全违背佛的教诲;“戒律”是佛的生活规范。佛一生示现学不厌、教不倦。教人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时,老师帮助学生开悟,学生帮助老师提升境界。讲经、教学的时间愈长,天天认真学习,帮助别人学习,不知不觉智慧开了、烦恼少了。“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不少人怀疑佛讲的是否真实?连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也半信半疑。虽然嘴巴也讲因果报应,但心里时信时不信。为何犹豫不定?因为对经教的理论不清楚;对于佛制戒的因缘、持戒的利益都不了解。如果清楚明白,自然就欢喜奉行。

佛法分“教、理、行、果”四大类,戒律是行法,是我们生活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现代人学佛缺少伦理道德的根基,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修学《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以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这些都属于行经。日常生活中能落实,是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亦无经像恭恪之心”,对佛经、佛像没有敬意,这是轻慢圣贤,不重视道学的表现。学佛皈依三宝,佛菩萨形像,代表佛宝,经典是法宝。不恭敬三宝,如何学佛?“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我们用仪式来表达诚敬之意,但仪式并不重要,在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拘泥。譬如我们在电视台讲演,后面没有佛像,也没有烧香燃灯是可以的。如果在自己道场,一定要供佛像,但最要紧的是要把经典的道理讲透彻。供佛是透过供具表达报恩的心愿。香、灯是燃起自心的诚信和智慧光明。“烧香”是代表信香、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炷香燃起,就想到佛教修行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然灯”代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表舍己为人,为众生服务的意思。

现前很多在家同修居住的公寓房子都不大、不高,“烧香、然灯”很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敬,烧一炷香即可,不要烧太多。为了公共安全,尽量避免点蜡烛,若要点灯,可在佛前用两盏电灯代替。如果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烧香、不燃灯,佛前供养鲜花、水即可。水是一定要供养的,它不会造成污染。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用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平等。供水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透明的杯子,一尘不染,这样表法的意思圆满具足。“礼拜”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是修恭敬心,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也许有同修问,为何要天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很深,是教我们将对佛菩萨的诚敬心,用在生活之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像对佛一样尊敬。对事认真负责,把事情办好,这是敬事。桌椅板凳,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敬物。见到佛会礼拜,见到人却瞪眼睛,这是学佛与生活脱节了,大错特错!“礼拜”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经行、礼拜是身动心静,动静两方都照顾到,是非常殊胜的养生之道;它不限年龄、性别、贫富贵贱。总之,“礼拜”是教我们一切恭敬。如果不能如此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无。“恒怀狐疑”,佛菩萨究竟有没有、灵不灵,常存怀疑,似信非信。“狐疑”的范围很广,总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尽到责任讲清楚,没有教好学生让他明白。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有资格接受圣贤大法。“骂詈、恶口、嫉贤”都是“瞋恚”的表现,对别人伤害不大,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小小不如意就发脾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无量无边的障碍都起来了。“瞋恚”是堕地狱的业因。佛教导我们处逆境、遇恶人要冷静,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对方的瞋心。自己不可以动瞋恚的念头,动一次念头就造一个地狱的业因,累积起来非常可怕!“恶口”是说话粗鲁。现代社会,人的疑心重,你好意对他,他怀疑你,恶意相向,我们不能怪他。《无量寿经》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长辈没教好,他不懂仁义道德,我们应该原谅他,要是责怪他,自己就错了。“嫉贤”是嫉妒心重,这是瞋恚的外在表现。有嫉妒心,就会障碍、阻止人行好事;果报是你想做好事时,也会有人障碍你。“恶口嫉贤”会堕地狱,果报很惨,一定要警惕。圣人教导我们,要成人之美。我们应当把心量拓开,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如果尽心尽力去赞助,自己所得的利益与他相等。若是嫉妒、障碍,他的福德不会减损,自己的罪过反会加重,这个道理要懂。(3)不斋杀生·亵渎经典【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不斋杀生、亵渎经典,这是学佛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斋”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斋心与佛心相应。佛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叫做斋。“六斋”是世尊教导在家弟子净化身心的一种修学方法。在家人有家庭、事业,不能专心修道,佛劝他们一个月修六天。这六天是:“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逢小月就加上二十八。选择这六天,是因为这几天多半有天神到人间来巡察。我们在这几天修斋戒,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功夫,意义特别殊胜。

现代人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如何修六斋日?我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利用周末休假这两天来修“八关斋戒”,一个月修六天。八关斋戒着重在“斋”,但也不能忽视“戒”。修清净、平等、慈悲心是“斋”的意思;修十善业道是“戒”的意思。

清净心与我们的生活、饮食起居确实有关系。生理会影响心理,特别是影响情绪。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受影响,还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没有这个功夫,佛就教导我们,在斋戒当日断掉晚餐,中午过后只喝水。若吃了有渣滓、会沉淀的东西,斋就破了。有许多人持八关斋,晚上还喝牛奶、豆浆,这是不可以的。初学者,体质不能适应,勉强可以用,但一定要有决心做到清净。“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而亲自动手或者吩咐别人杀生。佛陀在世,因为托钵,没有禁止出家人吃肉,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但吃肉决定遵守三净肉的三个条件:“一、没有亲眼见杀。二、没有听到畜生被杀时凄惨的叫声。三、绝对不是为我而杀。”不论自己动手杀生,或指使别人去杀生,都有罪过!杀生严重地破坏慈悲、清净,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不敬佛经”。佛经是三宝之一,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佛弟子敬爱法宝“如护眼目”,这是说学佛之人应视佛经重于生命,以此重道之心,必有成就。若是不敬重佛经,视如世间凡书,这样的轻慢心,不但道业不能成就,世间事业也不能成就。

下面举出对于佛经不尊重的事例:“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箧”是竹编的箱子,“弊”是破旧的;是说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佛经要放在最好的地方供养,若随便乱放,就是不尊重佛陀的教诲。用心如此怎么学得到东西?“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佛经随便放在床上或不干净的处所,这都是不尊重,不应该的。有些人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决定有伤害,特别是损害视力。“或持挂壁”,古时候,有人习惯把经书穿洞,用根绳子挂在墙上,方便取看,这都是不尊重。“无有座席恭敬之心”,“座席”是比喻。有客来访,主人必定为他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安设座席,有固定的处所,表恭敬法宝之意。经书座席就是书架、书柜、书箱。为了防止蛀虫,放经书的箱柜,要用最好的材料制作,这是对经书的尊敬。以恭敬心好好保存,将法宝流传给后人,会有无量功德。(4)迷信巫术邪神·引进妖魅恶鬼【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迷信巫术、邪神,这是学佛得凶灾果报的第四种原因。“疾病”,人生难免。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是疾病的主要因素。科学家提出警告,人类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将来水有毒,不能喝;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五十年后的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学佛人平常表现还不错,一旦“疾病”临头,尤其病重时,心就乱了,自己做不了主。病急乱投医,找巫师“卜问解奏”,甚至祭拜求助于邪神。这种做法不但对疾病没有好处,很可能加重病情,有些能治好的疾病,反而延误治不了。

疾病应如何处理才正确?首先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三大类:

一、生理病。如饮食不调、寒暑招染风寒、或热病等。谚语说“病从口入”,可见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次,情绪也能影响生理变化。

二、冤业病,医学上称为精神分裂。这是病人的冤亲债主附体,来讨债、讨命。讨债的要让他受苦,还要花上一笔可观的医药费,那是他的债务;讨命的要把他折磨至死。这类疾病药物无法医治,医生也束手无策。

凡是遇到这样的病症,佛门的方法是调解——与冤亲债主沟通、谈条件,请他离开,双方都得利益。在佛法里多半是修诸功德,特别为他回向。这样做大多数的冤亲债主都能接受,他一离开,病就好了。佛门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朝的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几乎送了性命,遇到迦诺迦尊者帮他调解,他的冤亲债主才同意离开,并且说出这是他过去生中陷害别人的果报。《慈悲三昧水忏》这本书有详细的记录。

三、宿业。是过去世或今生造作极重罪业所感召的。造罪业必定损福,如果福报很大,虽折损了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可以享受;如果没有大福报,麻烦就来了。老年痴呆症就是业障病,现代人不懂,认为人老了得这种病很正常,却不知老当益壮才是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他经验丰富,懂得养生之道,懂得调节饮食和情绪,所以愈老愈健康。

我们明白疾病的三种根源,就知道如何对治。属于生理方面的,要注意饮食起居,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属于冤业的,不再与人结冤仇。过去生中结的冤仇怎么办?我们心正、行正,念念为社会造福,远离贪瞋痴慢、名闻利养,有这样的心行,纵然是冤亲债主也会尊敬你,不会来报复的。因为你是善人,是无私、无我的人,诸佛菩萨、天龙善神都保佑你。更何况你还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他们不但不扰乱你,还会保护你。

一定要深信佛陀的教诲,不再造恶业。佛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法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真正可以解冤释结。过去、今生所造一切极重的罪业都化解了,肯定可以远离疾病。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百多岁了,她一生念念照顾苦难的穷人、老人、病人。她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果报是健康长寿。虽然我们身心还有一些疾病,不要紧,只要从观念上、心理上来对治,就是根本治疗;药物是辅助的,双管齐下,身心就能很快恢复健康。这才是修行,才走学佛。假如连这点效果都没有,自己就有问题了。

身心健康,在佛法修学中是小事。如何不堕三途、如何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才是大事。大事因缘都能成就,这小小的果报算什么!健康长寿,精神饱满,烦恼轻,智慧长,舍己为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的人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学佛的殊胜之处。

生病时,是否相信佛的教诲?如果有怀疑,就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尤其病重时,旁人又乱出主意,这个用偏方,那个请鬼神,于是你的心就乱了,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佛举例说明:“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生病找“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打交道的。用巫术能否把病治好?有时也能,因为他有一点神通感应。小事有感应,大事就胡说八道了。而且他不是正神,会引导你误入歧途。“卜”是占卜。“解奏”,“解”指解冤;“奏”以文疏报告鬼神,这是道士写奏本呈给玉皇大帝,请求赦罪,希望病人能够转好。儒家占卜用龟、蓍草等。“祠祀邪神”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为何民间祠祀会灵验?学佛后才明白,只要有人祠祀,就有鬼神附在这个人身上,或是附在某个偶像的身上。如果这个灵鬼过去生中修智慧,就很灵验;修大福报,信徒就很多,也有感应。

一般民众崇拜鬼神,但我们不要求他,因为他对我们没有帮助。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是佛菩萨,他的弘愿、威神确实能加持我们,只要我们信心坚定,决定有效。

孔子说:“非其鬼(指祖先)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这样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效仿的。

满清初年宫廷里诵《无量寿经》,请法师讲经,从皇帝到臣子人人依教奉行,所以国家强盛。到了末年,宫廷里的读经被慈禧太后废除。她相信巫师,国家大事取决于驾乩扶鸾,终于导致国家灭亡。

学佛之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诫为主,依教奉行,决定事事如意,纵然有凶灾,也能化解。从前出家人生病,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治疗的方法是:修清净心来改变生理,使身体恢复清净正常。方式是断食:生病期间,不吃东西,只喝水,把体内的脏东西(毒素)洗干净,清净地休养几天,元气恢复病就好了。吃药有副作用,这是佛教给我们没有副作用的好方法。找巫师、算命问卦、解奏、祠祀邪神,这些迷信的做法,决定不要做。只有依照佛的教诲,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佛教我们不杀生,要从内心将杀生的念头断掉。不偷盗,没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不邪淫,与异性接触的时候,绝不动邪念。你每持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护持,受持三皈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对佛法“狐疑不信”,这些护法神、护戒神就离开了。你“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取而代之的是妖魔鬼怪来做你的护法神,最终把你送到地狱里。《左传》云:“人弃常则妖兴。”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的基本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恶鬼聚集满门,引诱你走邪道;你的精神体力衰了,地位失掉,财产消耗了(占卜、解奏、祠祀邪神,都要用钱)。“所向不谐”,“谐”是和合、如意;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称心、不顺利,最重要的是意见不和。尤其是在疾病之时,因为家亲眷属意见不和,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最后把病人治死了。“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这是业障病的另一种原因。“宿行”是指过去世堕恶道,今生才由恶道转生人间,他阿赖耶识里邪见恶习的种子太多,力量太大,遇缘就造罪业。“现世罪人也”,这也是学佛不得谐偶的因素。所以恶习气要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这关系到迷悟、苦乐的果报,不能不警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重视修学环境,因为没有定力,总不免为外境所染。“非佛弟子”,虽然皈依受戒,对佛法却一无所知,徒有其名。我们出家在家四众同学,真正发心学佛,必须把佛最基本的教诲“十善业道”落实。否则内有贪瞋痴三毒烦恼,外有五欲六尘诱惑,内外交感,怎能不生病?要想不生病,必须把病根拔掉。佛在此地把学佛得吉祥如意或得凶灾的道理,都为我们说明白了。(5)现世衰耗·死受恶报【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泥犁”是梵文,意思是苦地,译为地狱。

今世所做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现世果报不好,死后还是免不了受“泥犁”之苦——在地狱中受拷打治罪。现代人看到这些经文认为是迷信,将其删掉,岂知佛经上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由其罪故,现自衰耗”,由于造作罪业的缘故,现世自然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还有罪殃,死后必定堕落在三途恶道。我们冷静观察,有些出家人死相没有在家人好。为什么?在家人真修,出家人假修——自欺欺人,欺骗信徒。从哪里看?出家人死后全身僵硬。在家人真修,往生时全身柔软。身体僵硬,是因为死的时候恐怖、害怕,这样决定堕恶道。死的时候全身柔软,走得很安详,这是好死。好死是五福之一,决定往生善道;糊里糊涂的死,就是随业力牵引,没有能力选择去哪一道。死得不好,就生三恶道,这是肯定的。细心观察这些业因果报,应当警惕。只要这口气没断,及时觉悟,真正忏悔回头,还来得及;这口气一断,就晚了。“展转受痛,酷不可言”,“酷”是果报残酷,佛都不忍心称说。原因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都是天天在累积恶行,没有善行。恶因人人都有,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把恶缘断掉。现在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半个世纪前增加了几十倍,修行很不容易!你能禁得起诱惑,能在五欲六尘中不动心,就是真修行。

我们六根接触五欲六尘,果然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谓“八风吹不动”,就得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外一如,决定不起心动念,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还受外面境界诱惑,起贪瞋痴慢、是非人我之心,你没有功夫,还是六道凡夫,不能避免恶报。所以我们要天天反省,找出毛病,天天改过。否则,过失毛病天天在累积,业障罪过愈来愈重,就真的没救了。

本经是学佛入门的第一部经,《十善业道经》是第二部经。学佛要先从本经学起,这门课程学不好,其他全都落空。(三)永恒的真理——行善得福·作恶遭殃(1)祸不自省·祸上加祸【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愚人盲盲”,“愚”有五义:“一、沉迷五欲。二、是非颠倒。三、喜恶憎善。四、闻道不解。五、从恶道中来,带有恶道的习气。”“盲盲”是心思昏迷,无正知见。两个盲字,第一个是心盲,心不开窍,迷惑颠倒。第二个是眼盲,心目都盲,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吉凶祸福,就是愚人。“不思宿行因缘所之”,就是没有想到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今生又造了什么因?古德说:“四十岁之前的业报带有过去世的因缘,四十岁之后则是今生所造作的。”所以要相信因缘果报,吉凶祸福都要自己负责。

弘扬正法很不容易!在这个大染缸中能不被染污就很难得了,何况还要劝人回头,真是难之又难!一万个人中有一两个回头,就很难得了。要想多数人都觉悟,佛来了恐怕也做不到。什么原因?“愚人盲盲”,业障太重了。“宿行因缘”是指过去生所造的业因。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验:譬如遇到一个陌生人,觉得似曾相识;或见到某个人,总觉得不对劲,心里不喜欢。还有,初次到某地旅行,看到的新环境却觉得很熟悉,好像来过。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的缘。佛讲,过去生中你所遭遇的人事物,其中有好、恶、怨、亲,今生遇到了,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感应,证明了人有过去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想知道过去世所造作的是什么因,看看今生所受的果报就知道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既然有过去世当然就有未来世;想知道未来世得什么果报,看看今生的造作就知道了。今生心行善,来生的果报就善;今生心行不善,来生的果报当然就不善。明白这些道理与事实,就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一切际遇都是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孟子说“反求诸己”,非常有道理。我们要时时刻刻做反省、检讨、忏悔的功夫,才能止恶修善。一般人不去思考今生所得的报应究竟从何而来,反而以为是学佛才得到衰耗的果报,这是错误的见解。

正确地学佛,要知道佛是什么?佛不是神、不是仙,佛者觉也。学佛是学智慧、觉悟。觉什么?觉宇宙人生的真相。觉悟的人有趋吉避凶的能力,怎么会有衰耗的果报!觉悟了,对前世今生所造的罪业能立刻忏悔改过;不觉悟的人不知道悔改,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所以恶口、恶念、恶行不断。他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造作诸恶还要求佛菩萨保佑。由于这些错误的思想行为,才招来衰耗凶灾。“精神报应,根本从来”是指神识受报,也就是轮回现象的由来。轮回的真实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下面举两个“人堕为畜生”的例子。民国四十一年,报纸刊登了台湾凤山农村有一头初生的小牛,身上带有三个字,是当地过往老人的姓名。村民因此晓得这头牛是邻村某人来投胎的。消息传到邻村,他的家人赶紧跑来看,发觉是自家过世的老人投了牛胎,就想把那头小牛买回去饲养,可是小牛的主人不愿意卖。原来两家从前有怨结,好像要借机对它实施报复。最后经人调解,才同意把小牛卖给它的后人。人死了投牛胎,正是佛法常讲的“披毛戴角还”。

另有一位大陆同修告诉我,在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儿子死后投了狗胎。儿子虽然死了两三年,老太太还是很想念。有一晚梦见儿子,很欢喜,问他现在在哪里?儿子说在某某寺庙。又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那里看门。老太太醒后感到非常奇怪,怎么会在寺庙里?过了没多久,正好有些佛教徒要去寺庙朝山,老太太就请人家带她一起去。到达寺庙之后,他们拜见老和尚。

老太太就打听:“你们庙里有没有门房?”

老和尚说:“我们寺庙没有门房。”

她问:“那谁看门?”

老和尚说:“有个小虎看门。”

听到小虎,老太太寒毛直竖,小虎正是她儿子的小名。

她说:“在哪里?我想去看看。”

老和尚说:“小虎是一只狗,不是人。”老太太这才明白过来。

那只狗看到母亲就流眼泪,人跟狗抱在一起哭,这是最近的事情。失了人身,堕在畜生道,这还是造业轻的。重的堕饿鬼、地狱,可见六道轮回真有。

学佛如果样样不如意,应该认真反省检点,是什么地方学错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