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7:27: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汉周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试读: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目录

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深宫的阴谋,沾血的皇位

奇葩年年有,皇家特别多

创业之路不好走

贰 出将入相不容易

出来混, 带着胆子也得带着脑子

玩得转阳谋,玩不转阴谋

乱世择主做得好,封王拜相;乱世择主做不好,遗臭万年

用得着得捧,用不着就扔

赢在开始的人,不一定能赢在最后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

人生不幸诗家幸

没点儿个性, 别说自己是文化人

书生气节,文人风骨

肆 让历史记住的女人,都有彪悍的人生

伍 时间让人遗忘,也让历史扭曲

壹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深宫的阴谋,沾血的皇位买凶杀子:一个昏着毁了一个国家

公元前701年,卫宣公十八年,一艘小船向卫国和齐国的边境莘地驶去,船帆上醒目地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白旄,船首是一个长身玉立的年轻公子,他脸色沉静,从容不迫。

莘地一群强盗把船拦了下来,他们指着旌旗说:就是他了。

强盗们闯上船来,一刀把那公子杀了。公子没有抵抗,没有分辩。

强盗正觉奇怪,又一艘小船赶上来了,一个带着酒气的中年男人在船上大声喊叫:别杀他!你们要杀的是我啊!

那男人跳上前面那条船,抱着死去的公子大哭,强盗们不由分说,把他也杀了,完事后派人去向雇主报信。

要杀这两个人的雇主,就是两人的父亲卫宣公姬晋。

老话说“虎毒不食子”,这个老国君怎么鬼迷心窍到要雇用强盗来杀自己儿子呢?01

姬晋留在历史上的事迹,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好色。

年轻的时候,他和老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个儿子,取名为伋。

继位之后的卫宣公,仍旧不改本性。他立姬伋为太子,并要替他迎娶齐国的大美女宣姜为妻,但因为听说宣姜美艳不可方物,卫宣公便动了心思。

他先打发姬伋出使他国,然后自己在淇水边筑了个宫馆,李代桃僵,与宣姜做了夫妻。卫人见国君如此荒淫无耻,还作了首讽刺诗,把卫宣公比喻成了个又老又丑的癞蛤蟆: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诗经·邶风·新台》)

大意是说新台建得明丽辉煌,河水汤汤向东流淌,宣姜本想嫁个如意郎君,没想到最后自己的夫君却丑得像只蛤蟆。

这卫宣公在温柔乡里快活过日子,宣姜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还替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姬寿和姬朔。

随着两个小公子长大,卫宣公的长子姬伋——宣姜本来要嫁的正主儿,成了宣姜的绊脚石,她开始为除掉姬伋动起脑筋。

姬伋是个仁爱的人,姬寿非常佩服喜欢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经常和他在一块探讨理想和人生的意义。姬寿的同胞兄弟姬朔却是另外一副面孔,这是个利欲熏心的坏小子,他和母亲宣姜一拍即合,无论如何都要除掉年长的姬伋,自己取而代之。为此,他不断地给昏庸的老爹洗脑:姬伋大哥多么恨您哪!

老男人都偏爱小儿子,更何况还有宣姜软绵绵的枕头风。

卫宣公把要嫁给姬伋的女人占为己有,本来心里就有个疙瘩,怎么看这个长子都不顺眼,而替他生下姬伋的夷姜已经失宠上吊自杀了,于是老男人一狠心,决心干脆来个一了百了,把姬伋也杀了。

卫宣公派太子姬伋出使齐国,并预先通知边界莘地的强盗:你们帮我杀掉一个人,那人的船上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那是使者的标志——白旄。

此时的太子姬伋仍被蒙在鼓里,但姬寿却知道了宣公的计划。他急忙赶去见大哥:“这次差事去不得!父亲要杀你,你快跑吧!”

太子姬伋不肯,一再坚持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苟且偷生,这种事我做不到。

姬寿见苦口婆心劝不动大哥,又想了个办法。“那我给你饯行吧!上酒!”

姬寿把太子姬伋给灌醉了,偷了白旄,冒充兄长的使者身份,义无反顾地走上死路。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一幕。强盗只认牦牛尾巴,把姬寿杀了。酒醒的太子姬伋知道不妙,一路赶来,只见弟弟已惨死,悲痛欲绝,之后也被杀死了。

一对仁义兄弟,一起蹈难而死,知道真相的卫国人悲愤难平。咱们的国君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把这两个好公子给祸害了!人们写了首诗,来怀念他们: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只随水漂流远去。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心中的眷恋难以排除。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影渐渐消逝无踪。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真希望你们没有遭遇灾祸!02

卫宣公、宣姜要杀的原本是姬伋,没料到强盗们连姬寿也杀了。老头儿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没多久就魂归西天了。这下最得意的是姬朔,他如愿以偿上了位,也就是日后的卫惠公。

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卫惠公的所作所为,在卫国非常不得人心。他继位几年,已惹得天怒人怨,大臣左、右公子发动政变,扶持了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黔牟上位。卫惠公逃到了自己的舅舅齐襄公——宣姜的哥哥——那儿避难,寻求政治保护,并在齐国一住就是八年。

虽然卫国人已经自己选择了新的君主,可其他国家并不认同。

强大的齐国找了个借口,纠集了鲁、宋、陈等国一起攻打卫,要护送卫惠公姬朔回国。

卫国挡不住,左、右公子都被杀了,新任国君黔牟也逃了。多国部队开进卫国,卫惠公复位。虽然这个人道德败坏,但血统还算正,是卫国国君的血脉,处于弱势的卫国人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

但是民心向背很会影响国家的政局。

卫惠公姬朔当了十几年国君驾崩了,儿子继位,史称卫懿公。卫懿公和他父亲一样胡闹,被狄人杀了,国君之位再次空悬。

卫国人还是思念贤德的太子姬伋。经历了卫惠公、卫懿公父子两代的昏庸统治,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和太子姬伋有关的人来当卫国的国君。

人们的视线一下转到了宣姜这个美女身上。03

宣姜的哥哥齐襄公率军把外甥卫惠公送回卫国之后,霸道地让卫国人接受这个国君。除此之外,他还有个更霸道的招数——要太子姬伋的一个同母弟弟姬顽迎娶寡妇宣姜。

齐襄公的理由非常无厘头:宣姜原来是要嫁给太子姬伋的,没想到阴差阳错嫁错了。现在太子姬伋死了,那就要他的亲弟弟来娶宣姜。

虽然姬顽一百个不愿意,但在齐国的重压下,也只好娶了这个后母,还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姬顽的一个儿子姬申因卫国内乱,跑到曹国去避难。他相当得人心,一开始跟随着他的卫国人有七百多,后来竟渐渐地有了几千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山不转水转,卫懿公驾崩后,卫国人思念太子姬伋,找来找去找到姬申,把他请回来立为卫戴公。

万万没想到,卫戴公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卫国人又找了姬顽和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姬毁,将他立为国君,史称卫文公。

这是好大一圈轮回。太子姬伋虽然早早地死掉了,但他的灵魂好像一直在卫国的国土上绕来绕去。最后卫国人还是因为爱他,才拥立了卫文公。

卫文公算是一个不错的国君。中国历史上,谥号为“文”的君王都不错。

曾经卫国和狄人开战,卫文公就给大家一句话:谁能治理好国家,我就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大臣们都不同意,于是众志成城,把狄人打退了。

卫国乱了这么多年,终于安定下来。卫文公继位的时候,卫国才三十辆兵车。由于他在位期间爱民强国,经济有着不错的发展势头,到他过世的时候,国内已有了三百辆兵车。04

比较好笑的是,很多历史书的作者,都把卫国内乱外患的责任归到宣姜这个女人身上。

西汉刘向就说,卫国的那个宣姜啊,想害死太子姬伋,立自己的儿子姬寿,结果姬寿也死了。卫国五世不得安宁,这个都是宣姜这个祸水引起的!

然而实际上,卫宣公才是那个最大的祸根。

古人总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卫宣公的恶行,造成了卫国的灾难,而能平息灾难,冥冥之中还有他的儿子太子姬伋一份功劳。曹魏与司马:你想让我死,我必不叫你活01

曹魏嘉平六年,魏帝曹芳与权臣司马师、司马昭的矛盾公开化。九月,曹芳想找机会干掉司马兄弟。

但他临事不决,反而让司马家警觉起来。先下手为强,司马兄弟奏请郭太后,以作风不正为理由,废了曹芳的帝位。原本他们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在郭太后的坚持下,魏文帝曹丕的长孙曹髦坐上了皇位。

曹髦,字彦士,聪明颖悟,少年老成,当时的爵位为高贵乡公。他受诏到了洛阳外的玄武馆,臣下请他进正殿,他却说这是先皇帝的旧所,自己只住西厢房。臣下要以天子的仪式车驾欢迎他,但他不同意。正式进入洛阳之后,群臣在西液门南面跪拜迎接,曹髦还要下车回拜。礼仪官提醒他说,按礼制,不须回拜,曹髦却回答说我是臣子,因此终究还是回礼了。到了宫殿止车门,曹髦要下车,礼仪官又说,以前是坐车进去的。曹髦说皇太后征诏我来,还不知道是为着什么事,坚持步行到太极东堂。见到了皇太后,皇太后亲手把皇帝的玺授交给了他,之后曹髦正式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整个过程中,曹髦一直以人臣自居,执臣子礼仪,从容得体。

其实这一年,曹髦才十四岁,满打满算也只是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是这样的早熟懂事,做起事来很有主见,没有人云亦云。当天在群臣面前,他声音洪亮,神情爽朗,很多大臣都打心眼里感到惊异,觉得这个新皇帝不简单。

即位典礼过后,司马师私底下问心腹钟会:你认为新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钟会随口就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是个多么高的评价啊!文采比得上陈思王曹植,武略类似于太祖曹操!

听此言,司马师阴森森地说: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是国家的大福气。

钟会战战兢兢回家,大为后悔:我怎么说这种话,会害死人的啊!

这一年是正元元年。02

估计司马师看到曹髦的表现后,一定觉得自己中了郭太后的圈套。

如今虽然看上去是司马家把持朝政,但新皇帝不是一个听话的主儿,而且本来朝中效忠曹魏的势力也不小,表面平静的朝廷,实际上暗流涌动。和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的新皇帝的较量就摆在面前,司马家能不能继续控制住大局,就要看司马兄弟的政治智慧了。

正元二年正月,忠于曹家的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师带病出征,几番较量,淮南兵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奔东吴。司马师虽取得胜利,但在战斗中伤病加剧,班师回朝途经许昌时便死去了,司马昭暂时代替司马师统率全军。

曹髦在洛阳得到消息,意识到这是一个千古难得的翻身机会。他立刻下了一道诏书给征东大军,让尚书傅嘏率大军回朝,并要求司马昭留守许昌,照应各方。

这诏书一到,司马昭就识破了曹髦的用意:这不是要把我和军队切割开来吗?意思就是要拿掉我的兵权!司马氏手下的政斗高手傅嘏、钟会也这样认为。大家一致决定,由傅嘏给曹髦上书应付,同时大军立刻出发,直指洛阳。

几天后,军队到达洛水南边,驻扎下来。这一招兵临城下,让年轻的曹髦措手不及。满朝的重要位置都是司马氏的人,枪杆子也握在别人手上,想要搞倒司马昭,难于上青天。

曹髦没法,只得下诏以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师死于正月二十八,曹髦封司马昭在二月初五,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小皇帝和司马昭已来了次无声的对决,结果是以小皇帝完败而告终。这下子,军政大权名正言顺地落在司马昭手上,司马家的权力顺利交接了。

甘露二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在淮南起兵声讨司马昭。这一次司马昭一点儿机会都不留给曹髦,他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征讨诸葛诞,并挟持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出征,把朝中的不安分因素完全抓在了手上。

仗打了近一年,诸葛诞兵败被杀,最后一支效忠曹魏的势力让司马昭给彻底消灭了。03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寒浞的人篡夺了夏的天下。夏朝皇族中一个遗腹子名少康,他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寒浞,夺回了政权,史称“少康中兴”。这是夏朝得以继续生存的关键一环,少康也因此成为中兴名主的代名词。

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一路干掉强秦,消灭项羽,建立大汉。他知人善任,豁达有度,是帝王中的佼佼者,历代统治者都对他推崇备至。

曹髦召集了一批大臣讨论这两个人谁更优秀。开始时大家都认为少康是在祖辈的光环下复国,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劳一样,而刘邦赤手空拳开创一个朝代,更加不容易,所以刘邦最优秀。

但曹髦不同意。他以为少康早年流亡天涯,与刘邦一样是一点儿基础没有,却以仁德得到了大众的支持,最终得以复国。刘邦生在乱世,以武力和诡计夺得天下,只算智者,不是仁者。

见皇帝这样说,大家也都“同意”了皇帝的见识,全体一致通过皇帝的论断:少康实施仁政,是仁者中的英雄;刘邦凭借武力,是智者中的豪杰。相比之下,少康是最优秀的君主!

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掩饰地说出了曹髦要做一个中兴名主的心愿:我曹髦要做少康,恢复祖先的光辉业绩。那么谁是那个夺我曹家天下的“寒浞”呢?大家心知肚明。

皇帝和权臣的斗争已日趋白热化。

司马氏经司马懿、司马师的苦心经营,到司马昭手上时,已经算得上是权倾朝野,此时的曹魏基本上是司马家的天下了。以司马昭的智慧和手段,曹髦这种指桑骂槐的小手段怎么会逃得过他的法眼?他在曹髦的身边布满了眼线。曹髦的一举一动,都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上。

甘露五年四月,司马昭进位为晋公,加九锡。这是承袭王莽篡汉的招数,“九锡”乃是权臣篡位的先声,司马氏已然加快了篡魏的步伐。

曹髦是曹操的子孙,血性十足,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断。早年间,传说邺城的水井中有龙出现,曹髦便叹息道,龙是飞天的神物,困在水井中真是大灾难,完全以龙游浅水自况。此时,他又对臣下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任他废立!誓要和司马昭来个了断。04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曹髦召见大臣王经、王沈、王业:我现在就要去讨伐司马昭!

王经苦苦劝阻道:朝野上下皆归司马家,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的爪牙遍布四方,咱们这边没有一点儿实力,陛下你用什么去对付他?

曹髦从怀里掏出诏书掷在地上,喝道:我已经决定了!大不了一个死字!说完,转身就去内殿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见状慌忙逃走,要去向司马昭报告。他们叫王经一同去,王经不肯。

曹髦拔剑在手,上了辇车,率领宫中站岗的、敲钟的、跑腿的数百号杂役,呐喊着冲出宫门。他先在东止门碰上了司马昭弟弟司马由的人马,曹髦左右厉声呵斥对方,士兵们见皇帝亲自上阵、怒气冲天,吓得一哄而散。曹髦再往前走,迎面碰上了全副武装的一支部队,打头的是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贾充。

曹髦挥着剑叫大家往前冲,对面的兵士们看到皇帝要拼命,纷纷后退。贾充的部下成济勒住乱奔乱跳的战马,着急地问:现在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立刻拍马上前,一枪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枪刃从背上穿了出来,曹髦一下子从车上摔到地上,挣扎着死去了。

曹髦就这样被杀死了,一个皇帝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司马昭得讯,匆忙赶来,见满地鲜血,一下跪倒在地上——毕竟杀掉皇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过司马昭很快就开始了善后工作。他威逼郭太后下诏,说曹髦性情暴戾、悖逆不道,此番是他自己闯祸,随后褫夺了曹髦的皇帝称号,仍作高贵乡公。又杀了成济,以掩悠悠众口。曹髦被草草安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司马昭只派了几辆车去办理安葬事宜,也没有旌旗等引导仪式。许多老百姓相聚围观,说这个就是前些天被杀的皇帝,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芳草萋萋一抔土,一位君王是这样的下场,真是无限凄凉。

曹髦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求仁得仁。在司马氏的淫威之下,他没有屈服退让,而是奋起抗争,以死来对抗残酷的命运。他是个战士,用生命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后来北魏的皇帝元子攸就声称:“宁为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

后人敬佩曹髦,同时也惋惜他没有韬光养晦,而是不平之色形诸言行,终于快刀快折,死于权臣之手。但司马家做了这样的亏心事,也一直放不下这个心理包袱。到了晋明帝时,大臣王导把司马兄弟在魏末的所作所为告诉明帝,明帝羞愧地掩面伏在床上,叹息道:如您所说,大晋的天下还会长久吗?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无情帝王家: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成祖朱棣在尚未夺权称帝时,还在北平做燕王,长期与蒙古残余势力周旋,像一堵墙一样把蒙古人挡在境外,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把明朝的“北大门”守得死死的,保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朝野上下对此有目共睹,老爸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但在他看来,这个儿子越能干,越让人不放心。他先是以另有任用为名,召回了朱棣的幕僚南轩公,然后又任命胡诚为北平布政使。

胡诚实际上是朱元璋安插在北平的一个间谍,任务是向朱元璋汇报朱棣的一举一动。这人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每三天就向他汇报一次朱棣的动向。及至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两个儿子又以给爷爷守孝为名,被强留在南京,实际上是被建文帝扣下做了人质。

实际上,朱棣是幸运的,老爸尽管对他不放心,但自始至终未痛下杀手。而且尽管朱元璋对功臣冷酷无情,大开杀戒,却始终未杀一个儿子。

若朱棣遇到的是唐玄宗那样的父亲,可能连发这种感慨的机会都没有。01

史料记载,唐玄宗生了三十个儿子,可惜早夭了七个,不过没关系,反正剩下的也不少,从中找个接班人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原本最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当然是长子李琮,可惜他小时候打猎不小心被猎物抓伤面部破了相,唐玄宗认为让一个“刀疤脸”当皇帝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次子李瑛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最佳候选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李瑛成为太子后,一个女人从旁插了一脚。

这个女人姓武名落衡,是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她父亲死得早,按例被送入宫中抚养,长着长着成了一个大美人。唐玄宗即位后一眼就看上了她,加上她一张小嘴像抹了蜂蜜,极会讨唐玄宗欢心,因此虽然最初只封了她一个婕妤,但当她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唐玄宗就只宠她了。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又封她为惠妃。尽管只是个妃,但人们看在皇上偏爱她的分上对她尊敬有加,无论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至少给了她足够的面子,有时甚至以等同于皇后的礼节待她。

但武惠妃才不稀罕这种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呢,她要做名副其实的皇后。

爱她爱到骨子里的唐玄宗当然非常愿意满足她的愿望,但此事未能成功。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正想公布册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御史潘好礼就上疏,提了两个让唐玄宗也感到后怕的问题:

其一,武惠妃从叔武三思与从父武延秀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曾犯下扰乱朝政、破坏伦常的大罪,天下人都恨死他们了,立武家人为皇后,恐怕人心不服,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其二,武惠妃也有儿子,一旦她当了皇后,难免不会得寸进尺。假如她想让陛下您废掉现太子李瑛,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您会怎么办?

除此之外,潘好礼还把令唐玄宗伤心的往事捅了出来,暗示他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当初武则天当政后,就开始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就是受害者之一,她被武则天迫害致死后,连尸体都没留下。

这盆冷水把唐玄宗浇醒了,他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念头。

眼看着到手的皇后位份瞬间鸡飞蛋打,武惠妃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得不可想象,不过这反而激起了她更高的“斗志”——这个劳什子皇后,你们不让我当,我还就不当了,我要直接让儿子做太子!02

要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当然首先得搞垮现在的太子,而在武惠妃看来,搞垮现任太子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如今,她正得皇上专宠,而生下太子李瑛的赵丽妃、生下鄂王李瑶的皇甫德仪和生下光王李琚的刘才人已全部失宠,这几个可怜虫的儿子肯定会有对唐玄宗偏宠一人的怨言,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来一个诬告,不愁大事不成。

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她的帮凶,他们整天去嗅太子李瑛身上的“异味”,尤其是驸马杨洄,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头等大事来办。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太子最近和鄂王、光王过从甚密,三人经常在一起说皇上的坏话。

武惠妃立即去见唐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肝肠寸断:没有臣妾的日子里,皇上您要多保重啊!

唐玄宗还以为她得了绝症呢,谁知这个女人接下来的一番话,比她得了绝症还令唐玄宗震惊:太子见臣妾受宠,整天和鄂王、光王密谋,想害死臣妾母子,他们还说了很多皇上您的坏话,很恶毒,恶毒得臣妾都不敢跟您说!

盛怒之下的唐玄宗,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即废掉太子。他在第二天就跟宰相张九龄提了这件事,但张九龄马上表示反对:

这么大的事,皇上你可不要乱来,弄得不好后果会很严重。太子和鄂王、光王等诸王一直未离深宫,日受圣训,大臣们从未听说过他们有什么大过,陛下若轻易听信某些人的无稽之谈,草率决定废立之事,势必会铸成大错。何况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如果一心想废太子,臣绝不奉诏!

这时候的唐玄宗虽然已经被感情左右,但废立太子确实是国家大事,没有宰相认可,他不敢,也不能霸王硬上弓。

除了张九龄,力保太子的还有不少大臣,这使唐玄宗产生了恐惧——这么多人和太子站在一起,对我的皇权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吗?

张九龄力保太子的举动,也激活了一个潜伏着的敌人——李林甫。当初唐玄宗准备任命李林甫为宰相,遭到张九龄反对,李林甫从此对他恨之入骨。此时,摸透了唐玄宗心思的李林甫趁机进谗言,张九龄被罢相,他自己取而代之,登上了相位。

早在这之前,李林甫就已与武惠妃沆瀣一气,表示要助她一臂之力:“愿护寿王为万岁计。”

这个寿王,也就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03

那时的李林甫不过是个黄门侍郎,即使想帮武惠妃也有心无力,如今却大不一样了,成为宰相的他说话有了分量。他暗示武惠妃可以行动了。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驸马杨洄向武惠妃报告:太子和鄂王、光王与太子妃之兄薛锈密谋造反,只是目前还没有证据。

听闻此事,武惠妃设了一个计。她派人去对上述三位亲王说宫里有贼,请他们帮忙抓贼,而这三个傻小子竟然毫不怀疑其中有诈,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既然是抓贼,当然不能赤手空拳,三人带上兵器,匆匆赶往宫中。

请来三个傻小子后,武惠妃马上去找唐玄宗:陛下赶紧去看看吧,太子等人反了,带着武器闯进宫里来了!

唐玄宗派人去查探,正好碰到带着武器进宫抓贼的三王。他马上去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却说:这是皇上的家事,臣等外人无权干预,您就照您自己的意思办吧。

这话可谓阴险至极,因为李林甫最明白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句看似没有态度的表态,直接把三王推向了断头台。

唐玄宗当即宣布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

半个月后,被废为庶人的李瑛兄弟仨在同一天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一家驿站,唐玄宗也因此成功地戴上了“史上最冷血皇帝”的“桂冠”。

害死太子等人不久,武惠妃做贼心虚,据说曾多次看到他们的鬼魂来索命,不久就被吓死了。而她儿子李瑁未能当上太子,从此浑噩度日,媳妇杨玉环也被唐玄宗抢走,成了日后宠震天下的杨贵妃。

皇权面前根本没有善良之说。斗了半天,玄宗三子李亨捡了个大便宜,当然,他登基后对唐玄宗也没好到哪里去。烛影斧声:赵光义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皇帝在传位大事上没有按常理出牌。

一个是朱元璋,他传位于孙子而不是儿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那个名叫朱允炆的孙子。为了让这个性格软弱的孙子今后能够稳坐江山,朱元璋还不惜杀了众多为他打江山的开国功臣。而他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是引发了叔侄之间长达数年的火并。

另一个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一位更让人费解,把皇位传给了弟弟。

史上传位于弟弟的皇帝并非他一个,为什么唯独他让人费解呢?因为其他皇帝传位于弟弟,大多是因为没有儿子,而赵匡胤不但自己有儿子,而且还有四个,即使夭折了两个,也还剩两个,即长子赵德昭和次子赵德芳。

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这两个儿子都是混蛋或者傻蛋,将来不能胜任皇帝工作,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不喜欢这两个儿子,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喜欢弟弟赵光义胜过两个儿子。

为了解开这个传位谜团,还得从赵匡胤之死说起。

有人把赵匡胤之死称为“千古之谜”,因为他死得既突然又蹊跷,有关史籍中也未留下确切的记载,倒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悬案。01

所谓“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那时赵匡胤病重,觉得自己时候不多了,就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还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

争吵过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就暴卒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关于这次兄弟俩的争吵,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赵光义在争吵中害死了他哥赵匡胤,所谓的斧声是他们打斗的声音。赵匡胤当时生了大病,自然打不过赵光义,或者根本不是兄弟俩在争吵,而是赵光义直接把他哥杀死了。

另一种说法要“温柔”得多:太后杜氏去世前与赵匡胤立过“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向赵光义嘱咐后事。

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其一,既然是嘱咐后事,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动静?赵匡胤临终嘱咐之事,即使赵光义不愿遵守,也不可能当场顶撞,惹他哥生那么大的气,只要事后来个阳奉阴违就行了。要知道,赵匡胤不但是他哥哥,抛开长兄为父的封建伦理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上,他们是君臣关系,臣下顶撞君上,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赵光义若无反心,就不可能那么傻做出这样的事。其二,就算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真的,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也是有前提的——赵匡胤去世时其儿子太小。《宋史·杜太后传》里这样记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当杜太后问他是如何得到天下的,赵匡胤回答说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杜太后说别扯这些没用的,你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得了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让你捡了个便宜,如果周世宗有成年的儿子,你小子是得不到天下的。

杜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白:假如你百年之后也是这种情况,为了天下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就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吧,他是成年人,不容易被人欺负,否则,你的儿子就会步周世宗后尘。

正因为这样,赵匡胤才会毫不犹豫地让宰相赵普做见证者和记录者。02

那么,赵匡胤遵守杜太后的遗嘱了吗?

从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来看,似乎是遵守了。

可是,他驾崩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出头了。在早婚早育、人类平均寿命比现在低得多的当时,二十多岁已经可以孩子满地跑,几乎能算是中年人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幼儿”了。

幼儿不能传,难道成年人也不能?

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儿子已完全成长的情况下,赵匡胤把位子传给弟弟,就并不是在遵守杜太后遗嘱了。

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分析到这里,事情很清楚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有可能是伪造的,《宋史·杜太后传》中的这个桥段,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现在轮到他赵匡义握住这支笔了。

不过他自以为天衣无缝,却没想到留下了明显的破绽,经不起推敲。

值得说明的是,历史上虽然不少人都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但至今未找到盟约的原文,这也是怀疑派和相信派一直争论不休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赵光义害死哥哥赵匡胤而上位”之说,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成立的。03

实际上,赵光义害死的不止他哥赵匡胤,还有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德昭知道,皇位本来是他的,却被叔叔夺了去,他不甘心,想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调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北汉,将北汉都城太原围得水泄不通。

拿下太原后,赵光义意欲乘胜拿下燕云十六州,于是挥师东进。

出征时,赵光义特意把赵德昭带在身边,名义上是让他到前线锻炼锻炼,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他趁机在京城搞事。这也从侧面证明赵光义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心中有鬼,否则他没必要怕这个侄子。

进攻幽州的前一天夜里,诡异之事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军中突然传开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帝赵光义不知所踪,必须马上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好在很快有人出来辟谣,事情得以平息,未进一步造成混乱。

这种事情一出,赵光义心中岂能痛快?虽然只是一个谣言,却非同小可,性质极其严重,意味着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制造这个阴谋的人,不用说赵光义也知道是谁,但因当时在打仗的关键时候,他不好发作。

回到京城后,赵光义依然很郁闷,迟迟不对有功的官兵进行奖赏。按当时的规矩,奖赏期限不能超过半个月,大概是赵光义的心被这个谣言彻底扰乱了,连奖赏有功将帅这么大的事也没心思做。

皇帝迟迟不提奖赏之事,将帅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积了一肚子怨气。

将帅们的怨气让赵德昭都听不下去了,这样下去说不定会出事!这些当兵的可不是省油的灯,把他们惹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看来叔叔把这事儿忘了,自己有必要提醒提醒。

他找了个机会提出意见,不料刚开口,赵光义就勃然大怒,仿佛这股怒火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他撞上来。

赵光义朝赵德昭大吼:我都不急,你急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这句话说完,当天晚上,赵德昭就自杀了。

叔叔骂他一句就自杀,是他太脆弱了吗?

不是。是他从赵光义那句话里,读出了满腔“杀气”。

很显然,赵光义把那个谣言的制造者锁定在了赵德昭身上,只是尚未查证而已,而一旦查证,这就是灭九族的弥天大罪!为了避免伤及无辜,自我了断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赵德昭自杀可以说是上了赵光义的当,正好解了他的心病,因为他早就想除掉这个侄儿了,留着他总是隐患,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和理由。

当赵德昭提出奖赏有功将帅之事时,赵光义的反应之所以那么强烈,说出那么重的话,目的就是逼他自行了断!

谢天谢地,这小子很“配合”。

应该说,两个人的目的,最终都达到了。赵光义得以安安生生地做皇帝,赵德昭也用他一个人的生命,避免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04

当然,“金匮之盟”也有可能是真的,毕竟宋史确有记载。

不过赵匡胤死的时候距离定下“金匮之盟”已经过去十五年,他自己的儿子也已经二十五岁,根本不是幼小了。

哥哥反悔,弟弟干掉哥哥,这个可能是有的。

赵光义初登位时,对大哥的儿子还算不错。在那个称呼高于一切的社会,他叫赵德昭“皇子”,而不是“皇侄”,意思是待他百年之后,会还位给侄子。

不过人都有私心,赵光义很快也想把皇位留在自己家里了,于是“皇子”又变成了“皇侄”。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赵构建立了南宋后,赵光义就绝后了,于是宋朝的皇位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回到了太祖一脉——赵匡胤的十世孙登基称帝,史称宋理宗!胡惟庸之死:帝相千年纠葛,结束在这一天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的第十三个春节刚过,大明王朝依然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

丞相胡惟庸主动递牌子请求觐见。见到朱元璋之后,胡惟庸便说:陛下圣明,四海升平,所以上天降下祥瑞。他说自己京城旧宅子里的枯井今早突然变成了“趵突泉”,一定是因为他追随圣明皇帝,所以上天才会格外眷顾。

胡惟庸还趁机邀请朱元璋前往观赏祥瑞。朱元璋没有多想,毕竟这是他最忠心和器重的臣子的提议,于是欣然应允。

第二天,车驾排场已经在皇宫门口准备齐全,朱元璋也在一片簇拥之下来到宫门口准备上车。这时,突然从旁边蹿出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他紧紧拉住皇帝马车的缰绳,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受到了惊吓,锦衣卫立刻赶过来将其拿下,拖到一边准备乱棍打死。

但朱元璋可是在刀林箭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见过大世面,他心想此事绝不简单,于是派人将那太监拖上来。只见太监云奇已经奄奄一息口吐鲜血,却仍然用手指着丞相胡惟庸宅邸的方向,怎么都不肯放下。

朱元璋本来就好猜忌性多疑,见此情状立刻取消了去胡惟庸家的计划,转而带人登上了皇宫城头。

远远向胡惟庸家望去,只见门口窄巷里有铠甲和兵器反光的迹象,朱元璋不禁心中一惊。莫非胡惟庸家中藏着兵丁,这是要假借祥瑞谋害我,这是造反啊!

杀伐决断的朱元璋绝不会坐以待毙,一场关于权力的腥风血雨由此掀起。01

根据史书记载,胡惟庸于1355年便投奔了朱元璋,曾经也是从基层干起的优秀青年干部。

大明建国后,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汪广洋被免职之后,朱元璋一时竟觉得群臣中没有人适合接替他担任丞相。后来,朱元璋发现胡惟庸处事谨小慎微,加上李善长一个劲地推荐,于是朱元璋任命胡惟庸担任右丞相,不久又升他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位。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明史》)

事实上,胡惟庸可不像朱元璋料想的那样,是个谨慎克己的人。

胡惟庸担任丞相的时间一长,便专横跋扈起来,将朝廷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手里,朝廷大事也不向朱元璋汇报便私自决定。凡是参奏他的奏章,胡惟庸都会暗中截留,然后指使党徒将上奏的人清除掉;而那些热衷投机钻营的人,为谋求官职和爵位,则争相给胡惟庸送金帛、名马、好玩之物。

朝廷正直之士看到这样的事后非常气愤,比如大功臣徐达便一再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可是朱元璋却置之不理。

胡惟庸更加嚣张跋扈了,他甚至派人向开国大功臣刘基下毒,还与李善长勾结攀亲,广结朋党。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涂节,他向胡惟庸献媚,竟然请求当他的义子,还恬不知耻地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对于这句话,胡惟庸心里极为受用,从此他便以此自称。

除此之外,还有人称在胡惟庸远在定远的老家,看到从池塘水底长出了一根石笋,也有人向胡惟庸说,看到他们家祖坟附近有火光闪烁。

下边的人各种争相献媚,胡惟庸开始飘飘然,甚至觉得自己比坐在皇位之上的老朱还要厉害。02

朱元璋渐渐发现,朝廷大臣对自己开始疏远,反而更畏惧和听从丞相胡惟庸的话,于是暗下决心要废黜丞相职位。

胡惟庸此时也在收拢力量,尤其是军队将领。

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平素在陕西和苏州作威作福,终日酗酒胡闹,深受朱元璋厌恶。胡惟庸利用朱元璋的威势对二人恫吓利诱,他们毫不犹豫地便倒向了胡惟庸,甘心做他的鹰犬。

陆、费二人听从胡惟庸的命令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调动之用。而胡惟庸又指示心腹陈宁利用其在中书省任职的便利,私下阅览天下兵马簿籍,将在京城的军事将领都督毛骧等人收为心腹。此外,胡惟庸还暗中与倭寇和北部元朝遗民达成协议,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当然,胡惟庸篡权最重要的步骤,是暗中联络蓝玉和李善长,尤其是要争取李善长这位开国元老。胡、李两家本来就有联姻的关系,因此虽然李善长开始不同意,后来却也明目张胆地替胡惟庸笼络起官员来。

终于,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做好了起事的准备。

此时正逢一个小国进贡,胡惟庸居然不给朱元璋通报,让使臣等了几个月之久。

朱元璋赐死了再次回到宰相岗位的汪广洋,却无意中发现汪广洋的小妾陈氏是被没入官中的妇女。按照惯例,这样的女人只能赐给功臣。

朱元璋开始起疑心了,胡惟庸阻挠进贡的事情也被发现。这时,曾经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涂节成了冒头状告胡惟庸的人。

最后,胡惟庸等一帮人被诛灭九族,顺带着,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那些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

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多年,共三万多人受牵连被杀,连李善长、宋濂等人的家族也不能幸免。

另一个不能幸免的便是大将军蓝玉。

蓝玉本来与胡惟庸私下有约定,而最早胡惟庸案也没有牵扯到蓝玉。可是洪武末年,锦衣卫突然指控蓝玉谋反,于是朱元璋再次大兴株连,一口气杀掉了一万五千人,无数达官贵人在这次浩劫中被杀。

一顿屠戮下来,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光了,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在案件结束数年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在开国武将中,只有汤和与在云南的沐英得以幸免。03

胡惟庸早年投靠朱元璋,在朱元璋身边前后有十四年之久,朱元璋对他也是特别关照。胡惟庸有个毛病,怕痒,一痒便浑身起疙瘩不能起床理政。为此,朱元璋曾特意下诏书慰劳,并赐给胡惟庸一个如意用来挠痒痒。

没想到胡惟庸后来便以此仗势,当大臣们不听话时,他便拿出如意来显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恐吓大臣,于是群臣便不敢再作声了。

后来胡惟庸所做的各种不法的事情被发现,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阶下囚。洪武皇帝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尤其是那个“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称呼,他一心想让胡惟庸死,以解心头之恨。

传说,朱元璋针对胡惟庸怕痒这一毛病,使用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刑罚。他派人将胡惟庸绑在野外,在其身上涂满蜂蜜和香料,让蚂蚁蚊虫叮咬。胡惟庸受不了大声呼喊,直到气绝身亡。这样的死刑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胡惟庸为什么敢谋反,这事真的只有天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借机杀功臣,是在为太子清障碍。胡惟庸之后,劳模朱元璋便废掉了丞相之位,将全国上下的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不过朱家的劳模太少了,后代皇帝并不像老祖宗朱元璋这样事必躬亲,于是很快丞相的职责便被内阁大学士替代,内阁首辅转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二把手,有时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比如杨廷和就对嘉靖有拥立功劳。血色深宫:朱棣杀绝宫妃

1402年7月17日,扛着一杆“靖难”大旗的朱棣终于走入了南京城里那间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大殿,坐上了那个全天下人都要俯首膜拜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永乐帝。

关于这位永乐帝一生的是非功过,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不过关于他,有一件事却鲜有人知。永乐末年,在大明的后宫禁苑之内,曾经有过一场血雨腥风——明成祖朱棣下令了杀掉了三千名后宫佳丽。

后世对朱棣先生的评价大多是“性情固执,猜忌多疑”,然而这个性格特点的展露,基本上都是针对那些对他的皇位有威胁的人。他向后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且手无寸铁的女人们下如此毒手,又是因为什么呢?01

这事儿要从朱棣的爱妃权氏说起。

话说朱棣的原配皇后姓徐,是中山靖王徐达的女儿。朱棣和徐皇后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可以算是相濡以沫了,然而这徐皇后是个没福气的女人,永乐五年就去世了。

徐皇后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新的皇后,以此表示对这位徐皇后的怀念之情。

当时的朝鲜是大明王朝的属国,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美女。永乐六年,大明派出内使黄俨带着考察团到朝鲜去,一方面是给朝鲜赏赐一些绫罗绸缎以展示天威,另一方面是去挑选一些长得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姑娘回来。

这一次,朝鲜全国一共有五个少女被选中,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刚刚十八岁的花骨朵一样的权氏。

这权氏,史书上说她“资质浓粹”,不仅人长得美艳不可方物,而且极善奏箫,当时的宁王朱权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赞美他这位小嫂子的箫声: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宫中还有人描写权氏的姿色:

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

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

很快,权氏就得到了朱棣的宠爱。他不仅将权氏册立为贤妃,还明确贤妃的地位在众妃子之上。除了上朝处理公事,平时朱棣就把权氏带在身边,几乎是形影不离,就连带兵出征漠北之时也要有她陪伴,可见这贤妃在朱棣的心目中是真的相当重要。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凯旋途中,权氏病死在了山东临城。朱棣悲伤欲绝,将她埋葬在了此地。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也只不过是世上多了一座荒坟,而朱棣悲伤过后,指不定哪天又看上了哪个美女,重新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没过多久,朱棣就擦干了眼泪,宠幸了一位王姓贵妃。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有人实名举报贤妃不是病死的,而是后宫中的一位吕氏妃嫔伙同太监串通了一个银匠将贤妃毒死的。

这时候的朱棣还沉浸在悲痛中,收到这份检举信,他当场就炸了毛:杀!

这个检举的人也是从朝鲜来的,她的父亲是朝鲜的一个小商人,因此人们就叫她贾吕,而她揭发的那位吕美人,跟她一样是从朝鲜选进宫中的。

话说贾吕自从进宫之后,一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心里苦闷不堪。这也不难理解,离开了家乡和爹娘进入这深如海的后宫里,却连皇帝的影子都看不到,也许一生都要在这里耗费,最终只能孤独终老,死的时候身边可能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又如何能不苦闷?

愁苦之间,贾吕遇到了比她先进宫的吕氏。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是在这等孤独的境遇中?

可惜吕氏却好像对贾吕并不感兴趣,不怎么愿意搭理她。贾吕觉得吕氏看不起她,于是心中记恨,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吕氏。

机会终于来了,深受皇上宠爱的权贤妃死了!贾吕一封检举信把吕氏告上皇庭——因为吕氏当时曾随军服侍贤妃。

还有什么比这更狠的?

一向多疑的朱棣雷霆震怒,悲愤之余哪里顾得上去调查,立即就将吕氏以及所有和吕氏有牵连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了。最悲惨的就是这位遭诬告的吕美人,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和一个人品不怎么样的老乡交朋友,就惹来了这样的滔天大祸——朱棣不仅命人对她严刑拷打,还让人用滚烫的烙铁放在吕氏的身上烙烫,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将吕氏折磨得体无完肤才杀掉。02

这一次,朱棣一共杀了一百多个宫女和宦官,然而杀戮才刚刚开始,更骇人听闻的事还在后面。

过了几年,朱棣宠爱的王贵妃又病逝了,而这时候朱棣本已经打算册封她为皇后了。

朱棣心中极为痛苦——他深爱的女人没有一个能陪他走到最后,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黯然神伤的事。

他的心里还在滴着血,这时却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恶心的消息:那个告状的贾吕与另一个鱼氏和小太监“通奸”的丑闻被爆出来了。

本来这种事在后宫里也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寂寞已久的宫女和太监做一个名义上的夫妻,相互抚慰照顾罢了。朱棣也早已知道后宫里有这样的事,不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并不深究。人心都是肉长的,再怎么残暴的凶徒,在心里总会有一处是柔软的。

本来这件事朱棣也没打算怎么着,可是做贼的人心虚了。

贾吕听说自己的丑闻被皇上知道了,想起几年前吕美人死时的那个惨劲儿,害怕自己诬陷别人的老底再被翻出来,便吓得上吊自杀了。

不死还好,一死朱棣反倒不罢休了,他把与贾吕亲近的婢女抓来审问到底怎么回事。

那些弱不禁风的宫女们亲眼看到过朱棣对付吕美人的手段,当场吓得魂飞魄散,一五一十把贾吕当年构陷吕美人的事儿给抖搂了出来。

朱棣一听更是火冒三丈:老子天纵英武,一世英名,结果竟然被后宫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给玩儿了?

打,继续打,看看还有什么事儿被藏着掖着瞒着我的?

结果这一打,还真问出了个让朱棣惊出一身冷汗的阴谋:后宫里有人要谋害皇上。

朱棣冷汗都没顾上擦:赶紧给我查,彻查!

就这样,王宫女说出了李宫女,李宫女攀咬出张宫女,张宫女又牵连出赵宫女,好像一个神秘的传销组织一样,越挖人越多。朱棣再一次龙颜震怒:杀,统统给我杀!

凄厉的哀号不断从后宫深处传出来,要是有人听到,一定会认为是来到了十字坡,孙二娘又在做人肉包子了。

重压之下,终于有胆大的宫女忍不住破口大骂:“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你这个老家伙顾不得管我们,我们只不过搭伙过日子罢了,到底有啥不得了的错?

然而这时候的朱棣已经杀红了眼,越是骂得凶,他就杀得越起劲,甚至有时候亲自操刀上场,把那些宫女一刀一刀地当片片鱼剐了。

人越杀越多,终于,也许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永乐十九年,原本晴空万里的北京城突然降下一个大霹雳,把皇城内的宫殿给劈了,引发了一场大火。众人都说这是天降警示,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他并不在乎,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最终后宫三千人,幸免的仅仅几人而已。就连史书上都这样记载:“帝甚痛悼,遂疯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残酷。”

后世的史学家普遍认为朱棣患有“丧心疯”,如果单从这件事情看,应该是真的。史上最正义宫斗:两个小人物创造出的辉煌

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有一个皇帝执政了十八年,创造了一段被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的繁荣盛世,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可惜这位皇帝只活了三十六岁,如果他可以再多活几年,也许大明王朝的辉煌会更持久一点儿。

可是,事实上,就连他这短短的三十六年生命也是捡回来的,而捡回他这条命的却是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丝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个没有名字的宫女和一个叫张敏的太监。01

朱佑樘的妈妈姓纪(也有人有说姓李,叫李唐妹),是成化年间(朱佑樘他爹在位时期)大将军韩庸在南方平叛胜利后带回来的一个瑶族姑娘。

小纪姑娘进宫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帮皇上看小金库,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是也相当寂寞。不过幸亏小纪姑娘出身当地土官之家,也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因此没事可做的时候能自己在仓库里念念诗词,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只是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片绝对安静的地方,连桃花源那样的隐秘之处都被发现了,何况这可是皇帝眼皮子底下?这一天,皇帝朱见深可能是吃饱了想要散散步,溜溜达达地就来到了小纪姑娘上班的仓库。

领导视察,自然要小心应付。几句对话之后,皇帝看这姑娘不慌不忙,对答如流,不仅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一时荷尔蒙膨胀,就把这小纪姑娘“临幸”了。

这在那个年代实在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皇帝看上你那是你的福分,有的人在皇宫里待了一辈子,连皇帝长得是白是黑都不知道。

临幸一个后宫女子对于皇帝来说自然不算个啥事,但是对于小纪姑娘这样只想安安静静做个仓库管理员的女子来说,可就是天大的事儿了,她原本从来没有想过要和皇帝产生什么瓜葛的。

最关键的是,没有多久,小纪姑娘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02

按说,能跟皇帝共眠龙榻,并且怀上皇帝的骨血,这是后宫多少女子做梦都在期盼的事啊,可是小纪姑娘却高兴不起来,反倒觉得害怕。

不是害怕别人,是害怕皇帝身边那个被称作万贵妃的女人。

这个万贵妃说起来算是皇上的保姆,比皇上大十七岁,从朱见深五岁时开始照料他,但谁也没想到,皇上居然会喜欢上这个长得既不算漂亮又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并且是从骨子里喜欢,喜欢到为了这个万贵妃,居然能把一个当了刚刚一个月皇后的年轻貌美的女人都给废了,原因只是皇后觉得皇上只宠幸万贵妃,心里不平衡,把她教训了一顿。

万贵妃本来和皇上是有一个孩子的,并且是个儿子,按照常理,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孩子妥妥地就是大明朝日后的接班人,可是偏偏就有了意外——这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夭折了。

夭折了本来也没什么,再生一个就完了,可是万贵妃已经是上了年岁,再也生不出来了。

这就很可怕了。没有皇子傍身,万贵妃感到深深的恐惧,万一哪天皇上不喜欢自己了,可咋办?

虽然皇上口口声声说,放心吧,我不会不要你的,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你,我也会一直在你身边。可是万贵妃怎么能相信这样一句话?后宫佳丽三千,谁知道哪一个女人哪一天会不会就用一个媚眼把皇帝给迷住了呢?

既然不能阻挡皇帝和其他的女人缠绵,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能让别人生下孩子。我没有孩子,那就谁都不可以有,这样皇帝就不会离开我。

所以,后宫里所有和皇帝有过鱼水之欢的女子,就算是怀上了龙种,结局也是很悲惨的,要么是被逼着堕胎,要么是被毒死。

如今,小纪姑娘也怀孕了,而整个后宫都是万贵妃的天下,这消息如何能瞒得过她?自己的孩子又如何能幸免于难?03

事情果然很快就被万贵妃知道了,万贵妃甚至已经不会生气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要是每一次都生气的话,早都被气死了。她只是冷冷地命令一个经常伺候她的宫女:去把那个姓纪的肚子里的孩子弄掉。

宫女也没有多说一句话,转身便来到了小纪姑娘的住处。有些时候是不用说话的,只要执行就够了,也许这个宫女也不是第一次来执行这样的任务了。

可是这一次,小纪姑娘没有死,她肚子的孩子也好好的,没有被弄掉。不知是出于什么理由,被派来杀她的宫女并没有伤害她和孩子,而是回去告诉万贵妃:搞错了,那女人并没有怀孕,她只是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子。

关于这一段,史书上也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婢谬报曰病痞。”但是不管怎样,小纪姑娘总算松了一口气,至少目前是安全的,以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那就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这就是母性,这就是母爱。未来会有怎样的风雨,我来承担,但是谁也不能阻止我当母亲。

至于这个宫女,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就让我们用“一个善良的宫女”来称呼她吧。不管她以前有没有做过坏事,都不重要了,至少在这件事上,在她的身上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

可是现在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

虽然小纪姑娘小心翼翼,终究还是被发现了。毕竟一个孩子的降生,要想在万贵妃一手遮天的后宫里瞒过去,实在太难了。

万贵妃怎么可能容许这个孩子出现在皇帝面前,来和她争夺皇上的恩宠?她再一次发出了一道狠毒的命令:去把那个孩子给溺死,我永远不想再听到后宫里有他的哭声,我也不希望皇上看到他。

这一次接受命令的是一个太监,一个在深宫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太监。然而,就是这个像尘埃一样卑微的太监,再一次拯救了这个幼小的生命。

张敏接到个命令的时候,震惊得像是听到了晴天霹雳:“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皇上整天忧心忡忡的就是到如今都不曾有个孩子,为什么现在要把小皇子扔到尿盆子里溺死?!

可是,他同样不敢多问一句,只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小纪姑娘所住的安乐堂。

看着正在奶孩子的小纪姑娘,太监张敏的心在一瞬间融化了。心肠再歹毒的恶人,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都不可能狠下心来对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娇弱婴儿下手。何况,这个叫张敏的太监本就不是一个恶人——如果稍微有点歪心思坏脑筋,他也不可能在这后宫里待了一辈子还是个“门监”了。

张敏带走了这个孩子,虽然把这样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带离母亲的身边有些残酷,但这是保住他的唯一办法。张敏只能这么做,小纪姑娘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

张敏找到了一个很隐秘的地方把这孩子藏了起来,让他和后宫里那些最底层的宫女们一起生活。一群被上位者忽视了的女人,在万贵妃的虎视眈眈之下,担负起了抚养这个虽然贵为龙子却命运坎坷的孩子的重任,就连已经被废的皇后也偷偷地照料着这个苦命的孩子。

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年,没有人知道,这一群虽然身处富丽堂皇的深宫,实际上却卑微如蚂蚁的太监宫女们,是怎样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抚养了一个跟他们毫无关系的小生命。不过很幸运,这一次,他们成功避开了万贵妃的耳目。

也许他们根本没想过这个孩子的明天会怎样,也根本不敢期盼这个孩子有一天会当了皇帝带给他们荣华富贵。那太遥远了,远得谁都不知道那一天究竟会不会来到。然而,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孩子在他们搭建出的一方天地中快乐地成长着。04

当然了,这些人付出所有的情感抚养这个孩子,并不是想让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后宫阴暗的角落里,他有属于自己的地方,那个地方鲜花锦簇。

他们只不过是在等一个机会而已,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孩子六岁时的一个早上,皇帝朱见深起床后坐在镜子面前,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苍老得不像是一个三十岁的正值壮年的人。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不过不是在哀叹自己青春岁月的逝去,而是在深深地忧虑:我的身体已经这样了,可是还没有孩子。大明怎么办?难道祖宗留下来的江山,要在我的手里断送了?

老将至而无子,这大概是会让每一位皇帝都忧虑的事。

此时在皇帝身边服侍的正是张敏。张敏知道,他忍辱负重六年保守的一个秘密,就要大白于天下了。他跪倒在地,跟皇上说:“死罪,万岁已有子也。”皇上,其实您有一个儿子啊!

朱见深大吃一惊:什么?我的孩子在哪里?我怎么不知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