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8:44:0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振鹏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试读:

前言

非独生子女也罢,独生子女也罢,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之所以提独生子女,还是感觉独生子女好像本身就代表一类人,一类让父母比较头疼的一类人。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的确值得每一位父母关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盲从,不能今天在孩子身上试美国的教育方式,明天在孩子身上试意大利的教育方式,后天在孩子身上试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试验品,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当把很多国家或名家的教育方法都试验完了,发现不对,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适用于那些教育方式。但遗憾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最黄金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这时,父母将后悔莫及。因此再好的教育方法也只能做参考,而不可照搬。

今天独生子女出现的各种状况:不爱学习、不听话、自私、任性、自我、脆弱、傲慢、不知感恩、冷漠、孤独……这些都是结果,而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才是值得独生子女父母认真去思考的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心灵深处的需要,了解孩子波动情绪下涌动的那股暗流,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实质,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所以,独生子女的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现状,并要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很简单,那就是陪伴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非常缺乏父母的陪伴。不用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就是那些身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心就和孩子在一起了吗?所以,陪伴孩子,是需要用心的。这里说的用心,还特别指父母懂得孩子的心思,会指导孩子,会教育孩子。当然,做好这些,就需要父母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不必做教育专家,但需要了解些教育孩子的常识。一句话,父母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那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到底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孩子施以最好的教育呢?在本书中,给父母提供了12个方面的内容:独生子女不好教,父母要先反省自己;面对独生子女,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人品重于一切,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品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习惯;为人父母者,要与独生子女做心灵的沟通;父母树立威信很必要,但树立权威要谨慎,别犯错误;重视独生子女的学习,关键是让他爱上学习,教他学会学习;建立人脉非常重要,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独生子女更需要好好理财,教他学会理财;不让独生子女做温室的花朵,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如何让独生子女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期;独生子女不听话,父母怎么办?这些内容涵盖了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也给父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从而让父母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这是一本从独生子女父母角度来写的书,有助于父母了解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分享独生子女成长的快乐,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在本书中,有真诚的、鲜明的、明智的忠告,值得独生子女父母去思考,去运用。衷心希望父母们能陪伴独生子女,与他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多年来给予我帮助的教育界的各位同仁,感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资料与指导、提出建议与意见、付出辛勤劳动的周扬、张淑涵、翟晓敏、齐梦珠、周雅君、梅梅、许婷婷、雒真真、董萌等诸位老师;感谢一直以来都关注我、给予我支持的家长朋友。同时,书中不足之处,冀望高明不吝赐予指正。谢谢你们!第一章 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省第一章 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省

今天的独生子女好像越来越不好教,越来越不听父母的教诲。原因在哪里呢?这是独生子女父母首先应该考虑的。也就是说,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我反省。反省1:首先要做学习型父母

孩子的学习是所有父母都最为关心的事情,而也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怎样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斯宾塞要求,父母必须要“身体力行”。这就是说,如果想要孩子学习好,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学习型的父母。

妈妈喜欢打麻将,经常邀朋唤友来家里打上几桌,而专心于打麻将的妈妈自然也就没空理9岁的嘉嘉。

有一天,妈妈连输了两把之后心情很不好。她一回头,正好看见嘉嘉在客厅里看动画片,她立刻吼道:“看什么看?写作业去!”嘉嘉很不情愿,但妈妈冲她一瞪眼,她有些害怕,只得回了自己的屋子。可坐在书桌前,听着外面的吆喝声,嘉嘉根本安不下心来……

妈妈自己都在麻将桌上“拼杀”,又有什么资格硬要求孩子去学习呢?孩子能安心去看书吗?在很多地方,父母的榜样作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想要让孩子热爱学习、专心探索,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抱有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断努力学习;如果父母自己都厌恶学习,而且还有很多不良嗜好,那么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不可能会好好学习的。

因此,父母对待学习的态度将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要想孩子学业有成,父母必须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的父母。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放下架子。“活到老,学到老”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不要认为被孩子看见自己居然还在看书学知识就是什么有失权威的事情,父母这样的好学精神恰恰能打动孩子,使他也具备好学的精神。

其次,做孩子无声的榜样。父母没必要说明,也没必要专门说“你看我都好好学,你为什么不学”之类的话。在孩子面前,父母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该看书的时候看书,少从事娱乐活动,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再次,要有钻研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会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知识。父母不见得什么都学得很精,但只要刻苦去学、认真钻研,这种精神就能给孩子以很好的启迪。

最后,不做“想学型”父母。买教育书、听报告、进行咨询、寻找专家,有些父母看似学习热情高涨,但他不过是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学习而自己不得不“想要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与其“为了让孩子好自己才去学”,倒不如“自己主动学让孩子感受榜样力量”。父母的主动学习是会给孩子带来动力的。反省2: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与形象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作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小为从进小学开始就很不招人喜欢,他穿衣邋遢、满口脏字,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后来,老师针对这个情况去进行家访,这才发现小为的“病因”。

原来,他的父母平时生活就很是懒散,家中也十分脏乱。父母两人说话也总是不良用语一大堆,难怪小为养不成好习惯了。

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爱喝酒,一天他刚走到酒馆门口,无意间回头却发现自己6岁的儿子就跟在身后,儿子说:“爸爸,我在沿着您的脚印走呢!”这位父亲猛然醒悟,决心再也不喝酒了。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就如染缸。所有父母都该好好想一想,到底要让孩子熏染成什么样的颜色呢?是乌烟瘴气的灰色?还是中正刚直的红色?

父母应该是要有自觉意识的,自己的仪表形象、言行举止,是时刻都被一双纯净透明的眼睛盯着的。想要孩子成为举止大方、形象健康的人,父母就要做好表率。

这个表率,其实做起来也不难。

首先,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个人礼仪,包括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许多方面。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小处见大,父母也不要忽略这些细节,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模仿榜样。

其次,别让孩子受到某些不良仪容或言行的影响。表面看来,孩子看什么学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却是在给孩子的内心建立一个指挥棒。所以,对于社会上一些所谓“非主流”的行为,父母自己就要先拒绝,然后再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另外,某些电视综艺类节目中的“另类”形象,父母自己不要看不要学,不去做过多关注,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反省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有人说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而的综合反映”,还有人说是“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其他各方面的特长”。无论哪种说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都将影响其一生生活和事业的发展。而父母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同样影响着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个男孩7岁了,喜欢玩滑板。有一天,他对妈妈抱怨说:“您为什么不让我在家玩呢?外面下雨我又出不去。”妈妈摸了摸男孩的头说:“因为楼下的爷爷年纪大了,你在家里玩会有噪声的。你是好孩子对不对?”

男孩委屈地说:“可咱们楼上整天那么闹,咱们也没说什么嘛!”妈妈笑了:“楼上有个刚满周岁的小妹妹,她在家里玩,玩具自然会掉得满地,你是大哥哥呢,要多包容她啊!”男孩听后只得点了点头:“那我就委屈下好了。”妈妈最后说:“我们要时刻多为他人着想,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学问啊!”

这是位聪明的妈妈,她巧妙地化解了孩子的委屈,最后还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可以说,这也是一位高素质的妈妈。试想,如果她没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她又如何能给孩子解释通道理呢?如果她没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她的解释孩子又怎么能理解呢?而如果她没有良好的品德,相信她也不可能会给孩子作出这样高尚的解释吧?

因此,父母只有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育孩子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才有可能会教导有方。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父母应该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看的书越多,接触的知识越多,自己的文化内涵就越深厚,这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父母健康愉快的生活态度,将会有利于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父母要有自己的追求,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事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再次,提升各项能力的水平。如果父母无论是对能力的控制还是使用都能运用自如,那么有理由相信孩子也一定会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毕竟有那样好的榜样在面前,孩子内心的好胜心也会被激发出来。

最后,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父母要成为好人,父母高尚的品德将能带给孩子无穷的精神财富,将不会为歪风邪气所污染,因为根是纯净的。反省4: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厨师上岗需要有厨师证书,驾驶员出车需要有驾驶证,医生行医需要有医师资格证……如果细数过去,很多行业的上岗似乎都需要通过某种考试来获得一个上岗资格证。

可父母呢?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孩子降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上岗” 了,无需考试,无需认证。但就实际意义来看,父母这个“职业”是无比重要的,这不仅决定孩子在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说大一些,父母的教育甚至可以决定未来的社会将会变成怎样的社会。所以,所有的父母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要能明白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一对夫妇有一个9岁的儿子,他们认为自己身负重大的教育责任,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教育好。于是,他们对儿子的要求格外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他们抓得格外紧。儿子犯了错,妈妈骂爸爸打;儿子有了进步,他们的“鼓励”就是:“还有比你更好的,你要努力。”这对夫妇感觉非常累,而他们的儿子小小年纪看起来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疲劳,还有一脸的木讷。

很多父母好像都有这样的认知,似乎让孩子进好学校,有好成绩,这就是父母全部的责任与义务。可事实证明,学习好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方面。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所包含的内容还要大得多。

可见,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是父母能够教育好孩子所必需的条件。“无论什么时候,做人都是最重要的”,父母首先要明确这一点。教育孩子成才的确重要,但孩子怎样才算是成才?是只有一身本领吗?是拿着许多证书吗?不!是做人。教孩子做事前,先要做一个好人。道德才是孩子成才最深厚的根基。“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以身作则”,这也是父母不能忘记的。总有父母喜欢端大架子,一副高权威的样子,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要求孩子,但自己其实做得一点都不好。教育孩子方面,身教该重于言传,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别总拿学习说事”,父母也要逐渐接受这个观念。学习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能力、品德等综合素质如果能和学习成绩一起得到提高,这样孩子才算真正成长了。“要学会与孩子智慧相处”,这同样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只有正确的相处之道,才能保证孩子能健康成长。平等、沟通、包容、公正、爱心……父母要将这些理念智慧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反省5: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念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育观念也会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每个人又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的孩子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具有了怎样的素质又将决定下一个时代的特色。因此,父母要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念。

明明从5年级开始迷恋上了网络,但他的学习成绩也因此而直线下降。一天,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一把扯断了电脑的网线,而明明随即也愤怒了,他抄起凳子打烂了电脑屏幕,并扬言要离家出走。父亲被气得血压升高,住进了医院……

这是个网络的时代,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会从网络上寻找到很多乐趣。而父母如果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不能作出很好的引导的话,出现明明家中这样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但下面这位母亲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却表现得很聪明。

小俊从小学4年级开始迷上了玩电脑,细心的妈妈发现他对电脑的痴迷程度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他的电脑操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妈妈决定投其所好,她鼓励小俊去参加计算机比赛。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小俊“不得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最终拿了个二等奖回来。后来,妈妈根据小俊的兴趣爱好和技术水平,在他高考的时候鼓励他报考计算机专业。现在,小俊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电脑工程师。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小俊的妈妈的做法是值得推荐的,她跟上了时代的脚步,采用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这是小俊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见,只有符合时代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能避开时代中不好的一面。每个时代都有其进步的一面和颓废的一面,进步的一面是值得推崇与提倡的,也是值得父母学习并随之更新的;而颓废的一面,从父母自身开始就要排斥,并要教育孩子也能避开这种颓废。

其次,审时度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时代需要什么,时代摒弃什么,父母在对孩子开展教育的时候,要学会审时度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既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又能引导孩子向时代需要的方向发展。

再次,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但父母自身也不能放松学习。只有和孩子一起站在时代的大潮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的父母才算够格。

最后,即便是跟随时代,也不能忘了传统。这里的传统,是指传统的文化道德。无论时代再如何发展,一些最最根本的道德是绝对不能丢的。父母的头脑也要保持清醒,教育孩子与时俱进的同时,孝敬、友爱、诚信……这些道德也一定要同时教给孩子。反省6: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些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母亲对11岁的女儿说:“你不能总是埋头看书,该运动的时候也要运动,该玩耍的时候就去玩耍,劳逸结合才行啊!”

女儿叹气:“妈妈,我如果不这么努力的话,我一定会从前三名掉下来的。”

妈妈听后却摇了摇头:“你爱学习是好的,但也不要将成绩看得那么重要,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绝对不是只会看书的小书呆子啊!”

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而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德才兼备、综合能力强……这些综合素质才是未来社会人才必须要具备的。因此,父母要多了解社会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向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说是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需要具备以下7种技能:广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未来社会中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孩子进行引导。因为孩子终归是要自己独立生存的,如果他能在社会上立足,他的生存也就不成问题。父母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来对孩子加以引导,给他讲明白社会的需要,让孩子也要顺应时代与社会的潮流。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尽管社会需要某些人才,时代也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必须要走这条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己的意愿。父母不要擅自就替孩子下了结论,更不要强硬地要求孩子改变他的想法。孩子只有自己愿意去做了,他才有可能真正成功。反省7:一定要有反省精神

反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懂得反省的人,是能尽快改正错误的人;懂得反省的人,是可以获得进步的人。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都会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会破坏了礼数。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反省精神,为人父母者也不例外。

很多人感叹:“为人父母不易!”很多父母经常会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他怎么总是改不了错?”“他就不能懂事一些吗?”“他就不会体谅下父母的辛苦吗?”……

父母凑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话题,甚至有的父母会就此去咨询专家,去寻找教育书籍,以求能找到教育良方。

父母确实为孩子操碎了心,确实为孩子辛苦奔波……但是,在这里说一句像是泼冷水的话:“父母这样的辛劳是不是有意义的呢?难道这一切就真的只是错在孩子身上吗?”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必须要懂得,教育并不是单方向地向孩子灌输,而是需要父母与孩子双方进行交流互动。父母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孩子,也要学会盯着自己。父母需要学会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这样才能根据现状及时作出调整。父母只有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说到反省,很多父母认为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没这么简单。

首先,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孩子的问题不单单是他自己的问题,父母的指导是不是出了差错?父母的认知是不是不够准确?父母的观念是不是没有跟上时代?当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抛开孩子,转而去孤立地思考自身。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不适合孩子的地方,并及时与他进行沟通,亲子双方应该互相了解各自内心的想法,这样父母的教育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当父母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更要有反省意识。犯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难免的,父母教育孩子犯了错误就要勇敢承认、改正,但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却并不肯去面对,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这将不利于对孩子开展教育。

因此,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错了事情,或者错怪了孩子,父母也要“敢于承认、改正”,这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毕竟,家庭教育的成败,关键还是看父母。反省8:教孩子理智讲理,而非“听话”“听话!”这是很多父母最常说的两个字。“你要做听话的孩子。”这也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

如此看来,既然“听话”这么为父母所推崇,那孩子听话就是一件好事吗?事实证明,不是的。

冬冬上6年级之前,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刚上6年级,他就不愿意上学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父母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冬冬在5年级期末的时候和班上的同学发生了争执,双方差点动起手来。

后来,父母带冬冬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冬冬才说了实话。原来自从他上了小学,一直活得很压抑,稍有不对父母就会打骂。所以为了做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他渐渐失去了自我。而这种压抑感让他在与同学的争执中爆发了,他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他才不愿意去上学。经过医生诊断,冬冬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冬冬的故事恐怕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见到的,听话的孩子最后的结果竟然变成了这样。但是,南京市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调查,却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中竟有高达93%的人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这令人惊讶的调查数字,同时也令人担忧,如果大部分孩子真的都变得听话,那这些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呢?还会出现多少个冬冬呢?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是应该以培养他理智讲理为主的,而不只是单纯地让他听话。孩子应该是既听从父母的教导,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念。而这就需要父母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了。

首先,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每当孩子有不同想法的时候,有的父母可能并不会让他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不可行的。父母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对于他正确的思想,要予以肯定。父母最起码要允许孩子表达,这样才不会压抑他的个性。

其次,多用正面例子来教导孩子。让孩子听话,父母也要能说出听话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也要尽量能让孩子信服、接纳。所以,父母要多用正面的例子来教导孩子,让他从内心就对一些事情有一个正面的印象。而且这样的正面例子,也能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孩子理智讲理也是大有用处的,他会知道用怎样的道理来维护自己的“理”。反省9:孩子需要管教,更需要启发

许多父母习惯于管教孩子,什么是管教?就是在严格限制下进行的一种赏罚分明教育。由这个定义就能看出来,管教是一个“单向实施”的词,孩子只是管教的承受者,好坏的判定全在父母,孩子只要按照执行就好。

但实际上,如果父母能够启发孩子,调动起他的思想,让他自己去判断、决定,这样产生的教育效果恐怕要比单纯的管教好很多。

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天看见一名男生正在向其他同学扔泥巴,他过去制止了他,并让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放学后,男生来到办公室准备挨训。过了一会儿,陶行知才回到办公室,他一看见那名男生,就从兜里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说:“我们约好的时间,可是我迟到了,这块糖是奖励你守时的。”男生刚接过糖,陶行知随即又掏出来一块,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当时制止你的时候,你很配合。”男生更加疑惑了,他刚接过第二块糖,第三块糖又递到了他面前,陶行知说:“我调查了,因为那些同学欺负女生,所以你才向他们扔泥巴。你很有正义感,这也是给你的奖励。”

男生见此,忽然被感动了,一下子哭了起来,连声向陶行知承认错误。陶行知一看,满意地笑了,他又掏出了第四块糖说:“你敢于承认错误,是个勇敢的孩子。我还是要奖励你的!”

陶行知没有严厉地管教,只是不断地启发这名男生。而男生接受了他的教诲,以后果然再也没有打过人。

但现在很多父母都是重管教而轻启发,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似乎更倾向于用一顿严厉的管教来让他服从。可如此的结果似乎都很差强人意,孩子的错误并不是管教一次就完了,他可能会一犯再犯。这时候,启发式教育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此,父母对孩子要管教,但是如果能够多用些启发教育,似乎效果会更好一些。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多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了,面对一张错误百出的试卷,父母可以先平复下自己的怒火,不用急着去训斥孩子,无论他是粗心还是知识没学透,这些都需要父母引导他自己去发现。毕竟,自己发现的错误,纠正起来也更加容易些。

也不是要求父母只启发,该管教的时候也要管教。孩子并不都是只靠父母启发,他就能想到很多事情,就能顺着父母的启发做好的;孩子也不全是只要父母一启发,立刻就能明白该怎么做的,总是会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父母有智慧的管教才行的。反省10:引导孩子,而不是强加意志

一位父亲认为自己的女儿是个长跑人才,希望她一定能在2016年的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于是,父亲从女儿3岁起就开始进行魔鬼训练,每天要跑40000米以上,还有1000次袭击拳、400次跳高和800次踢腿。2007年的暑假,父亲为孩子“举办”了一次“8岁小神鹿迎奥运长跑”活动。

8岁的女儿要从海南三亚跑到北京天安门,其行程将近4000千米。父亲要求她每天凌晨出发,在车来车往的公路上,顶着酷暑跑9个半小时,睡眠时间只有7个小时。

然而对于这件事情,很多专家都有着相同的意见: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给予她超负荷的训练,是不利于她的身心发育和成长的。

仔细想一想,才8岁的孩子,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但她也绝对不可能就凭自己的意志去实施这样“庞大”的一个活动。可见,父亲的意志明显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抛开这个很极端的例子,看看寻常百姓家里,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事情也绝对不在少数。无论是择校选专业,还是兴趣爱好,或者是选择朋友,甚至今天该穿什么衣服都有父母以自己的喜好来为孩子决定好。

而孩子的表现呢?要么是不得不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不断的顺从让他最终丧失了自我决定的能力,他的依赖心理会非常强,没有主见;要么就是由于自己的意志一直被压抑着,内心隐藏着一个名为“叛逆”的不定时炸弹,在某些特定因素下,“炸弹”就会忽然爆炸,孩子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引发父母最不想见到的后果。

因此,父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决策才是正确的做法。那么,父母要怎样做呢?

首先,克制住自己的“任性”。任性的父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自己想要孩子做的,孩子就必须要做。这样的父母直接忽略了孩子的要求,忽略了孩子的意愿,这种“任性”的行为最终也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同样“任性”的孩子。

其次,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志,并向积极的方向引导他。有的父母说,孩子的意志有可能是异想天开。但反过来想一下,谁说父母的想法就全部都是实实在在的呢?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的意志是好的,那么父母就要给予支持,并鼓励他努力去实现;如果他的意志的确欠考虑,父母要让他能认识到他想法的不足之处,并能帮助他纠正。反省11:向成功父母学经验,但不可照搬

看到别人的孩子成状元、拿奖状,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出人头地。因此,别人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很多父母都会认为既然别人的孩子是这样成功的,那么我的孩子如果照此学习也应该可以成功。

孙先生望子成龙,他无数次想象自己的儿子也如其他成功孩子那样,“平时考试总第一,最终考试成状元”。于是,他买来了大量的状元教育经验类书籍,一个一个地在自己儿子身上搞起了“试验”。结果,直接导致他那才上小学的儿子最后反而不会学习了,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得厉害。

许多父母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他山之石”都能用来攻自己家的“玉”。别人的经验可以去学,但是父母也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灵活应变。否则,直接全盘套用别人的经验,就好比是脚上穿了双不合适的鞋,可能会挤脚、磨脚,甚至有可能会出血泡。孩子不但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经验,反而还可能会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

就如“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所说:“家庭教育没有‘百科全书’,天下没有哪条‘秘诀’能拯救你的孩子,任何经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父母是要向成功父母学习教育经验,而不是不加改动与思考地直接照搬。

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观察孩子,以发现他的个性特点;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以了解他的学习情况,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有可能,父母还可以自己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也许反而更贴合孩子的需求。

再有,父母要将学来的经验“加工”使用。所谓“加工”,就是要求父母对经验中的一些做法进行甄选,符合孩子的留下,孩子做不到或者不适合他做的就要剔除。终归是能起到作用的经验才能用,那些没用的经验,父母要果断地剔除掉。

最后,别轻易丢掉自己的教育观念。父母的教育观念,大多都该是贴合自己孩子特点的,只是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心急,或者没有合理安排。父母可以参考成功父母的经验,看他们是如何合理统筹孩子学习的,然后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就好。反省12: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可能会成为他努力奋斗的方向。许多孩子如果能在他的兴趣爱好上加以发展,他就会更容易成功。但很多父母将这一点忽略了。

一个9岁的女孩在日记里抱怨道:“妈妈为什么非要逼我学钢琴?我不爱学,她就骂我,还把我关在家里。我恨死那钢琴了!”

一个11岁的男孩跟他的伙伴们诉苦:“我妈给我报了3个兴趣班,什么兴趣?美术、象棋、小提琴,我哪个都不喜欢!这算什么兴趣?我好想踢足球啊!”

有多少孩子的情况是和这两个孩子一样的?有多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孩子尽管是在培养“兴趣”,尽管表面看上去是在不断地学习,但是这样被逼迫的兴趣,又怎么可能学好呢?

父母都说,自己“含辛茹苦”,自己“省吃俭用”,为什么孩子就不体谅父母的苦心呢?可是,父母想到孩子的“苦心”了吗?他是不是真的对所谓的“兴趣班”感兴趣?如果被逼迫着去做一些事情;那还称得上是兴趣吗?再有,难道孩子发展“兴趣”就只是为了将来考学吗?那这样的兴趣是不是发展得太狭隘了?

喜欢做的事情,人才会乐于去做,并乐于去钻研、探索,乐于在其上取得成就;不喜欢做的事情,被逼迫去做,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成功的可能性真是微乎其微。所以,父母还是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能引导他积极发展。

那么,父母要怎样去关注呢?

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孩子关注得多的事物,也许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孩子最愿意做,而且能从中获得快乐的事情,也许就是他的爱好。父母要善于观察,只有先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帮助他向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其次,不要盲从社会上的兴趣班。众人都学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众人都追捧的事情就一定对孩子有利吗?不!最适合的才是最合适的。如果孩子的个性思维并不适合去发展某项兴趣爱好,父母一定要及时并坚决地放弃它,否则孩子可能会疲于奔命,却又一无所获。

再次,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有兴趣是好事,父母要持尊重的态度。如果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而且又做得不错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夸奖,并给予鼓励。

最后,不好的兴趣也要杜绝。网络游戏、沉迷烟酒等行为,都是不好的兴趣,父母要能分辨,并及时制止孩子兴趣的继续发展。尊重他的兴趣爱好,也不是盲从或放纵。反省13: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有你自己才能够控制你的头脑。”一个人的情绪总是会有好有坏的,但关键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彻底让它爆发?还是迂回一下让它消失于无形?

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情绪失控的表现。父母的暴怒或者过分激动,都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避免。

妈妈经常会在电脑上敲一些重要的文件。但她5岁的女儿正好是顽皮的年龄,有一段时间,她对妈妈电脑的主机很是着迷。而且,她经常在妈妈还工作的时候就过来按一下主机按钮,然后直接导致妈妈的工作前功尽弃。

有一次,妈妈在草拟一个很重要的文件,眼看着就要完成了,但女儿过来就给“关”了机。妈妈当时只是站起身,穿好衣服,装作出门的样子,并对女儿说:“妈妈没法工作了,我要走了。”女儿一看妈妈要走,很是失望,于是她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后来,妈妈再写东西的时候,女儿再也不来捣乱了,她说如果她捣乱妈妈就走了。

不冲着孩子大发雷霆,其实也一样能将事情处理好。如果父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冷静的头脑将能带来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孩子也不会受到父母坏脾气的影响,他的心情也不会很糟糕,父母的教育才能发挥好的效果。

不过,这控制情绪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实际操作也许有些难。

首先,包容体谅孩子的行为。父母肯定都会说“我是爱孩子的”,可是,父母的这个“爱”有时候是不是都带有附加条件呢?比如,孩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了父母的要求,那么“爱”就表现得很自然;孩子一旦出现了调皮捣蛋的行为,父母就会指责、呵斥,这哪里是在表现真爱呢?所以,父母要包容体谅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将孩子犯的一些小错误当成是个“事儿”。换个角度想想,父母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这么调皮吗?

其次,学会巧妙“躲避”坏情绪。当感觉情绪就要爆发的时候,父母可以先转而去做别的事情,转换一下思维,或者什么都不干,找个地方自己冷静一下,还可以听听音乐……当头脑不那么激动的时候,想问题也会全面得多。反省14:父母要多一点幽默感

在很多父母看来,如果父母严肃一些,那么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威严,这种威严会让孩子感到畏惧,之后再对他开展教育,就会更加容易。事实并非如此。这会导致家中的气氛非常紧张、压抑,孩子也会变得压抑。所以,父母要尝试改变一下。

一位女士在家中款待客人,本来她给客人们先准备了一些餐前的小甜点。但盘子刚一端上来,女主人和客人都发现盘子中的巧克力少了很多。大家扭头一看,女主人6岁的小儿子脸上沾了些巧克力,正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一旁。

女主人并没有发火,反而走过去问小儿子:“我刚发现我们端给客人的巧克力少了,是不是被你那馋嘴的奥特曼偷吃了?”小儿子一听,也感觉不好意思了,他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就是他吃的。”女主人笑了笑说:“那你帮我转告他,下次想吃的时候告诉我,我会为他也准备一份的。”一时间,客人和孩子都笑了起来。

这位聪明的妈妈既保全了孩子在客人前的面子,又巧妙地化解了场面的尴尬。其实,没有谁愿意听一些尖刻又严厉的训斥,也没有谁能够在那样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还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孩子也一样,他也不喜欢被训斥责骂。而且,在严肃而又充满训斥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还可能会效仿父母,今后也变得难以与人好好相处。

由此可见,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也要学会运用。那么,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陶冶个人情操,使自己拥有一个开朗的性格。父母只有先培养出自己的幽默感,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去。

其次,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幽默,比如夸张的动作、表情,或者模仿一些角色……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刺激孩子的感官,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也很直白,孩子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再次,幽默中要加入理性教育。这就是要求父母不要将幽默当成单纯地逗人一笑,要能通过幽默巧妙地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将理性教育融入其中,让孩子在轻松中自然而准确地受到教育。

最后,幽默也要用得恰到好处。幽默不是低俗笑话,幽默也不能以损害他人的情感利益为前提,同时幽默的运用也要讲究时机,一些不该使用幽默的地方,要谨慎使用。反省15:永远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父母看待事物的态度与方法,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能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失败,那么孩子也将学会乐观豁达,学会坦然面对一切。

母亲带着6岁的儿子到玫瑰花园玩,儿子本来在前面高兴地跑着,但他忽然哭着跑回了母亲的身边,抽泣着说:“妈妈,这里不好玩,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母亲温柔地为他擦去了泪水,领着他蹲在了花的前面,母亲笑着说:“不是的,你仔细看,每个刺上都有一朵漂亮的花在对你微笑,多美啊!”“花下有刺”与“刺上有花”,是悲观与乐观的两种不同看法。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总是会不自觉地看向事物不好的那一面,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说:“你笨死了!怎么别人能学会,你就是学不会呢?”为什么父母会说孩子笨呢?成绩不好原因有许多,父母怎么就能那么轻易地就给孩子下那么让人难受悲观的结论?听到这话的孩子会如何想,如何做呢?即使是用激将法,也要用得恰到好处啊!试想,如果连父母都很压抑,孩子又怎么能提得起乐观精神来呢?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呢?

有句话叫“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生气、怎么惋惜、怎么失望都是于事无补的,与其不停地纠结过去的那个错误与失败,倒不如积极一些向前看。父母要通过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内心平和下来,才有可能看得到希望。

另外,父母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后,还要努力想办法去扭转当前的局势。不能说只积极乐观去看就好了,还要能积极努力地去弥补这个错误所带来的缺陷。

当然,父母也要注意这样一点:保持乐观积极和逃避并不是同义词。比如,妈妈说:“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了?他爱劳动呢!”这样一来,孩子很可能就留下这样的印象“学习好不好无所谓,爱劳动就好”,这样孩子的学习动机也许就会被扭曲。父母要综合看待事情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才算是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反省16:竭力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家是避风的港湾。”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家是最好的休息场所,家也是最好的发泄和获得安慰的地方。父母如果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孩子的身心就会健康成长。

小萍在6年级以前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她学习成绩很好,在班上还担任了语文课代表以及小组长,老师、同学、邻居都很喜欢她。然而,小萍刚上6年级,父母就经常吵架,家中经常出现摔碟子碎碗的声音。而最开始,小萍还只是很害怕,每次父母吵架她都会呜呜地哭。

但后来,随着父母吵架次数越来越多,她似乎也见怪不怪了,她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而家中争吵的环境让她也无法安心学习,她的成绩下降得很厉害,人也不再和从前那样开朗活泼了。她的脾气忽然也变得暴躁起来,甚至有一次还和班上的同学打起了架……

眼睁睁看着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忽然变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总是争吵不断的家庭中,他的个性也会被扭转。他可能会在父母“榜样”作用下也变得暴躁起来;他也可能因为父母的不停争吵而开始压抑自己,而这种沉默一旦爆发后果也可能会无法收拾。

所以,父母只有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他才能安心去学习知识,安心去培养能力,安心去提升道德素质。对此,父母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1)父母双方理应真诚相爱。爱情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两个人结合成夫妻也是一种缘分。因此,真心相爱的一对夫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要坐下来好好沟通,真心为对方着想,这样也许就能避免因意见不合而引发的争吵。(2)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孩子的眼睛就如摄影镜头,他可能会真实地记录下父母争吵的画面。而这种不和谐的画面又会在孩子的记忆中扎根,他也许会学会父母如此处理事情的方式,而这对他将来与人相处以及处理家庭关系等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如果有矛盾要尽量避开孩子私下里解决。(3)换种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其实解决矛盾的方式也不一定非要争吵,不是说非要争个脸红脖子粗才能出结果。还有很多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用,比如各自可以先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症结以及自己的目的所在,之后再共同商量解决问题。而这就要求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并能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素养,这样才能保证有冷静的头脑。第二章 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第二章 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每一位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但教育方法或态度却很有问题。很多时候,父母一不留神就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而浑然不觉。误区1: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吃不消的,甚至可能还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悲剧。“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中学,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恐吓,当女儿考进市重点以后,这位妈妈又要求“你必须每次在全班考第一”。妈妈对女儿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女儿也是整日在考全班第一的焦躁与不安中度过。

有一次,她考得不好,“期末考试再拿不到第一名,我就抹脖子”,妈妈的威胁依然那么坚决。第二天,女儿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离家出走了。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他们会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拼命向前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尤其是今天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倾注了父母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希望他是最优秀的……

于是,父母尽一切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才艺培训班、奥数班,只要时间允许,统统给报上。但是这些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孩子却不一定愿意去学。

但过早地让孩子在压力与挫折中学习,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而且长期的压抑和指责,会使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影响孩子心理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如何制订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

首先,父母应该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在孩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允许孩子看电视,充分尊重孩子的爱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性。

其次,给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标准。要求过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要求过低、太容易达到会让孩子盲目自大,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父母应该尊重事实和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尽量少给孩子增加压力。

最后,经常与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心事没有人诉说,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和高压政策,会使孩子采用一些逃避或者极端的办法来解决,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积极、健康地发展。误区2:给孩子自主权,不过多干涉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意志力非常薄弱,在生活上很多事都喜欢依赖别人。由于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父母习惯替孩子打理好一切,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能自立自强呢?

一家三口一起去买电脑桌。妈妈和女儿就对该买哪一款桌子产生了分歧。女儿想要那款粉红色的桌子,但是妈妈却坚持要买那款浅绿还带有台灯的,爸爸在旁边建议道:“既然是给孩子买,就买她喜欢的就是了。”

妈妈立即反驳:“不行,她已经被你们惯坏了,今天我要把她这个不听大人话的坏习惯给改过来!”最终还是买了妈妈看中的那一款学习桌。

其实,孩子从2岁以后就有独立的人格和意识,父母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自由,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去让孩子做事,或是代替孩子做事,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自己决定买什么颜色的文具、什么款式的衣服,房间应该怎样摆设等。如果是孩子自愿要做的事情,他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往往也会更容易成功。

美国的父母就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从小就自己存放衣物、打扫房间,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还会参与家里重大事情的决定。父母通常都会倾听孩子的意见,而且从来不会替孩子决定什么,只在关键的时候加以提醒。

专家认为:勉强让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还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父母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去发展,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进行交流,并且及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

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自主地选择、抉择。当孩子迷茫的时候,父母要在一旁指导,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并承担后果,这样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印象,下次也就不会轻易再犯。

此外,父母不要反复数落孩子的缺点,应该用友好方式对孩子提醒,如“孩子,如果你现在有时间就去收拾房间吧”。当然,也要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尊重孩子的想法,接受他的建议,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误区3:对孩子多包容,不无端指责“你怎么又在上网?”“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晚?”“老是丢三落四,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吗?”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说的次数最多的话,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就不断指责、批评,甚至动手,这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沟通障碍。“爸爸,我这次考试成绩只有85分,没达到你的要求……”没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爸爸马上大发雷霆:“怎么考得这么少,不是要求你每次必须考90分以上吗?你一定是天天玩,没有好好复习功课……”

等爸爸骂完以后,孩子委屈地说道:“这次考试特别难,我考了第二名。”

在生活中,父母尚且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孩子?无端的指责,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责骂、惩罚,要引导他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做得更好。

孩子会犯错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由于粗心无意间犯的错,父母要原谅孩子,并帮孩子分析原因,督促孩子改正;有些是孩子的经验能力不足,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寻找原因,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经有个孩子犯罪进了少管所,他母亲每天站在山头上大喊“儿子,加油,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儿子和整个少管所的少年犯都被这位母亲震撼了,他们哭喊着:“妈妈,我们对不起你!”后来,这批少年犯进步很快,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是那位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挽救了一批迷途少年。

因此,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体谅孩子的过失,帮他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指出改正的办法。所以,如果孩子不高兴、对父母不理不睬的时候,父母不要着急上火,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怎么会突然这样,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他的情绪?

对待孩子的过失,父母要善于“健忘”,老念叨他的错误会让孩子反感。多用鼓励性的话代替责备,但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挑选一些好的话,把不好的让孩子自己说。比如,在问孩子考试成绩的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这次哪科考得最好?”让孩子先说考得最好的,然后让他自己说出考得不好的科目。

当然,父母如果想要用自己的包容去影响孩子,那么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指责,让孩子也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和过失。误区4:要理智地爱孩子,不要溺爱

今天,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却包办代办,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有求必应,甚至会满足他无理的要求。

溺爱,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一位奶奶有些委屈地说道:“我家的小孙子才9岁,可脾气特别坏,稍有不顺心就砸东西,甚至动手打我,这腿上青的地方全都是他抓出来的。以前总是宠着他,想要什么给什么,现在身上的这些伤就是对我的回报?”

以前,父母在家中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现在位置完全反过来了,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给孩子,父母凡事听孩子的,唯恐他不高兴。于是,孩子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宠着自己,在家很霸道,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是非要同学听命于他,否则就会动手打人。渐渐地,父母就培养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当然,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是也要理智地爱。现在的许多父母恨不得一切替孩子办好,但是能做得毕竟是有限的,父母只能养育孩子而不能给他思想和灵魂,以后在社会上还要靠孩子自己去适应,因此,父母要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孩子小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教给他灌输正确的观念,而过度地溺爱会使孩子任性、自私,不能跟同伴很好地相处,甚至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理智地爱孩子呢?

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孩子,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其次,记住“爱孩子,就要为他未来着想”,用深沉的爱代替溺爱,要严格、有限度地爱孩子,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感恩和与人分享。

最后,用温和的态度去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误区5:重智育,但更要重品德教育

某处煤矿瓦斯大爆炸,一位女矿工被困在井下,当发现她的时候,僵硬的身体斜靠在井壁上,其中一只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却依然斜搭在井壁上,湿润的井壁上依稀写着:“儿子,读书……”这位母亲的临终遗言只是让孩子好好读书。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不过,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孩子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真的胜过一切?

一位少年管教所的管理员说:“其实,这里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在进少管所之前的成绩大部分都很好,但由于品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他们最终的犯罪,这与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有密切关系。”

很多父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孩子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总是觉得等孩子长大了,那些做人的道理自然会懂。但很多孩子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而离父母所设定的成才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今的独生子女承载了太多父母的期望,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慧过人、早日成才。也许有些父母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却又是一切围绕孩子的学习,甚至是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以掩盖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反过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会觉得其他方面再好也没用。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制造的伤熊事件依然没有被人们淡忘,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居然会有这么恶劣的行为,你能否认他的智商吗?当然不能,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决定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关键,如果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有问题,即使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日后也未必能成才。因此,父母要先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正如英国女诗人雪莱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父母却片面地强调智力开发,忽视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塑造。现在许多不好的行为猛烈冲击着社会道德的底线,网络媒体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而孩子的模仿力、接受能力都很强,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榜样,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抵制各种不良行为,让孩子从小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