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1:29: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倩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吼不叫: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不吼不叫: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试读:

序 富养,让女孩更美好

每一个女孩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宝贝,她们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水晶一样需要细心呵护。更好地教养女孩,是每一位父母不懈的追求。

我们要认识到,父母不仅仅是女儿的物质供应者,更是心灵和精神的供养者。母亲的高度是女孩的起点,父亲的高度是女孩的方向,积极教育的前提是信念正确,教养女孩的基本原则是对女孩的独有天性加以因势利导,用父母最充沛的爱对女孩进行“富养”。

女孩要富养,这个富养的“富”,是“丰富”的“富”,而不是富贵的“富”。

昂贵的洋娃娃或漂亮的衣服,并不能让女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被富养的“公主”,反倒会助长她的骄纵之气。

一些身价不菲的父母,动辄花上十多万给孩子买衣服,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接受别人的赞美,却对孩子真正喜欢的小玩具嗤之以鼻,认为这些太“掉价”而不肯给孩子玩。这样的孩子,就算物质上再富有,精神也是匮乏的。

在物质上,没有钱并不可怕,怕的是父母时时流露出对自己的贫穷感到恐惧、感到耻辱的自卑感乃至仇恨社会的情绪。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女儿呢?

真正使女孩变得像公主一样美好的,是她童年时得到的来自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以及整个家庭的温馨和谐氛围。比起男孩,女孩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如果父母足够尊重孩子,给予她健康的爱,善于倾听女孩的喜怒哀乐,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与孩子畅所欲言,普通的生长条件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女孩。

反之,花再多钱,也只能培养出“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的愚蠢女孩。

富养女孩,绝不意味着把她泡进蜜罐,让她一辈子不经历风雨。温室里的鲜花最怕风雨的袭击,没有抗摔打的能力,女孩的未来很难收获成功与精彩。

富养女孩,就要给她更多历练的机会,让她经历“摔打”,体验人生,感受世界,从而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见识,提升她的气质,培养她人情练达的能力。

在“富养”的家庭里,每位家庭成员都把相互理解、关爱、信任当作最基本的原则去执行;每个人都会努力展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坚持挖掘生活中的细微闪光点;彼此间可以分享快乐,分担悲伤,互相关爱、照顾。

如此“富养”出的女孩,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原则、有洞察世事的智慧。她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拥有的东西;她不会斤斤计较于细小的得失,凡事都能够从宽处、大处着眼,淡定从容做出最好的选择;她总是显得乐观、积极、善良,能用阳光一样的笑容融化周围的冰山。

如此“富养”出的女孩,能保持内心的高尚美好而不被浮世的虚荣诱惑,能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而不被外界声音左右,不会在别人的花言巧语、糖衣炮弹下轻率地决定自己的一生,人生因此更自信,更坚定,更快乐,更幸福。

愿所有女孩都能收获幸福的人生,愿所有女孩的父母都能不负期待!第一章敏感细心的女孩需要更多“爱”的富养1.富养的目的是什么

女孩富养的目的是什么?

古语有云: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富养女孩的目的是让女孩成长为知性、高贵、独立的优秀女性。这样,无论她将来选择怎样的道路,她幸福的概率都会比别人高。

英国的威廉王子为什么会迎娶普通家庭出身的凯特•米德尔顿?可以说,凯特王妃以其美好的外形、优雅的气质、迷人的风采、尊贵的教养和多才多艺迷倒了温莎皇室成员,故能成为全球瞩目的耀眼王妃。

而凯特王妃之所以气质迷人、多才多艺,与她从小被父母“富养”是分不开的。

凯特王妃的父母极为重视下一代的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修养,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精力与时间,并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英国最昂贵的私立学校。

凯特王妃小学就读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学校,这是全英著名的贵族小学,以培养最优秀的淑女和绅士而著称。在这所小学里,凯特王妃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包括语言的发音、举止的优雅以及多种才艺的训练,等等。

而凯特王妃本人也非常努力,自小学起就出类拔萃,既是教会唱诗班的领唱,又加入了校管弦乐队;同时,她在体育上几乎是全能的,游泳、曲棍球、网球、滑雪无不精通,是学校曲棍球队队长,还是校网球赛的第一双打。体艺的精通,使她与威廉王子相遇后,有了大量的共同话题。

小学毕业后,凯特王妃的父母又为凯特选择了极负盛名的莫尔伯勒中学——全英最好的中学之一。在这所中学里,凯特王妃犹如一件被精心打造的艺术品,不断绽放出自己的美好。她不仅学业成绩全优,同时还是学校体育骨干、校队明星。这样的学霸+女神,走到哪里都像是钻石一样闪光动人。

进入大学后,凯特王妃与威廉王子成为同学。凭借着自幼培养的完美能力,样样精通的她既能够与王子一起去滑雪、打曲棍球、游泳,又可以举止优雅地随王子出席各种高级酒会。她自幼培养出的才华与气质吸引了王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大量共同话题,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最终,她成为与王子牵手一生的人。

从凯特王妃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精心培养是她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真正的“公主”都源自富养。

与之相反,我们也常常见到妙龄女孩因为一只名牌包、一辆好车就轻易成为有钱人的“金丝雀”。新闻上甚至有报道,一位初中女生因为游戏中的一套装备就委身于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众人皆知,人类在满足较低的需求层次后才会向更高层进阶。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决定人的一生。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所以我们说,女孩一定要富养。若女孩从童年开始,就被“富养”,那么她的内心会更充实,视野也会更开阔,她会变得有教养、有学问、有才华、有内涵。

如果家境好,不妨让女孩多见见繁华世界,这并非虚荣,眼界开阔的女孩才能更聪明、更自信;如果物质条件一般,让孩子多看书,同样能使孩子的内心变得富足充盈——这同样是“富养”。2.真正的富养是精神的富裕、灵魂的富足

常常看到网上有讨论帖,讨论到底应该富养孩子还是穷养孩子。参与讨论的父母常常较为重视子女教育且有能力提供给孩子较好的教育,然而其中不少人对富养的认知都比较片面。

坚持孩子要富养的家长认为,富养就是要舍得花钱、要什么给什么,也有人把富养等同于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书法、网球一窝蜂,孩子的才艺学得越多越好。

坚持孩子要穷养的家长则认为,穷养可以培养“斗士”——革命家、创业家都是这么来的,而富养只会养出纨绔富二代。

其实,以上两种认知,都在无形中把富养理解成舍得花钱,这实在太过片面。只关注金钱上的富养,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骄纵、挑剔、禁不起任何打击、不能自立的柔弱女孩。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拥有精神的富裕、灵魂的富足。只有精神的“富养”,才能带给女孩子一生的富足、一辈子的幸福。

威廉王子在回忆与凯特王妃相爱的原因时曾经说:我与凯特王妃的爱情始于圣安德鲁斯大学,初进大学时我因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曾经一度想离开,而凯特凭借温柔与善解人意,帮助我度过了这一困难时期,我们进而相知相爱。

也就是说,凯特王妃赢得王子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她美好又智慧的内心。

卢梭曾经说过:“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出风头,但是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她的人品和处世手段。”也就是说,一个女孩,若只有金钱的富足与好皮囊,是成不了大器的。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不仅以她的天真与美貌著称,更以她良好的教养与尊严而闻名。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她表现得比国王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坚强、坚定。

玛丽皇后被判处死刑、推上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这个小细节真是把“富养女孩”的修养体现到了极致。由此可以看出,真正富养的女孩,她能从骨子里散发出高贵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基本的教养和礼仪。这与那些有钱而骄纵的物质富养女孩截然相反。

正是因为这样刻入骨髓的教养,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很多人支持玛丽王后,比如法国最杰出的作家雨果、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等人,皆公开表示对王后抱有同情。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女孩精神的富裕、灵魂的富足呢?

女孩要富养,这个富养的“富”,是“丰富”的“富”,而不是富贵的“富”。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

我们提倡女孩要富养,关键在于父母要赋予女孩子自信、自强等强大的意志力量……带她多去交际,鼓励她,赞美她,给她自信;不断开阔女孩子的眼界,丰富她的知识内涵;帮助女孩养成理性思考的能力、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她的眼光更高远;在她遇到重大抉择、左右为难的时候,帮她分析利弊,然后尊重她的选择……

要记住,只有精神的富养,才能让女孩气质高贵、人格独立,让她更聪明、自信,更有内涵,从而成为更美好的人。3. 0~6岁,女孩幸福人生的奠基石

在教育上,积极应对的前提是信念正确,正确教养女孩的基本原则是对其独有天性加以因势利导。

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体内荷尔蒙激素的不同,以及男女大脑的细微差别和大脑中某个部位的发育先后顺序及程度不同,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男孩和女孩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大的性格差异。比如,女孩常常表现得很敏感,即使是别人不经意间所说的一句话,都能让她们伤心半天;她们很脆弱,常因一点小事大哭大闹;她们的依赖心远重于男孩,无论做什么事,都渴望父母、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相比于空间识别能力更优秀的男孩,女孩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显然更胜一筹……

为了更好地在精神上“富养”女儿,每一位女孩的家长都应该意识到,除了男女共同需要的一些教养方法外,我们还需要明白每一个阶段女孩的独有特征有哪些。在了解了女孩的独有特性之后,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因材施教”,让女儿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0~6岁是教养女孩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奠定女孩一生幸福的最重要时期。

尽管幼儿期的孩子共同表现出顽皮好动的特征,但我们仍能看出男孩与女孩的显著差异。与男孩相比,学龄前(0~6岁)的女孩已经明显表现出女性情绪敏感、依赖性强的特点。

一般来说,女孩的心灵更敏感脆弱,其情绪反应往往比男孩强烈得多,尤其是当女孩的感觉或情绪被他人否定时,她的反应会更强烈,甚至一些家长眼中无关紧要的“逗乐子”都会使年幼的女孩感到困惑乃至愤怒、伤心。

针对这一特征,女孩早期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应及时了解女孩的心理需要,为她营造良好、温馨的成长环境,认同女孩的感觉或情绪,相信她、理解她的感受并接受她的情绪,让她感受到父母全身心的理解和爱护,让她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

女孩的依赖性强是由其天性的柔弱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一方面,在保证安全感之后,我们应对女孩敏感的心灵进行“锤炼”,使其变得“多一些坚韧,少一些脆弱”,让她们学会独立、有主见,少一些依赖性,清楚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不容易被挫折和困难打败。

另一方面,在女孩7岁以前,父母应该给予她适当的指引和帮助,不必强求她“独立自主”。虽然我们说,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是培养孩子主见的好方法,但是在她还不能进行独立、理性思考的时候过分强求其“独立”,只会让她无所适从,从而更加害怕面对未来。因此,女孩的家长可以比男孩家长更多地为孩子提供帮助,在她进行选择的时候给予指导。父母和蔼又坚决的指导态度更容易赢得女儿的合作,也会使她明白父母在她的身边帮助她,因而更有安全感。

总而言之,在教养0~6岁的女孩时,最重要的是针对其敏感柔软的心灵,给予最大的爱与呵护,为其一生幸福奠定最重要的安全感基石。4. 7~12岁,提升女孩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医学研究表明,在小学(7~12岁)阶段,女孩不但身体发育比男孩快,大脑发育也比男孩快。这一时期,女孩的脑细胞得以大量更新,大脑的血量比男孩多15%,大脑中主管语言的神经中枢比男孩大1/3,她们的神经元细胞异常活跃,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发育趋于成熟……

除了大脑的发育优势,这一时期的女孩在心理上的成熟与突变也是显而易见的。她们渐渐从幼童梦幻般的世界中走出来,开始尝试探索外面更新鲜的世界;她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试图更进一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他人的说教,对父母、老师的话产生怀疑……这种身心的突变,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提升女孩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然而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孩子刚上小学就表现出严重的厌学倾向,对于学习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重视学习,一味揠苗助长,反倒让孩子早早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女孩7~12岁阶段,比起知识的全面灌输,家长更应该着力培养的是好奇心与思维习惯。

首先,我们应着力提升女孩的好奇心,这是学习能力不断突破的前提。

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世界著名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正是由好奇心驱动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典型。

幼年时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并不是一个外向的孩子。于是,她的父母针对她的性格特点,着力引导她观察、发现自然,以提高她的好奇心。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孩子时代起,她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就已达到入迷的程度。而对自然的热爱,促使她对大千世界越来越好奇。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自然教科书,从中获得了大量知识与快乐。“我喜爱知识,”她自述道,“我渴望知道各种事物。那真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寻找答案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基于这种对自然巨大的好奇,成年后的芭芭拉走向了研究物种遗传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她通过运用传统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的手段,提出了“转座因子”的概念,解决了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因而震惊世人。1944年,她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5年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励。“转座因子”研究对于后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基因工程、转基因研究、癌症研究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无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卓越贡献,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会把该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不屈不挠的女科学家,她也因此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除了好奇心,思维习惯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女科学家玛丽•戈佩特•迈耶的成长可以证明这一点。

玛丽•戈佩特•迈耶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她的父亲是德国哥廷根的教授。

她在回忆中说,她的父亲从来不愿她做家庭妇女,从她小学开始,父亲就鼓励她走向科学之路,并大力培养她的思维习惯。她在哥廷根的邻居中有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她跟随这位了不起的邻居不断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并在父亲与邻居们的影响和指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的玛丽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詹森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构造”的解说。在此后的十数年里,玛丽与詹森持续协作,于1955年共同出版了《核壳层构造基本理论》一书。1963年,两人又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见,7~12岁的女孩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对新鲜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能力也极强。这一时期既是女孩学习的最佳期,也是家长培养她们学习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女孩所学的才艺和技能,将会伴随她一生。

若父母能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女孩进行学习能力上的指导,则会明显促进其智力发育,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5. 13~16岁,关注女孩的青春期成长

青春期是女孩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很多家长说,青春期是男孩的叛逆期,却忽略了青春期也是女孩的叛逆期。囿于天性,女孩的青春期有时显得安静而内敛,她们的叛逆也不像男孩那样强烈而富有对抗性。因此,很多家长只关注到她们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却忽略了青春期也是她们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忽略了她们心理上微妙又复杂的变化。

女孩青春期的典型心理包括:(1)格外关注自身形象

女孩子是细腻敏感的,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对于男孩子要敏感得多,这使得她随时观察自己在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眼中的形象,如果这种形象是好的,她就会变得积极而自信;如果相反,她就会变得消极而自卑。

进入青春期后,女孩的这种特征会变得格外明显,父母常常会发现,女儿每天用于照镜子的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家长因此斥责孩子“就知道关注外形,不用心学习”。其实,这是女孩子青春期最正常的表现,家长一味地斥责非但不能帮助她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反而容易使她产生否定自我的念头。

因此,当我们看见女儿不断关注自己的外形时,首先要及时赞美她外形的美好、气质的纯真,在对她的外形肯定之后,再用比较和缓的语言或名人事例告诉她,光有美好的外形而缺乏内在的女孩,终究是肤浅的,以此引导她“内外兼修”。(2)忧郁自卑倾向

不自信、容易忧郁是青春期女孩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再优秀的女孩身上都可能出现。

2011年戛纳影后克尔斯滕•邓斯特长相甜美,似乎天生就该是演艺圈的宠儿。她3岁开始出现在各种商业广告或时尚秀场。7岁时正式出演首部电影——三大导演合导的大片《纽约故事》,12岁扮演了《夜访吸血鬼》中的克劳迪娅,13岁入选《人物》杂志当年全球50位最美的人。

无论外形还是人生成就,邓斯特都可以说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少女。然而,就是这样出色的她,却在青春期时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而陷入忧郁自卑之中,最终因患抑郁症而住进了犹他州的疗养院。

青春期的女孩,不再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女孩。13岁开始,当她们走进中学的大门,集体的生疏、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压力、竞争的氛围、外貌特征的明显变化,都会在她们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她们成长、成熟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忧郁、自卑的倾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或外形普通的女孩子,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这样的女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也许表现很“乖”,但在家里却往往喜怒无常或者动不动就掉眼泪。

因此,这一时期我们对女孩一定要多鼓励、少挖苦,多赞美、少批评,多带她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多引导她看到自身的优点。(3)对同伴强烈依赖,对父母不耐烦

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已有摆脱家庭的意识,她不再需要家长过多的呵护与陪伴,可又不够独立与成熟,这使她总是有些怯懦、恐惧,因此格外需要同伴。所以这一时期,我们总是看到女孩子和闺密头碰头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回家后面对父母却一言不发。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多引导孩子说说校园里开心的事情,与她一起分享与同伴之间的趣闻,并以平等交流的态度及时在交友方法上予以指导;另一方面,不必强求孩子完全向自己打开心扉,什么秘密都要告诉家长。(4)高度关注异性

对异性的高度关注是少男少女在青春期里最显而易见的表现,也是最正常的反应,这说明她们的心理成长是正常的,与生理变化相吻合的。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却将女孩子对异性(包括优秀的男同学和好看的男明星)的好感视作是洪水猛兽,从而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女孩与父母的激烈冲突。

面对这种情况,“堵”不如“疏”,我们应积极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同时也要告诉她,只有优秀的女孩才能引起优秀男孩的关注,从而引导她充实自我、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青春期的女孩,心理变化既剧烈又隐蔽,我们更应多予以关注,以帮助她快乐、健康地度过这一人生中最复杂的剧变期。6.不做娇惯孩子的“包办型”家长

有人认为,“富养”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事事顺其心意。这绝不是“爱的富养”,而是骄纵与溺爱。

面对天性柔软敏感的女孩,我们当然需要给予其足够的爱与保护,但我们一定要分清爱与溺爱的区别。过度娇惯、溺爱孩子的家长只会导致女孩无法独立成长。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倡自由教育,却发现宽松的结果就是孩子放学后或是扎进游戏,或是一整个晚上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味顺应、娇纵孩子,最终会使他们无法在现实社会上竞争。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总是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女儿。可是,我们更应做到正确地爱。当爱变成溺爱,变成无度的娇惯、娇纵,我们就该反省,正确的做法究竟是什么?

美国著名女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1947年10月26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最大城市芝加哥,她的父亲是当地最著名的富商。父母极为爱护自己的子女,从小给予了希拉里充满爱的童年生活。然而,她的父母爱她却并不娇惯她,她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独立、要不断充实自己并服务他人。《希拉里——我的抉择时刻》一书中,详细记录着她的父母对她的影响。

希拉里出生后,她的母亲多萝西每天念各种故事给她听。希拉里识字后,母亲每周带她去图书馆,让她阅读各种优秀儿童书籍。母亲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教育,着力培养了希拉里阅读与思考的好习惯。

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姆德是个退伍军人,与温柔的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的要求更为严格。父亲的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家资豪富,却从不给孩子们零花钱,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赚钱。没有零花钱的希拉里曾在夏天采集蒲公英,以换取微薄的酬劳;稍大一些,则开始帮邻居带小孩、在商店做销售员以赚取零花钱。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不易并体察他人的艰难,父亲常常带他们去乡下小木屋住,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提醒孩子们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此外,父亲还会开车带孩子们穿过芝加哥的贫民窟,让他们亲眼看见贫民窟中人们生活的艰难。

这样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希拉里对家庭、工作要忠诚的信念和服务大众的信念,使她从小就将自我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

从读书开始,希拉里一直是学校和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她学业成绩出类拔萃,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还曾经进入了全美优秀学生奖学金竞赛的决赛。1965年,她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并成为第一个在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其富有争议的演讲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注意。从耶鲁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后,希拉里成为美国著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并两次被评为“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律师”。

由希拉里的家庭教育可见,只有爱而不娇惯,我们才能培养出既独立有思想,又富有爱心与能力的孩子。

与之相反的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现今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过于娇惯而不自知,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其实却是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以至于导致了大量“啃老族”“花朵孩”的出现,以及类似“我爸是李刚”这样的骄横者的出现。“爱”和“娇惯”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说要爱女儿,指父母既疼爱女孩,用充盈的温柔与爱让女孩子感受到内心的温暖,不至于有情感的匮乏,又对女儿进行必要的管教与约束,对于女儿的错误绝不纵容、包庇。“娇惯”则不同,这是放纵女孩,父母缺少必要的严厉,对女儿不加约束管教,这样的女孩大多娇气且骄横。

所以,我们既要爱孩子,又要给予其必要的管束,为其制定基本的“家规”,帮助其养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给孩子规定严格的睡觉、起床时间,规定孩子必须参与家务劳动,从小事入手,理智地爱女孩。当孩子触犯规则,则应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正;若其哭闹不改,则给予必要的惩戒。7.让女孩儿吃点苦

人们总是说,女孩是水晶,晶莹剔透,不能“摔打”。然而我们说,女孩也需要吃点苦。

在女孩成长过程中,苦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良药,适当吃苦可以让女孩内心变得强大,提高她的免疫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顺境也有逆境。一个从没吃过苦的孩子,眼里只能容得下光明与顺境,那么她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迷失。适当吃苦会让女孩成长,让她从骨子里领略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对于比男孩更脆弱的女孩来说,吃苦可以让她变得更坚强。

前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的第二位夫人艾薇塔•贝隆因对阿根廷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阿根廷“国母”、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她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位女性不断在苦难中奋斗的传奇故事。

艾薇塔•贝隆的出身并不高贵,她的母亲胡安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阿根廷传统妇女,母亲的爱使她在生命伊始就学会了对人抱有真诚的爱。另一方面,她家境贫寒,成长中经历过许多艰辛,这又使她个性坚定、刚烈、自尊心极强,并对穷人抱着极大的同情与关怀。

20世纪40年代,积极呼吁“民主、自由、平等”的贝隆上校逐渐登上阿根廷政治舞台。他对穷人的关心深深打动了政治理念相仿的艾薇塔。在与贝隆相爱、结婚后,艾薇塔积极与丈夫一起推行“贝隆主义”,艰涩死板的政治主张与词语在她的嘴里化作悦耳的音乐,拂过每一位阿根廷公民的内心。

然而,当艾薇塔风头正健的时候,她又一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

他们为穷人所做的努力触动了富人阶级的利益,因此极大地刺激了阿根廷国内的反对派,于是,阿根廷当局将贝隆上校送进了监狱。被囚在监狱的贝隆身心疲惫,甚至萌发了退隐之心。这时,艾薇塔却显得极为坚强,惯看苦难的她一面不断鼓励贝隆不要气馁,帮助他恢复重出政坛的自信;另一方面,她抵挡着来自当局的重压,更加积极地奔走呼告,四处宣讲“贝隆主义”与其民主、自由思想。她的演讲感染了无数阿根廷平民,他们纷纷扛着标语走向街头,迫使当局释放了贝隆上校。

在贝隆夫妇极力营造的民主气氛之中,贝隆于1946年正式当选为阿根廷总统。而成为“第一夫人”后的艾薇塔一如既往地“吃苦”——她为普通大众的利益四处奔走,她不向中产阶级献媚,重点培养社会底层人民,创办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会”以及阿根廷穷人救助中心,努力维护穷人和妇女利益,为阿根廷妇女赢得了投票权等一系列权利。

她去世时,整个国家都为之悲恸。70万人从阿根廷各地赶来瞻仰遗容,阿根廷甚至将她的头像放在阿根廷纸币最高面额100比索上以示尊敬。

生活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会因为你是女孩子,生活就对你温柔。能吃苦的坚强女孩才更能承受生活的压力,更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走向成功。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才能真正无所畏惧,才能在生活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拒绝外界浮华的诱惑,坚守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这个吃苦不是指在精神上折磨女孩,让她缺乏安全感,而是在满足其“爱与安全”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让女孩清楚看到人生的坎坷,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痛苦,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正在遭受的苦难,让她经历思想情感的苦楚,经历挫折与磨难。

培养女孩的吃苦精神,可以为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磨砺,比如女孩娇气、浪费,我们可以安排她到偏远农村体验生活;但更多地应该在平时生活中自然融入“我要锻炼我自己”的意识。当她面对自我矛盾和迷茫、适应新环境、学习困难、考试失利、友情疏远或破裂等问题时,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对其进行教育,让她自己解决问题,而非帮她解决问题。每一次挫折都会是她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好时机。8.教女孩学会付出爱

很多父母表示,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求付出而不求回报。长此以往,孩子也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爱,却忘记了,爱是相互的。

尤其在面对女孩的时候,很多家长说,女孩需要格外的保护,于是把她捧在手心里当成“琉璃娃娃”,结果孩子一味索取而不知付出,总希望他人服务于自己,却不肯为他人做出一丁点奉献。这样做,最终只会加重她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她最终成为一个自私自利、毫无公德心的人。

要想让女孩学会付出爱,我们首先应培养她的分享意识。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分享意识,这与家人的溺爱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他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而不会想到他人。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之后,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时候,也就自然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

因此,我们要在家中多营造分享的氛围,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比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食物。在孩子主动提出分享时,大方接受而非说“全都给你”。从精神上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地,孩子也会学着把自己的物品、情感分享给大家。

其次,要想让孩子学会付出爱,我们应培养孩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

提到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把功夫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却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什么活儿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累到,最终培养出“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的无用之人。所以,若想爱而不娇惯,不妨从让孩子做家务开始。

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高,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强。相比其他人,他更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对于女孩来说,做家务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更在于让她懂得,“奉献”对家庭的重要性,进而让她长大后成为善解人意的人。在她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的同时,她会逐步形成一种家庭责任感——这种家庭责任感,便是今后她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最后,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心中有“大爱”的好女孩,我们还应从小让她懂得,奉献他人、奉献社会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美国著名废奴主义者和妇女权利的倡导者索杰娜•特鲁斯(原名伊莎贝拉•范瓦格纳)本是一名黑奴。她的父母均来自非洲,并通过黑奴贸易来到了美国。索杰娜身为黑奴期间,遭受了她主人的残酷对待,并在年少时就被主人们当作私有财产转手以换取金钱。之后,她和她的5名子女又接连受到了主人的无情对待。

然而,她没有在命运的折磨下变得麻木,反而因此坚定地认为“我有义务改变这一切,我有义务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她从很早开始就坚定地与奴隶制度做斗争,在得知她5岁的儿子彼得被她之前的主人卖了之后,她没有因此对自己的奴隶身份认命,反而在人们的帮助下将此事呈上了法庭。数个月后,索杰娜胜诉并要回了她被卖走、被虐待的儿子。

艰难的道路和旁人的嘲笑并没有阻挠索杰娜进取的意志。她越挫越勇,积极投身于人权事业和社会改革。1827年纽约州废除奴隶制后,索杰娜投身福音派的传教工作,并在传教的内容中加入了废奴和女权主义的思想。1851年,在俄亥俄州阿克伦举行的妇女权利大会中,她发表了名为《难道我不是一个女人》的著名演说。

纵观索杰娜的一生,她不畏反对和嘲笑,积极与社会不公制度做斗争,勇敢而坚定地展现出一位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她因此成为19世纪美国人权卫士的代表,也让我们看到,何为“大爱无疆”。9.女孩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

相比于“粗线条”的男生,细腻敏感的女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如果她的这种需求长期被漠视,她就可能变得内向、自卑、忧郁。

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简•方达是好莱坞著名演员亨利•方达的女儿。孩童时期的她十分健壮可爱,然而却很少获得肯定与赞美,这使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觉得自己长得太胖,因而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她的弟弟彼得•方达出生后,父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弟弟身上,更加剧了她的失落感。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的简•方达努力向父亲寻求她极为需要的安慰和抚爱,却因父亲的再婚和忙碌而屡次遭到忽视。

长期的缺少关爱使她从12岁开始便试图自杀,后来又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成年后的她虽然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却很难在精神上获得快乐,由此带来的神经性贪食症如蛆附骨,年纪越大情况越糟。

幼时的被冷落、被漠视给简•方达的一生幸福带来巨大阴影,这告诉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女孩的情感需求。

父母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外,还有哪些细节可以做得更好呢?

首先,千万不要用“不爱”来威胁女孩。

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威胁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丢掉。”出门走亲访友,常常有亲友逗孩子:“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部分“二孩家庭”的“大宝”,更是常常被邻居开玩笑:“哎呀,你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只喜欢小弟弟、小妹妹。”

这些话,尽管只是玩笑,却会让还不懂如何分辨玩笑与实话的孩子心生恐惧,乃至丧失安全感,变得爱哭闹、难以安抚、格外黏人、缺乏自信、胆小畏缩。

其次,父母在孩子面前除了要表现对孩子的爱,还应表现出对另一半的关爱。家庭关系和睦、父母感情和谐、家庭氛围轻松,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孩子。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哪怕你不额外关注孩子,对家庭关系敏感的女孩也能潜移默化地变得轻松而有安全感、归属感,变得自信而开朗。

再次,有二孩的家庭请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如果女儿是老大,切不可跟她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如果女儿是老小,也不可给她灌输“哥哥、姐姐就是应该让着你”的思想。否则,前者会变得情绪低落、对父母失望,后者则会变得娇纵、任性。

最后,大量数据调查表明,离异家庭对女孩的心理伤害远大于男孩。因此,若夫妻感情实在无法延续,请体面、和平地分手,不要在女儿面前撕破脸。要告诉她,无论她跟谁,都是爸爸妈妈永远的“小棉袄”,爸爸妈妈会永远爱她、关心她。10.别让女孩委曲求全

女孩天性柔软,所以依赖性远比男孩强。

在女孩的身边,我们看到的是漂亮的洋娃娃、柔软的玩具熊,这些毛茸茸的东西,能够使她感觉到舒适和温馨,感受到安全和依恋。也正是女孩对安全的渴望,造成了女孩对家长或长辈的过分依赖。

因为这种依赖的心理,同男孩相比,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关系和利益面前,她们很容易向关系妥协,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让身边的人失望。

比如,为了和同学们一起玩,女孩会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女孩宁可参加自己无法坚持到底的长跑;甚至还有很多女孩长大后,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毅然走进相亲场,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子……

这样做,她们难道不累吗?

不,女孩的委曲求全会让她觉得自己很累很累。

然而,她常常还是一边觉得累、委屈,一边又继续选择委曲求全以满足他人心愿。因为在她心里,她缺乏安全感,她总觉得,如果我不委屈自己,不迎合他人,我就可能得不到别人的爱。

作为女孩的家长,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给予女孩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应努力培养女孩维护自我利益的意识,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她勇敢地拒绝,让她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丧失自我。

希拉里•克林顿小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举家搬迁到新泽西州的帕克里奇。

搬家后不久,希拉里的母亲发现幼小的希拉里不如以前那么活泼爱玩了,她变得抗拒出门,也不愿找周围的小伙伴玩耍,有时还哭着回家。

在母亲的耐心询问下,希拉里告诉母亲,街对面奥卡拉汉家的小女儿苏西老是推撞她。

又一次被苏西欺负后的希拉里哭着跑回家,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回去!若苏西打你,我允许你回击,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后来母亲告诉她,她一直站在餐厅的窗帘后面,看着女儿抬头挺胸过马路。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我们当然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是爱欺负别人家孩子的“狼”,所以我们常常教育女儿要友善待人。但是,我们也要树立女孩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做委曲求全、被人欺负的“羊”。

当女儿被欺负时,我们可以先仔细询问事情的过程,让她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要勇敢地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要立刻告诉老师、家长或是大声呼救,绝不能任由对方欺负。

当然,更多的时候,女孩遇到的并非欺负或者打架这么简单的事情,她更多地会遇到他人意愿与自我意愿的两难选择。选择满足他人意愿,则自己不得不委曲求全;选择坚持自我意愿,则他人会不高兴。

针对这种两难选择,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告诉女儿,如果自己的行为不会损人利己,那么,就坚持自己的意愿,不要为了别人委屈自己,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获得别人的好感而改变自己,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可贵的。

不做委曲求全的女孩,才能塑造女孩健全的人格,使她成长为一个完美的女孩。正如一则短片所言:做一个自信、独立、热爱生活的女人,为自己而活,别让压力左右你的未来。第二章给女孩打造温馨的家庭环境11.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女孩学会“爱”的第一步

父母不仅仅是女孩的物质供应者,更是心灵的供养者,父母温暖的拥抱和爱是女儿活泼、热情、快乐、自信的保证。

前韩国总理张泽相的女儿张炳慧在美国和日本有着40多年的教授生涯,被韩国人民亲切地称为“第一妈妈”。她有三个继子女,长女爱丽丝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律师专业;长子彼得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次女南希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国际律师。

她曾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并没有寻求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只是注重身教,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在继母张炳慧来到这个家庭以前,三个孩子因父母离异,从小由别人代养,因而既缺乏家庭观念,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兄弟姐妹间也不具有谦让、友爱的意识。

于是,张炳慧的教育便从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家”开始了。

在日常生活中,她对孩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们忘了我们是一家人,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互相忍让、互相包容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配做一家人。”

最初,她安排孩子们轮流打扫卫生。一次,轮到爱丽丝做卫生的时候,爱丽丝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躺在床上。张炳慧抓住这个机会,对常和姐姐吵架的彼得说:“今天姐姐不舒服,你能帮她打扫房间吗?”彼得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刻否定。见机,张炳慧故意抬高声音,大声说:“我们的彼得今天为生病的姐姐爱丽丝打扫房间,爱丽丝,你听见了吗?”

张炳慧说完这句话后,彼得为了让姐姐看到自己的表现,把桌子擦了又擦,干得非常起劲。自此以后,爱丽丝对彼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她遇到困难时,她会请彼得帮忙,并向他表示谢意。彼得与南希看见爱丽丝谦恭有礼的态度,也学着对家人越来越体贴。

渐渐地,孩子们有了改变——他们学会了原谅别人,也学会了关心他人。每当父亲下班时,他们都会跑出来向他问候;对待继母也越来越尊重,越来越亲热。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懂得了家庭是一个整体。

身为继母,张炳慧没有排斥三个孩子,相反通过给他们灌输家庭的观念,用爱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成功把孩子们送入了世界著名学府,还让他们都变成了健康快乐、懂得爱别人的善良之人。

所以,若想要让女儿健康、快乐成长,请务必为她营造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从父母做起,引导孩子把相互理解、关爱、信任当作最基本的原则去执行。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是苦恼还是幸福,都拿出来与家人共享,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能共享彼此的快乐,我们能分担彼此的痛苦。12.什么是有害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很多父母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可是在实际的相处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走入亲子关系的误区。

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却不知道自己在以爱的名义“毒害”孩子。一段有害的亲子关系常常充斥着愤怒、精神操控、负面和伤害的感觉,父母与孩子之间给不了对方任何支持。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心理扭曲、难以感受爱和付出爱。对于原本就敏感细腻的女孩而言,有害的亲子关系的伤痕甚至可能烙印一生。

那么,哪些关系可以称为有害的亲子关系呢?(1)漠视型亲子关系

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做法,可以概括为:金钱上重视,情感上漠视。

舍得给孩子花钱,却不肯花时间花精力,总是以“忙碌”为借口,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一旦孩子表现出想要黏着父母的意愿,则不耐烦地推开孩子说:“我这么辛苦赚钱养你,你还给我找麻烦?”

在漠视型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女孩,常常无法确认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否合理,进而产生深重的自我怀疑。她会加倍努力,尽量满足父母的期望,委曲求全做“乖孩子”,以期获得关注和赞赏。(2)控制型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我生的,就该无条件听我的话。这样的父母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从来不听取孩子的意见,所有的控制行为都会用“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作为掩饰。

孩子即便不饿,只要控制型的父母认为该吃饭了,就会强迫孩子吃饭。他们会要求女儿穿父母买的漂亮裙子,上父母帮她报名的才艺班,安排女儿的一切假期,规划女儿整个人生。

而一旦女儿提出反抗,他们就会暴怒着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他们不停地践踏孩子的界限,总是以“你还小,我替你……”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完全不给孩子任何私密的空间,导致孩子缺少身份认同。这样的亲子关系培养出的女孩往往缺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最终成为代替父母活着的人。(3)纠缠型亲子关系

生物学上有“外来物种”一说。一个外来物种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不断侵占其他物种的空间,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加速物种灭绝,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

处于纠缠型关系下的父母正如“外来物种”,拼命挤占女儿的时间与空间,把自我死死地捆绑在女儿身上,把女儿的行为作为测量自己优劣的标杆,导致女儿的“自我空间”越来越小。在他们的观念里,如果女儿表现良好,那就是父母的功劳;如果出了问题,则百分百是父母的过错。父母非但不能成为女儿的引路人,反而成了女儿的附庸,父母的自信完全建立在女儿的行为上。(4)补偿型亲子关系

补偿型亲子关系的父母常常抱着补偿心理,有些是从女儿身上补偿自己幼年时无法满足的心愿,比如疯狂地给女儿买芭比娃娃与各种公主玩偶的妈妈,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给孩子买玩具来变相弥补自己童年玩具的缺失;有些则是对孩子抱有愧疚,因而疯狂地通过物质补偿孩子,比如不少远离孩子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或是单亲家庭的父母。

在补偿型亲子关系内,前者是成年人以孩子的角色满足贪欲,后者则会因为溺爱导致孩子极端自恋、骄纵任性。13.打造平等的亲子关系

不同类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

平等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其人格往往优于溺爱型、放任型、矛盾型、专制型等家庭的孩子。从平等亲子关系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多半开朗、自信、活泼,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身心都很健康。

在一段理想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关爱的关系,孩子应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能够分享到父母的智慧与才能。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赖,共同成长。孩子在理解、尊重父母的同时,能从父母身上汲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人生经验。

纵观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从普通家庭的女孩考入常春藤名校法律系就读,到被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聘用,再到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传奇经历,可以看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米歇尔•奥巴马的父亲弗雷泽•罗宾逊是一位水管工,母亲玛丽安•罗宾逊则是一位家庭妇女。尽管家境并不宽裕,父母却十分重视两个孩子的培养,且始终以温和、平等、乐观的态度对待孩子。

尽管米歇尔的父母因种族问题受过不公,但他们却教育子女要积极乐观。“别告诉我们你不能做什么,也不要去担心什么事可能不如人意。”米歇尔回忆说,这是她的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父母常常陪伴米歇尔和她的哥哥读书,下国际象棋,以及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伙伴,与他们分享对事情的看法,每天晚上家里都充满了欢笑。

在平等和谐的家庭中,米歇尔与哥哥充分展现着自己的天赋。

米歇尔曾经由一年级跳至三年级,中学时代考入芝加哥顶尖的惠特尼•扬高中,曾名列校内成绩最优等学生达四年(美国高中为四年制)。中学毕业后升读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1985年以一级荣誉毕业。1988年,米歇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律学博士学位。1989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巴拉克•奥巴马来到米歇尔任职的律师事务所任暑期实习生,已经是优秀员工的米歇尔被事务所指派督导他,成就了两人的缘分。因此,奥巴马曾多次公开表示,妻子比自己更优秀。

与妹妹一样,米歇尔的哥哥也颇有成就——同样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校篮球队队员,现任俄勒冈州立大学篮球教练。

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平等亲子关系基础上,家庭教育才能顺利地完成。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便会主动学习。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样逼迫、责打孩子,结果都常常事与愿违。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亲子沟通的障碍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叛逆心理又促使他不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努力奋发。

因此,父母若想让孩子听话,使用暴力或者命令的方式,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蹲下来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与看法,才能取得孩子的认可,孩子对父母要求的事情才能够愉快地完成。14.最好的教育是时间的陪伴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全部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付出时间与耐心更有用。

可以这样说: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心理学研究证明,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在学校里,“问题少年”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一个不够温暖的家庭。至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更是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各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处于“二战”后经济腾飞中的美国人变得极其忙碌,越来越多的父母同时外出工作,使得全家很难聚在一起,就连坐在同一张饭桌前吃饭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变得非常叛逆,不但不听父母的话,还会刻意去挑战社会规则,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所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对孩子的健康和成功都有很大益处,那些经常和父母共进晚餐的孩子成功率比不和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高得多。这是因为,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感受到温暖,在晚餐中的交流使父母的教导自然流入孩子的内心,孩子因此变得更听话、更聪明。

此后,在教育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经常一起吃晚饭的家庭越来越多,到2005年,经常和孩子一起吃饭的父母人数增加了23%。与此同时,社会上叛逆的孩子越来越少,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件事说明,最好的教育是时间的积累。父母花时间的用心陪伴,不但能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教育入脑入心。

我们提倡“富养女孩”,富养的核心从来不是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所谓的教育投资并非仅仅指用财富打造女儿,“富养”更多地指父母付出自己的时间陪伴孩子,用人格感染孩子,用心血浇灌孩子,这才是“富养”的精髓所在。

然而现今的实际情况是,家长肯为孩子花钱,却不肯为孩子花时间、花心思。父母们总是给孩子安排一大堆的学习课程,比如舞蹈课、礼仪课……美其名曰教育投资,却很少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父母总是以“赚钱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为借口,然后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又在孩子犯错误时责骂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哪怕是那些能够天天回家陪伴孩子的父母,也常常顾着自己看手机、玩游戏,而忽视孩子渴望拥抱、期待陪伴的眼睛。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15.妈妈是女孩的模仿对象

妈妈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亲人,从孩子第一声哭泣到第一次吃奶,妈妈都是最重要的角色。几个月大,孩子便会开始模仿父母的动作,稍大一些,孩子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走路姿势、心态等都会带上父母的痕迹。

而在父母影响孩子的过程中,同性间的影响又显得最为明显。我们常说,母亲是女孩的榜样,父亲是男孩的榜样,就是这个道理。

伊芙琳•兰黛夫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并在纳粹统治时期跟随父母逃离欧洲。一路上,她和家人经历了战乱、逃难、身无分文,然而,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并没有给伊芙琳的心灵留下阴影,她个性开朗、充满活力。这是为什么呢?

伊芙琳说,当他们的船抵达美国纽约港时,她的母亲特意把她从睡梦中唤醒,让她一睹自由女神的风采,并告诉她,任何时候,自由与美好生活总是在前方。从此,兰黛夫人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烙印下希望与自由——这样温柔的、来自于母亲的教诲,扫去了她心灵上的阴霾。

这段经历使她比许多人更懂得爱和关怀,铸就了她婉约温柔、独立坚强、坦率自由的个性。而这样美好的个性又使她不仅遇见了执手一生的爱人——雅诗兰黛集团创始人的长子莱纳德.A.兰黛先生,还教育出了极为出色的子女。

在伊芙琳逝世后,她的子女表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我们的指南针和力量支柱。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司,都为拥有她这样美好的人而感到荣幸。”

雅诗兰黛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傅懿德先生说:“伊芙琳是雅诗兰黛集团的心脏和灵魂所在,她是我们的价值观与文化的重要构建者之一。她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聪慧、与人为善、慷慨大方,并拥有非凡的人际沟通能力。她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可见,在教养女孩的路上,妈妈是女孩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一位美好的母亲,不仅能深深影响她的女儿,甚至会对女儿的后代也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如何做好女儿的榜样呢?

首先,在女儿遭遇失败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绝不放弃,千万不要女儿还没放弃,妈妈已先表现出失望;更不要用刻薄的语言挖苦她,把她数落得一无是处。挖苦、数落、批评型的母亲,只会教育出极度自卑的女儿。

其次,母亲应懂得舒缓女儿的心情。比如,女儿要参加重要活动、重大考试之前,妈妈千万不要表现得比女儿还紧张,最好能轻松地对女儿说,你已经很出色了,爸爸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活动、考试前夜,不妨在女儿床边陪伴入睡,给她讲笑话或是一起阅读女儿喜欢的书籍,做一些令身心愉悦的事情来疏解女儿内心的压力。

再次,母亲就算再生气,也要懂得控制情绪。比如,女儿放学回来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要知道,女儿本身就非常紧张、害怕,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所以,妈妈最好先安抚孩子,然后让她把试卷拿出来,和她一起认真分析试卷,总结正确的经验,弄清错误的原因。最后,还应鼓励她: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相信你可以。

最后,在女儿面前,母亲一定要表现出对孩子父亲以及其他家人的信任与爱,这会给女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她将来在爱情、婚姻中行为的重要参照标准,影响着她的终身幸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