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展评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2:43:52

点击下载

作者:宋林飞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展评估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展评估试读:

总序

宋林飞

未来四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振兴中华的第一个百年目标。2020年以后,我国将全面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再经过30年的奋斗,实现振兴中华的第二个百年目标。

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扬长补短,扶贫攻坚,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需关注小康社会,四年后再关注现代化?不是的,我们现在必须关注现代化,因为小康社会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阶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现代化,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发达国家门槛;第二阶段,中度现代化,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第三阶段,高度现代化,即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初步现代化。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目标。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1]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

确立这个战略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缺乏阶段性划分,时序也不可行。由于国内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干扰与国外封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并不可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实事求是看待现代化,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做了阶段性的科学划分。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初步现代化

邓小平使用“小康”“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概念,都是为了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2]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久他又将刚刚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达到“小康”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显然,现在我们应将“小康”理解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中国人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

小康社会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目标。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第一次对实现小康目标后的发展战略作了设想,他提出,经过20年的时间,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后,还要“继续[3]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三 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50年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时限就由20世纪末延伸[4]到21世纪中叶,目标定在“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对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了一个调整,把以前提出的[5]“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21世纪初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以后,“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列为战略目标,并且明确为“第二个百年目标”,令人鼓舞。

四 实现高度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目标

现代化国家与地区,是由联合国宣布的,使用“人类发展指数”(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来测定。目前,从联合国公布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元是发达国家的门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3万美元左右;还有达到5万美元左右的最发达国家。为此,应设置“全面建设高度发达国家”的长远目标。

2015年,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中提出“中国现代化三阶段说”。第一阶段,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实现初步现代化,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阶段,到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年翻一番以上,为3万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有,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实现中度现代化。第三阶段,到20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年翻一番,为5万美元以上,达到高度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普遍富有,实现[6]高度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要在21世纪先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高度现代化三大目标。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以后将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社会秩序的构建,给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发展与繁荣。

当今世界,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崛起?不,总有一些国家看到中国发展就不舒服,总要折腾与遏制,并且花样不断翻新。树欲静而风不止。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世界邮报》的专访中,谈到当今处理大国关系时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

[7]阱”。这表明,我们面临巨大的风险,应坚持积极避免的正确态度,努力防止中国现代化进程被打断。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早日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 区域率先符合现代化规律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否要等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才启动?不是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已经在路上。区域率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推进基本现代化进程。创新是世界现代化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原动力,创新者也成为现代化的率先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总是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取得进展和突破,继而影响或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迈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基本特征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是对全面小康理论的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是历史赋予先行地区的光荣使命。

过去与现在,我国先发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率先迈上了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8]新江苏。

六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主要进展与评估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该规划明确,到2020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这一预期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已进入现代化国家与经济体的门槛。2014年,苏州市人均GDP为13.15万元,无锡市人均GDP为12.69万元,南京市人均GDP为10.77万元,常州市人均GDP为10.67万元,镇江市人均GDP为10.46万元,均超过了联合国公布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的人均GDP 1万多美元的最低水平。

近几年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各级党政部门学习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要求,先行先试、高端引领、扬长补短,努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努力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与富裕文明宜居区,朝着这些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5年,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住建厅、江苏省政府研究室、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与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常州大学、江苏大学,联合组建了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中心由常州大学负责推进日常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开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进展研究,出版“苏南现代化研究丛书”。现在与读者见面的,是第一辑六本书,包括两大内容。

第一,总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的主要特色。一是南京市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众创空间、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无锡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新机制,无锡市相继列入国家首批工业能耗在线监控试点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光伏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全国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区域性试点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三是常州市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开展市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培育产城融合发展的典型。推进以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十大产业链建设,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苏州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形成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三大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五是镇江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考核。201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国第5家国家生态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中,每个特色都形成了一本书,分别由蒋伏心、刘焕明、芮国强、夏永祥、马志强教授主编。

第二,评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进展。2016年4~5月,经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同意,我组织部分省政府参事与学者,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各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依据调查得来的苏南地区党政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教育厅提供的有关数据,我们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做了定性与定量评估。

测评1:苏南地区现代化指标达标率。我们对“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进行测评。2015年,在“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一级指标的44个三级指标中,苏南地区已经有29个三级指标达标,达标率为65.91%;7个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接近达标;2个指标实现程度在80%~90%;6个指标实现程度在80%以下,差距较大。分市来看,苏州市、无锡市有26个指标已达标,达标率为59.09%;南京市和常州市有25个指标已达标,达标率为56.82%;镇江市有19个指标达标,达标率为43.18%。

测评2: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经对“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进行百分制测评,2015年苏南地区现代化综合得分为90.15。分类来看,2015年苏南地区经济现代化综合得分为86.54,城乡现代化综合得分为83.54,社会现代化综合得分为97.69,生态文明综合得分为85.23;政治文明的综合群众满意度达到90.15%。分市来看,现代化综合得分南京市为89.27,无锡市为89.25,常州市为88.37,苏州市为91.00,镇江市为87.38。

测评3: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得分。经对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与预期寿命三大指数的综合测算,2015年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为0.935。其中,南京市为0.927,无锡市为0.943,常州市为0.928,苏州市为0.945,镇江市为0.923。联合国曾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极高人类发展水平(0.900及以上)、高人类发展水平(0.800~0.899)、中等人类发展水平(0.500~0.799)、低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500)。2015年苏南地区总体人类发展指数为0.935,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0.900及以上),相当于2005年德国的发展水平(第22位)。2015年苏南五市人类发展指数分布在0.923~0.945,即相当于2005年卢森堡(0.944,第18位)、希腊、以色列、德国、香港地区、意大利、新西兰及新加坡(0.922,第25位)的发展水平。

我们测算使用的“预期寿命”数据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因此2015年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水平与2005年世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地区相比,实际差距没有10年。到2030年,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指数进行当年国际比较时,将有较大幅度进位,有望达到或者接近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正在继续推进,生机勃勃,这一伟大而精彩的实践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继续追踪观察与调研,每年出版一辑多本著作,记录与分析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探索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做出一份贡献。

是为序。2016年12月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439页。

[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496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56页。

[4] 《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79页。

[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第16页。

[6] 宋林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第405页。

[7] 《习近平: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4日,来源:环球网、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z/201401/t20140124_4581940.htm。

[8] 《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12月15日,第1版。第一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展第一章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的进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进行联合创新的实践。近年来,苏南各市牢牢把握机遇,坚持改革创新,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步伐,依靠创新驱动努力打造“新苏南模式”。第一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二五”以来,江苏把创新驱动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使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目前江苏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数据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苏南地区自主创新走在全省前列,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5年,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新能力增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1]一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苏南地区积极探索以自主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南京高新区的软件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产业、无锡高新区的传感网产业、常州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已形成先发优势,产业创新链日益完善,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江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布局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超前部署碳纤维、石墨烯、未来网络、智能电网、北斗应用、机器人等前瞻性新兴产业,部分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纳米、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医疗器械等7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着力推进苏州纳米技术、南京通信网络等“两部一省”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加快发展。2015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见表1-1)。表1-1 2010~201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情况二 坚持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

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和创新核心区,聚焦江宁高新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等创新核心区建设,围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常州科教城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4975.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7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布局“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纳米材料、物联网、光伏、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医疗器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苏南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营业总收入26670亿元、工业总产值22116亿元、净利润1178亿元、上缴税额1118亿元、出口创汇1028亿美元。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现有注册企业2375家,7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软件及电子信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4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9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45亿元。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71.5%,R&D研发投入占比为5.3%。园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8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37人、江苏省“双创团队”2个、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197人以及江苏省“产业教授”“科技创业家”“双创博士”“333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百余人。“十三五”期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紧扣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江北新区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价值高效体现的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

1992年11月,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确定为首批向APEC成员开放的亚太科技工业园。作为中国首家ISO14000示范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知名度和信誉,推进亚太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国家改革区域环境管理模式提供经验。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上成立了无锡新区,目前区域面积为2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37.9平方公里左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无锡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无锡新区以占全市不到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6%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以上的到位外资和近一半的进出口总额。先后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开发区”“全国首批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部省市共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部省共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连续六年蝉联“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第二位”。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1月9日,2002年4月,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总面积为439.16平方公里,人口为38.23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1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16亿元,同比增长8.12%;完成协议注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为3.4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06.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6亿美元。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是1994年国家科委批准设立的“昆山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06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成为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首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2011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江阴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面积为53平方公里,地处我国沿海、沿江的交汇点,在全国140多个国家高新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拥有长江岸线资源的国家高新区。

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邻常州科教城,1996年3月由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82平方公里。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家;拥有获得认定的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家;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4家;引进了68名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和62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是2006年5月份成立的江苏镇江润州工业园区,2012年9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4年11月4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区政策。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5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0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7.2亿元,同比增长11.7%,税收占比达93.6%,各类税收总收入超670亿元;进出口总额为7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3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6万元,增长7.5%,发展质效持续优化提升。三 坚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型企业集群进一步壮大。苏南地区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加强培育科技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苏南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诚信规范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截至2015年年底,苏南地区创新型领军企业达93家,占全省的66.4%;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45个,占全省的2/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占全省的3/4。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效应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苏南地区在境内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达589家。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战略性基础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苏南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新增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总数达11家,占全省的78%。苏南地区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的15个重点领域,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一批跨领域、跨区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重大技术成果转移和扩散。苏南地区着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第二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苏南地区加快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布局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一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苏南地区实施重点研发计划,聚焦下一代通信与网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优先领域,加强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部署,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初步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引领优势;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领域,联合招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南京着重强化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苏州积极推进省市区共建江苏纳米、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无锡在微电子、传感网、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常州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印刷电子、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面超前部署、错位突破,重点推进国家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遗传资源(南方)研发中心、常州印刷电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苏南地区各高新区特色凸显,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南京高新区重点发展以新一代通信、软件、智能电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有江苏首创的软件园、中国未来网络谷(无线谷),智能电网、软件、未来网络、北斗应用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无线谷是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基地内建有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未来网络核心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

苏州高新区大力发展以医疗器械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三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区内已集聚医疗器械企业近150家,产值以年均30%的增速持续跃升。

无锡高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紧紧围绕“技术研发、产业集聚、应用示范”的中心任务,加快推进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区内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余家,其中30家物联网企业业务收入突破1亿元。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牵头或参与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25项,在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WG7中取得了系统架构项目组主编辑席位和国际标准2个联合主编辑席位。

常州高新区培育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形成以天合光能公司为龙头企业,协鑫光伏、有则科技、华美光伏、宝丰新能源等20多家生产配套企业集聚的“垂直一体化”产业平台,产业链完备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天合光能公司创造了p型多晶硅组件光电转换效率19.14%的新的世界纪录,2014年,该公司光伏组件销售量和盈利大幅增长,全年销售3.6GW左右,同比增长40%,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同比增长50%,成为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公司,综合实力国内领先。

昆山高新区提前布局制订我国第一个小核酸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国际首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园——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初步探索了一条以点带面、突破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建成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4.3万平方米,购置各类公共仪器设备价值近2亿元,聚集了一系列制药产业链企业,形成了以昆山地区为核心的中国小核酸产业创新板块。

江阴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与创新中心和世界一流的特钢产业中心”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完备的特钢创新产业链。集聚产业链企业及服务机构13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上市企业3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获批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908亿元,同比增长12%。园区建有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特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贝卡尔特亚洲研发中心和兴澄特钢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研发机构。

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举“石墨烯”发展大旗,积极打造“东方碳谷”城市新名片,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5月,在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成立了全球首家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科技产业园涵盖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加速、产业化应用示范、综合配套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培育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船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目前,园区已建有国家火炬计划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省级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省级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等8大产业发展载体,拥有船用柴油机领域的全国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撑产业发展的科研力量雄厚。

苏州工业园区是引领全球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近年来,园区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确定为“一号产业”,创立了“研发—创新—产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培育模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产业发展。园区被评为世界微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区域之一,正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

[2]地。二 出台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

2016年8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了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占据主导地位、具备先发优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例如,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亿元的财政支持;对于承担国家级平台建设任务或引进的研发总部,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支持。江苏建立了鼓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机制,为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江苏省财政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给予5%~10%的普惠性财政奖励。

江苏省财政厅计划从2016年起,在三年内统筹安排省级各类资金和基金超过1000亿元,支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1000亿元的资金和基金主要涵盖财政科技专项、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人才专项资金、省级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省级高校科研专项资金、政府各类投资基金七大类。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自主权被有序下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可以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标准,自主聘用人员,聘用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江苏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释放高校院所管理自主权,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取消行政级别,允许高校院所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标准,自主聘用人员;允许高校院所拥有全部留存成果转化收益、不再上缴国库。

按照国家部署和试点要求,江苏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等实现投贷联动,降低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及风险,使银行有更高的积极性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服务科技型企业。第三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苏南各市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一 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在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中的“试验田”作用,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建设模式,遴选23家专业性研究所,发展会员单位172家,聚集各类创新人才4600多人;实施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改革举措,逐步加大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科技人才流动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力度,不断完善符合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累计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1000余项、合同科研金额近6亿元,初步构建了专业化、社团化、国际化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

苏南通过一流研发平台、队伍的建设和创新机制的建立,打造了一批集聚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专业研究所,即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专业苗圃”,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重大产业技术的产出地,通过衍生企业、孵化企业和技术服务企业引领江苏的产业发展。二 深入落实国家推广的中关村“6+4”政策

苏南深入落实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股份转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6条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苏南积极复制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的4条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他们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江苏通过赋予国家高新区与省辖市同等的经济、社会、行政等管理权限,试行“园内事园内办结”,进一步提升了高新区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效率。

苏南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做法,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实行跨部门串并联组合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探索建立适应需求的企业登记管理新制度,创新企业经营监管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15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9986家企业享受科技税收减免达201亿元,同期上缴税收超过1800亿元。三 积极开展区域创新试点

2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2015年10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原则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自贸区并积极复制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培育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国际先进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区。

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意见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明确赋予苏州工业园区省辖市社会事务行政管理权限等14项政策支持。开放创新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获批挂牌。各项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业,苏州股权交易中心获批筹建,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封关运作,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重点改革稳步推开。国资国企“解包还原”、监管专员、股份制改造等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获批,行政审批局挂牌,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65.2%和127.4%;新增注册外资28亿美元,增长82.7%。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苏相合作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园区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被纳入“创业中国”行动首个区域性示范工程。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制定《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意见》,确定10项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计划。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国际国内创业领军人才,并通过创业政策、创业载体、金融资本、科研资源、创业服务等综合催化作用,孵化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科技领军人才和创业企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南京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通过颁布实施《南京市紫金科技创业人才特别社区条例》,率先将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和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科技人才创业和科创特区发展。

常州突出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石墨烯、3D打印等一批先导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轨道交通、碳材料等十大产业链,着力推进中以、中德、中芬等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我国首个中以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国际创新园。四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一种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苏把发展知识产权市场作为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丰富知识产权市场载体和平台,着力构建“一中心、一网络、一基金”知识产权运营格局,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2015年,全省专利转化实施率超过70%。

南京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等17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目标;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为指南,制定了南京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修订印发了《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相关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南京市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实施办法》。南京启动南京高校技术(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开展运营、评估、质押融资、交易等各种专利交易活动;依托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借助《南京市科技银行创新发展实施办法》,与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1亿元;创新专利保险运营模式,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了《专利保险推进工作委托合同书》并获得国家资助;启动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工程,成立市科技与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和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执法力度。

苏州全面启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在促进创新创造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支撑作用。在专利方面,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9.8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32万件,同比增长5.87%。专利授权量达6.22万件,同比增长13.8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488件,同比增长99.24%。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名列全国第四。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104件,同比增长48.2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45件,比2014年多了8.89件。同时,专利质量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专利。

2016年4月,《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新政策一方面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鼓励企业通过PCT途径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实施园区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示范工程项目,提升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中国专利奖获奖企业的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支持国家专利导航试验区、国家中小微企业(苏州)培训基地、专利运营、企业微导航和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工作。

无锡以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目标任务,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进一步建设知识产权支撑体系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5.6万件和3.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48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47件,全市共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5项,其中金奖1项。无锡建立并完善了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基层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园区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设有专职管理人员。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断完善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常态化开展,走出一条引导知识产权与资本有效对接的成功路径,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用,完善《无锡市专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操作流程》。2015年,无锡共推荐申报21个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项目,有12个项目通过评审立项,获财政支持108.19万元。2013年9月,无锡整合建立了规模超过2亿元的市区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以非变现知识产权质(扣)押等方式,由合作银行予以企业贷款支持。截至2015年年底,无锡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累计放款28.3亿元。

常州以建设高标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大专利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努力营造本地区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2015年,常州专利申请量为38559件,发明申请量为13211件,专利授权量为2158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664件,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81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78件,PCT申请量为154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的4项优秀奖,获得第九届江苏省专利项目奖的1项金奖、2项优秀奖;常州华达科捷等4家企业被国家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新认定市知识产权创新企业15家,累计达96家。

镇江深入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扎实提升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保护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在知识产权工作上不断创新,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引导企业实施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重点项目。一些重点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专利管理数据库,开展了专利预警分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等工作。2015年,全市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4903件,专利授权量达14136件,均创历史新高,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5件。五 构建以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为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机制

加快建设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苏南五市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先行先试,引导和推动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再担保等金融资源向示范区集聚,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按照2012年江苏省政府印发的《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苏南五市的试点各有重点,其中南京以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在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加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建设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等方面寻求突破,建立健全适应技术研发、科技创业、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创有所扶、长有所促、成有所励”的科技创业投融资机制。

无锡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积极建设集创业投资、投资管理、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发展平台,加快建立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投保贷合作机制,着力解决科技人才的创业融资瓶颈制约。

苏州依托国家高新区资源集聚优势,重点在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业投资中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股权流转和融资服务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形成有利于技术产权流转的监管服务机制,依法合规开展产权交易,为股权转让、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处置等提供服务,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要素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常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科技担保体系、推进科技保险、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镇江加快建设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债券融资等工作。

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江苏省与苏南五市共建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计划3~5年内规模达100亿元,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充分发挥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作用,支持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积极开展天使投资,培育专业化的天使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设立天使投资(种子)资金,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首次投资为重点,推动天使投资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在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引导支持的233家初创期科技企业中,93%为示范区企业,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3]过1700亿元。各类金融工具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

加快推进科技信贷。江苏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保险支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建10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苏科贷”风险补偿流程,探索建立科技信贷考核机制,发放“苏科贷”贷款10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科技保险。江苏开展科技保险风险补偿试点,鼓励地方设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推广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科技保险投保额达1500亿元。

苏州着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打造区域科技金融中心。深化科技金融省、市、县(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科贷通”,撬动银行为650家企业发放36.74亿元科技信贷。出台《苏州市金融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建设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企业征信平台、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三大平台,利用20项综合金融工具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同业合作、混合互补的积极性,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无锡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制订《无锡市关于加快推进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总体工作方案》,成功举办“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恳谈会”等锡台两地金融交流活动。江苏省内首家地级市资产交易中心——无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成立,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设立了新平台。第四节 培育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把人才作为竞争之本、创新之要,抓住和用好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入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科技镇长团等品牌人才工程,构筑科技人才高地。一 积极推进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

江苏加快完善鼓励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改进科研经费配置和考核评价方式,让科技人才通过创新获得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激励,使企业科技收益与研发人员个人收益有机结合;引导高校院所、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企业或转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江苏加快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创业特色,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把苏南打造成最富吸引力的“创业天堂”。苏南组织实施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年底,苏南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超过50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占全国的27%,省“双创计划”人才1810人,占全省的60%,形成了南京“321人才计划”、无锡“东方硅谷人才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等国内知名引才品牌。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江苏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出台,将155家众创空间纳入省级以上备案,占全省的75%,新建13家进行众创集聚区试点。苏南建设了江苏省创新创业“好创网”平台,建立了2500人的创业导师队伍,推动创业创新。苏南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建设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南京麒麟生态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等科技服务示范区。2015年,苏南五市科技服务业收入达3600亿元,占全省的72%。二 各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特色做法

南京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体系,不断提升“321计划”品牌绩效,加快创建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中央“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和市“321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加快落实,对入选上述计划的人才给予50万~200万元的配套支持;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对入选省“双创团队计划”、市“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的企业,给予300万~800万元的人才经费资助和300万~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支持各类人才申报高新区“三创”人才计划,经评审入选的,给予50万~100万元的支持。截至2015年,累计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752名,培养科技创业家254名,吸引348名“千人计划”专家来南京创业。南京进一步改进科技和人才管理队伍,特别是创业创新载体运营团队建设,调整充实专业化、国际化力量,整体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和操作执行效果;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督察考评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并定期调查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适应性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宣传教育,在支持创业创新的同时,更加宽容失误、失败,着力提升南京对海内外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

常州全力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龙城英才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