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4:17:0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中医技术

实用中医技术试读:

前言

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的中医药,作为我国各族人民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瑰宝。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是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卫士,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要使命,而军中将士的健康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至今,中医药一直担负着军队的预防、医疗和保健任务,为保障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古代,诸葛亮创制了“诸葛行军散”,能避暑避瘟,保证军士在炎热的天气里仍能战胜瘴气疫疠,勇猛地战斗;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现代,从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到汶川地震灾区为大家所熟知的“大锅汤”、“都江堰1号”,再到波澜壮阔的“神七”发射,中医药始终伴随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一路成长,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2009年9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23个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将走进军营,为此,我们组织人员编写出版了这套《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共5个分册:其中《士兵互助中医保健手册》旨在为广大基层部队官兵提供一本能够互相和自我进行操作的学得会、用得上、有成效的中医保健知识读本;《实用中医基础知识》、《实用中药与方剂》、《实用中医技术》、《常见病中医治疗》则旨在为基层部队提供一套适合军医尤其是卫生士官学习、使用的中医图书。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和研究,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也必将在军队官兵的健康防病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在向广大官兵传播简约易懂的中医药知识,传授实用的中医药技术的同时,为保障部队官兵的健康,提高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贡献一点力量。《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编委会2009年9月

腧穴基本知识 Shuxuejibenzhishi

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线上,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俗称“穴位”。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脏腑,因而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密切相联。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

人体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奇穴)和阿是穴(压痛点)三类。腧穴的作用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规律,概括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腧穴的定位方法一 骨度分寸取穴法

骨度分寸取穴法,是将人体各部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1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这种方法对成人、小孩或胖、瘦、高、矮者都适用(表1,图1)。表1 常用骨度分寸表图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二 自然标志取穴法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是以人体体表固定存在的解剖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如五官、眉发、指(趾)甲、乳头、脐以及各种骨、关节突起和凹陷处。由于这种自然标志固定不移,所以有利于腧穴的定位。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是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上臂外展平举,肩部出现两个凹陷窝,前面一个定肩髃,后面一个定肩髎;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三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称指量取穴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测量定穴,如果医生的手和病人的手大小相仿,也可用医生的手指为标准。常用的指量法有三种(图2)。图2 指量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定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用于1寸为间隔的取穴。(3)横指同身寸:食中两指拼拢横量为1.5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拼拢,以中指第二节为准,横量为3寸,又称“一夫法”。四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头之间取膻中、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尽端贴近大腿外侧取风市等。常用腧穴一 手太阴肺经

经络循行见图3。图3 手太阴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取穴】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图3)。【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2.尺泽(合穴)【取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3)。【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②急性腹痛吐泻。③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取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图3)。简便取法可以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当食指尖所至凹陷处。【主治】①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口歪,齿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4.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一的脉会。【取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图3)。【主治】①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②无脉症。③腕臂痛。【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5.少商(井穴)【取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3)。【主治】①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二 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循行见图4、5。图4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图5 曲池、臂臑、肩髃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商阳(井穴)【取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4)。【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原穴)【取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图4)。【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歪。②热病,无汗,多汗。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④上肢疼痛或不遂。【操作】直刺0.5~1.0寸。

3.阳溪(经穴)【取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图4)。【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操作】直刺0.5~0.8寸。

4.曲池(合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图5)。【主治】①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②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③瘾疹。④腹痛,吐泻,月经不调。【操作】直刺1.0~1.5寸。

5.臂臑【取穴】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图5)。【主治】①肩臂痛,瘰疬。②目疾。【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6.肩髃:手阳明经、阳脉交会穴。【取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图5)。【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②瘾疹。【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7.迎香: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取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图4)。【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面痒。②胆道蛔虫症。【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三 足阳明胃经

经络循行见图6。

本经腧穴主治以消化系统、头面五官病症和热病为主,并治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承泣:足阳明经、阳脉、任脉交会穴。【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图6)。【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动。②口歪,面肌痉挛。【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图6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2.下关:足阳明、少阳经交会穴。【取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图6)。【主治】①耳聋,耳鸣,聘耳。②齿痛,口歪,面痛。【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

3.头维:足阳明经、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图6)。【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目痛,迎风流泪,眼睑动。【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4.天枢:大肠经募穴。【取穴】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图6)。【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②癥瘕,月经不调,痛经。【操作】直刺1.0~1.5寸。

5.足三里(合穴)【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图6)。【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②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③失眠,癫狂。④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操作】直刺1.0~2.0寸。

6.丰隆(络穴)【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图6)。【主治】①咳嗽,痰多,哮喘。②头痛,眩晕,癫狂痫。③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0~1.5寸。

7.解溪(经穴)【取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图6)。【主治】①头痛,眩晕,癫狂。②腹胀,便秘。③下肢痿痹,足踝肿痛。【操作】直刺0.5~1.0寸。

8.内庭(荥穴)【取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图6)。【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热病。②腹痛,腹胀,便秘,痢疾。③足背肿痛。【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5~1.0寸。

9.厉兑(井穴)【取穴】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图6)。【主治】①齿痛,口歪,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②足背肿痛。【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四 足太阴脾经

经络循行见图7、8。

本经腧穴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同时能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隐白(井穴)【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图8)。【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多梦,惊风。【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取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图8)。图7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图8 隐白、公孙、商丘穴【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操作】直刺0.5~1.0寸。

3.商丘(经穴)【取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图8)。【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疾。②足踝肿痛,舌本强痛。【操作】直刺0.3~0.5寸。

4.三阴交: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交会穴。【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图7)。【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遗精,阳痿,阴茎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③失眠,眩晕。④下肢痿痹,脚气。【操作】直刺1.0~1.5寸。

5.阴陵泉(合穴)【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图7)。【主治】①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③膝痛。【操作】直刺1.0~2.0寸。

6.血海【取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7)。或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上缘,拇指约呈45。斜置,其余四指向上伸直,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主治】①月经不调,经闭,崩漏。②湿疹,瘾疹,丹毒。【操作】直刺1.0~1.5寸。

7.大横:足太阴经、阴维脉交会穴。【取穴】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图7)。【主治】泄泻,便秘,腹痛。【操作】直刺1.0~1.5寸。

8.大包:脾之大络。【取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图7)。【主治】①咳喘,胸胁胀痛。②全身疼痛,四肢无力。【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五 手少阴心经

经络循行见图9。图9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心脏病、精神神经疾病,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极泉【取穴】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图9)。【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

2.少海(合穴)【取穴】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图9)。【主治】①心痛。②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③瘰疬。【操作】向桡侧直刺0.5~1寸。

3.通里(络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图9)。【主治】①暴喑,舌强不语。②心悸,怔忡。③腕臂痛。【操作】直刺0.3~0.5寸。

4.神门(输穴、原穴)【取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图9)。【主治】①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②心痛,心烦,惊悸。【操作】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

5.少冲(井穴)【取穴】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9)。【主治】①心悸,心痛。②癫狂,热病,昏迷。③胸胁痛。【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六 手太阳小肠经

经络循行见图10。图10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头、枕、项、背、肩胛部疼痛,眼、耳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少泽(井穴)【取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图10)。【主治】①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聋,耳鸣。②乳痈,乳汁少。③昏迷,热病。【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图10)。【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②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痫。③盗汗,疟疾。④手指及肘臂挛急。【操作】直刺0.5~0.8寸,或向合谷方向透刺。

3.养老(郄穴)【取穴】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于尺骨小头最高点水平的骨缝中取穴。或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图10)。【主治】①目视不明,头痛,面痛。②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项强。【操作】以掌心向胸姿势,直刺0.5~0.8寸。

4.小海(合穴)【取穴】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图10)。【主治】①肘臂疼痛。②癫痫。【操作】直刺0.3~0.5寸。

5.臑俞:手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脉交会穴。【取穴】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图10)。【主治】肩臂疼痛,瘰疬。【操作】向前直刺1~1.2寸。

6.颧髎: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图10)。【主治】口歪,眼睑动,齿痛,面痛,颊肿。【操作】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寸。

7.听宫: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图10)。【主治】①耳鸣,耳聋,聘耳,齿痛。②癫狂痫。【操作】张口,直刺0.5~1寸。七 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循行见图11。

本经腧穴主治眼病和头、项、背、腰、骶部、下肢病及痔疮、脱肛、精神病、癫痫等。背俞穴主治各有关内脏及与脏腑功能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1.睛明: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阳脉交会穴。【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图11)。【主治】①近视,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目翳。②急性腰痛。【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图11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2.攒竹【取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图11)。【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动,眼睑下垂,迎风流泪。③面瘫,面痛。④腰痛。【操作】平刺0.5~0.8寸。

3.大杼: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咳嗽,发热。②头痛,肩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

4.风门: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取穴】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

5.肺俞(背俞穴)【取穴】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鼻塞。②骨蒸潮热,盗汗。③皮肤瘙痒,瘾疹。【操作】斜刺0.5~0.8寸。

6.心俞(背俞穴)【取穴】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健忘,梦遗,癫狂痫。②咳嗽,吐血,盗汗。【操作】斜刺0.5~0.8寸。

7.膈俞:八会穴之一,血会。【取穴】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③瘾疹。【操作】斜刺0.5~0.8寸。

8.肝俞(背俞穴)【取穴】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黄疸,胁痛,脊背痛。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③吐血,衄血。④眩晕,癫狂痫。【操作】斜刺0.5~0.8寸。

9.脾俞(背俞穴)【取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纳呆,食不化。②水肿,黄疸。③背痛。【操作】直刺0.5~1寸。

10.胃俞(背俞穴)【取穴】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②胸胁痛。【操作】直刺0.5~1寸。

11.肾俞(背俞穴)【取穴】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耳鸣,耳聋。③气喘。④腰痛。【操作】直刺0.5~1寸。

12.大肠俞(背俞穴)【取穴】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1)。【主治】①腰痛。②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疾。【操作】直刺0.5~1.2寸。

13.膀胱俞(背俞穴)【取穴】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图11)。【主治】①小便不利,尿频,遗尿,遗精。②泄泻,便秘。③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8~1.2寸。

14.次髎【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图11)。【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②腰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1.5寸。

15.承扶【取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图11)。【主治】①腰腿痛,下肢痿痹。②痔疾。【操作】直刺1~2.5寸。

16.殷门【取穴】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图11)。【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2寸。

17.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取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图11)。【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②腹痛,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18.膏肓【取穴】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1)。【主治】①咳嗽,气喘,盗汗,肺痨。②健忘,遗精。③羸瘦,虚劳。【操作】斜刺0.5~0.8寸。

19.昆仑(经穴)【取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图11)。【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腰痛,足跟肿痛。③难产,癫痫。【操作】直刺0.5~0.8寸。《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20.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脉。【取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图11)。【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嗜卧,癫狂痫。②目赤痛,眼睑下垂。③腰腿痛,项强,足外翻。【操作】直刺0.3~0.5寸。

21.至阴(井穴)【取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图11)。【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八 足少阴肾经

经络循行见图12。

本经腧穴主治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也可治疗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头面五官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涌泉(井穴)【取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图12)。【主治】①顶心头痛,眩晕,昏厥,癫狂,小儿惊风,失眠。②便秘,小便不利。③咽喉肿痛,舌干,失音。④足心热。【操作】直刺0.5~1.0寸。

2.太溪(原穴,输穴)【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图12)。图12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消渴,泄泻,腰痛。②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失眠。③咳喘,咳血。【操作】直刺0.5~1.5寸。

3.水泉(郄穴)【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图12)。【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阴挺。②小便不利。【操作】直刺0.3~0.5寸。

4.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脉。【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图12)。【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痫证,失眠。【操作】直刺0.5~0.8寸。

5.复溜(经穴)【取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图12)。【主治】①水肿,腹胀,泄泻。②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③下肢痿痹。【操作】直刺0.5~1.0寸。

6.阴谷(合穴)【取穴】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图12)。【主治】①阳痿,疝气,崩漏。②癫狂。③膝股痛。【操作】直刺1.0~1.5寸。

7.俞府【取穴】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12)。【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呕吐。【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九 手厥阴心包经

经络循行见图13。图13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以心血管病为主,亦可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某些病症,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天池【取穴】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13)。【主治】①咳嗽,气喘。②乳痈,乳汁少。③胸闷,胁肋胀痛,瘰疬。【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2.曲泽(合穴)【取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图13)。【主治】①心痛,心悸。②热病,中暑。③胃痛,呕吐,泄泻。④肘臂疼痛。【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间使(经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13)。【主治】①心痛,心悸。②癫狂痫,热病,疟疾。③胃痛,呕吐。④肘臂痛。【操作】直刺0.5~1.0寸。

4.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13)。【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②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③胃痛,呕吐,呃逆。④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1.0寸。

5.中冲(井穴)【取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图13)。【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热病。②心烦,心痛。③舌强肿痛。【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十 手少阳三焦经

经络循行见图14。图14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以耳、侧头部以及眼、咽喉部疾病为主,还可治疗发热、疟疾、胸胁痛等病症。

1.关冲(井穴)【取穴】在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图14)。【主治】①热病,昏厥,中暑。②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中渚(输穴)【取穴】在手背部,当无名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图14)。【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②热病,消渴,疟疾。③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疼痛。【操作】直刺0.3~0.5寸。

3.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取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图14)。【主治】①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②胸胁痛。③上肢痿痹。【操作】直刺0.5~1.0寸。

4.支沟(经穴)【取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图14)。【主治】①便秘,热病。②胁肋痛,落枕。③耳鸣,耳聋。【操作】直刺0.5~1.0寸。

5.天井(合穴)【取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图14)。【主治】①耳聋,偏头痛,癫痫。②瘰疬,肘臂痛。【操作】直刺0.5~1.0寸。

6.臑会【取穴】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图14)。【主治】①瘿气,瘰疬。②肩臂痛,上肢痿痹。【操作】直刺0.8~1.2寸。

7.肩髎【取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图14)。【主治】肩臂挛痛不遂。【操作】直刺0.8~1.2寸。

8.翳风【取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图14)。【主治】①耳鸣,耳聋,聘耳。②口歪,牙关紧闭,齿痛,呃逆,瘰疬,颊肿。【操作】直刺0.8~1.2寸。

9.耳门【取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图14)。【主治】①耳鸣,耳聋,聘耳。②齿痛。【操作】微张口,直刺0.5~1.0寸。

10.丝竹空【取穴】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图14)。【主治】①目赤肿痛,眼睑动,目眩。②头痛,癫狂痫。【操作】平刺0.5~1.0寸。不灸。十一 足少阳胆经

经络循行见图15。图15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眼、五官、咽喉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妇科疾病,并治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瞳子髎:手太阳经、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取穴】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图15)。【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青盲,口歪。②头痛。【操作】直刺或平刺0.3~0.5寸。

2.听会【取穴】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凹陷处(图15)。【主治】①耳鸣,耳聋,聘耳。②齿痛,口歪,面痛。【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3.率谷: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图15)。【主治】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操作】平刺0.5~0.8寸。

4.阳白: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15)。【主治】①头痛,眩晕。②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面瘫。【操作】平刺0.3~0.5寸。

5.风池: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图15)。【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6.肩井: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图15)。【主治】①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②乳痈,乳汁少,难产,胞衣不下。【操作】直刺0.3~0.5寸,切忌深刺或捣刺。孕妇禁用。

7.带脉: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取穴】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图15)。【主治】①带下,月经不调,阴挺,经闭,疝气,小腹痛。②胁痛,腰痛。【操作】直刺0.8~1.0寸。

8.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侧卧,压于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髋、膝关节屈曲,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图15)。【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操作】直刺2~3寸。

9.阳陵泉(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图15)。【主治】①黄疸,口苦,呕吐,胁肋疼痛。②下肢痿痹,膝膑肿痛,脚气,肩痛。③小儿惊风。【操作】直刺1~1.5寸。

10.光明(络穴)【取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图15)。【主治】①目痛,夜盲,目视不明。②乳房胀痛,乳汁少。【操作】直刺1~1.5寸。

11.悬钟:八会穴之一,髓会。【取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图15)。【主治】①颈项强痛,偏头痛,咽喉肿痛。②胸胁胀痛。③痔疾,便秘。④下肢痿痹,脚气。【操作】直刺0.5~0.8寸。

12.丘墟(原穴)【取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图15)。【主治】①胸胁胀痛。②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气。③疟疾。【操作】直刺0.5~0.8寸。

13.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取穴】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图15)。【主治】①偏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②乳痈,乳胀,月经不调。③胁肋疼痛,足跗肿痛。④瘰疬,疟疾。【操作】直刺0.3~0.5寸。

14.足窍阴(井穴)【取穴】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图15)。【主治】①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②头痛,失眠,多梦。③胁痛,足跗肿痛。④热病。【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十二 足厥阴肝经

经络循行见图16。图16 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眼、肝、胆病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大敦(井穴)【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图16)。【主治】①疝气,遗尿,癃闭,经闭,崩漏,月经不调,阴挺。②癫痫。【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荥穴)【取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图16)。【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②月经过多,崩漏,痛经,经闭,带下,疝气,小便不利,尿痛。③中风,癫痫。④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操作】直刺0.5~0.8寸。

3.太冲(输穴,原穴)【取穴】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图16)。【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青盲,咽喉干痛,耳鸣,耳聋。②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③癫痫,小儿惊风,中风。④胁痛,郁闷,急躁易怒。⑤下肢痿痹。【操作】直刺0.5~1寸。

4.曲泉(合穴)【取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图16)。【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淋证,癃闭。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遗精,阳痿。③膝股疼痛。【操作】直刺0.8~1寸。

5.章门(脏会,脾募穴):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取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图16)。【主治】①腹胀,泄泻,痞块。②胁痛,黄疸。【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6.期门(肝募穴):足厥阴经、足太阳经与阴维脉交会穴。【取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6)。【主治】①胸胁胀痛。②腹胀,呃逆,吐酸。③乳痈,郁闷。【操作】斜刺0.5~0.8寸。十三 督脉

经络循行见图17。图17 督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某些内脏病症。

1.长强(络穴):督脉、足少阳经、足少阴经交会穴。【取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胸膝位或侧卧取之(图17)。【主治】①痔疾,脱肛,泄泻,便秘。②癫狂痫,瘈疭。③腰痛,尾骶骨痛。【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0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2.腰阳关【取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图17)。【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操作】直刺0.5~1.0寸。

3.命门【取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7)。【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②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尿,尿频。③泄泻。【操作】直刺0.5~1.0寸。

4.陶道: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7)。【主治】①热病,骨蒸潮热,疟疾。②头痛,脊强。③癫狂痫。【操作】斜刺0.5~1.0寸。

5.大椎: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7)。【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②癫痫,小儿惊风。③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操作】斜刺0.5~1.0寸。

6.哑门:督脉、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图17)。【主治】①暴喑,舌强不语。②癫狂痫。③头痛,项强,中风。【操作】伏案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

7.风府:督脉、阳维脉交会穴。【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图17)。【取穴】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7)。【主治】①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②目痛,鼻衄,咽喉肿痛。【操作】伏案正坐,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8.百会: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图17)。【主治】①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②失眠,健忘。③脱肛,阴挺,久泻。【操作】平刺0.5~1.0寸。

9.水沟: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取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图17)。【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抽搐。②口歪,唇肿,齿痛,鼻塞,鼻衄,牙关紧闭。③闪挫腰痛,脊膂强痛。④消渴,黄疸,遍身水肿。【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手指按掐)。一般不灸。十四 任脉

经络循行见图18。图18 任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示意图

本经腧穴以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肠道疾病为主。

1.会阴: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取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图18)。【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痔疾,脱肛。②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操作】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2.中极(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图18)。【主治】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遗精,阳痿,疝气。【操作】直刺1.0~1.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

3.关元(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图18)。【主治】①虚劳羸瘦,中风脱证,眩晕。②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③腹痛,泄泻。【操作】直刺1.0~2.0寸,需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慎用。

4.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任脉、手太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图18)。【主治】①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食不化,泄泻,黄疸。②咳喘痰多。③癫痫,失眠。【操作】直刺1.0~1.5寸。

5.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取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图18)。【主治】①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②乳汁少,乳痈。③呕逆,呕吐。【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

6天突:任脉、阴维脉交会穴。【取穴】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图18)。【主治】①咳嗽,哮喘,胸痛。②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③噎膈。【操作】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0寸。

7.廉泉:任脉、阴维脉交会穴。【取穴】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图18)。【主治】①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纵涎出,舌本挛急,暴喑,吞咽困难。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操作】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

8.承浆: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取穴】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图18)。【主治】①口歪,唇紧,齿龈肿痛,流涎,暴喑,口舌生疮,面痛。②消渴,癫痫。【操作】斜刺0.3~0.5寸。十五 经外奇穴

1.印堂【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图19)。【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②鼻塞,鼻渊,鼻衄,眉棱骨痛,目痛。【操作】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或向左右透刺攒竹、睛明等,深0.5~1寸。

2.鱼腰【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图19)。图19 头部正位穴位示意图【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下垂,眼睑动,眉棱骨痛。【操作】平刺0.3~0.5寸。

3.球后【取穴】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图19)。【主治】目疾。【操作】选30号以上毫针,用押手将眼球推向上方,针尖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方,针身成弧形沿眼球刺向视神经方向0.5~1寸,刺人后不宜捻转,可轻度提插。

4.太阳【取穴】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图20)。图20 头部侧位穴位示意图【主治】头痛,日疾,齿痛,面痛。【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川三棱针点刺出血。

5.翳明【取穴】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图20)。【主治】目疾,耳鸣,失眠,头痛。【操作】直刺0.5~1寸。

6.定喘【取穴】俯伏,坐或卧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图21)。图21 定喘、夹脊等穴【主治】①哮喘,咳嗽。②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