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8:13:57

点击下载

作者:慧心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试读:

他(她)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小家伙

很多人认为,婴儿不过是比生理学上的动物略高级一点的、根本没有情感体验的小东西罢了,他们不会悲伤、孤独、沮丧,他们只知道吃喝拉撒睡。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婴儿在出生以后,情感上便会有被爱、安全、舒适、信息刺激、获得周到而持续的满足这些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基本的需求后,婴儿才有可能在情感方面、智力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健康发展。

初生时的恐惧

每一对父母对于新生命的到来都充满了喜悦,当你怀抱这个小生命的时候,真想将世间一切美好之物都赠给他,然而,你或许并不知道,此刻的他并非像你一样喜悦,对他来说,眼前的一切与曾经的那个舒适的庇护所——子宫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先来做一个假想:此刻的你正飘浮在温暖的海水之中,柔和的海浪让你昏昏欲睡。空气暖暖的,微风轻抚着你,一切舒适安逸。可不知怎么,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你拖入繁杂的闹市,四处都是噪音,你手足无措,你恐惧,你哭喊着渴望得到帮助,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你。

这便是人出生时的情景:从舒适的天堂来到嘈杂的人间。

每一对父母对于新生命的到来都充满了喜悦,当你怀抱这个小生命的时候,真想将世间一切美好之物都赠给他,然而,你或许并不知道,此刻的他并非像你一样喜悦,对他来说,眼前的一切与曾经的那个舒适的庇护所——子宫有着天壤之别。他们迎来了第一次呼吸、第一次心跳,他们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以便适应从一个湿润的世界到干燥的世界、从黑暗的世界到明亮的世界、从一个无声的世界到闹哄哄的世界、从安逸的状态到全新的体验……

你能理解你怀中那个稚嫩的小生命要应对怎样的恐惧吗?

我们再次假设,假设你自己是一个婴儿,你本来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安逸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除了水与母亲的心跳,你未触及任何东西,当你不得不离开子宫的时候,你的第一个感觉是被强烈的挤压,你离开了你熟悉的环境,突然之间你被忙碌的护士们从子宫带到了检查台。他们把你鼻子、嘴巴中的液体吸了出来,又把药水滴进你的双眼。你被称了体重、量了身长,包裹起来,从一个房间推向另一个房间,脸上甚至还罩上氧气罩,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你出生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此时,你一定感到惊奇,那么小的生命,是如何战胜初生时的恐惧的?

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你的小婴儿终究会安然地渡过这一切的,因为这是人类神奇的生理特性。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体内会释放出几种荷尔蒙,以用来缓解在产道中由于挤压所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在挤压的过程中会迫使口水从肺中排出,这为他们用肺呼吸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其听觉、认知及神经系统已经开始建立,以保护新生儿不被剧烈的反差感压垮。为更深程度的避免受惊吓,婴儿还可以从母乳中获得用以镇静的荷尔蒙,并在吃奶的时候靠聆听母亲熟悉的心跳而获得安全感。

对新生儿来说,获得自我保护本能的范围很广泛,各种肌体功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检测,这些足以保护他们安全渡过出生时自然或者人为造成的巨大灾难。

事实上,每个婴儿出生都要面对不可避免的恐惧。胎儿7个月大的时候就有了心理活动,当出生的时刻来临,这些弱小的生命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他们不得不为此做最艰难的挣扎。尽管他对所发生的事情都还没有意识,也没办法表达自己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在他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打下了烙印,婴儿只能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出生时的痛苦与恐惧。

而当他带着恐惧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在分娩的时候,人们所有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父母身上,因为这是她整个生命过程中最艰难最危险的一刻,婴儿只是被护士粗略地检查了一下,确定他的身体健康就算大功告成了,却没有人知道这对婴儿来说也是一道难关。

新生儿从母体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心理上要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而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理解并尽可能的降低婴儿的这种恐惧。婴儿不是一个没有情感,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小家伙,他此刻正带着恐惧经历着一切的不适应,你要了解他此刻的处境,要多抱抱她,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思维模式的组建

与大人建立安全关系并经常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婴儿,其大脑会形成更健康的发展模式。而被忽视或被打骂的孩子则反应迟钝,尤其是认知能力发展区域,即情感的区域更加迟钝。

现代科学已经可以运用图像扫描法来观察婴儿大脑发展的图像。而关于新生儿,目前有一项最新、最惊人的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的大脑只有一团极简单的反射电路,而让大脑投入正常工序的大脑神经网络还尚未形成。也就是说,婴儿的大脑在出生时极其简单,又有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3年,大脑发展最为迅速,并逐步成熟。

所以说,孩子的情商与智商并非天生注定,它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当我们知道,婴儿的大脑处在不断的发育过程中时,我们便可以对婴儿进行特殊的培养,但首先我们要知道,是什么造成婴儿大脑产生良性的条件反射,而又是什么经历阻碍了婴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或使之形成不健康的成长模式。

对此,有关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大人建立安全关系并经常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婴儿,其大脑会形成更健康的发展模式。而被忽视或被打骂的孩子则反应迟钝,尤其是认知能力发展区域,即情感的区域更加迟钝。

与大人建立安全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婴儿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因此他会期待并渴望自己的成功。这种强烈的渴望和期待会让他在行动上有所反应,这样他便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走向成功。婴儿需求的满足与他今后对成功的执着有很大关系,而总是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是很难成功的。而这种得不到满足的经历会让孩子在内心形成可悲的自我形象,并会使他停止对自己所需要的诸多经验的探寻,这其中包括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创造力、感悟性和合作性等。而需求总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更有自信面对挫折和问题,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来便不易成为痛苦者和失败者。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遭受打骂,或者忽视,那么他的大脑要比正常孩子的大脑小20%~30%。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受到刺激,或者因伤心而做出反应的时候,会释放出几种能够引起高度紧张的荷尔蒙,这些烈性荷尔蒙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能够摧毁正常的脑细胞。通过对经常遭受打骂和忽视的孩子的大脑扫描,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视屏上看到大脑内部损伤性的惰性黑洞。这一行为所伤害到的关键区域正好是掌管思维、记忆、情感的大脑区域。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开始回避与他人亲近、并通过某种手段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会丧失感情,也不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波动,那么他的生活将十分的可悲。

而长期处在紧张压抑情绪中的孩子,其大脑的这一区域会因过份紧张而降为低功能区,变得更加的本能和警觉。经常处在这种情绪中的婴儿的大脑,防卫危险的功能区域会得到过分的发展。

生命头三年中形成的神经键与婴儿的需求有直接关系,如果婴儿整天处在恐惧、不安定、伤心或痛苦的情绪中,那么他的大脑便会形成抗争、逃避危险的机制。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和互相帮助,自然也不会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愉悦。

如果你总是忽视你的孩子,那么他就会变得胆怯,充满恐惧感,身体上总觉得不舒服,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所以只会躺在那里被动地获取;他会意志力涣散,认为总有一堆困难和危险与自己作对,且遇到问题不能很好的自己解决而只知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你从小到大每天要面对这样糟糕的自我,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总是没有能力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如果你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我想可能便是回避,强迫自己不再去感受这一切,也许会让你觉得好一些。这种情况就如同当婴儿的感觉和触觉被淹没在肾上腺素里时,婴儿的大脑也就是情感中心亦因此萎缩了,于是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被抑制了,婴儿就不再会感到情感痛苦了,因为他已经形成了某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让他没有了感觉、没有了痛苦,神经变得麻木了,而这种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你无法体会到别人的痛苦,那么你可能无法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有愤怒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麻木不仁,那么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目前世界上许多极端犯罪案件的背后都与心理疾病有着某种联系。这些案件中的罪犯要么变态,要么麻木不仁,都有严重的反社会倾向,而这种症状都与其在作为孩子时受到的忽视与虐待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极端的没有安全情感依附的童年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长成情感不健全的成人。

在以上种种不安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引发不少社会问题。而加诸于他们身上的谴责可能会再次激发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从而导致他们养成更加偏激、冲动、焦虑、易怒、敏感的性格。事实上,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在按自己已养成的习惯行事,而这些习惯是由父母在孩子降生后最初的几年内帮助孩子形成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细心体贴、善于合作、尊敬他人、聪明的人,就要在孩子婴儿时期就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对婴儿非常重要,两岁以下的孩子在处于不安定的环境时,比如打预防针、与母亲分离,或者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他们的体内往往会分泌出大量的紧张性荷尔蒙。两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的成长环境安定,便不会用通过提高紧张性荷尔蒙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痛苦和不安,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则仍然会运用这种方式。

使婴儿产生紧张性荷尔蒙的关键因素便是没有一对可以信任的父母在他们的身边。如果,一个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父母关系不稳定,或者父母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注,或者父母情绪化严重,婴儿长期生活在争吵、压抑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情商与智力一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关于抑郁父母对婴儿的伤害,美国华盛顿大学曾经进行过一次为期六年的实验。这个试验由格莱丁·道生主持。其结果表明,掌管性情感的大脑左前区的活动会因不安定环境而大大的减少。当孩子的母亲情绪化、冷漠时,这一结果更加显著。实验证明,这些孩子大脑中体验欢乐的结构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如果这类抑郁能够在孩子三岁前消失,他们的大脑活动依然是可以转向正常的。父母抑郁,其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而不被关注,孩子的大脑便不会得到健康的发育。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是需要通过培养而产生情感的,如果你把一个婴儿交给一只狼来抚养,那么长大以后,他便不会拥有人的特性,并且很难恢复人的特性,关于狼孩的例子在生活中也略有耳闻。大自然赋予人类智慧,使得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行事而非顺从本能,虽然这种行事方式也意味着犯错误的几率会增多。作为父母,我们的一些错误行为可能会导致婴儿在最初成长的岁月便朝着错误的方向出发,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如何才能够让孩子的情商与智力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婴儿的需要

婴儿在刚刚出生以后,情感上便会有被爱、安全、舒适、信息刺激、获得周到而持续的满足这些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基本的需求后,婴儿才有可能在情感方面、智力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健康发展。

很多人认为,婴儿不过是比生理学上的动物略高级一点的、根本没有情感体验的小东西罢了,他们不会悲伤、孤独、沮丧,他们只知道吃喝拉撒睡。事实上并非如此。

婴儿在刚刚出生以后,情感上便会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需求。

·感觉到被爱

·感觉到安全

·身体舒适

·与外界接触并受到信息的刺激

·能够获得父母周到、持续的满足

满足这些需求,婴儿才有可能在情感方面、智力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健康发展。

婴儿的身体、大脑、情感的成长都是需要有人协助的。这意味着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足够多的保障和关注。只有他们在情感上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最终达到心理平衡状态,他们才能够安心的学习和探索一切。婴儿的一生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取决于他是否能学会关注周围,并投入的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懂得区别安全和不安全因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学会给予与获取,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如何处理感情;拥有充沛的体力、精力以及热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若能做到以上种种,那么相信他必然会走向成功。

安全的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不安全环境和安全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通常,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在与母亲的关系上、与周围世界的交往中、在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欠缺。

孩子与母亲的依附关系有很多种:

安全依附——一岁左右的孩子的安全感与母亲的陪伴是离不开的,只有在确定得到母亲持续关注的情况下,孩子才有可能去探索他们面前这个未知的世界。而当母亲离开时,孩子很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安,但是,由于平常母亲大部分时间是陪在孩子身边的,所以此时的分离带给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是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自然会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当母亲在身边时,他们还是可以接纳陌生人的,但是如果母亲不在身边,他们便无法容忍陌生人。当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有安全感的孩子见到母亲会表现出兴奋,并会在母亲的怀抱里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位置。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舒适感,孩子才会毫无顾虑地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不时地看看自己的母亲,以保证自己得到了持续而亲切的关注。

这一类型的母亲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是能够做到持续有效地关注孩子的需要的,这样的母亲是亲切的、温柔的、爱孩子的。

·黏人型依附——这一类型的孩子十分依赖自己的母亲,即使母亲在身边也无法踏实地探索周围环境,他们非常在意母亲的态度,一旦母亲离开,他们便会发脾气,甚至根本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大吵大嚷也是常有的,尤其是有陌生人的时候。当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时,这类孩子会有两种不大一样的表现方式:一种是,他们很可能会消极地坐在角落里,对母亲的到来并不表现出任何的欣喜心情,或者是先要求母亲给予舒适的拥抱,然后再拒绝母亲。第二种是,他们很可能会对母亲大发脾气,他们的行为似乎在传达这个意思:“我觉得你不重视我、抛弃了我,对此我很困惑,也很愤怒,我现在不能够完全的相信你了。”这种对母亲的不信任,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调节情绪的能力,更无法安心的去探索周围世界,他们由此会不再相信任何养护和指导他们的人,并且也将无法接受这些人对自己的限制。

这类情形中的母亲通常不能够给予孩子及时、有效、持续的反应,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回避性依附——通常这类孩子会表现得独立而自信,但如果你进一步了解,你会发现,他们的某些行为模式是不平衡的。他们可能也会无意识的探索周围世界,但事实上对周围的一切他们并无多大兴趣,他们可能会玩玩具,但是不会好奇。这类婴儿对母亲的离开总是表现的无所谓,母亲回来时也不会表现出很开心,他们常会有意识地忽视母亲的存在,或者避开她,当母亲将他们抱在怀里的时候,他们会低下头,拱起背,身体很僵硬的样子,或者干脆推开母亲,不愿意与母亲的目光相接触。因为他们不相信母亲的感情,因此用回避和抗拒的态度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避免被拒绝。

  这类孩子与大部分婴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愿意离开母亲而与陌生人在一起,尤其是陌生人表示可以给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如食品、娱乐等),这类孩子很会掩饰自己,可能会假装高兴,或者充满感情,实际他们不过是通过这种手段来使自己能够对不可靠的父母或不能确定的未来事件多一些控制力罢了。

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对母亲的离开和与陌生人共处的环境很适应。事实上,在他们内心深处一样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仿佛在说:“因为没有人会持续地、细心地对待我,所以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人、相信他人”。

如果这类的情感障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很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情感问题。

这一类型的母亲通常有点情绪化,总是不能够周到持续地关注孩子。她们甚至可能自己就患有抑郁症或有其他的心理上的问题。这样的母亲很少跟孩子进行目光接触,也很少去主动关注婴儿的需求。

这些孩子之所以会产生遗弃感和被拒绝感,往往跟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情感疏失有关,要么是母亲只关注自己,要么是母亲本身的情绪很低落、不成熟或者生活压力过大,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替代性的看护又做不到位等。

不安全依附型婴儿往往会有以下的表现:

·他们通常不喜欢与大人的目光接触

·当你想抱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当你想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冷漠和无动于衰

·不适当地要求父母或过分依赖父母,或者相反

·父母离开就仿佛离开的是陌生人一样毫不留恋

·内向并过于安静

·内心充满抱怨很容易大发脾气

·喜欢将食物藏起来或暴饮暴食

·常常企图用暴怒或假装受伤等方式来控制父母

·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

·体能发展滞后(不要把与一般孩子的爬、走、说话等体能发展时间差异相混淆)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表现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缺少安全的感情依附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孩子降临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得调整自己并努力去面对那么多的新问题,得习惯那么多的新体验,而此时,婴儿体内的许多机能体还正处于发展阶段。比如,此时孩子的呼吸功能还不健全,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视觉和运动神经也是不协调的。所以,作为父母,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新生的婴儿顺利地适应对他来说全新的世界。方法很多,你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来帮助婴儿适应,你可以努力为你的婴儿提供在子宫里才会有的那种感觉,给他一个缓冲的过程,让他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婴儿的适应体系不会过于劳累,更轻松更和谐,而这种和谐状态有助于婴儿渐渐的去习惯新的环境。

适应新环境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婴儿自身各方面的发育状况,通常情况下,会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当然还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要求过高的、过于敏感的、早产儿、领养的、身体虚弱的、易发生腹绞痛等各种疼痛的婴儿常常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可达到9~12个月之长。那么怎样确定婴儿已成熟到可以脱离新生状态呢?这个其实很简单:比如,他可以长时间的、安稳的入睡了。吃得也多了,更容易安静下来了,开始与他的周围环境接触并能做出反应了。

通常6个月的时候,婴儿便开始希望与外部世界交流,开始需要玩更长时间,但仍需要父母的陪护。此时,你仍然是他心中安全的保障,这是个渐渐变弱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恐怕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

6个月到12个月的婴儿,其安全依附感或不安全依附感是表现最明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你离开时,他会显得十分不安。在与外界开始交流以后,孩子对安全依附的需求也进一步的增强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若有所思地坐着或者对外界一切不感兴趣,或不时看起来很焦虑,或周围世界让他感到害怕,或每当你走开时他总是哇哇大哭,那么,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他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他希望能够更多地靠近可信赖的父母。

孩子渴望与父母相处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与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父母来保持健康存活是有重要关系的。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他便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玩,这时,你便可以从全方位的父母转向部分时间的父母了。这时的婴幼儿已经不必每日抱着、哄着、喂养着,他已经开始一点点的独立起来。你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但是,此时你仍然需要倾听、关注他的需求,当他恐惧时,要给予及时的抚慰。此时,你仍然是他可依赖的人。但同时,你还应该给他更多探索周围世界、培养独立性的机会。

不安全感的后果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而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他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甚至陷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最需要安全感的,那么如果父母无法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人的行为是在生活中被不断强化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婴儿阶段的行为迹象与少年时代的行为偏差、十几岁时发生的严重行为问题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没有学会信任,那么很容易长成为情感上冲动易怒的少儿,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孤僻的人,这种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系列挫折使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情感挫败感加剧。于是他们的愤怒会慢慢升腾,甚至会形成具有灾难性质的性格。这种人的一生是不会光明灿烂的,因为他们社会能力欠缺、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自控能力差、有多种负面情绪等,常常会把他们拖入深渊。他们的这种个性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利,而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又很可能走向吸毒、酗酒、自我摧残和犯罪的深渊。当然,也许情况并没那么严重,他们只会成为在语言上、情感上、或体力上诽谤他人的偏激的人。

婴儿时期的情感依附偏差对一个人的影响会直接持续到青春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对于出现情感依附偏差的孩子给予较早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及紧迫的。要知道,越早纠正偏差,孩子就有可能成长的越好。我们先来看一看具有“反应性情感偏差”问题的少儿具有的一些普通的征状:

·很难与人建立和保持友谊。

·尽管看着可爱但却总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欺侮诋毁他人。

·有意自残或伤害动物、损坏东西。

·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

·行为偏差

·经常打架,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人。

·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对因果关系问题无法理解。

·喜欢投机取巧。

·爱说谎、欺骗他人.

·对火、血和伤口过于着迷。

·总是问一些荒谬的问题。

·说话模式十分另类。

·发育滞后.

·缺乏自我意识和理性。

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都与人在成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关。如今,各种不道德现象和行为层出不穷,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而其发展的速度也十分的惊人。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出现大多源于当事人的不健康心理,而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又与其儿时缺失的东西相关。

·父母离婚等家庭关系问题。与他人相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离婚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但离婚的确很容易会影响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造成与同事、朋友、孩子甚至是邻居间的关系紧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尊重、信赖,因此也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满意的交往方式来做孩子的榜样。

·帮派行为。没有自信和价值感的孩子,成人后可能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有力,而成为一个具有控制能力的霸道的人。这些在孩提时代从没感到过踏实的人还会从某种东西中寻求可依附感。他们身上失去的是家庭、团体带来的联系感。他们觉得被遗弃、被拒绝。这样的人会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这种心态往往是来自于孩提时代的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

·暴力。不安全感往往会让人产生恐惧感并最终让人变得霸道。而且,挨打的孩子会认为暴力是合理的处世方式。这种暴力性格的养成正是由于他们在孩提时代,不舒服的时候没有得到大人持续的关怀,常常一个人独处。这种常期处于恐惧状态的孩子,他的大脑会形成一种过于警觉戒备、易怒、十分活跃或带冲动性的机制。除此之外,家庭暴力行为,以及电影、电视等暴力镜头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形成孩子侵略性行为的诱因。

·不良嗜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内心痛苦?我相信一个心灵充实健康的人是不会去吸毒的。相较吸毒这种极端行为来说,抽烟和喝酒的危害性并不是那么赤裸裸。吸毒行为的产生源自儿时父母没有很好的教导孩子如何从不舒服、悲伤和挫败感中真正解脱出来。

·寻求刺激。这种行为是一种沉溺于瞬间快感的情感偏差行为。迷恋这种行为的人很可能在婴儿时期缺少必要的刺激,比如,小时在小床内独处的时间太久等。

·依赖性。这是一种情感饥饿似的行为。可能是源于儿时未能与某个人建立安全的情感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他们长大成人后十分渴望爱,会为了获得某人的爱而不顾一切。这种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这些人在儿时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饮食失常。有些人在情感上失意,便会以吃东西来作为替代,于是成了强迫性暴食者。这类人往往是童年时期缺少持续的关爱,导致他们自尊心过低。而神经性厌食者往往是由于童年时代缺少有求必应的关爱、长大后又总是遭受挫败。

·自杀。自杀的人往往都有点憎恨自己,或者心情压抑、绝望。这类人幼时失去的东西是充满安全感的情感依靠。他们总是觉得孤独,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长期的帮助,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无法消除的,有时候这类人的悲哀会深入骨髓。

·情绪低落。不少人认为这是愤怒情绪的内向发展。这种情绪可以说是被遗弃和深度悲伤或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所引起的。这类人不能努力取得成功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注意力障碍。这是由神经功能性损伤造成的,其症状表现为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语言失控、无法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缺乏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把握,学习困难,容易受挫等。这与“反应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很相似,通常二者是同时存在的。这类人缺失各个方面的安全感和感情依附感。

具有不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并非一定会长成心理有问题的人,但他内心一定会较他人有更多的灰暗地带。个性强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处理的好一些,也许在其他的什么地方可以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力量以消除受损的心理。比如,和蔼可亲的老师、具有关爱之心的阿姨或者邻居,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感到温暖并走上健康之路。有时,一次充满爱的关注就有可能将孩子带进新的模式之中,而某种健康的爱好也会让一个孩子重新建立自己的自尊,任何一个正面因素都有可能使得一个顽固的孩子恢复心灵健康,哪怕是不健康的环境造成的个性,也是可以扭转的。

我们不能将所有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安全感的孩子全都划入问题青年的范围内。但通常情况下,婴儿时期的情感偏差越严重,其长大成人后的行为习惯就越有可能不正常,如果成长环境一直不正常,那么孩子在婴儿时期产生的情感偏差就很难导正。

我们常常自作主张地认为,孩子要比成年人更容易对付被遗弃感以及恐惧感。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只不过是机械地对严峻的情形做出哭闹的反应。没错,孩子确实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健康的环境还是不健康的环境。但如果他们长期被迫适应的是一个不健康的环境,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便会由此走向犯罪。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即使是那些轻度的感情偏差,仍然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尽管有些创伤不会形成心理疾病,但是,过去的影子总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将来。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孩子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中,走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尽早预防,对症下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他的神经细胞是可增可减的,这个时期的损害比较容易消除;而到了孩子出生的第三年,这种特殊的神经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便已经成型了;等到了孩子七岁的时候,孩子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便开始表现出来,如果孩子是在惩罚、斥责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其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不过即使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仍然是可恢复的;孩子长到12岁的时候,神经系统已经基本发育完成,其行为模式也基本定型,但这个阶段只要作出积极的努力,其大脑还是可塑的。这种成长一直持续到老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灵活性越来越低。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和最大限度的奉献。

不要让童年伤害代代相传

为什么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拒绝、约束、怀疑,甚至是打骂和惩罚孩子呢?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童年经历便是如此,这种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导致他们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并认为育儿方法就应该是这样的。

很多父母的生活状态是不健康的,没有安全感、焦虑、情绪低落,这种心态导致他们不敢与人亲近、不信任他人。甚至是不自信和极度空虚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要承担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为什么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拒绝、约束、怀疑,甚至是打骂和惩罚孩子呢?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童年经历便是如此,这种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导致他们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并认为育儿方法就应该是这样的。

很多父母认为控制与拒绝,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事实上,这些行为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价值感的丧失。还有一些父母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良心态,如抑郁、有不良嗜好等,那么,他们带给孩子的更多会是压抑与痛苦。

如果你有被父母暴打的经历,你是接受并改掉了自己的错误,还是对父母的暴怒产生恐惧的情绪?这样的经历让你做事更加的谨慎周全了还是给你的内心种上了仇恨的种子?我想大概是后者。

如果你父母拼命的否认你,我想你未必能够像他想象的那样变好了,而是产生一种无价值感。

如果你小时候曾受打骂、得不到关注、无法产生安全感,那么,长大后的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点难以信任他人,容易焦急或沮丧。

出现这种情形不免让人有些遗憾。事实上导致这些不健康的情绪的因素往往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的父母知道他们的那些言语、行为将会对孩子产生怎样恶劣的后果,如果他们知道还有更健康的教养方式可供他们选择,那么,今天他们长大成人的孩子就不会为这么多问题困惑。

孩子将会成长成什么模样,父母的教育是否得法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的确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管怎样,如果父母缺乏正确的育儿信息,或者他们自己本身就受到过情感上的伤害,那么,要他们做好这项工作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作为父母更会感到生活的压力过重。确实,要对付那么多的竞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无论怎样,学会了如何与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并帮助孩子成为情智健康的孩子,这会让你的育儿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更艰难。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并确立明确的目标:做一个充满关爱之心的、细致的父母。这有助于你培养一个善于与人相处的孩子。

当然,如果你童年时曾受过情感上的创伤,希望不再重新揭开你的伤疤,而你很有可能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从孩子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痛苦,这很可能会让你变得反复无常,时而充满爱心,时而易怒暴躁,如此的反复会让你产生更强烈的挫败感,即自己不是个称职的父母,由此你会感到很不愉快,要知道,这样的你是无法使自己的孩子感到快乐幸福的。因此,请每天使自己增加一点耐心,努力坚持一点点的改变,相信你很快就会变成孩子需要的好父母。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人父母并非是一件快乐的事。事实上,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只要它不是大部分时间内你的感觉。养育婴儿是需要父母艰苦付出的.他们会限制你的生活,并要求你做出牺牲,你很多的烦恼都跟这个小家伙离不开。你为此不得不努力做好一切,甚至经常性的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偶尔的不耐烦会随之出现,这是正常现象,但若被这种不耐烦的状态控制住,便不正常了。所以,要积极地消除这些不好的情绪,你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孩子对你的依赖是天性,这并非孩子的错,这点很重要。如今你正在从事一件即艰辛又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要求你与孩子一同去完成。作为父母,我们并非只是在塑造一个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被塑造,如果我们能够勇敢而积极地面对这项工作,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加的有耐心、充满爱心,然后努力向前。

如果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与孩子融洽相处的感觉,例如当孩子尖声喊叫时的感觉,我们耐心倾听他们的要求时孩子的感觉,而我们忽视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觉,那么我们便不会走向错误的一边。总之,我们应该努力的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而非一味的沿用我们的父母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欠科学的育儿方式。

被打破的生活——父母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生儿的父母,我想你可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凌晨3点,婴儿不停地哭闹,你无法哄他入睡;两岁大的孩子总是一遍遍地往桌子上爬,你无法让他停止淘气;你正在杂货店的后排货架前选东西,而你的孩子却在另一头胡乱地抓着货架上的东西,而当你好不容易从他手上掰出那件东西时,他却发起脾气来。这可能是每对新生儿的父母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你必须接受这个挑战。

被打破的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但这毕竟是短暂的。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粗暴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不顺心,尤其是在孩子的婴儿期内,那么,孩子的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伤害。

当第一个孩子降临的时候,父母往往没有足够的经验,更无法做足充分的准备,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预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要知道,养育一个孩子必须要承担起给孩子喂食、换尿布、逗孩子玩、哄孩子睡觉等诸多琐事,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时期的父母所面临的工作及生活负荷往往会加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轻轻松松地度过休闲时间,睡眠质量也会跟着大大下降,尤其是在你十分疲劳的情况下,你还必须得随时听从这个无法预料他下一秒要求的孩子的召唤。如果是家务事,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做,比如什么时候洗衣服、洗碗;当你觉得疲惫的时候,或你病了,就完全可以将这些活儿暂时放在一边;但照看婴儿却完全不行。

你可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夜间婴儿不停的哭闹,你无法哄他入睡;或者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总是一遍遍地往桌子上爬,你无法让他停止淘气;你正在杂货店的后排货架前选东西,而你的孩子却在另一头胡乱地抓着货架上的东西,当你好不容易从他手上掰出那件东西时,他却发起脾气来。我想即使你已经做好为人父母的充分准备,你依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

当你的做法遭到孩子抵抗时,压力更会加倍。因为你除了要安抚已经发脾气或者伤心流泪的孩子,你还得想办法让自己的情绪平静。否则在情绪受挫之后,你依然要承担那个没完没了的给孩子穿衣、喂食、看护的任务,此时这种感觉会加倍的累人。你很可能会对孩子的一切失去耐心,不再用新的物品来吸引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把被孩子损坏的东西统统从他手中拿走;在发现他头上藏着的豌豆时,也不再用幽默的口气调侃,而是一把将他拖进澡盆里粗暴地洗起来;如果你刚刚经历孩子的一场恶作剧,你可能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甚至会避免和他有什么目光接触。

在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但这毕竟是短暂的。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那样粗暴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婴儿期内,那么,孩子的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伤害。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有人喂食、换尿布或哄他入睡。他们还需要感情上的满足,以此来得到安全感,从而轻松地应对外部世界。

他们需要与人沟通交流,这就需要父母能积极而持续地对他们做出回应。只有养育者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他们该做的事情中去。比如探索世界、充分地体验世界、乐观地应对生活。情感的平衡可以免去孩子内心的不安和忧虑,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人生的任务中去。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自己认为好的行为,当然,如果孩子能做到这样固然好。如果我们可以强迫我们的孩子一切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那生活岂不是简单许多吗?但是,这个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希望孩子听命于父母,这样我们就不会失望和伤心。我们希望孩子不用经历失败就能学会他该学的一切事情;我们要他们耐心的听从,这样就不会扰乱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他们完全服从于我们的安排。而当事情不妙的时候,我们只要简单地要求他们“停止”。事实却不会像你相信的那么简单,每个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在大人的控制下、在无视自己需求的情况下长大成人的。

孩子与大人的要求并不总是相同,父母总是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处理,而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喜怒哀乐的中心。父母喜欢平和与安静,而孩子则喜欢热闹和兴奋的场面;父母希望环境可以整洁有序,孩子则总是将东西乱扔乱放,能尽他们所能把一切东西都翻个底朝上,甚至撕破、弄坏。父母与孩子需求的惟一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希望自己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你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一个好父母,其实有这样的顾虑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对为人父母这件事是很在意的。所以,请不要责备自己。如果你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你的期望值。责备只会让人产生失败感。要想改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

除了照顾孩子,你也得照顾好自己,这样你才能有精力去照顾你的孩子。你可以想办法让自己保持兴奋的状态,来改善家庭生活的方式。孩子会拴住你的脚,而你会在家中找到乐趣。你要为自己制订一份能够让你提起精神,并有助于家庭和睦的活动计划,例如: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智力游戏、找个人倾诉或者其他精神方面的享受等。

刚刚荣升为父母的新爸妈要给自己足够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所以,可以给双方安排这样一些休闲项目:相互做一次按摩、洗一个热水澡、晚饭后一起去散散步。除此之外,也不要让琐碎的家务事耽误了你的知识及技能学习。所以,你可以试着在以下这些方面努力:你可以从图书馆或音像制品商店借一些感兴趣的小说和碟片,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放出来听。或在晚上与爱人一同玩玩摸牌游戏而不是看电视。情感方面的支持你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与好友谈谈心、发发牢骚,开始一次旅行,当然也可以将家里的枕头拿过来狂打,以此来发泄你心中的不满意,或者给自己放一天假,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也可以听听令人兴奋的音乐、对着婴儿唱唱歌,要知道,唱歌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每星期要去户外体会大自然,或者仅是在外面静静地坐着晒晒太阳也可以。

作为父母,你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那么,在引导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才能越少的遭受挫折。

睡眠难题

睡眠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它甚至可能削弱夫妻之间、父母与新生儿之间的情感,最终让照料孩子这件事变成一种折磨人的苦刑。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大多数新生儿父母来说,睡眠都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因为,他们总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要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比又要费心工作,又要费力照顾新生婴儿更费神的事情了,如果在这种疲惫的状态下,父母再不能很好的休息,那么不仅仅会使得双方体力上疲惫不堪,更有可能引起两人情感上的低落、焦虑、暴躁、情绪紊乱等。

新生儿每晚都要让你醒来多次喂奶,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如何解决睡眠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休息。比如,周末夫妻轮流睡个懒觉,或者中午的时候,将孩子拜托给朋友、家庭其他成员或保姆照看一下,这样你便可以腾出一点时间睡个午觉。你还需要重新制定一个完全顺应孩子生活规律的起居计划。比如,跟孩子一同午休,跟孩子一样晚上早睡等。另外,在孩子出生的头半年,尽量减少承担些家务活,家里即使脏点乱点也没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健康的饮食也很重要,要少喝咖啡、糖和酒,这对你的睡眠有好处。

不要想着还能像做父母以前那样,每天睡到自然醒,你能做的,便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补充自己的睡眠。

如何即为孩子提供夜间安全感,自己又能拥有好的睡眠质量呢?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让孩子与你一同睡大床,也可以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的旁边,当然也可以你自己去婴儿室与孩子睡,或者夫妻俩一人睡其他房间、一人与孩子同睡大床,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的小床放在母亲的大床的一边,并将挨着母亲的那一面的小床栏放下,这样,抱孩子喂奶或安抚孩子的时候,就会很方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干脆让孩子和母亲一同睡在大床上。不过最好在床边做一个护栏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因为很多母亲都会担心怕压坏了孩子,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除非孩子的父母亲受到了毒品、酒精的控制,或者有什么精神疾病,否则这种状况是不易出现的。自古以来,父母与婴儿同睡就是很普遍的事情。

独睡的婴儿要比与父母同睡的婴儿睡得更沉、更久,这是因为房间里更安静,不会有其他人发出的干扰声音。这对大多数父母来说似乎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种睡眠模式对婴儿的呼吸停顿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婴儿需要从睡眠状态中醒来以便再进行呼吸的能力会有所伤害,因此,这种更长、更深的睡眠状态会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症的一个诱因。

父母与婴儿同睡可能导致婴儿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婴儿的呼吸方式、心率、体温等,在睡眠的阶段会贴近母亲的节奏,结果使他们的呼吸变得更正常。虽然,他们的睡眠不如独睡婴儿的深长,但是与父母同睡对婴儿的成长更有益。

除此之外,与父母同睡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给孩子进行多次喂奶,而且每次吸吮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哺喂是有效的对付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方法。研究人员目前正研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母乳中所含的调节性荷尔蒙和自然抗体有关。

很多母亲一想到夜间要无数次的醒来给孩子喂奶就感到恐惧,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哺喂开始不一会儿后,就变成了婴儿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此时,母亲或婴儿并不需要完全处于清醒的状态。有研究表明,搂着婴儿哺喂的母亲甚至会比独自睡的母亲睡得更好。很多母亲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她们认为这要比独自睡更好更安逸。

另外,与独睡的婴儿比,跟父母同睡的婴儿较少哭闹,甚至几乎没有哭闹,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很多的、持续的爱抚和保护。研究表明,与父母同睡的孩子并不向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感,而恰恰相反,他们的身心都十分的健康。

与婴儿同睡可以让父母更易入睡,并且睡得更好。因为如果孩子就在你的身边,这样你照顾起来又快又方便,其实等于节省了时间,保证了自己的睡眠。由于新生儿每夜需要多次喂奶,因此在开头的几个月内他们会在一夜醒来三四次要求喂奶。如果婴儿就在你身边,那么你就不用离开床去哺喂,这样就避免了麻烦。同时,与孩子同睡一屋或者一床时,你会睡得更踏实,因为你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他的健康状况,无需夜间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白天的一点不舒服而导致加重。

如果听到孩子有动静,你可以很快发现,并安抚地拍拍他,使他安静下来,避免了他的哭闹。因为孩子在还没有完全醒来进入哭叫阶段就被你很好的安抚了,孩子因为知道你在身边,所以很安心,并且感受到了安全,便放松地回到深睡状态。

当然,你也可以先跟孩子睡大床,等孩子睡熟了以后再把他抱回他自己房间,或者综合地采用上面的各种方法。孩子在不断的长大、独立,这类安排还得经常跟着改变。

有了正确的育儿理念,并不代表实施起来就会很容易,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处理更舒适,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同时考虑到自己孩子面临的独特环境。

父亲的焦虑

很多男人为成为新生儿父亲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而感到烦恼。有些男人对这些挑战充满信心,而更多的男人会对突然变化的生活感到焦虑紧张。

父亲对于孩子的降生的态度可能会与母亲有些不同。男人的角色定位是负责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是一种大男子主义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从遗传传递信息上来讲,这只是男子被赋予的一种使命,它是几千年来关于生存与进化的一种最原始的反映。男人要有力量、有攻击性、有冲动性,以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后代生存的保证。

人类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样的:母亲哺喂和照料孩子们,而父亲则得承担赚钱养家的职责。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改善了很多,不过,很多男人还是对成为新生儿父亲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而感到烦恼。有些男人对这些挑战充满信心,而更多的男人会对突然变化的生活感到焦虑紧张。

不过,这种焦虑并不是消极性的,适当的焦虑可以使男人对自己需要为孩子承担的责任产生紧迫感。对于刚刚成为父亲的男人来说,他们要面临很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很多新生婴儿的父亲都觉得做父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其实,关键在于他们对所要面临的一切感到陌生,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最终导致了他们对其新角色的焦虑感。

于是,很多父亲便采取更加努力工作挣钱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感,有些父亲还会因为这种恐惧而渐渐变得暴躁易怒,产生很强的防卫性心理,或者干脆整日与人吵架。还有一些男人会因为这种威胁而变得消沉,最终采取一些类似酗酒等极端行为的方式来逃避这种恐惧和焦虑情绪。

为什么男人会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焦虑。原因是,很多时候男人是用本能来应对这些烦恼的,现在的男人中很少有人有一群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更没有可以支撑他们精神世界的圈子。在这种情况下,男人自然会变得多疑,产生超强防备心理,怕与人过分亲密等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对维持家庭显然是很不利的。

另外,现在的男人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失去了控制力,这种状况让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朋友、家庭和社区。当这种不安全感、恐惧感过多的时候,男人就需要有人给予支持。但通常,他们都是以孤独者自居的。在这个无法预见的宇宙之中,缺乏支持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对他们的感情健康和生存质量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通常,新生儿父亲会沿用自己父亲养育孩子的方式那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这种方式意味着“逃避”。他们只是靠模仿和本能在履行他们的义务。这个社会,人们并没有对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做过多的要求,很多人在面对各种压力的状况下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于是,许多年后,可悲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未能尽职的父亲常常会悔恨当初失去了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

当然,男人并不一定只有这些选择,也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焦虑,那么男人要如何去做呢?其实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多与孩子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意识所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温暖的相处,会让男人克服在育子过程中的那种恐惧感和焦虑感。如果在妻子怀孕之初,父亲就参与关注孩子,那么,等到了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与孩子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孩子也会很快的与父亲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这种父子之间融洽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因为父亲与孩子建立起了安全的亲情关系,那么男人就不会采取逃避和排斥的方式面对困难了。此时男人会在自己的要求与孩子的需求之间掌握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同时,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是这个阶段男人最重要的目标,这样在遇到问题时他便会更加的理性而不是单凭本能行事。

父亲应挑起的责任

男人晋升为父亲以后,除了享受初为人父的喜悦,更应该勇敢地挑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加倍地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妻子,给妻子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主动承担家务、积极参与照料婴儿的工作。

晋升为爸爸的男人,你应该勇敢地挑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加倍地关心、爱护你的妻子,理解她、安慰她,给她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主动承担家务、积极参与照料婴儿的工作。

任何事情都比不上一个男人初为人父那样的愉悦和感动了,他意味着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在父母的呵护中慢慢的成长。对于初为人父的人来说,虽然育儿过程是辛劳而又漫长的,但他内心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和感动的情绪所包裹着。

当男人成为爸爸之后,总想积极地去做点什么,于是跃跃欲试地要给婴儿喂牛奶、换尿布。不过,这些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粗心大意、笨手笨脚的男人总是越帮越忙。虽然挫折总是有,但是你依然满心欢喜。因为你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位称职的好爸爸。当然,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可不容易,男人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对于初为人父的男人来说,爸爸这个角色可能会让你手足无措,因为你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犯一些低级可笑的错误。所以,现在,对于新爸爸来说,如何避免犯错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少犯错误,新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准备一个舒适的房间。

刚刚出生的宝宝非常脆弱,稍不留意,就会生病。所以,在他们刚刚从医院回到家的时候,有必要为他们准备一间舒适的、安静的房间。房间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22℃之间。有一点需要提醒你,无论是电扇、空调或自然风千万不要直接对着母子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产后的饮食非常重要。

产后的饮食调养是非常重要的。营养不良往往会使妈妈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奶汁。鸡、鸭、鱼、虾、排骨、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品要多多食用,可以煲鱼汤、排骨汤、猪蹄汤、鸡汤等。不但营养美味还能促进乳汁分泌;除此之外,还要多准备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选购含水分、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瓜、橘子、橙子、葡萄、西红柿等。

另外,爸爸还要注意,食物最好少放盐以及不要放味精。这些都对婴儿的发育不好。同时也不要让妈妈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一日三餐外,可适当为新妈妈们增加2~3次加餐,如汤类、水果等。

·避免妻子产生抑郁情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