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8:19: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它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2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历史学科。(1)侧重从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2)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1分期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2分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约有170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传播的时期,大致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19世纪末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传播、发展的时期,大致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和曲折发展的时期,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1)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2)有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3)有助于正确地开展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斗争。(4)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5)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方法(1)要把“史”和“论”结合起来,通过“史”的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并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同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而且要结合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3)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又要逻辑地把握其内在联系,探究它的发展规律。(4)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又要把握其实事求是的精髓。

0.2 典型题详解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

①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它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和产生的,又是为他们服务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同时又是在批判吸取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理论升华和结晶。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答:(1)学习意义

①有助于完整准确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②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求。

③有助于正确的开展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斗争。

④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⑤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门历史学科,更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理论科学。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把史和论结合起来,通过史的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并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②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而且要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③采取历史和逻辑性统一的方法,既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又要逻辑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探究它的发展规律。

④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要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批判的本质,也要把握实事求是的精髓。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1.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物质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其创始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时代的发展结果。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植根于经济事实之中。(2)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使社会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与斗争的阶级。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他们需要有理论化的思想来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世界观,用以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的理论形态。(3)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为基础的。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重要成果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哲学产生影响。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继承人类认识史,特别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合理的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然而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1)马克思

马克思大学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接触与交流,促使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而后,他写出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虽然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但该论文已体现出来马克思勇于突破旧说的独创精神。(2)恩格斯

在不来梅时,恩格斯深受激进民主主义者伯尔尼、海涅和进步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的论著的影响。由于他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恩格斯接受了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施特劳斯《耶稣传》的思想,走上了通向黑格尔主义的康庄大道。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恩格斯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并批判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谢林的哲学思想。

2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①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的论战推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探因,导致对原有哲学信仰动摇。

②在克罗茨纳赫城期间,马克思通过之前的经验以及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研究,思想上发生重大改变,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市民决定国家的思想,完成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2)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恩格斯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认识英国社会的工人运动和现实矛盾,从而推动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①英国社会的现实斗争,使恩格斯认识到物质利益的冲突是阶级对立和党派斗争产生的基础,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

②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的物质根源出发,对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性质的认识有了重要进展。

③这一时期,他还研究了西欧主要国家社会情况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学说,并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第一次表述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④恩格斯指出,确信共产主义的自然性和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各国共产主义者团结战斗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对一切问题的看法都完全一致。

3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1)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德法年鉴》加速了马克思思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①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②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③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④马克思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强调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实践是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这一观念。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重要发展。“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论述上述问题的基本观点,这表明他还明显地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对宗教的根源的揭示,把“人类解放”归结于消灭私有制,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对革命实践作用的论述,又远远超出费尔巴哈。正是在这些基本点的产生,表明马克思已经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2)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①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研究政治经济学是恩格斯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a.恩格斯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露它的阶级局限性。

b.《大纲》表明,恩格斯已开始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②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批判宗教的意义和无产阶级历史作用,并得出了同马克思大致相同的结论。

a.恩格斯全面的批判了卡莱尔的宗教观。

b.恩格斯批判了卡莱尔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时期的著作表明,尽管他们还没有摆脱旧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经同时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从而为他们亲密合作、共同探索和创立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新世界观最初的思想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是向唯物史观的过渡,已经接近于新世界观的形成。

1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④人与人相异化。

此外,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以及“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其对唯物史观形成的作用有:

①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手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

③《手稿》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④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劳动。(3)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与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

①《手稿》批判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重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是包含着发展过程全部丰富内容的肯定。

②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加以批判和改造。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从而区分了劳动和异化劳动,论证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4)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古典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研究。

①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②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5)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①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

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来。

由于上述原因,《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2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844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合写了批判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性著作——《神圣家族》。在批判中,论述了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或“批判哲学”的观点进行批判:

①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等人的理论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

③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来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思辨唯心主义在实践上的危害性。

综上所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而且已经大大超过费尔巴哈,进一步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存在与思想、个别与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出的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则强调:

①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②用“市民社会”概括现实的社会关系,但力求把社会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开来,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得出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的相互关系。

③进一步深化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分析。

④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⑤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3)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驳斥了鲍威尔等人敌视无产阶级的谬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后,指出问题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使它必须要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新世界观探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1)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为唯物史观的建立而写的“提纲”,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著作。这表明,两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确认,他们是在这两篇论著中创立他们的新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时,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即它的创始人同旧哲学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形成的标志不能只是它的个别观点和原理的出现,而是指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确立。

2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原因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1)从根本上批判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局限性。(2)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4)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了解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的要素。(5)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形成与维系,是实践的结果。(6)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3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生活决定意识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指出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区分出物质活动,从社会关系中区分出物质关系,就为科学地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奠立了基础。

②意识是以物质活动、物质关系为基础,为它们所决定,因而也必然随着它们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总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

①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即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作了科学的表述。

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4)阶级、国家和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考察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问题。

①它们从生产发展的状况来考察阶级的存在和消亡。

②从市民社会这个现实基础出发,考察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并首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③任何革命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必然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的标志。(1)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哲学的贫困》着重批判了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进而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①对蒲鲁东主义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蒲鲁东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把经济范畴看作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时,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概念的辩证法是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的表述

a.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从思辨唯心主义出发看待历史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b.马克思深入分析了社会机体诸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c.针对蒲鲁东否定一切政治斗争和革命行动的观点,马克思还阐明了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表述,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2)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①《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②《宣言》是历史的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矛盾运动规律的历史继承性。

③《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旨在夺取统治地位,争得民主,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④《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最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

5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这一革命的实现,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是它的创始人参加革命实践和进行艰巨理论研究的结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时也开始它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验证和发展的新历程。

1.1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市民社会是指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2《德法年鉴》

答:《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卢格在巴黎创办的德文刊物。它仅在1844年2月出过一期双刊号,载有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这些著作标志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

答: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观点起初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后期开始怀疑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国家观。1844年他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编著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等,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和《共产党宣言》等。他还在《资本论》中,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标志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最终确立。1875年,他写成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阐述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2011年中山大学研]

答:(1)马克思的“疑问”

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2)思想发展历程

①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②转向社会主义《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③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④转向唯物主义《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青年黑格尔派[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于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又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B.鲍威尔、E.鲍威尔、A.卢格、K.F.科本、A.鲁滕堡、E.梅因、M.赫斯、M.施蒂纳等,L.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兴起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像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2)分化与解体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3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什么?

答: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是:(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削,资本家大量占有劳动产品,同时作为资本又成了进一步剥削劳动者的异己力量。(2)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愿的行为,然而异化劳动却外在于人,并且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而劳动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只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于是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4)人与人相异化

人同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异化的根源就是有一个同工人相对立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

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精炼概括,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异化、扬弃异化的历史。

三、论述题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请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2012年中山大学研]

答:(1)基本理解

这句话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实践性,因而也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联系和关系,也即社会化了的人类。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只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实践观点

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旧哲学仅局限于理论上“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仅要求解释世界,更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3)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科学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基本分界。

a.旧唯物主义虽然确认了人和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但却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因而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b.唯心主义哲学虽然高度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论证了认识过程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来构造和把握外部对象,但却完全否定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全部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就是不了解“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4)意义

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引导了一场哲学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

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是如何理解“劳动”的?[2012年中山大学研]

答:(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的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产品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创造的,产品是果,生产活动是因,产品的异化根源于生产活动本身首先异化了。由此,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观点。

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既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之所以同工人相异化,是因为有一个同工人对立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资本家。(2)《资本论》中的“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一般界定。马克思认为劳动包括三要素: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①劳动主体

劳动主体是指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资料是“死的劳动”,是“活的劳动”创造的结果。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通常是指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过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过加工的人工物。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同时,劳动对象又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即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直接传递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生产工具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演变,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的。(3)评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精华。劳动概念集中体现了他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主题。有学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与《资本论》中的劳动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后者是劳动讲劳动的财富创造为主。但总体看来,两者还是居于内在的一致性,都存在对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的同情,对非劳动者的批判。

3谈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列宁曾指出:“这部著作……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的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宣言》的哲学意义。(1)《宣言》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阶级的理论不同,《宣言》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宣言》还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上的成就相伴随。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这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宣言》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宣言》的历史辩证法性质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和永恒不变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与封建所有制关系形成了矛盾运动。而且打破封建所有制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矛盾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代替旧的剥削方式,阶级关系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斗争的新特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深刻分析,《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必须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这种统治永恒化,而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随着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的统治本身也将随之消亡。(4)评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最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问世,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2.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1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1848年欧洲革命后形成新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1848年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他们亲身投入了革命,始终同革命运动保持密切的联系,亲自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观。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重大。(2)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考察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应当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去寻找原因。

②分析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时,他们深刻地运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阐明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各国革命的具体特点。(3)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作出的。主要贡献有三条:

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②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该理论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很高的理论性。它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运用新历史观和实现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变革的结果,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和新发展。(4)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析

法国的历史以波拿巴为轴心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对历史演变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波拿巴的出现及作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阶级关系、历史传统和个人品质方面进行分析。

①这种现象是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的条件和局势造成的。

②这种现象是同一定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

③这种现象是同波拿巴的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在法国历史上,波拿巴其人是一个平庸无能的角色,但由于他充满矛盾的使命又发挥着特殊的历史作用。(5)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

①充分估计革命的作用。该论断透过革命的兴衰成败和社会的分化震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动因,深刻地把革命同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作出的新贡献。

②尖锐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一要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二要建立工人阶级专政。

③从无产阶级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2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1)对欧美各国重大政治事件的哲学分析

①克里木战争(1853~1855年)

a.性质:克里木战争是大国之间为追逐各自的私利所进行的侵略战争;

b.评价:应当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欧洲革命上,要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看待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命运,只有革命才能有效地制止侵略,解决相互争权夺利的历史难题。

②美国南北战争(19世纪60年代)

a.性质

美国南北战争是奴隶主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b.评价

第一,积极影响远远超出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本身,将开创工人阶级取胜的新纪元;

第二,消极影响是革命难以摆脱资产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和软弱性;

第三,林肯虽然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发挥过卓越的作用,但终究不是人民革命的产儿,在他身上仍然免不了怯懦的弱点。(2)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哲学分析

①中国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分析中国革命。高度评价了这场斗争,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民族觉醒的表现。

②印度起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印度起义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全民斗争。指出任何局部的起义只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都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全民族的大规模革命起义。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工具,分析革命形势、发展革命理论、制定革命策略、预测革命前途,为工人阶级如何面对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著作,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它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思想的伟大著作,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论证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

a.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b.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资料的作用。

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③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两者的辩证统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同其他一切社会共同遵循的客观发展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证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具体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唯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的理论。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依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的同时,还决定它们的契约式的法权关系。

③在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着重研究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的论证

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思想意识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观点。

①商品拜物教将人们自身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出于他们之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②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商品拜物教的颠倒反映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论证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深刻地论证了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社会革命的理论。(5)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必然将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还深入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三大社会形态的内容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a.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应注意的是,马克思这一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的理论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侧重点来阐述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

②三大社会形态的历史同步性

a.在人的发展形态上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全面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b.在经济发展形式上是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

c.在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上是从自然共同体到经济政治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

d.在所有制形式上是从小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未来共产主义公有制。

③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与以生产关系为依据划分社会形态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的理论虽然着眼点在于人的发展状况,但并没有脱离对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分析考察,反而是以此为基础的。

2《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资本论》是结合了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科学的方法论。(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研究和概括,形成各种科学概念或范畴,并根据它们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将它们逻辑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理性的东西。该方法不仅体现在对各种经济范畴的矛盾运动的考察中,也体现在《资本论》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中。(2)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①从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

②该原则体现在《资本论》体系结构中,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范畴的排列顺序上。

③逻辑对历史呈现修正过的反映,逻辑与历史在本质上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3)《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资本论》的科学方法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全部精华。

①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串着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②《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运用质量统一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③《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深刻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产生的伟大成果。

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1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哲学思想的科学论断,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奠定基础。(1)时代原因

恩格斯生活在一个战争时代,战争实践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一定历史阶段战争和军队发展的深刻反映,是从时代高度研究战史、军史、武器变革史等的总结。(2)自身原因

①恩格斯本人在军事科学上有独具的特点和优点。他当过兵,具有战斗经验;对军事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深入了解了诸多领域的细节知识;涉猎大量战史方面的史料和著作。

②恩格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评论战争,提出要坚持军事科学像数学和地理学一样。因而,其军事评论保持了真正的科学性,有利于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

2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地研究战争和军队

①战争和军队的影响因素

战争和军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此外,唯物史观还全面阐述了非经济因素对战争和军队的影响。

②战争和军队的发展前景

a.军国主义会在军备竞赛加大花费,会导致财政崩溃的危机;

b.军国主义会疯狂扩军,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从而把大量的反对自身统治的人民充实到军队中来,其结果是人民学会使用武器,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推翻军国主义。(2)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的关系

①一切战争和军队的基本关系是人和物或人和武器装备的关系。恩格斯认为,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武器的发明和创造,装备的生产和革新,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任何军队都存在着官兵关系,官兵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阶级社会里总是打上阶级关系的烙印。

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军队内部的兵种日益分化和增多。因而,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各军兵种的特点,以便协同作战。

④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军队中前线部队和预备部队的关系,战争中前方和后方的关系,军队作战和训练的关系都是必须处理好的重要矛盾。(3)从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上阐明夺取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

①正确地指挥战争,需要严格的科学性。既要研究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

②要夺取战争胜利,首先要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这是一切战争和军队胜败的关键。

③“战争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

④夺取战争主动权还有一个不失时机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3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1)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