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9:48:39

点击下载

作者:小令君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

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作者:小令君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禾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ISBN:9787540482831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女人最大的励志是你翻腾不了我的人生最遥远的梦想,不过是最朴素的愿望你离头等舱,只差一颗野心序 言生活从未变得轻松,你却一点点变得从容

写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我有必要来个读前友情提示,因为这本书可能贯穿着一丝沉郁。相比上一本大家很喜欢的《拼了命,尽了兴》,少了很多自以为是的分享,多了不少自己在这一年里的反思、旨意和沉淀。

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有如此我自己理解的飞跃,答案你会在后续找到。

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的打击和磨难,让我数年积累的自信和自尊那堵墙掉落了不少砖瓦,摇摇欲坠。我开始不断地怀疑自己,而怀疑所得的恍然大悟让一只自诩经历丰富、早熟坚强、打不倒的我不敢再夸夸其谈。

曾经可以笑谈家庭变故和狗血故事,轻松回顾哈弗offer(录用通知)和轻描淡写放弃千万元的工作等所有自己做过的违背常理之事,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着工作、旅行、创业、独立、爱情、梦想这些话题的我,一直是所有人眼里的小太阳。这个小太阳看上去永远没什么烦心事,似乎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她,又或者她也许挺一帆风顺的吧?

我太习惯于大而化小,小而化了,把有事说成没事,把好难说成没问题。连自己都没来得及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血迹斑斑和身上的伤口是否愈合,就逼着自己拖着伤了元气的身子,拿着剑走向更遥远的阵地。

终于在身中数刀后再也不支倒下时,突然遗憾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太多资格充当梦想的代言人,因为我连怎么保护自己都没有学会。

但同时也庆幸地发觉自己终于在苦难面前学会了示弱,在示弱的同时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为何苦难常追随我,我该如何跟它挥手告别。

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

我知道我们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会迷茫、困惑、绝望,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这没什么好丢人,也没什么好自责的。

我们常常憎恨每天早上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地方,从事着和“意义”“梦想”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过着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的乒乓作响的生活,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如此过着,是要这么讨厌和抱怨一辈子吗?

我们也常常没有安全感,担心随时随地会被社会这个瞬息万变的爱人甩掉,于是我们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抹日霜、夜霜、眼霜、防晒霜,希望保有一些什么、留住一些什么,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一直到自己也呼吸不过来。是要这么恐慌而不自信地过一辈子吗?

当然不是的。

日子平常而悠缓,没有多少人过着少年得志、如日中天、挥金如土、指点江山的生活,大多数人的一生,注定是平凡的。

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拼命拽着那根随时会断的稻草成为那少之又少的人,而是做个不平庸的人。即使平凡平淡,但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过一生,绝对是不会后悔的旅程。

我在上一本书中说过,我写的每一篇故事都是不去计较成败、不计得失、不计未来、不回头的姿态,里面每一个我都是含着眼泪、咬着牙齿、忍住一切向前走的模样。

我也说过,25岁的我,在过去的几年里,被生活的重锤击倒了很多次,可是受伤了,自己舔好伤口;击倒了,自己再爬起来。生活以为我会像老牛般越锤越安静,可是我却像狮子般,越锤越强大,越懂得反咬一口。我比20岁的时候更生猛。

两年过去了,我依然可以这么说,但是我学会了在不顾一切向前走的时候,转身抱一抱浑身是伤的自己,说声你辛苦了,你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了。我也显然比25岁的时候更生猛,但我懂得了心硬者得世界,而温柔者得神。

生活从未变得轻松,只是你一点点地变得从容。

我偶尔会想,如果我在25岁之前就知道这些该多好。我想我们都会这样遗憾为何不早知道。但本来人活着就是如此的,那些你看似圆满的,都曾跑遍了无数块土地,才郑重其事地来到你面前,摘掉毡帽,放下行李,说声抱歉,久等了,我来晚了。

如今的我,依旧执拗,依旧有梦想,但我变得更懂得梦想的意义了。也许梦想根本不是用来实现的,它是那根支撑着我们在寒风凛冽里,流着泪还要唱歌的骨头。

这一年经常会想起《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故事,查尔斯,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失明的老人,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服从宿命不是软弱,而是更知道自己要什么,过什么,成为什么样的存在。

我始终记得他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的场景——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

那是梦想带给我的骇然与敬畏。

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希望,自己也成为不会只顾着埋头赶路,忘了抬头看看天上一直都在的月亮的人。

我希望,我们越来越生猛的同时,越来越温柔地对待自己。Chapter one二十几岁,你要新陈代谢,更要野蛮生长25岁以后被生活打过的32个耳光

凌晨收到消息提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稍微诧异了下,往年即使不特别在意也总归期待有那么些人记得自己,而在今天反而异常地平静、踏实、笃定。

28岁,一个焦虑和尴尬的年纪。没人把你当小孩,但也没人太把你当回事。所有曾经发过的誓言、说过的志向,基本上都是以30岁为分界点的。

可是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而立心愿吗?很难。

但我依旧感到幸运,幸运地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幸运地发现在尴尬、焦虑、迷茫中走过几年的自己,也算是终于窥见25岁之前并不屑于了解的人生真相。

所以这些想说的话,说给那一年站在25岁大门口的我听,也说给所有即将25岁和曾经25岁的人。

愿离开了青春的我们,始终年轻。工作和人际1.很抱歉,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

年轻时候的我们,看什么都能看到不公的一面,愤世嫉俗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坎坷找一点心理的慰藉。可真的,社会本来就不公平,有人不仅比你美貌英俊,还比你有才华、有财富、有地位、有成就。认清这一点,之后的每一次收获也就成了馈赠。2.真心不一定能换回真心

以前的我,觉得信任一定能换来不被辜负,真心可以换来感同身受。在一次次伤心后渐渐明白,在很多人看来,你永远戴了另一张面具。所以,付出过的就付出了,不要太在意。对别人好就好了,不要期待别人的感恩和同等的回馈。3.做自己吧,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无论你怀着多大的善意,仍会遭遇恶意;无论你抱有多深的真诚,仍会遭到怀疑;无论你呈现多少柔软,仍要面对刻薄;无论你多么安静地只做你自己,仍会有人按他们的期待要求你;无论你多么勇敢地敞开自己,仍有人虚饰一个他看到的你。4.比智商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情商

25岁以前,恃才而骄,觉得自己聪明又拼命努力,做什么都一定能做成。25岁之后发现,如果你学不会聪明地做人,学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和冲动,学不会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你会进步得非常艰难。5.学会不解释

无论是不是受了委屈,都不要着急解释,没有什么比结果更能让人信服的。6.努力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你再努力,没有做出成绩,也不要一脸骄傲地拿出去企图获得人们的认同。别人轻松做成的是你大费周章仍未做到的,那只能更证明你的无能罢了。7.没有什么人理所当然要帮你

对所有给予你方便的人表示感谢,因为真的没有人必须帮你。而即使你曾经帮过别人,也别要求别人下一次必须帮你。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8.心软不是善良,是没原则没底线

不要做那个能原谅工作纰漏和体谅各种客观原因的人,你的无原则会带来对方的底线不断降低。一旦你发现越来越糟而意识到需要按照正常标准去要求对方,他们反而会觉得是你不可理喻。9.工作上交朋友,是一件需要运气和技巧的事

不要难过为什么同事和自己始终隔了层纱,不要郁闷为什么表面友好的同事背地里居然踩了自己一脚,不要对工作上的任何友情抱有过高的期望,可能一点利益就能让你们兵戎相见。10.最好的资源永远是势均力敌

如果你不够优秀,你的人脉大多是不值钱的。留个电话加个微信,到最后可能只是换来个友善的表情。好的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所以不要再说你认识谁谁谁,认识不具有任何意义。11.不企图改变任何人

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无论思想还是行为,即使是亲近的人。尤其对于那些固执地活在自己幻想的小世界里的人,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他们或推翻他们,那就等同于往茅坑里扔炸弹,会溅你一身不舒适。12.不再随意质疑他人的能力

如果有人能坐到比你高的位置,那他一定起码有一个方面比你强。而你条件反射般的质疑和揣测,其实也暴露了自己的龌龊。生活和身体13.照顾身体,它不那么年轻了

25岁开始,不洗脸就睡觉第二天皮肤照样紧绷光滑将成为天方夜谭。不吃早饭,失眠熬夜,三餐不定,醉酒泡吧,冬天露腿,你的身体会频频报警,提醒你,它不太能受得起折腾了。14.舍得花钱

买令你愉悦的东西。买一件喜欢的东西,去一个向往的地方,吃一顿可口的饭菜,钱不一定花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但它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开心,可以熨平很多生活的褶皱。15.好好赚钱,好好存钱

既然要好好花钱,那当然要好好赚钱,理想都要建立在面包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千万别觉得才毕业没多久,可以先慢慢体验生活,赚钱是以后的事。16.穿得体的衣服,尤其是贴身的衣服

不再去淘宝买各种各样廉价的衣服,尤其是内衣,一定要舒适。永远要有一套贵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出席任何场合而不会让你感到怯场的衣服。开始知道好的得体的衣服,会给人带来自信。17.跟懂得生活的人交朋友

25岁之前,把每次出门要收拾自己半小时以上,吃饭要用最美的桌布的人,判定为“作”并且嗤之以鼻。

可事实上,他们可以教会你如何更好地去过任何一个平凡的日子。你可以不会写诗,但可以把生活过得像一首诗。18.珍惜身边的人

不断地经历生老病死,明白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多陪一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与你的爱人和父母相遇。19.管理好自己的身材

没人会继续说你的肥胖是可爱,你可以选择疯狂地吃自己爱吃的食物,但你也得学会如何控制你的体重不要到厌恶自己的地步。同时不要过度地追求瘦,你会因为内分泌失调而追悔莫及。20.家,比房子重要

25岁之前,觉得买房是天方夜谭,告诉自己“我才不要做房奴”;25岁后被搬家折磨到心力交瘁,开始时不时想要拥有个稳定的住所。但一个温馨的被自己用心布置的家,永远比一个房子更重要。21.真正的感情,没有距离

那些常说“我们住得很近啊,下次来找你玩”的人,往往后来还是见不上的。用距离来衡量的情意,哪怕隔着一条街道,也是千山万水。22.没有谁离不开谁

无论是谁,不管你们曾经多么亲密,只要他(她)想,消失在你的生活里轻而易举。人生和自我23.选择三观一致的朋友

朋友不在多,而在于能否让你感到舒适。而舒适的前提,就是价值观相同。如果一个朋友在你成功时仍为你由衷地感到高兴,要珍惜。“任何人都可以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而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24.没有什么是被逼的“唉,都是被逼的呀”“都是没办法的”常常是我们面对不喜欢的生活和现状时的无奈叹息。后来明白,没有什么是被逼的,都是可以选择的,只要你愿意付出代价。25.追求自由和细水长流并不冲突

25岁之前觉得,自由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25岁之后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追求自由和细水长流并不矛盾,你要相信缓慢、平和的力量,踏实,冷静。26.不能成为自己鄙视的人

身边太多诱惑,也太多黑暗,可是哪怕身在粪坑,你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屎。米歇尔·奥巴马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27.好好看书,好好阅读

为什么要坚持阅读?它到底有什么用?“我也不记得小时候吃过哪些东西了,但我确信正是它们成了我的骨我的血,让我长成现在的样子。”也许很多事情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但读书应该是唯一一件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的事情。28.相信爱情

无论到什么年纪,受过多少次欺骗,心被伤得有多深,要始终相信,会有一个人,他爱你。29.没有什么婚姻关系是一定长久的

相信爱情,但是不要觉得婚姻是必须长久的。责任这个东西是需要呵护的。你们之间毕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爱也是会被琐碎慢慢消耗的。30.理解出轨,但不原谅

不再会对出轨的事情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再怎么说一辈子只和一个人睡觉,本就已经是很难很可贵的事了。所以他们的身体出轨,不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我仍然不选择原谅。31.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曾经以为越是在糟糕的时候,越要抓紧时间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在这种时候,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假设在最坏的情况下自己能不能接受。既然最坏的都能接受,那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有的时候,慢就是快。32.你始终会迷茫,会低潮

谁也无法预知人生的每个低潮期有多长,但确知的是,在每个低潮期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有“抛下一切去……”的念头。要多读书、节制饮食、陪伴家人、早点睡觉、尽力做好手上还在做的事,你会好的。一定会好的。

我在25岁之前不知道这上面的所有真相,我一路被打掉牙,一路又咧着嘴带着血站起来。

但28岁的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还因为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老天数到九时重新站起来。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弯路,平静地等待30岁的召唤。

依然有爱、有梦想、有生活,尽力折腾,以梦为马,山高水长。大多数人还谈不上选择你想过的人生

我们公司的一个实习生最终还是忍受不了创业公司的快节奏,提出了离职。

他走的时候,跟我说,他不想浪费时间在他不怎么感兴趣的事上,他想去找什么是他自己喜欢的事,他想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

我本想说好多好多的话,可张了张嘴,一句也没说出来。

因为我没法告诉他有点血淋淋的真相,那就是,在你20岁刚出头的年纪里,你还没资格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呢。

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给我发私信留言,问我“小令啊,能不能推荐些有用的书,免得我自己去选浪费时间”“我应该选择去学英语还是学编程来让自己求职的时候更有竞争力呢”。

我往往不知道怎么去替他们做这个选择题。

我想说的是,你才20岁。这个年纪的你,为什么要害怕浪费时间,为什么要拒绝各种学习的可能,为什么要回避所谓的错误选择?

这个年纪的你,明明该去吸收,什么都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像海绵一样,才会有所谓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么年轻,怎么就有了如此浓重的机会主义?

还有人经常会问我:“我不想学现在的专业,我想休学去旅行、去创业,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你觉得怎样比较好呢?”

甚至前两天有个人问我:“我弟弟不想做父母给他安排的工作,他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创业,可是没有想法,小令姐你有什么建议吗?”

说实话,我唯一的建议就是,麻烦你别折腾了,你还没到可以折腾的时候。

人生本是该由自己选择的,可是你还没有资格去选择你想过的人生啊,你只能抛给个外人去帮你做这道题,却偏偏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在决定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我想起20岁刚出头的自己。那时候的我,无畏、无尘。

自以为比别人多走了万里路的我,太知道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了。

哪怕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因为生计,做过了许多份实习打工的活,却无比坚信热爱旅行的自己,日后会选择旅行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以边看世界边拿工资,想想都是美的。

可世事难料,所有的设想都太过美好。

当我在旅游卫视接到一份兼职实习的工作并且得到允诺一旦做好就可以留下来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居然可以如此幸运,我无比珍惜这一次工作机会,也无比努力地去做了。

故事的正常结局应该是或皆大欢喜转正了或悲剧收场没留下。可实际上却是,我崩溃了。

是的,我崩溃了。

当我内心最喜爱的一样事情,当我在繁重生活压力中的一个出口,变成了一项任务,一个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路径内完成的通关游戏,一组必须用数据来衡量的指标时,我毫无征兆地崩溃了。

我信誓旦旦自认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选择,在几个星期内,就被无情地打脸了。

而你若让现在站在20岁尾端的我,再去做这样一个选择,毫无疑问,我并不会选择把旅游当作我的人生方向。因为我已经知道,热爱不完全等同于事业,而生活总归要跟工作分开。

但是八年前的我,又怎么会想明白这一点呢?

我们很自然地以为,喜欢的就去做,厌恶的就走开,这已经是我们认为足够畅快、足够勇敢、足够炫酷的人生了吧?!

殊不知,这样的人生并不会是最终的模样,不是因为上天不善待我们,而是年轻时的我们压根都还想不到人生会有哪些可能的样子。

直至年岁渐长,开始有经济实力、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资源、有一些底气,我依然也无法很自信地说,我就要选择过这种人生,我的未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只能说,我可以尝试一下这种人生。

当然,我开始能选择不想过的生活,因为这会让我不开心、不快乐。

是的,我只能确认我能尝试的,以及我不想要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连人生的百态都还没尝过,我们连究竟什么是好结局什么是坏结局都没办法完全确定,我们没办法通过过往的经验去判断这个走向是输还是赢,我们也没办法确定下一次面临同样的选择,答案是否还是同一个。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总觉得不足以支撑我们有底气地选择想要成为的人啊。

只能一点点地更确定,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做,混吃等死,等着别人来拯救自己,等着别人来指条明路;也不意味着,我们清楚心里强烈的欲望和喜爱,却必须压抑和掩埋。

只是,我们应该很清楚地明白,在我们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经历过痛苦纠缠,没有经历过成功和欢呼,没有经历过失败和坠落,没有经历过足够让我们知道每一种选择可能会面临的结果时,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是20岁、30岁、40岁、50岁,我们可能相对于未知的生命,永远都还太过无知。

这样无知的我们,大多数,真的还谈不上去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

只是,我们也许好运地放弃了那些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不会快乐的,选择了一小段不后悔的人生。任何失败都是人本身的无能

我成长的每一个岔路口,几乎都会遇上一次“生不逢时”。

考大学的时候,有史以来考题最难;

要出国的时候,各种考核标准改革,有史以来最不知道该如何复习;

毕业的时候,有史以来求职大学生最多,就业压力最大;

创业的时候,遇到有史以来最难熬的“资本寒冬”;

……

几乎每一次都会有铺天盖地的感慨,这一届的人,可真是生不逢时,运气太差了。

我在这样的大军中很自然地并未幸免于难。

随便举个例子,在我研究生毕业找实习的时候,面试了十几家外资投行和券商,竟然没有一个能进的,有的甚至连简历关都没过,直接被刷下来了。

那时候的我,基本上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双重受暴击的阶段。虽然可以勉强安慰自己时运不济,但心里却是透亮的:这跟就业难无关,这跟求职人数多无关,因为对方企业确实需要人,他们就是在找合适的人、优秀的人,而我,就是没达到他们的标准。

我自知不可能再有机会去询问面试官,没有选我的理由是什么。所以我开始观察那些被录取进入下一轮环节甚至一路过关斩将闯到最后的同学、前辈,和我有什么差距。

本是带着一丝丝侥幸的心理去求证,其实他们也和我差不多,只是运气好一些或者碰巧发挥得好了些。但是当我真的去观察他们去接触他们后,那一点点最后的企图获得安慰的侥幸也没有了。我确实和他们有着差距。

有的专业知识比我扎实;有的在气场和小动作方面比我成熟;有的对于时事政治、经济形势了如指掌;有的擅长引经据典、触类旁通……

这每一种我所不具备的品质,恰恰就是这个行业、这个工种所需要的品质。

我真的,只是不够优秀而已。

多年后回头去看那段经历,我很庆幸自己并没有把当时的落选归结于这些那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我很庆幸我没有继续自我感觉良好地去迎接这个职场。我很庆幸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变成“绝望的大学生”。

而我身边也总有另一些人,用这些理由来解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无论是没考上好大学还是没找到好工作,无论是股票亏本还是投资失利,无论是创业失败还是无法升职,一律用这样的理由去掩盖他们压根没有这个实力和努力的真相,这让我觉得无法苟同。

我很想撂几句并不好听的话给那些从来都没有付出过的人,你凭什么得到?

你得不到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是外界的不公;

这是你自己的无能,不是社会整体的失衡。

从整体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宽容的人,形形色色三教九流,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徒,都还是能够理解不同的人存在的必然合理性的。

可是,真的讨厌推卸责任和不认清自己的人。

曾经看到过一个创业话题人物的一篇演讲稿——《绝望的大学生》,一夜之间在网上风靡。

其实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大学生绝望吗?我想并不是,对于有梦想、有能力也能规划好人生的大学生来讲,绝望?应该是充满希望吧,人生的画卷才刚刚展开。

那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却得到如此多的共鸣呢?因为有太多的人想给自己的失败、落寞、无能、无力的现状找个共同的理由了。我不成功,原来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啊,果然都是因为教育制度的可怕,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可怕,这世界观是对成功的颠倒呀。

于是大家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你看,我不是个loser(失败者),我只是活在你们的期待和压力下,活得绝望而已。

可是,怀有这样想法的人,本不就已经是loser了吗?

有哪个最终成功获得赞誉的人,在没成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此时所有的苦难,皆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够好造成的呢?至少我没听说过。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而更加拼命努力。

人为什么会绝望呢?

我们所处的制度和世界真的糟糕到让人绝望吗?

其实绝望的根本不是大学生,也不是处于底层并不富裕的人们,而是那些总想着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成熟睿智,都不是一夜之间的转变。正常的轨迹,都是需要积累和格局的。慢慢地,挫折也好,成绩也好,带来一点积累,和无数次跌倒和被打趴下后养成的那一点格局。

这样慢慢积累着、前进着的人,总不会绝望的。因为看得到变化,触得到希望。他们的心,知足而快乐,笃定而踏实。

但是那些总幻想着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的人,很可能因为一次次看不到暴富的可能,也触不到成名的希望,就此绝望。

当然,上面说的可能是那些本身学识、能力、资质都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幻想的人。可还有一些人,也会质疑,明明我有很好的学历、背景、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为什么却总是成功不了呢?你看我身边比我差劲的人,都比我混得好。

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机缘巧合让你觉得优秀的人被埋没,而不优秀的人在你之上,但是相信我,这样的机缘巧合并不多见。

对于人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远远不只是学历、背景、专业知识、家庭出身、工作经验、管理能力。

当这种看似显而易见的比较放在面前时,远见和格局才高下立见。当你能够很快地回过神来,告诉自己,我哪一点不如人的时候,下一次,你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你一定还不够优秀到让每一个人都不忍心忽略掉你的光芒;

你一定还不够优秀到让每一个提拔你以外的人的领导都无法过自己这一关;

你也一定还不够优秀到能够明白,为何你觉得不够格的那个人在你之上。

越脱离年轻气盛,越发现,每一个站在高处一段时间的人,一定都是有能力,或者有远见和格局的。

越是高处,空气越是稀薄。绝非你我谁都可以安然无恙地活下来。

所以,当他在一个空气那么稀薄的位置站得远远超过一个不够格的人能站的时间,那么你必须承认,他还是够格的,只是你很不幸地还没有这个眼光、格局和远见能够看清罢了。

拜托你,别再给自己的失败找任何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理由了,别再给自己的失意冠以任何被制度毒害、被社会耽误、被家庭桎梏的名头了,也别再动不动就说我们是绝望的一代了,因为,任何失败都是因为人本身的无能。

而无能,不光是没有能力,也包括有能力却没有远见。没有人必须给你理由

我在和几个朋友吃饭,听到背后桌一句义愤填膺的吐槽:“太傻×了,说不过我们了,就让我们按照他说的做,真是无语了!这样的人凭什么当我们的领导啊?”几个人连声附和。

听出来了,是在抱怨自己的上司。

我回头看了眼,几张年轻气盛的脸上,写着不得志的不满与骄傲。

朋友们见我回头看,忍不住笑我:“你是职业病犯了吧,被员工吐槽怕了吧?”

我无奈地笑笑。是啊,这样的情况又何尝没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呢?

我太能理解这样的心情了,越是有才华或者认为自己有才华的人,越不能接受直接的命令和不给理由的结论。他们称之为不民主。

我以前当员工的时候,自恃才高,同样是事事都追着要一个理由和解释。你如果说服了我,我没话说;但如若你说服不了我,还让我必须服从,那怎么着也得憋屈上一会儿,扼腕叹息着领导怎么就不采纳自己的正确意见呢,甚至赌气地心一横,回头做砸了可别赖我!

可等我自己当了老板以后,我才明白,当初的自己有多么矫情和不明事理。领导为什么必须说服你?

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认为我的方案很好,可领导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不行在哪里?可他连看都没看我一眼,冷冷地回答:“没有为什么!要么你来当领导?!”

我当时心里想,呵呵,你理亏还用权威来压我,简直太不令人心服口服了,是得多没有墨水才不得不用这招啊?

直到自己也必须拍板做决定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很多企业,领导是可以不给任何理由而做一个决定的,有太多原因:背后的复杂人际关系、解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凭经验直觉就可以判断不可行、没有试错的机会等。

而你要说,最强有力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恐怕是因为领导肩上的责任永远比你大。他做了决定,就需要为自己做的决定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后果。

这一点身为普通员工的我们并不能做到。我们只管尽情地头脑风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我们觉得效果最棒的方案,可是我们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成功,并且我们无法为自己的任何方案、任何结论、任何坚持承担失败的责任。

错了又怎么样呢?顶多是扣工资、没奖金,再严重也不过是丢了这份工作而已。所以我们可以无所顾忌。

可领导做错了决定会怎么样呢?轻则失去市场份额、错丢大好机会、浪费了预算成本,重则公司面临巨大损失和潜在风险。所以他们必须负起责任。

所以若他知道你的方法肯定或者可能会行不通,他只需做决定罢了,没有必要非给你个理由。

职场上,没有人必须给你理由,也没有人必须考虑你的情绪。公司也不可能过于民主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进的公司可以民主、开明、尊重个性。这也是很多人愿意去创业公司或者去小公司的一大原因。

但是即便是小公司,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也绝对会失望的。因为几乎没有哪家公司能做到完全的开明。

若是真的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脾气,考虑每个人的心情,还要让每个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每一次的安排,那么就一定无法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也绝对不会是对公司最有利的方案。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领导可以温和地多听自己的意见,谁也不会喜欢强势的上司。可是,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雷厉风行的强势的上司。如果大家永远都在非常公平、一团和气地讨论,没有人出来拍板,那么永远都不会有结果,也没有人知道该继续往什么方向走,看似公平开明的团队,逐渐会成为一盘散沙。

过于民主的结果,与伴随专政的结果并无太大差异,往往是动荡。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法总让你试错

还有人会说,那就算我们的方案可能会失败,也总该给我们尝试的机会吧?不尝试怎么能让我们知道一定会失败呢?怎么可能死心呢?

这个道理,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且是非常正向积极的想法。

但若放到职场中,放到涉及其他人的项目中,放到会影响公司业绩和形象的决策中,就并不那么公允了。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员,我们并不是最终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我们不撞南墙不回头,还能被称赞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没人会苛责什么;但是作为一个需要养活许多人、需要赚钱的公司,是不具备撞南墙的资格的。

明知前有南墙,就该回避换条路走或者把自己全副武装到有足够的把握撞倒这面墙,而不是凭着一腔热情横冲直撞。

你所在的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它可以锻炼你、教育你、培养你,但无法每一次都给你试错的机会。

你输得起,它输不起。

这些都是我在自己创业以后换了角色才明白的道理。当我不断地被我认为有潜力、有才华的孩子们折磨着、在残酷和温和之间不断切换的时候,我才知道,当年的自己,又是多么地玻璃心。

这世上其实有很多事情没有理由。

比如为什么天灾和人祸会降临在自己周围,老天不需要给你理由;

比如为什么好好的两个人,突然就没了感情,对方也不需要给你理由……

职场也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人必须给你理由。若有,那也是分外之责,值得感恩。

收起玻璃心。

不如用追问理由的时间,好好想想,下一次能不能了解更多,思考更深,做得更好。大多数人的怀才不遇,都是怀才不足1.

我认识的一个小我几岁但曾经和我一起实习的朋友又要离职了。这是我认识他三年以来,他第五次换工作了,中间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创业”。

看到他又一次发朋友圈,倒是并不惊讶,但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准备留言评论安慰一下,正好看到他集体回复“怀才不遇啊,遇到的上司都是傻×”,我打字打了一半的手,从屏幕上移开了。

他的确算是个有才的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专业知识最对口、最懂行的,一起实习的时候是最先受到上司青睐的一个,从这样的开头看,他绝对是怀才得遇的。

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他不再那么优秀了。

他在会上每一次提出的方案,做的ppt几乎都是一个套路的,而每一次当经理指出他可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坚持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第一次、第二次,经理还愿意指导他,可以怎么修改,可当经理发现,他的思维就是局限在那个很安全的领地里不愿出来的时候,渐渐也就放弃了。而我们这些原本不足的人,渐渐地都比他优秀了。

每个人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才能吧,有的未被发现,有的已经自知,有的才华盖世,有的以此为生。

千里马为数不多,但很多人都是有潜力的良驹。能遇上让不自知的自己挖掘出潜藏的才能的伯乐,自然是件好事。但若树苗还很孱弱,即使被发掘,也需要成长、需要吸收,让那不够足以支撑我们骄傲一辈子的才能,慢慢长为参天大树。

即使怀才,也不过只是一时或者一处的优势,怎么可以奢望这一点点不够大的才华,永远被人珍视,捧在手心?

你那小得不能再小的才华,并不值得多惊喜的偶遇和多长久的仰慕。2.

突然想起前几天一件发生在我自己公司的事情。

起因是我让市场部的小朋友们反映一下最近工作状态不佳的原因,会后最勇敢的一位自称“冒死”谏言,发了一封吐槽信在市场群里,里面说到了很多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客观问题,大多指向他们的leader(领导),其中一条就是每次讨论开会的时间都非常长,却没有结论。

吐槽和提意见是我很喜闻乐见的事情,本来也没把他们当成死板的员工。而且他们的leader虽然很有才华,但确实不是专业出身,没有管理经验,这也是事实。但是作为参与过几次他们的会议并有一次实在按捺不住站起来打断和发火的我,他们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才是让我担忧的。

我给他们回了蛮长的一封信,其中一段如下:

站在客观公允的角度上来看,领导作为会议或者脑暴的主导者,对于时间的把控和控制会议走向和结论,绝对是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的。但作为参会人员的你们,一样有非常大的责任,你们根本没有拿出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去配合。

首先,会议的主题都是提前通知到各参会人员的,那么是否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之前都有所准备、有所调研、有所分析、有自己的结论呢?据我观察,每一次大家都是被动参与,脑袋空空。

其次,若要很好地把控一场会议的时间,是需要参会的每一个人都拿出职业素养和专业姿态的。我看到的你们,有一搭没一搭,嘻嘻哈哈聊着天,互相抛着不着边际无法落地的想法,彼此接着好笑好玩的梗。

脑暴不是茶话会,不是想到任何好玩的都值得说出来。你们也不是小孩子,要为自己说的结论和方案负责。集中会议更是如此,你们专业的做法是,需要在会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自己说的每一个方案和提议,给出明确的原因和理由,优劣势分析和关于时间、成本、性价比、顾客反馈、预期结果等因素的考量,最后给出你对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和选择排序。

记住,你不要丢一堆零散的idea(想法)让领导来挑,你不是让领导做填空题、做问答题、做写作题。你要做的是给出2~3个很明确的各有优劣的选项,让你的领导来做选择。

这是你必须具备的专业度。

而从这2~3个选项里做快速的选择和决断,才是领导的专业度。

我不知道信发给他们后,他们是不是真的懂我说了什么。他们都是聪明并且潜力无穷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有着很高的天赋和属于自己的小小特长。或许他们是真的觉得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团队出不了成绩,一定都是由于自己的领导不给力,使得自己怀抱着巨大的才能,却没办法最大化地发挥。

可是彼时的他们不明白,他们并没有做配得起自己天赋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并没有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事情的走向,并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职业角色,拿出该有的职业素养,去面对每一项任务。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你说你怀才不遇,遇人不淑,在我看来,你本来是可以改变这一境遇,也改变你遇到的人的。3.

曾经有一阵子,我有点怨天尤人。

那是在我读研究生时参加全球欧莱雅比赛输掉决赛后,正好阿姨来看我。我愤愤不平地跟她抱怨,说老天爷怎么老折腾我,为什么我总是在最关键的比赛或者考试里掉链子,拿不到第一,或者总是仅有一分之差呢?

阿姨轻描淡写:“人家第一是不是就是比你强啊?”“强什么呀,我们做的模型都是自己手工建出来的,他们就是花了好多钱找外面做动画的专业公司,仿照国外的案例,做了个特别炫酷的3d动画展示,就靠这些虚的,把评委给糊弄到了。”我很不服气也很不屑。有什么呀,又不是自己做的。找个外包团队谁不会。“那你们为什么不做?是觉得你们做的比专业公司做得好?”“……额,这不是没想到吗,也没舍得花钱……”我有点支支吾吾。“那不就行了!人家晓得借力,懂得使用资源,这也是本事!人家舍得代价获得大成果,更是本事!你有什么不服气的。”阿姨说完,自顾自接电话去了。

说实话,有的时候真不想承认我有个这样心狠嘴辣的阿姨。可偏偏她说的都对。

被她这么一说,确实有太多比我厉害的人了,他们可能是技能上、专业上优于我,可更让人羞愧也觉得可怕的是,他们可能在思想境界、在格局眼光上也优于我。

自以为才高没有八斗也有五斗的我,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不如意,却没意识到在许多地方,我本就不如别人。

那些我以为的不如意,都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罢了。

所以,哪儿有那么多怀才不遇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怀才不足罢了。先混好职场再谈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许是社会太浮躁吧,身边总有“不想工作了,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不想找工作,我想早点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老板太傻×,我要辞职做喜欢的工作”等各种各样的声音,虽然我没法阻止人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自己也不算是个有资格让大家不闯不试的人,但着实有些话,很想说。这是在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前,必须了解到的一些残酷事实。1.很多事情,不是你说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的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负面情绪比较多,总是抱怨老板让他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他常常说:“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呀!”“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我问他,老板让你做什么事?

他说:“比如跟制作商去谈标签的材质和价格,为什么是我的事?”

从表面上看,好像确实不是你的事,也绝不会有人谈得上喜欢去做这些琐碎的事。

可事实上,哪个真正独当一面、可以做全套方案的设计师不是懂得所有材质、市场价,以及拥有一套自己积累的供应制作商的名录的?

公司给你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给你足够的信任,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形成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即使不喜欢,也是值得去做的。

更何况,有些事,不是你不喜欢做,就可以不做的。

职场不是谈恋爱,没那么多你情我愿;

职场也不是幼儿园,你不吃饭、不睡觉还得哄着你。2.不是你不喜欢的、不想要的,就是不好的

很多玻璃心的职场人,还没有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就因为挫折、批评、压力打了退堂鼓。

为了给自己留一点颜面,就说这个东西我不喜欢,我不想要。

把自己不会的,说成自己不要的,那是三岁小孩喜欢做的事。

这一点很像看人。

说不喜欢一个人,往往比说喜欢一个人来得轻松。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个小小的缺点和毛病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皱皱眉头,说这个人邋邋遢遢我不喜欢。可事实上,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喜欢,更不代表这个人不是个好人,不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工作也是一样。

不是你不喜欢,你就可以说这个工作不好;不是你不习惯,你就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对。

说不好和不对,人人都会说,推卸责任是这个世上最简单的活了,动动嘴皮子,不费吹灰之力。

可是你自己做好了吗?你尽全力了吗?你拿出专业的职场态度了吗?你摆平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了吗?你摒弃你的嫉妒和自卑了吗?你去尝试弥补你的短板了吗?你去尽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了吗?你去努力尝试沟通,解决矛盾了吗?3.你还没资格说什么是你想要的人生

太多所谓职场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简直差到令人发指。除了一身职场的衣服和精致的妆容差强人意,其他方面的粗糙简直让人忍不住吐槽。

我之前让一个员工做一份PPT,还给了其我曾经的课题PPT做参考,那是我能找到的自己做得最简易的一份报告了,我说你就参考这种逻辑和美观来做。可是他最终给我的一份PPT,除了封面和封底能看,其余的几页全是堆砌的图片,毫无逻辑可言,也没有任何美感可说。

我想着这是他第一次做,我耐心地给他梳理整套逻辑,告诉他第一页放什么,第二页讲什么,告诉他我想要看到的是什么。

他那一天加班到11点,第二天重新给我的时候,完全按照我的说法来的,确实不一样了,但也没给我惊喜。

然后他吐槽说,什么都按照领导说的来做,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不是我想要的。

职场如战场,所有人的时间都是金钱和性命。没有那么多愿意手把手地教你的上司和前辈,遇到一个少一个。

两份天差地远的方案摆在面前,可我却没有看到他有一丝学到一点就是赚到一点的欣喜,也没有一点知道差距后的努力思考和学习。

连这点提升都不去做,哪里来的因为学习和进步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脱离了原本可以有的努力和收获,有什么资格说,我就是不喜欢?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别好高骛远。

别在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够着的时候,就说自己已经看破了,这不是我想要的。4.你做不做得好跟你喜不喜欢没什么必然关系

职场菜鸟一厢情愿地以为,我做不好现在的工作,是因为它压根不是我喜欢做的,我无法投入。只要是我喜欢做的,我一定能做好。

那我告诉你,连正常职场工作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很久以前网上就流传一种说法,什么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充满热爱,才能做好一件事情。扯淡!这种安慰弱者的话你也信。

什么是精英?真正的精英就是,无论交给他的活,是喜欢的还是讨厌的,是分内的还是分外的,都可以用最专业的职场素养和最客观的职场判断,去把活做得漂漂亮亮的。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工作都是一样辛苦的,不分什么多寡,也总会有让你觉得讨厌、恶心、烦人的地方,更别说所有的工作都有着一定比例的重复和琐碎,包括你以为你喜欢做的事。当理想、喜爱和谋生、利益挂钩,当好奇和发现也成为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热爱终会慢慢变淡。

做得好不好,跟你喜欢不喜欢,没什么必然联系,别给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5.你足够优秀到迎接你想要的人生吗

也许是近年来“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年轻新生代越来越多吧,写公众号月入几十万元的数不过来,许多尚在职场的人心就痒痒了:“他原先也就是和我做一样工作的,学历还没我高呢,他都能辞职做得风生水起,我有什么不能的?”

开什么国际玩笑?别自我感觉太良好行吗?

你知道成为一个作家需要经历多久的积淀和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笔耕不辍吗?

你知道成为一个月入几十万元的大v或者大号每天需要经过什么样的选题,探讨,抓耳挠腮,熬夜,焦虑,以及漫长的试错和等待吗?

这些看上去轻松成功的人,即使你觉得也没比你强多少,起码人家比你耐得住寂寞啊。

你一点简单的工作都坚持不了,就喜欢唠叨和吐槽,一丁点的不顺心和挫败感就叫嚷着我不干了,我要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你觉得你够能耐吗?

真的,没有什么完美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工作。

在职场上,拜托少点情绪,多点行动。

拜托多点客观清醒的自我认识,少点大材小用的自我悲悯。

别一天天抱怨这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你连这点只需要你承担一角的工作都做不好,你还是别提什么创造你的人生了,你承担不起。

你连委屈、难过、自尊心受挫都消化不好,情绪毕露,我才不信你可以掌控。

自己喜欢的事,过你想要的人生。

很多时候,不是庙太小,而是你太弱。

很多时候,不是领导傻×,而是你还不够牛×。

别年纪轻轻,顾不好当下,还总幻想我要的未来、我理想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每一种人生,都比你想象的更艰难。把兴趣当工作太奢侈,自由职业也不自由

我统计了下,微博、微信上收到最多的询问应该就是关乎人生和职业的,无数人问过我,不喜欢我学的专业,不喜欢我现在在做的工作,要怎样和你一样可以把兴趣当成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潇洒的创业者或者自由职业者?

这是个蛮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自由职业者的大军,我觉得有必要正视一下这个三言两语无法客观回答的问题了。

如果说上一代对人生最大的迷思是有个朝九晚五的铁饭碗才算过上好日子,那么这一代的误区就是只有做喜欢的工作才会幸福。

你当然可以把兴趣当成你的职业,若有幸能甘之如饴终身,这几乎是每个理想主义者的高潮。

但是,有个我不得不放在最前面说的,“你的兴趣,必须能养活你”。不然,那就不能持续,它会渐渐摧毁你。

但如果你觉得你现在学不好你的专业,或者做不好你手头正在做的工作,仅仅因为它不是你所热爱的,那恐怕现实没你想的这么非黑即白。

我从不认为,唯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这就像小孩子常把自己不会的说成自己不要的,太任性了。

有担当、有责任心,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动脑筋、想办法,基本都可以做好一份工作,无论那是多难的工作。兴趣当然是助推剂,但绝不是必需的燃料。“热爱你的工作”太理想化了,我从不要求自己,也不奢求我的员工。在我看来,能够尽心尽力把手上的事做到自己能做的极致,就是对他人、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它跟是否喜欢做,是否擅长做,都无关。

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不喜欢这份工作,其实你只是不喜欢工作本身而已——工作本来就不是为了讨人喜欢。

巴菲特曾经说过,比尔·盖茨去卖热狗,也会成为世界热狗王的。这跟他做的是不是他喜欢的、热爱的、感兴趣的没什么关系。

我记得一位美国的作家说过,工作首先是一份给你收入的job,你必须付出对等的work,才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career(事业)。

兴趣?那都是这以外的事。

再来呢,我从不过分迷信热爱和喜欢带来的作用。

那些最终选择了兴趣作为自己工作的朋友,在恭喜你们的时候也得提醒大家必须正确认识一点:当兴趣转变为职业后,它就必须具备社会属性,它就必须成为半个或者一个商品,你再也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你能享受它带给你的乐趣,同样,你也得承受它之后带给你的心灵折磨。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众大号作者,比如我很喜欢的六神磊磊,在全职写公众号前,他因为热爱金庸,将这份兴趣爱好写出来分享,文章犀利又风趣,所见即所想;可当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后,免不了为了生存需要听取客户的意见,文章的人为控制也渐显端倪。

总会有人痛心疾首地评论说“你变了”,他们自己未尝不知道这变了味道,可这就是兴趣变作职业后的妥协。

职业就要符合职场千百年来的基本规则,拿钱办事,拿钱办好事。

游戏规则需要。(这也是我坚持保留一块净土的原因,我知道自己的财力不足以不考虑生活生存问题,因此永远也不会把写字和旅行当成我的全职。我希望未来直到我老去,我都能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去哪儿去哪儿。)

这是你选择将兴趣作为职业后,必须接受的。

兴趣和职业的分别,就像恋爱和婚姻一样——你是否能在美好消退之后,仍然日复一日地甘之如饴?

如果你能坦然接受激情终将退去,那就勇敢地选择。

写到这儿,发现自己上面所写的都是基于大家清楚地知晓自己热爱什么,就如明白自己不喜欢什么一样。

但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所谓的兴趣和热爱,其实就是叶公好龙罢了。除却刚才提到过的拿兴趣当作并不喜欢任何工作的借口,还有就是没弄清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

是喜欢,还是畏惧着什么?

网络上种种表象所带来的自由职业者赚钱很轻松的误区,是大部分人纷纷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原因。

所谓的热爱,不过是喜欢光鲜亮丽又轻松的生活,而畏惧庸庸碌碌罢了。

我没办法以偏概全,只能举些我知道的例子。

我的朋友苏大编剧,是徐峥工作室的扛把子,写了好多票房上亿的剧本,可他年纪轻轻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助理和黄曦夫妻俩,满世界跑给别人旅拍,可却常常连自己稍微偷闲玩的时间也没有,白天拍照晚上修片,日复一日;管子,看上去没心没肺卖衣服的美少女,也多少次在成堆的库存前抓狂,在彻夜上新修图片。

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只有浪漫,没有辛苦。

相信我,你所看到的满世界跑,轻松赚钱,光鲜亮丽,都不过是无数琐碎织成的庞大的网下最美好的一角。

它们被呈现出来,刻意也好,无意也罢,不只对你,对呈现它们的人而言,本身也是弥足珍贵的。

如果你只是喜欢每件事情呈现出来的光鲜的部分,那就是在消耗这件事情。

而消耗,是最不持久的。

真正爱上一件事情,就像爱上一个人,不是你觉得她好看你想睡她,这不是爱,爱一个人是去呵护,去理解,步伐一致,共同变得更好。

爱上一件事情也是一样:

去做、去创造、去深挖、去研究、去学习、去花时间相处,才能称得上热爱。

总是消耗,不去生产,无论把什么作为事业,最后都会把它毁掉。

而若你真心热爱这件事,这份爱驱动着你去努力、去学习、去创造、去生产,必定会带给你很多或精神或财富上的收获,无须再去纠结要不要以此为工作,或者要不要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说到自由职业,诚如上面所述,如果只是消耗自己起初热爱的原动力,那么一定会对所做的事萌生放弃的念头,因为和婚前婚后一模一样,曾经的万般美好,终究会被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的柴米油盐笼罩上厌恶。

自由职业带给我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同时伴随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压力,是对自己约束力和时间规划能力的极高要求,是跟其他行业和社会脱节的危机感,是甚至不如普通工作的生活状态。

自由职业,并不是你理解的自在。

它的自由,建立在高度的自律和自我建设上。它的前提是职业,而不是热爱或者喜欢的事情。

既然都受制于职业二字,谈自由和喜欢都太奢侈。

如果要让我给什么结论,我说不上来,人生毕竟还是自己的。

但对即将步入社会,动不动被“90后身家上亿”的身边人挑逗得心急火燎的大学生们,我会建议:

你可以先找一份安身立命养活你的工作,同时不要放弃你的爱好与理想。

选一份你不讨厌的职业,把兴趣融入生活。

徐博闻先生说过的,以“经管法”安身,以“文史哲”立命,靠“烟酒茶”怡情就是个绝佳的实践。

希望我们都如纳尔逊·曼德拉所说的:“愿你的选择反映你所希望的,而不是你所畏惧的。”所谓自由和细水长流

我蛮喜欢的一个实习生,工作一个多月后跟我说要离开。理由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自己的方案每天都要被否掉,无数次地被修改,需要不断地加班,他觉得自己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自由,他太累了。

我心里是内疚的,内疚一个原本骄傲的孩子被我们残忍打磨掉了锐气和骄傲;但同时也犹疑着对眼前的他说,职场都是这样残酷,你太玻璃心了,不然为什么和你一样年纪的他们都没事。

他低下头,没有否认。

再次抬头的时候,他开口说:“既然那么不开心,又何必勉强继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更多更大的可能。”

我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头。眼前的这个少年,如此年轻,和年少时的我一样,善变、不安、敏感、骄傲。有些话我知道现在的他不会懂,我也终究没有说。

我想起还没毕业的我,和他现在的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学几年,一直在非常努力地打许多份工赚钱养活自己,唯一的念头就是不给家里增添麻烦而是分担压力。所以做的其实非常杂,从家教到翻译到酒吧打杂,啥都干,无怨无悔。但要说真的学到什么,无非是让自己学会了怎样从看似怎么都挤不出来的时间里,再死命地挤出点可怜的时间。

直到读大四时,家里负债不那么多了,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为了日后工作而进行的实习。

因为没有了那么重的经济使命,我开始变得对一份工作没有那么执着,换句话说,变得挑剔了。

上司不够开明规矩太多,还听不进去我的好建议,被强行要求按他的来,走了得了;

任何一个结论和方案,都非得用一大堆调研报告来支撑和分析,太死板太不接地气了,走了得了;

每天都做PPT、excel,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太没劲了,走了得了;

……

我差不多换了三四个跟营销和金融相关的工作后,有点愤世嫉俗。怎么就没一个能够认真看到我的才华重用我,让我做重要的项目发挥光和热的好公司呢?怎么就都这么无聊和压抑呢?

而那时候我的一些同学,已经因为实习表现优异提前拿到了正式的offer。

其中有一个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我得知她去的是我干了一个多月就离开的公司后痛心疾首:“你是有多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呀,这么早就定下来,丧失了多少可能的机会呀。肯定有很多比这家公司好的呀。”

她倒是一点都没有被我说郁闷,反而瞥一眼我:“这家公司愿意提前给我offer,我就能更早地融入他们,更多地了解公司的内部体系和愿景,能更快地学到东西,有什么不好吗?”

我没有说服她,倒是开始质疑自己。

好像,之前的三四份工作,我都还没有真正和里面的员工熟悉,还没有了解公司每一项工作任务的目标和动机,没有接触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下了死刑的判决书,执行理由是,他们太差劲,埋没了我的才华。

可是,我待过的这三四家公司,都是知名公司,甚至不乏世界500强,他们能做到这个程度,真的会那么差劲吗?在这么严苛竞争激烈的系统里能坐到领导这个位置的,真的比我蠢吗?而我真的是因为环境不够好,没人重视我才离开的吗?

放到现在,我当然明白,若有人到了比你更高的位置,他一定有起码一项比你高明、比你优秀之处。

可当时的我,第一次质问自己,并且在想了很久以后,才不得不承认,是我自己不够耐心,是我太过脆弱,是我总想着要自由、要洒脱、又要重视,根本经不起时间对我的考验。

什么是时间对人的考验呢?无非是,看你能不能放下那对功成名就和人身自由的双重渴求,而用一朝一夕的耕耘去获得水到渠成的收获。

有时候真的不能总是推卸到环境的问题上,因为绝大部分是自己的问题。

在那之后的一份工作,是一家广告公司,第一天入职的时候,上司跟我们几个新人说:“我希望你们耐得住寂寞。”

有人扑哧笑了:“高总,我做的是创意,你让我耐得住寂寞?我们需要的是灵感呀!”

他皱眉:“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耐得住寂寞。”说完,转身走了。

我不知道他说的耐得住寂寞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从那一刻起,每当有放弃的念头,都会想起前几家公司带给我的自责和疑惑,想起他那句话。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在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时有“干脆不干了,出去旅行吧”这样的念头,也千万不要习惯性地把工作的繁复和不顺归咎于上司和公司,我无时无刻不告诫自己:“多忍耐一点,多学一点,多承受一点。只有承受住那些工作中你不喜欢的部分,你才可以好好迎来工作中你喜欢的部分。”

事实证明,这样强迫自己不无道理。

在第三个月的第二天,上司把跟欧莱雅的全球合作项目交到了我手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