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20:01:10

点击下载

作者:芦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

2016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2016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作者:芦欣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10ISBN:9787300209357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天

知识纲要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详细讲义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1]怎样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全面解读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终结、归宿和核心。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来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体现。

[哲学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什么?

[哲学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哲学5]为什么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哲学6]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哲学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和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具体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点预测

1.本章属于低频考查章次,以考查选择题为主。

2.请考生注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此题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创新这一考点命制选择题。

3.本章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部分曾经考查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这个考点,可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出题,考生需重点注意。

4.本章在新大纲中明确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哲学基础,希望考生注意。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哲学8]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两个独创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是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是剩余价值,考生需牢记。

[哲学9]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结合的考点,即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1.【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有的。因此,选项A、B、C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因此,D选项是正确答案。

2.【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考点回顾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天

知识纲要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详细讲义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10]如何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1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哲学12]什么是唯物主义?

[哲学13]什么是唯心主义?

[哲学14]什么是可知论?

[哲学15]什么是不可知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哪一个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

[哲学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18]如何理解物质范畴?

[哲学19]为什么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哲学20]列宁是如何界定物质的?

[哲学2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哲学2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如何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哲学23]什么是意识?

②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哲学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哲学24]意识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哲学25]为什么说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哲学2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哲学27]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哲学28]怎样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哲学29]静止包括哪两种状态?

[哲学30]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

[哲学31]什么是静止的相对性?

[哲学3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哲学33]如何理解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②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3)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展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考点预测

1.唯物论部分多以客观题方式命题,命题角度多样。

2.本部分考点中,请考生注意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考点,多以名人名言形式命题,特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多以古语形式命题,要注意寻找关键词。

3.考生要注意理解时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是一个绝佳的命题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一定要明确这三者的辩证关系。

4.本部分考点中,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种错误。

5.从近5年的真题来看,此部分知识点多命制单项选择题,请考生复习的时候多加注意。

[哲学34]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都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中阐发出来的。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就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的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实践的本质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哲学35]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理解,根本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也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本体,作答时要举一反三。

[哲学36]本题属于主旋律类试题,题干多由领导人讲话或者党的大政方针构成,选择答案时只要选项没有明显知识点错误,均可入选。

[哲学3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即世界的本原是否物质的。A、B、D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选项C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CD【解析】本题考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于理论的批判继承的过程,并且要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的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考点回顾

1.哲学基本问题有哪几个方面?

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4.时空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第三天

知识纲要

1.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2.意识及其本质

3.意识的能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详细讲义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哲学3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39]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哲学40]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哲学41]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是什么?

[哲学42]如何理解实践的含义?

[哲学43]实践有哪些特点?

[哲学44]如何理解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哲学45]如何理解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哲学46]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因而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哲学47]为什么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的历史性?

[哲学4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应如何理解?

[哲学49]为什么物质生产实践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哲学50]如何理解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哲学51]人类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哲学5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①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科学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体,它既不全是认识活动,也不全是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实践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客观行动和对事物起变革作用的科学文化活动。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作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2)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53]如何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54]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的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设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是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原理相关联的问题。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层次不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走过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之路以及当前正在走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这是既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又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需要的正确选择。

考点预测

1.唯物论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属于高频客观题考点群。多以选择题方式命题,命题角度多样。

2.考生要注意掌握实践的基本形式这个高频出题知识点,区分实践的形式和基本形式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践的形式有许多种,实践的基本形式只有三种。

3.本部分考点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个总结性考点,突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新大纲的表述扩展幅度较大,希望考生注意。

测试题巩固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哲学55]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即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和认识都属于内容客观、形式主观这类情况,希望考生能举一反三。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D【解析】本题考点:意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答案。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哲学56]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生要牢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一句万能答题模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答案】AB【解析】本题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

考点回顾

1.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是什么?

4.如何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四天

知识纲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发展及其实质

3.发展与过程

详细讲义四、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哲学5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哲学58]什么是联系?

[哲学59]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哲学60]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哲学61]如何理解系统的特性?

[哲学62]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哲学63]什么是发展?

[哲学64]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哲学65]什么是新事物?

[哲学66]什么是旧事物?

[哲学67]新生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哲学68]怎样理解发展的过程性?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考点预测

1.联系这个考点是典型的选择题考点,考生主要应掌握联系的三个特征,特别是联系的多样性,是2009年后新增的,需要考生注意。

2.发展这个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发展的实质以及新事物的判断标准,要注意区分新事物和新出现的事物。

3.发展的过程性可能会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这类时政热点出题,考生要注意答题步骤。

4.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这个知识点是十八大后新增的,需要考生注意。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2.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2.下列关于发展和运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等同于运动

B.发展是运动形式的一种

C.发展是前进性质的运动

D.运动是发展形式的一种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哲学69]本题考查的是联系的特征,联系的三大特征是频繁命制选择题的考点,需注意。

1.【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联系的普遍性特点。

联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发展、一定的联系中趋于灭亡。宇宙中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题干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战马蹄子上的钉子丢了,蹄铁就会脱落,战马就会跌掉;战马跌掉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就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哲学70]发展的实质是一个宽范围考点,可以延伸出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判定标准这一考点。

[哲学71]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记忆掌握,可以按照由有限到无限这一扩大顺序来记忆。

[哲学72]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部分在考查概念的时候喜欢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是上升的运动。

2.【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发展的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中,发展是两大基本特征之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旧事物的交替。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日趋灭亡的事物。在本题中,诗句表达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转换,表达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正确答案是选项B。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点: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是选项ABCD。

2.【答案】BC【解析】本题考点:运动概念和发展概念的区别。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概念外延比发展要大,运动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多种形态,但发展则是运动中的上升和前进运动形态。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C。

考点回顾

1.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2.发展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4.如何判断新事物?

5.如何理解发展的过程性?第五天

知识纲要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内外因关系原理

5.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详细讲义(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哲学7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哲学7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哲学75]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哲学76]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有何区别?

[哲学77]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哲学78]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哲学79]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哲学8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

[哲学8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8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哲学83]如何理解矛盾中的“相反相成”?

[哲学84]如何理解矛盾中的“相辅相成”?

[哲学8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方法论指导意义?

[哲学86]什么是内因?它在事物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87]什么是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88]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什么?

[哲学89]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什么?

[哲学90]矛盾的特殊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哲学91]什么是事物的根本矛盾?

[哲学92]什么是主要矛盾?

[哲学93]什么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3)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