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21:48:04

点击下载

作者:陈璟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试读:

前言

一 被忽略的语音

2006年,某著名主持人成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播音主持系的“客座教授”,在首堂课上,该教授出现了将“棘(jí)手”说成“辣(là)手”的低级错误;2007年,素有“才女”之称的台湾歌手将“羽扇纶巾”的“纶(guān)”念成了“lún”,之后,有人立即在论坛上直指其中文程度“连中学生都不如,愧对‘才女’这个称号”;2008年,为了宣传北京残奥会而拍摄的MV《Everyone Is NO.1》,在歌词里“自怨自艾”这个成语,被唱成“自怨自艾(ài)”,但在新华成语词典里,“艾”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应该是“yì”……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因为读音问题被民众批评、讽刺。

人们往往将这种情况与“学识”、“素养”等相联系,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并非是唯一的原因。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学识是毋庸置疑的,在主持中央电视台“青歌赛”期间,提及“仁者乐山”一词时,把“乐(yào)”说成了“lè”;把杯水车薪的“车(chē)”念成了“jū”,一时间引来了十多万条短信,内容都是指责余秋雨不应该念错字。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则是因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音差别造成的。

有些人往往认为纠正字音是在“吹毛求疵”,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读错字音给我们带来的尴尬与麻烦——在交往的过程中,因为不注意姓氏的特殊读音而叫错人名的现象并不少见,若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问题不会太大,若是出现在报名、投票等重要场合中,耽误了大事则欲哭而无泪了。这种“误事”的情况在火车站、汽车站也经常出现。某人要搭乘去往浙江丽(lí)水的火车,却因买票时不知道地名的特殊读音,而坐上了开往江苏溧(lì)水的列车,南辕北辙,不仅费钱费力,更是费时费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白字先生”屡见不鲜。本书正是基于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读音进行摘录、整理,继而编著成的。在闲谈读错字音闹出的笑话之外,也要把因其带来的尴尬与麻烦作为“反面教材”,为读者提个醒。二 生活中的和谐语言“说话”是人类共有的特殊沟通才能,然而,是否人人“会说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仅仅读准字音是否就是会说话了呢?当然不是!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漫长的历史文化带来了独具特色而又含义深远的汉字。这些汉字与其说是一个个“豆腐块”,不如说是文海中的一粒粒明珠。汉字的魅力不只体现在自身的结构与意义上,更体现在其曼妙无穷、珠联璧合的组合之中。若想使一粒粒明珠成为传世之宝,要将其串联在一起,成为珠串项链才可以。这就是“识汉字”与“会说话”之间的联系。

你是否常常困扰于如何向心仪的对象表白爱慕之情、如何向情侣传达自己的缠绵爱意;或是烦恼于卿卿我我之后的婚姻生活为何如此平淡、爱人为何变得这般不解风情;对于孩子的关爱是如此直白,却又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在一些特殊而重要的场合,我们本来是想表达我们诚挚的问候与美好的祝愿,但不知为何却招来了当事者的白眼……这其中的尴尬与无奈都源于我们忽略了“串联明珠的技巧”,即说话对象与说话时的具体语境等内容。

当我们注意到了上述几点问题,我们就可以将美丽的明珠串联起来,然后在工作、生活以及社交等各种场合“佩戴”。这是一种交往的能力,也是一种游刃于社会生活的资本。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严谨、细致,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社会杂言

爱“憎”不分明

我们评价一个人品质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爱憎分明”这样一个词。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不同的人,对这个词的发音多有不同,有的人读作“zēng”,有的人读作“zèng”,使得原本表现明确的词语反而多加了一层模糊的概念。

爱憎分明是上个世纪才产生来出的当代成语,是指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出自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台湾女作家陈若曦的《耿尔在北京》一书中就运用了此词,原句为“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

憎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zēng”。其为形声字,从心(忄)字部,音“增”。本义:憎恨厌恶(憎,恶也。——《说文》)。例如:“秦甚憎齐(秦国很厌恶齐国)”(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若是细细想来,也许不会读错,只是平日会受到一些语音习惯的误导。前文提到“憎”为形声字,左边的“忄”叫形旁(也叫义符),表明其是由心而生的一种情感,右边的“曾”叫声旁(也叫音符),则说明其读音的演变根源。

爱憎分明说的是情感上的鲜明,熟悉了“憎”的字形结构后,这个词语的读音也就鲜明、易记了。

伤脑筋的“蚵仔煎”

说到偶像剧,年轻人们一定会想到台湾的新生玉女大S。大S以她俏丽的外表征服了许多少男少女的心,也被台湾演艺界称为收视天后。

2007年,大S与台湾小哥罗志祥主演的《转角遇到爱》在海峡两岸掀起了收视狂潮。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在一次聚会中,大S要做一道著名的台湾小吃以飨来宾。但是富家女出身的她从未下过厨,于是她请来罗志祥所扮演的小厨子做“枪手”,才完成了任务。这道让大美女伤透脑筋的台湾著名小吃就叫做“蚵蛤煎”。在剧中,大S根据闽南语方言音译,把蚵蛤煎读作“ǒuājiān”。但是,当我们在文档中输入“ǒuājiān”的时候,是找不到这道美味的。是大S读错了吗?这道著名的小吃究竟又是什么呢?

蚵蛤煎又叫蚵仔煎,最早的也被称为“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猪肉、香菇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公元1661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不过,在大陆出版的一些书籍中,却有将蚵蛤煎列为福建小吃的记录,这是另一种起源的说法。

关于“蚵蛤煎”这三个字,根据现代标准普通话的读音,应读作“kēhá jiān”。又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蚵”字应有“hé、kē”两种读音,当其读作“kē”时,多用于指代一种名为“屎蚵郎”小虫(学名蜣螂,《本草纲目》中记载,此物可入药)。其作“hé”时,为一种软体动物,蚵仔的学名叫牡蛎,属食用贝类。广东人称牡蛎为“蚝”,而厦门及闽台一带称之为“蚵仔”。台湾地区流传一首民谣,叫作《青蚵嫂》,齐秦和罗大佑等人都翻唱过,其中的“青蚵”说的就是它,并且它的营养价值丰富,被人比喻为“深海牛奶”。

如果有机会去闽、粤、台等东南沿海地区出差或旅游时,一定不要忘记品尝蚵仔煎这个沿传百年的经典美食。

再来说说这个“蛤”。“蛤”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分别为“há”、“gé”。当它读作“há”时,是指我们常见的“蛤蟆”,即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当它读作“gé”的时候,则是指一种软体动物,这种软体动物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蛤蚧(gé jiè):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且大,头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中医用做强壮剂。

②蛤蜊(gé lì):蛤蜊科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壳卵圆形,长寸余,壳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缘边淡紫色,栖浅海沙中,肉可吃。

过去的时候,冬日的北方十分寒冷,人们为了不被冻伤,经常会在此时涂抹一种名叫“蛤蜊油”的东西,北方人口语经常读作“gǎlì yóu”,说的就是用这种动物的壳盛放的一种润肤霜。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应当读作“gé lì yóu”。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这种护肤品因物美价廉而深受好评,是家家必备的日化用品之一。现在说来,这种物品也会勾起人们怀旧的思绪。

给《潜伏》挑错

如果有人问,2009年最红的电视剧是哪部?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回答是《潜伏》。这时,谁要是说没有听说过《潜伏》,他一定会被周围人嘲笑是“过时的人”。《潜伏》可以说是几年来十分精彩的一部谍战戏,惊心动魄又不乏诙谐。好的作品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紧密协作——优秀的编剧、敬业的导演、演技高超的演员等等,都为这部影视佳作贡献了力量。

就是这样一部堪称完美的电视剧集仍旧被细心的观众挑出了错误,穿帮镜头自不必说,且说主演们在出席各个发布会时,有很多次都将片名“潜伏”的读音读错。

潜伏的“潜”字,其读音从古至今只有一个,即“qián”。在字典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如潜龙(比喻贤才怀才不遇)、潜水、潜泳等;

②隐藏,如潜晦(潜藏养晦,又指隐藏才能)、潜德(韬养隐藏的内涵、美德)、潜逸(隐逸)等;

③埋伏,如潜伏(潜藏、暗中埋伏)等;

④秘密地行动,如潜逃(偷偷地逃走)、潜入(偷偷地进入)等;

⑤深隐、隐居,如潜居草野(隐居在民间)等;

⑥专心,如潜心研究(专心致志研究)等;

⑦深邃,如潜林(高深的树林);

⑧默默地、无形中地,如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等。“潜”字的用法很多,但读音只有一个,即“qián”。《潜伏》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其中多次出现了“间谍”、“离间”等词语。不同的演员,大家的读法也有所不同,“jiān dié”、“jiàn dié”、“lí jiān”、“lí jiàn”读法也种类繁多。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间”在字典中有两种读法,即“jiān”与“jiàn”。

当它读作“jiān”时,有以下意义:

①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及其相互关系,如中间、间距、间奏、天地之间等;

②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如田间等;

③房子内隔成的部分,如衣帽间、里外间等;

④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如一间房等;

⑤一会儿,顷刻,如瞬间等;

⑥近来(常用于古汉语中),如近间等。

当它读作“jiàn”时,有以下意义:

①空隙,如间隙、当间儿、亲密无间;

②隔开,不连接,如间隔、间断、间接、间日、间歇、黑白相间等;

③挑拨使人不和,如离间、间谍、反间计等;

④拔去,除去,如间苗等;

⑤偏僻的小路,如间道、间行(从小路走)等;

⑥参与,如“肉食者谋之,又何~焉”等。

1938年4月,蒋介石将中华复兴社特务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局长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原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以副局长代行局长职务。而电视剧《潜伏》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这个“军统局”天津站中,电视剧中简称“军统天津站”。

天津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保卫北京的重要市镇,因此,有“天津卫”之名。人们对于天津并不陌生,但是经常会将“天津”二字读错。

在人们的口头语中,“天津”二字多读作“tiān jīng”,而在字典中,“津”字的读音为“jīn”。其义有以下几点:

①渡水的地方,如津渡、关津、津要、问津(原意为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中>)等;

②口液、唾液,如津液、津津有味等;

③汗液,如遍体生津等;

④滋润、补充,如津润、津贴等;

⑤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天津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因其守卫京畿且城郭临水,故又有“天子津渡”的美名。读准“天津”的字音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天津的历史渊源,更能体会它深蕴着的文化内涵。

韦小宝到底姓什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武侠小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伴随着武侠书籍的风靡,相关的影视作品也逐步发展起来。喜欢武侠小说的人们都知道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自己的文学风韵,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其中尤以金庸的作品最为受欢迎。

金庸本名查良镛,是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更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在他众多的小说当中,有一本风格颇为诙谐戏谑的作品,名为《鹿鼎记》。

韦(甲骨文)韦(小篆)《鹿鼎记》的主人公是生于江南烟花之地的韦小宝,因种种机缘被封为“鹿鼎公”。对于主人公的名字大家有很多版本的叫法,有的说是“wéi”小宝,有的说是“wěi”小宝。这种分歧还存在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身上,例如著名歌手韦唯和韦嘉,她们名字中的“韦”字也经常产生分歧。那么这个“韦”字究竟应该怎么读呢?

在标准的字典中,“韦”字只有一个读音,即“wéi”,字义也很简单:

①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如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刻苦)等;

②〔韦伯〕磁通量实用单位,如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等;

③姓。

韦小宝、韦唯、韦嘉的姓氏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一个小小的“韦”字竟然贯通“文理”两科,既有语文的意义,又代表物理术语,可谓是博学多才。

读着不舒服的“呕吐”和“吐血”

说起“呕吐”与“吐血”,大家都不会有很舒服的感觉,但这种反应又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可将胃和部分小肠内食物经食道反应流出口腔,而将摄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从而起到有利的保护作用。

在中文里,“呕”与“吐”都是多音字,就“呕”字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读作“ǒu”时,作“吐”讲,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等;

读作“ōu”时有以下情况:

①与哑同用,即“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呕学语”、“管弦呕哑”等;

②古同“讴”,作歌颂讲;

读作“òu”时,古同“怄”,即故意惹人恼怒,或使人发笑,逗弄。“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字,它的读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读作“tǔ”时,有以下意义:

①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如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等;

②放出、露出,如高粱吐穗、吐故纳新等;

③说出,吐话,如一吐为快、吐字清晰等。

读作“tù”时,有以下意义:

①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如呕吐、上吐下泻等;

②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如吐还、吐赃等。

我们常常在口语中说的“吐痰”,也经常有两种发音,一为“tǔ”痰,也有人读作“tù”痰,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从上文的解释中我们可知,这个词应属于“tù”音的第二种情况,故,应念作“tù”痰。与此相对应,“吐血”一词也属于“tù”的第二种情况。但是,“吐血”中的“血”字又应当怎么读呢?血(甲骨文)血(小篆)

在字典中,“血”字的书面读音是唯一的,即“xuè”,它的意思有:

①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如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汗、血泪、血书、血海深仇等;

②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或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如血统、血缘等;

③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等。

血字在口语中,多读作“xiě”,具体有以下解释:“血”(xuè)的口语读音(多单用),如鸡血、血块子、血的教训等。

像这种口语读音与书面读音不同的情况,在我国的汉语中还有很多,笔者会在下文中尽量多地提及,目的就是为了给读者提醒。

文海撷零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字(金文)字(小篆)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一个“角”的多重“角色”

演员、明星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观众,同时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受着民众的监督。有很多演员在谈及自己近期扮演的人物时,经常说到这个“角(jiǎo)”色如何如何,形象是怎样的,还有一些人会说这个“角(jué)”色如何如何。

前些年,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中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影片的名字叫作《角斗士》。在介绍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iǎo)斗士》,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ué)斗士》,一时间,关于这个字的发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时,一些观众就会疑惑,这个“角”到底如何发音?

角(甲骨文)角(金文)角(小篆)

在字典中,“角”的标准发音有两种,分别为:“jiǎo”和“ju é”。

当这个字念“jiǎo”的时候,有如下含义:

①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如牛角、鹿角、犄角等;

②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等;

③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如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等;

④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如直角、角度、角钢、角尺等;

⑤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如角落、犄角旮旯等;

⑥额骨(俗称“额角”),如角犀(额角近头发边缘,隐然隆起,有如伏犀,称为角犀)、角崩(以头叩地)等;

⑦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⑧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画角、号角等;

⑨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如“先打四角酒来”(出自《水浒》,原文: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

⑩中国货币单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

但这个字读“jué”的时候,有以下含义:

①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②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如角色、名角等;

③行当,即主要根据戏曲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和性格等划分的类型,如丑角、旦角等;

④较量,竞争,如角力、角斗、角逐等;

⑤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即宫商角徵羽;

⑥姓。

前文所说的《角斗士》、“角色”就应属于读作“jué”的情况。

虽然“角”字在读“jiǎo”时的意义比读作“jué”时的要多,但是,细细想来,前者使用的情况、场景比较单一,而且多作名词使用。而后者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只是我们往往读错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某人与某人发生口角”中的“角”,也应当读作“jué”,意思是发生了争吵,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忽略的,甚至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也往往会读错。

“处”长是否难“相处”

在北方,人们管谈恋爱叫作“处对象”,这是一种形象地叫法。但问题是,在普通话中,“处”字有两种读音,哪一种读音才是“对象”正确搭配呢?

我们习惯将某人的第一部作品称之为“处女作”,而这时,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ǔ)女作”,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ù)女作”,哪个才是正确的读音呢?

处(小篆)在字典中,“处”的标准读音有两种,分别为“chǔ”和“chù”。

当其读作“chǔ”时,有以下含义:

①居住,如穴居野处等;

②存在、置身,如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等;

③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相处、处世等;

④决定、决断,如处理等;

⑤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如处罚、处决等;

⑥止、隐退,如处暑。

当其读作“chù”时,有以下含义:

①地方,如处所,住处等;

②点、部分,如长(cháng)处、好处等;

③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如办事处、问询处、学生处等。

由此我们也可归纳一下:当“处”读作“chǔ”时,多是作为动词出现,而当“处”读作“chù”时,多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题目中的“处长”一词,为名词,作头衔讲,故念作“处(ch ù)长”。“相处”、“处对象”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属于上文中的第一种情况,因而读作“chǔ”。

在此,要特别提醒一点,我们经常将某人第一部作品称作是“处女作”,这里面的“处”应当读作“chǔ”,与此相同的还有“处女航”、“处女地”等。

“说”不错,才能“说”服人

我们表达自己情绪与意念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可以写,还可以用眼神交流,其中,最简单、最方便也是最明了的方式就是说了。“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常说“宁可跟明白人讲一车,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如果说不对字音,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我们常见的以“说”为内容的词语有:说话、游说、说服等,词语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但要是斟酌读音,估计有的人就有些含糊了。“说”字的读音有三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的有两种,即“shuō”和“shuì”。

当它读作“shuō”的时候,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用话来表达意思,如说话、说明、演说、解说等;

②介绍,如说合(从中介绍、商议、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等;

③言论、主张,如学说、著书立说等;

④责备,如数说等;

⑤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等。

当它读作“shuì”的时候,含义比较简单,即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游说等。

值得一提的是,“说客”、“说服”两个词中的“说”,旧时读作“shuì”,但根据新的注音标准,这两处的“说”都应读作“shuō”。此处作“提醒,希望大家注意”的意思讲。

《谈骨气》

凡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一篇名为《谈骨气》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吴晗先生。

吴晗先生(1909~196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作家,其对文史的研究精准而高深,也被称为文史大家。他著写的这篇《谈骨气》从“什么是骨气”入笔,文章犀利、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定会让同学们注意文章标题的读音——“谈骨(gǔ)气”为了强调,还会加上一句,“千万不可读作‘谈骨(gú)气’”。

老师的叮嘱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平时说话中的“骨”与此时的“骨”的区别,难道我们以往的读法是错的吗?

骨(甲骨文)骨(小篆)

在字典中,“骨”的标准读音有两个,即“gǔ”和“gū”。

当这个字为“gǔ”的时候,其义如下:

①人和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等;

②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等;

③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如骨力(雄健的笔力;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等;

④指人的品质、气概,如侠骨、骨气等。

当这个字为“gū”的时候,有以下词语:

①“骨嘟”也作“骨笃”,指(嘴)向前突出、撅着;

②“骨朵儿”,未开放的花朵;

③“骨碌”,滚动;

④“骨碌碌”,转动很快的样子。

由此可知,“骨”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念作“gǔ”。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骨气”、“骨头”等词中,“gú”的用法都为误读、讹传。

吴晗先生一生耕耘笔墨,其与邓拓(马南邨)、廖沫沙(繁星)两位先生合著的《三家村札记》以内容广博、文风潇洒闻名于世,更是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又对吴晗、邓拓等先生的惨死感到惋惜。此文以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为名,也表示对吴晗先生的敬意与哀思。

一时语塞的“堰塞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新闻报道中“堰塞湖”一词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不同媒体对这个词的读法处理不同,有的读“yàn sāi hú”,有的读“yàn sài hú”,还有的读“yàn sè hú”。这个小小的“塞”使得上到教育部、下到电视台的播音员都产生了分歧,大家欲言又止,一时语塞了。大约在6月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接到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咨询电话,询问“堰塞湖”一词的准确读法。经分析多个方面的要素,确定这个词的读音为“yàn sè hú”,此后各媒体逐渐统一了读法。

这个“塞”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源于它的多重身份——在字典中,“塞”字共有三种读音,分别为“sāi”、“sài”以及“s è”。

塞(甲骨文)塞(小篆)

这个字在读“sāi”时,有如下意义:

①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或填满空隙,如塞住、塞满等;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木塞(儿)等。

在读“sài”时的意义为:边界上的险要地方,或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等。

在读“sè”时,其义同“sāi”,但多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等。

在研究“堰塞湖”的读音之前,我们可以先对“堰塞湖”进行大体的了解——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由此我们知道:堰塞湖的形成是由于某种物质的堆积而形成的,因此首先要确定其中的“塞”是取“sāi”的意义,我们又应当明确,在新闻稿件中,播音员的播报应以书面语为准,故此处的“堰塞湖”应当取其书面语读法,即“sè”音。

人们对于播音员的咬字准确与否是十分关注的,对于一般的人而言,读准字音也应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

文海撷零

——汉字简介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理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的国家随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简省,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地区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人们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暂”时不要读错,永远不要读错

奥运会的举办就如同全世界的节日,会给每个人都带来视觉与精神上盛宴一般的感觉。尤其是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称之为举国欢庆一点也不为过。2008年,中国就迎来了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节日。

在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运动服不整、旧伤病发作、比赛器具有问题等多种原因向裁判申请暂停;教练员们也经常为了给运动员进行临时的指导而申请暂停。每当这个时候,场外解说员都会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现在是技术暂停时间”或是“某某队的队员要求裁判暂停”等等。这时细心的观众就会意识到,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àn停”;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ǎn)停”;还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hǎn)停”。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暂”字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即“zàn”,此时,它的解释为:

①不久、短时间,如暂时、暂且、暂缓、暂停、暂行办法等;

②猝然,如暂息等;

③始、初,如“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出自南朝江淹的《别赋》)。“暂”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语,也是我们常出错的一个词语。在不同人的口中由于语言习惯、方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通的读法。对于“暂”字的准确读音,借用《名侦探柯南》中的话说——正确的只有一个。

“纤夫”之爱不应如此“纤细”

几年前,一首《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走在路上,各个音像店、美发店都会传来“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旋律。如今,这首歌已经被周杰伦极具中国情调的乐曲所代替,已经不再红火了,但人们偶尔还会哼唱几句,作为对远去时代的怀念。

近些年,人们讲究养生,很注重挑选一些粗纤维的食物来食用。人们在说到“纤维”时也经常会疑惑,到底是“纤(xiān)维”,还是“纤(qiān)维”呢?结合上文中“纤夫”一词,我们往往也会对读音产生分歧,应该是“纤(qiān)夫”还是“纤(qiàn)夫”呢?

在字典中,“纤”字共有两种读音,即“qiàn”和“xiān”。

当其读“qiàn”时,多为“绳子”的意思,具体如下:

①用于拉船的绳索;

②牵牲口的绳索;

而我们熟知的那个由尹相杰所扮演的纤夫,就属于是一种拉绳子的壮丁,故而应当读作“纤(qiàn)夫”。

当其读“xiān”时,多是指细小的丝线,具体有以下意义:

①细丝、微小,如纤细等;

②吝啬、花钱小气,如纤啬(悭吝,琐屑,指斤斤计较);

③纤维,如化纤(化学纤维的简称);

④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寸或一两的千万分之一;

⑤记时单位,太阳一日平行五十九分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纤三十六芒,最高一年行四十五秒(出自《畴人传》)。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纤”在什么情况下有何读音就一目了然了。而我们平时容易读错它的读音,就在于认知习惯上的“认字认半边”,而受到了“千”字的“蛊惑”。《纤夫的爱》描写的是一对深深相爱着的男女,女子心疼做纤夫的“哥哥”,“哥哥”为了“妹妹”,再苦也浑然不觉。这种缠绵的爱意应是广博深远的,而不是细小的。

“档案”不可存储错误的读音信息

人的一生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都离不开学校与单位对我们的管理。反过来,学校、单位对于学生、员工的管理,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档案。学生部或是人事处都会设立一个档案管理专员,为的就是保存好、保护好这些信息。

每当我们谈论起“档案”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音,有的称为“档(dàng)案”,有的称为“档(dǎng)案”。大人们也许觉得无所谓,可是,正在学识拼音的孩童此时就会有些困惑——大家怎么说的都不一样啊?到底应该读什么呢?

在字典中,“档”字的标准读音有且只有一个,就是“dàng”。具体的解释是:

①存放案卷用的带格子的橱架:存~;

②分类保存的文件、材料等:~案;

③件,桩:一~子事;

④(商品、产品的)等级:~次;高~。

其实,在汉语中,很多带有“当”的字都带有“dǎng”的音,譬如我们最常见的“挡”字就是这样的。但是人们往往有约定俗成、“认字认半边”的心理,这就使得我们经常容易读错音。

这里要提及一个相类似的字,就是“铛”字。人们一见到这个字第一反应都是“dāng”或是类似读音。的确,在字典中这个字有“dāng”的音,意为:

①锒铛,锁系囚人的铁索;

②女子的耳饰;

③钟鼓的声音;

④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北方人习惯食用面食,有一种面食在北方很流行,就是“烙饼”,而烙饼的器具,就是这个“铛”,人们称之为“饼铛”。此时,这个“铛”念作“chēng”。词义为:

①烙饼或做菜用的平底浅锅,如饼铛等;

②温器,如酒铛、茶铛等。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就如“档”字、“铛”字等。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生活留点心思,读准字音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女工辛劳做女“红”

近年来十分流行古装戏,在古装的影视作品中,为了表现女性角色的贤良淑德,都会让演员来几场刺绣、缝补的戏,并且还要伴有周围人的夸奖:“谁谁谁的女红做的真好!”此时就会出现一些分歧,有的人说是“女红(hóng)”,有的人说是“女红(gōng)”。有细心的观众就会纳闷,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女红的“红”字,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了,从婴孩时期,家人教我们识别颜色、数字的时候,就用这个字。当我们再长大一些,五星红旗、红领巾、红绿灯等等等等,经常会在生活中看到这个字的身影,而我们对于这个字熟悉的读音就是“hóng”了。在字典中,对于“红(hóng)”的解释是这样的:

①像鲜血的颜色,如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等;

②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如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等;

③喜庆,如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丧事合称)等;

④象征革命,如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等;

⑤指营业的纯利润,如红利、分红等;

⑥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而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就是“gōng”,此时,它的解释是: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于是,我们也就知道了,“女红”的真正读音为——“nǚgōng”。

这个词不仅在古代常见,从古至今,我们都曾用到:《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平氏)从小学得一手好针线,思量要到个大户人家教习女红度日,再作区处。”清代文豪孔尚任在他的名作《桃花扇·栖真》也曾用到这个词——“念奴前身业重,绑十指筝絃簫孔;慵线懒针,几曾解女红。”

不只在古代,近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的身影。现代女作家丁玲女士在《韦护》一书的第一章中写到:“丽嘉早已习惯得很会玩,女红的事,她生来便不屑于作。”

见之于书本,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它的读音,但是说之于口头,字音读准与否,不但能反映人的认知水平,更是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不能“供给”错误读音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在为汶川地区伸出援助之手,保障当地的食品、水源、药品等生活物资的供给。那一时期,有很多部门的人员都对本部门的保障情况向全国关注灾区的人们做汇报。在他们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供给”这两个字出现了多种读音,有“gōng gěi”、“gōng jǐ”、“gòng gěi”和“gòng jǐ”等四种情况。

其实,“供”与“给”都是多音字,也都有两种读音。学过排列组合的人会意识到,上述四种情况时将“供”与“给”的各种情况都组合了一遍。这是句玩笑,在语文的学习中,“供”与“给”的读音与解释是什么样的呢?

在字典中,“供”有两种读音,即“gōng”与“gòng”。

当“供”字读“gōng”的时候,含义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如供给、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等。

当“供”字读“gòng”的时候,含义为:

①奉献,如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等;

②祭祀用的东西,如供桌、供品、供果、上供等;

③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如招供、口供、供认、供词等。

由此我们可知,在表示平级或上对下的给予时,“供”字读“gōng”,而对于精神层面要保持敬畏之心的时候,比如对待法律、神灵、祖先的时候,“供”字读作“gòng”。至此,我们初步的结论是,在“供给”一词中,第一个字读“gōng”。

在字典中,“给”也有两个读音,分别是“gěi”和“jǐ”,读音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具体说来,在读作“gěi”的时候,有如下意义:

①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付、送与和付出,如给以、送给等;

②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如给他一顿批评;

③替,为,如给大家帮忙;

④被,表示遭受,如房子给火烧掉了;

⑤把,将,如请你随手把门给关上;

⑥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如我把这事给忘了。

在读作“jǐ”的时候,有如下意义:

①供应,如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等;

②富裕、充足,如家给人足等;

③敏捷,如言论给捷等。

综上所述,“供给”的正确读音应当是“gōng jǐ”,表示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以及把生活中必须的物资、钱财、资料等交付给需要的人使用等意思。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意识到了“供给”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只手拉住另一只手在传递温暖。

文海撷零

——汉字在世界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

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梅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

三是3300多年前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甲骨文。

前两种已经消失,甲骨文则演化为今天的文字。

汉字的辐射范围

古时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广大东亚地区,都曾借用汉字记述本国历史和文化成果,因此,汉字就成为汉文化的主要标志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新加坡以及南洋的华人等,把汉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在历史上曾借用过汉字,如朝鲜、越南;有的至今还在使用汉字,如日本、韩国等。

可以看出,形成东方文化的重要凝聚剂是汉字,可以说,东方文化圈实际上是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丝毫不带强迫成分,完全由这些国家或地区自觉自愿地接受使用。这是因为汉语汉字创造了在东方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汉文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那么,相对落后的民族、国家或地区,通过学用汉字汉文使自己进步,创造自己的文化,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再加上汉文简括明确,语法精炼,表意能力极强;汉字完全适应汉文的特点,字形稳定,易学好用,这样,很快就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从上至下分别为:腓尼基文、希腊文、罗马文

汉字外传的途径

汉字向外传播主要有三条路线:

一条向南,从黄河到长江,继续向南,传到了现在广西的壮族和越南,产生了壮字、喃字(也称字喃)。

一条向东,从黄河到辽河和鸭绿江,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产生了谚文(俗称“韩文字母”或“朝鲜字母”等)和假名(“かりな”或“かんな”,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

一路向北,传到了我国现在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和甘肃,产生了契丹字、女真字(不同于满文)和西夏字。

女真文数字表

读错“乘客”,得罪乘客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被认为是中国最会读音、也是读音最准确的人了,但是他们也常常会出现错误——1997年7月18日的《东方时空》、1999年7月4日的《实话实说》以及2000年1月10日的《时空报道》等节目中,几位主持人都将“乘客”读成了“乘(chèng)客”。有的人会认为,平时有很多人都会这样读这个字,但是此处,我们说他们读错了,是何原因呢?

在字典中,“乘”字的标准有两种读音,分别为“chéng”和“shèng”。也就是说,“乘”字本没有“chèng”的读音,那么这两个标准读音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当“乘”字读作“chéng”的时候,含义如下:

①骑,坐,如,乘马、乘车、乘客等;

②趁着、就着,如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胜追击等;

③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如乘法、乘幂、乘数等;

④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如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小乘佛教(亦称“二乘佛教”、“声闻乘佛教”或“缘觉乘佛教”,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等;

⑤姓。

乘(甲骨文)乘(金文)乘(小篆)

当“乘”字读作“shèng”的时候,含义如下:

①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等;

②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出自《左传》)等;

③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如史乘、野乘等。

众所周知,优秀的售票员李素丽同志,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对待乘客像亲人一般关怀。我们说,顾客是上帝,在交通行业领域,顾客就是司售人员的上帝,了解字音、读准字音,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乘客的心思。

误读“畸形”,使词语“畸形”

有报道称,我国每30秒就会有一个畸形婴儿出生,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国政府在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同时,提倡优生优育的政策。鼓励年轻男女采取婚前检查、孕期检查等方式,减少有缺陷婴儿的出生率。这些有缺陷的婴儿除了脏器方面的病症外,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畸形儿”。

对于“畸形”二字,人们在读音上存在分歧,有一些年纪大的人通常将“畸形”念作“畸(qí)形”,还有一些人将这两个字读作“畸(jī)形”。这个字到底应该念作什么呢?

在字典中,“畸”字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只有“jī”的音。它的含义是:

①不规则的、不正常的,如畸形、畸胎、畸变等;

②残余、零星,如畸零、畸羡(指剩余)等;

③偏,如畸轻畸重等;

④古同“奇”,指数目不成双的。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畸形”中的“畸”字应当读作“jī”。现在想来,人们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应该是有以下几种原因的:

一是受到“认字认半边”的影响,认为“畸”应当从“奇”的读音,因而念作“qí”。

二是将“畸形”与“奇形怪状”混淆。“畸形”的意思是: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或是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偏于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奇形怪状”的意思是:不正常的、奇奇怪怪的形状,或是表示某物的外貌古怪或畸形。由此可见,“畸形”与“奇形怪状”的含义是有一定交集的。而人们对于“畸形”最普遍的了解也就是集中在这个交集上,通俗地讲,就是某物长的很奇很不正常。这样一来,人们会误认为“畸形”就是“奇形”,所以很容易就念错了。

在中国的古代,如果哪个人家有畸形的婴儿出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往往会将婴儿抛弃,甚至将这一家都驱逐出这一地区。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加注重婴儿及孩子的成长问题。为了能有个健康的孩子,除了在怀孕期对孕妇的保护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婚前检查与孕期检查,从根本上减少这种婴儿的出生率。这既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粗犷”的豪迈与误解

前些日子,有人在开心网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9999%的人都会读错的词”的投票。投票中的这个词就是“粗犷”。投票中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粗犷(kuàng)”,另一个是“粗犷(guǎng)”。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前者。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这次的多数是否选对了呢?

在字典中,“犷”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即“guǎng”。结合前文所介绍的那个投票我们可以推算出,每100个人中就会有超过50个人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关于这个字的具体解释非常简单——粗野。相关的词语有粗犷、犷悍等。而就“粗犷”一词而言,有两种意味不同的解释:

①粗野;

②豪放;豪壮。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较多的是后者所表示的意味。

我们为什么会经常读错这个词呢?

虽然“犷”带有“广”,应是从“广”的音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很多带有“广”的字,都有“kuàng”的音,例如:矿、旷、邝(姓)、圹(墓穴、原野)、纩(絮衣服的新丝绵)等字。于是人们“顺理成章”地将“犷”误读成了“kuàng”。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粗犷”这个词。我们经常形容北方人“很粗犷豪放”。这里的粗犷是一种褒义,是说北方人爽朗、豪迈;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作品时,也会说“笔锋粗犷”,意思是此人的文风豪放洒脱。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一种由粗犷所带来的大气之美,但是,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所误读,使得这份美出现了小小的瑕疵。

白展堂的错误

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古装情景喜剧席卷了整个电视荧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卫视轮番播出这部情景喜剧。这部由几个并不知名的演员所拍摄的电视剧起初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仅仅播出了十几集后,电视台便开始追加广告,以至广告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这部情景喜剧就是到现在还余温不减的《武林外传》。《武林外传》中描写的都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其中,男主人公白展堂最为引人注目——白展堂时值盛年,外形俊朗,还有着劫富济贫的盗圣之名,本人又风流多情、侠肝义胆,深受女主角佟掌柜的喜爱,也迷倒了不少电视机前的少女。

说起白展堂的武林必杀技,一定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葵花点穴手”。此招一出,对手一定会马上变成“木头人”,任由白展堂收拾。电视剧播出后,很多小朋友也都模仿起了白展堂。嬉戏中,不时对小伙伴来上一两下“葵花点穴手”,再加上周围人的“捣乱”,无聊也变为有趣了。

在娱乐之外,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个“穴”字的读音经常被我们错读成“xuè”。其实,在字典中,“穴”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xué”,意思是:

①岩洞,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或孔,如洞穴、空穴、空穴来风等;

②动物的窝,如巢穴、龙潭虎穴等;

③墓洞,如墓穴、土穴等;

④医学领域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如穴位、穴道等;

⑤姓。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白展堂所用的“葵花点穴手”就是点在了人体的神经敏感处,就应当是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况,因而应当读作“葵花点穴(xué)手”。

中国有很多神秘的东西,“穴位”就是其中之一。想必盗圣白展堂就是了解到了其中的奥秘,才得以学成这门武林绝学的!语文的学习也在于此,语音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入门钥匙,推开门,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心思粗糙,读错粗糙

女人都爱美,现代的女人都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脸上涂抹各种润肤霜、美肤乳液等,生怕自己的皮肤变粗糙。其实不止是女人,很多男人也在关注着自己的皮肤。于是“皮肤的粗糙与细腻”成了中青年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对于“粗糙”一词而言,用的人多了,分歧也多了起来,有的人将它读作“粗糙(zào)”,还有些人将它读作“粗糙(cāo)”。到底哪一种是准确读法,哪一种是误读呢?

在字典中,“糙”字的标准读音只有一个,就是“cāo”,意思是:

①米脱壳而未舂的状态,如糙米;

②不细致、不光滑,如粗糙,毛糙等。

对于粗糙,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够知道其正确读音的。但是,对于“毛糙”一词就有些分歧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毛糙”一词,也有“毛躁”一词,具体来说,它们的意思为:

毛糙——未经精细加工;做得不仔细、漫不经心。

毛躁——(性情)急躁、易怒;不沉着、不用心。

两个词“长相”相近、词义也比较接近,但是,深入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毛糙更多的是体现事物的粗糙,是具体的,可见的。而毛躁更多的是表示性情上的、内在的一种情绪。我们可以造一个能涵盖两词的句子,来帮助大家区分——“毛躁的人做出了毛糙品”。

除了字形、字义上的相近使得人们经常会读错音,还有一个因素也使得我们经常会混淆“毛躁”与“毛糙”,就是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及的“认字认半边”。“糙”字右半边的“造”往往使我们误入错音的歧途。

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词义,也可以很好地记住读音。

文海撷零

——语系知多少

语言系属分类是指根据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直接而明显的关联,对语言进行归类的方法。语言系属分类主要依据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某些对应关系,把具有相似性的语言归于同一类语群,这种语群称为同族语言即“语族”;按“语族”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这类同类语族称为同系语言就是“语系”。

全世界现存的语言接近7000种,根据系属分类的方法,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群,每个语群中的语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的分化与进化,而同类语群的语言是由一个祖语(母语言)演变而来的。

语系的TOP排行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1. 印欧语系(欧洲、西南亚到南亚)2. 汉藏语系(东亚)3. 尼日尔-刚果语系(撒哈拉以南非洲)4. 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亚)5. 南岛语系(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东南亚)6.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7. 阿尔泰语系(中亚,有争议,有说法突厥语族和日本语系分别为

第7和第8位)8. 南亚语系(东南亚)9. 壮侗语系(东南亚)10. 乌拉尔语系(北亚到北欧)

以语言种类多少排列

按《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Ethnologue”的分类,种类最多的15个语系如下:1. 尼日尔-刚果语系(1,514种语言)2. 南岛语系(1,268种语言)3. 跨新几内亚语系(564种语言)4. 印欧语系(449种语言)5. 汉藏语系(403种语言)6. 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375种语言)7. 尼罗-撒哈拉语系(204种语言)8. 帕马-恩永甘语系(178种语言)9. 奥托-曼格语系(174种语言)10. 南亚语系(169种语言)11. 塞披-让木语系(100种语言)(种类有争议)12. 壮侗语系(76种语言)13. 图皮语系(76种语言)14. 达罗毗荼语系(73种语言)15. 玛雅语系(69种语言)

第二章 古今广记

探访古代部落

《汉武大帝》中,有这么一段场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在此之前,张骞发表大论,阐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其中张骞说了很多西域地名,大家一定听得津津有味,无不佩服这位伟大的外交使臣。

近些年来,荧屏上一改往日明清宫闱细致秀美之风采,取而代之的是汉唐雍容华丽的氛围——先有黄晓明领衔的《大汉天子》,一拍就是三部,写尽刘彻沉浮不定悲欢交错的一生;大导演胡玫的《汉武大帝》也紧随其后,实力演员配以鸿篇巨制,使之深刻描绘了汉室的磅礴之气;同是封建史上的辉煌时期,唐代的影视作品也不胜枚举:《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大唐芙蓉园》……唐国强、范冰冰等人亦将唐代的恢宏博大、传奇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示与观众。

说史的电视剧总会激起细心之人“挑刺儿”的兴趣,特别是古代西域诸国的国名就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关注。不难发现,不同的演员对于同一个国名会有不同的读音,不禁给那鲜为人知的西域历史又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笔者这就与您一同穿越时空回到汉唐时期,去探寻西域诸国的真正“姓名”。

大月氏

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凿空之旅。当时的张骞并没有想到这次远行会和日后的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他最主要的目的是与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连横,共同抵御匈奴。“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的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氏开始发展,慢慢形成国家的雏形。月氏的地理优势,使它能够控制东西贸易,并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

月(甲骨文)月(金文)月(小篆)

就是这个“月氏”,它的读音众说纷纭,据统计,大约有十几种之多。主要有以近代文人张西曼为代表的“月氏(ròu zhī)派”,和以近代史学家岑仲勉为代表的“月氏(yuè zhī)派”。张西曼根据光绪年间的《金壶字考》的一条记载,说古体月(古肉字)形近月,是误将月念成月,恢复它本音应当念月(肉),故为“肉支”。岑仲勉则驳斥张氏的说法。他说,六朝时月氏僧侣来华者甚多,他们都姓“支”(六朝时氏、支同音),取其国名中的支(即氏)作为“国籍”的标识,国家观念极强,人们将其出生国的月氏念成“肉支”,他们不会没有异议,然而未见有异议的记载。实际情况是:当时没有“肉支”的读法。月氏的读法比较准确的应该读“月支”。注《汉语》的颜师古说:“氏音支。”又说:“《山海经》作月支,支、氏通。”玄应《一切经音义》说:“月支亦名月氏。”学者们多在“氏”音上考证,而“月”音无考证,想来是月字的读法无歧义,氏字的读法歧义大。这也是一证。故“月氏”应读“月氏(月支)”无疑。

氏(甲骨文)氏(金文)氏(小篆)

大宛

人们对于大宛不太熟悉,但是,要提起汗血宝马,估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而这著名的汗血宝马的“娘家”,就是这个叫作“大宛”的国家。

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马著称。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初征不利,至大宛东境郁成即战败。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讨,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附属汉朝。

这就是关于大宛的传奇故事,而它的读音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耐人寻味的,有的人将它读作“大宛(yuān)”,有的人将它读作“大宛(wǎn)”。后一个读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想说某人好看时,最夸张的说法就是“宛若天仙”;人们熟知的“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就是这个“宛”字,那么。它的这个“yuān”音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字典中,“宛”字确实有两个读音,一个是我们非常熟悉的“wǎn”,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比较陌生的“yuān”。

宛(甲骨文)宛(小篆)

当这个字读作“wǎn”时,除了我们经常用到的“彷佛、好像”的意义,还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曲折的意思,如委宛、宛妙(声音婉转动听)、音容宛在等;

②犹然、依旧,如《诗经·秦风》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③作姓氏讲,《左传》中就记载着郑国大夫宛射犬和楚大夫宛春等宛姓人物。

当这个字读作“yuān”时,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专指这个西域古国——大宛。在古书《玉篇》、《集韵》、《类篇》等书中记载:“宛,从于袁切,音鸳。大宛,西域国名,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里。又县名。”《一统志》中有云:“宛,本申伯国,春秋时属晋,战国为韩宛邑,秦为宛县,汉因之,明属南阳府。”

如果有人对古汉语比较感兴趣,此处还可以做以下扩展——“宛”字在古代还有一种读音,现在已基本不会用到了,就是“yu àn”,此时,是“小”的意思。

回纥与回鹘

回纥(hé)即维吾尔族今之祖先,它的前身为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唐德宗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hú)。后因回纥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纥”与“鹘”于古代的国名来说,是同声母的词语,又加之意义十分相近,所以,人们即便是知道这个国名、这个古国的历史,也经常将“纥”与“鹘”弄混,分不清哪个是“hé”,哪个是“hú”。

其实,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不妨这样记:“鹘”字左边为“骨”,“骨”字读“gǔ”,所以,“鹘”字的韵母应与“骨”字的韵母形同或相近,因而“鹘”念作“hú”。这是一种区别的方法,但只适用于此处。而在别的地方使用,就有“识字识半边”的嫌疑了。其实,在字典中,“鹘”字确有“gǔ”的读音,意思是: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上嘴呈钩曲状,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饲养驯熟后,可以帮助打猎,亦称“隼”。而当它念作“hú”的时候,也是指一种鸟,这种鸟似鹰的样子(《广韵》中记载:“鹘,鸟名,鹰属;又回鹘”)。

再来看“纥”字——“纥”在字典中也有两种发音,即“h é”与“gē”。就像其它带有偏旁“纟”的字一样,“纥”字对于这两种发音的解释都与布匹、线绳有关,稍有区别的是,念作“h é”时,意为下等的丝。念作“gē”时,与“繨”连用,义同“疙瘩”,多用于纱线、织物等处。“回纥”与“回鹘”虽都代表同一个古国,但从现在来看,后世多用“回鹘”称之。

龟兹

龟兹这个国家很低调,也很动荡。在西域的广袤沙漠中,龟兹占绿洲而建国。美丽的国度却不能掩盖它多舛的命运。龟兹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匈奴的侵扰,屈服于匈奴的统治,后西汉政府在龟兹东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使龟兹百姓免受匈奴侵扰,遂臣属于汉;王莽时期,匈奴趁乱又将龟兹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直至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龟兹降汉。汉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龟兹国又颠沛于突厥与北朝之间;唐中期,大唐在龟兹都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但在此之后,龟兹仍旧受到突厥、回鹘、吐蕃等多种势力的影响,一直都没有完整、独立的政权。直至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归入清朝版图,定名库车。此后龟兹才真正有了稳定的环境。

龟兹国之“龟兹”二字的读音,如同它的历史一样,有些纷乱。在字典中,“龟”有三种读音,“兹”有两种读音。这样看来,若是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龟兹”就有六种读音方式了。我们不妨在字典中寻找一下正确的答案。

龟(甲骨文)龟(小篆)

在字典中,“龟”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为:“guī”、“jūn”和“qiū”。第一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我们十分熟悉,除了表示常见的那种爬行动物,还因为这种动物的特性而表示长寿之意,如“龟鹤齐龄”,另外,古人常用乌龟来进行占卜,因而又有龟卜等词。“龟”字在读第二种读音时,同“皲”,意思是裂开许多缝隙、出现许多裂纹或是皮肤冻裂等,比如我们常说的皮肤龟裂、土地龟裂等词语。其实,这个字在做这一用法时也经常被人们读错,有的人就经常读作“龟(guī)裂”,现在我们理解了“龟”字的所指所代,就不容易读错了。

第三种读音是我们很少碰到的。当“龟”读作“qiū”的时候仅仅是作为古代国名而出现的,即龟兹。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确定龟兹中第一个字的读音了。那么,“兹”应该怎么解释呢?

兹(甲骨文)兹(小篆)

在字典中,“兹”比“龟”要省事儿一些,它只有两种读音,分别是“zī”和“cí”。我们常用的是“兹”在前一种读音时的意义,即:

①这、这个、此,如兹事体大(这件事很重大或这件大事情)、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某件事)等;

②现在,如我们经常在聘书上见到的:“兹聘请某某为我单位顾问”等;

③年,如今兹、来兹等;

④古同“滋”,表增益、多之意;

⑤古代称草席,《尔雅》所注:“兹者,蓐席也。”

以上的解释中有一些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但有一些是记载于古书上的,仅仅是了解即可。

当“兹”读作“cí”时,也仅仅是作为古国名而出现的。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六种排列组合中,仅有“龟兹(qiūcí)”一种是正确的。

高句丽

近年来“韩流”于中国的影响日甚,越来越多的韩国文化流传到了中国。于是,很多中国人也在试图探寻韩国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韩国的历史研究中,“高句丽”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之多。这个词若是写在纸上不会有人产生歧义,若是把这个词读出来,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读法——“gāo jù lì”、“gāo gōu lì”、“gāo jù l í”以及“gāo gōu lí”等。对于“高”字大家都知道读音,并且基本上没有异议,而争论主要集中在后两个字上。“句”和“丽”都是我们比较常用的词,对于它的读音,我们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了,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句”和“丽”我们都会认为它有且只有一个读音,但在字典中,这两个字都具有双重的身份。

在字典中,“句”是多音字,有“jù”和“gōu”两个读音,当它读作“jù”的时候,有以下解释:

①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句法等;

②句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③量词,用于语言,如三句话不离本行(háng)。

句(甲骨文)句(金文)句(小篆)

以上的释义中,除第二种情况我们较少碰到,其余两种情况几乎我们每天都能遇到。

而当“句”读作“gōu”时,它的解释只有一种,就是专门指代一个古国名,即“高丽”。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高句丽”一词前两个字的读音。

我们常常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并且知道当地的特产是“高丽参”、“高丽纸”等。通常,一些人还会将当地人戏称为“高丽棒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将上述的“高丽”读作“gāo lì”。但事实上,这个“丽”字在此处应当读作“lí”。对于“丽”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提到它,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很多与“丽”有关的词语,如“美丽”、“亮丽”、“风和日丽”等等。殊不知这个“丽人”也是个“双面娇娃”。当“丽”读作“lí”时一方面是作为古代国名出现,即高丽。另一方面是作为“罹”的通假字出现,表示遭遇的意思。

在分析了“高句丽”的读音之后,我们可以认识一下它的历史。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建立卒本夫余,定都于纥升骨城。公元前9年,朱蒙死去,共计在位19年。朱蒙时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国,后经过北讨,灭掉了荇人国,将其纳入高句丽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又向东扩张,灭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权初具规模。

之后高丽与周围国家战乱不断,且内部纷争也从未停息。公元668年,高丽与我大唐交兵,唐军大败高句丽军队,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此后的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几个小小的汉字却引出了长达几千年的传奇故事,使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又增长了文史知识,增加了内涵。

文海撷零

——西域古国正音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二)龟兹(qiūcí):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三)焉耆(yān qí):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四)于阗(yú tián):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五)若羌(ruò qiāng):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六)楼兰(lóu lán):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七)且末(qiěmò):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八)小宛(xiǎo yuān):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九)戎卢(róng lú):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十)纡弥(yūmí):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十一)渠勒(qú lè):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三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十二)皮山(pí shān):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十三)西夜(xīyè):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十四)蒲犁(pú lí):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十五)依耐(yīnài):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十六)疏勒(shūlè):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十七)莎车(shāchē):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十八)尉头(yù tóu):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十九)温宿(wēn s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二十)尉犁(yù lí):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二十一)姑墨(gūmò):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二十二)卑陆(bēi lù):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二十三)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二十四)乌贪訾(wūtān zī):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二十五)单桓(dān huán):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二十六)蒲类(pú lèi):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二十八)西且弥(xīqiěmí):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三十)劫国(jié guó):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三十一)狐胡(hú hú):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三十二)山国(shān guó):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三十三)车师(chēshī)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北京有个“大栅栏”

北京是个历史风韵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城市,它的多元文化吸引着各方的游人前来游览观光。不论谁来,必定会到故宫去看看,去沾沾那里的“皇家风水”。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有一条繁华的大街与皇城相对,名叫前门大街。当年的前门大街十分繁华,这里聚集着全京城最多的老字号商铺。就在前门大街一带,有一条街可与前门齐名,并且知名度也与前门大街不差些许,它就是“大栅栏”。

大栅栏:读作“大石烂儿”(dà shí làn-e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的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

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今天,走在前门煤市口一带,其繁华景象与当年无异。但当我们走到公交车站准备从这里乘车时会发现,有的站牌上写着“d à zhà lán”,而人们口中说出的,却是“dà shí làn-er”。

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在前门外修建廊房,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修完之后开始招商,希望商人来这儿经营或者居住,目的就是使当年荒凉的前门外地区变得日益繁华起来,那个时候慢慢就形成了一些街道,这些街道就相应地叫做廊房头条、廊房二条一直到廊房四条,廊房四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栅栏这一条街。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外城街巷的治安管理,要求各个街道在街口竖立栅栏,这些钱当然是住在这儿的人集体分摊。栅栏每天早上定时开,晚上定时再把它关上,进出这儿的人就便于管理了。廊房四条的商铺比较多,这些人资金也比较雄厚。越是有财产的人,越要想法加强安全保卫,大家多出点钱把这个地方的栅栏修的比别的地方高一点儿,比别的地方坚固一点儿。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现在的样子跟清朝末年的时候差不多。

对于大栅栏名字的来历,书上有不少的记载,但是却很难找到关于“dà shí làn-er”读音的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现代汉语的周一民教授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历史悠久的“dà shí làn-er”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地名名词规范,但播音教材中都专门谈到应读为“dà shí làn-er”。

其实,现在“栅”字最常用的读音即为(zhà)。但在古书中,“栅”字就有与“珊”相似的读音,《广韵》中记载“栅,所晏切,音讪。篱栅。”又如《集韵》中记载:“数眷切,音菉。编竹木为落也。”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最早的大栅栏地区的围栏是使用普通的竹子编成的,因而形成了《广韵》中所说的“篱栅”之义。

其实,真正的北京人是不排外的,并且是非常友好好客的,不论游人们读了什么音,北京人都会理解、明白,并且很痛快地给游人指路。

两朝皇廷

——紫禁城

2005年,一部汇聚刘德华、郑伊健、赵薇以及张家辉等两岸三地一线影星的影片备受瞩目,它就是《决战紫禁之巅》。它讲述的是发生在明朝的江湖传奇。一般在新片上映前,制片方都会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来为影片造势。在《决战紫禁之巅》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影片主演等人在介绍影片时对影片名称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读作“紫禁(jīn)之巅”,有的人读作“紫禁(jìn)之巅”。小小的分歧不会影响大家对于影片的兴趣和理解,但是细心的观众还是认为因此会有瑕疵,那么,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禁”为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即“jīn”与“jì n”。这个字对于不同的读音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它读作“jīn”时表示:

①受得住、耐久,如禁受、禁得住、弱不禁风等;

②忍耐、制止,如不禁笑起来。

但它读作“jìn”时表示:

①不许、制止,如禁止、禁书、禁令、禁欲、禁锢、情不自禁等;

②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如犯禁、违禁品等;

③拘押,如囚禁、监禁、禁闭等;

④古代称帝王的地方,如宫禁、禁苑、禁卫军(古代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等;

⑤不能随便通行的地方,如禁地、禁区等;

⑥避忌,如禁忌等。

而就紫禁城来说,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而后开始营造这座宫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终于落成。其名称是借喻紫微星坛而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人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紫禁城是皇权的象征,对平民来说,表示的是一种禁忌。通俗地讲就是,统治者所处的环境是不允许百姓随意进出的,甚至是不得随意谈论的。这种带有“禁忌”含义的词语,应当是属于“禁”在读“jìn”时的情况。所以,开篇所讲的电影名称应当读作“紫禁(jìn)之巅”。

1925年10月10日,在居住过两朝皇帝的紫禁城及其收藏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故宫博物院,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来到中国,如果没有去长城,就等于没来过;来到北京,如果没有去过故宫,也等于是白来一趟。这就是故宫在世界、在中国、在北京的意义。

宫苑典范

——颐和园

在北京的旅游地图中,最为闪光的除了之前介绍的紫禁城外,就要属同样被列为世界遗产的颐和园了。如果初次来到北京,要是向北京人咨询应该去哪里旅游,他一定会将颐和园介绍给你。此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北京人说是“颐(yì)和园”,而有的北京人说是“颐(yí)和园”。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颐”字在字典中的标准读音有且只有一个,即“yí”,具体的意思是:

①面颊,腮,如支颐(手托住腮)、解(jiě)颐(面现笑容)、颐指气使等;

②休养、保养,如颐神、颐养等;

③文言助词,无义:“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

此时,我们就很容易确定“颐”字的读音了。另外,我们不妨探寻一下“颐和园”的由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颐”字的意义。

今日的颐和园中,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其代表景点。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原名“瓮山泊”,又名“西湖”。早在辽金元三代,这处有山有水的佳境,就已成为皇家园林。明代,曾在此处营建“好山园”。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1750年4月19日),乾隆皇帝为迎接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于次年到来的60岁大寿,决定在好山园旧址挖湖堆山、大兴土木,营建清漪园。乾隆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又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取汉武帝在长安开挖“昆明池”,以操练水军、策划攻略滇池之滨的昆明之典。

但不幸的是,清漪园等“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在1860年10月18日,遭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了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1886年7月1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宣布,将于次年正月“撤帘”,由年将16岁的光绪皇帝亲政。慈禧乘机提出,要重建清漪园,以作为自己“离退休养”的场所。

两年后,光绪皇帝将重建中的清漪园命名为“颐和园”。他说,“朕自冲龄入承大统,仰蒙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十有余年,万几余暇,不克稍资颐养……”“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和”之意。

“骠骑”将军孤身走单“骑”

2005年底,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一片请出了蛰伏多年的高仓健来主演,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此片另一个能够引起人们谈论的焦点就是片名的读音,应当是《千里走单骑(qí)》,还是《千里走单骑(jì)》呢?

在一些古代的作品,尤其是汉代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语,就是“骠骑将军”。此时,人们对于这个字也常常存在分歧,就是这个“骑”字该怎么读,另外,这个“骠”字又应该怎么读呢?在这里,骠有“piào”和“biāo”两个读音,骑也有“qí”和“jì”两个读音,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此时“骠骑将军”有四种读音。在某个军事论坛中,还曾经因为这个读音的问题,而引起过很大的争执。那么,最终到底哪个读音“胜出”呢?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例子结合在一起研究一下。

首先来看这个争论最多的“骑”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骑”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qí”。此时,有些人会很疑惑,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偶尔也会遇到这个字读作“jì”的情况,难道词典中的记载出现了错误?对于这个字的读音,在字典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骑(甲骨文)骑(小篆)

①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如骑马、骑射、骑兵、骑者善堕(经常骑马的常会掉下马来,比喻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等;

②兼跨两边,如骑缝章(就是在盖有许多页纸的文件时,为了避免有人换掉其中几页纸又不想每页都去盖章,而把文件几页纸张的边缝连在一起所盖的章)、骑墙派(指立场不坚定、持两边观望态度的人)等;

③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如坐骑等;

④骑兵,亦泛指骑马的人(旧读jì),如轻骑、铁骑等;

⑤一人一马的合称(旧读jì),千骑、千乘(shèng)万骑等;

⑥古国名,即骠国,在今缅甸境内。

有的书上有关于“骠骑”之“骑”字的明确解释:

这里的“骑”是读“qí”,而不是“jì”。骑(jì)是量词,一般在古文用到。“一骑(jì)”的意思是一个数量的骑兵。“千骑(jì)”就是一千个骑兵。读作“qí”时表示动词,这里的“骠骑”则是名词。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骠骑”之“骑”字的正确读音。

我们再来说另一个多音字,“骠”——在字典中,“骠”字确实有两种读音,即“piào”和“biāo”,具体的意义是:

当它读作“piào”时,有以下解释:

①骁勇:~勇;~骑(中国汉代将军的名号。亦作“票骑”);

②马快跑的样子。

由此我们可知,“骠骑将军”在古代也写作“票骑将军”,而此时的“骠”也应当读作“piào”。其实,“骠骑”二字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为古代官名,作“骠骑”之外,还有其它的含义:

①古代将军的名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驃骑将军。”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驃,一亦作‘剽’。”张守节正义:“《汉书》云,霍去病征匈奴有絶幕之勋,始置驃骑将军,位在三司,品秩同大将军。”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驃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唐戎昱《桂州腊夜》诗:“二年随驃骑,辛苦向天涯。”清唐孙华《王鹤尹挽诗》之一:“词坛早岁主齐盟,第五何慙驃骑名。”在多数情况下,“骠骑”特指汉将军霍去病。

②指飞骑。清方文所撰《卖马行》一书中有云:“君不见汉家驃骑千万匹,无端阑入閼氏室。”

③古时宫中马技。明周宾所《识小编·骠骑》:“禁中端午,有龙舟驃骑之戏。驃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於马上呈弄巧伎,盖以习骑乘云。”

而当它读作“biāo”时,则是专指黄骠马,它是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我们所熟悉的昭陵六骏中的“特勒骠”在此就应读作“tè lè biāo”,相传,此马体黄,嘴部白色间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据专家推测,这匹马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从“半夜三更”开始

在郭德纲的单口相声《丑娘娘》中,有这样一段:“我想了,这事儿得这样,要想江山康泰,没别的,咱们得想一办法,把我父亲他老人家啊,暗害了……”“好啊!贤德的妃子啊!太好了。来吧丞相,咱们商量商量,怎么能把我老丈人置于死地啊?”“这个是您的家事,老臣我不便介入!”“不不不……这是国事,大完国建国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杀死我老丈人!因为只有杀了他,这个江山社稷才能够康泰!”“哦……这个方法很多,比如说,在金銮殿上,把金砖撬起来,地底下埋上火药,明日里,老太师上殿朝贺您的时候,咱们一点这火药,把他炸死,这个可以驾祸齐宣王,说是齐国的事儿!”“太好了!老丞相,这个主意好啊……哎?我问问你,伤的着我吗?”“……看吧!”“这个主意pass了吧,这伤着我的事儿不行,咱们再想一别的!”“那,那只有一个简单的法儿,半夜三更,您手持利刃,去至太师府,把您老丈人叫出来二话不说,戚了咔嚓,把他杀了也行!”

在北方的乡俗小说中,常会出现一些俚语和俗句,有一句俗话说的就是“半夜三更不睡觉,老瞎折腾”,形容某人不老实,不稳重,经常在夜半的时候扰得四邻无法踏实入睡。这里面的“更”字,经常让人们困惑,有的人将它读作“jīng”,有的人将它读作“gēng”。郭德纲在单口相声《丑娘娘》中读的就是前者。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更”字确实为多音字,其读音为“gèng”和“gēng”,读作“gèng”时,意思比较简单。即愈加、再,如更加、更好、更上一层楼等。“更”字读作“gēng”时,意思就稍微多一些了,包括以下几点:

①改变,改换,如更正、更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更衣(换衣服;或婉辞,表示上厕所)、更定(改订);更迭(轮流更换),如更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改弦更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等;

②经历,如少(shào)不更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等;

③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如半夜三更、打更、更夫、更鼓、更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等。

更(甲骨)更(金文)更(小篆)

其实,严格来说,将“三更半夜”的“更”读作“jīng”并非是一种讹传。在古时候,这个字的确有“jīng”的读音。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年纪大一些的人还是会将这个字读作“jīng”,并且在一些戏剧、曲艺作品中也保留了这一读音。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白”字,在很多戏剧、曲艺作品中,“白”字也被读作“b ó”。在曲艺作品中术语为“上口”。而这些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曲艺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其中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上口就是顺口的意思。在一些北方的民俗中,我们也可以见到“jīng”的用法,例如京、津、冀地区的一些年纪稍长的人把过年称为“起五更(jīng)”,意思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原因是前一天的五更是最后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此时,夜色隐退,曙光降临,年的更迭在悄无声息的黑白交替中完成了。

所以说,“更”字的读音属于古音与现代标准汉语有区别的一类。我们今天再用到这个字时,若是在古装的影视作品、古汉语文学作品中,应当遵循古音的读法;若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则要按现代汉语的标准规则来使用。

文海撷零

——古今计时方法对照【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也作“三更”。

现为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也作“四更”。

现为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也作“五更”。

现为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冉冉初升之时。

现为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源于古人“朝食”之说,即吃早饭的时间。

现为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此时为临近中午之时。

现为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现为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太阳偏西为日跌)、日央等。

现为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此时为古人的晚餐时间。

现为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现为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开始“计更”,为“一更”。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现为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也作“二更”。人定意为人静。

现为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读错“论语”,枉读圣贤之书

从小,父母就希望我们能成为学习优秀的人,所以会把中外古今之名人圣贤的话讲给我们听,为的是教育和激励我们。

说到中国的圣贤之人,孔子一定是最为人们所推崇的了,也是家人师长经常拿来教育我们的一个楷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圣人之言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话虽短,但是教会了我们做人与做学问。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读到这些圣人的教诲之言全因《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孔子的言论进而编撰成的。《论语》一书的本身及其意义都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就这本书的题目而言,是存在分歧的。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续集中,马伊琍扮演了一位饱读诗书的罪臣之后——颜如玉。既然是饱读诗书,《论语》也定是她所读过的了。在一次与纪晓岚交谈时,他们就说到了《论语》,颜如玉称之为“论(lùn)语”。此后,在某论坛上有人发帖说:“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应当读作‘论(lún)语’,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想必发帖的人是个中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定是要一吐为快的。

在字典中,“论”是个多音字,有两种发音,即“lùn”和“lún”。前者的意义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到有社会新鲜事了,通过分析和判断,我们都会评论一番;这些评论经过学术的加工会成为阐明道理的著作,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社论、论文、论著等;年终单位分红时,都会衡量一下员工一年来的功过得失,进而论功行赏;我们对人对事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要平心而论;它还可以表示某种学说,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唯物论、相对论等;另外它还可以作姓氏等等,是我们平时比较常用的一个字。

但是,当它读作“lún”的时候,意义就比较单一了,就是做古书名《论语》。这样一来,前文中那个学生的疑惑就可以解开了。还有一些书上记载,“论”字读“lún”时是作通假字,通“伦(条理)”和“抡(挑选)”。但这两种情况都是出现在古书上的,现在基本上不会出现了。《论语》是一本流传了千百年的圣贤之书,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枉费圣人的教诲和圣人之后的心血;但在此之前,我们要读准字音,这是我们理解其中意味的第一步。

文成公主去哪里和亲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都会觉得题目太简单了,上小学的孩子都知道,文成公主去了西藏,有些人还会补充说,“拉萨著名的布达拉宫就是为文成公主而修建的。”的确是西藏,但是,唐朝时期,这里并不叫西藏。这里叫作“吐蕃”。就是这“吐蕃”二字,惊动了不少人。

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第一题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庇护(bǐ)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èng)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

标注答案为:D

答案解析:A:菁(jīng)华;B:吐蕃(bō);C:梵(fàn)文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发现自己选对了,有的人会认真记住正确的解释以便纠正自己以往的错误读音,还有的人会暗暗纳闷——“吐蕃(bō),是这样读吗?”也许他还会回去查字典。但遗憾的是,字典中,“蕃”字没有“bō”的发音。难道是高考试题的答案错了吗?不会的,因为它是中国最正规的考试之一。在它手中,每年都会攥着几十万学生的命运,除了正规性在全国数一数二,其严谨性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如果高考答案没有错,那就是字典出错了?我们最常用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这些书大多出自商务印书馆之手。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按说,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且向来都很权威的出版机构,出错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仅仅会出现印刷、格式之类的小错,像读音这样的内容是几乎没有错误的。

其实,关于这个字的争论并非是从现在开始的,早在文革期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蕃”字的读音就发生过争执,最后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说:“作为族名的‘吐蕃’,首先要尊重、照顾该族当地的人民,这是专有名词,不能按一般的字音来读。”周总理的调解无疑是富有说服力和正确的,所以,这场争执也就此平息了。

但是,在文革后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直到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中,对于“蕃”的注音均没有“bō”。于是“吐蕃(fān)”就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人。若是根据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来查看该字,会发现,其读音收录了“bō”的音。而该字在读这个音的时候也仅仅指代古代民族名,即“吐蕃”。

人们平时对于它的争议一方面是字典的“误导”,另一方面是“蕃”字本身字形的“误导”。支持读作“fān”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是根据“番”部有“fān”的发音,因而断定“吐蕃”中的“蕃”也读作“fān”;另一部分人认为,“文成公主是去和亲的,有的地方称之为“和番”,那就一定是和亲于吐‘番(蕃)’的意思啊!”因而断定这个字在“吐蕃”一词中读作“fān”。支持读“bō”的人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古籍的注音判断该字在“吐蕃”一词中读作“b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带有“番”部的字有时也会有“bō”的发音,例如“播”、“僠”(义同“番”,勇壮的样子)等字。看来是各有各的理由。

蕃(金文)蕃(小篆)

汉语学家对于“吐蕃”的准确读音也并非是杜撰出来的,也是结合了历史来进行分析的。西藏一直自称“博”(Bod)或“博康”(Bod-kams),藏族自称博巴(Bod-pa),千年不变,但不同地区之人有不同称呼。一般地名之后加一个主格词尾“巴”(pa)或“布”(po)。“吐蕃”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开始是指现今的西藏地区,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扩张,青海西康等地区也成为吐蕃的一部分。“博”一方面代表地方名字,另一方面也代表民族的名字。唐代,吐蕃王朝把现今西藏地方称为“博隅”,把吐蕃统治下的整个青藏高原称为“博布青”,把吐蕃统治下的人民称为“博巴”。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癸丑,康熙皇帝命内大臣索额图等传谕达赖喇嘛使人罗卜臧帕克巴格隆等说:“……第巴原系达赖喇嘛下管事人,朕优擢之,封为土伯特国王……”在这里,康熙曾多次称“西藏”为“土伯特”。

现在西方一般把西藏称为“吐蕃特”,如英语中的“Tibet”,这是从阿拉伯文“Tibbat”演变而来的。公元9世纪中叶,唐朝后期,一位叫苏雷漫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回去后,于公元851年写了一本《东方旅行记》,在那本书中,他把吐蕃拼写为“Tibbat”。日本出版的《东洋史讲座》一书指出,阿拉伯人把西藏叫做“Tibbat”,显然是受唐朝“吐蕃”的影响。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把吐蕃称为“Tibet”,这是目前流行的西方文字对西藏的称谓。《马可波罗游记》的法文翻译者沙里农在注释中说:“‘Tibet’一名,无疑是古代阿拉伯旅行者由中国学得的。”

如此,我们断定,“土伯特”、“吐蕃特”等词都是指代古代的西藏,因而,根据音译,“吐蕃”一词,应当读作“tǔbō”。

成语读音正解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由于其中有很多源自古汉语,字音容易被读错。例如:“刚愎自用”的“愎”(bì)现在极为罕用,一些使用者对其字义“乖戾、执拗”不求甚解,于是误读为“复”(fù)。下面是一部分例子。

爱憎(zēng)分明憎,不读zèng。

安步当(dàng)车当,不读dāng。

安土重(zhòng)迁重,不读chóng。

百年偕(xié)老偕,不读jiē。

暴殄(tiǎn)天物殄,不读zhēn。

不可胜数(shǔ)数,不读shù。

不屈不挠(náo)挠,不读ráo。

不屑(xiè)一顾屑,不读xiāo。

不省(xǐng)人事省,不读shěng。

不无裨(bì)益裨,不读pí。

草菅(jiān)人命菅,不读guǎn。

称(chèn)心如意称,不读chēng。

瞠(chēng)目结(jié)舌瞠,不读táng。结,不读jiē。

乘(chéng)风破浪乘,不读chèng。

惩(chéng)前毖后惩,不读chěng。

痴(chī)心妄想痴,不读chí。

嗤(chī)之以鼻嗤,不读chì。

处(chǔ)心积虑处,不读chù。

垂涎(xián)三尺涎,不读yán。

大腹便便(pián pián)便便,不读biànbiàn。

大模(mú)大样,模,不读mó。

大肆渲(xuàn)染渲,不读xuān。

殚(dān)精竭虑殚,不读dàn。

胆颤(zhàn)心惊颤,不读chàn。

丢三落(là)四落,不读luò。

丢卒保车(jū)车,不读chē。

独辟(pì)蹊(xī)径辟,不读bì。蹊,不读qī。

顿开茅塞(sè)塞,不读sāi。

咄咄(duōduō)逼人咄咄,不读duó duó。

度(duó)德量(liàng)力度,不读dù。量,不读liáng。

阿(ē)谀奉承阿,不读ā。

反璞(pú)归真璞,不读pǔ。

风驰电掣(chè)掣,不读zhì。

风尘仆仆(pú pú)仆仆,不读pǔpǔ。

风靡(mǐ)一时靡,不读mí。

风声鹤唳(lì)唳,不读lèi。

敷衍(yǎn)塞(sè)责衍,不读yán。塞,不读sāi。

负隅(yú)顽抗隅,不读ǒu。

刚愎(bì)自用愎,不读fù。

觥(gōng)筹交错觥,不读guāng。

孤注一掷(zhì)掷,不读zhèng。

呱呱(gūgū)坠地呱呱,不读guāguā。

海枯(kū)石烂枯,不读gū。

汗流浃(jiā)背浃,不读jiá。

沆瀣(hàng xiè)一气沆瀣,不读kàng jiǔ。

涸(hé)泽而渔涸,不读gù。

怙(hù)恶不悛(quān)怙,不读gǔ。悛,不读jùn。

花团锦簇(cù)簇,不读zú。

讳(huì)疾忌医讳,不读huǐ。

诲(huì)人不倦诲,不读huǐ。

混淆(xiáo)是非淆,不读yáo。

佶(诘,jí)屈聱(áo)牙佶(诘),不读jié。聱,不读ào。

济济(jǐ jǐ)一堂济济,不读jì jì。

矫(jiǎo)揉造作矫,不读jiāo。

桀骜(ào)不驯骜,不读áo。

迥(jiǒng)然不同迥,不读huí。

踽踽(jǔjǔ)独行踽踽,不读yǔyǔ。

苦心孤诣(yì)诣,不读zhǐ。

良莠(yǒu)不齐莠,不读xiù。

鳞次栉(zhì)比栉,不读jié。

绿(lù)林好汉绿,不读lǜ。

弥(mí)天大罪弥,不读ní。

面面相觑(qù)觑,不读xū。

民脂(zhī)民膏脂,不读zhǐ。

酩(mǐng)酊(dǐng)大醉酩,不读míng。酊,不读dīng。

模棱(léng)两可棱,不读líng。

沐风栉(zhì)雨栉,不读jié。

泥(nì)古不化泥,不读ní。

拈(niān)轻怕重拈,不读zhān。

宁(nìng)缺毋(wú)滥宁,不读níng。毋,不读wù。

奴颜婢(bì)膝(xī)婢,不读bēi。膝,不读qī。

怒不可遏(è)遏,不读yè。

排忧解难(nàn)难,不读nán。

否(pǐ)极泰来否,不读fǒu。

破绽(zhàn)百出绽,不读dìng。

气息奄奄(yǎn yǎn)奄奄,不读yān yān。

牵强(qiǎng)附会强,不读qiáng。

强(qiǎng)人所难强,不读qiáng。

翘(qiáo)足而待翘,不读qiào。

锲(qiè)而不舍(shě)锲,不读qì。舍,不读shè。

情不自禁(jīn)禁,不读jìn。

如法炮(páo)制炮,不读pào。

乳臭(xiù)未干臭,不读chòu。

色厉内荏(rěn)荏,不读rèn。

僧(sēng)多粥少僧,不读zēng。

歃(shà)血为盟歃,不读chā。

胜券(quàn)在握券,不读juàn。

恃(shì)强凌弱恃,不读chí。

数(shuò)见不鲜(xiān)数,不读shù。鲜,不读xiǎn。

肆无忌惮(dàn)惮,不读dān。

提纲挈(qiè)领挈,不读xié或qì。

挑拨离间(jiàn)间,不读jiān。

同仇敌忾(kài)忾,不读qì。

唾(tuò)手可得唾,不读chuí。

妄自菲(fěi)薄(bó)菲,不读fēi。薄,不读báo。

望风披(pī)靡(mǐ)披,不读pēi靡,不读mí。

为(wèi)虎作伥(chāng)为,不读wéi。伥,不读cháng。

温情脉脉(mò mò)脉脉,不读mài mài。

相形见绌(chù)绌,不读zhuó。

相(xiàng)机行事相,不读xiāng。

枵(xiāo)腹从公枵,不读hào。

心广体胖(pán)胖,不读pàng。

兄弟阋(xì)墙阋,不读ní。

徇(xùn)情枉法徇,不读xún。

偃(yǎn)旗息鼓偃,不读yàn。

杳(yǎo)无音信杳,不读miǎo。

一唱一和(hè)和,不读hé。

一丘之貉(hé)貉,不读hào或luò。

一抔(póu)黄土抔,不读bēi。

一曝(pù)十寒曝,不读bào。

衣(yì)锦还乡衣,不读yī。

有恃(shì)无恐恃,不读chí。

鹬(yù)蚌相争鹬,不读jú。

臧(zāng)否(pǐ)人物臧,不读zàng。否,不读fǒu。

卓(zhuó)有成效卓,不读zhuō。

恣(zì)意妄行恣,不读zī。

自怨自艾(yì)艾,不读ài。

众擎(qíng)易举擎,不读jìng

第三章 形似音异

读对有“益”处,读错成笑柄

——“隘”、“溢”、“缢”和“谥”“隘”、“溢”、“缢”和“谥”是一组形近字,容易被读错或用错。“隘”的正确读音为“ài”,意思是:

①险要的地方,如关隘、险隘等;

②狭窄,隘巷、隘路、狭隘等;

③穷,隘窘、贫隘等。这些意义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我们一般用到的是“隘”作狭隘意义时的引申意味,表示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因为大家对这个词的词义很了解,也经常用,所以用词时一般不会出错。一旦见之于书面、涉及到读音时将“隘”错读成“yì”的却大有人在。“溢”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遇到,人们对于它的读音一般是不会出错的。我们常说的一句谚语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意思是月满的时候就是月缺亏的前奏,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水满的时候就一定是水散溢流失的先兆,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自然之道。“缢”字读作“yì”,意思是吊死,用绳子勒死。这个字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少能够用到,但是,经常看古装戏的人对它一定不会陌生。历史上,以这种方式死去的名人有:吕布(公元198年被曹操处刑);隋炀帝(公元618年被部下缢杀);杨贵妃(公元756年缢死在马嵬坡);岳飞(1142年除夕夜于杭州风波亭内被两狱卒持白绫巾缢死);明思宗(崇祯皇帝)(1644年自缢于北京景山);和珅(1799年因多项罪名,被清仁宗嘉庆皇帝赐自缢)等。“谥”的读音经常遭到人们的误读。这个字有且只有一个读音,即“shì”,有两种意思:

①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等;

②叫作、称为,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人们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等等。其中的“谥”读什么,恐怕就有不少人不清楚。目前使用的微软输入法中,也不见有“谥号”这个词组,足见现代人对这个词的陌生程度。

导致读错的原因,应该是其声旁“益”,“益”字作声旁却不读“yì”,难免读起来会出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益”组成的形声字,读音确实太多。有读作“yì”的,如“溢”、“镒”、“缢”、“蜢”等;有读作“ài”的,除“隘”外,还有“嗌”。好在这些字都是零声母。“谥”字却不是零声母;读作“shì”,极为特殊,读错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个“益”字作声旁,却分化出三种读音,不错也难。

益(小篆)隘(小篆)溢(小篆)缢(小篆)谥(小篆)

辨别这几个字的方法是区别形旁,带“左耳旁”的字通常与山或空间高度有关,“隘”是指狭小险要的地方;带“三点水”的字通常与水有关,“溢”的本义就是水满而向外流;带“绞丝旁”的字通常与线绳有关,“缢”的意思是勒死、吊死;带“言字旁”的字多用于指语言、文字,“谥”是指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得到的称号。这里有一个例句,也许可以帮助大家区分并记忆这几个字:

李将军没能守住关隘,他竟然因自责而自缢身亡,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伤痛之情溢于言表,下旨赐李将军谥号“忠烈”,以表彰他的行为。

开卷有益,意思是打开书就有好处,是用来鼓励人们多读书的。不过我们打开书,确实也很容易碰到“益”字和由它作声旁的形声字。多读书可以从中获益,而只有常翻字典,才能了解、把握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

并非都是益鸟

——鸠与鸩

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看过一种戏曲名叫做“样板戏”。“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在戏曲《红灯记》中,除了主角李玉和一家备受关注外,反一号日本人鸠山队长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现在的人们很少去看样板戏了,更多是喜欢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电视、电影。经常看古装影视作品的人一定对“鸩酒”不会陌生——当权者经常用这种方法处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如《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升顾虑大臣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升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升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鸠(小篆)鸩(小篆)

前文中的鸠山与鸩酒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将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人们就很容易念错,原因就在于他们长得十分相似。仔细看才能分清——“鸠”字为“jiū”音,“鸩”字为“zh èn”具体来说,“鸠”在古汉语中有以下几种意义:1. 鸟名,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我国有绿鸠、南鸠、鹃鸠和斑

鸠等;2. 通“勼”,聚集;3. 安定,《国语·晋语九》:“庶曰可以鉴而鸠赵宗乎!”4. 古代土地的量名。

而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只有第一种情况,后三种情况都在古文中出现,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而对于“鸩”字来说,本意指一种传说中的鸟,它的羽毛有剧毒,多用此做毒酒,后来就引申为毒酒之意,如“饮鸩止渴”。

字词、字义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只要看到它们的时候仔细一点就一定可以分清楚的。

偏旁不同“音”不同

——暗、谙、窨

白居易的《忆江南》,第一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正确读音是“ān”,书面语,意思是“熟悉”。今天,人们表示“非常熟悉”,可以用“谙习”这个词。由“谙”组成的词语还有“谙熟”、“谙达”、“谙练”等。但对于这个“谙”字及其组成的词,我们并不是十分熟悉,以至于不少人将“谙”错读成“yīn”、“y ìn”或者“àn”。

错读成“yīn”,显然是受了其声旁“音”的影响。然而由“音”字作声符组成的形声字中,读作“yīn”的并不多,只有“喑”、“愔”等几个,而且并不常用。

暗(小篆)谙(小篆)窨(小篆)

与此相比较,读作“àn”的虽然数量也不多,但至少较为常见,如“暗”、“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窨”字,有很多人都将它读作了一声“yīn”,其实是一种误读,这个字是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即“yìn”和“xūn”。当它读作“yìn”时的意义是:

①地下室,如地窨子、窨井(为便于检查、疏通地下管线而设置的井状构筑物)等;

②藏在地窨里,如窨藏等。

这层意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但当它读作“xūn”时的意义同“薰”,是指一种制茶手法,即“窨茶叶”(把茉莉花等放在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窨”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地窨子”外,其它的意义都是不太常见的,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它的读音。但是我们读错“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抛开“谙”字本身即表示“熟悉”义不说,“不谙水性”“不谙此道”等,毕竟也是一些较为常用的词组。不但言简意赅,也颇能显示用词者的文化品位,岂可不谙?

不能重“复”的错误

“刚愎自用”是个很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但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受其声旁的影响,错误的将其中的“愎”(bì)错读成“fù”。

恰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愎”字的声旁就是“复”,那为什么这个字不读“fù”,而偏偏要读成“bì”呢?这就需要了解一点古汉语知识才能明白。

复(甲骨文)复(金文)复(小篆)

在上古汉语中,汉语语音也有声部和韵部之分,这就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需要指出的是,在上古汉语中,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这就是清代古文字学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理论。

所谓“重唇音”,也就是现在的双唇音,如b、p、m都是双唇音;所谓“轻唇音”,就是现在的唇齿音,如汉语拼音中的f。“古无轻唇音”的意思就是,在上古的时候没有f这个声母,这个f是后来才被分化出来的,当时只能发b或p的音,例如古人把“伏羲”写成“包羲”、“庖羲”,把“封域”写成“帮域”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刚愎自用”中的“愎”字,声旁是“复”,但当时由于没有“轻唇音”,却不能读作“fù”,所以用“复”字作声旁的“愎”字也就不能读成“fù”了。

那么,为什么“腹”、“覆”、“馥”、“蝮”等字也是“复”作声旁,却读作“fù”呢?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后来产生的字,那时轻唇音已经分化出来了;另一种情况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所谓“随大流儿”了。现代汉语中的“呆板”,本读作“ǎi bǎn”,现在却规定读作“dāi bǎn”,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同样用“畐”字作声旁,“福”、“副”、“幅”、“富”、“辐”、“匐”等字读作“fú”,而“逼”、“鲾”等字却读“b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