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谦纪实故事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21:49: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幼谦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幼谦纪实故事集

李幼谦纪实故事集试读:

李幼谦纪实故事集(短篇)

拨亮生命的星光——鳩江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侧记

李幼谦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灾难,人类无法征服每一种疾病,生命如纸一般脆弱,猝不及防时,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件就缺损了,生活的质量下降了,生命的星光暗淡了。中国的康复事业开始启动,在“九五”、“十五”期间都是“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的鸠江区又走在前面,从2004年起,由当初散落在社区的100个残疾人家庭的康复训练开始,逐渐向数千多个服务对象普及开来,残联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卫生康复员,残疾人专委,志愿者组成一支近千个奉献者队伍的爱心网络,为五类残疾人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把他们暗淡的生命之光拨亮。

可敬的残疾人专委

社区残疾人工作专委,就是架设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的桥梁,因为他们许多自身就是残疾人,更容易现身说法,贴近服务对象,产生亲近感,更有实效性。

管山社区承担起了建立“工疗站”的任务,专委吴明英本身也是残疾人,她却走楼串户地动员,用了一年的时间,陆续将12个残孩子从各自家里带到工疗站,她成为覆盖四褐山地区工疗站内孩子们的“大妈妈”。她教孩子们扎绢花、教孩子识字、做数学题、介绍生活常识,开展体育活动;还拿出微薄的工资,带孩子们去赭山公园玩。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她的付出中苏醒。站里那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声“理事长好”,将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个精神病患者,多年不爱睡觉,不正常吃饭,更不与人交谈,年前还从卫生间三楼跳下,摔断了手与腿。有一次来社区领药,看见几个青少年在做花,家长便让他参加了。不久他就开始与人交流,在家里居然做起了家务,但对只见过一面的人主动招呼,这简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一个杨姓的姑娘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十几岁了还不会写自己名字,不会梳头,父亲教她数数,数到三接着就是骂人的话。参加工疗站活动后,她不但能写字算算数了,还学会了礼貌与生活自立,她父亲笑哈哈地说:“她现在都会打扮自己了,烧的菜比她妈烧得还好吃。”

一个文静的女孩曾是个拿奖学金的中专生,为的出路担心,得了忧郁症停学,不吃不喝,用脑袋撞墙,家里只能送她进县精神病医院,看见那里条件不好,又将她送省医院,母亲回家想着难受,竟然哭昏倒在地上。住院以后又接受免费服药,再后来参加工疗站活动,第一天做了一朵花,第二天做两朵半,以后什么花都能做了,还帮助出墙报……最后恢复了正常,走上了工作岗位。母亲说着动情,先是哭,后是笑,孩子的康复带给家长多少欢乐啊!

孙茂保因工伤事故失去了一支腿,只有穿上假肢反穿鞋子,才能艰难地走路,靠看电房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却用两千多块钱买了一辆电瓶车,专门在车斗上配块长板,那就成为他的“宝马”。他驾驶着车在农村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奔驰,深入到110个残疾人家中上门服务,还载着康复员走村串户,经常给他们购物、送他们看病,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站起来。第一次走进中风偏瘫的王志保家,见只有一间低矮的小屋与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陪伴着他,虽然政府有低保,但生活的赤贫依然使他揪心。病人躺床上,身边只有一碗烫饭和半碗发黑的咸菜,老母亲扶不动他,老表帮助他在房梁上挂了一个滑轮,大拇指粗的尼龙绳穿过滑轮垂挂下来,他拉着绳子才能坐起来。残疾人更知残疾人的痛苦,孙茂保萌发了强烈的责任感,用刚在康复技术培训班上学来的知识,帮助他活动僵硬的上肢,牵拉他失去知觉的下肢,王志保的身躯重量全都压在孙茂保的假肢上,磨损的残体很疼,但还是不厌其烦地鼓励与帮助病人。王志保终于下床了,现在不仅生活能自理,不用拐棍也能在门口走个来回。

新裕路社区的黄三林身高不足1.3米,体重只有40多公斤,身躯严重畸形,却是全国优秀残疾人专委。为工作学会了电脑、修理小家电,帮助社区建立了116名残疾人家庭档案,专门负责开放康复训练室,动员残疾人利用器材训练。

清水村的向卫林拄着双拐不仅走家串户,一个个访问残疾人,而且多次缠着村领导,要来一间门面房作为康复室,求助区残联弄来活动器材,四处筹集了一批图书办起图书角,那间小屋从此充满跟他笑容一样的阳光……

周申元是专委中不多的健全人,是青年志愿者的主心骨,豪爽开朗,见人就带三分笑,谁知道她也有个脑瘫的大儿子,说起来就泣不成声。沉重的生活没有压垮她,她成天背着大包活动在残疾人之中,包里装着工作笔记、电话信息、残疾人资料、康复教材……但她真诚的微笑却给辖区的所有残疾人都送来温暖。

这些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自身的艰难生存已属不易,但不仅自救且救人,这种行为更崇高。

可敬的白衣天使

用“白衣天使”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康复医生,他们有的简直就是残疾人心目中的圣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运动障碍科吴建贤教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2008年12月7日的芜湖寒风袭人,而鸠江区残疾人小超人训练室内却热气腾腾,挤满了患儿与家属,吴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为患儿进行肢体矫治的评估、训练计划的制订、使用器材训练方法的指导。她亲自示范,累得沁出汗水。她反复叮嘱,说得口干舌燥。每次天没亮就从合肥赶往芜湖,免费专家门诊,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当鳩江区分管残疾人工作的杨飞副区长来看她的时候,已经快下午两点了,她还没有吃中饭。当初,张理事长只是电话邀请她的,没说几分钟话,两人就成了知己——为残疾人康复心往一处想,先后六次来芜。

那个两腿不能直立的孩子,已经迈开漂亮的步伐,家长说他“调皮得很”,教授眼睛涌出激动的泪光。过去只能在地上爬行的女孩,蹒跚着步履笑嘻嘻地扑进她的怀抱,用苹果一样的脸蛋去亲吻这个慈祥的奶奶,年仅四岁就知道这是她的恩人。那个已经三十岁的大男孩,裂着嘴伸出指头,含混不清地讨价还价,说每天要上三小时网,她温柔地劝说半天:“听话,每天最多只能上网一个小时,你需要坚持康复训练……”因为,她面对的都是脑瘫者,却用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方法、特殊的诊断,一个个不厌其烦地指点康复训练动作。她还深入残疾人家庭,指导他们利用房前屋后、棚架树杆成为康复训练的有用器材。她几乎每回都忙到下午一点多钟才迈出诊疗室门,当中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而经过她指导且家长帮助坚持康复训练的,80%的脑瘫儿童肢体障碍有了明显的改善。

弋矶山医院康复科和鸠江区残联联合行动,开展了香港复康会“架起康复桥梁,打造美好社区”的项目活动。康复科科长许业松不仅领衔顾问之职,而且多次放弃休息亲自讲课,王清华医生更多次送康复训练进门,拉近了医患两者的距离。

安徽省立医院的教授倪朝民也来到芜湖,以“脑血管中风偏瘫患者的社区及家庭康复”为题,以两位中风患者为教学对象,进行了个案分析、评估、训练、当场提问、解答。香港复康会张咏诗治疗师精彩的授课更令让人难忘的……

中铁四局第六医院担负精神病人的治疗,送药进社区的是王书领大夫,他还同时诊治病人,风雨无阻。去年7月的送药时期,连天暴雨,但三天半七个点,一个地方不拉,自己身上透湿,却将药品抱在怀中丝毫无损。

残疾人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多的是要自己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由社区及乡村医生担任的康复员站到了第一线,他们帮助社区残疾人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利用政府免费发放的器材康复训练,使康复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显著的疗效。

裕溪口医院的戴明医生担任康复训练指导员,每天下午,他都会深入残疾人家庭指导他们作恢复性的训练。一个因脑梗塞造成偏瘫的病人,住院治疗后仍卧床不起,他主动上门对其肢体牵拉、按摩、拄拐行走训练。几年下来,患者不但能行走了,还能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出门转悠。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伤残了29年的患者,第一次走出了裕溪口,到鸠江区的残疾人康复培训班参加活动。

鲁李社区卫生康复员梅国华发现一个18个月的孩子患有脑瘫,积极转介服务,区残联用专车送孩子到省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治疗半年,如今这个孩子不仅能走路,而且还能上楼梯了。

大闸村张世富医生第一次看见13岁的截瘫女孩刘成丹时,她端着小板凳在地上挪动。家长都说:“这孩子搞不好了。”张医生却专门为刘成丹量身定做了拐杖,还辅导她站立拄拐行走,这一走结束了她10年爬行的历史,走进了学校。“六一”儿童节那天下午,鸠江区原区长段玉嘉和原副区长孙跃文专门送去了轮椅,两个领导搀扶着她坐上去,女孩开心地笑了。

对不认识字的农民,再完美的康复训练计划也不起作用。为指导偏瘫农民李志超训练,张医生来到他的家拉家常,还带来了几张画,是白描的人物如何锻炼的动作图,在他的床头贴了两张,又在堂屋贴了两张,老李一看画就明白了,在张医生的指导下,每天照着画上的动作开展了训练。而张世富本人,家中还有个脑瘫的儿子,家里还需要养猪来补贴生活。

村医沈成聪说:指导训练不算累,最累的是提高人的康复意识了。他指导瘫痪在床的病人康复训练,开始家属叫苦连天:“事情本来就多,哪里有时间也给她做训练?别把自己搞倒了吧。”医生劝告他:“要想生活的质量好,就要让妻子站起来,你的负担才减轻。”经过训练的患者,如今生活自理了。丈夫高兴地说“兄弟,多亏了你,要不然,你的嫂子就没今天了。”

联盟村村医李业锋走进贫困残疾人家,有的连板凳也没有,他就坐在装稻谷的编织袋上调查。他见一个因为误诊肌肉萎缩的青年长期卧床不起,知道更多是心理障碍。就多次上门与他交流,推荐他担任了残疾人专委,协助他办书报亭,现在那青年居然能爬上四楼了。

这些康复员,每年拿到的补助平均只有几百元,但他们奉献的不只是医术,更多的是那份对残疾人挚热的真情。

可爱的自愿者

妻子与女婿都因癌症死亡,古稀之年怎能遭受这巨大的打击,他中风了,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残疾人专委周申元给他送去了轮椅,安装了健身器材,他依然意志消沉。这一天,他阴霾的生活透进了阳光:他们是皖南医学院爱心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尽管他们嘘寒问暖,端茶递水,一上午也融化不了他冰冻的心。第二次去,年轻人试图用自己的热情感化他开口,他却对什么都摇头说没意思。第三次去,他们为他做家务、剪指甲、按摩。现任队长秦建突发其想,如何让他回忆起往日的欢乐?于是,他唱起了一首老歌:“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哎哎哟……”老人面部线条柔和了,志愿者马丽不失时机地叫起来:“爷爷笑一个!”老人终于同意下楼。男生小心翼翼地背他,女生王筱萌扛下了轮椅,他终于来到了阳光明媚的户外,也见到了久别的老友。

这支爱心助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6年底,鳩江区残联想与皖南医学院心理学专业建立长期的助残合作,张建华理事长的意向得到了蒋群和王远芳老师的支持,2005级的罗林同学负责筹备了。作为首任队长,他几乎用尽了全部课余时间,经常为做各种资料熬夜至凌晨,还自费去外地的爱心驿站考察取经。最后从200余名报名的同学中挑选了首批88名注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开始风雨无阻地每周末走进社区残疾人家免费服务。

走进那个两次中风,伤了坐骨神经的老人家庭的是窦蕾,她不计老人的冷漠,给他们倒茶、洗脸,推他出去晒太阳,当这个老人与坐着轮椅上的另一个老友相逢时,两人笑得如孩子一样天真。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热情可爱的小姑娘,还拉住她的手动情地说:“豆豆,我自己的亲孙子都不来看我,你却每个星期都过来,真比我的亲人都亲啊”。

语言与笑容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对聋哑人来说,还需要打手势,用笔在纸上书写。一个年轻的聋哑人成天蜷缩在昏暗的角落足不出户,志愿者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不断走访,带去书报,与他一起读书游戏,用纸笔进行交流,现在患者每周都盼望他们到来。

这个荣获过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的团队,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康复计划,填写SCL-90等心理量表,统计他们身体心理健康状态,最初却不受欢迎。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很少受过委屈,但有的家庭把残疾人当羞耻拒绝探视,有的家人把他们当骗子冷言冷语,让他们委屈得想哭。他们走进一个精神病患者家庭,对方拒不开门,坚持说自己没病。志愿者们给她孩子辅导功课,请来医生给她看病,患者不再自闭了,不仅到户外打羽毛球,还主动到爱心驿站求助。

徐朝栋和刘忠平家在外地,暑假在校外租房住,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天热,下乡、路远,往往要换两三次车,有时还要在田间跋涉甚至迷了路……汗流浃背地调查核实、填写表格,联系专委,为的是将所学专业运用于实践。“让每一位残疾人心中都充满心理健康的阳光。”这一理念使他们无怨无悔。2007年度,该队志愿者吴岩峰等同学还受到鸠江区委、区政府“助残特殊贡献奖”的表彰。

另外,还有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心理专业学生等志愿者,都为残疾人的康复经常出力,眼科校医洪虹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对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精神十分感人。

可贵的责任心

民生是什么?就是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让几乎占人口4%的残疾人享受同一片蓝天,为此,鳩江区政府各级领导形成一个共识:康复工作是人道主义的救援,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

他们把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项目列入政府民生工程,以社会化的工作方法,架构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网络。

鸠江区政府2006年就发出《关于印发鸠江区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实施意见的通知》。相继召开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经验交流暨再动员会。当时的区长杨燚亲自担任领导组的组长,并作动员讲话,号召大家投入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活动中去”,各街道办事处、卫生、民政、计生、残联等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开展“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康复进家庭”活动,让软件资料的编写,残疾人活动室的建立,残疾人家庭训练都达到了示范标准。

发文容易实施难,一套康复设备就要一万多元,资金是建设社区康复室的基础。鸠江区残联深入驻区企业,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0工厂、芜湖鑫隆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港有限公司、海源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热情赞助。使管山、银湖、凤鸣湖、春苑等七个社区首先获得他们捐赠的残疾人康复器材。

他们开源节流,在代垛村开发了康复训练器材的制造组,十多样设施,每套价格降低到一半,又便于开展了移动器材上门安装。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集方式,他们下拨社区、村人口覆盖康复经费,对智障人实行运动疗法。每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室,配备康复训练器材率达100%,60%的村也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

先后迎接了香港复康会、中残联、省残联以及其他市区残联的参观。2007年通过了国家、省、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组的考核验收,获得“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的称号。从2006年争取中国残疾人事业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徽省残联贫困精神病人免费发药项目,到2008年区政府覆盖式贫困精神病人的免费服药,精神病人和亲友已习惯了每月分别到7个免费发药点拿药。每年都有三百多名贫困精神病人患者得到了市四院、中铁四局六处医院的免费服药治疗。曾经有一个把母亲打得不能住家里,还点火烧自己衣服的“迫害妄想”症病人,通过住院治疗后,又免费得到药物,控制了病情,不仅能自己取药,而且接回了母亲,担任了一个单位的门卫。

他们举办了街道残联理事长与残疾人专委手语培训班,为白内障致盲的残疾人免费复明,对盲人分送盲杖,开设定向行走培训班,让从来未走出过家门的盲人走进外面的世界。

他们对重症肢体贫困残疾人免费入户安装康复训练器材,对肢体残疾人,社区免费提供安装器材、捐赠轮椅、进行转移训练,讲解了肢体残疾人康复的基础理论、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起、立、转移、牵拉等现场教学示范。一个伤残患者,出院后坚持利用社区的康复器材,又接受了残联送上门的滑轮等运动器材,两个月丢掉了双拐,每天早晨跑步,现在买菜烧饭,什么家务活都能干了。

他们组织实施国家电网“助行行动”和李嘉诚基金会“长江新里程”假肢装配项目,成立的芜湖市假肢装配站,实施“贫困补贴式假肢装配项目”工作服务已经辐射到外市区,承担了安徽省池州市、宣城市、巢湖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等地市贫困残疾人假肢装配的任务。技师还深入部分残疾人之中,为缺肢者取型,为每个受益人建立假肢装配档案,使四百多名肢残人站立与行走,恢复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

民生工程是切实让老百姓受益的事业,没有比他们的肺腑之言更确切的鉴定了。一个脑瘫儿童的爷爷满面笑容地说:“康复工作真正体现了政府的社会责任心,这就是对下一代的关爱,对家庭的关爱,说什么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感激之情。”

迷失在徽文化的密林中——陆和村茶馆游记

李幼谦

初冬,一个冷雨霏霏的日子,穿过一天门青灰色的石牌楼,我来到九华广场:见赭山瘦了腰围,广济寺的瓦顶从半山腰逶迤而下,它们的右翼就是陆和村。

自从陆羽写茶经,天下茶馆皆性陆,这个栽种在都市里的休闲处,怎么以村落命名?一排元木旗杆,矗立在更粗大的石鼓上,挑起一面面姜黄红边绿字的茶幌,似乎在问我:梦里徽州知多少?

生活在现代却钟情古典,居住在都市却向往乡村,那是时髦男女的矫情,这样的日子,进一个有徽文化韵味的茶楼,按照某些人说法“文明越古老经济越落后”,我以为预示着陈年旧茶的苦涩。

错了!一跨进玻璃感应大门,就是别一洞天,一股古扑而雅致的暖气扑面而来——不,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让人突然产生一种惊艳的感觉:仿佛进了徽文化的博物馆,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都市雅座里,我看见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华夏子孙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来,陆和村是一片徽文化的密林啊: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是树枝,一石一瓦一桌一椅甚至一箸一碟这些点点滴滴、细微末节就是树叶,遥远的历史记忆在两千平方米的茶楼里复苏,让人走近徽商、徽雕、徽茶、徽菜、徽民居……使人流连忘返,沉醉痴迷。

徽建筑支撑起陆和村徽文化的主干:茶馆就是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筑,飞檐翘角、黑瓦粉墙,与层层昂起的马头墙交织成一个照壁,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门楼并不巍峨,飞挑的檐角下,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高低错落,狭窄的三重檐上,瓦当精致如舞女的裙边,两旁的冬瓜梁下是青色的砖雕照壁,横梁上一副金色的木雕,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拉开了外部明快与内部繁复的序幕。

仿佛穿行于时光隧道,思绪也随着青色的地面步移景异:侧面一道石库门,整块石头雕刻出来的门框有人物、动物、风景,据说那是青云门,顶上那个是文魁星哩。大概这就叫额枋通景图,应该是徽州楼门罩中最精彩的部位了。

进门到了侧厅,仅容一人的小桥不过三级石阶,那可是嘉庆年间的青云梯,横跨于一条S形的室内小河上,一条带蓬的小船就把河道塞满了,据说“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水贯通也应是流通的象征吧。

跨上石鼓便能入留春亭内,寿窗下你可以听鸟鸣,观奇石,阅砖雕,小桥水榭,雕栏玉砌,我突然想起徽州一句民谣:“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人生的青春时代是浪迹天涯,多可惜,再精美的房舍也只有年老体弱、叶落归根才能享受了。

徽州老房子多以天井采光通风,这里融会贯通了现代建筑风格,玻璃窗如壁高大,现代的阳光照耀在青灰的地面上,重重间隔与上下装饰,制造出老房子的幽暗凄迷。在都市的喧哗中,它的抱残守缺却给我们展示出一片皖南的清澈,只是朴素的民间生活富贵化了,仿佛沧桑凝重的历史在这里再显。

一楼的大厅隔离成三排小间,都是半封闭状态。临窗一面,隔离墙中间居然是一个个的玻璃龛,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微型雕刻陈列其间。当中两排,许多间都挂着芜湖著名画家黄叶村的书画,他也是新安画派的传人,师法自然,深怀苍凉孤傲之情,那种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画面,给茶文化增光添彩。

二楼的枫松厅包间各具特色:有君子厅石印的马,有康熙字典裱糊的壁,有古绣像装饰的房间……徽州人服贾四方,终成巨富,炫耀乡里的意识浓厚,于是荣归故里,穷极土木,从他们广侈华丽的建筑风格,可以想象他们衣锦还乡的荣耀自得。

木雕是陆和村最丰富的馆藏:雀替、榫饰、县柱头饰、门楼门罩、屏风窗楹的装饰、笔筒果盘等工艺品、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及文房用具上,无不能一睹木雕的风采——原汁原味地展示拙朴粗犷的平面淡浮雕、精雕细刻的圆雕深雕、还有颇具立体感的多层透雕的精湛工艺。能消蚀一切的岁月流转,也掩饰不了它们艺术的光芒,让人至今叹息它们只是作为普通家饰是一种浪费,早就应该如现在这样成为供人瞻仰的艺术品才对。

木雕的内容也洋洋大观,题材有人物山水、禽兽虫鱼、花卉图案、八宝博古、文字锡联,徽州人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吉祥图案都装进自己的宅子里。

在陆和村的大门楣上,就是一幅“拜寿”的木雕,记述着唐朝大将郭子仪平息安史乱后又逢生辰,七个义子、八个义女夫婿一起向他祝贺的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双喜临门的寓意。还有喜鹊登梅、和合二仙、必定如意、和顺开来、松鹤延年、竹报平安、象呈升平(瓶)、年年有余(鱼)……巧妙地用典,将中国文字的谐音趣意用来寄托民间的美满意愿。

那上千件木雕门窗也让人叹为观止,四扇一堂寓意着“四季平安”,天头、玉腰、上幅、下裙、地脚组成了“五福齐全”,六扇一堂便是“禄禄有福”,每一扇门都是一幅版画,其中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取一个“义”字,“李白脱靴读契丹文”取一个“才”字……将微言大义以雕刻形式在生活中显现,教化意义十分深刻。反观我们现在,身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还真正迷失了个性与中国文化。

镂空的木雕窗棂及雕花门扇各具特色:梅花状、菱花形、金钱套、三角套、福字套、寿字套、回文万字窗……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据说有的还是胡适老家绩溪的木雕哩。陆和村利用雕窗的功能,使景洞与花窗构成隔而不断、闭而不塞的空间效果,于是,茶楼的包厢形成造园艺术中的穿插、渗透、曲折变化和“借景”,既有丰富的层次,又可以观赏室内景色,达到了内外浑然一体的美观效果。

有趣的是,天花顶灯都用雕花窗扇装饰着,不得不佩服茶楼设计者的绝妙创意,现代柔和的灯光透过古典的窗扉过滤下来,如一片斑驳陆离的历史。

二楼有木雕的十八罗汉,半人多高,装在玻璃龛里,齐刷刷地占据了一面墙壁,三楼的百佛堂中,总计有252尊佛像哩,虽然金粉大多脱落,但还能看见鎏金描彩的昔日辉煌。

还有冬瓜梁的精细,雀替的别致,“藏龙卧虎”阴阳雕,都让人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其中,最出色的当数二楼的那座大型黄花梨雕塑,释迦莫尼与18罗汉于山林之间神态各异,细腻蘩复,玲现剔透,错落有致,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镂空层次多达几十余层,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大堂经理小桂说那成于民国初年,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雕刻成的。

砖雕更显示出瑰丽的风采,既有古拙朴素的纹样,又有繁复、细致、华丽的结构,二楼的照壁就是一幅咸丰辛亥年雕刻的鲤鱼跳龙门图,青石板上的深雕玲珑剔透,线条灵动。还有各个楼层镶嵌在墙上的砖雕树以百计:瞻宫折桂、喜鹊闹梅、龙凤呈祥、福禄二喜,王志烂柯、双龙戏球、周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等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装饰着屋脊屋翎,门楼门罩、镂窗屋檐、琳琅满目,雅趣横生,使建筑物典雅庄重、富有立体效果。

民间传说给砖雕赋予了民俗文学的内涵:延寿厅里八仙贺春卷轴妙趣横生,仔细看去竟然有11人,啊,原来还有麻姑与和合二仙在迎接他们哩,“又是一个好年景”的寓意当然家家户户都喜欢啊。还有那和合二仙的雕刻,说的是同村异姓兄弟拾得寒山的故事,由于情同手足,当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后,两人都放弃凡尘去当和尚,一举荷一捧盒,掌握人间姻缘,可算是义重如山的典型了。

那个百忍图也有意思:唐朝的张公艺九代同堂,全家合美,而皇帝内宫却纷争不止,于是问张老,老人手书百个忍字,用在徽州人家,自然寄托着多子多孙,全家和睦相处的美好意愿啊。

额枋通景图是徽州砖门楼门罩中最精彩的部位,使用高浮雕、透雕、半圆雕和镂空雕的方法,使人物活动和主要建筑物突起层次感,在光线下衬出阴影,就像一副手卷式的山水画,可惜在这里只能委屈地位于墙上了。“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就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吧。

置身于徽文化的氧吧中,只觉得肆意流淌的美如乱花渐入迷人眼,不知道它从何处来,更不知道将往何处去,只知道,那曾经的辉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存。我在惊叹的同时,为自己的无知羞愧,为自己的渺小叹息。坐在二楼的香妃榻上,看左边的雕墙上有松、鹿、凤戏牡丹,右边的照壁上福禄满堂暗八仙,一方面被徽州砖雕遗产的灿烂光芒照得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又设想着,当年坐在这上面的是什么样的女人呢?面对着如此美仑美焕寓意幸福美好愿望的艺术品,她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吗?未必吧,丈夫儿子经商在外,独守寂寥的苦闷任何华丽的建筑都无法容纳得下呀。

陆和村的石雕也随处可见,石头瓶、石头鼓、门鼓、石磴、石凳……就连柱础也是非常讲究的,有的如有梭南瓜,圆润稳当,有的如宝瓶,玲珑别致,尽管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之中:比如乾隆五十四年的花岗岩香鼎,比如历经沧桑岁月的石几,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陆和村的大厅也充分展示了徽州民俗文化:清中期的红木太师椅分列两边,乾隆年“福寿连绵多子多孙”的紫檀长条香案上右古钟、左古镜,取意为“终身平静”。东边放着花瓶,西边放着镜子,取意为“东平西静”。中间的那个屏风更是精妙绝伦:彩石雕上,福禄寿三星在梅花鹿、松、鹤、祥云灵芝间观图,在平安的大背景下,吉祥如意又长寿,寓意绝妙。

讲解员告诉我,旁边那一对大瓷直瓶是男人放帽子的,因为女子不能单独会客,有人来找,必须见到瓶上的帽子才能入内。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难怪徽州的贞洁牌坊多。由此想到一楼侧厅有张半边桌,亭子上也有张同样的半边桌,那也是有讲究的,只有男人回来,阖家团聚,两张桌子才能合并起来成一张大圆桌。由此可见,徽文化是也以男性为中心的。

还有那几乎与起居室一样大的古床,日常生活用品的紫檀架、聘礼箱、食盒、对盒、水具、升、榨汁器……应有尽有。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活中悲凉的一面:不用说贴在楼道墙壁上的房地契约原件渗透着血泪,二楼有一张整棵榆木树做成的大桌子,居然长四米多,宽两米多,铜拉环的抽屉几十个,除了下面的格子脚踏,只靠四条腿支撑着,虽经历百年岁月沧桑依然牢不可破,简直是家具中的奇葩,然而问起它的作用,原来是当铺用的。

完全可以说,陆和村的徽州文化陈列品,构建出封建社会的缩影,折射出历史的沧桑。这种历史现象如此博大精深我始料不及,于是,我徜徉在陆和村这片徽文化的密林中不能自拔,发现这里每平方米都浸洇着徽文化的乳汁,每立方米的空间都弥漫着徽文化的氧气,那大厅里“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惜食惜衣不为惜财缘惜福”的楹联,最真实地解读着徽州商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历史,既有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又有安分守己的生活信条。徽商能在中国商界称雄八百年,因为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凭借的就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传统,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所以才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

回过头来,看到当代书法家刘廷龙题写的楹联:“掬一泓春水煮四季风花雪月,把万盏香茗品人生阴晴圆阙”,才想起我来到的地方是茶楼。“徽”在古代有“美丽”之意,徽文化就是美丽和独特的文化,我们看它的饮食文化更觉得“秀色可餐”。

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祁红屯绿等名茶的产出,促使了徽州茶道系统的礼规: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在浓郁典雅的徽文化氛围中,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表演”也循序渐进:静气,烹汤,焚香,烫盏,赏茶,投茶,洗茶,注汤,敬茶,闻香,观色,品味……杯满杯空、古筝流韵,怀旧的心绪飘荡着,丝丝茶香氤氲着徽州梦,集中展示千百年细腻精致而奢华的遗风。在这样的环境里促膝低谈,置身于浓厚的古老文化氛围和诗情画意的艺术中,新奇、刺激、震撼、悠闲的生活体验油然而生。

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陆和村里自然有美食。徽菜的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大餐要预定的,但那五、六十个品种的小吃也各具特色:炒菜、冷盘、糕点、瓜果、甜品、汤、粥、面食、……应有尽有,味道独特。就连餐具也古色古香:装菜的青花瓷坛,盛汤的红泥小罐,甚至火柴夹、筷子袋、都工整精致,抒情唯美,形成了味美、色美、形美、序美、器美、境美、情美、香浓美、质精美等“十美风格”,再现了徽州梦幻般的人文色彩。

到此,我不得不佩服陆和村的设计者与经营者,他就是芜湖市收藏家协会的会长许苏平先生。他知道,茶文化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享受、精神的慰藉、文化的体验的追求。徽州文化是典型传统的社会文明型态,于是他从文化学角度开设这个茶楼,将收藏与经营融为一体,以徽文化的风情来丰富顾客的阅历,满足人们既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享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顾客在观赏古徽州人文景观的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徽州人的精神世界。

只因来到陆和村,方知文化真面目。在这个两千平方米不到的茶楼里,从唐宋到明清的文物荟萃,是许苏平十几年来历史的收藏,更是他文化的收藏,因为它们承载历史,沟通未来。可以看出,楼主既有收藏家的眼光,又有商人的敏锐,还有文人的深沉,更有爱国者的情怀。

正如他自己所说:“通过收藏以后,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趣。我到过很多地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甚至于新马泰,他们那里有很多老板,当我们去的时候,就向我们炫耀:这是你们徽州哪个地方的门楼子……我就觉得身为皖南门户的一个市民,我的体会是无论如何,利用我们辛苦经营得来的钱财也要尽最大的可能把我们徽州特别有代表性的‘三雕’保存在我们安徽,留在芜湖。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的后人能够体会到我们前人的艺术造诣,致使我们的文化传脉不断裂。”

这不仅是品位,更是见识。用收藏来抢救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用财富与智慧开发理想,用商业操作来滋养它们,是怀有爱国理想的文化人的自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展现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寻找精神上的文化家园,从而发掘徽州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文化精神,建设民间博物馆,对后人进行爱国精神的教育,陆和村,让徽文化的精髓在皖南门户生根、开花、结果了。

吃喝玩乐到芜湖

李幼谦

说起芜湖,有人陌生,但说起傻子瓜子,几乎家喻户晓,再提到小燕子赵薇,半个东南亚的人都见过她的小样儿。芜湖人特谦虚,说老傻子老老实实卖瓜子,小傻子疯疯傻傻拍电视,他们都属于“小儿科”的档次。你可别上当受骗,年广久要不精明的话,小瓜子能闯出国门?小燕子要不可爱的话,那演艺会红遍华人世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说了吧,地灵人杰哩。

芜湖在长江之滨、黄山之麓,离南京合肥都只有一个多小说路程,但是,南京没它吃的东西多,合肥没它玩的地方多,想吃喝玩乐的人还是到芜湖来吧,嗨,水陆空交通齐备。

说这里有天下第一街有人不信,鞠萍、赵宗祥这些大腕见过世面吧,连他们都承认哩。你说哪个城市有这样的景观?市中心一座山,那是赭山公园,市中心一口湖泊,那是镜湖,依山傍水有条步行街,既像街道也像公园,如果比喻一下,它是一条黄金项链串起来的三颗宝石哩。那就是说,它是由三个购物广场由花团锦簇的大路串联起来的,北京的世纪联华、南京的新百大厦、合肥的商之都、本地的银座大楼都聚集于此,要吃的到联华,要家电到新百,要穿着到商之都,要戴到银座--那里可是将天下珠宝一网打尽的,你要舍得花钱,出来能让苏丹公主嫉妒你了。

南边是和平广场上,是曾经闻名全国的五香居,尽管现在改名了,但风格不变,汇集了许多冠以“五香”的小吃:五香螺丝、五香牛肉、五香鸡蛋、五香蚕豆、更让人向往的是“香炸雀舌”,据说是用谷雨前的新茶芽头与鸡蛋清等制作出来的,形美、味甘、香郁,一定“上好佳”。

广场角有一条揽尽天下小吃的女人街,没踏进去,各种食品的奇香美味便扑面而来,让你头晕目眩,分不清都有哪些食品。进去以后,见到各种风味杂陈的店铺,一律敞开大门,伸向街中,几乎是当街制作:红亮灿灿的大马虾、浓如奶油的老鸭汤,香甜扑鼻的糖炒毛栗,热腾软卯的腰子饼,金黄灿亮的玉米棒……

最具江城特色的是五香螺丝--这可是水乡特产。状如非洲男孩的小鸡鸡,上面还有神秘的螺旋纹路,锥截体的带壳螺丝中装在大锅里,四季温热着,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红的辣椒、黄的生姜、黑的八角、褐的桂皮、绿的葱把子,再加上盐、糖、酱油什么的,十香都有。食它也比吃螃蟹斯文多了,即使樱桃小口糯米牙的娇弱女子,也可以翘起兰花指,纤纤中指与拇指捏起一枚,朱唇微呶,轻轻一吸,鱼腥的鲜美、棉实的肉丁,五味调和百味鲜,让人齿颊留香。

芜湖小吃好奇怪,越臭人越爱。这臭哄哄的街头小吃,就是油炸臭干子。未到近前,其味难闻,走到跟前,其色难看:一小块四四方方、蓝不蓝黑不黑的东西被丢到热油锅里,越发飘散出一股臭味,可是不少人端着一小碟子,承接那捞出来的干子,已经变得更加厚实,黑黄的壳体上鼓起了泡,油亮亮的,涂点稀释的红辣椒,掩盖了臭味,但夹一块放入口中,软软的皮咬开来,与豆腐无常,有一种独特的香醇。

飘散出浓郁甜香的是烤山芋,小贩问你要“百合的还是要糖心的”,前者面,后者甜,现给你从炉塘里掏,那烤成土黄色的山竽软绵绵的,掏出来烫手,撕开瘪瘪的皮,进嘴即化,买上一个,价格如同一支奶油蛋糕。图省事可以买山芋麻条卖,那是红黄色的片片,上面有黑色的芝麻,一咬嘎崩脆,咀嚼起来甜甜的香,让人与自然更贴近,与乡土更密切。

既然芜湖是水乡,藕稀饭又是一大特色,多数用的是芜湖南陵县的洋河藕,又白又肥、甘甜鲜美,那米是曾经给皇帝上贡的糯米,一起在大铜锅里文火慢慢地闷熬,一直煮到不稠不稀、米软藕烂之时,又甜又糯又面又香,吃的时候,你会想起荷叶田田上晶莹的露珠,你会闻到荷花清爽的芳香。

哪里都有牛肉面,只有爱吃且会吃的芜湖人将它改造成牛肉粉丝,有面的浓香,有粉丝的滑爽,还有牛筋的韧性,红油滚滚的碗中,绿的芫须、黄的姜米、酱色的牛肉,鲜得很,吃的时候可要当心点,被把舌头嚼烂吞了。

这里的凉粉也丰富多彩、别具匠心,以刨粉、炒粉、煮粉三种形式出现,前者白如积雪,滑如炼脂,像小山样堆在摊主的玻璃窗里,能刨出面条样的粉条,加上酱油、米醋、麻油、水辣椒、大蒜汁、姜米粒、罗干丁,咸香酸辣、五味调和、凉快爽口。炒的与煮的多是山芋凉粉,一样的作料,多了几分温暖。

……小吃不少,花钱不多,十来块钱就能撑得肚子圆,但那五彩缤纷,色香俱全的小吃,还让你的喉咙里伸出十八只爪子来。

出了小吃街往北走,步行街中段的时代广场,是大商场集中的地方,却具备了公园的格局,雕塑、林荫、靠椅、花木、草地,与繁华的商店交织,东边干脆就是个临湖的大花园,碧草坡下,是翠柳环绕的一泓碧波,一岸花草,音乐喷泉在楼台亭阁间变化莫测,你刚好购物累了,再买了一大包小吃,就坐在如镜一般的湖畔边吃边看吧,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最东边的是大型的地面花钟与会展中心,年年都有国家或者国际的各种大型的展览,什么旅博会、茶博会、建博会……看不完,买不够。

步行街道的东偏北处是鳩兹广场,那里可大了,切一个拐角都能开辟个维多利亚广场。那里才美呀,靠近闹市的那边有一座弧形的当代艺术陈列馆,如栅栏护卫着一座全国最高的城市雕塑--鸠顶择瑞,几只代表长寿与吉祥的鳩兹鸟,顶着骄阳展翅迎客,音乐喷泉簇拥着高塔,还有绿草如茵、繁花满园、林木扶苏、石雕散落、凉亭茶室、儿童乐园……都临水而设,即使酷暑也凉风习习,如天上人间。

买好了、逛完了,你想吃正餐,也不过半条街之遥,就到芜湖的凤凰美食街,什么四川辣子村、草原肥牛店、海鲜楼、土菜馆……不仅八大菜系应有尽有,各种酒店茶楼比肩接踵,一家挨着一家,香味杂陈,人满为患,傍晚连单车都过不去--芜湖人怎么这样好吃啊!

既然好吃肯定会吃,不说别的,长江之畔,水乡泽国,当然水产品特别丰富了。从池塘里的米虾,到河沟里的马虾,再到长江里的江虾,再到江河里的螃蟹,你说哪样不好吃?春天有季刀鱼、夏天有鲥鱼、秋天有鳊鱼、冬天有草、青、鲢……鱼多了,就吃得刁了,什么“夏吃尾巴冬吃腰”,什么“胖鱼头、鲥鱼拖,青鱼尾巴赛燕窝”,那才讲究哩。就拿胖头鱼来说,大的一个头有四、五斤种,煮的鱼头豆腐火锅,鲜美得天下无双了。切除了头的鱼身子,只卖两块来钱一斤,滚滚的肉块,做成的酸菜鱼,简直成了百姓的家常小菜。

到芜湖吃喝玩乐可值得,价廉物美省时省力还上档次。尽管消费集中,一天下来也够累的,晚上最好的消遣不是夜总会什么的地方,而是去城市的中心镜湖。人不要多,三四个人即可,进入柳春园,(那里可是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的地方啊,没有他捐田百亩汇成镜湖,也没有芜湖市中心这一方风水宝地了,我们当然应该来凭吊一番了。)就在这里租一条游船,下水,用脚蹬去,毫不费力,任凭小船划过平镜似的水面,天光月明,看环湖柳丝如发、霓虹璀灿,高楼大厦的倒影在水中荡漾,繁华的都市夜景岸上一个,水中一个,这时候又飘来一阵歌声,那是著名音乐家冯小泉专门为芜湖定制的MTV〈半城山半城水〉:“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这时你才觉得,难怪芜湖能够获得人居环境的全国嘉奖哩。

从T型台走向市场

李幼谦

1999年6月15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芜湖市第二高级职业从来没有这样漂亮:篮球场上搭起了T型台,铺上了绿地毯,蓝天白云与红花绿草的背景下,走出来一群“职高模特”,以潇洒的步履,展示出自己学校校办工厂特地制作的学生服,圆满地举办了首届中学生服装展示会。

40分钟的表演是那样一丝不苟、扣人心弦:

最青春靓丽的是模特——40名花季少年是清一色的职高学生,他们全来至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最多姿多彩的是服装——运动装、初中生校服、高中生校服、职高校服、师范生校服、运动服、演出服,共计187套。有的简练庄重,有的清新脱俗,有的宽松自如、有的隽永雅致,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最感觉意外的是领导——芜湖市各直属学校的校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他们从来没有在40分钟的时间里同时看到这样多姿多彩为学生定制的服装:动态模特身上的服装充分展现了青少年的特点,从台侧展示的静态模特身上的服装更可以看出做工精细、面料上乘、质量优秀,似乎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学校的精神面貌,他们对校服直接产生了感观的认识,好几个学校的领导当场选择了款式,签下了定制合同。

7月2号,“更高规格的观众”观看了演出,其中不仅有省、市教委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还有安徽省副秘书长王坦、省教委副主任伊为民、芜湖市副市长胡培丽等政府领导,他们有些惊奇:这些款式多样的服装会是一个中学校办工厂设计制作的?这样大型的服装展示会是一个中学自己办的?组织者是谁?

一个正在后台忙碌着的中年女教师款款走来,居然是刚刚上任不久的新厂长毛爱秋——她也是服装展示会的策划、设计、组织、制作、编导者。

已经辛苦,可还是那样精神,更显得庄丽脱俗,听着省市领导的称赞和鼓励她表态说:“感谢省市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举办这次服装展示会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我们今后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领市场,为更多的中小学生服务。”

芜湖电视台的荧屏彩虹对这场展示会进行了播发,影响迅速扩大,根据教工业[1999]3号文件精神,滨江服装厂成为全市直属属中小学校服定点厂。

“转行”的学校

滨江服装厂取名之由来就在于它滨临长江,是芜湖市第二职业高中所属的校办工厂。

滚滚东流的长江芜湖江埠,被当年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防水墙外,千船竞发,码头一个连着一个,沟通了芜湖与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古城的知名度。李丞相是满清重臣,凭着炙手可热的权势发家致富,子孙后代也看好了芜湖的重要地位,相继在此办实业、买房产,少不了迎来送往达官显贵,于现在一号码头的江岸边,盖起了中西合壁的“接官厅”,解放后其中一部分由后人捐出,政府利用两幢楼开办了一所中学校,因为靠近中江塔,被命名为“芜湖市中江中学”。

五十年代末期,市属中学统一编号,这里列为“芜湖市第六中学”。

文革之后,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适用性人才,六中又改成了“芜湖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以服装班为主要的设置。

学校走产、教结合的道路,以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依托,1986年,在当地服装行业的大力协助下,办起“芜湖市滨江服装厂”,成为学生参加劳动和实习的基地,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校办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届届学生在实习基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服装工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不少学生已经在各级企业中崭露头角,有的毕业生已经在省市的服装企业中挑大梁,有的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87届服装班的毕业生李永忠设计的“黑白之恋”系列服装获得93届大连国际服装节第二名。91届服装班毕业生孙丽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服装技能竞赛,获得茄克衫制作二等奖,是安徽省参加本次大会的最高奖项,为芜湖市的职业教育谱写出卓越的篇章。

2001年,芜湖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合并到芜湖师范学校,成为芜湖师范下属的校办工厂。

“转业”的厂长

68届的初中毕业生,下放、上调、读书,与那时代的大多数学生的命运相比,毛爱秋走的还是一条比较平坦的人生之路。靠着她的勤奋努力,考入芜湖师范,参加工作,并通过继续进修,获得大专学历,毕业后先在16中任教,后来又调到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教书。

她工作特别负责,业务能力很棒,是一个干练而且责任心很强的女同志,于是被提升为教导处副主任,但是还兼教着高中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她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神圣的天职,96年她曾经获得芜湖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教的班级也是市文明规范班、市先进集体。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就找她谈话,安排她到滨江服装厂担任厂长。她深感责任重大。

她从来没有办工厂搞经营的经历,校领导选择了她当厂长,这是一个殊荣,因为她工作认真负责、作风踏实苦干,事业心特别强,而且对服装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喜爱,还因为她喜欢艺术,是一个艺术素养较高的女人。

她自幼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是学校有名的“业余编导”。在全市中小学生会演中,她组织并编导的节目多次获奖,其中《黄山松礼赞》、《长城长》、《山丹丹开花》等三个节目获得了全市一等奖,不仅因为编排得好,从舞台美术到服装设计,也都是她“一手包办”,师生们都夸她有艺术才能。

服装也是艺术,一个喜爱艺术和懂得艺术的人来搞这个行业应该说比较“对口”,可是服装产品的生产销售与个人爱好是两回事,她需要懂业务,懂生产,懂经营,市场竞争又非常激烈,企业纷纷倒闭,此时接任,尤感责任更加重大。

一进厂她才发现企业面临着“断炊”的危机。

不可否认,过去的厂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芜湖市的职业服制作中独树一帜。但是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大批私营服装企业崛起,他们以低廉的价格争夺客户,而工厂企业却无力维系,工作服市场萎缩,连市属的大服装企业也纷纷倒闭,一个校办工厂难免处于风雨飘摇中了。

她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就是为企业“找米下锅”。

职业服装接不到业务,芜湖知名的两个学校的校服却是相对稳定的客户,这给她启发:如果省教委关于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通知精神都能得到落实的话,这岂不是一个较大的市场吗?

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好这个头,只有先向自己的母校16中伸手。这个学校的学生地处江北,从来没有做过校服,自己在那里读过书也教过书,于是受到特别的支持,初一初二年级共计做了213套学生装,让企业开始运转。

芜湖37中改为国防学校,他必定需要批量的训练服,通过联系,得到那里领导的大力支持,定做了400套迷彩服,企业顿时有了活力。

毛爱秋大受鼓舞,看到了做校服的潜力,但要走向市场就要广而告之,她当过服装制作与表演班的班主任,想到了通过服装表演来“借东风”。这可是个浩繁的工程,过去芜湖服装公司搞一次服装表演都要发动全市的服装企业行动,忙上两、三个月,一个学校、一个小厂能行吗?还有人不理解,风凉话也出来了:新厂长上任不抓生产搞表演,这是不是不务正业?……

但学校大力支持,社会上也为校办工厂伸出了援助之手:市少年宫无偿借给他们背景、盆花,和平大戏院借给他们搭台的用具……

在教委和学校的支持下,展示会成功了,二职高T型台成为滨江服装厂走向校服市场的通道。

从办公室到厂长室,从教室到厂房,最大的不适应是角色转换带来位置的转变,位置的转变也导致了工作性质的转变,掌握技能、熟悉业务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她不分昼夜、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联系业务。她的努力得到了许多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大部分学校的领导深明大义,不是把做校服这一新生事物看成单纯的企业行为,而视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统一着装在校园凝心聚力的深远意义,他们全力支持,耐心做学生与家长的工作,班主任统计尺寸和发放校服不厌其烦,让毛爱秋受到无形的鞭策和鼓舞,更加激励了她的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每年开学前夕,她利用了校长集中学习的机会,校长们晚上休息时间深入驻地,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几天会议结束时,她的征订工作也结束了,节省了多少来往的车费和时间啊。

但是,对做校服的意义并不是每个单位每个负责人都认识到的,也有人经常婉言谢绝:“我们不想给学生增加负担,服装款很难收到,做校服以后再说……”

白天跑、晚上跑,有时候一个单位跑上八、九趟、有时等几小时也找不到经办人。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皮肤不受刺激,尽量不用化纤面料,为采购棉织品面料,不辞辛苦寻找正规生产企业,从江苏到河南,冰天雪地时也在外奔波,有时一天只能吃到两餐饭。就是平日里,也常常因为工作忙碌,晚上八点钟以后回家吃饭是经常的事情,自从当了厂长,她的日程表上也就没有了节假日,即使是身体不适,惦记着业务、质量、产量,也要支撑着到厂里来。

她更自觉地钻研技术,通过买书自学,掌握了面料的性能和服装款式,懂得了设计原理,当有学校来制定演出服的时候,只要把节目内容讲出来,她就可以专门给演员设计服装。她自学管理,经常到车间查质量,以一个女人的细腻安排职工的生产与生活,有时侯工人加班,她还帮她们带孩子,工人加班时也专门赶去看望,哪怕给工人倒一杯水,人心换人心,激励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

她有心脏病,二尖瓣返流,不能累,不能急,不能气,可是要当个厂长,不忙不累不急是不可能的,经常有心力交瘁的感觉。由于劳累过度,一天早上起来就不舒服,但是想到厂里的工作,还是勉强去了,终于在办公室发病,到医院住院一周,还没有痊愈就赶回来上班,没几天又犯病“二进宫”。

亲友劝她,有的说:你有自己的专业,身体不好,完全有理由找个清闲的工作,工作不好也没人责怪你,何必与自己过不去?

有人说:这个工厂又不是你私人开的,就是私人开也没有你这样忙的,又不多拿工资又不多拿奖金,你到底图个啥?

有人说她是个工作狂,她在外地上大学回到家里也只有晚上才能见到母亲的面,中午只有下面条或者买盒饭。

图的什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讲的就是奉献。

三年多的厂长经历,让她有了深切的体会: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耕耘了就会有收获。面对工厂的丰硕成果,在学校的总结会上,校长说:“这个厂不容易,既为教育教学服务,又为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作出了贡献,毛厂长付出的努力大家不要忘记了……”听到这里,她已经得到最大的满足。

“转向”的工厂

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的校办工厂,成立于1986年,现有厂房1000平方米,有高速、中速电动工业缝纫机、电动裁剪机、电动锁眼机、钉扣机、电、蒸气整烫台及配套设施60多台(套),设置了裁剪、缝制、整烫三个车间,具备了年产校服10万套以上的设计、生产能力。

十几年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一共创造产值2000多万,创造利税300多万元,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荣获省、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受到市政府和省市教委嘉奖。

其实,这个厂原来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当年建起的“实训楼”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设备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当市场转型之机,它们就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不能生产效益,单独的实习基地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是为了保留学生的实践基地,在原厂长退休之后,校领导安排毛爱秋担任厂长。

没想到新厂长上任把这当作一项事业来干,并且通过两次服装表演一炮打响,完成了做职业服装到做校服的企业转向,企业以崭新的面貌开始了向市场的冲刺。

他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严格内部管理:

在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教育工业公司与滨江服装厂联合制定了《芜湖市滨江服装厂企业管理手册》,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售后服务、财务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等方面,按照标准化管理系列,制定出产品程序操作的法规,成为校服产品生产优质产品的保障体系。

他们精简机构,辞掉可有可无的管理人员,确定三个正式职工,加上临时聘用的四人,管理起60多人的一个企业来,一人身兼几职,王、吴会计成为厂长的得力助手,除了本职的会计出纳工作,生产质量、文秘档案、安全后勤,厂长不在的时候她们还代理她处理业务……就是加班加点出货包装、服装表演后台服务,也是“三架马车”一起出动。

在生产经营中,她们围绕着厂长岗位责任值,生产部门岗位责任制、财务部门岗位责任制、质量检验部门岗位责任制、车间岗位责任制、行政办公室岗位责任制等六大块,明确规定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在工作中有对照、有检查、有章可循,推动了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严格质量管理:

根据省教育委员会统一着装管理办公室的规定,他们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学生们着装在全省统一式样、同一面料、统一规格、统一价格,产品质量实行三包。

他们首先明确要“以一流的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奉献教育事业,服务莘莘学子。”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上有章可循,操作上严格规范,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

为此,他们从操作程序到执行文件,从样板的制作示范到尺码规格示范,精确数字管理,以中小学生夏装规格表、秋装规格表、尺码统计单、成衣尺寸参考表、汇集成学生服装工艺文件,形成了生产监理工作程序。

在质量管理中,以数字指导生产:通过学生服面料查货报告、原辅材料检查情况记录表、出厂质量报验单、质量抽验检测结果表、原材料进仓检验单等,进行质量跟踪检查,还制定了评审意见表,做好成本计算表,填报质量报验单面料抽验通知单、质量跟踪单,最终把质量体现在表格的确认上:学生服首件封样确认单、样板复核记录、样版领用记录等等。掌握好各种面料的规格标准,成衣测量及公差范围、面料标准、产品验收各道工序扣分标准……按照产品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做好了质量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为开展技术和质量活动提供了技术数据。同时有严格的技术管理:技术基础的管理、技术协调管理、各道环节的技术管理,保证了有标生产的规范操作。

他们的校服以新颖的款式、可靠的质量、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家长、学生和学校的一致认同,至今没有一例质量投诉。一个记者偶然遇见他们说:“我女儿从初一起穿你们制作的校服,一件衣服三年了也没穿坏。现在到高中了,学校又要定制校服,我们家长掏钱毫不迟疑,因为对你们放心。”

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这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代,西风渐进,不能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趁着改革开放涌进了校园,学生攀比穿名牌,生活上大手大脚,衣着上赶时髦、比时尚,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污染了校园的空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