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3:39:37

点击下载

作者:阎德玉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试读:

前言

我们编写的这本《中级财务会计》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组织编写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之一。本书既可作为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的主干课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层次、其他专业学生,以及拟参加各类会计考试和财会从业人员业务学习的教学及参考用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是会计学原理,其后续课程为高级财务会计。从课程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关系看,中级财务会计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会计学原理以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其基本内容;高级财务会计一般以会计三大难点、特殊组织会计、特殊业务会计为其基本内容;中级财务会计通常是系统地阐述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重点是应用财务会计理论解决企业通用的、普遍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与技巧,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竭力追求以下三项目标。

1.教材体系科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全书共十三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论述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十二章)全面系统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第三部分(第十三章)财务会计报告。全书的体系结构概括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在第二部分中突出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第二章至第七章)。“所得税会计”涉及费用、资产、负债,将其归入第二部分。

2.教材内容定位准确、充实新颖、详略适当。

我们十分注意正确处理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本教材内容的划分,准确把握中级财务会计的定位,其内容涵盖企业通用的普遍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同时充分体现新会计准则、新税收政策的新理念及新规定。全书有的章详论有的章略述,有的问题深入阐述有的问题则简要概括。总之,应详则详,该略则略,详略得当。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教与学。

教材每一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与难点,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与复习。每一章编有“思考题”和“练习题”,其中许多思考题不是在教材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学生必须深思熟虑、比较考量、融会贯通才能领会。练习题可供学生检测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本书由阎德玉同志任主编,龚喆君、余毅同志任副主编。主编制定编写计划、确定教材体系与结构、拟定编写大纲,两位副主编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审稿和编写组织工作。全书共十三章,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阎德玉同志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常艳同志编写第四章;龚喆君同志编写第五章、第九章、第十章;余毅同志编写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刘薇同志编写第七章;陈冰玉同志编写第八章;吴伟荣同志编写第十三章。最后阎德玉同志对全部书稿进行了总纂和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会计学领域的相关论著和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在此,对相关著作者深表谢意。最后,特别要感谢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慎谦编审和高教编辑室发行部李芝明主任的鼓励与支持。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所限,书中的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编 者2013年4月8日于武昌第一章总论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财务会计概念与特征、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性质和内容;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理解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重点掌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及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重点掌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第一节财务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一、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财务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传统会计通常是指从中世纪的复式簿记为记录手段开始,历经四五百年,逐步形成的一套规范的会计处理程序的会计。

财务会计是从传统会计脱胎出来,因而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因继承关系而具有共性,但是财务会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完善,因而又各具特性。(一)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共性

财务会计是传统会计的主要继承者,所继承的主要是传统会计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有效的一切精华,诸如概念、惯例和会计处理程序等。两者的共性主要有:(1)会计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收入的确认必须实现。(2)会计计量,主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3)会计记录,采用复式记账法。(4)会计报告,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作为基本的报表。(5)会计处理程序,遵循“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基本模式,并在会计处理的每一环节遵循谨慎原则。(二)财务会计的发展

财务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主要继承者,在上述共性方面继续朝着规范化、通用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向前进。财务会计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其发展主要有:(1)侧重点的发展。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因此,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中,总是侧重于报告,即以报告为核心。日常核算中所作的记录、确认和计量都是初始化的,都是为报告所作的准备,只有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才是最终的、可信的。(2)确认方面的发展。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并辅之以收付实现制,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则是以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在实现原则上,已将“已实现”扩展到“可实现”,即将原来的已收取现金或等价物,扩大到可收取现金或等价物的权利。(3)计量方面的发展。会计实务中,从“历史成本”唯一计量属性,扩展到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的选用。(4)记录方面的发展。在记录方面,由于普遍采用科学的借贷记账原理,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记录技术方面,已从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操作发展,使得会计资料提供的数量和及时性有了极大的提高。(5)会计报告方面的发展。财务会计在会计报告方面较传统会计的改革更多,变化更大。首先是从内容比较单一的会计报表,发展到内容较为丰富的财务报告,在原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财务报告和补充资料。在保留的财务报表中增加了“附注”。其次,财务报告各组成部分在信息提供要求、各功能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协调的设计。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分离出来的两个并立的会计分支。财务会计主要是以提供定期的财务报告为主要手段,为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服务,因此,一般称其为“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预测、目标控制、投资决策、责任会计、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一般称其为“对内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是并立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但两者都是从传统会计中脱胎出来的,因此都具有与“母体”相关的共同性,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1)两者利用的原始资料很多是相同的。财务会计是一种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必须以会计凭证为基础,管理会计所作的许多研究分析都是借助于财务会计的原始记录直接进行的。(2)两者都关心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财务会计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日常核算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制作后提供的,这些指标能综合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也是管理当局预测、规划未来的重要依据,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必须都关心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3)两者在量度的运用上,其主要方面是一致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使用多种量度,并且以货币量度为主要量度。(4)在会计报表体系上也存在着众多联系。比如成本报表本属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财务会计基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特定需要,我国财务会计曾一度将成本报表纳入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体系。又比如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些对比资料,将其作为对外报表的补充内容。(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既然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两者在客观上也就存在着各自的特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服务对象上的差异。财务会计面向市场,立足企业,服务外部,提供理财所需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注视市场,立足企业,面向内部,提供经营决策所需信息。(2)核算内容上的差异。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是已完成或已发生的交易与事项。管理会计的核算主要是预计要发生的企业未来经济行为。(3)信息提供在时间要求上的差异。财务会计主要是定期提供历史信息。管理会计则是及时提供现在和未来的信息。(4)使用方法上的差异。财务会计主要使用记录、计量和报告等主要方法。管理会计主要使用预测、规划、评估等主要方法。(5)信息特点上的差异。财务会计面向过去,以提供货币信息为主。管理会计面向未来,以提供货币、非货币信息并重。(6)信息提供形式上的差异。财务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按规定的报表种类和格式提供。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无固定格式。(7)公认会计原则关系上的差异。财务会计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会计不必遵守公认原则。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从传统会计脱胎出来形成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两者在许多方面相辅相成并相互渗透,到了20世纪末,两者又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三、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从传统会计脱胎而来,必然具有传统会计的某些遗传基因。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又同时脱胎于传统会计,这就决定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因此,财务会计的概念,既要区别于传统会计,又要区别于管理会计。现列出两种财务会计概念如下: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的第4号说明书(APB Statement No.4):“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有关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通用报告即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一种媒介,财务会计通过它将积累和处理的信息,按期传递给使用者。”

财务会计,“它是面向市场,立足企业,以公认会计原则为依据,对已完成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运用一整套专门的会计方法,以货币为主要量度,按照一定的会计处理程序,在确认计量记录等日常核算的基础上,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定期总括提供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处理财产评估、资产结构等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为企业股东、债权人、信贷人、潜在投资者,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服务的一门相对独立的会计学科”(毛伯林,阎德玉.会计大典: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

综合国际和我国对财务会计的认识,将财务会计的概念概括如下: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以通用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四、财务会计的特征

财务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仍然具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而综合的计算和记录;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等会计的特点。

从上述财务会计概念、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的论述中,归纳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如下。(一)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既包括企业外部的使用者,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使用者。但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各自的侧重点分析,以及从财务会计信息运用价值考虑,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集团,特别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应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二)财务会计提供的主要是以货币量化的历史信息

财务会计系统加工的对象是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事项所发出的财务数据,这就决定了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主要是历史的信息和主要是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三)财务会计主要以财务报告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所组成。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中心内容,构成了企业对外传递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在传统会计阶段就已经形成的,而“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则是在财务会计阶段新增加的。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财务报告,丰富了财务报告的内容,增加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容量。(四)财务会计主要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所构成

财务会计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分类、处理和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一切会计数据必须依次经过相应的程序,最后进入财务报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构成财务会计系统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的有序结合成为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五)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遵循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所构成,但是,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客观上需要各个程序的处理规范。按照国际惯例,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是公认会计标准。国际上,有《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有《财务会计准则》;在我国,现在有《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也就是说,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也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第二节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概述一、财务会计理论的概念及意义

财务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会计理论的共性。何谓会计理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理论是对实务的解释和行动的理由。下面列示两种有影响的会计理论概念。

莫斯特(Kenneth Most)在《会计理论》(1986)中提出,理论是对一系列现象的规则或原则的系统描述。它可视为组织思想、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行为的框架。会计理论是由与实务相区别的原则和方法的系统描述所组成(葛家澍.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亨德克里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将会计理论定义为“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①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③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葛家澍.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从上述两位及其他许多会计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共识:会计理论是从会计实务中产生,用以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其内容包括会计思想、概念、原则、方法的描述。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理论是从财务会计实践中产生的,用以解释和指导财务会计实务的财务会计思想、概念、原则和方法。

研究和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当时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二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会计理论的期望。一般而言,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确定财务会计的范围,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探讨财务会计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②建立财务会计准则,用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③指明会计实务中可以改进的方面,推动会计实务水平的提升;④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会计学科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即推动会计理论创新。二、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在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理论学派会有不同的认识。当今会计主流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会计目标。或称财务报告目标,是构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财务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通过自身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基本要求。会计目标决定了财务会计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财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应当明确的是,会计目标的确立受会计所处环境的影响,即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财务会计应有的目标。(2)会计假定。即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它是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中财务会计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制定各项会计准则的依据,它构成了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3)会计概念。是介于会计假定和会计准则之间的重要联系环节,它受社会经济环境及会计假定的影响,对会计目标的实现以及为实现目标所用方法的正确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前已述及,会计假定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会计准则则是会计实务的指南。但是,没有科学的会计概念,会计假定难以贯彻于会计准则之中,会计准则也难以形成完备连贯的体系。可以说,会计概念是建立和评判会计准则的先决条件。西方财务会计的概念众多,其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等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要素)和企业(enterprise)、交易(transaction)、实现(realization)等其他概念。(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更好地实现会计的基本目标,企业编制的会计报告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这样,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才能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正如一个产品要实现其功能必须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一样,一份不真实、不相关和不及时的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正确作出决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将在本章第四节中进行讨论。(5)会计确认和计量。在会计的基本处理程序中,确认和计量处于核心地位。在确认和计量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一项经济业务是否以及何时进入会计处理系统,采用何种计量单位和何种计量属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会计报告的最终结果和有用性。这一问题将在本章第五节进行阐述。(6)会计准则。它是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有关会计准则的问题将在本章节第六节论述。(7)会计程序。即财务会计的技术、方法及其运用步骤。会计程序的选择和确定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三、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意义与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亦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体系。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指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较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范围窄,内涵少,只相当于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会计准则部分。

从上述分析,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指一套可用来指导并评析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目前,世界范围有多种大同小异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由于美国在现代会计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不仅时间最早,而且影响也最大最为广泛。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年11月起陆续发表了《论财务会计概念》计五辑: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1978年11月);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年5月);第三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1985年12月),该辑1980年发表时,标题为《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后被称作《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的第六辑所取代;第四辑《非营业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1980年12月);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1984年12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理事会1989年4月批准,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即是国际会计准则概念体系。

我国1992年11月30日公布,1993年7月1日全面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从其内容看,《企业会计准则》已充当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角色,发挥了会计准则概念体系的功能。《企业会计准则》如对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等等所作的界定,对我国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和必要的。

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此次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进入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新时期,同时也表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的内容更加充实,其结构更加完整科学。四、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层次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第二层次包括财务会计要素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的过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整个构造如图1-1所示。图1-1五、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经济环境决定的若干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第一层次,是对现代会计的基本先决条件所作的科学概括。会计基本假设是人为的共同认定,必将随经济环境的变迁变化。国内外会计界一般把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假设作为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必须与其所有者和其他会计主体相分离,在会计上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该假设是对会计实务处理对象和范围的限定,旨在划清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使财务会计能够客观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条规定正是体现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建立在企业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该假设为资产的计量和收益的确认奠定了基础,解决了资产估价、费用分配等重要会计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这一规定正是持续经营假设精神的体现。(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较长时间划分为会计期间,并按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因此,非至结束清算之日无法确定企业真正的损益。但是,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必须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决策。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会计上则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时间阶段,即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奠定了营业收入确认、收入和费用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会计分期这一假设,上述会计原则将毫无必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规定体现了会计分期假设的要求。(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假定币值不变。货币计量假设是对会计计量手段和方法的规定。该假设规范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同时用货币记录企业一切交易事项时,不考虑币值变化因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这一规定具体体现了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第三节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一、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含义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亦称会计目的、财务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它总是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会计目的所明确表述的,是会计应当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以何种方式提供这些信息”(张为国.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美国会计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会计目标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会计目标的研究引起各国会计界的普遍重视。我国重视会计目标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二、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两种观点

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界关于财务会计的目标,形成了两个代表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即“受托责任论”和“决策有用论”。

1.受托责任论

受托责任论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责任的履行情况。如果将受托责任作为会计学的概念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含义: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②作为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③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2.决策有用论

决策有用论认为,财务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11月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决策有用论。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告这件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出于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所谓决策就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对于稀缺资源的各种备选用途,作出合理的选择。”

上述两种观点对我国会计界均有相当的影响。受托责任论和决策有用论的客观认识基础是一致的,即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为其基本外部环境。受托责任论的思想渊源是中世纪的委托与受托观念;而决策有用论的思想渊源是20世纪60年代的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念。因此,在我国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学者,一般则赞同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决策有用论”。最后还必须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目标受财务报告所产生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006年我国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融合了“受托责任论”和“决策有用论”,将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三、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

在说明财务会计目标时,我们提到,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财务信息。根据财务信息进行有关经济决策的组织和个人,就是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按照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的关系,可分为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外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前者即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后者则指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人、审计人员、证券交易管理机构、财政税务机关、金融机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顾客或客户等。

按照使用财务信息情况,财务信息使用者可分为直接从财务信息使用中获益的使用者和间接关心企业组织的信息使用者。前者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企业职工等,后者包括政府宏观管理部门、顾客等。按财务信息的服务对象,可分为宏观的信息使用者和微观的信息使用者,前者指政府有关宏观管理部门,后者则指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微观经济组织、团体和个人。四、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

不同的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重点不一样。例如,投资者(包括潜在的和现在的)关心企业获取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关心市场对这种能力的折射怎样影响其证券的市价;债权人(包括贷款人和其他商业债权人)和供应商关心借款本息偿还能力,关心贷款、服务费的支付能力;雇员(及工会)关心薪金支付能力;顾客关心企业提供商品、服务的可能前提,即企业是否获得足以偿还其耗费的资源和清偿其他债务的现金。

1.国家宏观管理部门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辅助市场调节手段进行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弥补市场经济的某些盲目性。因此,国家有关宏观管理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税务、审计、工商行政、证监会、保监会、体改部门等,都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调节市场提供必要依据。

2.企业投资者

企业投资者包括现在的投资者(所有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需要了解全面的财务信息,包括有助于投资决策的信息,以及评估来自股利、利息、销售、偿付等方面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及不确定性等信息。

3.企业债权人

企业的债权人包括为企业提供借贷资本的银行、债券购买者、贷款人、供货商等,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现金比率等方面的财务信息,以及举债与还款、资本交易、取得和支付现金以及可能影响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信息。

4.民间审计机构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是从事审查企业会计报表、验查企业资本等主要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并签字的会计报表才是合法有效的。正因为肩负着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重任,民间审计机构需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其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确保企业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5.企业职工

企业职工及其利益代表者工会,需要从财务信息中了解企业是否按正确的方向经营,能否为职工提供稳定持久的工作,企业的福利制度有何变动,以及企业的获利情况和利润增加的同时工资是否提高等。

6.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接受企业所有者委托,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规划企业未来,执行已定的各项计划与预算,因而必须充分掌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财务报告应当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按照所有者利益进行决策时的有用信息,同时提供经营管理人员在使用所有者委托给他们的企业资源时如何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

此外,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存在需求的人员还包括证券交易所、律师、立法机构、财务报刊、网络、企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社会大众等。第四节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意义

所谓信息质量特征,就是指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依据财务会计目标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要求,而且有质量上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以“决策有用”为首要考虑。

会计理论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我国关于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极大。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意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5月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对于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作为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人士,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用户去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作为相关性构成因素的反馈值和预测值,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就是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或者证实或纠正他们早先的期望。前一种作用要依赖相关信息具有的预测功能,后者依赖相关信息具有的反馈功能。

作为相关性主要质量特征的附属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还必须具有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失去决策作用以前,就为决策者所拥有。信息如果只具备及时性,不能成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倘若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就变成不相关的了。及时性有程度不同之分。在某些情况下,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消失得很快,而在另外的情况下,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有时为了时效,要放弃数据的精确性,因为迅速产生的近似值,往往比用较长时间才能求得的精确信息更为有用。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两个不可分的特征,即反映真实性和可核性。信息的中立性也和这两个特征一起发生作用,影响其有用性。(1)反映真实性。反映真实性就是一项数据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在财务会计中,要反映的现象就是经济资产和债务,以及使这些资产和债务发生变动的业务和事项。这里的“意在反映”可以理解为:信息在为它所设计的条件下是反映真实的,用在其他条件下就可能不可靠。(2)可核性。可核性是指各个独立的人员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可以得出基本相同结果的信息特征。经得起复核是会计数值一个有用的质量。可核的财务会计信息,有的直接可核实,有的只能间接核实。可核性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而核实的目的在于提高会计数值反映它意在反映的东西。(3)中立性。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中立性的意义就是在制定或是在执行各种预测时,主要应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应考虑对特定利益者产生的影响。

会计信息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用处要求可靠的程度不一样。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有时为了增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意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4月批准,1989年7月公布的《编报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中,对“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发表了专门意见。认为:“质量特征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指财务报表内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可理解性是建立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相当努力地去研究信息的假设上。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当信息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3.可靠性

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具有可靠性。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

4.可比性

为了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为了评估不同企业相对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使用者还必须能够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对整个企业及其不同时点以及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同类交易或其他事项的计量和列报,都必须采用一致的方法。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一个构成部分,在会计准则体系中予以界定,更具有法律效力。具体规定了以下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也有人将之称为“真实性”、“客观性”。但是,严格说来,可靠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指的是会计信息要真实地表述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不偏不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可靠性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可核性、反映真实性和中立性。其中可核性指的是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信息和程序方法应能得出相同的或相似的结果;反映真实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能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无虚假、伪造信息;中立性指的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态度要不偏不倚,避免倾向于某一特定的结果或者某一特定的利益集团。

可靠性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所在,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导致会计工作的无效,还会干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错误配置。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贯彻可靠性,坚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以法定的会计规范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如实反映每项经济业务,不得虚构、歪曲或者隐瞒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应做到会计核算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以揭示经济事实的真相为己任。

2.相关性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关键要看其是否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关系,是否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分布和不确定性,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将导致决策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相关性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其中预测价值指的是会计信息要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馈价值指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修正以前形成的某些认识。

由于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采取的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相结合的形式,因此就要求会计核算在收集、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既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解除管理者受托责任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但是,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并不是要求会计核算任意扩大信息供应量,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提供要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限制;第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可靠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3.明晰性

也称“清晰性”、“可理解性”。这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应当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多种多样,既有深具会计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如企业经理、证券分析师等,也有会计基础相对薄弱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不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中小投资者、社会公众等。而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使相关的利益团体和个人能够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就要求会计信息要尽量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明晰性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了、具有透明度、易于理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如果会计信息不具有明晰的质量特征,晦涩难懂,则不能发挥其应有之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明晰性并不是要求会计信息如通俗小说一般老少皆宜,不需花费精力即可获得,并适用于所有的大众人群。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它必须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质量有所限定,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是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的相关人员:第一,具有一定程度的会计学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第二,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只有在这个假设前提下,能够被各种类型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的信息才是满足明晰性这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

4.可比性

可比性指的是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便于分析和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促进资本市场的资金合理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这里的可比性指的是广义的可比性,不仅包括横向的可比性,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还包括纵向的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其用意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计算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具有比较的基础。为了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质量特征,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相关决策;第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规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企业能够提供有意义的关于其经营发展趋势的会计信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利用随意的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操纵会计数据,误导投资者。但是,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不是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或客观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时,企业可以改变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政策变更的当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并提供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影响的数据信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不能仅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应认真分析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并以之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会计实务中,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是一致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的现象,此时就需要仔细分析,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例如,融资租入设备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在租赁合约未满之前,承租方并未取得租入设备的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上看,由于租约较长等原因,与该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在租赁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从出租方转移到承租方,承租方能够对租入设备实施有效的控制并从中获取报酬并承担风险,因而承租方在会计核算时应该以经济实质为依据将其视为自有资产进行核算并计提折旧。再如,在企业合并时对“控制”程度的判断问题上,有时某些企业合并虽然从持股数量上来看,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低于50%,但是从企业章程上来看投资方能够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或者在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等,这些都表明在实质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具有控制能力的,这时涉及控制权的判断就应当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更为有效地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符合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影响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核算、重点反映;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或者交易。”将重要性作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旨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会计核算工作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但是如何判断一项交易或者事项是否是重要的呢?也就是重要性的界限如何划定?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一项经济业务会计信息的省略或差错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行为,那么该项经济业务就是重要的,需要单独核算和列示。一般说来,在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判定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重要,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从项目的金额来看,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金额较大,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生较大影响继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第二,从项目的性质上看,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会计实务中可能会出现一项交易或者事项的金额并不大,但性质较为恶劣的情况。例如,会计舞弊行为,即使金额较小,但后果较为严重,往往表明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或者管理上具有重大问题等,这时就需要判定该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重要的,需要单独进行会计反映和列示。即一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大小并不能绝对判定其是否具有重要性,应结合项目的性质来判断。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重要性时,不管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判断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职业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7.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保守性”。它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既不高估企业的资产或者收益,又不低估企业的负债或者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贯彻谨慎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当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选择不夸大企业收入和利润、不夸大资产和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以恰当估计,从而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充分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例如,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或有事项的具体处理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谨慎性的应用不等于允许企业计提秘密准备,私设小金库。如果企业滥用谨慎性,通过故意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费用来人为调节企业利润,不仅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而且会损害会计工作秩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8.及时性

企业的会计信息只有及时地提供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信息即使兼备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但若没能及时提供,也是无用的信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要想满足及时性,必须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应当及时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原始数据信息;第二,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要按照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及时地将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对企业经济状况的影响记录下来,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第三,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交易或事项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处理程序之后,应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其及时利用。第五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一、财务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要素

财务会计对象,指的是由财务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因此,财务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企业单位的资本运动。

财务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又是财务报表内容的主要框架。

现代企业的资本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其交易和事项更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会计对象应具体化为多少“类别”不是任意的,应考虑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和报告经营资源受托责任的要求。根据目标的需求,财务会计对象通常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要素。

财务会计六要素的相互关系,可用会计方程表示,见图1-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